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9676A - 电力转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676A
CN113169676A CN201980005566.4A CN201980005566A CN113169676A CN 113169676 A CN113169676 A CN 113169676A CN 201980005566 A CN201980005566 A CN 201980005566A CN 113169676 A CN113169676 A CN 1131696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utter
housing
interference member
stopper
pre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55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杷野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9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6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H05K7/1432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 H05K7/14325Hou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wer drive units or power converters for cabinets or rack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1Locks; Latc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误安装抑制机构设置于壳体以及逆变器模块,限制逆变器模块相对于壳体向第一方向的移动。逆变器模块具有开闭器,该开闭器在能够将母线与端子之间切断的关闭位置以及能够将母线与端子之间连接的开启位置之间移动。误安装抑制机构具有挡块以及干涉部件。挡块设置于壳体。干涉部件与开闭器连接,在限制位置以及退避位置之间随着开闭器的移动而移动。限制位置为,当开闭器处于开启位置时从第一方向观察而干涉部件与挡块重合的位置。退避位置为,当开闭器处于关闭位置时从第一方向观察而干涉部件从挡块退避的位置。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力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力转换装置,已知有将搭载有电子部件的多个逆变器单元收纳在单个盘(壳体)内的构成。
然而,在以往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在抑制各逆变器单元的误安装这一点上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98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误安装的电力转换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壳体、逆变器模块及误安装抑制机构。壳体具有向第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在内部布线有母线。逆变器模块构成为能够经过开口部而相对于壳体进行拆装,并且具有在安装于壳体的安装位置上与母线连接的端子。误安装抑制机构设置于壳体以及逆变器模块,限制逆变器模块相对于壳体向第一方向的移动。逆变器模块具有开闭器,该开闭器在能够将母线与端子之间切断的关闭位置、以及能够将母线与端子之间连接的开启位置之间移动。误安装抑制机构具有挡块以及干涉部件。挡块设置于壳体。干涉部件与开闭器连接,随着开闭器的移动而在限制位置以及退避位置之间移动。限制位置为,当开闭器处于开启位置时从第一方向观察而干涉部件与挡块重合的位置。退避位置为,当开闭器处于关闭位置时从第一方向观察而干涉部件从挡块退避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透视壳体的状态的主体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大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大单元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表示大单元处于安装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平面图。
图6是表示开闭器处于预充电位置时的与图4对应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误操作抑制机构与操作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从右侧观察大单元的局部侧视图。
图9是表示大单元处于断路位置的状态的概略平面图。
图10是从右侧观察大单元的局部侧视图。
图11是从右侧观察大单元的局部侧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误安装抑制的大单元的概略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功能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有时省略在各构成之间重复的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设置有电力转换装置1的设置面F的法线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箭头UP为上方),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分别设为前后方向(第一方向:箭头FR为装置前方)以及左右方向(箭头LH为装置左侧)。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平行”、“正交”、“中心”、“同轴”等表示相对或者绝对配置的表现,不仅是严密地表示那样的配置,还表示具有公差、能够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角度、距离而相对地位移的状态。
