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71639A - 启动开关 - Google Patents

启动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71639A
CN112771639A CN201980060087.2A CN201980060087A CN112771639A CN 112771639 A CN112771639 A CN 112771639A CN 201980060087 A CN201980060087 A CN 201980060087A CN 112771639 A CN112771639 A CN 112771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member
contact
load
small peak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00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延广正毅
山野雅丈
福井孝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33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45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33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298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33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45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71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716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01H13/32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one end of spring being fixedly connected to the stationary or movable part of the switch and the other end reacting with a movable or stationary rigid member respectively through pins, cams, toothed, or other shaped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01H13/6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the operating member having only two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during a single opening operation or a single closing operation energy is first stored and then released to produce or assist the contact movement
    • H01H5/04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5/18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by flexing of blade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7/00Facilitation of operation; Human engineering
    • H01H2217/02After trav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4Elastic part on actuator or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32Operating force
    • H01H2227/034Regul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在启动开关中,将初期位置设为第一位置(301),将可动部件被压入到尽头的位置设为第三位置(303),将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三位置(303)之间负荷上上升至最大的上升的开始位置设为第二位置(302),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存在有负荷的小峰(341)。接通切换位置(311)位于小峰(341)的下降开始位置(323)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小峰(341)的最大负荷在接通切换位置(311)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切断切换位置(312)的负荷小。

Description

启动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操作部对操作对象的操作进行许可的启动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开关的状态根据开关的可动部件的压入量而从切断向接通变化,进而从接通向切断变化的开关。这样的开关在作为对机器人、设备进行操作时操作者进行输入的终端的操作部中被用作“启动开关”。操作者在进行输入的期间,将开关维持在接通状态。当开关成为切断状态时,操作者的输入被切断而不向机器人等操作对象传递。由此,在操作者的手从操作部离开时、受惊等而用力把持操作部时,向操作部的输入不传递到操作对象,从而确保了操作者的安全。作为这样的启动开关的例子,能够例举出日本特开2001-3530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42606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2/061779号以及日本特开2005-56635号公报所公开的内容。
另外,日本特开2002-75121号公报所公开的开关与上述开关相同地,在切断-接通-切断这三个位置进行动作。从最初的切断动作向接通动作的切换通过开关工作构件的速动来进行,从随后的接通动作向切断动作的切换也通过开关工作构件的速动来进行。由此,在状态的切换时,给予操作者操作感觉。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2-75121号公报的开关中,在按压作为可动部件的柱塞而从切断状态向接通状态转移时,相对于压入量,作为压入力的负荷逐渐增加。因此,从切断状态向接通状态转移时的咔哒感(日文:クリック感)小,即使在转移到接通状态之后,操作者也逐渐压入可动部件。其结果是,即使在即将进一步从接通状态向切断状态转移时负荷相对于压入量增加,也可能不能明确地感觉到该增加。
在作为压入力的负荷相对于压入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缓慢压入可动部件。但是,为了提高启动开关的可靠性,存在如下启动开关的使用方式:在启动开关设置两个触点,在两个触点的切换时机偏差较大时,由操作部判断为启动开关发生故障。
在该使用方式的情况下,当在可动部件稍微倾斜的状态下缓慢的压入可动部件时,两个触点的切换时机的偏差变大,会误检测为错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从接通状态进一步压入而向切断状态转移之前的阶段,能够明确地感觉到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的启动开关。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启动开关设置有两个触点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两个触点的切换时机的偏差的启动开关。
本发明面向设置于操作部、对所述操作部对操作对象的操作进行许可的启动开关。
本发明的一优选方式的启动开关具备:保持部;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触点;以及触点机构,随着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该触点机构使所述触点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这里,将所述可动部件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将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到尽头的状态下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位置设为第三位置,将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所述可动部件的压入所需的负荷因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比率增大而上升至最大的最大上升的上升开始位置设为第二位置。
在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时,所述触点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所述触点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存在有小峰,在该小峰,在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时负荷先上升后降低。所述接通切换位置位于所述小峰的下降开始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在所述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小。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从接通状态进一步压入而向切断状态转移之前的阶段,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的启动开关。
优选的是,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比即将到达所述切断切换位置之前的位置的负荷小,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二位置的负荷大。
在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接通切换位置附近,随着所述可动部件被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所述触点所含的两个端子逐渐接近而接触,由此,所述触点成为闭合状态。
在优选的方式中,启动开关还具备: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对地移动。在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在负荷的所述小峰被解除。
在优选的其他方式中,启动开关还具备第二触点,所述触点是第一触点。
通过所述触点机构,随着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所述接通切换位置是第一接通切换位置,所述切断切换位置是第一切断切换位置。
在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时,所述第二触点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所述第二触点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所述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与所述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所述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与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
所述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位于所述小峰的下降开始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在所述第一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和所述第二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大的一方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一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和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小的一方的负荷小。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两个触点的切换时机的偏差的启动开关。
优选的是,在上述启动开关中,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比即将到达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的之前的位置的负荷小,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二位置的负荷大。
在优选的方式中,启动开关还具备:第一卡合部;以及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对地移动。在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在负荷的所述小峰被解除。
优选的是,在上述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可动部件是横向较长的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在与所述可动部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压入所述保持部。所述触点机构包含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能够以与所述可动部件延伸的方向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并且在所述延伸的方向上较长。所述转动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一方。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压入,转动滑动接触部与固定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并且所述转动部件转动,由此,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所述保持部,该转动滑动接触部位于所述转动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该固定滑动接触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另一方。所述固定滑动接触部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转动滑动接触部是所述第二卡合部。
优选的是,启动开关还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使力作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之间。在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时,在负荷的所述小峰,所述第二卡合部克服来自所述弹性体的力而移动,从而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
