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399901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99901U
CN211399901U CN201922065906.2U CN201922065906U CN211399901U CN 211399901 U CN211399901 U CN 211399901U CN 201922065906 U CN201922065906 U CN 201922065906U CN 211399901 U CN211399901 U CN 211399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panel
side wall
power board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659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旋
李建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659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99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99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99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散热风机(4)以及面板(10);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靠近散热风机(4)设置,出风孔包括相互远离的第一出风孔(121)和第二出风孔(122),散热风机(4)位于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之间,至少部分电源板组件(3)位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和第一出风孔(121)之间,线圈盘(2)位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和第二出风孔(122)之间,从而提高了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腔中的线圈盘、电源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散热风机用于为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等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均位于散热风机的后方,且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错层设置,具体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线圈盘底部的靠后方位置。其中,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之间具有间隙,且为了保证电磁炉机身高度不会太高,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之间的间隙很小。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吹向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将其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
然而,由于线圈盘与电源板组件上下错层设置,且两者之间的间隙很小,风道阻力大,导致吹向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的冷却风的风量减小,如此导致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较差,影响电磁炉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提高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线圈盘、电源板组件、散热风机以及盖设在所述底壳上的面板;所述线圈盘、所述电源板组件以及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底壳和所述面板围成的容置腔内;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靠近所述散热风机设置,所述出风孔包括第一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且所述第二出风孔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孔,所述散热风机位于所述电源板组件和所述线圈盘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位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和所述第一出风孔之间,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和所述第二出风孔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将散热风机设置在电源板组件和线圈盘之间,将出风孔设置为第一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且使第二出风孔远离第一出风孔,使至少部分电源板组件位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和第一出风孔之间,使线圈盘位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和第二出风孔之间,这样使得从散热风机吹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吹向电源板组件,冷却风将电源板组件的热量带走,热风从第一出风孔吹出,与此同时,散热风机吹出的冷却风的另一部分吹向线圈盘,冷却风将线圈盘的热量带走,热风从第二出风孔吹出,从而保证了吹向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的冷却风的风量,且使得电源板组件和线圈盘的热量无叠加,降低了电源板组件和线圈盘之间的热辐射,使得电源板组件和线圈盘的散热互不影响,从而提高了电源板组件和线圈盘的散热效果;与现有技术的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错层设置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如上设置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磁炉机身的高度,使电磁炉可朝向轻薄化发展。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为下凹的凹形线圈盘,所述面板为下凹的凹形面板。
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的外围围设有挡风筋,所述挡风筋的朝向所述线圈盘的方向形成有开口。
通过设置挡风筋,使得散热风机的起风效果更好,通过使挡风筋的朝向线圈盘的方向形成开口,以保证吹向线圈盘的冷却风的风量。
可选的,所述挡风筋的顶面所在的高度不低于所述散热风机的进风面所在的高度。这样可保证有效的挡风效果。
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倾斜设置在底壳内,以使所述电源板组件靠近所述散热风机和/或所述线圈盘。
通过将电源板组件倾斜设置,不仅可以节省底壳内的空间,避免电磁炉做的过大,而且使得电源板组件距离散热风机的距离较近,以提高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电源板组件位于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和第一出风孔之间,通过将电源板组件倾斜设置,使得从散热风机与第一出风孔之间的散热风道的冷却风能够尽可能多的从电源板组件吹过,使吹向电源板组件的风力更集中,进一步提高了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电源板,所述电源板的基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60°。
