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0087A - 继电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70087A
CN112970087A CN201980073908.6A CN201980073908A CN112970087A CN 112970087 A CN112970087 A CN 112970087A CN 201980073908 A CN201980073908 A CN 201980073908A CN 112970087 A CN112970087 A CN 1129700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conductor
load
charging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39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启辅
渡边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970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700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1/00Details of 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1/0007Details of 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concerning the detec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47Means f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9/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different basic types of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and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not covered by any single one of the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1H89/04Combination of a thermally actuated switch with a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24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fuse and another component or apparatus
    • H01H2085/0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a binding post of a storag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241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 fuse and another component or apparatus
    • H01H2085/0291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a current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45/00Details of re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熔断器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负载继电器与第一充电继电器之间,电流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二充电继电器之间。电流检测部与绝缘层接触,从侧方观察,熔断器部位于比电流检测部靠下方的位置,熔断器部不与电流检测部接触。

Description

继电器模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各种车辆中使用的继电器模块。
背景技术
下面,使用附图来对以往的继电器模块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以往的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继电器模块1具有正侧主继电器4和负侧主继电器5。正侧主继电器4和负侧主继电器5将主电池2与车辆负载3连接或者将车辆负载3与主电池2切断。并且,继电器模块1还具有正侧充电继电器7和负侧充电继电器8。正侧充电继电器7和负侧充电继电器8将主电池2与外部电源6连接或者将外部电源6与主电池2切断。此外,外部电源6对主电池2进行充电。另外,继电器模块1中设置有:电流传感器9,其检测流过主电池2的电流;以及熔断器10,其在主电池2产生过电流时切断电流。
由于正侧主继电器4、负侧主继电器5、正侧充电继电器7以及负侧充电继电器8中以高频度流过大值的电流,因此与正侧主继电器4、负侧主继电器5、正侧充电继电器7及负侧充电继电器8连接的导体部11的面积被设置得大。导体部11具有作为导体的功能和作为散热体的功能。
此外,作为与本申请的公开关联的现有技术文献信息,例如知晓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719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继电器模块1中,配置于导体部11的熔断器10和电流传感器9由于来自周围的传播而产生同等的温度上升。假设在继电器模块1中持续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动作温度范围窄的电流传感器9在早期阶段就达到允许温度的上限。其结果,即使在流过熔断器10的电流未达到电流允许值的状态下、即在继电器模块1正常动作的范围内,电流传感器也变得不正常地进行动作,继电器模块1有可能无法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检测。也就是说,在以往的继电器模块1中,动作可靠性有可能降低。
