CN113212362A -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2362A
CN113212362A CN202110505436.6A CN202110505436A CN113212362A CN 113212362 A CN113212362 A CN 113212362A CN 202110505436 A CN202110505436 A CN 202110505436A CN 113212362 A CN113212362 A CN 113212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n
extension
safety belt
main body
webb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054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夫.汉普森
赵轶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Lingang Junsheng Automobile Safet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0543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23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2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2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2Construction of belts or harn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该织带包括:安全带主体和沿安全带主体宽度方向朝向安全带主体外侧延伸的延长部;延长部以折叠和/或卷绕形式设置,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其中,待撕裂部件受到织带传递的张力达到或超过预设定的阈值时撕裂断开,延长部复位展开,贴合并约束乘员。制作方法包括:将延长部向安全带主体折叠或卷绕;延长部通过达到或超过预设定阈值即撕裂断开的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在安全带主体上设置延长部,增加安全带主体的宽度,此外还设置了触发延长部展开的待撕裂部件,以使延长部展开并贴紧乘员胸部,使约束乘员的织带变宽,从而降低乘员胸部受到的负荷和最大偏移量。

Description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应用在座位上的安全带,具体的说是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安全带大多采用由化纤材料制成的织带以保证汽车安全带具有足够的强度,且国标要求一定的条件下织带的宽度应不小于46mm。众所周知的,织带的宽度越宽则在发生事故时所能提供的保护越好,但是在日常使用时织带的宽度越宽其佩戴舒适性越差。因此现在的汽车安全带普遍采用宽度为47mm左右,以确保佩戴舒适性,但这种汽车安全带的安全性也会降低,现有的汽车安全带难以确保佩戴舒适性的同时还保证汽车安全带有足够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多个方面提供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日常使用时与传统织带相同宽度,但在乘员遇到紧急情况时,触发织带的工作机制,使得织带变宽,以便更好地约束在乘员胸部,在确保汽车安全有足够安全性的情况下还能确保佩戴的舒适性。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织带包括:安全带主体和沿安全带主体宽度方向朝向安全带主体外侧延伸的延长部;延长部以折叠和/或卷绕形式设置,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其中,待撕裂部件受到织带传递的张力达到或超过预设定的阈值时撕裂断开,延长部复位展开,贴合并约束乘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延长部呈梯形,两个延长部对称地设置在安全带主体两侧,并且延长部平行的两条边中较长的一条边与安全带主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延长部是相比安全带主体更具弹性的纺织带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延长部是相比安全带主体更薄厚度的纺织带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安全带主体与延长部是一体纺织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安全带主体的宽度方向将安全带主体和延长部在安全带主体长度方向翻折一次,再反向翻折一次形成Z型折区,翻折后的延长部沿安全带主体边沿翻转到安全带主体的同一侧面上;待撕裂部件穿过延长部和安全带主体的Z型折区固定,以使织带定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延长部设置在乘员的胸部区域,延长部包括与安全带主体连接的固定端以及远离安全带主体的自由端;其中,自由端向靠近安全带主体的方向卷绕形成卷绕部,两个卷绕部卷绕至安全带主体的同一侧面,待撕裂部件分别穿过两个卷绕部固定,以使织带的形状固定。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织带的制作方法,制作方法包括:
将延长部向安全带主体折叠或卷绕;
将延长部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待撕裂部件达到或超过预设定阈值即撕裂断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延长部向安全带主体折叠的步骤包括:将延长部和安全带主体沿安全带主体宽度方向折叠两次形成Z型折区,再将延长部折叠后贴合在安全带主体的同侧,形成上下两层Z型折区;
