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7207A -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7207A
CN113167207A CN201880100000.5A CN201880100000A CN113167207A CN 113167207 A CN113167207 A CN 113167207A CN 201880100000 A CN201880100000 A CN 201880100000A CN 113167207 A CN113167207 A CN 1131672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element
primary coil
main
coil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1000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7207B (zh
Inventor
村本裕一
片冈尚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7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7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72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5Layout of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the magnitude of the current in the ignition coil
    • F02P3/051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 F02P3/053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digital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15/00Electric spark ignition having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2P1/00 - F02P13/00 and combined with layout of ignition circuits
    • F02P15/12Electric spark ignition having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2P1/00 - F02P13/00 and combined with layout of ignition circuits having means for strengthening spark during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在将电流叠加在次级电流上时,需要电路和驱动电路的信号线,产生大型化的问题。为此,本发明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包括:点火线圈,具有卷绕于铁心上的初级线圈(10)及次级线圈(20);叠加电路(30),产生叠加到由所述初级线圈(10)在所述次级线圈(20)中产生的次级电流的输出能量;第一开关元件(11),连接至所述初级线圈(10)并使通向所述初级线圈(10)的电流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元件(31),连接至所述叠加电路,并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11)导通时停止动作,而在所述第一开关(11)断开时进行动作;和共用的输入端子(2),接收驱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11)的第一驱动信号和驱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31)的第二驱动信号。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包括次级线圈,该次级线圈以相对于一端的高压侧端子连接到直流电源的初级线圈为规定的匝数比的次级匝数卷绕而成,通过流过初级线圈的初级电流的增减,在次级线圈中产生较高的次级电压,向安装在该次级线圈的一端的火花塞提供能量,并产生火花放电。
现有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以下,简称为点火装置)实现将直流电源的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以使得火花通过火花塞飞出这样的作用。在结构上,磁导率大的铁心位于中央,铁心周围卷绕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通过使电流流过初级线圈(主初级线圈),铁心磁化,磁能量积蓄,并且在其周围产生磁场,通过利用开关来暂时切断电流,磁场变化并且发生自感应作用,在初级线圈中产生300~500伏特的电压。此时,在共用磁路及磁通的次级线圈侧也同时产生25~30千伏特的电压。
提出了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将输出能量(电流)相加地叠加在该次级侧输出上的点火装置。即,为了改善内燃机的燃料消耗,正在研究精益化或者高EGR(Exhaust Gas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化的内燃机。然而,精益化或者高EGR化的内燃机的混合气体点火性不佳,因此,期求点火装置高能量化、尤其是高电流化。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方式:相对于铁心设置两个初级线圈和一个次级线圈,在初级线圈的一方(主初级线圈)设置对电流进行导通/断开控制的开关元件(主IC),在另一方的初级线圈(副初级线圈)设置对电流进行导通/断开控制的开关元件(副IC),通过导通主IC使初级电流(主初级电流)流过主初级线圈,从而在次级线圈中产生次级电流之后,通过导通副IC来使初级电流(副初级电流)流过副初级线圈,来产生叠加于次级线圈的次级电流上的电流。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方式:在产生次级电流之后,导通开关元件,通过升压电路来在初级线圈中产生相反方向的通电磁通,并且在次级线圈中产生次级叠加电流。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方式:在产生次级电流之后,导通开关元件,通过升压电路来向次级线圈进行能量投入,从而在次级线圈中产生次级叠加电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93999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4-21899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表2015-5297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对于专利文件1~3中所公开的相加地叠加输出能量(电流)的点火装置,相对于以往的点火装置,设置用于进行电流叠加的追加电路,并且需要与主IC驱动用的信号不同的用于适当地驱动追加电路的驱动信号。因此,需要用于将驱动信号输入追加电路的端子,并且产生点火装置大型化及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此外,发动机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中,也需要用于向追加电路输出驱动信号的电路结构,成本上升。
