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40717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40717B
CN112740717B CN201980053206.1A CN201980053206A CN112740717B CN 112740717 B CN112740717 B CN 112740717B CN 201980053206 A CN201980053206 A CN 201980053206A CN 112740717 B CN112740717 B CN 1127407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radio wav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tensity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32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40717A (zh
Inventor
立井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40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0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40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40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08C17/0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using a radio lin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5/00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 G05B15/02Systems controlled by a computer electr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4Activity of occup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2201/00Transmission systems of control signals via wireless link
    • G08C2201/90Additional features
    • G08C2201/93Remote control using other 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phone, PDA,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0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 H04Q2209/4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using a wireless architecture
    • H04Q2209/43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using a wireless architecture using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 [WPAN], e.g. 802.15, 802.15.1, 802.15.4, Bluetooth or ZigBee

Abstract

空调系统具备:多个室内机部,具有发送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和便携终端部,与各个无线通信部进行无线通信,便携终端部通过检测无线通信部所发送的无线电波来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的存在。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设置于办公室以及商铺等建筑物的多个室内机部来进行空调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在设置有多个室内机部的建筑物内的房间中,当操作多台室内机部的情况下,通常使用集中控制器。该情况下,将室内的布局图显示于集中控制器上的画面,并且将以知晓室内机部的设置位置的方式将室内机部的图像配置于室内的布局图内所得到的图像显示于上述画面。由此,一般进行用户在布局图上确认自身的位置并操作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室内机部这一方法。
然而,在该方法中,特别在室内机部为隐蔽式封装的情况下,难以通过目视观察来确认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室内机部。而且,存在即便配置有室内机部的室内的布局图被显示于集中控制器上的画面,用户也难以识别位于自身的附近室内机部这一课题。
鉴于此,作为解决该课题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如下所述的技术:具有能够使用电波来与多个设备双向交换数据信号的遥控装置,通过在初始设定时将包括多个设备所具有的ID码的数据与在规定时间对数据信号的电波强度进行平均化处理的结果建立关联并登记,能够简单地实现处于自己的管理下的设备的操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空调器等成为操作对象的多个设备具有固有的ID,这些设备在初始设定时向遥控器通知ID,并且将设备所发出的电波的强度与ID建立关联地登记至遥控器。由此,能够仅对用户周边的成为操作对象的设备进行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84169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初始设定时向遥控器登记ID,所以在成为操作对象的设备的位置频繁变化那样的环境下,产生初始设定的麻烦,无法灵活地变更操作对象。因此,存在无法容易地操作位于用户的附近的设备这一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地操作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室内机部的空调系统。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具备:多个室内机部,具有发送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和便携终端部,与各个上述无线通信部进行无线通信,上述便携终端部通过检测上述无线通信部所发送的无线电波,来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可操作的上述室内机部的存在。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便携终端部通过检测无线通信部所发送的无线电波来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的存在。这样,通过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来通知电波强度强且位于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的存在、即通知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的存在,从而即便在室内机部的位置频繁改变那样的环境下,也能够容易地操作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内部处理构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便携终端部侧的直至室内机部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室内机部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便携终端部侧的直至室内机部的运转停止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室内机部侧的直至运转停止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便携终端部侧的直至室内机部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室内机部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室内机部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便携终端部侧的直至室内机部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室内机部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便携终端部侧的直至室内机部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将具有跳跃编号的地址的室内机部从运转对象除去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利用便携终端部进行室内机部的组设定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的组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本发明并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结构的示意图。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空调系统100具备:多个室内机部2,进行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室外机部5,与室内机部2构成制冷剂回路;以及便携终端部6,与室内机部2进行通信。另外,室内机部2具备:无线通信部3,发送无线电波;和人感应检测部4,对人进行检测。
室内机部2与室外机部5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按每个制冷剂系统通过有线通信线路部7而连接。此外,在一个制冷剂系统内可以分别存在多个室内机部2以及室外机部5。另外,室内机部2与室外机部5能够经由有线通信线路部7进行双向通信。
无线通信部3以及人感应检测部4利用可双向通信的有线通信线路部7分别与室内机部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1中,构成为对于1个室内机部2连接有1个无线通信部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对于2个室内机部2连接有1个无线通信部3。即,可以是1个无线通信部3对于多个室内机部2共用的结构。
有线通信线路部7根据Ethernet(注册商标)或者双线UART(Universal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等一般的通信标准、或独特的通信标准而构成。
此外,无线通信部3以及人感应检测部4也可以是相对于室内机部2独立的构造,还可以是被组装于室内机部2的内部的构造。在是无线通信部3以及人感应检测部4被组装于室内机部2的内部的构造的情况下,有线通信线路部7能够根据I2C(Inter-IntegratedCircuit)等一般的通信标准来构成。
无线通信部3能够经由无线通信线路部8与便携终端部6双向通信。其中,无线通信线路部8根据Wi-Fi(注册商标)、Bluetooth(注册商标)或者ZigBee(注册商标)等一般的通信标准而构成。
人感应检测部4用于检测位于室内机部2的周边、即距室内机部2为一定距离的人,由热像仪、照相机、或者人体感应传感器等构成。该人感应检测部4除了利用辐射热检测之外,还能够使用利用了便携终端部6所具有的加速度数据、或作为热电传感器的MOVEEYE(注册商标)、加速度传感器、以及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无线的个人识别ID等来检测个人的区别以及移动。而且,在由人感应检测部检测出的加速度大时,能够将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取样周期变更得短,在加速度小时,能够将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取样周期变更得长。此外,也可以代替取样周期而变更无线通信部3所发出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的强弱。这样,通过执行基于加速度的取样周期的控制,能够配合加速度来变更取样周期,这样一来,能够减少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因测定噪声造成的影响。另外,能够防止成为被显示于便携终端部6的操作对象的室内机部2频繁切换,而改善用户的操作性。另外,能够减少便携终端部6的电池的消耗。这里,距室内机部2为一定距离是指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距离。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可以构成为不具备人感应检测部4。
