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6890A -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6890A
CN112776890A CN201911061005.4A CN201911061005A CN112776890A CN 112776890 A CN112776890 A CN 112776890A CN 201911061005 A CN201911061005 A CN 201911061005A CN 112776890 A CN112776890 A CN 1127768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terrain vehicle
mounting
rocker arm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0610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 Intelligent Changzhou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6100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7689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5581 priority patent/WO202108337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776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6890A/zh
Priority to US17/730,450 priority patent/US20220250685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3/00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 B62D23/005Combined superstructure and frame, i.e. monocoque constructions with integrated chassis in the whole shell, e.g. meshwork, tub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01Arrang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dampers
    • B60G13/003Arrang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damp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n the vehicle body or chassis of the damper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8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 B62D21/18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2D21/02 - B62D21/17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orts vehicles, e.g. race, dune buggies, go-k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及其车体,车体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部分、中部部分和后部部分,所述后部部分构造有放置动力总成的动力舱,所述前部部分包括下部安装架和上部支撑架,所述下部安装架与所述中部部分连接,所述上部支撑架与所述下部安装架和所述中部部分均可拆卸连接;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支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中部部分内且与所述中部部分的底部限定出多个部件的安装空间。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体能够合理利用下部空间,安装拆卸方便,且通用性好、便于更改车头外形。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北美和西欧应用较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关技术中,在全地形车中,通常采用将座椅支架与车架焊接为一个整体的方式,座椅支架与车架焊接后的焊接结构件尺寸较大,不易保证尺寸精度,而且对下部空间的利用存在阻碍。此外,不同的车头外形及不同的加装部件,对应不同的车架,如要改变车头外形及加装部件,则需重新设计车架,导致成本较高、通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的车体,该车体能够合理利用下部空间,安装拆卸方便,且通用性好、便于更改车头外形。
本发明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全地形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全地形车的车体,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部分、中部部分和后部部分,所述后部部分构造有放置动力总成的动力舱,所述前部部分包括下部安装架和上部支撑架,所述下部安装架与所述中部部分连接,所述上部支撑架与所述下部安装架和所述中部部分均可拆卸连接;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支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中部部分内且与所述中部部分的底部限定出多个部件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支架一方面可以方便部件的安装固定,可以合理利用驾驶舱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座椅支架自身的精度尺寸,以及方便更换维修,可以降低全地形车的维修更换成本。此外,车架的前部部分包括下部安装架和上部支撑架,其中上部支撑架为可拆卸部件,能够便于更改车头外形及加装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部部分包括:外边管、内纵梁和底板,所述内纵梁位于所述外边管的内侧,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外边管和所述内纵梁之间,所述底板构成所述安装空间的底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内纵梁为两个,两个所述内纵梁横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内纵梁限定出所述全地形车的传动轴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个所述内纵梁之间连接有支撑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内横梁,所述内横梁连接在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边管之间,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外边管、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内横梁之间,所述外边管的一部分、所述内横梁、所述内纵梁的一部分在所述底板上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为所述安装空间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内斜梁,所述内斜梁连接在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边管之间且位于所述内横梁前方,所述内斜梁沿从所述内纵梁向所述外边管的方向向前倾斜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外边管包括多条,多条所述外边管依次连接,位于前侧的所述外边管连接在所述内纵梁的前端,位于后侧的所述外边管连接在所述内纵梁的后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多条所述外边管包括:第一外边管、第二外边管、第三外边管,所述第一外边管和所述第二外边管均为两条且均分布在两条所述内纵梁的外侧,所述第一外边管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内纵梁和所述第二外边管之间,所述第三外边管连接在两条所述内纵梁的后端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外边管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前斜管和
