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533914U - 锅具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533914U
CN211533914U CN201922501943.3U CN201922501943U CN211533914U CN 211533914 U CN211533914 U CN 211533914U CN 201922501943 U CN201922501943 U CN 201922501943U CN 211533914 U CN211533914 U CN 211533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ayer
pot body
magnetic conductive
temperatur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50194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兴航
周瑜杰
曹达华
李涛
张治伟
陈理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50194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533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533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533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具及烹饪器具,锅具包括锅体及导磁涂层。锅体为导热件,锅体的底面的一部分构成温度检测部;导磁涂层设在锅体的外表面,且导磁涂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锅体的底面除去温度检测部的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锅体为导热件,锅体底面形成有温度检测部,通过在锅体的外表面设置导磁涂层,且导磁涂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锅体的底面除去温度检测部的部分,该锅具可以使用电磁加热,且锅体与导磁涂层的结合强度高,降低了锅体与导磁涂层分层和开裂的风险,同时该锅具具有精确的温度检测功能。

Description

锅具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锅具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利用电磁加热的锅具的锅体通常采用铁铝复合板、不锈钢-铝复合板等金属复合板,且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分层的风险,金属复合板在使用时存在开裂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具,该锅具可以使用电磁加热,且锅具的锅体与锅具的导磁涂层的结合强度高,降低了锅体与导磁涂层分层和开裂的风险,同时该锅具具有精确的温度检测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烹饪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为导热件,所述锅体的底面的一部分构成温度检测部;导磁涂层,所述导磁涂层设在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且所述导磁涂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锅体的底面除去所述温度检测部的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锅体为导热件,锅体底面形成有温度检测部,通过在锅体的外表面设置导磁涂层,且导磁涂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锅体的底面除去温度检测部的部分,该锅具可以使用电磁加热,且锅体与导磁涂层的结合强度高,降低了锅体与导磁涂层分层和开裂的风险,同时该锅具具有精确的温度检测功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锅体为金属件,所述温度检测部形成有第一阳极氧化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阳极氧化层的厚度范围为1-20u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部与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面积比值范围为1/5-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第一防锈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锈层的厚度范围为20-50um。
可选地,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第一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覆盖在所述第一防锈层上,所述第一防护层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氟树脂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护层的厚度范围为10-40u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涂层覆盖在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所述主导磁涂层包括主导磁部和过渡导磁部,所述主导磁部和所述温度检测部通过过渡导磁部相连,所述过渡导磁部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所述温度检测部,在由所述过渡导磁部至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方向上,所述过渡导磁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导磁涂层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第二阳极氧化层,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与所述第一阳极氧化层相连,所述过渡导磁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涂层覆盖在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所述主导磁涂层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所述温度检测部,在由所述主导磁涂层至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方向上,所述主导磁涂层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涂层覆盖在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所述主导磁涂层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所述温度检测部,所述温度检测部邻近所述锅体的底面的中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涂层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第二阳极氧化层。
