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39584A - 雨刮杆组件以及雨刮板 - Google Patents

雨刮杆组件以及雨刮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39584A
CN112739584A CN201980060996.6A CN201980060996A CN112739584A CN 112739584 A CN112739584 A CN 112739584A CN 201980060996 A CN201980060996 A CN 201980060996A CN 112739584 A CN112739584 A CN 1127395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wiper
yoke
main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09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本浩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37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122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64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12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64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12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794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440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826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12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739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395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8Wiper blades
    • B60S1/3806Means, or measures taken, for influencing the aerodynamic quality of the wiper 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8Wiper blades
    • B60S1/3801Wiper blades characterised by a blade support harness consisting of several articulated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8Wiper blades
    • B60S2001/3812Means of supporting or holding the squeegee or blade rubber
    • B60S2001/3813Means of supporting or holding the squeegee or blade rubber chacterised by a support harness consisting of several articulated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8Wiper blades
    • B60S2001/3812Means of supporting or holding the squeegee or blade rubber
    • B60S2001/3813Means of supporting or holding the squeegee or blade rubber chacterised by a support harness consisting of several articulated elements
    • B60S2001/3815Means of supporting or holding the squeegee or blade rubber chacterised by a support harness consisting of several articulated elements chacterised by the joint between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4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 B60S1/32Wipers or the like, e.g. scraper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wiper blade arms or blades
    • B60S1/38Wiper blades
    • B60S2001/3827Wiper bla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queegee or blade rubber or wiping element
    • B60S2001/3836Wiper bla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queegee or blade rubber or wiping element characterised by cross-sectional sha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Abstract

雨刮板(10)包括赛道结构的雨刮杆组件(20)。在上述雨刮杆组件(20)中,在长度方向中央部连结有雨刮臂的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设有一对可动盖(60)。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和各可动盖(60)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46、84),并且形成有向拂拭面侧开口的主收容室和可动收容室(86)。此外,收容于各主收容室(48)内和各可动收容室(86)内的一对轭杆(96)可转动地连结于主杆(22)和各可动盖(60)。此外,各主收容室(48)、各可动收容室(86)和各轭杆(96)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

Description

雨刮杆组件以及雨刮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刮杆组件以及雨刮板。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表2006-513928号公报记载了一种平坦型雨刮板,没有使用将多个杆连结成赛道状的赛道结构的雨刮杆组件。在上述雨刮板中,通过板簧状的支承元件(垫片)对雨刮条片(刮板橡胶)施加刚度和弹性。此外,上述雨刮板具有经由第一爪和第二爪固定于支承元件的导风条。在上述导风条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将行驶风转换成向拂拭面一侧的按压力的翅片面。
国际公开第2010/035794号记载了一种雨刮板,包括赛道结构的杆构件(雨刮杆组件)、刮板橡胶以及两个可动盖。上述杆构件包括:长度方向中央部可拆卸地连结于雨刮臂的主杆;以及可转动地连结到主杆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两个轭杆。可动盖分别可转动地连结于上述轭杆,通过各轭杆和各可动盖把持刮板橡胶。此外,在主杆和各可动盖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将行驶风转换成向拂拭面一侧的按压力的翅片面。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已经确立了要向拂拭面涂布斥水涂层剂等导致雨刮器的拂拭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需要更高性能的雨刮板。关于这点,特表2006-513928号公报记载的雨刮板是平坦型,因此能将从拂拭面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从而提高空气动力特性。然而,与使用赛道结构的雨刮杆组件的结构相比,由于难以使向拂拭面的分布压力均匀,因此存在拂拭性能差这样的缺点。另一方面,虽然在国际公开第2010/035794号记载的雨刮板中,通过赛道结构的雨刮杆组件得到了良好的拂拭性能,但是由于从拂拭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变高,且在拂拭时作用的升力和阻力变大,因此从提高空气动力特性的观点出发还存在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确保良好的拂拭性能的同时提高空气动力特性的雨刮杆组件和包括该雨刮杆组件的雨刮板。
