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6124B - 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16124B
CN113116124B CN202110407780.1A CN202110407780A CN113116124B CN 113116124 B CN113116124 B CN 113116124B CN 202110407780 A CN202110407780 A CN 202110407780A CN 113116124 B CN113116124 B CN 1131161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light
cooking
communication area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77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116124A (zh
Inventor
远藤实
田赟
戚志斌
刘存
丁伟伟
钟鹏
冯敬泳
冼伟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077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1161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116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6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116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161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04Personal or domestic articles
    • F21V33/0044Household appliances, e.g. washing machines or vacuum clean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烹饪装置,该烹饪装置包括腔体和照明组件,腔体设有烹饪腔、连通区域和支撑部,连通区域设于腔体的侧壁,烹饪腔内产生的水蒸气能够经连通区域离开烹饪腔,支撑部设置在烹饪腔的外侧且与连通区域对应设置,照明组件设置在烹饪腔的外侧并且照明组件发出的光线能够经连通区域进入烹饪腔,照明组件的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上。照明组件的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上,使得发光面与腔体的外表面形成间隙,烹饪腔内的水蒸气经连通区域进入到腔体和发光面之间时,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冷凝水会经连通区域再次回到烹饪腔内,不会残留在发光面与腔体之间,从而避免了积水的产生,进而避免因产生积水而造成的生锈、发臭的情况。

Description

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烹饪装置(例如微波炉或蒸箱等),通常包括具有烹饪腔的腔体和照明组件,照明组件设置在烹饪腔的外侧,照明组件所发出的光线经腔体上的灯孔进入到烹饪腔内,从而实现了对烹饪腔内的照明,进而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对所烹饪食物的观察。
现有技术中,照明组件贴合设置在腔体的外表面,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蒸气会经灯孔进入到照明组件与腔体的外表面之间缝隙,进入缝隙的水蒸气冷凝而产生积水,所产生的积水无法有效排出,易于导致积水位置生锈、发臭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如何避免照明组件与腔体之间产生积水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所述烹饪装置包括:
腔体,所述腔体设有烹饪腔、连通区域和支撑部,所述连通区域设于所述腔体的侧壁,所述烹饪腔内产生的水蒸气能够经所述连通区域离开所述烹饪腔,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烹饪腔的外侧且与所述连通区域对应设置;
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设置在所述烹饪腔的外侧并且所述照明组件发出的光线能够经所述连通区域进入所述烹饪腔,所述照明组件的发光面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烹饪装置,照明组件设置在烹饪腔的外侧且与连通区域对应设置,照明组件的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上,使得发光面与腔体的外表面形成间隙,烹饪腔内的水蒸气经连通区域进入到腔体和发光面之间时,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冷凝水会经连通区域再次回到烹饪腔内,不会残留在发光面与腔体之间,从而避免了积水的产生,进而避免因产生积水而造成的生锈、发臭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烹饪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连通区域的底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为形成在所述腔体的外表面的凸起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腔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连通区域在所述腔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通区域包括多个透光孔,部分所述透光孔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结构具有斜面,所述斜面位于所述连通区域的一侧,部分所述透光孔设置在所述斜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腔体还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部,至少一个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烹饪腔的外侧且位于所述连通区域的外侧,用于与所述照明组件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照明组件包括:
