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02996B -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02996B
CN113202996B CN202110488702.9A CN202110488702A CN113202996B CN 113202996 B CN113202996 B CN 113202996B CN 202110488702 A CN202110488702 A CN 202110488702A CN 113202996 B CN113202996 B CN 1132029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tube
pipe portion
pipelin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887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02996A (zh
Inventor
许磊
杨侠
熊永家
林威
洪卫强
徐欢
王岩喜
胡怀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Yinlu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8870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0299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029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29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029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029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41/00Branching pipes; Joining pipes to walls
    • F16L41/08Joining pipes to walls or pipes, the joined pipe axi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wall or to the axis of another pi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包括第一管部、第二管部和弹性连接部,所述第二管部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部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径向上相对移动。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形成集成式散热器中各芯子之间所采用的连接方式对公差要求比较高,给集成式散热器的装配带来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Description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背景技术
大型发电机组,工程机械等大型设备上一般需配备散热性能较强的散热器,如在这些设备上只配备一个散热器,则该散热器的体积必然会做得过大,可靠性和维护成本都会比较高,因此目前主流的方案是通过多个小散热器并串联成一个大的集成式散热器为相应大型设备散热。多个小散热器的各芯子之间的连接形式有多种,其中一些连接方式对于连接位置的公差要求比较高,给集成式散热器的装配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形成集成式散热器中各芯子之间所采用的连接方式对公差要求比较高,给集成式散热器的装配带来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管,包括第一管部、第二管部和弹性连接部,所述第二管部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部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径向上相对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部套装于所述第一管部之外,以使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围合成腔室。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在连接管的轴向上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之间有至少部分重合,减小了连接管所占据的空间,使集成换热器能够装配的更加紧凑,而使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围合成腔室,则使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同轴设置。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腔室在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在能够产生多个径向上的相对移动,进一步提高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弹性连接部为片状结构,该片状结构垂直于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或者所述片状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倾斜。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弹性连接部设置为片状结构,使弹性连接部保留一部分恢复弹性变形能力的同时,使弹性连接部对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相对移动的阻力较小,进一步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上所述第二管部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第二管部的另一端为配合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径向上所述配合端与所述第一管部之间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腔室连通,以使在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上所述腔室位于所述开口与所述弹性连接部之间。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在于管路配合时,配合端为了适应管路的位置相对第一管部产生一定移动,由于配合端与连接端为所述轴向上第二管部的两端,距离相对较远,配合端相对第一管部产生一定移动时,以连接端为支点的力臂相对较大,阻力相对较小,进一步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部为弹性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管部为弹性结构。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管的可弹性变形的能力,减小公差对集成换热器装配的限制。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管部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管部同轴设置的第一刚套;和/或,在所述第二管部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管部同轴设置的第二刚套。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设置有第一刚套时,第一刚套可以作为第一管部的骨架,使第一管部和第一刚套所形成的结构具有适当的刚度,在满足第一管部能够与管径较小的管路套装的前提下,使第一管部和第一刚套所形成的结构不易变形,进而使第一管部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连接相对可靠,不易泄漏。当设置有第二刚套时,第二刚套可以作为第二管部的骨架,使第二管部和第二刚套所形成的结构具有适当的刚度,在满足第二管部能够与管径较大的管路套装的前提下,使第二管部和第二刚套所形成的结构不易变形,进而使第二管部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连接相对可靠,不易泄漏。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部包覆所述第一刚套;和/或,所述第二管部包覆所述第二刚套。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相对于使第一刚套设置在第一管部的表面,使第一管部包覆所述第一刚套能够使第一管部和第一刚套之间不易分离,使连接管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使第一管部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的连接相对可靠。