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10070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10070U
CN209310070U CN201822126133.XU CN201822126133U CN209310070U CN 209310070 U CN209310070 U CN 209310070U CN 201822126133 U CN201822126133 U CN 201822126133U CN 209310070 U CN209310070 U CN 209310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case
side wall
fan
air inlet
electromagnetic o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12613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12613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10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10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10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底壳(1)内的散热风机(5)、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进风孔(110)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散热风机(5)上罩设有风机罩(6),风机罩(6)的朝向进风孔(110)的一侧形成有与进风孔(110)连通的风机进风口,风机罩(6)的朝向线圈盘(3)和/或电路板组件(4)的一侧具有风机出风口(62),从而可避免桌面积水被吸入底壳内,且提高了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无烟尘、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上的面板、位于底壳内腔中的线圈盘、电路板组件以及散热风机;其中,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等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用于为发热元件散热。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进风孔具体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且进风孔位于散热风机的正下方。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从底壳底壁上的进风孔进入至底壳内,将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底壳的出风孔吹出至电磁炉外部,从而实现了电磁炉的散热。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的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底壳的底壁距离桌面比较近,尤其是对于外形较薄的电磁炉,其底壁到桌面的空间特别狭小,散热风机工作时,容易将桌面上的积水等吸入至底壳内腔中,导致底壳内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者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进而导致电磁炉损坏以及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避免桌面积水被吸入底壳内,且提高了散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以及位于所述底壳内的散热风机、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孔和出风孔,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侧壁上;
所述散热风机上罩设有风机罩,所述风机罩的朝向所述进风孔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孔连通的风机进风口,所述风机罩的朝向所述线圈盘和/或所述电路板组件的一侧具有风机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将进风孔开设在底壳的侧壁上,即,仅在电磁炉底壳的侧壁开设进风孔,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进风孔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底壁的位置要高,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散热风机上罩设有风机罩,风机罩的朝向进风孔的一侧形成有风机进风口,风机罩的朝向线圈盘和/或电路板组件的一侧具有风机出风口,电磁炉工作时,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经过风机进风口到达风机进风面,然后经散热风机增压后,经风机出风口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通过在散热风机上罩设风机罩,使得从进风孔进入的冷却风在风机罩的作用下得以聚集,减少了冷却风的损失,使得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的风量更加集中,风速和风量更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风机罩具有侧壁,所述风机罩的侧壁的朝向所述进风孔的一侧的底部与所述底壳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为所述风机进风口。
这样无需在风机罩上专门开设风机进风口,只需在安装时使风机罩的侧壁底端与底壳的底壁之间形成间隙,使该间隙直接形成为风机进风口,因此风机罩的制作更加方便;而且这样设置使得风能够尽可能多地到达散热风机的进风面,使风的进入更加顺畅。
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
所述风机罩的侧壁的底端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所述散热风机的下表面。
风机罩的侧壁起到一定的挡风作用,使进入的冷却风在风机罩的作用下得以有效聚集,尽可能多的从风机出风口吹向发热元件;若将风机罩的侧壁的底端所在的平面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会导致部分风从散热风机的上方吹过而无法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等发热元件,导致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变小,本实用新型通过使风机罩的侧壁的底端所在的平面低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平面,或者与散热风机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平齐,从而保证了到达散热风机的进风面的风量,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外围的导风板,且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进风孔和所述出风孔之间;