透光板,所述透光板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并且所述透光板的边缘与至少一个所述限位部配合;
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对应设置在所述透光板远离所述腔体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照明组件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上设有过孔,所述发光件与所述过孔对应设置,所述隔热板与所述腔体配合,所述过孔与所述连通区域对应设置,所述发光件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经所述过孔、所述透光板和所述连通区域进入所述烹饪腔。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板上设有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抵靠在所述透光板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照明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与所述隔热板配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件为LED灯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仅示出部分结构);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烹饪装置的A-A部剖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烹饪装置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烹饪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所示的烹饪装置的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所示的烹饪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烹饪装置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为烹饪装置;
10为腔体;
11为烹饪腔,12为连通区域,121为透光孔,13为支撑部,131为斜面,14为限位部;
20为照明组件;
21为透光板,22为隔热板,221为过孔,222为保持结构,23为发光件,24为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烹饪装置100,烹饪装置100包括腔体10和照明组件20,腔体10设有烹饪腔11、连通区域12和支撑部13,连通区域12设于腔体10的侧壁,烹饪腔11内产生的水蒸气能够经连通区域12离开烹饪腔11,支撑部13设置在烹饪腔11的外侧且与连通区域12对应设置,照明组件20设置在烹饪腔11的外侧并且照明组件20发出的光线能够经连通区域12进入烹饪腔11,照明组件20的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13上。
具体地,照明组件20设置在烹饪腔11的外侧且与连通区域12对应设置,照明组件20的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13上,使得发光面与腔体10的外表面形成间隙,烹饪腔11内的水蒸气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腔体10和发光面之间时,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冷凝水会经连通区域12再次回到烹饪腔11内,不会残留在发光面与腔体10之间,从而避免了积水的产生,进而避免因产生积水而造成的生锈、发臭的情况。
需要理解的是,照明组件20设置在腔体10的外侧时,照明组件20的光线经发光面发出,即将发光面与连通区域12对应设置,从而能够保证照明组件20的光线有效经透明区域进入到烹饪腔11内,以实现对烹饪腔11的辅助照明,使得用户便于对烹饪腔11内所烹饪食物的观察,进而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支撑部13凸出于腔体10的侧壁的外表面,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13上时,发光面与形成在腔体10的侧壁上的连通区域12之间为间隔设置,当水蒸气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发光面与腔体10的侧壁的外表面之间时,水蒸气冷凝所形成的冷凝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侧壁的外表面或发光面向下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避免照明组件20与腔体10的侧壁之间出现残留积水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腔体10包括底板、后板、前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顶板,底板、第一侧板、顶板和第二侧板闭合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结构,后板将筒状结构的一个开口封闭,前板设置在筒状结构的另一个开口的径向外侧,筒状结构内部即为烹饪腔11,烹饪腔11的开口位于前板的一侧,第一侧板构成烹饪腔11的第一侧壁,第二侧板构成烹饪腔11的第二侧壁,后板构成烹饪腔11的后侧壁,顶板构成烹饪腔11的顶壁,连通区域12可设置在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后侧壁的至少一者上,当连通区域12的数量为多个时,照明组件20的数量与连通区域12的数量一致,并且照明组件20与连通区域12对应设置,以提升对烹饪腔11内的光照强度。
