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任何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此外,以下将以附图公开本发明的实施例,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的是,这些实务上的细节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并且,为达到图面整洁的目的,一些公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可能会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另外,本案的附图中部分的特征可能会略为放大或改变其比例或尺寸,以达到便于理解与观看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的目的,但这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依照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所制造的产品的实际尺寸与规格应是可依据生产时的需求、产品本身的特性、及搭配本发明如下所公开的内容据以调整,在此先声明之。
另外,以下文中可能会使用“端”、“部”、“部分”、“区域”、“处”等术语来描述特定元件与结构或是其上或其之间的特定技术特征,但这些元件与结构并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在下文中,也可能会使用“和/或(and/or)”的术语,其是指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所列相关元件或结构的其中一者或全部的组合。以下文中也可能使用“实质上”、“基本上”、“约”或“大约”等术语,其与尺寸、浓度、温度或其他物理或化学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结合使用时,为意欲涵盖可能存在于该等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的上限和/或下限中的偏差、或表示容许制造公差或分析过程中所造成的可接受偏离,但仍可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再者,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或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上的词汇与术语等具有其通常的含义,其含义能够被熟悉此技术领域者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的词汇或术语的定义,在本说明书中应被解读为与本发明相关技术领域具有一致的含义。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这些词汇或术语将不被解释为过于理想化的或正式的含义。
首先,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双轴式枢轴机构1以及包括其的折叠式的电子装置9。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9至少可包含一第一机体91以及一第二机体92,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可经由双轴式枢轴机构1相枢接,从而可通过双轴式枢轴机构1实现相对开启或闭合的操作。这里所述的电子装置9可以但不限于是一种可折叠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如笔记本型计算机。在此例中,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的其中一者可为显示屏幕,另一者则可为可供键盘或系统装设的系统主机,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9也可为其他具有可将部件相对展开或闭合的折叠式装置,如折叠式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补充说明的是,依据电子装置9的需求,其上可以但不限于设置一个或多个双轴式枢轴机构1,但本发明也非以此为限,且为达到附图简洁及便于说明的目的,图1仅绘示单个双轴式枢轴机构1。
在本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可分别以轴心A11与轴心A12枢接于双轴式枢轴机构1,且可在枢转过程中通过双轴式枢轴机构1改变轴心A11与轴心A12之间的轴距,从而改变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靠近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一侧的间距。
详细请接续参阅图2~4,图2为图1的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局部放大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分解示意图,而图4为图2的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需先声明的是,为达到附图简洁的目的,以下附图将省略前述的电子装置9。
在本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可至少包含一第一主转轴11、一第二主转轴12、一轴距调整件20以及一连动组件40。第二主转轴12与第一主转轴11相并列,轴距调整件20至少一部分固定于第二主转轴12而得以受到第二主转轴12的枢转而连动,且可用以推抵连动组件40以经由连动组件40驱使第一主转轴11相对远离第二主转轴12。
