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9460B -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9460B
CN112789460B CN201980064194.2A CN201980064194A CN112789460B CN 112789460 B CN112789460 B CN 112789460B CN 201980064194 A CN201980064194 A CN 201980064194A CN 112789460 B CN112789460 B CN 112789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tray
heater
temperature
ice m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419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9460A (zh
Inventor
李东勋
李旭镛
孙圣均
李东埙
廉昇燮
裴容浚
朴钟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8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3644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8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00038116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8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00038119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1778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6963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142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65706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0817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10005788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9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9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25C1/243Moulds made of plastics e.g. silic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18Producing ice of a particular transparency or translucency, e.g. by inject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22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 F25C1/24Construction of moulds; Filling devices for moulds for refrigerators, e.g. freezing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8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heating bodies in contact with the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305/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features for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305/022Harvesting ice including rotating or tilting or pivoting of a mould or tra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8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for different type of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10Refrigerat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14Water supp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C2600/04Control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C2700/12Temperature of ice tr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0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5/02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 F25C5/04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 F25C5/06Apparatus for disintegrating, removing or harvesting ice without the use of saws by deforming bodies with which the ice is in contact, e.g. using inflata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400/00General features of,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or fo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subclass
    • F25D2400/02Refrigerators including a he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02Sensors detecting door ope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700/00Means for sensing or measuring; Sensors therefor
    • F25D2700/1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 F25D2700/122Sensors measuring the inside temperature of freezer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冰箱,其包括:储存室,用于保存食物;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的温度;门,用于开闭所述储存室;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气;托盘,形成制冰隔室,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所述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加热器,用于向所述托盘提供热量;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若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判断为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则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若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变化而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则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Description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冰箱是能够在由门遮蔽的内部的储存空间中以低温方式储存食物的家用电器。所述冰箱通过利用冷气来冷却储存空间内部,可以将所储存的食物以冷藏或冷冻状态保存。通常,在冰箱提供有用于制冰的制冰器。所述制冰器将从供水源或水箱供应的水容置在托盘后,通过冷却水来生成冰。
所述制冰器可以将制冰结束的冰以加热方式或旋扭方式从所述冰托盘移冰。
自动地供水及移冰的制冰器以向上方呈开口的方式形成,从而盛起成型的冰。
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制冰器中制成的冰如月牙模样或立方体模样等其至少一面具有平坦的面。
另外,在冰的模样形成为球形的情况下,在使用冰时将可以更加便利,并能够向用户提供另类的使用感。并且,在将制成的冰储存时,也能够使冰间接触的面积最小化,从而能够使冰彼此缠结的情形最小化。
作为现有文献的韩国授权特许公报第10-1850918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1”)中披露有制冰器。
现有文献1的制冰器包括:上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态的复数个上部壳,包括从两侧端向上侧延伸的一对联接件引导部;下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态的复数个下部壳,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上部托盘;转轴,连接在所述下部托盘和上部托盘的后端,以使所述下部托盘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旋转;一对联接件,其一端连接在所述下部托盘,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联接件引导部;以及上部推挤销组件,在其两端部插入到所述联接件引导部的状态下,分别连接在所述一对联接件,并与所述联接件一同升降。
在现有文献1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利用半球形态的上部壳及半球形态的下部壳来生成球形态的冰,但是由于冰在上部壳及下部壳中同时生成,水中包含的气泡未能完全地排出,而是气泡将分散在水内部,存在有所生成的冰不透明的缺点。
作为现有文献的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9-269172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2”)中披露有制冰装置。
现有文献2的制冰装置包括:制冰碟;加热部,加热供应到制冰碟的水的底部。
在现有文献2的制冰装置的情况下,在制冰过程中,利用加热器加热制冰块的一侧面及底面的水。由此,在水面侧进行凝固,并在水内引起对流,从而可以生成透明冰。
当随着进行透明冰的生长,制冰块内的水的体积变小时,凝固速度将逐渐地变快,从而无法引起与凝固速度相适应的充分的对流。
因此,在现有文献2的情况下,当水的大致2/3程度被凝固时,通过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来抑制凝固速度的上升。
但是,根据现有文献2,在水的体积单纯地减少时使加热器的加热量增加,因而难以生成根据冰的形态而具有均匀的透明度的冰。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能够与形态无关地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均匀的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在能够生成球形冰块的情况下,能够使球形冰块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度变得均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通过与制冰隔室内的水和储存室内的冷气之间的热传递量可变对应地改变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从而能够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变得均匀的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出门的开闭之后,若需要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则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从而能够防止冰的透明度低下,并且能够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功率消耗。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出门的开闭之后,若需要增加用于供应冷气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则增加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而迅速降低储存室的温度,并且与之对应地,通过增加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来能够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变得均匀的冰。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一侧面的冰箱,其可以包括:托盘,形成制冰隔室的一部分;加热器,能够向所述托盘供应热量;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
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储存室;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气。利用供应到所述储存室的冷气来能够将所述制冰隔室的水相变为冰。
为了使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在冷气供应单元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热量的加热器。
在所述加热器开启的状态下,当感测出门的开闭时,可以判断是否需要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可变。
并且,在所述加热器被开启的情况下,若感测到门的开闭,可以判断是否需要变更加热器的加热量。
作为一例,控制部可以基于由用于感测储存室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在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而在不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情况下,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作为一例,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以上时,所述控制部可以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保持为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时,所述控制部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作为另一例,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在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放的时点上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出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相反地,在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放的时点上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未高出所述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可以基于由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变化,判断是否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当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时,可以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当判断为不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时,可以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作为一例,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为第二设定温度以上时,所述控制部可以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相反地,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保持为小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时,所述控制部可以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作为另一例,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增加了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相反地,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增加了所述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作为又一例,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当所述加热器的当前加热量为参考值以下时,所述控制部可以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当所述加热器的当前加热量大于所述参考值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
作为一例,当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时,所述控制部可以使所述加热器关闭。
当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增加时,所述控制部可以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增加。
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且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减少的情况下的冰的制冰时间,可以比在未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的情况下的冰的制冰时间更长。
所述托盘可以包括:第一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托盘在制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接触,而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隔开。所述第二托盘可以连接在驱动部并从驱动部接收动力。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动作,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从供水位置朝向制冰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动作,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从制冰位置朝向移冰位置移动。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执行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在供水结束之后,所述第二托盘可以朝向制冰位置进行移动。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所述制冰位置之后,所述冷气供应单元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
若在所述制冰隔室中冰的生成结束,则为了取出所述制冰隔室的冰,所述第二托盘可以朝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之后,朝向反方向移动到供水位置,并且可以再次开始供水。
在一侧面上,为了使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变得均匀,可以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和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
