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8474A - 微针敷贴器 - Google Patents

微针敷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8474A
CN112888474A CN201980056800.6A CN201980056800A CN112888474A CN 112888474 A CN112888474 A CN 112888474A CN 201980056800 A CN201980056800 A CN 201980056800A CN 112888474 A CN112888474 A CN 112888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puncture
housing
cylindrical body
micro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68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边美浪
土取保纪
藤原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r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r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14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483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14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22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613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9918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ro Corp filed Critical Nipr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88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84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69Devices for implanting pellets, e.g. markers or solid medica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61Methods for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82Internal energy supply devices
    • A61M2205/8275Mechanical
    • A61M2205/8281Mechanical spring operate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微针的误穿刺的新型构造的微针敷贴器。微针敷贴器10通过将穿刺杆14压入壳体16,并且使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从而能够使微针12进行穿刺,其中,微针敷贴器具有:移动限制机构148,其阻止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以及解除机构158,其伴随着穿刺杆14向壳体16的压入操作而解除移动限制机构148,从而允许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

Description

微针敷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经皮地传送药剂等的微针向皮肤的穿刺的微针敷贴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这样的经皮的药剂的给药方法。这样的通过注射进行的经皮的药剂的给药例如与经口的药剂的给药相比,具有迅速地发挥效果、不会被酶等分解等优点,但是为侵入性的,大多伴有疼痛。
因此,提出了使用微小的针(微针)的经皮的药剂给药方法。即,通过使涂布有药剂的微针向皮肤穿刺、或者使中空的微针向皮肤穿刺并通过设置于该微针的管腔注入药剂,能够经皮地进行药剂给药。通过采用使用了微针的药剂给药方法,能够进行疼痛较小的经皮治疗。
顺便提及的是,作为用于使微针向皮肤穿刺的装置,例如已知有日本特表2016-51998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微针敷贴器。该微针敷贴器具有在穿刺时保持微针的穿刺杆、在内部具备该穿刺杆的壳体、以及能够相对于该壳体进行移动的可动圆筒体。然后,例如将穿刺杆向壳体压入而对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进行压缩,并且向皮肤按压敷贴器而使可动圆筒体向壳体侧移动。由此,形成为微针能够进行穿刺的状态,通过从该状态解除弹性构件的压缩,从而使穿刺杆突出而使微针穿刺。
然而,在以往提出的微针敷贴器中,难以说针对误穿刺等的对策是充分的。例如,在以往构造的微针敷贴器中,若在将穿刺杆压入壳体之前将敷贴器按压于皮肤,则存在可动圆筒体被压入壳体侧而使设置于穿刺杆的微针从敷贴器突出而意外地向皮肤穿刺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6-519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对防止微针的意外穿刺等有效的新型微针敷贴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以下,对用于掌握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记载,但以下所记载的各方式是示例性地记载的方式,不仅能够适当地相互组合而采用,而且对于各方式所记载的多个构成要素,也能够尽可能独立地识别以及采用,还能够适当地与其他方式所记载的任一构成要素组合而采用。由此,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方式,能够实现各种其他方式。
第一方式是一种微针敷贴器,其通过将穿刺杆压入壳体,并且使可动圆筒体向该壳体侧移动,从而能够使微针进行穿刺,其中,所述微针敷贴器具有:移动限制机构,其阻止所述可动圆筒体向所述壳体侧移动;以及解除机构,其伴随着所述穿刺杆向所述壳体的压入操作而解除该移动限制机构,从而允许该可动圆筒体向该壳体侧移动。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在进行将穿刺杆向壳体压入的操作时,移动限制机构被解除,从而允许可动圆筒体向壳体侧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可动圆筒体在进行将穿刺杆向壳体压入的操作之前向壳体侧移动,从而能够防止微针的误穿刺。
第二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由通过与所述可动圆筒体的抵接而阻止该可动圆筒体向所述壳体侧移动的锁定构件构成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并且,在所述解除机构中,通过将所述穿刺杆向该壳体压入而解除该锁定构件与该可动圆筒体的抵接。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通过设置锁定构件并使其与可动圆筒体抵接,从而构成阻止可动圆筒体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并且通过压入穿刺杆而解除与可动圆筒体的抵接,从而构成解除移动限制机构而允许可动圆筒体的移动的解除机构。
第三方式在所述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锁定构件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穿刺杆的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移动,通过该锁定构件的移动,选择性地实现由与所述可动圆筒体的抵接实现的移动的阻止和由抵接解除实现的移动的允许。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通过使锁定构件移动来解除与可动圆筒体的抵接,从而允许可动圆筒体的移动。尤其是,由于锁定构件的可动方向与穿刺杆的压入方向交叉,因此能够通过锁定构件更有效地阻止穿刺杆的压入力。
第四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由从外侧覆盖所述穿刺杆的帽构成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并且由该帽的取下构造构成所述解除机构。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若不卸下帽,则不允许穿刺杆的压入以及可动圆筒体的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可动圆筒体的意外的移动。
第五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移动限制机构构成为包括将所述可动圆筒体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罩。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通过设置通过将可动圆筒体覆盖而能够阻止可动圆筒体向壳体侧移动的罩,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可动圆筒体的意外的移动。
第六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微针能够装配于所述可动圆筒体,并且通过将从外侧覆盖所述穿刺杆的能够取下的帽安装于所述壳体,从而使该微针不能装配于该可动圆筒体。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由于不取下帽就不能将微针装配于可动圆筒体,因此也能够防止例如在将微针装配于敷贴器的状态下可动圆筒体意外地向壳体侧移动而发生误穿刺。
第七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微针敷贴器设置有安全机构,所述安全机构将使所述微针进行穿刺动作的穿刺按钮形成为不能进行操作,并且通过使所述可动圆筒体向所述壳体侧移动而解除该安全机构。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使可动圆筒体向壳体侧移动,即,例如通过将敷贴器向皮肤按压而能够进行微针的穿刺动作,因此也能够防止在将敷贴器向皮肤按压之前使微针突出。
第八方式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微针敷贴器具备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所述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通过施力机构使所述微针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经由缓冲机构对通过该施力机构而从该壳体突出的该微针持续地施加朝向突出方向的附加外力。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对从壳体突出并向皮肤穿刺的微针持续地施加附加的外力,因此维持微针向皮肤穿刺的穿刺状态,能够实现药剂的经皮给药的稳定化。另外,由于针对穿刺后的微针的附加外力经由缓冲机构来施加,因此能够减轻针对微针的冲击力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等不适感。
第九方式在所述第八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具备产生所述附加外力的附加外力产生构件,由该附加外力产生构件产生的该附加外力经由所述缓冲机构作用于所述微针。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由于具备附加外力产生构件,因此使用者无需从外部施加较大的附加外力。
第十方式在所述第九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附加外力产生构件由通过保持为压缩状态而产生所述附加外力的压缩弹簧构件构成,该压缩弹簧构件的该附加外力经由加压力传递构件作用于所述缓冲机构,并且能够解除地设置有阻止该加压力传递构件的移动的移动锁定机构。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能够利用加压力传递构件来控制附加外力对微针的作用。
第十一方式在所述第八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具备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而施加所述附加外力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由该附加外力操作构件施加的该附加外力经由所述缓冲机构作用于所述微针。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能够适当且容易地变更、调节通过附加外力操作构件从外部施加的附加外力等。
第十二方式在所述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阻止所述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操作的操作锁定机构设置为能够解除。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通过操作锁定机构,能够防止由附加外力操作构件进行的附加外力的意外的附加。
第十三方式在所述第十一方式或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供从外部进行操作的操作面至少在穿刺前的保管状态下设定于从所述壳体的表面进入至内部的位置。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至少在保管状态下,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意外的操作。
第十四方式在所述第八方式至第十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缓冲机构由与所述施力机构不同的弹性构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例如在缓冲机构和施力机构由互不相同的弹性构件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对缓冲机构和施力机构的弹性等进行设定,能够提高敷贴器的设计自由度。
第十五方式在所述第八方式至第十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缓冲机构由所述施力机构构成。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通过由相同的构件构成缓冲机构和施力机构,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部件数量的削减。
第十六方式的微针贴取器在所述第一方式至第十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微针贴取器的基础上,所述穿刺杆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向第一方向以及与该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进行滑动,并且,所述微针敷贴器具备:施力机构,其对该穿刺杆向该第一方向进行施力;闩锁机构,其使该穿刺杆克服该施力机构的力从相对于该壳体而位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一位置向该第二方向进行移动,并将该穿刺杆相对于该壳体从该第一位置保持在位于该第二方向的第二位置;按钮,通过向与该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该按钮,使其作用于该闩锁机构而解除该穿刺杆的保持;按钮限制机构,其具有按压承受部,在按钮限制机构位于相对于该壳体的第三位置时,该按压承受部在该按钮与该闩锁机构之间与被按压的该按钮抵接,从而限制该按钮对该闩锁机构的作用,在使按钮限制机构相对于该壳体从该第三位置移动到位于该第二方向的第四位置时,该按压承受部从该按钮与该闩锁机构之间向该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允许该按钮对该闩锁机构的作用;以及滑动防止机构,其防止该按钮与该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即使使用者一边按压按钮一边想要使按钮限制机构向第二方向移动,也能够防止按钮与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因此能够确保安全性,并且能够进行顺畅的动作。
第十七方式在所述第十六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滑动防止机构具有移动限制机构,该移动限制机构对在被所述按钮按压的状态下的、所述按钮限制机构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在对按钮进行了按压时,按钮限制机构的从第三位置向第四位置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防止按钮与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
第十八方式在所述第十七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具有抵接面,通过使在被所述按钮按压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所述按钮限制机构与所述抵接面抵接,对该按钮限制机构的向所述第四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与按钮限制机构抵接而限制其向第四位置的移动的部分构成为面状,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限制按钮限制机构向第四位置移动。
第十九方式在所述第十八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抵接面是在相对于所述按钮限制机构而配置在所述按钮的相反侧的壁部上设置的台阶面。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通过按压按钮,使按钮限制机构与设置于相反侧的壁部的台阶面抵接,从而限制按钮限制机构向第四位置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按钮与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
第二十方式在所述第十六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的基础上,所述滑动防止机构是在所述按钮限制机构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覆盖所述按钮的按压部、且在该按钮限制机构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使该按钮的该按压部露出的罩。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在使按钮限制机构移动至第四位置而使按钮从罩露出之前,使用者无法按压按钮,因此能够防止按钮与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
顺便提及的是,日本特表2016-511105号公报所记载那样的微针敷贴器例如具备壳体和容纳于该壳体的施力机构,通过该施力机构使装配于敷贴器的微针从壳体突出而向患者的皮肤穿刺。即,在该微针敷贴器中,只不过是例如压缩螺旋弹簧等施力机构进行复原变形而使微针瞬间进行穿刺而已,因此存在涂布于微针的药剂的经皮给药不充分的情况。因此,要求能够更可靠地对药剂进行经皮给药的微针敷贴器。
此外,在上述日本特表2016-511105号公报中,以改善穿通为目的,提出了使用多个弹簧使追加的柱塞元件对第一柱塞元件(微针)连续地击打或碰撞的方式。然而,若采用该构造,则会对微针施加冲击性的外力,因此患者有可能感到疼痛等不适感。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与本发明不同的发明的第一方式为,在通过施力机构使微针从壳体突出的微针敷贴器中,具备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该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经由缓冲机构对通过所述施力机构而从所述壳体突出的所述微针持续地施加朝向突出方向的附加外力。
根据本方式的微针敷贴器,对从壳体突出并向皮肤穿刺的微针持续地施加附加的外力,因此维持微针向皮肤穿刺的穿刺状态,能够实现药剂的经皮给药的稳定化。另外,由于针对穿刺后的微针的附加外力经由缓冲机构施加,因此能够减轻针对微针的冲击力的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等不适感。
另外,在日本特表2004-510530号公报所记载的微针敷贴器中,克服冲击弹簧(20)而被压入主体(12)的活塞(14)通过与捕捉件(26)和柔软指状件(28)的闩锁(30)卡合而被锁定在规定的位置。接着,将保持有具有多个微针的贴片(44)的贴片保持器(34)装配于主体(12)的端部。然后,在将贴片保持器(34)的端部(42)按压于皮肤的状态下,若克服按压弹簧(24)而对帽(16)向主体(12)侧进行按压,则从帽(16)向下方突出的销(46)使柔软指状件(28)向外移动。由此,活塞(14)的捕捉件(26)与柔软指状件(28)的闩锁(30)的卡合被解除,活塞(14)被释放。通过冲击弹簧(20)而向下方移动的活塞(14)使保持于贴片保持器(34)的贴片(44)与皮肤碰撞。
在上述日本特表2004-510530号公报中记载了设置旋转锁定装置的内容,该旋转锁定装置使帽(16)绕轴旋转,能够取得销(46)与柔软指状件(28)在周向上匹配的位置和不匹配的位置。这样,如果使帽(16)旋转至销(46)与柔软指状件(28)不匹配的位置,则即使按压方向的力错误地作用于帽(16),活塞(14)也不会被释放,安全性较高。
本申请人为了实现安全性的进一步提高,对在主体的侧面设置用于应用微针的按钮并且能够沿穿刺方向进行移动的按钮限制机构进行了研究。作为这样的按钮限制机构,可以考虑在不压入按钮限制机构的状态下,使按钮与按钮限制机构干涉而阻止按钮的动作的机构。而且,通过将按钮限制机构压入至规定的位置,能够使按钮动作。在这样的按钮限制机构中,优选在将按钮限制机构压入至规定的位置后,再对按钮进行按压,但用户未必按照所设想的顺序进行操作,也能够设想到在对按钮进行了按压的状态下将按钮限制机构压入的情况。