无线通信部3以及人感应检测部4设置于室内机部2的主体、或者在室内机部2为隐蔽式封装的情况下设置于其吹出口附近、吸入口附近或风道。此外,无线通信部3以及人感应检测部4可以内置于室内机部2,也可以外装于室内机部2。
便携终端部6例如是市售的智能电话或者平板PC等,只要能够与无线通信部3进行无线通信即可。在该便携终端部6中安装有用于操作空调系统100的应用程序。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内部处理构成的框图。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内部处理构成进行说明。
室内机部2具备室内机控制部11。室内机控制部11为了与通过有线通信线路部7连接的相同的制冷剂系统的室外机部5以及其他室内机部2联动来执行空调动作,而执行室内机部2的控制。
无线通信部3具备无线ID部12和无线收发部13。无线通信部3具备由MCU、RAM或者ROM等构成的控制电路来用于无线ID部12以及无线收发部13的控制。
无线ID部12用于记录对无线通信部3固有分配的ID,由无线通信部3所具备的ROM等构成。另外,作为ID,能够使用BD地址以及MAC地址等。
无线收发部13执行无线通信线路部8的发送以及接收,由数字信号处理电路、模拟信号处理电路或者天线电路等构成。
室外机部5具备室外机控制部14。室外机控制部14为了与通过有线通信线路部7连接的相同的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部2以及其他室外机部5联动来执行空调动作,而执行室外机部5的控制。
便携终端部6具备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以及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另外,在便携终端部6中安装有用于执行如下处理等的应用程序:检测无线收发部13所发送的无线电波,并根据检测到的电波强度而利用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的处理;以及对于无线收发部13发送后述的空调操作指令的处理。这里,安装于便携终端部6的应用程序被存储于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但也可以存储于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以外的存储单元。另外,应用程序中能够包括用于识别个人的ID数据。而且,便携终端部6具备供包括ID数据的应用程序安装或能够读入包括ID数据的ID卡的ID卡标签功能。
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具有与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等同的功能,能够利用便携终端部6原本具有的功能来实现。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通过应用程序来进行对于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运转停止以及温度设定等设定操作的控制、和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的控制。另外,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具有通过应用程序来测定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例如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的功能。并且,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具有通过应用程序来记录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的功能,记录无线ID的功能能够通过MCU、RAM、ROM、闪存等实现。
另外,在便携终端部6从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无线电波并判定为室内机部2位于便携终端部6的附近的情况下,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记录无线ID。这里,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与距离相关,能够判定为具备发送电波强度强的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的室内机部2位于更靠近便携终端部6的位置。鉴于此,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根据从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来判定室内机部2是否位于便携终端部6的附近。此外,若便携终端部6在一定时间从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接收不到无线电波,则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判定为该室内机部2不在便携终端部6的附近,消除所存储的无线ID。
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供用户从便携终端部6进行对于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运转停止以及温度设定等设定操作的输入,由便携终端部6所具备的按钮以及触摸面板等构成。
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能够通过在便携终端部6上执行的应用程序来取得运转开始、运转停止、温度设定等设定操作。另外,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能够通过在便携终端部6上执行的应用程序来与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进行通信。
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显示用户从便携终端部6进行对于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运转停止、温度设定等设定操作的输入时所需的信息,由便携终端部6所具备的触摸面板等构成。其中,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以及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可以为相互独立的结构,也可以为一体的结构。
另外,无线通信部3以及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所收发的无线电波中包括发送方的无线ID信息、发送方的地址信息以及对于室内机部2的操作指令信息等。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基于各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的电波强度来自动决定成为操作对象的室内机部2。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的直至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接下来,使用图3对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直至使室内机部2开始运转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101)
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以一定的电波强度发送无线电波。其中,各无线通信部3以相同的电波强度发送无线电波。另外,各无线通信部3不受限于各室内机部2的电源通/断地发送无线电波。而且,若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了运转开始的输入,则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使用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来开始从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的无线电波的检测。并且,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开始测定从无线电波检测开始起的时间。
(步骤S102)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从无线电波检测开始起的时间是否达到检测结束时间进行判定。这里,检测结束时间是预先设定的时间,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进行无线电波的检测的时间。在判定为从无线电波检测开始起的时间达到了检测结束时间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结束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从无线电波检测开始起的时间未达到检测结束时间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继续无线电波的检测。
(步骤S103)
若检测到无线电波(是),则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4的处理。另一方面,若未检测到无线电波(否),则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结束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处理。此外,在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未检测到无线电波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弹窗等向便携终端部6通知成为无法操作的结果这一情况。或者,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可以继续进行检测无线电波的处理,直至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到操作结束的输入为止。
(步骤S104)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发送方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进行确认,并且开始电波强度的测定。并且,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从无线电波检测开始起的时间的测定复位。这里,为了判定电波强度的波动,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从多次测定结果采用平均或中央值来决定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
(步骤S105)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在步骤S104的处理中决定的所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进行判定。这里,基准强度例如为-70dBm。另外,在如智能电话的电波显示那样按等级(例如0~5级)检测电波强度那样的情况下,基准强度例如为3级。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7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不为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6的处理。
(步骤S106)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具有不满足基准强度的电波强度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的信息废弃或者删除。
这里,当在步骤S103的处理中检测到多个无线电波的情况下,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步骤S104~S106的处理进行检测到无线电波的数量。
(步骤S107)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具有基准强度以上的电波强度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与电波强度的信息建立关联地登记至自身。