所述导风板延伸至所述线圈盘和所述电路板组件之间;所述导风板将所述风机出风口分为朝向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第一出风口部以及朝向所述线圈盘的第二出风口部。
通过导风板将进风孔和出风孔分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风和出风之间发生干扰,防止进风孔和出风孔的空气乱窜,进而保证散热效果;通过使导风板延伸至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之间,使出风能够按照预设路径流向,使得从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一部分吹向电路板组件,从而使线圈盘和电路板组件的散热均得以有效保证。
可选的,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外围的导风板;
所述导风板的对应所述线圈盘的部分的顶端下凹形成凹槽。
这样使得导风板的顶端的对应线圈盘的部分的高度比导风板顶端的其他位置的高度低一些,即,增大第二出风口部的尺寸,从而保证了吹向线圈盘的风量。
可选的,所述散热风机包括风机支架和连接在所述风机支架上的扇叶;
所述风机罩的侧壁上具有用于避让所述风机支架的避让部。
这样可防止风机罩与风机支架之间发生干涉,使得装配更加方便和可靠。
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底壳的底壁的远离所述散热风机的一侧。
通过在底壳的底壁上开设出风孔,且使出风孔远离散热风机,不仅使得热风能够顺畅地从出风孔排出,且可避免从出风孔排布的热风再被散热风机吸入底壳内的情况发生;而且,将出风孔开设在底壳的底壁上,使得当电磁炉正常放置或者烹饪时,用户不会看到出风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灰尘、油渍等从出风孔进入至底壳内的几率;另外,由于出风孔比较隐蔽,可防止用户透过出风孔看到底壳内部的器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孩将细杆状零件从出风孔伸入至底壳内而导致底壳内部器件受损的情况出现。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底壁上与所述进风孔连通的区域形成为储风区,所述底壁的对应所述储风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
所述底壁的对应所述散热风机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
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连通。
通过使底壳的底壁的对应储风区的位置朝向底壳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从而增大了底壳的进风区域的面积,使得散热风机吸入的风量更大;同时将底壁的对应散热风机的位置朝向底壳下方凸出形成与第一凸台连通的第二凸台,进一步增大了进风区域的面积,使得吹向线圈盘、电路板组件的风量更大,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底壁的远离所述散热风机的区域上凹形成台阶,所述出风孔开设在所述台阶的台阶面上。
通过使底壳的底壁设置出风孔的位置上凹形成台阶,从而增大了出风孔与电磁炉所在桌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出风的顺畅性。
可选的,所述台阶的高度范围为5mm~25mm。
通过将台阶的高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提高出风顺畅性的同时,不会使电磁炉的厚度太厚,而且可保证电磁炉的美观性。
可选的,所述底壳的侧壁包括:沿所述底壳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
所述进风孔开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散热风机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电路板组件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所述线圈盘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机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
所述出风孔包括:开设在所述底壳的底壁的靠近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的第一出风孔和/或开设在所述底壳的底壁的靠近所述第三侧壁的一侧的第二出风孔。
这样设置可使吹向电路板组件的风将电路板组件的热量带走后,直接从临近的第一出风孔吹出,使吹向线圈盘的风将线圈盘的热量带走后,直接从临近的第二出风孔吹出,从而缩短了热风的流经路径,使得热风能够更快的吹出电磁炉外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
图6为图4中的B-B向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的风机罩的立体结构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的风机罩的立体结构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的风机罩的仰视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立体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仰视结构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仰视结构图二;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仰视结构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壳;
11—上盖;
12—下盖;
110—进风孔;
120—出风孔;
1201—第二出风孔;
1202—第一出风孔;
2—面板;
3—线圈盘;
30—测温组件;
4—电路板组件;
5—散热风机;
51—扇叶;
52—风机支架;
6—风机罩;
61—侧壁;
611—底端;
62—风机出风口;
621—第一出风口部;
622—第二出风口部;
63—顶壁;
64—避让部;
65—螺柱;
7—灯板;
8—导风板;
80—凹槽;
10—凸台;
101—第一凸台;
102—第二凸台;
100—储风区;
111—第一侧壁;
112—第二侧壁;
113—第三侧壁;
114—第四侧壁;
115—底壁;
13—台阶;
14—脚垫;
h1—高度;
h2—槽深;
h3—距离;
d—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气流方向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5为图4中的A-A向剖视图;图6为图4中的B-B向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的风机罩的立体结构图一;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的风机罩的立体结构图二;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中的风机罩的仰视结构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结构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立体结构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仰视结构图一;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仰视结构图二;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仰视结构图三。参照图1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
