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7542B - 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7542B
CN113167542B CN201980079281.5A CN201980079281A CN113167542B CN 113167542 B CN113167542 B CN 113167542B CN 201980079281 A CN201980079281 A CN 201980079281A CN 113167542 B CN113167542 B CN 1131675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water
flow
resistance imparting
plate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92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7542A (zh
Inventor
小田拓央
石黑达男
原伸英
近藤喜之
平冈贤
中村太一
桐原健治
笠原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67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5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75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5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3/00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 F28F13/06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 F28F13/12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heat-transfer, e.g. increasing, decreasing by affecting the pattern of flow of the heat-exchange media by creating turbulence, e.g. by stirring, by increasing the force of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DFLUID DYNAMICS, i.e. METHODS OR 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GASES OR LIQUIDS
    • F15D1/00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 F15D1/02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in pipes or conduits
    • F15D1/025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in pipes or conduits by means of orifice or throttl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DFLUID DYNAMICS, i.e. METHODS OR 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FLOW OF GASES OR LIQUIDS
    • F15D1/00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 F15D1/02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in pipes or conduits
    • F15D1/06Influencing flow of fluids in pipes or conduits by influencing the boundary layer
    • F15D1/065Whereby an element is dispersed in a pipe over the whole length or whereby several elements are regularly distributed in a pi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4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in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多个阻力赋予部(34A~34E)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构成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34A~34E)中的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第一缩流部与构成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扩径部连通,构成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34A~34E)的第一缩流部(32AH~32DH)配置在外框构件(31)延伸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Description

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本申请基于2018年12月3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26755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燃气轮机中,通过使用热交换器在对叶片进行冷却的空气与燃料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谋求节能。
作为上述热交换器,例如,已知一种被称为壳管式的多管式热交换器。
多管式热交换器具有:筒状的壳体;设为倒U字形的多个传热管;管支承板,支承多个传热管的两端部;冷却水供给室,与多个传热管的一端连通,供给冷却水;以及冷却水回收室,与多个传热管的另一端连通,回收冷却水。
在管支承板中形成有插入多个传热管的一端和另一端的贯通孔。
在多个传热管流动的冷却水从压缩机中抽出,并与导入壳体内的压缩气体进行热交换。由此,压缩气体被冷却。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管内使流体混合的构造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151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再者,存在在多个传热管的一端中的配置于管支承板的中央部的传热管的一端以较高的压力导入冷却水,在配置于管支承板的外周部的传热管的一端以较低的压力导入冷却水的倾向。
而且,在以较低的压力导入冷却水的传热管内,存在在冷却水到达传热管的另一端之前,冷却水因与压缩气体的热交换而蒸发,使冷却水向传热管的一端侧逆流的可能性。
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构造体并不是考虑了对冷却水赋予阻力的构造体,因此即使在传热管中应用,也难以抑制冷却水的逆流。
此外,作为对冷却水(流体)赋予阻力的流路阻碍体,优选的是占用区域少,小型的流体阻碍体。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逆流的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具备:外框构件,对形成于一端并导入流体的流体导入口、形成于另一端并导出所述流体的流体导出口以及使所述流体导入口与所述流体导出口连通的中空部进行划分,并且沿一个方向延伸;以及多个阻力赋予部,配置在比所述外框构件的外表面靠内侧,具有缩小所述流体的流量的第一缩流部和与该第一缩流部连通并且配置在所述中空部的扩径部,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构成彼此相邻的所述阻力赋予部中的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与构成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扩径部连通,构成所述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配置在所述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具备多个阻力赋予部,其配置在比外框构件的外表面靠内侧,具有供流体穿过的第一缩流部和与第一缩流部连通的扩径部,使构成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中的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第一缩流部与构成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扩径部连通,由此能反复对流体赋予阻力。由此,能使较高压力的流体从流体导出口导出,因此能抑制从流体导出口导出的流体的逆流。
此外,通过将构成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的第一缩流部配置在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能使形成在流路阻碍体内的流体的流路为曲折的形状。
由此,能延长流体的流路,并且能使流体与外框构件的内表面碰撞,进一步对流体赋予阻力。
因此,即使在缩短流路阻碍体的长度(外框构件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对流体赋予较大的阻力,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中,也可以是,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配置在所述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所述外框构件内设有相对于该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分割所述中空部的多个分割板,彼此相邻的所述分割板中的一方的分割板中形成有构成所述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另一方的分割板中形成有构成所述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在彼此相邻的所述分割板之间配置有所述扩径部。
如此一来,设置相对于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分割中空部的多个分割板,而在彼此相邻的分割板之间配置扩径部,并且在彼此相邻的分割板中的一方的分割板形成构成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第一缩流部,在另一方的分割板形成构成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第一缩流部,由此能在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配置多个阻力赋予部。
通过采用这种构成,即使在缩短流路阻碍体的长度(外框构件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对流体赋予较大的阻力,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中,也可以是,所述流体导入口和所述流体导出口设为作为缩小所述流体的流量的缩流部发挥功能的大小,所述流体导入口构成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外框构件的一端部的阻力赋予部的一部分,所述流体导出口构成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外框构件的另一端部的阻力赋予部的一部分。
如此一来,能采用通过将流体导入口和流体导出口设为作为缩流部发挥功能的大小,使配置在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的各阻力赋予部为具有缩流部(还包括第一缩流部)和扩径部的构成。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彼此相邻的分割板中的至少一方的分割板设有缩窄在所述扩径部流动的所述流体的流路的肋。
如此一来,通过设置缩窄在扩径部流动的流体的流路的肋,能使在扩径部流动的流体与肋碰撞,并且能在流体穿过被肋缩窄的流路时对流体赋予阻力。
由此,即使在进一步缩短流路阻碍体的长度(外框构件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对流体赋予较大的阻力,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彼此相邻的分割板中设有至少一个分割所述扩径部的分隔板,在所述分隔板中形成有缩小所述流体的流量的第二缩流部。
如此一来,通过在彼此相邻的分割板设置至少一个分割扩径部的分隔板,并且在分隔板形成供流体穿过的第二缩流部,能在流体穿过第二缩流部时对流体赋予阻力。