优选的是,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比即将到达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之前的位置的负荷小,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二位置的负荷大。
在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弹性体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一方。所述第二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所述弹性体。所述第一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另一方。
在上述任一种启动开关中,优选的是,所述小峰大致垂直地上升。
更优选的是,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一位置。
上述的目的和其他目的、特征、方式以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在以下进行的该发明的详细的说明而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启动开关的压入量与负荷的关系的概略的图。
图3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5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6是切断切换机构上升时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7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阻力机构的其他例的图。
图9是表示阻力机构的另一例的图。
图10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启动开关的压入量与负荷的关系的概略的图。
图13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5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可动部件位于接通切换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7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8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19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20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21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启动开关的压入量与负荷的关系的概略的图。
图23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24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25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26是可动部件位于接通切换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27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28是可动部件位于切断切换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29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30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31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32是启动开关的横剖视图。
图33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34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35是表示阻力机构附近的纵剖视图。
图36是可动部件位于接通切换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37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38是可动部件位于即将成为切断切换位置的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39是可动部件位于切断切换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40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41是可动部件返回途中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42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43是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44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图45是可动部件位于第三位置的启动开关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设置于机器人的示教器、操作设备的控制器等操作部的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机器人、操作设备等是操作部的操作对象。启动开关1对操作部对操作对象的操作进行许可。在启动开关1为接通状态的期间,许可操作对象的操作,当操作者向操作部进行输入时,将输入向操作对象传递来自操作部的信号。在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的情况下,不许可操作对象的操作,从而操作者的输入不向操作对象传递。
在图1中,省略细节部分和说明上不重要的部件的剖面中的平行斜线。启动开关1包含保持部11和可动部件12。在操作启动开关1时,可动部件12被操作者朝向保持部11内而向图1的下方压入。图1的上下方向不需要与重力方向一致。保持部11支承启动开关1的保持部11以外的部件。由保持部11内的螺旋弹簧121对可动部件12施加朝向图1的上方的力。在图1中,用虚线简化地表示螺旋弹簧121和其他螺旋弹簧。当操作者的手指将可动部件12向保持部11内压入后,使手指从可动部件12离开时,可动部件12因螺旋弹簧121的力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启动开关1在保持部11内包含两个触点13和将触点13的状态设为断开和闭合的触点机构20。各触点13是上端子131与下端子132的组合。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上端子131与下端子132分离。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上端子131与下端子132接触。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接通状态。
可动部件12具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孔122。孔122包含随着朝向图1的横向内方而朝向上方的倾斜面123。在孔122内配置有切断切换机构14。切断切换机构14包含:支承部141、两个卡合部142、两个螺旋弹簧143、下抵接部144以及螺旋弹簧145。支承部141和下抵接部144是经由连结部146连接的一个部件的一部分。支承部141具有朝向左右开口的支承孔。卡合部142和螺旋弹簧143位于支承孔内,螺旋弹簧143从支承孔内朝向横向外方按压卡合部142。
在图1的初期状态中,切断切换机构14从螺旋弹簧145受到向上的力,使卡合部142与倾斜面123抵接而卡合。由此,支承部141位于大致倾斜面123的高度的位置。
上端子131设置于与下抵接部144相接的金属板171上。在金属板171与支承部141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151。螺旋弹簧151起到将金属板171朝向下方按压于下抵接部144的作用。通过螺旋弹簧151和长的金属板172的弹性来调整上端子131与下端子132接触时的接触力。下端子132设置于长的金属板172的上端。金属板172的下端固定于保持部11的底面。金属板172弯曲,并作为板簧发挥功能。
切断切换机构14和金属板171,172如后述那样,构成触点机构20,该触点机构20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而使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转移到闭合,进而从闭合转移到断开。如后述那样,可动部件12的下部124具有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后返回原来的位置时维持触点13的接通状态的作用,因此,下部124也可以被认为包含于触点机构20。启动开关1具有两个触点13,因此,在将它们区分为“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触点机构20使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转移到闭合,进而从闭合转移到断开。
在保持部11内,在可动部件12的侧方设置有两个阻力机构16。阻力机构16在保持部11内设置于朝向横向外方凹陷的孔内。阻力机构16包含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正确地说,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附近的保持部11的部位也是阻力机构16的一部分。螺旋弹簧162将卡合部161朝向保持部11的横向内方,即,朝向可动部件12按压。在图1所示的初期状态中,卡合部161的顶端位于可动部件12的外侧面的下端的下侧。如后述那样,在可动部件12的压入的初期的阶段,阻力机构16对可动部件12作用抵抗可动部件12的移动的力。
接着,对压入可动部件12时的作为启动开关1的压入所需的力的负荷的优选变化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可动部件12的移动量,即启动开关1的压入量与负荷的关系的概略的图。以下,参照图2中标注的符号,对与压入量对应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进行说明。
在图2中,位置301是初期位置。以下,将位置301称作“第一位置”。第一位置301是可动部件12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12相对于保持部11的位置。位置303是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12相对于保持部11的位置。以下,将位置303称作“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303中,启动开关1是切断状态。
位置302是将可动部件12压入到某种程度,从而操作者能够一边感受到某种程度的阻力,一边稳定地保持可动部件12的位置。由此,启动开关1被稳定地保持在接通状态。以下,将位置302称作“第二位置”。第二位置302,是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三位置303之间,可动部件12的压入所需的负荷因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比率增大而上升至最大的最大上升343的上升开始位置。
位置311是在压入时,触点13从断开向闭合转移,从而启动开关1从切断状态向接通状态转移的“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是触点13从闭合向断开转移,从而启动开关1从接通状态向切断状态转移的“切断切换位置”。因此,在启动开关1中,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接通切换位置311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切断切换位置312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正确地说,由于启动开关1具有两个触点13,因此在将它们区分为“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第一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第一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第二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第二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在第一触点13的情况下,图2的位置311对应于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对应于第一切断切换位置312。在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位置311对应于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对应于第二切断切换位置312。并且,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与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与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
在启动开关1中,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存在有小峰341,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负荷暂时上升至该小峰341并降低。在图2中,对小峰341的上升开始的位置标注符号321,对上升结束并开始维持某种程度的负荷的位置标注符号322,对下降开始的位置标注符号323,并对下降结束的位置标注符号324。但是,不需要明确地显示这些位置,在未明确地显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这些位置。例如,在上升开始位置321、下降结束位置324位于曲线上的情况下,可以将曲率成为最大的位置确定为位置321、324。位置322和位置323也可以同样的确定,或者,这些位置322、323也可以一致。例如,在小峰341的顶部陡峭的情况下,将位置322和位置323确定为相同的位置。
作为其他手法,例如,将使压入量增加时的负荷的斜率超过正的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上升开始位置321,将该斜率低于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上升结束位置322,进而,将该斜率低于负的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下降开始位置323,并将该斜率大于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下降结束位置324。
同样地,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峰的上升开始位置(第二位置302)、上升结束位置332、下降开始位置333、下降结束位置334只要是大致表示该意思的位置,就可以用各种手法来确定。上升结束位置332与下降开始位置333也可以一致。以下,将从位置302到位置334的峰称作“主峰342”。
