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6580B -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6580B
CN111676580B CN201911024215.6A CN201911024215A CN111676580B CN 111676580 B CN111676580 B CN 111676580B CN 201911024215 A CN201911024215 A CN 201911024215A CN 111676580 B CN111676580 B CN 1116765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ing
needle
course
needle bed
repe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242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76580A (zh
Inventor
张伍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i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102421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7658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76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65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765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65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0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with stitch patter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本发明将借助局部编织所具有的的这种特点,同时对局部编织中存在的两处连接线,进行拉浮线来连接,再对局部编织的最后两个横列采用放大线圈处理,使得一次移动线圈时所跨越的针距扩大到7枚织针,为了确保绞花花型的纹路关系,本发明还将采用多次向左局部编织与多次向右局部编织相对应的编织方法,让正向排序的向左局部编织与逆向排序的向右局部编织上的三股线圈纵行相对应,使针织物上产生特定花型结构:包括:由三股,相邻的股与股之间在不同横列上进行绞花编织而成的花型纵条纹;纵条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孔眼;在纵条纹之间或孔眼上下之间还存在着由拉长成降弧组成的连接线等。

Description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绞花编织是横机针织物的常用编织方法之一,而绞花编织在进行线圈移动时,由于受到周围织针上旧线圈的限制,一般一次移动线圈所跨越的针距个数小于或等于3枚织针,为扩大绞花的纹路效果,常采用的编织方法,是将较大花型进行分解,使得分解后的绞花编织能够满足移动线圈时所跨越的针距个数的要求。
而局部编织指的是在横机特定的织针上进行重复编织,这种重复编织部分与周围其它线圈之间在横向上几乎没有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解决现有将较大花型进行分解,使得分解后重复编织部分与周围其它线圈之间在横向上几乎没有连接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前、后一对针床或多针床横机,可进行三功位选针,在前、后针床上,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依据针织物的花型特点,把针织物的编织看成是由多次向右,即从一方针床角度观察,局部编织与多次向左局部编织的循环编织而成,或者,是由多次向右局部编织、纬平针过渡横列的编织、多次向左局部编织与纬平针过渡横列循环编织而成,其中,多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以下编织工序:
R1: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机头向右,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a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X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右,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c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Y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b1个旧线圈向右移动c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c1个旧线圈向左移动b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右,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1+c1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R2: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机头向右,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a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X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右,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c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Y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b2个旧线圈向右移动c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c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b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右,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2+c2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R3: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a3替换a2,b3替换b2,X3替换X2,c3替换c2,Y3替换Y2,便可完成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
Rx:第x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设x为最后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x-1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x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x-1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ax替换ax-1,bx替换bx-1,Xx替换Xx-1,cx替换cx-1,Yx替换Yx-1,便可完成第x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
按R1-Rx编织工序,直到完成花型宽度所需要的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次数x次;
其中,纬平针过渡横列的编织(也可以不编织),具体包括以下编织工序:
L1: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机头向左,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d1=bx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1=cx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Z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左,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f1=ax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W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e1个旧线圈向左移动f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f1个旧线圈向右移动e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左,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1+f1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L2: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机头向左,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d2=bx-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2=cx-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Z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左,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f2=ax-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W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e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f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f2个旧线圈向右移动e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左,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2+f2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L3: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d3=ex-2替换d2,e3=dx-2替换e2,Z3替换Z2,f3=ax-2替换f2,W3替换W2,便可完成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
