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1926A -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11926A
CN113211926A CN202110609248.8A CN202110609248A CN113211926A CN 113211926 A CN113211926 A CN 113211926A CN 202110609248 A CN202110609248 A CN 202110609248A CN 113211926 A CN113211926 A CN 113211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cover plate
glass cover
display screen
groov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092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11926B (zh
Inventor
王艳辉
陈志勇
王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092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119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11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19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119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119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07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involving treatment or provisions in order to avoid deformation or air inclusion, e.g. to improve surface quality
    • B32B37/003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involving treatment or provisions in order to avoid deformation or air inclusion, e.g. to improve surface quality to avoid air inclu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sing technique, e.g. using action of vacuum or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25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evices for tensioning, stretching or registration
    • B32B38/1833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 B32B38/1841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during lay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5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using vacuu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采用该治具的全贴合方法,该治具包括:底胎、第一托盘和第一托块,第一托盘和底胎上下相对设置,底胎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至少一部分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有套筒,套筒的底部开口小于顶部开口,阶梯轴自顶部开口插入套筒内,阶梯轴的上端支承第一托盘,阶梯轴的下端穿出底部开口,套筒内还设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被限制在套筒的底部和阶梯轴的轴肩之间,以便向阶梯轴提供向上的弹性力,以使第一托盘相对于底胎保持预设间距。本发明能够确保在抽真空时玻璃盖板与显示屏之间处于非粘连状态,确保玻璃盖板和显示屏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贴合,防止玻璃盖板和显示屏之间产生气泡。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汽车仪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仪表中的显示屏与玻璃盖板进行全贴合时,是在显示屏的显示面粘接一层胶层,然后将玻璃盖板放置在显示屏的显示面上,并将玻璃盖板和显示屏放置在真空室内进行抽真空,在真空条件下压合玻璃盖板和显示屏,使得玻璃盖板和显示屏贴合在一起,贴合完成后,还需将贴合好的玻璃盖板和显示屏放置到消泡机中去除玻璃盖板和显示屏之间的气泡。
由于玻璃盖板放置在显示屏的显示面上时,玻璃盖板的内侧面已经与显示屏上的胶层粘连,此时玻璃盖板和显示屏均处于常压状态,因而玻璃盖板与显示屏之间会留存有空气,虽然后续进行抽真空,但由于显示屏与玻璃盖板已然处于粘连的状态,抽真空并不能完全将玻璃盖板与显示屏之间的空气全部抽出,因而会在玻璃盖板与显示屏之间形成气泡,最后采用消泡机去除玻璃盖板与显示屏之间的气泡,由于消泡机采用高温高压增强胶层的流动性,从而将气泡挤压出去,但是同时胶层在高温的状态下会吸收一部分气泡,因而在消泡完成后,在常压、常温状态下,胶层所吸收的气泡重新析出,使得玻璃盖板和显示屏之间出现气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采用该治具的全贴合方法,能够方便地对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和显示屏进行全贴合,不仅能确保在抽真空时玻璃盖板与显示屏之间处于非粘连状态,而且能确保玻璃盖板和显示屏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贴合,防止玻璃盖板和显示屏之间产生气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用于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进行全贴合,
所述全贴合治具包括底胎、第一托盘和第一托块;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底胎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底胎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部开口小于顶部开口,一阶梯轴自所述顶部开口插入所述套筒内,所述阶梯轴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一托盘,所述阶梯轴的下端穿出所述底部开口,所述套筒内还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被限制在所述套筒的底部和所述阶梯轴的轴肩之间,以便向所述阶梯轴提供向上的弹性力,以使所述第一托盘相对于所述底胎保持预设间距;
所述底胎上还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每个第二安装孔中安装有直线轴承,所述第一托盘的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直线轴承滑动配合的第一光轴;
所述第一托盘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一托盘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包括沿所述第一托盘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所述第一槽段和所述第二槽段均为阶梯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三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显示屏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显示屏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一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玻璃盖板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玻璃盖板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一槽段的阶梯面用于承载所述玻璃盖板;所述第二槽段所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玻璃盖板下侧面贴合的至少一个辅助屏层;
所述第一托块放置在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一托块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三槽段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托块能够嵌入所述第三槽段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托块的厚度大于所述预设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直线轴承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光轴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的四角位置,四个所述直线轴承安装在所述底胎的四角位置。
