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53153B -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 Google Patents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53153B
CN109253153B CN201710574417.2A CN201710574417A CN109253153B CN 109253153 B CN109253153 B CN 109253153B CN 201710574417 A CN201710574417 A CN 201710574417A CN 109253153 B CN109253153 B CN 1092531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tanding
cam
rotating cam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744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53153A (zh
Inventor
商其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m Hongko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m Hongko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m Hongkong Ltd filed Critical Kem Hongkong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7441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253153B/zh
Priority to JP2017157698A priority patent/JP6978873B2/ja
Publication of CN109253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53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53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53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题目是一种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为了防止终端机器在载置面上翻转,通过与公知技术不同的构成,在本发明的站立元件的自动开合装置中,站立元件用以使终端机器在开启状态保持安定,终端机器将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可相对开合地连结,其中具有:第一壳体组装元件,其组装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组装元件,其组装于第二壳体侧;铰链杆,其将第一壳体组装元件、第二壳体组装元件及站立元件可相对转动地连结;以及站立元件转动控制手段,其使站立元件从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作用姿势。

Description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其在笔记本电脑、携带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具有可相对开合地连结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终端机器中,在桌子等载置面上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开启前述第二壳体的状态,使得用以保持安定终端机器的站立组件自动地开合。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上述的终端机器使用开合装置以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从互相重合的状态在上下方向可相对开合地连结,第一壳体构成装置本体而且设有数字键或键盘,第二壳体兼具盖体而且设有显示设备。这种开合装置大多是具有摩擦机构等可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以任意开启角度保持停止的机构。
如上所述,将终端机器载置在桌子等载置面上来使用时,相对于第一壳体猛烈地开启第二壳体时,可能会用力过度而使得终端机器整体向后方翻倒。另外,对已开启的第二壳体的画面进行触碰输入时,若太用力触碰也会使得终端机器整体向后方翻倒。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15-204044号公开专利公报的防止翻转装置所提出的,其在具有可相对于置放在水平面的本体倾斜的可倾斜壳体的机器中,利用可倾斜壳体进行转动时转动轴的转动而使防止翻转片从本体突出。
该防止翻转装置在具有可倾斜壳体的机器中,在前述本体内设有相对于前述本体垂直方向的第二转动轴,在前述第一转动轴与前述第二转动轴之间设有转动力传达机构,在前述第二转动轴设有防止翻转组件,其中,可倾斜壳体通过内建于前述本体的第一转动轴而相对于水平设置的本体可倾斜,转动力传达机构将前述第一转动轴的转动传达至前述第二转动轴进而使其转动,防止翻转组件,其在前述第二转动轴通过前述可倾斜壳体的倾斜动作而转动时,从前述本体突出于前述可倾斜壳体的倾斜方向。然后,根据此公知防止翻转装置,可使防止翻转机构加以小型化。
然而,前述公知防止翻转装置除了形成倾斜的中心的第一转动轴之外,相对于本体的垂直方向进一步设有第二转动轴,并在这些转动轴之间设有转动力传达机构,因此,在防止翻转机构的小型化上有限。
发明内容
通过采用与前述公知技术不同的构成,本发明将提供一种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以及使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其在载置面上使站立组件对应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开启操作而自动地开启至作用姿势,站立组件用以使终端机器以特定开启角度保持安定。
另外,本发明将提供一种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以及使用此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可贡献于进一步的小型化。