若进行这样的操作,则被按压的按钮与按钮限制机构产生滑动,从而使各个构件磨损或变形,有可能对微针敷贴器的顺畅的动作造成障碍。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与本发明进一步不同的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微针敷贴器,所述微针敷贴器具有:杆,其以能够向第一方向以及与该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进行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壳体;以及施力机构,其对所述杆向第一方向进行施力,使被所述施力机构施力的所述杆与相对于所述杆而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对微针进行支承的微针支承体发生碰撞,将所述微针支承体按压于对象部位,使所述微针穿刺于所述对象部位,其中,所述微针敷贴器具备:闩锁机构,其使所述杆克服所述施力机构的力从相对于所述壳体而位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进行移动,并将所述杆相对于所述壳体从所述第一位置保持在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位置;按钮,通过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所述按钮,使其作用于所述闩锁机构而解除所述杆的保持;按钮限制机构,其具有按压承受部,在所述按钮限制机构位于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第三位置时,所述按压承受部在所述按钮与所述闩锁机构之间与被按压的该按钮抵接,从而限制该按钮对所述闩锁机构的作用,在使所述按钮限制机构相对于所述壳体从所述第三位置移动到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第四位置时,所述按压承受部从所述按钮与所述闩锁机构之间向所述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允许该按钮对所述闩锁机构的作用;以及滑动防止机构,其防止所述按钮与所述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
根据本方式,即使使用者一边按压按钮一边想要使按钮限制机构向第二方向移动,也能够防止按钮与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因此能够提供一种确保安全性并且能够进行顺畅的动作的微针敷贴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通过对可动圆筒体向壳体侧的移动进行控制,能够有效地防止微针的意外的穿刺动作等。
附图说明
图1是以拆下罩后的初始状态从底面侧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截面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以覆盖罩后的保管状态从平面侧示出图1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压入穿刺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截面立体图。
图7是表示相对于图5所示的微针敷贴器而装配保持微针的盒体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相对于图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而装配保持微针的盒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从保持微针的盒体卸下盒体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平面侧示出图9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XI-XI截面的横截面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使可动圆筒体向壳体侧移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截面立体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XV-XV截面的横截面立体图。
图16是在图1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对穿刺按钮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微针穿刺后解除穿刺按钮的按压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7是以覆盖罩后的保管状态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的纵剖视图。
图18是构成图1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帽的立体图。
图19是以使用前的保管状态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的纵剖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对图19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主要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纵截面立体图、且是用于对阻止可动圆筒体向壳体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2是从底面侧示出从图19所示的微针敷贴器将帽和罩从壳体取下后的使用前的初始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在图2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将穿刺杆压入壳体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相对于图23所示的微针敷贴器而装配保持微针的盒体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相对于图24所示的微针敷贴器而装配保持微针的盒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在图25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从保持微针的盒体卸下盒体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从平面侧示出图26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图27中的XXVIII-XXVIII截面的横截面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在图2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将可动圆筒体压入壳体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图30中的XXXI-XXXI截面的横截面立体图。
图32是以微针的穿刺状态表示图19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截面立体图。
图33是图3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剖视图。
图34是在图3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立体图中去除外侧壳体而示出的图、且是用于对阻止加压力传递构件的移动的移动锁定机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5是表示在图19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对穿刺后的微针施加有附加外力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的立体图、且是表示微针的穿刺准备状态的图。
图37是在图36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立体图中去除外侧壳体以及圆筒体锁定件而示出的图、且是用于对阻止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操作的操作锁定机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8是图36所示的微针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是图36所示的微针的纵截面立体图、且是表示微针穿刺后且施加附加外力前的状态的图。
图40是图39所示的微针的纵剖视图。
图41是表示在图36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对穿刺后的微针施加有附加外力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2是以使用前的保管状态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的纵剖视图。
图43是图4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4是表示在图4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取下帽和罩并将穿刺杆压入壳体侧后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5是表示图4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的微针的穿刺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6是表示对图42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的微针施加有附加外力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7是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的整体外观立体图。
图48是图4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9是用于对图4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使用时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0是图4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使用时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1是构成图4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圆筒体锁定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52是用于对图47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中的滑动防止机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3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主体的整体外观立体图。
图54中的(a)是表示图53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俯视图,图54中的(b)是图54中的(a)的B-B剖视图。
图55是表示在图53所示的微针敷贴器主体中使罩移动而使按钮露出后的状态的整体外观立体图。
图56是图55所示的微针敷贴器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更具体地明确本发明,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图1、图2中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以下称为敷贴器)10。此外,在图1、图2中,敷贴器10以将后述的罩152卸下后的初始状态示出。该敷贴器10能够保持微小的针(微针12(参照图9等)),通过将保持微针12的敷贴器10按压于皮肤并使微针12向皮肤穿刺,例如将涂布于微针12的药液经皮地向患者进行给药。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作为后述的穿刺杆14的压入方向以及射出方向的图2中的大致上下方向。另外,上方是指在将敷贴器10按压于患者的皮肤时使用者所握持并进行按压的一侧(远离皮肤的一侧)即图2中的大致上方,另一方面,下方是指患者的皮肤所在的一侧即图2中的大致下方。顺便说一下,图1以与图2上下颠倒的状态示出。
更详细而言,敷贴器10具备整体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上下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的壳体16。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3所示那样,该壳体16构成为包括位于外周侧的外侧壳体18和位于内周侧的内侧壳体20。此外,在敷贴器10中,除了弹簧以外的各构件优选由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外侧壳体18整体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周壁部24从上底壁部22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该上底壁部22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大致圆环形状或大致环状的正八边形且形成为向上方鼓出的圆顶状,在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6。另外,从上底壁部22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一体形成有大致笔直的筒状的周壁部24。
在上底壁部22的贯通孔26的开口周缘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爪28。该卡止爪28能够在作为壳体16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径向上进行弹性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大致等间隔(每隔大致90度)地形成有四根卡止爪28。
进一步地,在上底壁部22中,在比卡止爪28靠外周侧的位置(卡止爪28与周壁部24之间),以在径向(后述的图14中的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平板状或弯曲板状的两个支承壁部30a、30b。即,在后述的穿刺按钮102与设置于中央的穿刺杆14、穿刺弹簧70等构件的对置位置之间设置有一方的支承壁部30a,并且隔着穿刺杆14、穿刺弹簧70在相反侧设置有另一方的支承壁部30b。
在此,在一方的支承壁部30a的宽度方向(周向)的中央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引导突起32。另外,在另一方的支承壁部30b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设置有向下方开口的切口34。
更进一步地,在外侧壳体18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周壁部24的嵌合孔36。
另一方面,内侧壳体20整体形成为比外侧壳体18小的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即,在内侧壳体20的上端部分设置有与外侧壳体18的贯通孔26大致相同形状的盖部38。而且,在盖部38的下方,在与外侧壳体18的卡止爪28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卡止孔40。进一步地,在盖部38的内表面,向下方突出地一体地设置有对后述的穿刺弹簧70进行支承的大致小径筒状的弹簧支承部42。
更进一步地,在从盖部38的外周向下方延伸出的周壁部分,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台阶,比台阶靠下方的部分形成为大径的周壁部44。该周壁部44形成为大致圆角矩形,构成为包括位于外侧壳体18的支承壁部30a的内侧的壁部46a、位于支承壁部30b的内侧的壁部46b、以及将上述对置的壁部46a、46b相互连接的一对壁部46c、46c。另外,壁部46a的外表面形成为在比台阶靠下方的位置从上端扩展至下端附近的纵平面,在该纵平面的下端形成有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扩展的抵接面。
在壁部46a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在比台阶靠下方的位置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并向内侧开口的引导凹槽48。更进一步地,在构成周壁部44的上述各壁部46a、46b、46c、46c上,在位于比台阶靠上侧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卡止孔40。进一步地,在壁部46b设置有从卡止孔40向下方延伸的切口50,并且在壁部46c、46c设置有从卡止孔40、40向下方延伸的切口52、5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壁部46b、46c、46c的各外表面,局部地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进一步地,在内侧壳体20的下端形成有内周扩展并向下方突出的环状部54。
而且,通过将上述的内侧壳体20从下方插入并组装于上述的外侧壳体18而构成壳体16。另外,内侧壳体20的盖部38嵌入于外侧壳体18的贯通孔26,并且各卡止爪28卡止于卡止孔40。
就外侧以及内侧的两壳体18、20而言,通过将沿径向重叠的内外周面形成为非圆形状,从而在周向上对两壳体进行定位。另外,通过卡止爪28向卡止孔40的卡止作用、以及外侧壳体18的支承壁部30a的下端与形成于内侧壳体20的壁部46a的下端的上述抵接面的抵接作用,外侧壳体18与内侧壳体20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被固定。此外,在该固定状态下,外侧壳体18的上端面(上底壁部22的上端面)与内侧壳体20的上端面(盖部38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壳体16的内部配置有穿刺杆14。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刺杆14具有筒状部56和底壁部58,作为整体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有底的大致筒状。筒状部56的外周形状比内侧壳体20的周壁部44的内周形状稍小。
筒状部56在与内侧壳体20的壁部46a、46b、46c、46c分别对应的各壁部位具备壁部60a、60b、60c、60c。此外,在壁部60a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向外侧突出设置有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的引导凸条62。另外,在壁部60b的上方部分,贯通壁部60b而形成有贯通窗64。进一步地,在壁部60c的上端部分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定位突部66。
更进一步地,底壁部58形成为外径比筒状部56大的大致圆板形状,在穿刺杆14的下端呈凸缘状突出。此外,在底壁部58的上表面设置有向筒状部56内突出并对后述的穿刺弹簧70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大致筒状的弹簧支承部68。
如上所述,穿刺杆14的筒状部56从下方插入内侧壳体20的周壁部44。另外,设置于筒状部56的壁部60a的外表面的引导凸条62插入至设置于周壁部44的壁部46a的内表面的引导凹槽48中,并且设置于壁部60c的定位突部66插入至设置于壁部46c的切口52内。由此,穿刺杆14组装为能够相对于内侧壳体20(壳体16)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
此外,穿刺杆14相对于内侧壳体20向上方移动的移动端例如能够通过使底壁部58的外周部分与周壁部44的下端部分抵接来进行规定。另外,穿刺杆14相对于内侧壳体20向下方移动的移动端能够通过使定位突部66与切口52的下端抵接等来进行规定。
另外,在穿刺杆14的筒状部56中容纳有作为穿刺弹簧70的压缩螺旋弹簧,能够对在轴向上对置的盖部38与底壁部58之间施加作用力。
进一步地,在壳体16上,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整体呈大致筒状的可动圆筒体72。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圆筒体72的周壁部74形成为大致八边形。
另外,在周壁部74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图14中的左方)设置有插入口76。该插入口76形成为向下方开放的切口窗状。如后所述,使用者容易将手指从可动圆筒体72的外部侧方通过插入口76插入可动圆筒体72的内部。
周壁部74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图14中的左方)向上方突出而形成有抵接板部78。在该抵接板部78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周壁部74的周向)的两侧突出的突出抵接部80、80。各突出抵接部80从抵接板部78的上端以规定长度向下方延伸,突出抵接部80的下端形成为倾斜面81。另外,在抵接板部78的基端部分的宽度方向两侧未设置突出抵接部80,而形成有切口状的避免抵接区域82。进一步地,在抵接板部78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的引导凹部84。
更进一步地,在周壁部74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大致筒状的弹簧容纳部86。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弹簧容纳部86、86设置为位于在周壁部74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图14中的纸面近前进深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容纳部86突出至比可动圆筒体72的周壁部74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一对弹簧容纳部86、86的相互的对置内表面分别突出设置有按压部88(参照图15)。此外,在各按压部88中,后述的穿刺按钮102侧的前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下方而朝向远离穿刺按钮102的后方(图14中的右方)倾斜的倾斜面90(参照图15)。