详细来说,第一主转轴11可包含一第一轴部110,第一轴部110得以轴心A11进行枢转,前述的电子装置9的第一机体91设置于第一轴部110上,使得第一机体91可与第一主转轴11一并以轴心A11进行枢转。因此,以下可以第一主转轴11或第一轴部110的转动来表示电子装置9的第一机体91的活动方式。
第二主转轴12可包含一第二轴部120,第二轴部120得以轴心A12进行枢转,前述的电子装置9的第二机体92设置于第二轴部120上,使得第二机体92可与第二主转轴12一并以轴心A12进行枢转。因此,相似地,以下可以第二主转轴12或第二轴部120的转动来表示电子装置9的第二机体92的活动方式。
连动组件40连接第一主转轴11的第一轴部110与第二主转轴12的第二轴部120,可用于传递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之间的动能,使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得以同步枢转。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转轴11还可包含一第一齿部111,第二主转轴12还可包含一第二齿部121,连动组件40可包含一第一杆部411、一第三齿部412、一第二杆部421以及一第四齿部422。就组装关系来看,第一杆部411与第三齿部412可共同构成一第一连动件410,而第二杆部421与第四齿部422可共同构成一第二连动件420(如后续图6所示)。此外,第一齿部111、第二齿部121、第三齿部412以及第四齿部422可以但不限于是可相啮合的齿轮,因此,这四者可共同构成一齿轮组。
第一齿部111设置于第一轴部110上而可随着第一轴部110一并以轴心A11进行枢转,
第二齿部121设置于第二轴部120上而可随着第二轴部120一并以轴心A12进行枢转,第一杆部411与第二杆部421位于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之间,第三齿部412设置于第一杆部411上并啮合于第一齿部111,而第四齿部422设置于第二杆部421并同时啮合第三齿部412与第二齿部121。
藉此配置,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任一者的转动可经由连动组件40同时驱使另一者进行转动。过程中,第三齿部412可以第一杆部411的轴心A21进行枢转,第四齿部422可以第二杆部421的轴心A22进行枢转,且第三齿部412可在转动的同时相对第二杆部421的轴心A22进行短距离的弧线运动而相对远离第二轴部120上的第二齿部121。
轴距调整件20受第二主转轴12连动而可切换于一初始状态(如后续图5所示)与一轴距扩大状态(如后续图7所示)。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轴距调整件20例如可包含可相连动的一推抵凸轮21以及一滑块22。推抵凸轮21固定于第二主转轴12上从而可随着第二主转轴12一并以轴心A12进行枢转,在此,定义推抵凸轮21具有一非致动位置(如后续图5所示)与一致动位置(如后续图7所示)。滑块22可滑移地抵靠于推抵凸轮21,特别是以可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方式位于推抵凸轮21的一侧,在此,定义滑块22具有一第一位置(如后续图5所示)与一第二位置(如后续图7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推抵凸轮21的外径具有变化,因此,在推抵凸轮21以轴心A12从非致动位置枢转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推抵凸轮21可推动滑块22而驱使滑块22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进而经由滑块22推抵第一杆部411并带动其上的第三齿部412一并往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方向移动,从而改变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之间的轴距,前述即指轴距调整件20从初始状态切换至轴距扩大状态的过程。但本发明并非以推抵凸轮21的外径变化为限,其可依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更进一步来说,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还可包含一第一定位板31,第一定位板31可具有一第一主转轴穿孔311、一第二主转轴穿孔312、一第一组装穿孔313以及一第二组装穿孔314。第一主转轴穿孔311与第二主转轴穿孔312分别位于第一定位板31的相对两端。第一主转轴穿孔311可供第一主转轴11的第一轴部110穿设,且第一主转轴穿孔311可以但不限于是一长形孔,从而可让第一主转轴11沿着第一主转轴穿孔311往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二主转轴穿孔312的方向活动。第二主转轴穿孔312可供第二杆部421的第二轴部120穿设,且第二主转轴穿孔312可以但不限于是一圆孔。
第一组装穿孔313与第二组装穿孔314实质上位于第一主转轴穿孔311与第二主转轴穿孔312之间。第一组装穿孔313可供第一杆部411穿设,且第一组装穿孔313可以但不限于是一弧形孔,因此第一杆部411除了可在第一组装穿孔313中枢转,还可沿着第一组装穿孔313在一弧形路径上滑移。第二组装穿孔314可供第二杆部421穿设,且第二组装穿孔314可以但不限于是一圆孔。在此,可理解的是,第三齿部412以第四齿部422的轴心(即轴心A22)绕转的方式配置,因此用于导引第一杆部411的活动的第一组装穿孔313的圆弧中心实质上应落于第二组装穿孔314内。
