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9927A - 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以及盘式制动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以及盘式制动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39927A CN112739927A CN201980061842.9A CN201980061842A CN112739927A CN 112739927 A CN112739927 A CN 112739927A CN 201980061842 A CN201980061842 A CN 201980061842A CN 112739927 A CN112739927 A CN 1127399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d
- pair
- disc brake
- pads
-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 F16D65/04—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 F16D65/092—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for axially-engaging brakes, e.g. disc brakes
- F16D65/095—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 F16D65/097—Resilient means interposed between pads and supporting members or other brake parts
- F16D65/0973—Resilient means interposed between pads and supporting members or other brake parts not subjected to brake forces
- F16D65/0974—Resilient means interposed between pads and supporting members or other brake parts not subjected to brake forces acting on o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pad rim in a direction substantially transverse to the brake disc axis
- F16D65/0977—Springs made from sheet meta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55/00—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 F16D55/0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 F16D55/22—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 F16D55/228—Brakes with substantially-radial braking surfaces pressed together in axial direction, e.g. disc brakes with axially-movable discs or pads pressed against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members by clamping an axially-located rotating disc between movable braking members, e.g. movable brake discs or brake pads with a separate actuating member for each si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65/00—Parts or details
- F16D65/02—Braking members; Mounting thereof
- F16D65/04—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 F16D65/092—Bands, shoes or pads; 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for axially-engaging brakes, e.g. disc brakes
- F16D65/095—Pivots or supporting members therefor
- F16D65/097—Resilient means interposed between pads and supporting members or other brake parts
- F16D65/0972—Resilient means interposed between pads and supporting members or other brake parts transmitting brake reaction force, e.g. elements interposed between torque support plate and p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在盘式制动器装置(1a)安装具备1对第1推压部(39a、39b)和1对第2推压部(42a、42b)的垫弹簧(23)。1对第1推压部(39a、39b)将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推压。1对第2推压部(42a、42b)将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朝向周向另一侧弹性地推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为了进行汽车等车辆的制动而使用的盘式制动器装置中安装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以及具备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的盘式制动器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制动所使用的盘式制动器装置中,在与车轮一同旋转的转子的两侧配置有1对垫,在制动时,1对垫被推压在转子的两侧面。这样的盘式制动器装置中,在制动时,有时垫与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该垫的垫支承部件碰撞,会产生称为碰撞音(打击音、咔嚓音)的杂音。产生碰撞音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制动时作用于垫的力矩的方向在前进制动时与后退制动时相反。
鉴于这样的情况,日本特开2015-9020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盘式制动器装置的结构,其为了防止产生碰撞音,使制动时作用于垫的力矩的方向在前进制动时与后退制动时一致。图13~图15示出日本特开2015-90201号公报所记载的盘式制动器装置。盘式制动器装置1具备:作为垫支承部件的卡钳2;以及1对内垫3和外垫4。
卡钳2以能够在轴向(图13的上下方向、图14的内外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内垫3和外垫4。这样的卡钳2具备:内体6和外体7,两者配置在与车轮一同旋转的转子5(参照图13)的轴向两侧;转入侧连结部8和转出侧连结部9,两者将内体6和外体7的周向两端部彼此连结;以及中心桥10,其将内体6和外体7的周向中间部彼此连结。
另外,轴向(X)、周向(Y)及径向(Z)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是指转子5的轴向、周向及径向。
