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89800A -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89800A
CN113189800A CN202110366712.5A CN202110366712A CN113189800A CN 113189800 A CN113189800 A CN 113189800A CN 202110366712 A CN202110366712 A CN 202110366712A CN 113189800 A CN113189800 A CN 113189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head
assembly
head assembly
model changing
r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667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89800B (zh
Inventor
赖太辛
刘思文
杨彬
黄浩
张升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iande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667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898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89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9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89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898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1Assembl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65Assembling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with other printed circuits by abutting, i.e. without alloying proc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本压装置及基于该本压装置的自动换型方法。该本压装置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压头机构和换型机构,压头机构包括间隔布置的多组压头组件,换型组件能够择一的与多个压头组件连接,且能够获取各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第二驱动件驱动换型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多个压头组件先后移动至对应的目标位置,从而能够对不同尺寸和类型的产品进行热压邦定,实现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提高本压装置的通用性,且无需多次调节压头组件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换型效率。同时无需人工操作,从而能够降低人工调试误差,保证压头组件的邦定位置准确,从而提高换型精度和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模组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背景技术
本压工艺是指将柔性印刷电路板与玻璃面板,或者将柔性印刷电路板与印刷电路板通过压头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下对两者进行压合,从而使其紧密贴附在一起的一种工艺流程。
随着液晶显示模组和触摸屏领域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多组本压压头并行工作的生产加工模式应运而生。现有的本压装置在对产品进行热压时,当需要加工不同尺寸或者不同类型的产品时,需要多次调试压头的邦定位置,使得压头与邦定产品对齐,人工换型效率较低,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且无法保证换型精度,从而影响热压质量,降低产品生产良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本压装置存在换型不便以及换型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本压装置。
一种本压装置,包括压头机构和换型机构,且二者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压头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压头组件;所述换型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的换型组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换型组件沿所述竖直方向做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所述换型组件沿所述竖直方向做下降运动时,能够择一的与多个所述压头组件连接,且能够获取各所述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换型机构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换型机构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带动所述压头组件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压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压头组件安装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型组件和所述压头组件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凸部,另一者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卡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的第一安装板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第一滚轮;所述压头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凹槽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头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三驱动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的压头,所述第三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压头沿竖直方向做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压装置还包括支撑座及安装于所述支撑座上的第四驱动件,所述第四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压头组件连接,所述第四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压头组件升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和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的第一滑块,所述压头组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
