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0453A -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0453A
CN112780453A CN202011221093.2A CN202011221093A CN112780453A CN 112780453 A CN112780453 A CN 112780453A CN 202011221093 A CN202011221093 A CN 202011221093A CN 112780453 A CN112780453 A CN 112780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or
engaging
evaporated fuel
elastic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210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坪井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a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a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a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an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80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045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15/03504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adapted to avoid loss of fuel or fuel vapour, e.g. with vapour recove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54Details of the absorption canis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9Layout of the fuel vapour instal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35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 B60K15/03504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adapted to avoid loss of fuel or fuel vapour, e.g. with vapour recovery systems
    • B60K2015/03514Fuel tanks characterised by venting means adapted to avoid loss of fuel or fuel vapour, e.g. with vapour recovery systems with vapor recovery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025/0863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with means dealing with condensed fuel or water, e.g. having a liquid tra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削减组装壳体构件和保护器所需的零部件个数,提高组装作业性。吸附罐(10)包括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利用多个快速装配机构(110、120、130、140、150、160)组装。多个快速装配机构包括设于吸附罐壳体(12)的卡合突起、和设于保护器(14)且能够利用弹性变形与卡合突起卡合的弹性卡合片(112、122、132、142、152、162)。卡合突起和弹性卡合片通过使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沿一个方向相对移动而卡合。

Description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蒸发燃料处理装置。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的下表面部且对产生在车辆的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进行处理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构件,其收纳了能够使蒸发燃料吸附和脱离的吸附材料;以及保护器,其覆盖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壳体构件利用螺纹紧固安装于保护器,该保护器利用螺纹紧固而固定于车辆的侧架。保护器针对因车辆行驶而产生的飞石、泥水等来保护壳体构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480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以往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由于壳体构件利用螺纹紧固安装于保护器,因此存在零部件个数较多,其组装作业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削减组装壳体构件和保护器所需的零部件个数、提高组装作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所公开的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设置在车辆的下表面部且用于处理在该车辆的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其中,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构件,其收纳了能够使所述蒸发燃料吸附和脱离的吸附材料;以及保护器,其覆盖所述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所述壳体构件和所述保护器利用多个快速装配机构组装在一起,所述多个快速装配机构包括设于一个构件的被卡合部、和设于另一构件且能够利用弹性变形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所述被卡合部和所述卡合部通过使所述壳体构件和所述保护器沿一个方向相对移动而卡合。