(步骤S108)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于具有所登记的无线ID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开始空调运转的运转开始指令。其中,运转开始指令包括在空调操作指令中,空调操作指令还包括变更运转模式、设定温度、风向、风强度等的设定变更指令、以及停止空调运转的运转停止指令等。另外,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除了发送运转开始指令以外,还发送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数据以及用于识别便携终端部6的ID数据等。并且,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可以除了空调系统100以外还能够发送与照明系统等对应的指令以及各种数据。
此外,在步骤S105的处理中,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第一基准强度(与上述的基准强度相同)以及第二基准强度(<第一电波强度)来进行在步骤S104的处理中决定的所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的判定。该情况下,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在步骤S104的处理中决定的所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第二基准强度以上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不为第二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6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第二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进行向用户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及其台数的显示,并且对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是否为第一基准强度以上进行判定。而且,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第一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7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不为第一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6的处理。即,第一基准值与上述的基准值同样,是用于对是否对于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开始空调运转的运转开始指令进行判定的基准值,第二基准值是用于对是否向用户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及其台数进行判定的基准值。其中,第一基准值以及第二基准值是能够自由地变更的值。另外,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通过基于第一基准强度以及第二基准强度来进行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的判定,能够以宽广的范围向用户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及其台数,并使运转开始指令的发送对象成为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室内机部2。这样,通过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来通知电波强度强且位于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即通知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从而即便在室内机部2的位置频繁改变那样的环境下,也能够容易地操作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因此,用户通过从便携终端部6的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进行对于任意的室内机部2的设定操作的输入,能够对于任意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开始指令,能够使舒适性提高。另外,能够自动地对于位于便携终端部6的附近的位置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开始指令,能够使舒适性提高。并且,由于即便在与无线操作对应的室内机部2和不与无线操作对应的室内机部2混合存在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找到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所以能够抑制找不到室内机部2那样的情形。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接下来,使用图4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201)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使用无线通信部3从便携终端部6接收到运转开始指令进行判定。在判定为从便携终端部6接收到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0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从便携终端部6接收到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待机至检测到为止。
(步骤S202)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0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01的处理。这里,之所以对是否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进行判定是因为为了节能而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不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从运转对象除去。此外,基于人感应检测部4对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检测可以在开始电波强度的测定之前进行。
此外,根据室内机部2不同,也存在不具备人感应检测部4的机型。鉴于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步骤S202的判定处理。该情况下,当在步骤S201的判定中判定为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03的处理。
(步骤S203)
室内机控制部11开始室内机部2的运转,并且使用有线通信线路部7向室外机控制部14发送运转开始指令,通过使室外机部5开始运转,由此执行空调运转。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的直至室内机部2的运转停止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接下来,使用图5对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直至使运转停止对象的室内机部2运转停止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301)
若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到运转停止的输入,则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读出登记至自身的无线ID。
(步骤S302)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从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对于具有所读出的无线ID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停止指令。
此外,室内机部2的温度设定等进行设定变更的动作也能够在与图5所示的流程图同样的处理中执行。该情况下,在步骤S302中,从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发送的指令成为设定变更指令等。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停止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接下来,使用图6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成为了运转停止对象的室内机部2的直至运转停止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401)
室内机控制部11使用无线通信部3对是否从便携终端部6接收到运转停止指令进行判定。在判定为从便携终端部6接收到运转停止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40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从便携终端部6接收到运转停止指令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待机至接收到为止。
(步骤S402)
室内机控制部11停止室内机部2的运转,并且使用有线通信线路部7向室外机控制部14发送运转停止指令,通过使室外机部5停止运转,由此停止空调运转。
以上,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具备:多个室内机部2,具有发送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和便携终端部6,与各无线通信部3进行无线通信。而且,便携终端部6通过检测无线通信部3所发送的无线电波来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应用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检测无线通信部3所发送的无线电波并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可操作的上述室内机部的存在的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以及应用程序,便携终端部6通过检测无线通信部3所发送的无线电波来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这样,通过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电波强度强且位于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即通知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从而即便在室内机部2的位置频繁改变那样的环境下,也能够容易地操作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
此外,难以知晓用户是否能够实际操作某个室内机部2。鉴于此,可以对室内机部2或者便携终端部6设置反馈功能。例如,在室内机部2中,当设置有LED等发光部的情况下,通过使发光部点亮来向用户反馈操作的受理等。另外,在便携终端部6中,除了发光以及振动之外还显示受理了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地址,来向用户反馈哪个室内机部2受理了操作、以及受理了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台数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各室内机部2具备检测人的人感应检测部4,若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人,则利用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运转开始指令的室内机部2开始运转。