和/或,所述压头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压头组件的第三连接板;所述支撑座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和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三连接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板设置有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导轨和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三导轨的第三滑块,所述压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滑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型组件安装有第一感应片,所述压头组件安装有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感应片能够遮挡所述第一传感器的光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动换型方法,能够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一种自动换型方法,基于上述的本压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各所述压头组件所在的初始位置;
根据产品的类型确定所述产品对应的工作压头组件和待机压头组件;
获取所述工作压头组件的目标工作位置以及待机压头组件的目标待机位置;
换型组件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所述待机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
所述换型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所述待机压头组件移动至目标待机位置;
所述换型组件移动至工作压头组件上方;
所述换型组件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所述工作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
所述换型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所述工作压头组件移动至目标工作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获取各所述压头组件所在的初始位置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记录多个产品的待机压头组件的目标待机位置以及工作压头组件的目标工作位置。
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上述本压装置,包括压头机构、换型机构和第二驱动件,换型机构与压头机构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压头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压头组件;换型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和连接于第一驱动件的动力输出端的换型组件,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换型组件沿竖直方向做升降运动。换型组件相对其中一个压头组件做靠近运动即做下降运动时,换型组件能够与该压头组件连接并获取该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换型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压头组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通过换型机构将多个压头组件先后移动至对应的目标位置,从而能够对不同尺寸和类型的产品进行热压邦定,实现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提高本压装置的通用性,且无需多次调节压头组件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换型效率。同时无需人工操作,从而能够降低人工调试误差,保证压头组件的邦定位置准确,从而提高换型精度和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自动换型方法,基于上述的本压装置,在对不同类型的产品进行热压邦定时,无需人工调节压头组件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换型效率,且能够降低人工调试误差,提高邦定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本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本压装置在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本压装置在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所示的本压装置的局部分解图。
附图标号:10-本压装置;100-压头机构;110-压头组件;111-第二滚轮;112-第一连接板;113-第一凹槽;114-第三驱动件;115-压头;116-发热块;120-第一传感器;121-固定板;130-第三连接板;131-第三导轨;132-第三滑块;200-换型机构;210-第一驱动件;220-换型组件;221-第一安装板;222-第一滚轮;223-第四安装板;230-第一感应片;240-防护罩;250-第二感应片;310-第二驱动件;311-第二传感器;320-第二安装板;321-第二滑槽;330-第三安装板;410-第四驱动件;420-支撑座;421-第一导轨;422-第一滑块;423-第二导轨;424-第二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现有的本压装置在对产品进行热压时,当需要加工不同尺寸或者不同类型的产品时,需要人工重新调试压头的邦定位置,通过多次调整使得压头与邦定产品对齐,随后再驱动压头下降对产品进行压合,其换型效率较低,从而影响产品的热压效率,且人工调试存在调节误差,无法保证换型精度,从而影响热压质量,降低产品生产良率。
针对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本压装置,能够对不同尺寸和类型的产品进行热压邦定,实现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提高本压装置的通用性,且无需人工操作,从而降低人工调试误差,提高换型精度,保证压头组件的邦定位置精度,从而提高邦定精度和生产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本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本压装置在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本压装置在第二视角的示意图,以图2的摆放视图为例,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即左右方向。