本公开的继电器模块具备:基座;第一负载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第一方向的位置,且固定于所述基座;第一充电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空开间隔地配置并固定于所述基座;第二负载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且固定于所述基座;第二充电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空开间隔地配置并固定于所述基座;切断导体部,其将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相互连接;熔断器部,其与所述切断导体部连接;第一输入端子,其与所述熔断器部连接;检测导体部,其将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二充电继电器相互连接;电流检测部,其与所述检测导体部连接;第二输入端子,其与所述电流检测部连接;绝缘层,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及所述第二充电继电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以及散热体,其配置于比所述绝缘层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所述熔断器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之间,所述电流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二充电继电器之间,所述电流检测部与所述绝缘层接触,从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熔断器部位于比所述电流检测部靠第三方向的位置,该第三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所述熔断器部不与所述电流检测部接触。
根据本公开,电流检测部以与绝缘层及散热体的热耦合强的状态且与熔断器部的热耦合弱的状态配置。因此,在继电器、继电器与检测导体部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积极地向散热体排出。并且,在继电器、继电器与切断导体部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难以向检测导体部传播。因而,即使在继电器模块中持续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由流过检测导体部的电流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检测导体部中的温度上升被抑制。作为其结果,适当确保了电流检测部的动作温度范围,能够利用检测导体部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检测,能够提高继电器模块的动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的外观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
图3是搭载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车辆的功能框图。
图4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切断导体部的结构的外观侧视图。
图5A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切断导体部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
图5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其它切断导体部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检测导体部的结构的外观侧视图。
图7A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检测导体部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
图7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其它检测导体部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
图8是示出了以往的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来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方向设为上方、第二方向设为水平方向、第三方向设为下方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的外观侧视图,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
继电器模块12具有基座13、第一负载继电器14、第一充电继电器15、第二负载继电器16、第二充电继电器17、第一输入端子18、第二输入端子19、切断导体部20、检测导体部21、绝缘层22以及散热体23。为了便于说明,在图2中未示出基座13、绝缘层22以及散热体23。
第一负载继电器14和第一充电继电器15以在它们之间插入了空间24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第一负载继电器14和第一充电继电器15空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负载继电器14的底部14A和第一充电继电器15的底部15A固定于基座13。在第一负载继电器14的上表面14B设置有电极14C。在第一充电继电器15的上表面15B设置有电极15C。
此外,第一负载继电器14的上表面14B未必需要是平坦的,也有时具有凹部。对于在第一负载继电器14的上表面14B的凹部内设置有电极14C的情况而言,也能够解释为在上表面14B设置有电极14C。
同样地,第一充电继电器15的上表面15B未必需要是平坦的,也有时具有凹部。对于在第一充电继电器15的上表面15B的凹部内设置有电极15C的情况而言,也能够解释为在上表面15B设置有电极15C。
第二负载继电器16和第二充电继电器17以在它们之间插入了空间24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第二负载继电器16和第二充电继电器17空开间隔地配置。第二负载继电器16的底部16A和第二充电继电器17的底部17A固定于基座13。在第二负载继电器16的上表面16B设置有电极16C。在第二充电继电器17的上表面17B设置有电极17C。
此外,第二负载继电器16的上表面16B未必需要是平坦的,也有时具有凹部。对于在第二负载继电器16的上表面16B的凹部内设置有电极16C的情况而言,也能够解释为在上表面16B设置有电极16C。
同样地,第二充电继电器17的上表面17B未必需要是平坦的,也有时具有凹部。对于在第二充电继电器17的上表面17B的凹部内设置有电极17C的情况而言,也能够解释为在上表面15B设置有电极15C。
切断导体部20将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连接。并且,切断导体部20还经由熔断器部25与第一输入端子18连接。
此外,在图2中,熔断器部25经由第一导体部27与第一输入端子18连接,但是未必需要构成第一导体部27。参照图5B来在后面描述详细情况。
检测导体部21将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连接。并且,检测导体部21连接有电流检测部26。并且,检测导体部21经由电流检测部26与第二输入端子19连接。
此外,在图2中,电流检测部26经由第二导体部34与第二输入端子19连接,但是未必需要构成第二导体部34。参照图7B来在后面描述详细情况。
绝缘层22配置于第一负载继电器14、第二负载继电器16、第一充电继电器15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的上方。此外,绝缘层22与第一负载继电器14、第二负载继电器16、第一充电继电器15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在绝缘层22的上方(第一方向)配置有散热体23。绝缘层22与散热体23接触。