Lx:第x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设x为最后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x-1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x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x-1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dx=b1替换dx-1,ex=c1替换ex-1,Zx替换Zx-1,cx=a1替换cx-1,Wx替换Wx-1,便可完成第x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
按L1-Lx编织工序,直到完成花型宽度所需要的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次数x次;
所述多次向右局部编织与多次向左局部编织的先后次序可交换,重复上述编织工序便可编织该类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的针织物。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参数3枚≤a1或b1或c1≤7枚、4个≤X1或Y1≤10个,考虑到机头的运行方向,X1、Y1均要求为偶数,a1、b1与c1三参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X1与Y1两参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考虑到针织物的平整度,建议二者取值相等。以下其它各次向右或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中的五个参数的特性与相互关系、同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五个参数的特性与相互关系;在所述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与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五对参数a1与a2、b1与b2、c1与c2、X1与X2、Y1与Y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其它各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之间的关系、或各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为保持线圈纵行的纹路关系,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最后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1=bx、e1=cx、f1=ax,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最后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2=bx-1、e2=cx-1、f2=ax-1,…,最后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x=b1、ex=c1、fx=a1。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在常规的绞花编织中,一般一次性移动线圈时所跨越的针距个数小于或等于为3枚织针,而本发明采用一次移圈时所跨越的针距个数可增加到7枚织针,其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在绞花编织之前,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与第二重复编织部分,均经过多次折返重复编织、并编织了多个线圈横列,因此,折返重复编织部分在横向上、与左右其它线圈之间几乎没有连接,其二,在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中,第一与第二重复编织部分存在一个连接点,第二重复编织部分与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存在一个连接点,均采用了拉浮线的方式进行连接,其三,在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中,第一与第二重复编织部分的最后两个编织横列均采用了放大线圈的方法来编织。2、由于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最后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1=bx、e1=cx、f1=ax,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最后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2=bx-1、e2=cx-1、f2=ax-1,…,最后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三参数也存在对位关系,即dx=b1、ex=c1、fx=a1,因此,即便在两次局部编织中插入或不插入纬平针横列,经过两次绞花编织后,各枚织针所编织的线圈纵行纹路关系仍然可以保持,当经过多次循环编织完成后,便可形成多条、且每条含有共同的三参数所组织的花型纵条纹,另一方面,对于各次向右局部编织而言,对后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最左那枚织针编织一个横列新线圈时,其左侧在前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上,第二重复编织横列上的织针已完成了多个线圈横列的编织,因此,这就产生了纵向尺寸上的差异,又因为,后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中、线圈纵行向右移圈,而在前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中,第二重复编织横列所形成的线圈纵行向左移圈,在该处自然产生了较大的孔眼结构,并造成了两大纵条纹之间线圈的成降弧被拉长,且拉长的成降弧的方向为左上右下,若在多次向左局部编织与多次向右局部编织之间又插入纬平针编织横列,对应的那枚织针上的线圈将直接与后来两个纬平针编织横列、在同一枚织针上的线圈将相互串套,因此,会形成多条拉长成降弧组成的连接线。对于各次向左局部编织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同之处,被拉长的成降弧的方向为左下右上。
附图说明
图1 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实物图的效果图。
图2 与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相对应的绞花叠层效果概略图。
图3 与实施方式一对应的编织工序图。
图4 与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5 与图4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6 与图5接续的编织工序图。
图7 与实施方式二对应的绞花叠层效果概略图。
图8 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
图9 与接续图8的编织工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是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的实物图的效果图,从中可以看出,存在3股、每股包含5个线圈纵行、相邻的股与股之间在不同横列上进行绞花编织而成的花型纵条纹,纵条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孔眼结构,同时,纵条纹之间或孔眼上下之间还存在着多组由三条拉长成降弧组成的连接线,连接线的方向有所不同,当连接线的方向为左上右下时,该连接线的最下一个横列为某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当连接线的方向为左下右上时,该连接线的最下一个横列为某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为更好理解线圈纵行的走向,略去线圈之间的横向连接情况,图2给出了与实施方式一针织物相对应的线圈纵行纹路与绞花叠层效果概略图,从中可以看出,每个花型纵条纹包含3股、每股包含5个线圈纵行,经过两次不同的5×5绞花循环编织而成,其中,两图中的A、B两处的叠加位置相对应,图2的A处暗含着右侧的大孔眼上方存在着由左上右下三条拉长成降弧组成的连接线,B处暗含着左侧的大孔眼上方存在着由左下右上三条拉长成降弧组成的连接线。
