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0827B -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0827B
CN111020827B CN202010116982.6A CN202010116982A CN111020827B CN 111020827 B CN111020827 B CN 111020827B CN 202010116982 A CN202010116982 A CN 202010116982A CN 111020827 B CN111020827 B CN 1110208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needle bed
old
needle
st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69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20827A (zh
Inventor
张伍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izhou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CN111020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0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20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0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本发明将采用A、B、C三种颜色的纱线,并利用双针床横机在针对针的状态下进行编织,让多枚织针在不同横列上由A颜色纱线所编织线圈相互串套,在针织物表面上形成明显倾斜的线圈纵行,同时利用重叠线圈的移动,及连续无正面线圈编织产生的分割线的移动,使上述倾斜的A色纱线形成线圈纵行处于一种特定的弯曲四边形的中间,同时通过B色纱线进行衬纬编织、以消除可能出现的孔眼结构,再通过C色纱线进行集圈与线圈的编织,使得连续空针能够满足单个空针成圈的条件需求,从而使编织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Description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从理论上说,移圈编织可让多枚织针在不同横列上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而这些相互串套的线圈将形成倾斜的线圈纵行,但由于移圈编织时,移动的线圈常常与周围的线圈相互重叠,而使倾斜的线圈纵行中断,同时,线圈在移动处常常会产生空针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解决移动的线圈常常与周围的线圈相互重叠,而使倾斜的线圈纵行中断,同时,线圈在移动处常常会产生空针情况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横机具备多个喂纱嘴,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且各织针可单针选针地进行线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以针对针、且使用A、B与C三种颜色的纱线进行编织,设单个花型的宽度为m枚织针,且m为偶数,不妨以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安排在单个花型宽度的最右侧,移圈重叠线圈先向左(从一方针床观察)进行,通过中间过渡横列编织后,再将移圈重叠线圈后向右进行。假定在开始编织之前,在单个花型宽度上,2、4、…、m-2、m-1、m位置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与1、3、…、m-3位置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存在旧线圈,以此为起始点,进行以下编织工序:
第一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工序β1→工序γ1→工序δ1→工序ε1→工序ζ1。
工序α1,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1,让第m-1与m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其它一方、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m右侧位置(即第1位置)一方、另一方针床形成了空针,第m-1位置一方针床上形成了两个重叠线圈。
工序γ1,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
工序δ1,将第m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
工序ε1,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1位置一方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
工序ζ1,将第m-1位置左侧(即第m-2位置)另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的织针上。
第二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2→工序β2→工序γ2→工序δ2→工序ε2→工序ζ2。
工序α2,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2,让第1与m-2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其它一方、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第1与m-2之间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它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1位置两侧的一方、另一方针床形成了空针,第m-2位置的一方针床上形成了三个重叠线圈。
工序γ2,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
工序δ2,将第1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
工序ε2,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1位置两侧的一方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
工序ζ2,将第m-2位置左侧(即第m-3位置)另一方针床上的那枚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
第三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3→工序β3→工序γ3→工序δ3→工序ε3→工序ζ3,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2,第m-2变为第m-3进行的编织。
第四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4→工序β4→工序γ4→工序δ4→工序ε4→工序ζ4,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3,第m-2变为第m-4进行的编织。
第(m-4)/2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m-4)/2→工序β(m-4)/2→工序γ(m-4)/2→工序δ(m-4)/2→工序ε(m-4)/2→工序ζ(m-4)/2,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m/2-3,第m-2变为第m/2+2进行的编织。
第(m-2)/2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m-2)/2→工序β(m-2)/2→工序γ(m-2)/2→工序δ(m-2)/2→工序ε(m-2)/2,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m/2-2,第m-2变为第m/2+1进行的编织。
第m/2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m/2→工序βm/2→工序γm/2→工序δm/2→工序εm/2→工序ζm/2。
工序αm/2,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m/2,让第(m-2)/2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第m/2位置另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经过一次移圈外,将其它一方、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m-2)/2位置左侧一方、另一方针床形成了空针,第m/2位置的一方针床上形成了两个重叠线圈。
工序γm/2,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