在图1的启动开关1中,接通切换位置311(在存在有两个触点13的情况下,是第一接通切换位置和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以下也相同)位于小峰341的下降结束位置324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另外,小峰的最大负荷A1为接通切换位置311上的负荷A2(在存在有两个触点13的情况下,是第一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与第二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大的一方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A1比切断切换位置312上的负荷A3(在存在有两个触点13的情况下,是第一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与第二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小的一方的负荷)小。
由此,当开始按压可动部件12时,可动部件12在像稍微被挂住那样的咔哒感之后被一下子压入而向第二位置302转移。即,在通常的操作中,当超过小峰341时,就不能使可动部件12在途中停止,而以可动部件12与什么接触那样的感觉迅速地向第二位置302转移。其结果是,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位于第二位置302。换言之,操作者在从第二位置302的接通状态进一步按压而向第三位置303的切断状态转移前的阶段中,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
根据上述观点,接通切换位置311不限于图2所示的位置。接通切换位置311只要位于小峰341的下降开始位置323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即可。另外,根据使可动部件12迅速地从小峰341向第二位置302转移的观点,小峰341的最大负荷A1优选比第二位置302上的负荷A4大。而且,为了在超过小峰341之后,超过第二位置302而向切断状态转移,小峰341的最大负荷优选比即将到达切断切换位置312之前的位置的负荷(在存在有两个触点13的情况下,是即将到达第一切断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之前的位置的负荷,通常是位置332上的负荷)小。
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可以与第一位置301大致一致,也可以与第一位置301一致。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操作者也能够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感受到被挂住。特别地,在小峰341大致垂直地上升,即,在位置321与位置322大致一致的情况下,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被挂住。当然,即使在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与第一位置301分离的情况下,小峰341的上升也优选大致垂直。
进而,为了使操作者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感受到被挂住之后,明确地感受到向第二位置302转移的情况,优选小峰341充分地远离第二位置302。具体而言,优选小峰341的最大负荷位置与第一位置301和第二位置302的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第一位置301。当小峰341靠近第二位置302时,可能会误认为小峰341是主峰342。
在具有图2的特性的启动开关1中,即使设置了小峰341,也不需要在设计上变更将可动部件12保持在第二位置302时所需的负荷,因此,即使将具有启动开关1的操作部长时间把持在第二位置302,也不会增加操作者的负担。另外,通过设置小峰341,还能够得到防止在误触可动部件12时、其他物体与可动部件12接触时启动开关1意外成为接通状态的效果。
此外,在图2中,用直线表示从小峰341下降起到第二位置302为止的负荷的变化,但是,只要不存在大的变化即可,并不限于直线。例如,也可以是,负荷的变化率在接通切换位置311变化,从而负荷曲线弯曲,或者负荷在接通切换位置311台阶状地细微地变化。
接着,对图1所示的启动开关1实现图2所示的特性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当从第一位置301开始按压可动部件12时,螺旋弹簧121和螺旋弹簧145被压缩,位于可动部件12的下部的倾斜面126与位于阻力机构16的卡合部161的顶端的倾斜面163抵接。以下,将可动部件12的倾斜面126附近的部位125称作“卡合部”。由此,压入可动部件12的负荷上升。图3所示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如图1所示,在第一位置301中,倾斜面126与倾斜面163稍微分开(在图1中省略符号),第一位置301与位置321接近。
倾斜面126随着朝向横向外方而朝向上方倾斜。倾斜面163随着朝向横向内方而朝向下方倾斜。因此,如图4所示,当使施加于可动部件12的负荷增加时,卡合部161克服来自螺旋弹簧162的力而开始朝向横向外方移动。该状态是从位置321朝向位置323的状态。
当倾斜面126的端部与倾斜面163的端部一致时,卡合部161与卡合部125的卡合被解除,可动部件12向下方移动,从而可动部件12的外侧面与卡合部161的顶端摩擦。此时,负荷立即降低。即,迅速地从位置323到达位置324。在图1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23与位置324大致一致。如图5所示,当可动部件12进一步下降时,触点13在位置311闭合,当可动部件12进一步下降时,下抵接部144的下端与保持部11的内底面的中央相接。图5所示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第二位置302。通过金属板172弯曲,从而下端子132向下方移动。
当在图5的状态下对可动部件12朝向下方施力时,相对于可动部件12相对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切断切换机构14。如已经描述的,在可动部件12的孔122的下部存在随着朝向横向内方而朝向上方的倾斜面123。卡合部142的顶端具有随着朝向横向外方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147。
因此,当使施加于可动部件12的负荷增加时,相对于可动部件12相对的朝向上方作用于切断切换机构14的力增大,卡合部142克服来自螺旋弹簧143的力而开始朝向横向内方移动。该状态是从位置302经由位置332而朝向位置333的状态。当倾斜面123的端部与倾斜面147的端部一致时,切断切换机构14通过螺旋弹簧145而迅速地向上方移动,从而卡合部142的顶端与孔122的内侧面摩擦。此时,负荷立即降低。然后,从图6的左侧所示的状态瞬间得向右侧所示的状态变化。即,从位置333迅速地到达位置334。在图1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33与位置334大致一致。通过以上的动作,得到了主峰342。
如图6所示,当切断切换机构14上升时,支承部141的上表面与孔122的顶部相接。触点13从闭合成为断开。另一方面,金属板172的顶端与可动部件12的下部124的下端相接,从而金属板172被维持在某种程度的弯曲的状态。
如图7所示,当进一步压入可动部件12时,螺旋弹簧145再次被压缩,下抵接部144再次与保持部11的底面接触。该状态是第三位置303,可动部件12成为不能向下方移动。此时,触点13的上端子131与下端子132成为被强制地分离的位置,因此,假设即使上端子131与下端子132熔接,通过将可动部件12压入到第三位置303,也能消除熔接状态而强制地使启动开关1成为切断状态。即使在螺旋弹簧145损坏,从而下抵接部144未充分地上升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通过用力压入可动部件12而强制地使启动开关1成为切断状态。
当操作者从图7所示的状态使手指从启动开关1离开时,在维持金属板172的顶端与可动部件12的下部124相接的状态和支承部141与可动部件12在上下方向上相接的状态下,可动部件12开始因螺旋弹簧121和螺旋弹簧145而上升,在可动部件12返回图1的第一位置301之前,触点13被维持在断开的状态。即,在可动部件12从第三位置303返回时,启动开关1被维持为切断状态。此外,当操作者从第二位置302将手指从可动部件12拿开时,可动部件12回到第一位置301,从而启动开关1回到切断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启动开关1中,由于小峰341的存在,在通常的操作中,在小峰34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不能停止操作,从而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到达第二位置302。此外,在启动开关1中,两个触点13串联连接,并设置为一组双切触点,但也可以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设置两组以上的双切触点。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小峰341迅速地转移到第二位置302,即使可动部件12倾斜,也能够使两组双切触点的状态不同的时间非常短。即,能够降低两组双切触点的切换时机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两个触点13的状态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同而导致误检测出错误。
另外,在启动开关1中,在接通切换位置311附近,随着可动部件12被压入保持部11,触点13所含的两个端子131、132逐渐靠近而接触,由此,触点13成为闭合状态。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小峰341迅速地转移到第二位置302,能够抑制触点13成为闭合状态时的放电,从而能够抑制触点13的熔接。
启动开关1中的阻力机构16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卡合部161与螺旋弹簧162的组合只要是在可动部件12与保持部11之间,能够设置在各种位置。例如,如图8的部分放大图所示,也能够在可动部件12设置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在该情况下,在保持部11设置与卡合部161的顶端的倾斜面163滑动接触的倾斜面112。
阻力机构16也能够设置于切断切换机构14。图9是表示在下抵接部144设置阻力机构16的例子的图。像这样,能够将阻力机构16设置于在可动部件12从第一位置301移动时,和可动部件12一起移动的各种部位。如图1、图8、图9,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的排列方向也不限于纸面的左右方向,而能够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
如以上那样,阻力机构16的卡合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将卡合部161看作是第一卡合部,并将与卡合部161卡合的部位(图3的情况下,是卡合部125)看作是第二卡合部的情况下,第二卡合部因可动部件12的移动而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相对地移动。并且,在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由此,产生负荷的小峰341。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可以在第一位置301上分离,并且当按压可动部件12时,先卡合然后解除卡合,也可以在第一位置301就已经卡合。通过利用卡合部彼此的卡合,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得到小峰341。
此外,第一卡合部并非必须从弹簧等弹性体受到力,也可以是,例如,在可动部件12位于位置321时,利用重力、磁力而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
在第一卡合部受到来自弹性体的力的情况下,作为螺旋弹簧以外的弹性体,能够利用板簧、树脂的可弯曲部等。弹性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来作用用于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卡合的力。一般来说,弹性体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动部件12和保持部11的一方。第二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弹性体,第一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动部件12和保持部11的另一方。并且,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第二卡合部克服来自弹性体的力而移动,从而卡合被解除,由此得到了小峰341。
在启动开关1中,也可以不利用卡合部而得到小峰341。例如,也可以在可动部件12与螺旋弹簧121之间设置因压入而急剧凹陷的橡胶垫。也可以通过使彼此相斥或相互吸引的一对磁石的一方通过另一方的附近来得到小峰341。
参照图1~图9说明的上述启动开关1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启动开关1中,是一组双切触点,但如已经描述的,也可以设置两组以上的双切触点。由四个端子构成的一组双切触点也可以是由两个端子构成的一个片切触点。片切触点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可动部件12也可以是因压入而转动的杆。在可动部件12是转动的类型的情况下,可动部件12的压入量对应于转动角,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旋转位置或可动部件12的特定的部位的位置。
图2所示的启动开关1的特性能够应用于各种结构的启动开关。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作为现有文献例举出的:日本特开2002-42606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2/061779号、日本特开2005-56635号公报所公开的启动开关。如这些文献所公开的那样,作为触点机构20,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设置有启动开关1的操作部不限于示教器,而能够利用于起重机等重型机械的操作部、车辆的操作部、电动轮椅的操作部等各种操作部。
图10和图11是设置于机器人的示教器、操作设备的控制器等操作部的其他例的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机器人、操作设备等是操作部的操作对象。图10是从正面方向看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图11是从侧面方向看的纵剖视图。在这些剖视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内部结构,各部件的剖面的位置适当不同。启动开关1对操作部对操作对象的操作进行许可。在启动开关1为接通状态的期间,操作对象的操作被许可,当操作者向操作部进行输入时,将输入的来自操作部的信号向操作对象传递。在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操作对象的操作不被许可,操作者的输入不向操作对象传递。
