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1900A - 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31900A
CN112831900A CN202011627305.7A CN202011627305A CN112831900A CN 112831900 A CN112831900 A CN 112831900A CN 202011627305 A CN202011627305 A CN 202011627305A CN 112831900 A CN112831900 A CN 1128319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needle bed
color
old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273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伍连
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izhou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12831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319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本发明是在相互错位的两色纵条组织编织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绞花编织,让A色线圈在部分编织横列上发生倾斜,且始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让B色或其它颜色线圈始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同时,在绞花编织时,为避免因过度拉伸线圈的成降弧而造成断线的风险,将原本处于同一的编织横列上向左、向右移动的同颜色线圈,更改为位于不同的编织横列之上的线圈,另外,对移圈针距数较大的线圈,在部分织针上采用挂圈与脱圈处理,以便能够扩大线圈长度,其目的是使编织过程顺利,且使针织物外观平整。

Description

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于针织工业中横机编织技术领域,为了设计需求,需要让纵条纹浮线提花中一色纵条纹转变为弯曲条纹,并让多组该色弯曲条纹构成网格式花型,而让其它颜色的条纹镶嵌在网格之中,但是,目前并没有此项编织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解决将其中的一色纵条纹转变为弯曲条纹,并让多组该色弯曲条纹构成网格式花型,而让一种色或其它颜色的条纹镶嵌在网格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花型结构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双针床或多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地进行线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及具有移圈和接圈功能,同时横机上还具有多个喂纱嘴,根据实际需求针织物的花型特点,采用A与B两色纱线进行编织,并把单个花型高度看成是由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与第二编织工序循环构成,通过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与第二编织工序循环对其编织循环进行,最终形成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
优选的,所述第一编织工序循环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α1:使用A与B两色纱线在一方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m为自然数,且m>0)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n为自然数,且n>0)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z为自然数,且z>0)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B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
工序β1:将工序α1中在另一方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γ1:将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p(p为自然数,且p>0)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q(q为自然数,且q>0)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δ1: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q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p个,该工序与γ1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工序ε1: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工序ζ1:将工序ε1中在另一方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η1:将工序γ1中没有移圈的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p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q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θ1: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n-q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m-p个,该工序与η1结合完成了第二次绞花编织。
优选的,所述第二编织工序循环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α2:使用A与B两色纱线在一方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B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即工序α2和工序α1相同;
工序β2:将工序α2中在另一方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即工序β2和工序β1相同;
工序γ2:将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s(s为自然数,且s>0)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t(t为自然数,且t>0)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δ2: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t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s个,该工序与γ2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工序ε2: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工序η2:将工序γ2中没有移圈的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s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t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θ2: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
优选的,所述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的B颜色纱线也可更改为其他不同颜色纱线。
优选的,A色纵条纹的线圈个数m:2≤m≤6个,B色纵条纹的线圈个数n:2≤n≤6个,纵条纹编织的横列个数z:4≤z个;在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p:1≤p<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q:1≤q<n个,第一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q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p个,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m-p:1≤m-p<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n-q:1≤n-q<n个,第二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n-q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m-p个;在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s:1≤s<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t:1≤t<n个,第一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t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s个,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m-s:1≤m-s<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n-t:1≤n-t<n个,第二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n-t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m-s个。
