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63714A - 作物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作物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3714A
CN113163714A CN201980061310.5A CN201980061310A CN113163714A CN 113163714 A CN113163714 A CN 113163714A CN 201980061310 A CN201980061310 A CN 201980061310A CN 113163714 A CN113163714 A CN 1131637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p
separation
separating
bel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131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63714B (zh
Inventor
萩原智惠
堀江文治
黑原孝仁
小西健斗
加藤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39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060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153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151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3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3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63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3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17/00Digging machines with sieving and conveying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N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TREATING HARVESTED FRUIT, VEGETABLES OR FLOWER BULBS IN BULK,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EELING VEGETABLES OR FRUIT IN BULK;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ANIMAL FEEDING- STUFFS
    • A23N15/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other treatment of fruits or vegetables for human purpos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topping or skinning flower bulb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够简单地分离作物。作物分离装置(25)具备分离机(260),该分离机具有:投入作物的投入部(80)、输送作物的输送路径(81)、配置在输送路径(81)的侧方且夹持作物而使作物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100)、以及将由分离装置(100)分离出的作物排出的排出部(82),一对分离装置(25)的各分离装置具有将作物从投入部(80)向排出部(82)输送的环形的分离带(104),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在外周面形成有凸部或凹部,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的外周面平坦。

Description

作物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离收获物等作物的作物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作物收割机是已知的。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作物收割机具备:挖掘输送装置,所述挖掘输送装置从田地挖掘作物并进行输送;以及分离机,所述分离机具有从挖掘输送装置输送作物的输送路径、配置在输送路径的侧方且夹持该作物而使该作物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以及将由分离装置分离出的作物排出的排出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2012-1759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作物收割机中,通过利用挖掘输送装置挖出田地的作物而收获,能够将由分离装置收获的作物(收获物)分离。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作物收割机中,由于仅通过由一对分离装置夹入作物而将该作物分离,因此,有时无法根据作物的大小、形状而充分地分离作物。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作物收割机中,分离装置是将挖掘输送装置从田地挖出的收获物分离的装置,同时进行由挖掘输送装置进行的收获和由分离装置进行的收获物的分离。换句话说,在专利文献1的作物收割机中,未考虑将与该作物收割机分开收获的作物分离。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分离作物的作物分离装置。
另外,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外部输入动力并将投入的作物分离的作物分离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作物分离装置具备分离机,所述分离机具有:投入作物的投入部、输送作物的输送路径、配置在输送路径的侧方且夹持作物而使作物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以及将由分离装置分离出的作物排出的排出部,一对分离装置的各分离装置具有将作物从投入部向排出部输送的环形的分离带,一对分离装置中的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在外周面形成有凸部或凹部,一对分离装置中的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外周面平坦。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比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更快地移动。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凸部或凹部顺着该分离带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从上端向下方延伸。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凸部或凹部是顺着该分离带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从上端向下方以及从下端向上方延伸并向接近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铅垂方向的中央线的方向延伸的大致V形。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硬度比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硬度高。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与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之间的距离顺着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而宽度变窄。
另外,分离机具有对一对分离装置施加夹持力的夹持力施加部,夹持力施加部能够调整夹持力。
另外,投入部配置在比排出部高的位置。
另外,作物分离装置具备: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具有从与作物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并且将被输入到了输入轴的动力向分离装置传递;以及设置台,所述设置台设置分离机和传递装置。
另外,作物分离装置具备:分离机,所述分离机具有:投入作物的投入部、输送所述作物的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侧方且夹持所述作物而使所述作物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以及将由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出的作物排出的排出部;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具有从与所述作物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并且将被输入到了所述输入轴的动力向所述分离装置传递;以及设置台,所述设置台设置所述分离机和所述传递装置。
另外,所述分离装置具有:从所述传递装置传递动力并进行驱动的驱动轮;从动于所述驱动轮的从动轮;以及卷绕于所述驱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环形的输送带,所述输入轴配置在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
另外,所述设置台具备与向所述输入轴输入动力的作业机连结的连结部。
另外,所述投入部配置在比所述排出部高的位置。
另外,作物分离装置具备安装于所述投入部且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侧延伸设置的输送台。
另外,作物分离装置具备罩,所述罩覆盖所述分离机的至少一部分且形成能够从外部向所述投入部投入所述作物的投入口和能够从所述排出部向外部排出所述作物的排出口。
