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7343A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7343A
CN112747343A CN201911265535.0A CN201911265535A CN112747343A CN 112747343 A CN112747343 A CN 112747343A CN 201911265535 A CN201911265535 A CN 201911265535A CN 112747343 A CN112747343 A CN 112747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ss
side wall
heat dissipation
bottom shell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6553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斌
祝明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47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73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C7/08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n ranges, e.g. control panels, illumin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0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on of cool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F24C7/067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on rang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ove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2Cooling of co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2206/00Aspects relating to 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covered by group H05B6/00
    • H05B2206/02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2)和散热风机(4);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底壳(1)的与至少部分电路板组件(32)对应的底壁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13),且第一凸台(13)靠近所述散热风机(4)设置,从而提高了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腔中的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其中,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为发热元件,散热风机用于为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底壳上的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将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底壳的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了电磁炉的散热。
然而,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吹至电路板组件处的冷却风的风量较少,而电路板组件的发热量较大,导致电路板组件上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去,进而导致电路板组件上的电子元件温升过高而发生故障或者损坏,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提高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位于所述底壳内的线圈盘、电路板组件和散热风机;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底壳的与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组件对应的底壁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且所述第一凸台靠近所述散热风机设置。
本发明的电磁炉,通过使底壳的与至少部分电路板组件对应的底壁朝向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且使第一凸台靠近散热风机设置,即,使电路板组件下方的底壳底壁的至少靠近散热风机的位置下沉,从而增大了电路板组件下方的空间,即,增大了电路板组件处的进风空间,使进入至电路板组件处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大,进而提高了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使用;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凸台,使得电磁炉的外观更加独特和美观。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的下沉高度范围为2mm~10mm。
通过将第一凸台的下沉高度设置在该范围内,不仅增大了电路板组件底部的进风空间,增大了进风量,同时可避免底壳过厚的情况出现,使电磁炉可向较薄化发展。
可选的,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侧壁上。
通过将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侧壁上,进风孔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的位置要高,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在由靠近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至远离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的方向上向上倾斜设置。
这样使得电路板组件下方的进风空间的入口处空间更大,从而更有利于进风,使风更顺畅的进入电路板组件下方,即,使更多的冷却风到达电路板组件处,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为所述底壳的底壁与整个所述电路板组件对应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而形成。
这样使得整个电路板组件下方对应的底壳底壁均下沉,从而进一步增大了电路板组件下方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包括底壁和侧壁,所述第一凸台的侧壁为倾斜面。
通过将第一凸台的侧壁设置为倾斜面,可进一步增大第一凸台所围成的进风空间的面积,即,进一步增大电路板组件的进风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而且,通过将第一凸台的侧壁设置为倾斜面,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的侧壁在所述底壳的底壁上的投影的宽度范围为1mm~5mm。
这样在增大电路板组件的进风空间的基础上,可以保证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的侧壁与所述底壳的底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这样可进一步增大电路板组件的进风空间,且更方便制作,还可保证第一凸台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电源板,所述底壳的与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对应的底壁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凸台。
由于电源板的发热量较大,如上设置可增大电源板对应的进风空间,进一步提高了电源板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散热风机之间设置有第一挡筋;
所述第一挡筋延伸至所述线圈盘与所述电路板组件之间。