优选的,所述第一编织工序和所述第二编织工序中涉及挂圈编织的规则为:对后续的绞花编织而言,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1枚织针时,将不要进行挂圈编织,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2枚织针时,可进行或不进行挂圈编织,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3枚织针时,需要进行挂圈编织。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将其中的A色纵条纹转变为弯曲条纹,并让多组A色弯曲条纹构成网格式花型,而让B色或其它颜色的条纹镶嵌在网格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花型结构,即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2)本发明是在相互错位的两色纵条组织编织的基础上,通过多次绞花编织,让A色线圈在部分编织横列上发生倾斜,且始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让B色或其它颜色线圈始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同时,在绞花编织时,为避免因过度拉伸线圈的成降弧而造成断线的风险,将原本处于同一的编织横列上向左、向右移动的同颜色线圈,更改为位于不同的编织横列之上的线圈,另外,对移圈针距数较大的线圈,在部分织针上采用挂圈与脱圈处理,以便能够扩大线圈长度,其目的是使编织过程顺利,且使针织物外观平整。(3)本发明在在工序α1中,使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而在工序α2中,使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两个工序中,编织A色线圈纵条纹为错位关系,编织B色线圈纵条纹也为错位关系;在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工序γ1与工序δ1,即第一绞花编织,让A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而B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后移圈到一方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从一方针床上观察),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而工序η1与工序θ1,即第二绞花编织,让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上的A色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而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B色线圈,后移圈到一方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同样,在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工序γ2与工序δ2,即第一绞花编织,让A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而B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后移圈到一方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而工序η2与工序θ2,即第二绞花编织,让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上的A色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而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B色线圈,后移圈到一方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综合上述各情况,可以看出:A色线圈始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始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正因如此,使得在针织物的正面形成了A色弯曲条纹构成网格结构,其中,A色弯曲条纹包括错位的A色线圈纵条纹,并由左右倾斜的线圈相互连接,而B的线圈纵条纹镶嵌在网格之中。(4)本发明在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存在两次绞花编织,第一次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γ1与工序δ1,第二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η1与工序θ1,在这两次绞花之间,插入了工序ε1,即: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该工序ε1存在十分必要,否则,两次绞花编织所使用的线圈均为工序α1的最后两个横列上的线圈,当A色线圈中的p个线圈与m-p线圈分别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B色线圈中的q个线圈与n-q线圈分别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时,则A色线圈中的p个线圈与m-p线圈之间的成降弧将拉伸到n个针距,则B色线圈中的q个线圈与n-q线圈之间的成降弧将拉伸到m个针距,因此,很容易使得纱线被断线。而插入工序ε1,使得A色或B色线圈在向相反方向移圈时,采用不同横列的线圈,可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使得编织过程顺利,而在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也存在两次绞花编织,第一次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γ2与工序δ2,第二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η2与工序θ2,在这两次绞花之间,插入了工序ε2,与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插入了工序ε1相同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对应的实物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3为与图2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4为与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5为与图4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7为与图6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8为与图7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9为与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一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一对应的实物图,由三种颜色纱线编织而成,若将弯曲条纹所用纱线的颜色设定A色,另外两个颜色的纱线设定B色与C色,弯曲条纹包括两个错位的A颜色线圈纵条纹,与向左与向右的绞花倾斜线圈,且A颜色纱线所编织的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B或C颜色纱线所编织的纵条纹与A颜色线圈纵条纹为镶嵌关系,其向左与向右的绞花倾斜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另外,部分的倾斜线圈存在着放大线圈的情况,图2是与图1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3是与图2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4是与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5是与图4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中,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FB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BB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表示针织,“Ο”表示线圈,“Λ”表示挂圈,细实线表示已存在的旧线圈,粗实线表示正在编织的新线圈,箭头表示移圈,1、~、32表示针织所处的位置或织针,A﹑B与C表示各编织横列所使用的纱线颜色类型。
S0,前针床1、~、32位置的织针上存在32个旧线圈,旧线圈的个数与花型宽度与左右循环的花型个数有关,本实施方式一的花型宽度为8枚织针,花型宽度的循环个数为4个。从该状态开始将进行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编织,包括S1~S40个编织工序。其中,S1~S20为第一编织工序循环,S21~S41为第二编织工序循环。
第一编织工序循环:
S1,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11、12、13、14、19、20、21、22、27、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7、8、9、10、15、16、17、18、23、24、25、26、31、32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不妨将一个花型宽度中A颜色的线圈个数设为m,则实施方式一中m=4个,这里,m个数并非固定,一般2≤m≤6个。
S2,使用B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11、12、13、14、19、20、21、22、27、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1、2、7、8、9、10、15、16、17、18、23、24、25、26、31、32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不妨将一个花型宽度中B颜色的线圈个数设为n,则实施方式一中n=4个,这里,n个数并非固定,一般2≤n≤6个。
S3,重复S1。
S4,重复S2。
S5,重复S1。
S6,重复S2。
S7,重复S1。
S8,重复S2。
S9,重复S1。
S10,使用B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11、12、13、14、19、20、21、22、27、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1、2、7、8、9、10、15、16、17、18、23、24、25、26、31、32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7、15、23、31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这里,在后针床上进行的挂圈编织,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放大前针床上线圈,以便在后续的绞花编织时,线圈移动不会出现断线,且使得针织物的外观更加平整,因此,对后针床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的规则如下:对后续的绞花编织而言,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1枚织针时,将不要进行挂圈编织,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2枚织针时,可进行或不进行挂圈编织,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3枚织针时,需要进行挂圈编织,另外,此处的挂圈编织应安排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进行线圈编织的最后一个横列上进行。