相对于使第二刚套设置在第二管部的表面,使第二管部包覆所述第二刚套能够使第二管部和第二刚套之间不易分离,使连接管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使第二管部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的连接相对可靠。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弹性凸起;和/或,在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弹性凸起。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当第一管部套装在管径较小的管路上时,第一弹性凸起受到管径较小的管路的挤压形成弹性张力,进而使第一管部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连接的较为紧密;当第二管部套装在管径较大的管路上时,第二弹性凸起受到管径较大的管路的挤压形成弹性张力,进而使第二管部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连接的较为紧密。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凸起沿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环形;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凸起沿所述第二管部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环形。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使得当第一管部和管径较小的管路连接时,第一弹性凸起可以在第一管部和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形成密封,减小液体泄漏的风险;这使得当第二管部和管径较大的管路连接时,第二弹性凸起可以在第二管部和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形成密封,减小液体泄漏的风险。
可选地,所述第一刚套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所述第一刚套的内壁用于与第一密封圈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刚套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所述第二刚套的内壁用于与第二密封圈密封配合。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第一刚套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第一刚套与第一管部之间更容易连接在一起,使连接管更容易生产,通过第一密封圈则能够更好的实现第一管部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的密封;使第二刚套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第二刚套与第二管部之间更容易连接在一起,使连接管更容易生产,通过第二密封圈则能够更好的实现第二管部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的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一刚套具有用于伸入所述弹性连接部的第一翻边;和/或,所述第二刚套具有用于伸入所述弹性连接部的第二翻边。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根据需要限定第一翻边与第一刚套的其他部分之间的一个角度,进而使第一翻边伸入弹性连接部,进而限定第一管部与弹性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使第一管部与弹性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定角度;可以根据需要限定第二翻边与第二刚套的其他部分之间的一个角度,进而使第二翻边伸入弹性连接部,进而限定第二管部与弹性连接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使第二管部与弹性连接部之间形成一定角度。
可选地,包括抓耳部,所述抓耳部凸出于所述第二管部。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抓耳部便于工作人员抓取移动连接管。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一卡箍、第二卡箍和本申请所提供的连接管,所述第一卡箍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一管部外,以将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箍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二管部外,以将所述第二管部与贴合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的管路固定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环;所述第二管部套装于所述第一管部之外,以使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围合成腔室;
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固定于外界部件,所述固定环用于固定所述外界部件,且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同轴设置,在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之间形成有连接管容纳槽,所述连接管用于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容纳槽内,以使所述固定环的内壁贴合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外壁。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使用时,连接管可以首先通过第一管部套装在外界部件的管路上,并使连接管置于连接管容纳槽内,并通过固定环对第二管部的位置形成一定限制,当另外一个管路与第二管部套装并对第二管部产生作用时,使弹性连接部和第二管部不会因变形过大使套装难以进行,进而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
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集成换热器,包括冷却模块和本申请所提供的连接管,所述冷却模块包括芯体单元,所述芯体单元包括两个通过所述连接管相互连接的芯体。
可选地,所述芯体单元中的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一管路、另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装配结构可以降低对装配公差的要求,提高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还包括第一室体和第二室体,所述芯体单元中的一个芯体与所述第一室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另一个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室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第一室体和第二室体与芯体单元之间也通过连接管连接,降低了对装配公差的要求,提高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芯体单元中的一个所述芯体为具有第一管路的第一芯体、另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二管路的第二芯体,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
所述第一室体具有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室体具有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中所述芯体单元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室体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室体的长度方向平行,各所述芯体单元沿所述第一室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室体和第二室体的长度以及芯体单元的数量,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的个数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冷却模块在所述芯体单元的厚度方向上排列,且各所述冷却模块相互连接。
