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93264A -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93264A
CN113193264A CN202110475904.XA CN202110475904A CN113193264A CN 113193264 A CN113193264 A CN 113193264A CN 202110475904 A CN202110475904 A CN 202110475904A CN 113193264 A CN113193264 A CN 113193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electric core
bracket
fastening
fasten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759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本学
李东
伍佳利
郭继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7590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932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193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932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H01M10/6568Liquids characterised by flow circuits, e.g. loops, located externally to the cells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电池模组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设于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电池模组设有贯通外壳和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以及贯通外壳和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均沿着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基于此,可形成结构规整、结构稳定、结构可靠、模块化、轻量化、小型化、外壳相对于电池模组整体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较小、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独立性高、拆装便利、报废成本较低的电池模组,使用性能较佳。

Description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现有电池模组普遍呈现标准模组或柔性大模组等形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体积过大,外壳的体积和重量占比较大,且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
二、外壳普遍不可拆,若损坏,需整体替换电池模组,报废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电池模组存在的体积过大、外壳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较大、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电池模组的报废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设于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电池模组设有贯通外壳和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以及贯通外壳和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均沿着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分别支撑于电池模组的相对两端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同稳定电芯组件、电池模组的状态,并通过外壳一并防护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基于此,即可形成结构规整、稳定、可靠、模块化、相对独立的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相对于标准模组或柔性大模组更为小型化、轻量化,外壳相对于电池模组整体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也较小,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即使电池模组内的电芯组件发生热失控,电池模组的外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热失控蔓延至其他电池模组,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以及提高应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包的安全性能。且,该电池模组可通过使外部螺钉穿设于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而实现可拆地安装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上,拆装便利,在损坏时可独立报废、小区域报废,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报废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的内壁与电芯组件粘连。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壳与电芯组件之间可通过结构胶等相互粘连,而实现绝对固定,基于此,利于进一步稳定化、模块化电池模组的结构,且装配便利,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于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外露口。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使得电芯组件的顶侧和/或底侧至少局部外露,从而可便于电芯组件的热量透过外露口直接散出,或直接接触液冷组件而交换热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甚至,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便于温度传感器透过外露口接触电芯组件的表面而采集电芯组件的温度数据,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包括盖板,以及垂直连接于盖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紧固孔和第二紧固孔贯通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壳可呈类U型,基于此,该外壳能够对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形成相对全面的防护,并使电池模组结构规整化,且便于吊装;该外壳还能够使电芯组件的底部大面积外露,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电芯组件远离盖板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加固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进一步通过各加固件共同承托、支撑电芯组件,从而可加固外壳对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防护效果和结构稳定效果,从而可进一步保障电池模组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与电芯组件的电芯尖角相对的加固件设有避让槽,避让槽可供电芯尖角穿设于其中。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加固件可通过避让槽避让各电芯尖角,而与各电芯尖角共用高度空间,从而可压缩电池模组的整体高度,并提高电池模组于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包括设于盖板的第一引导孔段,第二紧固孔包括设于盖板的第二引导孔段,第一引导孔段和第二引导孔段的孔径均在靠近电芯组件的方向渐缩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引导孔段和第二引导孔段可先通过其孔径较大的一侧引导外部螺钉快速入孔,再通过渐缩的孔径引导外部螺钉精准深入孔中,从而可有效提高外部螺钉与第一引导孔段和第二引导孔段的配合便利性,而提高将电池模组装配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的装配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于其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汇流排,汇流排包括于第一支架上沿着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第一汇流部,以及连接于两第一汇流部之间的转流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汇流排被固定于第一支架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基于此,可通过外壳一并对汇流排进行防护,从而可保障基于该汇流排所建立的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近第一支架的电芯组件的端部中,各电芯单元的极耳还可分别不弯折地焊接至相应的第一汇流部上,并基于连接于两第一汇流部之间的转流部构建电连接关系,焊接操作方便,可省略极耳的弯折工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便利性,加快电池模组的加工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采集口,以及将第一采集口连通至汇流排的第一穿设孔,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片,第一信号片的一端与汇流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第一穿设孔且容纳于第一采集口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可直接通过连接端子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一采集口,而与第一信号片电连接并信号连接,随后,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即可通过与汇流排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第一信号片采集到与汇流排电连接的电芯组件的电压和温度信号,拆装方便,信号采集精准、便利,且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还可省略现有电池模组内部所需设置的信号采集线束或柔性电路板结构,从而可简化、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并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采集口设于第一支架的顶侧,外壳设有与第一采集口相对的第一对接口,第一采集口的边缘位于第一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可布局于电池模组的顶侧,基于此,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的拆装便利性更高,进而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更换便利性;且外壳上的第一对接口的尺寸大于相对的第一采集口的尺寸,基于此,即可在