由此,即使在进一步缩短流路阻碍体的长度(外框构件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对流体赋予较大的阻力,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沿所述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且配置于所述外框构件的周向,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分别具有配置于所述流体导入口侧并形成有所述第一缩流部的第一分隔板和配置于所述流体导出口侧并形成有所述第一缩流部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和第二分隔板分割沿所述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延伸的所述扩径部,所述扩径部由配置于所述外框构件的周向的板材划分周向,在所述阻力赋予部流动的所述流体在穿过所述第一分隔板或所述第二分隔板后,在与该阻力赋予部邻接的其他阻力赋予部内流动。
通过采用这种构成,能形成包括从外框构件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流路部分以及从外框构件的另一端朝向一端的流路部分的流路。
由此,即使在缩短流路阻碍体的长度(外框构件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对流体赋予较大的阻力,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之间配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分隔板,在所述第三分隔板中形成有所述第一缩流部。
如此一来,通过在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三分隔板,并且在第三分隔板中形成第一缩流部,能进一步对流体赋予阻力。由此,能以更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所述流体导出口配置在所述外框构件的所述另一端的中央部。
如此一来,通过在外框构件的另一端的中央部配置流体导出口,能抑制流体向外框构件的碰撞,因此能抑制腐蚀。
此外,通过在外框构件的另一端的中央部配置流体导出口,能使从流体导出口导出的流体的移动方向为与外框构件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所述流路阻碍体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于位于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外框构件的外周面,并从该外周面向所述外框构件的外侧突出。
如此一来,通过具有设置于位于一端侧的外框构件的外周面,并从外周面向外框构件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例如能在将流路阻碍体装接于管状构件的端部的内侧时,使突出部作为限制流路阻碍体相对于管状构件的位置的止动件发挥功能。
此外,在管状构件的端部的内侧配置有外框构件的状态下,能将突出部配置在管状构件的外侧,因此能容易进行流路阻碍体相对于管状构件的拆装工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具有:第一倾斜板,容纳在所述外框构件内,并且在所述一个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形成有所述第一缩流部;以及第二倾斜板,容纳在所述外框构件内,并且在所述一个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形成有第二缩流部,多个所述第一倾斜板相对于所述一个方向倾斜地配置,多个所述第二倾斜板向与所述第一倾斜板不同的方向倾斜,所述扩径部由所述第一倾斜板、所述第二倾斜板以及所述外框构件的内表面划分而形成多个,所述第一和第二缩流部与所述扩径部连通。
通过采用这种构成,在外框构件内形成多个第一缩流部、第二缩流部以及扩径部,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通过使第一和第二倾斜板相对于外框构件延伸的一个方向倾斜,例如能在使用3D打印机制造流路阻碍体时提高第一和第二倾斜板的强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倾斜板与配置在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第一倾斜板连接。
如此一来,通过连接第二倾斜板与配置在一个方向的第一倾斜板,能提高由第一和第二倾斜板构成的构造体的强度。
此外,与在管状构件内以使配置在一个方向的第二倾斜板与第一倾斜板分离地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情况相比,能更多地形成扩径部、第一缩流部以及第二缩流部,因此能对流体赋予较大的阻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第二倾斜板以远离配置在所述一个方向的所述第一倾斜板的方式配置。
在采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对流体赋予阻力,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在从所述流体导出口侧俯视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缩流部和所述第二缩流部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如此一来,通过在从流体导出口侧俯视的状态下,在不同的位置形成第一缩流部和第二缩流部,能延长流体的流路,因此能对流体赋予较大的阻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流路阻碍体,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倾斜板中的至少一方设置肋。
如此一来,通过在第一和第二倾斜板中的至少一方设置肋,能通过肋缩窄流路的一部分。由此,能在穿过肋时对流体赋予阻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热交换器具备:上述流路阻碍体;筒状的壳体,具有导入气体的气体导入口和导出所述气体的气体导出口;管支承板,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底部,形成有多个第一和第二贯通孔;板状构件,设于所述管支承板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使露出多个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冷却水供给室与露出多个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冷却水回收室分离;多个传热管,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贯通孔,另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二贯通孔,且为倒U字形;冷却水导入口,设于所述壳体,向所述冷却水供给室导入作为所述流体的冷却水;以及冷却水导出口,设于所述壳体,从所述冷却水回收室导出所述冷却水,所述流路阻碍体从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所述传热管的一端侧装接在该传热管的一端部内。
根据本发明,通过从多个传热管中的传热管的一端侧将流路阻碍体装接在传热管的一端部内,能将作为被赋予阻力的流体的冷却水(较高压力的冷却水)供给至传热管内。
由此,能抑制由与气体的热交换引起的冷却水的蒸发,因此能抑制冷却水在传热管内逆流。
此外,通过在传热管的一端部内配置流路阻碍体,无需另行确保流路阻碍体的设置区域,因此能缩小流路阻碍体的占用区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热交换器,也可以是,所述流路阻碍体设于所述多个传热管,在装接于所述多个传热管的一端部的所述流路阻碍体中,构成所述流路阻碍体的所述阻力赋予部的个数可以根据导入所述传热管的一端部内的所述冷却水的压力而不同。
如此一来,根据导入传热管的一端部内的冷却水的压力,使构成流路阻碍体的阻力赋予部的个数不同,由此能缩小在多个传热管内流动的流体的压力差的不均。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流体的逆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俯视图1中示出的管支承板的上表面侧的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热交换器中的由区域A包围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剖视图。
图5是对图4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进行C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6是对图4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进行D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7是图4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E1-E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4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F1-F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4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G1-G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图4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H1-H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改进例的流路阻碍体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的剖视图。
图13是对图12中示出的分隔板进行J向观察的图。
图14是图12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中的由区域K包围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5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L1-L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5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M1-M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8是图15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N1-N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图15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O1-O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20是图15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的P1-P2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21是对图15中示出的流路阻碍体进行Q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图22中示出的五个阻力赋予部中的两个阻力赋予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除了图23中示出的阻力赋予部以外的三个阻力赋予部中的两个阻力赋予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图22中示出的五个阻力赋予部中的在图23和图24中未示出的剩余一个阻力赋予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的剖视图。
图27是图26中示出的构造体中的由区域R包围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的剖视图。
图29是图28中示出的构造体中的由区域S包围的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进行说明。
图1对应于用图2中示出的B1-B2线切断时的剖面。在图1中,从便于看图的观点出发,仅图示出多个传热管14中的一个传热管14。图1中示出的传热管14的端部(一端部14A和另一端部14B)插入形成于管支承板13的外周部的第一和第二贯通孔28A、28B。
在图1中,Z方向表示外框构件31延伸的一个方向(热交换器10的高度方向),X方向表示冷却水供给室16和冷却水回收室17对置的方向,Gp表示压缩气体(以下,称为“压缩气体Gp”),Wc表示冷却水(以下,称为“冷却水Wc”)。