工序δm/2,将第(m-2)/2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
工序εm/2,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m-2)/2位置左侧另一方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
工序ζm/2,将第m/2位置右侧(即第(m+2)/2位置)另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
第(m+2)/2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m+2)/2→工序β(m+2)/2→工序γ(m+2)/2→工序δ(m+2)/2→工序ε(m+2)/2→工序ζ(m+2)/2。
工序α(m+2)/2,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m+2)/2,让第m/2-2与第m/2+1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其它一方、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第m/2-2与第m/2+1之间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它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m/2-2位置两侧的一方、另一方针床形成了空针,第m/2+1位置的一方针床上形成了三个重叠线圈(工序β11)。
工序γ(m+2)/2,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工序γ11)。
工序δ(m+2)/2,将第m/2-2位置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δ11)。
工序ε(m+2)/2,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m/2-2位置两侧的一方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
工序ζ(m+2)/2,将第m/2+1位置右侧(即第m/2+2位置)另一方针床上的那枚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ζ11)。
第(m+4)/2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m+4)/2→工序β(m+4)/2→工序γ(m+4)/2→工序δ(m+4)/2→工序ε(m+4)/2→工序ζ(m+4)/2,是将第(m+2)/2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m/2-2变为第m/2-3,第m/2+1变为第m/2+2进行的编织。
第(m+6)/2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m+6)/2→工序β(m+6)/2→工序γ(m+6)/2→工序δ(m+6)/2→工序ε(m+6)/2→工序ζ(m+6)/2,是将第(m+2)/2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m/2-2变为第m/2-4,第m/2+1变为第m/2+3进行的编织。
第m-2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m-2)→工序β(m-2)→工序γ(m-2)→工序δ(m-2)→工序ε(m-2)→工序ζ(m-2),是将第(m+2)/2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m/2-2变为第1,第m/2+1变为第m-2进行的编织。
各次工序β1、β2、…、β(m-2)的内部编织顺序概括为如下四个类型:①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即各次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先将另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织针上→再将一方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最后将另一方针床上原本属于一方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②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织针上→再将另一方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一方针床→最后将一方针床上原本属于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③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一方针床上、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再将一方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另一方针床、另一方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一方针床→最后将另一方针床上原本属于一方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一方针床上原本属于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④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由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另一方针床上、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由另一方针床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再将另一方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一方针床、一方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另一方针床→最后将一方针床上原本属于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另一方针床上原本属于一方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上。工序β1与工序βm/2可采用①或②,其它工序可采用①或②或③或④。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从针织物的正面观察(从一方针床上观察),针织物表面上存在着相互交错排列、且左、右倾斜的弯曲四边形图案,其中,弯曲四边形的两条边是由向左重叠线圈,中间过渡重叠线圈,与向右重叠线圈构成。而另外两条边是由向右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中间过渡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与向左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构成。弯曲四条边的内部还存在多条相互平行、由同一颜色纱线所编织线圈相互串套、且与弯曲四边形中的两条对边相互平行的线圈纵行,又由于上述线圈纵行使用的纱线颜色为A色,因此,在针织物的正面仅包含A颜色的线圈结构,而B色颜色的纱线为衬纬纱,被夹在针织物的中间位置,而C色颜色的纱线,所编织的线圈均处于针织物的反面,从针织物正面观察不到。
(2)在编织过程中,在各次工序β1、β2、…、βm-2中,均将线圈向左或向右进行了移动,因此,在一方针床上将形成了空针状态,而本发明在各次工序ε1、ε2、…、εm中,均使用了C色纱线进行了挂圈编织,使得A色纱线在工序α2、α3、…、αm-2、α1,很容易的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在各次工序γ1、γ2、…、γm-2中,又采用了衬纬纱线的编织,使得针织物中不会出现常规移圈针织物产生的孔眼状态。
(3)本发明将采用A、B、C三种颜色的纱线,并利用双针床横机在针对针的状态下进行编织,让多枚织针在不同横列上由A颜色纱线所编织线圈相互串套,在针织物表面上形成明显倾斜的线圈纵行,同时利用重叠线圈的移动,及连续无正面线圈编织产生的分割线的移动,使上述倾斜的A色纱线形成线圈纵行处于一种特定的弯曲四边形的中间,同时通过B色纱线进行衬纬编织、以消除可能出现的孔眼结构,再通过C色纱线进行集圈与线圈的编织,使得连续空针能够满足单个空针成圈的条件需求,从而使编织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 实施方式一或二对应的实物效果图。