另外,在可动圆筒体72中,在一对弹簧容纳部86、86的下方突出地设置有保持后述的微针12的盒体160的一对盒体保持部92、92。各盒体保持部92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状,在下边部分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爪部94。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爪部94的内表面带有凹凸,如后所述,能够与设置于微针12的盒体160的外周面的凹凸卡合。
进一步地,在可动圆筒体72的周壁部74中,在与插入口76在径向上对置的后方侧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止动件96。通过该止动件96,在将后述的微针12的盒体160向可动圆筒体72装配时,对将盒体160向后方压入的移动端进行规定。
而且,在将可动圆筒体72组装于壳体16的组装状态下,可动圆筒体72的周壁部74位于外侧壳体18的周壁部24与内侧壳体20的周壁部44之间。另外,外侧壳体18的支承壁部30a的引导突起32插入于在可动圆筒体72的抵接板部78设置的引导凹部84中,通过上述引导突起32与引导凹部84的引导作用,可动圆筒体72能够相对于壳体16而相对于上下方向不倾斜地进行移动。
另外,在可动圆筒体72与壳体16之间,通过由各下部插入一对弹簧容纳部86、86中的一对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按压弹簧98、98而施加有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的作用力。此外,各按压弹簧98的上端通过在外侧壳体18的上底壁部22的内表面突出设置的弹簧保持部100(参照图11)而被定位。
进一步地,在壳体16组装有进行微针12的穿刺动作的穿刺按钮102和锁定杆104。穿刺按钮102具备以能够出入的方式嵌入于嵌合孔36并向外侧壳体18的外部突出的按钮主体106、以及在嵌合孔36的内侧扩展而防止穿刺按钮102从外侧壳体18脱落的凸缘部108。进一步地,在凸缘部108的宽度方向(图14中的纸面近前进深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部110、110。此外,在各卡合突部110的突出前端面设置有突出高度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大的倾斜面112(参照图3)。
另一方面,锁定杆104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构件,其周壁部114由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壁部116a、116b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壁部116c、116c构成。
此外,在周壁部114的前侧的壁部116a中,在与穿刺按钮102的卡合突部110、11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切口状的贯通槽118、118。而且,穿刺按钮102的凸缘部108从外侧与壁部116a重叠,并且卡合突部110插入于贯通槽118而向锁定杆104的内侧突出。
另外,在周壁部114的后侧的壁部116b设置有从周向的大致中央向外侧突出的弹簧支承部120和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122。进一步地,卡止部122的突出前端的下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内侧的突出高度变大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一边弯曲一边倾斜的倾斜弯曲面124。另一方面,卡止部122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地扩展的平坦面125。
另外,在周壁部114的左右两侧的壁部116c、116c分别设置有向外侧开口并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的开口槽12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槽126中的前方侧的槽内表面设置有向随着趋向下方而使槽宽变窄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128(参照图3)。
进一步地,在锁定杆104的上方配设有作为阻止可动圆筒体72向上方移动的锁定构件的圆筒体锁定件130。该圆筒体锁定件130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构件,周壁部132由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壁部134a、134b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壁部134c、134c构成。
而且,在后侧的壁部134b设置有从周向的大致中央向外侧突出的弹簧支承部136和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138。此外,卡合部138的突出前端的下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突出前端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一边弯曲一边倾斜的倾斜弯曲面140。
另外,在左右的壁部134c、134c分别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抵接突部142。
此外,在锁定杆104和圆筒体锁定件130中,在与容纳它们的外侧壳体18之间组装有均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按钮用弹簧144和锁定用弹簧146。按钮用弹簧144的一端部外插于锁定杆104的弹簧支承部120,另一端支承于外侧壳体18的对置内表面。同样地,锁定用弹簧146的一端外插于圆筒体锁定件130的弹簧支承部136,另一端支承于外侧壳体18的对置内表面。
由此,锁定杆104和圆筒体锁定件130被朝向外侧壳体18的前方施力,并且位于锁定杆104的前方的穿刺按钮102被施力为从外侧壳体18的嵌合孔36突出的状态。另外,在锁定杆104的上方重叠有圆筒体锁定件130,锁定杆104的壁部116b和圆筒体锁定件130的壁部134b、以及从上述壁部116b、134b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122和卡合部138被外侧壳体18的支承壁部30b和内侧壳体20的壁部46b(以及从该壁部46b向外侧突出的肋)在上下方向上夹持,即插入于切口34、50的上下方向之间而被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移动。因而,上述锁定杆104和圆筒体锁定件130能够在与穿刺杆14的压入方向(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与穿刺杆14的压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不过,上述锁定杆104、圆筒体锁定件130也可以形成为能够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方向上进行移动。
在图1、图2中,敷贴器10以初始状态示出。即,设置于敷贴器10的内部的穿刺弹簧70、按压弹簧98、按钮用弹簧144、锁定用弹簧146均为自然长度或稍微的初始压缩状态,穿刺杆14以及可动圆筒体72均从壳体16向下方突出。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初始状态下,穿刺杆14的底壁部58位于可动圆筒体72的内侧,但在初始状态下,穿刺杆也可以突出到比可动圆筒体靠外侧(下方)的位置。另外,在初始状态下,穿刺按钮102成为从壳体16(外侧壳体18)的嵌合孔36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进一步地,在初始状态下,锁定杆104、圆筒体锁定件130配置于在设置于它们的内侧的卡止部122以及卡合部138各自的突出前端设置的倾斜弯曲面124、140与穿刺杆14中的筒状部56的壁部60b在上下方向的投影中重叠的位置。
在此,在图1、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可动圆筒体72的抵接板部78的上端即突出抵接部80、80与从圆筒体锁定件130的壁部134c、134c向下方突出的抵接突部142、14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由此,阻止初始状态下的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止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148构成为包括上述可动圆筒体72的突出抵接部80和圆筒体锁定件130的抵接突部142。
另外,在该初始状态下,如后述的图11所示,从穿刺按钮102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部110穿过设置于锁定杆104的壁部116a的贯通槽118而延伸至周壁部114的内部,卡合突部110的突出前端与设置于壁部116a的内侧的可动圆筒体72的抵接板部78中的突出抵接部80在前后方向上抵接。由此,在初始状态下,不能进行穿刺按钮102的压入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穿刺按钮102不能操作的安全机构150构成为包括上述穿刺按钮102的卡合突部110和可动圆筒体72的突出抵接部80。
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构造的敷贴器10在使用前的保管状态下,如图4所示,罩152从下方覆盖壳体16。该罩152整体形成为大致杯状,具备形成为大致八边形的底壁部154和周壁部156。周壁部156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外嵌于壳体16(外侧壳体18)的周壁部24,由此,罩152从外侧覆盖可动圆筒体72、穿刺杆14,能够保护可动圆筒体72、穿刺杆14免受外力的影响。通过设置这样的罩152,能够防止在保管状态下可动圆筒体72、穿刺杆14意外地移动。而且,通过从图4所示的保管状态取下罩152,形成为图1、图2所示的使用前的初始状态。
在使用敷贴器10时,首先,从初始状态起,如图5、图6所示那样,将穿刺杆14向壳体16的内侧压入。即,通过用从可动圆筒体72的插入口76插入的手指按压操作穿刺杆14的底壁部58,在使穿刺弹簧70压缩变形的同时将穿刺杆14向壳体16的上方压入。此外,也可以以如图5所示那样以上下颠倒的状态握持敷贴器10并按下穿刺杆14的方式进行操作。在向壳体16压入穿刺杆14时,通过穿刺杆14的引导凸条62与内侧壳体20的引导凹槽48的引导作用、以及穿刺杆14的定位突部66嵌入内侧壳体20的切口52所产生的引导作用,使穿刺杆14相对于壳体16不发生倾斜地压入。
通过该穿刺杆14向壳体16内的压入操作,使穿刺杆14向上方移动,穿刺杆14的壁部60b的上端与从锁定杆104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122的倾斜弯曲面124抵接。通过从该抵接状态进一步压入穿刺杆14,使按钮用弹簧144压缩变形,并且使锁定杆104向后方移动。
然后,通过将穿刺杆14进一步向壳体16内压入,接着,穿刺杆14的壁部60b的上端与从圆筒体锁定件130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138的倾斜弯曲面140抵接。通过从该抵接状态进一步压入穿刺杆14,使锁定用弹簧146压缩变形,并且使圆筒体锁定件130向后方移动。由此,阻止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148中的、可动圆筒体72的突出抵接部80与圆筒体锁定件130的抵接突部142的抵接被解除,从而允许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除移动限制机构148而允许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的解除机构158由使突出抵接部80与抵接突部142成为非抵接状态的机构构成。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圆筒体锁定件130的移动,选择性地实现由可动圆筒体72与圆筒体锁定件130的抵接实现的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阻止、和由可动圆筒体72与圆筒体锁定件130的抵接解除实现的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允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前的保管状态下,罩152将可动圆筒体72覆盖,因此也能够掌握为阻止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148构成为包括罩152。另外,由于通过取下罩152而能够进行穿刺杆14的压入以及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因此也能够掌握为由罩152的取下构造而构成允许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的解除机构158。尤其是,构成移动限制机构的罩并不限定于通过取下来进行解除的结构,例如也能够构成通过进行移动、打开、倾动等而允许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的解除机构。
进一步地,当设置于通过压入操作而进行移动的穿刺杆14的壁部60b的贯通窗64到达锁定杆104的位置时,锁定杆104的卡止部122进入贯通窗64,锁定杆104基于按钮用弹簧144的弹性复原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由此,卡止部122的突出前端的平坦面125与贯通窗64的内表面抵接,卡止部122卡止于贯通窗64。其结果是,穿刺杆14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阻止,穿刺杆14被保持为压入壳体16内而被施加有由穿刺弹簧70产生的向下方的作用力的状态。
在像这样将穿刺杆14压入壳体16内之后,如图7~图9所示,对敷贴器10的可动圆筒体72装配保持微针12的盒体160。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160构成为包括保持微针12的盒体主体162和从外侧覆盖该盒体主体162的盒体罩164。
即,本实施方式的盒体主体162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其筒壁部166的上方的端部形成有外周凸缘部168和内周凸缘部170(参照图13)。此外,筒壁部166的外径尺寸与可动圆筒体72中的盒体保持部92、92的对置间距大致相等,并且筒壁部166的内周凸缘部170的内径尺寸比穿刺杆14中的底壁部58的外径尺寸大。
而且,在内周凸缘部170上重叠地固接有大致圆形的粘接片172的外周部分。在该粘接片172的下表面,在中央部分固定有微针12,并配置在内周凸缘部170的中心孔内。
对微针12的具体构造没有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包括由多个微小的实心针构成的针主体174和供该针主体174固定的基座部176,在针主体174上涂布有向患者进行给药的药剂。
另一方面,盒体罩164整体形成为大致コ状,具备从上下两侧夹持并覆盖盒体主体162的一对罩部178、178和以周向上的一部分将上述罩部178、178连接的连接部180。而且,能够从盒体主体162朝向侧方取下盒体罩164。
而且,如图7、图8所示,能够以将盒体罩164装配于盒体主体162的状态通过插入口76将盒体160装配于可动圆筒体72以及从可动圆筒体72取下。此外,盒体主体162在装配于可动圆筒体72的装配状态下,外周凸缘部168被夹持在盒体保持部92的爪部94与周壁部74的上下方向之间,并且设置于筒壁部166的外周面的凹凸与设置于爪部94的凹凸相互卡合。
另外,如图9所示,通过插入口76从盒体主体162拔出盒体罩164,从而形成为使微针12露出于外部的状态。
进一步地,装配有具备微针12的盒体160的敷贴器10在露出微针12的图10、图11的下表面被按压于患者的皮肤。即,在使盒体主体162的筒壁部166的下端与患者的皮肤抵接的状态下将壳体16向下方按下,使壳体16与盒体主体162相互接近地位移。
由此,如图12~图15所示,使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上方)移动。即,通过使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从而使按压弹簧98压缩变形,并且将可动圆筒体72的周壁部74的大致整体容纳于壳体16内。作为该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内的移动,通过壳体16的引导突起32与可动圆筒体72的引导凹部84的引导作用,使可动圆筒体72相对于壳体16沿上下方向笔直地移动。
此外,在图1等所示的初始状态下,通过使穿刺按钮102的卡合突部110与可动圆筒体72的突出抵接部80相互抵接而构成安全机构150,从而不能进行穿刺按钮102的压入操作,但通过使可动圆筒体72在壳体16内向上方移动(向壳体16侧移动),卡合突部110与突出抵接部80的抵接被解除,从而使卡合突部110向位于突出抵接部80的下方的避免抵接区域82移动。由此,安全机构150被解除,从而能够将穿刺按钮102通过壳体16的嵌合孔36压入至内部。
另外,在可动圆筒体72进入壳体16后的穿刺准备状态下,设置于可动圆筒体72的弹簧容纳部86的按压部88进入设置于锁定杆104的壁部116c的开口槽126内,设置于按压部88的倾斜面90与设置于开口槽126的倾斜面128以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
而且,在处于穿刺准备状态的敷贴器10中,通过对穿刺按钮102进行按压操作而将其压入,如图16所示,微针12进行穿刺动作。此外,在图16中,示出了在微针12进行穿刺后解除了穿刺按钮102的按压的状态。即,从图12~图15所示的状态起,使穿刺按钮102以及位于该穿刺按钮102的内侧的锁定杆104伴随着按钮用弹簧144的压缩变形而向后方移动,由此解除贯通窗64对卡止部122的卡止,从而使穿刺杆14基于穿刺弹簧70的弹性复原力而向下方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伴随着该穿刺按钮102的压入操作的锁定杆104的移动,使可动圆筒体72的按压部88的倾斜面90与锁定杆104的开口槽126的倾斜面128相互抵接。通过采用这样的抵接构造,能够稳定地实现后述的可动圆筒体72、锁定杆104向初始位置的移动。
由此,穿刺杆14的下端部分穿过盒体主体162的内部,穿刺杆14的底壁部58将微针12与粘接片172一起按压于皮肤。即,微针12在向皮肤穿刺的状态下通过粘接片172粘贴于皮肤,使微针12在规定时间内被按压于皮肤进行穿刺。由此,能够有效地对患者给药涂布于微针12的药剂。
通过从该穿刺操作状态解除穿刺按钮102的按压,如图16所示,通过按钮用弹簧144的弹性复原力而使锁定杆104复位到初始位置。另外,由于穿刺杆14的壁部60b与圆筒体锁定件130的卡合部138的抵接也被解除,因此通过锁定用弹簧146的弹性复原力而使圆筒体锁定件130复位到初始位置。进一步地,通过从图16所示的状态使敷贴器10从皮肤离开,通过按压弹簧98的弹性复原力而使可动圆筒体72复位到初始位置。由此,敷贴器10复位到图1、图2所示的初始状态,因此通过装卸并更换盒体160,能够多次使用敷贴器10。
在形成为上述那样的构造的本实施方式的敷贴器10中,设置有阻止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148,并且通过穿刺杆14向壳体16的压入而解除该移动限制机构148。即,当在穿刺杆14的压入前将微针12装配于可动圆筒体72并在该状态下将敷贴器10按压于皮肤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内移动而将微针12穿刺于皮肤的误穿刺。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可动圆筒体72的突出抵接部80与圆筒体锁定件130的抵接突部142相互抵接,从而构成阻止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148,并且通过压入穿刺杆14而使圆筒体锁定件130移动,从而解除突出抵接部80与抵接突部142的抵接,允许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即,在圆筒体锁定件130的移动前后,选择性地实现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的阻止和允许。由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和部件数量的削减。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有在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前防止穿刺按钮102的压入操作的安全机构150,因此例如防止了在将敷贴器10按压于皮肤之前微针12从敷贴器10突出而使微针12意外地向皮肤穿刺的可能性。尤其是,由于该安全机构150构成为包括可动圆筒体72的突出抵接部80,因此能够利用突出抵接部80构成移动限制机构148和安全机构150这两者,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构造的简化和部件数量的削减。
接着,图17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19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来实现阻止可动圆筒体72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此外,在图17中,敷贴器190以使用前的保管状态示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以及部位,在图中标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在穿刺杆14于可动圆筒体72的内部突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防止穿刺杆14向壳体16内的压入的帽192。也如图18所示那样,该帽192形成为具有底壁部194和大致圆筒状的周壁部196的杯状。另外,在周壁部196的开口周缘部设置有向外周突出的凸缘部198。
该凸缘部198的外径尺寸与可动圆筒体72的周壁部74的内径尺寸大致相等,通过以使帽192的开口部朝向上方的状态从可动圆筒体72的下方开口部插入帽192,使帽192的凸缘部198相对于可动圆筒体72的周壁部74大致嵌入,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将帽192组装于可动圆筒体72。通过装配帽192,从外侧将穿刺杆14覆盖,并且在穿刺杆14与帽192之间设定有间隙,使得施加于帽192的外力不会作用于穿刺杆14。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帽192装配于可动圆筒体72的装配状态下,帽192的底壁部194位于比可动圆筒体72的盒体保持部92靠下方的位置,即使将敷贴器190按压于皮肤,可动圆筒体72也不会被皮肤上推而向壳体16侧移动。另外,在将帽192装配于可动圆筒体72的装配状态下,帽192的底壁部194位于比可动圆筒体72的盒体保持部92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无法将微针(12)的盒体(160)装配于可动圆筒体72。