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端子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一对接口和第一采集口时,有效降低连接端子与外壳接触短路的风险,从而可提高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架设有汇入排和汇出排,汇入排包括设于第二支架朝向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二汇流部,以及与第二汇流部连接且设于第二支架背离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入部;汇出排包括设于第二支架朝向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三汇流部,以及与第三汇流部连接且设于第二支架背离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出部,第二汇流部和第三汇流部分设于第二支架于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基于汇入部作为电池模组的正极,并基于汇出部作为电池模组的负极,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近第二支架的电芯组件的端部中,部分电芯单元的极耳可不弯折地焊接至第二汇流部,而与汇入排构建电连接关系;另一部分电芯单元的极耳则可不弯折地焊接至第三汇流部,而与汇出排构建电连接关系;以上焊接操作均十分方便,并可省略极耳的弯折工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组装便利性,加快电池模组的加工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采集口,以及将第二采集口连通至汇入排的第二穿设孔,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片,第二信号片的一端与汇入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第二穿设孔且容纳于第二采集口内;
第二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三采集口,以及将第三采集口连通至汇出排的第三穿设孔,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信号片,第三信号片的一端与汇出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第三穿设孔且容纳于第三采集口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可直接通过多个连接端子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二采集口和第三采集口,而与第二信号片和第三信号片分别电连接并信号连接,随后,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即可通过与汇入排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第二信号片采集到与汇入排电连接的电芯组件的电压和温度信号,并通过与汇出排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第三信号片采集到与汇出排电连接的电芯组件的电压和温度信号,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拆装方便、信号采集便利且采集精准度较高,甚至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还可省略现有电池模组内部所需设置的信号采集线束或柔性电路板结构,从而可简化、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采集口和第三采集口均设于第二支架的顶侧,外壳设有与第二采集口相对的第二对接口,以及与第三采集口相对的第三对接口,第二采集口的边缘位于第二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第三采集口的边缘位于第三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第二采集口和第三采集口采集信号的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可布局于电池模组的顶侧,基于此,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的拆装便利性更高,进而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更换便利性;且第二对接口的尺寸大于相对的第二采集口的尺寸,第三对接口的尺寸大于相对的第三采集口的尺寸,基于此,即可在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的各连接端子分别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二采集口和第三采集口时,有效降低连接端子与外壳接触短路的风险,从而可提高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于其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柱;第二支架于其朝向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柱;第一抵接柱和第二抵接柱均用于抵接电芯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抵接柱抵接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的端面,而定位电芯单元,基于此,可有效稳定电芯单元和第一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状态,并便于电芯单元的极耳的焊接操作;同理,可通过第二抵接柱抵接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的端面,而定位电芯单元,基于此,可有效稳定电芯单元和第二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状态,并便于电芯单元的极耳的焊接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抵接柱朝向电芯组件的侧面设有第一缓冲棉;第二抵接柱朝向电芯组件的侧面设有第二缓冲棉。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抵接柱可通过第一缓冲棉软接触、弹性接触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的端面,基于此,可在保障对电芯单元的定位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第一缓冲棉缓冲于第一抵接柱和电芯单元之间,从而可有效降低电芯单元的端面的磨损风险,进而可保障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同理,第二抵接柱可通过第二缓冲棉软接触、弹性接触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的端面,基于此,可在保障对电芯单元的定位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第二缓冲棉缓冲于第二抵接柱和电芯单元之间,从而可有效降低电芯单元的端面的磨损风险,进而可保障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包括设于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段,第一紧固孔段的两端分别嵌设有第一顶钢套和第一底钢套,第一顶钢套和第一底钢套的硬度均大于第一支架的硬度;
第二紧固孔包括设于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段,第二紧固孔段的两端分别嵌设有第二顶钢套和第二底钢套,第二顶钢套和第二底钢套的硬度均大于第二支架的硬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外部螺钉穿设于第一顶钢套、第一紧固孔段和第一底钢套时,可通过硬度更大的第一顶钢套和第一底钢套有效保障螺钉的长久扭力;同理,在外部螺钉穿设于第二顶钢套、第二紧固孔段和第二底钢套时,可通过硬度更大的第二顶钢套和第二底钢套有效保障螺钉的长久扭力;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的稳固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顶钢套凹陷于第一支架内,第二顶钢套凹陷于第二支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节约第一顶钢套和第二顶钢套于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压缩电池模组的整体高度,并提高电池模组于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包括具有第一腔的第一本体,以及设于第一腔内的第一紧固柱,第一紧固柱设有第一紧固孔段,第一本体设有多个连接于第一腔的腔壁和第一紧固柱之间的第一勒片,各第一勒片呈等角度圆周布置;
第二支架包括具有第二腔的第二本体,以及设于第二腔内的第二紧固柱,第二紧固柱设有第二紧固孔段,第二本体设有多个连接于第二腔的腔壁和第二紧固柱之间的第二勒片,各第二勒片呈等角度圆周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第一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第一支架对电池模组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各第一勒片支撑第一紧固柱,而保障第一紧固柱的结构强度、稳固第一紧固柱的状态并提高第一紧固柱的连接效果,且还利于减轻第一支架的重量;同理,可在保障第二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第二支架对电池模组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各第二勒片支撑第二紧固柱,而保障第二紧固柱的结构强度、稳固第二紧固柱的状态并提高第二紧固柱的连接效果,且还利于减轻第二支架的重量;从而可使得电池模组更轻量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为由轻质高强度材料制成的外壳。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利于保障外壳的结构强度,并使外壳薄化、轻量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为由含钢材料制成的外壳。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外壳的结构强度,使外壳薄化、轻量化的基础上,提高外壳对热失控的阻隔效果,从而可进一步降低电池模组的热失控蔓延风险和蔓延速度,从而可进一步提高采用该电池模组的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芯组件设有至少两个,各电芯组件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相邻两电芯组件之间的中间支架,电池模组设有贯通外壳和中间支架的中间紧固孔,中间紧固孔沿着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各中间支架,将多个电芯组件沿电芯组件的长度方向连呈规格较长的整体,各中间支架和各电芯组件也均由外壳所防护,基于此,可形成相对独立、结构规整、结构稳定、结构可靠、模块化、轻量化、小型化、外壳相对于电池模组整体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较小、外壳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拆装便利、报废成本较低的电池模组,且该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更高。