图1是电力转换装置1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电力转换装置1例如是应用于对马达进行驱动的驱动器系统的装置。电力转换装置1将从外部电源供给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3相交流)而向马达输出。电力转换装置1也可以是应用于驱动器系统以外的系统的装置。电力转换装置1也可以是将交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装置。电力转换装置1也可以是将某种电力转换为频率或电压不同的其他电力的装置等。
电力转换装置1形成为将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箱型。电力转换装置1具备主体单元11、逆变器单元12~14、误安装抑制机构15(参照图5)、误操作抑制机构16(参照图5)、以及定位机构17(参照图8)。
图2是表示透视壳体21的状态的主体单元11的立体图。
如图1、图2所示那样,主体单元11具备壳体21、单元支承机构22、以及母线23、24。
壳体21形成为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25的箱型。在壳体21内的下部搭载有负责电力转换装置1的动作的主控制部等。
如图2所示那样,单元支承机构22成对地设置于壳体21的左右两侧壁28、29的内表面。单元支承机构22分别具备轨道31以及滑块32。轨道31在侧壁28、29的内表面上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滑块32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地支承于轨道31。由此,滑块32构成为,能够经由开口部25相对于壳体21进入退出。单元支承机构2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各侧壁28、29。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单元支承机构2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组(例如,8组)。单元支承机构22的组数能够适当地变更。
母线23、24设置于壳体21的后壁34的内表面。母线23、24以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在后壁34的内表面上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母线23、24在壳体21的下部经由DC共通母线(未图示)与外部电源连接。
如图1所示那样,逆变器单元12~14构成为,经由开口部25进行插拔,由此能够相对于壳体21内进行拆装。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单元12~14是上下方向的高度不同的小单元12、中单元13以及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内进行拆装的逆变器单元12~14的种类,能够适当地变更。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大单元14为例对逆变器单元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图3是大单元14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那样,大单元14例如形成为具有与4组单元支承机构22相当(开口部25的一半)的高度的箱状。大单元14具备单元外壳41、开闭器42、电力转换电路(未图示)、以及端子43、44(参照图5)。大单元14的尺寸等能够适当地变更。
单元外壳41具备收容部51以及门机构52。收容部51形成为向前方以及上方开口的箱型。在收容部51的左右两侧壁61、62,设置有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伸出的伸出部63。伸出部63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伸出部63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各侧壁61、62。伸出部63为,在各侧壁61、62之间处于相同高度的伸出部63彼此成对而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多组。各伸出部63相对于上述滑块32安装为能够分别独立地拆装。大单元14与滑块32相对于轨道31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相应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由此经由开口部25相对于壳体21进行插拔。
在收容部51内的上部,设置有架设在左右两侧壁61、62之间的第一分隔壁65。第一分隔壁65在侧壁61、62的前部(比收容部51的前端开口缘靠后方的部分),将收容部51内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分隔。
在收容部51中,设置有将收容部51内的上部左右分隔的第二分隔壁67。第二分隔壁67沿前后方向架设在收容部51的后壁70与第二分隔壁67之间。
在收容部51内的相对于第二分隔壁67的右侧空间51R中,设置有轴支承壁(第一轴支承壁68以及第二轴支承壁69)。第一轴支承壁68在收容部51内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架设在侧壁61与第二分隔壁67之间。第二轴支承壁69在收容部51内的后端部,架设在侧壁61与第二分隔壁67之间。收容部51内的布局能够适当地变更。
门机构52构成为,能够对收容部51的前端开口部进行开闭。本实施方式的门机构52具备门支承部71、上面板72、以及下面板73。