此外,烹饪装置100还包括外壳(图中未示出),外壳设置在腔体10的外侧,外壳分别与前板、底板和后板配合,从而在腔体10的外侧形成容纳空间,照明组件20设置在该容纳空间内,从而实现照明组件20与外界的隔离,以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冲击等)对照明组件20产生不良的影响。
应当理解的是,支撑部13的高度设置为1mm-3mm,通过设置支撑部13的高度,以实现发光面与腔体10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控制,从而在避免残留积水的前提下,保证结构的紧凑型,以避免增大烹饪装置100的尺寸。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连通区域12还可以设置在腔体10的后侧壁或顶壁上,照明组件20与连通区域12对应设置,具体结构可参见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进一步理解的是,如图4至图7所示,支撑部13位于连通区域12的底部。具体地,当烹饪装置100放置在支撑面上时,连通区域12靠近支撑面的一侧为底部,连通区域12远离支撑面的一侧为顶部,将支撑部13设置在连通区域12的底部,当照明组件20与腔体10配合后,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13上,此时,发光面与腔体10的外表面间隔设置。当烹饪装置100对食物进行烹饪时,在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蒸气会经连通区域12逸出而进入到发光面和腔体10的外表面之间,由于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冷凝形成冷凝水,所形成的冷凝水会附着在腔体10的外表面(连通区域12位置)以及发光面上,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附着的腔体10的外表面上的积水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附着在发光面上的冷凝水汇集至支撑部13的位置且经支撑部13将冷凝水引导至连通区域12,并且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
通过将支撑部13设置在连通区域12的底部,从而能够有效将附着在发光面上的冷凝水导引至连通区域12位置,进而将冷凝水排入烹饪腔11,进一步避免了积水残留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部13为条状部件,该条状部件通过粘接、焊接、卡接或者螺钉连接等方式与腔体10的外表面连接固定,条状部件设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朝向连通区域12,并且倾斜面的低端与腔体10的外表面贴合,倾斜面的高端与发光面相贴合,当发光面上产生冷凝水时,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到达倾斜面与发光面的结合位置,通过倾斜面的导引到达腔体10的外表面,从而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将支撑部13与腔体10设置为两个部件,从而便于加工,提高了制造过程中的便捷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条状部件可以为金属件,例如为铁件、不锈钢件或铜件等,条状部件还可以为非金属件,例如为塑料件、橡胶件或者硅胶件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7所示,支撑部13为形成在腔体10的外表面的凸起结构。具体地,凸起结构与腔体10为一体成型结构,从而在加工腔体10时可同步将凸起结构一并加工,无需再次对为凸起结构的支撑部13与腔体10进行连接,进而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使得烹饪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得到了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凸起结构为形成在腔体10外表面的凸包,该凸包可以通过在腔体10的外表现附着材料形成,也可以将侧壁自烹饪腔11一侧向外拱起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腔体10的金属件(铁板或钢板弯折形成),凸起结构为将侧壁自烹饪腔11一侧向外拱起形成的,该种方式的结构通过冲压形成,便于加工,同时也节省材料,使得烹饪装置100的制造成本得到了进一步地降低。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7所示,凸起结构在腔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连通区域12在腔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中,烹饪装置100放置在承托面上时,用户面向烹饪装置100站立,烹饪装置100位于用户左手侧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00的左侧部,烹饪装置100位于用户右手侧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00的右侧部,烹饪装置100靠近承托面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00的底部,烹饪装置100远离承托面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00的顶部,烹饪装置100靠近用户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00的前部,烹饪装置100远离用户的一侧为烹饪装置100的后部,其中,左侧部至右侧部的距离为烹饪腔11的长度,前部至后部的距离为烹饪腔11的宽度,顶部至底部的距离为烹饪腔11的高度,腔体10的宽度方向是指腔体10在烹饪腔1