在图2中,Y方向表示与X方向和图1中示出的Z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1~图3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通过作为流体的冷却水Wc来冷却由构成燃气轮机的压缩机压缩的压缩气体Gp的热交换器10为例进行以下的说明。
热交换器10具有壳体11、管支承板13、多个传热管14、板状构件15、冷却水供给室16、冷却水回收室17、冷却水导入口22、冷却水导出口24以及流路阻碍体25。
壳体11具有壳体主体11A、气体导入口(未图示)以及气体导出口(未图示)。
壳体主体11A为筒状,沿Z方向延伸。在壳体主体11A内形成有空间11AB。
气体导入口(未图示)设于位于比管支承板13靠上方的壳体主体11A。气体导入口(未图示)向形成于比管支承板13靠上方的空间11AB导入压缩气体Gp。
气体导出口(未图示)设于位于比管支承板13靠上方的壳体主体11A。气体导出口(未图示)从形成于比管支承板13靠上方的空间11AB导出通过与在多个传热管14内流动的冷却水Wc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的压缩气体Gp。被冷却的压缩气体Gp被供给至使用目的地(未图示)。
管支承板13具有支承板主体26、多个第一贯通孔28A以及多个第二贯通孔28B。
支承板主体26是圆形的板材。支承板主体26以在与壳体主体11A内的底面之间形成空间的方式配置在壳体主体11A内的底部。
支承板主体26具有:与导入壳体主体11A内的压缩气体Gp接触的上表面26a;配置于上表面26a的相反侧的下表面26b;形成多个第一贯通孔28A的第一区域26A;以及形成多个第二贯通孔28B的第二区域26B。
第一和第二区域26A、26B是俯视时为半圆形的区域,配置于配置板状构件15的区域的外侧。第一区域26A在X方向上与第二区域26B对置。
多个第一贯通孔28A以在Z方向贯穿与第一区域26A对应的支承板主体26的方式形成。多个第一贯通孔28A中分别插入有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
多个第二贯通孔28B以在Z方向贯穿与第二区域26B对应的支承板主体26的方式形成。多个第二贯通孔28B中分别插入有传热管14的另一端部14B。
多个传热管14配置于空间11AB。多个传热管14为倒U字形,构成为内径和外径的大小相等。
多个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分别插入多个第一贯通孔28A中的一个第一贯通孔28A。
多个传热管14的另一端部14B分别插入多个第二贯通孔28B中的一个第二贯通孔28B。由此,多个传热管14由管支承板13支承。
根据被插入的第一和第二贯通孔28A、28B的位置,多个传热管14的X方向的一端部14A与另一端部14B的距离、高度等不同。
在对空间11AB导入压缩气体Gp时,多个传热管14的外周面与压缩气体Gp接触。
板状构件15以在X方向上将形成在支承板主体26与壳体主体11A内的底面之间的空间一分为二的方式设于支承板主体26的下表面26b与壳体主体11A内的底面之间。
板状构件15是用于使露出多个第一贯通孔28A的冷却水供给室16与露出多个第二贯通孔28B的冷却水回收室17分离的构件。
冷却水供给室16由壳体主体11A内的底面、管支承板13以及板状构件15划分。
冷却水供给室16与多个第一贯通孔28A连通。在冷却水供给室16中,经由多个第一贯通孔28A,填充有供给至多个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的冷却水Wc。冷却水供给室16内的冷却水Wc是与导入空间11AB内的压缩气体Gp进行热交换前的冷却水Wc,因此温度较低。
冷却水回收室17由壳体主体11A内的底面、管支承板13以及板状构件15划分。
冷却水回收室17与多个第二贯通孔28B连通。冷却水回收室17中,经由多个第二贯通孔28B,导入与压缩气体Gp进行热交换而使温度上升的冷却水Wc。
冷却水导入口22设于壳体主体11A的底部的外侧中的与冷却水供给室16对置的部分。冷却水导入口22向从壳体主体11A分离的方向突出。冷却水导入口22内的流路与冷却水供给室16连通。
冷却水导入口22向冷却水供给室16导入冷却水。通过在导入该冷却水时产生的压力,经由冷却水供给室16,向多个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导入冷却水。
一般地,导入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的冷却水Wc的压力存在管支承板13的中央部较高,随着朝向外周部而变低倾向。
冷却水导出口24设于壳体主体11A的底部的外侧中的与冷却水回收室17对置的部分。冷却水导出口24向从壳体主体11A分离的方向突出。
冷却水导出口24内的流路与冷却水回收室17连通。冷却水导出口24从冷却水回收室17将有助于热交换而使温度上升的冷却水Wc导出至壳体11的外部。
接着,参照图1~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进行说明。在此,作为一个例子,以仅在装接于管支承板13的所有传热管14中的插入形成于管支承板13的外周部的第一贯通孔28A的多个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配置流路阻碍体25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图1~图10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流路阻碍体25具有外框构件31、分割板32A~32D(多个分割板)、肋33A~33E、阻力赋予部34A~34E(多个阻力赋予部)以及突出部35。
外框构件31是沿Z方向延伸的构件。外框构件31具有外框构件主体36、流体导入口38、流体导出口39以及中空部31A。
外框构件主体36具有:圆筒形的筒部43;配置于筒部43的一端的圆形的第一板部45;以及配置于筒部43的另一端的圆形的第二板部46。
外框构件31的外表面31a由筒部43的外周面43a、第一板部45的外表面45a以及第二板部46的外表面46a构成。
流体导入口38以贯穿第一板部45的方式形成在第一板部45的X方向一侧。流体导入口38是用于向外框构件31内导入冷却水Wc的导入口。
流体导入口38设为能作为多个阻力赋予部34A~34E中的配置于外框构件31的一端部的阻力赋予部34A的缩流部发挥功能的大小(开口面积)。
流体导入口38的开口面积例如能设定为传热管14的内侧的开口面积的50%以下。
流体导出口39以贯穿第二板部46的方式形成在第二板部46的X方向另一侧。流体导出口39将在多个阻力赋予部34A~34E内穿过,从而被赋予阻力的冷却水Wc导出至位于流路阻碍体25的上方的传热管14内。
流体导出口39设为能作为多个阻力赋予部34A~34E中的配置于外框构件31的另一端部的阻力赋予部34E的缩流部(第一缩流部)发挥功能的大小(开口面积)。
流体导出口39的开口面积例如可以设定为传热管14的内侧的开口面积的50%以下。
中空部31A是由筒部43的内周面、第一板部45的内表面45b以及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46b划分出的圆柱状的空间。中空部31A使流体导入口38与流体导出口39连通。
分割板32A是圆形的板材,具有平面的面32Aa、作为配置于面32Aa的相反侧的平面的面32Ab以及第一缩流部32AH。
分割板32A以在面32Aa与第一板部45的内表面45b之间划分扩径部51的方式,设于外框构件31的内周面。扩径部51是配置于中空部31A,且成为冷却水Wc的流路的空间。扩径部51与流体导入口38连通。
第一缩流部32AH以贯穿分割板32A的方式形成。第一缩流部32AH与扩径部51连通,并且经由扩径部51与流体导入口38连通。在扩径部51的冷却水Wc穿过第一缩流部32AH时,第一缩流部32AH对冷却水Wc赋予阻力。
第一缩流部32AH的开口面积例如可以设定为传热管14的内侧的开口面积的50%以下。
第一缩流部32AH配置于分割板32A的X方向另一侧。由此,在Z方向,第一缩流部32AH形成在与作为缩流部发挥功能的流体导入口38不同的位置。
如此一来,在Z方向,通过使第一缩流部32AH的形成位置与流体导入口38的形成位置不同,能延长从流体导入口38朝向第一缩流部32AH的冷却水Wc的流路,对冷却水Wc赋予阻力,而不增长流路阻碍体25的长度。
分割板32B是圆形的板材,具有设为平面的面32Ba、作为配置于面32Ba的相反侧的平面的面32Bb以及第一缩流部32BH。
分割板32B以在面32Ba与分割板32A的面32Ab之间划分扩径部52的方式设于位于分割板32A的上方的外框构件31的内周面。扩径部52是配置于中空部31A,且成为冷却水Wc的流路的空间。
扩径部52与第一缩流部32AH连通。向扩径部52内导入穿过第一缩流部32AH的冷却水Wc。
第一缩流部32BH以贯穿位于X方向一侧的分割板32B的方式形成。第一缩流部32BH与扩径部52连通。在Z方向,第一缩流部32BH形成在与第一缩流部32AH不同的位置。
在扩径部52的冷却水Wc穿过第一缩流部32BH时,第一缩流部32BH对冷却水Wc赋予阻力。第一缩流部32BH的开口面积例如能设定为传热管14的内侧的开口面积的50%以下。
分割板32C是圆形的板材,具有设为平面的面32Ca、作为配置于面32Ca的相反侧的平面的面32Cb以及第一缩流部32CH。
分割板32C以在面32Ca与分割板32B的面32Bb之间划分扩径部53的方式设于位于分割板32B的上方的外框构件31的内周面。扩径部53是配置于中空部31A,且成为冷却水Wc的流路的空间。
扩径部53与第一缩流部32BH连通。向扩径部53内导入穿过第一缩流部32BH的冷却水Wc。
第一缩流部32CH以贯穿位于X方向另一侧的分割板32C的方式形成。第一缩流部32CH与扩径部53连通。在Z方向,第一缩流部32CH形成在与第一缩流部32BH不同的位置。
在扩径部53的冷却水Wc穿过第一缩流部32CH时,第一缩流部32CH对冷却水Wc赋予阻力。第一缩流部32CH的开口面积例如能设定为传热管14的内侧的开口面积的50%以下。
分割板32D是圆形的板材,具有设为平面的面32Da、作为配置于面32Da的相反侧的平面的面32Db以及第一缩流部32DH。
分割板32D以在分割板32C的面32Cb与面32Da之间划分扩径部54,并且在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46b与面32Db之间划分扩径部55的方式设于位于分割板32C的上方的外框构件31的内周面。
扩径部54、55是配置于中空部31A,且成为冷却水Wc的流路的空间。扩径部54与第一缩流部32CH连通。向扩径部54内导入穿过第一缩流部32CH的冷却水Wc。
扩径部55与流体导出口39连通。穿过扩径部55的冷却水Wc经由流体导出口39被导出至传热管14内。
肋33A以在X方向上将分割板32A的面32Aa一分为二的方式设于面32Aa。肋33A沿Y方向延伸,并且向分割板32A的面32Aa的下方(Z方向)突出。由此,肋33A降低了扩径部51的中央部的高度。
通过设置采用这种构成的肋33A,能使在扩径部51流动的冷却水Wc与肋33A碰撞,并且能使冷却水Wc流动的扩径部51的一部分缩窄。由此,能进一步对在扩径部51流动的冷却水Wc赋予阻力,而不增长流路阻碍体25的长度。
肋33B以在X方向上将分割板32B的面32Ba一分为二的方式设于面32Ba。肋33B沿Y方向延伸,并且向分割板32B的面32Ba的下方(Z方向)突出。
肋33C以在X方向上将分割板32C的面32Ca一分为二的方式设于面32Ca。肋33C沿Y方向延伸,并且向分割板32C的面32Ca的下方(Z方向)突出。
肋33D以在X方向上将分割板32D的面32Da一分为二的方式设于面32Da。肋33D沿Y方向延伸,并且向分割板32D的面32Da的下方(Z方向)突出。
肋33E以在X方向上将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46b一分为二的方式设于内表面46b。肋33E沿Y方向延伸,并且向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46b的下方(Z方向)突出。
采用这种构成的肋33B~33D能得到与上述的肋33A同样的效果。
阻力赋予部34A~34E配置于外框构件31的外表面31a的内侧。阻力赋予部34A~34E按阻力赋予部34A、阻力赋予部34B、阻力赋予部34C、阻力赋予部34D、阻力赋予部34E的顺序在Z方向层叠。
阻力赋予部34A具有流体导入口38、第一缩流部32AH、扩径部51以及肋33A。阻力赋予部34A在冷却水Wc穿过流体导入口38和第一缩流部32AH时,对冷却水Wc赋予阻力。
阻力赋予部34B配置在阻力赋予部34A与阻力赋予部34C之间。阻力赋予部34B具有第一缩流部32BH、与第一缩流部32AH连通的扩径部52以及肋33B。
采用上述构成的阻力赋予部34B进一步对被阻力赋予部34A赋予阻力的冷却水Wc赋予阻力。
阻力赋予部34C配置在阻力赋予部34B与阻力赋予部34D之间。阻力赋予部34C具有第一缩流部32CH、与第一缩流部32BH连通的扩径部53以及肋33C。
采用上述构成的阻力赋予部34C进一步对被阻力赋予部34B赋予阻力的冷却水Wc赋予阻力。
阻力赋予部34D配置在阻力赋予部34C与阻力赋予部34E之间。阻力赋予部34D具有第一缩流部32DH、与第一缩流部32CH连通的扩径部54以及肋33D。
采用上述构成的阻力赋予部34D进一步对被阻力赋予部34C赋予阻力的冷却水Wc赋予阻力。
阻力赋予部34E配置在阻力赋予部34D上。阻力赋予部34E具有作为第一缩流部发挥功能的流体导出口39、与第一缩流部32DH连通的扩径部55以及肋33E。
采用上述构成的阻力赋予部34E进一步对被阻力赋予部34D赋予阻力的冷却水Wc赋予阻力。而且,被充分赋予阻力的冷却水Wc(较高压力的冷却水Wc)经由流体导出口39导出至传热管14内。
突出部35设于位于筒部43的一端侧的外周面43a(外框构件31的外周面)。突出部35是从外周面43a向外框构件31的外侧突出的环状的构件。
在流路阻碍体25被配置于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的内侧的状态(图3中示出的状态)下,突出部35配置于传热管14的外侧。在该状态下,突出部35与支承板主体26的下表面26b接触。
通过具有采用这种构成的突出部35,在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管状构件的端部)的内侧装接流路阻碍体25时,能使突出部35作为限制流路阻碍体25相对于一端部14A的位置的止动件发挥功能。