解决技术问题所使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雨刮杆组件是把持用于拂拭拂拭面的刮板橡胶的雨刮杆组件,包括:主杆,该主杆在长度方向中央部连结有雨刮臂的前端部,在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第一翅片面,并且在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且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的主收容室;一对可动盖,该一对可动盖以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为长边并在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两侧连续地配置,在与所述主杆相反的一侧设有把持所述刮板橡胶的把持部,在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第二翅片面,并且形成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且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的可动收容室;以及一对轭杆,该一对轭杆以所述主杆和各所述可动盖的长度方向为长边,收容于各所述主收容室内和各所述可动收容室内,以能围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主杆和各所述可动盖,在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把持所述刮板橡胶的把持部,并且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
在第一方式的雨刮杆组件中,在长度方向中央部连结有雨刮臂的前端部的主杆的长度方向两侧,连续地配置有一对可动盖。在主杆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和各可动盖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第一翅片面和第二翅片面。此外,在主杆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向拂拭面侧(下侧)开口且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的主收容室,在各可动盖形成有向拂拭面侧(下侧)开口且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的可动收容室。此外,收容于各主收容室内和各可动收容室内的一对轭杆以能围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主杆和各可动盖。此外,各可动盖的设于与主杆相反一侧的把持部以及各轭杆的设于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把持部把持刮板橡胶。由此,从雨刮臂施加于主杆的按压力经由各轭杆在刮板橡胶的长度方向上分散,因此使向拂拭面的分布压力均匀,使拂拭性能良好。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对于收容于主收容室内和可动收容室内的轭杆,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因此能通过更大的高度尺寸确保轭杆的强度,并且在主收容室内和可动收容室内紧凑地收容轭杆。并且,由于如上所述地在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第一翅片面和第二翅片面的主杆和可动盖的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因此即使如上所述地形成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的主收容室和可动收容室,也能抑制高度尺寸的增加。由此,在本雨刮杆组件中,能将从拂拭面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因此能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轭杆具有金属制的金属部和设于所述金属部的外侧的树脂制的树脂部。
根据第二方式的雨刮杆组件,由于轭杆是在金属部的外侧设有树脂部的结构,因此与轭杆仅由树脂构成的情况相比,容易同时实现轭杆的强度确保和小型化。此外,当例如金属部埋入树脂部时,由于金属部的露出部分减少,因此可以不需要用于防锈、防刺眼的涂装。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二方式中,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由树脂制的,所述轭杆在所述树脂部处能转动地连结到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二方式或者第三方式中,所述把持部形成于所述树脂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轭杆在与上部侧相比前后方向上宽度更宽的下部侧,能转动地连结到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雨刮杆组件,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因此能将主杆和可动盖与轭杆的各转动连结部的轴长在宽度方向上设定得较长。其结果是,能抑制轭杆相对于主杆和可动盖的姿势(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姿势即倾斜姿势)的变化。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五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轭杆具有: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板状部;以及从所述板状部的宽度方向后部侧向上侧突出的立壁部。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六方式中,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夹着所述立壁部并相对的一对相对壁。
根据第七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可以通过设于轭杆的上述立壁部与设于主杆和可动盖的上述一对相对壁的卡合来抑制轭杆相对于主杆和可动盖的松动。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基于第二方式的第六方式中,所述金属部具有:板状的板状部,该板状的板状部与所述轭杆的所述板状部对应地埋入所述树脂部且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以及立壁部,该立壁部与所述轭杆的所述立壁部对应地埋入所述树脂部,并从所述板状部的宽度方向后部侧向上侧突出。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八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轭杆的上表面朝向上侧突出形成有与所述主收容室的上表面和所述可动收容室的上表面接触的一对加压部。
根据第九方式的雨刮杆组件,设于轭杆的上表面的一对加压部与主收容室的上表面和可动收容室的上表面接触。由此,来自雨刮臂的按压力、来自拂拭面的反力等经由上述一对加压部在轭杆与主杆和可动盖之间传递,因此能防止或者抑制上述力施加于轭杆与主杆和可动盖的各转动连结部。其结果是,由于能将上述各转动连结部的连结强度设计得较低,因此能在轭杆的高度方向上小型化。由此,根据本雨刮杆组件,能进一步将从拂拭面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九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形成于各所述主收容室和各所述可动收容室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的凸部分别嵌入在所述轭杆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形成的四个凹部,使所述轭杆能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