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室体和第二室体的长度以及冷却模块的数量,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在使用时用来连接两个直径大小不同的管路,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中管径尺寸较大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大的管路套装,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中管径尺寸较小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小的管路套装,由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径向上相对移动,这使得两个管路通过连接管连接后位置关系无需处于准确的同轴的位置,这降低了对两个管路之间连接位置公差的要求,使管路之间的连接更加便利,特别是当两个管路分别属于集成换热器中不同部件时,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
本申请的附加技术特征及其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内容中阐述地更加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具体实践可以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却模块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为液体流动的方向;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处的剖视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管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连接板;
200-冷却模块;
210-第一室体;
211-第三管路;
212-橡胶垫;
213-L型安装板;
220-第二室体;
230-芯体单元;
231-第一芯体;
231a-第一管路;
232-第二芯体;
240-连接管;
241-第二管部;
241a-配合端;
241b-连接端;
241c-第二弹性凸起;
242-弹性连接部;
243-腔室;
244-第一管部;
244a-第一弹性凸起;
245-抓耳部;
246-第一刚套;
246a-第一翻边;
247-第二刚套;
247a-第二翻边;
250-第二卡箍;
260-固定环;
270-第一卡箍;
280-第一密封圈;
290-第二密封圈;
300-第二连接板;
400-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管240,包括第一管部244、第二管部241和弹性连接部242,所述第二管部241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部244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242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径向上相对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240,在使用时用来连接两个直径大小不同的管路,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大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大的管路套装,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小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小的管路套装,由于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242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径向上相对移动,这使得两个管路通过连接管240连接后位置关系无需处于准确的同轴的位置,这降低了对两个管路之间连接位置公差的要求,使管路之间的连接更加便利,特别是当两个管路分别属于集成换热器中不同部件时,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可以为刚性结构,也可以为弹性结构,或者至少一部分制造材料为弹性材料。
可选地,所述第二管部241套装于所述第一管部244之外,以使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242围合成腔室243。这样,在连接管240的轴向上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之间有至少部分重合,减小了连接管240所占据的空间,使集成换热器能够装配的更加紧凑,而使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242围合成腔室243,则使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当然,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之间采用非套装的位置关系也是可以的,例如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可以在轴向上排列。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同轴设置。这使得腔室243在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在能够产生多个径向上的相对移动,进一步提高装配的便利性。当然,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之间也可以采用非同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弹性连接部242为片状结构,该片状结构垂直于所述第一管部244的轴向,或者所述片状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244的轴向倾斜。通过将弹性连接部242设置为片状结构,使弹性连接部242保留一部分恢复弹性变形能力的同时,使弹性连接部242对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相对移动的阻力较小,进一步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当然,弹性连接部242也可以为块状或板状等结构形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轴向上所述第二管部241的一端为连接端241b,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另一端为配合端241a,所述连接端241b与所述弹性连接部242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径向上所述配合端241a与所述第一管部244之间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腔室243连通,以使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轴向上所述腔室243位于所述开口与所述弹性连接部242之间。这样,在于管路配合时,配合端241a为了适应管路的位置相对第一管部244产生一定移动,由于配合端241a与连接端241b为所述轴向上第二管部241的两端,距离相对较远,配合端241a相对第一管部244产生一定移动时,以连接端241b为支点的力臂相对较大,阻力相对较小,进一步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部244为弹性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管部241为弹性结构。也就是说,连接管240可以整体采用橡胶等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这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管240的可弹性变形的能力,减小公差对集成换热器装配的限制。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管部244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管部244同轴设置的第一刚套246;和/或,在所述第二管部241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管部241同轴设置的第二刚套247。当设置有第一刚套246时,第一刚套246可以作为第一管部244的骨架,使第一管部244和第一刚套246所形成的结构具有适当的刚度,在满足第一管部244能够与管径较小的管路套装的前提下,使第一管部244和第一刚套246所形成的结构不易变形,进而使第一管部244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连接相对可靠,不易泄漏。当设置有第二刚套247时,第二刚套247可以作为第二管部241的骨架,使第二管部241和第二刚套247所形成的结构具有适当的刚度,在满足第二管部241能够与管径较大的管路套装的前提下,使第二管部241和第二刚套247所形成的结构不易变形,进而使第二管部241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连接相对可靠,不易泄漏。