根据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只有利用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运转开始指令的室内机部2中的、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人的室内机部2开始运转。因此,能够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不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从运转对象除去,能够有助于节能。这里,室内机部2也可以利用无线通信部3从便携终端部6接收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以及三点测定等涉及的无线检测角度的信息,根据其接收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以及无线检测角度来检测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该情况下,室内机部2仅在基于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以及无线检测角度检测到人的情况下开始运转。
实施方式2.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但对于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使具有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的电波强度且电波强度为前N个为止的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其中,N例如为“3”。另外,N的设定例如能够由管理员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自由地设定。此外,管理员以外的用户也可以进行N的设定。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的直至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以下,使用图7对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的直至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由于步骤S101~S106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而省略说明。
(步骤S111)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所登记的无线ID和电波强度的信息进行比较,对是否存在具有相同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或者存在多个具有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进行判定。其中,当因在第N个附近存在多个具有相同或者相互接近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而无法决定第N个的情况下进行该判定。即,在以第N个附近以外亦即远离第N个的顺序存在具有相同或者相互接近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的情况下不进行该判定。在判定为存在具有相同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或者存在多个具有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1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不存在具有相同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且不存在多个具有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12的处理。这里,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例如为±5dBm。即,当存在具有-60dBm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与具有-55dBm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的情况下,判定为存在多个具有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
(步骤S112)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检测到的无线电波从电波强度强的无线电波起进行排序,将发送第N个以上的无线电波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与电波强度的信息建立关联地登记至自身。
(步骤S113)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于拥有具有相同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或者拥有具有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的无线ID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将所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预先设定的值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并移至步骤S102的处理。这里,无线电波的衰减量根据距离而变化,电波强度低的无线电波容易出现因距离引起的差异。鉴于此,通过降低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从而容易判定从便携终端部6至室内机部2为止的距离的差异。此外,也可以发送将所输出的电波强度提高预先设定的值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来替代发送将所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预先设定的值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另外,电波强度变更的信息被登记至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而且,例如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在空调操作指令发送后对于变更了电波强度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恢复至原电波强度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
(步骤S114)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于具有所登记的无线ID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开始指令。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以下,使用图8对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211)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使用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1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12的处理。
(步骤S212)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无线通信部3是否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1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无线通信部3未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11的处理。
(步骤S213)
室内机控制部11将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预先设定的值,并移至步骤S211的处理。
(步骤S214)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15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11的处理。
此外,根据室内机部2不同,也存在不具备人感应检测部4的机型。鉴于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步骤S214的判定处理。该情况下,当在步骤S211的判定中判定为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15的处理。其中,在本实施方式2中,将电波强度为前N个的室内机部2作为运转对象,将其中未检测到位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室内机部2从运转对象除去。因此,存在实际执行空调运转的室内机部2少于N个的情况。鉴于此,在重视舒适性超过节能的情况下,可以反复进行决定成为运转对象的室内机部2的处理直至成为运转对象的室内机部2为N个为止(步骤S101~S114)。
(步骤S215)
室内机控制部11开始室内机部2的运转,并且使用有线通信线路部7向室外机控制部14发送运转开始指令,通过使室外机部5开始运转,由此执行空调运转。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便携终端部6将检测到的无线电波从电波强度强的无线电波起进行排序,对于发送了预先设定的排序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开始指令。
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便携终端部6将检测到的无线电波从电波强度强的无线电波起进行排序,对于发送了预先设定的排序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开始指令。因此,能够由用户定制对所操作的室内机部2进行决定的条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若检测到相同的电波强度或者检测到多个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则便携终端部6对于发送了相同的电波强度或者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的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另外,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无线通信部3将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若检测到相同的电波强度或者检测到多个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则便携终端部6对于发送了该电波强度的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决定从各室内机部2至便携终端部6为止的距离的排序。
实施方式3.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但对于与实施方式1以及2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以及2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进行容易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选择作为运转对象的处理。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以下,使用图9对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221)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2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23的处理。
(步骤S222)
室内机控制部11将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提高预先设定的值。这是因为通过提高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容易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选择作为运转对象。此外,在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已经提高了预先设定的值的情况下,跳过该处理。
(步骤S223)