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具体地,如图4至图7所示,连通区域12形成在腔体10的侧壁上,为凸起结构的支撑部13位于连通区域12的底部,当水蒸气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腔体10的外表面和照明组件20的发光面之间时,由于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冷凝形成冷凝水,所形成的冷凝水会附着在腔体10的外表面(连通区域12位置)以及发光面上,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附着的腔体10的外表面上的积水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附着在发光面上的冷凝水汇集至凸起结构的位置且经支撑部13将冷凝水引导至连通区域12,并且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以避免出现积水的情况。通过将凸起结构在腔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置为大于或等于连通区域12在腔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提高了对冷凝水的拦截能力,避免了冷凝水泄露的情况,进而提高了冷凝水的排出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凸起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水结构(图中未示出),凸起结构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水结构(图中未示出),两个挡水结构均向烹饪装置100的顶部方向延伸,当冷凝水流向凸起结构的边缘时,两个挡水结构对冷凝水形成了阻挡,从而避免了冷凝水外溢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7所示,连通区域12包括多个透光孔121,部分透光孔121设置在凸起结构上。具体地,多个透光孔121开设在腔体10的侧壁的预设区域上,该预设区域即为连通区域12,多个透光孔121之间间隔设置,当照明组件20与腔体10配合后,发光面抵靠在支撑部13上,此时,发光面与腔体10的外表面间隔设置,照明组件20所产生的光线经发光面和多个透光孔121进入到烹饪腔11内,通过设置多个透光孔121,从而提高了光线进入到烹饪腔11内部的强度,使得烹饪腔11内的光照强度得到充分的满足,进而保证用户能够及时有效地观察到烹饪腔11内的食物烹饪状况,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部分透光孔121设置在凸起结构上,当发光面上的冷凝水通过凸起结构进行导引时,能够缩短对冷凝水的导引路径,提高冷凝水排入烹饪腔11的效率,进一步避免了积水的产生。
需要理解的是,腔体10为金属件,透光孔121通过冲压的方式开设在腔体10的侧壁上,透光孔1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三角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孔121为圆形,透光孔121的孔径小于四分之一微波的波长,当烹饪装置100的加热源为微波时,能够有效避免微波经透光孔121产生泄露,保证用户的使用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连通区域12可以呈矩形、圆形、菱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区域12呈矩形,当腔体10的特殊结构(例如加强筋或者沟槽等)经过连通区域12时,连通区域12可分为两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底部设有一个支撑结构,从而保证对冷凝水的排出效果。
另外,多个透光孔121在连通区域12内均匀分布,从而保证了照明组件20经多个透光孔121进入烹饪腔11的均匀性,进而保证了照明组件20为烹饪腔11内提供稳定高效的光照。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凸起结构具有斜面131,斜面131位于连通区域12的一侧,部分透光孔121设置在斜面131上。具体地,凸起结构沿腔体10的宽度方向延伸,凸起结构朝向连通区域12的一侧设有斜面131,并且斜面131的低侧与照明组件20的发光面相贴合,斜面131的高侧与腔体10的外表面连接,部分透光孔121设置在斜面131上并且靠近斜面131与发光面的贴合位置。当烹饪装置100对食物进行烹饪时,在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蒸气会经连通区域12逸出而进入到发光面和腔体10的外表面之间而形成冷凝水,所形成的冷凝水会附着在腔体10的外表面(连通区域12位置)以及发光面上,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附着的腔体10的外表面上的积水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附着在发光面上的冷凝水汇集至凸起结构与发光面的接触位置,通过将透光孔121设置在斜面131上,所汇集的冷凝水经透光孔121进入到烹饪腔11内,进一步提高了冷凝水的排出效果,以避免出现生锈、发臭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斜面131的倾斜角度(斜面13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范围为60°-80°,通过设定斜面131的倾斜角度,进一步保证对冷凝水的排出效果。