电流检测部26和熔断器部25配置于空间24。电流检测部26配置于空间24中的比熔断器部25更靠近绝缘层22的位置。电流检测部26与绝缘层22接触。另外,熔断器部25配置于比电流检测部26靠近基座13的位置,熔断器部25不与电流检测部26接触。也就是说,从继电器模块12的侧方(第二方向)观察,熔断器部25位于电流检测部26的下方(第三方向)。另外,熔断器部25与基座13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根据上面的结构,检测导体部21及电流检测部26配置为与绝缘层22及散热体23的热耦合强的状态,电流检测部26以与熔断器部25热耦合弱的状态配置。
因此,在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通过检测导体部21和电流检测部26积极地向散热体23排出。另外,在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检测导体部21之间的连接点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与检测导体部21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通过检测导体部21和电流检测部26积极地向散热体23排出。
另一方面,在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难以向检测导体部21及电流检测部26传播。另外,在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切断导体部20之间的连接点以及第一充电继电器15与切断导体部20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难以向检测导体部21、电流检测部26传播。
因而,即使在继电器模块12中持续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由流过检测导体部21的电流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检测导体部21中的温度上升被抑制。作为其结果,适当确保了检测导体部21中的电流检测部26的动作温度范围,能够利用检测导体部21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检测,能够提高继电器模块12的动作可靠性。
[继电器模块12的结构的详细情况]
参照图1和图2来对继电器模块12的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前所述,继电器模块12具有基座13、第一负载继电器14、第一充电继电器15、第二负载继电器16、第二充电继电器17、第一输入端子18、第二输入端子19、切断导体部20、检测导体部21、绝缘层22以及散热体23。
并且,第一负载继电器14、第一充电继电器15、第二负载继电器16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配置于共用的基座13。第一负载继电器14和第一充电继电器15以在它们之间插入了空间24的方式相面对。也就是说,第一负载继电器14和第一充电继电器15空开间隔地配置。第二负载继电器16和第二充电继电器17以在它们之间插入了空间24的方式相面对。也就是说,第二负载继电器16和第二充电继电器17空开间隔地配置。并且,第一负载继电器14和第二负载继电器16以在它们之间插入了空间24的方式相面对。也就是说,第一负载继电器14和第二负载继电器16空开间隔地配置。并且,第一充电继电器15和第二充电继电器17以在它们之间插入了空间24的方式相面对。也就是说,第一充电继电器15和第二充电继电器17空开间隔地配置。
换言之,第一负载继电器14、第一充电继电器15、第二负载继电器16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分别配置于沿纵横各分隔成两个而得到的四个格子状区域的各个区域。
特别地将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相面对、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相面对的空间24表示为第一空间24A。另外,特别地将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二负载继电器16相面对、第一充电继电器15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相面对的空间24表示为第二空间24B。在该情况下,第一空间24A比第二空间24B大,使继电器相互隔开的距离大。而且,在第一空间24A中配置有熔断器部25和电流检测部26。
并且,当相对于第二负载继电器16而将第一负载继电器14所处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时,第一输入端子18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第四方向)从切断导体部20引出。第二输入端子19沿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第四方向)从检测导体部21引出。
换言之,从第一方向(上方)观察,朝向第二方向依次排列了第一输入端子18及第二输入端子19、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之间的区域、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之间的区域。
根据该结构,经由切断导体部20与第一输入端子18连接的第一负载继电器14及第一充电继电器15同第一输入端子18之间能够获得长距离。因此,能够易于将熔断器部25配置到空间24,该熔断器部25与切断导体部20连接且在第四方向上具有大尺寸。
而且,在继电器模块12中,从侧方观察(从第二方向观察)配置于第一空间24A中的电流检测部26和熔断器部25时,熔断器部25位于比电流检测部26更靠下方(第三方向)的位置。电流检测部26和熔断器部25配置为不接触,以使电流检测部26与熔断器部25的热耦合变弱。电流检测部26与绝缘层22接触,绝缘层22与散热体23接触。因此,电流检测部26易于散热。
只要电流检测部26的散热特性处于比熔断器部25的散热特性更良好的状态即可,前述的电流检测部26与熔断器部25的上下的位置关系很重要。即使电流检测部26及熔断器部25未完全收容在第一空间24A内,只要电流检测部26、熔断器部25的至少一部分收容在第一空间24A内即可。而且,如图2所示的俯视时那样,不需要电流检测部26与熔断器部25为相邻的位置关系。
[车辆的功能框图的说明]
图3是搭载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12的车辆的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例如继电器模块12搭载于车辆29的车体30。继电器模块12与搭载于车体30的高电压电池31及车辆负载32连接。高电压电池31的正电极31A与继电器模块12的第一输入端子18连接,高电压电池31的负电极31B与继电器模块12的第二输入端子19连接。
另外,车辆负载32的正电位侧通过第一输入端子18、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高电压电池31的正电极31A连接。同样地,车辆负载32的负电位侧通过第二输入端子19、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高电压电池31的负电极31B连接。换言之,第一负载继电器14配置于极性为正侧的负载电流路径,第二负载继电器16配置于极性为负侧的负载电流路径。