图2 实施方式一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3 与图2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4 与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5 与图4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6 与图5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7 与图6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8 与图7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9 与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0 与图9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1 与图10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2 与图11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3 与图12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4 实施方式二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15 与图14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6 与图15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7 与图16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8 与图17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19 与图1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20 与图19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21 与图20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22 与图21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23 与图22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24 与图2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25 与图24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是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的实物效果图,图中存在着向左、向右倾斜的线圈纵行,其中,一种的线圈纵行是由线圈重叠构成,另一种的线圈纵行是由线圈相互串套构成,这些线圈纵行的编织使用的纱线颜色类型设为A,从针织物的正面可以观察到,衬纬的纱线颜色类似设为B,处于针织物的中间位置,另一种类型颜色纱线设为C,主要处在针织物的反面,因此,从针织物正面观察不到,图2是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图,图3、…、图13是图2的接续编织工序图,图2、…、图13与图1为对应关系,图2、…、图13中,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FB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BB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表示针织,“Ο”表示线圈,“Λ”表示集圈或挂圈,“◎”表示重叠线圈,包括两个或三个重叠线圈,细实线表示已存在的旧线圈,粗实线表示正在编织的新线圈,箭头表示移圈,1、…、20表示单个花型宽度针织所处的位置,在编织过程中前、后针床的织针为相对关系,右栏的最右侧的A﹑B与C表示各横列上编织使用的纱线颜色类型。
S0,在单个花型宽度上,2、4、6、8、10、12、14、16、18、19、20位置前针床上的织针,与1、3、5、7、9、11、13、15、17位置后针床上的织针存在旧线圈,整个旧线圈的个数与花型左右循环的个数有关,本实施方式一的单个花型宽度为20枚织针,包括两个单个花型宽度的循环。在单个花型宽度上,左、右织针的具体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可依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方式将前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安排在单个花型宽度的最右侧,从S0状态开始,将前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逐步向左进行、在经过中间过渡横列的编织后,再逐步向右进行,直到完成一个花高的编织,包括S1~S143个编织工序。其中,S1~S71为前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逐步向左的编织工序,S72~S79为中间过渡的编织工序,与S80~S143为前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逐步向右的编织工序。
S1,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1)。
S2,将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织针上。即,第1、3、5、7、9、11、13、15、17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
S3,让第19、20位置前针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前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即,第1、2、…、18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
S4,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即,第3、5、7、9、11、13、15、17、19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
将S2~S4合并,让第19与20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其它前、后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20右侧位置(即第1位置)前后针床形成了空针,第19位置的前针床上形成了两个重叠线圈(工序β1)。
S5,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衬纬纱的编织(工序γ1)。衬纬纱的编织指的是在整个幅宽上进行,除了幅宽两侧前针床上的两枚织针进行挂圈(集圈)编织外,其它部分为拉浮线编织。
S6,将第20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δ1)。
S7,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1位置前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工序ε1)。
S8,将第19位置左侧(即第18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ζ1),为下一个工序循环的编织做准备。
经过S1、…、S8编织工序,相当于完成了第一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工序β1→工序γ1→工序δ1→工序ε1→工序ζ1。
S9,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2)。
S10,将需要向右移动的后针床上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织针上,即,第2、4、6、8、10、12、14、16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将需要向左移动的前针床上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织针上,即,第19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
S11,让第1与第18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前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即,第2、3、…、17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将后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即,第19、20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
S12,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即,第4、6、8、10、12、14、16、18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第19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
