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9008A -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9008A
CN113069008A CN202010009217.4A CN202010009217A CN113069008A CN 113069008 A CN113069008 A CN 113069008A CN 202010009217 A CN202010009217 A CN 202010009217A CN 113069008 A CN113069008 A CN 113069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container body
layer
heat generating
sec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92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9008B (zh
Inventor
黄韦铭
万鹏
刘化勇
邢胜华
罗飞龙
曾东
王婷
羊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092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90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9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9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9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9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2Selection of specific materials, e.g. heavy bottoms with copper inlay or with insulating inlay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86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with built-in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容器以及烹饪器具,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容器本体具有顶部开口的烹饪腔;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发热层,所述发热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表面上,所述发热层形成加热电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发热层将自身产生的至少一部分热量向所述容器本体传导。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利用发热层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对容器本体进行加热,不仅可以提高加热效率,简化了容器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第一绝缘层对热量传递进行过渡导向,能够提高发热层中产生的热量向容器本体传热的均匀性,防止容器本体出现热集中的现象,提高容器本体导热的均匀性以及安全性。

Description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电饭煲或电压力煲通常采用如下两种加热方式,一种是采用电热盘进行加热,电热盘为内嵌电发热管的铝合金圆盘,内锅放在电热盘上,电发热管加热,然后通过铝合金圆盘为内锅传导热量,这种加热方式的加热效率低,且加热不均匀;另一个是电磁加热方式,其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容器表面即切割交变磁力线,从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食物的效果,采用这种加热方式的加热系统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容器,所述容器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加热效率高且加热均匀。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容器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具有顶部开口的烹饪腔;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上;发热层,所述发热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表面上,所述发热层形成加热电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发热层将自身产生的至少一部分热量向所述容器本体传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通过在容器本体的外表面形成第一绝缘层,在第一绝缘层的外表面形成发热层,利用发热层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对容器本体进行加热,不仅可以提高加热效率,简化了容器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第一绝缘层对热量传递进行过渡导向,能够提高发热层中产生的热量向容器本体传热的均匀性,防止容器本体出现热集中的现象,提高容器本体导热的均匀性以及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绝缘层为氧化铝、氧化硅和氮化铝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涂层,所述发热层为铁铬铝钇合金涂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垂直于所述容器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所述容器本体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界面轮廓具有不低于20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垂直于所述容器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所述发热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界面轮廓具有不低于5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或者,所述发热层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下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层形成曲线形、折线形、直线形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1μm~1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20μm~30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热层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发热段串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所述发热段中,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圆弧段且另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第一过渡段,多个所述圆弧段所对应的圆心为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在多个所述圆弧段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圆弧段沿一假想圆的径向间隔设置,所述假想圆的圆心为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在所述发热层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圆弧段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过渡段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过渡段之间通过所述圆弧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过渡段为直线段或者弧形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