本申请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实现点火装置的小型化、成本的降低。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申请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包括:点火线圈,该点火线圈具有卷绕于铁心上的初级线圈及次级线圈;叠加电路,该叠加电路产生叠加到由所述初级线圈在所述次级线圈中产生的次级电流的输出能量;第一开关元件,该第一开关元件连接至所述初级线圈并且使通向所述初级线圈的电流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连接至所述叠加电路,并且根据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动作来导通或断开通向所述叠加电路的电流;以及共用的输入端子,该共用的输入端子接收驱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驱动信号和驱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驱动信号,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正在进行动作时停止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动作,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正在进行动作时停止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点火装置,可以将接收第一驱动信号的输入端子和接收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入端子设为共用的输入端子,从而可以减少一根信号线,此外,可以使来自ECU的输入端子减少与气缸数量相应的量。因此,可以进行点火装置的小型化、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路图的动作波形的图。
图3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2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图4是表示图3的电路图的动作波形的图。
图5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3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图6是表示图5的电路图的动作波形的图。
图7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图7的电路图的动作波形的图。
图9是本申请的实施方式5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
图10是表示图9的电路图的动作波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申请所涉及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此外,图2是表示图1的电路图的基本条件下的动作波形的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中,点火线圈的初级线圈在中点被分成主初级线圈10和副初级线圈30,来自电源12的电流通过点火装置输入连接器2提供给中点。此外,通过与主初级线圈10连接的主IC11(开关元件)来切换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的导通或断开。
若主IC11导通,则电流流过主初级线圈10,产生正方向的通电磁通,并且通过在规定的定时从已通电的状态切断电流来产生相反方向的切断磁通。由此,磁场变化,产生自感应作用,主初级线圈10中产生电压。此时,在共用磁路及磁通的次级线圈20侧也产生电压。
此外,通过与副初级线圈30连接的副IC31(开关元件)切换通向副初级线圈30的通电的导通或断开。通过电流流过副初级线圈30,能量叠加在次级线圈20中产生的次级电流上。
主IC11是半导体开关元件,连接到主初级线圈10,检测自身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的电压,具有在产生c-e间电压时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副IC31连接至副初级线圈30。然后,主IC11的驱动是基于通过信号线50和点火装置输入连接器2从发动机控制单元3发送来的驱动信号。此外,同样地,副IC31也基于通过信号线50和点火装置输入连接器2从发动机控制单元3发送来的驱动信号被驱动。
点火线圈的次级线圈20的一端连接至火花塞21而另一端连接至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通过与主初级线圈10及副初级线圈30磁耦合来产生放电能量。主初级线圈10和副初级线圈30连接到相同的点火线圈电源12,主初级线圈10卷绕成当从点火线圈电源12流过电流时呈与次级线圈20相反的极性,副初级线圈30卷绕成当从点火线圈电源12流过电流时呈与次级线圈20相同的极性。即,主初级线圈10和副初级线圈30卷绕成当从点火线圈电源12观察时呈相反的极性。
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的一端连接到接地(GND)而另一端连接到次级线圈20的低压侧和副IC31的电源(+B)端子。因此,仅在产生次级电流的期间,才向副IC31进行电源供给,使其为可进行动作的状态。即,在主IC11正在进行动作时副IC31停止动作,在副IC31正在进行动作时主IC11停止动作。
接着,基于图2说明该电路的动作。
图2中示出的波形a表示通向主IC11和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波形b表示流过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主初级线圈电流),波形c表示流过副初级线圈30的电流(副初级线圈电流),波形d表示次级电流(=由主线圈产生的次级电流+由副线圈产生的叠加电流),波形e表示副IC31的电源电压,而波形f表示主IC11的c-e间(集电极-发射极间)的电压。
根据主IC11和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的第一次导通/断开,来进行对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或切断。当进行对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时,由于不对副IC31的电源(+B)端子施加电压,所以不进行对副初级线圈30的通电。
切断通向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从而由于互感作用而在次级线圈20中产生负侧的较大的电压(图2中没有示出)。因该电压而在火花塞21的间隙之间发生放电,负的电流流过次级线圈20(图1的箭头方向为正方向)。
此外,当向次级线圈20进行电流通电时,以GND为基准,在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的端子间产生正的电压,电压被施加至副IC31的电源(+B)端子。接着,根据主IC11和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的第二次导通/断开,来进行对副初级线圈30的通电或切断,仅在对副初级线圈30进行电流通电的期间,向次级电流产生叠加电流。在产生次级电流时,在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产生电压,因此,主IC11停止自身的动作,不向主初级线圈10通电。
如上,在主IC11的动作期间内,不向副IC31的电源(+B)端子施加电压,停止副IC31的动作。此外,在副IC31的动作期间内,使用通过检测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来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来停止主IC11的动作。由此,即使向主IC11和副IC31中的每一个输入共用的驱动信号(主IC11、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主初级线圈10、副初级线圈30也可进行动作而不会动作过程中抵消彼此的能量。
此外,可通过一根信号线50输入主IC11、副IC31中的每一个的驱动信号,因而,与将驱动信号分别输入至主IC11和副IC31中的每一个相比可减少一根信号线,可减少点火电路输入连接器2的端子并且进行点火电路1的小型化、成本降低。
此外,即使在向点火电路1输出信号的发动机控制单元3中,也可针对每个气缸各减少一根进行输出的信号线,可以进行小型化、成本降低。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1中,作为将输出能量叠加至在次级线圈中产生的次级电流的电路,相当于副初级线圈30。
实施方式2.