将S10~S12合并,让第1与18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其它前、后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第1与18之间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它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1位置两侧的前后针床形成了空针,第18位置的前针床上形成了三个重叠线圈(工序β2)。
S13,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工序γ2)。
S14,将第1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δ2)。
S15,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1位置两侧前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工序ε2)。
S16,将第18位置左侧(即第17位置)后针床上的那枚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ζ2),为下一个工序循环的编织做准备。
经过S9、…、S16编织工序,相当于完成了第二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2→工序β2→工序γ2→工序δ2→工序ε2→工序ζ2。
S17,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3)。
将S18~S20合并,让第2与第17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其它前、后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第2与第17之间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它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2左右位置前后针床形成了空针,第17位置的前针床上形成了三个重叠线圈(工序β3)。
S21,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工序γ3)。
S22,将第2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δ3)。
S23,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2左右位置前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工序ε3)。
S24,将第17左侧(即第16位置)位置后针床上的那枚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ζ3),为下一个工序循环的编织做准备。
经过S17、…、S24编织工序,相当于完成了第三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3→工序β3→工序γ3→工序δ3→工序ε3→工序ζ3。
对比上述的第二编织工序循环与第三编织工序循环的编织,可以看出:第三编织工序循环中的两个参数,即第3与第16位置是在第二编织工序的循环中对应参数的基础上增加1枚织针与减少1枚织针的位置上进行的编织,因此,第三编织工序的循环可以看成为:将第二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参数第2位置变为第3位置,第17位置变为第16位置所进行的编织。也就是说:第三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3→工序β3→工序γ3→工序δ3→工序ε3→工序ζ3,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2,第18变为第17进行的编织。
因此,以下前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向左编织横列,将以第二编织工序的循环为基础进行以下概括:
S25、…、S32编织工序是第四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4→工序β4→工序γ4→工序δ4→工序ε4→工序ζ4,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3,第18变为第16进行的编织。
S33、…、S40是第五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5→工序β5→工序γ5→工序δ5→工序ε5→工序ζ5,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4,第18变为第15进行的编织。
S41、…、S48编织工序是第六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6→工序β6→工序γ6→工序δ6→工序ε6→工序ζ6,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5,第18变为第14进行的编织。
S49、…、S56编织工序是第七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7→工序β7→工序γ7→工序δ7→工序ε7→工序ζ7,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6,第18变为第13进行的编织。
S57、…、S64编织工序是第八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8→工序β8→工序γ8→工序δ8→工序ε8→工序ζ9,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7,第18变为第12进行的编织。
S65、…、S71编织工序是第九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9→工序β9→工序γ9→工序δ9→工序ε9,是将第二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1变为第8,第18变为第11进行的编织。
S72,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10)。
S73,让第10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后针床上其它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织针上,即,第2、4、6、8、12、14、16、18、20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
S74,让第9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前针床上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即,第1、2、…、8、11、12、…、20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
S75,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即,第2、4、6、10、12、14、16、18、20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包括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与第10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形成的两个重叠线圈。
将S73~S75合并,让第9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第10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经过一次移圈外,将其它前、后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9位置左侧(即第8位置)前后针床形成了空针,第10位置的前针床上形成了两个重叠线圈(工序β10)。
S76,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工序γ10)。
S77,将第9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δ10)。
S78,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9位置左侧(即第8位置)前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工序ε10)。
S79,将第10位置右侧(即第11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ζ10),为下一个工序循环的编织做准备。
经过S72、…、S79编织工序,相当于完成了第十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0→工序β10→工序γ10→工序δ10→工序ε10→工序ζ10。
S80,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11)。
S81,将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后针床上,即,第10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即,第1、3、5、7、13、15、17、19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