通过在线圈盘与散热风机之间设置第一挡筋,使散热风机的起风效果更好,且使得冷却风可按预设路径流向;通过使第一挡筋延伸至线圈盘与电路板组件之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线圈盘与电路板组件之间的热辐射,避免两者的热量相互影响,且进一步保证电路板组件能够获得足够的冷却气流,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与所述电路板组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挡筋;
所述第二挡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筋连接,或者所述第二挡筋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挡筋设置;
所述第二挡筋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散热风机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第一挡筋之间具有夹角。
通过第二挡筋对吹向电路板组件方向的风进行进一步的聚集和引导,使吹向电路板组件的风的风量和风速更大,进一步提高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第一挡筋之间的夹角范围为5°~90°。
可选的,所述第二挡筋与所述第一挡筋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0°~30°。
通过将第二挡筋和第一挡筋的夹角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二挡筋的聚风和导风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第二挡筋在沿所述第二挡筋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5mm~30mm。
将第二挡筋的长度设置在该范围内,即保证了聚风和导风效果,且不会造成耗材的过多浪费。
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所述散热风机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
即,使散热风机的底部形成为进风区域,使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进入至散热风机的底部,然后经散热风机增压后,从散热风机的顶部吹出,吹至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为发热元件散热。也就是说,使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在保证正常散热的基础上,降低了电磁炉的制作成本。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底壁的对应所述散热风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
通过使底壁的对应散热风机的位置下沉形成第二凸台,即增大了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与底壳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进风区域的面积,使到达散热风机的进风面的风量更大,进而使得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的风量更大,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连通。
通过使第二凸台与第一凸台连通,进一步增大了吹向电路板组件的风量,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朝向所述散热风机的下方延伸,以使所述底壳的底壁的对应所述散热风机的位置形成为所述第二凸台。
这样可进一步提高风流的顺畅性,增大了进入至电路板组件下方的风量,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更方便制作。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的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二凸台的下沉高度一致。
这样既增大了整个进风区域的空间大小,使得风流更加均匀,而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底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所述第一凸台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一凸台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
这样可进一步增大第一凸台的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凸台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壁时,所述第一侧壁的部分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连通;
所述第一凸台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时,所述第二侧壁的部分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四凸台,所述第四凸台与所述第一凸台连通。
这样设置可进一步增大进风区域的面积,提高风流的顺畅性,进一步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进风孔与所述散热风机之间具有与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连通的储风区;
所述底壳的底壁的对应至少部分所述储风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五凸台。
通过设置储风区,通过储风区对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进行存储与导向,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通过使储风区的对应位置形成第五凸台,第五凸台的存在增大了储风区的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进入储风区内的冷却风的风量,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底壳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的连接处设置;
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孔,所述储风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三侧壁上的进风孔与所述散热风机之间的第一储风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进风孔与所述散热风机之间的第二储风区。
通过设置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使得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可分别从第二侧壁上的进风孔和第三侧壁上的进风孔进入,即,增加了进风风道,使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可分别进入至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通过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对冷却风进行聚集和导向,然后使冷却风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底壁的对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储风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所述第五凸台的至少部分。
和/或,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灯板,所述灯板位于所述第一储风区内。
通过使第二储风区的至少部分底壁下凸形成第五凸台,增大了第二储风区的空间,即,增大了进风空间,进而使得吹向电路板组件和线圈盘的风量更大。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底壁对应所述散热风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
所述第二凸台朝向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延伸以形成所述第五凸台的至少部分。
这样使得第二凸台与第五凸台直接连通,增大了整个进风区域的空间,使得储风区内的冷却风能够更加顺畅的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进一步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而且更方便制作