可选地,所述第一管部244包覆所述第一刚套246;和/或,所述第二管部241包覆所述第二刚套247。相对于使第一刚套246设置在第一管部244的表面,使第一管部244包覆所述第一刚套246能够使第一管部244和第一刚套246之间不易分离,使连接管240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使第一管部244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的连接相对可靠。相对于使第二刚套247设置在第二管部241的表面,使第二管部241包覆所述第二刚套247能够使第二管部241和第二刚套247之间不易分离,使连接管240具有较好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使第二管部241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的连接相对可靠。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弹性凸起244a;和/或,在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弹性凸起241c。当第一管部244套装在管径较小的管路上时,第一弹性凸起244a受到管径较小的管路的挤压形成弹性张力,进而使第一管部244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连接的较为紧密;当第二管部241套装在管径较大的管路上时,第二弹性凸起241c受到管径较大的管路的挤压形成弹性张力,进而使第二管部241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连接的较为紧密。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凸起244a沿所述第一管部244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环形;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凸起241c沿所述第二管部241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环形。这使得当第一管部244和管径较小的管路连接时,第一弹性凸起244a可以在第一管部244和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形成密封,减小液体泄漏的风险;这使得当第二管部241和管径较大的管路连接时,第二弹性凸起241c可以在第二管部241和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形成密封,减小液体泄漏的风险。
可选地,所述第一刚套246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内壁,所述第一刚套246的内壁用于与第一密封圈280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刚套247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内壁,所述第二刚套247的内壁用于与第二密封圈290密封配合。使第一刚套246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内壁,第一刚套246与第一管部244之间更容易连接在一起,使连接管240更容易生产,通过第一密封圈280则能够更好的实现第一管部244与管径较小的管路之间的密封;使第二刚套247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内壁,第二刚套247与第二管部241之间更容易连接在一起,使连接管240更容易生产,通过第二密封圈290则能够更好的实现第二管部241与管径较大的管路之间的密封。
可选地,所述第一刚套246具有用于伸入所述弹性连接部242的第一翻边246a;和/或,所述第二刚套247具有用于伸入所述弹性连接部242的第二翻边247a。可以根据需要限定第一翻边246a与第一刚套246的其他部分之间的一个角度,进而使第一翻边246a伸入弹性连接部242,进而限定第一管部244与弹性连接部242之间的位置关系,使第一管部244与弹性连接部242之间形成一定角度;可以根据需要限定第二翻边247a与第二刚套247的其他部分之间的一个角度,进而使第二翻边247a伸入弹性连接部242,进而限定第二管部241与弹性连接部242之间的位置关系,使第二管部241与弹性连接部242之间形成一定角度。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240,包括抓耳部245,所述抓耳部245凸出于所述第二管部241。设置抓耳部245便于工作人员抓取移动连接管240。
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一卡箍270、第二卡箍250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240,所述第一卡箍270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一管部244外,以将所述第一管部244与所述第一管部244内的管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箍250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二管部241外,以将所述第二管部241与贴合于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内壁的管路固定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组件,采用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240,在使用时用来连接两个直径大小不同的管路,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大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大的管路套装,并通过相应的卡箍固定连接;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小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小的管路套装,并通过相应的卡箍固定连接,由于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242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径向上相对移动,这使得两个管路通过连接管240连接后位置关系无需处于准确的同轴的位置,这降低了对两个管路之间连接位置公差的要求,使管路之间的连接更加便利,特别是当两个管路分别属于集成换热器中不同部件时,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组件,还包括固定环260;所述第二管部241套装于所述第一管部244之外,以使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242围合成腔室243;
所述第一管部244内的管路固定于外界部件,所述固定环260用于固定所述外界部件,且所述固定环260与所述第一管部244内的管路同轴设置,在所述固定环260与所述第一管部244内的管路之间形成有连接管240容纳槽,所述连接管240用于设置在所述连接管240容纳槽内,以使所述固定环260的内壁贴合于所述第二管部241的外壁。上述外界部件可为芯体或室体。
在使用时,连接管240可以首先通过第一管部244套装在外界部件的管路上,并使连接管240置于连接管240容纳槽内,并通过固定环260对第二管部241的位置形成一定限制,当另外一个管路与第二管部241套装并对第二管部241产生作用时,使弹性连接部242和第二管部241不会因变形过大使套装难以进行,进而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
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集成换热器,包括冷却模块200和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240,所述冷却模块200包括芯体单元230,所述芯体单元230包括两个通过所述连接管240相互连接的芯体。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集成换热器,采用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240,在使用时用来连接两个直径大小不同的管路,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大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大的管路套装,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小的与两个管路中直径较小的管路套装,由于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242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244和所述第二管部241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244的径向上相对移动,这使得两个管路通过连接管240连接后位置关系无需处于准确的同轴的位置,这降低了对两个管路之间连接位置公差的要求,使管路之间的连接更加便利,特别是当两个管路分别属于集成换热器中不同部件时,提高了集成换热器装配的便利性。当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之间为套装的位置关系时,还可以缩小相邻芯体之间的间隙,减小集成换热器整体的体积。