优选地,所述阶梯轴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套筒包括上下设置的大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径段与所述顶部开口直接连通,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底部开口直接连通,所述第一轴段的外径与所述大径段的内径相配合,所述第二轴段的下部位于所述套筒的底部开口以外的部位还套设有卡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段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大径段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阶梯轴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托盘的上设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与相应的螺纹孔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托盘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显示屏排线的排线口,所述排线口贯通所述第三槽段的一个侧壁;
所述排线口处设有托板,所述托板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平面齐平,所述托板的厚度小于第三槽段的高度,所述托板具有外端和内端,所述托板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托盘的相应的边沿齐平,所述托板的内端与所述第三槽段的所述一个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距;
所述第三槽段的除贯通有排线口外的三个侧壁上均开设有便于放置第一托块和显示屏的第一摆放缝,所述第一摆放缝贯通所述第三槽段的上端和下端,每个所述第一摆放缝位于相应的侧壁的中部;
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分离槽,所述分离槽贯通所述底胎的一个侧壁。
优选地,所述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还包括第二托盘和第二托块,用于替换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一托块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与辅助屏层进行全贴合,
所述第二托盘用于和所述底胎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托盘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所述底胎上的直线轴承相配合的第二光轴,
所述第二托盘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托盘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包括沿所述第二托盘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四槽段和第五槽段,所述第四槽段为阶梯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五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辅助屏层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辅助屏层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四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玻璃盖板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玻璃盖板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四槽段的阶梯面用于承载所述玻璃盖板;
所述第二托块用于替换所述第一托块放置在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以用于承载所述辅助屏层,所述第二托块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五槽段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二托块能够嵌入所述第五槽段内。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全贴合方法,用于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进行全贴合,采用前述的全贴合治具进行,所述方法包括:
S100’,将所述第一托盘上的所述第一光轴插入所述底胎对应的直线轴承内,形成一号治具,所述阶梯轴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一托盘,使得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底胎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S200’,将所述第一托块放置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第一托块位于所述第三阶梯槽在底胎的上表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S300’,对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粘接胶层,并将该所述显示屏放置在所述第一托块上,使所述显示屏位于第三槽段内,且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朝上;
S400’,将下侧面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的第一槽段内,并使所述辅助屏层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第二槽段内;
S500’,将所述一号治具及一号治具上的所述玻璃盖板、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托块置入真空腔内;
S600’,对所述真空腔进行抽真空作业;
S700’,对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受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直线轴承的限制竖直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托盘的下表面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玻璃盖板下侧面的所述辅助屏层与所述显示屏贴合粘接;
S800’,撤去施加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上的力,所述压缩弹簧迫使所述第一托盘及所述第一托盘上的粘接有显示屏的玻璃盖板向上移动预设间距;
S900’,恢复所述真空腔至常压,将所述粘接有玻璃盖板的显示屏放置在消泡机中消除空泡,得到全贴合有玻璃盖板的显示屏。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100’之前,还包括采用前述的全贴合治具将玻璃盖板与辅助屏层进行全贴合的步骤:
S100,将所述第二托盘的所述第二光轴替代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第一光轴插入所述底胎的所述直线轴承内,形成二号治具,所述阶梯轴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二托盘,使得所述第二托盘与所述底胎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S200,将所述第二托块替代所述第一托块从第五槽段置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第二托块位于所述第五槽段在底胎的上表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S300,在所述辅助屏层的上表面粘接胶层,并将所述辅助屏层平置于所述第二托块上,所述辅助屏层位于所述第五槽段内,所述辅助屏层上粘接有胶层的一侧朝上;
S400,将所述玻璃盖板放置在所述第四槽段内;
S500,将所述二号治具及二号治具上的所述辅助屏层和所述玻璃盖板置入真空腔内;
S600,对所述真空腔进行抽真空作业;
S700,对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受第二光轴和所述直线轴承的限制竖直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二托盘的下表面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玻璃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辅助屏层贴合粘接;
S800,撤去施加在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上的力,所述压缩弹簧迫使所述第二托盘及所述第二托盘上的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向上移动预设间距;
S900,恢复所述真空腔至常压,将所述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放置在消泡机中消除空泡,得到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第一托盘架设在底胎上,显示屏放置在第一托块上,且显示屏位于第三槽段内,玻璃盖板放置在第一槽段内,由于第一槽段台阶面的限制,玻璃盖板的内侧面与显示屏的显示面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从而保证抽真空时玻璃盖板与显示屏处于分离状态,压合时,第一托盘可相对的向底胎一侧移动,玻璃盖板相对的向显示屏一侧移动,实现玻璃盖板与显示屏之间的贴合,由于玻璃盖板与显示屏在真空条件下贴合,因而贴合后的玻璃盖板和显示屏之间不会出现气泡的情况。第一托盘受第一光轴与直线轴承配合关系的限定,使得第一托盘只能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底胎移动,直线轴承和第一光轴的设置能够精确的限定第一托盘相对底胎的移动方向,保证全贴合过程中的准确性。同时,由于全贴合方法也依托全贴合治具实现,使得整个贴合过程更加便捷和顺畅,全贴合效率也更高。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第一托盘与底胎配合状态下放置玻璃盖板和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各部件的爆炸图;