可选的,所述第一储风区和所述第二储风区连通。
这样设置若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的其中一个区发生意外堵塞,冷却风会从第一储风区和第二储风区的其中另一个区进入,并流向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散热。
可选的,所述第三侧壁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
当进风孔开设在第三侧壁上时,由于第三侧壁朝向用户,用户能很直观且方便地看到进风孔,很容易看到进风孔是否堵塞,进而能够及时对进风孔进行清理,避免进风受到影响。另外,当进风孔开设在第三侧壁上时,进风孔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的位置要高,从而可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内的情况发生。
可选的,所述底壳内设置有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储风区与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之间的第一挡风筋,所述第一挡风筋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风口;
和/或,所述挡风筋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储风区与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之间的第二挡风筋,所述第二挡风筋与所述底壳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风口。
通过设置挡风筋,可防止进入至散热风机的风机腔中的冷却风再吹回至储风区,同时在挡风筋上设置第一通风口、第二通风口,可使第一储风区的冷却风经过第一通风口顺畅地进入至散热风机处,使第二储风区的冷却风经过第二通风口顺畅地进入至散热风机处,保证了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使冷却风得以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底壁的对应所述线圈盘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六凸台。
这样设置增大了线圈盘对应位置的进风空间,即,增大了进入至线圈盘的下方的风量,提高线圈盘的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将灯板去掉后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中设置有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对应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8对应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1—上盖;
12—下盖;
10—底壁;
101—第一储风区;
102—第二储风区;
121—第三侧壁;
122—第二侧壁;
123—第一侧壁;
110—进风孔;
120—出风孔;
13—第一凸台;
131—侧壁;
132—底壁;
14—第二凸台;
16—第三凸台;
17—第四凸台;
15—第五凸台;
2—线圈盘;
31—灯板;
32—电路板组件;
4—散热风机;
51—第一挡筋;
52—第二挡筋;
61—隔板;
62—第一挡风筋;
63—第二挡风筋;
601—第一通风口;
602—第二通风口;
a—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3为图2中将灯板去掉后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结构图;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立体结构图一;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立体结构图二;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中设置有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对应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图8对应的侧视图。参照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盖设在底壳1上的面板(图中未示出)、位于底壳1内的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2、散热风机4。其中,面板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发明对面板的材质不作限定。
线圈盘2具体可包括线圈盘架以及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线圈与电路板组件32电连接。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32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4用于为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2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2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均与外界连通。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4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1中,通过散热风机增压后,一部分冷却风吹向线圈盘2,一部分冷却风吹向电路板组件32等,将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32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20吹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具体可使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2和散热风机4整体呈三角形排布。
由于电磁炉工作时,电路板组件32的发热量很大,尤其是电路板组件32上的IGBT、桥堆等发热量大的电子元件,若其热量不能及时散去,就会导致电路板组件32的电子元件温升过高而发生故障或者损坏。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与至少部分电路板组件32对应的底壁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13,且第一凸台13靠近散热风机4设置。
也就是说,使电路板组件32下方的底壳底壁的至少靠近散热风机4的部分下沉,从底壳1的内部来看,该位置下沉形成下凹的凹腔,从底壳1的外部来看,该位置下沉形成下凸的凸台。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底壳1的与至少部分电路板组件32对应的底壁下沉形成第一凸台13,可以理解为,可以是底壳底壁的与整个电路板组件32对应的位置整体下沉形成第一凸台13,也可以仅是电路板组件32的靠近散热风机4的部分对应的底壳底壁下沉形成第一凸台13,或者是电路板组件32的靠近散热风机4的部分对应的底壳底壁以及该部分附近的底壳底壁共同下沉形成第一凸台13。这样设置增大了电路板组件32与底壳底壁之间的空间。即,增大了电路板组件32处的进风空间,使得经散热风机4增压后的冷却风能够更多的进入至电路板组件32的下方,将电路板组件32的热量带走,从而提高了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
其中,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12以及位于下盖12上方的上盖11。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2具体为腔体结构,上盖11为框形盖,下盖12的底壁形成为底壳1的底壁,下盖12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下盖12具体包括下盖体和中盖体,中盖体围设在下盖体的外周,下盖体的底壁形成为底壳1的底壁,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使底壳1的与至少部分电路板组件32对应的底壁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13,且使第一凸台13靠近散热风机4设置,即,使电路板组件32下方的底壳底壁的靠近散热风机4的位置下沉,从而增大了电路板组件32下方的空间,即,增大了电路板组件32处的进风空间,使进入至电路板组件32处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大,进而提高了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使用;而且,通过设置第一凸台13,使得电磁炉的外观更加独特和美观。