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本压装置10包括压头机构100、换型机构200和第二驱动件310;压头机构100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压头组件110;换型机构200与压头机构100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换型机构200包括第一驱动件210和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0的动力输出端的换型组件220,第一驱动件210用于驱动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做升降运动;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做下降运动时,能够择一的与多个压头组件110连接,且能够获取各压头组件1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第二驱动件310的动力输出端与换型机构200连接,第二驱动件310用于驱动换型机构200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压头组件110移动至目标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当该本压装置10在邦定新产品时,根据产品的尺寸以及邦定数量从而将多个压头组件110区分为工作压头组件和待机压头组件,各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为该压头组件沿水平方向移动前所在的位置,工作压头组件的目标位置为与产品对应的邦定位置即目标工作位置;待机压头组件对应的目标位置为远离加工中心的边缘位置即目标待机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多个压头组件110从左往右分别命名为压头组件一至压头组件六,例如待加工的产品尺寸为一米,需要邦定五片覆晶薄膜,则压头组件一至压头组件五为工作压头组件,压头组件六为待机压头组件,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直至与压头组件六连接,从而能够获取压头组件六当前所在的位置并记录为初始位置,通过第二驱动件310驱动换型机构200沿水平方向向右移动,带动压头组件六移动至本压装置10最右端的边缘位置,从而为其他工作压头组件预留加工空间,且能够获取最右端的边缘位置并记录为目标待机位置;随后换型组件220向上运动直至与压头组件六脱离后,第二驱动件310驱动换型机构200向左运动至与压头组件五对应后,换型组件220向下运动与压头组件五连接,且能够获取压头组件五所在的位置并记录为初始位置,换型机构200沿水平方向移动,带动压头组件五移动至与产品对应的邦定位置,并将当前的邦定位置记录为目标工作位置,压头组件一至压头组件四均按照此方式先后移动至对应的邦定位置。
在邦定不同尺寸和不同类型的产品时,可根据记录的目标工作位置和目标待机位置,将多组压头组件110移动至其对应的目标位置,使得同一台本压装置10可对不同尺寸和类型的产品进行热压邦定,实现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提高本压装置10的通用性;且在邦定不同尺寸和数量的产品时,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换型机构200移动,从而自动将压头组件110移动至目标位置,无需人工多次调节压头组件110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换型效率。同时,能够降低人工调试误差,保证压头组件110的邦定位置准确,从而提高换型精度和生产效率。
如图1所示,具体地,第一驱动件210可为第一气缸,通过第一气缸驱动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做升降运动,第二驱动件310可为第二直线模组,通过第二直线模组获取预存的位置数据并带动换型机构200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从而带动连接于换型机构200的压头组件110水平运动至目标工作位置或者目标待机位置。
如图6所示,在又一实施例中,本压装置10还包括连接于第二直线模组的动力输出端的第四安装板223,第一气缸安装于第四安装板223上。通过第二驱动件带动第四安装板223水平移动,进而带动换型机构水平移动。如图3所示,本压装置10还包括中空的防护罩240,其内部形成保护腔,防护罩240罩设在第一气缸的周侧,且与第二直线模组连接,防护罩240能够对位于保护腔内的气缸等部件进行保护,避免受到外部油污、粉尘或化学物质的影响。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直线模组的最左端和最右端的边缘位置均安装有第二传感器311,第二传感器311具体为光电开关,换型机构200上对应安装有第二感应片250,当第二感应片250穿过光电开关的凹槽时,换型机构200会停止运动,通过左右两侧的光电开关可以有效限制换型机构的移动行程,使得换型机构和压头组件在预设的行程范围内移动,防止移动到极限位置出现撞击,保证换型机构200在移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从而保证本压装置的正常运行。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件310可以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活塞杆与换型机构200连接,通过活塞杆的往复移动带动换型机构200左右移动。
如图4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压装置10还包括连接于第二驱动件310的第二安装板320,第二安装板320沿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321;压头组件110安装有第二滚轮111,第二滚轮111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321。通过第二滚轮111在第二滑槽321中的移动,以对压头组件110的移动进行导向和限位,从而保证压头组件110左右移动的稳定性和移动精度,进而保证换型精度。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板320和第二驱动件310通过第三安装板330连接,第三安装板330呈现为L型板,L型板的竖板与第二驱动件310连接,L型板的横板与第二安装板320连接,且竖板和横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板,以提高第三安装板330的支撑强度,从而保证第二驱动件310和第二安装板3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换型组件220具有第一凸部,压头组件110具有第一凹槽113,换型组件220向下移动时,通过第一凸部和第一凹槽113的卡接配合实现换型组件220和压头组件110的连接,使得第二驱动件310驱动换型组件220左右移动时,换型组件220能够带动压头组件110同步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压头组件110具有第一凸部,换型组件220具有第一凹槽113。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部包括连接于第一驱动件210的动力输出端的第一安装板221和安装于第一安装板221的第一滚轮222,第一安装板221呈现为倒Z型结构,第一安装板221上开设有安装孔,第一滚轮222具有滚轮轴,滚轮轴穿过第一安装孔并通过锁紧帽锁紧;压头组件110包括第一连接板112,第一连接板112为向上开口的口字型结构,第一凹槽113具体为U型槽,开设于第一连接板112的右端。通过第一驱动件210驱动第一安装板221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滚轮222同步向下运动,第一滚轮222到达压头组件110的位置时能够嵌入第一连接板112的U型槽内,从而实现换型组件220与压头组件110的连接,使得换型组件220能够带动压头组件110同步移动。
如图3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221上安装有第一感应片230,第一驱动件210驱动第一安装板221下降时,第一感应片230同步下降;第一连接板112的右端连接有固定板121,固定板121上安装有第一传感器120,第一传感器120用于感应第一感应片230。第一传感器120具体为第一光电开关,当第一滚轮222向下运动直至嵌入第一凹槽113内时,第一感应片230能够穿过第一光电开关的凹槽从而遮挡其光路,使得第一光电开关感应到第一感应片230并发出感应信号,从而能够获取压头组件110当前所在的位置,第一光电开关与第二驱动件的控制端通信连接,使得第二驱动件接收到感应信号,从而能够驱动换型机构水平移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板上安装有光栅头,固定板上安装有光栅读数头,光栅读数头用于感应光栅头产生的光线并与第二驱动件通信连接。