通过将电源板组件的倾斜角度设置在该范围内,可进一步保证经过电源板组件的冷却风的风量,提高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包括电源板以及散热片,所述散热片靠近所述散热风机设置。
电源板上的电子元件工作时发出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片,通过散热片进行散热,将散热片靠近散热风机设置,使得经过散热片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多,风力更集中,使散热片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底壁上,且位于所述散热风机的正下方。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段和第二侧壁段;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段的底部和/或开设在底壳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段的底壁上。
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出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二侧壁段上和/或开设在所述底壳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段的底壁上。
这样进一步保证第二出风孔远离第一出风孔,使得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之间的散热互不影响,提高了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当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时,使得电磁炉形成为底进风前后两侧出风的结构,使得电源板组件和线圈盘的散热互不影响,进一步提高了两者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段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段。
通过将第一出风孔靠近用户设置,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观察第一出风孔是否发生堵塞,以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出风。另外,由于第一出风孔靠近电磁炉前侧设置,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该些出风孔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该些第一出风孔流入底壳内腔中,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第一侧壁段上。
通过将电源板组件设置在第一侧壁段上,不仅有效节省了底壳内的空间,同时使得第一出风孔与散热风机之间的散热风道中的冷却风能够更多更集中的吹向电源板组件。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壁段倾斜设置,以使所述底壳形成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这样可减小底壳的体积,提高电磁炉外观的独特性和美感,方便用户进行操作,而且当电源板组件设置在第一侧壁段上时,可使电源板组件更靠近散热风机,且使从散热风机与第一出风孔之间的散热风道的冷却风能够更多的经过电源板组件,提高电源板组件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通过支架固定在所述底壳的朝向用户的前侧壁段上,
所述电源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架的朝向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所述电磁炉的显示板设置在所述支架的背离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
通过支架可同时实现电源板组件和显示板的安装,使得电磁炉的装配更加方便,通过将显示板和电源板组件相背设置,有效利用了底壳内的空间,且使得显示板与电源板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底壳内还设置有用于将从所述散热风机的出风面吹出的部分冷却风向所述线圈盘引导的挡风结构。
由于线圈盘的发热较大,通过设置挡风结构,使得吹向线圈盘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大,风力更集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线圈盘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挡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圈盘和所述底壳的侧壁之间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的一端朝向所述散热风机的方向延伸,所述挡风板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孔的方向延伸。
这样可阻止冷却风气流向线圈盘左右两侧过多的分散,从而将冷却风气流尽可能多的集中到线圈盘本身上。
可选的,所述电源板组件与所述第一出风孔之间设置有挡板,且所述挡板的对应所述散热片的位置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与所述散热风机的风机腔的通风口。
也就是说,在挡板的对应散热片的位置形成风道缩口,从而使散热风机与第一出风孔之间的散热风道的冷却风主要集中在散热片上,使得吹至散热片上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大、风力更集中,提高了散热片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部结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透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0-面板;
11-下盖;
12-上盖;
13-操作旋钮;
101-支撑圈;
111-第一侧壁段;
112-第二侧壁段;
110-进风孔;
121-第一出风孔;
122-第二出风孔;
2-线圈盘;
3-电源板组件;
31-电源板;
32-散热片;
30-支架;
33-显示板;
4-散热风机;
5-挡风筋;
6-挡风结构;
61-挡风板;
7-挡板;
70-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部结构透视图;图2为图 1的A-A向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一;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立体结构透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二;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面板10、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散热风机4以及显示板33。其中,面板10盖设在底壳1的顶部。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显示板33以及散热风机 4位于底壳1和面板10围成的容置腔内。
面板10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10的材质不作限定。其中,面板10的边缘还可以设置支撑圈101,支撑圈101具体可以是钢圈,通过支撑圈101对锅具进行支撑,支撑圈101可对面板10的边缘进行有效保护,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锅具的温度向面板10的传递。显示板33上可设置按键、指示灯等操控器件和/或显示器件。具体地,底壳1 上具有操作旋钮13,通过操作旋钮13可进行电磁炉的开启、关闭或者功能选择。操作旋钮13也可以替换为触摸按键。