另外,如图3所示,凸起结构的截面呈梯形(可以为等腰梯形,也可以非等腰梯形),斜面131为梯形的一个斜边,梯形的上底边(短边)与发光面相抵靠,通过将凸起结构的截面设置为梯形,从而增大了凸起结构与发光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对发光面的支撑强度,保证了照明组件20与连通区域12有效对应,以使照明组件20的光线能够有效送入烹饪腔11内。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腔体10还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部14,至少一个限位部14位于烹饪腔11的外侧且位于连通区域12的外侧,用于与照明组件20配合。具体地,限位部14设置在烹饪腔11的外侧且与腔体10的外表面配合,限位部14位于连通区域12的周围,当照明组件20腔体10配合时,限位部14与照明组件20配合,从而限制发光面的位置,使得发光面与连通区域12有效对应,以提高照明组件20的安装精度,进而保证照明组件20为烹饪腔11提供稳定充足的光照,以保证用户能够有效观察到烹饪腔11内的烹饪状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限位部14沿连通区域12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照明组件20与腔体10配合时,多个限位部14分别与照明组件20配合,从而为照明组件20提供多位置的限位,进一步提高了照明组件20的安装精度。
需要指出的是,限位部14为板状件,板状件凸出于腔体10的外表面,多个板状件环绕连通区域12设置,多个板状件形成限位空间,当照明组件20分别与多个板状件配合时,照明组件20的发光面被限制在限位空间内,使得发光面与连通区域12的对应精度得到提高,进一步提升了照明组件20的安装精度。
另外,板状件与腔体1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板状件与腔体10为一体式结构时,通过在腔体10的侧壁上冲孔且将侧壁被冲孔材料(位于侧壁完全分离)折弯形成,从而提高加工的效率,当板状件与腔体10为分体式结构时,板状件通过粘接、焊接、铆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与腔体10的外表面进行连接固定,分体式结构的方式简单,有效降低了加工的难度。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限位部14为限位槽,限位槽的形状与发光面的形状相一致,当照明组件20与腔体10配合时,发光面嵌入到限位槽内,利用限位槽实现对发光面的限位,进一步提高了照明组件20的安装精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照明组件20包括透光板21和发光件23,透光板21抵靠在支撑部13上,并且透光板21的边缘与至少一个限位部14配合,发光件23对应设置在透光板21远离腔体10的一侧。具体地,透光板21的形状与连通区域12的形状相适配,发光面为透光板21朝向连通区域12的侧面,当照明组件20与腔体10配合时,透光板21抵靠在支撑部13上且与连通区域12对应设置,透光板21的边缘与限位部14配合,透光板21与腔体10的外表面平行间隔设置,发光件23对应设置在透光板21远离腔体10的一侧,当需要对烹饪腔11进行照明时,发光件23通电被点亮,光线经透光板21和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当对食物进行烹饪时,水蒸气会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发光面和腔体10的外表面之间而形成冷凝水,所形成的冷凝水会附着在腔体10的外表面(连通区域12位置)以及发光面上,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附着的腔体10的外表面上的积水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附着在发光面上的冷凝水汇集至支撑部13与发光面的接触位置,支撑部13对冷凝水进行导引,使得冷凝水经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以避免出现生锈、发臭的情况。设置透光板21能够有效将发光件23与水蒸气隔离,从而避免水蒸气对发光件23产生不良影响,使得发光件23的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降低了烹饪装置100维修的频次及成本。
需要理解的是,透光板21为透明的板状件,从而减少了对光线的阻挡,提高了发光件23所发出光线进入到烹饪腔11的光强,进一步提升了对烹饪前的照明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透光板21的尺寸大于连通区域12,从而提高了透光板21对连通区域12的遮挡效果,进一步避免水蒸气进入到透光板21和发光件23之间,以避免发光件23受到水蒸气的影响,降低了发光件23的故障率。
另外,透光板21的可以为树脂板,树脂板的质地轻,能够有效减少烹饪装置100的重量,也可以为玻璃板,玻璃板的制造成本低,能够有效降低烹饪装置100的制造成本,透光板21也可以为其它透明材质的板状件,在此本发明对于透光板21为何种材料的板状件,本发明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照明组件20还包括隔热板22,隔热板22上设有过孔221,发光件23与过孔221对应设置,隔热板22与腔体10配合,过孔221与连通区域12对应设置,发光件23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经过孔221、透光板21和连通区域12进入烹饪腔11。具体地,当照明组件20进行安装时,先将透光板21对应设置在连通区域12位置且与支撑部13相抵靠,使得透光板21的边缘与限位部14配合,再将隔热板22与腔体10配合,过孔221与透光板21对应设置,发光件23位于隔热件远离透光板21的一侧,当需要对烹饪装置100进行照明时,发光件23通电启动,发光件23所发出的光线经过过孔221、透光板21和连通区域12进入到烹饪腔11内部,通过设置隔热板22,从而对发光件23形成防护,避免烹饪腔11内的热量传递至发光件23上而造成发光件23温升过高导致损坏的情况,使得发光件23的使用寿命得到了延长,降低了烹饪装置100的维护成本。
需要理解的是,过孔221的形状与连通区域12的形状一致,过孔221的尺寸大于或等于连通区域12的尺寸,从而保证连通区域12的各个位置均能够接收光线,进而保证经连通区域12进入烹饪腔11内的光线均匀稳定,进一步保证对烹饪腔11内的照明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隔热件可以为金属件,也可以为非金属件,当隔热件为金属件时,通孔通过冲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从而降低了加工的成本,当隔热件为非金属件时,可通过一次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