图3是表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2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此外,图4是表示图3的电路图的基本条件下的动作波形的图。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2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包括:主初级线圈10;主IC11,该主IC11连接到主初级线圈10,切换对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切断,对自身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进行检测,并且具有在产生c-e间电压时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初级侧升压电源41,该初级侧升压电源41使用VB电压(基准电压)进行升压动作;初级侧开关元件42,该初级侧开关元件42与主初级线圈10并联配置在主IC11的集电极端子处,并且对从初级侧升压电源41向主初级线圈10施加电压进行开关;初级侧驱动器IC43,该初级侧驱动器IC43向初级侧开关元件42输入信号;以及次级线圈20,该次级线圈20的一端连接到火花塞21,另一端连接到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并且通过与主初级线圈10磁耦合来产生放电能量。
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的一端与接地(GND)相连接,另一端连接到次级线圈20的低压侧和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电源(+B)端子。因此,仅在产生次级电流的期间,才向驱动器IC(初级侧)43进行电源供给,设为可进行动作的状态。
接着,基于图4说明该电路的动作。
图4中示出的波形a表示通向主IC11和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共用驱动信号,波形b表示流过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主初级线圈电流),波形c表示次级电流(流过次级线圈20的电流),波形d表示驱动器IC(初级侧)43的电源电压,波形e表示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
根据通向主IC11及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共用驱动信号的第一次导通/断开,来进行对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或切断。此时,不向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电源(+B)端子施加电压,因此不使初级侧开关元件42导通,不进行对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
切断通向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由于互感作用而在次级线圈20中产生负侧的较大的电压(图4中没有示出)。因该电压而在火花塞21的间隙之间发生放电,负的电流流过次级线圈20(图3的箭头方向为正方向)。
此外,当向次级线圈20进行电流通电时,以GND为基准,在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的端子间产生正的电压,电压被施加至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电源(+B)端子。接着,根据主IC11和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共用驱动信号的第二次导通/断开,来对主初级线圈10进行相反方向的电流的通电、切断,仅在对主初级线圈10进行相反方向电流通电的期间,向次级电流产生叠加电流。在产生次级电流时,在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产生电压,因而,主IC11停止自身的动作,不向主初级线圈10通电。
如上,在主IC11的动作期间内,不向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电源(+B)端子施加电压,停止驱动器IC(初级侧)43的动作。此外,在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动作期间内,使用通过检测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来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来停止主IC11的动作。由此,即使共用的驱动信号(主IC11、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共用驱动信号)被输入到主IC11和初级侧驱动器IC43中的每一个,在主IC11的导通的定时,正方向的电流流过主初级线圈10,可正常地进行点火动作。
此外,可通过一根信号线50输入主IC11、初级侧驱动器IC43中的每一个的驱动信号,因而,与将驱动信号分别输入至主IC11和初级侧驱动器IC43中的每一个相比可减少一根信号线,可减少点火电路输入连接器2的端子并且进行点火电路1的小型化、成本降低。此外,即使在向点火电路1输出信号的发动机控制单元3中,也可针对每个气缸各减少一根进行输出的信号线,可以进行小型化、成本降低。
实施方式3.