该电磁炉具体可包括:底壳1、面板2、位于底壳1内的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散热风机5以及灯板7。其中,面板2位于底壳1的顶部,面板2可以是陶瓷面板,也可以是玻璃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2的材质不作限定。灯板7上可设置按键、指示灯等操控器件和/或显示器件。其中,可以在底壳1的底部设置脚垫14,通过脚垫14对电磁炉进行支撑。
线圈盘3具体可包括线圈盘架以及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线圈与电路板组件4电连接。在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为主要的发热元件,散热风机5用于为线圈盘3以及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当使用电磁炉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电磁炉的面板2上,给电磁炉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线圈盘3上的线圈,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具,从而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
为了实现电磁炉对锅具的精确控温,还可以设置测温组件30,测温组件30具体与电路板组件4电连接,测温组件30用于检测放置在面板2上的锅具的温度,电路板组件4根据测温组件30测出的温度对锅具进行精确控温,从而实现电磁炉的爆炒、煎炸等功能。其中,测温组件30具体可设置在线圈盘3上,比如,测温组件30位于线圈盘架的中心处,这样测温精确度更高。
其中,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电磁炉工作时,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5的作用下从进风孔110进入至底壳1中,通过散热风机5增压后,吹向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等,将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的热量带走,然后热风从出风孔120吹出,从而实现电磁炉的散热。
电路板组件4具体可包括电路板和散热器。电路板上一般设置有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IGBT)和整流桥堆等电子元件,IGBT和整流桥堆发热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元件的散热效果,通过设置散热器,使散热器与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接触,电子元件发出的热量快速传递至散热器,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出去。
由于现有技术的电磁炉的进风孔设置在底壳的底壁上,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由底壳的底壁上的进风孔被吸入底壳内,但是底壳的底壁距离桌面比较近,尤其是对于外形较薄的电磁炉,其底壁到桌面的空间特别狭小,散热风机工作时,容易将桌面上的积水等吸入至底壳内腔中,导致底壳内的电子器件遇水受潮或者发生短路的现象出现,导致电磁炉损坏以及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孔110具体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
通过将所有进风孔110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即,仅在电磁炉底壳1的侧壁开设进风孔110,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进风孔110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1底壁115的位置要高,从而可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其中,底壳1具体可包括:下盖12以及位于下盖12上方的上盖11。在本实施例中,下盖12具体为腔体结构,上盖11可以为框形盖。下盖12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进风孔110具体开设在下盖12的侧壁上。当然,也可以是,上盖包括侧壁,上盖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进风孔110具体可开设在上盖的侧壁上。再例如,上盖包括中盖体以及位于中盖体上方的上盖体,中盖体的侧壁形成为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在该种情况下,进风孔110具体可开设在中盖体的侧壁上。也可以是,上盖的侧壁和下盖的侧壁共同形成底壳1的至少部分侧壁,该种情况下,可以在上盖以及下盖的侧壁上均开设进风孔110。
具体实现时,可以将进风孔110设置为多个,多个进风孔11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侧壁上,比如,多个进风孔110排布成格栅状,不仅保证了进风量和进风均匀性,且提高了电磁炉的外观美感。当然,多个进风孔110也可以排布成多行多列或者环状等。每个进风孔110可以是条形、圆形等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中的散热风机5上还罩设有风机罩6,风机罩6的朝向进风孔110的一侧形成有风机进风口,风机进风口与进风孔110连通,风机罩6的朝向线圈盘3和/或电路板组件4的一侧具有风机出风口62。
也就是说,电磁炉工作时,从底壳1侧壁的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经过风机进风口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然后经散热风机5增压后,经风机出风口62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从而实现对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的散热。