将延长部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的步骤包括:将待撕裂部件穿过延长部和安全带主体的Z型折区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延长部向安全主体卷绕的步骤包括:将延长部远离安全带主体的一端朝向安全带主体进行卷绕形成卷绕部,而后再将卷绕部贴合在安全带主体的一侧;将延长部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的步骤包括:将待撕裂部件分别穿过两个卷绕部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在安全带主体上设置延长部,正常时延长部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延长部不影响安全主体的宽度;发生事故时,安全带主体受到乘客冲击,卷收器预紧装置被激活时,随着安全带主体受到乘客的约束力不断增加,在达到待撕裂部件预设定的撕裂拉力时,待撕裂部件会撕裂断开,以使得折叠状态的织带展开并贴紧乘员胸部,使约束乘员的织带变宽,从而降低乘员胸部受到的负荷和最大偏移量;以使延长部展开,展开后的延长部用于增加汽车安全带的宽度,从而降低乘员受到的负荷和最大偏移量;同时兼顾汽车安全带佩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一种织带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是一种织带的折叠前示意图,其中图中的虚线为折叠线;
图3是一种织带的沿安全带主体长度方向折叠后示意图;
图4是一种织带的沿安全带主体长度方向折叠后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一种织带的Z型折区被待撕裂部件固定的示意图;
图6是一种织带的卷绕部被待撕裂部件固定的侧面示意图;
图7是一种织带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
1、安全带主体;2、延长部;3、待撕裂部件;4、第一折叠线;5、第二折叠线;6、第三折叠线;7、第四折叠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和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织带的宽度越宽则在发生事故时所能提供的保护越好,同样宽度越宽佩戴的舒适性越差。
因此,发明人在深入研究并对现有的织带进行了创新,将主要用于保护乘员的区域增加了宽度,在增加宽度的同时,降低了舒适度,发明人再次对胸部区域增加的宽度进行了创新,将增加的区域进行了折叠,将其折叠在织带上,由于车辆的事故为突发事件,如何能够在事故突发的情况下,让增加的区域快速的展开,以保护乘员,则需要考虑增加区域展开所需要的触发机制,基于上述原因发明人发明了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考图1和图5,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织带包括:安全带主体1和沿安全带主体1宽度方向朝向安全带主体1外侧延伸的延长部2;延长部2分别设置在安全带主体1的两侧,延长部2与安全带主体1为一体编织形成,延长部2以折叠和/或卷绕形式设置,通过待撕裂部件3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
需要说明得是,延长部2展开的机制是将延长部2以折叠和/或卷绕的形式通过待撕裂部件3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而后再通过待撕裂部件3将延长部2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待撕裂部件3为达到或超过预设定的阀值时断开的部件。
通过待撕裂部件3将延长部2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在乘员日常使用织带时,延长部2位置的安全带主体1保持正常的宽度,延长部2不会对乘员的日常行为造成影响。
如图5所示,还需要说明的是,乘员乘坐的汽车发生事故时,乘员被安全带主体1约束,安全带主体1将承受乘员给予的压力,使得安全带主体1被拉伸,待撕裂部件3固定的安全带主体1变长或具有变长的趋势,会导致待撕裂部件3所承受的张力达到或超过设定的阈值后撕裂,不再对延长部2进行限制,延长部2展开,展开后的延长部2位于安全带主体1两侧,扩大织带与乘员的接触面积,避免或减少在车辆事故中受到的伤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长部2设置在乘员的胸部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乘员胸部区域是在汽车事故中与安全带主体1接触的主要区域,因此在乘员胸部区域的安全带主体1上设置延长部2,展开后的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可以更好的保护乘员。
参考图2至图5,实施例1,沿安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将安全带主体1和延长部2向安全带主体1长度方向翻折形成Z型折区,翻折后的延长部2沿安全带主体1边沿翻转到安全带主体1的同一侧面上;待撕裂部件3穿过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的Z型折区固定,以使织带定型。
如图2至图5所示,具体的,沿安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将延长部2和延长部2对应的安全带主体1区域在安全带主体1长度方向折叠一次,再反向折叠一次,而后将折叠区域贴合,形成Z字形的折区,再将包含Z型折区的延长部2沿着安全带主体1边沿向安全带主体1翻转,使得在安全带主体1被折叠位置形成两层的Z型折区,具体的,安全带主体1上的Z型折区作为一层Z型折区;延长部2与安全带主体1重叠后,延长部2的Z型折区形成另一层Z型折区。使用待撕裂部件3穿过上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的Z型折区,并将上下两层Z型折区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进而完成织带形状的固定,用于乘员的日常使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车辆发生事故时,待撕裂部件3撕裂断开,两层Z型折区展开,安全带主体1和延长部2完全展开,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共同作用于乘员,提高织带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其中,待撕裂部件3可采用缝纫线,沿安全带主体1的长度方往复的缝制在两层Z型折区,以便将延长部2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在安全带主体1被拉伸时,沿安全带主体1得长度方向设置的待撕裂部件3被拉断,以便延长部2展开。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安全带主体1和延长部2的折叠,沿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设有从一个延长部2向另一个延长部2延伸的第一折叠线4和第二折叠线5,其中,第一折叠线4与第二折叠线5间隔设置,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沿第一折叠线4对折,再沿第二折叠线5反向折叠,通过第一折叠线4和第二折叠线5将折叠区域折叠成Z字形。此外,还可在两个延长部2与安全带主体1的连接处设置第三折叠线6和第四折叠线7,用于分别沿第一折叠线4与第二折叠线5折叠后的两个延长部2分别沿第三折叠线6和第四折叠线7向安全带主体1的同一侧面折叠。通过设置折叠线能够方便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的折叠,提高折叠效率以及折叠效果。