门支承部71设置在收容部51中的侧壁61的前端缘。门支承部71从侧壁61的前端缘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右侧)伸出。门支承部71构成单元外壳41的前壁。门支承部71可以相对于收容部51的高度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上面板72以及下面板73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地设置于收容部51的前方。各面板72、73以分别能够围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门支承部71,由此对收容部51的前端开口部进行开闭。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面板72、73具备:与门支承部71一起构成单元外壳41的前壁的正面部81;以及从正面部81的外周缘向后方弯折的弯折壁82。各面板72、73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一体地转动。
电力转换电路主要收纳在收容部51内的下部。电力转换电路包括预充电电路、主电路等。各电路是将开关元件、平滑电容器、二极管等电连接而构成的。开关元件例如使用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等。由电力转换电路转换后的交流电力经由从侧壁62突出的输出端子80输出。
图4是大单元14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4所示那样,开闭器42在单元外壳41内,收容于相对于第二分隔壁67的右侧空间51R。开闭器42能够将大单元14的状态切换为向马达供给电力的开启状态、不向马达供给电力的关闭状态、以及对平滑电容器进行预充电的预充电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开闭器42具备转轴83、操作部84、以及连接部85。
转轴83形成为贯通上述的上面板72、第一分隔壁65(参照图3)以及轴支承壁68、69(参照图3)而在单元外壳41内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在转轴83中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以及后端部,设置有第一轴承部86以及第二轴承部87。第一轴承部86固定于上述第一轴支承壁68。第二轴承部87固定于上述第二轴支承壁68。由此,转轴83构成为,能够围绕沿着前后方向的第一轴线O1旋转。
操作部84具备显示板88、以及捏手部89。转轴83的前端部贯通于显示板88。显示板88经过在上述上面板72的正面部81形成的露出孔90(参照图3)而向单元外壳41的外部露出。在显示板88的前面,在围绕第一轴线O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例如表示大单元14为关闭状态的“OFF”、表示大单元14为预充电状态的“PRECHARGE”、表示大单元14为开启状态的“ON”等文字。
捏手部89固定于转轴83的前端部中向单元外壳41的外部突出的部分。捏手部89构成为,在被利用者把持了的状态下围绕第一轴线O1扭转,由此能够对转轴83进行旋转操作。
连接部85设置于转轴83中位于上述轴承部86、87之间的部分。连接部85具备绝缘体95以及触点块(未图示)。
绝缘体95形成为与转轴83同轴地配置的圆柱状。绝缘体95构成为,随着转轴83的旋转而能够围绕第一轴线O1旋转。
触点块在前后方向以及围绕第一轴线O1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绝缘体95。各触点块的触点部分向绝缘体95的外周面上露出。
多个触点块构成为能够与上述主电路连接。即,在大单元14正规地安装于壳体21的状态(以下,称为安装位置。)下,且在捏手部89处于表示“ON”的位置(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时,触点块与主电路连接。由此,经由触点块将母线23、24与主电路连接。多个触点块中的一部分触点块构成能够与预充电电路连接的预充电块。在大单元14处于安装位置、且捏手部89处于表示“PRECHARGE”的位置(开闭器42处于预充电位置)时,预充电块与预充电电路连接。由此,经由预充电块将母线23、24与预充电电路连接。在大单元14处于安装位置、且捏手部89处于表示“OFF”的位置(关闭位置)时,哪个触点块都不与电力转换电路连接。由此,母线23、24与电力转换电路之间的电路被切断。
图5是大单元14的概略平面图。
如图5所示那样,端子43、44从收容部51的后壁70向后方突出。各端子43、44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大单元14处于安装位置时,各端子43、44分别与对应的母线23、24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端子43、44形成为朝向后方开口的开叉状。在各端子43、44上,在大单元14的安装位置上,嵌合有对应的母线23、24。母线23、24以及端子43、44彼此只要是电连接的构成,则并不限于嵌合,也可以仅是接触等。
误安装抑制机构15是用于抑制开闭器42在开启位置被安装于壳体21、以及开闭器42在开启位置被从壳体21拆卸的机构。误安装抑制机构15具备挡块100、干涉部件101、以及加强部102。
挡块100安装于壳体21中的上述侧壁28的内表面。具体地说,挡块100形成为俯视L字状。挡块100的第一端部安装于侧壁28,而第二端部从侧壁28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在该情况下,挡块100的第二端部从侧壁28的突出量,成为在主视观察时不与大单元14中的单元外壳41的侧壁61干涉的长度。
干涉部件101固定于开闭器42的转轴83中的位于第一轴承部86与操作部84之间的部分。即,干涉部件101构成为,能够与开闭器42的旋转同步地围绕第一轴线O1摆动。干涉部件101沿着与第一轴线O1正交的方向(延伸方向)从转轴83悬臂地延伸。
干涉部件101为,根据开闭器42的旋转位置而与第一轴线O1正交的面内的朝向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在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时,干涉部件101经过形成于侧壁61的连通孔105而向单元外壳41的外部突出(限制位置:参照图4中的点划线)。在大单元14处于安装位置、且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时,在主视观察时干涉部件101的前端部(向单元外壳41的外部突出的部分)相对于挡块100的第二端部从后方重合。由此,在大单元14要相对于壳体21向前方移动时,干涉部件101相对于挡块100从后方接触(干涉),由此限制大单元14向前方移动。