可以以所述水的单位高度作为基准,区分为复数个区间。所述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中预先设定有所述加热器的参考加热量。在所述制冰隔室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在所述制冰过程中先减少后增加。
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与当前区间的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可以使所述加热器以与所述下一区间相对应的参考加热量进行运转。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从而减小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的传递速度。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所述加热器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相邻配置,使得水在所述制冰隔室中从上侧开始冻结。至少所述第二托盘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可以由柔性材质形成,从而在移冰过程中可以发生形态变形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根据另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容置在储存室;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一同形成制冰隔室;驱动部,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托盘;以及加热器,用于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供应热量。
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执行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的步骤;在供水结束之后,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供水位置朝向反方向移动到制冰位置,然后执行制冰的步骤;在制冰过程中开启所述加热器的步骤;在所述制冰过程中感测门的开闭的步骤;当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时,基于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而判断是否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步骤;以及在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步骤。
在不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作为一例,在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步骤中,所述加热器可以关闭。
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判断是否结束制冰的步骤;以及,若制冰结束,则使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朝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的步骤。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形成球形态的制冰隔室;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所处的储存室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加热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热量;以及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
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在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结束之后,所述冷气供应单元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气并开始制冰的步骤;在制冰开始之后,开启所述加热器的步骤;判断是否结束制冰的步骤;以及,若当制冰结束时,使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朝向正反向移动到移冰位置的步骤。
在制冰过程中,控制部可以对是否感测到用于开闭所述储存室的门的开闭进行判断。
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的情况下,当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而判断为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时,可以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当判断为不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时,可以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当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变化而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时,可以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当判断为不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时,可以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其可以包括:控制部,其控制成,当第一透明冰运转和用于应对门负载的第二透明冰运转发生冲突时,优先执行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并且中断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
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储存室供应冷气;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内的温度;第一托盘,位于所述储存室内并形成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所述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并连接在驱动部,从而在制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接触,而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隔开;供水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水;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以及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至少一个相邻配置。
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在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结束之后,冷气供应单元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气,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供应冷气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加热器,被开启的所述加热器变更为在预先区分的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中预先设定的参考加热量的步骤。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当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时,为了去除因所述门开闭而投入到所述储存室的热负载,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增加,当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加热器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时,为了减小因投入的所述热负载而所述制冰速度低下并恶化制冰效率,将所述制冰速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均匀地保持冰的透明度,所述控制部控制成,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与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中的加热量相比减少的步骤。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放之后,经过第一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以及,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出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加热器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放之后,经过了第二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二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出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大于0的情况;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所述加热器的当前加热量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以及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设定值可以根据复数个区间而不同地设定,所述第二设定值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和用于运转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均被满足之后,再次开始执行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开始执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经过第A设定时间的情况;在开始执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A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以及,在开始执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低第A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加热器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开始执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经过第B设定时间的情况;在开始执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B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在开始执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低第B设定值以下的情况;在开始执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小于0的情况;以及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结束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预先区分了的复数个区间,可以包括:以所述需要制冰的水的单位高度作为基准而区分的情况;以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经过的时间作为基准而区分的情况;以及,以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为基准而区分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制冰隔室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在制冰过程中先减少后增加。
发明效果
根据所提示出的发明,在冷气供应单元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加热器,由此,利用加热器的热量来延迟制冰速度,使得溶解于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进行移动,从而生成透明的冰。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来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及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由此,能够与制冰隔室的形态无关地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均匀的冰。
并且,在感测到门的开闭之后,基于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而改变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由此,在冷冻室的温度上升了的情况下能够迅速降低冷冻室的温度,并且与之对应地,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从而能够使冰的透明度下降的情形最小化。
并且,在制冰隔室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通过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来能够降低透明冰加热器的消耗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托架被去除的状态的制冰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于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位于供水位置时的制冰器的纵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中生成冰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与对于制冰隔室的透明冰加热器的相对位置对应的高度基准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图。
图11是示出在供水位置上水的供应结束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在制冰位置上生成冰的情形的图。
图13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和第一托盘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出门开闭的情况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在制冰过程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变化及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例示性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对各附图的结构元件赋予附图标记时,对于相同的结构元件而言,即使其标示于不同的附图上,也将尽可能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如果判断为对相关的公知结构元件或其功能的具体的说明影响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则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
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元件进行说明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样的术语仅是为了将该结构元件与其它结构元件进行区别,而并非由该术语来限定相应结构元件的本质、序列或顺序。在记载为某一个结构元件“连接”、“结合”或“接触”于另一结构元件的情况下,该结构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接触于该另一结构元件,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在各结构元件之间还“连接”、“结合”或“接触”有又一结构元件。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可以包括:箱体14,包括储存室;门,开闭所述储存室。
所述储存室可以包括冷藏室18和冷冻室32。所述冷藏室18配置在上侧,所述冷冻室32配置在下侧,从而能够利用各自的门分别单独地开闭各个储存室。作为另一例,也可以在上侧布置冷冻室,并在下侧布置冷藏室。或者,也可以在左右两侧中的一侧布置冷冻室,并在另一侧布置冷藏室。
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可以彼此区分,在下部空间可以设置有能够从下部空间进出的抽屉40。
所述门可以包括开闭冷藏室18和冷冻室32的复数个门10、20、30。所述复数个门10、20、30可以包括以旋转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10、20和以滑动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30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所述冷冻室32即使能够利用一个门30开闭,也可以被配置为分离成两个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冷冻室32称为第一储存室,将所述冷藏室18称为第二储存室。
在所述冷冻室32可以设置有能够制冰的制冰器200。所述制冰器200作为一例可以位于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
在所述制冰器200的下部可以配置有冰贮存器(ice bin)600,从所述制冰器200生成的冰掉落并保存到所述冰贮存器600。用户可以将所述冰贮存器600从所述冷冻室32取出,并使用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所述冰贮存器600可以放置在划分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水平壁的上侧。
虽未图示,在所述箱体14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冷气的管道。所述管道将与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后的冷气向所述制冰器200侧引导。作为一例,所述管道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后方,并可以朝向所述箱体14的前方吐出冷气。所述制冰器200可以位于所述管道的前方。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管道的吐出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32的后侧壁及上侧壁中的一个以上。
以上以在所述冷冻室32设置有所述制冰器200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所述制冰器200可以所处的空间并不限定于所述冷冻室32,制冰器200可以位于能够供应到冷气的多样的空间。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托架被去除的状态的制冰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用于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位于供水位置时的制冰器的纵截面图。
参照图2至图6,所述制冰器200的各个结构元件设置在所述托架220的内部或外部,所述制冰器200可以构成一个组件。