如图3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压头组件110包括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12的第三驱动件114和连接于第三驱动件114的动力输出端的压头115,第三驱动件114用于驱动压头115沿竖直方向做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具体地,第三驱动件114可以为第三气缸,使得压头115能够在第三气缸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从而进行本压操作对产品进行热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驱动件114也可以为丝杆等能够实现防坠自锁的执行机构。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压头组件110还包括发热块116,压头115固定连接于发热块116的底部,发热块116内设置有用于发热的发热管。压头115底部即远离发热块116的一面为热压面,压头115顶面与发热体116底面完全接触,保证导热充分且均匀。具体地,可在发热块116的侧面设置供发热管插入的安装孔,在发热块116底部设置连通安装孔的沉孔,通过顶丝插入沉孔中将发热管固定在安装孔内。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本压装置10还包括支撑座420及安装于支撑座420上的第四驱动件410,第四驱动件410的动力输出端与压头组件110连接,第四驱动件410用于驱动压头组件110沿竖直方向做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支撑座420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呈对称设置。通过第四驱动件410驱动所述压头组件110同步做升降运动,保证所有压头组件110对产品施加的压力一致,从而保证产品在多个邦定位置的邦定效果的一致性。具体地,第四驱动件410为驱动电机以及连接于驱动电机输出端的第四气缸,通过电机驱动第四气缸,带动所有压头组件110同步上下移动以进行本压操作,而与压头115连接的第三气缸在初始状态即本压装置10工作前是常伸出的,在压头115与待加工的产品接触时,第三气缸会适当回弹即收缩,一方面能够调节压头115压合的力度,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压头115压力过大使得产品发生变形,影响加工质量甚至是压坏产品;通过设置支撑座420,对压头组件110起到支撑作用,并且能够对压头组件110的升降运动进行导向,从而提升压头组件110在移动过程中的平稳性,进而提升本压装置10的热压稳定性。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座420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421和滑动连接于第一导轨421的第一滑块422,压头组件110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块422。如此,通过第四驱动件410驱动压头组件110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时,压头组件110能够沿着第一导轨421移动。通过设置第一滑块422和第一导轨421,使得压头组件110沿着第一导轨421的轨迹和行程作直线往复运动以对压头组件110的升降运动进行导向,且能够对压头组件110起到支撑作用,并且能够降低压头组件110做升降运动所需的驱动力。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压头机构100还包括连接于压头组件110的第三连接板130;支撑座420还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423和滑动连接于第二导轨423的第二滑块424,第三连接板130固定连接于第二滑块424。当换型组件220带动压头组件110沿着水平方向左右移动至邦定位置或者待机位置时,压头组件110能够沿着第二导轨423左右移动,通过设置第二导轨423和第二滑块424以对压头组件110的升降运动进行导向,且能够对压头组件110起到支撑作用,并且能够降低压头组件110水平移动所需的驱动力。进一步地,第三连接板130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三导轨131和滑动连接于第三导轨131的第三滑块132,压头115固定连接于第三滑块132。通过第三导轨131和第三滑块132以对压头的上下移动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
上述本压装置10在邦定不同尺寸和不同类型的产品时,首先确定出工作压头组件和待机压头组件并获取工作压头组件对应的目标工作位置以及待机压头组件对应的目标待机位置。其次,换型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至与待机压头组件对准,然后,第一驱动件210驱动第一安装板221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滚轮222同步向下运动,第一滚轮222到达待机压头组件的位置时能够嵌入第一连接板112的第一凹槽113内,从而实现换型组件220与待机压头组件的连接。同时,第一感应片230能够穿过第一光电开关的凹槽,从而获取到待机压头组件当前所在的初始位置。计算目标待机位置与初始位置的沿水平方向的差值,第二驱动件310带动换型机构沿水平方向移动该差值距离从而将待机压头组件移动至目标待机位置。随后,第一驱动件驱动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使得换型组件220与待机压头组件脱离。第二驱动件310驱动换型机构200沿水平方向移动至工作压头组件的上方。第一驱动件210驱动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使得换型组件220与工作压头组件连接,并获取工作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通过第二驱动件310驱动换型机构200沿水平方向移动,使得工作压头组件移动至其对应的邦定位置即目标工作位置。然后再采用此种方式将其他工作压头组件移动至对应的目标工作位置。当工作压头组件移动至其对应的邦定位置后,第四驱动件410驱动所有工作压头组件110向下移动,从而对产品进行本压操作。该本压装置10可对不同尺寸和类型的产品进行热压邦定,实现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提高本压装置10的通用性;且在邦定不同尺寸和数量的产品时,换型机构200可自动将压头组件110移动至目标位置,无需人工多次调节压头组件110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换型效率。同时,能够降低人工调试误差,保证压头组件110的邦定位置准确,从而提高换型精度和生产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动换型方法,基于上述的本压装置10,包括以下步骤:
记录多个产品的待机压头组件的目标待机位置以及工作压头组件的目标工作位置。
具体地,针对不同型号的产品,其尺寸和邦定数量不同,因此该本压装置的各压头组件的工作状态不同。例如加工尺寸为一米、邦定数量为五的产品时,将压头组件六移动至本压装置10最右端的边缘位置,将压头组件一至压头组件五移动至与产品相对应的邦定位置,通过第二驱动件、第一光电开关以及第一感应片的配合从而得到压头组件六移动后的位置并记录为目标待机位置,得到压头组件一至五的移动至对应的邦定位置并记录为目标工作位置。
获取各压头组件所在的初始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本压装置10包括六个压头组件110,将六个压头组件110从左往右分别命名为压头组件一至压头组件六。例如换型机构200的初始位置是位于压头组件一的上方,则第一驱动件210驱动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直至第一感应片230穿过第一光电开关的凹槽,从而获取压头组件一所在的初始位置即初始位置。然后,换型组件220向上移动至初始位置后,换型机构200沿水平方向向右移动至与压头组件二上方,然后换型组件220向下移动至压头组件二处,以获取压头组件二所在的初始位置。随后再按照此方式先后获取压头组件三至压头组件六的初始位置。