在图10和图11中,省略了细节部分和说明上不重要的部件的剖面中的平行斜线。在本实施方式和其他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与图1~图9所示的启动开关1相同的功能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启动开关1包含保持部11和可动部件12。在操作启动开关1时,可动部件12被操作者朝向保持部11内而向图10和图11的下方压入。图10和图11的上下方向不需要与重力方向一致。保持部11支承启动开关1的保持部11以外的部件。由图10所示的保持部11内的螺旋弹簧121对可动部件12施加朝向图10的上方(即,从保持部11朝向可动部件12的方向,以下相同)的力。在图10中,用虚线简化地表示螺旋弹簧121和其他螺旋弹簧。当操作者的手指将可动部件12向保持部11内压入之后,使手指从可动部件12离开时,可动部件12因螺旋弹簧121的力而返回原来的位置。
启动开关1在保持部11内包含:两个触点13、接将点13的状态设为断开和闭合的触点机构20以及两个辅助开关21。各触点13是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的组合。正确地说,也存在上固定端子,由分别与上固定端子、下固定端子131以及可动端子132连接的三个连接端子构成的连接端子组134位于保持部11的下方。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分离。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相接。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接通状态。
可动部件12在图10的左右方向上横向较长,可动部件12在与可动部件12延伸的方向垂直的下方向上被压入保持部11。在可动部件12的内部配置有切断切换机构14。切断切换机构14包含:三个纵螺旋弹簧241、收容纵螺旋弹簧241的抵接部件242、两个滑动体243、两个横螺旋弹簧244以及两个压入部件245。在图10中,将抵接部件242分开表示为收容三个纵螺旋弹簧241的三个部位(标注符号242、242a的部位),但这些是一个部件。在可动部件12的下部件12a设置有孔,抵接部件242嵌入于下部件12a的孔。在可动部件12的上部与下部件12a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滑动体243和横螺旋弹簧244。
在图10的初期状态中,滑动体243从横螺旋弹簧244受到朝向横向内方的力,抵接部件242从纵螺旋弹簧241受到朝向下方的力,滑动体243的顶端位于抵接部件242的上方。另外,压入部件245的上端与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的下端接近。
可动端子132与速动机构133连接。如后述那样,当压入部件245被压入到预先确定的位置时,通过速动机构133所具有的弹簧,可动端子132迅速地朝向下固定端子131移动,从而可动端子132与下固定端子131相接。即,触点13成为闭合状态。
如后述那样,切断切换机构14和速动机构133构成了触点机构20,该触点机构20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而使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由于启动开关1具有两个触点13,因此在将他们区分为“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触点机构20使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在可动部件12延伸的方向上排列。
触点机构20还包含设置于切断切换机构14的下方的阻力机构16。阻力机构16包含在可动部件12延伸的方向上较长的转动部件261。转动部件261通过以使金属棒的两端朝向内侧的方式将两端两次弯折90°而形成。此外,转动部件261也可以通过将金属棒的两端弯折90°之后,进一步将两端侧的部位弯折成朝向外侧来形成。如图11所示,转动部件261能够以与转动部件261延伸的方向平行的转动轴J1为中心转动。转动部件261的两端夹在下侧的部件262与上侧的部件(参照图17的符号111a)之间。转动部件261以转动部件261的两端不远离位于下方的部件262的方式转动,由此,实现了将在横向上较长的可动部件12在不进行大的倾斜的情况下向保持部11内压入。
转动部件261的上部与可动部件12的下部件12a卡合,转动部件26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直接安装于可动部件12。位于转动部件261的下方的部件262的一部分也包含于阻力机构16。部件262包含嵌入有转动部件261的下部263的凹部264。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初期状态中,转动部件261的下部263位于凹部264之外。
接着,对作为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的启动开关1的压入所需的力的负荷的优选的变化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可动部件12的移动量,即,启动开关1的压入量与负荷的关系的概略的图。以下,参照图12中标注的符号,对与压入量对应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进行说明。
在图12中,位置301是初期位置。以下,将位置301称作“第一位置”。第一位置301是在可动部件12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12相对于保持部11的位置。位置303是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12相对于保持部11的位置。以下,将位置303称作“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303中,启动开关1是切断状态。
位置302是将可动部件12压入到某种程度,从而操作者能够一边感受到某种程度的阻力,一边稳定地保持可动部件12的位置。由此,启动开关1被稳定地保持在接通状态。以下,将位置302称作“第二位置”。第二位置302,是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三位置303之间,可动部件12的压入所需的负荷因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比率增大而上升至最大的最大上升343的上升开始位置。
位置311是在压入时,触点13从断开向闭合转移,从而启动开关1从切断状态向接通状态转移的“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是触点13从闭合向断开转移,从而启动开关1从接通状态向切断状态转移的“切断切换位置”。因此,在启动开关1中,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接通切换位置311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切断切换位置312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正确地说,由于启动开关1具有两个触点13,因此在将它们区分为“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第一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第一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第二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第二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在第一触点13的情况下,图12的位置311对应于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对应于第一切断切换位置312。在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位置311对应于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对应于第二切断切换位置312。并且,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与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与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
在启动开关1中,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存在有小峰341,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负荷暂时上升至该小峰341并降低。在图12中,对小峰341的上升开始的位置标注符号321,对上升结束并开始维持某种程度的负荷的位置标注符号322,对下降开始的位置标注符号323,并对下降结束的位置标注符号324。但是,不需要明确地显示这些位置,在未明确地显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这些位置。例如,在上升开始位置321、下降结束位置324位于曲线上的情况下,可以将曲率成为最大的位置确定为位置321、324。位置322和位置323也可以同样的确定,或者,这些位置322、323也可以一致。例如,在小峰341的顶部陡峭的情况下,将位置322和位置323确定为相同的位置。
作为其他手法,例如,将使压入量增加时的负荷的斜率超过正的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上升开始位置321,将该斜率低于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上升结束位置322,进而,将该斜率低于负的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下降开始位置323,并将该斜率大于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下降结束位置324。
同样地,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峰的上升开始位置(第二位置302)、上升结束位置332、下降开始位置333、下降结束位置334只要是大致表示该意思的位置,就可以用各种手法来确定。上升结束位置332与下降开始位置333也可以一致。以下,将从位置302到位置334的峰称作“主峰342”。
在图10和图11的启动开关1中,接通切换位置311(详细地说,第一接通切换位置和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以下也相同)位于小峰341的下降结束位置324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另外,小峰的最大负荷A1为接通切换位置311的负荷A2(详细地说,第一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和第二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大的一方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A1比切断切换位置312的负荷A3(详细地说,第一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和第二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小的一方的负荷)小。
由此,当开始按压可动部件12时,可动部件12在像稍微被挂住那样的咔哒感之后,被一下子压入而向第二位置302转移。即,在通常的操作中,当超过小峰341时,就不能使可动部件12在途中停止,而以可动部件12与什么接触那样的感觉迅速地向第二位置302转移。其结果是,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位于第二位置302。换言之,操作者在从第二位置302的接通状态进一步按压而向第三位置303的切断状态转移前的阶段中,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
根据上述观点,接通切换位置311不限于图12所示的位置。接通切换位置311只要位于小峰341的下降开始位置323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即可。另外,根据使可动部件12迅速地从小峰341向第二位置302转移的观点,小峰341的最大负荷A1优选比第二位置302上的负荷A4大。而且,为了在超过小峰341之后,超过第二位置302而向切断状态转移,小峰341的最大负荷优选比即将到达切断切换位置312之前的位置的负荷(详细地说,是即将到达第一切断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之前的位置的负荷,通常是位置332上的负荷)小。
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可以与第一位置301大致一致,也可以与第一位置301一致。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操作者也能够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感受到被挂住。特别地,在小峰341大致垂直地上升,即,在位置321与位置322大致一致的情况下,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被挂住。当然,即使在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与第一位置301分离的情况下,小峰341的上升也优选大致垂直。
进而,为了使操作者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感受到被挂住之后,明确地感受到向第二位置302转移的情况,优选小峰341充分地远离第二位置302。具体而言,优选小峰341的最大负荷位置与第一位置301和第二位置302的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第一位置301。当小峰341靠近第二位置302时,可能会误认为小峰341是主峰342。
在具有图12的特性的启动开关1中,即使设置了小峰341,也不需要在设计上变更将可动部件12保持在第二位置302时所需的负荷,因此,即使将具有启动开关1的操作部长时间把持在第二位置302,也不会增加操作者的负担。另外,通过设置小峰341,还能够得到防止在误触可动部件12时、其他物体与可动部件12接触时,启动开关1意外成为接通状态的效果。
此外,在图12中,用直线表示从小峰341下降起到第二位置302为止的负荷的变化,但是,只要不存在大的变化即可,并不限于直线。例如,也可以是,负荷的变化率在接通切换位置311变化,从而负荷曲线弯曲,或者负荷在接通切换位置311台阶状地细微地变化。
接着,对图10和图11所示的启动开关1实现图12所示的特性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当从第一位置301开始按压可动部件12时,螺旋弹簧121被压缩,并且转动部件261的下部263在部件262的上表面滑动。以下,将转动部件261的下部263称作“转动滑动接触部”,并将部件262称作“固定滑动接触部”。当转动部件261以转动轴J1为中心稍微转动时,转动滑动接触部263以嵌入凹部264的方式与凹部264卡合。由此,按压可动部件12的负荷上升。图13所示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如图11所示,在第一位置301中,转动滑动接触部263与凹部264稍微分开,第一位置301与位置321接近。
如图14所示,当使施加于可动部件12的负荷增加时,转动滑动接触部263开始向从凹部264离开的方向移动。该状态是从位置321朝向位置322的状态。
当转动滑动接触部263从凹部264离开时,负荷立即降低。即,从位置323迅速地到达位置324。在图10和图11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23与位置324大致一致。如图15所示,在启动开关1中,在与负荷的降低大致同时或在负荷刚降低之后,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的上端接触。随着可动部件12的下降,压入部件245也下降,压入部件245按压速动机构133的特定的部位。如图16所示,当压入部件245下降到预先设定的位置时,速动机构133通过速动使可动端子132瞬间下降,从而触点13成为闭合的状态。
如图17所示,当可动部件12进一步下降时,抵接部件242的下端与作为构成保持部11的部件之一的底座部件111的上表面相接。此外,抵接部件242的标注有符号242a的部位与底座部件111的标注有符号111a的部位相接。图17所示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第二位置302。