基于织带的相同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织带的制作方法。
参考图7,织带的制作方法包括:
S10沿安全带主体的宽度方向将安全带主体和延长部向安全带主体长度方向翻折一次,在反向翻折一次形成Z型折区;翻折后的延长部沿安全带主体边沿翻转到安全带主体远离乘员的一侧;
S20将延长部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待撕裂部件达到或超过预设定阈值即撕裂断开。
实施步骤S10中,在日常使用织带时,延长部2不会对乘员的佩戴造成影响,保证乘员佩戴的舒适性。
实施步骤S20中,待撕裂部件3穿过由安全带主体1和延长部2上的Z型折区固定。在车辆事故发生时,待撕裂部件3断开,延长部2展开,展开后的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能够对乘员提供有效的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在形成Z型折区前,沿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设有从一个延长部2向另一个延长部2延伸的第一折叠线4和第二折叠线5,其中,第一折叠线4与第二折叠线5间隔设置,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沿第一折叠线4折叠成V型,再沿第二折叠线5反向折叠,通过第一折叠线4和第二折叠线5将折叠区域折叠成Z字形。此外,还可在两个延长部2与安全带主体1的连接处设置第三折叠线6和第四折叠线7,用于将折叠后的两个延长部2分别沿第三折叠线6和第四折叠线7向安全带主体1折叠。通过设置折叠线能够方便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的折叠,提高折叠效率以及折叠效果。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形成Z型折区后,再将延长部2的自由端朝向安全带主体1边沿折叠一次,在两层Z型折区的基础上在增加一层Z型折区,通过将待撕裂部件3缝制在三层Z型折区上,使待撕裂部件3撕裂后延长部2可以更快的展开,减少延长部3没有展开的情况,确保展开后的延长部2能够完全舒展地展开并约束在乘客胸部。
参阅图6,实施例2,延长部2包括与安全带主体1连接的固定端以及远离安全带主体1的自由端;其中,自由端向靠近安全带主体1的方向卷绕形成卷绕部,两个卷绕部卷绕至安全带主体1的同一侧面,待撕裂部件3分别穿过两个卷绕部固定,以使织带的形状固定。
如图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将延长部2的从自由端卷向安全带主体1的方向进行卷绕形成卷绕部,而后将卷绕部贴合在安全带主体1远离乘员的一侧,通过待撕裂部件3将两个卷绕部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进而完成织带形状的固定,方便乘员的日常使用。
还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卷绕部贴合在安全带主体1后,使用待撕裂部件3沿安全带主体1的宽度方向由一个卷绕部向另一个卷绕部缝制固定,完成织带形状的固定,其中,
待撕裂部件3可采用缝纫线,缝纫线的两端通过多次缠绕或烧结等工序加工成两端端部具有限位的凸点结构,两个凸点之间的缝纫线穿过卷绕部后,通过凸点对两个卷绕部限定。以便车辆发生事故时,待撕裂部件3中部撕裂断开,被卷绕的延长部2展开,通过延长部2和安全带主体1共同作用于乘员,为乘员提供保护。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待撕裂部件3中部通过缝纫线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缝纫线的一端与两个卷绕部之间的缝纫线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将待撕裂部件3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提高了卷绕部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安全带主体1和延长部2的翻转,在安全带主体1和延长部2的翻转位置设置第三折叠线6和第四折叠线7,两个延长部2分别沿第三折叠线6和第四折叠线7翻转向安全带主体1。
基于织带的相同发明构思,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织带的制作方法。
参考图7,织带的制作方法包括:
S10将延长部自由端卷向安全带主体1的方向进行卷绕形成卷绕部,而后将卷绕部贴合在安全带主体1远离乘员的一侧;
S20延长部通过达到或超过预设定阈值即撕裂断开的待撕裂部件固定在安全带主体上。
实施步骤S10中,在日常使用织带时,延长部2不会对乘员的佩戴造成影响,保证乘员佩戴的舒适性。
实施步骤S20中,将所述延长部2的自由端卷绕,形成卷绕部,而后再将卷绕部贴合在安全带主体1的一侧,待撕裂部件3分别穿过两个卷绕部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可在延长部2与安全带主体1的折叠处设置折叠线,延长部2通过折叠线进行翻转,在制作过程中,将延长部2沿自由端端部向固定端卷绕,形成已自由端端部为中心的卷,即为卷绕部,在将卷绕部贴合在安全带主体1上,通过待撕裂部件3将两个卷绕部固定。
具体的,待撕裂部件3一端缠绕或烧结等方式形成一个起到限位作用的凸点,再将待撕裂部件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两个卷绕部后的裸露部分再次进行缠绕或烧结形成另一个凸点通过两个凸点限制卷绕部的移动。通过多个缝纫线将两个卷绕部固定。卷绕的延长部2,在缝纫线撕裂断开后展开,以便对乘员进行保护。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卷绕部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需要将两个卷绕部之间的缝纫线进行固定,通过使用额外的缝纫线来进行固定,具体的固定方式是,将额外的缝纫线一端与两个卷绕部之间的缝纫线固定,另一端固定在安全带主体1上,通过该结构提高了延长部2的固定效果,避免日常使用中延长部2与安全带主体1相对移动,提高了延长部2的稳固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延长部2大致呈梯形,两个延长部1对称地设置在安全带主体1两侧,且梯形延长部2的两条平行边中较长的一条边与安全带主体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延长部2自由端的长度较短可有助于其折叠和/或卷折,有利于减少织带材料的堆叠;此外,在安全带主体1在受到超过阈值的张力时,张力会沿着梯形两侧边逐渐向延长部2自由端过度,相比安全带主体1和延长部2较长一边,较短的延长部2自由端受到的张力形变较小,该张力过渡趋势使得展开的延长部2更加贴合乘客,达到更好地保护效果。