根据第1技术方案,通过使壳体构件和保护器沿一个方向相对移动,从而使多个快速装配机构的被卡合部和卡合部利用卡合部的弹性变形而卡合。由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壳体构件和保护器。另外,由于利用多个快速装配机构来组装壳体构件和保护器,因而不需要螺纹部件,能够削减零部件个数。因而,能够削减组装壳体构件和保护器所需的零部件个数,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第2技术方案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基于第1技术方案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中,所述保护器具有大致水平状的底板部,在所述底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排水孔。
根据第2技术方案,能够使侵入到保护器的底板部上的水从排水孔排出。
第3技术方案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基于第2技术方案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中,在所述底板部形成有盖部,该盖部自下方覆盖所述排水孔且将从该排水孔排出来的水自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开口的排水口排出。
根据第3技术方案,能够利用盖部抑制飞石、泥水等自保护器的排水孔向底板部上的侵入。另外,能够使从底板部上经由排水孔排出来的水自排水口向车辆的后方排出。另外,在因车辆行驶导致的外部气体的流动而在排水口的周边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能够使排水口内的水高效地排出。
第4技术方案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基于第1~3中任一项技术方案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中,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包括缓冲件,该缓冲件夹在所述壳体构件与所述保护器之间。
根据第4技术方案,利用缓冲构件吸收在壳体构件与保护器之间产生的晃动,能够抑制由于该振动导致的杂音的产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削减组装壳体构件和保护器所需的零部件个数,并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附罐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吸附罐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吸附罐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吸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排水孔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1卡合突起的外观图。
图9是表示第2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卡合突起的外观图。
图11是表示第3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3卡合突起的外观图。
图13是表示第4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4卡合突起的外观图。
图15是表示第5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5卡合突起的外观图。
图17是表示第6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第6卡合突起的外观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吸附罐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保护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吸附罐(蒸发燃料处理装置);12、吸附罐壳体(壳体构件,一个构件);14、保护器(另一构件);35、底板部;41、排水孔;42、盖部;43、排水口;53、缓冲件;110、第1快速装配机构;111、第1卡合突起(被卡合部);112、第1弹性卡合片(卡合部);120、第2快速装配机构;121、第2卡合突起(被卡合部);122、第2弹性卡合片(卡合部);130、第3快速装配机构;131、第3卡合突起(被卡合部);132、第3弹性卡合片(卡合部);140、第4快速装配机构;141、第4卡合突起(被卡合部);142、第4弹性卡合片(卡合部);150、第5快速装配机构;151、第5卡合突起(被卡合部);152、第5弹性卡合片(卡合部);160、第6快速装配机构;161、第6卡合突起(被卡合部);162、第6弹性卡合片(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作为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吸附罐。