此外,在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的内侧配置有流路阻碍体25的状态下,能将突出部35配置于传热管14的外侧,因此能容易进行流路阻碍体25相对于传热管14的拆装工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设置配置在Z方向的阻力赋予部34A~34E,使构成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34A~34E中的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第一缩流部(第一缩流部32AH~32DH中的一个)与构成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扩径部(扩径部51~55中的一个)连通,由此能反复对冷却水Wc赋予阻力。由此,能从流体导出口39导出较高压力的冷却水Wc,因此能抑制冷却水Wc逆流。
此外,通过将设于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的第一缩流部32AH~32DH配置在Z方向上不同的位置,能使形成在外框构件31内的冷却水Wc的流路为曲折的形状。
由此,能延长冷却水Wc的流路,并且能使冷却水Wc碰撞外框构件31的内表面,进一步对冷却水Wc赋予阻力。
因此,即使在缩短了流路阻碍体25的长度(外框构件31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对冷却水Wc赋予较大的阻力,因此能以较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冷却水Wc的逆流。
需要说明的是,流路阻碍体25例如能使用3D打印机来制造。如此一来,通过使用3D打印机,能容易地制造形状复杂的流路阻碍体25。
根据具备采用上述构成的流路阻碍体2的热交换器10,能将被赋予阻力的冷却水Wc供给至传热管14内。就是说,能向传热管14内供给较高压力的冷却水Wc。由此,在传热管14内,能抑制因热交换导致的冷却水Wc的蒸发,因此能抑制冷却水Wc在传热管14内逆流。
此外,通过在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配置流路阻碍体25,无需另行确保流路阻碍体25的设置区域,因此能缩小流路阻碍体25的占用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个例子,以设置通过沿Y方向延伸来将面32Aa~32Da、46b的面积一分为二的肋33A~33E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代替这些,例如,可以设置以在Y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的多个肋,也可以在面32Aa~32Da、46b的Y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肋。在设置有这些肋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肋33A~33E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向下方延伸的肋33A~33E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另行设置以在Z方向与肋33A~33E对置的方式向上方延伸的肋。
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肋33A~33E突出的方向的一个例子,以Z方向(与分割板32A~32D正交的方向)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肋33A~33E突出的方向并不限于Z方向。肋33A~33E突出的方向是与分割板32A~32D交叉的方向即可。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仅在装接于管支承板13的所有传热管14中的插入形成于管支承板13的外周部的第一贯通孔28A的多个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设置层叠有相同数量的阻力赋予部34A~34E的流路阻碍体25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根据供给至各传热管14内的冷却水Wc的压力,在各传热管14设置具有层叠数不同的阻力赋予部的流路阻碍体。
如此一来,根据导入各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的冷却水Wc的压力,使构成流路阻碍体的阻力赋予部的个数不同,由此能缩小在各传热管14内流动的冷却水Wc的压力差的不均。
在此,参照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改进例的流路阻碍体60进行说明。在图11中,对与在图4中示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参照图11,除了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的流体导出口39的形成位置不同,并且具有阻力赋予部61来代替阻力赋予部34E以外,流路阻碍体60以与流路阻碍体25相同的方式构成。
构成流路阻碍体60的流体导出口39以贯穿第二板部46的中央部的方式形成。
除了具有肋62来代替肋33E以外,阻力赋予部61以与阻力赋予部34E相同的方式构成。肋62以包围流体导出口39的方式设于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46b。肋62向朝向分割板32D的面32Db的方向突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改进例的流路阻碍体60,通过具有贯穿第二板部46的中央部的流体导出口39,能抑制冷却水向筒部43的碰撞,因此能抑制腐蚀。
通过具有贯穿第二板部46的中央部的流体导出口39,能使从流体导出口39导出的冷却水的移动方向为与外框构件31延伸的方向相同的Z方向。
由此,在将流路阻碍体60装接于图3中示出的传热管14的一端部14A内时,能抑制从流体导出口39导出的冷却水Wc与传热管14的内周面碰撞。
此外,通过具有以包围流体导出口39的方式设于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46b的肋62,能在到达流体导出口39前,使冷却水与肋62碰撞而对冷却水赋予阻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改进例中,以设置一个环形的肋6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设置两个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肋来代替肋62,并在两个肋之间配置流体导出口39。在设置了采用这种构成的两个肋的情况下,也能在到达流体导出口39前,使冷却水与肋碰撞而对冷却水赋予阻力。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图1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65进行说明。在图12中,对与图4中示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在图12~图14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2和图14中示出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移动方向。
除了具有形成有第二缩流部66A的多个分隔板66以及阻力赋予部69A~69E来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的肋33A~33E以及阻力赋予部34A~34E以外,流路阻碍体65以与流路阻碍体25相同的方式构成。
分隔板66以将各扩径部51~55一分为二的方式分别设置在第一板部45与分割板32A之间、分割板32A与分割板32B之间、分割板32B与分割板32C之间、分割板32C与分割板32D之间以及分割板32E与第二板部46之间。
第二缩流部66A以贯穿分隔板66的中央部的方式形成。第二缩流部66A的内径例如能设定在与第一缩流部32AH~32DH的内径相同的范围内。
阻力赋予部69A~69E配置于外框构件31的外表面31a的内侧。阻力赋予部69A~69E按阻力赋予部69A、阻力赋予部69B、阻力赋予部69C、阻力赋予部69D以及阻力赋予部69E的顺序在Z方向层叠。
除了具有形成有第二缩流部66A的分隔板66来代替构成阻力赋予部34A的肋33A以外,阻力赋予部69A以与阻力赋予部34A相同的方式构成。
除了具有形成有第二缩流部66A的分隔板66来代替构成阻力赋予部34B的肋33B以外,阻力赋予部69B以与阻力赋予部34B相同的方式构成。
除了具有形成有第二缩流部66A的分隔板66来代替构成阻力赋予部34C的肋33C以外,阻力赋予部69C以与阻力赋予部34C相同的方式构成。
除了具有形成有第二缩流部66A的分隔板66来代替构成阻力赋予部34D的肋33D以外,阻力赋予部69D以与阻力赋予部34D相同的方式构成。
除了具有形成有第二缩流部66A的分隔板66来代替构成阻力赋予部34E的肋33E以外,阻力赋予部69E以与阻力赋予部34E相同的方式构成。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65,通过将各扩径部51~55一分为二,并且设置具有第二缩流部66A的多个分隔板66,能在冷却水穿过第二缩流部66A时对冷却水赋予阻力。
由此,能进一步缩短流路阻碍体65的长度,因此能以更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冷却水的逆流。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图21,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75进行说明。在图15~图21中,对与在图4~图9中示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在图15~图21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图16~图20中示出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移动方向。
除了具有分隔板81A~81C、82A~82C、83A~83C,84A~84C、85A~85C以及阻力赋予部77A~77E来代替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65的多个分隔板66以及阻力赋予部34A~34E以外,流路阻碍体75以与流路阻碍体65相同的方式构成。
分隔板81A~81C以将扩径部51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1A~51C的方式设于第一板部45与分割板32A之间。第一部分51A由分隔板81A和分隔板81B划分。第二部分51B由分隔板81B和分隔板81C划分。第三部分51C由分隔板81C和分隔板81A划分。从流体导入口38导入的冷却水流入第一部分51A。
分隔板81B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1BH。第二缩流部81BH使第一部分51A与第二部分51B连通。流入第一部分51A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1BH流入第二部分51B。
分隔板81C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1CH。第二缩流部81CH使第二部分51B与第三部分51C连通。流入第二部分51B的冷却水流入第三部分51C。
分隔板81A不具有缩流部。因此,流入第三部分51C的冷却水不会流入第一部分51A。
分隔板82A~82C以将扩径部52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2A~52C的方式设于分割板32A与分割板32B之间。
第一部分52A由分隔板82A和分隔板82B划分,并配置于第三部分51C的上方。
第二部分52B由分隔板82B和分隔板82C划分,并配置于第一部分51A的上方。
第三部分52C由分隔板82C和分隔板82A划分,并配置于第二部分51B的上方。穿过第三部分51C的冷却水流入第一部分52A。
分隔板82B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2BH。第二缩流部82BH使第一部分52A与第二部分52B连通。流入第一部分52A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2BH流入第二部分52B。
分隔板82C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2CH。第二缩流部82CH使第二部分52B与第三部分52C连通。流入第二部分52B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2CH流入第三部分52C。
分隔板82A不具有缩流部。因此,流入第三部分52C的冷却水不会流入第一部分52A。
分隔板83A~83C以将扩径部53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3A~53C的方式设于分割板32B与分割板32C之间。
第一部分53A由分隔板83A和分隔板83B划分,并配置于第三部分52C的上方。
第二部分53B由分隔板83B和分隔板83C划分,并配置于第一部分52A的上方。
第三部分53C由分隔板83C和分隔板83A划分,并配置于第二部分52B的上方。穿过第三部分51C的冷却水流入第一部分53A。