该电池模组还可通过使外部螺钉穿设于中间紧固孔,而加强、稳固电池模组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的连接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紧固孔包括设于外壳的盖板的中间引导孔段,中间引导孔段的孔径在靠近电芯组件的方向渐缩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中间引导孔段可先通过其孔径较大的一侧引导外部螺钉快速入孔,再通过渐缩的孔径引导外部螺钉精准深入孔中,从而可有效提高外部螺钉与中间引导孔段的配合便利性,而提高将电池模组紧固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的连接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中间采集口,以及将中间采集口连通至导流排的中间穿设孔,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信号片,中间信号片的一端与导流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中间穿设孔且容纳于中间采集口内;外壳设有与中间采集口相对的中间对接口,中间采集口的边缘位于中间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可直接通过连接端子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中间采集口,而与中间信号片电连接并信号连接,随后,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即可通过与导流排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中间信号片采集到与导流排电连接的电芯组件的电压和温度信号,拆装方便,信号采集精准、便利,且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还可省略现有电池模组内部所需设置的信号采集线束或柔性电路板结构,从而可简化、优化电池模组的结构,并可提高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且,外壳上的中间对接口的尺寸大于相对的中间采集口的尺寸,基于此,即可在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的连接端子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中间对接口和中间采集口时,有效降低连接端子与外壳接触短路的风险,从而可提高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支架于电芯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中间抵接柱,用于抵接电芯组件;中间抵接柱朝向电芯组件的侧面设有中间缓冲棉。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中间抵接柱抵接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的端面,而定位电芯单元,基于此,可有效稳定电芯单元和中间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状态,并便于电芯单元的极耳的焊接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紧固孔包括设于中间支架的中间紧固孔段,中间紧固孔段的两端分别嵌设有中间顶钢套和中间底钢套,中间顶钢套和中间底钢套的硬度均大于中间支架的硬度;中间顶钢套凹陷于中间支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外部螺钉穿设于中间顶钢套、中间紧固孔段和中间底钢套时,可通过硬度更大的中间顶钢套和中间底钢套有效保障螺钉的长久扭力,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与电池包的箱体或护板的稳固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使中间顶钢套凹陷于中间支架内,基于此,可节约中间顶钢套于高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压缩电池模组的整体高度,并提高电池模组于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间支架包括具有中间腔的中间本体,以及设于中间腔内的中间紧固柱,中间紧固柱设有中间紧固孔段,中间本体设有多个连接于中间腔的腔壁和中间紧固柱之间的中间勒片,各中间勒片呈等角度圆周布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中间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中间支架对电池模组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各中间勒片支撑中间紧固柱,而保障中间紧固柱的结构强度、稳固中间紧固柱的状态并提高中间紧固柱的连接效果,且还利于减轻中间支架的重量;从而可使得电池模组更轻量化。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一个电池模组,各电池模组于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阵列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箱体以及护板,箱体的底部设有均沿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护板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护板和箱体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各电池模组的容纳腔;第一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紧固孔相对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紧固孔相对的第二连接孔。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部螺钉可穿设于第一紧固孔并与相对的第一连接孔螺纹连接,而便利地实现将电池模组的一端可拆且稳固地连接于箱体;外部螺钉可穿设于第二紧固孔并与相对的第二连接孔螺纹连接,而便利地实现将电池模组的另一端可拆且稳固地连接于箱体;拆装便利。且无论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为盲孔还是通孔,第一连接孔内的螺纹衔接连续,第二连接孔内的螺纹衔接也连续,从而便于顺畅地实现螺钉与第一连接孔或第二连接孔的螺纹连接,并可使得连接后的密封性较佳。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于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固定横梁,固定横梁与箱体的边框间隔设置,各电池模组设于两固定横梁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多个电池模组被阵列于两固定横梁之间,基于此,即可通过两固定横梁抵抗电池模组于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膨胀,从而可保障电池包的使用性能,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且还可通过固定横梁和箱体的边框之间的间隙集中走线束,从而可优化电池包内部的布局。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至少一个液冷组件,液冷组件设于电池模组和护板之间,且液冷组件的侧边与电芯组件的指向护板的电芯尖角在电芯组件的长度方向相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液冷组件可充分利用电池模组和护板之间的间隙空间,并与电芯尖角共用高度空间,从而可有效提高电池包于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利用率,利于提高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便于液冷组件直接接触电池模组,从而可保障并提高液冷组件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组件朝向电池模组的一侧设有多个设于相邻两电池模组之间的散热翅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散热翅片接触电池模组于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而直接传导热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的待散热面积更大的一侧的热量传导速率,从而可优化液冷组件对电池模组的散热效果,提高电池包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2为图1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提供的外壳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架、第一信号片和汇流排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提供的第一支架、第一信号片和汇流排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架、第二信号片、第三信号片、汇入排和汇出排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提供的第二支架、第二信号片、第三信号片、汇入排和汇出排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支架、中间信号片和导流排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9提供的中间支架、中间信号片和导流排的爆炸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提供的A区域的放大图;
图13为图11提供的电池包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提供的B区域的放大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外壳,101-第一定位孔,102-第二定位孔,103-外露口,104-盖板,105-第一侧板,106-第二侧板,107-加固件,1071-避让槽,108-第一对接口,109-第二对接口,110-第三对接口,111-中间定位孔,112-中间对接口;200-电芯组件,201-电芯单元,2011-电芯尖角,2012-极耳;300-第一支架,301-第一定位凸起,302-第一采集口,303-第一穿设孔,304-第一限位凸起,305-第一抵接柱,306-第一缓冲棉,307-第一本体,3071-第一腔,3072-第一勒片;400-第二支架,401-第二定位凸起,402-第二采集口,403-第三采集口,404-第二抵接柱,405-第二缓冲棉,406-第二本体,4061-第二腔,4062-第二勒片;500-第一紧固孔,501-第一引导孔段,502-第一紧固孔段;600-第二紧固孔,601-第二引导孔段,602-第二紧固孔段;700-汇流排,701-第一汇流部,702-转流部,703-第一限位孔;800-第一信号片;900-汇入排,901-第二汇流部,902-汇入部,903-第二限位孔;1000-汇出排,1001-第三汇流部,1002-汇出部,1003-第三限位孔;1100-第二信号片,1200-第三信号片,1300-第一顶钢套,1400-第一底钢套,1500-第二顶钢套,1600-第二底钢套;1700-中间支架,1701-中间定位凸起,1702-中间限位凸起,1703-中间采集口,1704-中间穿设孔,1705-中间抵接柱,1706-中间缓冲棉,1707-中间本体,1708-中间腔,1709-中间勒片;1800-中间紧固孔,1801-中间引导孔段,1802-中间紧固孔段;1900-导流排,1901-中间限位孔;2000-中间信号片,2100-中间顶钢套,2200-中间底钢套;1-电池模组,2-箱体,21-第一连接部,211-第一连接孔,22-第二连接部,221-第二连接孔,3-护板,31-容纳腔,32-中间连接孔,4-固定横梁,5-中间横梁,6-液冷组件,7-柔性电路板,71-电路本体,72-支撑条,73-连接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包括外壳100,以及设于外壳100内的电芯组件200、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分设于电芯组件200的相对两端,电池模组1设有贯通外壳100和第一支架300的第一紧固孔500,以及贯通外壳100和第二支架400的第二紧固孔600,第一紧固孔500和第二紧固孔600均沿着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z延伸。