图3是第一托盘与底胎配合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各部件的爆炸图;
图5是第一托盘的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第一托盘的俯视图;
图7是图1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S2-S2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图7的S1-S1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玻璃盖板、辅助屏层、第二托块、第二托盘和底胎之间的爆炸图;
图13是玻璃盖板与辅助屏层进行全贴合的流程图;
图14是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进行全贴合的方法;
图15是计算公式所涉及各参数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托盘;2、底胎;3、玻璃盖板;4、显示屏;5、第一托块;6、第二托盘;7、第二托块;
11、第一槽段;12、第二槽段;13、第三槽段;14、第一通槽;15、第一光轴;16、排线口;17、托板;18、第三间距;19、第一摆放缝;
21、阶梯轴;22、套筒;23、第二轴段;24、第一轴段;25、压缩弹簧;26、预设间距;27、分离槽;28、直线轴承;
31、辅助屏层;32、第一间距;
61、第四槽段;62、第五槽段;63、第二通槽;64、第二摆放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发明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见图1-图1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仪表全贴合治具,其用于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3(此处的玻璃盖板3为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进行全贴合。
如图所示,所述全贴合治具包括底胎2、第一托盘1和第一托块5。
参见图8和图9,所述第一托盘1和所述底胎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底胎2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有套筒22,所述套筒22的底部开口小于顶部开口,一阶梯轴21自所述顶部开口插入所述套筒22内,所述阶梯轴21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一托盘1,所述阶梯轴21的下端穿出所述底部开口,所述套筒22内还设有压缩弹簧25,所述压缩弹簧25被限制在所述套筒22的底部和所述阶梯轴21的轴肩之间,以便向所述阶梯轴21提供向上的弹性力,以使所述第一托盘1相对于所述底胎2保持预设间距26。
参见图8,所述底胎2上还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每个第二安装孔中安装有直线轴承28,所述第一托盘1的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直线轴承28滑动配合的第一光轴15。
参见图3、图4和图5,所述第一托盘1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一托盘1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通槽14,所述第一通槽14包括沿所述第一托盘1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一槽段11、第二槽段12和第三槽段13,所述第一槽段11和所述第二槽段12均为阶梯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三槽段13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显示屏4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显示屏4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一槽段11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玻璃盖板3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玻璃盖板3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一槽段11的阶梯面用于承载所述玻璃盖板3;所述第二槽段12所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玻璃盖板3下侧面贴合的至少一个辅助屏层31。
所述第一托块5放置在所述底胎2的上表面上,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4,所述第一托块5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三槽段13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托块5能够嵌入所述第三槽段13内。
参见图2,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底胎2摆放在工作台上,第一托盘1装配在底胎2上,因而第一托盘1与底胎2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上下位置关系,第一托盘1位于底胎2的上侧。
参见图8和图9,第一托盘1受第一光轴15与直线轴承配合关系的限定,使得第一托盘1只能在竖直方向上相对底胎2移动,直线轴承28和第一光轴15的设置能够精确的限定第一托盘1相对底胎2的移动方向,保证全贴合过程中的准确性。
同时,由于套筒22的底部开口小于顶部开口,阶梯轴21的下端的尺寸小于阶梯轴21上端的尺寸,且阶梯轴21的下端能够穿过底部开口,阶梯轴21轴肩处的尺寸大于底部开口,因而阶梯轴21的上端无法穿过该底部开口,套筒22内设有压缩弹簧25,阶梯轴21的下端穿过压缩弹簧25后穿过底部开口,因而压缩弹簧25的下端与套筒22的底部相抵,第一弹簧的上端与阶梯轴21的轴肩相抵,阶梯轴21的上端支承着第一托盘1,因而第一托盘1的重力作用在阶梯轴21上,并通过阶梯轴21作用在压缩弹簧25上,压缩弹簧25提供一个向上的弹性力抵消第一托盘1的重力,使得第一托盘1与底胎2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为预设间距26。
参见图2-图6,从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一槽段11、第二槽段12和第三槽段13,其中第一槽段11和第二槽段12构成第一阶梯槽结构,第二槽段12和第三槽段13构成第二阶梯槽结构,玻璃盖板3平放在第一槽段11内,受第一槽段11的限制,玻璃盖板3在第一槽段11内无法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移动,同时,第一阶梯槽结构的台阶面上支承着玻璃盖板3的四个侧沿;在通常情况下,玻璃盖板3的下侧面全贴合有至少一个辅助屏层31(辅助屏层31例如:防静电玻璃或触控屏),在玻璃盖板3平放在第一槽段11内时,至少一个辅助屏层31位于第二槽段12内,此处辅助屏层31可以为防静电玻璃或触控屏;第三槽段13内平设有显示屏4,显示屏4受第三槽段13的限制无法在水平反向上移动。
第一托块5的尺寸与第三槽段13的横截面的形状相匹配,第一托块5竖直的穿过第一通槽14放置在底胎2的上表面上,保证第一托块5不会卡在第一托盘1与底胎2之间,在压动第一托盘1向下运动时,第三槽段13的侧壁与第一托块5的侧壁滑动配合或保持一定的安全间隙,可保证第一托盘1能够顺畅地向下移动,即向底胎2移动。
参见图10和图11,放置完第一托块5后,将显示面粘接有胶层的显示屏4放置在第三槽段13内,显示屏4只是位于第三槽段13内,显示屏4靠第一托块5进行支承,再将玻璃盖板(例如已经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放置在第一槽段11内,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位于第二槽段12内,此时显示屏4的显示面与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之间留有的第一间距32,使得显示屏4并未与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粘连;此时通过抽真空的方式将空气抽走,使得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之间处于真空状态,对玻璃盖板3和托盘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第一托盘1克服压缩弹簧25的弹性力,使得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同时向下运动。由于显示屏4通过第一托块5放置在底胎2上,显示屏4的位置保持不变,随着玻璃盖板3向下运动,显示屏4的显示面与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之间的第一间距32变小,直至显示屏4的显示面通过胶层与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粘接,因而实现了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之间的粘接。
由于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在真空状态下进行粘接的,因而显示屏4与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之间不会存在空气,因而粘接后的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和显示屏4之间不会存在气泡,因而就更不会存在消泡完成后气泡重新析出的问题。