为了解决前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种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该终端机器具有可相对地开合且以任意开启角度可保持停止地连结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进一步具有用以使前述第二壳体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在开启状态保持安定的站立组件,其中具有:第一壳体组装组件,其在前述站立组件从前述第二壳体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的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作用姿势时组装于前述第一壳体侧;第二壳体组装组件,其组装于前述第二壳体侧,前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的筒部被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筒部夹持设置且彼此轴心共通;铰链杆,其将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前述筒部、前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的前述筒部及前述站立组件的筒部可相对转动地连结;以及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其使前述站立组件从前述第二壳体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的前述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前述作用姿势,並使前述站立组件从特定闭合角度自动地闭合至收纳姿势。另外,本发明的一种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前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具有:转动凸轮,其可转动地组装于前述铰链杆的一端部侧,与前述站立组件的前述筒部卡合;滑动凸轮,其与前述转动凸轮卡合,并可滑动地组装于前述铰链杆后接合至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前述筒部;弹性手段,其内部供前述铰链杆插通,且向着前述转动凸轮持续地推动前述滑动凸轮;以及联合组件,其组装于前述铰链杆的另一端部,与前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的前述筒部卡合。前述转动凸轮形成有O环装设部,前述O环装设部通过装设O环在前述转动凸轮及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前述筒部之间产生转动反抗。通过前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前述站立组件被进行开启操作的前述第二壳体推压而开启,通过前述转动凸轮的一端与前述滑动凸轮的一端的相互作用,在前述第二壳体超过前述特定开启角度时,因为前述滑动凸轮会向接近前述转动凸轮的方向滑动,使前述站立组件透過前述转动凸轮的转动而自动地驱动转动,前述站立组件闭合时,前述滑动凸轮会在特定闭合角度转动推动前述转动凸轮,使其自动地往闭合方向驱动转动。
根据本发明,当超过特定开启角度开启操作第二壳体时,通过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的作用,站立组件自动地开启至作用姿势,通过该站立组件,终端机器在载置面上安定而保持着。因此,终端机器不会向后方翻转。站立组件由于第二壳体的开启操作而自动地开启,因此,操作性良好。另外,在第二壳体到达特定开启角度的期间,通过开启操作第二壳体,站立组件压着第二壳体也进而开启。然后,当第二壳体超过特定开启角度时,通过弹性手段的作用,使滑动凸轮向接近转动凸轮的方向滑动。通过滑动凸轮的该滑动,将转动凸轮驱动转动至对应站立组件的作用姿势的角度位置。通过具有变形筒部的转动凸轮的转动,以使形成有变形筒部插入的变形孔的站立组件开启至作用姿势。另外,通过形成于转动凸轮的O环装设部,装设于O环装设部的O环带给转动凸轮转动反抗,使站立组件的转动以缓慢速度来进行。
另外,本发明具有卡合组件,前述卡合组件形成有卡合部,前述卡合部卡合于形成于前述转动凸轮的另一端的随动凸部,前述卡合组件配置于前述铰链杆的轴线上且与前述铰链杆一体地转动,前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因为前述第二壳体的闭合操作,前述卡合组件通过前述铰链杆的转动而转动,通过卡合于前述卡合组件的前述卡合部的前述转动凸轮的随动凸部转动,使前述站立组件从前述第二壳体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的特定闭合角度自动地闭合至收纳姿势。据此,站立组件因为第二壳体的闭合操作而自动地闭合,因此,收纳时的操作性良好。
另外,本发明将前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配置于前述铰链杆的轴线上。因此,可对自动站立开合装置的小型化有贡献。
另外,本发明的前述转动凸轮与前述滑动凸轮在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铰链杆插通部内通过前述铰链杆而插通,前述滑动凸轮与前述转动凸轮不受前述铰链杆的转动影响,前述滑动凸轮沿着前述铰链杆可滑动的同时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前述铰链杆插通部不可转动地卡合。
另外,本发明将前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与前述铰链杆持续地一体转动地连结,前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具有与前述铰链杆持续地一体转动的卡合组件,该卡合组件具有想前述转动凸轮的卡合部,其通过前述铰链杆随着前述第二壳体从前述特定闭合角度进行闭合操作的转动,使前述转动凸轮向返回方向转动至中间角度位置,通过前述转动凸轮与前述滑动凸轮的相互作用,在前述转动凸轮超过前述中间角度位置时,因为前述滑动凸轮会向接近前述转动凸轮的方向滑动,而将前述转动凸轮驱动转动至对应前述站立组件的前述收纳姿势的角度位置。
根据前述构成,当闭合操作第二壳体时,通过第二壳体组装组件与铰链杆,卡合组件会转动。通过卡合组件的该转动,卡合部会卡合于转动凸轮,使该转动凸轮向返回方向转动至对应第二壳体的特定闭合角度的中间角度位置。然后,当转动凸轮超过中间角度位置时,通过弹性手段,滑动凸轮会向接近转动凸轮的方向滑动。通过滑动凸轮的该滑动,将转动凸轮驱动转动至对应站立组件的收纳姿势的角度位置。通过转动凸轮的该转动,使站立组件闭合至收纳姿势。
另外,本发明将第一摩擦力矩手段设置于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与前述铰链杆之间,该第一摩擦力矩手段设置用以使前述第二壳体可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以任意开启角度保持停止。
然后,本发明的一种终端机器将前述任一构成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设置于前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的开启状态的斜视图。
图2为使用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终端机器的闭合状态(全闭合状态)的斜视图。
图3为从斜后方显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开启状态的一部分的斜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5(a)为构成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剖面图,图5(b)为图5(a)的B-B箭头剖面图,图5(c)为图5(a)的C-C箭头剖面图,图5(d)为图5(a)的D-D箭头剖面图,图5(e)为图5(a)的E-E箭头剖面图,图5(f)为图5(a)的F-F箭头剖面图。
图6为构成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铰链杆的扩大斜视图。
图7为构成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铰链杆与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的扩大分解斜视图。
图8(a)为构成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联合组件的扩大斜视图,图8(b)为图8(a)的B箭头图。
