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53911A - 双层结构桥 - Google Patents

双层结构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53911A
CN112853911A CN201911192252.8A CN201911192252A CN112853911A CN 112853911 A CN112853911 A CN 112853911A CN 201911192252 A CN201911192252 A CN 201911192252A CN 112853911 A CN112853911 A CN 112853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dge
bridge body
shaped suppor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922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洁
左雪娜
李强
崔梦凡
阮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9225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8539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853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539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00Bridges in gener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2Piers; Abutments ; Protecting same against drifting i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12Grating or flooring for bridges; Fastening railway sleepers or tracks to bridges
    • E01D19/125Grating or flooring for brid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层结构桥,该包括第一桥体、第二桥体和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桥墩,所述桥墩包括墩柱和V字支撑结构,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在所述墩柱的上方且开口朝上,所述第一桥体固定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顶部以封闭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开口,所述第一桥体上形成有第一行进空间;所述第二桥体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桥体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桥体上形成有第二行进空间。该双层结构桥能够形成人车分流的双层桥面结构,车行道与人行道共用桥墩,这种组合结构较简支梁结构,减小了桥梁体量,占用地面空间大,施工破坏地面面积小,施工周期短,同时大幅度的加大了车行道的跨度。

Description

双层结构桥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结构桥。
背景技术
现有桥梁一般是将人行道设计在道路两侧,车行道与人行道并排设计,即在同一平面内;亦或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离,设计为两种互不相干的独立结构,两种设计的结构主体通常均为简支梁结构。第一种设计将机动车道与人行车道并行排列,桥梁梁面宽,梁面厚,桥梁体量大,景观性差。第二种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离,两者是互不干涉的独立结构,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双层结构桥及其施工方法。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层结构桥,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第一桥体、第二桥体和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桥墩,所述桥墩包括墩柱和V字支撑结构,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在所述墩柱的上方且开口朝上,所述第一桥体固定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顶部以封闭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开口,所述第一桥体上形成有第一行进空间;
所述第二桥体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桥体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桥体上形成有第二行进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V字支撑结构包括第一V字支撑结构及第二V字支撑结构,所述第一V字支撑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V字支撑结构的底部均连接在所述墩柱上,所述第一V字支撑结构由所述桥墩向外倾斜且与所述第一桥体沿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V字支撑结构由所述桥墩向外倾斜且与所述第一桥体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层结构桥还包括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桥体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桥体连接,所述斜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桥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桥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斜拉杆由所述第一桥体向背离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桥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双层结构桥还包括暗盖梁,所述暗盖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桥体上,所述暗盖梁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顶部相连;所述暗盖梁上设有第一吊环,所述第二桥体上设有第二吊环,所述斜拉杆斜向拉紧于所述第一吊环与所述第二吊环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桥体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有梁托及支座,所述梁托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所述支座连接在所述梁托与所述第二桥体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桥体包括主纵梁及主横梁,所述主纵梁设有