尤其是将延长部2的两侧边变成向延长部2内部凹进的弧边和/或向延长部2外部突出的弧边,可以实现不同的约束保护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延长部2是相比安全带主体1更具弹性的纺织带体。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延长部2能够在待撕裂部件3撕裂后及时展开,将延长部2设计成与安全带主体1更具有弹性的纺织带体。并利用延长部2的弹性,在待撕裂部件3撕裂断开后,由于延长部2自身较好的弹性以及安全带主体1给予的张力共同作用下,延长部2能够快速的展开,以达到提高保护乘员效果的目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延长部2是相比安全带主体1厚度更薄的纺织带体。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将延长部2置于乘员胸前区域后使乘员在使用安全带主体1时,延长部2较厚引起乘员手感的不舒适。将延长部2的厚度选用比安全带主体1的厚度更薄的纺织带体,例如延长部2可选用厚度为安全带主体1厚度1/2的纺织带体,使得延长部在能够提供保护乘员效果的同时,减少折延长部叠后,延长部对应位置的织带的厚度,提高舒适度。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侧重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后面说明的方法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系统是对应的,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系统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织带,应用于汽车安全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全带主体和沿所述安全带主体宽度方向朝向所述安全带主体外侧延伸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以折叠和/或卷绕形式设置,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所述安全带主体上;其中,
所述待撕裂部件受到所述织带传递的张力达到或超过预设定的阈值时撕裂断开,所述延长部复位展开,贴合并约束乘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呈梯形,两个所述延长部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安全带主体两侧,并且所述延长部平行的两条边中较长的一条边与所述安全带主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是相比所述安全带主体更具弹性的纺织带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设置在所述乘员的胸部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主体与所述延长部是一体纺织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安全带主体的宽度方向将所述安全带主体和所述延长部在所述安全带主体长度方向翻折一次,再反向翻折一次形成Z型折区,翻折后的所述延长部沿所述安全带主体边沿翻转到所述安全带主体的同一侧面上;所述待撕裂部件穿过所述延长部和安全带主体的Z型折区,以使所述织带定型。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部包括与所述安全带主体连接的固定端以及远离所述安全带主体的自由端;其中,
所述自由端向靠近所述安全带主体的方向卷绕形成卷绕部,两个所述卷绕部卷绕至所述安全带主体的同一侧面,所述待撕裂部件分别穿过两个所述卷绕部固定,以使所述织带的形状固定。
8.一种织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为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织带,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将所述延长部向所述安全带主体折叠或卷绕;
将所述延长部通过所述待撕裂部件固定在所述安全带主体上,所述待撕裂部件达到或超过预设定阈值即撕裂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织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所述延长部向所述安全带主体折叠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延长部和所述安全带主体沿所述安全带主体宽度方向折叠两次形成Z型折区,再将所述延长部折叠后贴合在所述安全带主体的同侧,形成上下两层Z型折区;
所述将所述延长部通过所述待撕裂部件固定在所述安全带主体上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待撕裂部件穿过所述延长部和所述安全带主体的Z型折区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织带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将所述延长部向所述安全主体卷绕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延长部远离所述安全带主体的一端朝向安全带主体进行卷绕形成卷绕部,再将所述卷绕部贴合在所述安全带主体的一侧;
所述将所述延长部通过待撕裂部件固定在所述安全带主体上的步骤包括:
所述待撕裂部件分别穿过两个所述卷绕部固定。
CN202110505436.6A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32123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5436.6A CN113212362A (zh)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05436.6A CN113212362A (zh)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2362A true CN113212362A (zh) 2021-08-06

Family