其中,电芯组件200包括沿其厚度方向y层叠设置的多个电芯单元201,各电芯单元201可根据需要构建所需的电连接关系。可选地,电芯组件200中,电芯单元201的设置数量不超过6个,如此,可利于保障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对靠近其的电芯组件200的支撑效果。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分别支撑于电池模组1的相对两端的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共同稳定电芯组件200、电池模组1的状态,并通过外壳100一并防护电芯组件200、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基于此,即可形成结构规整、稳定、可靠、模块化、相对独立的电池模组1,该电池模组1相对于标准模组或柔性大模组更为小型化、轻量化,外壳100相对于电池模组1整体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也较小,外壳100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即使电池模组1内的电芯组件200发生热失控,电池模组1的外壳100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热失控蔓延至其他电池模组1,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以及提高应用该电池模组1的电池包的安全性能。且,该电池模组1可通过使外部螺钉穿设于第一紧固孔500和第二紧固孔600,而实现可拆地安装于电池包的箱体2或护板3上,拆装便利,在损坏时可独立报废、小区域报废,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报废成本。
请参阅图2、图3、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0和外壳100其中之一凸设有第一定位凸起301,另一则设有用于与第一定位凸起301限位配合的第一定位孔101;请一并参阅图7,第二支架400和外壳100其中之一凸设有第二定位凸起401,另一则设有用于与第二定位凸起401限位配合的第二定位孔102。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定位凸起301和第一定位孔101的限位配合,以及第二定位凸起401和第二定位孔102的限位配合,而使外壳100与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精准对位,并使外壳100与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的相对位置固定、稳定,从而可提高外壳100与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的对位精度,并提高外壳100与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的装配便利性和装配精度。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的内壁与电芯组件200粘连。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壳100与电芯组件200之间可通过结构胶等相互粘连,而实现绝对固定,基于此,利于进一步稳定化、模块化电池模组1的结构,且装配便利,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图2、图4,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于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z上的至少一侧设有外露口103。本实施例对外露口103的形状、大小、位置均不做限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使得电芯组件200的顶侧和/或底侧至少局部外露,从而可便于电芯组件200的热量透过外露口103直接散出,或(请参阅图13、图14)直接接触液冷组件6而交换热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散热性能,延长电池模组1的使用寿命。
甚至,请一并参阅图11,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便于电池包的连接至柔性电路板7(FPC)的温度传感器透过外露口103接触电芯组件200的表面而采集电芯组件200的温度数据,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包括盖板104,以及垂直连接于盖板104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第一紧固孔500和第二紧固孔600贯通盖板104。其中,盖板104、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一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壳100可呈类U型,基于此,该外壳100能够对电芯组件200、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形成相对全面的防护,并使电池模组1结构规整化,且便于吊装;该外壳100还能够使电芯组件200的底部大面积外露,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散热性能。
请参阅图2、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电芯组件200远离盖板104的一侧且连接于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之间的加固件107。
可选地,加固件107相对于盖板104、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独立成型,基于此,可便于在电芯组件200、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入壳后再与第一侧板105和第二侧板106连接而加固支撑电芯组件200,即能够提高电池模组1的装配便利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进一步通过各加固件107共同承托、支撑电芯组件200,从而可加固外壳100对电芯组件200、第一支架300和第二支架400的防护效果和结构稳定效果,从而可进一步保障电池模组1的结构稳定性,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可靠性。
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与电芯组件200的电芯尖角2011相对的加固件107设有避让槽1071,避让槽1071可供电芯尖角2011穿设于其中。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电芯组件200包括沿其厚度方向y层叠设置的多个电芯单元201,在电芯单元201成型过程中,电芯单元201的封边处会客观存在不能弯折、不能剪除的电芯尖角2011。在各电芯单元201沿其厚度方向y层叠设置时,各电芯单元201的电芯尖角2011也基本沿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相对设置。于是,本实施例中,相应的加固件107所设置的避让槽1071的延伸方向可对应平行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加固件107可通过避让槽1071避让各电芯尖角2011,而与各电芯尖角2011共用高度空间,从而可压缩电池模组1的整体高度,并提高电池模组1于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z上的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500包括设于盖板104的第一引导孔段501,第二紧固孔600包括设于盖板104的第二引导孔段601,第一引导孔段501和第二引导孔段601的孔径均在靠近电芯组件200的方向渐缩设置。其中,第一引导孔段501和第二引导孔段601均为沉孔,以使螺钉在穿设于第一紧固孔500和第二紧固孔600时不凸出于外壳100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引导孔段501和第二引导孔段601可先通过其孔径较大的一侧引导外部螺钉快速入孔,再通过渐缩的孔径引导外部螺钉精准深入孔中,从而可有效提高外部螺钉与第一引导孔段501和第二引导孔段601的配合便利性,而提高将电池模组1装配于电池包的箱体2或护板3的装配便利性。
请参阅图2、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0于其朝向电芯组件200的一侧设有汇流排700,汇流排700包括于第一支架300上沿着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第一汇流部701,以及连接于两第一汇流部701之间的转流部702。其中,第一支架300为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支架300。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汇流排700被固定于第一支架300朝向电芯组件200的一侧,基于此,可通过外壳100一并对汇流排700进行防护,从而可保障基于该汇流排700所建立的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电芯组件200包括沿其厚度方向y层叠设置的多个电芯单元201,电芯单元201于其长度方向x上的两端均设有极耳2012,极耳2012的延伸方向和第一汇流部701的宽度方向都是同一方向x。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近第一支架300的电芯组件200的端部中,各电芯单元201的极耳2012还可分别不弯折地焊接至相应的第一汇流部701上,并基于连接于两第一汇流部701之间的转流部702构建电连接关系,焊接操作方便,可省略极耳2012的弯折工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组装便利性,加快电池模组1的加工效率。
请参阅图2、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0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采集口302,以及将第一采集口302连通至汇流排700的第一穿设孔303,电池模组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片800,第一信号片800的一端与汇流排700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第一穿设孔303且容纳于第一采集口302内。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2,对应本实施例,采用该电池模组1的电池包可包括柔性电路板7,柔性电路板7包括电路本体71、连接于电路本体71一侧或相对两侧的多个支撑条72,以及由支撑条72支撑的多个连接端子73。