根据第十方式的雨刮杆组件,由于如上所述地构成,因此与例如使用轴构件将主杆和可动盖与轭杆可转动地连结的情况相比,能使主杆和可动盖与轭杆的各转动连结部的结构和组装变得简单。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六方式或基于第六方式的第七方式~第十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主杆的所述主收容室具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一对所述可动盖的所述可动收容室具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一对所述轭杆的所述板状部封闭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十一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主杆具有将各所述主收容室在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中央侧沿长度方向隔断的一对中央侧隔断壁。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十二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可动盖具有在相对于所述轭杆与所述主杆相反的一侧将所述可动收容室沿长度方向隔断的外侧隔断壁。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十三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分别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前壁和后壁;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将所述前壁的上端部和所述后壁的上端部连接的上壁,各所述前壁均具有前内壁以及从所述前内壁与所述上壁连续并朝向宽度方向一方侧形成的前外壁,各所述轭杆均能转动地连结于各所述前内壁和各所述后壁,所述第一翅片面和所述第二翅片面相连而形成,所述第一翅片面形成于所述主杆的所述上壁的上表面和所述前外壁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翅片面形成于所述可动盖的所述上壁的上表面和所述前外壁的上表面。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十四方式中,形成于各所述前内壁和各所述后壁的凹部和凸部的一方分别嵌入在所述轭杆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形成的四个凸部和凹部的另一方,使所述轭杆能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各所述前内壁具有:形成有所述凹部和凸部的一方的可挠部;以及比所述可挠部加强的加强部,在所述轭杆形成有以与所述加强部对应且能抵接于所述加强部的方式突出的前侧突起。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的雨刮杆组件在第一方式~第十五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包括负载传递部,该负载传递部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与所述轭杆的各转动连结部分开设置,所述负载传递部包括设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的被卡合部以及设于所述轭杆的卡合部,通过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来承受在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与所述轭杆之间沿着这些构件的长度方向作用的负载。
根据第十六方式的雨刮杆组件,与主杆和可动盖与轭杆的各转动连结部分开设置的负载传递部包括设于主杆和可动盖的被卡合部、以及设于轭杆的卡合部。根据上述负载传递部,通过上述被卡合部与卡合部的卡合来承受在主杆和可动盖与轭杆之间沿着这些构件的长度方向作用的负载。由此,能防止或者抑制上述负载作用于上述各转动连结部。
本发明第十七方式的雨刮板具有:刮板橡胶,该刮板橡胶用于拂拭车辆的拂拭面;以及第一方式~第十六方式中任意一个方式的雨刮杆组件,该雨刮杆组件通过设于一对所述可动盖和一对所述轭杆的各所述把持部来把持所述刮板橡胶。
根据第十七方式的雨刮板,用于拂拭车辆的拂拭面的刮板橡胶由设于雨刮杆组件包括的一对可动盖和一对轭杆的各把持部把持。由于上述雨刮杆组件是第一方式~第十一方式中任意一个方式的构件,因此能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第十八方式的雨刮板在第十七方式中,所述刮板橡胶配置于所述雨刮杆组件的下侧并被所述轭杆和所述可动盖把持,被向所述拂拭面按压,并且在与所述轭杆和所述可动盖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所述雨刮板包括阻挡部,该阻挡部突出形成于所述可动盖的下表面、所述轭杆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刮板橡胶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并在所述雨刮杆组件的内部空间中沿所述刮板橡胶的长度方向延伸,阻挡流入各所述间隙中的至少一方的间隙内的行驶风的流出。
本发明的第十九方式的雨刮板在第十八方式中,所述阻挡部是从在所述刮板橡胶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向上侧凹陷的所述可动盖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纵肋。
本发明的第二十方式的雨刮板在第十九方式中,所述纵肋配置于所述刮板橡胶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的上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立体图。
图2是该雨刮板的俯视图。
图3是该雨刮板的主视图。
图4是该雨刮板的侧视图。
图5是该雨刮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该雨刮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雨刮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表示图3的沿着F7-F7线的剖切面的图。
图8是表示该雨刮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表示图3的沿着F8-F8线的剖切面的图。
图9是表示该雨刮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表示图3的沿着F9-F9线的剖切面的图。
图10是表示该雨刮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表示图3的沿着F10-F10线的剖切面的图。
图11是表示该雨刮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表示图3的沿着F11-F11线的剖切面的图。
图12是表示该雨刮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是表示图3的沿着F12-F12线的剖切面的图。
图13是从雨刮板的长度方向观察图7示出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14是从雨刮板的长度方向观察图8示出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15是从雨刮板的长度方向观察图9示出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16是从雨刮板的长度方向观察图10示出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17是从雨刮板的长度方向观察图12示出的剖切面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了从下侧观察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杆组件的前端侧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了从下侧观察该雨刮杆组件的基端侧部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了该雨刮杆组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示出了该雨刮杆组件的主杆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了该雨刮杆组件的主杆的立体图。