两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主横梁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之间,所述主横梁及所述主纵梁的其中一种与所述支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主横梁的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第一辅助梁及第二辅助梁,所述第一辅助梁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之间,所述第一辅助梁设有多个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辅助梁沿第一方向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辅助梁之间,所述第二辅助梁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辅助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辅助梁与所述第二辅助梁形成龙骨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支撑板及立柱栏杆,所述支撑板铺设在所述龙骨结构上,所述立柱栏杆与所述主纵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桥体包括轨道梁,所述轨道梁架设在所述暗盖梁上,所述轨道梁用于供轨道车辆通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上述方案,该方案中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桥墩,桥墩包括墩柱和V字支撑结构,V字支撑结构的顶部连接于第一桥体,封闭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开口,以使V字支撑结构与第一桥体之间形成稳定的结构,第二桥体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于第一桥体下方的V字支撑结构部分上,留出第二行进空间,第一桥体上设置有第一行进空间,第一行进空间可以供轨道车辆通过,第二桥体可以供行人通过,形成人车分流的双层桥面结构,车行道与人行道共用桥墩,这种组合结构较简支梁结构,减小了桥梁体量,占用地面空间大,施工破坏地面面积小,施工周期短,同时大幅度的加大了车行道的跨度。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桥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桥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桥中桥墩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桥体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桥体的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层结构桥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层结构桥中桥墩的俯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双层结构桥的侧面局部视图;
图9为图8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层结构桥的正面局部视图;
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桥体的正面视图;
图1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桥体的俯视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桥体的侧面视图。
图中:1-第一桥体,2-第二桥体,201-主纵梁,202-主横梁,203-第二横梁,204-第一辅助梁,205-第二辅助梁,206-支撑板,207-立柱栏杆,208-围挡,3-桥墩,301-V字支撑结构,302-墩柱,3011-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2-第二V字支撑结构,4-暗盖梁,5-梁托,6-支座,7-限位结构,8-第一吊环,9-第二吊环,10-斜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桥梁一般是将人行道设计在道路两侧,车行道与人行道并排设计,即在同一平面内;亦或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离,设计为两种互不相干的独立结构,两种设计的结构主体通常均为简支梁结构。第一种设计将机动车道与人行车道并行排列,桥梁梁面宽,梁面厚,桥梁体量大,景观性差。第二种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离,两者是互不干涉的独立结构,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
因此,如何在缩小桥梁体量、减少占地面积,缩短施工周期的同时,不影响车行道跨度是现有桥梁的改进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层结构桥,其构思在于改变现有桥墩的简支梁结构,在桥墩的墩柱上设置为V字支撑结构,在V字支撑结构支撑位的不同高度处分别固定车行道和人行道,从而实现上述改进目的。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层结构桥,包括第一桥体1、第二桥体2和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桥墩3,所述桥墩包括墩柱302和V字支撑结构301,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连接在所述墩柱302的上方且开口朝上,所述第一桥体1固定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的顶部以封闭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的开口,所述第一桥体1上形成有第一行进空间;
所述第二桥体2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桥体1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桥体2上形成有第二行进空间。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第一桥体1与第二桥体2共用一个桥墩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向指的是第一桥体和第二桥体的长度延伸方向。
将第一桥体1与第二桥体2上下布置,这里对第一桥体和第二桥体的结构没有做具体限定,可以将第一桥体1设为车行道,车辆从第一行进空间通过,第二桥体2设为人行道,行人从第二行进空间通过,采用该结构就形成了人车分流的双层桥面结构。第一桥体1与第二桥体2共用桥墩3,这种组合结构减小了桥梁体量,占用地面空间小,施工破坏地面面积小,施工周期短,同时大幅度的加大了车行道的跨度。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向指的也是人或车的前进方向。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桥体1还可以是人行道,第二桥体2还可以是车行道。
上述V字支撑结构301包括两条支腿,两条支腿分别位于墩柱302的第一方向的两侧,且关于墩柱302的中心轴线对称,处于两个支腿之间的第一桥体刚好与两个支腿形成等腰三角形,所以两个支腿水平受力和竖直受力相等,使得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的耐久性较好。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V字支撑结构设有一个且位于第一桥体的中部。