图9(a)为构成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滑动凸轮的扩大斜视图,图9(b)为图9(a)的凸轮部的平面图。
图10(a)为构成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转动凸轮的侧视图,图10(b)为图10(a)的B箭头图,图10(c)为图10(a)的C箭头图。
图11(a)为构成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卡合组件的扩大斜视图,图11(b)为图11(a)的B箭头图。
图12(a)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显示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顶点接触状态。图12(b)为图12(a)的A-A箭头剖面图。
图13(a)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显示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嵌合接触状态。图13(b)为图13(a)的A-A箭头剖面图。
图14(a)为显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在第二壳体与站立组件的全闭合状态卡合组件与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14(b)为显示图14(a)中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相互关系(原嵌合接触状态)的斜视图。
图15(a)为显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在第二壳体与站立组件的特定开启角度(135度)状态卡合组件与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15(b)为显示图15(a)中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相互关系(顶点接触状态)的斜视图。
图16(a)为显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通过第二壳体超过特定开启角度(135度)状态使站立组件成为作用姿势时卡合组件与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16(b)为显示图16(a)中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相互关系(180度转动后嵌合接触状态)的斜视图。
图17(a)为显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将第二壳体从图16(a)的状态开启至全开启状态(180度开启状态)时卡合组件与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17(b)为显示图17(a)中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相互关系(180度转动后嵌合接触状态)的斜视图。
图18为显示在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将第二壳体从图17(a)的状态闭合90度时卡合组件与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剖面图。
图19(a)为显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将第二壳体从图18的状态闭合至特定开启角度(45度)状态时卡合组件与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19(b)为显示图19(a)中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相互关系(顶点接触状态)的斜视图。
图20(a)为显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通过通过第二壳体超过特定开启角度(45度)向0度侧而使站立组件朝向全闭合状态的途中卡合组件与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关系的剖面图。图20(b)为显示图20(a)中滑动凸轮与转动凸轮的相互关系(向原嵌合接触状态的途中)的斜视图。
图21为将本发明的开合装置中第二壳体的开合角度、站立组件的开合角度、转动凸轮的角度位置、滑动凸轮的进退位置及卡合组件的角度位置的相互关系加以归纳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本发明最佳形态的一种终端机器,其具有可相对地开合且以任意开启角度可保持停止地连结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进一步具有用以使前述第二壳体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在开启状态保持安定的站立组件,其中具有:第一壳体组装组件,其在前述站立组件从前述第二壳体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的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作用姿势时,组装于前述第一壳体侧;第二壳体组装组件,其组装于前述第二壳体侧;铰链杆,其将前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前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及前述站立组件可相对转动地连结;以及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其使前述站立组件从前述第二壳体相对于前述第一壳体的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前述作用姿势。
以下将对终端机器中实施于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作说明,但实施本发明的终端机器也包含笔记本电脑以外的携带型计算机、PDA等终端机器。
在图1中,以指示符号1表示的物体为作为终端机器的示例的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1具有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第二壳体2作为机器本体在上面设有数字键或键盘等输入手段2a,第二壳体3作为盖体在下面设有显示设备3a,第一壳体2与第二壳体3通过本发明的开合装置4、4在上下方向可相对开合地连结。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开合装置4设置为左右一对,但因构造相同,因此以下对右侧的开合装置4作说明。该右侧的开合装置4具有组装于第一壳体2侧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组装于第二壳体3侧的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以及站立组件7,站立组件7用以使开启状态的笔记本电脑1在桌子等载置面上保持安定。
从面向笔记本电脑1的使用者来看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相同构成物一对地配设于第一壳体2的左右。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具有板状的组装部5a及沿着该组装部5a的一边一体地组装的筒部5b。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组装部5a使用图未显示的螺丝等固设手段而固设于第一壳体5。