图1是表示吸附罐的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吸附罐而得到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吸附罐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图3的IV-IV线向视剖视图,图5是表示吸附罐的分解立体图。图中的方位对应于车辆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即,前后方向对应于车长方向。另外,上下方向对应于车高方向。另外,左右方向对应于车宽方向。如图1所示,吸附罐10包括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如图4所示,吸附罐壳体12设置在车辆的下表面部即车身的车底板16的下表面侧。
(吸附罐壳体12)
如图5所示,吸附罐壳体12具有壳体主体18和盖板20。壳体主体18具有:主壳体部18a,其形成为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于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且上下方向上的高度较低的中空方筒状;以及副壳体部18b,其以横向排列状并列设置于主壳体部18a的左侧且形成为中空圆筒状。主壳体部18a和副壳体部18b形成为将前表面封闭且后表面开口的筒状。主壳体部18a和副壳体部18b利用在两壳体部18a、18b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以水平状架设于彼此之间的带板状的连结部19而相互连结(参照图3)。
如图3所示,在主壳体部18a的前表面部形成有连通内外且向前方突出的圆管状的箱口22和吹扫口23。箱口22配置于主壳体部18a的前表面部的右端部。吹扫口23相邻地配置于箱口22的左方。副壳体部18b的前部比主壳体部18a的前表面部向前方伸出。在副壳体部18b的前表面部形成有连通内外且向前方突出的圆管状的大气口24。
盖板20以封闭壳体主体18的后表面开口部的方式与该壳体主体18结合(参照图2)。在壳体主体18内分别填充并收纳有能够吸附蒸发燃料(汽油挥发气)和能够使蒸发燃料(汽油挥发气)脱离的吸附材料。吸附材料例如由粒状的活性炭等形成。吸附罐壳体12的壳体主体18和盖板20为树脂制。吸附罐壳体1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壳体构件”。
在主壳体部18a的上表面、右侧面和下表面形成有以吸附罐壳体1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沿周向呈大致C字状延伸的多个周向肋26。多个周向肋26相互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以平行状配置。另外,在主壳体部18a的上表面形成有与周向肋26以正交状交叉的轴向肋27。另外,虽未图示,但在主壳体部18a的下表面,与周向肋26以正交状交叉的多个轴向肋呈网格状形成。
如图2所示,在盖板20的后表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纵向肋28。多个纵向肋28相互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以平行状配置。另外,在盖板20的后表面形成有以网格状与纵向肋28交叉的多个横向肋29。
在主壳体部18a的前表面部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前侧的托架部31。另外,在盖板20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后侧的托架部32。
(保护器14)
如图5所示,保护器14具有底板部35、左侧板部36、右侧板部37、后板部38以及辅助侧板部39。保护器14为树脂制。底板部35覆盖吸附罐壳体12的下表面,且形成为大致水平板状。底板部35具有比将吸附罐壳体12从上方投影而成的形状略大的形状。底板部35具有形成前高后低的阶梯状的前段部35a和后段部35b。在前段部35a和后段部35b之间形成有具有平缓的倾斜的倾斜部35c。在前段部35a的前侧形成有具有朝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平缓的倾斜的前高后低部35d。在前段部35a的左端部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带板状的伸出部35e。
左侧板部36覆盖吸附罐壳体12的左侧面,形成为自底板部35的左侧端缘向上方立起的平壁状。右侧板部37覆盖吸附罐壳体12的右侧面,形成为自底板部35的右侧端缘向上方立起的平壁状。后板部38覆盖吸附罐壳体12的后表面,形成为自底板部35的后端缘向上方立起的平壁状。后板部38的左右两端部与左侧板部36的后端部以及右侧板部37的后端部连接。辅助侧板部39覆盖吸附罐壳体12的副壳体部18b的前端部的右侧面,形成为自底板部35的伸出部35e的右侧端缘向上方立起的平壁状。保护器14的各板部35、36、37、38、39具有比吸附罐壳体12的高度略低的高度。此外,各板部35、36、37、38、39的高度也可以适当变更。
在底板部35的前段部35a、后段部35b以及倾斜部35c,各形成有三个呈列状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大致四边形状的排水孔41。各列的排水孔41沿左右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另外,在底板部35的伸出部35e也形成有排水孔41。图6是表示排水孔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在底板部35形成有从下方覆盖排水孔41的平板状的盖部42。盖部42自排水孔41的前缘部朝向后方而向斜下方呈倾斜状延伸。在排水孔41的口边缘部与盖部42之间形成有排水口43。盖部42的左右两侧缘与排水孔41的左右两侧缘相连。