图5是表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3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此外,图6是表示图5的电路图的基本条件下的动作波形的图。
如图5所示,实施方式3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包括:主初级线圈10;主IC11,该主IC11连接到主初级线圈10,切换对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或者切断,对自身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进行检测,并且具有在产生c-e间电压时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次级侧升压电源51,该次级侧升压电源51使用VB电压进行升压动作;次级线圈20,该次级线圈20的一端连接到火花塞21,另一端连接到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并且通过与主初级线圈10磁耦合来产生放电能量;次级侧开关元件52,相对于该次级线圈20,该次级侧开关元件52与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并联配置,并且对从次级侧升压电源51向次级线圈20施加电压进行开关;以及次级侧驱动器IC53,该次级侧驱动器IC53向次级侧开关元件52输入信号。
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的一端与接地(GND)相连接,另一端连接到次级线圈20的低压侧和初级侧驱动器IC43的电源(+B)端子。因此,仅在产生次级电流的期间,才向次级侧驱动器IC53进行电源供给,设为可进行动作的状态。
接着,基于图5说明该电路的动作。
图5中示出的波形a表示通向主IC11和次级侧驱动器IC53的共用驱动信号,波形b表示流过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主初级线圈电流),波形c表示次级电流(流过次级线圈20的电流),波形d表示次级侧驱动器IC53电源电压,波形e表示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
根据通向主IC11及次级侧驱动器IC53的共用驱动信号的第一次导通/断开,来进行对主初级线圈10的通电或切断。此时,不向次级侧驱动器IC53的电源(+B)端子施加电压,因而不使次级侧开关元件52导通,不对次级线圈20进行通电。切断通向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从而由于互感作用而在次级线圈20中产生负侧的较大的电压(图4中没有示出)。因该电压而在火花塞21的间隙之间发生放电,负的电流流过次级线圈20(图3的箭头方向为正方向)。
此外,当向次级线圈20进行电流通电时,以GND为基准,在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的端子间产生正的电压,将电压施加到次级侧驱动器IC53的电源(+B)端子。接着,根据主IC11和次级侧驱动器IC53的共用驱动信号的第二次导通/断开,使次级侧开关元件52导通,由此,从次级侧升压电源51向次级电流正在通电中的次级线圈20进行供电,由此,向次级电流产生叠加电流。在产生次级电流时,在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产生电压,因而,主IC11停止自身的动作,不向主初级线圈10通电。
如上,在主IC11的动作期间内,不向驱动器IC(次级侧)53的电源(+B)端子施加电压,停止次级侧驱动器IC53的动作。此外,在次级侧驱动器IC53的动作期间内,使用通过检测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来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来停止主IC11的动作。由此,即使将共用的驱动信号(主IC11、次级侧驱动器IC53共用驱动信号)输入至主IC11和次级侧驱动器IC53中的每一个,在主IC11的导通的定时,正方向的电流流过主初级线圈10,可正常地进行点火动作。
此外,可通过一根信号线50输入主IC11、次级侧驱动器IC53中的每一个的驱动信号,因而,与将驱动信号分别输入至主IC11和次级侧驱动器IC53中的每一个相比可减少一根信号线,可减少点火电路输入连接器2的端子并且进行点火电路1的小型化、成本降低。此外,即使在向点火电路1输出信号的发动机控制单元3中,也可针对每个气缸各减少一根进行输出的信号线,可以进行小型化、成本降低。
实施方式4.