图23是将图22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了该雨刮杆组件的可动盖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了该雨刮杆组件的轭杆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了该雨刮杆组件的轭杆的立体图。
图27是该轭杆具有的金属部的立体图。
图28是该金属部的立体图。
图29是该金属部的立体图。
图30是用于对作用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力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1是用于对产生于比较例的雨刮板的升力进行说明的与图17对应的剖视图。
图32是用于对产生于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升力进行说明的与图17对应的剖视图。
图33A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刮板橡胶的前端部的上方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3B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图33A示出的位置的后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3C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图33B示出的位置的后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3D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图33C示出的位置的后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3E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图33D示出的位置的后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3F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图33E示出的位置的后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3G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图33F示出的位置的后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3H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纵肋的位置与升力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34A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4B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比图34A示出的状态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4C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比图34B示出的状态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4D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比图34C示出的状态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4E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和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与升力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35A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像图34A那样设定状态下的纵肋的位置与升力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35B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像图34B那样设定状态下的纵肋的位置与升力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35C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像图34C那样设定状态下的纵肋的位置与升力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35D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像图34D那样设定状态下的纵肋的位置与升力之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36A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没有在可动盖设置纵肋时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6B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前侧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6C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配置于刮板橡胶的后端部的上方的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7A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7B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纵肋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大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8A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前壁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8B是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可动盖的前壁与刮板橡胶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大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39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变形例的与图13对应的剖视图。
图40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变形例的与图15对应的剖视图。
图41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与图13对应的剖视图。
图42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杆组件的前端侧部分的与图18对应的剖视图。
图43A是比较例的雨刮板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43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43C是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将杆突条的突出量设定得较大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44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与图14对应的剖视图。