通过在散热风机5上罩设风机罩6,使得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在风机罩6的作用下得以聚集,即,使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尽可能多的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减少了冷却风的损失,使得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的风量更加集中,风速和风量更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进风孔110开设在底壳1的侧壁上,即,仅在电磁炉底壳1的侧壁开设进风孔110,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进风孔110距离桌面的距离比底壳1底壁的位置要高,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电磁炉工作时桌面的积水被吸入至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延长了电磁炉内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由于散热风机5上罩设风机罩6,风机罩6的朝向进风孔110的一侧形成有风机进风口,风机罩6的朝向线圈盘3和/或电路板组件4的一侧具有风机出风口62,电磁炉工作时,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经过风机进风口到达风机进风面,然后经散热风机5增压后,经风机出风口62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通过在散热风机5上罩设风机罩6,使得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在风机罩6的作用下得以聚集,减少了冷却风的损失,使得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的风量更加集中,风速和风量更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磁炉的散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散热风机5具体可以为成本较低的轴流风机,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出风面,即,散热风机5为底进风顶出风。散热风机5具体可包括风机支架52以及扇叶51,风机支架52上具有转子,扇叶51连接在转子上,扇叶51的下表面为进风面,扇叶51的上表面为出风面。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散热风机5的上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出风面。
其中,风机罩6具体可固定在下盖12上,示例性的,风机罩6上设置有螺柱65,下盖12的对应螺柱65的位置具有螺孔,两者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其中,可将风机罩6、风机支架52同时固定在下盖12上,具体地,风机支架52的对应螺柱65的位置具有螺孔。当然,风机罩6也可以卡设在下盖12上。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风机罩6也可以固定在上盖11上,或者,固定在面板2的下表面,对于风机罩6的具体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具体地,风机罩6具有顶壁63和沿顶壁63的外缘向下延伸的侧壁61,在本实施例中,风机罩6的侧壁61的朝向进风孔110的一侧的底部与底壳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为风机进风口,也就是说,从底壳1侧壁的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从该间隙进入至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这样设置无需在风机罩6上专门开设风机进风口,只需在安装时使风机罩6的侧壁底端与底壳1的底壁之间形成间隙,以供风进入即可,因此风机罩6的制作更加方便,而且这样设置使得风能够尽可能多地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使风的进入更加顺畅。其中,风机罩6的面向线圈盘3和/或电路板组件4的一侧直接形成为开口状,可以理解的是,风机罩6的该位置处没有侧壁存在,从而使得该开口处直接形成为风机出风口62。
此外,为了方便安装,避免风机罩6与风机支架52之间发生干涉,还可以在风机罩6的侧壁61上设置用于避让风机支架52的避让部64,避让部64具体可以是缺口,也可以是凹槽。
较为优选的,当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时,风机罩6的侧壁61的底端611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其中,风机罩6起到一定的挡风作用,使得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在风机罩6的作用下得以聚集,尽可能多的从风机出风口62吹向发热元件。若将风机罩6的侧壁61的底端所在的平面设置为高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会导致部分风从散热风机5的上方吹过而无法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等发热元件,导致吹向发热元件的风量变小,本实用新型通过使风机罩6的侧壁61的底端611所在的平面低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平面,或者与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平齐,从而保证了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的风量,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出风孔120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115的远离散热风机5的一侧。较为优选的,所有出风孔120均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115的远离散热风机5的一侧。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电磁炉具体为侧进风底出风电磁炉。通过在底壳1的底壁上开设出风孔120,且使出风孔120远离散热风机5,从而不仅使得热风能够顺畅地从出风孔120排出,且可避免从出风孔120排出的热风再被散热风机5吸入底壳1内的情况发生;而且,将出风孔120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上,使得当电磁炉正常放置或者烹饪时,用户不会看到出风孔120,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灰尘、油渍等从出风孔120进入至底壳1内的几率;另外,由于出风孔120比较隐蔽,可防止用户透过出风孔120看到底壳1内部的器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小孩将细杆状零件从出风孔120伸入至底壳1内而导致底壳1内部器件受损的情况出现。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在底壳1的底壁和侧壁上均开设出风孔120。
出风孔120具体可设置为多个,多个出风孔120间隔排布在底壳1的底壁115上,比如,多个出风孔120排布呈格栅状,或者排布成多行多列或者环状等。每个出风孔120可以是条形、圆形等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底壳1的底壁115的远离散热风机5的区域上凹形成台阶13,出风孔120具体开设在台阶13的台阶面上。通过使底壳1的底壁115设置出风孔120的位置上凹形成台阶,从而增大了出风孔120与电磁炉所在桌面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出风的顺畅性。