分隔板83B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3BH。第二缩流部83BH使第一部分53A与第二部分53B连通。流入第一部分53A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3BH流入第二部分53B。
分隔板83C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3CH。第二缩流部83CH使第二部分53B与第三部分53C连通。流入第二部分53B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3CH流入第三部分53C。
分隔板83A不具有缩流部。因此,流入第三部分53C的冷却水不会流入第一部分53A。
分隔板84A~84C以将扩径部54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4A~54C的方式设于分割板32B与分割板32C之间。
第一部分54A由分隔板84A和分隔板84B划分,并配置于第三部分53C的上方。
第二部分54B由分隔板84B和分隔板84C划分,并配置于第一部分53A的上方。
第三部分54C由分隔板83C和分隔板84A划分,并配置于第二部分53B的上方。穿过第三部分52C的冷却水流入第一部分54A。
分隔板84B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4BH。第二缩流部84BH使第一部分54A与第二部分54B连通。流入第一部分54A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4BH流入第二部分54B。
分隔板84C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4CH。第二缩流部84CH使第二部分54B与第三部分54C连通。流入第二部分54B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4CH流入第三部分54C。
分隔板84A不具有缩流部。因此,流入第三部分54C的冷却水不会流入第一部分54A。
分隔板85A~85C以将扩径部55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5A~55C的方式设于分割板32B与分割板32C之间。
第一部分55A由分隔板85A和分隔板85B划分,并配置于第三部分54C的上方。
第二部分55B由分隔板85B和分隔板85C划分,并配置于第一部分54A的上方。
第三部分55C由分隔板85C和分隔板85A划分,并配置于第二部分54B的上方。
分隔板85B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5BH。第二缩流部85BH使第一部分55A与第二部分55B连通。流入第一部分55A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5BH流入第二部分55B。
分隔板85C具有形成于中央部的第二缩流部85CH。第二缩流部85CH使第二部分55B与第三部分55C连通。流入第二部分55B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85CH流入第三部分55C。穿过第三部分53C的冷却水从流体导出口39导出。
分隔板85A不具有缩流部。因此,流入第三部分55C的冷却水不会流入第一部分55A。
阻力赋予部77A~77E配置于外框构件31的外表面31a的内侧。阻力赋予部77A~77E按阻力赋予部77A、阻力赋予部77B、阻力赋予部77C、阻力赋予部77D、阻力赋予部77E的顺序在Z方向层叠。
除了具有分隔板81A~81C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阻力赋予部34A的肋33A以外,阻力赋予部77A以与阻力赋予部34A相同的方式构成。阻力赋予部77A具有被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1A~51C的扩径部51、作为第一缩流部发挥功能的流体导入口38、第一缩流部32AH以及第二缩流部81BH、81CH。
除了具有分隔板82A~82C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阻力赋予部34B的肋33B以外,阻力赋予部77B以与阻力赋予部34B相同的方式构成。阻力赋予部77B具有被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2A~52C的扩径部52、第一缩流部32BH以及第二缩流部82BH、82CH。
除了具有分隔板83A~83C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阻力赋予部34C的肋34C以外,阻力赋予部77C以与阻力赋予部34C相同的方式构成。阻力赋予部77C具有被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3A~53C的扩径部53、第一缩流部32CH以及第二缩流部83BH、83CH。
除了具有分隔板84A~84C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阻力赋予部34D的肋33D以外,阻力赋予部77D以与阻力赋予部34D相同的方式构成。阻力赋予部77D具有被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4A~54C的扩径部54、第一缩流部32DH以及第二缩流部84BH、84CH。
除了具有分隔板85A~85C来代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构成阻力赋予部34E的肋33E以外,阻力赋予部77E以与阻力赋予部33E相同的方式构成。阻力赋予部77E具有被分割为第一至第三部分55A~55C的扩径部55、作为第一缩流部发挥功能的流体导出口39以及第二缩流部85BH、85CH。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75,通过具有分别将扩径部51~55分割为三个的分隔板81A~81C、82A~82C、83A~83C、84A~84C、85A~85C,冷却水会穿过第二缩流部81BH、81CH、82BH、82CH、82BH、83CH、84BH、84CH、85BH、85CH,因此能以更少的占用区域来抑制冷却水的逆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将各扩径部51~55分割为三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进一步设置具有第二缩流部的分隔板,以将各扩径部51~55分割为四个以上。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22~图2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90进行说明。在图22~图25中,对与图4中示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在图22~图25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23~图25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图22中示出的外框构件31的图示。图23~图25中示出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移动方向。
除了具有阻力赋予部91A~91E来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的阻力赋予部34A~34E,并且还具有容纳于外框构件31内,在外框构件31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的板材93~97,且使流体导入口38以及流体导出口39的形状和位置与流路阻碍体25不同以外,流路阻碍体90以与流路阻碍体25相同的方式构成。
阻力赋予部91A~91E分别设为沿Z方向延伸的形状。阻力赋予部91A~91E按阻力赋予部91A、阻力赋予部91B、阻力赋予部91C、阻力赋予部91D、阻力赋予部91E的顺序配置于外框构件31的周向。
阻力赋予部91A具有扩径部92A以及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01~103。扩径部92A由板材93、94以及第一和第二板部45、46划分,并沿Z方向延伸。
第一分隔板101是扇形的板材。第一分隔板101配置在扇形的流体导入口38的上方且配置在外框构件31内的下部。第一分隔板101固定于板材93、94。
第一分隔板101具有贯穿中央部而形成的第一缩流部101A。从流体导入口38导入的冷却水导入扩径部92A内。
第二分隔板102是扇形的板材。第二分隔板102配置在第二板部46的下方且配置在外框构件31内的上部。
第二分隔板102固定于板材94、95。第二分隔板102具有贯穿中央部而形成的第一缩流部102A。
第三分隔板103是扇形的板材。第三分隔板103配置在第一分隔板101的上方且配置在位于第二分隔板102的下方的外框构件31内的中部。
第三分隔板103固定于板材95、96。第三分隔板103具有贯穿中央部而形成的第一缩流部103A。
冷却水在穿过第一缩流部101A时被赋予阻力。穿过第一缩流部103A的冷却水流入位于第一分隔板101与第三分隔板103之间的扩径部92A。
流入扩径部92A的冷却水在依次穿过第一缩流部103A、位于第一分隔板101与第三分隔板103之间的扩径部92A以及第一缩流部102A之后,流入阻力赋予部91B的上端部。
阻力赋予部91B具有设为与扩径部92A相同的形状的扩径部92B以及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01~103。扩径部92B由板材94、95以及第一和第二板部45、46划分。
在阻力赋予部91A内流动的冷却水按顺序穿过配置在扩径部92B内的第一缩流部102A、第一缩流部103A以及第一缩流部101A。之后,冷却水流入阻力赋予部91C的下端部。
阻力赋予部91C具有设为与扩径部92A相同的形状的扩径部92C以及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01~103。扩径部92C由板材95、96以及第一和第二板部45、46划分。
在阻力赋予部91B内流动的冷却水按顺序穿过配置在扩径部92C内的第一缩流部101A、第一缩流部103A以及第一缩流部102A。之后,冷却水流入阻力赋予部91D的上端部。
阻力赋予部91D具有设为与扩径部92A相同的形状的扩径部92D以及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01~103。扩径部92D由板材96、97以及第一和第二板部45、46划分。
在阻力赋予部91C内流动的冷却水按顺序穿过配置在扩径部92D内的第一缩流部102A、第一缩流部103A以及第一缩流部101A。之后,冷却水流入阻力赋予部91E的下端部。
阻力赋予部91E具有设为与扩径部92A相同的形状的扩径部92E以及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01~103。扩径部92E由板材97、93以及第一和第二板部45、46划分。
穿过阻力赋予部91D的冷却水按顺序穿过配置在扩径部92E内的第一缩流部101A、第一缩流部103A以及第一缩流部102A。之后,冷却水从流体导出口39导出。
板材93配置在扩径部92A与扩径部92E之间。板材93沿Z方向延伸,一端与第一板部45的内表面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连接。
通过具有采用这种构成的板材93,能抑制经由第一缩流部102A从扩径部92A导出的冷却水以及从流体导入口38导入的冷却水在阻力赋予部91E内流动。
板材94配置在扩径部92A与扩径部92B之间。板材94沿Z方向延伸。板材94的一端与第一板部45的内表面连接。
板材94的另一端以不向第二分隔板102的上方突出的方式与构成阻力赋予部91A的第二分隔板102以及构成阻力赋予部91B的第二分隔板102连接。
通过具有采用这种构成的板材94,能使从阻力赋予部91A导出的冷却水导入阻力赋予部91B内。
板材95配置在扩径部92B与扩径部92C之间。板材95沿Z方向延伸。板材95的一端以不向第一分隔板101的下方突出的方式与构成阻力赋予部91B的第一分隔板101以及构成阻力赋予部91C的第一分隔板101连接。板材95的另一端与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连接。
通过具有采用这种构成的板材95,能使从阻力赋予部91B导出的冷却水导入阻力赋予部91C内。
板材96配置在扩径部92C与扩径部92D之间。板材96沿Z方向延伸。板材96的一端与第一板部45的内表面连接。
板材96的另一端以不向第二分隔板102的上方突出的方式与构成阻力赋予部91C的第二分隔板102以及构成阻力赋予部91D的第二分隔板102连接。
通过具有采用这种构成的板材96,能使从阻力赋予部91C导出的冷却水导入阻力赋予部91D内。
板材97配置在扩径部92D与扩径部92E之间。板材97沿Z方向延伸。
板材97的一端以不向第一分隔板101的下方突出的方式与构成阻力赋予部91D的第一分隔板101以及构成阻力赋予部91E的第一分隔板101连接。板材97的另一端与第二板部46的内表面连接。
通过具有采用这种构成的板材97,能使穿过阻力赋予部91E的冷却水从流体导出口39导出至流路阻碍体90的外部。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90,通过具有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分隔板101~103以及扩径部92A~92E,并且具备配置于外框构件31的周向的阻力赋予部91A~91E,能使在阻力赋予部91A~91E流动的冷却水穿过第一缩流部101A或第一缩流部102A后,在与该阻力赋予部邻接的其他阻力赋予部内流动。
因此,能在缩短流路阻碍体90的长度的基础上,延长冷却水的流路,反复对冷却水赋予阻力。