另外,隔热板22与腔体10连接固定的方式可以为铆接、焊接、螺钉连接、卡接或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此,关于隔热板22与腔体10之间具体的连接方式本实施方式不再进行赘述,虽然本实施方式未进行详细记载,但隔热板22与腔体10之间无论采取何种连接方式均视为发明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隔热板22上设有保持结构222,保持结构222抵靠在透光板21上。具体地,保持结构222设置在隔热板22朝向透光板21的一侧上,当隔热板22与腔体10连接固定后,保持结构222抵靠在透光板21上,此时,透光板21分别与支撑部13、限位部14和保持结构222配合,从而保证了透光板21的位置,使得透光板21与连通区域12有效对应,进而利用透光板21将发光件23进行隔离,以对发光件23形成防护,避免发光件23受到损害。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结构222为弹片件,弹片件的一端与隔热板22连接,弹片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用于抵靠透光板21,通过将保持结构222设置为弹片件,利用弹片件的弹力为透光板21提供压力,进一步提高了透光板21的安装强度及稳定性,以避免由于振动等原因导致透光片产生位移的情况。
另外,弹片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弹片件沿透光板21的周向间隔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透光板21的稳定性。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保持结构222为弹簧件,弹簧件的一端与隔热板22连接,弹簧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该自由端用于抵靠透光板21,通过将保持结构222设置为弹簧件,利用弹簧件的弹力为透光板21提供压力,进一步提高了透光板21的安装强度及稳定性,以避免由于振动等原因导致透光片产生位移的情况。
另外,弹簧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弹簧件沿透光板21的周向间隔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透光板21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照明组件20还包括支架24,发光件23设置在支架24上,支架24与隔热板22配合。具体地,支架24为壳状结构,壳状结构具有开口端,发光件23设置在壳状结构的内部,开口端与隔热件远离透光板21的侧面配合,发光件23对隔热件上的过孔221对应设置,通过将发光件23设置在支架24上,从而实现对发光件23的进一步防护,以避免发光件23因受到冲击而损坏的情况,进而降低了烹饪装置100的维护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隔热板22上设有导向结构,当支架24与隔热板22配合时,导向结构与支架24配合,利用导向结构对支架24的导向作用来实现对支架24的定位安装,从而保证了支架24的安装精度,进而保证了发光件23安装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为至少一个导向片,导向片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造,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导向结构为至少一个导向柱,导向柱的强度高,稳定性佳,能够保证导向的效果。
另外,支架24可以为金属件,也可以为非金属件,当支架24为金属件时,可通过冲压等方式进行加工制造,当支架24为非金属件时,可通过一次成型的方式(例如铸造或者注塑等)进行加工制造。
此外,支架24与隔热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为为铆接、焊接、螺钉连接、卡接或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在此,关于支架24与隔热件之间具体的连接方式本实施方式不再进行赘述,虽然本实施方式未进行详细记载,但支架24与隔热件之间无论采取何种连接方式均视为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强调的是,将支架24设置为壳状结构,该壳状结构具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风口与烹饪装置100的散热风道连通,第一出风口与壳状结构的外部连通,第二出风口与烹饪腔11连通,气流经进风口进入到壳状结构的内部,分别经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离开壳状结构,其中,发光件23设置在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形成的散热路径上,利用气流的流动实现对发光件23的散热,从而降低了发光件23的温升,以延长发光件23的使用寿命,利用第二出风口将气流送入烹饪腔11,气流在烹饪腔11内的流动并经腔体10顶部的排气孔排出烹饪腔11,利用气流在烹饪腔11内流动,从而将烹饪腔11内的水蒸气带离烹饪腔11,从而减少烹饪腔11内冷凝水的量。
进一步地,发光件23为LED灯板。具体地,LED灯板包括LED发光体的电路板,LED发光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LED发光体均设置在电路板的同一侧面上,支架24上设有与电路板相适配的安装槽,并且支架24上对应LED发光体对应的导光筒,导光筒的一端抵靠在电路板上,LED发光体设置早导光筒的内部,导光筒的另一端管过隔热件上的过孔221且靠近透光板21设置,通过设置导光筒,从而减少光线的损耗,进一步提高对烹饪腔11内的光照强度。
另外,在电路板的同一侧设置多个LED发光体,能够提高发光件23的发光强度,进一步减少光线的损耗。
再者,LED发光体的能耗低,故障率低,能够有效降低烹饪装置100的维护成本,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LED灯板还包括插头和电源线,插头通过电源线与电路板连接,插头与烹饪装置100的供电部件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当LED灯出现故障时,解除插头与供电部件的连接,再将LED灯与支架24分离即可,从而提高了维修的效率,使得烹饪装置100的维修成本得到了降低。