根据产品的类型确定该产品对应的工作压头组件和待机压头组件,并获取工作压头组件的目标工作位置以及待机压头组件的目标待机位置。
例如0.5米长的PCB板需要邦定两片覆晶薄膜,且邦定位置位于PCB板的中部,则压头组件三和压头组件四为工作压头组件,其余压头组件为待机压头组件。
换型组件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待机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后,第一驱动件驱动换型机构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待机压头组件移动至目标待机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先将待机压头组件先后移动至本压装置10的边缘位置,以为其他工作压头组件提供加工空间。例如换型机构200的初始位置位于待机压头组件一的上方,则换型组件220先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使得第一滚轮222嵌入第一凹槽113内,从而实现换型组件220与压头组件一的连接。然后换型机构200沿水平方向向右移动,带动压头组件一移动至本压装置10最左端的边缘位置即目标待机位置。待机压头组件二、待机压头组件五和待机压头组件六均按照此方式先后移动至其对应的待机位置。
换型组件220移动至工作压头组件上方后,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工作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然后,第二驱动件驱动换型机构200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工作压头组件移动至目标工作位置。
等到待机压头组件移动完毕后,再先后将工作压头组件移动至其对应的邦定位置。具体地,换型组件220向上运动直至与压头组件六脱离后,换型机构200向左运动至与压头组件三对应后,换型组件220向下运动与压头组件三连接,并将压头组件三移动至其对应的目标工作位置即邦定位置。然后第二驱动件310再带动换型机构移动从而将压头组件四移动至其对应的目标工作位置。
各压头组件110均到达目标位置后,再次获取各压头组件110所在的目标位置并记录。
具体地,换型机构200将待机压头组件和工作压头组件分别移动至待机位置和邦定位置后,再次通过第一感应片230和第一光电开关获取各压头组件当前所在的实际位置,以保证产品的邦定位置准确无误,从而保证邦定精度。
上述自动换型方法,通过换型机构200将多个压头组件110先后移动至对应的目标位置,从而能够对不同尺寸和类型的产品进行热压邦定,实现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提高本压装置10的通用性,且无需多次调节压头组件110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换型效率。同时无需人工操作,从而能够降低人工调试误差,保证压头组件110的邦定位置准确,从而提高换型精度和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压装置包括压头机构(100)和换型机构(200),且二者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压头机构(100)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多组压头组件(110);所述换型机构(200)包括第一驱动件(210)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210)的动力输出端的换型组件(220),所述第一驱动件(210)用于驱动所述换型组件(220)沿所述竖直方向做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所述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做下降运动时,能够择一的与多个所述压头组件(110)连接,且能够获取各所述压头组件(110)的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
第二驱动件(310),所述第二驱动件(310)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换型机构(200)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310)用于驱动所述换型机构(200)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带动所述压头组件(110)移动至所述目标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压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310)的第二安装板(320),所述第二安装板(320)沿所述第一方向开设有第二滑槽(321);所述压头组件(110)安装有第二滚轮(111),所述第二滚轮(111)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滑槽(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型组件(220)和所述压头组件(110)中的一者具有第一凸部,另一者具有第一凹槽(113),所述第一凸部用于与所述第一凹槽(113)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件(210)的动力输出端的第一安装板(221)和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21)的第一滚轮(222);所述压头组件(110)包括第一连接板(112),所述第一凹槽(113)开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2)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头组件(110)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112)的第三驱动件(114)和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件(114)的动力输出端的压头(115),所述第三驱动件(114)用于驱动所述压头(115)沿竖直方向做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压装置还包括支撑座(420)及安装于所述支撑座(420)上的第四驱动件(410),所述第四驱动件(410)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压头组件(110)连接,所述第四驱动件(410)用于驱动所述压头组件(110)升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420)设置有沿所述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导轨(421)和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轨(421)的第一滑块(422),所述压头组件(11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滑块(422);
和/或,所述压头机构还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压头组件(110)的第三连接板(130);所述支撑座(420)还设置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导轨(423)和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轨(423)的第二滑块(424),所述第三连接板(130)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块(42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型组件(220)安装有第一感应片(230),所述压头组件(110)安装有第一传感器(120),所述第一感应片(230)能够遮挡所述第一传感器(120)的光路。