另外,在所述排出部设置有末端侧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离开的一对引导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作物分离装置,能够简单地分离投入的作物。另外,根据上述作物分离装置,能够从外部输入动力并将投入的作物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右前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后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从右前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设置台的立体图。
图7是从左前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设置台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离带、投入部、输送路径、排出部以及传递装置的概略图。
图9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离装置的第一概略图。
图9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分离装置的第二概略图。
图9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离带、第二分离带以及作物的位置关系的第一概略图。
图9D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离带、第二分离带以及作物的位置关系的第二概略图。
图9E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分离带以及第二分离带的概略图。
图9F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的第一分离带以及第二分离带的概略图。
图9G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的第一分离带以及第二分离带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和连结有该作物分离装置的拖拉机的左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左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设置台的左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设置台的主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设置台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离装置的平面的概略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分离装置的动力系统的概略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和连结有该作物分离装置的拖拉机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作物分离装置25的作业机1的图。作业机1具备行驶车辆2和作物分离装置25。行驶车辆2的种类并未限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行驶车辆2是拖拉机。如图10所示,拖拉机(行驶车辆)2具备驾驶座位5、车身3、行驶装置4以及连结装置1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就座于行驶车辆2的驾驶座位5的作业者的前侧(图10的左侧)设为前方,将作业者的后侧(图10的右侧)设为后方,将作业者的左侧(图10的跟前侧)设为左方,将作业者的右侧(图10的里侧)设为右方进行说明。另外,将与前后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作为宽度方向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图3、图5~图10的箭头A1表示前方,箭头A2表示后方,图1、图2、图4~图9的箭头B1表示左方,箭头B2表示右方。
如图10所示,车身3具有车架10、离合器壳体11以及变速箱12。车架10沿车身3的前后方向延伸。离合器壳体11和变速箱12在前后方向上相连设置。具体而言,离合器壳体11设置在车身3的后部,收容有离合器。变速箱12与离合器壳体11的后部连结,收容有变速器(省略图示)、后轮差动装置(省略图示)等。另外,行驶车辆2具备传递来自驱动该行驶车辆2的发动机8的动力的PTO轴13。PTO轴13从行驶车辆2的后部朝向后方突出。
如图10所示,行驶装置4具有设置在车身3的前部的前轮4A和设置在车身3的后部的后轮4B。前轮4A支承于车架10。后轮4B支承于后轮差动装置的输出轴。需要说明的是,行驶装置4也可以是履带式的装置。
如图10所示,在车身3的后部设置有驾驶座位5、操纵装置6。操纵装置6设置在驾驶座位5的周围,包括与就座于驾驶座位5的作业者(操作者)操作装备于行驶车辆2的机械、装置、器具、部件等(例如,行驶装置4、作物分离装置25等)相关的装置、部件等聚集的部位。操纵装置6至少包括由方向盘等构成的转向装置。
如图10所示,连结装置14是用于将作物分离装置25等作业装置连结于行驶车辆2的后部的装置。连结装置14与变速箱1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装置14是三点连杆机构。三点连杆机构14具有顶部连杆15和下连杆16。顶部连杆15的前端部枢转支承于变速箱12的上部。下连杆16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一对。具体而言,下连杆16的前端部枢转支承于变速箱12的下部。
如图10所示,在顶部连杆15的后端部和下连杆16的后端部,设置有能够连结作物分离装置25的接头17。因此,作物分离装置25经由连结装置14与行驶车辆2连结。
以下,对作物分离装置25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5、图10所示,作物分离装置25具备设置台30、传递装置60以及分离机70。设置台30支承传递装置60和分离机70。换句话说,设置台30设置传递装置60和分离机70。设置台30具有框架31、连结部45以及支承腿55。
如图1~图4、图6、图7所示,框架31构成设置台30的上部。具体地进行说明,如图6、图7所示,框架31具有前框架32、左框架33、后框架34、右框架35、多个支柱36、第一架设框架39A、第二架设框架39B、第一支承部40A、第二支承部40B、保持托架41、第一支承板42A以及第二支承板42B。
如图5、图6、图7所示,前框架32构成框架31的前部。前框架32具有第一框架32a、第二框架32b以及第三框架32c。第一框架32a、第二框架32b以及第三框架32c例如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方材。第一框架32a沿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如图5所示,第二框架32b与第一框架32a的右侧连结,从该第一框架32a向前方突出。即,第二框架32b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一框架32a的前侧靠前方的位置。第二框架32b位于比第一框架32a的右端部靠左方的位置,第一框架32a的右端部相比第二框架32b的右侧向右方突出。第三框架32c与第一框架32a的右端部连结,从该第一框架32a向右上方延伸地配置。
如图5、图6、图7所示,左框架33构成框架31的左部。左框架33具有第四框架33a。第四框架33a例如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方材。第四框架33a沿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如图5、图7所示,第四框架33a的前侧的部分(以下,称为安装部33a1)与第一框架32a的左端部连结。安装部33a1在第四框架33a的前侧位于第四框架33a的前端部与第四框架33a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之间。即,第四框架33a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一框架32a的前侧靠前方的位置,第四框架33a的前端部相比第一框架32a的前侧向前方突出。第四框架33a的前端部与第二框架32b的前端部齐平,并且位于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
如图6、图7所示,后框架34构成框架31的后部。后框架34具有第五框架34a和第六框架34b。第五框架34a和第六框架34b例如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方材。第五框架34a沿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第五框架34a的左端部与第四框架33a的后端部连结。第六框架34b与第五框架34a的右端部连结,从该第五框架34a向右上方延伸地配置。
如图6、图7所示,右框架35构成框架31的右部。右框架35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的第七框架35a。第七框架35a例如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方材。第七框架35a的前端部与第三框架32c的中途部连结,第七框架35a的后端部与第六框架34b的中途部连结。第七框架35a位于比第一框架32a、第二框架32b、第四框架33a、第五框架34a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6、图7所示,多个支柱36竖立设置在前框架32、左框架33、以及后框架34的上部。具体而言,多个支柱36包括一对前支柱37和一对后支柱38。一对前支柱3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在前框架32和左框架33的上侧,包括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的第一前支柱37a和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的第二前支柱37b。如图7所示,第一前支柱37a配置在第四框架33a的安装部33a1的上侧,第二前支柱37b配置在第一框架32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上侧。第一前支柱37a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前支柱37b的下部沿铅垂方向延伸,上部向宽度方向的一方(右方)弯曲。
如图6、图7所示,一对后支柱38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在第五框架34a的上侧,包括配置在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的第一后支柱38a和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的第二后支柱38b。第一后支柱38a配置在第五框架34a的左端部的上侧,与第一前支柱37a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第二后支柱38b配置在第五框架34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上侧,与第二前支柱37b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第一后支柱38a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后支柱38b的下部沿铅垂方向延伸,上部向宽度方向的一方(右方)弯曲。