作为一例,所述托架220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32的上侧壁。在所述托架220的内侧面上侧可以设置有供水部240。所述供水部240在其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开口部,从而能够将供应到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的水向所述供水部240的下侧引导。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开口部大于下侧开口部,从而能够限制通过所述供水部240向下部引导的水的吐出范围。在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可以设置有用于供应水的供水配管。供应到所述供水部240的水可以向下部移动。所述供水部240避免从所述供水配管吐出的水从高的位置掉落,从而能够防止水飞溅的情形。所述供水部240配置在比所述供水配管更下侧的位置,因此,水并不会溅到所述供水部240而是向下方引导,在变低的高度的作用下,即使水向下方移动,也能够减少水飞溅的量。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作为水因冷气而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第一托盘320,形成用于提供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壁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托盘380,形成用于提供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壁的至少另一部分。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制冰隔室320a可以包括第一隔室320b和第二隔室320c。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定义所述第一隔室320b,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定义所述第二隔室320c。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下以所述第二托盘380旋转运动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在制冰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当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时,能够定义完整的所述制冰隔室320。
另一方面,在制冰结束后移冰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在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托盘320称为上部托盘,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称为下部托盘。
可以由所述第一托盘320及所述第二托盘380定义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图4中示出作为一例形成有三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形。
当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水的状态下水被冷气冷却时,可以生成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的冰。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所述制冰隔室320a可以形成为球形态或与球形态相似的形态。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隔室320b可以形成为半球形态或与半球相似的形态。并且,所述第二隔室320c可以形成为半球形态或与半球相似的形态。当然,所述制冰隔室320a也可以形成为正方体形态或形成为多边形形态。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结合的第一托盘壳体300。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结合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上侧。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由独立于所述托架220的部件制造并结合在所述托架220,或者与所述托架220一体地形成。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在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可以设置有移冰用加热器290。所述加热器壳体28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一体地形成,或者单独地形成。
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相邻的位置。作为一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是金属线式加热器。作为一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无论是何种情况,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能够向所述第一托盘320供应热量,供应到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热量可以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第一托盘盖340。
所述第一托盘盖34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制冰隔室320a的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开口部,并结合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面。
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设置有引导插槽302,所述引导插槽302的上侧倾斜,而其下侧垂直地延伸。所述引导插槽302可以设置在朝向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上侧延伸的构件。后述的第一推进器260的引导凸起262可以插入于所述引导插槽302。因此,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被引导。
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延长部264。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包括延长部264,所述延长部264的设置数量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数量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所述延长部264可以在移冰过程中推挤位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作为一例,所述延长部264可以贯穿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并插入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因此,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一部分贯穿的孔304。
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此时,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因此,若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进行移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也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进行移动。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结合的第二托盘壳体400。
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可以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下侧对所述第二托盘380进行支撑。作为一例,形成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隔室320c的壁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支撑。
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的一侧可以连接有弹簧402。所述弹簧402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提供弹性力,从而使所述第二托盘380能够保持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状态。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托盘盖360。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周缘壁382,所述周缘壁382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状态下包围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托盘盖360可以包围所述周缘壁382。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在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可以设置有透明冰加热器430。
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部800中,为了能够生成透明的冰,可以控制成,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能够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
通过利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来延迟冰的生成速度,使得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在所述制冰器200中生成透明冰。即,也可以引导溶解于水中的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外部逃出,或者被捕集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预定的位置。
另外,当后述的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时,如果生成冰的速度较快,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将会以未能从生成冰的部分移动到液体状态的水侧的状态被结冰,从而可能会使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变低。
另一方面,当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时,如果生成冰的速度较慢,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变高,但是可能会引起制冰时间较长的问题。
因此,为了降低制冰时间的延迟且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侧,以能够对所述制冰隔室320a局部地供应热量。
另外,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侧的情况下,为了减小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使用导热率低于金属的材质。
另外,为了在移冰过程中附着于托盘320、380上的冰较好地分离出,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包括塑料的树脂(resin)。
为了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使被推进器260、540变形了的托盘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形态,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柔性或软性材质。
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托盘380邻近的位置。作为一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是金属线式加热器。作为一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托盘380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另一例,也可以不额外地设置有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而是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设置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
无论是何种情况,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供应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热量可以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提供驱动力的驱动部480。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接收所述驱动部480的驱动力,由此对所述第一托盘320进行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接收所述驱动部480的驱动力而进行移动。
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一侧朝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281,可以形成有贯通孔282。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的一侧延伸的延长部403,可以形成有贯通孔404。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同时贯穿所述贯通孔282、404的轴440。
在所述轴440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旋转臂460。所述轴440可以从所述驱动部480接收旋转力并旋转。
所述旋转臂46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402的一端,由此,在所述弹簧402被拉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恢复力来使所述旋转臂460的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
所述驱动部480可以包括马达和复数个齿轮。
在所述驱动部480可以连接有满冰感测杆520。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利用所述驱动部480提供的旋转力进行旋转。
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整体上具有“匚”字形状。作为一例,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21;一对第二部分522,从所述第一部分521的两端向与所述第一部分521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一对第二部分522中的一个可以结合在所述驱动部480,另一个结合在所述托架220或所述第一托盘支持件300。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测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
所述驱动部480还可以包括接收所述马达的旋转动力并旋转的凸轮。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感测所述凸轮的旋转的传感器。
作为一例,在所述凸轮设置有磁铁,所述传感器可以是用于在所述凸轮的旋转过程中感测磁铁的磁性的霍尔传感器。根据所述传感器的磁铁感测与否,所述传感器可以输出作为彼此不同的输出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的一个信号可以是High信号,另一个信号是low信号。
后述的控制部800可以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的种类及模式来确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即,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及所述凸轮利用所述马达来旋转,所以可以基于所述凸轮上设置的磁铁的感测信号来间接地判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
作为一例,可以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区分及判断后述的供水位置和制冰位置。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推进器540。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设置在所述托架220。
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延长部544。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包括按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构成的延长部544,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所述延长部544可以推挤位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作为一例,所述延长部544可以贯穿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并与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并可以施压被接触的所述第二托盘380。因此,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可以设置有供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一部分贯穿的孔422。
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与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对于所述轴440以彼此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从而以所述轴440为中心使其角度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在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时其形态能够变形的柔性材质形成。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硅材质形成。
因此,在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变形并可以将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传递给冰。在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的作用下,冰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分离。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由非金属材质及柔性或软性材质形成时,能够减小冰和所述第二托盘380间的结合力或附着力,从而能够使冰容易地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并且,当所述第二托盘380由非金属材质及柔性或软性材质形成时,在因所述第二推进器540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形态变形之后,当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被去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容易地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托盘320也可以由金属材质形成。在此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冰的结合力或附着力较强,所以本实施例的制冰器200可以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中的一个以上。
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当所述第一托盘320由非金属材质形成时,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中的仅一个
或者,所述制冰器200可以不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
虽未进行限定,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由硅材质形成。