如图4所示那样,在开闭器42处于关闭位置时,干涉部件101在单元外壳41内朝向下方。在开闭器42处于关闭位置时,干涉部件101从连通孔105退避,由此在主视观察时相对于挡块100不重合(退避位置)。因此,在干涉部件101处于退避位置时,误安装抑制机构15允许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向前方移动。
图6是表示开闭器42处于预充电位置时的与图4对应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6所示那样,在开闭器42处于预充电位置时,干涉部件101配置于限制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具体地说,在开闭器42处于预充电位置时,干涉部件101在单元外壳41内朝向斜下方(中间位置)。此外,干涉部件101为,在中间位置上,只要是不与上述挡块100干涉的位置,则可以向单元外壳41的外部突出,也可以位于单元外壳41内。干涉部件101只要是至少在限制位置上不与挡块100干涉的构成即可,也可以是在中间位置上与挡块100干涉的构成。
上述连通孔105只要至少形成在侧壁61中的从退避位置至限制位置的干涉部件101的摆动轨迹上即可。
加强部102从连通孔105的开口缘中的前后两端缘分别朝向单元外壳41内突出。各加强部102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厚度方向、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各加强部102在限制了干涉部件101向前后方向位移的基础上,对退避位置以及限制位置之间的干涉部件101的移动进行引导。此外,加强部102也可以形成于连通孔105的开口缘中的前后方向的任一个端缘。加强部102也可以与单元外壳41(侧壁61)一体形成。加强部102也可以向收容部51内外的任意方向突出。
误操作抑制机构16是为了抑制未进行预充电(预充电结束前)而开闭器42从关闭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的机构。误操作抑制机构16具备限制部件120以及锁定部121。
限制部件120固定于转轴83中的位于显示板88与第一分隔壁65之间的部分。限制部件120构成为,能够与开闭器42的旋转同步地围绕第一轴线O1摆动。限制部件120形成为将前后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板状。限制部件120具备:固定于转轴83的底座部123;以及沿着与第一轴线O1正交的面内从底座部123突出的突出部124。
锁定部121是所谓的螺线管。锁定部121构成为,在收纳有线圈等的主体部130以能够进退的方式支承有插棒131。主体部130在上述第一分隔壁65(参照图3)安装于在左侧与限制部件120邻接的位置。
图7是表示误操作抑制机构16与操作部84之间的关系的图。
如图7所示那样,插棒131构成为,能够通过在其与主体部130的线圈之间作用的电磁力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插棒131在位于突出部124的摆动轨迹上的锁定位置以及从突出部124的摆动轨迹退避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插棒131在处于锁定位置时,在未进行预充电而开闭器42向开启位置转移的情况下,在开闭器42到达开启位置之前与突出部124在围绕第一轴线O1的周向上接触。由此,限制部件120的摆动动作(开闭器42的转动操作)被限制。
插棒131在处于锁定解除位置时,从突出部124的摆动轨迹上退避,由此允许限制部件120的摆动。由此,开闭器42的转动操作被允许。锁定部121只要在插棒131处于锁定位置时处于与限制部件120干涉的位置即可,其安装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
图8是从右侧观察大单元14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8所示那样,定位机构17对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行定位。定位机构17为,在大单元14处于安装位置以及断路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的情况下,对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的前后运动进行限制。所谓安装位置,是上述那样端子43、44与母线23、24连接的状态。另一方面,所谓断路位置,是如图3、图9所示那样,端子43、44从母线23、24分离、且大单元14的前端部(仅与弯折壁82对应的部分)从中单元13的前面突出的状态。在断路位置,收容部51的上方开口部被相对于大单元14位于上方的中单元13的前端部从上方覆盖,由此不会向外部露出。在断路位置,收容部51的上方开口部的一部分也可以向外部露出。
定位机构17具备卡合部133、第一杆134、以及第二杆135。
卡合部133在壳体21中的上述侧壁28的内表面上,安装于位于上述挡块100下方的部分。卡合部133从侧壁28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突出。卡合部133的前端部从侧壁28的突出量,成为在主视观察时不与大单元14中的单元外壳41的侧壁61干涉的长度。
第一杆134以能够围绕沿着左右方向的第二轴线O2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侧壁61的后端部。第一杆134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第一杆134沿着侧壁61的外表面向前方悬臂地延伸。在第一杆134的前部,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第一狭缝136。在大单元14处于断路位置时,上述卡合部133卡合在第一狭缝136内(参照图11)。由此,在断路位置,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断路位置,即使假设干涉部件101原本处于限制位置,也优选干涉部件101从挡块100向前方分离(参照图9)。
在第一杆134中的位于第一狭缝136前方的部分,形成有退避部137。退避部137是通过第一杆134的下端缘随着趋向前方而朝向上方倾斜而形成的。即,第一杆134中的形成有退避部137的部分随着趋向前方而上下方向的宽度逐渐缩小。