图45是示出了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在轭杆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的例子的与图47对应的剖视图。
图46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46B是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中,在轭杆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时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4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48是第一比较例的雨刮板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图49是第二比较例的雨刮板的空气动力解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40,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为了容易看清附图,有时会省略一部分符号。此外,在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适当地变更附图的比例。
图1~图17所示的雨刮板10是用于拂拭附着于车辆(汽车)的挡风玻璃G(除了图13~图17之外省略图示)的外表面即拂拭面WS的雨滴等的构件,设为所谓的赛道结构的雨刮板。上述雨刮板10构成为与雨刮臂12(除了图1之外省略图示)的前端部连结,并受到从该雨刮臂12向拂拭面WS一侧的按压力。上述雨刮臂12和雨刮板10一起构成车用雨刮器。雨刮臂12的基端部固定于通过雨刮器电动机(省略图示)的驱动力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往复转动的枢轴(省略图示),通过该枢轴的往复转动使雨刮臂12往复摆动。由此,构成为使连结到雨刮臂12的前端部的雨刮板10在设定于挡风玻璃G的下端部的下侧反转位置与设定于比该下侧反转位置靠近挡风玻璃G的上游侧的位置的上侧反转位置之间往复摆动。
上述雨刮板10包括用于拂拭拂拭面WS的刮板橡胶14、把持刮板橡胶14的雨刮杆组件20。如图1~图20所示,雨刮杆组件20包括:在长度方向中央部连结有雨刮臂12的前端部的主杆22;设于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可动盖60;以及分别可转动地连结于主杆22和一对可动盖60(换言之,对于一对轭杆(yoke lever)96分别可转动地连结有可动盖60)的一对轭杆96。上述雨刮杆组件20构成为通过一对可动盖60和一对轭杆96来把持刮板橡胶14。
以下,对雨刮板10的上述各结构要素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UP、FR分别设为雨刮板10的上方、前方,将箭头BE朝向的一侧设为雨刮板10的基端侧(摆动中心侧)。雨刮板10的上下方向是与拂拭面WS正交的方向,雨刮板10的前后方向是雨刮板10的宽度方向,与拂拭方向大致一致。以下,当仅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时,表示相对于雨刮板10的方向。
(关于刮板橡胶)
刮板橡胶14由例如橡胶形成为长条状。上述刮板橡胶14具有:由雨刮杆组件20把持的上部14A;以及从该上部14A向下侧(拂拭面WS侧)延伸,且下端部被向拂拭面WS按压的拂拭部14B。在刮板橡胶14的上部14A处,在前后方向(宽度方向)的两侧开口的一对垫片用槽16沿着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形成。构成为在这些垫片用槽16分别嵌入由金属制的板簧构件构成的垫片(省略图示)。上述垫片是使从雨刮臂12受到的向拂拭面WS的按压力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上分散的构件。此外,在刮板橡胶14的上部14A的比一对垫片用槽16靠近下侧的位置,在前后方向的两侧开口的一对把持用槽18沿着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形成。这些把持用槽18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与雨刮杆组件20的后述的把持部80、110对应。
(关于雨刮杆组件)
雨刮杆组件20如上所述包括主杆22、一对可动盖60以及一对轭杆96。另外,在上述雨刮杆组件20中,前端侧(雨刮板10的摆动中心的相反侧)的部位和基端侧(雨刮板10的摆动中心侧)的部位形成为对称或者大致对称的形状。
(关于主杆)
主杆22是由例如树脂材料形成的构件,在雨刮板10的长度方向上呈长条状。上述主杆22构成雨刮杆组件2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上述主杆22中,长度方向中央部为连结部22A,上述连结部22A的长度方向两侧为一对臂部22B。
如图21和图22所示,连结部22A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形成为以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为长边的矩形框状。在连结部22A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该连结部22A的开口部24。上述开口部24形成为以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为长边的长条状。在上述开口部24内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有连接连结部22A的前后的壁部的金属制的连结轴26。构成为雨刮臂12的前端部经由连结夹28连结到上述连结轴26。
一对臂部22B从连结部22A向雨刮板10的长度方向两侧一体地延伸。如图7、图8、图13、图14所示,上述臂部22B在从主杆22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呈向下侧(拂拭面WS侧)开口的开口截面形状,各臂部22B的下表面在从主杆22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从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向上侧凹陷。如图13、图14、图21~图23所示,各臂部22B包括:上壁30;从上壁30的前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前壁32;从上壁30的后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后壁40;从上壁3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稍微后方侧(换言之,在后述的前内壁36与后壁40之间)向下侧延伸的后内壁42;以及架设于后内壁42的前表面与上壁30的下表面之间的多个加强肋44(参照图23)。前壁32和后壁40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上壁30在前后方向上将前壁32的上端部和后壁40的上端部连接。多个加强肋44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一体地连接到上壁30和后内壁42。
此外,上述前壁3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前外壁34和前内壁36;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将前外壁34和前内壁36连接的多个加强肋38。前外壁34从上壁30的前端部向前侧(宽度方向一方侧)延伸并向下侧延伸,前内壁36在前外壁34的稍微后侧(稍微宽度方向另一方侧)从上壁30的前端部向下侧延伸。即,前外壁34相对于前内壁36配置于前侧。上述前外壁34朝向前侧且朝向上侧以呈凸状的方式弯曲。前内壁36设定成使主杆2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前外壁34小,构成为在各臂部22B的连结部22A侧没有设置前内壁36。多个加强肋38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一体地连接到上壁30、前外壁34以及前内壁36。