S82,让第8与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后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即,第9、10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将前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即,第1、2、…、7、12、13、…、20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
S83,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即,第10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即,第1、3、5、11、13、15、17、19位置后针床上的旧线圈。
将S81~S83合并,让第8与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其它前、后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第8与第11之间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它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8位置两侧的前后针床形成了空针,第11位置的前针床上形成了三个重叠线圈(工序β11)。
S84,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工序γ11)。
S85,将第8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δ11)。
S86,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8位置两侧的前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工序ε11)。
S87,将第11位置右侧(即第12位置)后针床上的那枚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ζ11),为下一个工序循环的编织做准备。
经过S80、…、S87编织工序,相当于完成了第十一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1→工序β11→工序γ11→工序δ11→工序ε11→工序ζ11。
S88,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工序α12)。
将S89~S91合并,让第7与第12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其它前、后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第7与第12之间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它位置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7左右位置前后针床形成了空针,第12位置的前针床上形成了三个重叠线圈(工序β12)。
S92,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前、后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工序γ12)。
S93,将第7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δ12)。
S94,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后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前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其中,第7左右位置前针床的织针为空针集圈,即挂圈编织(工序ε12)。
S95,将第12位置右侧(即第13位置)后针床上的那枚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的织针上(工序ζ12),为下一个工序循环的编织做准备。
经过S88、…、S95编织工序,相当于完成了第十二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2→工序β12→工序γ12→工序δ12→工序ε12→工序ζ12。
对比上述的第十一编织工序循环与第十二编织工序循环的编织,可以看出:第十二编织工序循环中的两个参数,即第7与第12位置是在第十一编织工序的循环中对应参数的基础上减少1枚织针与增加1枚织针的位置上进行的编织,因此,第十二编织工序的循环可以看成为:将第十一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参数第8位置变为第7位置,第11位置变为第12位置所进行的编织。也就是说:第十二编织工序的循环:工序α12→工序β12→工序γ12→工序δ12→工序ε12→工序ζ12,是将第十一次编织工序的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8变为第7,第11变为第12进行的编织。
因此,以下前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向右编织横列,将以第十一次编织工序循环为基础进行以下概括:
S96、…、S103编织工序是第十三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3→工序β13→工序γ13→工序δ13→工序ε13→工序ζ13,是将第十一次编织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8变为第6,第11变为第13进行的编织。
S104、…、S111是第十四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4→工序β14→工序γ14→工序δ14→工序ε14→工序ζ14,是将第十一次编织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8变为第5,第11变为第14进行的编织。
S112、…、S119编织工序是第十五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5→工序β15→工序γ15→工序δ15→工序ε15→工序ζ15,是将第十一次编织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8变为第4,第11变为第15进行的编织。
S120、…、S127编织工序是第十六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6→工序β16→工序γ16→工序δ16→工序ε16→工序ζ16,是将第十一次编织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8变为第3,第11变为第16进行的编织。
S128、…、S135编织工序是第十七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7→工序β17→工序γ17→工序δ17→工序ε17→工序ζ17,是将第十一次编织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8变为第2,第11变为第17进行的编织。
S136、…、S143编织工序是第十八编织工序的循环,即:工序α18→工序β18→工序γ18→工序δ18→工序ε18,是将第十一次编织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第8变为第1,第11变为第18进行的编织。
扩展花宽与重复S1、…、S143,便可编织出实物效果图所对应的针织物。
向左重叠线圈的形成,在工序α1中,A色纱线在第18、19与20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β1中,让第18、19位置前针床上的两个线圈产生了重叠线圈,且第19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在工序α2中,A色纱线在17、18与19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的线圈,其中,第19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将串套在工序β1中形成的两个重叠线圈之上,在工序β2中,让第17、18与19位置前针床上的三个线圈产生了重叠线圈,且第18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第19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β2中向左移动1个针距,并与第18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进行重叠,在工序α3中,A色纱线在16、17与18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的线圈,其中,第18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将串套在工序β2中形成的三个重叠线圈之上,在工序β3中,让第16、17与18位置前针床上的三个线圈产生了重叠线圈,且第17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第18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β3中向左移动1个针距,并与第17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进行重叠,以此类推,…,在工序α9中,A色纱线在10、11与12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的线圈,其中,第12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将串套在工序β8中形成的三个重叠线圈之上,在工序β9中,让第10、11与12位置前针床上的三个线圈产生了重叠线圈,且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第12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β9中向左移动1个针距,并与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进行重叠。