前部支撑架,所述前部支撑架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边管上,所述前斜管由下至上向前倾斜延伸,所述前斜管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边管和所述第二外边管的连接处,所述前斜管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前部支撑架的上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后斜管,所述后斜管由下至上向后倾斜延伸,所述后斜管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外边管的后端,所述后斜管的上部共同连接有上横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外边管、所述第二外边管、所述第三外边管、所述前斜管和所述后斜管互为分体件,且其中每一个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方向盘支架和换挡支架,所述方向盘支架连接于所述前部支撑架,所述换挡支架与所述方向盘支架焊接成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全地形车的车体还包括:防滚架,所述防滚架安装于中部部分,所述防滚架与所述中部部分共同限定出驾驶舱。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防滚架包括:侧围杠,所述侧围杠与所述后斜管相连,且所述侧围杠与所述前斜管连接成闭环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侧围杠包括:前上管段,所述前上管段延伸在所述驾驶舱的顶部和前部,所述前上管段的下端与所述前斜管的上端相连;后管段,所述后管段延伸在所述驾驶舱的后部,所述后管段的上端与所述前上管段的后端相连,所述后管段的下部连接在所述后斜管上;下管段,所述下管段延伸在所述驾驶舱的底部,所述下管段的前端与所述前斜管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所述下管段的后端与所述后管段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下管段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水平段的前端与所述前斜管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所述倾斜段从所述水平段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所述倾斜段的后端与所述后管段的下端相连。
前支架前支架前支架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防滚架还包括:多个横杠,所述侧围杠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驾驶舱的两侧,多个所述横杠连接在两个所述侧围杠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后部部分包括两条下边梁,两条所述下边梁均连接在所述中部部分的后部,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条所述下边梁的前端连接有第三外边管,所述第三外边管设有安装动力总成的前安装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每条所述下边梁与所述第三外边管之间连接有后下纵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还连接有中间横梁,所述中间横梁设置有安装动力总成的后安装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所述后安装件为两个且间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差速器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后底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后底板构造有两个纵向加强凸筋和多个横向加强凸筋,两个所述纵向加强凸筋之间的距离由后至前逐渐增大,多个所述横向加强凸筋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横向加强凸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向加强凸筋相连,所述横向加强凸筋上设有差速器安装孔,所述纵向加强凸筋上设有凹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后部部分还包括两条上边梁,两条所述上边梁连接在所述中部部分的后部,两条所述上边梁位于两条所述下边梁的上方,两条所述上边梁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条所述上边梁之间还设置有可拆卸的中间横杆,所述中间横杆设置有安装动力总成的顶部安装件,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所述顶部安装件用于固定所述发动机的缸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条所述上边梁之间设有后上横梁和可拆卸的横向支架,所述后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上边梁的后端相连,所述横向支架位于所述后上横梁的前方,所述后上横梁设有消音器上安装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位于一侧的上边梁和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且该下边梁设有位于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前方且与该上边梁断开的后摇臂左前安装板;位于另一侧的上边梁和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且该下边梁设有位于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前方且与该上边梁断开的后摇臂右前安装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位于一侧的下边梁设有连接所述后摇臂左前安装板和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的左加强板;所述位于另一侧的下边梁设有连接所述后摇臂右前安装板和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的右加强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全地形车的车体还包括:左后悬挂,所述左后悬挂包括左轮轴支座、左上摇臂、左下摇臂和左减震器,所述左上摇臂、所述左下摇臂和所述左减震器均连接于所述左轮轴支座,所述左上摇臂的前端和所述左下摇臂的前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左前安装板,所述左上摇臂的后端和所述左下摇臂的后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所述左减震器的上端安装于对应的上边梁;右后悬挂,所述右后悬挂包括右轮轴支座、右上摇臂、右下摇臂和右减震器,所述右上摇臂、所述右下摇臂和所述右减震器均连接于所述右轮轴支座,所述右上摇臂的前端和所述右下摇臂的前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右前安装板,所述右上摇臂的后端和所述右下摇臂的后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所述右减震器的上端安装于对应的上边梁。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后稳定杆左安装座,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后稳定杆右安装座,所述后稳定杆左安装座和所述后稳定杆右安装座之间连接有后稳定杆,所述后稳定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与所述左下摇臂和所述右下摇臂相连。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左安装板,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右安装板,所述左安装板和所述右安装板之间设有拖挂安装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左安装板设有左避让孔,所述右安装板设有右避让孔,所述后稳定杆穿过所述左避让孔和所述右避让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左安装板和所述右安装板之间还设有消音器下安装板,所述消音器下安装板位于所述拖挂安装座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和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之间的间距从上向下呈递减趋势。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两条所述上边梁的前端之间连接有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和位于右侧的所述上边梁设置有安装控制器的控制器支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下部安装架包括:摇臂支架和底部钣金;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前部支撑架,所述摇臂支架连接在所述底部钣金的前端和所述前部支撑架的前端;所述上部支撑架的下端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部钣金,所述上部支撑架的后端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前部支撑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全地形车,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具有空间利用率高、拆装方便、车头外形便于更改等优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和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车架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
图3和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车架、防滚架和座椅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动力总成布置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车架的后部部分的爆炸图。