在第一杆134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一把手138。第一把手138从第一杆134向前方延伸。第一把手138经过形成于门支承部71的贯通孔139而向大单元14的前方突出。通过使第一把手138上下运动,由此第一杆134围绕第二轴线O1摆动。在比门支承部71靠后方的位置,在第一把手138与侧壁61之间,夹设有将第一杆134向下方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140。第一杆134通过与挡块(未图示)抵接而最下端位置被规定。在第一杆134处于最下端位置时,第一杆134的下端缘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向下方倾斜。
第二杆135以能够与上述第二轴线O2同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侧壁61的后端部。第二杆135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第二杆135在第一杆134与侧壁61之间向前方悬臂地延伸。第一杆134以及第二杆135也可以不同轴地配置。
在第二杆135中的位于比上述第一狭缝136靠前方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狭缝142。第二狭缝142朝下方开口。第二狭缝142的下端开口缘位于比上述退避部137靠下方的位置。在大单元14处于安装位置时,上述卡合部133卡合在第二狭缝142内。由此,在安装位置上,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第二杆135处于最下端位置时,第二杆135的下端缘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向下方倾斜。
在第二杆135的前端部,在位于比第一杆134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设置有第二把手145。第二把手145从第二杆135向前方延伸。第二把手145经过形成于门支承部71的贯通孔146而向大单元14的前方突出。通过使第二把手145上下运动,由此第二杆135围绕第二轴线O1摆动。在比门支承部71靠后方的位置,在第二把手145与侧壁61之间,夹设有将第二杆135向下方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147。第二杆135通过与挡块(未图示)抵接而最下端位置被规定。
接下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的作用,对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的拆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大单元14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
经过开口部25将滑块32拉出,并将大单元14的伸出部63固定于滑块3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全部伸出部63固定于对应的滑块32。也可以将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组伸出部63中的至少一组伸出部63固定于对应的滑块32。
图10、图11是从右侧观察大单元14的局部侧视图。
在使开闭器42成为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将大单元14朝向后方压入。如图10所示那样,通过滑块32在轨道31上向后方移动,由此大单元14与滑块32一起进入壳体21内。在大单元14向壳体21内进入的过程中,卡合部133在各杆134、135的下端缘上滑动。因此,随着大单元14向后方移动,各杆134、135围绕第二轴线O2向上方(与施力部件140、147的施力对抗的方向)转动。由此,能够抑制大单元14的安装动作被各杆134、135限制。
如图11所示那样,当大单元14到达断路位置时,卡合部133与第一狭缝136在俯视观察时重合。第一杆134通过第一施力部件140的施力而围绕第二轴线O2向下方转动。由此,卡合部133卡合到第一狭缝136内。作为其结果,大单元14被定位于断路位置。在断路位置上,如图9所示那样,收容部51的上方开口部不向外部露出,因此能够抑制尘埃等经过收容部51的上方开口部而进入到单元外壳41内。
为了使大单元14从断路位置移动到安装位置,经由第一把手138将第一杆134拉起,使第一狭缝136与卡合部133的卡合解除。在该状态下,将大单元14朝向后方进一步压入。在第二杆135被卡合部133推起的同时,大单元14向后方移动。此外,在第一狭缝136经过了卡合部133之后,也可以将第一把手138的拉起解除。
如图8所示那样,当大单元14到达安装位置时,卡合部133与第二狭缝142在俯视观察时重合。第二杆135通过第二施力部件147的施力而围绕第二轴线O2向下方转动。由此,卡合部133卡合到第二狭缝142内。作为其结果,大单元14被定位于安装位置。在安装位置上,端子43、44与母线23、24连接,并且,单元外壳41的前壁被配置为与壳体21的前壁成为齐平面。
接着,对大单元14的动作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那样,在大单元14处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扭转捏手部89、使开闭器42围绕第一轴线O1转动,由此使开闭器42移动到预充电位置。经由开闭器42的触点块中的预充电块而母线23、24与预充电电路连接。由此,经由母线23、24向预充电电路供给直流电力,平滑电容器被预充电。作为其结果,能够缓和开闭器42成为开启状态时的冲击电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那样的预充电结束前的状态下,插棒131存在于锁定部121(突出部124)的摆动轨迹上,因此开闭器42无法转动到开启位置。因此,能够未然地抑制未进行预充电而开闭器42移动到开启位置。
当预充电结束时,向主体部130的线圈供给电力。通过在线圈与插棒131之间作用的电磁力,插棒131向锁定解除位置退避。由此,允许开闭器42向开启位置移动。使开闭器42围绕第一轴线O1转动,使开闭器42移动到开启位置。由此,开闭器42的触点块与主电路连接。经由母线23、24向主电路供给的直流电力,在被转换为交流电力之后向马达输出。作为其结果,能够使马达驱动。