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具有横长长方形板状的组装部6a及沿着该组装部6a的一边的长边一体地设置的筒部6b。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前述组装部6a有时使用图未显示的螺丝等固设手段而固设于第二壳体3的外表面(在闭合状态的第二壳体的上面),虽然图未显示,但实施例为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与第二壳体3通过磁力吸附手段而互相地磁力吸附着,因应需求,可将第二壳体3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取卸,作为平板计算机来使用。另外,虽然彼此磁力吸附着,但闭合第二壳体3时彼此不会分离。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组装于第二壳体3的状态中,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前述筒部6b是其端面与位于左右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前述筒部5b接触,且位于与这些构件之间相同圆心的位置。
如图4所示,站立组件7具有横长长方形的框板状的站立部7a及沿着该站立部7a的一边的长边的左右两端一体地组装的筒部7b、7b。站立部7a具有开口部7c,其可容受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组装部6b。另外,站立部7a的厚度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组装部6a的厚度相同。如图1所示,站立组件7组装于开合装置4的状态中,站立组件7的前述筒部7b、7b是其端面与位于左右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前述筒部5b的外端面接触,且位于与这些构件相同圆心的位置。然后,如图2所示,在相对于第一壳体2闭合第二壳体3且使站立部7a重合于第二壳体3上的全闭合状态,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组装部6a正好相对于站立组件7的开口部7c嵌入,且站立部7a的上面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组装部6a的上面无段差而连续着。因站立部7a重叠于第二壳体3上,因此相对于第一壳体2开启操作第二壳体3时,站立组件7压着第二壳体3也会转动进而开启。
在本发明中,如图3、图4及图13所示,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及站立组件7通过铰链杆8可相对转动地连结。即,铰链杆8将一边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及站立组件7的一边的筒部7b可相对转动地连结。同样地,与前述铰链杆8相同构成的铰链杆将另一边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及站立组件7的另一边的筒部7b可相对转动地连结。
本发明的开合装置4具有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9,其使站立组件7从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的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该站立组件一同转动控制手段9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但应当一对地配置于笔记本电脑1的左右。据此,通过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9产生的转动控制力可达到对站立组件7左右均衡。然而,本发明的宗旨并不排除具有单一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9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左右的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9为相同构成,因此以下仅对其一边作说明。
如图4及图13所示,铰链杆8插通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持续地一体地转动。然后,前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9具有转动凸轮10、滑动凸轮11、弹性手段12以及卡合组件13,转动凸轮10与前述站立组件7持续地一体地转动,滑动凸轮11与该转动凸轮10卡合,弹性手段12向着前述转动凸轮10持续地推动该滑动凸轮11,卡合组件13与前述转动凸轮卡合。然后,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9配置于铰链杆8的轴线上。
如图13所示,铰链杆8插通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中作为铰链杆插通部的前述筒部5b。如图6扩大所示,铰链杆8从一端侧至另一端侧依序地具有:带有公螺丝沟8a的第一变形轴部8b、垫圈容受凸缘8c、弹簧装设部8d、滑动凸轮装设部8e、转动凸轮装设部8f及带有公螺丝沟8g的第二变形轴部8h。另外,在铰链杆8的第一变形轴部8b中,在没有公螺丝沟8a的平坦部8i形成有小的螺丝孔8j。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铰链杆8所插通的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内,从一端侧至另一端侧依序形成有:联合组件收容圆形孔部5c、垫圈收容变形孔部5d、内向凸缘5e、弹簧收容部5f、滑动凸轮收容变形孔部5g及转动凸轮收容圆形孔部5h。
如图4及图7所示,在铰链杆8从一端侧组装有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4。如图13所示,该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4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插通有铰链杆8的状态中,作为前述筒部5b的主要部分而位于垫圈收容变形孔部5d内。
如图7所示,该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4具有第一垫圈群14a、第二垫圈群14b、弹簧垫圈14c、压垫圈14d及止螺帽14e。构成第一垫圈群14a的第一垫圈14f具有变形孔14g且具有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垫圈收容变形孔部5d内可自由转动的外形,该变形孔14g是对应铰链杆8的第一变形轴部8b的剖面形状。因此,第一垫圈群14a在垫圈收容变形孔部5d内,与铰链杆8持续地一体地转动。另一方面,构成第二垫圈群14b的第二垫圈14h具有圆形孔14i且具有对应垫圈收容变形孔部5d的剖面形状的外形,该圆形孔14i相对于铰链杆8的第一变形轴部8b可自由转动。因此,第二垫圈群14b不能转动地卡合于垫圈收容变形孔部5d而不受铰链杆8转动的影响。