图3是与图1(或图2)相对应的编织工序图,图4是图3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5是图4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6是图5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3、4、5、6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上存在的旧线圈,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表示前针床上正在编织新线圈,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表示前针床上正在编织新线圈、后针床(另一方针床)正在编织挂圈,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表示后针床正在脱圈,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表示前针床正在编织挂圈,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6
表示后针床正在编织挂圈,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表示前后针床针织均不编织,即拉浮线,¨表示前后针床针织均处于停针状态,阿拉伯数字加下划线12、~、5051表示针织,包括前后针床上既相对又错位的两枚织针,阿拉伯数字1、2、~、116、117表示旧线圈横列、编织横列或移圈横列的编号。
第1横列,前针床上的织针12、~、5051存在51个旧线圈,从该状态开始进行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的针织物的编织,主要包括:多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即第1~53横列,花型左右侧处理横列,与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到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过渡横列,即第52、54、~、60横列,多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即第60~111横列。花型左右侧处理横列,与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到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过渡横列,即第110、112、~、117横列,这里选定的51枚织针并没有特别限定,它是由针织物的花型宽度所决定的。
R1,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包括第2、~、19横列,其中,在第2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13枚织针1、~、13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该横列上,在123的编织为针织物左侧的编织,实物图中并没有显示,不属于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而4、~、13上的编织为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在第3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4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5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6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在后针床1枚织针13上进行了挂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7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在后针床1枚织针9上进行了挂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8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在前后针床10枚织针910111213之间进行了拉浮线,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9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10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11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12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在后针床1枚织针14上进行了挂圈编织,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13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进行了线圈编织,在后针床2枚织针818上进行了挂圈编织,在前后针床10枚织针910111213之间进行了拉浮线,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14横列上,将后针床4枚织针9131418上的挂圈脱圈,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在第15横列上,将前针床10枚织针9101112131415161718上的旧线圈,对应地移圈到后针床的织针上,在第16横列上,将后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在第17横列上,将后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前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在第18横列上,将前针床20枚织针9、~、28上进行线圈编织,前后针床2枚织针8之间拉浮线,其它织针均处于停针状态,其中,在前针床10枚织针9101112131415161718进行线圈编织是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最后的线圈编织横列,在前针床10枚织针19202122232425262728进行线圈编织是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在第19横列上,将后针床1枚织针8上挂圈进行脱圈,该横列被看作是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处理横列。
在上述的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在第6横列上,在后针床1枚织针13上进行了挂圈编织,该织针并非固定,由于该挂圈的编织其目的在于扩大该横列上线圈长度,因此,也可安排在该横列的其它织针上进行挂圈编织,例如,也可安排在后针床织针9101112上进行等,也可同时安排在后针床2枚织针上进行挂圈。在第7横列上,在后针床1枚织针9上进行了挂圈编织,在第12横列上,在后针床1枚织针14上进行了挂圈编织,在第13横列上,在后针床1枚织针18上进行了挂圈编织,与第6横列上的挂圈编织具有相同的特性,在第14横列上,对挂圈进行了脱圈编织,该横列的编织需要与第6、7、12、13横列上,在后针床上的挂圈相对应,若上述在后针床的挂圈发生了变化,在第14横列上进行脱圈编织也应相应地进行对位调整。
在上述的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按前针床上参与编织的织针个数与各织针编织的横列个数进行分类,可包括以下几个参数:①将单编织横列的织针个数设定为a1枚,对应于织针45678,②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的织针个数设定为b1枚,对应于织针910111213,③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的横列个数设定为X1个,对应于第2、3、4、5、6、7横列,④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的织针个数设定为c1枚,对应于织针1415161718,⑤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的横列个数设定为Y1个,对应于第8、9、10、11、12、13横列,上述各参数并非固定,一般3枚≤a1或b1或c1≤7枚,4个≤X1或Y1≤10个,考虑到机头的运行方向,X1、Y1均要求为偶数,a1、b1与c1三参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X1与Y1两参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但考虑到针织物的平整度,建议二者取值相等。以下其它各次向右或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中的五个参数的特性与相互关系、同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五个参数的特性与相互关系。
为简化,以下采用上述各参数对各次向右或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编织工序进行概括。