通过采用该帽192,若不取下帽192,则可动圆筒体72不会向壳体16侧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帽192构成阻止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2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圆筒体锁定件130,因此,在将穿刺杆14压入壳体16内之前,防止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即,伴随着穿刺杆14的压入操作而允许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因此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取下帽192之前不能进行穿刺杆14的压入,因此,在取下帽192之后,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穿刺杆14的压入操作来实现上述移动限制机构200的解除。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取下帽192而能够进行穿刺杆14的压入操作,因此由帽192的取下构造而构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移动限制机构200的解除机构(158)。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前的保管状态下,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罩152,因此也能够掌握为移动限制机构200构成为包括罩152,并且由罩152的取下构造而构成解除机构(15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取下帽192之前不能装配微针(12)的盒体(160),因此在取下帽192之前,本来就不会产生微针(12)的误穿刺这样的问题,另外,即使取下帽192,也能够防止在穿刺杆14的压入前可动圆筒体72向壳体16侧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微针(12)的误穿刺这样的问题。
接着,图19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以下称为敷贴器)210。此外,在图19中,敷贴器210以使用前的状态、例如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并提供给使用者的保管状态示出。该敷贴器210具备壳体212和容纳于该壳体212内的作为施力机构的穿刺弹簧214,通过该穿刺弹簧214的作用力,能够使微针216(参照图26等)从壳体212突出而穿刺于皮肤。由此,经皮地向患者给药涂布于微针216的药剂。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作为穿刺杆218伴随着后述的穿刺弹簧214的变形而进行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图19中的上下方向。另外,上方是指在将敷贴器210按压于患者的皮肤时使用者所握持并进行按压的一侧(远离皮肤的一侧)即图19中的上方,另一方面,下方是指患者的皮肤所在的一侧即图19中的下方。进一步地,前方是指作为后述的穿刺按钮322、加压按钮372从壳体212突出的突出方向的图19中的左方,另一方面,后方是指作为上述穿刺按钮322、加压按钮372的压入方向的图19中的右方。
更详细而言,敷贴器210具备整体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上下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的壳体212。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图20所示那样,该壳体212构成为包括位于外周侧的外侧壳体220和位于内周侧的内侧壳体222。此外,在敷贴器210中,除了弹簧以外的各构件优选由硬质的合成树脂等形成。
外侧壳体220整体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周壁部226从上底壁部224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该上底壁部224形成为在俯视时为大致圆环形状或大致环状的正八边形且形成为向上方鼓出的圆顶状,在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正八边形的贯通孔228。另外,在上底壁部224中,在比贯通孔228靠外周侧的位置,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图19中的纸面进深)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矩形的窗部229(参照图29等)。而且,从该上底壁部224的外周缘部朝向下方一体形成有大致笔直的筒状的周壁部226。
另外,在上底壁部224的贯通孔228的开口周缘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爪230。该卡止爪230能够在作为壳体212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的径向(图19中的左右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大致等间隔(每隔大致90度)地形成有四根卡止爪230。
进一步地,在上底壁部224中,在比卡止爪230靠外周侧的位置(卡止爪230与周壁部226的径向之间),以在径向(图19中的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平板状或弯曲板状的两个支承壁部232a、232b。即,隔着设置于敷贴器210的中央的穿刺弹簧214、穿刺杆218等构件而在一侧设置有支承壁部232a,并且在另一侧设置有支承壁部232b。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支承壁部232a的上下方向尺寸比另一方的支承壁部232b的上下方向尺寸大。此外,在一方的支承壁部232a的宽度方向(周向)的中央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引导突起234(参照图21等)。
更进一步地,在外侧壳体220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上底壁部224和/或周壁部226的穿刺按钮用孔236以及加压按钮用孔238。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孔236、238分别形成为大致横长的矩形,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图19中的左方),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地并列配置。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刺按钮用孔236具有比加压按钮用孔238稍大的大小,位于比加压按钮用孔238靠下方的位置。
另一方面,内侧壳体222整体形成为比外侧壳体220小的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即,在内侧壳体222的上端部分设置有与外侧壳体220的贯通孔228大致相同形状的盖部240。而且,在盖部240的下方,在与外侧壳体220的卡止爪23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卡止孔242。进一步地,在盖部240的内表面(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一体地设置有对后述的作为附加外力产生构件的加压弹簧288进行支承的大致圆柱状或多棱柱状的弹簧支承部246。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弹簧支承部246的下端到达至壳体21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外侧壳体220的周壁部22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
更进一步地,在从盖部240的外周向下方延伸出的周壁部分,在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设置有台阶,比台阶靠下方的部分形成为大径的周壁部248。该周壁部248形成为大致圆角矩形或大致正八边形,构成为包括位于外侧壳体220的支承壁部232a的内侧的壁部250a、位于支承壁部232b的内侧的壁部250b、以及将上述在径向上对置的壁部250a、250b相互连接的一对壁部250c、250c。另外,壁部250a的外表面形成为在比台阶靠下方的位置从上端扩展至下端附近的纵平面,在该纵平面的下端形成有沿与轴成直角的方向扩展的抵接面。
进一步地,在壁部250a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在比台阶靠下方的位置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并向内侧开口的引导凹槽252(参照图28等)。更进一步地,在构成周壁部248的上述各壁部250a、250b、250c、250c上,在位于比台阶靠上侧的部分,分别形成有上述卡止孔242。进一步地,在壁部250b设置有从卡止孔242向下方延伸的切口254,并且在壁部250c、250c设置有从卡止孔242、242向下方延伸的切口256、2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壁部250b、250c、250c的各外表面,局部地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进一步地,在内侧壳体222的下端形成有内周扩大并向下方突出的环状部258。
而且,通过将上述的内侧壳体222从下方插入并组装于上述的外侧壳体220而构成壳体212。另外,内侧壳体222的盖部240嵌入于外侧壳体220的贯通孔228,并且各卡止爪230卡止于卡止孔242。
就外侧以及内侧的两壳体220、222而言,通过将贯通孔228和盖部240中的沿径向重叠的内外周面形成为非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为大致正八边形),从而在周向上对两壳体进行定位。另外,通过卡止爪230向卡止孔242的卡止作用、以及外侧壳体220的支承壁部232a的下端与形成于内侧壳体222的壁部250a的下端的上述抵接面的抵接作用,外侧壳体220与内侧壳体222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被固定。此外,在该固定状态下,外侧壳体220的上端面(上底壁部224的上端面)与内侧壳体222的上端面(盖部240的上端面)在上下方向上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壳体212的内部配置有穿刺杆218。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刺杆218具有筒状部260和底壁部262,作为整体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有底筒状。筒状部260的外周形状比内侧壳体222的周壁部248的内周形状稍小。
筒状部260具备壁部264a、264b、264c、264c来作为在内侧壳体222的内周侧与壁部250a、250b、250c、250c分别在径向上对置的各壁部。此外,在壁部264a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向外侧突出设置有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的引导凸条266。另外,在壁部264b的上方部分,贯通壁部264b而形成有贯通窗268。进一步地,在壁部264c的各自的上端部分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定位突部270。
更进一步地,底壁部262形成为外径比筒状部260大的大致圆板形状,在穿刺杆218的下端呈凸缘状突出。此外,在底壁部262的上表面设置有向筒状部260内突出并对穿刺弹簧214的下端进行支承的大致筒状的弹簧支承部271。
如上所述,穿刺杆218在筒状部260中从下方插入并组装于内侧壳体222的周壁部248。另外,设置于筒状部260的壁部264a的外表面的引导凸条266插入至设置于周壁部248的壁部250a的内表面的引导凹槽252,并且设置于壁部264c的定位突部270插入至设置于壁部250c的切口256。由此,内侧壳体222的盖部240与穿刺杆218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且穿刺杆218和内侧壳体222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即,能够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以及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相对移动。
此外,穿刺杆218的底壁部262的外径尺寸比内侧壳体222的环状部258的内径尺寸小,穿刺杆218相对于内侧壳体222向上方移动的移动端例如能够通过使底壁部262的外周部分与周壁部248的下端部分抵接来进行规定,或者能够通过穿刺杆218与后述的作为加压力传递构件的加压杆272抵接来进行规定。另外,穿刺杆218相对于内侧壳体222向下方移动的移动端例如能够通过使定位突部270与切口256的下端抵接等来进行规定。
进一步地,在上述穿刺杆218与内侧壳体222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有作为加压力传递构件的加压杆272。该加压杆272整体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大致有底筒状,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部274和将该圆筒状部274的下方开口部封闭的大致圆形的底板部276。该圆筒状部274的外径尺寸比穿刺杆218的筒状部260的内侧尺寸小,并且圆筒状部274的内径尺寸比从盖部240向下方突出的弹簧支承部246的外形尺寸大。
另外,该圆筒状部274的上端部分具有以向外周侧折回的方式向下方延伸的外周筒部278,在上述圆筒状部274与外周筒部278的径向之间形成有向下方开口并对穿刺弹簧214的上端部分进行支承的大致环状的弹簧支承部280。
此外,在该外周筒部278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图19中的左方)设置有厚度尺寸较大的厚壁部282,在内侧壳体222与加压杆272的组装时,该厚壁部282插入至设置于内侧壳体222的壁部250a的内表面的引导凹槽252。由此,内侧壳体222和加压杆272在周向上相互定位,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被引导并进行移动。
另外,在该外周筒部278的一个径向方向上的两侧(图19中的纸面近前进深方向两侧)设置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卡止突部284。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卡止突部284、284形成于与设置于内侧壳体222的壁部250c、250c的切口256、256对应的位置,在内侧壳体222与加压杆272的组装时,各卡止突部284位于各个切口256内。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止突部284的上端面形成有向使卡止突部284的厚度尺寸(上下方向尺寸)朝向后述的加压按钮372的移动方向(图19中的从左方朝向右方的方向)而变小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86。
而且,上述内侧壳体222、穿刺杆218和加压杆272相互组装。即,从内侧壳体222的盖部240向下方突出的弹簧支承部246从上方插入至加压杆272的圆筒状部274,并且该圆筒状部274从穿刺杆218的筒状部260的上方开口部插入至筒状部260的内部,上述内侧壳体222、穿刺杆218和加压杆272大致同轴地沿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
另外,在该穿刺杆218与加压杆272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有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穿刺弹簧214。即,穿刺弹簧214外插于加压杆272的圆筒状部274并且内插于穿刺杆218的筒状部260,穿刺弹簧214的上端部分固定于加压杆272的弹簧支承部280,另一方面,穿刺弹簧214的下端部分固定于穿刺杆218的弹簧支承部271。由此,通过压缩穿刺弹簧214而对穿刺杆218施加向下方的作用力。此外,在图19所示的敷贴器210的保管状态、从图19所示的状态取下后述的罩394、帽392后的初始状态(后述的图22)下,穿刺弹簧214为大致自然长度。
进一步地,在加压杆272与内侧壳体222的上下方向之间配置有作为附加外力产生构件的加压弹簧288。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加压弹簧288由压缩弹簧构件(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即,加压弹簧288外插于内侧壳体222的弹簧支承部246并且内插于加压杆272的圆筒状部274,加压弹簧288的上端部分固定于内侧壳体222的盖部240,另一方面,加压弹簧288的下端部分固定于加压杆272的底板部276。由此,通过压缩加压弹簧288而对加压杆272施加向下方的作用力。此外,该加压弹簧288在图19所示的保管状态下以已经被压缩的状态组装。
更进一步地,在壳体212上,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整体呈大致筒状的可动圆筒体290。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部292形成为大致八边形。
另外,在周壁部292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图19中的左方)设置有插入口294。该插入口294形成为向下方开放的切口窗状。如后所述,使用者容易将手指从可动圆筒体290的外部侧方通过插入口294而插入于可动圆筒体290的内部。
周壁部292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图19中的左方)形成向上方突出的抵接板部296。在该抵接板部296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周壁部292的周向)的两侧突出的突出抵接部298、298。各突出抵接部298从抵接板部296的上端以规定长度向下方延伸,突出抵接部298的下端形成为倾斜面300。另外,在抵接板部296的基端部分(下方部分)的宽度方向两侧未设置突出抵接部298,而形成有切口状的避免抵接区域302。进一步地,在抵接板部296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的引导凹部304。
更进一步地,在周壁部292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大致筒状的弹簧容纳部306。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弹簧容纳部306、306设置为在周壁部292的与轴成直角的方向(图19中的纸面近前进深方向)上对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容纳部306突出至比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在一对弹簧容纳部306、306的相互的对置内表面分别突出设置有按压部308(参照图31)。此外,在各按压部308中,后述的穿刺按钮322侧的前表面(图19中的左侧的面)形成为随着趋向下方而朝向远离穿刺按钮322的后方(图19中的右方)倾斜的倾斜面310(参照图31)。
另外,在可动圆筒体290中,向一对弹簧容纳部306、306的下方突出地设置有保持后述的微针216的盒体410的一对盒体保持部312、312。各盒体保持部312形成为大致矩形的框状,在下边部分的大致中央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爪部314。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爪部314的内表面带有凹凸,如后所述,能够与设置于微针216的盒体410的外周面的凹凸卡合。
进一步地,在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中,在径向上与插入口294对置的后方侧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止动件316。通过该止动件316,在将后述的微针216的盒体410向可动圆筒体290装配时,对将盒体410向后方压入的移动端进行规定。
而且,在将可动圆筒体290组装于壳体212的组装状态下,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位于外侧壳体220的周壁部226与内侧壳体222的周壁部248之间。另外,外侧壳体220的支承壁部232a的引导突起234插入至设置于可动圆筒体290的抵接板部296的引导凹部304,通过上述引导突起234与引导凹部304的引导作用,可动圆筒体290能够相对于上下方向不倾斜地相对于壳体212进行移动。
在可动圆筒体290与壳体212之间,通过由各下部插入一对弹簧容纳部306、306中的一对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按压弹簧318、318而施加有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向的作用力。即,通过使可动圆筒体290和壳体21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相对移动,从而使按压弹簧318、318压缩变形,并且通过该按压弹簧318、318的弹性复原变形而使可动圆筒体290和壳体212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相对移动。此外,各按压弹簧318的上端部分例如外插于从外侧壳体220的上底壁部224向下方突出的弹簧保持部320(参照图28),例如按压弹簧318的上端固定于上底壁部224的内表面。
进一步地,在壳体212组装有进行微针216的穿刺动作的穿刺按钮322和锁定杆324。穿刺按钮322具备以能够出入的方式嵌入于穿刺按钮用孔236并向外侧壳体220的外部突出的穿刺按钮主体326、以及在穿刺按钮用孔236的内侧扩展而防止穿刺按钮322从外侧壳体220脱落的凸缘部328。进一步地,在凸缘部328的宽度方向(图19中的纸面近前进深方向)的两端部分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部330、330。此外,在各卡合突部330的突出前端面设置有突出高度朝向下方而逐渐变大的倾斜面332(参照图20)。