基于此,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可直接通过连接端子73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一采集口302,而与第一信号片800电连接并信号连接,随后,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即可通过与汇流排700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第一信号片800采集到与汇流排700电连接的电芯组件200的电压和温度信号,拆装方便,信号采集精准、便利,且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还可省略现有电池模组1内部所需设置的信号采集线束或柔性电路板7结构,从而可简化、优化电池模组1的结构,并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采集口302设于第一支架300的顶侧,外壳100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采集口302相对的第一对接口108,第一采集口302的边缘位于第一对接口108的边缘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可布局于电池模组1的顶侧,基于此,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的拆装便利性更高,进而利于提高电池模组1的更换便利性;且外壳100上的第一对接口108的尺寸大于相对的第一采集口302的尺寸,基于此,即可在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的连接端子73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一对接口108和第一采集口302时,有效降低连接端子73与外壳100接触短路的风险,从而可提高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0和汇流排700其中之一凸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04,另一则设有用于与第一限位凸起304限位配合的第一限位孔703。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限位凸起304和第一限位孔703限位配合,而使第一支架300和汇流排700精准对位,且相对位置固定、稳定,从而可提高汇流排700相对于第一支架300的位置精度以及状态稳定性,从而利于提高通过汇流排700所建立的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2、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400设有汇入排900和汇出排1000,汇入排900包括设于第二支架400朝向电芯组件200一侧的第二汇流部901,以及与第二汇流部901连接且设于第二支架400背离电芯组件200一侧的汇入部902;汇出排1000包括设于第二支架400朝向电芯组件200一侧的第三汇流部1001,以及与第三汇流部1001连接且设于第二支架400背离电芯组件200一侧的汇出部1002,第二汇流部901和第三汇流部1001分设于第二支架400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上的相对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基于汇入部902作为电池模组1的正极,并基于汇出部1002作为电池模组1的负极,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最靠近第二支架400的电芯组件200的端部中,部分电芯单元201的极耳2012可不弯折地焊接至第二汇流部901(极耳2012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汇流部901的宽度方向都是同一方向x),而与汇入排900构建电连接关系;另一部分电芯单元201的极耳2012则可不弯折地焊接至第三汇流部1001(极耳2012的延伸方向和第三汇流部1001的宽度方向都是同一方向x),而与汇出排1000构建电连接关系;以上焊接操作均十分方便,并可省略极耳2012的弯折工序,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1的组装便利性,加快电池模组1的加工效率。
请参阅图2、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400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采集口402,以及将第二采集口402连通至汇入排900的第二穿设孔(图中未示出),电池模组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片1100,第二信号片1100的一端与汇入排900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第二穿设孔且容纳于第二采集口402内;第二支架400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三采集口403,以及将第三采集口403连通至汇出排1000的第三穿设孔(图中未示出),电池模组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信号片1200,第三信号片1200的一端与汇出排1000连接,另一端穿设于第三穿设孔且容纳于第三采集口403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可直接通过多个连接端子73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二采集口402和第三采集口403,而与第二信号片1100和第三信号片1200分别电连接并信号连接,随后,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即可通过与汇入排900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第二信号片1100采集到与汇入排900电连接的电芯组件200的电压和温度信号,并通过与汇出排1000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第三信号片1200采集到与汇出排1000电连接的电芯组件200的电压和温度信号,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拆装方便、信号采集便利且采集精准度较高,甚至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还可省略现有电池模组1内部所需设置的信号采集线束或柔性电路板7结构,从而可简化、优化电池模组1的结构,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采集口402和第三采集口403均设于第二支架400的顶侧,外壳100设有与第二采集口402相对的第二对接口109,以及与第三采集口403相对的第三对接口110,第二采集口402的边缘位于第二对接口109的边缘的内侧,第三采集口403的边缘位于第三对接口110的边缘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第二采集口402和第三采集口403采集信号的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可布局于电池模组1的顶侧,基于此,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的拆装便利性更高,进而利于提高电池模组1的更换便利性;且第二对接口109的尺寸大于相对的第二采集口402的尺寸,第三对接口110的尺寸大于相对的第三采集口403的尺寸,基于此,即可在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的各连接端子73分别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第二采集口402和第三采集口403时,有效降低连接端子73与外壳100接触短路的风险,从而可提高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400和汇入排900其中之一凸设有第二限位凸起(图中未示出),另一则设有用于与第二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第二限位孔903;第二支架400和汇出排1000其中之一凸设有第三限位凸起(图中未示出),另一则设有用于与第三限位凸起限位配合的第三限位孔1003。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孔903限位配合,而使第二支架400和汇入排900精准对位,且相对位置固定、稳定;还可通过第三限位凸起和第三限位孔1003限位配合,而使第二支架400和汇出排1000精准对位,且相对位置固定、稳定;从而可提高汇入排900和汇出排1000相对于第二支架400的位置精度以及状态稳定性,从而利于提高通过汇入排900和汇出排1000所建立的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5、图6、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0于其朝向电芯组件20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柱305;第二支架400于其朝向电芯组件200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柱404;第一抵接柱305和第二抵接柱404均用于抵接电芯组件200。
其中,第一抵接柱305的设置数量等于最靠近其的电芯组件200内所包含的电芯单元201的数量。第二抵接柱404的设置数量也等于最靠近其的电芯组件200内所包含的电芯单元201的数量。
其中,在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上,第一抵接柱305与第一汇流部701错位设置,以预留焊接空间,避免在通过焊接设备焊接极耳和第一汇流部701时干涉焊接设备的作业。同理,对第二抵接柱404进行同样的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抵接柱305抵接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201的端面,而定位电芯单元201,基于此,可有效稳定电芯单元201和第一支架300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状态,并便于电芯单元201的极耳2012的焊接操作;同理,可通过第二抵接柱404抵接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201的端面,而定位电芯单元201,基于此,可有效稳定电芯单元201和第二支架400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状态,并便于电芯单元201的极耳2012的焊接操作。
请参阅图5、图6、图7、图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接柱305朝向电芯组件200的侧面设有第一缓冲棉306;第二抵接柱404朝向电芯组件200的侧面设有第二缓冲棉405。可选地,第一缓冲棉306为泡棉,第二缓冲棉405为泡棉。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第一抵接柱305可通过第一缓冲棉306软接触、弹性接触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201的端面,基于此,可在保障对电芯单元201的定位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第一缓冲棉306缓冲于第一抵接柱305和电芯单元201之间,从而可有效降低电芯单元201的端面的磨损风险,进而可保障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延长电池模组1的使用寿命。同理,第二抵接柱404可通过第二缓冲棉405软接触、弹性接触最靠近其并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201的端面,基于此,可在保障对电芯单元201的定位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第二缓冲棉405缓冲于第二抵接柱404和电芯单元201之间,从而可有效降低电芯单元201的端面的磨损风险,进而可保障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延长电池模组1的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4、图5、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孔500包括设于第一支架300的第一紧固孔段502,第一紧固孔段502的两端分别嵌设有第一顶钢套1300和第一底钢套1400,第一顶钢套1300和第一底钢套1400的硬度均大于第一支架300的硬度;请一并参阅图7、图8,第二紧固孔600包括设于第二支架400的第二紧固孔段602,第二紧固孔段602的两端分别嵌设有第二顶钢套1500和第二底钢套1600,第二顶钢套1500和第二底钢套1600的硬度均大于第二支架400的硬度。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外部螺钉穿设于第一顶钢套1300、第一紧固孔段502和第一底钢套1400时,可通过硬度更大的第一顶钢套1300和第一底钢套1400有效保障螺钉的长久扭力;同理,在外部螺钉穿设于第二顶钢套1500、第二紧固孔段602和第二底钢套1600时,可通过硬度更大的第二顶钢套1500和第二底钢套1600有效保障螺钉的长久扭力;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与电池包的箱体2或护板3的稳固效果。