参见图11,可以理解的是,在未向下压第一托盘1的状态下,预设间距26略大于第一间距32,向下压动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时,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均向下移动预设间距26的距离,使得第一托盘1的下表面与底胎2的上表面贴合,由于预设间距26略大于第一间距32,可保证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能够与显示屏4进行有效的粘接,保证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的粘接效果。
参见图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槽段11的高度(在上下方向上的距离)与玻璃盖板3的厚度相等,在玻璃盖板3放置在第一槽段11内时,玻璃盖板3的上表面与第一托盘1的上表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因而,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在向下时移动与显示屏4粘接的过程中,玻璃盖板3始终不会凸出于第一托盘1的上表面,保证玻璃盖板3与显示屏4粘接过程中玻璃盖板3各处受力的均衡性,防止玻璃盖板3被压坏,提高良品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托块5的厚度大于预设间距26。
第一托块5放置在底胎2上时,第一托块5的上部依然卡合在第三槽段13内,因而第三槽段13也能够限定第一托块5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防止第一托块5位于第一托盘1与底胎2之间,保证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之间能够顺利的进行粘接。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轴15和所述直线轴承28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光轴15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1的四角位置,四个所述直线轴承28安装在所述底胎2的四角位置。
第一光轴15的数量为四个,且分别位于第一托盘1的四角位置,第一托盘1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托盘1的四角均受上下方向的限定,从而保证第一托盘1只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防止第一托盘1在上下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倾斜的情况,进而确保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只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保证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之间贴合的准确性。
参见图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阶梯轴21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轴段24和第二轴段23,所述套筒22包括上下设置的大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径段与所述顶部开口直接连通,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底部开口直接连通,所述第一轴段24的外径与所述大径段的内径相配合,所述第二轴段23的下部位于所述套筒的底部开口以外的部分还套设有卡环。
第一轴段24的上端作为阶梯轴21的上端支承第一托盘1,压缩弹簧25顶住第一轴段24的下端,第二轴段23穿过压缩弹簧25,压缩弹簧25顶住第一轴段24,使得第一轴段24提供一个向上的力,迫使第一托盘1与底胎2保持预设间距26。
进一步地,所述卡环位于所述套筒22的下部,在所述压缩弹簧25迫使所述第一托盘1相对于所述底胎2保持预设间距26时,所述卡环的上端面与所述套筒22的下端面相抵。
压缩弹簧25对第一轴段24提供一个向上的弹性力,由于第一轴段24与第二轴段23连接,因而第二轴段23也跟随第一轴段24运动,第二轴段23的下端穿出套筒22的底部开口,第二轴段23与底部开口滑动配合,第二轴段23的下部套设有卡环,压缩弹簧25提供的向上的弹性力使得第一轴段24和第二轴段23向上运动,第二轴段23沿着底部开口向上运动,卡环位于套筒22的下侧,卡环也跟随第二轴段23向上运动,直至卡环与套筒22的下端面相抵,由于卡环的限制,第一轴段24和第二轴段23无法继续向上运动,此时,第一轴段24位于底胎2上表面部分的高度即为预设间距26。
可以理解的是,压缩弹簧25的弹性力足够大,能够克服第一托盘1、显示屏4和玻璃盖板3的重力,使得第一托盘1相对于底胎2保持预设间距26。因而在无外力的作用下,该预设间距26是恒定不变的。
参见图11,预设间距26应不小于7mm,在将玻璃盖板3放置在第一槽段11内、显示屏4放置在第三槽段13内时,显示屏4的显示面与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之间的第一间距32接近于预设间距26,因而第一间距32会不小于5mm,足够大的第一间距32,使得在抽真空的过程中能够较容易的将显示屏4与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之间的空气抽走,防止显示屏4与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之间残留有空气,确保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粘接后,这两者之间不会残留有气泡。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轴段24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大径段的长度。
在将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向下压动时,第一托盘1压动第一轴段24并克服压缩弹簧25的弹性力,使得第一轴段24进入大径段内,由于第一轴段24的长度不大于大径段的长度,因而第一轴段24可完全进入到大径段内,进而可确保在下压第一托盘1的过程中,第一托盘1的下表面能够与底胎2的上表面贴合,确保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能够与显示屏4进行贴合粘接。
参见图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阶梯轴21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托盘1的上设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与相应的所述螺纹孔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螺纹孔开设在第一轴段24内,第一托盘1与阶梯轴21通过螺栓进行紧固,沉头孔的设计,使得螺栓的栓头能够埋入到沉头孔内,使得第一托盘1的上表面无凸起结构;因而在下压过程中,外部的作用力通过平整的软垫下压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第一托盘1的上表面无凸起,使得第一托盘1的上表面和玻璃盖板3的上表面各处受力较为均衡。
参见图4和图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托盘1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显示屏4排线的排线口16,所述排线口16贯通所述第三槽段13的一个侧壁。
在将显示屏4放置在第三槽段13内时,显示屏4上通常带有排线,第一托盘1上的排线口16可容纳显示屏4上的排线,防止由于排线无足够的容纳空间导致显示屏4的一端翘起,保证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在下压的过程中,显示屏4始终正对着玻璃盖板3,确保显示屏4与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贴合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排线口16处设有托板17,所述托板17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一托盘1的下平面齐平,所述托板17的厚度小于第三槽段13的高度,所述托板17具有外端和内端,所述托板17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托盘1的相应的边沿齐平,所述托板17的内端与所述第三槽段13的所述一个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距18。
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屏4位于第三槽段13内时,显示屏4放置在第一托块5上,第一托块5的上部嵌入在第三槽段13内,因而显示屏4的下平面与第一托盘1的下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此时显示屏4上的排线铺设在托板17的上平面上,此时托板17上平面的高度应与显示屏4上排线连接口的高度保持一致,从而可确保排线平铺在托板17的上平面上,故有前述托板17的厚度小于第三槽段13高度的设计。
在下压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的过程中,显示屏4相对第三槽段13向上运动,显示屏4上的排线所受到的限制较小,因而排线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此时排线会向下拉扯显示屏4,由于排线的质量较小,排线所提供的拉扯力不至于使得显示屏4翘起;正如前文所述,显示屏4相对向上运动的距离为预设间距26,排线的长度远大于该预设间距26,因而在前述运动过程中,托板17的上表面始终托着排线,因而排线拉扯显示屏4的力相对减小,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在下压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的过程中显示屏4出现翘起的现象,确保显示屏4与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贴合的效果。
第三间距18的设置,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托板17的厚度已经固定,在显示屏4放置在第三槽段13内时,显示屏4上的排线接口有可能会正对着托板17的边沿,此时如托板17延伸至排线口16所对应的第三侧壁,托板17的边沿便会卡住排线,有可能会导致显示屏4的损坏,第三间距则可防止出现前述的卡线情况。