上述工序S1、S2、S3、S4、S5、S6、S7、S8、S9、S10实际上是进行A与B两种颜色纱线纵条纹的编织,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4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4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10个,这里,编织z的横列个数并非固定,一般4≤z个横列,且z常为偶数。另外,工序S1、S2、S3、S4、S5、S6、S7、S8、S9、S10的编织顺序并非固定,例如,也可按工序S2→S1→S4→S3→S6→S5→S8→S7→S10→S9的编织顺序进行编织等。
将工序S1、S2、S3、S4、S5、S6、S7、S8、S9、S10合并,即:使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在前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4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4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10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B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后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工序α1)。
S11,将工序α1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工序β1)。本实施方式一中,对后针床7、15、23、31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若工序α1中没有挂圈的编织,则该工序将省略。
S12,将前针床上A与B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p=2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q=2个(工序γ1),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这里,p与q旧线圈的个数并非固定,一般1≤p<m个,1≤q<n个。本实施方式一,将前针床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S13,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q=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一,将后针床5、6、13、14、21、22、29、30位置上A色的旧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7、8、15、16、23、24、31、32位置的织针上。
S14,将后针床上B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p=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一,将后针床7、8、15、16、23、24、31、32位置上B色的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5、6、13、14、21、22、29、30位置的织针上。
上述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取决于A色线圈在后针床上的位置,若A色线圈处于B色线圈左侧,正如本实施方式一所示的这样,A色线圈需要向右移动,对应的B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左移动,以便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若A色线圈处于B色线圈右侧,则A色线圈需要向左移动,对应的B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右移动,这样才能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
将工序S13、S14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q=2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p=2个(工序δ1),该工序与γ1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S15,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3、11、19、27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S16,使用B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1、9、17、25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上述工序S15与工序S16的编织顺序可交换。
将工序S15、S16合并,即: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工序ε1)。
S17,将工序ε1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工序ζ1)。本实施方式一中,对后针床1、3、9、10、17、19、25、27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若工序ε1中没有挂圈的编织,则该工序将省略。
S18,将工序γ1中没有移圈的前针床上A与B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p=2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q=2个(工序η1),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一,将前针床1、2、3、4、9、10、11、12、19、20、21、22、25、26、27、28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S19,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n-q=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一,将后针床3、4、11、12、19、20、27、28位置上A色的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1、2、9、10、17、18、25、26位置的织针上。
S20,将后针床上B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m-p=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一,将后针床1、2、9、10、17、18、25、26位置上B色的旧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3、4、11、12、19、20、27、28位置的织针上。
上述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取决于A色线圈在后针床上的位置,若A色线圈处于B色线圈左侧,A色线圈需要向右移动,对应的B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左移动,以便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若A色线圈处于B色线圈右侧,正如本实施方式一所示的这样,则A色线圈需要向左移动,对应的B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右移动,这样才能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
将工序S19、S20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n-q=2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m-p=2个(工序θ1),该工序与η1结合完成了第二次绞花编织。
第二编织工序循环:
S21,使用C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11、12、13、14、19、20、21、22、27、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7、8、9、10、15、16、17、18、23、24、25、26、31、32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
S22,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11、12、13、14、19、20、21、22、27、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1、2、7、8、9、10、15、16、17、18、23、24、25、26、31、32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S23,重复S21。
S24,重复S22。
S25,重复S21。
S26,重复S22。
S27,重复S21。
S28,重复S22。
S29,使用C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11、12、13、14、19、20、21、22、27、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7、8、9、10、15、16、17、18、23、24、25、26、31、32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后针床5、13、21、29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这里,在后针床上进行的挂圈编织的目的与规则,同工序S10。
S30,重复S22。
上述工序S21、S22、S23、S24、S25、S26、S27、S28、S29、S30实际上是进行A与C两种颜色纱线纵条纹的编织,另外,工序S21、S22、S23、S24、S25、S26、S27、S28、S29、S30的编织顺序并非固定,例如,也可按工序S22→S21→S24→S23→S26→S25→S28→S27→S30→S29的编织顺序进行编织等。
由于经过工序γ1→工序δ1→工序ε1→工序ζ1→工序η1→工序θ1,即:经过两次绞花编织,使得在工序α1中,A色纱线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的位置与上述工序S21、S22、S23、S24、S25、S26、S27、S28、S29、S30中,A色纱线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的位置为错位关系,B色纱线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的位置与上述工序S21、S22、S23、S24、S25、S26、S27、S28、S29、S30中,C色纱线在前针床上进行线圈编织的位置为错位关系,且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4个线圈纵行,C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4个线圈纵行。