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V字支撑结构包括第一V字支撑结构及第二V字支撑结构,所述第一V字支撑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V字支撑结构的底部均连接在所述墩柱上,所述第一V字支撑结构由所述桥墩向外倾斜且与所述第一桥体沿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V字支撑结构由所述桥墩向外倾斜且与所述第一桥体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这样,第一V字支撑结构与第二V字支撑结构由墩柱302伸出四个支腿,且四个支腿的顶部沿某一圆周同等间隔设置,从而使得该双层结构桥结构更加稳定。此种设置方式使得墩柱302各个方向的受力比较均匀,避免因为桥墩3某些部位出现应力集中,缩短桥墩3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双层结构桥还包括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于所述第一桥体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桥体连接,所述斜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桥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桥体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斜拉杆10由所述第一桥体1向背离所述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桥体2。斜向设置的斜拉杆10可对第二桥体2施加一定的张紧力,有效增大第二桥体2沿第一方向的跨度,也提高了第一桥体1与第二桥体2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双层结构桥还包括暗盖梁4,所述暗盖梁4设置在所述第一桥体1上,所述暗盖梁4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的顶部相连;所述暗盖梁4上设有第一吊环8,所述第二桥体2上设有第二吊环9,所述斜拉杆10斜向拉紧于所述第一吊环8与所述第二吊环9之间。单独设置第一吊环8和第二吊环9减少了在暗盖梁4和第二桥体2上加工连接结构的工序,在损坏时方便进行更换,还可以在暗盖梁4上焊接加劲肋,以使其实现纵梁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斜拉杆10是钢丝绳,钢丝绳两头分别绕接于第一吊环8和第二吊环9上,通过钢丝绳夹将钢丝绳的绳头与绳身固定,形成两个环扣且张紧在第一吊环8与第二吊环9之间。第一吊环8和第二吊环9为U型结构,U型结构的开口通过一直边封合,为了便于连接固定,U型结构的两侧设有与直边连接的搭边。
对图1中的这两根斜拉杆10进行受力分析,左边的斜拉杆10受到的第一桥体1的力可以分解为水平向向左的一个力和竖直向下的一个力,同样的右边的斜拉杆10受到的第一桥体1的力可以分解为水平向右的一个力和竖直向下的一个力,由于斜拉杆10的底端与第二桥体2连接,最终第一桥体1的重力与第二桥体2的重力通过对V字支撑结构301的传给下面的墩柱302。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桥体1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分别固定于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的顶部和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的顶部,封闭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和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的开口,所述第二桥体2分别与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和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相连。
所述双层结构桥的第一桥体的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斜拉杆10,一侧的斜拉杆10的一端于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与所述第一桥体1的连接处与第一桥体1连接,另一端与处于该侧的第二桥体2连接;另一侧的斜拉杆10一端于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与第一桥体1的连接处与第一桥体1连接,另一端与该侧的第二桥体2连接。
所述双层结构桥的V字支撑结构的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斜拉杆10,一侧的斜拉杆10的一端于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的前方的支腿与第一桥体1与连接处与第一桥体1连接,另一侧的斜拉杆10的一端于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的后方的支腿与第一桥体1的连接处与第一桥体1连接。
还可以是,所述双层结构桥的V字支撑结构的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有斜拉杆10,一侧的斜拉杆10的一端于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前方的支腿的连接处与第一桥体1连接,另一侧的斜拉杆10的一端于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的后方的支腿与第一桥体1的连接处与第一桥体连接。
这种斜拉杆10、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及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的配合形式大大增加了双层结构桥的稳定性。
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桥体包括轨道梁,所述轨道梁架设在所述暗盖梁上,所述轨道梁用于供轨道车辆通过。
如图6所示,轨道梁设有两个且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轨道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以同时允许两辆轨道车辆同时通过。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轨道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梁及第二边梁,第一边梁朝向第二边梁的一侧表面以及第二边梁朝向第一边梁的一侧表面形成为轨道车辆的内导向面,第一边梁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边梁的上表面形成轨道车辆的走行面。第一边梁朝向第二边梁的内侧边缘及第二边梁朝向第一边梁的内侧边缘均形成有防倾覆板,以防止轨道车辆发生倾覆,保证轨道车辆的行车安全。
参见图9和图10,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桥体2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的连接处设置有梁托5及支座6,所述梁托5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连接,所述支座6连接在所述梁托5与所述第二桥体2之间。