如图5所示那样,在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时,干涉部件101处于限制位置。即,干涉部件101从后方向挡块100的第二端部接近或者抵接。因此,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在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大单元14被意外地拉出。
如图4所示那样,当在维护、更换等时将大单元14从壳体21拆卸的情况下,进行与上述安装方法相反的动作。首先,使开闭器42移动到关闭位置。通过干涉部件101移动到退避位置,由此干涉部件101退避到与挡块100在主视观察时不重合的位置。当使开闭器42向关闭位置(开启位置以外)移动时,向主体部130的线圈的电力供给停止。作为其结果,插棒131移动到锁定位置。
如图8、图10、图11所示那样,经由第二把手145将第二杆135拉起,将第二狭缝142与卡合部133之间的卡合解除。在该状态下,将大单元14向前方拉出。通过滑块32在轨道31上向前方移动,由此大单元14与滑块32一起向前方移动。当大单元14到达断路位置时,卡合部133卡合到第一狭缝136内。由此,大单元14被定位于断路位置。在经由第一把手138将第一杆134拉起,并将第一狭缝136与卡合部133之间的卡合解除了的状态下,将大单元14进一步向前方拉出。由此,大单元14被从壳体21拆卸。
图12是用于说明误安装抑制的大单元14的概略平面图。
此外,如图12所示那样,在虽然大单元14未处于安装位置、但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的情况下,干涉部件101被配置为限制位置。即,干涉部件101经过连通孔105而向单元外壳41的外部突出。因此,假设在要将大单元14向壳体21进行安装的情况下,在大单元14到达断路位置之前,干涉部件101从前方与挡块100抵接,由此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向后方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能够抑制在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大单元14移动到安装位置。干涉部件101也可以构成为,在断路位置与安装位置之间与挡块100接触。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如下的误安装抑制机构15:在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时,在主视观察时挡块100与干涉部件101重合,在开闭器42处于关闭位置时,在主视观察时干涉部件101从挡块100退避。
根据该构成,当在干涉部件101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要将大单元14向壳体21进行安装的情况下,通过干涉部件101与挡块100抵接,由此限制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向安装位置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开闭器42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将大单元14安装于壳体21(所谓的抑制误安装)。作为其结果,例如能够不进行预充电而向主电路供给电力等,能够抑制大单元14产生故障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开闭器42的操作同步地干涉部件101进行移动,由此能够使干涉部件101位于与开闭器42的状态相应的最佳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与开闭器42围绕第一轴线O1在开启位置以及关闭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同步地,干涉部件101围绕第一轴线O1在限制位置以及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该构成,干涉部件101在限制位置以及退避位置之间摆动,因此例如与滑动移动等相比能够提高周边部件的布局性,能够实现大单元14的小型化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连通孔105的开口缘设置有对干涉部件101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加强部102。
根据该构成,在干涉部件101处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干涉部件101在前后两侧配置有加强部102。由此,例如,在要将大单元14从安装位置强制地拉出的情况、将大单元14向安装位置强制地压入的情况等下,能够通过加强部102支承经由挡块100作用于干涉部件101的负载。由此,能够抑制干涉部件101等的损伤。此外,通过加强部102仅对连通孔105的开口缘进行加强,由此与对收容部51整体进行加强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小型化、轻量化。
并且,通过在连通孔105的开口缘配置加强部102,从而,加强部102作为干涉部件101在退避位置以及限制位置之间摆动时的引导件起作用。由此,能够抑制干涉部件101与连通孔105的开口缘接触等而开闭器42的操作被阻碍的情况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如下的误操作抑制机构16:在预充电结束前的状态下,限制开闭器42从预充电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在预充电结束后的状态下,允许开闭器42从预充电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