如图13和图14所示,前外壁34比前内壁36向下侧延伸,前外壁34的下端部配置成比前内壁36的下端部稍微靠下侧。前内壁36的下端部和后壁40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高度)。后内壁42的下端部配置成比前内壁36和后壁40的各下端部靠上侧。此外,后壁40形成为随着从连接到上壁30的上端侧朝向下端侧,前后方向的尺寸(厚度)增加。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各臂部22B(即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由上壁30和前外壁34的上表面构成。在各臂部22B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即宽度方向前方侧;宽度方向一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第一翅片面)46。各翅片面46以越朝向车辆后方侧越远离拂拭面WS的方式倾斜或者弯曲(此处为弯曲)。各翅片面46形成于各上壁30的上表面上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翅片面46延伸到各臂部22B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稍微后侧,并弯曲成越朝向后侧坡度越大。由于上述翅片面46受到车辆行驶时的行驶风,因此对刮板橡胶14作用有向拂拭面WS侧的按压力。对于形成有上述各翅片面46的各臂部22B,与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更大。
此外,如图13、图14、图21~图23所示,在各臂部22B(即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形成有用于收容轭杆96的一部分的主收容室48。主收容室48在上壁30的下侧形成于前壁32与后壁40之间,向下侧(拂拭面WS侧)和主杆22的长度方向外侧开口。朝向主收容室48的下侧的开口部48A(参照图14、图18~图20、图22和图23,在图13中省略符号)相当于“第一开口部”。以下,将上述开口部48A称为“第一开口部48A”。此外,对于主收容室48,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的尺寸)更大。在主收容室48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附近设有上述后内壁42,主收容室48的上部被后内壁42分隔成前后部分。此外,在主收容室48与上述连结部22A之间设有中央侧隔断壁(加强肋)50(参照图22和图23),通过该中央侧隔断壁50使主收容室48和连结部22A内分隔。上述中央侧隔断壁50兼具后述的在长度方向上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处隔开主收容室48的作用和加强主杆22的作用。
此外,如图13、图18~图23所示,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处,在各主收容室48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宽度方向两面)分别形成有凸部(轴部)52、54。详细地,在形成主收容室48的前表面的前内壁36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后侧突出的凸部52,在形成主收容室48的后表面的后壁40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侧突出的凸部54。上述凸部52、54(同轴状地)配置成在主杆22的前后方向上相对,并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各凸部52、54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半圆形状,并以使圆弧状的曲面向上侧凸出的姿势配置。此外,各凸部52、54的相对面(朝向主收容室48的前后方向中央侧的面)以越朝向下侧越朝向前后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或者弯曲。
此外,如图20和图23所示,在前内壁36上,在对于上述凸部52的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狭缝56。前内壁36中,上述一对狭缝56之间的部位(即形成有上述凸部52的部位)为可挠部36A,对于可挠部36A位于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部位分别为加强部36B。可挠部36A没有被上述加强肋38加强,加强部36B被上述加强肋38加强。因此,可挠部36A比加强部36B容易向宽度方向前后挠曲。
此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后内壁42的下端部形成有从下侧切开的缺口部58。上述缺口部58形成于上述凸部52、54附近。上述缺口部58为“被卡合部”。
(关于可动盖)
一对可动盖60由例如树脂材料形成为长条状。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上述可动盖60以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为长边配置于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如图9~图12、图15~图19和图24所示,对于各可动盖60,在从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呈向下侧(拂拭面WS侧)开口的开口截面形状,各可动盖60的下表面在从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从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向上侧凹陷。各可动盖60包括:上壁62;从上壁62的前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前壁64;从上壁62的后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后壁72;在前壁64与后壁72之间从上壁62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突出)的纵肋(内壁)75;在各可动盖60的比长度方向中央部稍微靠近主杆22一侧处在前后方向上将前壁64、纵肋75、后壁72连接的外侧隔断壁73;以及在隔着外侧隔断壁73与主杆22相反的一侧处在前后方向上将前壁64、后内壁74、后壁72连接的多个(此处为两个)分隔壁(加强壁;加强肋)76。
前壁64和后壁72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上壁62在前后方向上将前壁64的上端部和后壁72的上端部连接。纵肋75在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外侧隔断壁73和多个分隔壁76配置于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并以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排列。上述外侧隔断壁73和多个分隔壁76与上壁62、前壁64、后壁72以及纵肋75一体地连接。外侧隔断壁73兼具后述的将可动收容室86在与主杆22相反一侧沿长度方向隔开的作用和加强可动盖60的作用。此外,多个分隔壁76兼具在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分隔可动盖60中的隔着外侧隔断壁73与主杆22相反一侧的部位、换言之分隔比可动收容室86靠近端部侧的内部空间的作用以及加强上述部位的作用。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可动盖60仅包括一个分隔壁76。
在各可动盖60中,在比外侧隔断壁73靠近主杆22一侧的位置没有设置纵肋75而设有后内壁74。后内壁74从上壁62的下表面中的比前后方向中央部稍微靠后侧的位置向下侧延伸(突出)。此外,各可动盖60在比外侧隔断壁73靠近主杆22的一侧包括架设于后内壁74的前表面与上壁62的下表面之间的多个加强肋78(参照图24)。上述加强肋78以具有间隔的方式在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与上壁62和后内壁74一体连接。