R2,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包括第18﹑20﹑~﹑36横列,在第18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a2=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1920212223,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b2=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2425262728,在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X2=6个线圈横列,即第18、20、21、22、23、24横列,其中,在第23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28进行挂圈编织,在第24上,对后针床织针24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右,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c2=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2930313233,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Y2=6个线圈横列,即第25、26、27、28、29、30横列,其中,在第29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29进行挂圈编织,在第30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33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即对应织针23,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即对应织针24282933,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前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即对应织针24252627282930313233,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右,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b2+c2=10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后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在上述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与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五对参数a1与a2、b1与b2、c1与c2、X1与X2、Y1与Y2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其它各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之间的关系、或各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
R3,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包括第35﹑37﹑~﹑53横列,在第35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a3=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3435363738,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b3=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3940414243,在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X3=6个线圈横列,即第35、37、38、39、40、41横列,其中,在第40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43进行挂圈编织,在第41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39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右,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c3=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4445464748,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Y3=6个线圈横列,即第42、43、44、45、46、47横列,其中,在第46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44进行挂圈编织,在第47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48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即对应织针38,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即对应织针39434448,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前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即对应织针39404142434445464748,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右,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b3+c3=10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后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花型左右侧处理横列,与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到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过渡横列,即第52、54、~、60横列,在52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3枚织针495051上进行线圈编织,在54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3枚织针495051上进行线圈编织,在前后针床织针48之间拉浮线,在55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织针48上进行挂圈编织,在前针床3枚织针495051上进行线圈编织,在56横列上,机头向左,对整个编织宽度上所有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在57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3枚织针123上进行线圈编织,在前后针床织针4之间拉浮线,在58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织针4上进行挂圈编织,在前针床3枚织针123上进行线圈编织,在59横列上,机头向右,对整个编织宽度上所有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上述编织过程中,仅在第56与59横列上,在前针床织针4、~、48上进行的线圈编织与实施方式一中的针织物相关,该处进行了两个横列的线圈编织也并非固定不变,例如,可选择不编织,此时,实施方式一实物图1中三条拉长成降弧变为了一条,若选择四个横列的线圈编织,则此时,实施方式一实物图1中三条拉长成降弧变为了五条。在前针床织针123495051上进行的线圈编织,为花型左右侧处理编织,在实施方式一实物图1上没有显示。
L1,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包括第60﹑~﹑77横列,在第60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495051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该处不属于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d1=b3=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4445464748,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e1=c3=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3940414243,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Z1=6个线圈横列,即第60、61、62、63、64、65横列,其中,在第64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39进行挂圈编织,在第65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43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左,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f1=a3=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3435363738,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W1=6个线圈横列,即第66、67、68、69、70、71横列,其中,在第70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38进行挂圈编织,在第71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34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即对应织针44,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即对应织针34383943,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前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即对应织针34353637383940414243,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左,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e3+f3=10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后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L2,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包括第76﹑78﹑~﹑94横列,在第76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