滑块22可滑移地位于第一定位板31上,进一步来看,在本实施例中,滑块22可具有一U形开口221、一第一穿槽222以及一受抵面22a,U形开口221形成于滑块22远离推抵凸轮21的一侧,且U形开口221对应于第一定位板31的第一组装穿孔313而可让第一杆部411穿设,或者说,滑块22可经由U形开口221可分离地跨设于第一杆部411上,藉此,滑块22可在第一定位板31往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主转轴11的方向活动。
第一穿槽222对应于第一定位板31的第二组装穿孔314而可供第二杆部421穿设,且第一穿槽222可以但不限于是一长形孔,从而可让滑块22受到第二杆部421的限制而在第一定位板31上往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方向活动。受抵面22a位于滑块22朝向推抵凸轮21的一侧,为滑块22上用以接受推抵凸轮21推抵的部位。
此外,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还可包含一固定销16,第一定位板31还可具有一插孔315,而滑块22还可具有一第二穿槽223。第一定位板31的插孔315实质上位于第一组装穿孔313远离第一主转轴11的一侧,可供固定销16设置。滑块22的第二穿槽223实质上位于U形开口221远离第一主转轴11的一侧。第二穿槽223对应于第一定位板31的插孔315且可让固定销16穿设,且第二穿槽223可以但不限于是一长形孔,从而可让滑块22受到固定销16的限制而在第一定位板31上往相对靠近或远离第一主转轴11的方向活动。藉由第一杆部411、第二杆部421以及固定销16同时穿设滑块22的配置,可避免滑块22在滑移的过程产生偏移或脱离所预定的滑移路径。
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前述固定销16以及其相关联的结构为限;例如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也可不包含前述的固定销16及供其设置的相关孔洞,在此情况下,滑块可改为通过滑轨与滑道相匹配的方式可滑移地固定于定位板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还可包含至少一弹性环50,弹性环50略呈一环状,且可以但不限于是以具有弹性回复力的材质所构成,如橡胶或不锈钢套环。弹性环50套设于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可常态地对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施加使其相对靠近的弹性力。藉此,除了有助于使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复位,还有助于常态地维持齿轮组中的齿轮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稳定这些齿轮的啮合关系。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还可包含一弹性圈53,弹性圈53略呈一环状,且可以但不限于是以具有弹性回复力的材质所构成,如橡胶。弹性圈53套设于固定销16与第一杆部411,可常态地对固定销16与第一杆部411施加使其相对靠近的弹性力。藉此,有助于使第三齿部412复位以及可常态地维持第三齿部412与相邻的齿轮的啮合关系。
此外,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还可包含至少一限位架60以及多个间隔件82以维持前述元件在其所预定的位置。具体来说,限位架60可具有一U形开口61、一穿孔62、一第一定位插孔63以及一第二定位插孔64,而间隔件82可具有一穿孔821以及一突柱822。U形开口61与穿孔62分别位于限位架60的相对两端,其中,限位架60可经由U形开口61可分离地跨设于第一主转轴11的第一轴部110上。穿孔62可以但不限于是一圆孔,且可用以供第二主转轴12的第二轴部120穿设。第一定位插孔63与第二定位插孔64实质上介于U形开口61与穿孔62之间,其中第一定位插孔63可以但不限于是一长形孔,而第二定位插孔64可以但不限于是一圆孔。
其中一间隔件82的穿孔821可供第一主转轴11的第一轴部110穿设,且其突柱822可滑移地插设于限位架60的第一定位插孔63;另一间隔件82的穿孔821可供第二杆部421穿设,且其突柱822插设于限位架60的第二定位插孔64。藉此,间隔件82与限位架60可将其中一弹性环50夹持于其之间以稳固弹性环50的位置,并且,藉由间隔件82的突柱822与限位架60的第一定位插孔63的配合,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之间的最小轴距可受到限位架60的第一定位插孔63限制。另外,当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彼此相对远离时,限位架60的第一定位插孔63还可导引设置于第一主转轴11上的间隔件82并限制其活动范围,从而有助于稳定并导引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之间的相对运动。
但需声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限位架60以及间隔件82为限;例如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也可不包含前述的限位架60以及前述的间隔件82,在此情况下,第一主转轴与第二主转轴上可额外形成多个定位凹槽,以供其上的元件设置以维持这些元件之间的距离与位置。
另外,依据实际需求,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还可包含一第二定位板32、多个套筒81、多个垫片83、多个弹片84以及多个螺丝85。