在本发明中,上述烹饪装置100为微波炉,该微波炉还包括如下微波发生组件(图中未示出),其中,微波发生组件包括,磁控管、波导管、变压器等部件,烹饪装置100的供电部件通过变压器与磁控管电连接,磁控管设置在腔体10的外侧且通过波导管与烹饪腔11连通,当需要对食物进行微波加热时,供电部件通过变压器向磁控管供电,磁控管启动后产生微波,微波经波导管进入到烹饪腔11内,进入烹饪腔11内的微波对食物进行微波加热,以实现对食物的烹饪。
另外,波导管与烹饪腔11的连通位置可以为烹饪腔11的侧壁(左侧壁、右侧壁或者后侧壁)、顶壁或者底面等,具体连通位置可根据烹饪装置100的具体应用进行设定,在此本发明不再进行赘述。
该微波炉还包括转盘组件(图中未示出),该转盘组件包括盘体和驱动件(电动机),驱动件设置在烹饪腔11的外侧且与烹饪装置100的供电部件电连接,驱动件的转轴延伸至烹饪腔11的底部,盘体以可拆卸的方式与进入烹饪腔11的转轴配合,当对食物进行烹饪时,食物放置在盘体上,驱动件通电且驱动盘体转动,盘体转动带动食物转动,利用食物的转动使得食物受热均匀,从而提高对食物的烹饪品质。
该微波炉还包括热风组件(图中未示出),热风组件包括发热管、发热管罩、风扇和电机等,其中,在腔体10的后板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发热管罩设置在腔体10的外侧且与后板对应设置,发热管通过发热管架与发热管罩配合,电机设置在发热管罩的外侧且其转轴延伸至发热管罩的内部,风扇与电机的转轴连接,发热管环风扇的径向外侧设置,电机和发热管分别与烹饪装置100的供电部件电连接,当对食物进行烹饪时,可启动热风组件,电机驱动风扇转动使得烹饪腔11内的空气经出风口进入到发热管罩内,并且在发热管罩内流动,当经过发热管时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在风扇的作用下在经过进风口进入到烹饪腔11内,利用热风组件可实现对食物的烘烤,从而增加了烹饪装置100的烹饪模式。
另外,进风口位于后板的中部,出风口为多个,多个出风口绕进风口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热风组件启动后,烹饪腔11内的空间经中部的出风口离开烹饪腔11,经过加热后形成热风再经周向的多个出风口吹入烹饪腔11,热风通过中间出四周入的方式在烹饪腔11内循环,保证了食物表面的上色效果,从而使得烹饪腔11内的食物受热更加均匀,使得食物的烹饪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该微波炉还包括门组件(图中未示出),该门组件包括门体和连接铰链,其中,连接铰链的一端与门体连接,连接铰链的另一端穿过腔体10的前板与腔体10的侧板连接,安装完毕后,门体可相对腔体10转动,利用门体的转动来实现烹饪腔11的打开或关闭。另外,连接铰链上设有缓冲结构,从而能够避免门体与腔体10产生的撞击。
该微波炉组件还包括控制组件(图中未示出),控制组件包括面板以及控制模块,其中控制模块嵌设在面板内,面板可以设置腔体10的前框上,也可以设置在门体上,控制模块与烹饪装置100的控制装置通信连接(有线连接或者无线连接),用户通过操控控制模块实现对烹饪装置100的控制,从而提高了用户使用烹饪装置100的便捷性。
另外,控制模块可以为旋钮、按键和触控屏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该微波炉的其它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装置包括:
腔体,所述腔体设有烹饪腔、连通区域和支撑部,所述连通区域设于所述腔体的侧壁,所述支撑部为形成在所述腔体的外表面的凸起结构且位于所述连通区域的底部,所述凸起结构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水结构,所述凸起结构的另一端设有第二挡水结构,两个挡水结构均向所述烹饪装置的顶部方向延伸,所述连通区域包括多个透光孔,部分所述透光孔设置在所述凸起结构上,所述烹饪腔内产生的水蒸气能够经所述连通区域离开所述烹饪腔,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冷凝水会经所述连通区域再次回到所述烹饪腔内;
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设置在所述烹饪腔的外侧并且所述照明组件发出的光线能够经所述连通区域进入所述烹饪腔,所述照明组件的发光面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在所述腔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连通区域在所述腔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具有斜面,所述斜面位于所述连通区域的一侧,部分所述透光孔设置在所述斜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还设有至少一个限位部,至少一个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烹饪腔的外侧且位于所述连通区域的外侧,用于与所述照明组件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组件包括:
透光板,所述透光板抵靠在所述支撑部上,并且所述透光板的边缘与至少一个所述限位部配合;
发光件,所述发光件对应设置在所述透光板远离所述腔体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组件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上设有过孔,所述发光件与所述过孔对应设置,所述隔热板与所述腔体配合,所述过孔与所述连通区域对应设置,所述发光件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经所述过孔、所述透光板和所述连通区域进入所述烹饪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上设有保持结构,所述保持结构抵靠在所述透光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发光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与所述隔热板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件为LED灯板。