如图6、图7所示,第一架设框架39A以及第二架设框架39B是将多个支柱36中的一个支柱36与不同于该一个支柱36的其他支柱36连结的部件。第一架设框架39A将第一前支柱37a与第一后支柱38a连结。第一架设框架39A的前端部与第一前支柱37a的铅垂方向的中途部固定。另一方面,第一架设框架39A的后端部与第一后支柱38a的铅垂方向的中途部固定。
如图6、图7所示,第二架设框架39B将第二前支柱37b与第二后支柱38b连结。第二架设框架39B的前端部与第二前支柱37b的上部固定。另一方面,第二架设框架39B的后端部与第二后支柱38b的上部固定。
如图6、图7所示,第一支承部40A是安装在第四框架33a的上部的部件,从第四框架33a的后端部延伸设置于安装部33a1。第一支承部40A通过对厚板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从第四框架33a的上部朝向右上方弯曲。
如图6、图7所示,第二支承部40B是跨设于前框架32和后框架34的部件。第二支承部40B跨设于第一框架32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下侧和第五框架34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下侧。第二支承部40B通过对厚板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从第一框架32a以及第五框架34a的下侧向右上方弯曲。如图4所示,第一支承部40A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二支承部40B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如图1、图6、图7所示,保持托架41的基端侧安装并固定于第一架设框架39A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例如,通过对厚板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保持托架41是从第一架设框架39A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方)向下方延伸并在中途部弯曲且末端侧向宽度方向的一侧(左方)延伸的从正面看呈倒L形的部件。如图7所示,保持托架41在末端侧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狭缝41a。狭缝41a是从保持托架41的末端侧向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方)延伸的切口。
如图6、图7所示,第一支承板42A和第二支承板42B是以板面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的板状部件,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并相对配置。第一支承板42A的左端部与第一前支柱37a的前部连结,第一支承板42A的右端部与第二前支柱37b的前部连结。第二支承板42B的左端部与第一后支柱38a的后部连结,第二支承板42B的右端部与第二后支柱38b的后部连结。
如图10所示,连结部45与行驶车辆2的连结装置14连结。如图5、图6、图7所示,连结部45与前框架32以及左框架33、详细而言是第二框架32b的前端部以及第四框架33a的前端部连结。连结部45具有架设部46、下连结件47以及上连结件48。架设部46沿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将第二框架32b的前端部与第四框架33a的前端部连结。架设部46例如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方材。
下连结件47是与行驶车辆2的连结装置14的下连杆16的接头17连结的部分。如图5、图6、图7所示,下连结件47在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在架设部46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从架设部46朝向前方延伸。下连结件47例如是厚板钢板,以板面朝向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
上连结件48是与连结装置14的顶部连杆15的接头17连结的部分。如图6、图7所示,上连结件48设置在下连结件47的后侧的上部。上连结件48具有纵向部件48a和横向部件48b。纵向部件48a与左侧的下连结件47的上部和右侧的下连结件47的上部相向地安装。横向部件48b沿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将左侧的纵向部件48a的中途部与右侧的纵向部件48a的纵向部件48a的中途部连结。另外,如图7所示,左侧的纵向部件48a的下侧经由加强部件49与第一前支柱37a连结。加强部件49是从纵向部件48a的下侧向后上方延伸并与第一前支柱37a的铅垂方向的中途部连结的长条的部件。
如图6、图7所示,支承腿55在框架31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在宽度方向上设置有一对。支承腿55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支架。具体而言,支承腿55包括设置在框架31的前侧的前腿56和设置在框架31的后侧的后腿57。前腿56分别设置在第二框架32b的前部和第四框架33a的前部。另一方面,后腿57分别设置在第五框架34a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在支承腿55的下端部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脚部。支承腿55只要能够将作物分离装置25支承于田地、作业场所等的设置面即可,也可以能够装卸地设置于框架31,前腿56以及后腿57的形状、配置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如图1~图5所示,传递装置60设置在框架31的前侧。具体而言,设置在连结部45的上部以及第一支承板42A的前部。如图8所示,传递装置60具有支承托架61、输入轴62、第一带轮63、第二带轮64、第一传递带65、第三带轮66、第四带轮67以及第二传递带68。如图1、图4、图6、图7等所示,支承托架61设置在架设部46的上部,将输入轴62支承为转动自如。支承托架61通过对厚板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配置于架设部46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
输入轴62由支承托架61支承为转动自如,如图10所示,从行驶车辆2的PTO轴13输入动力。具体而言,输入轴62沿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该输入轴62的末端相比架设部46的前部向前方突出。输入轴62经由万向接头(省略图示)与PTO轴13连接,从行驶车辆2的PTO轴13输入动力。即,输入轴62从行驶车辆2的行进方向的反方向输入动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62从设置在行驶车辆2的后部的PTO轴13输入动力,但也可以构成为,在PTO轴13设置在行驶车辆2的前部的情况下,从行驶车辆2的行进方向输入动力。
在第一带轮63、第二带轮64、第三带轮66以及第四带轮67的外周,沿着周向形成有槽,在该槽中卷绕有环形的带,经由带传递动力。如图8所示,第一带轮63、第二带轮64、第三带轮66以及第四带轮67的旋转轴分别平行地配置。如图1、图3所示,第一带轮63设置在输入轴62的后端部,与该输入轴62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第二带轮64转动自如地设置于第一支承板42A,并配置在第一带轮63的右上方。如图8所示,第三带轮66配置在第二带轮64的后部,与该第二带轮64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如图4所示,第四带轮67转动自如地设置于第一支承板42A,并配置在第三带轮66的左上方。
如图1、图4等所示,第一传递带65以及第二传递带68是构成为环状(环形)的带状体,例如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如图1、图3、图8等所示,第一传递带65由多个(2根)带构成,该多个带卷绕于(架设于)第一带轮63和第二带轮64。由此,第二带轮64从动于第一带轮63的旋转。如图3、图8所示,第二传递带68由多个(2根)带构成,卷绕于(架设于)第三带轮66和第四带轮67。由此,第四带轮67从动于第三带轮66的旋转。即,从行驶车辆2的PTO轴13经由万向接头被输入到了输入轴62的动力从第一带轮63经由第一传递带65传递到第二带轮64。另外,被传递到了第二带轮64的动力经由第二传递带68传递到第四带轮67。
需要说明的是,传递装置60只要能够将被输入到了输入轴62的动力传递到分离机70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带轮63设置于与输入轴62不同的轴并经由齿轮等变速装置从输入轴62传递动力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传递带65以及第二传递带68由2根带构成,但第一传递带65以及第二传递带68既可以是1根也可以是3根,可以是任意根。
分离机70是将被投入的作物P向输送方向(从宽度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输送并且将该作物P分离的机械。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机70将被投入的作物从左侧朝向右侧输送并且将该作物分离。即,如图8所示,朝向前后方向配置的输入轴62从与作物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输入动力。如图1~图3、图10所示,分离机70设置在设置台30的上部,由该设置台30设置。如图4等所示,分离机70具有罩71、输送台72、第一连结杆73、多个纵梁74、第二连结杆75、引导板76以及引导部77。输送台72、第一连结杆73、多个纵梁74、第二连结杆75、引导板76以及引导部77形成被分离的作物P通过的路径(输送路径81)。
如图5所示,罩71配置在分离机70的左端部,安装于第一前支柱37a以及第一前支柱37a。在罩71上形成有能够向分离机70的内部投入作物P的开口71a,开口71a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将罩71的右侧的空间与左侧的空间连通。
如图2、图4、图5、图8所示,输送台72配置在分离机70的左端部。输送台72是板面朝向铅垂方向配置的板状的部件,能够在上表面载置向分离机70投入的作物P。具体而言,输送台72是从罩71的开口71a的下端向右方延伸且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以及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长的板状的部件。输送台72是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是比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的大致长方形。输送台72的右侧与第一连结杆73连结。