即,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相同的材质形成。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由相同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接触部位上的密封性能,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硬度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硬度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而其形态变形,为使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形态容易变形,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硬度可低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硬度。
另外,参照图5,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或者制冰隔室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相邻配置并感测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温度,从而能够间接地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称为制冰隔室320a的内部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或者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规定间隔。或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并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
当然,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以贯穿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地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另外,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更高的位置,并可以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隔开。连接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的电线701可以朝向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上方引导。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的制冰器200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可以在供水位置和制冰位置上不同地设计。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第二隔室壁381,其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第二隔室320c;周缘壁382,其沿着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外廓边框延伸。
所述第二隔室壁381可以包括上表面381a。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被提及为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为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位于比所述周缘壁381的上端部更低的位置。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第一隔室壁321a,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第一隔室320b。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可以包括直线部321b和曲线部321c。所述曲线部321c可以形成为以所述轴440的中心作为曲率半径的弧形态。因此,所述周缘壁381也可以包括与所述直线部321b和所述曲线部321c对应的直线部及曲线部。
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可以包括下表面321d。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被提及为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b为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b。
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可以与所述第二隔室壁381a的上表面381a接触。
例如,在如图6所示的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和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隔开间隔。作为一例,在图6中示出了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和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的全部彼此隔开的情形。
因此,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倾斜。
虽未进行限定,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实质上可以保持为水平,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方相对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形成倾斜。
在如图6所示的状态下,所述周缘壁38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并且,所述周缘壁382的上端部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更高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制冰位置(参照图12)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在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所形成的角度,小于在供水位置上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2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所形成的角度。
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的全部接触。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实质上可以形成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和所述制冰位置不同的理由在于,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将用于使各个制冰隔室320a之间连通的水通道不形成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上,并且向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均匀地分配水。
假如,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所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若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则供应到所述制冰器200的水将沿着水通道而分配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
但是,在水结束分配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状态下,水通道中也会存在有水,当在此状态下生成冰时,制冰隔室320a中所生成的冰被利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在移冰结束之后,也会存在有冰彼此沾粘的可能性,即使冰块之间彼此分离,复数个冰中的一部分冰将会包含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从而存在有冰的形态与制冰隔室的形态变得不同的问题。
但是,如本实施例所述,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处于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水可以均匀地分配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81。
例如,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连通孔321e。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包括一个第一隔室320b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一个连通孔321e。
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包括复数个第一隔室320b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复数个连通孔321e。所述供水部240可以向所述复数个连通孔321e中的一个连通孔321e供应水。在此情况下,经由所述一个连通孔321e而供应的水,在经过所述第一托盘320之后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
在供水过程中,水可以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中的一个第二隔室320c。供应到一个第二隔室320c的水将在一个第二隔室320c中溢满。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隔开,因此,从所述一个第二隔室320c溢出的水将会沿着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朝向相邻的另一个第二隔室320c移动。由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中可以填满水。
并且,在供水结束的状态下,供水的水的一部分填满到所述第二隔室320c,供水的水的另一部分还可以填充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
在供水位置上,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体积,供水结束时的水可以仅仅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或者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一托盘320内(参照图11)。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从供水位置向所述制冰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的水可以将会均匀地分配到所述复数个第一隔室320b。
另外,当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时,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所生成的冰同样也会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
在此情况下,为了生成透明冰,当冰箱的控制部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时,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将被控制成急剧地变成为几倍以上。
这是因为,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将会急剧地增大为几倍以上。在此情况下,可能会发生部件的可靠性问题,并且可能使用最大输出和最小输出的幅度较大的高价的部件,从而在消耗功率及部件的成本方面上也可能较为不利。其结果,为了生成透明冰,本发明也可能会需要与前述的制冰位置相关的技术。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框图。
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向所述冷冻室32(或者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冷气供应单元900。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利用制冷剂循环将冷气供应给所述冷冻室32。
作为一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根据所述压缩机的输出(或者频率),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的温度可以不同。或者,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用于向蒸发器吹送空气的风扇。根据所述风扇输出(或者旋转速度),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量可以不同。或者,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调节所述制冷剂循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的制冷剂阀。通过基于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调节来改变所述制冷剂循环中流动的制冷剂量,由此,可以改变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的温度。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所述压缩机、风扇以及制冷剂阀中的一种以上。
本实施例的冰箱还可以包括,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控制部800。
并且,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由所述供水部240所供应的水的量的供水阀242。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对设置有制冰器200的储存室(作为一例,冷冻室32)的门的开闭进行感测的门开闭感测部930。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移冰加热器290、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所述驱动部480、冷气供应单元900以及供水阀242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所述门开闭感测部930中感测出门的开闭(门开放、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而确定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的可变与否。
在所述门开闭感测部930感测到门的开闭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确定是否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制冰器200都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情况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不同。在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不同的情况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端子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端子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形态,从而能够防止两个输出端子的错误紧固。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可以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更大地设定。由此,可以利用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迅速地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冰。
在本实施例中,在未设置有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与前述的所述第二托盘380邻近的位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邻近的位置。
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感测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3(或者冰箱内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
并且,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来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中生成冰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与对于制冰隔室的透明冰加热器的相对位置对应的高度基准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图。
图11是示出在供水位置上水的供应结束的状态的图,图12是示出在制冰位置上生成冰的情形的图,图13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和第一托盘分离的状态的图,图14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6至图14,为了在所述制冰器200生成冰,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供水位置移动(步骤S1)。
在本说明书中,可以将所述第二托盘380从图12的制冰位置向图14的移冰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正方向移动(或者正方向旋转)。相反地,可以将从图14的移冰位置向图6的供水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反方向移动(或者反方向旋转)。
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移动被传感器感测,当感测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至供水位置时,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驱动部480停止。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开始供水(步骤S2)。为了进行供水,所述控制部800开启所述供水阀242,若判断为供应了设定的量大小的水,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关闭所述供水阀242。作为一例,在供应水的过程中,从图示的流量传感器输出脉冲,当输出的脉冲达到参考脉冲时,可以判断为供应了设定的量大小的水。
在供水结束之后,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所述第二托盘380以使所述驱动部480移动到制冰位置(步骤S3)。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从供水位置朝向反方向移动。
若所述第二托盘380朝向反方向进行移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将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靠近。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之间的水划分并分配到所述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各自的内部。若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完全紧贴,则在所述第一隔室321a中将会填满水。
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制冰位置的移动被传感器感测,当感测出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时,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驱动部480停止。
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移动到制冰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制冰(步骤S4)。作为一例,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到达至制冰位置时,可以开始制冰。或者,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到达至制冰位置,并且供水时间经过了设定时间时,可以开始制冰。