另一方面,锁定杆324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构件,其周壁部334由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壁部336a、336b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壁部336c、336c构成。
此外,在周壁部334的前侧的壁部336a中,在与穿刺按钮322的卡合突部330、33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切口状的贯通槽338、338。而且,穿刺按钮322的凸缘部328从外侧与壁部336a重叠,并且卡合突部330插入于贯通槽338而向锁定杆324的周壁部334的内侧突出。
另外,在周壁部334的后侧的壁部336b设置有从周向的大致中央向周壁部334的外侧(后方)突出的弹簧支承部340和向内侧(前方)突出的卡止部342。进一步地,卡止部342的突出前端的下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上方而朝向内侧的突出高度变大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一边弯曲一边倾斜的倾斜弯曲面344。另一方面,卡止部342的上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地扩展的平坦面346。
更进一步地,在周壁部334的左右两侧的壁部336c、336c分别设置有向外侧开口并遍及上下方向的大致全长地延伸的开口槽34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口槽348中的前方侧的槽内表面设置有向随着趋向下方而使槽宽变窄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50(参照图20)。
进一步地,在锁定杆324的上方配设有阻止可动圆筒体290向上方移动的圆筒体锁定件352。该圆筒体锁定件352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的构件,其周壁部354由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壁部356a、356b和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壁部356c、356c构成。
而且,在后侧的壁部356b设置有从周向的大致中央向外侧(后方)突出的弹簧支承部358和向内侧(前方)突出的卡合部360。此外,卡合部360的突出前端的下表面形成为随着趋向突出前端而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一边弯曲一边倾斜的倾斜弯曲面362。
另外,在左右的壁部356c、356c分别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抵接突部364。进一步地,在左右的壁部356c、356c中的一方的壁部356c(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图19中的纸面进深的壁部356c)上,设置有从长度方向(图19中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爪部366。该卡合爪部366以规定的宽度方向尺寸(图19中的左右方向尺寸)向上方突出,在其上端部设置有向左右的壁部356c、356c的对置方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368。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弯曲部368的上端面的前方部分形成为以与后方部分不同的颜色被着色的着色部370(参照后述的图34)。此外,在图34中,弯曲部368的上端面的后方部分为无色(白色),并且前方部分(着色部370)被着色为灰色,但上述前方部分(着色部370)以及后方部分的颜色没有任何限定。而且,在图19所示的保管状态、使用前的状态、具体而言为穿刺杆218被压入壳体212内之前的状态下,如在图34中用虚线表示能够通过窗部229目视确认的区域那样,通过设置于外侧壳体220的窗部229,能够目视确认出弯曲部368的上端面的后方部分的颜色(在图中为无色或者白色)。
更进一步地,在圆筒体锁定件352的上方配设有允许加压杆272向下方移动的加压按钮372。该加压按钮372具备整体为大致矩形框状的周壁部374,该周壁部374构成为包括位于前方并从壳体212的加压按钮用孔238突出的加压按钮主体376a、与该加压按钮主体376a在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大致平板状的壁部376b、以及将上述加压按钮主体376a和壁部376b连接并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壁部376c、376c。
而且,在上述左右的壁部376c的长度方向(图19中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分,以规定的宽度尺寸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保持部378。上述保持部378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相互对置,在该保持部378的内表面形成有向对置方向内侧突出的卡止突起38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止突起380的下端的前方侧端面设置有倾斜弯曲面382。
进一步地,在周壁部374的后侧的壁部376b形成有从周向的大致中央向外侧(后方)突出的弹簧支承部384。
而且,上述锁定杆324、圆筒体锁定件352和加压按钮372分别与均由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穿刺按钮用弹簧386、锁定用弹簧388和加压按钮用弹簧390一起组装于容纳它们的外侧壳体220。穿刺按钮用弹簧386的一端部外插于锁定杆324的弹簧支承部340,另一端支承于外侧壳体220的对置内表面。同样地,锁定用弹簧388以及加压按钮用弹簧390的一端外插于圆筒体锁定件352的弹簧支承部358以及加压按钮372的弹簧支承部384,另一端支承于外侧壳体220的对置内表面。
由此,在图19等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锁定杆324、圆筒体锁定件352和加压按钮372被朝向外侧壳体220的前方施力,位于锁定杆324的前方的穿刺按钮322的穿刺按钮主体326从外侧壳体220的穿刺按钮用孔236突出,并且加压按钮372的加压按钮主体376a从外侧壳体220的加压按钮用孔238突出。
另外,锁定杆324、圆筒体锁定件352和加压按钮372沿上下方向重叠,上述各构件324、352、372在壳体212内被外侧壳体220的支承壁部232b和内侧壳体222的壁部250b(以及从该壁部250b向外侧突出的肋)在上下方向上夹持而支承,并且从锁定杆324的壁部336b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342和从圆筒体锁定件352的壁部356b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360插入至设置于内侧壳体222的壁部250b的切口254。
更进一步地,从圆筒体锁定件352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爪部366与加压按钮372的壁部376c卡合(弯曲部368与壁部376c的上端面抵接),并且从加压按钮372的壁部376c、376c向下方突出的保持部378、378插入至圆筒体锁定件352的壁部356c、356c的内侧而在内外抵接。
由此,穿刺按钮322、锁定杆324、圆筒体锁定件352、加压按钮372以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组装于壳体212,并且各构件322、324、352、372通过伴随穿刺按钮用弹簧386、锁定用弹簧388、加压按钮用弹簧390的变形而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移动。
如上所述的敷贴器210例如能够通过在将穿刺按钮322、锁定杆324、圆筒体锁定件352、加压按钮372与穿刺按钮用弹簧386、锁定用弹簧388、加压按钮用弹簧390一起组装于外侧壳体220之后,从外侧壳体220的下方开口部依次组装内侧壳体222、加压弹簧288、加压杆272、按压弹簧318、318、可动圆筒体290、穿刺弹簧214、穿刺杆218来进行制造,但组装顺序等没有任何限定。
在此,在图19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设置于内侧壳体222与加压杆272的上下方向之间的加压弹簧288以压缩状态被保持。即,在图19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对加压弹簧288的上端进行固定的内侧壳体222的盖部240的下表面与对加压弹簧288的下端进行固定的加压杆272的底板部276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隔距离比加压弹簧288的自然长度短,对加压杆272施加有基于加压弹簧288的弹性复原力的向下方的作用力。
在此,在图19所示的状态下,防止加压杆272向下方移动。即,在敷贴器210的使用前的状态下,也如后述的图34所示那样,从加压杆272的外周筒部278向外周侧突出的卡止突部284卡止于从加压按钮372的左右壁部376c向内侧突出的卡止突起380。由此,通过使卡止突部284卡止于卡止突起380来阻止加压杆272基于加压弹簧288的作用力而向下方进行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加压杆272定位保持在上方而阻止向下方移动的移动锁定机构391构成为包括卡止突部284和卡止突起380。
此外,通过相对于加压按钮372从下方压入加压杆272而使卡止突部284越过卡止突起380来实现卡止突部284向卡止突起380的卡止。即,通过将加压杆272组装于组装有加压按钮372的外侧壳体220,使加压杆272的卡止突部284的倾斜面286与加压按钮372的卡止突起380的倾斜弯曲面382抵接,加压按钮372伴随着加压按钮用弹簧390的压缩变形而被向后方压入。由此,能够将加压杆272进一步向上方压入,在卡止突部284越过卡止突起380的时间点下,伴随着加压按钮用弹簧390的弹性复原变形,加压按钮372复位到初始位置,使卡止突部284卡止于卡止突起380。
另一方面,设置于敷贴器210的内部的穿刺弹簧214、按压弹簧318、318、穿刺按钮用弹簧386、锁定用弹簧388、加压按钮用弹簧390均为自然长度或者稍微的初始压缩状态,穿刺杆218以及可动圆筒体290均从壳体212向下方突出。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前的状态下,穿刺杆218的底壁部262位于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的内侧而向外部空间露出,例如能够通过设置于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的插入口294而接近穿刺杆218的底壁部262。不过,在使用前的状态下,穿刺杆也可以突出至比可动圆筒体靠外侧(下方)的位置。另外,在使用前的状态下,穿刺按钮322(穿刺按钮主体326)以及加压按钮372(加压按钮主体376a)形成为从壳体212(外侧壳体220)的穿刺按钮用孔236以及加压按钮用孔238向外侧突出的状态。进一步地,在使用前的状态下,锁定杆324、圆筒体锁定件352配置于在设置于它们的内侧的卡止部342以及卡合部360各自的突出前端所设置的倾斜弯曲面344、362与穿刺杆218的筒状部260的壁部264b在上下方向的投影中重叠的位置。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外侧覆盖从壳体212突出的穿刺杆218的帽392,并且设置有从外侧覆盖壳体212的下方开口部的罩394,从而防止意外的穿刺杆218的接触。
即,该帽392形成为具有底壁部396和大致圆筒状的周壁部398的杯状。另外,在周壁部398的开口周缘部设置有向外周突出的凸缘部400。该凸缘部400的外径尺寸与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的内径尺寸大致相等,通过以使帽392的开口部朝向上方的状态从可动圆筒体290的下方开口部插入帽392,使帽392的凸缘部400相对于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大致嵌入,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将帽392组装于可动圆筒体290。通过装配该帽392,从外侧覆盖从壳体212突出的穿刺杆218,并且在穿刺杆218与帽392之间设定有间隙,使得施加于帽392的外力不会作用于穿刺杆218。
另外,在图19所示的保管状态下,罩394从下方覆盖壳体212。该罩394整体形成为大致杯状,具备形成为大致八边形的底壁部402和周壁部404。周壁部404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外嵌于壳体212(外侧壳体220)的周壁部226,从而能够保护可动圆筒体290、穿刺杆218不会受到外力的作用。
在此,在图19等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如图21中主要部分放大图所示,可动圆筒体290的抵接板部296的上端即突出抵接部298、298与从圆筒体锁定件352的壁部356c、356c向下方突出的抵接突部364、364在上下方向上相互抵接。由此,阻止使用前的状态下的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止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406构成为包括上述可动圆筒体290的突出抵接部298和圆筒体锁定件352的抵接突部36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通过将穿刺杆218向壳体212侧压入而允许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也可以包括防止穿刺杆218的直接接触的帽392而构成阻止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406。或者,由于壳体212的下方开口部被罩394覆盖而不能对可动圆筒体290直接施加外力,因此也可以不设置圆筒体锁定件352、帽392而由罩394构成移动限制机构406,也可以设置圆筒体锁定件352、帽392并进一步包括罩394而构成移动限制机构406。
在该使用前的状态下,尤其是如后述的图28所示,从穿刺按钮322向内侧突出的卡合突部330穿过设置于锁定杆324的壁部336a的贯通槽338而延伸至周壁部334的内部,卡合突部330的突出前端相对于设置于壁部336a的内侧的可动圆筒体290的抵接板部296中的突出抵接部298在前后方向上抵接。由此,在使用前的状态下,不能进行穿刺按钮322的压入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穿刺按钮322不能进行操作的安全机构408构成为包括上述穿刺按钮322的卡合突部330和可动圆筒体290的突出抵接部298。
在使用该敷贴器210时,首先,从图19所示的保管状态依次取下罩394、帽392,形成为图22所示的使用前的初始状态。然后,从该初始状态起,如图23所示那样,将穿刺杆218向壳体212的内侧压入。即,通过用从可动圆筒体290的插入口294插入的手指按压操作穿刺杆218的底壁部262,在使穿刺弹簧214压缩变形的同时将穿刺杆218向壳体212的上方压入。在向壳体212压入该穿刺杆218时,通过穿刺杆218的引导凸条266与内侧壳体222的引导凹槽252的引导作用、以及穿刺杆218的定位突部270嵌入内侧壳体222的切口256所产生的引导作用,使穿刺杆218相对于壳体212不发生倾斜地压入。
此外,在图22、图23中,敷贴器210以从图19的状态上下颠倒后的状态示出,例如可以以如图22、图23那样以上下颠倒的状态握持敷贴器210并按下穿刺杆218的方式进行操作,但穿刺杆218的压入方向没有任何限定。
通过该穿刺杆218向壳体212内的压入操作,使穿刺杆218向上方移动,穿刺杆218的壁部264b的上端与从锁定杆324向内侧突出的卡止部342的倾斜弯曲面344抵接。通过从该抵接状态进一步压入穿刺杆218,使穿刺按钮用弹簧386压缩变形,并且使锁定杆324向后方移动。
然后,通过将穿刺杆218进一步向壳体212内压入,接着,穿刺杆218的壁部264b的上端与从圆筒体锁定件352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360的倾斜弯曲面362抵接。通过从该抵接状态进一步压入穿刺杆218,使锁定用弹簧388压缩变形,并且使圆筒体锁定件352向后方移动。由此,阻止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406中的、可动圆筒体290的突出抵接部298与圆筒体锁定件352的抵接突部364的抵接被解除,从而允许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除移动限制机构406而允许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的解除机构由使突出抵接部298与抵接突部364成为非抵接状态的机构构成。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圆筒体锁定件352的移动,选择性地实现由可动圆筒体290与圆筒体锁定件352的抵接实现的可动圆筒体290的移动阻止、和由可动圆筒体290与圆筒体锁定件352的抵接解除实现的可动圆筒体290的移动允许。
此外,在圆筒体锁定件352移动前,从外侧壳体220的窗部229目视确认到圆筒体锁定件352的弯曲部368的上端面的后方部分,但在圆筒体锁定件352移动后,在图34中表示能够通过窗部229目视确认的区域的虚线部分移动至着色部370内,从窗部229目视确认到与弯曲部368的上端面的后方部分颜色不同的前方部分(着色部370)。即,根据能够从窗部229目视确认的颜色,能够确认圆筒体锁定件352是否进行了移动,简而言之能够确认穿刺杆218是否被压入壳体212内。此外,这样的通过窗部229来确认圆筒体锁定件352是否进行了移动的机构不是必须的,即,窗部229、着色部370不是必须的。
另外,当设置于通过压入操作而进行移动的穿刺杆218的壁部264b的贯通窗268到达锁定杆324的位置时,锁定杆324的卡止部342进入贯通窗268,锁定杆324基于穿刺按钮用弹簧386的弹性复原力而向前方进行移动。由此,也如后述的图30所示那样,卡止部342的突出前端的平坦面346与贯通窗268的内表面抵接,卡止部342卡止于贯通窗268。其结果是,穿刺杆218向下方的移动受到阻止,穿刺杆218被保持为被压入壳体212内而施加有由穿刺弹簧214产生的向下方的作用力的状态。
在像这样将穿刺杆218压入壳体212内之后,如图24~图26所示,对敷贴器210的可动圆筒体290装配保持微针216的盒体410。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410构成为包括保持微针216的盒体主体412和从外侧覆盖该盒体主体412的盒体罩414。
即,本实施方式的盒体主体412整体形成为大致圆环状,在筒壁部416的上方的端部形成有外周凸缘部418和内周凸缘部420(参照图30)。此外,筒壁部416的外径尺寸与可动圆筒体290中的盒体保持部312、312的对置间距大致相等,并且筒壁部416的内周凸缘部420的内径尺寸比穿刺杆218的底壁部262的外径尺寸大。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筒壁部416的外周面带有凹凸。
而且,在内周凸缘部420上重叠地固接有大致圆形的粘接片422的外周部分。在该粘接片422的下表面,在中央部分固定有微针216,并配置在内周凸缘部420的中心孔内。
对微针216的具体构造没有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包括由多个微小的实心针构成的针主体424和供该针主体424固定的基座部426,在针主体424上涂布有向患者进行给药的药剂。
另一方面,盒体罩414整体形成为大致コ状,具备从上下两侧夹持并覆盖盒体主体412的一对罩部428、428和以周向上的一部分将上述罩部428、428连接的连接部430。而且,能够从盒体主体412朝向侧方取下盒体罩414。
而且,如图24、图25所示,能够以将盒体罩414装配于盒体主体412的状态通过插入口294将盒体410装配于可动圆筒体290以及从可动圆筒体290取下。此外,盒体主体412在装配于可动圆筒体290的装配状态下,外周凸缘部418被夹持在盒体保持部312的爪部314与周壁部292的上下方向之间,并且设置于筒壁部416的外周面的凹凸与设置于爪部314的凹凸相互卡合。
另外,如图26所示,通过插入口294从盒体主体412拔出盒体罩414,从而形成为使微针216露出于外部的状态。
进一步地,装配有具备微针216的盒体主体412的敷贴器210在露出微针216的图27、图28的下表面被按压于患者的皮肤。即,在使盒体主体412的筒壁部416的下端与患者的皮肤抵接的状态下将壳体212向下方按下,使壳体212与盒体主体412相互接近地位移。此外,在图28以及后述的图31中,省略了位于穿刺弹簧214的内部的加压杆272、加压弹簧288、弹簧支承部246的图示。
由此,如图29~图31所示,使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上方)移动。即,通过使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侧移动,从而使按压弹簧318压缩变形,并且将可动圆筒体290的周壁部292的大致整体容纳于壳体212内。作为该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内的移动,通过壳体212的引导突起234与可动圆筒体290的引导凹部304的引导作用,使可动圆筒体290相对于壳体212沿上下方向笔直地移动。
此外,在图19等所示的使用前的状态下,通过使穿刺按钮322的卡合突部330与可动圆筒体290的突出抵接部298相互抵接而构成安全机构408,从而不能进行穿刺按钮322的压入操作,但通过使可动圆筒体290在壳体212内向上方移动(向壳体212侧移动),卡合突部330与突出抵接部298的抵接被解除,从而使卡合突部330向位于突出抵接部298的下方的避免抵接区域302移动。由此,安全机构408被解除,从而能够将穿刺按钮322通过壳体212的穿刺按钮用孔236压入至内部。
另外,如图31所示,在可动圆筒体290进入壳体212后的穿刺准备状态下,设置于可动圆筒体290的弹簧容纳部306的按压部308进入设置于锁定杆324的壁部336c的开口槽348内,设置于按压部308的倾斜面310与设置于开口槽348的倾斜面350以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
而且,在处于穿刺准备状态的敷贴器210中,通过对穿刺按钮322进行按压操作而将其压入,如图32、图33所示,微针216进行穿刺动作。此外,在图32、图33中,示出了在微针216进行穿刺后解除了穿刺按钮322的按压的状态。即,从图29~图31所示的状态起,使穿刺按钮322以及位于该穿刺按钮322的内侧的锁定杆324伴随着穿刺按钮用弹簧386的压缩变形而向后方移动,由此解除贯通窗268对卡止部342的卡止,从而使穿刺杆218基于穿刺弹簧214的弹性复原力而向下方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伴随着该穿刺按钮322的压入操作的锁定杆324的移动,使可动圆筒体290的按压部308的倾斜面310与锁定杆324的开口槽348的倾斜面350相互抵接。通过采用这样的抵接构造,在解除穿刺按钮322的按压并且使敷贴器210从皮肤离开并利用穿刺按钮用弹簧386以及按压弹簧318的弹性复原力使可动圆筒体290、锁定杆324向初始位置移动时,能够稳定地实现上述两构件290、324向初始位置的移动。