内体6和外体7分别具有销11和引导凹槽12,从而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支承内垫3和外垫4。具体而言,在内体6和外体7中的周向一侧部分的径向内端部,销11彼此同轴地被支承。另外,在内体6和外体7中的周向另一侧部分的轴向内侧面,设置有向轴向(X)伸出的引导壁部13。而且,在引导壁部13的径向中间部,形成有在轴向内侧面和周向一侧面分别开口的引导凹槽12。另外,在图示的例中,周向一侧(Y1)相当于车辆前进时的转入侧,周向另一侧(Y2)相当于车辆前进时的转出侧。
内垫3和外垫4分别具备衬垫14以及支承衬垫14的背面的背板15。背板15在周向一侧部(转入侧端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通孔16,在周向另一侧面(转出侧侧面)具有向周向(Y)突出的凸状的耳部17。
为了使上述这样的内垫3和外垫4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卡钳2,使销11沿轴向(X)插通于在背板15设置的通孔16。由此构成为,内垫3和外垫4的周向一侧部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内体6和外体7,并且在前进制动时,作用于内垫3和外垫4的制动切线力F1被销11支承。另外,在背板15设置的耳部17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卡合于引导凹槽12。
另外,构成卡钳2的转入侧连结部8中的在周向(Y)上与中心桥10对置的面成为扭矩受力面18。扭矩受力面18在后退制动时,与在背板15的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外端部形成的扭矩传递面19抵接,并且支承作用于内垫3和外垫4的制动切线力F2。
盘式制动器装置1安装有垫弹簧20,以防在非制动时的状态下,在内垫3和外垫4中产生碰撞。垫弹簧20为金属板制,在周向一侧(Y1)具备1对转入侧推压部21a、21b,并且在周向另一侧(Y2)具备1对转出侧推压部22a、22b。而且,利用1对转入侧推压部21a、21b,将构成内垫3和外垫4的各个背板15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推压。另外,利用1对转出侧推压部22a、22b,将构成内垫3和外垫4的各个背板15的外周缘部的周向另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推压。
盘式制动器装置1在制动时对内垫3和外垫4分别产生如下这样的方向的力矩。以下,参照图15进行说明。
在前进制动时,如图15的(A)所示,对构成内垫3和外垫(4)的衬垫14的摩擦面中心A点,作用朝向周向另一侧(图15的左侧、转出侧)的制动切线力F1。而且,内垫3和外垫(4)朝向周向另一侧(Y2)略微移动,使在制动切线力F1的作用线的径向内侧设置的通孔16与销11卡合,从而支承制动切线力F1。因此,在前进制动时,对内垫3和外垫(4)作用使内垫3和外垫(4)逆时针转动的力矩M1。
与此相对,在后退制动时,如图15的(B)所示,对衬垫14的摩擦面中心A点作用朝向周向一侧(图15的右侧、转出侧)的制动切线力F2。而且,内垫3和外垫(4)朝向周向一侧(Y1)略微移动,背板15的周向一侧面中的在制动切线力F2的作用线的径向外侧设置的扭矩传递面19抵接于扭矩受力面18,从而支承制动切线力F2。因此,在后退制动时,对内垫3和外垫(4)作用使内垫3和外垫(4)逆时针转动的、与力矩M1相同方向的力矩M2。
如上所述,日本特开2015-90201号公报所记载的盘式制动器装置1能够使在前进制动时与后退制动时作用于内垫3和外垫4的力矩M1、M2的方向一致。因此,在反复进行前进制动和后退制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内垫3和外垫4的姿态维持在逆时针转动的状态。因此,由于不需变化内垫3和外垫4的姿态,因此能够抑制碰撞音的产生。
进而,利用构成垫弹簧20的转入侧推压部21a、21b和转出侧推压部22a、22b,将构成内垫3和外垫4的各个背板15的周向两侧部分朝向径向内侧推压。因此,在非制动时的状态下,能够使通孔16的内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面抵接于销11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端部,并且使耳部17的径向内侧面抵接于引导凹槽12的径向内侧面。因此,在非制动时的状态下,能够使内垫3和外垫4的姿态稳定,并且能够抑制制动鸣响的产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02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就日本特开2015-90201号公报所记载的盘式制动器装置1而言,在前进制动时,内垫3和外垫4朝向周向另一侧(转出侧)移动与存在于通孔16与销11之间的间隙同等的程度的量。因此,就盘式制动器装置1而言,可能由于通孔16的内周面中的周向一侧面与销11的外周面中的周向一端部碰撞,导致产生杂音(打击音)。
本发明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而发明,为了实现一种结构,其不仅能够抑制非制动时的制动鸣响的产生,还能够防止在前进制动时由于在垫的背板形成的通孔与垫支承部件所具备的销的碰撞而产生的杂音。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安装于盘式制动器装置,弹性地推压1对垫。
作为安装对象的所述盘式制动器装置具备:隔着转子配置的1对垫(内垫和外垫);以及垫支承部件。
所述1对垫分别具备背板,该背板在相当于前进时的转入侧的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通孔。
与此相对,所述垫支承部件具备配置在轴向的销。
所述盘式制动器装置通过将所述销沿轴向插通于所述通孔,从而将所述1对垫支承于所述垫支承部件。
另外,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由1片金属板形成,具备1对第1推压部和1对第2推压部。
所述1对第1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各自的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推压。
所述1对第2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各自的所述背板的周向一侧面朝向周向另一侧推压。
本发明中,能够利用所述1对第2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所述1对第2推压部各自推压所述背板的径向位置(第3径向位置)位于第1径向位置与第2径向位置之间,所述第1径向位置是所述1对第1推压部各自推压所述背板的位置,第2径向位置是所述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销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部的抵接位置。
进而,在所述1对第1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利用所述1对第2推压部,对比所述第1径向位置与所述第2径向位置的中央部更接近所述第2径向位置的部分进行推压。
或者,在所述1对第1推压部未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的情况下,能够分别利用所述1对第2推压部,对所述第1径向位置与所述第2径向位置的中央部附近进行推压。
本发明中,既能够采用利用所述1对第1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的结构,也能够采用不进行推压的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1对垫各自的所述背板在周向一侧面具有扭矩传递面,该扭矩传递面抵接于在所述垫支承部件设置的扭矩受力面,由此能够在后退制动时支承分别作用于所述1对垫的制动切线力。
在该情况下,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还可以具备1对被夹持部,将所述1对被夹持部分别配置在所述扭矩传递面与所述扭矩受力面之间。
本发明中,能够分别利用所述1对第1推压部,对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中的与所述销在径向重叠的部分进行推压。