当在图17的状态下向可动部件12施加朝向下方的力时,相对于可动部件12相对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抵接部件242。抵接部件242的中央的上表面包含随着朝向横向外方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246。另一方面,滑动体243的顶端的下表面包含随着朝向横向内方而朝向上方的倾斜面247。倾斜面246与倾斜面247大致平行地相接。
因此,当使施加于可动部件12的负荷增加,从而来自抵接部件242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滑动体243时,滑动体243克服来自横螺旋弹簧244的力而开始朝向横向外方移动。此时,纵螺旋弹簧241收缩。该状态是从位置302经由位置332而朝向位置333的状态。
当倾斜面246的端部与倾斜面247的端部一致时,可动部件12下降,从而抵接部件242的中央部的上端的外侧面与滑动体243的顶端摩擦。此时,负荷立即降低。因此,从位置333迅速地到达位置334。在图10和图11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33与位置334大致一致。通过以上的动作,得到了主峰342。
图18和图19是表示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的状态的图。在成为图18和图19所示的状态之前的切断切换位置312中,当滑动体243向横向外方移动时,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的上下方向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其结果是,压入部件245受到来自速动机构133的力而上升,从而触点13从闭合成为断开。
如图18所示,当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时,纵螺旋弹簧241进一步被压缩,如图19所示,可动部件12的下部件12a与固定滑动接触部262接近,并与底座部件111(参照图17)接触。该状态是第三位置303,可动部件12成为不能向下方移动。如图19所示,转动部件261位于可动部件12与保持部11的固定滑动接触部262之间的狭窄空间。
当操作者从图18和图19所示的状态使手指从启动开关1离开时,在保持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在横向上错开的状态下,可动部件12上升。如图10所示,当滑动体243与压入部件245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时,滑动体243受到来自横螺旋弹簧244的力,从而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位于紧贴着压入部件245的上方。由此,可动部件12回到图10的第一位置301之前,触点13维持在断开的状态。即,在可动部件12从第三位置303返回时,启动开关1被维持为切断状态。此外,当操作者从第二位置302将手指从可动部件12拿开时,可动部件12回到第一位置301,从而启动开关1回到切断状态。
在图10的状态中,两个辅助开关21都是接通状态、在图16和图17的状态中,仅一方为接通状态,在图18的状态中,两方都是切断状态。来自辅助开关21的信号在操作部侧被各种利用。例如,在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的情况下,如果两方的辅助开关21是接通状态,则由操作部判断为启动开关1是第一位置301。在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的情况下,如果两方的辅助开关21是切断状态,则由操作部判断为启动开关1是第三位置30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启动开关1中,由于小峰341的存在,在通常的操作中,在小峰34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不能停止操作,从而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到达第二位置302。另外,如启动开关1那样,为了提高可靠性而存在两个触点13的情况下,通过从小峰341迅速地转移到第二位置302,即使可动部件12倾斜,也能够使两个触点13的状态不同的时间非常短。即,能够降低两个触点13的切换时机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两个触点13的状态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同而导致误检测出错误。
两个触点13的动作时机的偏差在因按压可动部件12的端而导致可动部件12倾斜的情况下变得显著。因此,能够考虑在按压可动部件12的中央时,小峰341也可以不存在的情况。如上所述,在启动开关1中,通过转动部件261的转动滑动接触部263与固定滑动接触部262的凹部264卡合而得到负荷的小峰341。另外,转动滑动接触部263仅存在于转动部件26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
因此,也可以通过将凹部264设为非常浅,从而在按压可动部件12的中央的情况下,使转动滑动接触部263以在凹部264上滑动的方式移动,在按压转动部件261的端部的情况下,存在于转动部件261的端部的转动滑动接触部263牢固地嵌入于凹部264,从而得到负荷的小峰341。像这样,也可以是,在按压转动部件261的中央的情况下,使小峰341消失,或者使小峰341较小,在按压转动部件261的端部的情况下,得到大的小峰341。
启动开关1中的阻力机构16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将转动部件261的转动轴J1设置在固定滑动接触部262的附近,并将凹部设置在下部件12a侧。即,转动部件261也可以以下部为中心转动。也可以代替凹部而设置凸部(包含台阶。)。转动部件261能够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可动部件12和保持部11的一方,固定滑动接触部262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动部件12或保持部11的另一方。转动滑动接触部263与固定滑动接触部262一边滑动接触,转动部件261一边转动,由此,在维持可动部件12的姿势的状态下将可动部件12向保持部11压入。
也可以通过转动部件261以外的结构来设置阻力机构16。例如,作为阻力机构16,也可以设置卡合部和配置于保持部11与卡合部之间的螺旋弹簧。在该情况下,受到来自螺旋弹簧的力的卡合部与可动部件12卡合,在可动部件12被按压,从而卡合部克服来自螺旋弹簧的力而移动之后,卡合被解除,由此,得到了小峰341。作为阻力机构16,也可以设置卡合部和配置于可动部件12与卡合部之间的螺旋弹簧。在该情况下,受到来自螺旋弹簧的力的卡合部与保持部11卡合,并且可动部件12被按压,从而卡合被解除,由此得到了小峰341。当然,阻力机构16也可以间接地设置于保持部11与可动部件12之间。
如以上那样,阻力机构16的卡合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将一方的卡合部(图11的情况下,是凹部264)看作是第一卡合部,并将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的另一方的卡合部(图11的情况下,是转动滑动接触部263)看作是第二卡合部的情况下,第二卡合部因可动部件12的移动而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相对地移动。并且,在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由此,产生负荷的小峰341。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可以在第一位置301上分离,并且当按压可动部件12时,先卡合然后解除卡合,也可以在第一位置301就已经卡合。通过利用卡合部彼此的卡合,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得到小峰341。
此外,第一卡合部并非必须从弹簧等弹性体受到力。如图10和图11的例那样,也可以是在可动部件12位于位置321时,利用重力而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卡合也可以利用磁力。
在第一卡合部受到来自弹性体的力的情况下,作为螺旋弹簧以外的弹性体,能够利用板簧、树脂的可弯曲部等。弹性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来作用用于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卡合的力。一般来说,弹性体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动部件12和保持部11的一方。第二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弹性体,第一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动部件12和保持部11的另一方。并且,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第二卡合部克服来自弹性体的力而移动,从而卡合被解除,由此得到了小峰341。
在启动开关1中,也可以不利用卡合部而得到小峰341。例如,也可以在可动部件12与螺旋弹簧121之间设置因压入而急剧凹陷的橡胶垫。也可以通过使彼此相斥或相互吸引的一对磁石的一方通过另一方的附近来得到小峰341。
参照图10~图19说明的上述启动开关1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启动开关1中,触点的数量可以是三个以上。可动部件12也可以是因压入而转动的杆。在可动部件12是转动的类型的情况下,可动部件12的压入量对应于转动角。
图12所示的启动开关1的特性能够应用于各种结构的启动开关。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作为现有文献例举出的:日本特开2001-35300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2/061779号、日本特开2005-56635号公报所公开的启动开关。如这些文献所公开的那样,作为触点机构20,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在上述启动开关1中,利用速动来进行触点13的断开闭合,但在启动开关1中,也可以是,在接通切换位置311附近,随着可动部件12被压入保持部11,触点13所包含的两个端子逐渐接近而接触,从而触点成为闭合状态。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小峰341迅速地转移到第二位置302,能够抑制触点13成为闭合状态时的放电,从而能够抑制触点13的熔接。
设置有启动开关1的操作部不限于示教器,而能够利用于起重机等重型机械的操作部、车辆的操作部、电动轮椅的操作部等各种操作部。
图20和图21是设置于机器人的示教器、操作设备的控制器等操作部的其他例的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机器人、操作设备等是操作部的操作对象。图20是从正面方向看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图21是从侧面方向看的纵剖视图。在这些剖视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内部结构,各部件的剖面的位置适当不同。在以下的其他例的启动开关中也是相同地。启动开关1对操作部对操作对象的操作进行许可。在启动开关1为接通状态的期间,操作对象的操作被许可,当操作者向操作部进行输入时,将输入的来自操作部的信号向操作对象传递。在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的情况下,操作对象的操作不被许可,操作者的输入不向操作对象传递。
在图20和图21中,省略了细节部分和说明上不重要的部件的剖面中的平行斜线。在以下的其他的例子的启动开关中也是相同地。启动开关1包含保持部11和可动部件12。在操作启动开关1时,可动部件12被操作者朝向保持部11内而向图20和图21的下方压入。图20和图21的上下方向不需要与重力方向一致。保持部11支承启动开关1的保持部11以外的部件。由图20所示的保持部11内的螺旋弹簧121对可动部件12施加朝向图20的上方的力。在图20中,用虚线简化地表示螺旋弹簧121和其他螺旋弹簧。当操作者的手指将可动部件12向保持部11内压入后,使手指从可动部件12离开时,可动部件12因螺旋弹簧121的力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保持部11时,可动部件12以支点123a为中心转动。
启动开关1在保持部11内包含两个触点13(参照图21)和将触点13的状态设为断开和闭合的触点机构20。各触点13是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的组合。正确地说,也存在上固定端子,由分别与固定端子、下固定端子131以及可动端子132连接的三个连接端子构成的连接端子组134位于保持部11的下方。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分离。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相接。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接通状态。
可动部件12被柔软的树脂制的罩124a覆盖。可动部件12从罩124a的上方被按压。因此,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的中途,罩124a弯曲,但在以下的附图中,忽视罩124a的弯曲地进行记载。在可动部件12的内部配置有切断切换机构14。切断切换机构14包含:纵螺旋弹簧241、收容纵螺旋弹簧241的抵接部件242、滑动体243、横螺旋弹簧244以及压入部件245。在可动部件12的下部件12a设置有孔,抵接部件242嵌入于下部件12a的孔。在可动部件12的上部与下部件12a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滑动体243和横螺旋弹簧244。
在图20的初期状态中,滑动体243从横螺旋弹簧244受到朝向左方的力,抵接部件242从纵螺旋弹簧241受到朝向下方的力,滑动体243的右侧的顶端部的左侧的部位243b位于抵接部件242的右侧的部位242b的上方。另外,压入部件245的上端与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的下端接近。
可动端子132与速动机构133连接。如后述那样,当压入部件245被压入到预先确定的位置时,通过速动机构133所具有的弹簧,可动端子132迅速地朝向下固定端子131移动,从而可动端子132与下固定端子131相接。即,触点13成为闭合状态。
如后述那样,切断切换机构14和速动机构133构成了触点机构20,该触点机构20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而使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由于启动开关1具有两个触点13,因此在将他们区分为“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触点机构20使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触点机构20还包含设置于螺旋弹簧121附近的阻力机构16。阻力机构16在保持部11设置于图20的右方上开口的孔内。阻力机构16包含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正确地说,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附近的保持部11的部位也是阻力机构16的一部分。螺旋弹簧162将卡合部161朝向图20的右方,即,朝向可动部件12的内部壁的下部125按压。在图20所示的初期状态中,卡合部161的顶端部与内部壁的下部125相接。如后述那样,在可动部件12的压入的初期阶段,阻力机构16对可动部件12作用抵抗可动部件12的移动的力。