图7和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车架的后部部分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后底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混动式动力总成的布置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增程式动力总成的布置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燃油式动力总成的布置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后悬挂布置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消音器的布置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的车架的前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驾驶舱10;动力舱20;车架30;前部部分31;摇臂支架311;底部钣金312;下部安装架313;上部支撑架314;
中部部分32;外边管321;内纵梁322;底板323;支撑条324;内横梁325;前部支撑架326;内斜梁351;
第一外边管327;第二外边管328;前斜管328b;后斜管328c;
第三外边管329;
后部部分33;下边梁331;中间横梁332;后安装件333;上边梁334;中间横杆335;顶部安装件336;后底板339;纵向加强凸筋3391;横向加强凸筋3392;差速器安装孔3393;凹坑3394;控制器支架340;上横梁341;后下纵梁342;前安装件351;差速器支架352;后上横梁353;横向支架354;消音器上安装板355;
方向盘支架361;换挡支架362;
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左加强板375;右加强板376;
防滚架60;侧围杠610;前上管段611;后管段612;下管段613;水平段6131;倾斜段6132;前支架614;连接弯管615;前顶横杠621;后顶横杠622;后靠横杠623;后底横杠624;
左后悬挂380;左轮轴支座381;左上摇臂382;左下摇臂383;左减震器384;
右后悬挂390;
后稳定杆左安装座410;后稳定杆右安装座420;后稳定杆430;连杆440;左安装板450;左避让孔451;右安装板460;右避让孔461;拖挂安装座470;消音器下安装板480;
座椅支架40;驾驶员座椅501;乘客座椅502;中间座椅503;座垫51;靠背52;扣位510;卡扣支架520;倒U形支架530;驾驶员座椅凸块540;挂架550;乘客座椅凸块560;
动力总成200;发动机211;后传动轴212;差速器213;CVT变速系统214;发动机前机脚215;发动机后机脚216;发电机217;进气歧管218;缸头219;排气口2191;
动力输出系统221;电机222;变速箱223;
齿轮箱231;
后拖挂装置300;消音器40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为并排式全地形车,并排式全地形车具有并排式座椅。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并排式全地形车可以包括:车体和动力总成200,其中,动力总成200可以为混动式、增程式或燃油式,在本发明后面的实施例中将详细介绍动力总成200及其布置。
当然,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并排式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左后悬挂380、右后悬挂390、后稳定杆430、后拖挂装置300和消音器400等。
如图1-图3所示,车体包括驾驶舱10和动力舱20,动力舱20位于驾驶舱10的后方,也就是说,该车体至少在前后方向上分成两个舱,其中位于前侧的舱为驾驶舱10,该驾驶舱10供驾驶员和乘客乘坐,驾驶员可以在该舱内进行驾驶操作。动力舱20位于驾驶舱10的后方,该动力舱20用于放置和固定动力总成200。
由此,通过将动力总成200设置在动力舱20内,可以将动力总成200隔离在驾驶舱10外,可以减少动力总成200传递向驾驶舱10的工作噪音,可以提升全地形车的驾驶舒适性。
其中,车体包括:车架30和座椅支架40,车架30包括前部部分31、中部部分32和后部部分33,前部部分31用于布置转向系统、前车桥和前悬挂系统等结构。中部部分
32构成驾驶舱10的一部分,中部部分32主要构成驾驶舱10的底部结构,座椅支架40设置在中部部分32且位于驾驶舱10内,座椅支架40上安装固定有座椅(例如驾驶员座椅501、乘客座椅502和中间座椅503),驾驶员和乘客可以乘坐在相应的座椅上。后部部分33构成动力舱20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后部部分33可以仅构成动力舱20的一部分,也可以构成动力舱20的整体。
进一步地,座椅支架40可以拆卸地设置在中部部分32内,而且其与中部部分32的底部限定出多个部件的安装空间。部件可以包括动力电池或其它部件,安装空间可以为多个,多个安装空间可以分别放置不同的部件,也可以分别放置相同的部件,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定。如此设置的座椅支架40一方面可以方便部件的安装固定,可以合理利用驾驶舱10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座椅支架40自身的精度尺寸,以及方便更换维修,可以降低全地形车的维修更换成本。
例如,动力电池设置在座椅支架40和中部部分32的底部之间。换言之,座椅支架40和车架30的中部部分32共同限定出了动力电池的安装空间,如此设置的动力电池不会影响座椅和座椅支架40的布置,而且能够有效利用座椅支架40的下部空间,可以提升驾驶舱10的空间利用率。还有,采用可拆卸的座椅支架40可以极大程度上方便动力电池的安装拆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15所示,前部部分31包括下部安装架313和上部支撑架314,上部支撑架314位于下部安装架313的上方,下部安装架313与中部部分32连接,上部支撑架314与下部安装架313和中部部分32均可拆卸连接。由此,前部部分31通过设置下部安装架313和上部支撑架314,且上部支撑架314为可拆卸部件,可以通过更换上部支撑架314,从而更改不同的车头(例如不同高低的车头)以及加装其它部件(例如前部载货平台等),进而方便更改整车的外形。
更为具体地,如图1和图15所示,下部安装架313包括:摇臂支架311和底部钣金312,摇臂支架311连接在底部钣金312的前端和前部支撑架326的前端。摇臂支架311用于安装前部的上摇臂和下摇臂(图中未示出)的内端,该摇臂支架311可以同时安装两个上摇臂的内端和两个下摇臂的内端,其可以降低上摇臂和下摇臂的安装难度,而且其结构简单,重量轻。底部钣金312可以用于支撑和固定前桥的差速器,其可以保证差速器的安装可靠性。
上部支撑架314的下端可拆卸地安装于底部钣金312,上部支撑架314的后端可拆卸地安装于前部支撑架326。例如,上部支撑架314与底部钣金312通过两个安装点P进行安装,上部支撑架314与前部支撑架326通过两个安装点P进行安装,上部支撑架314前部的两个竖梁分别通过螺栓和螺母与底部钣金312进行安装(如每个安装点P采用前后两组螺栓和螺母),上部支撑架314上部的两个纵梁分别通过螺栓和螺母与前部支撑架326进行安装(如每个安装点P采用左右两组螺栓和螺母)。
下面内容将分别针对中部部分32、后部部分33和前部部分31做出详细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中部部分32包括:外边管321、内纵梁322和底板323,内纵梁322位于外边管321的内侧,底板323连接在外边管321和内纵梁322之间,底板323构成安装空间的底部。可以理解的是,外边管321限定出中部部分32的底部外边缘,内纵梁322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内纵梁322的两端连接在外边管321上,其在内部起到加强中部部分32结构强度的作用,底板323可以起到支撑的作用。如此设置的中部部分32可以保证驾驶舱10底部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外边管321包括多条,多条外边管321依次连接,位于前侧的外边管321连接在内纵梁322的前端,位于后侧的外边管321连接在内纵梁322的后端。采用多条外边管321可以合理限定出驾驶舱10底部部分的具体形状,从而可以使得中部部分32结构布置合理。
具体而言,多条外边管321包括:第一外边管327、第二外边管328和第三外边管329,第一外边管327和第二外边管328均为两条,而且两条第一外边管327和两条第二外边管328均分布在两条内纵梁322的外侧,第一外边管327倾斜地连接在内纵梁322的前端和第二外边管328之间,第三外边管329连接在两条内纵梁322的后端,且第三外边管329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外边管328的后端相连。由此,选用三种外边管321即可限定出中部部分32的底部,而且如此设置的多条外边管321整体布置合理,结构强度高,能够有效分隔驾驶舱10和动力舱20。相连接的两条外边管321之间可以采用焊接固定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中部部分32还包括:前斜管328b和前部支撑架326,前部支撑架326连接在第一外边管327上,前斜管328b由下至上向前倾斜延伸,前斜管328b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外边管327和第二外边管328的连接处,前斜管328b的上端连接在前部支撑架326的上部。前斜管328b的设置可以有效加强中部部分32的结构强度,而且由于前斜管328b倾斜设置,可以有效保护位于驾驶舱10内的驾驶员和乘客,可以提升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安全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中部部分32还包括后斜管328c,后斜管328c可以为两个,两个后斜管328c均由下至上向后倾斜延伸,两个后斜管328c的下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第二外边管328的后端,两个后斜管328c的上部共同连接有上横梁341。由此,后斜管328c倾斜向后设置,后斜管328c的设置可以有效加强中部部分32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有效保护位于驾驶舱10内的驾驶员和乘客,可以提升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安全性。此外,上横梁341可以分隔驾驶舱10和动力舱20,可以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性。上横梁341还可以起到安装座椅支架40的作用。