若制冰开始,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以将冷气供应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在制冰开始之后,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
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将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从而能够延迟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生成速度。
如本实施例所述,通过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来延迟冰的生成速度,使得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溶解的气泡可以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从而能够在制冰器200生成透明冰。
在制冰过程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步骤S5)。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制冰开始后并不是立即开启透明冰加热器430,而是需要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才可以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步骤S6)。
一般而言,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的水可能是常温的水或温度低于常温的水。这样供应的水的温度高于水的冰点。因此,在供水之后,在冷气的作用下水的温度先是降低,并在达到水的冰点时,水将变化为冰。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水相变为冰之前,可以不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
如果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的水的温度达到冰点之前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的作用下,水的温度达到冰点的速度将变慢,使得结果上将延迟冰的生成开始时点。
冰的透明度可以在开始生成冰之后根据生成冰的部分的气泡的存在与否而不同,当生成冰之前便向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时,将可以看作为与冰的透明度无关地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运转。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之后,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不必要地运转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而消耗电力的情形。
当然,即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开始制冰后立即开启,也不会对透明度构成影响,因此,也可以在开始制冰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设定的特定时点经过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所述特定时点可以被设定为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之前的时点中的至少一个时点。例如,所述特定时点可以被设定为,冷气供应单元900为了制冰而开始供应制冷力的时点、所述第二托盘380要到达制冰位置的时点、供水供应结束的时点等。
或者,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开启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
作为一例,所述开启参考温度可以是用于判断为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侧(连通孔侧)水开始冻结的温度。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水的一部分冻结的情况下,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温度为零下的温度。
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温度可以高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温度。
当然,虽然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存在有水,但是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开始生成冰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可以是零下的温度。
因此,为了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开始生成冰,所述开启参考温度可以被设定为零下以下的温度。
即,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开启参考温度的情况下,由于开启参考温度为零下的温度,因此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的温度作为零下的温度将低于开启参考温度。因此,可以间接地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生成冰。
如上所述,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
如本实施例所述,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的情况下,可以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上侧开始生成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冰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从上侧开始生成,因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生成冰的部分,气泡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向下侧移动。
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因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水或气泡可能会对流,气泡可能会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侧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形态,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可以相同或不同。
例如,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正方体的情况下,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相同。另一方面,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球形或具有诸如倒三角形、月牙模样等的形态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不同。
假设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恒定,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相同时,由于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不同,因此每单位高度生成冰的速度将可能会不同。
例如,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较小的情况下,冰的生成速度快,相反地,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冰的生成速度慢。
其结果,水的每单位高度的生成冰的速度将不恒定,使得每个单位高度上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会变得不同。尤其是,在冰的生成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气泡将未能从冰块朝向水侧进行移动,冰将包含气泡而导致其透明度低。
即,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生成冰的速度的偏差越小,所生成的冰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的偏差也将越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控制成,可以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和/或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变可以包含所述压缩机801的输出可变、冷却风扇606的输出可变以及所述制冷剂阀903的开度可变中的一种以上。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可以表示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或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占空。
此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占空可以表示以一次为周期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时间及关闭时间对比开启时间的比率,或者表示以一次为周期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时间及关闭时间对比关闭时间的比率。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可以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相对位置而变得不同。
例如,如图9的(a)所示,在制冰隔室320a的底部,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其高度相同的方式排列。
在此情况下,连接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线为水平线,从所述水平线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线将成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
在图9的(a)的情况下,从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侧向下侧生成冰并生长。另一方面,如图9的(b)所示,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其高度不同的方式排列在制冰隔室320a的底部。
在此情况下,由于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彼此不同的高度向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因此将以与图9的(a)不同的模式(pattern)生成冰。
作为一例,在图9的(b)的情况下,可以在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端向左侧隔开的位置生成冰,并且冰朝向透明冰加热器430所处的右侧下方生长。
因此,在图9的(b)的情况下,相对于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两个地点连接的线垂直的线(参考线)将成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图9的(b)的参考线从垂直线倾斜规定角度。
图10示出如图9的(a)所示布置透明冰加热器的情况下的水的单位高度区分及每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量。
以下,以通过控制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来使冰的生成速度按照水的不同的单位高度恒定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参照图10,在制冰隔室320a作为一例形成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从上侧越朝向下侧先是越增大而达到最大之后,将再次越减小。
作为一例,以将直径为50mm的球形态的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或者制冰隔室自身)按6mm高度(单位高度)区分为九个区间(A区间至I区间)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此时,需要明确的是对单位高度的大小及区分的区间的数目并不进行限定。
在将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以单位高度区分的情况下,被区分的各不同区间的高度中,A区间至H区间的高度相同,I区间的高度低于其余区间的高度。当然,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直径及被区分的区间的数目,被区分的所有区间的单位高度可以相同。
在复数个区间中,E区间是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大的区间。例如,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大的区间可以包括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直径、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平截面积或圆周周缘最大的部分。
如上所述,假设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恒定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恒定的情况,E区间中的冰生成速度最慢,A区间及I区间中的冰生成速度最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单位高度的冰的生成速度不同,因此,每单位高度的冰的透明度不同,在特定区间中的冰的生成速度过快,从而引起包含气泡而使透明度变低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从而在生成冰的过程中,使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向水侧移动,并且每单位高度使生成冰的速度相同或相似。
具体而言,由于E区间的质量最大,可以将E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5设定为最小。由于D区间的质量小于E区间的质量,冰的生成速度与质量的变小相应地变快,因而需要延迟冰生成速度。因此,D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4可以被设定为高于E区间中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5。
基于相同的理由,由于C区间的质量小于D区间的质量,C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3可以被设定为高于D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4。并且,由于B区间的质量小于C区间的质量,B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2可以被设定为高于C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3。并且,由于A区间的质量小于B区间的质量,A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1可以被设定为高于B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2。
基于相同的理由,从E区间越向下侧,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越减小,因此,可以从E区间越向下侧,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越增大(参照W6、W7、W8、W9)。
因此,观察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变化模式的话,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后,从最初区间到中间区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阶段性地减小。
在作为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小的区间的中间区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达到最小。从所述中间区间的下一个区间开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再次阶段性地增大。
利用这样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控制,每单位高度使冰的透明度变得均匀,并使气泡汇集到最下侧区间。由此,当从冰的整体观察时,在局部的部分汇集有气泡,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可以整体上透明。
如上所述,即使所述制冰隔室320a不是球形态,在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透明的冰。
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小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作为一例,在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反比的方式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并且,通过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能够生成透明的冰。
例如,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减小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作为一例,在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可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正比的方式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观察生成球形态的冰的情况下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变模式的话,在制冰过程中,从最初区间到中间区间为止,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增大。
在作为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小的区间的中间区间,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达到最大。从所述中间区间的下区间开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再次减小。
或者,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可以通过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来生成透明的冰。
例如,可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正比的方式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并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反比的方式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如本实施例所述,在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控制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冰的生成速度可以实质上相同或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另外,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步骤S8)。当判断为制冰结束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关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步骤S9)。
作为一例,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参考温度,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制冰结束,从而关闭透明冰加热器430。