CN202110407780.1A 2021-04-15 2021-04-15 烹饪装置 Active CN1131161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780.1A CN113116124B (zh) 2021-04-15 2021-04-15 烹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780.1A CN113116124B (zh) 2021-04-15 2021-04-15 烹饪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6124A CN113116124A (zh) 2021-07-16
CN113116124B true CN113116124B (zh) 2022-10-21

Family

ID=767772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7780.1A Active CN113116124B (zh) 2021-04-15 2021-04-15 烹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11612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0094A1 (en) * 2014-06-06 2016-01-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icrowave oven with steam generating device
CN107060841A (zh) * 2017-05-31 2017-08-18 天津大学 一种用于快速治理隧道渗漏水问题的分节式环形挡水装置
CN110859503A (zh) * 2019-10-30 2020-03-0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结构及其烹饪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9216B2 (ja) * 2002-01-28 2005-11-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採光窓の結露水の排水構造
JP2005241130A (ja) * 2004-02-26 2005-09-08 Fuji Industrial Co Ltd Ihクッキングヒータ用レンジフード
CN205754929U (zh) * 2016-05-20 2016-11-30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微波烹饪器具
CN208404469U (zh) * 2017-09-05 2019-01-22 浙江友嘉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洗碗机的照明结构
CN110150969A (zh) * 2019-06-11 2019-08-23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烹饪器具用防冷凝灯罩及蒸汽烹饪器
CN211372032U (zh) * 2019-11-14 2020-08-28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蒸汽烹饪设备的照明灯安装结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00094A1 (en) * 2014-06-06 2016-01-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icrowave oven with steam generating device
CN107060841A (zh) * 2017-05-31 2017-08-18 天津大学 一种用于快速治理隧道渗漏水问题的分节式环形挡水装置
CN110859503A (zh) * 2019-10-30 2020-03-06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结构及其烹饪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16124A (zh) 2021-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84075U (zh) 一种安全空气炸锅
CN113116124B (zh) 烹饪装置
CN112716316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01737814A (zh) 一种嵌入式微波炉
EP3548808B1 (en) Cooking appliance
CN215502561U (zh) 空气炸锅
CN214678592U (zh) 多功能加热锅具
CN111578327B (zh) 家用电器
JP4915261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01737815A (zh) 嵌入式微波炉
CN210951418U (zh) 电磁炉
CN100487318C (zh) 家庭电子烹调炉具
CN218651359U (zh) 烹饪器具
CN219199283U (zh) 一种具备孔状结构的电磁炉用线圈盘
CN215959454U (zh) 烹饪装置
CN218651358U (zh) 烹饪器具
CN212912902U (zh) 烹饪器具
CN213909869U (zh) 盖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JP5812676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8246791U (zh) 一种蒸和烤的多功能食物处理机
CN216822956U (zh) 盖体以及烹饪器具
CN216822995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898506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114431697B (zh) 烹饪器具
CN109028177B (zh) 微波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