可选地,所述导磁涂层中的至少一部分颗粒嵌入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内;或者,所述导磁涂层中的至少一部分颗粒穿过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并嵌入所述锅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涂层上覆盖有防锈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防锈层上覆盖有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二防护层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氟树脂涂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涂层为冷喷涂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磁涂层的厚度范围为100-500u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上述锅具,锅具的锅体和锅具的导磁涂层结合强度高,锅具的稳定性较高,烹饪器具具有良好的电磁加热功能和精确的温度检测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锅具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锅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锅具的底面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锅具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锅具100;
锅体1;温度检测部11;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第一防锈层112;第一防护层113;
导磁涂层2;主导磁部21;过渡导磁部22;第二阳极氧化层23;
第二防锈层3;
第二防护层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具100。
参考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具100,包括锅体1和导磁涂层2。锅体1为导热件,锅体1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锅体1的底面的一部分构成温度检测部11,通过测量温度检测部11的温度可以准确测得锅体1的温度。
导磁涂层2设在锅体1的外表面,导磁涂层2可以使用电磁加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可以被锅体1传导至食物,从而实现对食物进行加热,实现锅具100良好的电磁加热功能。导磁涂层2可以为铁层、镍层、铁氧体层、不锈钢层(例如430不锈钢)等其他材料层,导磁涂层2可以喷涂在锅体1的外表面。通过在锅体1的外表面设置导磁涂层2,可以实现锅具100的电磁加热功能,与相关技术中使用复合金属板的锅具相比,本申请中的锅具100的锅体1与锅具100的导磁涂层2的结合强度高,降低了锅体1与导磁涂层2分层和开裂的风险。
导磁涂层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锅体1的底面除去温度检测部11的部分。例如,导磁涂层2的一部分位于锅体1的底面除去温度检测部11的部分;或者,导磁涂层2全部位于锅体1的底面除去温度检测部11的部分。这种设计使得锅具100可以有效对食物进行加热,热能利用效率高。另一方面,当使用温度传感器对锅体1测温时,由于导磁涂层2的粗糙度较大,导磁涂层2与温度传感器的接触面积较小,温度传感器直接对导磁涂层2测温精度较低。通过在锅体1的底面设置温度检测部11,当使用温度传感器对锅体1测温时,由于导磁涂层2不覆盖温度检测部11,温度传感器可以对温度检测部11测温,温度检测部11比导磁涂层2的粗糙度小,温度检测部11与温度传感器的接触面积较大,使得温度传感器对温度检测部11的测温精度较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锅具100,锅体1为导热件,锅体1底面形成有温度检测部11,通过在锅体1的外表面设置导磁涂层2,且导磁涂层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锅体1的底面除去温度检测部11的部分,该锅具100可以使用电磁加热,且锅体1与导磁涂层2的结合强度高,降低了锅体1与导磁涂层2分层和开裂的风险,同时该锅具100具有精确的温度检测功能。
参考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锅体1为金属件,锅体1可以为铝件、铝合金件等材料件,使得锅体1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和导热性能。温度检测部11形成有第一阳极氧化层111,可以通过对锅体1的底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硬度较高,使得第一阳极氧化层111耐磨损。第一阳极氧化层111表面光滑、使用温度传感器对第一阳极氧化层111测温时,第一阳极氧化层111与温度传感器接触面积较大,温度传感器对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测温精度高。第一阳极氧化层111与导磁涂层2之间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测温的精确性。第一阳极氧化层孔111隙率较高,具有较多的微孔结构,从而能够阻碍从导磁涂层2传递过来的热量,且提高测温区域的散热能力,防止测温区域的热量的集中,防止测温不精确。同时,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热阻较高,能够对热量进行分散传递,从而提高测温区域的温度的均匀性。而且,第一阳极氧化层111有较好的绝缘性,从而能够提高测量锅具100本体温度的精确性。另一方面,第一阳极氧化层111与导磁涂层2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促进与第一阳极氧化层111接触的导磁涂层2的热量向锅具100底部边缘以及锅具100侧壁处扩散,提高锅具100温度的均匀性。
参考图2,可选地,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厚度范围为1-20um。若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厚度较大,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与锅体1的温度差增大,不利于精确测量锅体1的温度,且形成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材料成本较高。若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厚度较小,第一阳极氧化层111容易被磨穿。通过将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厚度限定在合适范围内,在保证可以精确测量锅体1温度、节省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材料成本的同时,使得第一阳极氧化层111不易被磨穿,提高了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的使用寿命。
参考图1-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温度检测部11与锅体1的底面的面积比值范围为1/5-1/4。若温度检测部11与锅体1的底面的面积比值过小,温度检测部11的面积较小,造成温度检测部11测温精确度下降。若温度检测部11与锅体1的底面的面积比值较大。温度检测部11的面积较大,导磁涂层2的面积下降,锅具100电磁加热的性能下降。通过将温度检测部11与锅体1的底面的面积比值限定在合适范围内,在保证锅具100具有良好的电磁加热的性能的同时,使得温度检测部11测温精准。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温度检测部11具有第一防锈层112。例如第一防锈层112可以使用加了铝粉、钛粉等作为填充的有机涂料。设置第一防锈层112可以防止与第一防锈层112相对的锅体1的部分结构生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检测部11形成有第一阳极氧化层111和第一防锈层112,第一阳极氧化层111形成在锅体1的底面,第一防锈层112形成在第一阳极氧化层111远离锅体1的一侧,第一防锈层112可以防止与第一防锈层112相对的锅体1的部分结构生锈。