如图7所示,构成第一垫圈群14a的第一垫圈14f与构成第二垫圈群14b的第二垫圈14h交互连续地装设于铰链杆8,之后再重叠适量的弹簧垫圈14c及压垫圈14d装设于铰链杆8,并将止螺帽14e螺纹结合于第一变形轴部8b的公螺丝沟8a。由此,第一垫圈群14a与第二垫圈群14b以压合状态保持着,以使铰链杆8的垫圈容受凸缘8c与止螺帽14e之间可获得所需的力矩。当铰链杆8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筒部5b内转动时,相对于第一垫圈群14a与铰链杆8持续地一体地转动,第二垫圈群14b不转动。因此,第一垫圈群14a与第二垫圈群14b之间会产生摩擦,带给铰链杆8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内的转动所需的反抗。转动反抗的大小可通过第一垫圈14f与第二垫圈14h的配置数量而调整。
在铰链杆8的一端的前述第一变形轴部8b固设有联合组件15。该联合组件15将铰链杆8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可持续地一体转动地连结。如图7及图8所示,联合组件15具有变形筒部15a、与该变形筒部相同圆心地连续的圆筒部15b、在轴线方向贯通该圆筒部15b与变形筒部15a的中心部的变形孔15c以及贯通圆筒部15b的周壁且延伸于轴线方向的凹状的长孔15d。前述变形孔15c与铰链杆8的第一变形轴部8b相配,不可转动地容受铰链杆8的第一变形轴部8b。
如图7所示,将铰链杆8的第一变形轴部8b从圆筒部15b的一侧对联合组件15的变形孔15c插通,并将连结螺丝16从圆筒部15b的外侧插通长孔15d。然后,通过将该连结螺丝16栓入铰链杆8的第一变形轴部8b的螺丝孔8j,将铰链杆8与联合组件15不可分离且可持续地一体转动地连结。通过长孔15d的存在,可调整铰链杆8相对于联合组件15的固设位置。
如图13所示,联合组件15的前述圆筒部15b可滑动转动地收容于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的联合组件收容圆形孔部5c内。另一方面,联合组件15的变形筒部15a与形成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的端部的变形孔6c(参照图4)相配。因此,通过将联合组件15的变形筒部15a插入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的变形孔6c,可将联合组件15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持续地一体转动地连结。结果,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与铰链杆8通过联合组件15可持续地一体转动地连结。
另外,在进行组装时,对铰链杆8从一端侧以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4、联合组件15的顺序组装这些组件,并从另一端侧将装载这些组件的铰链杆8整个插通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通过铰链杆8的垫圈容受凸缘8c抵接于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的向内凸缘5e,可决定铰链杆8相对于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的插通组装位置。在该状态,仅联合组件15的变形筒部15a从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突出。在此,使联合组件15的变形筒部15a对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的变形孔6c卡合。
通过前述构成,使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的筒部6b为这些端面接触且可相对转动地连结。当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相对于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转动时,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内,通过联合组件15,铰链杆8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持续一体地转动。通过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4,带给铰链杆8的该转动特定的转动反抗。因此,相对于第一壳体2开合第二壳体3时,在第二壳体3产生特定的开合反抗,通过该开合反抗可使第二壳体3在任意开合角度保持停止。
然后,主要参照图4及图13对第一凸轮机构20作说明,该第一凸轮机构20由前述转动凸轮10、前述滑动凸轮11及前述弹性手段12构成。相对于第一壳体2开启操作第二壳体3时,该第一凸轮机构使站立组件7从第二壳体3的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作用姿势。同时地,相对于第一壳体2闭合操作第二壳体3时,第一凸轮机构20使站立组件7从第二壳体3的特定闭合角度自动地闭合至收纳姿势。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的前述特定开启角度设定为135度,并将第二壳体3相对于第一壳体2的前述特定闭合角度设定为45度来作为示例,当然,并不限定于这些设定。另外,站立组件7的前述作用姿势是指为了使站立组件7在笔记本电脑1的后侧抵触桌子等的面而开启至水平状态的姿势(参照图16(a))。另一方面,站立组件7的前述收纳姿势是指站立组件7重叠于完全闭合的笔记本电脑1的第二壳体3上的状态(参照图2及图14(a))。
如图4及图13所示,相对于铰链杆8从一端侧插通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从该铰链杆8的另一端侧依序装设有作为前述弹性手段12的压缩线圈弹簧、弹簧容受套筒17、前述滑动凸轮11、前述转动凸轮10、前述卡合组件13及止螺帽18。结果,压缩线圈弹簧12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内抵接于前述向内凸缘5e,位于弹簧收容部5f内,且位于铰链杆8的弹簧装设部8d(参照图6)。弹簧容受套筒17抵接于压缩线圈弹簧12,滑动凸轮11抵接于弹簧承套筒17,转动凸轮10卡合于滑动凸轮11,卡合组件13卡合于转动凸轮10,这些卡合状态通过螺纹结合于铰链杆8的另一端的带有公螺丝沟8g的第二变形轴部8h的前述止螺帽18而保持着。
如图13所示,滑动凸轮11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内位于前述滑动凸轮收容变形孔部5g内,且位于铰链杆8的滑动凸轮装设部8e(参照图6)。
如图9所示,滑动凸轮11具有止转部11a及凸轮部11b,且在中央部轴方向具有可转动地容受铰链杆8的插通孔11c。止转部11a是与前述滑动凸轮收容变形孔部5g的剖面形状(参照图5(e))相配的形状。因此,滑动凸轮11在滑动凸轮收容变形孔部5g内不能转动,仅容许在铰链杆8的轴线方向滑动。凸轮部11b相对于止转部11a而位于转动凸轮10侧,且以二个凹部11d、11d、二个凸部11e、11e、使这些凹凸部间连续的一对缓倾斜面11f、11f以及一对急倾斜面11g、11g构成。一对缓倾斜面11f、11f分别延伸于以滑动凸轮11的轴线X为中心的135度的角度范围,一对急倾斜面11g、11g分别延伸于以滑动凸轮11的轴线X为中心的45度的角度范围。另外,也可将滑动凸轮11与前述弹簧容受套筒17一体地设置。
如图13所示,转动凸轮10位于铰链杆8的转动凸轮装设部8f,且在第一壳体组装组件5的筒部5b内、可转动地位于前述转动凸轮收容圆形孔部5h内。转动凸轮10不受铰链杆8转动的影响。
如图10所示,转动凸轮10具有凸轮部10a、O环装设部10b、变形筒部10c及随动凸轮10d,且具有在中央部轴方向可转动地容受铰链杆8的插通孔10e。前述凸轮部10a以二个凹部10f、10f、二个凸部10g、10g、使这些凹凸部间连续的倾斜面10h、10h构成,且与滑动凸轮11的前述凸轮部11b卡合,使得后述的特定相互作用奏效。O环装设部10b形成于一体形成于转动凸轮10的一对凸缘部10i、10i之间。如图13所示,在O环装设部10b装设有由适量的O环19a、19a、…构成的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9,通过这些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9在前述转动凸轮收容圆形孔部5h的内周面滑动,带给转动凸轮10转动反抗。