d2=b2=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2930313233,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e2=c2=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2425262728,在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Z2=6个线圈横列,即第76、78、79、80、81、82横列,其中,在第81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24进行挂圈编织,在第82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28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左,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f2=a2=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1920212223,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W2=6个线圈横列,即第83、84、85、86、87、88横列,其中,在第87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23进行挂圈编织,在第88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19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即对应织针29,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即对应织针19232428,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前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即对应织针19202122232425262728,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左,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e2+f2=10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后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L3,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包括第93﹑95﹑~﹑111横列,在第93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d3=b1=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1415161718,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e3=c1=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910111213,在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Z3=6个线圈横列,即第93、95、96、97、98、99横列,其中,在第98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9进行挂圈编织,在第99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13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左,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f3=a1=5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即对应织针45678,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上,编织W3=6个线圈横列,即第100、101、102、103、104、105横列,其中,在第104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8进行挂圈编织,在第105横列上,对后针床织针4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后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后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即对应织针14,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即对应织针48913,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前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后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即对应织针45678910111213,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左,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前针床织针e3+f3=10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后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花型左右侧处理横列,与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到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过渡横列,即第110、112、~、117横列,在110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3枚织针123上进行线圈编织,在112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3枚织针123上进行线圈编织,在前后针床织针4之间拉浮线,在113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织针4上进行挂圈编织,在前针床3枚织针123上进行线圈编织,在114横列上,机头向右,对整个编织宽度上所有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在115横列上,机头向左,在前针床3枚织针495051上进行线圈编织,在前后针床织针48之间拉浮线,在116横列上,机头向右,在前针床织针48上进行挂圈编织,在前针床3枚织针495051上进行线圈编织,在117横列上,机头向左,对整个编织宽度上所有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上述编织过程中,仅在第114与117横列上,在前针床织针4、~、48上进行的线圈编织与实施方式一中的针织物相关,该处进行了两个横列的线圈编织也并非固定不变,例如,可选择不编织,此时,实施方式一实物图1中三条拉长成降弧变为了一条,若选择四个横列的线圈编织,则此时,实施方式一实物图1中三条拉长成降弧变为了五条。在前针床织针123495051上进行的线圈编织,为花型左右侧处理编织,在实施方式一实物图1上没有显示。
重复第2、~、117编织横列,便可完成实施方式一对应的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的针织物编织。
在常规的绞花编织中,一般一次性移动线圈时所跨越的针距个数小于或等于为3枚织针,而本发明采用了一次移圈时所跨越的的针距可增加到7枚织针,例如,在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在第16或17横列上,一次移圈的针距个数均为5个针距。其主要原因有三个,其一,在绞花编织之前,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与第二重复编织部分,均经过多次折返重复编织而编织了多个线圈横列,因此,折返重复编织部分在横向上与左右其它线圈几乎没有连接,例如,在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在前针床5枚织针910111213上进行了6个横列的线圈折返编织,在前针床5枚织针1415161718上也进行了6个横列的线圈折返编织,其二,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与第二重复编织部分存在一个连接点,与第二重复编织部分与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的最后编织横列存在一个连接点,均采用了拉浮线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在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在第7横列上,前针床织针9上的线圈,与在第8横列上,前针床织针14上的线圈,采用了拉浮线来连接,在第13横列上,前针床织针14上的线圈,与在第18横列上,前针床织针9上的线圈也采用了拉浮线来连接,其三,各次向左或向右局部编织中的第一与第二重复编织部分的最后两个编织横列均采用了放大线圈的方法来编织,例如,在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在第6横列上,在后针床织针13上进行了挂圈的编织,在第7横列上,在后针床织针9上也进行了挂圈的编织,当绞花编织进行之前,在第14横列上,又让上述挂圈脱圈,实际上这就是放大线圈的处理方法。