在将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已经提高了预先设定的值的情况下,室内机控制部11使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恢复至原先的值。这是为了防止容易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不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选择作为运转对象。
(步骤S224)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使用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25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21的处理。
(步骤S225)
室内机控制部11开始室内机部2的运转,并且使用有线通信线路部7向室外机控制部14发送运转开始指令,通过使室外机部5开始运转,由此执行空调运转。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若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人,则室内机部2将无线通信部3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若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人,则室内机部2将无线通信部3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提高。因此,能够容易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选择作为运转对象。此外,若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人则室内机部2将无线通信部3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提高这一处理在实施方式2中找不到前N个室内机部2的情况下也有效。
实施方式4.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但对于与实施方式1~3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与实施方式3同样,进行容易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选择作为运转对象的处理。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的直至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为止处理的流程图。
以下,使用图10对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直至使室内机部2开始运转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由于步骤S101~S108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而省略说明。
(步骤S121)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是否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进行判定。这里,如后述那样,为了容易从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位于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室内机部2将自身选择作为运转对象,而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在判定为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2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未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5的处理。
(步骤S122)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发送方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进行确认,对于具有该无线ID的室内机部2以外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将所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预先设定的值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并移至步骤S102的处理。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
以下,使用图11对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室内机部2侧的直至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231)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3的处理。
(步骤S232)
室内机控制部11对于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发送将从其他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预先设定的值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这是因为通过降低从其他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而相对提高从自身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从而容易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选择作为运转对象。此外,在已经发送了将从其他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跳过该处理。
(步骤S233)
在已经发送了将从其他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室内机控制部11对于便携侧无线通信部9发送将从其他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复原的电波强度变更指令。这是为了防止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不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容易被选择作为运转对象。
(步骤S234)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使用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5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接收到来自便携终端部6的运转开始指令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6的处理。
(步骤S235)
室内机控制部11开始室内机部2的运转,并且使用有线通信线路部7向室外机控制部14发送运转开始指令,通过使室外机部5开始运转,由此执行空调运转。
(步骤S236)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无线通信部3是否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无线通信部3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7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无线通信部3未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1的处理。
(步骤S237)
室内机控制部11对是否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是),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1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检测到位于室内机部2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人的情况下(否),室内机控制部11移至步骤S238的处理。
(步骤S238)
室内机控制部11将从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预先设定的值,并移至步骤S231的处理。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若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人,则室内机部2对于便携终端部6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另外,若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则便携终端部6对于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发送方以外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
根据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若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则便携终端部6对于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发送方以外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这样,将从通过人感应检测部4检测到人的室内机部2以外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降低,而相对提高从自身的无线通信部3输出的电波强度。这样一来,能够容易将在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存在人的室内机部2选择作为运转对象。
实施方式5.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但对于与实施方式1~4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4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的直至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为止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3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将具有跳跃编号的地址的室内机部2从运转对象除去的处理进行说明的图。其中,“跳跃编号的地址”是多个地址中的不与其他地址邻接的地址。另外,关于跳跃编号地址,地址在如图13所示那样列为大写字母且行为数字那样按照某种规则设定的情况下有效。
以下,使用图12以及图13对在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侧直至使室内机部2开始运转为止的处理进行说明。
由于步骤S101~S103、S107、S108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同样,因而省略说明。
(步骤S131)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发送方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以及发送方的无线通信部3的地址进行确认,并开始电波强度(RSSI)的测定。并且,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从无线电波检测开始起的时间的测定复位。这里,为了判定电波强度的波动,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从多次的测定结果采用平均或中央值来决定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
(步骤S132)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在步骤S131的处理中决定的所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3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不为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34的处理。