每个所述V字支撑结构301的支腿上都设置有梁托5及支座6,从而方便第二桥体2的安装,第二桥体2与梁托5为硬接触,承载物经过第二桥体2时,会使第二桥体2产生抖动,影响稳定性和舒适感,因此在所述梁托5与所述第二桥体2之间设有支座6。优选的,支座6采用的是橡胶支座。
所述梁托5靠近所述支腿的位置设有用于防止所述梁托5与所述第二桥体2发生错位的限位结构7。限位结构7为固定在梁托5上的角钢,角钢水平边下端面与梁托上端面5之间的距离等于支座6的厚度。
所述第二桥体2的具体结构参见图11至图13。所述第二桥体2包括主纵梁201及主横梁202,所述主纵梁201设有两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间隔设置,所述主横梁202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201之间,以使第二桥体2形成稳定的结构。所述主横梁202及所述主纵梁201的其中一种与所述支座6连接。这里的第二方向指的是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就是第一桥体1和第二桥体2的宽度方向。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主横梁202与支座6连接,此时V字支撑结构设有一个。
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中的主横梁202与支座6连接,此时,V字支撑结构设有两个,主横梁202分别与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上的支座6以及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上的支座6连接。
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中的主纵梁201与支座6连接,此时,V字支撑结构设有两个,两个主纵梁201分别与第一V字支撑结构3011上的支座6以及第二V字支撑结构3012上的支座6连接。
由图中可以看出,主纵梁201与支座6连接时,支座6处于第二桥体2两侧,对应梁托5也设于第二桥体2两侧。主横梁202与支座6连接时,支座6处于第二桥体2两侧之间,对应梁托5也设于第二桥体2两侧之间。
本实施例中,主纵梁201的截面为工字形。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桥体2还包括第二横梁203,所述第二横梁203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201之间且位于所述主横梁202的上方。第二横梁203的设置增加了两个主纵梁201之间的作用力,使得第二横梁203、主横梁202及两个主纵梁201之间形成矩形结构,从而使得第二桥体2形成框架式结构,增加了结构强度。
如图8所示,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第一辅助梁204及第二辅助梁205,所述第一辅助梁204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201之间,所述第一辅助梁204设有多个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辅助梁205连接在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辅助梁204之间,所述第二辅助梁205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辅助梁205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辅助梁204与所述第二辅助梁205形成龙骨结构。
形成在第二桥体2上的龙骨结构为网格状的骨架结构,在提高第二桥体2安全性的同时,还能提高桥体的稳定性和舒适度,以分散在第二桥体2上的作用力,提高双层结构桥的使用寿命。优选的,组成龙骨结构的第一辅助梁204和第二辅助梁205采用方钢管。
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支撑板206及立柱栏杆207,所述支撑板206铺设在所述龙骨结构上,所述立柱栏杆207与所述主纵梁201连接。支撑板206形成第二桥体2的桥面供行人行走,为防止人或物体从第二桥体2两侧掉落,所述第二桥体2两侧的主纵梁201上设有立柱栏杆207,所述立柱栏杆207外侧设有围挡208,所述围挡208为玻璃围挡。
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桥体、第二桥体和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桥墩,所述桥墩包括墩柱和V字支撑结构,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在所述墩柱的上方且开口朝上,所述第一桥体固定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顶部以封闭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开口,所述第一桥体上形成有第一行进空间;
所述第二桥体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且与所述第一桥体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桥体上形成有第二行进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包括第一V字支撑结构及第二V字支撑结构,所述第一V字支撑结构的底部与所述第二V字支撑结构的底部均连接在所述墩柱上,所述第一V字支撑结构由所述桥墩向外倾斜且与所述第一桥体沿宽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V字支撑结构由所述桥墩向外倾斜且与所述第一桥体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结构桥还包括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一端于所述V字支撑结构与所述第一桥体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一桥体连接,所述斜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桥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桥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斜拉杆由所述第一桥体向背离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二桥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结构桥还包括暗盖梁,所述暗盖梁设置在所述第一桥体上,所述暗盖梁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顶部相连;