图7是表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此外,图8是表示图7的电路图的基本条件下的动作波形的图。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4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中,将主IC栅极晶体管13和主IC栅极电阻14插入到主IC11的栅极。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根据该结构,在实施方式1中,主IC11连接至主初级线圈10,检测自身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的电压,具有在产生c-e间电压时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但在实施方式4中,主IC11不检测自身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的电压,不具有在产生电压时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
接着,基于图8说明该电路的动作。
图8中示出的波形a表示通向主IC11和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波形b表示输入到主IC11的驱动信号,波形c表示流过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主初级线圈电流),波形d表示输入到副IC31的驱动信号,波形e表示流过副初级线圈30的电流(副初级线圈电流),波形f表示次级电流(=由主线圈产生的次级电流+由副线圈产生的叠加电流),波形g表示副IC31的电源电压,并且波形h表示输入到主IC栅极晶体管13的栅极的晶体管驱动信号。
本实施方式4中,当向次级线圈20进行电流通电时,以接地(GND)为基准,在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的端子间产生正的电压,将晶体管驱动信号输入至主IC栅极晶体管13的栅极。因此,在产生次级电流期间,输入至主IC11的驱动信号变为“低”电平的信号输入,不向主初级线圈通电。此外,配置主IC栅极电阻14以使得在主IC栅极晶体管13导通的期间输入到副IC31的驱动信号的电平不变为“低”电平。
如上,即使主IC11不具有检测自身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电压并在产生电压时停止自身的动作的功能,也可通过主IC栅极晶体管13来在产生次级电流期间将输入到主IC11的驱动信号的电平设为“低”电平,从而在副IC31正在进行动作时停止主IC11的动作。由此,即使向主IC11和副IC31中的每一个输入共用的驱动信号(通向主IC11和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主初级线圈10、副初级线圈30也可进行动作而不会在动作过程中抵消彼此的能量。
实施方式5.
图9是表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5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的电路图。此外,图10是表示图9的电路图的基本条件下的动作波形的图。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5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中,相对于实施方式4,不从次级电流路径电阻22进行向主IC栅极晶体管13的驱动信号输入,而是使用通过高压侧分压电阻15和GND侧分压电阻16对主IC 11的集电极电压进行分压而获得的电压作为向主IC栅极晶体管13的驱动信号输入。
本实施方式5中,当向次级线圈20进行电流通电时,在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产生的电压被高压侧分压电阻15和GND侧分压电阻16所分压,图10记载的晶体管驱动信号被输入到主IC栅极晶体管13的栅极。因此,在产生次级电流期间,输入至主IC11的驱动信号变为“低”电平的信号输入,不向主初级线圈通电。
接着,基于图10来说明该电路的动作。
图10中示出的波形a表示通向主IC11和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波形b表示输入到主IC11的驱动信号,波形c表示流过主初级线圈10的电流(主初级线圈电流),波形d表示输入到副IC31的驱动信号,波形e表示流过副初级线圈30的电流(副初级线圈电流),波形f表示次级电流(=由主线圈产生的次级电流+由副线圈产生的叠加电流),波形g表示副IC31的电源电压,波形h表示在主IC11的c-e(集电极-发射极)间产生的电压,并且波形i表示输入到主IC栅极晶体管13的栅极的晶体管驱动信号。
如上,在产生次级电流期间,将输入至主IC11的驱动信号的电平设为“低”,由此可在副IC31正在进行动作时停止主IC11的动作。
由此,即使向主IC11和副IC31中的每一个输入共用的驱动信号(通向主IC11和副IC31的共用驱动信号),主初级线圈10、副初级线圈30也可进行动作而不会在动作过程中抵消彼此的能量。
虽然本申请记载了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种特征、方式和功能不限于特定实施方式的应用,可以单独地或以各种组合来应用于实施方式。
因此,可以认为未例示的无数变形例也包含在本申请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例如,设为包括对至少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变形、追加或省略的情况,以及提取至少一个构成要素并与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的情况。
标号说明
1点火电路,2点火电路输入连接器,3发动机控制单元,10主初级线圈,11主IC,12点火线圈电源,13主IC栅极晶体管,14主IC栅极电阻,15高压侧分压电阻,16接地(GND)侧分压电阻,20次级线圈,21火花塞,22次级电流路径电阻,30副初级线圈,31副IC,41初级侧升压电源,42初级侧开关元件,43初级侧驱动器IC,50信号线,51次级侧升压电源,52次级侧开关元件,53次级侧驱动器IC。

Claims (5)

1.一种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点火线圈,该点火线圈具有卷绕于铁心上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叠加电路,该叠加电路产生叠加到由所述初级线圈在所述次级线圈中产生的次级电流上的输出能量;第一开关元件,该第一开关元件连接至所述初级线圈并且使通向所述初级线圈的电流导通或断开;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连接至所述叠加电路,并且根据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动作来导通或断开通向所述叠加电路的电流;以及共用的输入端子,该共用的输入端子接收驱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第一驱动信号和驱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第二驱动信号,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正在进行动作时停止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动作,在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正在进行动作时停止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初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被分成第一初级线圈和第二初级线圈,所述第二初级线圈是所述叠加电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叠加电路是设置于所述点火线圈的初级线圈侧的升压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是对从所述升压电源向所述初级线圈的电压施加进行开关的开关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叠加电路是设置于所述点火线圈的次级线圈侧的升压电源,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是对从所述升压电源向所述次级线圈的电压施加进行开关的开关元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元件连接至信号线,并且所述内燃机用点火装置包括第三开关元件,该第三开关元件将配置在所述次级电流的通电路径中的电阻中产生的电压作为电源来停止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驱动。