可选地,所述芯体单元230中的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一管路231a、另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231a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路231a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240连接。这样,装配结构可以降低对装配公差的要求,提高装配的便利性。假设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大于第一管路231a的管径尺寸,以使第二管路能够套装与第一管路231a之外,连接管240的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大套装于第二管路,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中管径尺寸较小的套装于第一管路231a,当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管组件时,将第一卡箍270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一管部244外,并将所述第二卡箍250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二管部241外,进行固定。当然,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也可以小于第一管路231a的管径尺寸。
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200还包括第一室体210和第二室体220,所述芯体单元230中的一个芯体与所述第一室体210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240连接、另一个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室体220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240连接。使第一室体210和第二室体220与芯体单元230之间也通过连接管240连接,降低了对装配公差的要求,提高装配的便利性。第一室体210和第二室体220上可以分设置多个水口或均只设置一个水口与芯体单元230连接。第一室体210和第二室体220与芯体单元230之间均可通过L型安装板213和橡胶垫212连接。当第一管部244和第二管部241之间为套装的位置关系时,还可以缩小室体与芯体单元230之间的间隙,减小集成换热器整体的体积。
可选地,所述芯体单元230中的一个所述芯体为具有第一管路231a的第一芯体231、另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二管路的第二芯体232,所述第一管路231a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
所述第一室体210具有第三管路211,所述第三管路211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路231a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路231a和所述第三管路211通过所述连接管240连接;所述第二室体220具有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通过所述连接管240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200中所述芯体单元230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室体210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室体220的长度方向平行,各所述芯体单元230沿所述第一室体210的长度方向排列。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室体210和第二室体220的长度以及芯体单元230的数量,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冷却模块200中芯体单元23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
可选地,所述冷却模块200的个数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冷却模块200在所述芯体单元230的厚度方向上排列,且各所述冷却模块200相互连接。这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室体210和第二室体220的长度以及冷却模块200的数量,以实现较好的散热效果。冷却模块2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优选为两个。相邻的两个冷却模块20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300之间连接,冷却模块200可以通过第三连接部400斜向连为一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7)

1.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部、第二管部和弹性连接部,所述第二管部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部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通过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能够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径向上相对移动;在所述第一管部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一管部同轴设置的第一刚套,在所述第二管部上安装有与所述第二管部同轴设置的第二刚套;
所述第一管部包覆所述第一刚套,所述第二管部包覆所述第二刚套;或者,
所述第一刚套固定于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所述第一刚套的内壁用于与第一密封圈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二刚套固定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所述第二刚套的内壁用于与第二密封圈密封配合;
所述第二管部套装于所述第一管部之外,以使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围合成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和所述第二管部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部为片状结构,该片状结构垂直于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或者所述片状结构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上所述第二管部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第二管部的另一端为配合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径向上所述配合端与所述第一管部之间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腔室连通,以使在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上所述腔室位于所述开口与所述弹性连接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部为弹性结构,和/或所述第二管部为弹性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管部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一弹性凸起;和/或,在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上形成有第二弹性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沿所述第一管部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环形;和/或,所述第二弹性凸起沿所述第二管部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环形。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刚套具有用于伸入所述弹性连接部的第一翻边;和/或,所述第二刚套具有用于伸入所述弹性连接部的第二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抓耳部,所述抓耳部凸出于所述第二管部。