如图3、图5、图8所示,第一连结杆73沿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具体而言,第一连结杆73位于形成于罩71的开口71a。第一连结杆7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与输送台72连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将多个纵梁74的左端部分别连结。
如图3、图5、图8所示,多个纵梁74是沿宽度方向延伸地配置的棒部件。另外,如图4所示,多个纵梁74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倾斜地配置。多个纵梁74的左侧载置于第一支承部40A的上端,多个纵梁74的右侧载置于第二支承部40B的上端。多个纵梁74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且分别平行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纵梁74由9根纵梁74构成,但只要能够不使进行分离的作物P落下地进行输送即可,纵梁74的根数并不限于9根,既可以是8根也可以是10根,可以是任意根。另外,多个纵梁74只要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倾斜地配置即可,其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如图4、图8所示,第二连结杆75配置在分离机70的右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第二连结杆75将多个纵梁74的右端部分别连结。
如图1、图4、图5、图8所示,引导板76配置在第二连结杆75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将输送到第二连结杆75的作物P向输送方向引导。引导板76在第七框架35a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一对。引导板76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通过使作物P在一方(左侧)的引导板76与另一方(右侧)的引导板76之间通过,从而将该作物P向输送方向引导。如图4所示,引导板76由具有柔软性的树脂等部件构成,并且具有引导作物P的板部76a和将板部76a保持于第七框架35a的保持部76b。保持部76b从第七框架35a向右方延伸,保持板部76a的上端部。
引导部77将输送到第二连结杆75的作物P向下方引导。如图1、图5、图8所示,引导板76在第二连结杆75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一对,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如图4所示,一对引导部77配置成从第二连结杆75向右下方倾斜,使作物P通过上部,将该作物P向下方引导。
如图4所示,分离机70具有投入部80、输送路径81、排出部82、传动部90、一对分离装置100以及支承架106。投入部80是投入由分离装置100分离的作物P的部分。如图8所示,投入部80例如是包括输送台72、第一连结杆73以及多个纵梁74的始端侧(左端侧)的一部分在内的部分。
输送路径81是输送被投入到投入部80的作物P的部分。如图8所示,输送路径81至少比投入部80靠下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多个纵梁74的中途部。如图4所示,输送路径81以从投入部80逐渐向下方转移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倾斜。即,分离机70的输送方向是从投入部80(左上方)朝向排出部82(右下方)倾斜的方向。
排出部82是将由输送路径81输送来的作物P排出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8所示,排出部82至少比输送路径81靠下游侧,是包括第二连结杆75及多个纵梁74的终端侧(右端侧)、引导板76、以及引导部77的一部分在内的部分。排出部82配置在比投入部80低的位置。被投入到投入部80的作物P通过输送路径81,从排出部82排出。
传动部90是将从传递装置60输入的动力向一对分离装置100传递的装置。如图1~图5所示,传动部90配置在框架31的上部。传动部90具有主体91、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变速部94、第一变速带轮95、第二变速带轮96、变速带97以及张紧带轮98。
主体91是对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变速部94、第一变速带轮95、第二变速带轮96、张紧带轮98以及变速带97进行支承的支承体。如图1、图3、图5所示,主体91配置在第一支承板42A与第二支承板42B之间,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或焊接等固定构件安装并固定于该第一支承板42A以及第二支承板42B。
第一驱动轴92是向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传递动力的轴。如图3所示,第一驱动轴92配置在传动部90的前部。第一驱动轴92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91。
第二驱动轴93是向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传递动力的轴。如图3所示,第二驱动轴93配置在传动部90的后部。第二驱动轴93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主体91,与第一驱动轴92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
变速部94进行从传递装置60输入的动力的变速,并且进行进行了变速的动力的传递。如图8所示,变速部94具有框体94a、第一传动轴94b以及第二传动轴94c,在框体94a的内部收容有传递从外部输入的动力并且进行变速的多个齿轮、支承该齿轮的轴等。在多个齿轮中的一个齿轮上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有第一驱动轴92。第一传动轴94b从框体94a向前方突出,并与第四带轮67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第二传动轴94c与多个齿轮中的其他齿轮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并从框体94a向右上方突出。
变速部94经由第四带轮67从第一传动轴94b输入动力,进行该被输入的动力的变速。另外,变速部94将进行了变速的动力向第一驱动轴92以及第二传动轴94c传递动力。变速部94使第一驱动轴92和第二传动轴94c相互反向旋转。具体而言,例如,在俯视时,变速部94通过被输入到了第一传动轴94b的动力,使第一驱动轴9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第二传动轴94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变速部94只要能够进行从传递装置60输入的动力的变速即可,其结构以及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在第一变速带轮95和第二变速带轮96的外周沿周向形成有槽,在该槽中卷绕有环形的带,经由带传递动力。如图3、图8所示,第一变速带轮95与第二传动轴94c的上部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第二变速带轮96与第二驱动轴93的上部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另外,形成于第二变速带轮96的槽的外径L2比形成于第一变速带轮95的槽的外径L1大。
变速带97是构成为环状(环形)的带状体,例如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如图1~图5、图8所示,变速带97卷绕于(架设于)第一变速带轮95和第二变速带轮96。由此,第二变速带轮96通过变速带97而从动于第一变速带轮95的旋转。即,变速部94变速后的动力从第二传动轴94c经由第一变速带轮95、变速带97以及第二变速带轮96传递到第二驱动轴93。在俯视时,变速部94通过被输入到了第一传动轴94b的动力,使第一驱动轴9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使第二传动轴94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连结有第二驱动轴93的第二变速带轮96从动于与第二传动轴94c连结的第一变速带轮95的旋转,因此,第二驱动轴9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形成于第二变速带轮96的槽的外径比形成于第一变速带轮95的槽的外径大,因此,第二变速带轮96比第一变速带轮95少地旋转,第一驱动轴92的每规定时间的转速比第二驱动轴93的每规定时间的转速快。
如图1、图8等所示,张紧带轮98配置在第一变速带轮95与第二变速带轮96之间,对变速带97施加规定的张力。张紧带轮98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主体91,与第一变速带轮95的旋转轴以及第二变速带轮96的旋转轴平行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张紧带轮98配置在第一变速带轮95以及第二变速带轮96的右下方,从变速带97的内周侧施加朝向右下方的张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张紧带轮98对变速带97的内周中的下侧的部分施加张力,但张紧带轮98也可以配置在第一变速带轮95以及第二变速带轮96的左上方,对变速带97的内周中的上侧的部分施加朝向左上方的张力,其结构、构造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如图3、图5所示,一对分离装置100分别配置在输送路径81的侧方。分离装置100夹持位于输送路径81的上部的作物P(例如,收获的状态的芋头),输送该作物P并且以成为商品的形式分离作物P(例如如果是芋头,则从母芋分离子芋)。如图9A、图9B所示,分离装置100具有连结框架101、驱动轮102、从动轮103、分离带104以及引导部105。
如图8、图9A、图9B所示,连结框架101将第一驱动轴92以及第二驱动轴93与从动轮103连结。连结框架101从左方向右方延伸地配置。详细而言,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的左端部绕第一驱动轴92的轴心摆动自如地被支承,右端部将从动轮103支承为转动自如。另外,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的左端部绕第二驱动轴93的轴心摆动自如地被支承,右端部将从动轮103支承为转动自如。连结框架101从左上方朝向右下方倾斜。