CN201880100000.5A 2018-12-18 2018-12-18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Active CN113167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6479 WO2020129141A1 (ja) 2018-12-18 2018-12-18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7207A true CN113167207A (zh) 2021-07-23
CN113167207B CN113167207B (zh) 2022-10-28

Family

ID=71102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100000.5A Active CN113167207B (zh) 2018-12-18 2018-12-18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462356B2 (zh)
JP (1) JP7058758B2 (zh)
CN (1) CN113167207B (zh)
DE (1) DE112018008214T5 (zh)
WO (1) WO202012914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3122A (ja) * 2011-11-25 2013-06-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Hanshin Ltd 重ね放電型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CN103726969A (zh) * 2012-10-15 2014-04-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输送火花至发动机的系统和方法
JP2016156276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点火装置
JP2016156272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WO2017006487A1 (ja) * 2015-07-09 2018-02-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の点火コイ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39446A1 (en) 2012-03-16 2013-09-18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Luxembourg SA Ignition system
CN104603449B (zh) 2012-09-12 2017-06-2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系统
DE102013218227A1 (de) 2012-09-12 2014-05-28 Robert Bosch Gmbh Zündsystem für eine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US10502176B2 (en) * 2012-10-15 2019-1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spark to an engine
US9594816B2 (en) * 2012-11-01 2017-03-14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to provide analytical processing of data in a distributed data storage systems
JP6330366B2 (ja) 2013-04-11 2018-05-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JP6337584B2 (ja) * 2014-04-10 2018-06-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13122A (ja) * 2011-11-25 2013-06-10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Hanshin Ltd 重ね放電型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CN103726969A (zh) * 2012-10-15 2014-04-16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输送火花至发动机的系统和方法
JP2016156276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点火装置
JP2016156272A (ja) * 2015-02-23 2016-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WO2017006487A1 (ja) * 2015-07-09 2018-02-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阪神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の点火コイ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62356B2 (en) 2022-10-04
JPWO2020129141A1 (ja) 2021-09-27
JP7058758B2 (ja) 2022-04-22
DE112018008214T5 (de) 2021-09-02
US20210383964A1 (en) 2021-12-09
WO2020129141A1 (ja) 2020-06-25
CN113167207B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263835A1 (en) Ignition Devic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Ignition Devic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9765751B2 (en) Ignition apparatus
US10041463B2 (en) Ignition device
KR102323181B1 (ko) 점화 시스템을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18204564A (ja) 点火装置
US106484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ntrol an ignition system
CS270434B2 (en) Connection for high-voltage pulses generation from direct-current voltage
JPWO2018083719A1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CN113167207B (zh) 内燃机用点火装置
JP6745938B2 (ja) 点火装置
JP6537662B1 (ja) 点火装置
WO2019044691A1 (ja) 点火装置
WO2019044690A1 (ja) 点火装置
WO2019225724A1 (ja) 内燃機関の点火制御装置
EP1596498A2 (en) Compensation circuit and drive circuit including such a compensation circuit
JP2017133459A (ja) 点火装置
WO2021220844A1 (ja) 点火制御装置
CN114041011B (zh) 点火控制装置
JP7150039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WO2015156342A1 (ja) 点火装置
WO2020115899A1 (ja) 点火装置
JPH0396660A (ja) 配電回路と点火配電回路と点灯配電回路
JPS61129466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2010068629A (ja)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WO2014207943A1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