如图5所示,在保护器14以左右对称状形成有以前后两个为一组并构成前后两组的L字状的支承肋45。前组的左侧的两个支承肋45形成于底板部35的前段部35a与左侧板部36所成的角部。前组的右侧的两个支承肋45形成于底板部35的前段部35a与右侧板部37所成的角部。后组的左侧的两个支承肋45形成于底板部35的后段部35b与左侧板部36所成的角部。后组的右侧的两个支承肋45形成于底板部35的后段部35b与右侧板部37所成的角部。
(保护器14的相对于吸附罐壳体12的安装构造)
如图3所示,在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之间设有第1~第6快速装配机构110、120、130、140、150、160。第1快速装配机构110配置于吸附罐10的左侧中央部。第2快速装配机构120配置于吸附罐10的右侧前部。第3快速装配机构130配置于吸附罐10的后侧左部。第4快速装配机构140配置于吸附罐10的后侧右部。第5快速装配机构150配置于吸附罐10的左侧前部。第6快速装配机构160配置于吸附罐10的前侧中央部。
图7是表示第1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第1卡合突起的外观图。如图7所示,第1快速装配机构110包括在吸附罐壳体12的副壳体部18b的左侧面突出的T字状的第1卡合突起111、和形成于保护器14的左侧板部36的第1弹性卡合片112。如图8所示,第1卡合突起11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卡合爪111a和自卡合爪111a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加强肋111b。吸附罐壳体1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一个构件”。保护器14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另一构件”。
如图7所示,第1弹性卡合片112以使左侧板部36的对应部分向内方即右方以台阶状偏移的方式形成为大致门形状(参照图5)。第1弹性卡合片112形成为能够向左方弹性变形(参照图7中双点划线112)。在第1弹性卡合片112形成有纵长四边形状的第1卡合孔112a。利用第1弹性卡合片112的弹性变形,而使第1卡合孔112a能够与第1卡合突起111卡合。详细而言,使第1弹性卡合片112的上端部的横边部能够与第1卡合突起111的卡合爪111a卡合。第1卡合突起111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被卡合部”。第1弹性卡合片11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卡合部”。
图9是表示第2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2卡合突起的外观图。如图9所示,第2快速装配机构120包括在吸附罐壳体12的主壳体部18a的右侧面突出的第2卡合突起121、和形成于保护器14的右侧板部37的第2弹性卡合片122。如图10所示,第2卡合突起12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卡合爪121a和自卡合爪121a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加强肋121b。在第2卡合突起121的基端部形成有与主壳体部18a连续的大致四边形板状的基座部123。
如图9所示,第2弹性卡合片122以使右侧板部37的对应向内方即左方以台阶状偏移的方式形成为大致门形状(参照图5)。第2弹性卡合片122形成为能够向右方弹性变形(参照图9中双点划线122)。在第2弹性卡合片122形成有纵长四边形状的第2卡合孔122a。利用第2弹性卡合片122的弹性变形,而使第2卡合孔122a能够与第2卡合突起121卡合。详细而言,使第2弹性卡合片122的上端部的横边部能够与第2卡合突起121的卡合爪121a卡合。第2卡合突起121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被卡合部”。第2弹性卡合片12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卡合部”。
图11是表示第3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第3卡合突起的外观图。如图11所示,第3快速装配机构130包括在吸附罐壳体12的盖板20的后侧面突出的第3卡合突起131、和形成于保护器14的后板部38的第3弹性卡合片132。如图12所示,第3卡合突起13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卡合爪131a和自卡合爪131a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加强肋131b。卡合爪131a与对应部位处的横向肋29连续地形成。加强肋131b与对应部位处的纵向肋28连续地形成。
如图11所示,第3弹性卡合片132以使后板部38的对应部分向内方即前方以台阶状偏移的方式形成为大致门形状(参照图5)。第3弹性卡合片132形成为能够向后方弹性变形(参照图11中双点划线132)。在第3弹性卡合片132形成有纵长四边形状的第3卡合孔132a。利用第3弹性卡合片132的弹性变形,而使第3卡合孔132a能够与第3卡合突起131卡合。详细而言,使第3弹性卡合片132的上端部的横边部能够与第3卡合突起131的卡合爪131a卡合。第3卡合突起131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被卡合部”。第3弹性卡合片13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卡合部”。
图13是表示第4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第4卡合突起的外观图。如图13所示,第4快速装配机构140包括在吸附罐壳体12的盖板20的后侧面突出的第4卡合突起141、和形成于保护器14的后板部38的第4弹性卡合片142。如图14所示,第4卡合突起14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卡合爪141a和自卡合爪141a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的加强肋141b。卡合爪141a与对应部位处的横向肋29连续地形成。加强肋141b与对应部位处的纵向肋28连续地形成。