如图8、图9A、图9B所示,驱动轮102配置在连结框架101的左端部的下侧。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驱动轮102与第一驱动轴92的下端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另外,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驱动轮102与第二驱动轴93的下端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
如图8、图9A、图9B所示,从动轮103旋转自如地设置在连结框架101的右端部的下侧。从动轮103的旋转轴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驱动轮102的旋转轴平行地配置。
如图8、图9A、图9B、图9D所示,分离带104是构成为环状(环形)的带状体(输送带)。分离带104卷绕于(架设于)驱动轮102和从动轮103。分离带104例如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以下,称为第一分离带104A)在外周面(表面)形成有多个凹部或凸部104A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分离带104A上形成有多个凸部104A1,多个凸部104A1分别在周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向第一分离带104A的厚度方向突出。具体而言,多个凸部104A1隔开收纳作物P的至少一部分的长度的间隔而配置。另外,多个凸部104A1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
对形成于第一分离带104A的多个凸部104A1进行详细说明,如图9C、图9D、图9E所示,凸部104A1具有一对立起面104a和连结面104b。一对立起面104a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规定的基准面沿该第一分离带104A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一对立起面104a中的一方的立起面104a与另一方的立起面104a在第一分离带104A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
如图9E所示,连结面104b是将一对立起面104a中的一方的立起面104a与另一方的立起面104a连结的面。连结面104b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由一对立起面104a和连结面104b构成的凸部104A1是顺着第一分离带104A的移动方向(输送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以及另一端向接近中央线C的方向延伸的大致V形。即,第一分离带104A的凸部104A1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上端向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方向的后方)的下方延伸而形成,因此,对被第一分离带104A夹持的作物P,利用凸部104A1施加朝向下方(输送路径81的底部方向)的力。因此,能够抑制作物P在输送中途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上端向上方伸出。
如图8、图9A、图9B、图9C、图9D所示,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以下,称为第二分离带104B)的外周面(表面)平坦(flat)。换句话说,在第二分离带104B的外周面未形成凹部或凸部。即,在分离带104中的一方的分离带104即第一分离带104A的外周面形成有凹部或凸部,另一方的分离带104即第二分离带104B的外周面平坦(flat)。因此,作物P即便被一对分离带104夹持也不易损伤。另外,如图9E所示,第二分离带104B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4与第一分离带104A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3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分离带104A的外周面形成有大致V形的凸部104A1,但也可以不是凸部而是凹部,凸部104A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大致V形。例如,如图9F所示,也可以是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上端到下端呈直线延伸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直线形状的凸部104A1优选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上端到下端形成为垂直的直线形状、或者以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上端朝向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下方的方式形成为倾斜的直线形状。或者,如图9G所示,凸部104A1的形状也可以是S形,S形的凸部104A1的上侧优选从分离带的上端朝向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下方形成。
另外,也可以使第一分离带104A和第二分离带104B的材质不同。在该情况下,第一分离带104A由比第二分离带104B硬质的材质构成。而且,也可以使第一分离带104A和第二分离带104B的厚度不同。在该情况下,例如使第一分离带104A的周向外方的厚度比第二分离带104B的周向外方的厚度厚。因此,作物P即便被一对分离带104夹持也不易损伤。
如图9A、图9B所示,引导部105配置在连结框架101与分离带104之间,将分离带104的向内周侧的变形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具体而言,引导部105具有引导固定件105a和引导板105b。引导固定件105a安装在连结框架101的下侧,将引导板105b固定。引导板105b是以板面与分离带104的内周面(背面)相对的方式配置的板状部件。具体而言,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引导板105b以与第一分离带104A的后侧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在连结框架101的后方。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引导板105b以与第二分离带104B的前侧的内周面相对的方式配置在连结框架101的前方。引导部105通过对厚板钢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左端部以及右端部向分离带104的内周面的彼此分离方向且连结框架101侧的接近方向弯曲。
如图9A、图9B所示,支承架106以第一分离带104A与第二分离带104B之间的距离顺着输送路径81的输送方向而宽度变窄的方式将一对分离装置100支承于框架31。支承架106具有第一夹持框架110、第二夹持框架111以及夹持力施加部112。
如图9A、图9B所示,第一夹持框架110与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能够摆动地连结。具体而言,第一夹持框架110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地配置,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左端部与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的右端部能够摆动地连结。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左端部的摆动轴与驱动轮102的旋转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以及从动轮103的旋转轴平行。
如图9A、图9B所示,第二夹持框架111与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能够转动地连结。具体而言,第二夹持框架111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延伸地配置,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左端部与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的右端部能够摆动地连结。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左端部的摆动轴与驱动轮102的旋转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以及从动轮103的旋转轴平行。
夹持力施加部112是对一对分离装置100施加夹持作物P的夹持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A、图9B所示,夹持力施加部112包括第一施加部113和第二施加部114。第一施加部113将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右端部和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右端部支承为能够摆动,与框架31连结,对一对分离装置100施加夹持力。
具体而言,如图9A、图9B所示,第一施加部113具有固定部113a、轴部113b、调整螺母113c、滑动部113d以及施加件113e。固定部113a设置在第七框架35a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轴部113b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延伸,即从固定部113a向左上方延伸,详细而言,沿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以及从动轮103等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延伸。在轴部113b形成有能够供螺母拧合的螺纹槽。