(步骤S133)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地址是否为跳跃编号的地址进行判定。在判定为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地址是跳跃编号的地址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3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地址不是跳跃编号的地址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07的处理。
(步骤S134)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具有不满足基准强度的电波强度或具有跳跃编号的地址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的信息废弃。
这里,如图13所示,例如设具有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70dBm以上)的电波强度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地址分别为“1-A”、“2-A”、“2-E”。该情况下,“1-A”与“2-A”为相互邻接的地址,但“2-E”的地址与“1-A”以及“2-A”的地址不邻接,成为跳跃编号的地址。鉴于此,该情况下,将具有“2-E”的地址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从运转对象除去。这是为了使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避免因障碍物等的影响引起的电波强度的误检测。即,存在如下情况:与位于接近便携终端部6的位置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相比,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以更强的电波强度检测到从位于远离便携终端部6的位置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的无线电波。鉴于此,在步骤S133、S134的处理中,通过如上述那样将具有跳跃编号的地址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从运转对象除去,能够避免电波强度的误检测。此外,也可以将无线ID与室内机部2的位置建立关联,代替地址而基于无线ID来如上述那样避免电波强度的误检测。
这里,当在步骤S103的处理中检测到多个无线电波的情况下,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步骤S131~S134的处理进行检测到无线电波的数量。
此外,在步骤S132的处理中,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可以基于预先设定的第一基准强度(与上述的基准强度相同)以及第二基准强度(<第一电波强度)来进行在步骤S131的处理中决定的所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的判定。该情况下,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在步骤S131的处理中决定的所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是否为预先设定的第二基准强度以上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不为第二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3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第二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进行向用户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及其台数的显示,并且对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是否为第一基准强度以上进行判定。而且,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第一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3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不为第一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134的处理。即,第一基准值与上述的基准值同样,是用于对是否对于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开始空调运转的运转开始指令进行判定的基准值,第二基准值是用于对是否向用户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及其台数进行判定的基准值。其中,第一基准值以及第二基准值是能够自由变更的值。另外,通过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基于第一基准强度以及第二基准强度来进行所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的判定,能够以宽广的范围向用户通知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及其台数,并使运转开始指令的发送对象成为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室内机部2。这样,通过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来通知电波强度强且位于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即通知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的存在,从而即便在室内机部2的位置频繁改变那样的环境下,也能够容易地操作位于用户的附近的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因此,通过用户从便携终端部6的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进行对于任意的室内机部2的设定操作的输入,能够对于任意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开始指令,能够使舒适性提高。另外,能够自动地对于位于便携终端部6的附近的位置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发送运转开始指令,能够使舒适性提高。并且,由于即便在与无线操作对应的室内机部2和与无线操作不对应的室内机部2混合存在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宽广的范围内找到可操作的室内机部2,所以能够抑制找不到室内机部2那样的情形。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中,便携终端部6取得发送了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的地址。而且,便携终端部6将具有跳跃编号的地址的无线通信部3从发送运转开始指令的对象除去。
根据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由于将具有跳跃编号的地址的无线通信部3从发送运转开始指令的对象除去,所以能够避免电波强度的误检测。
实施方式6.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5重复的部分省略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5相同的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基于各室内机部2所具备的无线通信部3的电波强度来进行编组、即使用户手动选择设定为组的室内机部2,并将选择出的室内机部2设定为组。此外,该编组还包括将成为被统一设定操作的对象的室内机部2的组一次设定的情况、即还包括一旦被选择的组在此后组设定被解除的情况。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利用便携终端部6进行室内机部2的组设定的处理的流程图。图15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组进行说明的图。
以下,使用图14以及图15对在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便携终端部6中进行室内机部2的组设定的处理进行说明。
(步骤S501)
若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到用户ID的输入,则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基于与用户ID相关的信息来对用户是否为管理员进行判定。其中,与用户ID相关的信息被存储于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在判定为用户是管理员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用户不是管理员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7的处理。此外,与用户ID相关的信息也可以被存储于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以外的存储单元。
(步骤S502)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是否预先设定有组进行判定。这里,组是成为被统一设定操作的对象的室内机部2的组。如图15所示,例如在属于组1的室内机部2有2台的情况下,若选择组1并对于该组1进行了运转开始的操作,则对属于组1的2台室内机部2全部发送运转开始指令。其中,对组信息而言,组的编号与属于该组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的信息建立关联而存储于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在判定为预先设定有组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未预先设定组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4的处理。此外,组信息也可以存储于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以外的存储单元。
(步骤S503)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进行催促用户是否进行组的再次设定的输入的显示。在用户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进行了是否进行组的再次设定的输入之后,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是否受理了进行组的再次设定的输入进行判定。在判定为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了进行组的再次设定的输入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了不进行组的再次设定的输入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7的处理。
(步骤S504)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显示室内机部2的一览,并且进行对成为被统一设定操作的对象的室内机部2的选择、即想设定为组的室内机部2的选择加以催促的显示。
(步骤S505)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是否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进行了想设定为组的室内机部2的选择、即是否受理了组设定的输入进行判定。在判定为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了组设定的输入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6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未受理到组设定的输入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待机直至受理到组设定的输入为止。