如图4及图13所示,转动凸轮10的前述变形筒部10c是与形成于站立组件7的前述筒部7b的变形孔7d相配的形状。因此,通过将转动凸轮10的变形筒部10c插入站立组件7的筒部7b的变形孔7d,使得转动凸轮10与站立组件7持续地一体转动地连结。
如图10所示,转动凸轮10的前述随动凸部从转动凸轮10在卡合组件13侧的端面的一部分向卡合组件13侧突出。
如图13所示,卡合组件13是在形成于站立组件7的筒部7b的变形孔7d内自由转动的大小的筒体。如图11所示,卡合组件13具有在中央部轴方向贯通的变形孔13a。该变形孔13a的剖面形状与铰链杆8的另一端的前述第二变形轴部8h(参照图6)的剖面形状相配。因此,通过将卡合组件13装设于铰链杆8的第二变形轴部8h,可使得两者持续地一体地转动。
如图11所示,卡合组件13在转动凸轮10侧的端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向转动凸轮10侧突出的卡合部13b。该卡合部13b随着卡合组件13的转动,在特定的时间点卡合于转动凸轮10的前述随动凸部10d,将转动凸轮10驱动转动。通过具有卡合部13b的卡合组件13及具有随动凸部10d的转动凸轮10构成第二凸轮机构21(参照图4及图13)。相对于第一壳体2闭合操作第二壳体3时,该第二凸轮机构21在特定的时间点使转动凸轮10向返回方向只转动特定的角度。由此,站立组件7在特定的时间点自动地向闭合方向转动。
然后,参照图2及图14~图20,对本实施例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4的动作作说明。另外,在图21中,将本实施例的开合装置4中第二壳体3的开合角度、站立组件7的开合角度、转动凸轮10的角度位置、滑动凸轮11的进退位置及卡合组件13的角度位置的相互关系加以归纳,因此,将通过以下的动作说明的整个过程加以参照。另外,在以下说明自动站立开合装置4的动作是针对右侧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4作叙述,但如上所述,左侧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4也相同,也同时地包含该左侧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4的动作。
如图2所示,在相对于笔记本电脑1的第一壳体2完全地闭合第二壳体3的全闭合状态,站立组件7成为组装于第二壳体3的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收纳至其开口部7c的状态。
在图2所示的笔记本电脑1的全闭合状态(站立组件7的收纳状态),构成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9的第一凸轮机构20及第二凸轮机构21位于图14所示的位置关系。即,如图14(b)所示,构成第一凸轮机构20的滑动凸轮11与转动凸轮10是这些的凸部10g、11e嵌入彼此的凹部11d、10f而卡合(原嵌合接触状态)。如图13所示,该卡合状态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2使滑动凸轮11压合于转动凸轮10的一侧,由此可加以锁合。另一方面,如图14(a)所示,构成第二凸轮机构21的卡合组件13的卡合部13b及转动凸轮10的随动凸部10d是隔着铰链杆8的轴线X而彼此位于180度的角度位置。将图14(a)的状态设为第二壳体3、站立组件7、转动凸轮10及卡合组件13的个别的0度的角度位置。
然后,当使用笔记本电脑1的使用者相对于第一壳体2开启第二壳体3时,铰链杆8转动的同时,站立组件7压着第二壳体3也会转动进而开启。此时,如图15所示,随着铰链杆8的转动,卡合组件13会转动,同时地,随着站立组件7的转动,转动凸轮10也会转动。通过转动凸轮10的该转动,使转动凸轮10的凸轮部10a的倾斜面10h与滑动凸轮11的凸轮部11b的缓倾斜面11h一边互相摩擦,滑动凸轮11一边向压缩压缩线圈弹簧12的方向移动退避(参照图1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a)所示,当第二壳体3的开启角度到达135度(特定开启角度)时,如图15(b)所示,转动凸轮10与滑动凸轮11的凸部10g、11e两者抵接而成为顶点接触的状态。
然后,当第二壳体3的开启角度超过特定启角度的135度时,站立组件7压着第二壳体3转动的同时,转动凸轮10也会转动,因为该转动凸轮10相对于滑动凸轮11从顶点接触的状态偏离,所以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2的推动力滑动凸轮11会前进,使得滑动凸轮11的急斜面11g与转动凸轮10的倾斜面10h一边互相摩擦一边将转动凸轮10只再驱动转动45度。由此,如图16(b)所示,成为滑动凸轮11及转动凸轮10的各凸部11e、10g嵌入彼此的凹部10f、11d而卡合的嵌合状态(180度转动嵌合接触状态)。如图16(a)所示,随着转动凸轮10的该转动,站立组件7也只再转动45度,站立组件7自动地移动至接触桌子等面的作用姿势。站立组件7的该转动通过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9产生的转动反抗以缓慢速度来进行,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9由装设于转动凸轮10的复数O环19a、19a、…构成。
通过移动至作用姿势的站立组件7,笔记本电脑1的第二壳体3受到支撑,因此可防止倾倒,即使使用者相对于开启至135度的开启状态的第二壳体3执行触碰操作等输入操作也不用担心第二壳体3向后方翻倒。
因应需求,第二壳体3在超过135度至180度的开启角度之间可变更至任意角度。通过第一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4的作用,第二壳体3在任意开启角度保持停止。如图17(a)所示,当第二壳体3开启至180度时,通过铰链杆8,卡合组件13相对于图14(a)的0度的角度位置转动至180度的角度位置。因为铰链杆8及卡合组件13的前述转动完全不会影响到转动凸轮10及滑动凸轮11,所以转动凸轮10及滑动凸轮11的位置关系不会起变化。即,与图16(b)及图17(b)的状态完全相同。
然后,如图18所示,当从超过135度至180度的开启角度闭合操作第二壳体3时,在第二壳体3的开启角度到达90度(第一特定闭合角度)的期间,通过铰链杆8使卡合组件13相对于图14(a)的0度的角度位置向返回方向转动至图18所示的90度的角度位置。在这期间,因为卡合组件13的卡合部13b与转动凸轮10的随动凸部10d没有接触(若比较图17(a)及图18即可明了),所以站立组件7在持续开启着的状态而不动。
如图18所示,当卡合组件13返回至90度的角度位置时,卡合组件13的卡合部13b抵接于转动凸轮10的随动凸部10d。然后,如图19(a)所示,若将第二壳体3从90度的开启角度更进一地进行闭合操作至第二特定闭合角度的45度的开启角度,通过铰链杆8,卡合组件13将从图18所示的90度的角度位置向返回方向只再转动45度。由此,卡合组件13的卡合部13b,将转动凸轮10的随动凸部10d驱动转动,转动凸轮10相对于图14(a)的0度的角度位置向返回方向只转动45度至图19(a)所示的135度的角度位置(中间角度位置)。通过该转动,站立组件7从作用姿势闭合至135角的开启角度。
同时地,通过转动凸轮10的前述转动,转动凸轮10的凸轮部10a的倾斜面10h与滑动凸轮11的凸轮部11b的急倾斜面11g一边互相摩擦,滑动凸轮11一边向压缩压缩线圈弹簧12的方向移动退避。然后,如图19(a)所示,通过第二壳体3的闭合操作,第二壳体3的开启角度到达45度时,如图19(b)所示,转动凸轮10与滑动凸轮11的凸部10g、11e两者抵接而成为顶点接触的状态(与图15(b)相同状态)。