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装置具备1对垫、垫支承部件以及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
所述1对垫分别具有衬垫、支承该衬垫的背面的背板,并且隔着转子配置。
所述垫支承部件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1对垫。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弹性地推压所述1对垫。
另外,构成所述1对垫的各个所述背板在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通孔。
另外,所述垫支承部件具有在轴向分别插通于所述通孔的1对销。
而且,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装置中,作为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使用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这样的本发明,不仅能够抑制非制动时的制动鸣响的产生,还能够在前进制动时防止产生由于在垫的背板形成的通孔与垫支承部件所具备的销的碰撞导致的杂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涉及的垫弹簧的盘式制动器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涉及的垫弹簧的盘式制动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将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涉及的垫弹簧的盘式制动器装置省略一部分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省略一部分并示出的图2的A-A剖视图。
图5是取出内垫和垫弹簧并示出的图4的右侧部放大图。
图6是取出内垫和外垫以及垫弹簧并从轴向外侧观察的图。
图7是取出内垫和外垫以及垫弹簧并从径向外侧观察的图。
图8是取出内垫和外垫以及垫弹簧并从周向一侧观察的图。
图9是取出内垫和外垫以及垫弹簧并且省略一部分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10是取出垫弹簧并示出的图,(A)为主视图,(B)为俯视图,(C)为右视图。
图11是取出垫弹簧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垫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相当于图5的图。
图13是示出现有结构的盘式制动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B-B剖视图。
图15是取出垫并示出的主视图,(A)示出前进制动时的状态,(B)示出后退制动时的状态。
符号说明
1、1a 盘式制动器装置
2、2a 卡钳(垫支承部件)
3、3a 内垫
4、4a 外垫
5 转子
6、6a 内体
7、7a 外体
8、8a 转入侧连结部
9、9a 转出侧连结部
10、10a、10b 中心桥
11、11a 销
12 引导凹槽
13 引导壁部
14、14a 衬垫
15、15a 背板
16、16a 通孔
17、17a 耳部
18、18a 扭矩受力面
19、19a 扭矩传递面
20 垫弹簧
21a、21b 转入侧推压部
22a、22b 转出侧推压部
23、23a 垫弹簧(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
24 窗部
25 内缸体
26 外缸体
27 安装座
28 伸出部
29 突出部
30 卡定部
31 第1双叉部
32 被夹持部
33 第2双叉部
34 连结板部
35 推上板部
36 立起板部
37 折起部
38 第1基板部
39a、39b、39c、39d 第1推压部
40a、40b、40c、40d 第1返回部
41 第2基板部
42a、42b、42c、42d 第2推压部
43a、43b、43c、43d 第2返回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的第1例]
使用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
本例的盘式制动器装置1a是用于进行汽车的制动的对置活塞型的盘式制动器装置。盘式制动器装置1a具备:相当于垫支承部件的卡钳2a;1对内垫3a和外垫4a;以及弹性地推压内垫3a和外垫4a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以下称为垫弹簧)23。
在本例中,轴向(X)、周向(Y)和径向(Z)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是指与车轮一同旋转的圆板状的转子5(参照图2)的轴向、周向和径向。图1、图4、图5和图6的内外方向、图2和图7的上下方向、图8的左右方向分别相当于轴向(X),将在轴向(X)上接近转子5的一侧称为轴向内侧,将在轴向(X)上远离转子5的一侧称为轴向外侧。另外,图1、图2、图4、图5、图6及图7的左右方向、图8的内外方向分别相当于周向(Y),将图1、图2、图4、图5、图6及图7的右侧、图8的外侧分别称为周向一侧(Y1),将图1、图2、图4、图5、图6及图7的左侧、图8的内侧分别称为周向另一侧(Y2)。本例中,周向一侧(Y1)为车辆前进时的转入侧、车辆后退时的转出侧,周向另一侧(Y2)为车辆前进时的转出侧、车辆后退时的转入侧。另外,图1、图4、图5、图6及图8的上下方向、图2和图7的内外方向分别相当于径向(Z),图1、图4、图5、图6及图8的上侧、图2及图7的外侧分别为径向外侧,图1、图4、图5、图6及图8的下侧、图2和图7的内侧分别为径向内侧。另外,转入侧是指转子5相对于卡钳2a进入的一侧,转出侧是指转子5从卡钳2a转出的一侧。
卡钳2a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支承1对内垫3a和外垫4a,通过对铝合金等轻合金、铁系合金制的原材料实施铸造加工等而一体成形。卡钳2a具备:隔着转子5配置的内体6a和外体7a;将内体6a和外体7a的周向两端部彼此连结的转入侧连结部8a和转出侧连结部9a;以及将内体6a和外体7a的周向中间部彼此连结的1对中心桥10a、10b。此外,1对中心桥10a、10b在轴向中间部在周向(Y)彼此连结。在转入侧连结部8a与周向一侧(Y1)的中心桥10a之间,设置有在径向(Z)连通的窗部24。
内体6a和外体7a各自分别具有多个内缸体25和外缸体26(图示的例子中为3个)。在内缸体25和外缸体26的内侧以液密且能够在轴向(X)位移的方式嵌装有未图示的内活塞和外活塞。利用在内体6a设置的1对安装座27,将这样的卡钳2a以从径向外侧覆盖转子5的状态支承固定于悬架装置的转向节。
在内体6a和外体7a的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部,1对销11a以在轴向(X)彼此同轴的方式被支承固定(固定设置)。销11a各自的前端部从内体6a和外体7a的彼此对置的轴向内侧面突出,与转子5的轴向两侧面隔开间隙地对置。销11a中的从内体6a和外体7a的轴向内侧面突出的部分为大致圆柱状,具有圆筒面状的外周面形状。这样的销11a通过在前进制动时与内垫3a和外垫4a分别具备的后述的通孔16a卡合,从而支承作用于内垫3a和外垫4a的制动切线力F1。
内体6a和外体7a的周向另一侧部的彼此对置的轴向内侧面如上述图14所示那样设置有朝向轴向(X)伸出的引导壁部。而且,在引导壁部的径向中间部,形成有在轴向内侧面和周向一侧面分别开口的引导凹槽。
在转入侧连结部8a中,在周向(Y)上与中心桥10a对置的面成为平坦面状的扭矩受力面18a。扭矩受力面18a存在于与制动切线力正交的假想平面上。另外,扭矩受力面18a通过在后退制动时与内垫3a和外垫4a分别具备的后述的扭矩传递面19a抵接,从而支承作用于内垫3a和外垫4a的制动切线力F2。
内垫3a和外垫4a分别具备衬垫(摩擦材料)14a以及对衬垫14a的背面进行支承的金属制的背板(压力板)15a。本例中,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周向两端部的形状成为在周向(Y)上非对称。