将工序S21、S22、S23、S24、S25、S26、S27、S28、S29、S30合并,即:使用A与C两种颜色的纱线在前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4个线圈纵行,C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4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10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C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后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工序α2)。
S31,将工序α2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工序β2)。本实施方式一中,对后针床5、13、21、29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若工序α2中没有挂圈的编织,则该工序将省略。
S32,将前针床上A与C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s=2个,C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t=2个(工序γ2),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这里,s与t旧线圈的个数并非固定,一般1≤s<m个,1≤t<n个。本实施方式一,将前针床5、6、7、8、13、14、15、16、21、22、23、24、29、30、31、32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S33,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t=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一,将后针床7、8、15、16、23、24、31、32位置上A色的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5、6、13、14、21、22、29、30位置的织针上。
S34,将后针床上C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s=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一,将后针床5、6、13、14、21、22、29、30位置上B色的旧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7、8、15、16、23、24、31、32位置的织针上。
上述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取决于A色线圈在后针床上的位置,若A色线圈处于C色线圈左侧,A色线圈需要向右移动,对应的C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左移动,以便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若A色线圈处于C色线圈右侧,正如本实施方式二所示的这样,则A色线圈需要向左移动,对应的C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右移动,这样才能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
将工序S33、S34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C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t=2个,C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s=2个(工序δ2),该工序与γ2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S35,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C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1、9、17、25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S36,使用C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其中,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C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C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3、11、19、27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上述工序S35与工序S36的编织顺序可交换。
将工序S35、S36合并,即:使用A与C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C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C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C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C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工序ε2)。
S37,将工序ε2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工序ζ2)。本实施方式二中,对后针床1、3、9、11、17、19、25、27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若工序ε2中没有挂圈的编织,则该工序将省略。
S38,将工序γ2中没有移圈的前针床上A与C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s=2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t=2个(工序η2),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二,将前针床1、2、3、4、9、10、11、12、19、20、21、22、25、26、27、28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S39,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m-t=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二,将后针床1、2、9、10、17、18、25、26位置上A色的旧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3、4、11、12、19、20、27、28位置的织针上。
S40,将后针床上C色的旧线圈向左或向右移动n-s=2个针距到达对应前针床的织针上,本实施方式二,将后针床3、4、11、12、19、20、27、28位置上C色的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达前针床1、2、9、10、17、18、25、26位置的织针上。
上述将后针床上A色的旧线圈是向左还是向右移动取决于A色线圈在后针床上的位置,若A色线圈处于C色线圈左侧,正如本实施方式二所示的这样,A色线圈需要向右移动,对应的C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左移动,以便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若A色线圈处于C色线圈右侧,则A色线圈需要向左移动,对应的C色的旧线圈只能向右移动,这样才能完成绞花花型的编织。
将工序S39、S40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C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m-t=2个,C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n-s=2个(工序θ2),该工序与η2结合完成了第二次绞花编织。
扩展花型宽度的循环个数,及重复工序S1、…、S40,即:重复工序α1→工序β1→工序γ1→工序δ1→工序ε1→工序ζ1→工序η1→工序θ1→工序α2→工序β2→工序γ2→工序δ2→工序ε2→工序ζ2→工序η2→工序θ2,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一对应的针织物。
具体实施方式二
具实施方式二由两种颜色纱线编织而成,若将弯曲条纹所用纱线的颜色设定A色,另外一个颜色的纱线设定B色,图6是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7是与图6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8是与图7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9是与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中,左栏的“T+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其它符号的含义同图2、图3、图4与图5。
T0,前针床1、~、30位置的织针上存在30个旧线圈,旧线圈的个数与花型宽度与左右循环的花型个数有关,本实施方式一的花型宽度为10枚织针,花型宽度的循环个数为3个。从该状态开始将进行实施方式二针织物的编织,包括T1~T40个编织工序。其中,T1~T20为第一编织工序循环,T21~T41为第二编织工序循环。
第一编织工序循环:
工序α1:将工序T1、T2、T3、T4、T5、T6、T7、T8、T9、T10合并,即:使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在前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5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5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10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B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后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其中,在工序T9中,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7、13、14、15、16、17、23、24、25、26、27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8、9、10、11、12、18、19、20、21、22、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后针床6、16、26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在工序T10中,使用B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7、13、14、15、16、17、23、24、25、26、27位置的织针浮线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8、9、10、11、12、18、19、20、21、22、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8、18、28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