现有技术的电磁炉中,进风孔一般设置在底壳的底壁上,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由底壳的底壁上的进风孔进入底壳内,但是底壳的底壁距离桌面比较近,尤其是对于外形较薄的电磁炉,其底壁到桌面的空间特别狭小,散热风机工作时,容易将桌面上的积水等吸入至底壳内腔中,导致底壳内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者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导致电磁炉损坏以及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10具体可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通过将进风孔110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中的进风孔110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10的位置要高,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具体实现时,可将第一凸台13的下沉高度设置在2mm~10mm之间。这样不仅增大了电路板组件32底部的进风空间,增大了进风量,同时可避免底壳1过厚的情况出现,使电磁炉可向较薄化发展。
其中,电路板组件32具体可包括电源板,电源板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具体实现时,一般将电源板上的发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设置在靠近电源板的靠近散热风机4的区域。其中,电源板上还可以设置散热器,散热器与电源板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出去。
具体可使底壳1的与至少部分电源板对应的底壁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13。由于电源板的发热量较大,如上设置可增大电源板对应的进风空间,即,增大了进入至电源板对应位置处的风量,提高了电源板的散热效果。
具体实现时,可将第一凸台13的底面设置为斜面,具体地,斜面在由靠近散热风机4的一侧至远离散热风机4的一侧的方向上向上倾斜设置。通过将第一凸台13设置为如上斜面,使得电路板组件32下方的进风空间的入口处空间更大,从而更有利于进风,使更多的冷却风到达电路板组件32处,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当然,第一凸台13的底面也可以为平面。
具体地,第一凸台13包括底壁132和侧壁131,第一凸台13的侧壁131具体为倾斜面,这样可进一步增大第一凸台13所围成的进风空间的面积,即,进一步增大电路板组件32的进风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而且,通过将第一凸台13的侧壁设置为倾斜面,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其中,可将第一凸台13的侧壁131在底壳1的底壁10上的投影的宽度设置在1mm~5mm之间,这样在增大电路板组件32的进风空间的基础上,可以保证整个结构的结构强度。参照图1至图9,较为优选的,第一凸台13的侧壁131与底壳1的底壁1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即,第一凸台13的侧壁和与其相连接的底壳1底壁之间的夹角为钝角,这样可进一步增大电路板组件32的进风空间,且更方便制作,还可保证第一凸台13处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4具体可以是轴流风机。将散热风机4设置为轴流风机,在保证正常散热的基础上,降低了电磁炉的制作成本。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4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4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也就是说,散热风机4的底部形成为进风区域,使从底壳1的侧壁的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底部,然后经散热风机4增压后,从散热风机4的顶部吹出,吹至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32等发热元件,为发热元件散热。
进一步地,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散热风机4的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14。较为优选的,具体可使第二凸台14与第一凸台13连通。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电磁炉中,同时使底壁10的对应散热风机4的位置下沉,即增大了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与底壳1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大了进风区域的面积,使到达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的风量更大,进而使得吹向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32的风量更大,同时由于电路板组件32的靠近散热风机4的区域对应的底壁下沉,因此,进一步增大了进入至电路板组件32下方的风量,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通过使第一凸台13和第二凸台14连通,进一步增大了吹向电路板组件32的风量,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
具体实现时,可使第一凸台13朝向散热风机4的下方延伸,以使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散热风机4的位置形成为第二凸台14,即,第一凸台13与第二凸台14直接连通。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凸台13也可以不延伸至散热风机4的下方。
其中,可以使第一凸台13的下沉高度与第二凸台14的下沉高度一致,这样不仅增大了整个进风区域的空间大小,使得风流更加均匀,而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散热风机4的上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4的下表面形成为出风面。
继续参照图1、图4至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盘2和散热风机4之间设置有第一挡筋51,第一挡筋51延伸至线圈盘2和电路板组件32之间。通过在线圈盘2与散热风机4之间设置第一挡筋51,使散热风机4的起风效果更好,且使得冷却风可按预设路径流向;通过使第一挡筋51延伸至线圈盘2与电路板组件32之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线圈盘2与电路板组件32之间的热辐射,避免两者的热量相互影响,且进一步保证电路板组件32的电路板321和位于电路板321前端的散热器322能够获得足够的冷却气流,进一步提高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其中,第一挡筋51具体可以与底壳1一体成型,比如,下盖12为塑胶下盖,在注塑下盖的同时,在下盖12上形成第一挡筋51。当然,第一挡筋51也可以是后续安装在底壳1上。
进一步地,散热风机4与电路板组件3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挡筋5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筋52的一端与第一挡筋51连接,第二挡筋52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散热风机4的方向延伸,且第二挡筋52与第一挡筋51之间具有夹角a。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挡筋52对冷却风进行聚集和引导,使得吹向电路板组件32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更大,进一步提高了电路板组件32的散热效果。
具体实现时,可以将第二挡筋52与第一挡筋51之间的夹角a设置在5°~90°。较为优选的,可以将第二挡筋52与第一挡筋51之间的夹角a进一步设置在10°~30°,这样使得聚风和导风效果更好。其中,第二挡筋52具体可以与底壳1一体成型,比如,下盖12为塑胶下盖,在注塑下盖的同时,在下盖12上形成第二挡筋52。当然,第二挡筋52也可以是后续安装在底壳1上。此外,可将第二挡筋52在沿第二挡筋52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设置在5mm~30mm之间,将第二挡筋52的长度设置在该范围内,既保证了第二挡筋52对风的引导和聚集,且不会造成耗材的过多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挡筋52的一端也可以不与第一挡筋51连接,即,第二挡筋52的一端靠近第一挡筋51设置,同样可实现对冷却风的引导和聚集。