具体而言,背板15a的周向一端部(转入侧端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从衬垫14a朝向周向(Y)伸出的形状,该部分为大致三角板状的伸出部28。而且,在伸出部28中,在位于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的作用线(摩擦面中心A点)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的部分,形成有在轴向(X)贯通的大致矩形状的通孔16a。另外,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中,在位于制动时作用的制动切线力的作用线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的径向外端部,设置有在周向(Y)上与扭矩受力面18a对置的平坦面状的扭矩传递面19a。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中,扭矩传递面19a与伸出部28之间的部分比扭矩传递面19a和伸出部28朝向周向另一侧(Y2)凹陷。另外,在背板15a的周向一端部的径向外端部,设置有比与周向另一侧(Y2)邻接的部分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突出部29。
与此相对,虽然省略了图示,但背板15a的周向另一端部(转出侧端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沿着衬垫14a的形状,不具有从衬垫14a朝向周向(Y)伸出的伸出部。另外,在背板15a的周向另一侧面的径向中间部,设置有朝向周向另一侧(Y2)突出的凸状的耳部17a。耳部17a通过在制动时(前进制动时和后退制动时)使其径向内侧面抵接于引导凹槽的径向内侧面,从而支承作用于内垫3a和外垫4a的力矩(旋转力)。
为了将内垫3a和外垫4a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卡钳2a,被内体6a和外体7a分别支承的销11a沿轴向(X)松缓地插通在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所设置的通孔16a中。另外,在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设置的耳部17a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卡合于内体6a和外体7a所分别设置的引导凹槽。在该状态下,在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设置的扭矩传递面19a与在转入侧连结部8a设置的扭矩受力面18a在周向(Y)对置。
本例的盘式制动器装置1a在制动时对内垫3a和外垫4a产生与上述的图13~图15所示的结构同样的力矩。
在前进制动时,如图4所示,对衬垫14a的摩擦面中心A点,作用朝向周向另一侧(图4的左侧、转出侧)的制动切线力F1。而且,通孔16a与销11a卡合,支承制动切线力F1(成为所谓拉锚结构)。因此,在前进制动时,对内垫3a和外垫4a作用将周向另一侧部分朝向径向内侧按下的方向的力矩M1。此外,摩擦面中心A点是指摩擦面的图心,由活塞的直径、配置等决定。
与此相对,在后退制动时,对衬垫14a的摩擦面中心A点作用朝向周向一侧(图4的右侧、转出侧)的制动切线力F2。而且,使扭矩传递面19a抵接于扭矩受力面18a,支承制动切线力F2(成为所谓推锚结构)。因此,在后退制动时,对内垫3a和外垫4a作用将周向另一侧部分朝向径向内侧按下的方向(与力矩M1同方向)的力矩M2。
因此,根据本例的盘式制动器装置1a,能够使在前进制动时和后退制动时作用于内垫3a和外垫4a的力矩M1、M2的方向一致。因此,即使在像倒车入库时这样反复进行前进制动和后退制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内垫3a和外垫4a的姿态维持在逆时针转动的状态。因此,由于不需变化内垫3a和外垫4a的姿态,因此能够抑制碰撞音的产生。
接着,说明弹性地推压内垫3a和外垫4a的垫弹簧23。本例中,在卡钳2a的周向一侧部仅安装有1个垫弹簧23。对于卡钳2a的周向另一侧部,可以根据需要而安装与垫弹簧23不同的垫弹簧(包含垫夹)。
如图10和图11所示,垫弹簧23是将不锈钢板等具有弹性和耐腐蚀性的1块金属板弯曲而形成的,整体折曲成大致L字状。这样的垫弹簧23的径向外侧部配置在窗部24的内侧,其径向中间部乃至内侧部配置在内垫3a和外垫4a的周向一侧(Y1)。垫弹簧23从周向另一侧(Y2)到一侧(径向外侧到内侧)依次具备卡定部30、大致U字形状的第1双叉部31、平板状的1对被夹持部32以及大致U字形状的第2双叉部33,整体在轴向(X)上为对称形状。另外,第1双叉部31与第2双叉部33被在径向(Z)伸长的连结板部34互相连结,在连结板部34的轴向两侧配置有1对被夹持部32。
卡定部30具有大致L字形状,弹性地卡定于中心桥10a的周向一端部。卡定部30具备:与中心桥10a的径向内侧面抵接的矩形板状的推上板部35;以及从该推上板部35的周向一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折曲的立起板部36。在立起板部36的轴向中间部,形成有使大致U字形状的切口的内侧部分朝向周向另一侧(Y2)折起而成的折起部37。推上板部35将中心桥10a的径向内侧面朝向径向外侧弹性地推压。折起部37将中心桥10a的周向一侧面朝向周向另一侧(Y2)弹性地推压。
第1双叉部31在安装垫弹簧23的状态下配置在窗部24的内侧,弹性地推压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这样的第1双叉部31具备在轴向(X)伸长的大致平板状的第1基板部38以及1对第1推压部39a、39b。第1基板部38的周向另一端部与立起板部36的径向外端部连结,越朝向周向一侧(Y1)去则越向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第1推压部39a、39b配置在第1基板部38的轴向两侧。第1推压部39a、39b分别具有大致U字形状,通过如下方式形成:从第1基板部38的轴向两端部朝向周向另一侧(Y2)伸长,并且以各自的中间部为起点朝向径向内侧且朝向周向一侧(Y1)折回180度。在第1推压部39a、39b各自的前端部(径向内端部),设置有径向内侧成为凸曲面的第1返回部40a、40b。第1返回部40a、40b的轴向宽度大于第1推压部39a、39b的基端部到中间部的轴向宽度。另外,第1返回部40a、40b越是在轴向(X)上彼此接近(接近转子5),则越向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向倾斜。这样的第1返回部40a、40b将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推压,并且朝向轴向外侧弹性地推压。本例中,第1返回部40a、40b推压背板15a的外周缘部中的、比在周向一端部设置的突出部29向周向另一侧(Y2)偏离的、与销11a在径向(Z)重叠的部分。
第2双叉部33在安装垫弹簧23的状态下配置在内垫3a和外垫4a的周向一侧(Y1),弹性地推压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的径向中间部。第2双叉部33具备在轴向(X)伸长的第2基板部41以及1对第2推压部42a、42b。第2基板部41的径向外端部的轴向中间部与连结板部34连结,其径向中间部到内端部越是朝向径向内侧则越向朝向周向一侧(Y1)的方向倾斜。第2推压部42a、42b配置在第2基板部41的轴向两侧。第2推压部42a、42b从第2基板部41的轴向两端部朝向径向内侧伸长,并且以使各自的周向一侧面彼此对置的方式扭曲。在第2推压部42a、42b的前端部(径向内端部),设置有径向内侧成为凸曲面的第2返回部43a、43b。第2返回部43a、43b的轴向宽度大于第2推压部42a、42b的基端部到中间部的轴向宽度。另外,第2返回部43a、43b越是在轴向(X)上彼此接近,则越向朝向周向另一侧(Y2)的方向倾斜。这样的第2返回部43a、43b将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的径向中间部朝向周向另一侧(Y2)弹性地推压,并且朝向轴向外侧弹性地推压。