其中,第一外边管327、第二外边管328、第三外边管329、前斜管328b和后斜管328c互为分体件,且其中每一个的横截面均为矩形。如此设置,能够提高车架30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中部部分32还包括:方向盘支架361和换挡支架362,方向盘支架361连接于前部支撑架326,换挡支架362和方向盘支架361在左右方向上布置的同一侧,例如布置在左侧,且换挡支架362与方向盘支架361焊接成一体,由此,增加换挡支架362及转轴的强度,避免换档机构晃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内纵梁322为两个,两个内纵梁322横向相对设置,两个内纵梁322限定出全地形车的传动轴的安装空间。也就是说,两个内纵梁322之间的空间为传动轴的安装空间,这样两个内纵梁322可以在提升车架30底部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将传动轴与其他部件隔离开,从而可以保证传动轴的安装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两个内纵梁322之间连接有支撑条324。支撑条324用于支撑传动轴,传动轴上可以设置有轴承和轴承座,支撑条324用于支撑和固定轴承座,其左右两端可以设置有固定轴承座的安装孔。
其中,中部部分32的底部设置有凹槽,动力电池或其它部件可以设置在凹槽内。凹槽的设置可以便于动力电池或其它部件的安装固定,其可以容纳动力电池或其它部件的底部,而且也可以为动力电池或其它部件提供一些安装点,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动力电池或其它部件的安装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中部部分32还可以包括:内横梁325,内横梁325连接在内纵梁322和外边管321之间,底板320连接在第二外边管328、第三外边管329、内纵梁322和内横梁325之间,第二外边管328的一部分、第三外边管329的一部分、内横梁325、内纵梁322的一部分在底板323上形成凹槽,凹槽为安装空间的一部分。内横梁325的设置可以有效限制部件的自由度,可以保证部件在座椅支架40下方的放置可靠性。
进一步地,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储物箱,储物箱设置在座椅支架40内部,而且储物箱位于动力电池的上方。也就是说,在座椅的下方和动力电池的上方设置有储物箱。如此设置的储物箱可以合理利用座椅支架40处的空间,可以提升驾驶舱10的空间利用率,而且如此设置的储物箱可以方便驾驶员和乘客取放物品。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部部分32的底部结构强度,中部部分32还包括:内斜梁351,内斜梁351连接在内纵梁322和第二外边管328之间且位于内横梁325前方,内斜梁351沿从内纵梁322向第二外边管328的方向向前倾斜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车体还包括:防滚架60,防滚架60安装于中部部分32,防滚架60与中部部分32共同限定出驾驶舱10,由此提高驾驶舱10内人员的安全性,间接提高全地形车的越野能力。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防滚架60包括:侧围杠610,侧围杠610与后斜管328c相连,且侧围杠610与前斜管328b连接成闭环形,从而进一步提升结构强度,以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更为具体地,侧围杠610包括:前上管段611、后管段612和下管段613。
前上管段611延伸在驾驶舱10的顶部和前部,前上管段611的下端与前斜管328b的上端相连。后管段612延伸在驾驶舱10的后部,后管段612的上端与前上管段611的后端相连,后管段612的下部连接在后斜管328c上。下管段613延伸在驾驶舱10的底部,下管段613的前端与前斜管328b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下管段613的后端与后管段612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
由此,前上管段611、后管段612、下管段613和前斜管328b共同构造出驾驶舱10的整体形状,且由于在整车中,下管段613裸露在外,下管段613可拆卸,能够方便下管段613单独喷漆,从而多样化全地形车的外观,此外,下管段613可拆卸还可以方便包装和运输。
前上管段611与后管段612之间以及后管段612与下管段613之间分别通过连接弯管615相连,这样既可以限定出侧围杠610的整体形状,便于形成折弯结构,而且降低了前上管段611、后管段612和下管段613的加工制造难度。
其中,如图3所示,下管段613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段6131和倾斜段6132,水平段6131和倾斜段6132一体成型,水平段6131的前端与前斜管328b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倾斜段6132从水平段6131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倾斜段6132的后端与后斜管328c的下端相连,如此,倾斜段6132的设置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驾驶舱10内的人员。
为了进一步提高下管段613的可靠性,下管段613进一步与外边管321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地,下管段613的水平段6131与第二外边管328可拆卸地连接,如图3所示,水平段613通过两个螺栓安装于第二外边管328,两个螺栓沿水平段6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侧围杠610还包括:前支架614,前上管段611的下端通过前支架614与前斜管328b的上端相连,前支架614与前上管段611和前斜管328b均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方便前支架614单独喷漆,从而多样化全地形车的外观,此外,前支架614可拆卸还可以方便包装和运输。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防滚架60还包括:多个横杠,侧围杠610为两个且分布在驾驶舱10的两侧(即左右两侧),多个所述横杠连接在两个侧围杠610之间。
具体而言,多个所述横杠包括:前顶横杠621、后顶横杠622、后靠横杠623和后底横杠624,前顶横杠621和后顶横杠622位于驾驶舱10的顶部,且前顶横杠621位于后顶横杠622前方,后靠横杠623和后底横杠624位于驾驶舱10的后部,且后底横杠624杠位于后靠横杠623的下方。由此,防滚架60的整体框架被构造出,且具有良好的抗翻滚能力,此外,为顶棚的设置提供了稳定的安装骨架。
其中,为了增加后靠横杠623的承力能力和面积,后靠横杠623可以构造成类似X形结构,且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车体还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包括座垫51和靠背52,座垫51安装于座椅支架40,靠背52与后底横杠624相连,由此增加了靠背52的承靠能力,提高人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具体而言,座椅可以拆卸地安装在座椅支架40上。如此设置的座椅方便安装拆卸,从而可以方便更换座椅和维修。其中,座椅包括座垫51和靠背52,座垫51可以拆卸地安装在座椅支架40上,靠背52可以拆卸地安装在座垫51上。由此,采用分体结果的座垫51和靠背52可以使得座垫51和靠背52单独生产制造,而且可以方便调节靠背52的角度。
其中,所述座椅可以包括:驾驶员座椅501、乘客座椅502和中间座椅503,中间座椅503位于驾驶员座椅501和乘客座椅502之间。
下面将详细描述每个座椅的安装结构。
如图4所示,对于中间座椅503,中间座椅503的靠背52相对于座垫51可翻转,中间座椅503的靠背52设有扣位510,后底横杠624设有用于与扣位510扣合的卡扣支架520。如此,乘客正常坐于中间座椅503时,靠背52可以向上翻转,且卡扣支架520与扣位510扣合以固定靠背52的位置;在一些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解开扣位510和卡扣支架520,从而将靠背52翻转下来,作为置物架或手枕使用。
如图4所示,对于驾驶员座椅501,座椅支架40设有倒U形支架530,驾驶员座椅501的靠背52向后支撑在倒U形支架530,例如,靠背52的后表面设有对应的倒U形槽,倒U形支架530配合在倒U形槽内,并且,驾驶员座椅501的靠背52设有与后底横杠624相连的驾驶员座椅凸块540(例如通过螺栓相连),驾驶员座椅凸块540可以为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由此,可以可靠固定驾驶员座椅501,且保证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如图4所示,对于乘客座椅502,后靠横杠623设有挂架550,乘客座椅502的靠背52的上部挂置于挂架550,乘客座椅502的靠背的下部设有与后底横杠624相连的乘客座椅凸块560(例如通过螺栓相连),乘客座椅凸块560可以为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由此,可以可靠固定乘客座椅502,且保证乘客的行车安全。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全地形车还可以包括:控制器,控制器设置在动力舱20内,即控制器设置在车架30的后部部分33内,控制器可以与动力总成200电连接。控制器可以获知动力总成200的工作状态,然后利用根据已知信息合理控制动力总成200进行工作。而且通过将控制器设置在动力舱20内,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动力舱20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方便控制器同时连接动力总成200。该控制器可以位于动力总成200的右上方。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后部部分33包括两条上边梁334,两条上边梁334的前端之间连接有上横梁341,上横梁341和位于右侧的上边梁334设置有安装控制器的控制器支架340。也就是说,控制器不仅安装在右侧的上边梁334上,还安装在前侧的上横梁341上,如此设置的控制器安装可靠性好。其中,控制器支架340可以为多个,例如,三个,三个控制器支架340中的一个设置在右侧的上边梁334上,其余两个控制器支架340设置在上横梁341的右半部分,采用三点固定的控制器稳定性更好。