请参阅图5、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顶钢套1300凹陷于第一支架300内,第二顶钢套1500凹陷于第二支架400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节约第一顶钢套1300和第二顶钢套1500于高度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压缩电池模组1的整体高度,并提高电池模组1于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z上的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5、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00包括具有第一腔3071的第一本体307,以及设于第一腔3071内的第一紧固柱(图中未示出),第一紧固柱设有第一紧固孔段502,第一本体307设有多个连接于第一腔3071的腔壁和第一紧固柱之间的第一勒片3072,各第一勒片3072呈等角度圆周布置;第二支架400包括具有第二腔4061的第二本体406,以及设于第二腔4061内的第二紧固柱(图中未示出),第二紧固柱设有第二紧固孔段602,第二本体406设有多个连接于第二腔4061的腔壁和第二紧固柱之间的第二勒片4062,各第二勒片4062呈等角度圆周布置。
其中,第一紧固柱的顶面低于第一本体307的顶面,以使第一顶钢套1300凹陷于第一支架300内;第二紧固柱的顶面低于第二本体406的顶面,以使第二顶钢套1500凹陷于第二支架400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第一支架300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第一支架300对电池模组1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各第一勒片3072支撑第一紧固柱,而保障第一紧固柱的结构强度、稳固第一紧固柱的状态并提高第一紧固柱的连接效果,且还利于减轻第一支架300的重量;同理,可在保障第二支架400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第二支架400对电池模组1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各第二勒片4062支撑第二紧固柱,而保障第二紧固柱的结构强度、稳固第二紧固柱的状态并提高第二紧固柱的连接效果,且还利于减轻第二支架400的重量;从而可使得电池模组1更轻量化。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为由轻质高强度材料制成的外壳100。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利于保障外壳100的结构强度,并使外壳100薄化、轻量化。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0为由含钢材料制成的外壳100。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外壳100的结构强度,使外壳100薄化、轻量化的基础上,提高外壳100对热失控的阻隔效果,从而可进一步降低电池模组1的热失控蔓延风险和蔓延速度,从而可进一步提高采用该电池模组1的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1、图2、图4,在本实施例中,电芯组件200设有至少两个,各电芯组件200沿其长度方向x依次设置,电池模组1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相邻两电芯组件200之间的中间支架1700,电池模组1设有贯通外壳100和中间支架1700的中间紧固孔1800,中间紧固孔1800沿着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z延伸。其中,中间支架1700的设置数量=电芯组件200的数量-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各中间支架1700,将多个电芯组件200沿电芯组件200的长度方向x连呈规格较长的整体,各中间支架1700和各电芯组件200也均由外壳100所防护,基于此,可形成相对独立、结构规整、结构稳定、结构可靠、模块化、轻量化、小型化、外壳100相对于电池模组1整体的体积占比和重量占比较小、外壳100的结构强度要求不高、拆装便利、报废成本较低的电池模组1,且该电池模组1的能量密度更高。该电池模组1还可通过使外部螺钉穿设于中间紧固孔1800,而加强、稳固电池模组1与电池包的箱体2或护板3的连接效果。
请参阅图2、图3、图9,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700和外壳100其中之一凸设有中间定位凸起1701,另一则设有用于与中间定位凸起1701限位配合的中间定位孔11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中间定位凸起1701和中间定位孔111的限位配合,而使外壳100与中间支架1700精准对位,并使外壳100与中间支架1700的相对位置固定、稳定,从而可提高外壳100与中间支架1700的对位精度,并提高外壳100与中间支架1700的装配便利性和装配精度。
请参阅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紧固孔1800包括设于外壳100的盖板104的中间引导孔段1801,中间引导孔段1801的孔径在靠近电芯组件200的方向渐缩设置。其中,中间引导孔段1801为沉孔,以使螺钉在穿设于中间紧固孔1800时不凸出于外壳100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中间引导孔段1801可先通过其孔径较大的一侧引导外部螺钉快速入孔,再通过渐缩的孔径引导外部螺钉精准深入孔中,从而可有效提高外部螺钉与中间引导孔段1801的配合便利性,而提高将电池模组1紧固于电池包的箱体2或护板3的连接便利性。
请参阅图9、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700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上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流排1900;中间支架1700和导流排1900其中之一凸设有中间限位凸起1702,另一则设有用于与中间限位凸起1702限位配合的中间限位孔1901。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中间支架1700两侧的电芯单元201的极耳2012可对应焊接至导流排1900上,而相互建立电连接关系,焊接操作便利。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通过中间限位凸起1702和中间限位孔1901限位配合,而使中间支架1700和导流排1900精准对位,且相对位置固定、稳定,从而可提高导流排1900相对于中间支架1700的位置精度以及状态稳定性,从而利于提高通过导流排1900所建立的电连接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请参阅图1、图9、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700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中间采集口1703,以及将中间采集口1703连通至导流排1900的中间穿设孔1704,电池模组1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信号片2000,中间信号片2000的一端与导流排1900连接,另一端穿设于中间穿设孔1704且容纳于中间采集口1703内;外壳100设有至少一个与中间采集口1703相对的中间对接口112,中间采集口1703的边缘位于中间对接口112的边缘的内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可直接通过连接端子73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中间采集口1703,而与中间信号片2000电连接并信号连接,随后,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即可通过与导流排1900电连接和信号连接的中间信号片2000采集到与导流排1900电连接的电芯组件200的电压和温度信号,拆装方便,信号采集精准、便利,且本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还可省略现有电池模组1内部所需设置的信号采集线束或柔性电路板结构,从而可简化、优化电池模组1的结构,并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使用性能。且,外壳100上的中间对接口112的尺寸大于相对的中间采集口1703的尺寸,基于此,即可在电池包的柔性电路板7的连接端子73可拆地插接或扣接于中间对接口112和中间采集口1703时,有效降低连接端子73与外壳100接触短路的风险,从而可提高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2、图9、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700于电芯组件200的长度方向x上的相对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中间抵接柱1705,用于抵接电芯组件200;中间抵接柱1705朝向电芯组件200的侧面设有中间缓冲棉1706。其中,中间支架1700每侧的中间抵接柱1705的设置数量等于该侧电芯组件200内所包含的电芯单元201的数量。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中间抵接柱1705抵接与其相对的电芯单元201的端面,而定位电芯单元201,基于此,可有效稳定电芯单元201和中间支架1700之间的相对位置、相对状态,并便于电芯单元201的极耳2012的焊接操作。
请参阅图2、图9、图10,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紧固孔1800包括设于中间支架1700的中间紧固孔段1802,中间紧固孔段1802的两端分别嵌设有中间顶钢套2100和中间底钢套2200,中间顶钢套2100和中间底钢套2200的硬度均大于中间支架1700的硬度;中间顶钢套2100凹陷于中间支架1700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外部螺钉穿设于中间顶钢套2100、中间紧固孔段1802和中间底钢套2200时,可通过硬度更大的中间顶钢套2100和中间底钢套2200有效保障螺钉的长久扭力,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与电池包的箱体2或护板3的稳固效果。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使中间顶钢套2100凹陷于中间支架1700内,基于此,可节约中间顶钢套2100于高度方向z上的占用空间,从而可压缩电池模组1的整体高度,并提高电池模组1于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z上的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9,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支架1700包括具有中间腔1708的中间本体1707,以及设于中间腔1708内的中间紧固柱(图中未示出),中间紧固柱设有中间紧固孔段1802,中间本体1707设有多个连接于中间腔1708的腔壁和中间紧固柱之间的中间勒片1709,各中间勒片1709呈等角度圆周布置。其中,中间紧固柱的顶面低于中间本体1707的顶面,以使中间顶钢套2100凹陷于中间支架1700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中间支架1700整体的结构强度以及中间支架1700对电池模组1的支撑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各中间勒片1709支撑中间紧固柱,而保障中间紧固柱的结构强度、稳固中间紧固柱的状态并提高中间紧固柱的连接效果,且还利于减轻中间支架1700的重量;从而可使得电池模组1更轻量化。
请参阅图11,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一个电池模组1,各电池模组1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阵列设置。