然后,如图20(a)所示,当通过第二壳体3更进一步的闭合操作,第二壳体3的开启角度变得比45度还小时,因为转动凸轮10相对于滑动凸轮11从顶点接触的状态偏离,所以通过压缩线圈弹簧12的推动力滑动凸轮11会前进,使得滑动凸轮11的缓倾斜面11h与转动凸轮10的倾斜面10h一边互相摩擦,一边将转动凸轮10从图19(a)所示的前述中间角度位置向图14(a)所示的0度的角度位置驱动转动(图20(b))。随着转动凸轮10的该转动,将站立组件7向图14(a)所示的0度的角度位置驱动转动,如图20(a)所示,站立组件7重叠于第二壳体3上。站立组件7的该转动通过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9产生的转动反抗以缓慢速度来进行,第二摩擦力矩产生手段19由装设于转动凸轮10的复数O环19a、19a、…构成。然后,如图2及图14所示,通过第二壳体3更进一步的闭合操作,第二壳体3与站立组件7同时移动至完全闭合的笔记本电脑1的全闭合状态。另外,如上所述,第二壳体3与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通过图未显示的磁力吸附手段而互相地磁力吸附着,但即使在相对于第一壳体2开合操作第二壳体3的情况,也不会互相分离。当然,可任意使用组装螺丝等将第二壳体组装组件6与第2壳体3互相地固设。
另外,随着第二壳体3的开合操作的站立组件7的开合时间点,当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的设定。通过将前述第一凸轮机构20与前述第二凸轮机构21变更为具有其他的作用时间点的组件,可自由地设定站立组件7随着第二壳体3的开合操作的开合时间点。
因为本发明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如以上地构成,所以将其使用在具有可互相开合地连结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终端机器时,可使站立组件从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的特定的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进而支撑第二壳体,当相对于第一壳体闭合第二壳体时,可使站立组件自动地返回原位置,因此,适用为将终端机器的操作性的提升加以实现的物体。

Claims (6)

1.一种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机器具有可相对地开合且以任意开启角度可保持停止地连结的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进一步具有用以使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在开启状态保持安定的站立组件,其中具有:
第一壳体组装组件,其在所述站立组件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作用姿势时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侧;
第二壳体组装组件,其组装于所述第二壳体侧,所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的筒部被所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筒部夹持设置且彼此轴心共通;
铰链杆,其将所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所述筒部、所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的所述筒部及所述站立组件的筒部可相对转动地连结;以及
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其使所述站立组件从所述第二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特定开启角度自动地开启至所述作用姿势,并使所述站立组件从特定闭合角度自动地闭合至收纳姿势,
所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具有:转动凸轮,其可转动地组装于所述铰链杆的一端部侧,与所述站立组件的所述筒部卡合;滑动凸轮,其与所述转动凸轮卡合,并可滑动地组装于所述铰链杆后接合至所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所述筒部;弹性手段,其内部供所述铰链杆插通,且向着所述转动凸轮持续地推动所述滑动凸轮;以及联合组件,其组装于所述铰链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的所述筒部卡合,
所述转动凸轮形成有O环装设部,所述O环装设部通过装设O环在所述转动凸轮及所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所述筒部之间产生转动反抗,
通过所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所述站立组件被进行开启操作的所述第二壳体推压而开启,通过所述转动凸轮的一端与所述滑动凸轮的一端的相互作用,在所述第二壳体超过所述特定开启角度时,因为所述滑动凸轮会向接近所述转动凸轮的方向滑动,使所述站立组件透过所述转动凸轮的转动而自动地驱动转动,所述站立组件闭合时,所述滑动凸轮会在所述特定闭合角度转动推动所述转动凸轮,使其自动地往闭合方向驱动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将所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配置于所述铰链杆的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转动凸轮与所述滑动凸轮在所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铰链杆插通部内通过所述铰链杆而插通,所述滑动凸轮与所述转动凸轮不受所述铰链杆的转动影响,所述滑动凸轮沿着所述铰链杆可滑动的同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的所述铰链杆插通部不可转动地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将所述第二壳体组装组件与所述铰链杆持续地一体转动地连结,所述站立组件转动控制手段具有与所述铰链杆持续地一体转动的卡合组件,所述卡合组件具有向所述转动凸轮的卡合部,其通过所述铰链杆随着所述第二壳体从所述特定闭合角度进行闭合操作的转动,使所述转动凸轮向返回方向转动至中间角度位置,通过所述转动凸轮与所述滑动凸轮的相互作用,在所述转动凸轮超过所述中间角度位置时,因为所述滑动凸轮会向接近所述转动凸轮的方向滑动,而将所述转动凸轮驱动转动至对应所述站立组件的所述收纳姿势的角度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将第一摩擦力矩手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组装组件与所述铰链杆之间,所述第一摩擦力矩手段设置用以使所述第二壳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任意开启角度保持停止。