如图13所示,第4弹性卡合片142以使后板部38的对应部分向内方即前方以台阶状偏移的方式形成为大致门形状(参照图5)。第4弹性卡合片142形成为能够向后方弹性变形(参照图13中双点划线142)。在第4弹性卡合片142形成有纵长四边形状的第4卡合孔142a。利用第4弹性卡合片142的弹性变形,而使第4卡合孔142a能够与第4卡合突起141卡合。详细而言,使第4弹性卡合片142的上端部的横边部能够与第4卡合突起141的卡合爪141a卡合。第4卡合突起141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被卡合部”。第4弹性卡合片14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卡合部”。
图15是表示第5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第5卡合突起的外观图。如图15所示,第5快速装配机构150包括在吸附罐壳体12的副壳体部18b的左侧面突出的第5卡合突起151、和形成于保护器14的左侧板部36的第5弹性卡合片152。如图16所示,第5卡合突起15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肋状。
如图15所示,第5弹性卡合片152以大致门形状形成于左侧板部36(参照图5)。第5弹性卡合片152形成为能够向左方弹性变形(参照图15中双点划线152)。在第5弹性卡合片152形成有纵长四边形状的第5卡合孔152a。利用第5弹性卡合片152的弹性变形,而使第5卡合孔152a能够与第5卡合突起151卡合。详细而言,使第5弹性卡合片152的上端部的横边部能够与第5卡合突起151卡合。另外,使第5卡合突起151的前端面能够相对于第5弹性卡合片152的前侧的纵边部抵接或者接近。另外,第5弹性卡合片152的后侧的纵边部以越过第5卡合突起151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第5卡合突起151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被卡合部”。第5弹性卡合片15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卡合部”。
图17是表示第6快速装配机构的剖视图,图18是表示第6卡合突起的外观图。如图17所示,第6快速装配机构160包括形成于吸附罐壳体12的连结部19的第6卡合突起161、和形成在保护器14的底板部35上的第6弹性卡合片16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6卡合突起161由吸附罐壳体12的连结部19自身的前端部形成(参照图18)。
第6弹性卡合片162具有:在底板部35上立起的带板状的纵片部162a、形成于纵片部162a的上端部且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卡定爪162b、以及在纵片部162a的前侧突出并沿纵向延伸的肋部162c。纵片部162a的上部形成为能够向前方弹性变形(参照图17中双点划线162)。利用纵片部162a的上部的弹性变形,而使卡定爪162b能够与第6卡合突起161卡合。第6卡合突起161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被卡合部”。第6弹性卡合片162相当于本说明书所说的“卡合部”。
(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的组装)
从图5所示的状态,将吸附罐壳体12保持水平状态不变地从上方以嵌入的方式向保护器14内按压。于是,对于第1快速装配机构110,第1卡合突起111与第1弹性卡合片112抵接,第1卡合突起111在第1弹性卡合片112滑动,由此,使第1弹性卡合片112挠曲。然后,在第1卡合突起111越过第1弹性卡合片112的同时,第1弹性卡合片112利用弹性复原而与第1卡合突起111卡合(参照图7)。
另外,对于第2快速装配机构120,第2卡合突起121与第2弹性卡合片122抵接,第2卡合突起121在第2弹性卡合片122滑动,由此,使第2弹性卡合片122挠曲。然后,在第2卡合突起121越过第2弹性卡合片122的同时,第2弹性卡合片122利用弹性复原而与第2卡合突起121卡合(参照图9)。
另外,对于第3快速装配机构130,第3卡合突起131与第3弹性卡合片132抵接,第3卡合突起131在第3弹性卡合片132滑动,由此,使第3弹性卡合片132挠曲。然后,在第3卡合突起131越过第3弹性卡合片132的同时,第3弹性卡合片132利用弹性复原而与第3卡合突起131卡合(参照图11)。
另外,对于第4快速装配机构140,第4卡合突起141与第4弹性卡合片142抵接,第4卡合突起141在第4弹性卡合片142滑动,由此,使第4弹性卡合片142挠曲。然后,在第4卡合突起141越过第4弹性卡合片142的同时,第4弹性卡合片142利用弹性复原而与第4卡合突起141卡合(参照图13)。
另外,对于第5快速装配机构150,第5卡合突起151与第5弹性卡合片152抵接,第5卡合突起151在第5弹性卡合片152滑动,由此,使第5弹性卡合片152挠曲。然后,在第5卡合突起151越过第5弹性卡合片152的同时,第5弹性卡合片152利用弹性复原而与第5卡合突起151卡合(参照图15)。
另外,对于第6快速装配机构160,第6卡合突起161与第6弹性卡合片162的卡定爪162b抵接,第6卡合突起161在卡定爪162b滑动,由此,使第6弹性卡合片162挠曲。然后,在第6卡合突起161越过卡定爪162b的同时,第6弹性卡合片162利用弹性复原而与第6卡合突起161卡合(参照图17)。
如上所述,吸附罐壳体12利用第1~第6快速装配机构110、120、130、140、150、160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定位了的状态且以防脱状态组装于保护器14(参照图1~图3)。由此,吸附罐壳体12的下表面侧,即吸附罐壳体12的下表面、左侧面、右侧面、后表面以及吸附罐壳体12的副壳体部18b的前端部的右侧面被保护器14覆盖。
另外,利用保护器14的多个支承肋45,以在左右方向上定位了的状态稳定地支承吸附罐壳体12。并且,在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之间形成在前后方向上连通的间隙47(参照图4)。
(吸附罐壳体12的相对于车身的搭载)