所述发热段中,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平直段且另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第二过渡段,在多个所述平直段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平直段平行布置;和/或,至少一部分所述平直段共线且间隔布置,在所述发热层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平直段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过渡段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过渡段之间通过所述平直段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过渡段形成圆弧段且所述圆弧段所对应的圆心为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和/或,所述第二过渡段形成直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发热段圆弧或者直线过渡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段的宽度为0.1mm~30mm。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发热段的宽度为5mm~1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所述发热段之间的距离为0.1mm~20mm。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所述发热段之间的距离为5mm~10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发热层的位于最高位的轮廓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容器本体的最高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2,5mm≤H1≤H2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容器本体的最低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3,所述容器本体的两杯米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4,1/2H3≤H1≤H4
在一些示例中,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容器本体的最低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容器本体的一杯米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1/2H3≤H1≤H3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10μm~500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容器还包括: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发热层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发热层的另一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5μm~5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宽度为1mm~1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所述容器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发热层的界面轮廓具有不低于5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容器还包括:第一导电柱,所述第一导电柱与所述发热层的一端电连接;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二导电柱与所述第一导电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柱与所述发热层的一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固定于所述容器本体的把手;或者,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固定于所述容器本体的锅沿;或者,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焊接于与所述发热层相连的导电层,以使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与所述发热层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容器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至少形成在所述发热层的外表面,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10μm~500μm;或者,容器还包括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包裹形成有所述发热层的所述容器本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绝缘层喷涂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发热层喷涂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具有位于底部中部的测温区以及环绕所述测温区的喷涂区,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喷涂区。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容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所述容器设于所述底座内;盖体,所述盖体设于所述底座,用于开闭所述容器本体的顶部开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盖体或所述底座具有适于与所述加热电路的电源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在所述盖体处于关闭所述容器本体的顶部开口的状态下,所述发热层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述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所述的容器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所述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6是图4中所述的容器的主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容器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所述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12是图10中所述的容器的主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中所述的容器的仰视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
容器100(100a、100b、100c、100d、100e、100f),
容器本体10,锅沿11,
第一绝缘层20,
发热层30,发热段31,圆弧段311,第一过渡段312,平直段313,第二过渡段314,
第一导电层41,第二导电层42,
第一导电柱51,第二导电柱52,
第二绝缘层60,
最低水位线Lmin,最高水位线Lmax,
界面轮廓L10,界面轮廓L20,界面轮廓L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100。这里的容器100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底座、锅盖等附件一起使用。例如,该容器100可以应用到电饭煲、压力锅等。
