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8686A -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68686A
CN112768686A CN202110045635.3A CN202110045635A CN112768686A CN 112768686 A CN112768686 A CN 112768686A CN 202110045635 A CN202110045635 A CN 202110045635A CN 112768686 A CN112768686 A CN 112768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material
nickel
bet
nickel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456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娇
邓云华
张传健
姚毅
张�浩
唐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Tafel Power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Jiangsu Tafel Power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4563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686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2768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686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极材料,包括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为单晶形貌颗粒,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为二次颗粒;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满足关系式:0.25*D2≤D1≤0.75*D2+2;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BET2满足关系式:0.2*BET1≤BET2≤0.8*BET1。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正极片和一种锂离子电池。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正极材料加工性能好,辊压压力降低,颗粒破碎减少,使锂离子电池能够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更好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电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优异的循环寿命、高工作电压、较低的自放电率、环境友好等突出优势,当下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的理想电源。现阶段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能够支撑单次充电500km的续航里程,可以满足大部分出行需求。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高能量密度已成为当今的趋势,为了满足高能量密度的要求,正极材料逐渐从低镍含量发展到高镍含量。
对于高镍正极材料二次颗粒(SEM图如图1所示)来说,它具有更高的克容量,但是它的安全性能较差,循环和高温储存性能较差,高镍二次颗粒的加工性能差,二次颗粒在辊压时二次颗粒结构易被压碎,尤其在高压密时破碎更严重,极片柔韧性差。高镍单晶(SEM图如图2所示)相对于高镍二次颗粒,具有较低的克容量,但是高温产气更少,高温性能和安全性能更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加工性能好,辊压压力降低,颗粒破碎减少,使电池能够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更好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正极材料,包括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为单晶形貌颗粒,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为二次颗粒;
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满足关系式:0.25*D2≤D1≤0.75*D2+2;
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BET2满足关系式:0.2*BET1≤BET2≤0.8*BET1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和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化学式为LiaNixCoyM1-x-yO2,其中M选自Al、Mn中的至少一种,0.5<a<1.2,0.7<x<1,0≤y<1,0<x+y<1。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和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9.99:0.01~0.01:9.99。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和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9.5:0.5~0.5:9.5。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为1.5~5.5μm。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为5.0~15.0μm,构成所述二次颗粒的一次颗粒粒径为10~1000nm。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为0.45~1.5m2/g。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的一种改进,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BET2为0.25~0.7m2/g。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至少一面的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包括说明书前文所述的正极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说明书前文所述的正极片。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的正极材料包括单晶形貌颗粒的高镍正极材料A以及二次颗粒高镍正极材料B,一方面,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均是镍含量较高,因此,其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本发明还调控优化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粒径以及比表面积,使得本发明的正极材料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可降低辊压压力从而减少材料颗粒破碎,同时还起到保护压力辊的作用(当辊压压力大时,会对辊进行损伤),提高极片的柔韧性,减少极片掉粉,使锂离子电池能够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更好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高镍正极材料二次颗粒的SEM图。
图2是高镍正极材料单晶颗粒的SEM图。
图3是本发明正极材料(二次颗粒和单晶混合)的SE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1、正极材料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如图3所示,该正极材料包括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高镍正极材料A为单晶形貌颗粒,高镍正极材料B为二次颗粒;
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与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满足关系式:0.25*D2≤D1≤0.75*D2+2;
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与高镍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BET2满足关系式:0.2*BET1≤BET2≤0.8*BET1