(步骤S506)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组的编号与属于该组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的无线ID的信息建立关联而登记至自身。
(步骤S507)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是否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了针对组或者室内机部2的运转开始、运转停止、温度设定等设定操作的输入、以及成为该设定操作的对象的组或者室内机部2的选择进行判定。在判定为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了设定操作等的输入的情况下(是),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移至步骤S508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未受理到设定操作等的输入的情况下(否),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待机直至受理到设定操作的输入为止。
(步骤S508)
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对于所选择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或者具有登记至所选择的组的无线ID的室内机部2的无线通信部3全部发送空调操作指令。
其中,由于室内机部2侧的处理与在实施方式1等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因而省略说明。
以上,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具备:多个室内机部2,具有发送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3;和便携终端部6,与各无线通信部3进行无线通信。另外,便携终端部6具备: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受理来自用户的输入;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向用户显示信息;以及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控制室内机部2。另外,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显示室内机部2的一览,并且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进行对成为被统一设定操作的对象的室内机部2的选择加以催促的显示。而且,若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选择了室内机部2,则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将选择出的室内机部2设定为组。
根据本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5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显示室内机部2的一览,并且使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7进行对成为被统一设定操作的对象的室内机部2的选择加以催促的显示。而且,若从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6选择了室内机部2,则将选择出的室内机部2设定为组。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设定,能够灵活地变更成为被统一设定操作的对象的室内机部2。
附图标记说明:
2…室内机部;3…无线通信部;4…人感应检测部;5…室外机部;6…便携终端部;7…有线通信线路部;8…无线通信线路部;9…便携侧无线通信部;11…室内机控制部;12…无线ID部;13…无线收发部;14…室外机控制部;15…空调机运转管理部;16…空调机操作输入部;17…空调机信息显示部;100…空调系统。

Claims (15)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室内机部,具有发送无线电波的无线通信部;和
便携终端部,与各个所述无线通信部进行无线通信,
所述便携终端部通过检测所述无线通信部所发送的无线电波来根据检测出的电波强度通知可操作的所述室内机部的存在,
若从所述多个室内机部所具有的各无线通信部检测到相同的电波强度、或者从所述多个室内机部所具有的各无线通信部检测到多个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则所述便携终端部对于发送了相同的电波强度、或者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电波强度的无线电波的所述无线通信部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终端部对检测到的无线电波从电波强度强的无线电波起进行排序,对于发送了预先设定的排序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所述无线通信部发送空调操作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所述无线通信部将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降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终端部取得发送了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所述无线通信部的地址,并将具有跳跃编号的地址的所述无线通信部从发送空调操作指令的对象除去。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室内机部具备检测人的人感应检测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通过所述人感应检测部检测到人,则利用所述无线通信部接收到空调操作指令的所述室内机部开始运转。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通过所述人感应检测部检测到人,则所述室内机部将所述无线通信部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提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通过所述人感应检测部检测到人,则所述室内机部对于所述便携终端部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若接收到电波强度变更指令,则所述便携终端部对于电波强度变更指令的发送方以外的所述无线通信部发送电波强度变更指令。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便携终端部安装有用于执行如下处理的应用程序:
检测所述无线通信部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处理;和
对于发送了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所述无线通信部发送空调操作指令的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感应检测部是利用所述便携终端部所具有的加速度数据的部件或具备加速度传感器的部件,
所述室内机部根据由所述人感应检测部检测出的加速度来变更所述无线通信部的无线取样周期。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感应检测部是利用所述便携终端部所具有的加速度数据的部件或具备加速度传感器的部件,
所述室内机部根据由所述人感应检测部检测出的加速度来变更所述无线通信部所发送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的强弱。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终端部基于预先设定的多个基准强度来进行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的判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终端部具备显示信息的空调机信息显示部,
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预先设定的第二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便携终端部使所述空调机信息显示部进行向用户通知可操作的所述室内机部及其台数的显示,并且对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是否为比所述第二基准强度高的预先设定的第一基准强度以上进行判定,在判定为检测到的无线电波的电波强度为所述第一基准强度以上的情况下,对于发送了所述第一基准强度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所述无线通信部发送空调操作指令。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便携终端部能够对于发送了预先设定的基准强度以上的无线电波的所述无线通信部发送环境数据以及用于识别所述便携终端部的ID数据。
CN201980053206.1A 2018-09-28 2019-08-08 空调系统 Active CN112740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6580 WO2020066018A1 (ja) 2018-09-28 2018-09-28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JPPCT/JP2018/036580 2018-09-28
PCT/JP2019/031401 WO2020066335A1 (ja) 2018-09-28 2019-08-08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40717A CN112740717A (zh) 2021-04-30
CN112740717B true CN112740717B (zh) 2024-02-13

Family

ID=69950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3206.1A Active CN112740717B (zh) 2018-09-28 2019-08-08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32999A1 (zh)
EP (1) EP3860138B1 (zh)
JP (1) JP6972371B2 (zh)
CN (1) CN112740717B (zh)
WO (2) WO20200660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610505B (en) * 2020-05-29 2024-0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Remote control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23242993A1 (ja) * 2022-06-15 2023-12-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2275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株式会社山武 无线设备的管理用地址设定方法及系统
JP2010230410A (ja) * 2009-03-26 2010-10-14 Toyotsu Electronics:Kk 位置検出装置
WO2013128903A1 (ja) * 2012-03-01 2013-09-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の子機および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JP2016070838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CN105793651A (zh) * 2013-11-29 2016-07-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2017203598A (ja) * 2016-05-12 2017-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CN108507122A (zh) * 2017-02-28 2018-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及其数据发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7780B2 (ja) * 2001-04-27 2012-04-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機及び遠隔制御方法