如图1-图1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第一绝缘层20和发热层30,容器本体10具有顶部开口的烹饪腔,第一绝缘层20形成在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上,例如第一绝缘层20形成在容器本体10的底壁外表面以及侧壁外表面,发热层30形成在第一绝缘层20的远离容器本体10的表面上,即发热层30形成在第一绝缘层20的外表面上,发热层30形成加热电路的至少一部分,发热层30将自身产生的热量的至少一部分向容器本体10传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100,通过在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形成第一绝缘层20,在第一绝缘层20的外表面形成发热层30,利用发热层30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对容器本体10进行加热,不仅可以提高加热效率,简化了容器100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通过第一绝缘层20对热量传递进行过渡导向,能够提高发热层30中产生的热量向容器本体10传热的均匀性,防止容器本体10出现热集中的现象,提高容器本体10导热的均匀性以及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绝缘层20喷涂在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上,发热层30喷涂在第一绝缘层20的远离容器本体10的表面上。
其中,容器本体10一般采用铝、铁、铝合金、铁合金、304不锈钢、430不锈钢等材质制成,也可以采用铝与不锈钢等复合板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0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和氮化铝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涂层,也可以为其他耐温绝缘层,发热层30可以铁铬铝钇合金涂层,也可以为其他发热薄膜材料。
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容器100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容器本体1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10具有不低于20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在一些示例中,容器本体1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10具有不低于30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如40微米、50微米、60微米。换句话说,以厚度为200微米的第一绝缘层20为例,第一绝缘层20与容器本体10的界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为绝缘层厚度的20%、25%、30%。
在一些示例中,容器本体1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10具有不低于25微米的最高高度Rz。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容器本体1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10具有不低于35微米的最高高度Rz。
由此,通过提高第一绝缘层20与容器本体10之间界面的粗糙度,能够在相同的喷涂条件下有效提高第一绝缘层20与容器本体10之间的结合力。具体的,按照上述界面的粗糙度,可以形成第一绝缘层20嵌入容器本体10的结构,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二者的结合力。另外,在容器本体10和第一绝缘层20之间的截面具有一定粗糙度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第一绝缘层20的远离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同样会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从而在该外表面上喷涂得到的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之间的结合力也会进一步得到增强,进一步,也有助于促进发热层30与下述导电层之间的结合力,增加二者的结合面积,提高电流传输效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设置第一绝缘层20之前,对容器本体10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例如通过喷砂处理或者磨砂处理,优选采用喷砂处理,这样可以容易控制粗糙度的程度,例如,可以采用粒径50~100微米的喷砂在0.8~1.5MPa的压力下进行10~200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0与容器本体10界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大于第一绝缘层20与发热层30界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以及大于发热层30与导电层界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由此,能够提高各层之间的结合力,且发热层产生的热量能够较快的传递到绝缘层中,提高第一绝缘层20中的热量向容器本体10中传递的效率以及均匀性,减少容器本体10与第一绝缘层20之间的热应力,防止容器本体10与第一绝缘层20之间的脱层现象。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这里所采用的术语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和最高高度Rz是用于评价物体表面轮廓的常用参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获取界面图像之后,采用公知的手段进行检测,例如国家标准GB/T 1031-2009描述了具体的检测方法: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是指在取样长度内,被测轮廓上各点到基准线的距离的绝对值的算数平均平均值;最高高度Rz是指在取样长度内,被测轮廓上五个最大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五个最大轮廓谷底的平均值之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容器100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30具有不低于5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举例而言,如图15所示,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30具有不低于20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如20微米、25微米、30微米、40微米。换句话说,以厚度为100微米的发热层30为例,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为发热层30厚度的20%、25%、3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30具有不低于8微米的最高高度Rz。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的界面轮廓L30具有不低于25微米的最高高度Rz。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发热层30位于容器本体10的底壁,通电后,利用发热层30对容器本体10的底壁进行加热,从而加热食物。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发热层30的一部分位于容器本体10的底壁且另一部分位于容器本体10的侧壁下部。也就是说,发热层3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容器本体10的侧壁,从而增加容器本体10的受热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发热层30形成曲线形、折线形、直线形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例如,发热层30可以形成圆弧形与直线形的组合形状,发热层30平铺在容器本体10上的第一绝缘层20的外表面,从而实现均匀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发热层30的厚度设置为1μm~100μm。举例而言,发热层30的厚度可以为1μm、10μm、30μm、50μm、、80μm、100μm。通过设置上述厚度范围的发热层30,能够减少发热层30和第一绝缘层20之间的热应力而出现层之间脱离的现象,且能够提高发热层30和第一绝缘层20之间的接触面积,能够加快热量通过第一绝缘层20向容器本体10的传递,进一步的,采用相互嵌入的过渡连接,由于发热层30产生的热量较多,发热层30导热速度较快,而第一绝缘层20导热速度相对较慢,设置相互嵌入的过渡结构连接,提高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两者界面间的热量传递效率,一方面防止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之间温差过大而产生较大的热应力现象,使发热层30与第一绝缘层20之间出现脱离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发热层30由于热应力而产生的腐蚀现象,提高发热层3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能够使发热层30的热量快速导入到第一绝缘层20中,加快第一绝缘层20的热传导效率,提高容器本体10的受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层30的厚度为20μm~30μm,例如,发热层30的厚度为20μm、25μm、30μm。