9.一种自动换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本压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各所述压头组件(110)所在的初始位置;
根据产品的类型确定所述产品对应的工作压头组件和待机压头组件;
获取所述工作压头组件的目标工作位置以及待机压头组件的目标待机位置;
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所述待机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
所述换型机构(200)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所述待机压头组件移动至目标待机位置;
所述换型组件(220)移动至工作压头组件上方;
所述换型组件(220)沿竖直方向向下移动到所述工作压头组件的初始位置;
所述换型机构(200)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所述工作压头组件移动至目标工作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换型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各所述压头组件所在的初始位置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记录多个产品的待机压头组件的目标待机位置以及工作压头组件的目标工作位置。
CN202110366712.5A 2021-04-06 2021-04-06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Active CN1131898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6712.5A CN113189800B (zh) 2021-04-06 2021-04-06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66712.5A CN113189800B (zh) 2021-04-06 2021-04-06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89800A true CN113189800A (zh) 2021-07-30
CN113189800B CN113189800B (zh) 2023-06-06

Family

ID=76974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66712.5A Active CN113189800B (zh) 2021-04-06 2021-04-06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8980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10121A (zh) * 2023-08-29 2023-09-29 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压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6053A (ja) * 2002-01-28 2003-07-30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熱圧着装置
CN206876992U (zh) * 2017-07-06 2018-01-12 深圳市精运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邦定机中的贴附装置
CN210172946U (zh) * 2019-06-06 2020-03-24 深圳市弘德胜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自动预压本压一体大屏邦定机
CN112505953A (zh) * 2020-11-20 2021-03-16 浙江鼎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fpc本压压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6053A (ja) * 2002-01-28 2003-07-30 Toshiba Corp 平面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熱圧着装置
CN206876992U (zh) * 2017-07-06 2018-01-12 深圳市精运达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邦定机中的贴附装置
CN210172946U (zh) * 2019-06-06 2020-03-24 深圳市弘德胜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自动预压本压一体大屏邦定机
CN112505953A (zh) * 2020-11-20 2021-03-16 浙江鼎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fpc本压压头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10121A (zh) * 2023-08-29 2023-09-29 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压系统
CN116810121B (zh) * 2023-08-29 2023-11-21 苏州赛腾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热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89800B (zh) 2023-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61492A1 (en) Method of adjusting nozzle clearance of liquid coater and liquid coater
CN106370142A (zh) 一种大量程位移传感器校准装置和校准方法
CN103163031A (zh) 获取成形极限图的试验机设备以及成形极限图试验方法
CN105929321B (zh) 集成电路测试设备
CN105291435A (zh) 三维打印平台调整方法和三维打印机
CN113189800A (zh) 本压装置及自动换型方法
CN112388265A (zh) 一种辐射单元柔性夹持测量定位装置及方法
CN112248433A (zh) 一种自动调平装置、3d打印机及调平方法
CN107656453A (zh) 汽车仪表指针压入设备及其方法
CN210075406U (zh) 转盘检测机检测模组上的自动对焦装置
CN205112417U (zh) 三维打印机
CN217520449U (zh) 一种用于检测产品平面度的自动化设备
CN116948782A (zh) 基于数字微流控技术的分析平台
CN216954472U (zh) 一种汽车模具表面平整度检测设备
CN115071141A (zh) 一种数字化超声波塑料焊接机
CN210465281U (zh) 3c辅料自动检测标记机的自动标记机构
CN211740387U (zh) 一种热管工作时异音检测设备
CN219945489U (zh) 一种机床热变位补偿机构
CN216912798U (zh) 一种快速换型机构
CN218956628U (zh) 一种双层载板浮动对位装置
CN219095956U (zh) 一种可精密调节的上铆头机构
CN209961482U (zh) 一种拨叉用耐久试验设备
CN213337298U (zh) 一种图像采集装置
CN216683407U (zh) 分段压合机
CN211917745U (zh) 一种压力控制热熔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