根据该构成,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未进行预充电而向主电路供给电力,能够抑制大单元14产生故障等。并且,由于构成为,在预充电未结束的状态下,干涉部件101不会移动到限制位置,因此在对开闭器42进行操作的时刻能够注意到误操作。作为其结果,能够未然地抑制上述的误安装。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壳体、逆变器模块、以及误安装抑制机构。壳体具有向第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在内部布线有母线。逆变器模块构成为,能够经过开口部相对于壳体进行拆装,并且具有在安装于壳体的安装位置处与母线连接的端子。误安装抑制机构设置于壳体以及逆变器模块,限制逆变器模块相对于壳体向第一方向移动。逆变器模块具有开闭器,该开闭器在能够将母线与端子之间切断的关闭位置、以及能够将母线与端子之间连接的开启位置之间移动。误安装抑制机构具有挡块以及干涉部件。挡块设置于壳体。干涉部件与开闭器连接,并随着开闭器的移动而在限制位置以及退避位置之间移动。限制位置为,当开闭器处于开启位置时从第一方向观察而干涉部件与挡块重合的位置。退避位置为当开闭器处于关闭位置时从第一方向观察而干涉部件从挡块退避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误安装。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开闭器42能够围绕第一轴线O1转动,但不限定于该构成。开闭器42例如也可以是能够滑动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关于干涉部件101、锁定部121,也可以是随着开闭器42的滑动移动而进行滑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大单元14具备误安装抑制机构15、误操作抑制机构16以及定位机构17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构成。大单元14至少具备误安装抑制机构15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误安装抑制机构15搭载于大单元14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构成。对于小单元12、中单元13也可以搭载与大单元14同样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逆变器单元12~14相对于壳体21在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上进行插拔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构成。逆变器单元12~14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壳体21在上下方向(第一方向)上进行插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侧壁28、61之间随着误安装抑制机构15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构成。例如,也可以在侧壁29、62之间、后壁34、98之间设置误安装抑制机构15。即,只要通过使挡块100与干涉部件101在主视观察时重合、或者退避,由此进行大单元14相对于壳体21移动的限制以及解除即可。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主旨内,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符号的说明
1…电力转换装置,12~14…逆变器单元,15…误安装抑制机构,16…误操作抑制机构,21…壳体,23…母线,24…母线,25…开口部,42…开闭器,43…端子,44…端子,51…收容部,100…挡块,101…干涉部件,102…加强部,105…连通孔,120…限制部件,121…锁定部。

Claims (4)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具备:
壳体,具有向第一方向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在内部布线有母线;
逆变器模块,构成为能够经过上述开口部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拆装,并且具有在安装于上述壳体的安装位置上与上述母线连接的端子;以及
误安装抑制机构,设置于上述壳体以及上述逆变器模块,限制上述逆变器模块相对于上述壳体向上述第一方向的移动,
上述逆变器模块具备开闭器,该开闭器在能够将上述母线与上述端子之间切断的关闭位置、以及能够将上述母线与上述端子之间连接的开启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误安装抑制机构具备:
挡块,设置于上述壳体;以及
干涉部件,与上述开闭器连接,随着上述开闭器的移动而在限制位置以及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上述限制位置为当上述开闭器处于上述开启位置时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而上述干涉部件与上述挡块重合的位置,上述退避位置为当上述开闭器处于上述关闭位置时从上述第一方向观察而上述干涉部件从上述挡块退避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开闭器构成为,能够在上述开启位置以及上述关闭位置之间围绕沿着上述第一方向的轴线旋转,
上述干涉部件随着上述开闭器的旋转,在上述限制位置以及上述退避位置之间围绕上述轴线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模块具备收容上述开闭器的收容部,
在上述收容部中的位于上述干涉部件的移动轨迹上的部分,形成有使上述收容部的内外连通的连通孔,
在上述连通孔的开口缘中的朝上述第一方向的部分,设置有朝向上述收容部的内侧延伸的加强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中,
上述开闭器构成为,能够移动到上述关闭位置与上述开启位置之间的、对电容器进行预充电的预充电位置,
上述逆变器模块具备误操作抑制机构,该误操作抑制机构为,在上述预充电结束前的状态下,限制上述开闭器从上述预充电位置向上述开启位置的移动,在上述预充电结束后的状态下,允许上述开闭器从上述预充电位置向上述开启位置的移动,
上述误操作抑制机构具备:
锁定部,设置于上述开闭器,并且能够随着上述开闭器的移动而移动;以及
限制部件,能够相对于上述锁定部的移动轨迹而进退。