如图1-图2、图4-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发热层30包括多个发热段31,多个发热段31串联。也就是说,多个发热段31首尾依次相连,多个发热段31中的第一个发热段31的首端适于与加热电路的电源输入端连接,多个发热段31中的最后一个发热段31的尾端适于与加热电路的电源输出端连接。
由此,通过将多个发热段31串联在一起,通电时可以形成回路。其中,发热段31可以为直线形、圆弧形中的一个或者两种组合,使得发热层30布置美观,并且制作工艺简单,利用率高。
如图1-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发热段31中,一部分发热段31为圆弧段311,另一部分发热段31为第一过渡段312,多个圆弧段311所对应的圆心为容器本体10的底壁中心,在多个圆弧段311中,至少一部分圆弧段311沿以一假想圆的径向间隔设置,所述假想圆的圆心为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即多个圆弧段311中的至少一部分所对应的的圆同心布置。
其中,在发热层30的延伸方向上,多个圆弧段311间隔布置,多个第一过渡段312间隔布置,相邻两个圆弧段311之间通过第一过渡段312连接,相邻两个第一过渡段312之间通过圆弧段311连接。
也就是说,多个间隔布置的圆弧段311作为发热层30的主体,通过多个第一过渡段312串联一起,通电时可以形成回路,由于多个圆弧段311的至少一部分同心布置,可以在每个圆弧段的圆周上实现均匀发热,并且使得发热层30布置美观,利用率高。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过渡段312为直线段或者弧形段。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圆弧段311之间通过直线段连接。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圆弧段311之间通过弧形段过渡连接。
如图10-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多个发热段31中,一部分发热段31为平直段313,另一部分发热段31为第二过渡段314,在多个平直段313中,至少一部分平直段313平行布置;或者,至少一部分平直段313共线且间隔布置。
其中,在发热层30的延伸方向上,多个平直段313间隔布置,多个第二过渡段314间隔布置,相邻两个平直段313之间通过第二过渡段314连接,相邻两个第二过渡段314之间通过平直段313连接。
也就是说,多个间隔布置的平直段313作为发热层30的主体,通过多个第二过渡段314串联在一起,通电时可以形成回路,多个平直段313制作工艺简单,并且有利于增加发热层30的分布面积,利用率高,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过渡段314形成圆弧段且圆弧段所对应的圆心为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和/或,第二过渡段314形成直线段。具体地,如图11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平直段313之间通过圆弧段和直线段连接。
由于电流总是沿着距离最短的路径去流动,若相邻的两个发热段31之间形成的拐角为直角,特别是内拐角为直角的地方容易堆积电流,导致直角电流过高,轻则使发热层30的局部温度过高,重则容易使发热层30的局部发热段31烧坏,甚至容易发生短路。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发热段31圆弧过渡连接。当然,相邻两个发热段31之间也可以直线过渡连接。
为了防止发热段31发生磨损或者损坏而影响对容器本体10的加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发热段31的宽度D2设置为0.1mm~30mm。举例而言,发热段31的宽度D2可以为0.1mm、10mm、15mm、20mm、25mm、30mm。在一些示例中,发热段31的宽度D2设置为5mm~12mm。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发热段31之间的距离D1太大会导致加热温度的均匀性变差,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发热段31之间的距离D1太小会导致第一发热的的爬电距离变小,若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发热段31之间存在杂质或因环境潮湿则容易产生电弧,从而损坏发热层30。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发热段31之间的距离D1设置为0.1mm~20mm。举例而言,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发热段31之间的距离D1可以为0.1mm、5mm、8mm、12mm、15mm、20mm。
具体地,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容器本体10底壁的径向上,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圆弧段311之间的距离为D1,圆弧段311和第一过渡段312的宽度为D2。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平直段313之间的距离为D1,平直段313与第二过渡段314的宽度为D2。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发热段31之间的距离D1为5mm~10mm,例如,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发热段31之间的距离D1可以为5mm、7mm、10mm。
通常采用容器100进行烹饪时,需要保证容器100内的水位满足使用条件,容器100内水位太低,容易发生干烧,而容器100内水位太高,需要加热的时间久且加热功率要求高。因此,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保证容器100不会因水位太低而发生干烧,以及不会因水位太高而造成加热时间太久的问题,如图3、图6和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容器本体10的高度为H,在容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如图2、图6和图12所示的上下方向)上,发热层30的位于最高位的轮廓线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1,容器本体10的最高水位线Lmax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2,5mm≤H1≤H2。例如,发热层30的位于最高位的轮廓线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H1为5mm或者最高水位线Lmax对应的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容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容器本体10的最低水位线Lmin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3,容器本体10的两杯米水位线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4,1/2H3≤H1≤H4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容器本体10的高度方向上,容器本体10的最低水位线Lmin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容器本体10的一杯米水位线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1/2H3≤H1≤H3
例如,发热层30的上部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H1为1/2H3;或者,发热层30的上部与容器本体10的底部之间的距离H1为最低水位线Lmin对应的高度。