此外,如图24所示,上述前壁64的比外侧隔断壁73靠近主杆22一侧的部位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的前外壁66和前内壁68、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将前外壁66和前内壁68连接的多个加强肋70。前外壁66从上壁62的前端部向前侧延伸并向下侧延伸,前内壁68在比前外壁66稍微靠后侧(稍微靠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处从上壁62的前端部向下侧延伸。即,前外壁66相对于前内壁68配置于前侧。上述前外壁66朝向前侧且朝向上侧以呈凸状的方式弯曲。前内壁68设定成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比前外壁66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小,在外侧隔断壁73侧没有设置前内壁68。多个加强肋70在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一体地连接到上壁62、前外壁66以及前内壁68。
如图15和图16所示,前外壁66比前内壁68向下侧延伸,前外壁66的下端部配置成比前内壁68的下端部靠下侧。前内壁68的下端部和后壁72的下端部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高度)。此外,后内壁74的下端部配置成比前内壁68和后壁72的各下端部靠上侧。另外,对于纵肋75的前后方向的配置、上下方向的长度,在后面详细描述。
在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主杆22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把持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端部的把持部80。把持部80具有从前壁64和后壁72向下侧延伸的前后一对把持片82。宽度方向前后的把持片82的前端部(下端部)向互相接近的一侧弯曲,嵌合于上述一对把持用槽18内。由此,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端部被把持部80把持。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各可动盖60的上表面由上壁62的上表面和前外壁66的上表面构成。在各可动盖60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即宽度方向前方侧;宽度方向一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第二翅片面)84。各翅片面84以越朝向车辆后方侧越远离拂拭面WS的方式倾斜或者弯曲(此处为弯曲)。各翅片面84形成于各上壁62的上表面上的车辆前方侧的部位,在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翅片面84延伸到各可动盖6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稍微后侧,并弯曲成越朝向后侧坡度越大。由于上述翅片面84受到车辆行驶时的行驶风,因此对于刮板橡胶14作用有向拂拭面WS侧的按压力。对于形成有上述各翅片面84的各可动盖60,与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
此外,在上述各可动盖60中,在比上述外侧隔断壁73靠近主杆22的一侧形成有用于收容轭杆96的一部分的可动收容室86。如图15、图16、图20和图24所示,可动收容室86在上壁62的下侧形成于前壁64与后壁72之间,向下侧(拂拭面WS侧)和主杆22侧开口。朝向可动收容室86的下侧的开口部86A(参照图16、图18~图20、图24,在图15中省略符号)相当于“第二开口”。以下,将上述开口部86A称为“第二开口部86A”。此外,对于可动收容室86,与前后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在可动收容室86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附近设有上述后内壁74,可动收容室86的上部被后内壁74分隔成前后部分。
此外,如图15、图18~图20以及图24所示,在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主杆22一侧的端部)处,在各可动收容室86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分别形成有凸部88、90。详细地,在形成可动收容室86的前表面的前内壁68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后侧突出的凸部88,在形成可动收容室86的后表面的后壁72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侧突出的凸部90。上述凸部88、90配置成在可动盖60的前后方向上相对,并向互相接近的方向突出。各凸部88、90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半圆形状,并以使圆弧状的曲面向上侧凸出的姿势配置。此外,各凸部88、90的相对面(朝向可动收容室86的前后方向中央侧的面)以越朝向下侧越朝向前后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或者弯曲。
此外,如图20和图24所示,在前内壁68上,在对于上述凸部88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两侧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狭缝92。前内壁68中,上述一对狭缝92之间的部位、即形成有上述凸部88的部位为可挠部68A,对于可挠部68A位于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两侧的部位分别为加强部68B。可挠部68A没有被上述加强肋70加强,加强部68B被上述加强肋70加强。因此,可挠部68A比加强部68B容易向宽度方向前后挠曲。
此外,如图20和图24所示,在可动收容室86内,在后内壁74的下端部形成有从下侧切开的缺口部94。上述缺口部94形成于上述凸部88、90附近。上述缺口部94为“被卡合部”。
(关于轭杆)
如图5、图6、图18~图20、图25、图26所示,一对轭杆96形成为以主杆22和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为长边的长条状。各轭杆96包括金属制的金属部98(参照图27~图29)、设于金属部98的外侧的作为树脂制的树脂部的轭杆主体部108。金属部98通过例如嵌件成型埋入轭杆主体部108。另外,不限定于在作为树脂部的轭杆主体部108埋入金属部98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金属部的一部分(例如后述的把持部110和凹部114、116、118、120的周边部)通过外嵌成型等安装有树脂部。另外,不限定于各轭杆96包括金属部98和轭杆主体部108(树脂部)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各轭杆96包括金属部和树脂部中的仅一方。
上述金属部98是对由例如不锈钢构成的金属板冲压成型而制造出的构件,呈以轭杆96的长度方向为长边的长条状。上述金属部98包括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部98A、从板状部98A的宽度方向后端部(宽度方向另一端部)向上侧延伸的立壁部(加强凸缘部)98B,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呈L字形。
在金属部98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处,一对通孔100、102沿金属部98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上述通孔100、102形成于板状部98A与立壁部98B之间的弯曲部。此外,在立壁部98B的上端部处,向上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04、106沿金属部98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上述突出部104、106配置于上述一对通孔100、102的上方,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向上侧凸出的大致半圆形状。
供上述金属部98埋入的轭杆主体部108成型为与金属部98相同的形状,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呈L字形。具体地,轭杆主体部108包括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部108A、从板状部108A的宽度方向后端部向上侧延伸的立壁部108B,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呈L字形。