就是说,即使在如第四实施方式在外框构件31的周向配置阻力赋予部91A~91D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与如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在Z方向层叠配置多个阻力赋予部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在外框构件31的周向配置五个阻力赋予部(阻力赋予部91A~91E)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在外框构件31的周向配置的阻力赋予部的个数可以适当设定,并不限于五个。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设置一个第三分隔板10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第三分隔板103的个数为一个以上即可,并不限于一个。通过设置多个分割扩径部92A~92E的第三分隔板103,能增加对冷却水赋予阻力的次数。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26和图27,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110进行说明。在图26和图27中,对与图4中示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在图26和图27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26中示出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移动方向。
除了具有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第二倾斜板112、114、116、扩径部121~128以及肋129来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的分割板32A~32D、肋33A~33E以及阻力赋予部34A~34E以外,第五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110采用与流路阻碍体25相同的构成。
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容纳在外框构件31内。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相对于从第一板部45朝向第二板部46的方向,按第一倾斜板111、第一倾斜板113、第一倾斜板115、第一倾斜板117的顺序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相对于Z方向以相同的角度倾斜。
第一倾斜板111是椭圆形的板材。第一倾斜板113、115、117为直线状切割掉椭圆形的板材的一部分的形状。
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分别具有弯曲部132。各弯曲部132与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连接。第一倾斜板113、115、117具有直线部133。
第一倾斜板111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作为流体的冷却水穿过的第一缩流部111A。第一倾斜板113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冷却水穿过的第一缩流部113A。
第一倾斜板115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冷却水穿过的第一缩流部115A。第一倾斜板117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冷却水穿过的第一缩流部117A。
第二倾斜板112、114、116容纳在外框构件31内。第二倾斜板112、114、116相对于从第一板部45朝向第二板部46的方向,按第二倾斜板112、第二倾斜板114、第二倾斜板116的顺序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二倾斜板112、114、116向与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不同的方向的一个例子)倾斜。第二倾斜板112、114、116相对于Z方向以相同的角度倾斜。
第二倾斜板112、114、116为直线状地切割掉椭圆形的板材的一部分的形状。
第二倾斜板112、114、116具有弯曲部135和直线部136。各弯曲部132与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连接。
第二倾斜板112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作为流体的冷却水穿过的第二缩流部112A。
第二倾斜板112配置于第一倾斜板111的上方。第二倾斜板112的直线部136与第一倾斜板111的上表面111a连接。
在第二倾斜板112的上表面112a中的位于比第二缩流部112A靠上方的面连接有第一倾斜板113的直线部133。
第二倾斜板114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作为流体的冷却水穿过的第二缩流部114A。
第二倾斜板114配置于第一倾斜板113的上方。第二倾斜板114的直线部136与第一倾斜板113的上表面113a连接。
在第二倾斜板114的上表面114a中的位于比第二缩流部114A靠上方的面连接有第一倾斜板115的直线部133。
第二倾斜板116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作为流体的冷却水穿过的第二缩流部116A。
第二倾斜板116配置于第一倾斜板115的上方。第二倾斜板116的直线部136与第一倾斜板115的上表面115a连接。
在第二倾斜板116的上表面116a中的位于比第二缩流部116A靠上方的面连接有第一倾斜板117的直线部133。
在从流体导出口39侧俯视的状态下,第二缩流部112A、114A、116A可以形成在与第一缩流部111A、113A、115A、117A不同的位置。
通过在这样的位置形成第二缩流部112A、114A、116A,能延长供冷却水穿过的流路的长度,因此能对冷却水赋予较大的阻力。
第一缩流部111A、113A、115A、117A以及第二缩流部112A、114A、116A的开口面积例如可以设为外框构件主体36的开口面积的一半以下。
扩径部121配置于第一倾斜板111的下方。扩径部121由第一倾斜板111、第一板部45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11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1与流体导入口38和第一缩流部111A连通。就是说,从流体导入口38流入的冷却水按顺序穿过扩径部121和第一缩流部111A。
扩径部122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1的上方且配置在第二倾斜板112的下方。扩径部122由第一倾斜板111、第二倾斜板112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11靠上方且比第二倾斜板112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2与第一缩流部111A和第二缩流部112A连通。
经由第一缩流部111A流入扩径部122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112A从扩径部122导出。
扩径部123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1的上方且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3的下方。扩径部122由第一倾斜板111、113、第二倾斜板112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11靠上方且比第一倾斜板113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3与第二缩流部112A和第一缩流部113A连通。
经由第二缩流部112A流入扩径部123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一缩流部113A从扩径部123导出。
扩径部124配置在第二倾斜板112的上方且配置在第二倾斜板114的下方。扩径部124由第一倾斜板113、第二倾斜板112、114以及位于比第二倾斜板112靠上方且比第二倾斜板114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4与第一缩流部113A和第二缩流部114A连通。
经由第一缩流部113A流入扩径部124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114A从扩径部124导出。
扩径部125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3的上方且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5的下方。扩径部125由第一倾斜板113、115、第二倾斜板114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13靠上方且比第一倾斜板115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5与第二缩流部114A和第一缩流部115A连通。
经由第二缩流部114A流入扩径部125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一缩流部115A从扩径部125导出。
扩径部126配置在第二倾斜板114的上方且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5的下方。扩径部126由第一倾斜板115、第二倾斜板114、116以及位于比第二倾斜板114靠上方且比第二倾斜板116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6与第一缩流部115A和第二缩流部116A连通。
经由第一缩流部115A流入扩径部125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116A从扩径部126导出。
扩径部127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5的上方且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7的下方。扩径部127由第一倾斜板115、117、第二倾斜板116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15靠上方且比第一倾斜板117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7与第二缩流部116A和第一缩流部117A连通。
经由第二缩流部116A流入扩径部127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一缩流部117A从扩径部127导出。
扩径部128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17和第二倾斜板116的上方。扩径部128由第一倾斜板117、第二倾斜板116、第二板部46以及位于第二板部46与第一倾斜板127之间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28与第一缩流部117A和流体导出口39连通。经由第一缩流部117A流入扩径部128内的冷却水经由流体导出口39从扩径部128导出。
肋129设于位于流体导出口39的附近的第一倾斜板117的上表面117a。
通过设置这种肋129,能缩窄位于流体导出口39侧的扩径部128的流路宽度,因此能对朝向流体导出口39的冷却水赋予阻力。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110,通过具有上述的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第二倾斜板112、114、116、扩径部121~128以及肋129,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同样的效果。
此外,通过具有相对于Z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以及第二倾斜板112、114、116,能在使用3D打印机来制造流路阻碍体110的情况下,提高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以及第二倾斜板112、114、116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在偏离第二板部46的中央部的位置形成流体导出口3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以在第二板部46的中央部形成流体导出口39。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使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使第二倾斜板112、114、116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第二倾斜板112、114、116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而且,也可以在第一倾斜板111、113、115以及第二倾斜板112、114、116设置肋。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28和图29,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140进行说明。在图28和图29中,对与图4中示出的构造体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此外,图28和图29中,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图28中示出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移动方向。