为了更好地保证发热层30与容器本体10之间的绝缘效果,将第一绝缘层20的厚度设置为10μm~500μm。例如,第一绝缘层20的厚度可以为10μm、100μm、200μm、300μm、400μm、500μ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20的厚度为200μm~400μm,不仅可以保证发热层30与容器本体10之间的绝缘效果,而且可以保证材料成本不至于过高,实现绝缘效果与成本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容器100还包括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第一导电层41与发热层30的一端连接,第二导电层42与第一导电层41间隔设置,第二导电层42与发热层30的另一端连接,发热层30与第一导电层41以及第二导电层42电连接,即发热层30通过第一导电层41以及第二导电层42与加热电路的电源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将发热层30连入加热电路,通电后形成回路,使发热层30均匀发热,从而实现对容器本体10的均匀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其中,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可以采用银或铜等导电良好的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41和/或第二导电层42的厚度为5μm~50μm。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中的至少一个的厚度可以为5μm、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避免导电层磨损后而影响导电效果。为了兼顾导电效率以及生产成本,在一些示例中,将第一导电层41/第二导电层42的厚度设置为10μm~3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导电层41和/或第二导电层42的宽度D3为1mm~15mm。也就是说,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中的至少一个的宽度D3可以为1mm、5mm、8mm、10mm、15mm,避免导电层过窄而容易磨损,进而影响导电效果。为了兼顾导电效率以及生产成本,在一些示例中,将第一导电层41/第二导电层42的宽度D3设置为5mm~10mm。
为了保证使用安全性,如图2所示,将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设置在容器本体10的相对两侧,由于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距离较远,即使遇水也不易导致短路。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上设有接电端子或者端子膜,也可以设置导电柱等其他可以快速插接电的端子。
为了提高导电层与发热层30的结合力以及接触面积,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了形成导电层与发热层30相互镶嵌的结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垂直于容器100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第一导电层41/第二导电层42与发热层30的界面轮廓L20具有不低于5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与发热层30的界面轮廓L20具有不低于20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如20微米、25微米、30微米、40微米。换句话说,以厚度为100微米的发热层30为例,发热层30与导电层的界面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为发热层厚度的20%、25%、30%、4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导电层与发热层30的界面轮廓L20具有不低于8微米的最高高度Rz。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层与发热层30的界面轮廓L20具有不低于25微米的最高高度Rz。由于通常导电层以及发热层30所采用的材料类型不同,按照上述界面的粗糙度,可以形成导电层与发热层30相互镶嵌的结构,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二者的结合力,并且能够有效增加接触面积,提高电流的传输效率。
如图7-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容器100还包括第一导电柱51和第二导电柱52,第一导电柱51与发热层30的一端连接,第二导电柱52与第一导电柱51间隔设置,第二导电柱52与发热层30的一端连接,发热层30通过第一导电柱51以及第二导电柱52与加热电路的电源连接。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导电柱51和第二导电柱52,第一导电柱51和第二导电柱52将发热层30连入加热电路,通电后形成回路,使发热层30均匀发热,从而实现对容器本体10的均匀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
如图7-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容器100包括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以及第一导电柱51和第二导电柱52,第一导电柱51通过第一导电层41与发热层30的一端连接,第二导电柱52通过第二导电层42与第二发热层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第一导电柱51和第二导电柱52可以焊接在容器本体10上,也可以对应焊接在与发热层30相连的第一导电层41和第二导电层42上,第一导电柱51和第二导电柱52上也可以设置金属弹片,利用金属弹片与对应的第一导电层41、第二导电层42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容器本体10的相对两侧设有把手,第一导电柱51和/或第二导电柱52固定于容器本体10的把手。具体地,把手通过诸如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容器本体10上,第一导电柱51和第二导电柱52可以分别安装到对应的把手上。通过将第一导电柱51/第二导电柱52固定在把手,保证第一导电柱51/第二导电柱52的安装便利性和可靠性,并且不需要在容器本体10的壁上开孔进行固定,简化了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柱51和/或第二导电柱52固定于容器本体10的锅沿11,从而方便与外部电源连接。
为了防止用户在使用容器100时发生触电,需要在发热层30的外表面覆盖绝缘结构。在一些可选实施例,容器100还包括第二绝缘层60(未示出),第二绝缘层60至少形成在发热层30的外表面。这里的第二绝缘层60可以与第一绝缘层20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绝缘层20的材料不同,例如,第二绝缘层60也可以为氧化铝涂层。
其中,第二绝缘层60的厚度为10μm~500μm。例如,第二绝缘层60的厚度可以为10μm、100μm、300μm、400μm、500μm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60的厚度为200μm~400μm。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容器100还包括绝缘外壳(未示出),绝缘外壳包裹形成有发热层30的容器本体10,从而防止发生触电现象。其中,绝缘外壳可以采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
其中,容器本体10的外表面具有位于底部中部的测温区以及环绕测温度的喷涂区。由于容器本体10的底壁的中部具有测温区,温控器可以检测该区域的温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容器本体10的底壁的测温区不需要设置发热层30,发热层30位于喷涂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未示出)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容器100。这里的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压力锅等。由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烹饪器具也具备上述技术效果,即具备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加热均匀以及使用安全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烹饪器具还包括底座和盖体,容器设于底座内,盖体设于底座,用于开闭容器本体的顶部开口。进一步地,盖体或底座具有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适于与加热电路的电源连接,在盖体处于关闭容器本体的顶部开口的状态下,发热层与第一电连接部以及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从而使加热电路形成回路,实现加热目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容器100以及烹饪器具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4)