JP2003284169A (ja) * 2002-03-20 2003-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家電機器のリモコン装置
US20040203989A1 (en) * 2002-09-12 2004-10-14 Broadcom Corporation Us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to control transmission signal levels of wireless devices
JP2005106355A (ja) * 2003-09-30 2005-04-21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方法
EP1533915A1 (en) * 2003-11-20 2005-05-2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 method for adjusting the transmission power of a radio transmitter, and a device for the same
US7916085B2 (en) * 2004-10-25 2011-03-29 Wisterium Development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ting the source of radio frequency emissions
CA2589959C (en) * 2004-12-14 2010-05-04 Comverge Inc. Hvac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30809B2 (ja) * 2006-11-24 2011-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遠隔制御装置および遠隔制御方法
US8838481B2 (en) * 2011-07-26 2014-09-16 Golba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cation based hands-free payment
US20080307025A1 (en) * 2007-06-11 2008-12-11 Zylaya Corporation Location determination in sensor networks using time-window algorithm
JP2010199832A (ja) * 2009-02-24 2010-09-09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
US8606293B2 (en) * 2010-10-05 2013-1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bile device location estimation us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US9088865B2 (en) * 2012-06-06 2015-07-21 Facebook, Inc. Global-positioning system (GPS) update interval based on sensor
KR102045511B1 (ko) * 2012-07-18 2019-11-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센서 허브를 포함하는 단말기 및 단말기의 제어 방법
US20140069131A1 (en) * 2012-09-13 2014-03-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9173061B2 (en) * 2012-12-17 2015-10-27 Apple Inc. Monitoring a mobile device en route to destination
US9606241B2 (en) * 2013-02-21 2017-03-28 Apple Inc. Sensor-assisted location fix
US20140249771A1 (en) * 2013-03-01 2014-09-04 Xue Yang Location estimation using a mobile device
US10631123B2 (en) * 2014-09-24 2020-04-21 James Thomas O'Keeffe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profile enabled smart building control
JP6142898B2 (ja) * 2014-09-30 2017-06-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測位システム
US10684030B2 (en) * 2015-03-05 2020-06-1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Wireless actuator service
JP6264324B2 (ja) * 2015-06-02 2018-0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5137787B (zh) * 2015-08-13 2018-05-1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控制家电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208344A1 (ja) * 2016-05-31 2017-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WO2018127954A1 (ja) * 2017-01-05 2018-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7075779A (ja) * 2017-02-02 2017-04-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2058048B1 (ko) * 2017-09-29 2019-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시스템의 제어 방법
US10838015B2 (en) * 2017-10-11 2020-11-17 Motorola Mobility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nsor based radio power control
US10217346B1 (en) * 2017-11-07 2019-02-2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resence detection with neural networks
JP7180618B2 (ja) * 2018-02-09 2022-11-30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機器操作制御装置および機器操作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2275A (zh) * 2007-12-28 2009-07-01 株式会社山武 无线设备的管理用地址设定方法及系统
JP2010230410A (ja) * 2009-03-26 2010-10-14 Toyotsu Electronics:Kk 位置検出装置
WO2013128903A1 (ja) * 2012-03-01 2013-09-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の子機および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CN105793651A (zh) * 2013-11-29 2016-07-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JP2016070838A (ja) * 2014-09-30 2016-05-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JP2017203598A (ja) * 2016-05-12 2017-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CN108507122A (zh) * 2017-02-28 2018-09-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及其数据发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72371B2 (ja) 2021-11-24
EP3860138A4 (en) 2021-11-17
CN112740717A (zh) 2021-04-30
EP3860138B1 (en) 2023-12-20
WO2020066018A1 (ja) 2020-04-02
US20210332999A1 (en) 2021-10-28
JPWO2020066335A1 (ja) 2021-06-10
WO2020066335A1 (ja) 2020-04-02
EP3860138A1 (en) 2021-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89702B2 (ja) 設備制御端末、設備制御システム、設備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A2615065C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extended range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of ductless space conditioning systems
JP5060534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740717B (zh) 空调系统
US11725841B2 (en) Controlle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based on user information, user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nd positional information of temperature detected by sensor terminal near user
JP2005135644A (ja) 照明用通信システム
CN112739959A (zh) 空调系统和应用程序
US11262719B2 (en)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for device configuration
JP7054782B2 (ja) 制御情報出力システム、機器制御システム、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7208344A1 (ja) 空調システム
KR102085799B1 (ko) 사용자단말기에 연결되는 환경측정센서를 이용한 실내 공조제어시스템
KR101513612B1 (ko) Rfid를 이용한 에어컨 연동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JP7394992B2 (ja)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KR100634786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EP4024332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using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20186829A (ja)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空調制御方法
JP7374227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AU2019300633B2 (en) Ventilation system
JP2001201139A (ja) 位置情報を利用した建築設備制御システム
JP2023149224A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4543284A (zh) 基于雷达的空调控制方法及用于空调控制方法的雷达
CN114502892A (zh) 控制系统
JPH11201536A (ja) 遠隔操作機及び受信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