工序β1:包括T11,将工序α1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本实施方式二中,对后针床6、8、16、18、26、28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γ1:包括T12,将前针床上A与B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p=3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q=2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二,将前针床5、6、7、8、9、15、16、17、18、19、25、26、27、28、29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工序δ1:将工序T13、T14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q=2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p=3个,该工序与γ1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工序ε1:将工序T15、T16合并,即: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在本实施方式二中,由于在后续的绞花编织过程中,A色旧线圈需要移动3个针距,B色旧线圈需要移动2个针距才能完成绞花编织,因此,认为上述所说的有需要,即:在工序T15中,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7、8、9、13、14、17、18、19、23、24、27、28、29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5、6、10、11、12、15、16、20、21、22、25、26、30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后针床3、13、23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在工序T16中,使用B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7、8、9、13、14、17、18、19、23、24、27、28、29位置的织针浮线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5、6、10、11、12、15、16、20、21、22、25、26、30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1、11、21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
工序ζ1:包括T17,将工序ε1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本实施方式二中,对后针床1、3、11、13、21、23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η1:包括T18,将工序γ1中没有移圈的前针床上A与B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p=2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q=3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二,将前针床1、2、3、4、10、11、12、13、14、20、21、22、23、24、30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工序θ1:将工序T19、T20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n-q=3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m-p=2个,该工序与η1结合完成了第二次绞花编织。
第二编织工序循环:
工序α2:将工序T21、T22、T23、T24、T25、T26、T27、T28、T29、T30合并,即:使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在前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5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5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10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B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后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其中,在工序T29中,使用B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7、13、14、15、16、17、23、24、25、26、27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8、9、10、11、12、18、19、20、21、22、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后针床6、16、26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在工序T30中,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3、4、5、6、7、13、14、15、16、17、23、24、25、26、27位置的织针浮线线圈编织,对前针床1、2、8、9、10、11、12、18、19、20、21、22、28、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8、18、28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
工序β2:包括T31,将工序α2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本实施方式二中,对后针床6、8、16、18、26、28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γ2:包括T32,将前针床上A与B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s=3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t=2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二,将前针床6、7、8、9、10、16、17、18、19、20、26、27、28、29、30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工序δ2:将工序T33、T34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t=2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s=3个,该工序与γ2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工序ε2:将工序T35、T36合并,即: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前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后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在本实施方式二中,由于在后续的绞花编织过程中,A色旧线圈需要移动2个针距,B色旧线圈需要移动3个针距才能完成绞花编织,因此,认为上述所说的有需要,即:在工序T35中,使用A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1、2、6、7、8、11、12、16、17、18、21、22、26、27、28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3、4、5、9、10、13、14、15、19、20、23、24、25、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后针床1、11、21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在工序T36中,使用B色纱线编织1个横列,对前针床1、2、6、7、8、11、12、16、17、18、21、22、26、27、28位置的织针浮线线圈编织,对前针床3、4、5、9、10、13、14、15、19、20、23、24、25、29、30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后针床3、13、23位置的织针进行线圈挂圈编织。
工序ζ2:包括T37,将工序ε2中在后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本实施方式二中,对后针床1、3、11、13、21、23位置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η2:包括T38,将工序γ2中没有移圈的前针床上A与B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s=2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t=3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二,将前针床1、2、3、4、5、11、12、13、14、15、21、22、23、24、25位置的织针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
工序θ2:将工序T39、T40合并,即:将后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前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n-t=3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m-s=2个,该工序与η2结合完成了第二次绞花编织。
扩展花型宽度的循环个数,及重复工序T1、…、T40,即:重复工序α1→工序β1→工序γ1→工序δ1→工序ε1→工序ζ1→工序η1→工序θ1→工序α2→工序β2→工序γ2→工序δ2→工序ε2→工序ζ2→工序η2→工序θ2,便可编织出实施方式二对应的针织物。