参见图5和图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槽段13的除贯通有排线口16外的三个侧壁上均开设有便于放置第一托块5和显示屏4的第一摆放缝19,所述第一摆放缝19贯通所述第三槽段13的上端和下端,每个所述第一摆放缝19位于相应的侧壁的中部。
第一托盘1与底胎2组装完成后,第一托块5可直接从第三槽段13内插入放置在底胎2的上表面上,而在将显示屏4放置在第一托块5上时,由于显示屏4的显示面上粘接有胶层,因而在放置显示屏4时,不能够触碰到显示屏4的显示面,以防止破坏显示屏4上的胶层,故只能够分别夹住显示屏4相对的两个边沿,然后将显示屏4置入第三槽段13内,第一摆放缝19正可提供防止显示屏4时夹子所需的空间,确保显示屏4能够放置在第一托块5上,且放置显示屏4时不会破坏显示屏4的显示面上的胶层。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胎2的上表面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分离槽27,所述分离槽27贯通所述底胎2的一个侧壁。
在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与显示屏4粘接完成后,撤去施加在第一托盘1和辅助屏上的力,通常情况下,压缩弹簧25会将第一托盘1重新顶起,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出现第一托盘1的下表面依然与底胎2的上表面贴合的情况,此时,可通过从两个分离槽27处,强制向上抬起第一托盘1,使得第一托盘1与底胎2分离。
优选地,参见图12,本发明的全贴合治具还可以包括第二托盘6和第二托块7,用于替换所述第一托盘1和所述第一托块5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进行全贴合,所述第二托盘6用于和所述底胎2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托盘6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所述底胎2上的直线轴承28相配合的第二光轴,所述第二托盘6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托盘6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通槽63,所述第二通槽63包括沿所述第二托盘6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四槽段61和第五槽段62,所述第四槽段61为阶梯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五槽段62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辅助屏层31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辅助屏层31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四槽段61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玻璃盖板3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玻璃盖板3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四槽段61的阶梯面用于承载所述玻璃盖板3;所述第二托块7用于替换所述第一托块5放置在所述底胎2的上表面上,以用于承载所述辅助屏层31,所述第二托块7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五槽段62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二托块7能够嵌入所述第五槽段62内。
第二托盘6通过四角的第二光轴与底胎2上的直线轴承28配合,以限定第二托盘6只能够相对底胎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与第一托盘1与底胎2的配合方式相同,底胎2上安装的套筒22、阶梯轴21和压缩弹簧25能够迫使第二托盘6相对于底胎2保持预设间距26。
第二托盘6替换第一托盘1与底胎2进行组合时,通过第二通槽63将第二托块7放置在底胎2上,将粘接有胶层的辅助屏层31放置在第二托块7上,且辅助屏层31位于第五槽段62内,将玻璃盖板3放置在第四槽段61内,抽真空后,下压第二托盘6和玻璃盖板3,使得辅助屏层31与玻璃盖板3粘接。具体可参见前述玻璃盖板3与显示屏4的粘接过程。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托块7的厚度大于预设间距26。
可确保第二托块7在放置在底胎2上时,第二托块7的上部能够嵌合在第五槽段62内,确保第五槽段62能够限定第二托块7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确保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能够顺利的进行粘接。
相较于第一托盘1,第二托盘6上无需设置排线口16,因而第四槽段61和第五槽段62均为封闭设计。
第五槽段62的四个侧壁均开设有第二摆放缝64,所述第二摆放缝64贯通所述第五槽段62的上端和下端,每个所述第二摆放缝64位于相应侧壁的中部。
第二摆放缝64的作用同第一摆放缝19的作用,便于将辅助屏层31放置在第五槽段62内。
此外,第一托盘1和第二托盘6均与底胎2进行配合使用,底胎2具有通用性。通常情况下,第二托盘6先与底胎2进行组合对辅助屏层31和玻璃盖板3进行全贴合,而后将第一托盘1和底胎2进行组合对全贴合有辅助屏层31的玻璃盖板3与显示屏4进行全贴合。
在更换第一托盘1或第二托盘6时,在阶梯轴21与第一托盘1或第二托盘6未采用螺栓进行紧固时,只需将第一托盘1或第二托盘6从底胎2上拔起即可,操作方便!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贴合方法,其采用前述全贴合治具将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进行全贴合、以及利用前述全贴合治具对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进行全贴合。
参见图12和图13,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进行全贴合的方法包括:
S100,将所述第二托盘6的所述第二光轴替代所述第一托盘1的所述第一光轴15插入所述底胎2的所述直线轴承28内,形成二号治具,所述阶梯轴21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二托盘6,使得所述第二托盘6与所述底胎2之间留有预设间距26。
将第二托盘6与底胎2进行组合装配形成二号治具时,第二托盘6在上、底胎2在下,第二托盘6上的第二光轴对准底胎2上对应的直线轴承28,将第二光轴插入对应的直线轴承28内,并向下移动第二托盘6,直至底胎2上的阶梯轴21的上端支承住第二托盘6的下端,由于压缩弹簧25能够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向上的弹性力,第二托盘6自身的重力并不能向下压动阶梯轴21,因而第二托盘6与底胎2之间保持有预设间距26。
S200,将所述第二托块7替代所述第一托块5从第五槽段62置于所述底胎2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第二托块7位于所述第五槽段62在底胎2的上表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第二托块7插入第五槽段62,并使得第二托块7的下表面与底胎2的上表面接触,此时,第二托块7处于放置在底胎2的上表面的状态。
如第二托块7的厚度小于预设间距26,应保证第二托块7位于第五槽段62在底胎2的上表面投影的范围内,确保后续在第二托盘6下压过程中,第二托块7不会卡在第二托盘6与底胎2之间。
当然,第二托块7的厚度不小于预设间距26,因而第二托块7放置在底胎2的上表面上时,第二托块7的上部嵌设于第五槽段62内,进而确保在下压第二托盘6时,第二托块7不会卡在第二托盘6与底胎2之间。
S300,在所述辅助屏层31的上表面粘接胶层,并将所述辅助屏层31平置于所述第二托块7上,所述辅助屏层31位于所述第五槽段62内,所述辅助屏层31上粘接有胶层的一侧朝上。
此处的胶层可以为OCR光学胶或OCA光学胶,然后将辅助屏层31放置于第二托块7的上表面上,辅助屏层31通常为防静电玻璃或者触控屏,其具备一定的刚度,因而第五槽段62能够限制辅助屏层31水平方向上的位置。
S400,将所述玻璃盖板3放置在所述第四槽段61内。
第四槽段61横截面形状与玻璃盖板3的外轮廓相匹配,因而第四槽段61可在水平方向上限制玻璃盖板3的移动。
第四槽段61和第五槽段62组成阶梯槽结构,第五槽段62的尺寸小于第四槽段61的尺寸,该阶梯槽结构上形成有水平的阶梯面,玻璃盖板3四侧的边沿分别与该阶梯面接触,且在玻璃盖板3放置在第四槽段61内时,玻璃盖板3完全覆盖第五槽段62。
玻璃盖板3的厚度与第四槽段61上下方向的高度相等,玻璃盖板3放置在第五槽段62内时,玻璃盖板3的上表面与第二托盘6的上表面齐平,确保后续下压玻璃盖板3和第二托盘6时,玻璃盖板3和第二托盘6各处受力的均衡性。
在S300步骤中,已经将上表面粘接有胶层的辅助屏层31放置在第五槽段62内,再在S400步骤中将玻璃盖板3放置在第四槽段61内,因而此时玻璃盖板3位于辅助屏层31的上方,且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上的胶层之间具有第二间距,该第二间距略小于预设间距26,使得玻璃盖板3的下表面与辅助屏层31上的胶层并未粘接;由于第四槽段61和第五槽段62的限制,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恒定,保证后续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粘接位置的准确性。
S500,将所述二号治具及二号治具上的所述辅助屏层31和所述玻璃盖板3置入真空腔内。
整体的将二号治具及其放置在其上的第二托块7、辅助屏层31和玻璃盖板3放置入真空腔内。
S600,对所述真空腔进行抽真空作业。
抽真空能够将真空腔内的空气抽走,使得二号治具、辅助屏层31和玻璃盖板3处于真空环境当中,最主要的是能够将辅助屏层31与玻璃盖板3之间的空气抽走,使得辅助屏层31与玻璃盖板3之间为真空状态。
由于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上的胶层之间的第二间距略小于预设间距26,该第二间距一般不会小于5mm,使得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能够充分的与第二治具外侧的空间连通,确保抽真空时能够将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的空气抽走,确保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为真空状态。