通过这样的穿刺按钮322的压入操作,使穿刺杆218的下端部分穿过盒体主体412的内部,穿刺杆218的底壁部262使微针216从壳体212向下方突出,并且将微针216与粘接片422一起按压于皮肤而进行穿刺。此外,通过根据该穿刺按钮322的压入操作解除穿刺按钮322的按压,如图32、图33所示,利用穿刺按钮用弹簧386的弹性复原力而使锁定杆324复位到初始位置。另外,伴随着穿刺杆218向下方的移动,穿刺杆218的壁部264b与圆筒体锁定件352的卡合部360的抵接也被解除,因此利用锁定用弹簧388的弹性复原力而使圆筒体锁定件352复位到初始位置,由此,能够从外侧壳体220的窗部229目视确认弯曲部368的上端面的后方部分的颜色(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无色(白色))。
此外,认为通过像这样压入穿刺按钮322而解除贯通窗268对卡止部342的卡止,利用穿刺弹簧214的弹性复原力而使穿刺杆218向下方移动,微针216瞬间对皮肤进行穿刺。在此,为了实现微针216向皮肤的穿刺深度、实现穿刺状态的稳定化,可以采用下述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穿刺按钮322并利用穿刺弹簧214的复原力而使微针216进行穿刺之后,通过进一步对加压按钮372进行压入操作,对微针216施加从壳体212突出的突出方向(下方)的附加外力,微针216进一步被压入皮肤而更稳定地维持穿刺状态。即,在加压按钮372的压入操作前,如图34所示,通过加压杆272的卡止突部284与加压按钮372的卡止突起380的抵接而构成移动锁定机构391,防止加压杆272伴随着加压弹簧288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在此,通过使加压按钮372向后方移动,卡止突部284与卡止突起380的抵接被解除,如图35所示,伴随着加压弹簧288的弹性的复原变形,加压杆272向下方移动。由此,被支承在加压杆272与穿刺杆218之间的穿刺弹簧214的压缩量增大,加压弹簧288的弹性复原力经由穿刺弹簧214作为将穿刺杆218以及微针216进一步按压于皮肤的附加外力而发挥作用,从而维持微针216向皮肤穿刺的状态。
简而言之,预先形成为压缩状态的加压弹簧288的复原力经由加压杆272作为附加外力而作用于穿刺弹簧214,进而该附加外力经由穿刺弹簧214缓冲性地作用于微针21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穿刺弹簧214构成对微针216缓冲性地施加附加外力的缓冲机构,并且附加缓冲性的外力的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构成为包括加压弹簧288和加压杆272。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刺弹簧214还作为对微针216施力的施力机构而发挥功能,缓冲机构由施力机构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加压弹簧288构成产生附加外力的附加外力产生构件,通过将该加压弹簧288保持为压缩状态而产生的附加外力经由作为加压力传递构件的加压杆272而作用于穿刺弹簧214以及微针216。
在使用者将敷贴器210按压于皮肤的情况下实现这样的微针216向皮肤的穿刺状态。即,使用者在将敷贴器210按压于皮肤并通过穿刺弹簧214进行了穿刺的状态下,通过对微针216持续地施加由加压弹簧288产生的附加的外力,由此使微针216以规定深度(例如直至根部)进行穿刺,在此基础上,微针216向皮肤的穿刺状态也持续地维持规定时间,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涂布于微针216的药剂的经皮给药。此外,将微针216按压于皮肤的时间没有任何限定,在经过规定时间后,使用者将敷贴器210从皮肤上取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取下敷贴器210之后,也通过粘接片422将微针216粘贴于皮肤,由此能够维持向皮肤的穿刺状态。
此外,在图35中,示出了通过在使加压杆272向下方移动之后解除加压按钮372的压入而利用加压按钮用弹簧390的弹性复原力使加压按钮372复位到初始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加压杆272的卡止突部284从下方与加压按钮372的卡止突起380抵接,因此也能够防止加压杆272向上方移动,从而进一步稳定地维持微针216向皮肤的穿刺状态。
另外,当在穿刺按钮322的压入操作前对加压按钮372进行了压入操作的情况下,由于穿刺杆218处于卡止于锁定杆324而被保持于壳体212内的状态,因此加压杆272与穿刺杆218抵接而限制了向下方的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穿刺按钮322的压入操作前的加压按钮372的压入操作受到限制。换言之,通过压入穿刺按钮322,从而压入加压按钮372而允许加压杆272向下方移动(移动锁定机构391被解除)。
在形成为以上那样构造的敷贴器210中,如上所述,在规定时间内持续地维持微针216向皮肤的穿刺状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涂布于微针216的药剂的经皮给药。尤其是,在微针216的穿刺后,对微针216附加地施加外力而向皮肤按压,但该附加的外力经由穿刺弹簧214而缓冲性地施加于微针216(穿刺杆218)。因此,能够避免对微针216施加冲击性的负荷,能够有效地降低使患者感到疼痛的可能性。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微针216施力的施力机构和缓冲性地施加针对微针216的附加外力的缓冲机构均由相同的穿刺弹簧214构成,因此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部件数量的削减。此外,由穿刺弹簧214产生的微针216的最初穿刺力和由加压弹簧288产生的附加外力能够通过分别对穿刺弹簧214和加压弹簧288的弹簧常数、压缩率等进行设定而分别适当地进行调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产生针对微针216的附加外力的作为附加外力产生构件的加压弹簧288,根据加压按钮372的压入操作,在加压按钮372的压入解除后也能够维持对微针216的加压状态,因此例如能够避免在壳体212与微针216之间持续施加作为附加外力的基于人力的外力等这样麻烦的操作,能够发挥良好的操作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阻止加压杆272的移动的移动锁定机构391,防止加压杆272意外地移动。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穿刺按钮322的压入前,通过移动锁定机构391来防止加压杆272移动,因此防止加压杆272在微针216向皮肤穿刺之前进行移动。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穿刺杆218向壳体212内的压入前阻止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212内移动,因此例如能够稳定地防止在将穿刺杆218向壳体212内压入前将微针216(盒体410)装配于可动圆筒体290而在该状态下将敷贴器210按压于皮肤所伴随的微针216的误穿刺。
接着,在图36中,以穿刺准备状态(穿刺杆218以及可动圆筒体290被压入壳体442侧的状态)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以下称为敷贴器)440,并且在图37中以省略了外侧壳体444以及圆筒体锁定件352的状态示出该敷贴器440。本实施方式的敷贴器440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敷贴器(210)相比,对穿刺后的微针216施加附加外力而将该微针216按压于皮肤的机构不同。即,在敷贴器440上装配保持微针216的盒体410并使微针216向皮肤穿刺的机构等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以及部位,在图中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外侧壳体444是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外侧壳体(220)大致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外侧壳体(220)不同,不具备加压按钮用孔(238),在周壁部226仅具备穿刺按钮用孔236。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内侧壳体446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在相当于上底壁部的盖部240的中央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加压凸台用孔448。而且,在该内侧壳体446的内部配设有整体形成为大致反向的大致有底筒状的加压凸台构件450,在加压凸台构件450中形成为筒状的加压凸台主体452穿过盖部240中央的加压凸台用孔448向上方突出。另外,在加压凸台构件450中,在加压凸台主体452的下端设置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状部454。此外,该凸缘状部454的外径尺寸比加压凸台用孔448的内径尺寸大,从而防止加压凸台构件450穿过加压凸台用孔448而向外部脱落。
另外,在该凸缘状部454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外周侧开口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切口状的开口槽45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径向方向上的两侧(图37中的右下以及左上)形成有一对开口槽456、456。进一步地,在该开口槽456的前方侧的内表面的上端部分形成有随着趋向上方而向前方侧倾斜的倾斜面458。
而且,在内侧壳体446的内周侧,在加压凸台构件450与穿刺杆218的上下方向之间配设有穿刺弹簧214。此外,在加压凸台构件450中,相对于加压凸台主体452的内径尺寸而言,凸缘状部454的内径尺寸较大,在上述加压凸台主体452的内周面与凸缘状部454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在与轴成直角的方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展的圆环形状的台阶面460(参照图39等)。而且,穿刺弹簧214的上端部分固定于加压凸台构件450的台阶面460,并且穿刺弹簧214的下端部分固定于穿刺杆218的弹簧支承部271。由此,如后所述,通过从上方按压加压凸台构件450,对穿刺杆218向下方施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杆462形成为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锁定杆(324)大致相同的构造,但在周壁部334中在沿左右方向对置的壁部336c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保持部464,并且在该保持部464的上端的内表面,向内周侧突出地形成有卡止突起466。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突起466的下端面形成为朝向前方而卡止突起466的上下方向尺寸变小的倾斜弯曲面468(参照图38)。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的穿刺按钮322以及圆筒体锁定件352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构造。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圆筒体锁定件352中,分别从周壁部354的左右一对壁部356c朝向上方突出有卡合爪部366,在将圆筒体锁定件352向壳体442组装时,该卡合爪部366例如与内侧壳体446卡合。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8所示,经由穿刺按钮用弹簧386以及锁定用弹簧388将穿刺按钮322、锁定杆462以及圆筒体锁定件352组装于外侧壳体444,并且进一步组装内侧壳体446、加压凸台构件450、按压弹簧318、318、可动圆筒体290、穿刺弹簧214、穿刺杆218,并根据需要组装帽392、罩394,由此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敷贴器440。
在此,尤其是如图37所示那样在对穿刺按钮322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微针216穿刺之前的状态下,从锁定杆462的保持部464向内侧突出的卡止突起466穿过设置于构成内侧壳体446的壁部250c的切口256而向内侧壳体446的内部突出,在该内侧壳体446的内部,加压凸台构件450的凸缘状部454在上下方向上与锁定杆462的卡止突起466抵接而被卡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穿刺按钮322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微针216穿刺之前的状态下,通过凸缘状部454与卡止突起466的相互的抵接来阻止加压凸台构件450向下方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止作为后述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加压凸台构件450的操作(移动)的操作锁定机构470构成为包括凸缘状部454和卡止突起466。
在形成为以上那样构造的本实施方式的敷贴器440中,也通过对穿刺按钮322进行按压操作,如图39、图40所示那样实现微针216的穿刺动作。即,通过对穿刺按钮322进行按压操作,伴随着穿刺按钮用弹簧386的压缩变形,锁定杆462被向后方压入,锁定杆462的卡止部342与穿刺杆218的贯通窗268的卡止被解除,穿刺杆218根据穿刺弹簧214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使微针216向皮肤穿刺。而且,通过像这样使锁定杆462向后方移动,使锁定杆462的卡止突起466进入设置于加压凸台构件450的凸缘状部454的开口槽456,凸缘状部454的卡止被解除。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止加压凸台构件450的操作(移动)的操作锁定机构470能够伴随着穿刺按钮322的按压操作而解除。
由此,如图41所示,能够将加压凸台构件450向下方(壳体442内)压入。其结果是,穿刺弹簧214在加压凸台构件450与穿刺杆218之间被压缩,利用其弹性复原力向下方按压穿刺杆218,从而使微针216更可靠地向皮肤穿刺。即,在微针216向皮肤穿刺后,通过将加压凸台构件450向下方压入,附加的外力经由作为缓冲机构的穿刺弹簧214而缓冲性地且持续地作用于微针21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来施加附加的外力,施加来自外部的附加外力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构成为包括加压凸台构件450。而且,附加缓冲性的外力的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构成为包括作为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加压凸台构件450。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将加压凸台构件450向下方压入的期间内对微针216施加附加外力而将微针216按压于皮肤。即,使用者还能够根据所使用的药剂等容易地调节对微针216附加地施加外力的时间。
接着,在图42中以使用前的保管状态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以下称为敷贴器)480。在该敷贴器480中,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敷贴器(210、440)相比,对穿刺后的微针216施加附加外力而将该微针216按压于皮肤的机构不同。即,在敷贴器480上装配保持微针216的盒体410并使微针216向皮肤穿刺的机构等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构件以及部位,在图中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壳体482的上底壁部224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大致圆形的圆形凹部484,并且在该圆形凹部484的底壁部的中央部分形成有贯通孔228。而且,通过将内侧壳体486的盖部240插入并固定于该贯通孔228,由此将外侧壳体482和内侧壳体486相互固定,从而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壳体488。此外,在盖部240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加压凸台用孔448。
另外,在该内侧壳体486中,从上方插通有作为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加压凸台构件490。本实施方式的加压凸台构件490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杆状部492,并且在该杆状部49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具有台阶状部494,比台阶状部494靠上方的部位形成为比下方的直径大。另外,在杆状部492的上端部分设置有向外周侧扩展的大致圆形的按压操作部496,并且在杆状部492的下端部分设置有向外周侧突出的卡合部498。如后所述,该按压操作部496的上表面496a形成为在对微针216施加外力时从外部直接进行操作的操作面。
另一方面,在内侧壳体486中,从下方插入有穿刺杆500。该穿刺杆500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具备筒状部260以及底壁部262,但在底壁部262的中央设置有向筒状部260内突出的大致筒状的弹簧支承部502,并且在该弹簧支承部502的上端部分设置有向内周侧突出的卡合爪部504。
形成为以上那样构造的加压凸台构件490的杆状部492从上方插通于内侧壳体486并向下方延伸,并且加压凸台构件490的按压操作部496位于外侧壳体482的圆形凹部484内。另一方面,通过将穿刺杆500从下方插入于内侧壳体486,穿刺杆500的筒状部260位于加压凸台构件490的外周侧,并且杆状部492的下端部分插入于穿刺杆500的弹簧支承部502,使卡合部498与卡合爪部504卡合。由此,加压凸台构件490和穿刺杆500形成为不能拔出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
在此,在内侧壳体486的内部,穿刺弹簧214以外插于加压凸台构件490的杆状部492的状态配置,穿刺弹簧214的上端部分固定于内侧壳体486的盖部240的内表面,并且穿刺弹簧214的下端部分外插于穿刺杆500的弹簧支承部502而固定于底壁部262的内表面。另外,在杆状部492中的比台阶状部494靠下方的小径的部分外插有作为缓冲机构的加压弹簧506,该加压弹簧506的上端部分固定于杆状部492的台阶状部494,并且加压弹簧506的下端部分固定于穿刺杆500的弹簧支承部502。
即,也如图43所示那样,穿刺按钮322、锁定杆324以及圆筒体锁定件352经由穿刺按钮用弹簧386以及锁定用弹簧388组装于由外侧壳体482和内侧壳体486构成的壳体488。另外,加压凸台构件490和穿刺杆500经由穿刺弹簧214以及加压弹簧506从上下方向组装于该壳体488,并且可动圆筒体290经由按压弹簧318、318从下方进行组装。
在此,在图42所示的使用前的保管状态下,穿刺弹簧214以及加压弹簧506为大致自然长度,穿刺杆500的下端部分从壳体488突出而位于可动圆筒体290内。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42所示的保管状态下,位于加压凸台构件490的上端的按压操作部496与外侧壳体482的圆形凹部484的底面抵接,来自外部的操作的操作面即按压操作部496的上表面496a被设定在从壳体488的表面(例如,外侧壳体482的上底壁部224的上端面)进入到内部的位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圆筒体290上组装有将从壳体488突出的穿刺杆500的下端部分覆盖的帽392,并且以将壳体488(外侧壳体482)的下方开口部封闭的方式组装有将上述可动圆筒体290以及帽392覆盖的罩394。
为了使用形成为以上那样构造的敷贴器480,首先,在如图44所示那样取下罩394和帽392之后,将穿刺杆500(向上方)压入壳体488内。由此,穿刺弹簧214被压缩,并且锁定杆324的卡止部342卡止于穿刺杆500的贯通窗268。在此,加压凸台构件490经由加压弹簧506而位于穿刺杆500的上方,因此,随着穿刺杆500向上方的移动,加压凸台构件490也向上方移动。由此,在该状态下,加压凸台构件490的按压操作部496的上表面496a位于与壳体488的表面(例如,外侧壳体482的上底壁部224的上端面)大致相等的位置,或者位于稍微靠上方的位置。
而且,通过像这样将穿刺杆500压入壳体488内,由此允许可动圆筒体290向壳体488内(向上方)移动。在该状态下,通过在可动圆筒体290上安装微针216(盒体410)并对穿刺按钮322进行按压操作,如图45所示,使穿刺杆500伴随着穿刺弹簧214的弹性复原力向下方移动而使微针216向皮肤穿刺。此外,穿刺杆500和加压凸台构件490通过卡合爪部504和卡合部498卡合,伴随着该穿刺杆500向下方的移动,加压凸台构件490也一起向下方移动,因此在该微针216的穿刺状态下,加压凸台构件490的按压操作部496进入圆形凹部484内,按压操作部496的下表面与圆形凹部484的底面以隔开规定距离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对置。