车辆负载32可以是以在车辆29行驶时等进行驱动的马达(未图示)为代表的电气负载、包括向电气负载供给电力的电力变换装置(未图示)的电气负载。
另外,外部电源33是设置于车辆29的外部、且用于以特别短的时间对高电压电池31进行充电的电源。因而,外部电源33平常不与车辆29连接。在为了对高电压电池31进行充电而连接了外部电源33时,外部电源33的正电位侧通过第一输入端子18、第一充电继电器15与高电压电池31的正电极31A连接。同样地,外部电源33的负电位侧通过第二输入端子19、第二充电继电器17与高电压电池31的负电极31B连接。换言之,第一充电继电器15配置于极性为正侧的充电电流路径,第二充电继电器17配置于极性为负侧的充电电流路径。
如上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14及第二负载继电器16、第一充电继电器15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配置于正侧和负侧的电流路径这两方。继电器模块12特别是在产生异常电流时切断对于确保安全而言是重要的功能。因而,针对两个极性配置了继电器以保证功能的可靠性,但是,即使是在正侧和负侧的电流路径中的任一方配置了继电器的方式,继电器模块也能够实现功能。
接着,对切断导体部20和检测导体部21进行说明。
[切断导体部20的结构]
图4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切断导体部20的结构的外观侧视图,图5A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的切断导体部20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切断导体部20连接有熔断器部25。
如图5A所示,熔断器部25经由第一导体部27与第一输入端子18连接。切断导体部20的一个端部与第一负载继电器14连接,切断导体部20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连接(参照图2)。
如图5A所示,熔断器部25与切断导体部20连接,并且经由第一导体部27与第一输入端子18连接。将切断导体部20中的连接熔断器部25的部分表示为连接点切断导体20J(第三部分),将切断导体部20中的与第一负载继电器14连接的部分表示为负载切断导体20A(第一部分),将切断导体部20中的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连接的部分表示为充电切断导体20B(第二部分),将切断导体部20中的将负载切断导体20A与连接点切断导体20J相互连接的部分表示为连接部分20C,将切断导体部20中的将充电切断导体20B与连接点切断导体20J相互连接的部分表示为连接部分20D。
也可以是,在切断导体部20的各个部分中,对导体的截面积、表面积设置差异。例如,也可以使负载切断导体20A的截面积、表面积大于充电切断导体20B的截面积、表面积,以提高连续通电时的散热性。还可以使充电切断导体20B的截面积、表面积大于负载切断导体20A的截面积、表面积,以在电流密度易于变大的快速充电中确保电流容量。
此外,也可以是,如图5A所示,第一导体部27和第一输入端子18由不同的导体形成,且第一导体部27与第一输入端子18接合。也可以是,如图5B所示,未必需要设置第一导体部27,第一输入端子18兼备第一导体部27的功能,第一输入端子18直接与熔断器部25连接。
关于切断导体部20,也可以是,负载切断导体20A、充电切断导体20B、连接部分20C、连接部分20D、连接点切断导体20J的各导体由各不相同的导体形成,且各导体接合。切断导体部20还可以由单个导体形成。
从侧方观察(从第二方向观察),第一连接点切断导体20J位于与负载切断导体20A及充电切断导体20B不同的高度。切断导体部20被弯曲,由此具有负载切断导体20A、连接部分20C、连接点切断导体20J、连接部分20D以及充电切断导体20B。如上所述,从侧方观察(从第二方向观察),切断导体部20弯曲以对熔断器部25和电流检测部26所处的高度位置设置差别。另外,作为切断导体部20被弯曲形成的前提,第一负载继电器14和第一充电继电器15实质上位于同一高度。
[检测导体部21的结构]
图6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12的检测导体部21的结构的外观侧视图。图7A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12的检测导体部21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图7B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的继电器模块12的其它检测导体部21的结构的外观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导体部21由水平延伸的一个导体形成。电流检测部26具有分流电阻36和检测电路37。分流电阻36与检测导体部21连接。如图6所示,检测电路37设置于检测导体部21的下方。
如图7A所示,电流检测部26与检测导体部21连接,并且经由第二导体部34与第二输入端子19连接。将连接点表示为连接点检测导体21J,将与第二负载继电器16连接的部分表示为负载检测导体21A,将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连接的部分表示为充电检测导体21B。分流电阻36与第二导体部34及检测导体部21连接。并且,检测电路37配置于与第二导体部34及检测导体部21紧贴的位置,该检测电路37基于响应于分流电阻36中流过电流而在分流电阻36产生的电位差来检测电流值。连接点检测导体21J连接有分流电阻36。连接点检测导体21J位于负载检测导体21A与充电检测导体21B之间。各个导体的截面积、表面积也可以相互不同。例如,也可以使负载检测导体21A的截面积或表面积大于充电检测导体21B的截面积或表面积,以提高连续散热性来连续通电。还可以使充电检测导体21B的截面积或表面积大于负载检测导体21A的截面积或表面积,以在电流密度易于变大的快速充电中确保电流容量。
此外,也可以是,如图7A所示,第二导体部34和第二输入端子19由不同的导体形成,且第二导体部34与第二输入端子19接合。也可以是,如图7B所示,未必需要设置第二导体部34,第二输入端子19兼备第二导体部34的功能,第二输入端子19直接与电流检测部26连接。
关于检测导体部21,也可以是,以负载检测导体21A、充电检测导体21B以及连接点检测导体21J的各导体由互不相同的导体形成且各导体接合的方式形成。检测导体部21还可以由单个导体形成。
从侧方观察,负载检测导体21A、充电检测导体21B以及连接点检测导体21J在第一方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如上所述,从侧方观察(从第二方向观察),检测导体部21形成为板状以对熔断器部25和电流检测部26所处的高度位置设置差别。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电阻36由与第二导体部34及检测导体部21相互不同的导体形成。然而,分流电阻36也可以与第二导体部34及检测导体部21一起通过单个导体来设置。分流电阻36只要具有比第二导体部34及检测导体部21高的直流电阻值即可。因而,在分流电阻36与第二导体部34及检测导体部21一起通过单个导体来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二导体部34与检测导体部21之间形成中间变细的部分来设为分流电阻36。