接着,对作为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的启动开关1的压入所需的力的负荷的优选的变化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可动部件12的旋转位置,即,作为可动部件12的特定的部位的移动量的启动开关1的压入量与负荷的关系的概略的图。以下,参照图22中标注的符号,对与压入量对应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进行说明。
在图22中,位置301是初期位置。以下,将位置301称作“第一位置”。第一位置301是可动部件12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12相对于保持部11的位置。位置303是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的状态下的可动部件12相对于保持部11的位置。以下,将位置303称作“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303中,启动开关1是切断状态。
位置302是将可动部件12压入到某种程度,从而操作者能够一边感受到某种程度的阻力,一边稳定地保持可动部件12的位置。由此,启动开关1被稳定地保持在接通状态。以下,将位置302称作“第二位置”。第二位置302,是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三位置303之间,可动部件12的压入所需的负荷因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比率增大而上升至最大的最大上升343的上升开始位置。
位置311是在压入时,触点13从断开向闭合转移,从而启动开关1从切断状态向接通状态转移的“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是触点13从闭合向断开转移,从而启动开关1从接通状态向切断状态转移的“切断切换位置”。因此,在启动开关1中,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接通切换位置311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切断切换位置312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正确地说,由于启动开关1具有两个触点13,因此在将它们区分为“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第一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第一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第二触点13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的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第二触点13在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在第一触点13的情况下,图22的位置311对应于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对应于第一切断切换位置312。在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位置311对应于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位置312对应于第二切断切换位置312。并且,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与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与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
在启动开关1中,在第一位置30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存在有小峰341,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负荷暂时上升至该小峰341并降低。在图22中,对小峰341的上升开始的位置标注符号321,对上升结束并开始维持某种程度的负荷的位置标注符号322,对下降开始的位置标注符号323,并对下降结束的位置标注符号324。但是,不需要明确地显示这些位置,在未明确地显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这些位置。例如,在上升开始位置321、下降结束位置324位于曲线上的情况下,可以将曲率成为最大的位置确定为位置321、324。位置322和位置323也可以同样的确定,或者,这些位置322、323也可以一致。例如,在小峰341的顶部陡峭的情况下,将位置322和位置323确定为相同的位置。
作为其他手法,例如,将使压入量增加时的负荷的斜率超过正的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上升开始位置321,将该斜率低于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上升结束位置322,进而,将该斜率低于负的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下降开始位置323,并将该斜率大于某一值的位置确定为下降结束位置324。
同样地,第二位置302与第三位置303之间的峰的上升开始位置(第二位置302)、上升结束位置332、下降开始位置333、下降结束位置334只要是大致表示该意思的位置,就可以用各种手法来确定。上升结束位置332与下降开始位置333也可以一致。以下,将从位置302到位置334的峰称作“主峰342”。
在图20和图21的启动开关1中,接通切换位置311(详细地说,第一接通切换位置和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以下也相同)位于小峰341的下降结束位置324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另外,小峰的最大负荷A1为接通切换位置311上的负荷A2(详细地说,第一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和第二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大的一方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A1比切断切换位置312上的负荷A3(详细地说,第一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和第二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小的一方的负荷)小。
由此,当开始按压可动部件12时,可动部件12在像稍微被挂住那样的咔哒感之后,被一下子压入而向第二位置302转移。即,在通常的操作中,当超过小峰341时,就不能使可动部件12在途中停止,而以可动部件12与什么接触那样的感觉迅速地向第二位置302转移。其结果是,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位于第二位置302。换言之,操作者在从第二位置302的接通状态进一步按压而向第三位置303的切断状态转移前的阶段中,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
根据上述观点,接通切换位置311不限于图12所示的位置。接通切换位置311只要位于小峰341的下降开始位置323与第二位置302之间即可。另外,根据使可动部件12迅速地从小峰341向第二位置302转移的观点,小峰341的最大负荷A1优选比第二位置302上的负荷A4大。而且,为了在超过小峰341之后,超过第二位置302而向切断状态转移,小峰341的最大负荷优选比即将到达切断切换位置312之前的位置的负荷(详细地说,是即将到达第一切断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之前的位置的负荷,通常是位置332上的负荷)小。
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可以与第一位置301大致一致,也可以与第一位置301一致。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操作者也能够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感受到被挂住。特别地,在小峰341大致垂直地上升,即,在位置321与位置322大致一致的情况下,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被挂住。当然,即使在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与第一位置301分离的情况下,小峰341的上升也优选大致垂直。
进而,为了使操作者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感受到被挂住之后,明确地感受到向第二位置302转移的情况,优选小峰341充分地远离第二位置302。具体而言,优选小峰341的最大负荷位置与第一位置301和第二位置302的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第一位置301。当小峰341靠近第二位置302时,可能会误认为小峰341是主峰342。
在具有图22的特性的启动开关1中,即使设置了小峰341,也不需要在设计上变更将可动部件12保持在第二位置302时所需的负荷,因此,即使将具有启动开关1的操作部长时间把持在第二位置302,也不会增加操作者的负担。另外,通过设置小峰341,还能够得到防止在误触可动部件12时、其他物体与可动部件12接触时,启动开关1意外成为接通状态的效果。
此外,在图12中,用直线表示从小峰341下降起到第二位置302为止的负荷的变化,但是,只要不存在大的变化即可,并不限于直线。例如,也可以是,负荷的变化率在接通切换位置311变化,从而负荷曲线弯曲,或者负荷在接通切换位置311台阶状地细微地变化。
接着,对图20和图21所示的启动开关1实现图22所示的特性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23是表示可动部件12位于第一位置301时的阻力机构16的放大图。卡合部161的顶端部具有倾斜面163。可动部件12的内部壁的下部125具有倾斜面126。在图23的状态下,卡合部161与下部125卡合,从而倾斜面163与倾斜面126相互平行地相接。以下,将可动部件12的内侧壁的下部125称作“卡合部”。倾斜面163随着朝向图23的右方而朝向下方。倾斜面126随着朝向左方而朝向上方。
当从第一位置301开始按压可动部件12时,螺旋弹簧121被压缩,并且可动部件12逆时针转动,倾斜面126一边向右下方向移动一边按压倾斜面163。由此,如图24所示,卡合部161克服来自螺旋弹簧162的力而向左移动。通过上述动作,为了压入可动部件12所需的负荷急剧上升。即,在启动开关1中,图22的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与第一位置301一致。当然,在可动部件12位于第一位置301的状态下,倾斜面163与倾斜面126也可以分离,在该情况下,第一位置301不与上升开始位置321一致。
在倾斜面163与倾斜面126滑动接触的期间,负荷增大,可动部件12成为到达位置322而朝向位置323的状态。当倾斜面163的端部与倾斜面126的端部一致时,卡合部161与卡合部125的卡合被解除,从而负荷大幅降低。即,可动部件12从位置323朝向位置324。在图20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23与位置324接近。如图25所示,到达位置324之后,倾斜面163的端部在位于倾斜面126的上方的曲面127上平滑地移动。
在启动开关1中,如图26所示,在负荷下降的大致同时或负荷刚下降后,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的上端接触。随着可动部件12的下降,压入部件245也下降,从而压入部件245按压速动机构133的特定的部位。如图26所示,当压入部件245下降到预先确定的位置时,速动机构133通过速动使可动端子132瞬间下降,从而触点13成为闭合的状态。
如图27所示,当可动部件12进一步下降时,抵接部件242的下端与作为构成保持部11的部件之一的下抵接部件113的上表面相接。图27所示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第二位置302。
当在图27的状态下向可动部件12施加朝向下方的力时,相对于可动部件12相对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抵接部件242。抵接部件242的右侧的部位242b的上表面包含随着朝向右方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246。另一方面,滑动体243的右侧的顶端部的左侧的部位243b,即,抵接部件242侧的部位的下表面包含随着朝向左方而朝向上方的倾斜面247。倾斜面246与倾斜面247大致平行地相接。
因此,如图28所示,当使作用于可动部件12的负荷增加,从而来自抵接部件242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滑动体243时,滑动体243克服来自横螺旋弹簧244的力而开始朝向右方移动。此时,纵螺旋弹簧241收缩。该状态是从位置302经由位置332而朝向位置333的状态。
当滑动体243向右方移动时,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的上下方向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其结果是,压入部件245受到来自速动机构133的力而上升,从而触点13从闭合成为断开。
当倾斜面246的端部与倾斜面247的端部一致时,可动部件12下降,从而抵接部件242的右侧的部位242b与滑动体243的顶端部的左侧的部位243b摩擦。此时,负荷立即降低。因此,从位置333迅速地到达位置334。在图20和图21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33与位置334大致一致。通过以上的动作,得到了主峰342。
如图29所示,当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时,纵螺旋弹簧241被进一步压缩,可动部件12的下端与保持部11的底座部件111的上表面接触。该状态是第三位置303,可动部件12成为不能向下方移动。
当操作者从图29所示的状态使手指从启动开关1离开时,在保持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在横向上错开的状态下,可动部件12上升。如图20所示,当滑动体243与压入部件245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时,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受到来自横螺旋弹簧244的力而位于紧贴压入部件245的上方。由此,在可动部件12从第三位置303返回时,启动开关1被维持为切断状态。此外,当操作者从第二位置302将手指从可动部件12拿开时,可动部件12回到第一位置301,从而启动开关1回到切断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启动开关1中,由于小峰341的存在,在通常的操作中,在小峰34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不能停止操作,从而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到达第二位置302。另外,如启动开关1那样,为了提高可靠性而存在两个触点13的情况下,通过从小峰341迅速地转移到第二位置302,即使可动部件12倾斜,也能够使两个触点13的状态不同的时间非常短。即,能够降低两个触点13的切换时机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两个触点13的状态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同而导致误检测出错误。
图30和图31是另一例的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图30是从正面方向看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图31是从侧面方向看的纵剖视图。图32是图30的XIII-XIII的位置的启动开关1的横剖视图。