中间过渡重叠线圈的形成,在工序α10中,A色纱线在第11位置前针床,第10位置后针床上形成的两个线圈,在工序β10中,让第11位置前针床上左移1个针距,与第10位置后针床上形成的线圈产生了两个重叠线圈,且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向右重叠线圈的形成,在工序α11中,A色纱线在10、11与12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的线圈,其中,第10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将串套在工序β10中形成的两个重叠线圈之上,在工序β11中,让第10、11与12位置前针床上的三个线圈产生了重叠线圈,且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第10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β11中向右移动1个针距,并与第11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进行重叠,在工序α12中,A色纱线在11、12与13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的线圈,其中,第11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将串套在工序β11中形成的三个重叠线圈之上,在工序β12中,让第11、12与13位置前针床上的三个线圈产生了重叠线圈,且第12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第11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β12中向右移动1个针距,并与第12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进行重叠,以此类推,…,在工序α18中,A色纱线在17、18与19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的线圈,其中,第17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将串套在工序β17中形成的三个重叠线圈之上,在工序β18中,让第17、18与19位置前针床上的三个线圈产生了重叠线圈,且第18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处于针织物的正面,而第17位置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β17中向右移动1个针距,并与第18位置前针床上的那个线圈进行重叠。上述向左重叠线圈,中间过渡重叠线圈与向右重叠线圈构成了弯曲四边的两条边。
向右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的形成,在工序α1中,A色纱线在第20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1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1中,让第1位置前后针床上将形成了空针,在工序α2中,A色纱线在第1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2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2中,让第20与2位置前后针床上形成了空针,在工序α3中,A色纱线在第2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3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3中,让第1与3位置前后针床上形成了空针,以此类推,…,在工序α9中,A色纱线在第8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9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9中,让第7与9位置前后针床上形成了空针。中间过渡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的形成,在工序α10中,A色纱线在第9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10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10中,让第8位置前后针床上将形成了空针,向左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的形成,在工序α11中,A色纱线在第8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11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11中,让第7与9位置前后针床上将形成了空针,在工序α12中,A色纱线在第7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12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12中,让第6与8位置前后针床上形成了空针,以此类推,…,在工序α18中,A色纱线在第1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的线圈,在工序δ18中,将被移圈到后针床,而在工序β18中,让第20与1位置前后针床上形成了空针。上述向右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中间过渡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与向右连续无正面线圈分割线构成了弯曲四边形的另外两条边。
上述四条边构成弯曲四边形,四边形内部还存在与四边形的边相互平行、交叉、且线圈相互串套的线圈纵行,现以一条与向左重叠线圈相平行的、且相临近的线圈纵行来说明,在工序ε2中,C色纱线在第20位置前针床上形成挂圈编织,在工序α3中,A色纱线在第20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线圈编织,在工序β3中,该线圈被向左移动一个针距而到达第19位置前针床上,因此,可与向左移动的重叠线圈相平行,在工序α4中,A色纱线在第19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线圈编织,该线圈与上述工序α3中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在工序β4中,该线圈被向左移动一个针距而到达第18位置前针床上,因此,与向左移动的重叠线圈相还保持平行,以此类推,…,在工序α9中,A色纱线在第14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线圈编织,该线圈与上述工序α8中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在工序β9中,该线圈被向左移动一个针距而到达第13位置前针床上,因此,与向左移动的重叠线圈相还保持平行,在工序α10中,A色纱线在第13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线圈编织,该线圈与上述工序α9中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在工序β10中,该线圈被向左移动一个针距而到达第12位置前针床上,因此,与中间过渡的重叠线圈相还保持平行,在工序α11中,A色纱线在第12位置前针床上形成线圈编织,该线圈与上述工序α10中形成的线圈相互串套,在工序β11中,该线圈被向左移动一个针距而到达第10位置前针床上,因此,与向右重叠线圈进行交叉。其它与四边形的边相互平行、交叉、且线圈相互串套的线圈纵行与上述所述情况相类似。
在上述针织物编织过程中,在各次工序β1、β2、…、β18中,均将线圈向左或向右进行了移动,因此,在前针床上将形成了空针状态,而本发明在各次工序ε1、ε2、…、ε18中,均使用了C色纱线进行了挂圈编织,使得A色纱线在工序α2、α3、…、α18、α1,很容易的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在各次工序γ1、γ2、…、γ18中,又采用了衬纬纱线的编织,使得针织物中不会出现常规移圈针织物产生的孔眼状态。
实施方式二