S700,对所述第二托盘6和所述玻璃盖板3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第二托盘6和所述玻璃盖板3受第二光轴和所述直线轴承28的限制竖直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二托盘6的下表面与所述底胎2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玻璃盖板3的下表面与所述辅助屏层31贴合粘接。
第二托盘6的上方有可上下移动的软板(提供施加在第二托盘6和玻璃盖板3向下的力),在真空环境下,软板向下运动,软板与第二托盘6和玻璃盖板3的上表面接触,并克服第一弹簧的弹性力,压迫第二托盘6和玻璃盖板3向下运动,第二托盘6和玻璃盖板3均向下移动预设间距26的距离,由于第二间距略小于预设间距26,玻璃盖板3和辅助屏层31会挤压辅助屏层31上的胶层,从而实现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实现贴合粘接。
由于在真空状态下进行步骤S700,因而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不会存在空气,进而,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内不会存在气泡。
S800,撤去施加在所述第二托盘6和所述玻璃盖板3上的力,所述压缩弹簧25迫使所述第二托盘6及所述第二托盘6上的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向上移动预设间距26。
可上下移动的软板向上移动,该软板与第二托盘6和玻璃盖板3分离,第二托盘6在压缩弹簧25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预设间距26的距离,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中的玻璃盖板3卡设在第四槽段61内,因而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也向上移动预设间距26的距离。
容易理解的是,在步骤S700中,玻璃盖板3有可能局部未与辅助屏层31上的胶层压实,导致玻璃盖板3与辅助屏层31之间存在空泡,此处空泡与气泡不同,空泡内并不存在空气,只是盖板玻璃未与胶层有效粘接而形成。
为解决该问题,本申请还设有:
S900,恢复所述真空腔至常压,将所述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放置在消泡机中消除空泡,得到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
将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3放入消泡机中,消泡机采用高温高压,第一增强胶层的流动性;第二利用压差使得玻璃盖板3全面与胶层粘接,从而消除辅助屏层31与玻璃盖板3之间的空泡。由于空泡内不存在空气,因而在步骤S900中,胶层并不会出现胶层吸收空泡中空气的情况,因而更不会存在恢复常压状态后气泡重新析出的问题。
参见图14,玻璃盖板(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进行全贴合的方法包括:
S100’,参见图3和图4,将所述第一托盘1上的所述第一光轴15插入所述底胎2对应的直线轴承28内,形成一号治具,所述阶梯轴21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一托盘1,使得所述第一托盘1与所述底胎2之间留有预设间距26。
参见步骤S100,将第一托盘1与底胎2组合装配形成一号治具。如底胎2已与第二托盘6组合装配形成二号治具,则需要将第二托盘6与底胎2分离,然后将第一托盘1与底胎2组合装配形成一号治具。底胎2上的压缩弹簧25的作用为确保第一托盘1与底胎2之间留有预设间距26。第一托盘1上的第一光轴15同第二托盘6上的第二光轴,限制第一托盘1相对底胎2的运动方向。
S200’,将所述第一托块5放置于所述底胎2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第一托块5位于所述第三阶梯槽在底胎2的上表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参见图15,在进行步骤S200’之前,还设有步骤:
S201’,测量显示屏4的厚度,根据显示屏4的厚度和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第一托块5的厚度,该计算公式符合:
X+A+C-S+F=D+E (1)
其中:X为第一托块5的厚度,A为显示屏4的厚度,C为显示屏4上胶层的厚度,S为胶层的变形量,D为第三槽段13在上下方向的高度,E为第二槽段12在上下方向的高度,F为辅助屏层31的厚度。
且D>X,E≥F。
第三槽段13上在下方向的高度D、第二槽段12在上下方向的高度E、显示屏4上胶层的厚度C以及辅助屏层31的厚度F为客观已知数据。
胶层的变形量S为确保显示屏4上侧的辅助屏层31与显示屏4有效粘接的设计参数,其也为已知数据。
因而可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第一托块5的厚度X。
并根据X选择相应尺寸的第一托块5。
由于各个厂家的显示屏4的厚度有差异,因而需要根据不同厚度的显示屏4选择合适厚度的第一托块5。
因而在步骤S200’中,第一托块5的厚度为经步骤S201’计算得到的X,再将第一托块5放置于底胎2的上表面。
如第一托块5的厚度小于预设间距26,应保证第一托块5位于第三槽段13在底胎2的上表面投影的范围内,确保后续在第一托盘1下压过程中,第一托块5不会卡在第一托盘1与底胎2之间。
当然,第一托块5的厚度可以不小于预设间距26,因而第一托块5放置在底胎2的上表面上时,第一托块5的上部嵌设于第三槽段13内,进而确保在下压第一托盘1时,第一托块5不会卡在第一托盘1与底胎2之间。
S300’,参见图5、图10和图11,对所述显示屏4的显示面粘接胶层,并将该所述显示屏4放置在所述第一托块5上,使所述显示屏4位于第三槽段13内,且所述显示屏4的显示面朝上。
先在显示屏4的显示面粘接胶层,该胶层为OCR光学胶或OCA光学胶;此外,显示屏4位于第三槽段13内时,显示屏4受第三槽段13的限制,显示屏4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固定。
S400’,参见图5、图10和图11,将下侧面贴合有辅助屏层31的玻璃盖板3(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放置在第一槽段11内,并使所述辅助屏层31位于所述第一托盘1的第二槽段12内。
下侧面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可采用前述步骤S100-S900实现,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玻璃盖板3的内侧朝下使得辅助屏层31位于玻璃盖板3的下侧,进而在玻璃盖板3设置与第一槽段11内时,辅助屏层31正好位于第二槽段12内。
第一槽段11能够限制玻璃盖板3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由于辅助屏层31已经全贴合在玻璃盖板3上,因而辅助屏层31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也相对固定。
S500’,将所述一号治具及一号治具上的所述玻璃盖板3、所述显示屏4和所述第一托块5置入真空腔内。
整体的将一号治具及放置在其上的第一托块5、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显示屏4放置入真空腔内。
S600’,对所述真空腔进行抽真空作业。
抽真空能够将真空腔内的空气抽走,使得一号治具、显示屏4和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处于真空环境当中,最主要的是能够将显示屏4与辅助屏层31之间的空气抽走,使得显示屏4与辅助屏层31之间为真空状态。
同步骤S600,显示屏4与辅助屏层31之间的第一间距32不会小于5mm,确保抽真空时能够将显示屏4与辅助屏层31之间的空气抽走,确保显示屏4与辅助屏层31之间为真空状态。
S700’,参见图8和图9,对所述第一托盘1和所述玻璃盖板3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第一托盘1和所述玻璃盖板3受所述第一光轴15和所述直线轴承28的限制竖直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托盘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胎2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玻璃盖板3下侧面的所述辅助屏层31与所述显示屏4贴合粘接。
同步骤S700,在真空环境下,通过软板向下运动,压动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使得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与显示屏4贴合粘接。由于软板推动第一托盘1下压至第一托盘1的下表面与底胎2的上表面贴合,此时玻璃盖板3的上表面依然与第一托盘1的上表面齐平,因而此时显示屏4上的胶层受辅助屏层31的挤压所发生的变形量正好为S,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确保显示屏4与辅助屏层31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粘接。
第一托盘1在下压的过程中,第一托盘1上的第一光轴15与直线轴承28使得第一托盘1只能竖直的向下运动,确保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与显示屏4粘接的准确性。
在真空环境下进行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4的粘接,使得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与显示屏4之间不会存在空气,进而确保在粘接完成后,粘接有玻璃盖板的显示屏内不会存在气泡。
S800’,撤去施加在所述第一托盘1和所述玻璃盖板3上的力,所述压缩弹簧25迫使所述第一托盘1及所述第一托盘1上的粘接有显示屏的玻璃盖板向上移动预设间距26。