由于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第三次向右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1=b3=5枚、e1=c3=5枚、f1=a3=5枚,因此,即便在两次局部编织中插入两次2个纬平针横列,经过两次绞花编织后,仍能保持线圈纵行的纹路关系,并经过多次循环编织完成后,便可形成花型最右侧的纵条纹,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与第二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效果同上,可形成花型中间的纵条纹,第三次向左局部编织三参数与第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效果也同上,可形成花型最左侧的纵条纹,另一方面,对于各次向右局部编织而言,对后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最左那枚织针编织一个横列新线圈时,左侧前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上临近的织针已完成了7个线圈横列的编织,因此,这就产生了纵向尺寸上的差异,又因为,后一次向右局部编织的第一编织横列左侧的线圈纵行向右移圈,而左侧前一次向右局部编织上临近的织针线圈纵行向左移圈,因此在该处产生了较大的孔眼结构,并造成了两大纵条纹之间线圈的成降弧被拉长,且拉长的成降弧的方向为左上右下,在实施方式一中,在多次向左局部编织与多次向右局部编织之间又插入两个纬平针编织横列,对应的上述那枚织针上的线圈将直接与后来两个纬平针编织横列上同一枚织针上的线圈相互串套,因此,形成了三条拉长成降弧组成的连接线。对于各次向左局部编织也有类似的情况,不同之处,被拉长的成降弧的方向为左下右上。
实施方式二
图7是实施方式二的线圈纵行纹路与绞花叠层效果概略图,与图2相对比可以看出,除了B处的叠加关系不同外,其它A处的叠加关系、三条拉长成降弧组成的连接线、线圈纵行纹路、孔眼位置等外观完全相同,图8是实施方式二对应的编织工序图,由于实施方式二对应的编织工序与图3和图4在1~58横列上完全相同,因此进行了省略,图8编织工序的范围为59~87横列,图9是图8接续的编织工序图,图8与图9两图中的各种符合等含义同图3,再将图8、图9与图5、图6进行对比,在多数编织工序上仍然相同,现将不同之处说明如下:在第一次向左局部编织中,在第74与75横列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第二次向左局部编织中,在第91与92横列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第三次向左局部编织中,在第108与109横列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右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后针床上5个旧线圈向左移动5个针距、到达前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更换绞花的叠层关系、或各次向左向右局部编织的五个内部参数,可以编织出更多的该类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的针织物。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前、后一对针床或多针床横机,可进行三功位选针,在前、后针床上,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依据针织物的花型特点,针织物的编织是由多次向右,即从一方针床角度观察,局部编织与多次向左局部编织的循环编织而成,或者,是由多次向右局部编织、纬平针过渡横列的编织、多次向左局部编织与纬平针过渡横列循环编织而成,其中,多次向右局部编织包括以下编织工序:
R1: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机头向右,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a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X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右,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c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Y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b1个旧线圈向右移动c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c1个旧线圈向左移动b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右,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1+c1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R2: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机头向右,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a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X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右,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c2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Y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b2个旧线圈向右移动c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c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b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右,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b2+c2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右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R3: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a3替换a2,b3替换b2,X3替换X2,c3替换c2,Y3替换Y2,便可完成第三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
Rx:第x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x为最后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x-1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x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x-1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ax替换ax-1,bx替换bx-1,Xx替换Xx-1,cx替换cx-1,Yx替换Yx-1,便可完成第x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
按R1-Rx编织工序,直到完成花型宽度所需要的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次数x次;
其中,纬平针过渡横列的编织,也可以不编织,多次向左局部编织具体包括以下编织工序:
L1: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机头向左,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d1=bx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1=cx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Z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左,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f1=ax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W1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e1个旧线圈向左移动f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f1个旧线圈向右移动e1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左,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1+f1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L2: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机头向左,在单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d2=bx-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2=cx-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在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完成最后一个横列的脱圈处理后,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Z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机头向左,在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f2=ax-1枚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机头多次折返,在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织针上,编织W2个线圈横列,其中,在最后两个编织横列上,各选择1或2枚另一方针床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对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与另一方针床织针之间拉浮线,对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也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存在挂圈进行脱圈处理,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相应的织针上,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e2个旧线圈向左移动f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将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另一方针床上f2个旧线圈向右移动e2个针距、到达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在下一编织横列上,机头向左,将第一重复编织横列与第二重复编织横列对应的一方针床e2+f2织针上进行线圈编织,完成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最后横列的编织,在下一个横列,将单编织横列对应的最左侧另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挂圈进行脱圈处理;