用于检测在分流电阻36产生的电位差的检测电路37配置于检测导体部21的下表面。如图1所示,检测导体部21的上表面与绝缘层22接触。检测导体部21以形成于单一面的导体为主,因此通过在检测导体部21中的具有大面积的上表面与绝缘层22接触,散热特性得到提高。因此,使分流电阻36与绝缘层22接触,即使检测电路37配置于分流电阻36的与绝缘层22相反的一面,检测电路37的散热性也能够维持良好的状态。因此,电流检测部26的散热特性比熔断器部25的散热特性更良好。并且,电流检测部26以将电流检测部26与熔断器部25、切断导体部20的热耦合抑制得小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
如上面这样,检测导体部21及电流检测部26以与绝缘层22及散热体23的热耦合强的状态配置、且电流检测部26以与熔断器部25的热耦合弱的状态配置。因此,特别地,在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之间的连接点、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检测导体部21之间的连接点以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与检测导体部21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通过检测导体部21和电流检测部26积极地向散热体23排出。并且,在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之间的连接点以及第一充电继电器15与切断导体部20之间的连接点处易于产生的热难以向检测导体部21和电流检测部26传播。
因而,即使在继电器模块12中持续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由流过检测导体部21的电流引起的发热以外的原因所导致的检测导体部21中的温度上升被抑制。作为其结果,适当确保了检测导体部21中的电流检测部26的动作温度范围,能够利用检测导体部21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检测,能够提高继电器模块12的动作可靠性。
为了便于说明,在上面的说明中,作为一例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作为基准规定了上下。然而,继电器模块12也可以是旋转90°或180°后的配置,只要继电器模块12中的结构要素的层叠顺序一致即可。
另外,以第一输入端子18为正极侧且第二输入端子19为负极侧来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为一例,也可以是,第一输入端子18被设定为负极侧且第二输入端子19被设定为正极侧。
(总结)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的继电器模块12具备:基座13;第一负载继电器14,其位于比基座13靠第一方向(上方)的位置,且固定于基座13;第一充电继电器15,其位于比基座13靠第一方向(上方)的位置,且与第一负载继电器14空开间隔地配置并固定于基座13;第二负载继电器16,其位于比基座13靠第一方向(上方)的位置,且固定于基座13;第二充电继电器17,其位于比基座13靠第一方向(上方)的位置,且与第二负载继电器16空开间隔地配置并固定于基座13;切断导体部20,其将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相互连接;熔断器部25,其与切断导体部20连接;第一输入端子18,其与熔断器部25连接;检测导体部21,其将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相互连接;电流检测部26,其与检测导体部21连接;第二输入端子19,其与电流检测部26连接;绝缘层22,其配置于比第一负载继电器14、第二负载继电器16、第一充电继电器15及第二充电继电器17靠第一方向(上方)的位置;以及散热体23,其配置于比绝缘层22靠第一方向(上方)的位置,熔断器部2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负载继电器14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之间,电流检测部2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负载继电器16与第二充电继电器17之间,电流检测部26与绝缘层22接触,从作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侧方)观察,熔断器部25位于比电流检测部26靠第三方向(下方)的位置,该第三方向为与第一方向(上方)相反的方向,熔断器部25不与电流检测部26接触。
另外,另一个方式的继电器模块12还具备第一导体部27和第二导体部34,第一输入端子18经由第一导体部27与熔断器部25连接,第二输入端子19经由第二导体部34与电流检测部26连接。
另外,在另一个方式的继电器模块12中,电流检测部26具有分流电阻36和使用分流电阻36来检测电流的检测电路37,检测导体部21经由分流电阻36与第二导体部34连接。
另外,在另一个方式的继电器模块12中,分流电阻36与绝缘层22接触,检测电路37位于比分流电阻36靠第三方向(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另一个方式的继电器模块12中,切断导体部20具有:第一部分(负载切断导体20A),其与第一负载继电器14连接;第二部分(充电切断导体20B),其与第一充电继电器15连接;第三部分(连接点切断导体20J),其位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从第二方向(侧方)观察,第三部分(连接点切断导体20J)位于比第一部分(负载切断导体20A)及第二部分(充电切断导体20B)靠第三方向(下方)的位置,熔断器部25与第三部分(连接点切断导体20J)连接。
另外,在另一个方式的继电器模块12中,还具备:第一电极14C,其设置于第一负载继电器14的上表面;以及第二电极15C,其设置于第一充电继电器15的上表面,第一负载继电器14的底部固定于基座13,第一充电继电器15的底部固定于基座13。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继电器模块能够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检测,具有提高动作可靠性的效果,在各种车辆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继电器模块;2:主电池;3:车辆负载;4:正侧主继电器;5:负侧主继电器;6:外部电源;7:正侧充电继电器;8:负侧充电继电器;9:电流传感器;10:熔断器;12:继电器模块;13:基座;14:第一负载继电器;15:第一充电继电器;16:第二负载继电器;17:第二充电继电器;14A、15A、16A、17A:底部;14B、15B、16B、17B:上表面;14C、15C、16C、17C:电极;18:第一输入端子;19:第二输入端子;20:切断导体部;20A:负载切断导体(第一部分);20B:充电切断导体(第二部分);20C:连接部分;20D:连接部分;20J:连接点切断导体(第三部分);21:检测导体部;21A:负载检测导体;21B:充电检测导体;21J:连接点检测导体;22:绝缘层;23:散热体;24:空间;24A:第一空间;24B:第二空间;25:熔断器部;26:电流检测部;27:第一导体部;29:车辆;30:车体;31:高电压电池;31A:正电极;31B:负电极;32:车辆负载;33:外部电源;34:第二导体部;36:分流电阻;37:检测电路。

Claims (6)

1.一种继电器模块,具备:
基座;