如图1和图2所示,后部部分33包括两条下边梁331,两条下边梁331位于两条上边梁334的下方,两条下边梁331均连接在中部部分32的后部,例如,第三外边管329,两条下边梁331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如此设置的两条下边梁331可以逐渐缩小动力舱20的空间,可以使得动力舱20更好地安装固定动力总成200,而且能够使得其结构更加简单。其中,两条上边梁334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如此设置的两个上边梁334可以有效支撑和固定货斗,而且可以更好地与两条下边梁331限定出动力舱20,可以使得动力舱20空间适宜,能够合理放置动力总成200。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8所示,两条下边梁331的前端连接有第三外边管329,第三外边管329设有安装动力总成200的前安装件351。
此外,两条下边梁331之间还连接有中间横梁332,中间横梁332设置有安装动力总成200的后安装件333。
第三外边管329和中间横梁332可以起到支撑和固定动力总成200的作用。前安装件351可以与动力总成200的发动机前机脚连接,后安装件333可以为两个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在中间横梁332上,两个后安装件333可以与动力总成200的发动机后机脚连接。由此实现的动力总成200的发动机稳定固定。
进一步地,为了加强后部部分33的底部结构强度,从而更加可靠地承载动力总成200,每条下边梁331与第三外边管329之间连接有后下纵梁342,后下纵梁342可以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下纵梁342的前端与第三外边管329相连,后下纵梁342的后端与下边梁331相连。
在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8所示,两条下边梁331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差速器支架352,差速器支架352可以通过螺栓安装,使后部部分33的中间部分左右连接起来,增加车架30左右刚性和强度,同时为差速器提供固定载体,增加差速器在车架30上的装配牢固度。
此外,两条下边梁331之间连接有后底板339。后底板339可以进一步承载差速器,通过将后底板339设置在两条下边梁331之间,可以保证后底板339的安装可靠性。
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后底板339构造有两个纵向加强凸筋3391和多个横向加强凸筋3392,两个纵向加强凸筋3391之间的距离由后至前逐渐增大,多个横向加强凸筋339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横向加强凸筋339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向加强凸筋3391相连,横向加强凸筋3392上设有差速器安装孔3393,纵向加强凸筋3391上设有凹坑3394。
其中,后底板339可以由一个整体钣金件冲压制成,两个横截面为几字型的纵向加强凸筋3391左右对称设置,每个纵向加强凸筋3391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夹角a成一角度分布,a可以为5°-25°,优选15°,同时该纵向加强凸筋3391上还设有凹坑3394,起到局部增加强度作用。后底板339在横向同时布置有两条横截面为几字型的横向加强凸筋3392,每个横向加强凸筋3392设有两个差速器安装孔3393,用于与差速器连接。后底板339的功能集成度较高,一体成型精度可靠,重量轻,综合成本低。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5、图6、图8和图14所示,两条上边梁334之间设有后上横梁353和可拆卸的横向支架354,后上横梁353的两端分别与两条上边梁334的后端相连,横向支架354位于后上横梁353的前方,后上横梁353设有消音器上安装板355。举例而言,横向支架354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进行安装,横向支架354和后上横梁353增强了车架30后上部的横向强度,且由于横向支架354可拆卸,从而能够便于动力总成200的整体吊装,而后上横梁353还为消音器400提供了上安装点。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两条上边梁334之间还设置有可拆卸的中间横杆335,中间横杆335设置有安装动力总成200的顶部安装件336,顶部安装件336用于固定发动机220的缸头,顶部安装件336即缸头吊耳。也就是说,在动力总成200的发动机底部安装固定的基础上,发动机还通过顶部安装件336安装固定其缸头,这样设置的动力总成200可以更好地保证其在动力舱20的稳定性。顶部安装件336可以设置有减震块,以减少发动机传递给车架30的震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6-图8所示,位于一侧(例如左侧)的上边梁334和下边梁331之间连接有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且该下边梁331设有位于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前方的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与该上边梁334断开,即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与其上方的上边梁334无连接。
位于另一侧(例如右侧)的上边梁334和下边梁331之间连接有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且该下边梁331设有位于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前方的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与该上边梁334断开,即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与其上方的上边梁334无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一侧(例如左侧)的下边梁设有连接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和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的左加强板375,所述位于另一侧(例如右侧)的下边梁331设有连接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和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的右加强板376。
由此,通过布置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和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不仅能够为后部摇臂提供安装点,而且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和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采用断开式设计,即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和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与上方的两条上边梁334没有连接,而是分别通过左加强板375和右加强板376与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和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增加局部强度,充分利用了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和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上部的空间,使得不同形式的动力总成得以布置,并增加了强度、减轻了重量。
结合图3所示,全地形车的车体包括左后悬挂380和右后悬挂390。
具体地,左后悬挂380包括左轮轴支座381、左上摇臂382、左下摇臂383和左减震器384,左上摇臂382、左下摇臂383和左减震器384均连接于左轮轴支座381,左上摇臂382的前端和左下摇臂383的前端安装于后摇臂左前安装板372,左上摇臂382的后端和左下摇臂383的后端安装于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左减震器384的上端安装于对应的上边梁334。
右后悬挂390包括右轮轴支座、右上摇臂、右下摇臂和右减震器,所述右上摇臂、所述右下摇臂和所述右减震器均连接于所述右轮轴支座,所述右上摇臂的前端和所述右下摇臂的前端安装于后摇臂右前安装板374,所述右上摇臂的后端和所述右下摇臂的后端安装于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所述右减震器的上端安装于对应的上边梁334。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地是,为了附图的清晰,右后悬挂390的具体结构未进行标注,右后悬挂39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左后悬挂380,两者在左右方向上为对称设置。
其中,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和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之间的间距从上向下呈递减趋势。如此设置的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和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可以改变左上摇臂382和左下摇臂383的安装轴线位置以及右上摇臂和右下摇臂的安装轴线位置,从而可以提升后部部分33的结构稳定性,可以延长车架30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8和图13所示,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的下端设有后稳定杆左安装座410,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的下端设有后稳定杆右安装座420,后稳定杆左安装座410和后稳定杆右安装座420之间连接有后稳定杆430,后稳定杆430的两端向前折弯,且分别通过连杆440与左下摇臂383和所述右下摇臂相连。由此利用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和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设置后稳定杆左安装座410和后稳定杆右安装座420,从而为后稳定杆430提供固定载体,进而增加全地形车的行车稳定性。