线圈盘2具体可包括盘架以及绕设在盘架上的线圈,线圈与电源板组件 3电连接。散热风机4用于为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等进行散热。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面板10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2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为了提高线圈盘2和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靠近散热风机4设置,出风孔具体包括第一出风孔121和第二出风孔122,且第二出风孔122远离第一出风孔121设置。其中,散热风机4 位于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之间,至少部分电源板组件3位于散热风机4 的出风面和第一出风孔121之间,线圈盘2位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和第二出风孔122之间。
也就是说,通过将散热风机4设置在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之间,将出风孔设置为第一出风孔121和第二出风孔122,且使第二出风孔122远离第一出风孔121,至少部分电源板组件3位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和第一出风孔121之间,使线圈盘2位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和第二出风孔122之间,这样使得从散热风机4吹出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吹向电源板组件3,冷却风将电源板组件的热量带走,热风从第一出风孔121吹出;散热风机4吹出的冷却风的另一部分吹向线圈盘2,冷却风将线圈盘2的热量带走,热风从第二出风孔122吹出,从而保证了吹向线圈盘2和电源板组件3的冷却风的风量,且使得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的热量无叠加,降低了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之间的热辐射,使得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的散热互不影响,从而提高了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的散热效果;与现有技术的线圈盘和电源板组件上下错层设置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如上设置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磁炉机身的高度,使电磁炉可朝向轻薄化发展。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盘2具体为下凹的凹形线圈盘,面板10具体为下凹的凹形面板。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具体可以是凹形电磁炉。当然,也可以是非凹形电磁炉。
其中,散热风机4具体位于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之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散热风机4位于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之间,并非是散热风机4、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之间呈三角形排布。
散热风机4具体可以为轴流风机。通过将散热风机4设置为轴流风机,成本低且散热效果好。
具体可以在散热风机4的外围围设挡风筋5,且挡风筋5的朝向线圈盘2 的方向形成有开口。通过设置挡风筋5,使得散热风机4的起风效果更好,通过使挡风筋5的朝向线圈盘2的方向形成开口,以保证吹向线圈盘2的冷却风的风量。具体可使挡风筋5的顶面所在的高度不低于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所在的高度,从而保证有效的挡风效果。
其中,电源板组件3具体包括电源板31。电源板31包括基板和设置在基板上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为了提高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电源板组件3还可以包括散热片32,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片32,通过散热片32 将热量散发出去。散热片32比如可以是铝片或者铜片,散热片32具体可包括多个散热翅片。
较为优选的,至少部分电源板组件3倾斜设置在底壳1内,以使电源板组件3靠近散热风机4和/或线圈盘2。也就是说,使电源板组件3朝向散热风机4和/或线圈盘2的方向倾斜。通过将电源板组件3倾斜设置,不仅可以节省底壳1内的空间,避免电磁炉做的过大,而且使得电源板组件3距离散热风机4的距离较近,以提高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另外,由于电源板组件3位于散热风机4和第一出风孔121之间,通过将电源板组件3倾斜设置,使得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能够尽可能多的吹向电源板组件3,并从第一出风孔121吹出,使吹向电源板组件3的风量更大,风力更集中,提高了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
具体可将电源板31的基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在15°~60°之间,从而使电源板组件3倾斜设置在底壳1内,通过将电源板组件3的倾斜角度设置在该范围内,可进一步保证经过电源板组件3的冷却风的风量,提高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
具体实现时,可使散热片32靠近散热风机4设置,使得经过散热片32 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多,风力更集中,使散热片32获得更好的散热效果,进而提高了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10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且位于散热风机4的正下方。也就是说,该电磁炉为底进风结构,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4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内,然后分别吹向线圈盘2和电源板组件3,吹向线圈盘2的那部分风将线圈盘2的热量带走,热风从第二出风孔122吹出至电磁炉外;吹向电源板组件3的那部分风将电源板组件 3的热量带走,热风从第一出风孔121吹出至电磁炉外。
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11以及连接在下盖11上方的上盖12。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2和下盖11均具有侧壁,上盖12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部分侧壁,下盖11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部分侧壁。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上盖12为框形盖,下盖11具有侧壁,下盖11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或者,下盖11包括中盖体和底盖,中盖体围设在底盖的周向上,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盘2具体可连接在上盖12上,这样不仅节省底壳1 内的空间,且使得线圈盘2距离放置在面板10上的锅具较近,使得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力线能够有效的切割到锅具,保证加热效果。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线圈盘2也可以固定在面板10上或者下盖11上。
参照图1所示,底壳1的侧壁具体可包括第一侧壁段111、第二侧壁段 112、第三侧壁段113以及第四侧壁段114,第一侧壁段111和第二侧壁段112 相对设置,第三侧壁段113和第四侧壁段114相对设置,第三侧壁段113连接在第一侧壁段111和第二侧壁段112之间,第四侧壁段114连接在第一侧壁段111和第二侧壁段112之间。