滑动部113d是将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右端部和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右端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部件,能够滑动地安装于轴部113b。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右端部的摆动轴以及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右端部的摆动轴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并且分别与驱动轮102的旋转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以及从动轮103的旋转轴平行。调整螺母113c是拧合于轴部113b的螺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调整螺母113c的松动,拧合一对螺母。滑动部113d绕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以及从动轮103等的旋转轴平行的旋转轴支承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右端部以及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右端部。另外,形成有在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以及从动轮103等的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贯通的孔,在该孔中插入轴部113b。
施加件113e是以使滑动部113d朝向轴部113b的基端侧(右侧)滑动的方式对该滑动部113d施加力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加件113e是配置在滑动部113d与调整螺母113c之间且插通有轴部113b的弹簧。即,通过变更拧合于轴部113b的调整螺母113c的位置、即变更固定部113a与调整螺母113c之间的长度,使弹簧收缩或伸长,从而施加件113e能够变更施加于滑动部113d的力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加件113e是弹簧,但只要能够以使滑动部113d朝向轴部113b的基端侧滑动的方式施加力即可,也可以是板簧,其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
第二施加部114通过在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和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施加力,从而对一对分离装置100施加夹持力。具体而言,如图9A、图9B所示,第二施加部114具有一对收缩部114a和中间部114b。
一对收缩部114a是在连结框架101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向上施加力的部分,通过使收容在内部的弹簧伸长,从而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收缩而施加该力。收缩部114a的一端侧与连结框架10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部摆动自如地连结。具体而言,一对收缩部114a中的一方(前侧)的收缩部114a的前端部与一方(前侧)的连结框架10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另外,一对收缩部114a中的另一方(后侧)的收缩部114a的后端部与另一方(后侧)的连结框架10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需要说明的是,收缩部114a的转动轴与第一驱动轴92、第二驱动轴93、以及从动轮103等的旋转轴平行。
如图9A、图9B所示,中间部114b是将一对收缩部114a连结的部分,将一对收缩部114a中的一方(前侧)的收缩部114a的前端部与另一方(后侧)的收缩部114a的后端部连结。在中间部114b形成有至少向上方突出的滑动凸部114b1。滑动凸部114b1能够滑动地安装于在保持托架41上形成的狭缝41a。
以下,对夹持力施加部112对一对分离装置100施加夹持力的流程进行说明。第一施加部113的施加件113e以使滑动部113d朝向轴部113b的基端侧(右侧)滑动的方式施加力,从而如图9A所示,滑动部113d向轴部113b的基端侧(右侧)滑动。由此,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右端部向前侧移动,第一夹持框架110以及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在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左端部与连结框架101的右端部的摆动轴接近将第一夹持框架110的右端部的摆动轴与该连结框架101的左端部的摆动轴连接的直线的方向上移动。
另外,如图9A所示,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右端部向前侧移动,第二夹持框架111以及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在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左端部与连结框架101的右端部的摆动轴接近将第二夹持框架111的右端部的摆动轴与该连结框架101的左端部的摆动轴连接的直线的方向上移动。即,连结框架101的右端部彼此接近,即一方(前侧)的连结框架101在俯视时绕左端部的摆动轴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另一方(后侧)的连结框架101在俯视时绕左端部的摆动轴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因此,第一施加部113使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与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之间的距离变小,对一对分离装置100施加夹持力。
另外,第二施加部114的收缩部114a的内部的弹簧伸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收缩。由此,一方(前侧)的连结框架10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部以及另一方(后侧)的连结框架101的宽度方向的中途部在朝向中间部114b的方向上被施加力。即,连结框架101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被施加力,一方(前侧)的连结框架101在俯视时绕左端部的摆动轴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另一方(后侧)的连结框架101在俯视时绕左端部的摆动轴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因此,第二施加部114使一方(前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与另一方(后侧)的分离装置100的连结框架101之间的距离变小,对一对分离装置100施加夹持力。
以下,对分离机70将被投入到投入部80的作物P分离且向排出部82输送的流程进行说明。从行驶车辆2的PTO轴13被输入到了输入轴62的动力从输入轴62经由传递装置60传递到分离装置100。被传递到了分离装置100的该动力经由传动部90、第一驱动轴92以及第二驱动轴93对驱动轮102进行驱动。传动部90使第一驱动轴92和第二传动轴94c相互反向旋转,从而第一驱动轴92和第二驱动轴93相互反向旋转,一对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也相互反向旋转。由此,被第一分离带104A和第二分离带104B夹持的作物P沿输送方向被输送,即从投入部80(左侧)朝向排出部82(右侧)被输送。
当第一分离带104A以及第二分离带104B夹持作物P时,以从图9A所示的状态转移到图9B所示的状态的方式,一对分离装置100根据该被夹持的作物P的大小来变更第一分离带104A与第二分离带104B之间的大小。具体而言,连结框架101的右端部彼此向彼此分离方向摆动,即一方(前侧)的连结框架101在俯视时绕左端部的摆动轴沿逆时针方向摆动,另一方(后侧)的连结框架101在俯视时绕左端部的摆动轴沿顺时针方向摆动。伴随着连结框架101的摆动,第一夹持框架110和第二夹持框架111摆动,第一施加部113的滑动部113d向轴部113b的末端侧(左侧)滑动,第二施加部114的收缩部114a伸长。由此,抑制将各个收获物压碎的同时输送作物P。
如图9D所示,第二分离带104B的外周面将作物P压在第一分离带104A上,作物P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第一分离带104A的多个凸部104A1中的一个凸部104A1与另一个凸部104A1之间。由此,随着一对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夹持并输送作物P,第二分离带104B能够将作物P压在第一分离带104A的一个凸部104A1与另一个凸部104A1之间,将该作物P分离(例如,在作物P为芋头的情况下,分离为母芋和子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物P的分离效率。并且,形成有多个凸部104A1的第一分离带104A的移动速度比外周面平坦的第二分离带104B快。因此,对作物P产生旋转力,能够更高效地将作物P分离。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作物分离装置25具备分离机70,该分离机70具有:投入作物P的投入部80、输送作物P的输送路径81、配置在输送路径81的侧方且夹持作物P而使作物P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100、以及将由分离装置100分离出的作物P排出的排出部82,一对分离装置100具有将作物P从投入部80向排出部82输送的环形的分离带104,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在外周面形成有凸部104A1或凹部,一对分离装置100中的另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B的外周面平坦。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和另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B保持作物P的力不同,因此,随着夹持并输送作物P,一对分离装置100能够适当地按压作物P而分离。另外,不易损伤作物P。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比另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B更快地移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分离带104A的凸部104A1,对作物P产生旋转力,施加于作物P的按压力不会集中于一处,因此,能够更高效地将作物P分离。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的凸部104A1或凹部顺着该分离带104A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从上端向下方延伸。根据上述结构,对于被第一分离带104A夹持的作物P,通过凸部104A1施加朝向下方的力。因此,能够抑制作物P在输送中途从第一分离带104A的上端向上方伸出。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的凸部104A1或凹部是顺着该分离带104A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从上端向下方以及从下端向上方延伸并向接近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的铅垂方向的中央线C的方向延伸的大致V形。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顺畅地输送作物P。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的硬度比另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B的硬度高。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抑制损伤作物P的同时将该作物P分离。