除了具有第一倾斜板141、143、第二倾斜板142以及扩径部145~148来代替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25的分割板32A~32D、肋33A~33E以及阻力赋予部34A~34E以外,第六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140采用与流路阻碍体25相同的构成。
第一倾斜板141、143容纳在外框构件31内。第一倾斜板141、143相对于从第一板部45朝向第二板部46的方向,按第一倾斜板141、第一倾斜板143的顺序隔开间隔地配置。
第一倾斜板141、143相对于Z方向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第一倾斜板141、143是椭圆形的板材。第一倾斜板141、143的外周面与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连接。
第一倾斜板141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作为流体的冷却水穿过的第一缩流部141A。第一倾斜板143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冷却水穿过的第一缩流部143A。
第二倾斜板142容纳在外框构件31内。第二倾斜板142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41与第一倾斜板143之间。
第二倾斜板142向与第一倾斜板141、143倾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第二倾斜板142为椭圆形的板材。
第二倾斜板112、114、116具有弯曲部135和直线部136。各弯曲部132与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连接。
第二倾斜板142具有形成为贯穿其一部分,并供作为流体的冷却水穿过的第二缩流部142A。
第二倾斜板142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41与第一倾斜板143之间。
在从流体导出口39侧俯视的状态下,第二缩流部142A可以形成在与第一缩流部141A、143A不同的位置。
通过在这样的位置形成第二缩流部142A,能延长供冷却水穿过的流路的长度,因此能对冷却水赋予较大的阻力。
第一缩流部141A、143A以及第二缩流部142A的开口面积例如可以设为外框构件主体36的开口面积的一半以下。
扩径部145配置于第一倾斜板141的下方。扩径部145由第一倾斜板141、第一板部45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41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45与流体导入口38和第一缩流部141A连通。就是说,从流体导入口38流入的冷却水按顺序穿过扩径部145和第一缩流部141A。
扩径部146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41与第二倾斜板142之间。扩径部146由第一倾斜板141、第二倾斜板142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41靠上方且比第二倾斜板142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46与第一缩流部141A和第二缩流部142A连通。
经由第一缩流部141A流入扩径部146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二缩流部142A从扩径部146导出。
扩径部147配置在第二倾斜板142与第一倾斜板143之间。扩径部147由第一倾斜板143、第二倾斜板142以及位于第一倾斜板143与第二倾斜板142之间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47与第二缩流部142A和第一缩流部143A连通。
经由第二缩流部142A流入扩径部143内的冷却水经由第一缩流部143A从扩径部147导出。
扩径部148配置在第一倾斜板143与第二板部46之间。扩径部148由第一倾斜板143、第二板部46以及位于比第一倾斜板143靠上方且比第二板部46靠下方的外框构件主体36的内周面36a划分。
扩径部148与第一缩流部143A和流体导出口39连通。经由第一缩流部143A流入扩径部148内的冷却水经由流体导出口39从扩径部148导出。
采用这种构成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140能得到与之前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流路阻碍体110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在偏离第二板部46的中央部的位置形成流体导出口39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例如也可以在第二板部46的中央部形成流体导出口39。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使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第一倾斜板111、113、115、117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设置一个第二倾斜板142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在相对于Z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第二倾斜板142。在该情况下,可以使多个第二倾斜板142的倾斜角度相同,也可以使各个倾斜角度互不相同。
而且,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倾斜板141、143和第二倾斜板142中设置肋,缩窄扩径部145~148的一部分。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书内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例如,在第一至第六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以在构成热交换器的传热管14中应用流路阻碍体25、60、65、75、90、110、140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流路阻碍体25、60、65、75、90、110、140也可以应用于传热管14以外。
流路阻碍体25、60、65、75、90、110、140例如可以应用于管道。如此一来,通过将流路阻碍体25、60、65、75、90、110、140应用于管道,能延缓从管道吹出的空气(流体)的流速,从而降低由从管道吹出的空气引起的噪声。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应用于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符号说明
10 热交换器
11 壳体
11A 壳体主体
11AB 空间
13 管支承板
14 传热管
14A 一端部
14B 另一端部
15 板状构件
16 冷却水供给室
17 冷却水回收室
22 冷却水导入口
24 冷却水导出口
25、60、65、75、90、110、140 流路阻碍体
26 支承板主体
26a、111a~117a 上表面
26A 第一区域
26b 下表面
26B 第二区域
28A 第一贯通孔
28B 第二贯通孔
31 外框构件
31a、45a、46a 外表面
31A 中空部
32A~32D 分割板
32Aa、32Ab、32Ba、32Bb、32Ca、32Cb、32Da、32Db 面
32AH、32BH、32CH、32DH、101A、102A、103A、111A、113A、115A、117A、141A、143A 第一缩流部
33A~33E、62、129 肋
34A~34E、61、69A~69E、77A~77E、91A~91E 阻力赋予部
35 突出部
36 外框构件主体
36a 内周面
38 流体导入口
39 流体导出口
43 筒部
43a 外周面
45 第一板部
45b、46b 内表面
46 第二板部
51~55、121~128、145~148 扩径部
51A、52A、53A、54A、55A 第一部分
51B、52B、53B、54B、55B 第二部分
51C、52C、53C、54C、55C 第三部分
66、81A~81C、82A~82C、83A~83C、84A~84C、85A~85C 分隔板
66A、81BH、81CH、82BH、82CH、83BH、83CH、84BH、84CH、85BH、85CH、112A、114A、116A、142A 第二缩流部
93~97 板材
101 第一分隔板
102 第二分隔板
103 第三分隔板
111、113、115、117、141、143 第一倾斜板
112、114、116、142 第二倾斜板
132、135 弯曲部
133、136 直线部
A、K、R、S 区域
Gp 压缩气体
Wc 冷却水

Claims (6)

1.一种流路阻碍体,其具备:
外框构件,对形成于一端并导入流体的流体导入口、形成于另一端并导出所述流体的流体导出口以及使所述流体导入口与所述流体导出口连通的中空部进行划分,并且沿一个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阻力赋予部,配置在比所述外框构件的外表面靠内侧,具有缩小所述流体的流量的第一缩流部和与该第一缩流部连通并且配置在所述中空部的扩径部,
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
构成彼此相邻的所述阻力赋予部中的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与构成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扩径部连通,
构成所述彼此相邻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配置在所述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上不同的位置,
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配置在所述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
所述外框构件内设有相对于该外框构件延伸的方向分割所述中空部的多个分割板,
彼此相邻的所述分割板中的一方的分割板中形成有构成所述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另一方的分割板中形成有构成所述另一方的阻力赋予部的所述第一缩流部,
在彼此相邻的所述分割板之间配置有所述扩径部,
在所述彼此相邻的分割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分割所述扩径部的分隔板,
在所述分隔板中形成有缩小所述流体的流量的第二缩流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阻碍体,其中,
所述流体导入口和所述流体导出口设为作为缩小所述流体的流量的缩流部发挥功能的大小,
所述流体导入口构成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外框构件的一端部的阻力赋予部的一部分,
所述流体导出口构成所述多个阻力赋予部中的配置于所述外框构件的另一端部的阻力赋予部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阻碍体,其中,
所述流体导出口配置在所述外框构件的所述另一端的中央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阻碍体,其中,
所述流路阻碍体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于位于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外框构件的外周面,并从该外周面向所述外框构件的外侧突出。
5.一种热交换器,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阻碍体;
筒状的壳体,具有导入气体的气体导入口和导出所述气体的气体导出口;
管支承板,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底部,形成有多个第一和第二贯通孔;
板状构件,设于所述管支承板与所述壳体的底部之间,使露出多个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冷却水供给室与露出多个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冷却水回收室分离;
多个传热管,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一贯通孔,另一端部插入所述第二贯通孔,且为倒U字形;