其中,至少部分第一出风孔121开设在第一侧壁段111的底部和/或开设在底壳1的靠近第一侧壁段111的底壁上。至少部分第二出风孔122开设在第二侧壁段112上和/或开设在底壳1的靠近第二侧壁段112的底壁上。这样进一步保证第二出风孔122远离第一出风孔121,使得线圈盘2和电源板组件3之间的散热互不影响,提高了线圈盘2和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具体为底进风两侧出风的结构,进一步保证电源板组件3和线圈盘2的散热互不影响,进一步提高了两者的散热效果。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进风孔110也可以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只要使得至少部分进风孔110靠近散热风机4设置即可。
较为优选的,第一侧壁段111具体可以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段,即在烹饪时面向用户的那个侧壁段。通过将第一出风孔121靠近用户设置,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观察第一出风孔121是否发生堵塞,以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出风。另外,由于第一出风孔121靠近电磁炉前侧设置,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的锅具距离该些第一出风孔121较远,即使发生溢锅现象,从锅具里溢出的汤水也不容易从该些第一出风孔121流入底壳1内腔中,在一定程度上对电磁炉内的器件进行了有效保护,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具体实现时,可将电源板组件3设置在第一侧壁段111上。通过将电源板组件3设置在前侧壁段上,不仅有效节省了底壳1内的空间,同时使得第一出风孔121与散热风机4之间的散热风道中的冷却风能够更多更集中的吹向电源板组件3。
较为优选的,第一侧壁段111倾斜设置,以使底壳1形成为上小下大的结构。这样可减小底壳1的体积,提高电磁炉外观的独特性和美感,方便用户进行操作,而且当电源板组件3设置在第一侧壁段111上时,可使电源板组件3更靠近散热风机4,且使从第一出风孔121与散热风机4之间的散热风道的冷却风能够更多的经过电源板组件3,提高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3倾斜设置,具体可使电源板31的基板与前侧壁段平行。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电源板组件3也可以设置在底壳1的底壁上或者连接在上盖12上。电源板组件3可以倾斜放置,也可以水平放置或者竖向放置。此外,第一侧壁段111也可以竖直设置,此时同样可使电源板组件 3倾斜设置在第一侧壁段111上。
具体实现时,底壳1内设置有支架30。在本实施例中,支架30具体位于第一侧壁段111上,即前侧壁段上,电源板组件3通过支架30固定在底壳1的前侧壁段上。其中,支架30可以通过粘接、卡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固定在前侧壁段上。电源板组件3也可以通过粘接、卡接或者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架30上。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3设置在支架30的朝向散热风机4的一侧,显示板33设置在支架30的背离散热风机4的一侧。通过支架30可同时实现电源板组件3和显示板33的安装,使得电磁炉的装配更加方便,通过将显示板33和电源板组件3相背设置,有效利用了底壳1内的空间,且使得显示板 33与电源板组件3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在具体安装时,可先将显示板33 和电源板组件3分别安装在支架30上,然后将这个整体固定在底壳1内,比如,固定在底壳1的前侧壁段上即可。举例来说,显示板33和电源板组件3 上具有对应的螺孔,支架30上也有螺孔,三者通过穿设在对应螺孔中的螺钉实现连接。
进一步地,参照图7所示,底壳1内还设置有用于将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吹出的部分冷却风向线圈盘2引导的挡风结构6。由于线圈盘2的发热较大,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吹向线圈盘2的冷却风,将线圈盘2的热量带走,由于挡风结构6的存在,通过挡风结构6对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从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吹出的冷却风向线圈盘2的侧方分散,使吹向线圈盘2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多,风力更集中,从而大大提高了线圈盘2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挡风结构6包括设置在线圈盘2和底壳1的侧壁之间的挡风板 61,挡风板61的一端朝向散热风机4的方向延伸,挡风板61的另一端朝向第二出风孔122的方向延伸。这样可阻止冷却风气流向线圈盘2左右两侧过多的分散,从而将冷却风气流尽可能多的集中到线圈盘2本身上。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盘2与第三侧壁段113之间设置有一个挡风板61,线圈盘2与第四侧壁段114之间也设置有一个挡风板61。其中,挡风板61 可以连接在上盖12上,也可以连接在下盖11上,或者,挡风板61包括位于上盖12上的向下延伸的上挡风段以及位于下盖11上的向上延伸的下挡风段,上挡风段和下挡风共同作用实现挡风。
此外,参照图6所示,为了提高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片33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电源板组件3与第一出风孔121之间还设置有挡板7,且挡板7 的对应散热片32的位置开设有通风口70,通风口70连通第一出风孔121和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
也就是说,在挡板7的对应散热片32的位置形成风道缩口,从而使第一出风孔121与散热风机4之间的散热风道的冷却风主要集中在散热片32上,使得吹至散热片32上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大、风力更集中,即,通风口70会对散热风机4吹向电源板组件3这一侧的冷却风进行引导,由于通风口70对应散热片32设置,使得散热风机4吹出的该部分冷却风尽可能多的经过散热片32,从而使得吹向散热片32的冷却风的风量更大、风力更集中,进而提高了散热片32的散热效果,提高了电源板组件3的散热效果,延长了电源板组件3上的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为电磁炉的正常工作提供了保障。
其中,可使通风口70的宽度不小于散热片32的总宽度。这样可保证冷却风能够吹向整个散热片32,提高整个散热片32的散热效果。
挡板7具体可设置在支架30上。具体可使挡板7与支架30一体成型,这样可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且方便装配。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挡板7也可以设置在底壳1上。