本发明中的正极材料包括单晶形貌颗粒的高镍正极材料A以及二次颗粒高镍正极材料B,一方面,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均是镍含量较高,因此,其能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本发明还调控优化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粒径以及比表面积,使得本发明的正极材料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可降低辊压压力从而减少材料颗粒破碎,同时还起到保护压力辊的作用(当辊压压力大时,会对辊进行损伤),提高极片的柔韧性,减少极片掉粉,使锂离子电池能够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更好的安全性。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材料中,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化学式为LiaNixCoyM1-x-yO2,其中M选自Al、Mn中的至少一种,0.5<a<1.2,0.7<x<1,0≤y<1,0<x+y<1。具体的,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分别可以独立地选自LiNi0.75Co0.1Mn0.15O2、LiNi0.8Co0.1Mn0.1O2、LiNi0.85Co0.05Mn0.1O2、LiNi0.88Co0.05Mn0.07O2、LiNi0.9Co0.05Mn0.05O2、LiNi0.75Co0.1Al0.15O2、LiNi0.8Co0.1Al0.1O2、LiNi0.85Co0.05Al0.1O2、LiNi0.88Co0.05Al0.07O2和LiNi0.9Co0.05Al0.05O2等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材料中,高镍正极材料A与高镍正极材料B中的至少一种的表面经过表面修饰,表面修饰的方法至少包括在颗粒表面掺杂、在颗粒表面包覆氧化物、在颗粒表面包覆碳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掺杂以及包覆的元素选自Mg、Al、Ti、Co、Fe、Cd、Zr、Mo、Zn、B、P、Cu、V、Ag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材料中,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9.99:0.01~0.01:9.99。优选的,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9.5:0.5~0.5:9.5。具体的,当负极中负极活性材料为碳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硬碳、软碳等中的至少一种时,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优选为9.5:0.5~3:7;当负极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硬碳、软碳的至少一种,且包含LiySiOx(其中0≤x≤2,0≤y≤2)时,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优选为5:5~0.5:9.5。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材料中,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为1.5~5.5μm。具体的,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可以为1.5~3μm、2~4μm、3~5μm、4~5.5μm。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材料中,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为5.0~15.0μm,构成二次颗粒的一次颗粒粒径为10~1000nm。具体的,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可以为5.0~8.0μm、6.0~9.0μm、7.0~10.0μm、8.0~12.0μm、9.0~13.0μm、10.0~14.0μm、12.0~15.0μm。通常来说,一次颗粒的粒径如果过小,会导致容量升高,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增加,而一次颗粒的粒径如果太大,则会导致容量过低。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材料中,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为0.45~1.5m2/g。具体的,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可以为0.45~0.6m2/g、0.6~0.9m2/g、0.9~1.2m2/g、1.2~1.5m2/g。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在上述范围内,电解液与其接触面积较少,有利于抑制副反应,避免破坏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加速电池胀气问题。同时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在混合形成正极浆料时,使用较少的辅料既可以满足正极材料与粘结剂、导电剂吸附性能相对较强,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材料中,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BET2为0.25~0.7m2/g。具体的,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BET2可以为0.25~0.35m2/g、0.35~0.5m2/g、0.5~0.7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在上述范围内,电解液与其接触面积较少,有利于抑制副反应,避免破坏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加速电池胀气问题。同时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在上述范围内,有利于在混合形成正极浆料时,使用较少的辅料既可以满足正极材料与粘结剂、导电剂吸附性能相对较强,有利于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
2、正极片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至少一面的正极材料层,所述正极材料层包括本发明所述的正极材料。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片中,正极材料层还可包含粘合剂,粘合剂提高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彼此间的结合,并且还提高正极活性物质与正极集流体的结合。粘合剂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聚乙烯醇、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尼龙等。
本发明所提供的正极片中,正极材料层还可包括导电材料,从而赋予电极导电性。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任何导电材料,只要它不引起化学变化。导电材料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基于碳的材料(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等)、基于金属的材料(例如,金属粉、金属纤维等,包括例如铜、镍、铝、银等)、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亚苯基衍生物)和它们的混合物。
3、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括本发明的正极片。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中,其包括本发明的正极片、负极片、设置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隔膜,以及电解液。
负极片
负极片包含负极集流体以及涂覆于负极集流体至少一表面的负极材料层,负极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硬碳、软碳和SiOx中的至少一种,其中,0≤x≤2。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层还可包含粘合剂,粘合剂提高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彼此间的结合,并且还提高负极活性物质与负极集流体的结合。粘合剂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聚乙烯醇、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的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1,1-二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丁苯橡胶、丙烯酸(酯)化的丁苯橡胶、环氧树脂、尼龙等。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层还可包括导电材料,从而赋予电极导电性。导电材料可以包括任何导电材料,只要它不引起化学变化。导电材料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基于碳的材料(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乙炔黑、科琴黑、碳纤维等)、基于金属的材料(例如,金属粉、金属纤维等,包括例如铜、镍、铝、银等)、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亚苯基衍生物)和它们的混合物。
隔膜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隔膜的材料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其可为任何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技术。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中,隔膜可包括基材层和表面处理层。基材层为具有多孔结构的无纺布、膜或复合膜,基材层的材料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具体的,可选用聚丙烯多孔膜、聚乙烯多孔膜、聚丙烯无纺布、聚乙烯无纺布或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多孔复合膜。基材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有表面处理层,表面处理层可以是聚合物层或无机物层,也可以是混合聚合物与无机物所形成的层。