实施方式二所编织的实物效果图同图1,图14是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图15、…、图25是图14的接续编织工序图,图14、…、图25与图1为对应关系,图14、…、图25中,左栏的“T+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其它含义同图2、…、图13。
若将图14、…、图25与图2、…、图13进行对比,再将T2~T4合并为工序β1,将T10~T12合并为工序β2,以此类推,…、将T137~T139合并为工序β18,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完全相同,即:在不考虑各次工序β1、β2、…、β18内部的编织顺序的情况下,二者的编织方法完全相同。例如,在不考虑实施方式一工序β1内部编织顺序的情况下,工序β1所达到的编织效果为:让第19与20位置前针床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其它前、后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其中,第20右侧位置(即第1位置)前后针床形成了空针,第19位置的前针床上形成了两个重叠线圈;另一方面,在不考虑实施方式二工序β1内部编织顺序的情况下,所达到的编织效果与实施方式一的编织效果完全相同。
扩展花宽与重复T1、…、T143,便可编织出实物效果图所对应的针织物。
为了更为准确地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步骤,需要对各次工序β1、β2、…、β18的内部编织顺序进行分析,将实施方式一与实施方式二中的相同工序β1的内部编织顺序进行对比,实施方式一工序β1的内部编织顺序为:S2→S3→S4,即:除让第19、20位置前针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织针上→再将前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最后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而实施方式二工序β1的内部编织顺序为:T2→T3→T4,即:除让第19、20位置前针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织针上→再将后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最后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再将实施方式一与实施方式二中的相同工序β2的内部编织顺序进行对比,实施方式一工序β2的内部编织顺序为:S10→S11→S12,即:除让第1、18位置前针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需要向右移动的后针床上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织针上,将需要向左移动的前针床上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织针上→再将前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将后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最后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而实施方式二工序β2的内部编织顺序为:T10→T11→T12,即:除让第1、18位置前针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织针上→再将后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最后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
依据上述对比情况,现将各次工序β1、β2、…、β18的内部编织顺序概括为如下四个类型:①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即各次工序循环中的内部参数),先将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织针上→再将前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最后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②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织针上→再将后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最后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③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前针床上、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再将前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后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最后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④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后针床上、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再将后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前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最后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例如实施方式二各次工序β1、β2、…、β18均采用方式②,实施方式一中,工序β1、β10采用方式①,工序β2、β3、…、β9采用方式③,工序β11、β12、…、β18采用方式④。实际上,实施方式一与实施方式二中,工序β1与工序β10可采用①或②,其它工序可采用①或②或③或④。
若更换各次工序β1、β2、…、βm内部移圈顺序,或变换参数m的值,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施方式或更多不同类的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横机上设有多个喂纱嘴,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且各织针可单针选针地进行线圈、集圈与浮线的编织,使用A、B、C三种颜色的纱线并按照针对针的方式进行编织,设单个花型宽度的织针为m枚,合计需要m-2个编织循环才能完成一个花型高度的编织,而每个编织循环的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α,使用A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β,让少数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将其它一方、另一方针床的旧线圈经过两次移圈,使得旧线圈在同针床上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其中,在个别位置的一方、另一方针床形成了空针,在另一个位置的一方针床上形成重叠线圈;
工序γ,使用B颜色的纱线对一方、另一方针床上进行衬纬纱的编织;
工序δ,将工序β中保持不变的一个旧线圈由一方针床上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上;
工序ε,使用C颜色的纱线对另一方针床上有旧线圈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对一方针床上相对错位的织针进行集圈编织;
工序ζ,将工序β中形成重叠线圈的左侧或右侧另一方针床上的一个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一方针床的织针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将一方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逐步向左进行、经过中间过渡横列的编织后,再逐步向右进行;或者将一方针床上连续三枚织针的线圈编织逐步向右进行、经过中间过渡横列的编织后,再逐步向左进行;在此两种情况中,中间过渡横列的前一个编织循环不需要所述工序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编织循环与中间过渡编织循环的工序β中,将形成一方针床上两个线圈的重叠与单枚织针的空针,而其它编织循环将形成三个线圈的重叠与双枚织针的空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编织循环中工序β的编织顺序包括四种类型:①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后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织针上,再将前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最后