另外,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A与另一方的分离装置100的分离带104B之间的距离顺着输送路径81的输送方向而宽度变窄。根据上述结构,随着作物P在输送路径81的输送方向上移动,一对分离装置100夹持该作物P的夹持力上升,因此,能够高效地将作物P分离。
另外,分离机70具有对一对分离装置100施加夹持力的夹持力施加部112,夹持力施加部112能够调整夹持力。根据上述结构,作物分离装置25能够根据进行分离的作物P的大小来调整一对分离装置100的夹持力。
另外,投入部80配置在比排出部82高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较高的位置投入作物P,将分离出的作物P在较低的位置排出。因此,能够减轻将作物P投入到投入部80的作业者的作业负担,并且能够降低在排出时施加于作物P的冲击。
另外,具备:传递装置60,所述传递装置60具有从与作物P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输入动力的输入轴62,并且将被输入到了输入轴62的动力向分离装置100传递;以及设置台30,所述设置台30设置分离机70和传递装置60。根据上述结构,在设置有作物分离装置25的状态下,能够从与向输入轴62输入动力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投入作物P,并且将分离后的作物P排出。因此,能够从外部确保动力并分离收获后的作物P。
[第二实施方式]
图19表示作物分离装置25的另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图19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作物分离装置225的作业机1的图。以下,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作物分离装置225,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1、图13、图14、图16~图19中,箭头A1表示前方,箭头A2表示后方。另外,在图12、图13、图15~图18中,箭头B1表示左方,箭头B2表示右方。
如图11、图12、图13等所示,作物分离装置225具备设置台230、分离机260以及传递装置280。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设置台230具有框架231、连结部245以及支承腿255。图14是设置台230的左视图。
如图14~图16所示,框架231具有前框架232、左框架233、后框架234、右框架235、第一立起框架236、第二立起框架237、前连结框架238、中间框架239、中间框架241以及连结框架242。框架231具有第一加强部件232a和第二加强部件232b。
如图16所示,中间框架239经由安装部件240与右框架235连结。安装部件240具有第一安装部件240a和第二安装部件240b。
如图14、图16所示,连结框架242经由安装部件243与左框架233连结。安装部件243具有第三安装部件243a和第四安装部件243b。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连结部245具有第一连结部246和第二连结部247。第二连结部247具有纵向部件248和横向部件249。
如图14、图15所示,支承腿255包括设置在框架231的前侧的前腿256和设置在框架231的后侧的后腿257。
分离机260具有第一连结杆261、多个纵梁262以及第二连结杆277。
如图12所示,分离机260具有投入部311、输送路径312、传动箱263、一对分离装置270以及排出部313。
如图18所示,传动箱263具有主轴264、第一锥齿轮265、第二锥齿轮266、第三锥齿轮267以及第四锥齿轮268。
如图17、图18所示,分离装置270具有连结框架271、调整框架272、驱动轮273、从动轮274、输送带275以及张紧带轮276。
如图17所示,调整框架272能够通过调整装置272a调整一侧(前侧)的连结框架271的左端部与另一侧(后侧)的连结框架271的左端部之间的距离。
一侧(前侧)的驱动轮273通过第一驱动轴273a与第三锥齿轮267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另一方面,另一侧(后侧)的驱动轮273通过第二驱动轴273b与第四锥齿轮268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
如图15所示,传递装置280具有输入轴281、传递带轮282、输入带轮283以及带284。
如图11、图12、图13所示,作物分离装置225具备输送台290。
如图11、图12、图13所示,作物分离装置225具备罩295。罩295覆盖分离机260的至少一部分。具体而言,罩295包括第一罩部296和第二罩部297。第一罩部296构成罩295的前部。另一方面,第二罩部297构成罩295的后部。第一罩部296具有第一板部296a、第二板部296b以及第三板部296c。第一板部296a是覆盖分离机260的前部的部分,安装于前侧的第一立起框架236。第二板部296b从第一板部296a的左端部朝向后方延伸设置,是覆盖分离机260的左部的前侧的部分。第二板部296b安装于连结框架242以及传动箱263。第三板部296c是将第一板部296a的上部与第二板部296b的上部连结且覆盖分离机260的上部的前侧的部分。第二罩部297具有第四板部297a、第五板部297b以及第六板部297c。第四板部297a是覆盖分离机260的后部的部分,安装于后侧的第一立起框架236。第五板部297b从第四板部297a的左端部朝向前方延伸设置,是覆盖分离机260的左部的后侧的部分。第五板部297b安装于连结框架242以及传动箱263。第六板部297c是将第四板部297a的上部与第五板部297b的上部连结且覆盖分离机260的上部的后侧的部分。如图13所示,在第一罩部296的左部(第二板部296b)与第二罩部297的左部(第五板部297b)之间形成有能够向投入部311投入作物的投入口298。另一方面,在第一罩部296的右部(第一板部296a的右部)与第二罩部297的右部(第四板部297a的右部)之间形成有能够从排出部313排出作物的排出口299。
如图12所示,在罩295设置有引导板300。
另外,如图18所示,在排出部313设置有一对引导部301。
上述作物分离装置225具备:分离机260,所述分离机260具有:投入作物的投入部311、输送作物的输送路径312、配置在输送路径312的侧方且夹持作物而使作物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270、以及将由分离装置270分离出的作物排出的排出部313;传递装置280,所述传递装置280具有从与作物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输入动力的输入轴281,并且将被输入到了输入轴281的动力向分离装置270传递;以及设置台230,所述设置台230设置分离机260和传递装置280。根据上述结构,在设置有作物分离装置225的状态下,能够从与向输入轴281输入动力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投入作物,并且将分离后的作物排出。因此,能够从外部确保动力并分离收获后的作物。
另外,分离装置270具有:从传递装置280传递动力并进行驱动的驱动轮273、从动于驱动轮273的从动轮274、以及卷绕于驱动轮273和从动轮274的环形的输送带275,输入轴281配置在驱动轮273与从动轮274之间。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输入轴281配置在驱动轮273与从动轮274之间、即分离装置270的中央部,因此,能够更紧凑地构成作物分离装置225。
另外,设置台230具备与向输入轴281输入动力的行驶车辆2连结的连结部245。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行驶车辆2牵引作物分离装置225,能够使该作物分离装置225移动设置场所。因此,不限定作物分离装置225的作业场所,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投入部311配置在比排出部313高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较高的位置投入作物,将分离出的作物在较低的位置排出。因此,能够减轻将作物投入到投入部311的作业者的作业负担,并且能够降低在排出时施加于作物的冲击。
另外,作物分离装置225具备安装于投入部311且朝向输送方向的相反侧延伸设置的输送台290。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向投入部311投入的作物预先载置于输送台290。因此,不需要始终配置投入作物的作业者。另外,能够将收容进行分离的作物的筐等载置于输送台290。因此,能够在将作物向投入部311投入的作业者的手头载置更多的作物。由此,能够断续地进行作物的投入,能够进一步提高作物的分离作业的效率。
另外,作物分离装置225具备罩295,所述罩295覆盖分离机260的至少一部分且形成能够从外部向投入部311投入作物的投入口298和能够从排出部313向外部排出作物的排出口299。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作物分离装置225的周边的作业者被卷入分离机260、尘埃、雨水等侵入分离机260的内部。因此,能够提高作物分离装置225的耐久性。
另外,在排出部313设置有末端侧朝向输送方向离开的一对引导部301。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大小较小的作物起依次从引导部301落下。因此,能够按分离后的作物的大小对该作物进行分类。另外,能够将未完全分离的作物与分离出的作物区分开并排除。由此,能够降低作业者进行分类作业所带来的负担,提高作业效率。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应被理解为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说明来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25 作物分离装置
30 设置台
60 传递装置
62 输入轴
70 分离机
80 投入部
81 输送路径
82 排出部
100 分离装置
104 分离带
104A 第一分离带
104A1 凸部
104B 第二分离带
112 夹持力施加部
225 作物分离装置
230 设置台
231 框架
245 连结部