启动开关1包含保持部11和可动部件12。在操作启动开关1时,可动部件12被操作者朝向保持部11内而向图30和图31的下方压入。图30和图31的上下方向不需要与重力方向一致。保持部11支承启动开关1的保持部11以外的部件。通过图30所示的保持部11内的螺旋弹簧121,间接地对可动部件12施加朝向图30的上方的力。在图30中,用虚线简化地表示螺旋弹簧121和其他螺旋弹簧。当操作者的手指将可动部件12向保持部11内压入之后,使手指从可动部件12离开时,可动部件12因螺旋弹簧121(或螺旋弹簧121和后述的纵螺旋弹簧241)的力而返回原来的位置。
启动开关1在保持部11内包含两个触点13(参照图31)和将触点13的状态设为断开和闭合的触点机构20。也存在上固定端子,由分别与固定端子、下固定端子131以及可动端子132连接的三个连接端子构成的连接端子组134位于保持部11的下方。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分离。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下固定端子131与可动端子132相接。在触点13为断开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切断状态,在触点13为闭合的状态下,启动开关1为接通状态。
在可动部件12的内部及其下方配置有切断切换机构14。切断切换机构14包含:纵螺旋弹簧241、收入纵螺旋弹簧241的抵接部件242、滑动体243、两个横螺旋弹簧244(参照图32)以及压入部件245。在可动部件12的下部件12a设置有孔,抵接部件242嵌入于下部件12a的孔。如图32所示,两个横螺旋弹簧244位于滑动体243的两侧,并对滑动体243施加朝向图30的左方的力。在可动部件12的上部与下部件12a之间的空间配置有滑动体243和横螺旋弹簧244。
在图30的初期状态下,滑动体243从横螺旋弹簧244收到朝向左方的力,抵接部件242从纵螺旋弹簧241受到朝向下方的力,滑动体243的右侧的顶端部位于抵接部件242的右侧的部位的上方。另外,压入部件245的上端与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的下端接近。
可动端子132与速动机构133连接。如后述那样,当压入部件245被压入到预先确定的位置时,通过速动机构133所具有的弹簧,可动端子132迅速地朝向下固定端子131移动,从而可动端子132与下固定端子131相接。即,触点13成为闭合状态。
如后述那样,切断切换机构14和速动机构133构成了触点机构20,该触点机构20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而使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由于启动开关1具有两个触点13,因此在将他们区分为“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情况下,随着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触点机构20使第一触点13和第二触点13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触点机构20还包含设置于下部件12a的下部附近的阻力机构16。阻力机构16在作为保持部11的一部分的中央部件114中设置于向右方开口的孔内。阻力机构16包含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正确地说,卡合部161和螺旋弹簧162附近的中央部件114的部位也是阻力机构16的一部分。螺旋弹簧162将卡合部161朝向图30的右方,即,朝向下部件12a的下部125按压。在图30所示的初期状态中,卡合部161与下部125相接。如后述那样,在可动部件12的压入的初期阶段,阻力机构16对可动部件12作用抵抗可动部件12的移动的力。
接着,对图30~图32所示的启动开关1实现图22所示的特性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33是表示可动部件12位于第一位置301时的阻力机构16的放大图。卡合部161的顶端部具有倾斜面163。下部件12a的下部125具有倾斜面126。在图33的状态下,倾斜面163与倾斜面126稍微分离,且相互平行。以下,将下部件12a的下部125称作“卡合部”。倾斜面163随着朝向图33的右方而朝向下方。倾斜面126随着朝向左方而朝向上方。
当从第一位置301开始按压可动部件12时,如图34所示,螺旋弹簧121被压缩,并且倾斜面163与倾斜面126抵接。由此,压入可动部件12的负荷上升。图34中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小峰341的上升开始位置321。如图33所示,在第一位置301中,倾斜面126仅与倾斜面163稍微分离,因此,第一位置301与位置321接近。
当使施加于可动部件12的负荷增加时,卡合部161克服来自螺旋弹簧162的力而开始朝向左方移动。该状态是从位置321朝向位置322的状态。当倾斜面163的端部与倾斜面126的端部一致时,卡合部161与卡合部125的卡合被解除,从而负荷大幅降低。即,可动部件12从位置323迅速地朝向位置324。在图30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23与位置324大致一致。并且,如图35所示,卡合部125向下方移动,从而卡合部125的侧面与卡合部161的顶端摩擦。
在启动开关1中,在负荷降低的大致同时或负荷刚降低之后,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的上端接触(参照图36)。随着可动部件12的下降,压入部件245也下降,从而压入部件245按压速动机构133的特定的部位。如图36所示,当压入部件245下降到预先确定的位置时,速动机构133通过速动使可动端子132瞬间下降,从而触点13成为闭合的状态。
如图37所示,当可动部件12进一步下降时,抵接部件242的台阶部242a的下表面与中央部件114的上表面相接。图37所示的可动部件12的位置是第二位置302。
当在图37的状态下对可动部件12施加朝向下方的力时,相对于可动部件12相对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抵接部件242。抵接部件242的右侧的部位的上表面包含随着朝向右方而朝向下方的倾斜面246。另一方面,滑动体243的右侧的顶端部的下表面包含随着朝向左方而朝向上方的倾斜面247。倾斜面246与倾斜面247大致平行地相接。
因此,如图38所示,当使作用于可动部件12的负荷增加,从而来自抵接部件242的朝向上方的力作用于滑动体243时,滑动体243克服来自横螺旋弹簧244(参照图32)的力而开始朝向右方移动。此时,纵螺旋弹簧241收缩。该状态是从位置302经由位置332而朝向位置333的状态。
当滑动体243向右方移动时,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的上下方向的抵接状态被解除。其结果是,如图39所示,压入部件245受到来自速动机构133的力而上升,从而触点13从闭合成为断开。
如图40所示,当倾斜面246的端部与倾斜面247的端部一致时,可动部件12下降,从而抵接部件242的上部的右侧面与滑动体243的右的顶端部的左侧面摩擦。此时,负荷立即降低。因此,从位置333迅速地到达位置334。在图30~图32的启动开关1的情况下,位置333与位置334大致一致。通过以上的动作,得到了主峰342。
如图40所示,当可动部件12被压入到尽头时,纵螺旋弹簧241被进一步压缩,可动部件12的下部件12a与中央部件114的上表面接触。该状态是第三位置303,可动部件12成为不能向下方移动。
如图41所示,当操作者从图40所示的状态使手指从启动开关1离开时,纵螺旋弹簧241与螺旋弹簧121相比先伸展,从而在保持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与压入部件245在横向上错开的状态下,可动部件12上升。如图30所示,当滑动体243与压入部件245的上端相比位于上方时,滑动体243的后端部243a受到来自横螺旋弹簧244的力而位于紧贴压入部件245的上方。之后,螺旋弹簧121伸展。由此,在可动部件12回到图30的第一位置301之前,触点13被维持在断开的状态。即,在可动部件12从第三位置303返回时,启动开关1被维持为切断状态。此外,当操作者从第二位置302将手指从可动部件12拿开时,可动部件12回到第一位置301,从而启动开关1回到切断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图30~图32所示的启动开关1中,也由于小峰341的存在,在通常的操作中,在小峰341与第二位置302之间不能停止操作,从而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到达第二位置302。另外,通过从小峰341迅速地转移到第二位置302,即使可动部件12倾斜,也能够使两个触点13的状态不同的时间非常短。即,能够降低两个触点13的切换时机的偏差。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两个触点13的状态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同而导致误检测出错误。
图42和图43是另一例的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图42是从正面方向看启动开关1的纵剖视图,图43是从侧面方向看的纵剖视图。在图42和图43中,可动部件12位于第一位置301。
图42和图43所示的启动开关1除了保持部11和可动部件12的形状不同这点以外,具有与图30~图32所示的启动开关1相同的结构。在图42和图43中,对于图30和图3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
在图44中,可动部件12位于第二位置302,抵接部件242与中央部件114相接。在图45中,可动部件12位于第三位置303,可动部件12的下部件12a与中央部件114相接。图42和图43所示的启动开关1的触点机构20与图30~图32所示的启动开关1的触点机构20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在图42和图43所示的启动开关1中,也和图30~图32所示的启动开关1相同地,操作者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可动部件12到达第二位置302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因两个触点13的状态在一定时间以上不同而导致误检测出错误。
启动开关1中的阻力机构16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阻力机构16,设置有卡合部161和配置于保持部11与卡合部161之间的螺旋弹簧162,卡合部161受到来自螺旋弹簧162的力而与可动部件12卡合,并可动部件12被按压从而卡合被解除,由此,得到了小峰341。与此相对,作为阻力机构16,也可以设置卡合部和配置于可动部件12与卡合部之间的螺旋弹簧。在该情况下,卡合部受到来自螺旋弹簧的力而与保持部11卡合,并且可动部件12被按压从而卡合被解除,由此,得到了小峰341。当然,阻力机构16也可以间接地设置于保持部11与可动部件12之间。
如上所述,阻力机构16的卡合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将一方的卡合部(图23和图33的情况下,是卡合部125)看作是第一卡合部,并将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的另一方的卡合部(图23和图33的情况下,是卡合部161)看作是第二卡合部的情况下,第二卡合部因可动部件12的移动而相对于第一卡合部相对地移动。并且,在可动部件12被朝向保持部11压入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由此,产生了负荷的小峰341。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可以在第一位置301上分离,并且当按压可动部件12时,先卡合然后解除卡合,也可以在第一位置301就已经卡合。通过利用卡合部彼此的卡合,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得到小峰341。
此外,第一卡合部并非必须从弹簧等弹性体受到力,也可以是,例如,在可动部件12位于位置321时,利用重力、磁力而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
在第一卡合部受到来自弹性体的力的情况下,作为螺旋弹簧以外的弹性体,能够利用板簧、树脂的可弯曲部等。弹性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来作用用于使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卡合的力。一般来说,弹性体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动部件12和保持部11的一方。第二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弹性体,第一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可动部件12和保持部11的另一方。并且,在可动部件12被压入时,第二卡合部克服来自弹性体的力而移动,从而卡合被解除,由此得到了小峰341。
在启动开关1中,也可以不利用卡合部而得到小峰341。例如,也可以在可动部件12与螺旋弹簧121之间设置因压入而急剧凹陷的橡胶垫。也可以通过使彼此相斥或相互吸引的一对磁石的一方通过另一方的附近来得到小峰341。
参照图20~图45说明的上述启动开关1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启动开关1中,触点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图22所示的启动开关1的特性能够应用于各种结构的启动开关。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作为现有文献例举出的:日本特开2001-35300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42606号公报所公开的启动开关。如这些文献所公开的那样,作为触点机构20,能够采用各种结构。
在上述启动开关1中,利用速动来进行触点13的断开闭合,但在启动开关1中,也可以是,在接通切换位置311附近,随着可动部件12被压入保持部11,触点13所包含的两个端子逐渐接近而接触,从而触点成为闭合状态。在该情况下,通过从小峰341迅速地转移到第二位置302,能够抑制触点13成为闭合状态时的放电,从而能够抑制触点13的熔接。
设置有启动开关1的操作部不限于示教器,而能够利用于起重机等重型机械的操作部、车辆的操作部、电动轮椅的操作部等各种操作部。
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详细地描述发明而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说明是示例,而不限定本发明。因此,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能够为多种变形、形态。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作为产业机器人、起重机、轮椅等各种操作对象的操作所利用的操作部的启动开关来利用。
符号说明
1 启动开关
11 保持部
12 可动部件
13 触点(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
20 触点机构
125 卡合部
131 上端子
132 下端子
161 卡合部
162 螺旋弹簧(弹性体)
261 转动部件
262 固定滑动接触部
263 转动滑动接触部
264 凹部
301 第一位置
302 第二位置
303 第三位置
311 接通切换位置(第一接通切换位置、第二接通切换位置)
312 切断切换位置(第一切断切换位置、第二切断切换位置)
323 (小峰的)下降开始位置
341 小峰
343 最大上升
J1 转动轴

Claims (13)

1.一种启动开关,设置于操作部,对所述操作部对操作对象的操作进行许可,该启动开关的特征在于,具备:
保持部;
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
触点;以及