如图4所示,吸附罐壳体12的两托架部31、32分别利用由安装螺栓50进行的螺纹紧固来安装于车身的车底板16的下表面侧。由此,吸附罐壳体12成为以双支承状态搭载于车辆的下表面部即车身的车底板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车底板16安装前侧的托架部31时,使用了前后两个安装螺栓50,但也可以使用一个。
另外,箱口22经由配管构件与燃料箱连接。另外,吹扫口23(参照图3)经由配管构件与发动机(内燃机)的进气通路连接。另外,大气口24(参照图3)向大气开放。
(车辆行驶时)
对于吸附罐10,由于吸附罐壳体12的下表面侧被保护器14覆盖,因而能够针对因车辆行驶而溅起的飞石、泥水等保护吸附罐壳体12。
另外,由于在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之间设定有间隙47,因而外部空气能够由于车辆行驶而自前端开口侧向后端开口侧穿过间隙47(参照图4)。
另外,侵入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之间的间隙47而会在保护器14的底板部35上滞留的水W自排水孔41排出(参照图6中箭头Y1)。该水W经由排水孔41流到盖部42上并自排水口43向车辆的后方排出(参照图6中箭头Y2)。此时,在因车辆的行驶而流过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之间的间隙47的气流、流过盖部42的下表面侧的气流所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水W向外部顺畅地排出。
(实施方式1的优点)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在一个方向即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第1~第6快速装配机构110、120、130、140、150、160的第1~第6卡合突起111、121、131、141、151、161与弹性卡合片112、122、132、142、152、162利用弹性卡合片112、122、132、142、152、162的弹性变形而卡合。由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另外,由于利用第1~第6快速装配机构110、120、130、140、150、160组装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因而不需要螺纹部件,能够削减零部件个数。因而,能够削减组装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所需要的零部件个数,而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另外,通过将保护器14设为树脂制,相比于金属制的保护器,能够谋求轻量化和低成本化。另外,空气因车辆的行驶而在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之间的间隙47穿过,因而能够抑制在间隙47积蓄热。
另外,在保护器14所具有的底板部35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排水孔41。因而,能够使侵入到保护器14的底板部35上的水W自排水孔41排出。
另外,在保护器14的底板部35形成有盖部42,该盖部42从下方覆盖排水孔41且将从排水孔41排出来的水W自向车辆的后方开口的排水口43排出。因而,能够利用盖部42抑制飞石、泥水等自保护器14的排水孔41向底板部35上的侵入。
另外,从底板部35上经由排水孔41排出来的水W能够自排水口43向车辆的后方排出。另外,在由于车辆行驶所产生的外部气体的流动而在排水口43的周边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能够使排水口43内的水高效地排出。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是对实施方式1施加变更而成的,因而说明其变更部分,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9是表示吸附罐的剖视图,图20是表示保护器的俯视图。如图20所示,在保护器14的底板部35上,利用粘接等安装有具有规定的厚度(高度)的横长的缓冲件53。缓冲件53例如由发泡聚氨酯、发泡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缓冲件53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底板部35的排水孔41的相邻的列之间、最前列的排水孔41的前侧以及最后列的排水孔41的前侧。
如图19所示,通过在保护器14组装吸附罐壳体12,从而缓冲件53以被弹性压缩了的状态夹在保护器14与吸附罐壳体12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缓冲件53吸收在吸附罐壳体12与保护器14之间产生的晃动,而能够抑制由于该振动导致的杂音的产生。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所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在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吸附罐壳体12和保护器14沿一个方向即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从而进行了组装,但也可以通过使其沿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相对地移动来进行组装。另外,保护器14大致整个地覆盖吸附罐壳体12的至少下表面即可。另外,快速装配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即可,其数量并不被限定。另外,快速装配机构的结构也可以变更。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将多个快速装配机构的被卡合部设于吸附罐壳体12、将卡合部设于保护器14,但也可以将多个快速装配机构中的至少一个快速装配机构的被卡合部设于保护器14,将卡合部设于吸附罐壳体12。另外,保护器14的盖部42也可以省略。