第一负载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第一方向的位置,且固定于所述基座;
第一充电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空开间隔地配置并固定于所述基座;
第二负载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且固定于所述基座;
第二充电继电器,其位于比所述基座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且与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空开间隔地配置并固定于所述基座;
切断导体部,其将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相互连接;
熔断器部,其与所述切断导体部连接;
第一输入端子,其与所述熔断器部连接;
检测导体部,其将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二充电继电器相互连接;
电流检测部,其与所述检测导体部连接;
第二输入端子,其与所述电流检测部连接;
绝缘层,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及所述第二充电继电器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以及
散热体,其配置于比所述绝缘层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
其中,所述熔断器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之间,
所述电流检测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负载继电器与所述第二充电继电器之间,
所述电流检测部与所述绝缘层接触,
从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熔断器部位于比所述电流检测部靠第三方向的位置,该第三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
所述熔断器部不与所述电流检测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模块,其中,
还具备第一导体部和第二导体部,
所述第一输入端子经由所述第一导体部与所述熔断器部连接,
所述第二输入端子经由所述第二导体部与所述电流检测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模块,其中,
所述电流检测部具有:
分流电阻;以及
检测电路,其使用所述分流电阻来检测电流,
其中,所述检测导体部经由所述分流电阻与所述第二导体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模块,其中,
所述分流电阻与所述绝缘层接触,
所述检测电路位于比所述分流电阻靠所述第三方向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模块,其中,
所述切断导体部具有:第一部分,其与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连接;第二部分,其与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连接;以及第三部分,其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所述第三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靠所述第三方向的位置,
所述熔断器部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模块,还具备:
第一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的上表面;以及
第二电极,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的上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负载继电器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基座,
所述第一充电继电器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基座。
CN201980073908.6A 2018-11-15 2019-10-31 继电器模块 Pending CN1129700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4766 2018-11-15
JP2018214766 2018-11-15
PCT/JP2019/042796 WO2020100612A1 (ja) 2018-11-15 2019-10-31 リレー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70087A true CN112970087A (zh) 2021-06-15

Family

ID=70730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3908.6A Pending CN112970087A (zh) 2018-11-15 2019-10-31 继电器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83985A1 (zh)
EP (1) EP3882945A4 (zh)
JP (1) JP7008257B2 (zh)
CN (1) CN112970087A (zh)
WO (1) WO20201006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60025A (ja) * 2021-04-06 2022-10-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断装置
JP2022160026A (ja) * 2021-04-06 2022-10-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断装置
JP7486096B2 (ja) 2022-02-24 2024-05-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遮断ユニッ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1792A (zh) * 2013-09-17 2014-01-01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盒
EP3010072A1 (en) * 2014-06-05 2016-04-20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CN205429106U (zh) * 2016-02-23 2016-08-03 苏州智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分配单元及使用该电池分配单元的电池组
CN107403971A (zh) * 2017-06-26 2017-11-28 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电池系统高压电器盒
CN207257392U (zh) * 2017-09-29 2018-04-20 德尔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电气盒