无机物层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无机颗粒选自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钛、二氧化铪、氧化锡、二氧化铈、氧化镍、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锆、氧化钇、碳化硅、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和硫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和聚六氟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聚合物层中包含聚合物,聚合物的材料选自聚酰胺、聚丙烯腈、丙烯酸酯聚合物、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偏氟乙烯、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电解液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电解液没有特别限制,其可为任何现有技术中公开的技术。
本发明所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含有溶剂、添加剂以及锂盐。溶剂可选自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以及羧酸酯类物质;添加剂可选自碳酸亚乙酯、氟代碳酸亚乙酯、丙磺酸内酯等;锂盐可选自六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比例及性能测试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正极片制备:将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9.99:0.01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导电炭黑、粘结剂PVDF按比例96.5:1.5:2混合后加入干燥NMP,搅拌均匀后获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布在铝箔上并在80~120℃下进行鼓风干燥,最后经冷压分切后得到正极片备用。其中,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为4μm,比表面积为0.6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为9μm,比表面积为0.36m2/g。
负极片制备:将负极材料(包括石墨和SiO)、导电炭黑、粘结剂按比例95.5:1.5:3混合后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后获得负极浆料。将负极浆料涂布在铜箔上并在80~120℃下进行鼓风干燥,最后经冷压分切后得到负极片备用。
电解液制备:将碳酸乙烯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按体积比1:1:1混合后加入LiPF6配成1M溶液,作为电解液备用。
隔离膜制备:使用PE隔膜。
锂离子电池制备:将正极片、隔离膜、负极片卷绕在一起形成卷芯,其中隔离膜保证能够完全包裹正极或者负极从而防止二者直接接触。将卷芯使用金属壳体或者铝塑膜包裹后向其中注入电解液。最后经过化成、分容等过程并且完全封口后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9.5:0.5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7.5:2.5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5:5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3:7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2.5:7.5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0.5:9.5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包括质量比为0.01:9.99的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和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9~16
与实施例1~8不同的是:实施例9~16中负极材料为石墨。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为1.5μm。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为5μ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为5.5μm。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为15μ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19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为0.45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为0.25m2/g。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0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为1.5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为0.7m2/g。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仅包括高镍正极材料A(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正极材料仅包括高镍正极材料B(LiNi0.8Co0.1Mn0.1O2)。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为1.2μm。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为4.5μ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为1.6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为0.8m2/g。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为1.2μm、比表面积为1.6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为4.5μm、比表面积为0.8m2/g。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6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为2μm。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7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为1.4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为0.25m2/g。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对比例8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为2μm、比表面积为1.4m2/g。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为0.25m2/g。
其余同实施例1,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正负极材料以及其参数见表1。
表1各实施例的正负极组成及相关参数
Figure BDA0002897173180000111
Figure BDA0002897173180000121
性能测试
1)在正极片辊压时,记录辊压压力,并测试辊压后极片的柔韧性。
2)在25℃下对制得的锂离子电池进行1C/1C充放电100%DOD循环测试并记录循环至800周时电池的容量保持率。
以上测试结果见表2。
表2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897173180000131
Figure BDA0002897173180000141
由表2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
1)由实施例1~8可以看出,当负极中负极材料为石墨(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时,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9.5:0.5~3:7时(实施例2~5),其辊压压力较小、柔韧性较好且容量保持率较高。
2)由实施例9~16可以看出,当负极中负极活性材料包括石墨(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且包含SiO时,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5:5~0.5:9.5时(实施例10~13),其辊压压力较小、柔韧性较好且容量保持率较高。
3)由实施例1~8以及对比例1~2对比可以看出,当正极材料仅包含高镍正极材料A或仅包含高镍正极材料B时,辊压压力、柔韧性以及循环容量保持率不能完全得以改善。
4)由实施例1~8以及对比例3~5对比可以看出,当高镍正极材料A和B的平均粒径满足关系式但各自又未在本发明的限定范围内,和/或高镍正极材料A和B的比表面积满足关系式但各自又未在本发明的限定范围内,辊压压力、柔韧性以及循环容量保持率较差。
5)由实施例1~8以及对比例6~8对比可以看出,当高镍正极材料A和B的平均粒径各自在本发明的限定范围内但未满足关系式,和/或高镍正极材料A和B的比表面积各自在本发明的限定范围内但未满足关系式,辊压压力、柔韧性以及循环容量保持率较差。