本例中,如图5所示,第3径向位置P3位于第1径向位置P1与第2径向位置P2之间,第3径向位置P3是第2返回部43a、43b对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进行推压的位置,第1径向位置P1是第1返回部40a、40b对背板15a的外周缘部进行推压的位置,第2径向位置P2是通孔16a的内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面与销11a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端部的抵接位置。特别在本例中,利用第1返回部40a、40b,将内垫3a和外垫4a朝向在轴向(X)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因此,第3径向位置P3位于比第1径向位置P1与第2径向位置P2的中央部C接近第2径向位置P2一侧的位置。换言之,从第3径向位置P3到第2径向位置P2的径向距离比从第3径向位置P3到第1径向位置P1的径向距离短。
连结板部34构成为大致平板状,并且在径向(Z)伸长。而且,连结板部34将构成第1双叉部31的第1基板部38的周向一端部的轴向中间部与构成第2双叉部33的第2基板部41的径向外端部的轴向中间部彼此连结。
1对被夹持部32分别构成为平板状,配置在连结板部34的径向中间部的轴向两侧。
通过将推上板部35和1对第1推压部39a、39b在径向(Z)突出到中心桥10a的径向内侧面与背板15a的外周缘部之间,从而将上述这样的垫弹簧23安装(弹性地支承)在盘式制动器装置1a。而且,在这样的安装状态下,利用1对第1推压部39a、39b,将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推压,并且朝向轴向外侧推压。另外,利用1对第2推压部42a、42b,将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朝向周向另一侧(Y2)推压,并且朝向轴向外侧推压。另外,1对被夹持部32位于扭矩传递面19a与扭矩受力面18a之间。
根据以上这样的垫弹簧23,不仅能够抑制非制动时的制动鸣响的产生,而且能够防止在前进制动时在背板15a设置的通孔16a与支承于卡钳2a的销11a发生碰撞而导致产生杂音。
即,利用构成垫弹簧23的1对第1推压部39a、39b(第1返回部40a、40b),而将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推压。因此,在非制动时,能够使通孔16a的内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面抵接于销11a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端部,并且使耳部17a的径向内侧面抵接于引导凹槽的径向内侧面。而且在本例中,利用第1返回部40a、40b对背板15a的外周缘部中的与销11a在径向(Z)重叠的部分进行推压,因此能够利用第1推压部39a、39b提供的推压力,将通孔16a的内周面可靠地按压在销11a的外周面。因此,在非制动时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内垫3a和外垫4a的姿态稳定,能够抑制制动鸣响的产生。
另外,利用1对第2推压部42a、42b(第2返回部43a、43b),将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朝向周向另一侧(Y2)弹性地推压。因此,在非制动时的状态下,能够使通孔16a的内周面中的周向一侧面预先抵接于销11a的外周面中的周向侧端部。因此,在前进制动时,在对衬垫14a的摩擦面中心A点作用了朝向周向另一侧(Y2)的制动切线力F1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内垫3a和外垫4a朝向周向另一侧(Y2)移动,且能够防止通孔16a与销11a碰撞。作为其结果,能够防止产生通孔16a与销11a的碰撞导致的杂音。
另外,利用1对第1推压部39a、39b(第1返回部40a、40b)和1对第2推压部42a、42b(第2返回部43a、43b),对内垫3a和外垫4a施加朝向在轴向(X)上彼此分离的方向的弹力。因此,在非制动时,能够使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衬垫14a的侧面从转子5的侧面离开,能够防止这些两侧面彼此摩擦。因此,能够防止内垫3a和外垫4a的拖曳,并防止产生震颤。
而且,使第2推压部42a、42b(第2返回部43a、43a)对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进行推压的第3径向位置P3位于比第1径向位置P1与第2径向位置P2的中央部C接近第2径向位置P2一侧的位置。因此,使内垫3a和外垫4a不需以通孔16a与销11a的抵接部为支点大幅倾斜,即可在轴向(X)上彼此隔离。以下说明其原因。
对通孔16a的内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面与销11a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端部的抵接部,施加从1对第1推压部39a、39b作用于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力(Fy)。因此,对通孔16a与销11a的抵接部,作用从第1推压部39a、39b作用于背板15a的朝向轴向外侧的力(Fx1)的反力{f2=推压力(Fy)×通孔16a与销11a之间的摩擦系数(μ2)}。因此,内垫3a和外垫4a倾向于以通孔16a与销11a的抵接部为支点以径向外侧部分彼此分离的方式倾斜。因此,若第3径向位置P3接近第1径向位置P1,则内垫3a和外垫4a的倾斜容易变大,难以使内垫3a和外垫4a彼此远离地移动。因此在本例中,第3径向位置P3位于比第1径向位置P1与第2径向位置P2的中央部C接近第2径向位置P2的位置。由此,可以在不使内垫3a和外垫4a的倾斜变大的基础上,使内垫3a和外垫4a彼此远离地移动。
另外,构成垫弹簧23的1对被夹持部32分别配置在扭矩传递面19a与扭矩受力面18a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扭矩传递面19a和扭矩受力面18a生锈。另外,能够使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相对于卡钳2a在轴向(X)上圆滑地位移。
进而,在安装垫弹簧23的状态下,能够使第1双叉部31露出到窗部24,因此容易防止遗忘垫弹簧23的安装。另外,使通孔16a成为矩形孔状,并且使销11a的剖面形状成为圆形,因此能够使销11a的外周面与通孔16a的内周面抵接时的接触状态成为线接触。因此,能够使销11a与通孔16a的接触状态稳定。
对于其他结构和作用效果,与前述的现有结构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2例]
使用图1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
本例中,在构成垫弹簧23a的第1推压部39c、39d的前端部设置的第1返回部40c、40c在径向(Z)上不倾斜,在轴向(X)上(直线地)配置。因此,第1推压部39c、39d(第1返回部40c、40c)将构成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背板15a的外周缘部仅朝向径向内侧推压,而不向轴向外侧推压。因此,本例中,第2推压部42c、42d(第2返回部43c、43d)对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面进行推压的第3径向位置P3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不同。
具体而言,第3径向位置P3为第1径向位置P1与第2径向位置P2的中央部C的附近,第1径向位置P1是第1推压部39c、39d对背板15a进行推压的位置,第2径向位置P2是通孔16a的内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面与销11a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端部的抵接位置。
本例中,对内垫3a和外垫4a,仅从第2推压部42c、42d施加朝向轴向外侧的力(Fx2)。因此,对第1推压部39c、39d与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抵接部以及通孔16a与销11a的抵接部,分别作用从第2推压部42c、42d作用于背板15a的朝向轴向外侧的力(Fx2)的反力。具体而言,对第1推压部39c、39d与背板15a的外周缘部的抵接部作用反力{f1=推压力(Fy)×摩擦系数(μ1)},该反力是相当于从第1推压部39c、39d作用于背板15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力(Fy)乘以第1推压部39c、39d与背板15a之间的摩擦系数(μ1)之积的大小。与此相对,对通孔16a的内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面与销11a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端部的抵接部作用反力{f2=推压力(Fy)×摩擦系数(μ2)},该反力是相当于从第1推压部39c、39d作用于背板15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力(Fy)乘以通孔16a与销11a之间的摩擦系数(μ2)之积的大小。