具体实现时,第一出风孔121和第二出风孔122具体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孔121和多个第二出风孔122间隔排布在底壳1上,比如,多个第一出风孔121和多个第二出风孔122均排布成格栅状,不仅保证了通风量和气流均匀性,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多个第一出风孔121和多个第二出风孔122也可以排布成多行多列或者环状等。进风孔110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进风孔110间隔排布在底壳1上,比如,多个进风孔110排布成格栅状,或者呈辐射状排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线圈盘(2)、电源板组件(3)、散热风机(4)以及盖设在所述底壳(1)上的面板(10);所述线圈盘(2)、所述电源板组件(3)以及所述散热风机(4)位于所述底壳(1)和所述面板(10)围成的容置腔内;所述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孔(110)靠近所述散热风机(4)设置,所述出风孔包括第一出风孔(121)和第二出风孔(122),且所述第二出风孔(122)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孔(121),所述散热风机(4)位于所述电源板组件(3)和所述线圈盘(2)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3)位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和所述第一出风孔(121)之间,所述线圈盘(2)位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和所述第二出风孔(12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2)为下凹的凹形线圈盘,所述面板(10)为下凹的凹形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外围围设有挡风筋(5),所述挡风筋(5)的朝向所述线圈盘(2)的方向形成有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筋(5)的顶面所在的高度不低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进风面所在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电源板组件(3)倾斜设置在底壳(1)内,以使所述电源板组件(3)靠近所述散热风机(4)和/或所述线圈盘(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组件(3)包括电源板(31),所述电源板(31)的基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6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组件(3)包括电源板(31)以及散热片(32),所述散热片(32)靠近所述散热风机(4)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11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底壁上,且位于所述散热风机(4)的正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 的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段(111)和第二侧壁段(112);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出风孔(121)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段(111)的底部和/或开设在底壳(1)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段(111)的底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出风孔(122)开设在所述第二侧壁段(112)上和/或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靠近所述第二侧壁段(112)的底壁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段(111)为朝向用户的前侧壁段;
和/或,所述电源板组件(3)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段(111)上;
和/或,所述第一侧壁段(111)倾斜设置,以使所述底壳(1)形成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板组件(3)通过支架(30)固定在所述底壳(1)的朝向用户的前侧壁段上;
所述电源板组件(3)设置在所述支架(30)的朝向所述散热风机(4)的一侧,所述电磁炉的显示板(33)设置在所述支架(30)的背离所述散热风机(4)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内还设置有用于将从所述散热风机(4)的出风面吹出的部分冷却风向所述线圈盘(2)引导的挡风结构(6)。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结构(6)包括设置在所述线圈盘(2)和所述底壳(1)的侧壁之间的挡风板(61),所述挡风板(61)的一端朝向所述散热风机(4)的方向延伸,所述挡风板(61)的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出风孔(122)的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板组件(3)与所述第一出风孔(121)之间设置有挡板(7),且所述挡板(7)的对应所述散热片(32)的位置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121)与所述散热风机(4)的风机腔的通风口(70)。
CN201922065906.2U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 Active CN211399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65906.2U CN211399901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65906.2U CN211399901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99901U true CN211399901U (zh) 2020-09-01

Family

ID=72230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65906.2U Active CN211399901U (zh) 2019-11-26 2019-11-26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999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6582A (zh) * 2019-11-26 2020-06-1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6582A (zh) * 2019-11-26 2020-06-19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磁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99901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2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4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7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5U (zh) 电磁炉
CN211399903U (zh) 电磁炉
CN210241668U (zh) 一种otr微波炉散热系统
CN111306582A (zh) 电磁炉
CN203615403U (zh) 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CN112741489A (zh) 烹饪器具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8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7U (zh) 电磁炉
CN209310073U (zh) 电磁炉
CN205625581U (zh) 烹饪器具及其散热装置
CN211695030U (zh) 电磁炉
CN21226117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9310070U (zh) 电磁炉
CN210717691U (zh) 电磁炉
CN210951426U (zh) 电磁炉
CN209801543U (zh) 电磁炉
CN217356979U (zh) 烹饪器具底壳及烹饪器具
CN211781278U (zh) 电磁炉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10748683U (zh) 电源板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