综上,当且仅当正极材料中同时添加适当质量比的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且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具有合适的平均粒径和比表面积,且满足对应关系式,才能使得正极材料在电池制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加工性,才能降低辊压压力从而减少材料颗粒破碎,并起到保护压力辊的作用(当辊压压力大时,会对辊进行损伤),提高极片的柔韧性,减少极片掉粉,使锂离子电池能够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更好的安全性。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高镍正极材料A和高镍正极材料B,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为单晶形貌颗粒,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为二次颗粒;
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满足关系式:0.25*D2≤D1≤0.75*D2+2;
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的比表面积BET2满足关系式:0.2*BET1≤BET2≤0.8*BET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和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化学式为LiaNixCoyM1-x-yO2,其中M选自Al、Mn中的至少一种,0.5<a<1.2,0.7<x<1,0≤y<1,0<x+y<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和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9.99:0.01~0.01:9.9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和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质量比为9.5:0.5~0.5:9.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平均粒径D1为1.5~5.5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平均粒径D2为5.0~15.0μm,构成所述二次颗粒的一次颗粒粒径为10~1000n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A的比表面积BET1为0.45~1.5m2/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镍正极材料B的比表面积BET2为0.25~0.7m2/g。
9.一种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至少一面的正极材料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材料层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材料。
10.一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正极片。
CN202110045635.3A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27686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45635.3A CN112768686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45635.3A CN112768686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68686A true CN112768686A (zh) 2021-05-07

Family

ID=75700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45635.3A Pending CN112768686A (zh) 2021-01-14 2021-01-14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686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10131A3 (en) * 2022-01-07 2023-09-13 SK On Co.,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4372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实密度正极材料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11640912A (zh) * 2020-05-13 2020-09-08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4372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实密度正极材料及电化学储能装置
CN111640912A (zh) * 2020-05-13 2020-09-08 力神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10131A3 (en) * 2022-01-07 2023-09-13 SK On Co., Lt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57428A1 (zh) 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装置
EP4057390A1 (en) Carbon-coated lithium-rich oxide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WO2021088168A1 (zh) 补锂材料及包括其的正极
CN111029543B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530604A (zh) 负极材料及包含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467075B (zh) 一种极片、电芯及二次电池
CN111900501A (zh) 一种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204109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242932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635735A (zh) 一种具有包覆结构的镍钴锰酸锂前驱体、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7317137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151755A (zh) 一种正极片及电池
CN113889594A (zh) 一种硼掺杂锆酸镧锂包覆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5304104B (zh) 锰系补锂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472841A (zh) 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6014104A (zh) 富锂镍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与二次电池
CN116230908A (zh) 补锂剂、正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及补锂剂的制备方法
CN115548260A (zh) 一种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WO2024146611A1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2768686A (zh) 一种正极材料、正极片、锂离子电池
CN115196683B (zh) 一种正极材料、二次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6062797A (zh) 一种正极材料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电池
CN118380584B (zh) 一种铁硫化合物负极组成的2v以上锂离子全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7650246B (zh) 补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937759B (zh) 一种钠基复合正极材料、电极及电化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9

Address after: 215500 No. 68, Xin'anjiang Road, Southeast street, Changshu, Suzhou,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Jiangsu Zenergy Battery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211100 Lantian Road 249, Air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Tafel Power System Co.,Ltd.

Applicant before: DONGGUAN TAFEL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5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