1.一种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具有顶部开口的烹饪腔;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形成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上;
发热层,所述发热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表面上,所述发热层形成加热电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发热层将自身产生的至少一部分热量向所述容器本体传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为氧化铝、氧化硅和氮化铝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涂层,所述发热层为铁铬铝钇合金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容器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所述容器本体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界面轮廓具有不低于20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容器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所述发热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界面轮廓具有不低于5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或者,所述发热层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侧壁下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形成曲线形、折线形、直线形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1μm~100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的厚度为20μm~3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层包括多个发热段,多个所述发热段串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发热段中,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圆弧段且另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第一过渡段,多个所述圆弧段所对应的圆心为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
在多个所述圆弧段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圆弧段沿一假想圆的径向间隔设置,所述假想圆的圆心为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
在所述发热层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圆弧段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过渡段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过渡段之间通过所述圆弧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段为直线段或者弧形段。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发热段中,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平直段且另一部分所述发热段为第二过渡段,
在多个所述平直段中,至少一部分所述平直段平行布置;和/或,至少一部分所述平直段共线且间隔布置,
在所述发热层的延伸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平直段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过渡段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过渡段之间通过所述平直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段形成圆弧段且所述圆弧段所对应的圆心为所述容器本体的底壁中心;和/或,所述第二过渡段形成直线段。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发热段圆弧或直线过渡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段的宽度为0.1mm~30mm。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段的宽度为5mm~12mm。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所述发热段之间的距离为0.1mm~20mm。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间隔布置的所述发热段之间的距离为5mm~10mm。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发热层的位于最高位的轮廓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1,所述容器本体的最高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2,5mm≤H1≤H2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容器本体的最低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3,所述容器本体的两杯米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4,1/2H3≤H1≤H4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器本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容器本体的最低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容器本体的一杯米水位线与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1/2H3≤H1≤H3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厚度为10μm~500μm。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发热层的一端电连接;
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发热层的另一端电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厚度为5μm~50μm。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宽度为1mm~15mm。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容器的壁的至少一个截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发热层的界面轮廓具有不低于5微米的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电柱,所述第一导电柱与所述发热层的一端电连接;
第二导电柱,所述第二导电柱与所述第一导电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柱与所述发热层的一端电连接。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固定于所述容器本体的把手;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固定于所述容器本体的锅沿;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焊接于与所述发热层相连的导电层,以使所述第一导电柱和/或所述第二导电柱与所述发热层电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还包括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至少形成在所述发热层的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厚度为10μm~500μm;或者,所述容器还包括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包裹形成有所述发热层的所述容器本体。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喷涂在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上,所述发热层喷涂在所述第一绝缘层的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表面上。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本体的外表面具有位于底部中部的测温区以及环绕所述测温区的喷涂区,所述发热层位于所述喷涂区。