具体实现时,可将台阶13的高度h1设置在5~25mm之间,也就是说,台阶13上的出风孔120与底壳1的底壁115之间的距离为5~25mm。通过将台阶13的高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提高出风顺畅性的同时,不会使电磁炉的厚度太厚,而且可保证电磁炉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该电磁炉还包括围设在散热风机5外围的导风板8。其中,导风板8位于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之间。也就是说,通过导风板8将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隔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风和出风之间发生干扰,防止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的空气乱窜,保证散热效果。具体实现时,导风板8可以与底壳1一体成型,比如,当底壳1为塑胶底壳时,在注塑底壳1的同时,在底壳1上形成导风板8。当然,导风板8也可以是后续再安装在底壳1上。
其中,导风板8具体可延伸至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之间,导风板8将风机出风口62分为朝向电路板组件4的第一出风口部621以及朝向线圈盘3的第二出风口部622。通过使导风板8延伸至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之间,使出风能够按照预设路径流向,使得从风机出风口62吹出的风一部分吹向线圈盘3,一部分吹向电路板组件4,即,冷却风经散热风机5增压后,一部分风从第一出风口部621吹出,吹向电路板组件4,一部分风从第二出风口部622吹出,吹向线圈盘3,从而使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的散热均得以有效保证。
其中,导风板8的对应线圈盘3的部分的顶端下凹形成凹槽80,也就是说,导风板8的顶端的对应线圈盘3的部分的高度比导风板8顶端的其他位置的高度低一些,这样设置可增大导风板8的顶端与面板2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即,增大第二出风口部622的尺寸,从而保证了吹向线圈盘3的风量,避免导风板8对吹向线圈盘3的风造成一定的阻挡。
具体实现时,可将凹槽80的槽深h2设置在3mm~20mm之间。若将凹槽80的槽深设置的过小,会导致吹向线圈盘3的风量太小,影响线圈盘3的散热效果,但若将凹槽80的槽深设置的过大,会导致吹向线圈盘3的风量较多,而相对吹向电路板组件4的风量过小,导致电路板组件4的温升过高,导致电路板组件4的散热较差,通过将凹槽80的槽深h2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使得风量的分流更加合理,同时保证了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侧壁具体可包括:沿底壳1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其中,可使第三侧壁113与第一侧壁111相对设置,第二侧壁112与第四侧壁114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底壳1具体形成为方形底壳。当然,底壳1也可以为由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围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底壳。
其中,进风孔110可开设在第二侧壁112上,散热风机5靠近第二侧壁112设置,电路板组件4设置在散热风机5和第四侧壁114之间,线圈盘3设置在散热风机5和第三侧壁113之间。
在使用电磁炉进行正常烹饪时,可以是,第一侧壁111面向用户,即,形成为前侧壁;第三侧壁113远离用户,即形成为后侧壁;第二侧壁112和第四侧壁114分别形成为左右两侧的侧壁。
较为优选的,出风孔120具体包括: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115的靠近第四侧壁114的一侧的第一出风孔1202和开设在底壳1的底壁115的靠近第三侧壁113的一侧的第二出风孔1201。也就是说,冷却风经散热风机5增压后,从风机出风口62吹出的一部分风吹向电路板组件4,将电路板组件4的热量带走后,直接从第一出风孔1202吹出,同时,从风机出风口62吹出的一部分风吹向线圈盘3,将线圈盘3的热量带走后,直接从第二出风孔1201吹出,从而使底壳1内大致形成两个散热风道,缩短了热风的流经路径,使得热风能够更快的吹出电磁炉外部,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底壁115的靠近第四侧壁114的一侧以及底壳1的底壁115的靠近第三侧壁113的一侧均形成有上凹的台阶13,第一出风孔1202和第二出风孔1201分别开设在对应的台阶13的台阶面上。第一出风孔1202具体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出风孔1202可沿所在的台阶面排布呈格栅状,第二出风孔1201具体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出风孔1201可沿所在的台阶面排布呈格栅状。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仅设置第一出风孔1202,或者,仅设置第二出风孔1201。
继续参照图10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的底壁115上与进风孔110连通的区域形成为储风区100,也就是说,从进风孔110进入的冷却风先进入至储风区100,然后到达散热风机5的进风面。为了增大底壳1的进风区域的空间,具体可使底壁115的对应储风区100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101。也就是说,在无需改变其他部件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仅在底壳1的该位置形成凸台,从而增大了储风区100的面积,即,增大了进风区域的空间,从而增大了进风量,使得吹向线圈盘3、电路板组件4的风量更大,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底壁115的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102,第二凸台102与第一凸台101连通。也就是说,底壳1的底壁上形成一个整体的凸台10,通过将储风区100和散热风机5下方的空间同时增大,即,使得整个进风区域的空间增大,从而进一步增大了进风量,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果。
较为优选的,第二凸台102的面积不小于散热风机5在底壳1的底壁115上的投影面积。
其中,可使第一凸台101和第二凸台102下沉的高度一致,具体地,第一凸台101和第二凸台102下沉的高度d具体可设置在3mm~20mm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台101和第二凸台102的下表面所在的平面高于脚垫14。通过将凸台10下沉的高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增大进风区域面积的同时,使电磁炉不会做的较厚。
当底壳1的底壁115的对应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102时,此时风机罩6的侧壁的朝向进风孔110的一侧的底部与第二凸台102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形成为上述的风机进风口。具体地,可将第二凸台102的底壁与风机罩6的侧壁61底端之间的距离h3设置在5mm~25mm之间,即,将风机进风口的高度尺寸设置在5mm~25mm之间,从而可进一步保证进风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以及位于所述底壳(1)内的散热风机(5)、线圈盘(3)和电路板组件(4),所述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孔(110)和出风孔(12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孔(11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侧壁上;