继续参照图1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具有第一侧壁123、第二侧壁122和第三侧壁121,其中,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2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21连接在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2之间。其中,电路板组件32靠近第一侧壁123设置,散热风机4靠近第二侧壁122设置,具体地,散热风机4可靠近第二侧壁122与第三侧壁121的连接处设置。
第一凸台13具体可以延伸至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台13的一端朝向第一侧壁123的方向延伸,且延伸至第一侧壁123,第一凸台13的另一端朝向第二侧壁122的方向延伸,且延伸至第二侧壁122。这样可进一步增大第一凸台13的面积,进而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凸台13仅向第一侧壁123的方向延伸至第一侧壁123,或者,第一凸台13仅向第二侧壁122的方向延伸至第二侧壁122。
其中,第一凸台13延伸至第一侧壁123时,第一侧壁123的部分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三凸台16,第三凸台16与第一凸台13连通。比如可以是,第一凸台13延伸至第一侧壁123的顶端,从而在第一侧壁123上形成第三凸台16。第一凸台13延伸至第二侧壁122时,第二侧壁122的部分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四凸台17,第四凸台17与第一凸台13连通。比如可以是,第一凸台13延伸至第二侧壁122的顶端,从而在第二侧壁122上形成第四凸台17。如上设置可进一步增大进风区域的面积,进一步提高电磁炉的散热效果,而且可进一步提高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10与散热风机4之间具有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连通的储风区。其中,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至少部分储风区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五凸台15。
通过储风区对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进行存储与导向,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的风的风量和风速,进而提高了散热效果。通过使储风区的对应位置形成第五凸台15,第五凸台15的存在增大了储风区的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进入储风区内的冷却风的风量,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具体实现时,第二侧壁122和第三侧壁12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储风区具体包括位于第三侧壁121的进风孔110与散热风机4之间的第一储风区101以及位于第二侧壁122上的进风孔110与散热风机4之间的第二储风区102。
通过设置第一储风区101和第二储风区102,使得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可分别从第二侧壁122上的进风孔110和第三侧壁121上的进风孔110进入,即,增加了进风风道,使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可分别进入至第一储风区101和第二储风区102,通过第一储风区101和第二储风区102对冷却风进行聚集和导向,然后使冷却风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其中,可使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至少部分第二储风区102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五凸台15的至少部分。通过使第二储风区102的至少部分底壁下凸形成第五凸台15,增大了第二储风区102的空间,即,增大了进风空间,进而使得吹向电路板组件32和线圈盘的风量更大。
具体可使第二凸台14朝向第二侧壁122的方向延伸以形成第五凸台15的至少部分,这样使得第二凸台14与第五凸台15直接连通,增大了整个进风区域的空间,使得储风区内的冷却风能够更加顺畅的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进一步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的冷却风的风量和风速。
优选的,可使第一储风区101和第二储风区102连通。这样设置若第一储风区101和第二储风区102的其中一个区发生意外堵塞,冷却风会从第一储风区101和第二储风区102的其中另一个区进入,并流向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保证了电磁炉的正常散热。
具体地,底壳1内设置有隔板61,隔板61与第三侧壁121之间形成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连通的第一储风区101,散热风机4和电路板组件32位于隔板61的背离第三侧壁121的一侧,部分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三侧壁121上。通过设置隔板61,隔板61与第三侧壁121之间形成第一储风区101,通过第一储风区101对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进行存储与导向,提高了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的风的风量和风速,进而提高了散热效果。
其中,第三侧壁121具体可以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当进风孔110开设在第三侧壁121上时,由于第三侧壁121朝向用户,用户能很直观且方便地看到进风孔110,很容易看到进风孔110是否堵塞,进而能够及时对进风孔110进行清理,避免进风受到影响。
电路板组件32具体还可以包括灯板31,灯板31上可设置按键、指示灯等操控器件和/或显示器件。灯板31具体可设置在隔板61与第三侧壁121之间的第一储风区101内。由于第三侧壁121为面向用户的前侧壁,即,灯板31靠近电磁炉的前侧,也就是说,灯板31就会距离烹饪者较近,方便烹饪者进行操作。
具体实现时,可使第五凸台15、第二凸台14、第一凸台13的下沉高度一致,这样不仅提高了由第二储风区102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再进入至电路板组件下方的空间的风流的均匀性,而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
一般地,电磁炉的底壳1底部具有脚垫,可使第一凸台13、第二凸台14、第三凸台16、第四凸台17、第五凸台15的外底面所在的高度不低于脚垫的底面,从而可保证电磁炉放置的平稳性。
其中,底壳1内设置有挡风筋,挡风筋具体包括设置在第一储风区101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之间的第一挡风筋62以及设置在第二储风区102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之间的第二挡风筋63。其中,第一挡风筋62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601,第二挡风筋63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口602。进入至第一储风区101的冷却风通过第一通风口601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进入至第二储风区102的冷却风通过第二通风口602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