从上述实施方式一、二中,可以概括出各工序中可变参数的一般取值范围:A色纵条纹的线圈个数m:2≤m≤6个,B色纵条纹的线圈个数n:2≤n≤6个,纵条纹编织的横列个数z:4≤z个,在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A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p:1≤p<m个,B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q:1≤q<n个,第一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q个,B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p个,A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m-p:1≤m-p<m个,B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n-q:1≤n-q<n个,第二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n-q个,B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m-p个。在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A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s:1≤s<m个,B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t:1≤t<n个,第一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t个,B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s个,A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m-s:1≤m-s<m个,B色旧线圈由前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线圈个数n-t:1≤n-t<n个,第二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n-t个,B色旧线圈由后针床向前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m-s个。
上述各工序中,在工序α1中,使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而在工序α2中,使用A与B两种颜色的纱线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两个工序中,编织A色线圈纵条纹为错位关系,编织B色线圈纵条纹也为错位关系;在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工序γ1与工序δ1,即第一绞花编织,让A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而B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而工序η1与工序θ1,即第二绞花编织,让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上的A色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而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B色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同样,在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工序γ2与工序δ2,即第一绞花编织,让A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而B色线圈纵条纹的最后一个编织横列上的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而工序η2与工序θ2,即第二绞花编织,让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上的A色线圈,先移圈到前针床,而工序ε1中一个编织横列B色线圈,后移圈到前针床,因此,A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综合上述各情况,可以看出:A色线圈始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B色线圈始终处于针织物的反面,正因如此,使得在针织物的正面形成了A色弯曲条纹构成网格结构,其中,A色弯曲条纹包括错位的A色线圈纵条纹,并由左右倾斜的线圈相互连接,而B的线圈纵条纹镶嵌在网格之中。
在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存在两次绞花编织,第一次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γ1与工序δ1,第二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η1与工序θ1,在这两次绞花之间,插入了工序ε1,即: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前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前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该工序ε1存在十分必要,否则,两次绞花编织所使用的线圈均为工序α1的最后两个横列上的线圈,当A色线圈中的p个线圈与m-p线圈分别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B色线圈中的q个线圈与n-q线圈分别需要向相反方向移动时,则A色线圈中的p个线圈与m-p线圈之间的成降弧将拉伸到n个针距,则B色线圈中的q个线圈与n-q线圈之间的成降弧将拉伸到m个针距,因此,很容易使得纱线被断线。而插入工序ε1,使得A色或B色线圈在向相反方向移圈时,采用不同横列的线圈,可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使得编织过程顺利,而在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也存在两次绞花编织,第一次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γ2与工序δ2,第二绞花编织包括工序η2与工序θ2,在这两次绞花之间,插入了工序ε2,与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插入了工序ε1相同的作用。
更改各工序中的可变参数,可以编织出更多的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双针床或多针床横机,横机可单针选针地进行线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及具有移圈和接圈功能,同时横机上还具有多个喂纱嘴,根据实际需求针织物的花型特点,采用A与B两色纱线进行编织,并把单个花型高度看成是由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与第二编织工序循环构成,通过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与第二编织工序循环对其编织循环进行,最终形成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工序循环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α1:使用A与B两色纱线在一方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m为自然数,且m>0)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n为自然数,且n>0)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z为自然数,且z>0)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B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
工序β1:将工序α1中在另一方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γ1:将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p(p为自然数,且p>0)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q(q为自然数,且q>0)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δ1: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q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p个,该工序与γ1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工序ε1: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工序ζ1:将工序ε1中在另一方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
工序η1:将工序γ1中没有移圈的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p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q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θ1: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n-q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m-p个,该工序与η1结合完成了第二次绞花编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织工序循环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α2:使用A与B两色纱线在一方针床编织两色线圈纵条纹,其中,A色纵条纹的宽度为m个线圈纵行,B色纵条纹的宽度为n个线圈纵行,编织的横列数z个,当需要时,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A与B两色纱线的最后那个编织横列,在另一方针床的部分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即工序α2和工序α1相同;
工序β2:将工序α2中在另一方针床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即工序β2和工序β1相同;
工序γ2:将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部分相邻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s(s为自然数,且s>0)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t(t为自然数,且t>0)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一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δ2: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其中,A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t个,B色旧线圈的移圈针距个数为s个,该工序与γ2结合完成了第一次绞花编织;