所述散热风机(5)上罩设有风机罩(6),所述风机罩(6)的朝向所述进风孔(110)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进风孔(110)连通的风机进风口,所述风机罩(6)的朝向所述线圈盘(3)和/或所述电路板组件(4)的一侧具有风机出风口(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罩(6)具有侧壁(61),所述风机罩(6)的侧壁(61)的朝向所述进风孔(110)的一侧的底部与所述底壳(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形成为所述风机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形成为进风面;
所述风机罩(6)的侧壁(61)的底端(611)所在的平面不高于所述散热风机(5)的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5)外围的导风板(8),且所述导风板(8)位于所述进风孔(110)和所述出风孔(120)之间;
所述导风板(8)延伸至所述线圈盘(3)和所述电路板组件(4)之间;所述导风板(8)将所述风机出风口(62)分为朝向所述电路板组件(4)的第一出风口部(621)以及朝向所述线圈盘(3)的第二出风口部(6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设在所述散热风机(5)外围的导风板(8);
所述导风板(8)的对应所述线圈盘(3)的部分的顶端下凹形成凹槽(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5)包括风机支架(52)和连接在所述风机支架(52)上的扇叶(51);
所述风机罩(6)的侧壁(61)上具有用于避让所述风机支架(52)的避让部(6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出风孔(120)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底壁(115)的远离所述散热风机(5)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底壁(115)上与所述进风孔(110)连通的区域形成为储风区(100),所述底壁(115)的对应所述储风区(100)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一凸台(101);
所述底壁(115)的对应所述散热风机(5)的位置朝向所述底壳(1)的下方凸出形成第二凸台(102);
所述第一凸台(101)和所述第二凸台(10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底壁(115)的远离所述散热风机(5)的区域上凹形成台阶(13),所述出风孔(120)开设在所述台阶(13)的台阶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13)的高度范围为5mm~25mm。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的侧壁包括:沿所述底壳(1)的周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所述第二侧壁(112)和所述第四侧壁(114)相对设置,所述第三侧壁(113)连接在所述第二侧壁(112)和所述第四侧壁(114)之间;
所述进风孔(110)开设在所述第二侧壁(112)上,所述散热风机(5)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12)设置,所述电路板组件(4)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机(5)和所述第四侧壁(114)之间,所述线圈盘(3)设置在所述散热风机(5)和所述第三侧壁(113)之间;
所述出风孔(120)包括: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底壁(115)的靠近所述第四侧壁(114)的一侧的第一出风孔(1202)和/或开设在所述底壳(1)的底壁(115)的靠近所述第三侧壁(113)的一侧的第二出风孔(1201)。
CN201822126133.XU 2018-12-18 2018-12-18 电磁炉 Active CN209310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6133.XU CN209310070U (zh) 2018-12-18 2018-12-18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126133.XU CN209310070U (zh) 2018-12-18 2018-12-18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10070U true CN209310070U (zh) 2019-08-27

Family

ID=67677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126133.XU Active CN209310070U (zh) 2018-12-18 2018-12-18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100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28732A (ko) * 2021-03-15 2022-09-22 (주)쿠첸 조리 기기 냉각 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128732A (ko) * 2021-03-15 2022-09-22 (주)쿠첸 조리 기기 냉각 장치
KR102474671B1 (ko) * 2021-03-15 2022-12-06 (주)쿠첸 조리 기기 냉각 장치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46763U (zh) 散热系统及烤箱
CN108771488B (zh) 一种制作食物的设备
CN209310070U (zh) 电磁炉
CN209310073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7U (zh) 电磁炉
CN211355054U (zh) 一种烤箱
CN209310060U (zh) 电磁炉
CN209310058U (zh) 电磁炉
CN204494523U (zh)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炉具
CN207122933U (zh) 嵌入式烹饪装置
CN213909741U (zh) 烹饪器具
CN210930820U (zh) 双风扇散热锅体
CN206586811U (zh) 一种风扇支架及烹饪器具
CN209310068U (zh) 电磁炉
CN209279219U (zh) 电磁炉
CN213909879U (zh) 烹饪器具
WO2021115105A1 (zh) 具有微波加热功能的烹饪电器
CN209310074U (zh) 电磁炉
CN209310071U (zh) 电磁炉
CN211695030U (zh) 电磁炉
CN211399901U (zh) 电磁炉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09371329U (zh) 电磁炉
CN208463707U (zh) 电水壶
CN114403686A (zh) 一种方便清洗的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