Claims (4)

1.一种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设置在车辆的下表面部且用于处理在该车辆的燃料箱内产生的蒸发燃料,其中,
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包括:
壳体构件,其收纳了能够使所述蒸发燃料吸附和脱离的吸附材料;以及
保护器,其覆盖所述壳体构件的下表面侧,
所述壳体构件和所述保护器利用多个快速装配机构组装在一起,
所述多个快速装配机构包括设于一个构件的被卡合部、和设于另一构件且能够利用弹性变形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被卡合部和所述卡合部通过使所述壳体构件和所述保护器沿一个方向相对移动而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保护器具有大致水平状的底板部,
在所述底板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排水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中,
在所述底板部形成有盖部,该盖部自下方覆盖所述排水孔且将从该排水孔排出来的水自向所述车辆的后方开口的排水口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其中,
该蒸发燃料处理装置包括缓冲件,该缓冲件夹在所述壳体构件与所述保护器之间。
CN202011221093.2A 2019-11-05 2020-11-05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Withdrawn CN1127804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00569 2019-11-05
JP2019200569A JP2021076015A (ja) 2019-11-05 2019-11-05 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0453A true CN112780453A (zh) 2021-05-11

Family

ID=75686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21093.2A Withdrawn CN112780453A (zh) 2019-11-05 2020-11-05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31384A1 (zh)
JP (1) JP2021076015A (zh)
CN (1) CN11278045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2646B2 (ja) * 2021-03-17 2023-08-23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76015A (ja) 2021-05-20
US20210131384A1 (en) 2021-05-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10842B2 (en) Vehicular canister attachment structure
US10174722B2 (en) Fuel vapor recovering structure
US6907865B1 (en) Fuel tank assembly
US7222894B2 (en) Bumper face fastening structure
EP2130708A1 (en) Fuel tank cap for a fuel tank
US7690689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US5868428A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a canister for reducing transmission of vibration generated in a wheel to the canister
CN112780453A (zh)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KR100771663B1 (ko) 연료가스 저감장치를 구비한 캐니스터
US10711737B2 (en) Conduit mounting device
CN110036192B (zh)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JPH10205400A (ja)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及び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236471B2 (ja) 自動2輪車の吸気構造
CN108301943B (zh) 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JP4997148B2 (ja) キャニスタの取付構造
JP4295587B2 (ja) 空気吸入パイプの端末構造
KR100736410B1 (ko) 자동차 캐니스터의 에어 드레인장치
KR200424252Y1 (ko) 자동차 캐니스터의 에어 드레인장치
US10563627B2 (en) Air cleaner unit and engine having the same
US8695328B2 (en) Exhaust purifying apparatus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4537954B2 (ja) エアクリーナ
JP7473874B2 (ja) 車両のキャニスタ装置
JP2021004574A (ja) 車両用キャニスタの取付構造
JPH11227474A (ja) エンジン補機の組付構造
US20220371678A1 (en) Straddle-type sea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