第二定位板32的设计相似于前述第一定位板31,惟第二定位板32没有第一定位板31上用于供固定销16设置的插孔。第二定位板32可设置于连动组件40相对于第一定位板31的一侧,使得连动组件40被局限于第一定位板31与第二定位板32之间的空间,从而有助于定位连动组件40。但需声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第二定位板32为限;例如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也可不包含前述的第二定位板32,在此情况下,第一主转轴的第一轴部与第二主转轴的第二轴部上可额外形成供第一齿部111与第二齿部121设置以维持其位置的定位凹槽。
套筒81可分别套设于第一主转轴11的第一轴部110与第二主转轴12的第二轴部120上,以使相邻的元件之间保持一特定的距离,如限位架60与第一定位板31或第二定位板32之间,可藉由套筒81而在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上保持一特定距离。然而,本发明并非以套筒81为限;例如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也可不包含前述的套筒81。
垫片83以及弹片84可分别套设于第一主转轴11的第一轴部110与第二主转轴12的第二轴部120上,而螺丝85可分别锁固于第一主转轴11的第一轴部110与第二主转轴12的第二轴部120的末端,以将垫片83以及弹片84夹设于螺丝85与其他元件(如间隔件82)之间。垫片83除了可使相邻的元件之间保持一特定的距离,其可以但不限于以具有弹性回复力的材质所构成,如橡胶;弹片84可以但不限于以具有弹性回复力的材质所构成,如金属或橡胶。藉此,当螺丝85往垫片83与弹片84的方向锁紧时,螺丝85可迫使垫片83与弹片84产生形变以助于稳固前述元件在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然而,本发明并非以垫片83、弹片84以及螺丝85为限;例如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也可不包含前述的垫片83、弹片84以及螺丝85。
另外,补充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第一轴部110与第二轴部120、第一杆部411以及第二杆部421等与设置于其上的元件之间的固定方式为限,该固定方式例如可以紧迫配合、黏着剂或被相邻元件夹持等方式来实现。
以下,请接续参阅图5~8以说明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操作,需先声明的是,为达到附图简洁及便于说明的目的,图5~8中可能省略部分元件,而省略的元件可搭配参阅图前述附图(如图2~4)获得理解。
首先,如图5~6所示,为电子装置9盖阖(如图1)时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第一主转轴11位于第一定位板31的第一主转轴穿孔311中较靠近第二主转轴12的位置,此时,第一主转轴11的轴心A11与第二主转轴12的轴心A12之间具有一轴距AD,而推抵凸轮21处于非致动位置。在此,处于非致动位置的推抵凸轮21可轻触或紧抵着滑块22的受抵面22a,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推抵凸轮21处于非致动位置时可与滑块22保持一距离而不接触受抵面22a。另一方面,第一杆部411位于第一定位板31的第一组装穿孔313中较靠近第二主转轴12的位置以及位于滑块22的U形开口221中的封闭端(未标号);第二杆部421位于滑块22的第一穿槽222中较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位置;而固定销16位于滑块22的第二穿槽223中较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位置。
此外,藉由弹性环50对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施加的弹性力,及弹性圈53对第一杆部411与固定销16施加的弹性力,第一齿部111、第二齿部121、第三齿部412以及第四齿部422得以间接地经由第一轴部110、第二轴部120、第一杆部411与第二杆部421被维持于当下的位置,且滑块22也可被维持于第一位置而让推抵凸轮21维持于非致动位置。据此,电子装置9可稳固地被维持于当下的状态。
接着,如图7~8所示,绘示将电子装置9的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相对展开的过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状态,但此操作不限于是以对第一机体91和/或第二机体92施力的方式来实现。
过程中,电子装置9的第一机体91的转动可直接驱使第一主转轴11及其上的推抵凸轮21以轴心A12枢转(如箭头A1所示),由于推抵凸轮21为具有外径变化的凸轮,因此推抵凸轮21从非致动位置转动至致动位置时可推抵滑块22的受抵面22a而将滑块22从第一位置推向第二位置,以使滑块22相对远离第二主转轴12(如箭头A2所示)。滑块22的移动可一并迫使第一杆部411往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方向移动(如箭头A3所示),即可经由第一杆部411将其上的第三齿部412及与第三齿部412啮合的第一齿部111推离第二主转轴12,从而将第一主转轴11的轴心A11与第二主转轴12的轴心A12之间的距离从轴距AD加大至轴距AD'。藉此,使用者可在展开电子装置9的过程中经由双轴式枢轴机构1同时增加电子装置9的第一机体91与第二机体92之间的间隙。
在电子装置9为笔记本型计算机的一些实施例来说,使用者在将显示屏幕(如第二机体92)翻开的过程中,显示屏幕与系统主机(如第一机体91)相枢接的一端的间隙可被双轴式枢轴机构1同步地扩大。因此,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两个转动轴(即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的轴心(即轴心A11与轴心A12)在电子装置9盖阖时的轴距可设计为一个较小的值,但却不会使显示屏幕与系统主机在相对展开的过程中产生结构干涉的问题,从而有助于降低电子装置9的整体厚度。也因此,显示屏幕与系统主机相枢接的一端的外观设计可不需为了避免枢转时产生的结构干涉而更动,从而不会改变原本所欲传达的视觉效果。