触点机构,随着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该触点机构使所述触点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将所述可动部件未被压入的状态下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位置设为第一位置,将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到尽头的状态下的所述可动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的位置设为第三位置,将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所述可动部件的压入所需的负荷因负荷相对于压入量的增加比率增大而上升至最大的最大上升的上升开始位置设为第二位置,
在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时,所述触点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所述触点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存在有小峰,在该小峰,在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时负荷先上升后降低,
所述接通切换位置位于所述小峰的下降开始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在所述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比即将到达所述切断切换位置之前的位置的负荷小,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二位置的负荷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通切换位置附近,随着所述可动部件被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所述触点所含的两个端子逐渐接近而接触,由此,所述触点成为闭合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卡合部;以及
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对地移动,
在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在负荷的所述小峰被解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触点,
所述触点是第一触点,
通过所述触点机构,随着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的状态从断开向闭合转移,进而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所述接通切换位置是第一接通切换位置,所述切断切换位置是第一切断切换位置,
在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时,所述第二触点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从断开向闭合转移,并且所述第二触点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三位置之间的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从闭合向断开转移,
所述第一接通切换位置与所述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所述第一切断切换位置与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一致或接近,
所述第二接通切换位置位于所述小峰的下降开始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
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在所述第一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和所述第二接通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大的一方的负荷以上,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一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和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的负荷中的小的一方的负荷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比即将到达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的之前的位置的负荷小,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二位置的负荷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第一卡合部;以及
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相对地移动,
在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时,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在负荷的所述小峰被解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件是横向较长的部件,所述可动部件在与所述可动部件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压入所述保持部,
所述触点机构包括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能够以与所述可动部件延伸的方向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并且在所述延伸的方向上较长,
所述转动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一方,
通过所述可动部件的压入,转动滑动接触部与固定滑动接触部滑动接触,并且所述转动部件转动,由此,所述可动部件被压入所述保持部,该转动滑动接触部位于所述转动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该固定滑动接触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另一方,
所述固定滑动接触部具有所述第一卡合部,所述转动滑动接触部是所述第二卡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弹性体,该弹性体使力作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之间,
在所述可动部件被朝向所述保持部压入时,在负荷的所述小峰,所述第二卡合部克服来自所述弹性体的力而移动,从而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比即将到达所述第二切断切换位置之前的位置的负荷小,并且该小峰的最大负荷比所述第二位置的负荷大。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一方,
所述第二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安装于所述弹性体,
所述第一卡合部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可动部件和所述保持部的另一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峰大致垂直地上升。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启动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峰的最大负荷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中间位置相比更靠近所述第一位置。
CN201980060087.2A 2018-09-28 2019-09-24 启动开关 Pending CN1127716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377 2018-09-28
JP2018183375A JP7174585B2 (ja) 2018-09-28 2018-09-28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JP2018183377A JP7129863B2 (ja) 2018-09-28 2018-09-28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JP2018183376A JP7174586B2 (ja) 2018-09-28 2018-09-28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JP2018-183376 2018-09-28
JP2018-183375 2018-09-28
PCT/JP2019/037245 WO2020067001A1 (ja) 2018-09-28 2019-09-24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71639A true CN112771639A (zh) 2021-05-07

Family

ID=69953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0087.2A Pending CN112771639A (zh) 2018-09-28 2019-09-24 启动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2658B2 (zh)
EP (1) EP3859762A4 (zh)
KR (1) KR102552796B1 (zh)
CN (1) CN112771639A (zh)
WO (1) WO202006700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2678A (zh) * 2024-01-08 2024-02-09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新乡供电公司 一种双电源切换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59911B (en) * 1996-02-29 1999-06-01 Idec Izumi Corp A terminal device
EP1387373B1 (en) 1997-04-28 2005-06-29 Idec Izumi Corporation Push-button switch, and operating device and teaching pendant comprising the same
JP3668366B2 (ja) * 1997-04-28 2005-07-06 和泉電気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JP3677199B2 (ja) * 2000-07-31 2005-07-27 和泉電気株式会社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教示ペンダント
JP4122697B2 (ja) * 2000-09-01 2008-07-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094429B2 (ja) 2001-02-01 2008-06-04 Idec株式会社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JP4369181B2 (ja) 2003-08-01 2009-11-18 Idec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545802B2 (ja) * 2008-01-21 2010-09-15 Idec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操作装置並びに教示ペンダント
JP2013243067A (ja) * 2012-05-22 2013-12-05 Omron Corp スイッチ
US9213372B2 (en) * 2013-04-19 2015-12-15 Synaptics Incorporated Retractable keyboard keys
CN108305804B (zh) * 2017-01-13 2019-08-1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机械式开关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42678A (zh) * 2024-01-08 2024-02-09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新乡供电公司 一种双电源切换开关装置
CN117542678B (zh) * 2024-01-08 2024-05-03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新乡供电公司 一种双电源切换开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52796B1 (ko) 2023-07-06
EP3859762A1 (en) 2021-08-04
US11282658B2 (en) 2022-03-22
US20210319965A1 (en) 2021-10-14
WO2020067001A1 (ja) 2020-04-02
EP3859762A4 (en) 2022-07-06
KR20210031994A (ko) 202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28063B2 (en) Keyswitch
US4203017A (en) Electric switch
CN109891540B (zh) 开关触点构造、触发开关及电动工具
EP2068334A1 (en) Electrical switch with lateral operation and assembly comprising such a switch mounted on a plate
JP2002231090A (ja) キースイッチ
US4035596A (en) Electrical switch construction
JP2002175746A (ja) 多段クリックスイッチ
CN112771639A (zh) 启动开关
US6797905B1 (en) Rocker switch
JP4391436B2 (ja) 3ポジションスイッチ
JP4962179B2 (ja) スイッチ
JP2012528423A (ja) 角度のついたプランジャを有する電気スイッチアセンブリ
JP7174585B2 (ja)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JPH07169364A (ja) 接触スイッチ
JP6725370B2 (ja) 押圧入力装置
JP2020053328A (ja)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JP2020053329A (ja) イネーブルスイッチ
JP4859954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11211004B (zh) 压动式开关结构
JP4332543B2 (ja) 横押し型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4534850B2 (ja) タンブラスイッチおよびスイッチ
JP4534849B2 (ja) タンブラスイッチ
JP2010129336A (ja) スイッチ
JP3102298B2 (ja) ジョイステイックの衝撃吸収装置
JP4534851B2 (ja) タンブラスイッチおよび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