进一步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的下端设有左安装板450,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的下端设有右安装板460,左安装板450和右安装板460之间设有拖挂安装座470,后拖挂装置300可以安装于拖挂安装座470。
其中,左安装板450设有左避让孔451,右安装板460设有右避让孔461,后稳定杆430穿过左避让孔451和右避让孔461。
更进一步地,进一步结合图14所示,左安装板450和右安装板460之间还设有消音器下安装板480,消音器下安装板480位于拖挂安装座470上方。消音器400的上部可以通过减震套、螺栓和螺母与消音器上安装板355连接,消音器400的下部可以通过减震套和断颈螺栓与消音器下安装板480连接,从而实现消音器400的安装固定,且不占用车架30的内部空间,从而为动力舱20预留足够空间,以适于安装不同的动力总成。
通过在车架30的后部布置左安装板450和右安装板460,左安装板450和右安装板460与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371和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373连接,中间通过拖挂安装座470和消音器下安装板480连接,从而车架30的后部连接成一个整体,强度较高,而且左安装板450设有左避让孔451且右安装板460设有右避让孔461,进一步增加了结构强度,并降低了重量,后稳定杆430从左避让孔451和右避让孔461穿过,结构更加紧凑,空间利用率高。
下面将举例介绍不同的动力总成200在本发明实施例的车架30上的布置方式。
图10示出了混动式动力总成的布置方式,混动式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211、后传动轴212、差速器213等。发动机211包含CVT变速系统214、发动机前机脚215和发动机后机脚216,发动机前机脚215通过螺栓和螺母与前安装件351固定,发动机后机脚216通过螺栓和螺母与后安装件333固定。车架30平台化后能够搭配不同的动力总成,只需更换不同的发动机机脚即可实现。差速器213通过从下往上的螺栓装配,前上部通过螺栓和螺母与差速器支架352装配。
其中,CVT变速系统214朝向车体左侧,发电机217朝向车体右侧,进气歧管218朝向车体前方,以提高进气效率,缸头219成一定角度倾斜且朝向车体的后方,以降低动力总成的高度空间,排气口2191成一定角度倾斜且朝向车体的后方,使排气的热量向后辐射,减少热量对驾驶舱10的影响。
图11示出了增程式动力总成的布置方式,增程式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211、缸头219、排气口2191、发电机217、动力输出系统221、电机222、变速箱223、差速器213等。
其中,发电机217朝向车体的前方,排气口2191朝向车体的左侧,电机222在差速器213的正上方布置,该种布置方式结构紧凑,充分利用了差速器213上方的空间布置电机222,由于电机222的大小直接与电机功率成正相关,从而使得整车的功率和扭矩均得到较大提升。
图12示出了燃油式动力总成的布置方式,燃油式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211、排气口2191、齿轮箱231、差速器213、CVT变速系统214等。
其中,齿轮箱231朝向车体的左侧、CVT变速系统214朝向车体的右侧,排气口2191朝向车体的后方,以方便消音器400的布置,差速器213与发动机211合并为一体,整体结构紧凑,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
上述不同的动力总成200的布置方案,在平台化的车架30上得以实现,且左后悬挂380、右后悬挂390、后稳定杆430和后拖挂装置300均不需要修改,实现了整车产品线的灵活布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实现了车架30的动力舱20的平台化、模块化,充分考虑了不同动力总成的布置,不同排量的燃油式动力总成,各功率的混动式动力总成等均可以实现兼容,并且可预见性地预留充分空间,解决动力总成的安装,且该套悬挂系统及后稳定杆430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即搭配不同的动力总成,该套悬挂系统完全一致。因为车架30的平台化,加快了后期的产品线扩展和迭代过程,提高了研发效率,降低了研发、制造、管理等各方面的成本,并且产品的一致性得到有效保证,各零部件系统的故障率能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产品质量。
此外,动力舱20的设计,充分地考虑了后悬挂系统的布置,空间设计紧凑,对悬挂的各运动参数进行了有效地优化,提升了车辆的越野性能,增加了驾驶舒适性,提高了后悬挂系统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9)

1.一种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前部部分、中部部分和后部部分,所述后部部分构造有放置动力总成的动力舱,所述前部部分包括下部安装架和上部支撑架,所述下部安装架与所述中部部分连接,所述上部支撑架与所述下部安装架和所述中部部分均可拆卸连接;
座椅支架,所述座椅支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中部部分内且与所述中部部分的底部限定出多个部件的安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部分包括:外边管、内纵梁和底板,所述内纵梁位于所述外边管的内侧,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外边管和所述内纵梁之间,所述底板构成所述安装空间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纵梁为两个,两个所述内纵梁横向相对设置,两个所述内纵梁限定出所述全地形车的传动轴的安装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内纵梁之间连接有支撑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内横梁,所述内横梁连接在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边管之间,所述底板连接在所述外边管、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内横梁之间,所述外边管的一部分、所述内横梁、所述内纵梁的一部分在所述底板上形成凹槽,所述凹槽为所述安装空间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内斜梁,所述内斜梁连接在所述内纵梁和所述外边管之间且位于所述内横梁前方,所述内斜梁沿从所述内纵梁向所述外边管的方向向前倾斜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边管包括多条,多条所述外边管依次连接,位于前侧的所述外边管连接在所述内纵梁的前端,位于后侧的所述外边管连接在所述内纵梁的后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外边管包括:第一外边管、第二外边管、第三外边管,所述第一外边管和所述第二外边管均为两条且均分布在两条所述内纵梁的外侧,所述第一外边管倾斜地连接在所述内纵梁和所述第二外边管之间,所述第三外边管连接在两条所述内纵梁的后端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外边管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前斜管和前部支撑架,所述前部支撑架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边管上,所述前斜管由下至上向前倾斜延伸,所述前斜管的下端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外边管和所述第二外边管的连接处,所述前斜管的上端连接在所述前部支撑架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后斜管,所述后斜管由下至上向后倾斜延伸,所述后斜管的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外边管的后端,所述后斜管的上部共同连接有上横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边管、所述第二外边管、所述第三外边管、所述前斜管和所述后斜管互为分体件,且其中每一个的横截面均为矩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方向盘支架和换挡支架,所述方向盘支架连接于所述前部支撑架,所述换挡支架与所述方向盘支架焊接成一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滚架,所述防滚架安装于中部部分,所述防滚架与所述中部部分共同限定出驾驶舱。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滚架包括:
侧围杠,所述侧围杠与所述后斜管相连,且所述侧围杠与所述前斜管连接成闭环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杠包括:
前上管段,所述前上管段延伸在所述驾驶舱的顶部和前部,所述前上管段的下端与所述前斜管的上端相连;
后管段,所述后管段延伸在所述驾驶舱的后部,所述后管段的上端与所述前上管段的后端相连,所述后管段的下部连接在所述后斜管上;
下管段,所述下管段延伸在所述驾驶舱的底部,所述下管段的前端与所述前斜管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所述下管段的后端与所述后管段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段包括依次相连的水平段和倾斜段,所述水平段的前端与所述前斜管的下端可拆卸地相连,所述倾斜段从所述水平段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所述倾斜段的后端与所述后管段的下端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滚架还包括:
多个横杠,所述侧围杠为两个且分布在所述驾驶舱的两侧,多个所述横杠连接在两个所述侧围杠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部分包括两条下边梁,两条所述下边梁均连接在所述中部部分的后部,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下边梁的前端连接有第三外边管,所述第三外边管设有安装动力总成的前安装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下边梁与所述第三外边管之间连接有后下纵梁。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还连接有中间横梁,所述中间横梁设置有安装动力总成的后安装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所述后安装件为两个且间隔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差速器支架。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后底板。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底板构造有两个纵向加强凸筋和多个横向加强凸筋,两个所述纵向加强凸筋之间的距离由后至前逐渐增大,多个所述横向加强凸筋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横向加强凸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向加强凸筋相连,所述横向加强凸筋上设有差速器安装孔,所述纵向加强凸筋上设有凹坑。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部分还包括两条上边梁,两条所述上边梁连接在所述中部部分的后部,两条所述上边梁位于两条所述下边梁的上方,两条所述上边梁之间的间距从前向后呈递减趋势。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上边梁之间还设置有可拆卸的中间横杆,所述中间横杆设置有安装动力总成的顶部安装件,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所述顶部安装件用于固定所述发动机的缸头。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上边梁之间设有后上横梁和可拆卸的横向支架,所述后上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所述上边梁的后端相连,所述横向支架位于所述后上横梁的前方,所述后上横梁设有消音器上安装板。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位于一侧的上边梁和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且该下边梁设有位于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前方且与该上边梁断开的后摇臂左前安装板;
位于另一侧的上边梁和下边梁之间连接有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且该下边梁设有位于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前方且与该上边梁断开的后摇臂右前安装板。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一侧的下边梁设有连接所述后摇臂左前安装板和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的左加强板;
所述位于另一侧的下边梁设有连接所述后摇臂右前安装板和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的右加强板。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左后悬挂,所述左后悬挂包括左轮轴支座、左上摇臂、左下摇臂和左减震器,所述左上摇臂、所述左下摇臂和所述左减震器均连接于所述左轮轴支座,所述左上摇臂的前端和所述左下摇臂的前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左前安装板,所述左上摇臂的后端和所述左下摇臂的后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所述左减震器的上端安装于对应的上边梁;
右后悬挂,所述右后悬挂包括右轮轴支座、右上摇臂、右下摇臂和右减震器,所述右上摇臂、所述右下摇臂和所述右减震器均连接于所述右轮轴支座,所述右上摇臂的前端和所述右下摇臂的前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右前安装板,所述右上摇臂的后端和所述右下摇臂的后端安装于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所述右减震器的上端安装于对应的上边梁。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后稳定杆左安装座,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后稳定杆右安装座,所述后稳定杆左安装座和所述后稳定杆右安装座之间连接有后稳定杆,所述后稳定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杆与所述左下摇臂和所述右下摇臂相连。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左安装板,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的下端设有右安装板,所述左安装板和所述右安装板之间设有拖挂安装座。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安装板设有左避让孔,所述右安装板设有右避让孔,所述后稳定杆穿过所述左避让孔和所述右避让孔。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安装板和所述右安装板之间还设有消音器下安装板,所述消音器下安装板位于所述拖挂安装座上方。
3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摇臂左后安装竖梁和所述后摇臂右后安装竖梁之间的间距从上向下呈递减趋势。
3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上边梁的前端之间连接有上横梁,所述上横梁和位于右侧的所述上边梁设置有安装控制器的控制器支架。
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安装架包括:摇臂支架和底部钣金;
所述中部部分还包括:前部支撑架,所述摇臂支架连接在所述底部钣金的前端和所述前部支撑架的前端;
所述上部支撑架的下端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部钣金,所述上部支撑架的后端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前部支撑架。
39.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8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的车体。
CN201911061005.4A 2019-11-01 2019-11-01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Pending CN1127768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1005.4A CN112776890A (zh) 2019-11-01 2019-11-01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PCT/CN2020/125581 WO2021083374A1 (zh) 2019-11-01 2020-10-30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US17/730,450 US20220250685A1 (en) 2019-11-01 2022-04-27 All-terrain vehicle and body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61005.4A CN112776890A (zh) 2019-11-01 2019-11-01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6890A true CN112776890A (zh) 2021-05-11

Family

ID=7571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61005.4A Pending CN112776890A (zh) 2019-11-01 2019-11-01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50685A1 (zh)
CN (1) CN112776890A (zh)
WO (1) WO202108337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1562A (zh) * 2021-05-21 2021-07-06 福建盛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纵梁钢管车架
CN114802462A (zh) * 2022-05-10 2022-07-29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全地形车
CN115465395A (zh) * 2021-06-11 2022-12-13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58461B (zh) * 2022-07-28 2023-06-23 中冶京诚(湘潭)矿山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自卸车架和矿用自卸车