进一步地,从该微针216的穿刺状态起,如图46所示,通过直接用手指对按压操作部496的上表面(操作面)496a进行压入,位于加压凸台构件490的台阶状部494与穿刺杆500的弹簧支承部502之间的加压弹簧506被压缩。而且,利用该加压弹簧506的弹性的复原作用,对穿刺杆500向下方进行按压,进一步向皮肤按压穿刺状态的微针216。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基于微针216的经皮的药剂给药。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微针216附加的外力也经由作为缓冲机构的加压弹簧506而缓冲性地施加,因此能够降低使患者感到疼痛的可能性。另外,在对加压凸台构件490进行压入操作的期间内,对微针216持续地施加附加的外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敷贴器480中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加压凸台构件490构成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而施加附加外力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并且包括该附加外力操作构件(加压凸台构件490)而构成附加缓冲性的外力的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穿刺弹簧214构成通过被压缩而对微针216(穿刺杆218)向下方施力的施力机构,并且由加压弹簧506构成缓冲性地施加针对微针216的附加外力的缓冲机构,即,施力机构和缓冲机构由互不相同的构件构成。由此,例如还能够分别设定施力机构(穿刺弹簧214)的弹簧力(弹簧常数)和缓冲机构(加压弹簧506)的弹簧力(弹簧常数),还能够实现敷贴器480的设计自由度的提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在图42所示的敷贴器480的保管状态下,在图45所示的微针216的穿刺状态下,被进行按压操作而直接施加有外力的操作面(按压操作部496的上表面496a)也被设定在比壳体488的表面(外侧壳体482的上端面)更进入内部的位置。因此,不仅在敷贴器480的保管状态下,在微针216的穿刺状态下,也能够降低意外地按压作为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加压凸台构件490的可能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如上述第四实施方式那样的操作锁定机构(470),但也可以设置该操作锁定机构来阻止穿刺按钮的压入前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加压凸台构件)的操作。
接着,图47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510。
(整体结构)
图47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510的整体外观的立体图。
图48是微针敷贴器510的分解立体图。
微针敷贴器510是将微针应用于皮肤的装置,是通过将具有微针的贴片按压于皮肤的表皮等对象部位,并使微针向皮肤的表皮穿刺,从而将药液输送至体内,或者采集血液等样品的装置。
如图47所示,微针敷贴器510主要由主体512和罩514构成。如图48所示,主体512由壳体516和容纳于壳体516内的多个构件构成,该壳体516为截面呈大致八边形的、在上端侧的头顶部封闭且在下端侧开口的有底筒状的构件。罩514为截面呈大致八边形的、上端侧开口且下端侧被封闭的有底筒状的构件。罩514的内部形成为与壳体516的下端侧的外形相符的大致八边形的中空部,形成为与壳体516的下端部嵌合。说明中的上下是指图中的上下方向,未必与现实的上下一致。如后所述,在使用微针敷贴器510时,有时也将壳体516的头顶部作为下方而上下颠倒。
在壳体516的内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有穿刺杆518,该穿刺杆518为从背面侧与后述的具有微针的贴片574进行碰撞并将贴片574按压于皮肤的构件。穿刺杆518是上端侧开口、且下端侧被封闭的有底筒状的构件。穿刺杆518容纳于上端侧被封闭、且下端侧开口的有底筒状的穿刺盒体520的中空内部。穿刺盒体520的上端部嵌合固定于在壳体516的上端部的内表面设置的定位部。在穿刺杆518与穿刺盒体520之间装配有穿刺弹簧522。穿刺弹簧522容纳于穿刺杆518的中空内部,穿刺弹簧522的上端支承于在穿刺盒体520的中空内部的上端部设置的支承部,穿刺弹簧522的下端支承于在穿刺杆518的中空内部的下端部设置的支承部。通过将穿刺杆518压入壳体516而被压缩的穿刺弹簧522向使穿刺杆518从壳体516突出的方向(以下称为“穿刺方向”。在图中表示下方。)进行施力。在此,贴片574与微针支承体对应,穿刺弹簧522与施力机构对应。穿刺方向与第一方向对应。压入穿刺杆518的方向是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作为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对应。
在主体512上装配罩514而收纳微针敷贴器510的情况下,将有底圆筒形状的帽524以上方开口的方式配置于罩514的底部,以使帽524的中空内部将穿刺杆518的下端部覆盖的方式装配罩514。帽524还能够作为用于在使用时难以进行用手指压入穿刺杆518的操作的使用者的辅助器具而加以利用,也能够以底面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在载置面上,将穿刺杆518按压于帽524的底面,从而将穿刺杆518压入壳体516侧。
在壳体516的内部的、穿刺盒体520的外径侧配设有按钮526、圆筒体锁定件528、锁定杆530、按钮弹簧532a、532b。
按钮526是作为发射穿刺杆518的触发器的构件。按钮526以使其按压部534从设置于壳体516的侧面的开口部536向外部露出的方式安装。在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内径侧设置有向内径侧突出的两个突部538、538。突部538、538是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面的板状构件,内径侧的端面的下方侧形成为与上下方向平行的面,上方侧形成为在外形方向上具有切口的面。另外,在按压部534的内径侧的端部,在按压部534的整周设置有向相对于按压方向的侧方延伸的凸缘部540。突部538、538形成为从凸缘部540的内径侧的端面突出。
圆筒体锁定件528是大致方形的框状构件。圆筒体锁定件528是在穿刺杆518未被压入的状态下,通过使后述的可动圆筒体544的按压承受部552、554的上端部与限制部542a、542b抵接而限制可动圆筒体544的压入方向的移动的构件。在与按钮526相反侧的圆筒体锁定件528的外侧面与壳体516的内表面之间夹装有按钮弹簧532a,对圆筒体锁定件528向按钮526侧进行施力。
锁定杆530是配设在圆筒体锁定件528的下方的大致方形的框状构件。在与按钮526相反侧的锁定杆530的外侧面与壳体516的内表面之间夹装有按钮弹簧532b,对锁定杆530向按钮526侧进行施力。按钮526的突部538、538配置为穿过锁定杆530的狭缝546a、546b,按钮526的凸缘部540的内径侧的端面与圆筒体锁定件528的被按压面548对置。当按钮526的按压部534被按压时,按钮526的凸缘部540的内径侧的端面与圆筒体锁定件528的被按压面548抵接,对其进行按压,克服按钮弹簧532b的作用力而将锁定杆530压入。
在壳体516的内部的、穿刺盒体520的外径侧还配设有可动圆筒体544。可动圆筒体544是截面呈大致八边形的筒状构件。可动圆筒体544在内径侧具有向上方延伸且以向外周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板状的基部550。而且,在基部550的周向的缘部的上端侧延伸设置有具有与按钮526的压入方向正交的面的板状的按压承受部552、554。按压承受部552、554的下端部形成向按钮526的相反侧倾斜的倾斜面。在可动圆筒体544与壳体516之间夹装有按压弹簧556a、556b,对可动圆筒体544向远离壳体516的方向进行施力。在此,可动圆筒体544与按钮限制机构对应。
罩514、壳体516、穿刺杆518、穿刺盒体520、帽524、按钮526、圆筒体锁定件528、锁定杆530例如能够由PET等树脂、金属形成,但不限于此。
(使用方法)
图49中的(a)~(f)表示取下罩514后的、微针敷贴器510的主体512的使用时的各状态。图50中的(a)~(c)表示微针敷贴器510的主体512的A-A方向截面(参照图52中的(a))。
以下,参照图50,根据图49,对微针敷贴器5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图49中的(a)表示以使穿刺杆518朝向上方的方式支承主体512的状态。优选通过将壳体516的头顶部载置在面上等而使壳体516稳定。在图49中的(a)所示的状态下,将穿刺杆518向箭头A方向(相对于壳体516而与穿刺方向相反侧)压入。图50中的(a)表示穿刺杆518未被压入的状态的微针敷贴器510。在图50中的(a)所示的状态下,穿刺杆518相对于壳体516而处于穿刺方向,该图50中的(a)中的穿刺杆518相对于壳体516的位置与第一位置对应。
如图50中的(a)所示,在穿刺杆518的与按钮526相反侧的侧壁形成有开口部558。此时,圆筒体锁定件528和锁定杆530分别被按钮弹簧532a以及按钮弹簧532b向按钮526侧施力。因此,圆筒体锁定件528的形成为从与按钮526相反侧的壁部的内侧面向按钮526侧突出的钩部560和锁定杆530的形成为从与按钮526相反侧的内侧面向按钮526侧突出的钩部562位于穿刺杆518的压入方向的移动路径上。
另外,在该图50中的(a)所示的状态下,可动圆筒体544的按压承受部552、554的上端部与圆筒体锁定件528的限制部542a、542b抵接而对压入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而且,当在该状态下按压按钮526时,按钮526的突部538、538与对置的按压承受部552、554抵接,按钮526对锁定杆530的作用受到限制。此时的可动圆筒体544的位置与第三位置对应。
如图49中的(b)所示,在穿刺杆518被压入的状态下,将容纳有保持器564的盒体566向设置于可动圆筒体544的穿刺方向端部的保持器支承部568、570之间沿箭头B方向插入。在保持器564中,在从保持器564的穿刺方向的开口部后退的位置沿周向设置有向内径侧突出的凸缘部572(参照图50中的(c)),具有微针的贴片574的周缘部通过粘接等方法保持于凸缘部572的端面。为了使使用者不会接触到微针,保持器564被容纳在盒体566中。图50中的(b)表示克服穿刺弹簧522的作用力而将穿刺杆518压入到规定的位置的状态。在此,如图50中的(b)所示,穿刺杆518相对于壳体516压入的位置与第二位置对应。
此时,圆筒体锁定件528的钩部560与穿刺杆518的筒状壁部产生干涉,从穿刺杆518的压入方向的移动路径被排除,因此圆筒体锁定件528向按钮526的相反侧进行移动。限制部542a、542b与锁定杆530的内周面抵接,通过使圆筒体锁定件528向按钮526的相反侧进行移动,圆筒体锁定件528的限制部542a、542b也一边与锁定杆530的内周面抵接一边向按钮526的相反侧进行移动。即,限制部542a、542b能够作为用于使圆筒体锁定件528不向与按钮526的按压所伴随的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
限制部542a、542b从与可动圆筒体544的按压承受部552、554的抵接位置进行移动,因此允许可动圆筒体544向压入方向移动。此时,由于穿刺杆518的开口部558位于与锁定杆530的钩部562对应的位置,因此被按钮弹簧532b施力的钩部562与开口部558嵌合。由此,被穿刺弹簧522施力的穿刺杆518的穿刺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在此,锁定杆530以及按钮弹簧532b与闩锁机构对应。
此外,如图51所示,在圆筒体锁定件528上设置有从主体部576向壳体516的头顶部侧延伸的爪部578、580,爪部580的上表面具有颜色不同的两个区域582a以及582b。在与区域582a或582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能够看到壳体516的内部的窗部584(参照图52中的(a))。在穿刺杆518未被压入的情况下的圆筒体锁定件528的位置,从窗部584能够看到区域582b,在穿刺杆518被压入到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的圆筒体锁定件528的位置,从窗部584能够看到区域582a。若将区域582a预先形成为红色,则从窗部584能够看到的颜色变化为红色,由此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到穿刺杆518被压入至规定的位置。
若将盒体566插入至图49中的(c)所示的状态,则保持器564与设置于可动圆筒体544的穿刺方向端部的突起586抵接,由此对箭头B方向上的进一步的移动进行限制。而且,在该状态下,保持器564从径向的两侧被保持器支承部568、570支承。
如图49中的(d)所示,在保持器564被支承的状态下,将盒体566向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拔出。由此,仅将保持器564装配于可动圆筒体544的穿刺方向端部。此时,贴片574被保持为使微针面对保持器564的开口部的状态。
如图49中的(e)所示,以使保持器564的开口部与皮肤588的待应用贴片574的部位抵接的状态,将壳体516支承于皮肤588。然后,对壳体516向箭头C方向进行按压。于是,如图49中的(f)所示,可动圆筒体544被压入壳体516内。如图50中的(c)所示,当可动圆筒体544被压入至规定的位置时,与穿刺方向相反侧的端部与壳体516抵接,由此对进一步的移动进行限制。图50中的(c)所示的可动圆筒体544相对于壳体516的位置与第四位置对应。
在图50中的(b)所示的状态下与按钮526的突部538、538对置的按压承受部552、554在图50中的(c)所示的状态下,伴随着可动圆筒体544的压入而向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此时,由于在按钮526的突部538、538不存在对按钮526的按压进行限制的构件,因此成为允许按钮526的按压的状态。若在该图49中的(f)所示的状态下对按钮526向与穿刺方向正交的箭头D方向进行按压,则从图50中的(c)所示的状态起,被按压的按钮526的突部538、538穿过锁定杆530的狭缝546a、546b而使按钮526的凸缘部540的内径侧的端面与锁定杆530的被按压面548抵接,使锁定杆530克服按钮弹簧532b的作用力而进行移动。于是,穿刺杆518的开口部558与钩部562的卡合被解除。
由此,允许穿刺杆518的穿刺方向的移动,被穿刺弹簧522施力的穿刺杆518向穿刺方向突出。穿刺杆518的穿刺方向的端面590与保持器564所保持的贴片574的穿刺方向的相反方向的面发生碰撞。通过使穿刺杆518进一步向穿刺方向移动,贴片574从保持器564分离并被按压到皮肤588上,使设置于贴片574的穿刺方向的表面上的微针向皮肤588的表皮穿刺。在此,构成为对按钮526向与穿刺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按压,但只要是与穿刺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不限定于正交的方向。
(滑动防止机构)
图52中的(a)是表示从头顶部观察微针敷贴器510的主体512时的A-A方向的图,图52中的(b)是装配有保持器564的微针敷贴器510的主体512的A-A剖视图,图52中的(c)以及图52中的(d)是图52中的(b)的由圆圈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52中的(b)表示如图52中的(a)所示那样以沿着壳体516的中心轴并通过按钮526的中心的A-A面切断微针敷贴器510的主体512而成的内部构造。图52中的(c)放大表示未按压按钮526的状态下的图52中的(b)的由圆圈包围的部分。而且,图52中的(d)放大表示在按压按钮526后的状态下的图52中的(b)的由圆圈包围的部分。
如图52中的(b)所示,在可动圆筒体544的基部550的内径侧配置有从壳体516的头顶部的内表面沿轴向延伸而到达穿刺盒体520的台阶部592的壁部594。该壁部594与可动圆筒体544的基部550同样地形成为以向外周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的板状。另外,该壁部594包括从壳体516的头顶部的内表面向穿刺方向延伸的面596、台阶面598、以及从台阶面598的内径侧进一步向穿刺方向延伸的面600。壁部594的面596和面600隔着台阶面598,面596位于外径侧,面600位于内径侧。台阶面598是与穿刺方向大致正交的面,沿以轴为中心的周向(在图52中的(b)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近前侧以及进深侧)延伸。
另外,台阶面598形成于在图52中的(b)所示的可动圆筒体544未被压入的状态下与可动圆筒体544的基部550的上端部550a大致对应的位置。壁部594的与穿刺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图52中的(b)中为与图面正交的方向)的宽度与基部550的同方向的宽度相等或者比其小。因此,当可动圆筒体544被压入、按压承受部552、554移动到不与按钮526的突部538对置的位置时,突部538不会与壁部594产生干涉,按钮526的按压动作不会受到妨碍。
在未按压按钮526的状态下,如图52中的(c)所示,可动圆筒体544的基部550的内径侧的侧面550b位于比壁部594的面596靠外径侧的位置。因此,若不按压按钮526地压入可动圆筒体544,则基部550的上端部550a不与台阶面598产生干涉。此时,可动圆筒体544的基部550的内径侧的侧面550b在壁部594的面596的外径侧与面596分离,或者与面596滑动,并向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允许可动圆筒体544的压入。
在按压按钮526后的状态下,如图52中的(d)所示,按钮526的突部538、538与按压承受部552、554抵接,并对它们进行按压,从而使基部550向内径侧移动。此时,基部550的内径侧的侧面550b移动至比壁部594的面596靠内径侧的位置,并与面600抵接。因而,在该状态下,若欲使可动圆筒体544向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则台阶面598与基部550的上端部550a抵接,可动圆筒体544向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即,在按压按钮526后的状态下,即使想要压入可动圆筒体544,可动圆筒体544也无法压入。在此,台阶面598(限制面)与移动限制机构、抵接面以及滑动防止机构对应。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者压入可动圆筒体544之前对按钮526进行了按压的情况下,可动圆筒体544的压入受到限制,因此能够防止因使用者一边按压按钮526一边压入可动圆筒体544而有可能产生的、按钮526的突部538、538与可动圆筒体544的按压承受部552、554的滑动。因而,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不会发生按钮526的突部538、538和可动圆筒体544的按压承受部552、554产生磨损、或者按钮526、可动圆筒体544等其他构件产生变形的情况,能够实现微针敷贴器510的顺畅的动作。
接着,图53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微针敷贴器602的主体部604。
(滑动防止机构)
以下,对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微针敷贴器602进行说明。对于与微针敷贴器510共通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图53是表示装配有保持器564的状态下的微针敷贴器602的主体部604的外观的立体图。
在微针敷贴器602上,在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外侧设置有罩606。罩606具有板状的主部608,该主部608具有将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整个面覆盖的面积。在主部608的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边缘设置有在越过开口部536的位置向壳体516侧弯曲的连接部610、610。从连接部610、610的壳体516侧的缘部起,沿穿刺方向延伸设置有腿部612、612。腿部612、612的穿刺方向的端部通过沿与穿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连结部614连结。在罩606上,通过主部608、腿部612、612和连结部614,形成在主部608的穿刺方向上相邻的开口部616。而且,在连结部614的与穿刺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向内径侧延伸的卡合部618。
在壳体516的开口部536的下方,沿穿刺方向形成有从壳体516的内部向外部贯通的狭缝620。罩606的卡合部618经由狭缝620延伸至壳体516的内部,并与可动圆筒体544的支承部622卡合。在罩606的与穿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两缘部,从连接部610、610至腿部612、612,设置有分别向与穿刺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624、624。在壳体516的开口部536的与轴正交的方向上的两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引导件626、628。在引导件626、628的开口部536侧的侧面,沿着轴向设置有槽626a、628a。罩606的凸缘部624、624分别与槽626a、628a卡合。如后所述,在使可动圆筒体544向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凸缘部624、624与槽626a、628a卡合,并被引导件626、628引导。
而且,通过将可动圆筒体544压入,罩606的卡合部618与可动圆筒体544的支承部622卡合,因此与可动圆筒体544联动地向穿刺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由此,罩606的主部608从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外侧,向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伴随于此,按钮526的按压部534中的被主部608覆盖外侧的部分减少,从开口部616露出的部分增加。而且,当可动圆筒体544被压入至规定的位置时,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整个面从开口部616露出。
图54中的(a)是从壳体516的头顶部观察微针敷贴器602时的图。图54中的(b)是装配有保持器564的微针敷贴器602的主体512的B-B剖视图。
在图54中的(b)中,装配有保持器564的可动圆筒体544处于未被压入的状态。此时,罩606的主部608位于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外侧,按压部534的整个面被主部608覆盖,使用者无法接触到按钮526,也无法进行按压。
图55是表示装配有保持器564并将可动圆筒体544压入至规定位置的状态的微针敷贴器602的主体部604的外观的立体图。图56是装配有保持器564并将可动圆筒体544压入至规定位置的状态的微针敷贴器602的B-B剖视图。
如图55所示,当可动圆筒体544被压入至规定位置时,与可动圆筒体544联动的罩606也向穿刺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在可动圆筒体544被压入到规定位置的状态下,罩606的主部608位于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与穿刺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位置,连结部614位于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穿刺方向的位置,按压部534的整个面从开口部616露出。在此,罩606与滑动防止机构对应。