可上下移动的软板向上移动,该软板与第一托盘1和玻璃盖板3分离,第一托盘1在压缩弹簧25弹性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预设间距26的距离,粘接有显示屏的玻璃盖板中的玻璃盖板3卡设在第一槽段11内,因而粘接有显示屏的玻璃盖板整体向上移动预设间距26的距离
当然,显示屏4与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之间也有存在空泡的情况,为解决该问题还设有步骤:
S900’,恢复所述真空腔至常压,将所述粘接有玻璃盖板的显示屏放置在消泡机中消除空泡,得到全贴合有玻璃盖板的显示屏。
消泡机能够消除玻璃盖板3上的辅助屏层31与显示屏4之间的空泡,由于空泡内没有空气,故不会出现空气析出的问题。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用于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进行全贴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贴合治具包括底胎、第一托盘和第一托块;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底胎上下相对设置,所述底胎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部开口小于顶部开口,一阶梯轴自所述顶部开口插入所述套筒内,所述阶梯轴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一托盘,所述阶梯轴的下端穿出所述底部开口,所述套筒内还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被限制在所述套筒的底部和所述阶梯轴的轴肩之间,以便向所述阶梯轴提供向上的弹性力,以使所述第一托盘相对于所述底胎保持预设间距;
所述底胎上还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每个第二安装孔中安装有直线轴承,所述第一托盘的对应位置固定安装有与所述直线轴承滑动配合的第一光轴;
所述第一托盘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一托盘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包括沿所述第一托盘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所述第一槽段和所述第二槽段均为阶梯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三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显示屏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显示屏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一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玻璃盖板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玻璃盖板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一槽段的阶梯面用于承载所述玻璃盖板;所述第二槽段所形成的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玻璃盖板下侧面贴合的至少一个辅助屏层;
所述第一托块放置在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所述第一托块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三槽段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托块能够嵌入所述第三槽段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块的厚度大于所述预设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直线轴承的数量均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光轴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所述第一托盘的四角位置,四个所述直线轴承安装在所述底胎的四角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轴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轴段和第二轴段,所述套筒包括上下设置的大径段和过渡段,所述大径段与所述顶部开口直接连通,所述过渡段与所述底部开口直接连通,所述第一轴段的外径与所述大径段的内径相配合,所述第二轴段的下部位于所述套筒的底部开口以外的部位还套设有卡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段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大径段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轴的上端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第一托盘的上设有与所述螺纹孔相对应的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与相应的螺纹孔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托盘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显示屏排线的排线口,所述排线口贯通所述第三槽段的一个侧壁;
所述排线口处设有托板,所述托板的下平面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平面齐平,所述托板的厚度小于第三槽段的高度,所述托板具有外端和内端,所述托板的外端与所述第一托盘的相应的边沿齐平,所述托板的内端与所述第三槽段的所述一个侧壁之间具有第三间距;
所述第三槽段的除贯通有排线口外的三个侧壁上均开设有便于放置第一托块和显示屏的第一摆放缝,所述第一摆放缝贯通所述第三槽段的上端和下端,每个所述第一摆放缝位于相应的侧壁的中部;
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分离槽,所述分离槽贯通所述底胎的一个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托盘和第二托块,用于替换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一托块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与辅助屏层进行全贴合,
所述第二托盘用于和所述底胎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托盘上固定安装有用于与所述底胎上的直线轴承相配合的第二光轴,
所述第二托盘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托盘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包括沿所述第二托盘厚度方向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第四槽段和第五槽段,所述第四槽段为阶梯槽结构;其中,所述第五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辅助屏层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所述辅助屏层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四槽段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玻璃盖板的外轮廓相匹配,以对玻璃盖板进行水平限位,所述第四槽段的阶梯面用于承载所述玻璃盖板;
所述第二托块用于替换所述第一托块放置在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以用于承载所述辅助屏层,所述第二托块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五槽段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二托块能够嵌入所述第五槽段内。
9.一种全贴合方法,用于将汽车仪表的玻璃盖板与显示屏进行全贴合,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全贴合治具进行,所述方法包括:
S100’,将所述第一托盘上的所述第一光轴插入所述底胎对应的直线轴承内,形成一号治具,所述阶梯轴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一托盘,使得所述第一托盘与所述底胎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S200’,将所述第一托块放置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第一托块位于所述第三阶梯槽在底胎的上表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S300’,对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粘接胶层,并将该所述显示屏放置在所述第一托块上,使所述显示屏位于第三槽段内,且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朝上;
S400’,将下侧面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的第一槽段内,并使所述辅助屏层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第二槽段内;
S500’,将所述一号治具及一号治具上的所述玻璃盖板、所述显示屏和所述第一托块置入真空腔内;
S600’,对所述真空腔进行抽真空作业;
S700’,对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受所述第一光轴和所述直线轴承的限制竖直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一托盘的下表面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玻璃盖板下侧面的所述辅助屏层与所述显示屏贴合粘接;