所述暗盖梁上设有第一吊环,所述第二桥体上设有第二吊环,所述斜拉杆斜向拉紧于所述第一吊环与所述第二吊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体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有梁托及支座,所述梁托与所述V字支撑结构连接,所述支座连接在所述梁托与所述第二桥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体包括主纵梁及主横梁,所述主纵梁设有两个且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主横梁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之间,所述主横梁及所述主纵梁的其中一种与所述支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之间且位于所述主横梁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第一辅助梁及第二辅助梁,所述第一辅助梁连接在两个所述主纵梁之间,所述第一辅助梁设有多个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辅助梁沿第一方向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一辅助梁之间,所述第二辅助梁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辅助梁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辅助梁与所述第二辅助梁形成龙骨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桥体还包括支撑板及立柱栏杆,所述支撑板铺设在所述龙骨结构上,所述立柱栏杆与所述主纵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层结构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体包括轨道梁,所述轨道梁架设在所述暗盖梁上,所述轨道梁用于供轨道车辆通过。
CN201911192252.8A 2019-11-28 2019-11-28 双层结构桥 Pending CN1128539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2252.8A CN112853911A (zh) 2019-11-28 2019-11-28 双层结构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2252.8A CN112853911A (zh) 2019-11-28 2019-11-28 双层结构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53911A true CN112853911A (zh) 2021-05-28

Family

ID=75995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92252.8A Pending CN112853911A (zh) 2019-11-28 2019-11-28 双层结构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5391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2473A (zh) * 2022-02-15 2022-06-14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侧弯弧分叉式复合箱梁桥体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00067U (zh) * 2012-03-01 2012-10-24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集合快速公交系统的双层高架桥
CN102758401A (zh) * 2011-04-28 2012-10-31 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树杈形桥墩结构
WO2014193022A1 (ko) * 2013-05-30 2014-12-04 Kim Tae Hee Pc 강선이 구비된 만곡된 y자형 교각
CN205775789U (zh) * 2016-05-19 2016-12-07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降低整体高度的双层桥梁结构
CN109518584A (zh) * 2019-01-22 2019-03-26 张跃 一种模块化芯板桥
CN209260531U (zh) * 2018-11-18 2019-08-16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层流通的双层桥梁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8401A (zh) * 2011-04-28 2012-10-31 上海千年城市规划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树杈形桥墩结构
CN202500067U (zh) * 2012-03-01 2012-10-24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集合快速公交系统的双层高架桥
WO2014193022A1 (ko) * 2013-05-30 2014-12-04 Kim Tae Hee Pc 강선이 구비된 만곡된 y자형 교각
CN205775789U (zh) * 2016-05-19 2016-12-07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降低整体高度的双层桥梁结构
CN209260531U (zh) * 2018-11-18 2019-08-16 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层流通的双层桥梁
CN109518584A (zh) * 2019-01-22 2019-03-26 张跃 一种模块化芯板桥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2473A (zh) * 2022-02-15 2022-06-14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侧弯弧分叉式复合箱梁桥体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4622473B (zh) * 2022-02-15 2022-12-13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侧弯弧分叉式复合箱梁桥体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36714A (zh) 坐式列车和悬挂式列车超会车轨道系统
CN207958993U (zh) 一种型钢梁柱式桥梁护栏结构
CN104711908A (zh) 一种城市空中跨马路宽体式公交车系统
KR20160026260A (ko) 교량의 난간을 거더로 활용하는 장지간 보도교의 설계 및 시공 방법
CN112853911A (zh) 双层结构桥
WO2020048459A1 (zh) 基于单轨交通的空间运输体系
CN201288281Y (zh) 一种高架桥
CN211547270U (zh) 一种用于改扩建工程的保通钢栈桥结构
CN202164533U (zh) 弧形拱跨街人行桥
CN202064268U (zh) 跨街行人通行天桥
RU2644174C2 (ru) Дорожное ограждение
CN103061248A (zh) 一种防止污染水源的桥式隧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297615A (zh) 一种抑制索承桥梁伸缩缝病害的装置及方法
CN108086066B (zh) 方便连接的空铁用轨道梁
CN209338933U (zh) 紧凑型立交桥
KR101029144B1 (ko) 교량용 보도
JP2017529469A (ja) オーバーヘッドガイド付き輸送軌道スパンおよびこのようなスパンによって形成される高架橋
CN215210482U (zh) 一种依附车行桥的人行天桥及雨棚结构
CN112030712A (zh) 一种适用于胶轮有轨电车与市政通道共建的斜拉桥
CN216838915U (zh) 一种具有二层步行连廊的桥梁钢结构
JP2515412B2 (ja) 車両用軌道及び車両
CN216108033U (zh) 人非通道结构
CN212505808U (zh) 一种适用于胶轮有轨电车与市政通道共建的斜拉桥
CN107022930B (zh) 车辆轨道的支撑组件
CN214939206U (zh) 一种带通道的桥台结构及桥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