因此,本例中,为了使内垫3a和外垫4a在轴向(X)上彼此分开,设定从第2推压部42c、42d施加于背板15a的朝向轴向外侧的力(Fx2)为作用于第1推压部39c、39d与背板15a的抵接部的反力(f1)以及作用于通孔16a与销11a的抵接部的反力(f2)的合计以上(Fx2≥f1+f2)。
另外,为了在不使内垫3a和外垫4a产生倾斜的基础上使内垫3a和外垫4a在轴向(X)分开,优选以如下方式设定第3径向位置P3:作用于第1推压部39c、39d与背板15a的抵接部的反力(f1)和作用于通孔16a与销11a的抵接部的反力(f2)之比等于从第3径向位置P3到第1径向位置P1的径向距离(L1)与从第3径向位置P3到第2径向位置P2的径向距离(L2)之比(f1:f2=L1:L2)。本例中,第1推压部39c、39d与背板15a之间的摩擦系数(μ1)大致和通孔16a与销11a之间的摩擦系数(μ2)相同,第3径向位置P3配置在第1径向位置P1与第2径向位置P2的中央部C附近。
在以上这样的本例中,仅利用第2推压部42c、42d,可以在不使内垫3a和外垫4a产生倾斜的基础上,使内垫3a和外垫4a在轴向(X)彼此分开。
对于其他机构和作用效果,与实施方式的第1例相同。
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这样的对置活塞型的盘式制动器装置中应用,也能够在浮动卡钳式的盘式制动器装置中应用。另外,对于盘式制动器装置的周向另一侧部分中的垫相对于垫支承部件的支承结构,不限于实施方式的各例中说明的这样的使凸状的耳部卡合于引导凹槽的结构,例如也能够采用使用销进行支承的结构等其他支承结构。
在此,在以下简单地分别总结列述上述的本发明涉及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和盘式制动器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特征。
[1]一种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23a),其安装于盘式制动器装置(1a),该盘式制动器装置(1a)通过如下方式使隔着转子(5)配置的1对垫(内垫3a和外垫4a)支承于垫支承部件(卡钳2a),即将所述垫支承部件所具备的销(11a)分别沿轴向(X)插通于在所述1对垫的各个背板(15a)的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部形成的通孔(16a),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弹性地推压所述1对垫,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由1片金属板形成,并且具备:
1对第1推压部(39a,39b、39c,39d),其将所述1对垫各自的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推压;以及
1对第2推压部(42a,42b、42c,42d),其将所述1对垫各自的所述背板的周向一侧面朝向周向另一侧推压。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
所述1对第2推压部(42a,42b)将所述1对垫(内垫3a和外垫4a)朝向在轴向(X)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
[3]根据上述[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a),
所述1对第2推压部(42c,42d)各自推压所述背板(15a)的径向位置(第3径向位置P3)位于第1径向位置(P1)与第2径向位置(P2)之间,所述第1径向位置(P1)是所述1对第1推压部(39c,39d)各自推压所述背板的位置,所述第2径向位置(P2)是所述通孔(16a)的内周面与所述销(11a)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部的抵接位置。
[4]根据上述[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a),
在所述1对第1推压部(39c,39d)将所述1对垫(内垫3a和外垫4a)朝向在轴向(X)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的情况下,所述1对第2推压部(42c,42d)分别推压比所述第1径向位置(P1)与所述第2径向位置(P2)的中央部(C1)更接近所述第2径向位置的部分。
[5]根据上述[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a),
在所述1对第1推压部(39c,39d)不将所述1对垫(内垫3a和外垫4a)朝向在轴向(X)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的情况下,所述1对第2推压部(42c,42d)分别推压所述第1径向位置(P1)与所述第2径向位置(P2)的中央部(C1)附近。
[6]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
所述1对第1推压部(39a,39b)将所述1对垫(内垫3a和外垫4a)朝向在轴向(X)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23a),
所述1对垫(内垫3a和外垫4a)的各个所述背板(15a)在周向一侧面具有扭矩传递面(19a),使该扭矩传递面抵接于在所述垫支承部件(卡钳2a)设置的扭矩受力面(18a),由此能够在后退制动时支承分别作用于所述1对垫的制动切线力,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23a)还具备1对被夹持部(32),所述1对被夹持部分别配置在所述扭矩传递面与所述扭矩受力面之间。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23a),
所述1对第1推压部(39a,39b、39c,39d)分别推压所述背板(15a)的外周缘部中的与所述销(11a)在径向重叠的部分。
[9]一种盘式制动器装置(1a),具备:
1对垫(内垫3a和外垫4a),两者分别具有衬垫(14a)和支承该衬垫的背面的背板(15a),并且隔着转子(5)配置;
垫支承部件(卡钳2a),其以能够在轴向(X)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1对垫;以及
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弹性地推压所述1对垫,
构成所述1对垫的各个所述背板在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通孔(16a),
所述垫支承部件具有在轴向分别插通于所述通孔的1对销(11a),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是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垫弹簧23,23a)。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当然不限于该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在专利请求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任意组合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要素。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基于2018年9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77896),其内容在本申请中援引加入以作为参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以及盘式制动器装置,能够抑制非制动时的制动鸣响的产生。进而,还能够在前进制动时防止产生由于在垫的背板形成的通孔与垫支承部件所具备的销的碰撞导致的杂音。