通过设置挡风筋,可防止进入至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中的冷却风再吹回至储风区。同时在挡风筋上设置第一通风口601、第二通风口602,可使第一储风区101的冷却风经过第一通风口601顺畅地进入至散热风机4处,使第二储风区102的冷却风经过第二通风口602顺畅地进入至散热风机4处,保证了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使冷却风得以有效利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较为优选的,第一挡风筋62与底壳1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风口601,第二挡风筋63与底壳1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风口602,这样使得从通风口进入的冷却风能够直接且尽可能多的到达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进而在散热风机4的作用下吹向发热元件,进一步提高了进风的速度和顺畅性。
其中,第一通风口601的顶端可以延伸至第一挡风筋62的顶部,也可以不延伸至第一挡风筋62的顶部,第二通风口602的顶端可以延伸至第二挡风筋63的顶部,也可以不延伸至第二挡风筋63的顶部。较为优选的,可使第一通风口601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以及第二通风口602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散热风机4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即,第一通风口601的顶端和第二通风口602的顶端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散热风机的进风面的最低处。若将通风口的顶端所在的平面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4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会导致散热风机4可能会将部分风吹回至储风区内,进而导致该部分风无法吹向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导致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变小。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仅设置第一挡风筋62或者仅设置第二挡风筋63。或者,不设置挡风筋,此时第一储风区101直接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连通,第二储风区102直接与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连通。
此外,还可以使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线圈盘2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六凸台。即,使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线圈盘2的位置下沉,从而增大了线圈盘2对应位置的进风空间,增大了吹至线圈盘的风量,进而提高了线圈盘2的散热效果。
其中,进风孔110可设置为多个,多个进风孔110间隔排布在底壳1上,比如,多个进风孔110排布成格栅状,不仅保证了进风量和进风均匀性,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多个进风孔110也可以排布成多行多列或者环状等。每个进风孔110可以是条形、圆形等形状,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出风孔120也可以设置为多个,比如,多个出风孔12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与开设有进风孔110的侧壁相对的那个侧壁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20沿该侧壁的长度方向排布成格栅状,和/或,多个出风孔12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远离进风孔110的底壁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20呈辐射状排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所述底壳(1)内的线圈盘(2)、电路板组件(32)和散热风机(4);所述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与至少部分所述电路板组件(32)对应的底壁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13),且所述第一凸台(13)靠近所述散热风机(4)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3)的下沉高度范围为2mm~10mm;
和/或,所述进风孔(11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3)的底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在由靠近所述散热风机(4)的一侧至远离所述散热风机(4)的一侧的方向上向上倾斜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凸台(13)为所述底壳(1)的底壁(10)与整个所述电路板组件(32)对应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3)包括底壁(132)和侧壁(131),所述第一凸台(13)的侧壁(131)为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3)的侧壁(131)在所述底壳(1)的底壁(10)上的投影的宽度范围为1mm~5mm;
和/或,所述第一凸台(13)的侧壁(131)与所述底壳(1)的底壁(1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组件(32)包括电源板,所述底壳(1)的与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对应的底壁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所述第一凸台(13)。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和所述散热风机(4)之间设置有第一挡筋(51);
所述第一挡筋(51)延伸至所述线圈盘(2)与所述电路板组件(32)之间;
所述散热风机(4)与所述电路板组件(3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挡筋(52);
所述第二挡筋(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挡筋(51)连接,或者所述第二挡筋(52)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挡筋(51)设置;
所述第二挡筋(52)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散热风机(4)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挡筋(52)与所述第一挡筋(51)之间具有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所述散热风机(4)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
所述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所述散热风机(4)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14)与所述第一凸台(13)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3)朝向所述散热风机(4)的下方延伸,以使所述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所述散热风机(4)的位置形成为所述第二凸台(14);
和/或,所述第一凸台(13)的下沉高度与所述第二凸台(14)的下沉高度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23)和第二侧壁(122),所述电路板组件(32)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23)设置,所述散热风机(4)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22)设置;
所述第一凸台(13)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壁(123);和/或,所述第一凸台(13)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12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13)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壁(123)时,所述第一侧壁(123)的部分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三凸台(16),所述第三凸台(16)与所述第一凸台(13)连通;