此时,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和各个制冰隔室320a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为了判断已在所有的制冰隔室320a中冰的生成结束,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在从判断为制冰结束的时点经过了预定时间之后,或者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低于所述第一参考温度的第二参考温度时,开始移冰。
若制冰结束,则为了进行移冰,所述控制部800运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及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步骤S10)。
当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开启时,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及所述第二托盘380中的一方以上,从而使冰能够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及第二托盘380中的一方以上的表面(内表面)分离。
并且,所述加热器290、430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接触面,从而使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间达到可分离的状态。
若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运转设定时间,或者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关闭参考温度以上,则所述控制部800将开启的加热器290、430关闭(步骤S10)。虽未进行限定,所述关闭参考温度可以被设定为零上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800运转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向正方向移动(步骤S11)。
如图13所示,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托盘380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
另外,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力利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传递给所述第一推进器260。此时,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将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下降,所述延长部264贯穿所述连通孔320e并施压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冰。
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冰过程中,在所述延长部264施压冰之前,冰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即,在开启的加热器的热量的作用下,冰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表面分离。在此情况下,冰在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的状态下,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移动。
作为另一例,即使所述加热器的热量施加给所述第一托盘320,也可能会有冰未能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表面分离的情况。
因此,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的正方向移动时,冰可能会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紧贴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在此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过程中,通过使通过了所述连通孔320e的所述延长部264施压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紧贴的冰,能够将冰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
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的冰可以再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
在冰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移动的情况下,即使不向所述第二托盘380施加外力,也可以利用其自重而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如果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过程中,冰未能利用其自重而从所述第二托盘380掉落,如图13所示,当所述第二推进器540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而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时,冰也可以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并向下方掉落。
具体而言,在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将与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延长部544接触。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持续地移动时,所述延长部544将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而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变形,所述延长部544的施压力传递给冰,从而使冰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表面分离。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表面分离的冰向下方掉落并可以保存到所述冰贮存器600。
在本实施例中,将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托盘380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而变形的位置称为移冰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从制冰位置向移冰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测所述冰贮存器600的满冰与否。
作为一例,所述满冰感测杠杆520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旋转,在所述满冰感测杠杆520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满冰感测杠杆520的旋转受到冰的干涉时,可以判断为所述冰贮存器600达到满冰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满冰感测杠杆520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满冰感测杠杆520的旋转未受到冰的干涉时,可以判断为所述冰贮存器600未达到满冰状态。
在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冰之后,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反方向移动(步骤S11)。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将从所述移冰位置朝向供水位置移动。
若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图6的供水位置,则所述控制部800停止所述驱动部480(步骤S1)。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反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若所述第二托盘380与所述延长部544隔开,则变形的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反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力利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传递给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从而使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上升,所述延长部264将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逃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与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对应地决定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利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生成的冷气可以供应给所述冷冻室32。
利用供应到所述冷冻室32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热传递,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可以相变为冰。
在本实施例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考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预设定的制冷力而决定。
在本实施例中,将考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预设定的制冷力而决定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或输出)称为参考加热量。水的每单位高度的参考加热量(或参考输出)的大小不同。
但是,当所述冷冻室32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间的热传递量改变时,如果未将其反映来调节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将发生每单位高度的冰的透明度不同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的情况,或者是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温度低于所述冷冻室32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相反地,作为一例,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少的情况,或者门被打开并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温度高于所述冷冻室32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或者向所述冷冻室32投放温度高于所述冷冻室32内的冷气的温度的食物的情况,或者用于对蒸发器进行除霜的除霜加热器(未图示)被开启的情况。
例如,在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变低,或者所述冷冻室32的运转模式从一般模式变更为急速冷却模式,或者压缩机及风扇中的一种以上的输出增大,或者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增大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增大。
相反地,在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变高,或者所述冷冻室32的运转模式从急速冷却模式变更为一般模式,或者压缩机及风扇中的一种以上的输出减小,或者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减小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减小。
在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所述制冰器200周边的冷气温度将下降,从而使冰的生成速度变快。
相反地,若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则所述制冰器200周边的冷气温度将上升,从而使冰的生成速度变慢,并使制冰时间变长。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将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在以关闭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状态执行制冰时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在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增加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相反地,在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制冰速度保持在所述规定范围内,则制冰速度将慢于气泡在制冰隔室320a的生成冰的部分中移动的速度,从而在生成冰的部分中将不存在有气泡。
以下,对在感测到门的开闭的情况下用于生成透明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举例进行说明。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出门开闭的情况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16是示出在制冰过程中水的按不同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变化及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变化的图。
图16的(a)是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门未被开闭的情况的图,图16的(b)是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门被开闭的情况的图。
参照图15及图16,开始制冰(步骤S4),在制冰过程中,透明冰加热器430被开启,由此可以生成冰。在制冰过程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以预设的制冷力进行运转。
例如,所述压缩机被开启,所述风扇可以以预设的输出进行动作。
在所述制冰过程中,所述门开闭感测部930可以对门(作为一例,开闭冷冻室的门)的开闭进行感测(步骤S41)。
若所述门被开,则所述冰箱外部的空气可能会流入到所述冷冻室32,因此,存在有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增大的可能性。并且,若所述门被打开,则所述冰箱外部的空气可以流入到所述冷冻室32,因此,存在有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增大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所述控制部800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及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而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或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由此,即使在开闭门的情况下,也能使透明冰的透明度变得均匀。
举例进行说明,若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是否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步骤S42)。
作为一例,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以上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相反地,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保持为小于第一设定温度时,可以判断为不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此时,所述第一设定温度是,比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放的时点上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更高的温度。
即,当所述门的开放时间较长,或者所述门被开放并向所述冷冻室32投放温度高于所述冷冻室32的冷气温度的食物时,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将会急剧地上升,因此,为了迅速冷却所述冷冻室32,可以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步骤S43)。
当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时,与之对应地,所述控制部800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增加(步骤S44)。
或者,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相反地,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相比并未高出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不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即,在所述门的开放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冰箱外部的空气的温度的影响较少,从而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变化可能会较小。在此情况下,可以不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保持当前的制冷力(步骤S45)。
在确定为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是否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步骤S46)。
作为一例,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为第二设定温度以上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并且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步骤S47)。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与感测门开闭之前的加热量相比减少。
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增大,由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温度增大的情况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温度的增大可能会延迟制冰速度,因此,可能会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如果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温度增加了的情况下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则存在有制冰速度会显著延迟的缺点。
因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温度增加的情况下,即使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也有可能因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上升而延迟冰的制冰速度,因此,通过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来能够降低消耗功率。
相反地,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保持为小于第二设定温度时,可以判断为不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在此情况下,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步骤S48)。
作为另一例,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相比增加第二设定值以上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并且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步骤S47)。