Claims (9)
1.一种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安装于盘式制动器装置,该盘式制动器装置将隔着转子配置的1对垫相对于垫支承部件以将所述垫支承部件所具备的销分别沿轴向插通于在所述1对垫的各个背板的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部形成的通孔的方式进行支承,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弹性地推压1对垫,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的特征在于,由1片金属板形成,并且具备:
1对第1推压部,所述1对第1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各自的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的周向一侧部朝向径向内侧推压;以及
1对第2推压部,所述1对第2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各自的所述背板的周向一侧面朝向周向另一侧推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1对第2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1对第2推压部分别推压所述背板的径向位置位于第1径向位置与第2径向位置之间,所述第1径向位置是所述1对第1推压部分别推压所述背板的位置,所述第2径向位置是所述通孔的内周面与所述销的外周面中的径向外侧部的抵接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1对第1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的情况下,所述1对第2推压部分别推压比所述第1径向位置与所述第2径向位置的中央部更接近所述第2径向位置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1对第1推压部不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的情况下,所述1对第2推压部分别推压所述第1径向位置与所述第2径向位置的中央部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1对第1推压部将所述1对垫朝向在轴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推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1对垫的各自的所述背板在周向一侧面具有扭矩传递面,使该扭矩传递面抵接于在所述垫支承部件设置的扭矩受力面,由此能够在后退制动时支承分别作用于所述1对垫的制动切线力,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还具备1对被夹持部,所述1对被夹持部分别配置在所述扭矩传递面与所述扭矩受力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其特征在于,
所述1对第1推压部分别推压所述背板的外周缘部中的与所述销在径向重叠的部分。
9.一种盘式制动器装置,其具备:
1对垫,所述1对垫分别具有衬垫和对该衬垫的背面进行支承的背板,并且被隔着转子配置;
垫支承部件,所述垫支承部件以能够在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1对垫;以及
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弹性地推压所述1对垫,
构成所述1对垫的各个所述背板在周向一侧部的径向内侧部具有通孔,
所述垫支承部件具有在轴向分别插通于所述通孔的1对销,
所述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是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77896A JP7110049B2 (ja) | 2018-09-21 | 2018-09-21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スプリング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JP2018-177896 | 2018-09-21 | ||
PCT/JP2019/036829 WO2020059823A1 (ja) | 2018-09-21 | 2019-09-19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スプリング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39927A true CN112739927A (zh) | 2021-04-30 |
CN112739927B CN112739927B (zh) | 2023-03-17 |
Family
ID=69887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61842.9A Active CN112739927B (zh) | 2018-09-21 | 2019-09-19 | 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以及盘式制动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54133B2 (zh) |
EP (1) | EP3855040B1 (zh) |
JP (1) | JP7110049B2 (zh) |
CN (1) | CN112739927B (zh) |
WO (1) | WO202005982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WO2022045107A1 (zh) * | 2020-08-25 | 2022-03-03 | ||
IT202100000749A1 (it) * | 2021-01-18 | 2022-07-18 | Brembo Spa | Molla a nastro ed assieme di molla a nastro e pastiglia freno |
IT202100000743A1 (it) * | 2021-01-18 | 2022-07-18 | Brembo Spa | Molla a nastro ed assieme di molla a nastro e pastiglia freno |
US12005991B2 (en) | 2021-12-03 | 2024-06-11 | Shimano Inc. | Brake caliper for a bicycle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22534A (en) * | 1979-11-20 | 1983-12-27 | Tokico Ltd. | Disc brake |
US4609077A (en) * | 1983-09-29 | 1986-09-02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Integral-type disk brake |
JPH11236935A (ja) * | 1998-02-23 | 1999-08-31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US20100284566A1 (en) * | 2005-07-26 | 2010-11-11 | Kenji Hisatomi | Picture data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picture data management method |
US20150122602A1 (en) * | 2013-11-07 | 2015-05-07 |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 Pad spring for disk brake |