US11987290B2 (en) * 2022-09-14 2024-05-21 Caterpillar Inc. Suspension connection weld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50959B2 (en) * 2003-04-02 2010-01-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Frame arrangement for off-road vehicle
CN2883145Y (zh) * 2006-02-23 2007-03-28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辆的车架装置
CN2889866Y (zh) * 2006-03-03 2007-04-18 广州市番禺华南摩托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三段式沙滩车主车架
US7819220B2 (en) * 2006-07-28 2010-10-2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ATV
CN201151445Y (zh) * 2007-12-18 2008-11-19 李建春 一种组装式摩托车车架
US20090195035A1 (en) * 2008-02-04 2009-08-0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TV having arrangement for a passenger
US7802816B2 (en) * 2008-05-27 2010-09-28 Honda Motor Company Ltd. Control arm support brackets and vehicles using same
US9162558B2 (en) * 2009-06-15 2015-10-20 Polaris Industries Inc. Electric vehicle
US8328235B2 (en) * 2010-06-08 2012-12-1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9393894B2 (en) * 2009-06-15 2016-07-1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8613335B2 (en) * 2010-08-03 2013-12-24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9102205B2 (en) * 2011-02-01 2015-08-11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ll terrain vehicle
US9650078B2 (en) * 2011-02-11 2017-05-1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US8973693B2 (en) * 2011-02-11 2015-03-10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 by side all terrain vehicle
US8746394B2 (en) * 2011-08-22 2014-06-10 Kubota Corporation Working vehicle
JP5681591B2 (ja) * 2011-08-22 2015-03-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US9327587B2 (en) * 2012-05-31 2016-05-03 Arctic Cat Inc. Off-highway recreational vehicle
US10246153B2 (en) * 2012-10-11 2019-04-0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CA3188304A1 (en) * 2012-10-11 2014-04-17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US9045031B2 (en) * 2012-12-27 2015-06-02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 unit for utility vehicle
CN105263787A (zh) * 2013-03-15 2016-01-20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JP6004977B2 (ja) * 2013-03-22 2016-10-12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6097463B2 (ja) * 2013-03-28 2017-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力伝達構造
US20180065465A1 (en) * 2015-08-23 2018-03-08 Arctic Cat Inc. Off-Road Recreational Vehicle
US10232699B2 (en) * 2015-12-21 2019-03-19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JP6600260B2 (ja) * 2016-02-04 2019-10-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輪車両
US9988116B2 (en) * 2016-08-25 2018-06-05 Honda Motor Co., Ltd. Removable seat frame for engine installation
US10479422B2 (en) * 2016-12-22 2019-11-1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Side-by-side vehicle
CN110356490A (zh) * 2018-04-10 2019-10-22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多用途车辆
CN109318691A (zh) * 2018-09-29 2019-02-12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棚杆结构及全地形车
US10780770B2 (en) * 2018-10-05 2020-09-2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Hybrid utility vehicle
CN211685323U (zh) * 2019-11-01 2020-10-16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N211543691U (zh) * 2019-11-01 2020-09-22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1562A (zh) * 2021-05-21 2021-07-06 福建盛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纵梁钢管车架
CN113071562B (zh) * 2021-05-21 2022-03-08 福建盛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纵梁钢管车架
CN115465395A (zh) * 2021-06-11 2022-12-13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CN114802462A (zh) * 2022-05-10 2022-07-29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全地形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083374A1 (zh) 2021-05-06
US20220250685A1 (en) 2022-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8532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N211543691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CN112776890A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体
US20210221437A1 (en) Side-by-side vehicle
CN100528682C (zh) 摩托车
US20150343900A1 (en) Utility vehicle
WO2020248569A1 (zh) 并排式全地形车
KR101717161B1 (ko) 승용형 농작업기
US11110787B2 (en) Structural enhancements of an electric vehicle
US11230351B2 (en) Snowmobile fuel tank
CN112429082A (zh) 一种轴距可变的多轴越野车车架结构
CN112265424A (zh) 一种后悬架系统
CN109789894B (zh) 用于车辆的燃料箱组件
CN111717013A (zh) 全地形车
JP2001180304A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構造
CN212685237U (zh) 全地形车
CN113682386A (zh) 车辆的驾驶室以及车辆
CN212637663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1543692U (zh) 全地形车及其第一副车架
CN219989080U (zh) 全地形车
CN220009540U (zh) 全地形车
CN212529814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211442490U (zh)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118238898A (zh) 一种轻型车辆的分段式车架总成及车辆
JPH04310430A (ja) リヤアンダボデ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