工序ε2:使用A与B色纱线各编织1个横列,其中,当A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当B色纱线编织时,对一方针床上有A色旧线圈的织针进行浮线编织,对一方针床上有色B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如有需要,按挂圈编织的规则,对一方针床上有B色旧线圈但没有移圈的、部分另一方针床位置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
工序η2:将工序γ2中没有移圈的一方针床上A与B两色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其中,A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m-s个,B色的部分旧线圈个数为n-t个,该工序完成了第二次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编织;
工序θ2:将另一方针床A色旧线圈先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B色旧线圈移动的一方针床,完成二者的绞花编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的B颜色纱线也可更改为其他不同颜色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A色纵条纹的线圈个数m:2≤m≤6个,B色纵条纹的线圈个数n:2≤n≤6个,纵条纹编织的横列个数z:4≤z个;在第一编织工序循环中,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p:1≤p<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q:1≤q<n个,第一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q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p个,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m-p:1≤m-p<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n-q:1≤n-q<n个,第二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n-q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m-p个;在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中,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s:1≤s<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一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t:1≤t<n个,第一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t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s个,A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m-s:1≤m-s<m个,B色旧线圈由一方针床第二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线圈个数n-t:1≤n-t<n个,第二次绞花编织,A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n-t个,B色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向一方针床移动的针距个数为m-s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织工序和所述第二编织工序中涉及挂圈编织的规则为:对后续的绞花编织而言,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1枚织针时,将不要进行挂圈编织,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2枚织针时,可进行或不进行挂圈编织,若移圈的针距个数为3枚织针时,需要进行挂圈编织。
CN202011627305.7A 2020-07-28 2020-12-30 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Pending CN1128319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6396 2020-07-28
CN2020107363961 2020-07-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31900A true CN112831900A (zh) 2021-05-25

Family

ID=75924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27305.7A Pending CN112831900A (zh) 2020-07-28 2020-12-30 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83190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3309A (zh) * 2021-11-09 2022-04-08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锯齿纵向曲线线条编织工艺、织物及鞋面
CN114836884A (zh) * 2022-05-21 2022-08-02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条纹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2617A1 (ja) * 2007-12-06 2009-06-11 Shima Seiki Mfg., Ltd. 振り柄を有する筒状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10592788A (zh) * 2019-09-06 2019-12-20 惠州学院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629379A (zh) * 2019-11-04 2019-12-31 惠州学院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820148A (zh) * 2019-11-04 2020-02-21 惠州学院 一种正面双色拉网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1020827A (zh) * 2019-11-04 2020-04-17 惠州学院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72617A1 (ja) * 2007-12-06 2009-06-11 Shima Seiki Mfg., Ltd. 振り柄を有する筒状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10592788A (zh) * 2019-09-06 2019-12-20 惠州学院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629379A (zh) * 2019-11-04 2019-12-31 惠州学院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820148A (zh) * 2019-11-04 2020-02-21 惠州学院 一种正面双色拉网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1020827A (zh) * 2019-11-04 2020-04-17 惠州学院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93309A (zh) * 2021-11-09 2022-04-08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锯齿纵向曲线线条编织工艺、织物及鞋面
CN114836884A (zh) * 2022-05-21 2022-08-02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全成型条纹组织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31900A (zh) 一种弯曲条纹构成网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859057B (zh)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CN110172781B (zh) 一种双贾卡凹凸工艺及其双贾卡凹凸织物
CN110820148B (zh) 一种正面双色拉网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US11535965B2 (en) Multi-bar warp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of
CN10451407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53498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KR100831127B1 (ko) 통상편지에 로프형패턴을 편성하는 방법
CN110565248B (zh)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592787B (zh)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CN108866791A (zh) 一种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CN110592788B (zh)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512342A (zh) 一种纬编单面褶皱高弹面料及生产工艺
CN102899793B (zh) 用于制造带有装饰线迹的针织物的方法和所制得的针织物
CN110629379B (zh)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8842285A (zh) 一种圆筒形提花编织带的织造方法
CN111020827B (zh)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725048B (zh) 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
CN114293309B (zh) 一种无锯齿纵向曲线线条编织工艺、织物及鞋面
KR100203591B1 (ko) 횡편기로 편직한 칼러의 좌, 우 변부부분과 각도조절부분 편성조직과 그 편침의 편성방법
CN111676580B (zh)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565249B (zh) 一种空针编织翻针结构花型的方法
KR100899772B1 (ko) 선염 실크 스카프
CN114525620A (zh) 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