所述第一凸台(13)延伸至所述第二侧壁(122)时,所述第二侧壁(122)的部分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四凸台(17),所述第四凸台(17)与所述第一凸台(13)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110)与所述散热风机(4)之间具有与所述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连通的储风区;
所述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至少部分所述储风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五凸台(1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具有第一侧壁(123)、第二侧壁(122)和第三侧壁(121),所述第一侧壁(123)和所述第二侧壁(122)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121)连接在所述第一侧壁(123)和所述第二侧壁(122)之间,所述电路板组件(32)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23)设置,所述散热风机(4)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22)和所述第三侧壁(121)的连接处设置;
所述第二侧壁(122)和所述第三侧壁(121)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孔(110),所述储风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三侧壁(121)上的进风孔(110)与所述散热风机(4)之间的第一储风区(10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22)上的进风孔(110)与所述散热风机(4)之间的第二储风区(102)。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储风区(102)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所述第五凸台(15)的至少部分;
和/或,所述电路板组件(32)包括灯板(31),所述灯板(31)位于所述第一储风区(101)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底壁(10)对应所述散热风机(4)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14),
所述第二凸台(14)朝向所述第二侧壁(122)的方向延伸以形成所述第五凸台(15)的至少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风区(101)和所述第二储风区(102)连通;
和/或,所述第三侧壁(121)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
和/或,所述底壳(1)内设置有挡风筋,所述挡风筋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储风区(101)与所述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之间的第一挡风筋(62),所述第一挡风筋(62)与所述底壳(1)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一通风口(601);
和/或,所述挡风筋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储风区(102)与所述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之间的第二挡风筋(63),所述第二挡风筋(63)与所述底壳(1)的内底壁之间形成第二通风口(602)。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底壁(10)的对应所述线圈盘(2)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六凸台。
CN201911265535.0A 2019-10-29 2019-12-11 电磁炉 Pending CN1127473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62823 2019-10-29
CN201921836282 2019-10-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7343A true CN112747343A (zh) 2021-05-04

Family

ID=727905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65535.0A Pending CN112747343A (zh) 2019-10-29 2019-12-11 电磁炉
CN201922209389.1U Active CN211695030U (zh) 2019-10-29 2019-12-11 电磁炉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09389.1U Active CN211695030U (zh) 2019-10-29 2019-12-11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274734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7343A (zh) * 2019-10-29 2021-05-04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4789A1 (zh) * 2015-08-12 2017-0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
CN209310073U (zh) * 2018-12-18 2019-08-27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CN209310058U (zh) * 2018-12-13 2019-08-27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CN211695030U (zh) * 2019-10-29 2020-10-16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4789A1 (zh) * 2015-08-12 2017-0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
CN209310058U (zh) * 2018-12-13 2019-08-27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CN209310073U (zh) * 2018-12-18 2019-08-27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CN211695030U (zh) * 2019-10-29 2020-10-16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695030U (zh) 2020-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95030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7U (zh) 电磁炉
CN209310070U (zh) 电磁炉
CN211399901U (zh) 电磁炉
CN213551338U (zh) 导风盖、盖体和烹饪器具
CN209801543U (zh) 电磁炉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09310073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8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4U (zh) 电磁炉
CN210717691U (zh) 电磁炉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09279221U (zh) 一种侧部进出风散热的多头炉
CN209310057U (zh) 电磁炉
CN210717698U (zh) 电磁炉
CN210717700U (zh) 电磁炉
CN210717699U (zh) 电磁炉
JP3931821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10951426U (zh) 电磁炉
CN210951412U (zh) 电磁炉
CN213395446U (zh) 烹饪器具
CN211781278U (zh) 电磁炉
CN205493510U (zh) 一种耐用的电热锅
CN209524544U (zh) 一种防变形电磁炉
CN208332347U (zh) 火锅电磁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