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②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前针床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织针上,再将后针床上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向右移动、向左移动的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最后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③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前针床上、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再将前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后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最后将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④除让少数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先将需要向右移动的旧线圈由前针床对应地移圈后针床上、需要向左移动的旧线圈由后针床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再将后针床上旧线圈向右移动一个针距到前针床、前针床上旧线圈向左移动一个针距到后针床,最后将前针床上原本属于后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上、后针床上原本属于前针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前针床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编织循环与中间过渡编织循环的工序β可采用①或②,其它编织循环的工序β可采用①或②或③或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个花型宽度的织针为m枚,m为偶数。
CN202010116982.6A 2019-11-04 2020-02-25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ctive CN1110208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5449 2019-11-04
CN2019110654495 2019-11-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0827A CN111020827A (zh) 2020-04-17
CN111020827B true CN111020827B (zh) 2021-07-13

Family

ID=70199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6982.6A Active CN111020827B (zh) 2019-11-04 2020-02-25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2082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63342A (en) * 1992-09-24 1993-11-23 Mundstock Ricki L Method of forming a mock cable pattern in knitted fabric
US7096693B2 (en) * 2003-03-07 2006-08-29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ting fabric
JP2007277738A (ja) * 2006-04-03 2007-10-25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デザイン装置
WO2008136185A1 (ja) * 2007-04-27 2008-11-13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EP2228473A4 (en) * 2007-12-06 2014-06-25 Shima Seiki Mfg CYLINDER KNITTED KNITTED OR CURED PROVINCES, AND METAL FORMING METHOD THEREFOR
CN102747521B (zh) * 2012-07-24 2013-10-02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三色鹿子为基本组织的小图编织法
CN104109931A (zh) * 2014-07-28 2014-10-22 无锡富士时装有限公司 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7287745A (zh) * 2017-08-22 2017-10-24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脑横机双面衬纬上的挑孔方法
CN108754806B (zh) * 2018-06-15 2020-01-21 赤峰东黎绒毛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彩色席编菱形块组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0827A (zh)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2342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EP1375718B1 (en) Knitted fabric having opening portion and knitting method therefor
WO2010098052A1 (ja) 筒状編地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2859057B (zh)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WO2007023690A1 (ja) リブ編地とその編成方法
JPH059851A (ja) 立体的なシルエツトを有する筒状編地及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04164737A (zh)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KR20070087591A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CN10451407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5369458A (zh) 袜品的编织方法
WO2007099708A1 (ja) 増し目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編地の編幅方向端部よりも内側に増し目が形成されている編地
US5505062A (en) Method for increasing stitches at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in a row of stitches of a rib knit fabric
CN105256450B (zh) 绞花花纹的编织方法、针织物的设计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1020827B (zh) 一种线圈纵行左右倾斜与衬纬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2002020951A (ja) 複数の編面を持つ編物の製造方法
KR100831127B1 (ko) 통상편지에 로프형패턴을 편성하는 방법
US5174134A (en) Knitting method of thick fabric less in elasticity
CN110820148B (zh) 一种正面双色拉网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340608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US7168271B2 (en) Method of knitting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and knit-wear having front neck
KR20040012775A (ko) 횡편기를 이용한 편성방법과 편성 프로그램
EP0940491B1 (en) A widening method
CN102191617B (zh) 侧端部被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US2316822A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knitted fabric, hosiery
EP2653596B1 (en) Knitting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