参考图1和图2,可选地,第一防锈层112的厚度范围为20-50um。若第一防锈层112的厚度较大,第一防锈层112会影响温度检测部11的测温精确度,且第一防锈层112的材料成本上升。若第一防锈层112的厚度较小,第一防锈层112对锅体1的防护效果下降,锅体1腐蚀生锈的风险上升。通过将第一防锈层112的厚度限定在合适范围内,在保证第一防锈层112有效保护锅体1的同时,提高了温度检测部11的测温精确度,且第一防锈层112的材料成本较低。
参考图1和图2,可选地,温度检测部11具有第一防护层113,第一防护层113覆盖在第一防锈层112上,第一防护层113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氟树脂涂层。第一防护层113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耐热性能和绝缘性能,同时可以保护第一防锈层112。
参考图1和图2,进一步地,第一防护层113的厚度范围为10-40um。若第一防护层113的厚度较大,第一防护层113会降低温度检测部11测温精确度,且第一防护层113的材料成本上升。若第一防护层113的厚度较小,第一防护层113的防水性能、耐热性能和绝缘性能下降,锅具100的可靠性下降。通过将第一防护层113的厚度限定在合适范围内,在保证第一防护层113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耐热性能和绝缘性能的同时,降低了第一防护层113对温度检测部11测温精确度的影响,节约第一防护层113的材料成本。
参考图1-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磁涂层2覆盖在锅体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主导磁涂层包括主导磁部21和过渡导磁部22,主导磁部21和温度检测部11通过过渡导磁部22相连,过渡导磁部22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温度检测部11,在由过渡导磁部22至温度检测部11的方向上,过渡导磁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这种设计使得主导磁部21与温度检测部11通过过渡导磁部22平滑连接,可以防止主导磁部21的边缘结构突兀,提高导磁涂层2的与锅体1的结合强度,防止导磁涂层2与锅体1的底面脱离连接。而且,设置过渡导磁部22的厚度逐渐减小,可以避免电磁感应产生的热量在温度检测部11处集中,避免温度检测部11的温度高于锅具100底部其他区域的温度,从而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锅具100温度时,在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温度检测部11中时,过渡导磁部22对温度传感器具有导向作用,且可以减少温度传感器对导磁涂层2施力时或锅具100放拿的过程中或锅具100底部磕碰时对导磁涂层2的破坏,缓冲导磁涂层2所受的应力,提高导磁涂层2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设置靠近温度检测部11的导磁涂层2的厚度减小,由于此处导磁涂层2的厚度较小,导磁涂层2的热阻较小,能够将导磁涂层2的厚度较高区域产生的热量快速的传导,提高锅具100的导热效率,提高锅具100底部温度的均匀性。
参考图4,可选地,导磁涂层2与锅体1之间设有第二阳极氧化层23,第二阳极氧化层23与第一阳极氧化层111相连,过渡导磁部22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第二阳极氧化层23,例如,过渡导磁部22的一部分覆盖第二阳极氧化层23;或者,过渡导磁部22整体覆盖第二阳极氧化层23。第二阳极氧化层23可以保护锅体1,提高锅具100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参考图1-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磁涂层2覆盖在锅体1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主导磁涂层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温度检测部11,在由主导磁涂层至温度检测部11的方向上,主导磁涂层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设置靠近温度检测部11的导磁涂层2的厚度减小,可以避免电磁感应产生的热量在温度检测部11处集中,避免温度检测部11的温度高于锅具100底部其他区域的温度,从而提高测温的准确性。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锅具100温度时,在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温度检测部11中时,主导磁涂层对温度传感器具有导向作用,且可以减少温度传感器对导磁涂层2施力时或锅具100放拿的过程中或锅具100底部磕碰时对导磁涂层2的破坏,缓冲导磁涂层2所受的应力,提高导磁涂层2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设置靠近温度检测部11的导磁涂层2的厚度减小,由于此处导磁涂层2的厚度较小,导磁涂层2的热阻较小,能够将导磁涂层2的厚度较高区域产生的热量快速的传导,提高锅具100的导热效率,提高锅具100底部温度的均匀性。
参考图2和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磁涂层2覆盖在锅体1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主导磁涂层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温度检测部11,温度检测部11邻近锅体1的底面的中心,使得温度检测部11测得的温度更加精确。
参考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磁涂层2与锅体1之间设有第二阳极氧化层23。通过设置第二阳极氧化层23可以提高锅体1表面的硬度,使得锅具100更耐磨,提高锅具100的耐腐蚀性。
参考图4,可选地,导磁涂层2中的至少一部分颗粒嵌入第二阳极氧化层23内,例如,导磁涂层2中的一部分颗粒嵌入第二阳极氧化层23内;或者,导磁涂层2中的全部颗粒嵌入第二阳极氧化层23内。这种设计可以提高导磁涂层2与第二阳极氧化层23的结合强度。或者,导磁涂层2中的至少一部分颗粒穿过第二阳极氧化层23并嵌入锅体1内,例如,导磁涂层2中的一部分颗粒穿过第二阳极氧化层23并嵌入锅体1内;或者,导磁涂层2中的全部颗粒穿过第二阳极氧化层23并嵌入锅体1内。这种设计可以提高导磁涂层2、第二阳极氧化层23及锅体1的结合强度。
参考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磁涂层2上覆盖有第二防锈层3,例如第二防锈层3可以使用加了铝粉、钛粉等作为填充的有机涂料。设置第二防锈层3可以防止导磁涂层2生锈。
参考图2,进一步地,第二防锈层3上覆盖有第二防护层4,第二防护层4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氟树脂涂层。第二防护层4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耐热性能和绝缘性能,同时可以保护第二防锈层3。
参考图1和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磁涂层2为冷喷涂层。通过冷喷涂技术制成的冷喷涂层与锅体1的结合性能好,冷喷涂层的致密度高、孔隙率低、导磁效果好。这种设计使得锅具100具有电磁加热的功能,且锅体1与导磁涂层2具有较高的结合强度。
参考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导磁涂层2的厚度范围为100-500um。若导磁涂层2的厚度过大,导磁涂层2的材料成本提高,锅具100底部的厚度较大。若导磁涂层2的厚度较小,导磁涂层2的导磁效果下降,降低了锅具100的工作效率。通过将导磁涂层2的厚度限定在合适范围内,在保证导磁涂层2良好的导磁效果的同时,节约导磁涂层2的材料成本。
可选地,导磁涂层2的边界处过渡增大或减小,使得导磁涂层2的边界与锅体1形成平滑的过渡段,降低了导磁涂层2与锅体1分层和开裂的风险。