这样,通过使罩606的主部608从覆盖按钮526的按压部534的位置向穿刺方向的相反方向的位置移动,使得使用者能够按压按钮526。即,在将可动圆筒体544向规定位置按压的阶段,使用者无法按压按钮526。因而,能够防止因一边按压按钮526一边压入可动圆筒体544而有可能产生的、按钮526的突部538、538与可动圆筒体544的按压承受部552、554的滑动。因此,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不会发生按钮526的突部538、538和可动圆筒体544的按压承受部552、554产生磨损、或者按钮526、可动圆筒体544等其他构件产生变形的情况,能够实现微针敷贴器602的顺畅的动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地解释于该实施方式中的具体记载,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施加了各种变更、修正、改良等的方式来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实心针作为微针12、216,并且在该实心针上涂布有给药的药剂,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微针例如也可以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采用具有管腔的中空针、从另外保持药剂的贮存器通过所穿刺的中空针的管腔来进行药剂给药的构造等,穿刺针的形状、构造、数量等也没有限定。此外,微针不仅可以用于药剂的给药(输送),也可以用于采血等。
另外,在将穿刺杆14、218、518向壳体16、212、442、488、516侧压入之前与可动圆筒体72、290、544抵接而对移动进行限制的机构并不限定于示例的圆筒体锁定件130、352、528,能够适当地采用使用了能够转动的钩、磁力的卡合等能够解除的各种卡止构造。
进一步地,穿刺杆、可动圆筒体、锁定杆、锁定构件(圆筒体锁定件)、穿刺按钮(按钮)、加压杆、加压按钮的施力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弹簧,除了橡胶、弹性体等弹性件之外,也可以通过磁铁等实现。即,例如也可以采用弹簧作为施力机构,并且在上述第三方式至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弹簧以外的弹性体作为缓冲机构等,也可以采用弹簧以外的弹性体作为施力机构,并且采用弹簧作为缓冲机构。
更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152、394、514形成为大致杯状,在保管状态下将穿刺杆14、218、518和可动圆筒体72、290、544覆盖,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俯视呈大致圆环形状,并且仅覆盖可动圆筒体的至少一部分。不过,这样的罩不是必须的。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穿刺弹簧214和加压弹簧288配置为隔着加压杆272而在上下方向上并列,并且在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中,在穿刺弹簧214的内周侧并列地配置有加压弹簧506,但并不限定于该方式。即,在如上述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将穿刺弹簧和加压弹簧并列地配置的情况下,使加压弹簧的复原力经由加压杆作用于穿刺弹簧即可,穿刺弹簧和加压弹簧不一定需要沿上下方向配置。进一步地,在如上述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并列地配置穿刺弹簧和加压弹簧的情况下,将穿刺弹簧的下端和加压弹簧的下端固定于穿刺杆并使上述穿刺弹簧和加压弹簧彼此独立地进行动作即可,不一定需要以内外插状态进行配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微针)敷贴器;
12:微针;
14:穿刺杆;
16:壳体;
18:外侧壳体;
20:内侧壳体;
22:上底壁部;
24:(外侧壳体的)周壁部;
26:贯通孔;
28:卡止爪;
30a、30b:支承壁部;
32:引导突起;
34:切口;
36:嵌合孔;
38:盖部;
40:卡止孔;
42:弹簧支承部;
44:(内侧壳体的)周壁部;
46a、46b、46c:壁部;
48:凹槽;
50、52:切口;
54:环状部;
56:筒状部;
58:底壁部;
60a、60b、60c:壁部;
62:引导凸条;
64:贯通窗;
66:定位突部;
68:弹簧支承部;
70:穿刺弹簧;
72:可动圆筒体;
74:(可动圆筒体的)周壁部;
76:插入口;
78:抵接板部;
80:突出抵接部;
81:倾斜面;
82:避免抵接区域;
84:引导凹部;
86:弹簧容纳部;
88:按压部;
90:倾斜面;
92:盒体保持部;
94:爪部;
96:止动件;
98:按压弹簧;
100:弹簧保持部;
102:穿刺按钮;
104:锁定杆;
106:按钮主体;
108:凸缘部;
110:卡合突部;
112:倾斜面;
114:周壁部;
116a、116b、116c:壁部;
118:贯通槽;
120:弹簧支承部;
122:卡止部;
124:倾斜弯曲面;
125:平坦面;
126:开口槽;
128:倾斜面;
130:圆筒体锁定件(锁定构件);
132:周壁部;
134a、134b、134c:壁部;
136:弹簧支承部;
138:卡合部;
140:倾斜弯曲面;
142:抵接突部;
144:按钮用弹簧;
146:锁定用弹簧;
148:移动限制机构;
150:安全机构;
152:罩;
154:底壁部;
156:周壁部;
158:解除机构;
160:盒体;
162:盒体主体;
164:盒体罩;
166:筒壁部;
168:外周凸缘部;
170:内周凸缘部;
172:粘接片;
174:针主体;
176:基座部;
178:罩部;
180:连接部;
190:(微针)敷贴器;
192:帽;
194:底壁部;
196:周壁部;
198:凸缘部;
200:移动限制机构;
210:(微针)敷贴器;
212:壳体;
214:穿刺弹簧(施力机构、缓冲机构);
216:微针;
218:穿刺杆;
220:外侧壳体;
222:内侧壳体;
224:上底壁部;
226:周壁部;
228:贯通孔;
229:窗部;
230:卡止爪;
232a、232b:支承壁部;
234:引导突起;
236:穿刺按钮用孔;
238:加压按钮用孔;
240:盖部;
242:卡止孔;
246:弹簧支承部;
248:周壁部;
250a、250b、250c:壁部;
252:引导凹槽;
254、256:切口;
258:环状部;
260:筒状部;
262:底壁部;
264a、264b、264c:壁部;
266:引导凸条;
268:贯通窗;
270:定位突部;
271:弹簧支承部;
272:加压杆(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加压力传递构件);
274:圆筒状部;
276:底板部;
278:外周筒部;
280:弹簧支承部;
282:厚壁部;
284:卡止突部;
286:倾斜面;
288:加压弹簧(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附加外力产生构件);
290:可动圆筒体;
292:周壁部;
294:插入口;
296:抵接板部;
298:突出抵接部;
300:倾斜面;
302:避免抵接区域;
304:引导凹部;
306:弹簧容纳部;
308:按压部;
310:倾斜面;
312:盒体保持部;
314:爪部;
316:止动件;
318:按压弹簧;
320:弹簧保持部;
322:穿刺按钮;
324:锁定杆;
326:穿刺按钮主体;
328:凸缘部;
330:卡合突部;
332:倾斜面;
334:周壁部;
336a、336b、336c:壁部;
338:贯通槽;
340:弹簧支承部;
342:卡止部;
344:倾斜弯曲面;
346:平坦面;
348:开口槽;
350:倾斜面;
352:圆筒体锁定件;
354:周壁部;
356a、356b、356c:壁部;
358:弹簧支承部;
360:卡合部;
362:倾斜弯曲面;
364:抵接突部;
366:卡合爪部;
368:弯曲部;
370:着色部;
372:加压按钮;
374:周壁部;
376a:加压按钮主体;
376b、376c:壁部;
378:保持部;
380:卡止突起;
382:倾斜弯曲面;
384:弹簧支承部;
386:穿刺按钮用弹簧;
388:锁定用弹簧;
390:加压按钮用弹簧;
391:移动锁定机构;
392:帽;
394:罩;
396:底壁部;
398:周壁部;
400:凸缘部;
402:底壁部;
404:周壁部;
406:移动限制机构;
408:安全机构;
410:盒体;
412:盒体主体;
414:盒体罩;
416:筒壁部;
418:外周凸缘部;
420:内周凸缘部;
422:粘接片;
424:针主体;
426:基座部;
428:罩部;
430:连接部;
440:(微针)敷贴器;
442:壳体;
444:外侧壳体;
446:内侧壳体;
448:加压凸台用孔;
450:加压凸台构件(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
452:加压凸台主体;
454:凸缘状部;
456:开口槽;
458:倾斜面;
460:台阶面;
462:锁定杆;
464:保持部;
466:卡止突起;
468:倾斜弯曲面;
470:操作锁定机构;
480:(微针)敷贴器;
482:外侧壳体;
484:圆形凹部;
486:内侧壳体;
488:壳体;
490:加压凸台构件(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
492:杆状部;
494:台阶状部;
496:按压操作部;
496a:上表面(操作面);
498:卡合部;
500:穿刺杆;
502:弹簧支承部;
504:卡合爪部;
506:加压弹簧(缓冲机构);
510:微针敷贴器;
512:主体;
514:罩;
516:壳体;
518:穿刺杆;
520:穿刺盒体;
522:穿刺弹簧;
524:帽;
526:按钮;
528:圆筒体锁定件;
530:锁定杆;
532a、532b:按钮弹簧;
534:按压部;
536:开口部;
538:突部;
540:凸缘部;
542a、542b:限制部;
544:可动圆筒体;
546a、546b:狭缝;
548:被按压面;
550:基部;
550a:上端部;
550b:侧面;
552、554:按压承受部;
556a、556b:按压弹簧;
558:开口部;
560、562:钩部;
564:保持器;
566:盒体;
568、570:保持器支承部;
572:凸缘部;
574:贴片;
576:主体部;
578、580:爪部;
582a、582b:区域;
584:窗部;
586:突起;
588:皮肤;
590:端面;
592:台阶部;
594:壁部;
596:面;
598:台阶面;
600:面;
602:微针敷贴器;
604:主体部;
606:罩;
608:主部;
610:连接部;
612:腿部;
614:连结部;
616:开口部;
618:卡合部;
620:狭缝;
622:支承部;
624:凸缘部;
626:引导件:
626a:槽;
628:引导件;
628a:槽。

Claims (20)

1.一种微针敷贴器,其通过将穿刺杆压入壳体,并且使可动圆筒体向该壳体侧移动,从而能够使微针进行穿刺,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敷贴器具有:
移动限制机构,其阻止所述可动圆筒体向所述壳体侧移动;以及
解除机构,其伴随着所述穿刺杆向所述壳体的压入操作而解除该移动限制机构,从而允许该可动圆筒体向该壳体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由通过与所述可动圆筒体的抵接而阻止该可动圆筒体向所述壳体侧移动的锁定构件构成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并且,
在所述解除机构中,通过将所述穿刺杆向该壳体压入而解除该锁定构件与该可动圆筒体的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构件配置为能够在与所述穿刺杆的压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进行移动,通过该锁定构件的移动,选择性地实现由与所述可动圆筒体的抵接实现的移动的阻止和由抵接解除实现的移动的允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由从外侧覆盖所述穿刺杆的帽构成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并且由该帽的取下构造构成所述解除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机构构成为包括将所述可动圆筒体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罩。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能够装配于所述可动圆筒体,并且通过将从外侧覆盖所述穿刺杆的能够取下的帽安装于所述壳体,从而使该微针不能装配于该可动圆筒体。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敷贴器设置有安全机构,所述安全机构将使所述微针进行穿刺动作的穿刺按钮形成为不能进行操作,并且通过使所述可动圆筒体向所述壳体侧移动而解除该安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针敷贴器具备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所述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通过施力机构使所述微针从所述壳体突出,并且经由缓冲机构对通过该施力机构而从该壳体突出的该微针持续地施加朝向突出方向的附加外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具备产生所述附加外力的附加外力产生构件,由该附加外力产生构件产生的该附加外力经由所述缓冲机构作用于所述微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外力产生构件由通过保持为压缩状态而产生所述附加外力的压缩弹簧构件构成,该压缩弹簧构件的该附加外力经由加压力传递构件作用于所述缓冲机构,并且能够解除地设置有阻止该加压力传递构件的移动的移动锁定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性外力附加机构具备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而施加所述附加外力的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由该附加外力操作构件施加的该附加外力经由所述缓冲机构作用于所述微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阻止所述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操作的操作锁定机构设置为能够解除。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加外力操作构件的供从外部进行操作的操作面至少在穿刺前的保管状态下设定于从所述壳体的表面进入至内部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机构由与所述施力机构不同的弹性构件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机构由所述施力机构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刺杆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向第一方向以及与该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进行滑动,并且,
所述微针敷贴器具备:
施力机构,其对该穿刺杆向该第一方向进行施力;
闩锁机构,其使该穿刺杆克服该施力机构的力从相对于该壳体而位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一位置向该第二方向进行移动,并将该穿刺杆相对于该壳体从该第一位置保持在位于该第二方向的第二位置;
按钮,通过向与该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该按钮,使其作用于该闩锁机构而解除该穿刺杆的保持;
按钮限制机构,其具有按压承受部,在按钮限制机构位于相对于该壳体的第三位置时,该按压承受部在该按钮与该闩锁机构之间与被按压的该按钮抵接,从而限制该按钮对该闩锁机构的作用,在使按钮限制机构相对于该壳体从该第三位置移动到位于该第二方向的第四位置时,该按压承受部从该按钮与该闩锁机构之间向该第二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允许该按钮对该闩锁机构的作用;以及
滑动防止机构,其防止该按钮与该按钮限制机构的滑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防止机构具有移动限制机构,该移动限制机构对在被所述按钮按压的状态下的、所述按钮限制机构从所述第三位置向所述第四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机构具有抵接面,通过使在被所述按钮按压的状态下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所述按钮限制机构与所述抵接面抵接,对该按钮限制机构向所述第四位置的移动进行限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面是在相对于所述按钮限制机构而配置在所述按钮的相反侧的壁部上设置的台阶面。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微针敷贴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防止机构是在所述按钮限制机构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覆盖所述按钮的按压部、且在该按钮限制机构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使该按钮的该按压部露出的罩。
CN201980056800.6A 2018-08-30 2019-08-29 微针敷贴器 Pending CN1128884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1449 2018-08-30
JP2018161450A JP7448306B2 (ja) 2018-08-30 2018-08-30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プリケータ
JP2018161449A JP7172293B2 (ja) 2018-08-30 2018-08-30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プリケータ
JP2018-161450 2018-08-30
JP2018-161323 2018-08-30
JP2018161323A JP7099189B2 (ja) 2018-08-30 2018-08-30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プリケータ
PCT/JP2019/033987 WO2020045588A1 (ja) 2018-08-30 2019-08-29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プリケ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8474A true CN112888474A (zh) 2021-06-01

Family

ID=6964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6800.6A Pending CN112888474A (zh) 2018-08-30 2019-08-29 微针敷贴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10086599A (zh)
CN (1) CN112888474A (zh)
WO (1) WO202004558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19481B2 (en) * 2000-10-13 2008-09-02 Alz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iercing skin with microprotrusions
DE60111771T2 (de) * 2000-10-13 2006-05-04 Alza Corp., Mountain View Mikroklingeanordungsaufprallapplikator
EP1680154B1 (en) * 2003-10-31 2012-01-04 ALZA Corporation Self-actuating applicator for microprojection array
US9498611B2 (en) * 2011-10-06 2016-11-22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Applicator
EP3345648A4 (en) * 2015-09-02 2019-04-17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APPLICA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10086599A (ko) 2021-07-08
WO2020045588A1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79059B2 (en) Lancet assembly
JP4635002B2 (ja) ランセットアッセンブリ
EP1827235B1 (en) Skin pricking apparatus
KR101834154B1 (ko) 사전 충전된 주사기용 안전 디바이스 및 주사 디바이스
JP4554577B2 (ja) 針を注射装置に装着するための心合わせ補助具
EP2298161A1 (en) Puncture device and puncture needle cartridge
KR20090018810A (ko) 란셋 어셈블리
JP2009514605A (ja) 自動注射器の操作練習器具
US20090275969A1 (en) Lancet Assembly
JPWO2007114101A1 (ja) ランセットアッセンブリ
JP2022502154A (ja) 安全シリンジ
CN112888474A (zh) 微针敷贴器
AU2022283702A1 (en) Auto-injector with locking clip
JP7448306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プリケータ
US8323303B2 (en) Lancing device
JP7172293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プリケータ
WO2015111693A1 (ja) 穿刺器具
JP6716542B2 (ja) 注射針組立体および薬剤注射装置
WO2022196561A1 (ja) 穿刺針及び投与デバイス
US20230390500A1 (en)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device
EP4194032A1 (en) Medical dosing device
CN107427648B (zh) 注射针组装体及药剂注射装置
JP2023067462A (ja) 注射針
CN117159849A (zh) 药物输送装置以及用于其的子组件和帽盖组件
JP2018051408A (ja) ランセ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