S800’,撤去施加在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上的力,所述压缩弹簧迫使所述第一托盘及所述第一托盘上的粘接有显示屏的玻璃盖板向上移动预设间距;
S900’,恢复所述真空腔至常压,将所述粘接有玻璃盖板的显示屏放置在消泡机中消除空泡,得到全贴合有玻璃盖板的显示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00’之前,还包括采用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贴合治具将玻璃盖板与辅助屏层进行全贴合的步骤:
S100,将所述第二托盘的所述第二光轴替代所述第一托盘的所述第一光轴插入所述底胎的所述直线轴承内,形成二号治具,所述阶梯轴的上端支承所述第二托盘,使得所述第二托盘与所述底胎之间留有预设间距;
S200,将所述第二托块替代所述第一托块从第五槽段置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上,且所述第二托块位于所述第五槽段在底胎的上表面上的投影范围内;
S300,在所述辅助屏层的上表面粘接胶层,并将所述辅助屏层平置于所述第二托块上,所述辅助屏层位于所述第五槽段内,所述辅助屏层上粘接有胶层的一侧朝上;
S400,将所述玻璃盖板放置在所述第四槽段内;
S500,将所述二号治具及二号治具上的所述辅助屏层和所述玻璃盖板置入真空腔内;
S600,对所述真空腔进行抽真空作业;
S700,对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施加向下的力,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受第二光轴和所述直线轴承的限制竖直向下运动,使得所述第二托盘的下表面与所述底胎的上表面接触,所述玻璃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辅助屏层贴合粘接;
S800,撤去施加在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玻璃盖板上的力,所述压缩弹簧迫使所述第二托盘及所述第二托盘上的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向上移动预设间距;
S900,恢复所述真空腔至常压,将所述粘接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放置在消泡机中消除空泡,得到全贴合有辅助屏层的玻璃盖板。
CN202110609248.8A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Active CN1132119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9248.8A CN113211926B (zh)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09248.8A CN113211926B (zh)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1926A true CN113211926A (zh) 2021-08-06
CN113211926B CN113211926B (zh) 2021-12-07

Family

ID=77082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09248.8A Active CN113211926B (zh) 2021-06-01 2021-06-01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119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4825A (zh) * 2021-09-14 2021-12-14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机器视觉技术的识别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3756A (ja) * 2002-12-24 2004-09-09 Hitachi High-Tech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Co Ltd 基板搭載装置、搬送アーム、半導体ウェーハの位置決め方法、基板の検査装置、及び基板の検査方法
JP2004266020A (ja) * 2003-02-28 2004-09-24 Tsuruga Tekkosho:Kk 基板用のマガジンラックの位置決め装置
CN201587162U (zh) * 2009-12-12 2010-09-22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贴膜治具
CN203210810U (zh) * 2013-02-25 2013-09-25 东莞市凯昶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贴膜治具
CN204977715U (zh) * 2015-08-19 2016-01-20 深圳市米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免除泡贴合模具
CN109061913A (zh) * 2018-07-17 2018-12-2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第一贴合元件及贴合装置
CN210348124U (zh) * 2019-09-27 2020-04-17 苏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的定位工装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53756A (ja) * 2002-12-24 2004-09-09 Hitachi High-Tech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Co Ltd 基板搭載装置、搬送アーム、半導体ウェーハの位置決め方法、基板の検査装置、及び基板の検査方法
JP2004266020A (ja) * 2003-02-28 2004-09-24 Tsuruga Tekkosho:Kk 基板用のマガジンラックの位置決め装置
CN201587162U (zh) * 2009-12-12 2010-09-22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贴膜治具
CN203210810U (zh) * 2013-02-25 2013-09-25 东莞市凯昶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贴膜治具
CN204977715U (zh) * 2015-08-19 2016-01-20 深圳市米科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免除泡贴合模具
CN109061913A (zh) * 2018-07-17 2018-12-2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第一贴合元件及贴合装置
CN210348124U (zh) * 2019-09-27 2020-04-17 苏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触摸屏与液晶模组贴合的定位工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4825A (zh) * 2021-09-14 2021-12-14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一种机器视觉技术的识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11926B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11926B (zh) 一种汽车仪表的全贴合治具及全贴合方法
KR10184965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방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장치
CN11159984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57782A (zh) 一种真空贴合设备
CN113436534A (zh) 贴合装置、贴合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1604082A (zh) 具面板定位功效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3376879B (zh) 一种屏幕模组自动贴黑胶装置及方法
CN113415466B (zh) 一种手机贴膜辅助装置
CN113518518B (zh) Pcb板真空层压装置
CN214796547U (zh) 一种全贴合治具
CN219360314U (zh) 一种应用于贴膜产品的辅助脱泡装置
CN109278304A (zh) 一种车载显示器外框贴胶装置及贴胶方法
CN109228124A (zh) 一种线缆接头的注塑压模设备
CN210484300U (zh) 一种显示器贴合设备
CN210132453U (zh) 一种贴合治具及贴合设备
CN104985638A (zh) 一种撕裂式段差成型模具
CN220841497U (zh) 一种门饰板包边压力显示设备
CN114442351B (zh) 一种液晶玻璃偏光片缓冲式贴片装置
CN213069772U (zh) 车载设备的贴合装置
CN214214829U (zh) 一种镶嵌件安装使用的安装片及定位件
CN214382047U (zh) 一种用于中框组装的贴合治具
CN219635575U (zh) 一种具有多通道吸附功能的真空吸附装置
CN112848607B (zh) 曲面贴合方法和曲面贴合装置
CN218401147U (zh) 一种多功能的新型32寸贴膜对位一体机
CN216968981U (zh) 一种屏幕玻璃与盖板真空贴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52000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Beilin District, 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152000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Beilin District, 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