相反地,当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相比并未增加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不需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
作为又一例,当在感测出门开闭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为参考值以下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相反地,当在感测出门开闭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大于参考值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此时,所述参考值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最小加热量。
参照图16的(a),当在制冰过程中未感测出门的开闭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控制成按照各个不同的区间改变参考输出。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具有减小的模式(pattern)。
另一方面,参照图16的(b),当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出门的开闭时,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可以增大。
如上所述,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当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虽未进行限定,所述控制部800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关闭。
在特定区间中感测出门的开闭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了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对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是否达到了下一个区间的参考温度进行判断。
例如,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了的状态下,当经过设定时间,或者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了与减少加热量的区间的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区间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800正常地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控制(步骤S49)。
作为一例,当在制冰过程中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控制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时点可以是由时间或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确定的。
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与当前区间相对应的参考加热量开始进行运转,并且经过设定时间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变更为与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加热量。
在此情况下,与设定时间单独地,在存储器中预设定有用于变更区间的参考温度。
即,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中的参考温度可以预先设定并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参考温度可以不会在正常的制冰过程中不使用,而是只有在感测出门的开闭之后判断是否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时才会使用。
作为另一例,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与当前区间相对应的参考加热量开始进行运转,并且达到至用于变更区间的参考温度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变更为与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加热量。
在此情况下,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的参考温度可以被预先设定并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正常的制冰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参考温度来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控制。
如上所述那样,当利用用于变更区间的参考温度时,在感测出门的开闭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中达到用于开始执行下一个区间的参考温度为止所消耗的时间将会变长。
其结果,当在制冰的整体过程上考虑时,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出门开闭并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情况下的制冰时间,可以比在制冰过程中未感测出门的开闭的情况下的制冰时间更长。
参照图16的(b),在E区间中感测出门的开闭,并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减少的状态下,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与E区间、即下一个区间的F区间相对应的区间参考温度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变更为与所述F区间相对应的加热量。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使得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依次以与G区间至I区间相对应的参考加热量进行运转。
综上所述,在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只有在当前区间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当开始下一个区间时,在下一个区间正常地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控制(步骤S49)。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在感测出门的开闭之后,基于由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及由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和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由此,不仅能够使冷冻室的温度保持为目标温度,还能防止向制冰隔室供应过度的热量。
并且,在制冰隔室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通过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来能够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消耗功率。
图16的冰箱的控制方法以包括步骤S42至步骤S48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与此不同地,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也可以不包括步骤S42至步骤S45。即,当感测出门的开闭时,可以直接执行步骤S46。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步骤S42和步骤S46的顺序上不存在限定。即,也可以首先执行步骤S46,然后执行步骤S42。
在本发明中,冰箱的“运转”可以被定义为包括以下四个运转步骤:判断是否满足运转的开始条件进行判断的步骤;在满足所述开始条件的情况下,执行预设的运转的步骤;对是否满足运转的结束条件进行判断的步骤;以及在满足所述结束条件的情况下结束运转的步骤。
在本发明中,冰箱的“运转”可以区分为用于以通常的方式冷却冰箱储存室的一般运转和在满足特殊的条件时开始运转的特殊运转而被定义。本发明的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一般运转和特殊运转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优先执行特殊运转,并中断一般运转。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当所述特殊运转的执行结束时,重新开始执行所述一般运转。
在本发明中,运转的“冲突”可以被定义为:同时满足运转A的开始条件和运转B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在满足运转A的开始条件而执行运转A的过程中满足运转B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以及在满足运转B的开始条件而执行运转B的运转的过程中满足运转A的开始条件的情况。
另外,用于生成透明冰的一般运转(以下,称为“第一透明冰运转”)被定义为,在针对制冰隔室320a的供水结束之后,为了执行通常的制冰过程,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改变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或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的步骤。
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为了使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步骤。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所述已被开启的透明冰加热器430变更为在预先区分了的复数个区间每一个区间中预设的参考加热量可变。
所述预先区分了的复数个区间,可以包括:以所述要制冰的水的单位高度作为基准区分了的情况;以在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经过的时间作为基准区分了的情况;以及以在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只作为基准区分了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用于生成透明冰的特殊运转(以下,称为“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在满足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制冰过程的用于应对门负载的透明冰运转;和在满足所述除霜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制冰过程的用于应对除霜的透明冰运转等。
所述用于应对门负载的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当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时,为了去除因所述门开闭而投入到所述储存室的热负载,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的步骤。
所述用于应对门负载的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当满足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时,为了减小因所述投入的热负载而所述制冰速度降低并恶化制冰效率,将所述制冰速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而均匀地保持冰的透明度,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比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中的加热量减少的步骤。
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和用于运转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可以不同。
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和用于运转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可以不同。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指示: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判断是否需要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由此判断为需要变更制冷力的情况。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放之后,经过了第一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以及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出第一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是指: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判断是否需要变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由此判断为需要改变加热量的情况。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放之后,经过了第二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二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出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大于0的情况;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当前加热量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以及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另一例,在感测出所述门的开闭之后,当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大于0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相反地,当所述温度的变化量不大于0时,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和用于运转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均被满足之后,再次开始执行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开始进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经过了第A设定时间的情况;在开始进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A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以及在开始进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感测到的温度相比低了第A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开始进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经过了第B设定时间的情况;在开始进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B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在开始进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相比低了第B设定值以下的情况;在开始进行所述门负载应对运转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小于0的情况;以及用于开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门负载应对运转结束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设定温度和所述第A设定温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第二设定温度和所述第B设定温度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第一设定值和所述第A设定值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所述第二设定值和所述第B设定值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所述第二设定值可以根据复数个区间而不同地设定。所述第二设定值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大于所述第一设定值。

Claims (17)

1.一种冰箱,其中,包括:
储存室,用于保存食物;
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的温度;
门,用于开闭所述储存室;
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气;
托盘,形成制冰隔室,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所述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
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
加热器,用于向所述托盘提供热量;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
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
若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而判断为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则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若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变化而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则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
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为第二设定温度以上,或者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增加第二设定值以上,或者所述加热器的当前加热量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并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
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保持在小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的温度,或者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未增加所述第二设定值以上时,或者若所述加热器的当前加热量为所述参考值以下,则所述控制部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
若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而判断为不需要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则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中,
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
若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以上,则所述控制部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若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保持在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温度的温度,则所述控制部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中,
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