可选地,锅体1的内表面具有不粘涂层,使得食物不易粘在锅体1的内表面上,提高了用户体验。不粘涂层可以为氟树脂不粘涂层或陶瓷不粘涂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锅具100。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压力锅等利用电磁加热的器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上述锅具100,锅具100的锅体1和锅具100的导磁涂层2结合强度高,锅具100的稳定性较高,同时烹饪器具具有良好的电磁加热功能和精确的温度检测功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为导热件,所述锅体的底面具有温度检测部;
导磁涂层,所述导磁涂层设在所述锅体的外表面,且所述导磁涂层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锅体的底面除去所述温度检测部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为金属件,所述温度检测部形成有第一阳极氧化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阳极氧化层的厚度范围为1-20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与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面积比值范围为1/5-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第一防锈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锈层的厚度范围为20-50u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部具有第一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覆盖在所述第一防锈层上,所述第一防护层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氟树脂涂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层的厚度范围为10-40um。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覆盖在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所述主导磁涂层包括主导磁部和过渡导磁部,所述主导磁部和所述温度检测部通过所述过渡导磁部相连,所述过渡导磁部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所述温度检测部,在由所述过渡导磁部至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方向上,所述过渡导磁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第二阳极氧化层,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与所述第一阳极氧化层相连,所述过渡导磁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覆盖在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所述主导磁涂层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所述温度检测部,在由所述主导磁涂层至所述温度检测部的方向上,所述主导磁涂层的厚度先增大后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覆盖在所述锅体的底面的部分为主导磁涂层,所述主导磁涂层所围设的区域限定出所述温度检测部,所述温度检测部邻近所述锅体的底面的中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第二阳极氧化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中的至少一部分颗粒嵌入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内;或者,所述导磁涂层中的至少一部分颗粒穿过所述第二阳极氧化层并嵌入所述锅体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上覆盖有第二防锈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锈层上覆盖有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二防护层为硅树脂层、陶瓷涂层或氟树脂涂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为冷喷涂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涂层的厚度范围为100-500um。
19.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
CN201922501943.3U 2019-12-31 2019-12-31 锅具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1533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1943.3U CN211533914U (zh) 2019-12-31 2019-12-31 锅具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501943.3U CN211533914U (zh) 2019-12-31 2019-12-31 锅具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533914U true CN211533914U (zh) 2020-09-22

Family

ID=72489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501943.3U Active CN211533914U (zh) 2019-12-31 2019-12-31 锅具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5339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87714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调器用内锅
CN104545487A (zh) 电磁内锅的加工方法
CN206006885U (zh) 锅体和锅具
CN202397285U (zh) 厨具内锅
CN112773202B (zh) 复合涂层及制备方法、锅具、烹饪器具
CN211533914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113073286B (zh) 复合材料、电器和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CN211380776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JP5145840B2 (ja) 電磁誘導加熱用の鍋
CN216137612U (zh) 用于炊具表面的耐磨不粘涂层结构
JP2009072253A5 (zh)
CN212581995U (zh) 复合涂层、电器
CN210727519U (zh) 一种电热水壶加热底盘
CN212610901U (zh) 复合涂层、电器
CN211380778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09996040U (zh) 烹饪器具的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9474381U (zh) 一种冷轧板多层复合锅具
CN113070192B (zh) 复合涂层及制备方法、电器
CN113079600B (zh) 复合材料、电器和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CN113116118B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2186118U (zh) 容器以及烹饪器具
CN217285424U (zh) 一种导磁炊具
CN206453662U (zh) 一种电磁炉用锅具
CN206275577U (zh) 一种不粘锅
CN215457255U (zh) 一种双层钢炒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