ID=77094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05436.6A Pending CN113212362A (zh) 2021-05-10 2021-05-10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236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2008A1 (zh) * 2022-05-18 2023-11-23 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和用于汽车座椅的脊柱支撑约束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68837A1 (en) * 2002-03-08 2003-09-11 Schneider David W. Inflatable seat belt system
CN1944110A (zh) * 2005-10-07 2007-04-11 高田株式会社 空气安全带和固定器之间的连接体以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JP2012126204A (ja) * 2010-12-14 2012-07-05 Toyota Boshoku Corp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2574494A (zh) * 2009-09-18 2012-07-11 高田株式会社 空气安全带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CN102985295A (zh) * 2010-07-08 2013-03-20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的安全带
JP2015116949A (ja) * 2013-12-19 2015-06-2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6604849A (zh) * 2014-08-27 2017-04-26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可充气座椅安全带的折叠模式
CN112606793A (zh) * 2019-10-04 2021-04-0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包括拉胀部分的安全带织带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68837A1 (en) * 2002-03-08 2003-09-11 Schneider David W. Inflatable seat belt system
CN1944110A (zh) * 2005-10-07 2007-04-11 高田株式会社 空气安全带和固定器之间的连接体以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CN102574494A (zh) * 2009-09-18 2012-07-11 高田株式会社 空气安全带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CN102985295A (zh) * 2010-07-08 2013-03-20 戴姆勒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的安全带
JP2012126204A (ja) * 2010-12-14 2012-07-05 Toyota Boshoku Corp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5116949A (ja) * 2013-12-19 2015-06-2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6604849A (zh) * 2014-08-27 2017-04-26 奥托里夫Asp股份有限公司 可充气座椅安全带的折叠模式
CN112606793A (zh) * 2019-10-04 2021-04-0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包括拉胀部分的安全带织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2008A1 (zh) * 2022-05-18 2023-11-23 延锋国际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和用于汽车座椅的脊柱支撑约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057114B2 (ja) インフレータブル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3945100B2 (ja) エアベルト及びエアベルト装置
KR0183409B1 (ko) 자동차용 안전 벨트
JP3460526B2 (ja) エアベルト装置
JP3278075B2 (ja) インフレータブル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20190248323A1 (en) Occupant restraint device
JP3110881B2 (ja) インフレータブル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102010023875B4 (de) Sicherheitsgurt für ein Fahrzeug
JP4573285B2 (ja) インフレータブル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EP2781413A1 (en) Air belt and air belt device
US6698790B2 (en) Air belt for inflatable seat belt device
US6641165B2 (en) Air belt apparatus
US7232155B2 (en) Seatbelt apparatus
CN113212362A (zh) 一种织带及制作方法
EP0963884B1 (en) Inflatable belt
JP2008302907A (ja) 伸縮性ウェビング、エアベルト、エアベルト装置
JP3919820B2 (ja) 膨張可能な管状のトルソ拘束システム
JP3235947B2 (ja) 乗員拘束用ウエビング
US6164692A (en) Bag for inflatable belt
JP4046413B2 (ja) エアベルト及びエアベルト装置
JP2004514598A (ja) 同調したベルト帯を有する力制限引込み器
JP7478088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による乗員の拘束方法
JP7254757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KR100328775B1 (ko) 자동차의 시트벨트 텅
JP2596936Y2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ウエビン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