260 分离机
270 分离装置
273 驱动轮
274 从动轮
275 输送带
280 传递装置
281 输入轴
290 输送台
295 罩
298 投入口
299 排出口
300 引导板
301 引导部
311 投入部
312 输送路径
313 排出部

Claims (16)

1.一种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作物分离装置具备分离机,所述分离机具有:投入作物的投入部、输送所述作物的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侧方且夹持所述作物而使所述作物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以及将由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出的作物排出的排出部,
所述一对分离装置的各分离装置具有将所述作物从所述投入部向所述排出部输送的环形的分离带,
所述一对分离装置中的一方的分离装置的所述分离带在外周面形成有凸部或凹部,
所述一对分离装置中的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所述分离带的外周面平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分离装置的所述分离带比所述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所述分离带更快地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凸部或凹部顺着该分离带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从上端向下方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凸部或凹部是顺着该分离带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而从上端向下方以及从下端向上方延伸并向接近该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铅垂方向的中央线的方向延伸的大致V形。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硬度比所述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分离带的硬度高。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一方的分离装置的所述分离带与所述另一方的分离装置的所述分离带之间的距离顺着所述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而宽度变窄。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分离机具有对所述一对分离装置施加夹持力的夹持力施加部,
所述夹持力施加部能够调整所述夹持力。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投入部配置在比所述排出部高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作物分离装置具备:
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具有从与所述作物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并且将被输入到了所述输入轴的动力向所述分离装置传递;以及
设置台,所述设置台设置所述分离机和所述传递装置。
10.一种作物分离装置,其中,所述作物分离装置具备:
分离机,所述分离机具有:投入作物的投入部、输送所述作物的输送路径、配置在所述输送路径的侧方且夹持所述作物而使所述作物分离的一对分离装置、以及将由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出的作物排出的排出部;
传递装置,所述传递装置具有从与所述作物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并且将被输入到了所述输入轴的动力向所述分离装置传递;以及
设置台,所述设置台设置所述分离机和所述传递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分离装置具有:
从所述传递装置传递动力并进行驱动的驱动轮;
从动于所述驱动轮的从动轮;以及
卷绕于所述驱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环形的输送带,
所述输入轴配置在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设置台具备与向所述输入轴输入动力的作业机连结的连结部。
13.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投入部配置在比所述排出部高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作物分离装置具备安装于所述投入部且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相反侧延伸设置的输送台。
15.如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所述作物分离装置具备罩,所述罩覆盖所述分离机的至少一部分且形成能够从外部向所述投入部投入所述作物的投入口和能够从所述排出部向外部排出所述作物的排出口。
16.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作物分离装置,其中,
在所述排出部设置有末端侧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离开的一对引导部。
CN201980061310.5A 2018-09-18 2019-09-17 作物分离装置 Active CN113163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3919 2018-09-18
JP2018173919A JP7206080B2 (ja) 2018-09-18 2018-09-18 作物分離装置
JP2019-115324 2019-06-21
JP2019115324A JP7171515B2 (ja) 2019-06-21 2019-06-21 作物分離装置
PCT/JP2019/036381 WO2020059713A1 (ja) 2018-09-18 2019-09-17 作物分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3714A true CN113163714A (zh) 2021-07-23
CN113163714B CN113163714B (zh) 2023-03-14

Family

ID=69887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1310.5A Active CN113163714B (zh) 2018-09-18 2019-09-17 作物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63714B (zh)
WO (1) WO2020059713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16688A (en) * 1933-04-21 1934-09-19 William Henry Snow Improvements i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solid materials
JPS63196254A (ja) * 1987-02-06 1988-08-15 Iseki & Co Ltd 里芋分離装置
JPH01172323U (zh) * 1988-05-26 1989-12-06
JP2009005613A (ja) * 2007-06-27 2009-01-15 Iseki & Co Ltd 里芋収穫機
JP2011229414A (ja) * 2010-04-23 2011-11-17 Iseki & Co Ltd 作物掘起し装置
JP2012175951A (ja) * 2011-02-28 2012-09-13 Iseki & Co Ltd 作物収穫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416688A (en) * 1933-04-21 1934-09-19 William Henry Snow Improvements i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solid materials
JPS63196254A (ja) * 1987-02-06 1988-08-15 Iseki & Co Ltd 里芋分離装置
JPH01172323U (zh) * 1988-05-26 1989-12-06
JP2009005613A (ja) * 2007-06-27 2009-01-15 Iseki & Co Ltd 里芋収穫機
JP2011229414A (ja) * 2010-04-23 2011-11-17 Iseki & Co Ltd 作物掘起し装置
JP2012175951A (ja) * 2011-02-28 2012-09-13 Iseki & Co Ltd 作物収穫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3714B (zh) 2023-03-14
WO2020059713A1 (ja) 2020-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CN203735076U (zh) 联合收割机
CN113163714B (zh) 作物分离装置
JP7171515B2 (ja) 作物分離装置
JP5200390B2 (ja) 根菜類収穫機
JP7157403B2 (ja) 作物収穫機
WO2007148715A1 (ja) コンバイン
JP5111997B2 (ja) 収穫機
JP7206080B2 (ja) 作物分離装置
JP2008237105A (ja) 採種用たまねぎ収穫機
JP545212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728175B2 (ja) 根菜収穫機の根切りガイド
JP4782267B2 (ja) 根菜収穫機
JP5864353B2 (ja) 収穫機用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JP7302792B2 (ja) 作物収穫機
JP7290253B2 (ja) 作物収穫機
JP3556095B2 (ja) 脱穀装置
JP2001095349A (ja) 刈取機の横搬送装置
JP3547331B2 (ja) 作物収穫機
US976823A (en) Cane-harvester.
JP5341396B2 (ja) 脱穀装置の唐箕
JP2003118657A (ja) 作業機と運搬車の連結装置
JP2585250Y2 (ja) 根菜収穫機
JP3597088B2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稈搬送構造
CN112136476A (zh) 联合收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