CN201980005566.4A 2019-11-07 2019-11-07 电力转换装置 Pending CN11316967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9/043646 WO2021090437A1 (ja) 2019-11-07 2019-11-07 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676A true CN113169676A (zh) 2021-07-23

Family

ID=75849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5566.4A Pending CN113169676A (zh) 2019-11-07 2019-11-07 电力转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66338A1 (zh)
JP (1) JP6899956B1 (zh)
CN (1) CN113169676A (zh)
WO (1) WO2021090437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9283A (ja) * 1993-05-27 1994-12-06 Toshiba Corp 半導体電力変換装置
CN101640494A (zh) * 2008-07-29 2010-02-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及电源模块
JP2012169342A (ja) * 2011-02-10 2012-09-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CN105322763A (zh) * 2014-07-29 2016-02-1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电力变换系统
JP2019088113A (ja) * 2017-11-07 2019-06-06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ファンユニットを備えるモータ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9283A (ja) * 1993-05-27 1994-12-06 Toshiba Corp 半導体電力変換装置
CN101640494A (zh) * 2008-07-29 2010-02-0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力变换装置及电源模块
JP2012169342A (ja) * 2011-02-10 2012-09-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CN105322763A (zh) * 2014-07-29 2016-02-10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电力变换装置以及电力变换系统
JP2019088113A (ja) * 2017-11-07 2019-06-06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ファンユニットを備えるモータ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90437A1 (ja) 2021-05-14
JP6899956B1 (ja) 2021-07-07
US20220166338A1 (en) 2022-05-26
JPWO2021090437A1 (ja) 2021-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28878B1 (en) Circuit breaker with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withdrawing or inserting of carriage of circuit breaker
EP3016223B1 (en) Cradle with a door interlock device for a withdrawable vacuum circuit breaker
KR960015123B1 (ko) 폐쇄 배전반
EP2309525B1 (en) Circuit breaker
US4086452A (en) Isolating switch shutter assembly for high voltage motor starter
US8283585B2 (en) Electric switchgear
US8288669B2 (en) Electric switchgear
JP5108086B2 (ja) 回路遮断器
KR101064772B1 (ko) 스위치기어
US9515462B2 (en) Shutter device for an electrical switchgear panel, and related switchgear panel
AU2002252966B2 (en) Low voltage switchgear comprising a locking device for an appliance module
JP2007336763A (ja) スイッチギア
US5486663A (en) Motor control center removable control unit interlock
JP2018057062A (ja) スイッチギヤ
US11804699B2 (en) Interlocking between ROM and racking feeder mechanism for drawout module
CN113169676A (zh) 电力转换装置
KR101470048B1 (ko) 2중 잠금 기능을 구비하는 진공차단기의 인출입 장치
KR20170003662U (ko) 배전반의 핸들 인터록 장치
JP4870649B2 (ja) 配電盤
JP2010041789A (ja) 引出形開閉器用シャッタ装置
US1768535A (en) Electric switch
CN216774083U (zh) 用于活门的联锁装置和中压开关设备
CN216390257U (zh) 抽屉座安全门、抽屉座及抽屉式断路器
US2760020A (en) Metal-clad switchgear
JP5326886B2 (ja) 配電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