请参阅图11、图13、图14,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箱体2以及护板3,箱体2的底部设有均沿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护板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之间,护板3和箱体2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各电池模组1的容纳腔31;第一连接部21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紧固孔500相对的第一连接孔211,第二连接部22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二紧固孔600相对的第二连接孔221。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护板3的一侧对位连接至第一连接部21的底侧,护板3的另一侧对位连接至第二连接部22的底侧,基于此,护板3可封闭箱体2的底部,并与箱体2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31。随后,多个电池模组1即可在容纳腔31内沿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阵列成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外部螺钉可穿设于第一紧固孔500并与相对的第一连接孔211螺纹连接,而便利地实现将电池模组1的一端可拆且稳固地连接于箱体2;外部螺钉可穿设于第二紧固孔600并与相对的第二连接孔221螺纹连接,而便利地实现将电池模组1的另一端可拆且稳固地连接于箱体2;拆装便利。且无论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21为盲孔还是通孔,第一连接孔211内的螺纹衔接连续,第二连接孔221内的螺纹衔接也连续,从而便于顺畅地实现螺钉与第一连接孔211或第二连接孔221的螺纹连接,并可使得连接后的密封性较佳。
类似地,在电池模组1包括中间支架1700时,可参考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21,在护板3上设置与中间紧固孔1800相对的中间连接孔32,中间连接孔32为盲孔,效果可参考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21的效果,在此不做详述。
当然,在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螺钉可沿第一连接孔211/第二连接孔221深入护板3的局部且端部隐藏于护板3,或螺钉可沿第一连接孔211/第二连接孔221深入护板3并贯穿护板3而后再密封。
可选地,在保障护板3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可使护板3采用内部镂空的设计,以减轻电池包的重量。
请参阅图11、图12,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间隔设置的两固定横梁4,固定横梁4与箱体2的边框间隔设置,各电池模组1设于两固定横梁4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多个电池模组1被阵列于两固定横梁4之间,基于此,即可通过两固定横梁4抵抗电池模组1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上的膨胀,从而可保障电池包的使用性能,延长电池包的使用寿命。且还可通过固定横梁4和箱体2的边框之间的间隙集中走线束,从而可优化电池包内部的布局。
可选地,两固定横梁4之间还设有中间横梁5,中间横梁5能够配合固定横梁4抵抗电池模组1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上的膨胀,能够加强箱体2的结构强度,能够提高电池包整体的吊装强度。
请参阅图11、图13、图14,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包还包括至少一个液冷组件6,液冷组件6设于电池模组1和护板3之间,且液冷组件6的侧边与电芯组件200的指向护板3的电芯尖角2011在电芯组件200的长度方向x相邻,即液冷组件6位于电芯组件200的于电芯组件200的长度方向x间隔的电芯尖角2011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液冷组件6可充分利用电池模组1和护板3之间的间隙空间,并与电芯尖角2011共用高度空间,从而可有效提高电池包于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z上的利用率,利于提高电池包的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便于液冷组件6直接接触电池模组1,从而可保障并提高液冷组件6对电池模组1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11、图13、图14,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组件6朝向电池模组1的一侧设有多个设于相邻两电池模组1之间的散热翅片(图中未示出)。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散热翅片接触电池模组1于电芯组件200的厚度方向y上的一侧而直接传导热量,从而可提高电池模组1的待散热面积更大的一侧的热量传导速率,从而可优化液冷组件6对电池模组1的散热效果,提高电池包的使用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芯组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分设于所述电芯组件的相对两端,所述电池模组设有贯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以及贯通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均沿着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壁与所述电芯组件粘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于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设有外露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盖板,以及垂直连接于所述盖板相对两侧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紧固孔和所述第二紧固孔贯通所述盖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所述电芯组件远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且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加固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电芯组件的电芯尖角相对的所述加固件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可供所述电芯尖角穿设于其中。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盖板的第一引导孔段,所述第二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盖板的第二引导孔段,所述第一引导孔段和所述第二引导孔段的孔径均在靠近所述电芯组件的方向渐缩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于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沿着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第一汇流部,以及连接于两所述第一汇流部之间的转流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一采集口,以及将所述第一采集口连通至所述汇流排的第一穿设孔,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信号片,所述第一信号片的一端与所述汇流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一采集口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采集口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顶侧,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一采集口相对的第一对接口,所述第一采集口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一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设有汇入排和汇出排,所述汇入排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二汇流部,以及与所述第二汇流部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入部;所述汇出排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第三汇流部,以及与所述第三汇流部连接且设于所述第二支架背离所述电芯组件一侧的汇出部,所述第二汇流部和所述第三汇流部分设于所述第二支架于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采集口,以及将所述第二采集口连通至所述汇入排的第二穿设孔,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信号片,所述第二信号片的一端与所述汇入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二采集口内;
所述第二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第三采集口,以及将所述第三采集口连通至所述汇出排的第三穿设孔,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信号片,所述第三信号片的一端与所述汇出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三穿设孔且容纳于所述第三采集口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采集口和所述第三采集口均设于所述第二支架的顶侧,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第二采集口相对的第二对接口,以及与所述第三采集口相对的第三对接口,所述第二采集口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二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所述第三采集口的边缘位于所述第三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于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抵接柱;所述第二支架于其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抵接柱;所述第一抵接柱和所述第二抵接柱均用于抵接所述电芯组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柱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设有第一缓冲棉;所述第二抵接柱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设有第二缓冲棉。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第一紧固孔段,所述第一紧固孔段的两端分别嵌设有第一顶钢套和第一底钢套,所述第一顶钢套和所述第一底钢套的硬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硬度;
所述第二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紧固孔段,所述第二紧固孔段的两端分别嵌设有第二顶钢套和第二底钢套,所述第二顶钢套和所述第二底钢套的硬度均大于所述第二支架的硬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钢套凹陷于所述第一支架内,所述第二顶钢套凹陷于所述第二支架内。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具有第一腔的第一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腔内的第一紧固柱,所述第一紧固柱设有所述第一紧固孔段,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多个连接于所述第一腔的腔壁和所述第一紧固柱之间的第一勒片,各所述第一勒片呈等角度圆周布置;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具有第二腔的第二本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腔内的第二紧固柱,所述第二紧固柱设有所述第二紧固孔段,所述第二本体设有多个连接于所述第二腔的腔壁和所述第二紧固柱之间的第二勒片,各所述第二勒片呈等角度圆周布置。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为由含钢材料制成的外壳。