L3: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d3=ex-2替换d2,e3=dx-2替换e2,Z3替换Z2,f3=ax-2替换f2,W3替换W2,便可完成第三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
Lx:第x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x为最后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按照与第x-1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相同的编织工序,用第x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涉及到可变参数对第x-1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参数进行如下更改:dx=b1替换dx-1,ex=c1替换ex-1,Zx替换Zx-1,cx=a1替换cx-1,Wx替换Wx-1,便可完成第x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
按L1-Lx编织工序,直到完成花型宽度所需要的向左绞花局部编织的次数x次;
所述多次向右局部编织与多次向左局部编织的先后次序可交换,重复上述编织工序便可编织该类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的针织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参数3枚≤a1或b1或c1≤7枚、4个≤X1或Y1≤10个,根据机头的运行方向,X1、Y1均要求为偶数,a1、b1与c1三参数相等,X1与Y1两参数相等;以下其它各次向右或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中的五个参数的特性与相互关系、同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的五个参数的特性与相互关系;在所述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与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中,五对参数a1与a2、b1与b2、c1与c2、X1与X2、Y1与Y2相等,其它各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之间的关系、或各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为保持线圈纵行的纹路关系,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三参数与最后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1=bx、e1=cx、f1=ax,第二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三参数与最后第二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2=bx-1、e2=cx-1、f2=ax-1,…,最后第一次向左绞花局部编织三参数与第一次向右绞花局部编织三参数存在对位关系,即dx=b1、ex=c1、fx=a1
CN201911024215.6A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ctive CN1116765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4215.6A CN111676580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24215.6A CN111676580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6580A CN111676580A (zh) 2020-09-18
CN111676580B true CN111676580B (zh) 2021-11-09

Family

ID=72433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24215.6A Active CN111676580B (zh) 2019-10-25 2019-10-25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7658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29994B1 (de) * 2006-03-01 2012-04-25 H. Stoll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emusterten Gestricks
KR100799308B1 (ko) * 2006-12-11 2008-01-29 정승연 부분편직을 이용한 니트원단의 케이블 패턴 편직방법
JP5443250B2 (ja) * 2010-04-20 2014-03-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JP2011241523A (ja) * 2010-05-19 2011-12-01 Etsuko Sato ねじらない表編とねじらない裏編による編成方法、その編成方法により編まれた編物
CN103320951A (zh) * 2013-06-25 2013-09-25 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针织横机的二色绞花编织方法
ITUA20164534A1 (it) * 2016-06-01 2017-12-01 Pro Eight S R L Tessuto tecnico
CN109023684B (zh) * 2018-09-20 2020-11-13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横机编织绞花织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6580A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EP3138944B1 (en) Lace fabric and method of knitting lace fabric
TW479084B (en) Method of knitting stripe pattern of tubular knitting fabric and the knitting fabric
CN113235214B (zh) 一种新型可视内部曲折纹路的针织鞋面及其制作方法
WO2007099708A1 (ja) 増し目を形成する方法および編地の編幅方向端部よりも内側に増し目が形成されている編地
CN110453353A (zh) 一种针织编织方法及针织产品结构
CN111676580B (zh) 一种绞花与局部编织相结合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592788B (zh)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565248B (zh) 一种两色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EP2653596B1 (en) Knitting method of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CN1304667C (zh) 在筒状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样的方法
JP3406085B2 (ja) 筒状編地の編み幅側縁部に縄柄を編成する方法
CN101831754B (zh) 纬编毯及其生产方法
CN110820146B (zh) 一种特殊孔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10629379B (zh) 一种锯齿状波纹间色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TW201623716A (zh) 編織物之編織方法
CN209798216U (zh) 纱线交错两面编织物
CN104178947B (zh) 织绣布及其针织方法
CN115404588B (zh) 一种流苏起底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CN110592787B (zh) 一种扩大孔眼的编织方法
CN110725048B (zh) 一种仿加捻线横向置于针织物表面的方法
CN113481647B (zh) 一种具有单面毛圈的织物编织方法
JP2010265557A (ja) リブ組織の編み出し方法および編地
JP6263669B1 (ja) 伸縮性経編地及びラッセルレース
EP315653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eavers lace fabric and leavers lace fabri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