32.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所述的容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所述容器设于所述底座内;
盖体,所述盖体设于所述底座,用于开闭所述容器本体的顶部开口。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或所述底座具有适于与所述加热电路的电源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在所述盖体处于关闭所述容器本体的顶部开口的状态下,所述发热层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
CN202010009217.4A 2020-01-06 2020-01-06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1130690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9217.4A CN113069008B (zh) 2020-01-06 2020-01-06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9217.4A CN113069008B (zh) 2020-01-06 2020-01-06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9008A true CN113069008A (zh) 2021-07-06
CN113069008B CN113069008B (zh) 2023-01-24

Family

ID=76608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9217.4A Active CN113069008B (zh) 2020-01-06 2020-01-06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9008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9713A (ja) * 1997-09-17 1999-04-06 Sharp Corp 電気炊飯器
CN1245006A (zh) * 1997-11-28 2000-02-16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元件
CN2553698Y (zh) * 2002-07-24 2003-06-04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合上盖即煮饭的电饭煲
JP2004008462A (ja) * 2002-06-06 2004-01-15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電磁誘導加熱容器用の複合材、該複合材からなる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095516A (zh) * 2014-01-25 2014-10-15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CN205433292U (zh) * 2015-12-31 2016-08-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适于电磁加热的内锅、面包机和烹饪器具
CN107811519A (zh) * 2016-09-14 2018-03-2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7940791U (zh) * 2017-09-28 2018-10-09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破壁料理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89713A (ja) * 1997-09-17 1999-04-06 Sharp Corp 電気炊飯器
CN1245006A (zh) * 1997-11-28 2000-02-16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液体加热容器的加热元件
JP2004008462A (ja) * 2002-06-06 2004-01-15 Sumitomo Electric Fine Polymer Inc 電磁誘導加熱容器用の複合材、該複合材からなる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553698Y (zh) * 2002-07-24 2003-06-04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合上盖即煮饭的电饭煲
CN104095516A (zh) * 2014-01-25 2014-10-15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厨房电热器具的加热容器的制造方法及该加热容器
CN205433292U (zh) * 2015-12-31 2016-08-10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适于电磁加热的内锅、面包机和烹饪器具
CN107811519A (zh) * 2016-09-14 2018-03-2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7940791U (zh) * 2017-09-28 2018-10-09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热效率高的破壁料理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海军: "《热喷涂工程师指南》", 31 August 20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9008B (zh) 202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45487A (zh) 电磁内锅的加工方法
TW201436646A (zh) 可增加加熱範圍之電磁感應加熱裝置
CN211534038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113069008B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2186119U (zh) 烹饪器具
CN212186118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01200288Y (zh) 节能型电磁电饭锅
CN211511421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1406334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105982562B (zh) 用于电磁加热烹饪的锅具和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CN204445471U (zh)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KR20180098470A (ko) 다열 인덕션 레인지
CN208113009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CN105066194A (zh) 一种具有磁感应档位的电磁小炒炉
CN220212643U (zh) 电火锅
CN216364709U (zh) 一种可用于电磁炉加热的陶瓷餐具
CN204378849U (zh) 电磁烹饪设备
KR200486365Y1 (ko) 가열용 용기
CN211533914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15127171U (zh) 一种可以用于家用电磁炉的具有铝熔射层的容器
CN219243643U (zh) 一种高强度的快速感温面板
CN212015276U (zh) 一种能够快速加热的压铸复底锅
CN219222524U (zh) 一种快速感温面板
CN216822763U (zh) 一种烹饪器具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2912746U (zh) 一种远红外石墨烯电炒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