CN108347077A (zh) * 2018-03-06 2018-07-3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高压箱
CN207902186U (zh) * 2018-01-31 2018-09-25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高压配电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1944A (ja) * 2001-03-09 2002-09-2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電気接続箱
JP2004350448A (ja) * 2003-05-23 2004-12-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
US7528507B2 (en) * 2006-08-24 2009-05-05 Anthony Carson Current sensing load demand apparatus and methods
JP5144160B2 (ja) * 2007-07-26 2013-02-1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車載用負荷制御装置、車載用前照灯装置、および車載用尾灯装置
US20140192457A1 (en) * 2013-01-10 2014-07-1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Battery distribution unit
JP6069127B2 (ja) * 2013-08-08 2017-02-01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
US10091902B2 (en) * 2015-11-23 2018-10-02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module for battery distribution assembly
JP6906182B2 (ja) * 2016-09-07 2021-07-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蓄電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1792A (zh) * 2013-09-17 2014-01-01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的高压配电盒
EP3010072A1 (en) * 2014-06-05 2016-04-20 LG Chem, Ltd. Battery pack
CN205429106U (zh) * 2016-02-23 2016-08-03 苏州智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分配单元及使用该电池分配单元的电池组
CN107403971A (zh) * 2017-06-26 2017-11-28 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电池系统高压电器盒
CN207257392U (zh) * 2017-09-29 2018-04-20 德尔福中央电气(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电气盒
CN207902186U (zh) * 2018-01-31 2018-09-25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高压配电盒
CN108347077A (zh) * 2018-03-06 2018-07-3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电池系统高压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100612A1 (ja) 2021-09-02
EP3882945A1 (en) 2021-09-22
EP3882945A4 (en) 2022-04-06
JP7008257B2 (ja) 2022-01-25
US20210383985A1 (en) 2021-12-09
WO2020100612A1 (ja)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70087A (zh) 继电器模块
US8691409B2 (en) Battery module having sensing member with novel structure
US8294293B2 (en) High-voltage electrical component unit for vehicles
KR101916942B1 (ko) 전지모듈간 결합구조가 개선된 전지팩
JP5502760B2 (ja) 複数の個別セルを備えたバッテリ
US8841011B2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13525945A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用電圧検出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採用した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
US10741887B2 (en) Fixing structure of voltage detection terminal
KR102003067B1 (ko) 전압 센싱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지모듈
US10497989B2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voltage sensing member having receptacle structure
CN111279601B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1174909A (ja) 電流検出装置
EP3678295B1 (en) Semiconductor relay and vehicle current detection device
US20210302504A1 (en) Measuring assembly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and voltage
CN111034044B (zh) 半导体继电器以及车辆用电流检测装置
JP2006073362A (ja)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EP3687026B1 (en) Vehicle power supply device
US20240177948A1 (en) Cutoff device
JP2006120487A (ja) バッテリの電圧検出構造
JP7191158B1 (ja) パワーモジュール
CN117063366A (zh) 断路装置
Holbrook et al. Low inductance connector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