6.一种终端机器,其特征在于,其将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CN201710574417.2A 2017-07-14 2017-07-14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Active CN1092531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74417.2A CN109253153B (zh) 2017-07-14 2017-07-14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JP2017157698A JP6978873B2 (ja) 2017-07-14 2017-08-17 端末機器のスタンド自動開閉装置並びにこの開閉装置を用いた端末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74417.2A CN109253153B (zh) 2017-07-14 2017-07-14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53153A CN109253153A (zh) 2019-01-22
CN109253153B true CN109253153B (zh) 2022-02-08

Family

ID=65051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74417.2A Active CN109253153B (zh) 2017-07-14 2017-07-14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78873B2 (zh)
CN (1) CN1092531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61586B2 (en) * 2020-03-09 2023-01-24 Apple Inc. Accessory devic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15370656B (zh) * 2022-09-27 2024-02-20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打开抬升运动结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8443A (zh) * 2005-07-08 2008-07-09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铰链装置
CN106438672A (zh) * 2016-09-30 2017-02-22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旋转部品的铰链及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69361B1 (ko) * 2002-07-24 2005-01-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휴대전화기의 폴더 구동장치
CN2763610Y (zh) * 2004-03-20 2006-03-0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202381521U (zh) * 2011-12-19 2012-08-15 昆山联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自动开启转轴
CN202887065U (zh) * 2012-10-12 2013-04-17 宗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移动装置的支撑结构
US9423833B2 (en) * 2014-09-03 2016-08-23 Sony Corporation Hinge structure with stand and keyboard device
CN205896595U (zh) * 2016-06-25 2017-01-18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离合式自动回位铰链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18443A (zh) * 2005-07-08 2008-07-09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铰链装置
CN106438672A (zh) * 2016-09-30 2017-02-22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旋转部品的铰链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78873B2 (ja) 2021-12-08
JP2019019970A (ja) 2019-02-07
CN109253153A (zh) 2019-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79459B (zh) 双轴铰链及应用此双轴铰链的终端机器
US993985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inge thereof
TWI516196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US9540855B2 (en) Biaxial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722240B1 (ko) 힌지장치 및 그 힌지장치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JP4740627B2 (ja) 電子機器の二軸ヒンジ装置
TWI526147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JP5112925B2 (ja) 2軸ヒンジ並びにこの2軸ヒンジ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20050245294A1 (en) Dual axis hinge for handheld device
US7353568B2 (en) Hinge assembly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7647674B2 (en) Automatically opening hinge assembly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20130318746A1 (en) Biaxial Hinge
TWI588374B (zh) 雙軸鉸鏈及應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CN112814992B (zh) 双轴式枢轴机构与包括其的电子装置
JP2006283824A5 (zh)
TWI609619B (zh) 雙軸鉸鏈及使用此雙軸鉸鏈的終端機器
US20050188502A1 (en) Hinge assembly
US10678309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9253153B (zh) 终端机器的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TWI400397B (zh) 可攜式電子設備及其開闔裝置
US20050102798A1 (en) Hinge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109667832B (zh) 自动站立开合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终端机器
US8625268B2 (en) Sliding module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5148152B2 (ja) チルトヒンジ及び電子機器
US20100064478A1 (en) Hinge assembly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