冷却水导入口,设于所述壳体,向所述冷却水供给室导入作为所述流体的冷却水;以及
冷却水导出口,设于所述壳体,从所述冷却水回收室导出所述冷却水,
所述流路阻碍体从所述多个传热管中的所述传热管的一端侧装接在该传热管的一端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流路阻碍体设于所述多个传热管,
在装接于所述多个传热管的一端部的所述流路阻碍体中,构成所述流路阻碍体的所述阻力赋予部的个数根据导入所述传热管的一端部内的所述冷却水的压力而不同。
CN201980079281.5A 2018-12-03 2019-12-02 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Active CN1131675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6755 2018-12-03
JP2018226755A JP7098512B2 (ja) 2018-12-03 2018-12-03 流路抵抗体、及び熱交換器
PCT/JP2019/046969 WO2020116378A1 (ja) 2018-12-03 2019-12-02 流路抵抗体、及び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542A CN113167542A (zh) 2021-07-23
CN113167542B true CN113167542B (zh) 2023-06-09

Family

ID=70975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9281.5A Active CN113167542B (zh) 2018-12-03 2019-12-02 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982501B2 (zh)
JP (1) JP7098512B2 (zh)
CN (1) CN113167542B (zh)
DE (1) DE112019006022T5 (zh)
MX (1) MX2021006459A (zh)
WO (1) WO20201163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35270A (zh) * 2022-06-07 2022-08-23 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使聚酰胺熔体换热和层流均匀的换热组件和列管换热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1435U (zh) * 1975-08-05 1977-02-15
JPS545109U (zh) * 1977-06-15 1979-01-13
JPS6043880U (ja) * 1983-08-30 1985-03-28 株式会社東芝 熱交換器
JP2008051479A (ja) * 2005-12-20 2008-03-06 Denso Corp 排熱回収装置
CN104501643A (zh) * 2014-12-26 2015-04-08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108463684A (zh) * 2016-01-22 2018-08-28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多管式热交换器、多管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管清洗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45984A (en) * 1959-06-08 1962-07-24 Fredric E Cochran Fluid blender
US3586104A (en) * 1969-12-01 1971-06-22 Halliburton Co Fluidic vortex choke
US3754398A (en) * 1971-12-27 1973-08-28 Gen Motors Corp Thermal engine exhaust reactor with 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DE2518975C3 (de) * 1975-04-29 1980-07-31 Dynamit Nobel Ag, 5210 Troisdorf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von Gleichstromreaktionen in heterogenen Systemen
JPS5221435A (en) 1975-08-12 1977-02-18 Toray Industries Apparatus for cutting filament by suction
JPS581252B2 (ja) 1977-06-13 1983-01-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蒸気タ−ビンの低圧ケ−シング
JPS5535518A (en) 1978-09-04 1980-03-12 Takeo Shida Magnetic substance pole-face and ferrite magnet pole-face opposing magentic field constitution
DE3024819A1 (de) 1980-07-01 1982-01-28 Maschinen- und Behälterbau GmbH, 5466 Neustadt Waermetauscher
JPS59122803A (ja) 1982-12-27 1984-07-16 株式会社東芝 蒸気タ−ビンの再熱装置
JPS6043880A (ja) 1983-08-20 1985-03-08 Fujitsu Ltd 半導体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DE3341000C1 (de) 1983-11-12 1985-02-28 Deutsche Thomson-Brandt Gmbh, 7730 Villingen-Schwenningen Gleichspannungspegelkorrekturschaltung für die Tonwiedergabe bei einem Zwei-Tonträger-Video-Recorder
JPS60117406U (ja) * 1984-01-10 1985-08-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抽気給水加熱器
US4724904A (en) 1984-11-23 1988-02-16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Nuclear steam generator tube orifice for primary temperature reduction
US5829246A (en) * 1996-07-31 1998-11-03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elf-cleaning augmentor fuel drain metering device
IL131589A (en) * 1999-08-25 2007-05-15 Yuval Yassour Device for creating forces by injecting liquid
US20060108014A1 (en) * 2004-11-23 2006-05-25 Marsh Andrew D Automotive power steering systems
BRPI0519936A2 (pt) 2005-02-02 2009-08-18 Carrier Corp trocador de calor, e, sistema de compressão de vapor refrigerante
US7866345B2 (en) * 2007-09-28 2011-01-11 Circor Instrumentation Technologies, Inc. Non-clogging flow restriction for pressure based flow control devices
US9038669B2 (en) * 2008-02-12 2015-05-26 Sunita Rani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pressure and flow rate
US8783280B2 (en) * 2011-07-19 2014-07-22 II S. Elwood Yandle Modular hydraulic hammer reduction system for railroad tank cars
JP2016215192A (ja) 2015-05-15 2016-12-22 アイセル株式会社 流体の混合方法
JP2017067316A (ja) * 2015-09-28 2017-04-06 良輔 福田 熱回収方法、及び熱回収装置
JP7045195B2 (ja) * 2017-04-28 2022-03-31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1435U (zh) * 1975-08-05 1977-02-15
JPS545109U (zh) * 1977-06-15 1979-01-13
JPS6043880U (ja) * 1983-08-30 1985-03-28 株式会社東芝 熱交換器
JP2008051479A (ja) * 2005-12-20 2008-03-06 Denso Corp 排熱回収装置
CN104501643A (zh) * 2014-12-26 2015-04-08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108463684A (zh) * 2016-01-22 2018-08-28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多管式热交换器、多管式热交换器的传热管清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542A (zh) 2021-07-23
JP7098512B2 (ja) 2022-07-11
US20220034606A1 (en) 2022-02-03
DE112019006022T5 (de) 2021-09-09
US11982501B2 (en) 2024-05-14
WO2020116378A1 (ja) 2020-06-11
JP2020091048A (ja) 2020-06-11
MX2021006459A (es)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40301B1 (ko) 다관식 열교환기
JP4180359B2 (ja) 熱交換器
CN113167542B (zh) 流路阻碍体以及热交换器
JP6579468B2 (ja) U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US10883765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heilical flights and tubes
EP3473963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KR20150105978A (ko) 열교환기
KR101458523B1 (ko) 기액 분리형 판형 열교환기
KR20050041979A (ko) 플렉시블 튜브 배치-열교환기 설계
EP1657513B1 (en) Heat exchanger
CN109296441B (zh) 发动机的热交换器
CN112789474A (zh) 板式热交换器布置
JPH08183325A (ja) 凝縮器
JP3151505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2000193392A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US8221063B2 (en) Steam turbine with two steam chambers
KR20040053551A (ko) 마이크로채널 열교환기
JP2004183955A (ja) 冷媒分流器
WO2002081998A1 (en)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RU2741171C1 (ru) Кожухо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и теплообменная пластина для кожухопластинчатого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
AU2019249806A1 (en) Tube-fin heat exchanger
JPH11230693A (ja) 熱交換器
JPH10206078A (ja) 熱交換器
JP2022096303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20170047086A (ko) 배기가스 쿨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2

Address after: Tokyo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County,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Power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