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打开的时点上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出第一设定值以上时,所述控制部增加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当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打开的时点上由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未高出所述第一设定值以上时,所述控制部保持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若所述控制部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则关闭所述加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若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增加,则所述控制部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冰箱,其中,
以所述水的单位高度作为基准,水的高度区分为复数个区间,
在复数个所述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中预先设定有所述加热器的参考加热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中,
在制冰过程中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若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则所述控制部减少当前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中,
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与当前区间的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温度,则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加热器以与所述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加热量进行运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托盘包括:
第一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以及
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
所述第二托盘在制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接触,并且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隔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任意一个由非金属材质形成,以降低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的传递速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二托盘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
所述加热器与所述第二托盘相邻配置,使得水在所述制冰隔室中从上侧开始冻结,
至少所述第二托盘由非金属材质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由柔性材质或软性材质形成,以在移冰过程中发生形态变形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15.一种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容置于储存室;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一同形成制冰隔室;以及加热器,用于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供应热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执行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的步骤;
在供水结束之后,在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供水位置朝向反方向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执行制冰的步骤;
在制冰过程中开启所述加热器的步骤;
在所述制冰过程中感测门的开闭的步骤;
若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则利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判断是否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步骤;以及
在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步骤,
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情况是,
在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为第二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
或者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增加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
或者所述加热器的当前加热量大于参考值的情况,
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后,
若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保持在小于所述第二设定温度的温度,或者当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与在感测到所述门的开闭之前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相比未增加所述第二设定值以上时,或者若所述加热器的当前加热量为所述参考值以下,则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
在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步骤中,关闭所述加热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中,还包括:
判断是否结束制冰的步骤;以及
若制冰结束,则使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朝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的步骤。
CN201980064194.2A 2018-10-02 2019-10-01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789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117821A KR102636442B1 (ko) 2018-10-02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819A KR20200038116A (ko) 2018-10-02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822 2018-10-02
KR1020180117822A KR20200038119A (ko) 2018-10-02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819 2018-10-02
KR10-2018-0117785 2018-10-02
KR1020180117785A KR102669631B1 (ko) 2018-10-02 제빙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KR10-2018-0117821 2018-10-02
KR1020180142117A KR102657068B1 (ko) 2018-11-16 2018-11-16 아이스 메이커의 제어방법
KR10-2018-0142117 2018-11-16
KR10-2019-0081713 2019-07-06
KR1020190081713A KR20210005788A (ko) 2019-07-06 2019-07-06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PCT/KR2019/012851 WO2020071741A1 (ko) 2018-10-02 2019-10-01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9460A CN112789460A (zh) 2021-05-11
CN112789460B true CN112789460B (zh) 2023-06-02

Family

ID=70055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4194.2A Active CN112789460B (zh) 2018-10-02 2019-10-01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404724A1 (zh)
EP (1) EP3862676A4 (zh)
CN (1) CN112789460B (zh)
AU (2) AU2019352419B2 (zh)
WO (1) WO20200717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23645A (zh) * 2020-12-14 2022-06-14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冰箱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31867A (ja) * 1987-11-17 1989-05-2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等の製氷装置
CN1215147A (zh) * 1997-09-26 1999-04-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冰箱
CN1455856A (zh) * 2000-09-01 2003-11-12 素村胜三 透明球形等立体形冰的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03033011A (zh) * 2011-10-04 2013-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器和使用制冰器的制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0543B2 (ja) * 1988-01-12 1994-09-07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透明氷の製氷方法
US4910974A (en) * 1988-01-29 1990-03-27 Hoshizaki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 Automatic ice making machine
JP2609741B2 (ja) * 1990-04-26 1997-05-14 株式会社東芝 自動製氷装置付冷蔵庫
JPH04124571A (ja) * 1990-09-14 1992-04-24 Toshiba Corp 自動製氷装置
JPH04313661A (ja) * 1991-04-10 1992-11-05 Toshiba Corp 製氷装置
JPH05312447A (ja) * 1992-05-08 1993-11-22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の自動製氷装置
JPH09269172A (ja) 1996-03-29 1997-10-14 Toshiba Corp 製氷装置
KR100199396B1 (ko) * 1996-12-30 1999-06-15 구자홍 그릴/팬 히터 제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H10318649A (ja) * 1997-05-15 1998-12-04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蒸発器と冷却室との間の空気の流動を防止するための遮断装置を備えた冷蔵庫
US6205800B1 (en) * 1999-05-12 2001-03-27 Carrier Corporation Microprocessor controlled demand defrost for a cooled enclosure
US6357720B1 (en) * 2001-06-19 2002-03-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lear ice tray
JP2003130510A (ja) * 2001-10-24 2003-05-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製氷装置及びこの装置を備えた冷凍冷蔵庫
KR100412948B1 (ko) * 2001-11-20 2003-12-31 주식회사 엘지이아이 냉장고용 제빙기의 급수량 표시장치 및 방법
JP2003232587A (ja) * 2002-02-08 2003-08-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製氷装置
US6935124B2 (en) * 2002-05-30 2005-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lear ice making apparatus, clear ice making method and refrigerator
US6745581B2 (en) * 2002-09-16 2004-06-08 The Coca-Cola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in refrigeration systems and heating systems
US6722142B1 (en) * 2003-02-07 2004-04-20 Sub-Zero Freezer Company, Inc. Refrigerated enclosure
KR101005697B1 (ko) * 2003-11-04 2011-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의 저온보상 램프 발열장치
US9585400B2 (en) * 2004-03-23 2017-03-07 The Middleby Corporation Conveyor ove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131280B2 (en) * 2004-10-26 2006-11-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ice in a compact ice maker
BRPI0621346B1 (pt) * 2006-02-15 2020-05-26 Lg Electronics Inc Aparelho para super-resfriamento e método de operar o mesmo
US7878009B2 (en) * 2006-08-30 2011-02-01 U-Line Corporation Cooling unit with data logging control
US20080092574A1 (en) * 2006-10-20 2008-04-24 Doberstein Andrew J Cooler with multi-parameter cube ice maker control
DE102006061100A1 (de) * 2006-12-22 2008-06-26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Eisbereiter, damit ausgestattes Kältegerät und Eisbereitungsverfahren
KR100924365B1 (ko) * 2007-11-23 2009-10-30 주식회사 대창 제빙기의 이빙 방법
TWI513947B (zh) * 2008-12-24 2015-12-21 Panasonic Corp Refrigerators and compressors
US8099968B2 (en) * 2009-01-29 2012-01-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irculating air within an icemaker compartment of a refrigerator
KR101968563B1 (ko) * 2011-07-15 2019-08-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KR102023412B1 (ko) * 2012-06-12 2019-09-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US9890984B2 (en) * 2012-06-28 2018-02-13 Supercooler, Inc. Supercooling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2130632B1 (ko) * 2013-01-02 2020-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이스 메이커
US10260789B2 (en) * 2016-04-13 2019-04-16 Whirlpool Corporation Ice making assembly with twist ice tray and directional cool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31867A (ja) * 1987-11-17 1989-05-24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冷蔵庫等の製氷装置
CN1215147A (zh) * 1997-09-26 1999-04-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冰箱
CN1455856A (zh) * 2000-09-01 2003-11-12 素村胜三 透明球形等立体形冰的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03033011A (zh) * 2011-10-04 2013-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冰器和使用制冰器的制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9352419B2 (en) 2023-03-30
US20210404724A1 (en) 2021-12-30
EP3862676A4 (en) 2022-08-10
AU2019352419A1 (en) 2021-05-27
AU2023204204A1 (en) 2023-07-27
CN112789460A (zh) 2021-05-11
WO2020071741A1 (ko) 2020-04-09
EP3862676A1 (en)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10005799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12789460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28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89471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35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33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27A (zh) 冰箱
CN112752940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2771340B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AU2019353487B2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12771326B (zh) 冰箱
CN112789462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EP3862707A1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KR20210005788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210005781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210005800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210005780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20210005790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CN112805518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KR20210005791A (ko) 냉장고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