CN105143704A (zh) * | 2013-04-25 | 2015-12-09 |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 盘式制动装置 |
CN106715945A (zh) * | 2014-11-19 | 2017-05-24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盘式制动器 |
CN108291597A (zh) * | 2015-11-26 | 2018-07-17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盘式制动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2003300758A1 (en) * | 2003-12-30 | 2005-07-21 | Freni Brembo S.P.A. | Brake pad and caliper for a disc brake |
DE102008020346A1 (de) * | 2008-04-23 | 2009-10-29 | Lucas Automotive Gmbh | Scheibenbrems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bremsanlage und Belaghaltefeder hierfür |
JP2012180905A (ja) * | 2011-03-02 | 2012-09-20 | Nissin Kogyo Co Ltd |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JP6189718B2 (ja) | 2013-11-07 | 2017-08-30 | 曙ブレーキ工業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JP6299650B2 (ja) * | 2015-03-31 | 2018-03-28 |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JP6498716B2 (ja) | 2017-04-07 | 2019-04-10 | 花王株式会社 | 地盤の改良工法 |
-
2018
- 2018-09-21 JP JP2018177896A patent/JP7110049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9-19 US US17/278,036 patent/US117541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9-19 WO PCT/JP2019/036829 patent/WO2020059823A1/ja unknown
- 2019-09-19 EP EP19862288.8A patent/EP3855040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9-19 CN CN201980061842.9A patent/CN1127399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22534A (en) * | 1979-11-20 | 1983-12-27 | Tokico Ltd. | Disc brake |
US4609077A (en) * | 1983-09-29 | 1986-09-02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Integral-type disk brake |
JPH11236935A (ja) * | 1998-02-23 | 1999-08-31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US20100284566A1 (en) * | 2005-07-26 | 2010-11-11 | Kenji Hisatomi | Picture data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picture data management method |
CN105143704A (zh) * | 2013-04-25 | 2015-12-09 | 株式会社爱德克斯 | 盘式制动装置 |
US20150122602A1 (en) * | 2013-11-07 | 2015-05-07 |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 Pad spring for disk brake |
CN106715945A (zh) * | 2014-11-19 | 2017-05-24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盘式制动器 |
CN108291597A (zh) * | 2015-11-26 | 2018-07-17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盘式制动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754133B2 (en) | 2023-09-12 |
US20210348661A1 (en) | 2021-11-11 |
EP3855040A4 (en) | 2022-03-30 |
JP2020051437A (ja) | 2020-04-02 |
CN112739927B (zh) | 2023-03-17 |
EP3855040B1 (en) | 2023-07-19 |
EP3855040A1 (en) | 2021-07-28 |
WO2020059823A1 (ja) | 2020-03-26 |
JP7110049B2 (ja) | 2022-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39927B (zh) | 盘式制动器用垫弹簧以及盘式制动器装置 | |
JP6261289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スプリング | |
US9388869B2 (en) | Disk brake | |
US8042656B2 (en) | Disk brake | |
JP5855398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組立体 | |
JP6189718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及び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 |
EP2757280B1 (en) | Disc-brake pad assembly | |
JP2008144889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2008298198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US11946519B2 (en) | Disc brake device | |
JP2008241046A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CN110730876B (zh) | 盘式制动器 | |
US11885383B2 (en) | Disc brake pad | |
JP4745803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5607015B2 (ja) | 車両用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7109954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 | |
JP4159371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パッドクリップ | |
JP5488872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
JP4963299B2 (ja) |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