此外,搭配图7~8可知,连动组件40被驱动时,第一齿部111与第二齿部121将往相反方向转动,第四齿部422可顺势地带动第三齿部412,从而让第三齿部412上的第一杆部411往第一定位板31的第一组装穿孔313中较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位置滑移。且随着滑块22远离第二主转轴12,第二杆部421往滑块22的第一穿槽222中较靠近第二主转轴12的一端靠近,而固定销16往滑块22的第二穿槽223中较靠近第二主转轴12的一端靠近。相对来说,第一杆部411与固定销16彼此相对远离,因此弹性圈53被第一杆部411与固定销16拉长,从而累积更多的弹性势能并处于紧绷状态,在此,紧绷的弹性圈53有助于维持并稳定第三齿部412与相邻的齿轮的啮合关系。
另一方面,轴距增加的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也同时拉长了弹性环50,从而令弹性环50累积更多的弹性势能并处于紧绷状态,在此,紧绷的弹性环50有助于维持并稳定连动组件40及与的连动的第一齿部111与第二齿部121之间的啮合关系。
但需声明的是,本发明并非以弹性环50及弹性圈53为限,例如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也可不设置前述的弹性环50及弹性圈53,在此情况下,使用者也可以手动的方式来稳定双轴式枢轴机构的操作。
此外,再参阅图3,可理解地,当第一主转轴11的轴心A11与第二主转轴12的轴心A12之间轴距逐渐加大,限位架60的第一定位插孔63可导引并限制设置于第一主转轴11上的间隔件82的活动范围,从而限制第一主转轴11得以相对远离第二主转轴12的活动范围,即限制了轴距的变化量。此外,限位架60的第一定位插孔63还可通过对于间隔件82的限制以避免第一主转轴11脱离限位架60的U形开口61。
反之,当欲将电子装置9闭合时,使用者只要反向操作前述步骤即可,例如对第一机体91和/或第二机体92施力,即可让第一主转轴11、第二主转轴12、推抵凸轮21以及连动组件40等元件回到如图5~6的位置。过程中,弹性环50所累积的弹性势能有助于将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拉向彼此,以使复位操作更为省力有效率,还有助于确保齿轮组之间的啮合状态;而弹性圈53所累积的弹性势能有助于将第一杆部411拉回较靠近固定销16的位置,还有助于维持第三齿部412与相邻齿轮的啮合状态。
如前所述,本实施例的第一主转轴11与第二主转轴12之间可通过第一齿部111、第二齿部121、第三齿部412以及第四齿部422所构成的齿轮组相连动,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这些齿轮也可替换为具有高表面摩擦系数的圆筒状结构,如筒状的橡胶。或者,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也可省略前述的第二齿部121与第四齿部422,在此情况下,轴距调整件20仍可经由推抵连动组件40的第一杆部411的方式迫使第一主转轴11相对远离第二主转轴12。
另外,滑块22可为选用,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如另一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也可省略前述的滑块22。请参阅图9~10,为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作动示意图,其中,为达到附图简洁及便于说明的目的,图9~10中可能省略部分元件,此外,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主要的差异在于省略滑块22,因此以下仅针对差异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双轴式枢轴机构1'的轴距调整件20'仅保留推抵凸轮21',且推抵凸轮21'的尺寸改为在常态时可接触第一杆部411的程度,因此,在推抵凸轮21'以轴心A12从非致动位置转动至致动位置的过程中,推抵凸轮21'得以直接驱使第一杆部411往相对远离第二轴部120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将第一轴部110推离第二轴部120而同步增大第一轴部110与第二轴部120的轴距的操作。
由本发明前述实施例所公开的双轴式枢轴机构与包括其的电子装置,由于固定于第二主转轴上的推抵凸轮可在第二主转轴枢转时推抵连动组件,以驱使第一主转轴相对远离第二主转轴穿孔而增加第一主转轴与第二主转轴之间的轴距。藉此,可使应用其的电子装置在展开的过程中同时达到增加第一机体与第二机体之间的间隙的效果。
以笔记本型计算机为例来说,通过双轴式枢轴机构,使用者可在显示屏幕翻开的过程中,同步地将显示屏幕与系统主机相枢接的一端的间隙扩大。因此,双轴式枢轴机构的两个转动轴的轴心在笔记本型计算机盖阖时的轴距可设计为一个较小的值,但却不会使显示屏幕与系统主机在相对展开的过程中产生结构干涉的问题,从而有助于降低笔记本型计算机的整体厚度。也因此,显示屏幕与系统主机相枢接的一端的外观设计可不需为了避免枢转时产生的结构干涉而更动,从而不会改变笔记本型计算机原本所欲传达的视觉效果。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发明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的权利要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