20.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组件设有至少两个,各所述电芯组件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于相邻两所述电芯组件之间的中间支架,所述电池模组设有贯通所述外壳和所述中间支架的中间紧固孔,所述中间紧固孔沿着所述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外壳的中间引导孔段,所述中间引导孔段的孔径在靠近所述电芯组件的方向渐缩设置。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于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均设有导流排;所述中间支架设有与外部相通的至少一个中间采集口,以及将所述中间采集口连通至所述导流排的中间穿设孔,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间信号片,所述中间信号片的一端与所述导流排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所述中间穿设孔且容纳于所述中间采集口内;所述外壳设有与所述中间采集口相对的中间对接口,所述中间采集口的边缘位于所述中间对接口的边缘的内侧。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于所述电芯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均设有至少一个中间抵接柱,用于抵接所述电芯组件;所述中间抵接柱朝向所述电芯组件的侧面设有中间缓冲棉。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紧固孔包括设于所述中间支架的中间紧固孔段,所述中间紧固孔段的两端分别嵌设有中间顶钢套和中间底钢套,所述中间顶钢套和所述中间底钢套的硬度均大于所述中间支架的硬度;所述中间顶钢套凹陷于所述中间支架内。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架包括具有中间腔的中间本体,以及设于所述中间腔内的中间紧固柱,所述中间紧固柱设有所述中间紧固孔段,所述中间本体设有多个连接于所述中间腔的腔壁和所述中间紧固柱之间的中间勒片,各所述中间勒片呈等角度圆周布置。
26.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各所述电池模组于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阵列设置。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箱体以及护板,所述箱体的底部设有均沿所述电芯组件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护板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所述护板和所述箱体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各所述电池模组的容纳腔;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紧固孔相对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紧固孔相对的第二连接孔。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还包括至少一个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设于所述电池模组和所述护板之间,且所述液冷组件的侧边与所述电芯组件的指向所述护板的电芯尖角在所述电芯组件的长度方向相邻。
CN202110475904.XA 2021-04-29 2021-04-29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ending CN1131932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5904.XA CN113193264A (zh) 2021-04-29 2021-04-29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75904.XA CN113193264A (zh) 2021-04-29 2021-04-29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93264A true CN113193264A (zh) 2021-07-30

Family

ID=76980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75904.XA Pending CN113193264A (zh) 2021-04-29 2021-04-29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9326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21679A (zh) * 2022-12-19 2023-0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采样结构、电池和车辆
WO2023165234A1 (zh) * 2022-03-04 2023-09-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WO2024055508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电芯模块和电池包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19782A1 (de) * 2012-10-29 2014-04-30 Lisa Dräxlmaier GmbH Batteriemodul
CN109301125A (zh) * 2018-11-23 2019-02-01 北斗航天汽车(北京)有限公司 电动叉车电池模组结构及电池包
WO2019101166A1 (zh) * 2017-11-24 2019-05-31 杭州天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10136950U (zh) * 2019-07-17 2020-03-10 上海元城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汽车
CN111525050A (zh) * 2020-04-21 2020-08-11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电池模组
CN212303832U (zh) * 2020-09-08 2021-01-05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和电池包
CN213043003U (zh) * 2020-08-28 2021-04-23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软包电池支架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3043009U (zh) * 2020-08-31 2021-04-23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5184196U (zh) * 2021-04-29 2021-12-14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19782A1 (de) * 2012-10-29 2014-04-30 Lisa Dräxlmaier GmbH Batteriemodul
WO2019101166A1 (zh) * 2017-11-24 2019-05-31 杭州天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09301125A (zh) * 2018-11-23 2019-02-01 北斗航天汽车(北京)有限公司 电动叉车电池模组结构及电池包
CN210136950U (zh) * 2019-07-17 2020-03-10 上海元城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汽车
CN111525050A (zh) * 2020-04-21 2020-08-11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轻量化电池模组
CN213043003U (zh) * 2020-08-28 2021-04-23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软包电池支架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3043009U (zh) * 2020-08-31 2021-04-23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12303832U (zh) * 2020-09-08 2021-01-05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和电池包
CN215184196U (zh) * 2021-04-29 2021-12-14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65234A1 (zh) * 2022-03-04 2023-09-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WO2024055508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电芯模块和电池包
CN115621679A (zh) * 2022-12-19 2023-01-1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采样结构、电池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93264A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5184196U (zh) 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EP3907780A1 (en) Terminal protection device and battery module
KR20170142442A (ko) 이차 전지 팩
EP3667764B1 (en) Battery module
KR20170142446A (ko) 이차 전지용 다기능 구조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팩
KR20230031943A (ko) 차량 및 차량의 배터리 팩
CN117525697B (zh) 电芯壳体、电芯和用电装置
KR20170050092A (ko) 전지팩의 퓨즈 조립 구조
CN219066998U (zh) 电池端盖
CN218498302U (zh) 一种线束板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8513642U (zh) 保护板及电池
CN214957091U (zh) 电池模组箱体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4754071U (zh) 便于极耳柔性支撑的电池组及焊接辅助治具
CN112820996A (zh) 电池模组
KR101299393B1 (ko) 음각형 케이스로 구성된 단위 전지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지모듈
CN214153050U (zh) 电池模组
CN217062333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4957033U (zh) 一种散热性能优良的锂电池保护板
CN221176456U (zh) 电池包及车辆
CN217361814U (zh) 一种软包锂电池的串并联固定板
CN220627998U (zh) 电池包
CN218276151U (zh) 一种可稳定夹持电池的电池保护板
CN217544812U (zh) 车辆
CN213520215U (zh) 一种吸尘器用防尘锂电池保护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