10.连接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卡箍、第二卡箍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所述第一卡箍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一管部外,以将所述第一管部与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卡箍用于套装在所述第二管部外,以将所述第二管部与贴合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的管路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环;所述第二管部套装于所述第一管部之外,以使所述第一管部的外壁、所述第二管部的内壁和所述弹性连接部围合成腔室;
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固定于外界部件,所述固定环用于固定所述外界部件,且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同轴设置,在所述固定环与所述第一管部内的管路之间形成有连接管容纳槽,所述连接管用于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容纳槽内,以使所述固定环的内壁贴合于所述第二管部的外壁。
12.集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模块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管,所述冷却模块包括芯体单元,所述芯体单元包括两个通过所述连接管相互连接的芯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单元中的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一管路、另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集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还包括第一室体和第二室体,所述芯体单元中的一个芯体与所述第一室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另一个所述芯体与所述第二室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单元中的一个所述芯体为具有第一管路的第一芯体、另一个所述芯体具有第二管路的第二芯体,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
所述第一室体具有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二室体具有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管径尺寸与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尺寸不同,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四管路通过所述连接管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集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中所述芯体单元的个数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室体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二室体的长度方向平行,各所述芯体单元沿所述第一室体的长度方向排列。
17.根据权利要求12-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成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的个数为至少两个,各所述冷却模块在所述芯体单元的厚度方向上排列,且各所述冷却模块相互连接。
CN202110488702.9A 2021-04-30 2021-04-30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Active CN1132029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8702.9A CN113202996B (zh) 2021-04-30 2021-04-30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88702.9A CN113202996B (zh) 2021-04-30 2021-04-30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2996A CN113202996A (zh) 2021-08-03
CN113202996B true CN113202996B (zh) 2023-07-07

Family

ID=77030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88702.9A Active CN113202996B (zh) 2021-04-30 2021-04-30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0299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0896A (en) * 1968-07-30 1972-08-01 Cupit George M Toilet pan connector
JPH0635786U (ja) * 1992-10-12 1994-05-13 神戸樹脂工業株式会社 管用アダプタ
US5582435A (en) * 1994-07-27 1996-12-10 Toyoda Gosei Co., Ltd. Resin pipe provided with retainer fitting
US6394505B1 (en) * 2000-07-24 2002-05-28 Geberit Technik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take end of a discharge pipe and the outlet end of a connection curve of a water toilet
US7086131B2 (en) * 2004-05-14 2006-08-08 Victaulic Company Deformable mechanical pipe coupling
DE102018208508A1 (de) * 2018-05-29 2019-12-05 Aft Automotive Gmbh Fluidverbindungsadapter, Fluidverbindungs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Fluidverbindungsanordnung
CN211397712U (zh) * 2020-01-14 2020-09-01 莱阳市同辉散热器有限公司 一种轻卡重卡模块式水散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02996A (zh) 202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54479B (zh) 一种可调节传热换热器
CN113202996B (zh) 连接管、连接管组件及集成换热器
CN110686532A (zh) 一种便携式平面弹性阵列涡管换热装置
CN111934169B (zh) 一种激光器散热装置
CN212006847U (zh) 一种复合型管壳式换热器
CN214120873U (zh) 一种多级可调节的折流杆管壳式热交换装置
CN212362921U (zh) 一种防内漏的管式换热器
CN109830313B (zh) 一种无焊接便拆卸的蒸汽发生器螺旋换热管支撑结构
CN211082043U (zh) 中冷器
CN114018074A (zh) 一种空间双涡管弹性管束换热器
CN213636103U (zh) 管路组件和电池模组
CN220524709U (zh) 管壳式换热容器
CN216673706U (zh) 水冷板装置及车辆
CN218325611U (zh) 一种混合机内置液压站的冷却装置
CN110966878A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11291111U (zh) 一种便携式平面弹性阵列涡管换热装置
CN211476806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15267904U (zh) 冷却装置
CN212082090U (zh) 一种灵活设置组合式热交换器
CN219551270U (zh) 一种圆管串片式散热器
CN215333373U (zh) 液压油源及其冷却器
CN220021255U (zh) 进出口总成、换热板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CN219955500U (zh) 一种具备板换固定结构的整体式外机
CN220625018U (zh) 一种集成进、出口管箱的换热器用一体化管板
CN219347449U (zh) 一种无拉杆列管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