在板状部108A内埋入有金属部98的板状部98A,在立壁部108B内埋入有金属部98的立壁部98B。构成轭杆主体部108的下部的板状部108A设定成宽度方向的尺寸比构成轭杆主体部108的上部的立壁部108B小。此外,对于设有上述立壁部108B的轭杆主体部108(轭杆96),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台阶状地扩大,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呈L字形。
在板状部108A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把持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把持部110。各把持部110具有从板状部108A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向下侧延伸的前后一对把持片112。前后的把持片112的前端部(下端部)向互相接近的一侧弯曲,嵌合于上述一对把持用槽18内。由此,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被各把持部110把持。另外,前侧的把持片112从板状部108A向前侧突出后向下侧延伸,配置成比板状部靠前侧。换言之,构成为在设于板状部108A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前侧的把持片112之间,板状部108A被向后侧切开。此外,在上述各把持部110之间,间隙97(参照图13~图16)形成于板状部108A的下表面(轭杆96的下表面)与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之间。
此外,在板状部108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前表面形成有沿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排列的一对凹部114、116,在板状部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后表面形成有沿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排列的一对凹部118、120。一对凹部114、116和一对凹部118、120配置成在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上对齐位置,并在前后方向上相对。此外,上述凹部114、116、118、120的前后方向的外侧和下侧敞开(向前后方向外侧和下侧开口),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半圆形状。上述凹部114、116、118、120以使圆弧状的曲面向上侧凸出的姿势配置。此外,形成于板状部108A的后表面的凹部118、120形成于与上述一对通孔100、102对应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位置)。由此,能在凹部118、120的周边确保轭杆主体部108的壁厚,并且使轭杆主体部108的前后方向尺寸和上下方向尺寸小型化。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金属部98中的与凹部118、120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与凹部118、120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陷部,以代替上述一对通孔100、102。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金属部98中的与凹部114、116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向与凹部114、116相反的一侧凹陷的缺口部。此外,轭杆主体部108中,上述凹部114、116的周边部为向前侧突出的前突部(省略符号),上述凹部118、120的周边部为向后侧突出的后突部(省略符号)。
此外,在板状部108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前表面上,向前侧突出的多个前侧突起122沿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在板状部108A和立壁部108B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后表面(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后表面)上,向后侧突出的多个后侧突起124沿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前侧突起122设定成使从板状部108A的前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比上述前突部(凹部114、116的周边部)的从板状部108A的前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大,并且后侧突起124设定成使从轭杆主体部108的后表面突出的突出量比上述后突部(凹部118、120的周边部)的从轭杆主体部108的后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大。
此外,在立壁部108B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前表面上,向前侧突出的多个内侧突起126沿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上述内侧突起126的上下方向尺寸设定成与立壁部108B的上下方向尺寸相等。此外,在立壁部108B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前表面上,向前侧突出的一对卡合凸部128、130沿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一对卡合凸部128、130相当于“卡合部”。上述一对卡合凸部128、130从立壁部108B比上述多个内侧突起126向前侧突出,也与板状部108A的上表面一体地连接。即,一对卡合凸部128、130设置成在立壁部108B与板状部108A的边界部处跨过二者。此外,一对卡合凸部128、130设定成使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多个内侧突起126小。上述一对卡合凸部128、130形成于上述一对凹部114、116和一对凹部118、120附近。
此外,在立壁部108B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上表面上,向上侧突出的一对后侧加压部132、134沿轭杆主体部108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上述后侧加压部132、134相当于“加压部”。上述后侧加压部132、134配置于上述一对凹部118、120的上方,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向上侧凸出的大致半圆形状。在上述后侧加压部132、134的内部埋入上述一对突出部104、106。此外,在立壁部108B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一对接触部136、138。
上述结构的轭杆96在长度方向上收容于主杆22的主收容室48内和可动盖60的可动收容室86内,并以能围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具体地,通过使同轴状地配置于主杆22的凸部52、54嵌合于轭杆96的凹部114、118,使主杆22和轭杆96可转动地连结,通过使同轴状地配置于可动盖60的凸部88、90嵌合于轭杆96的凹部116、120,使可动盖60和轭杆96可转动地连结。即,轭杆96在与上部侧的立壁部108B相比在前后方向上更宽的下部侧的板状部108A处可转动地连结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此外,轭杆96可转动地连结于主杆22的前内壁36和后壁40,并且可转动地连结于可动盖60的前内壁68和后壁72。
如图13~图16所示,在主杆22的前内壁36与后壁40之间以及在可动盖60的前内壁68与后壁72之间,收容有轭杆96的板状部108A。此外,在主杆22的后内部42与后壁40之间以及在可动盖60的后内壁74与后壁72之间,收容有轭杆96的立壁部108B。即,主杆22和可动盖6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夹着立壁部108B并相对的一对相对壁(后壁40和后内壁42、以及后壁72和后内壁74)。
设于轭杆9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把持部110中的主杆22一侧的把持部110在主杆22的前内壁36与中央侧隔断壁50(参照图22和图23)之间可伸出缩回地收容于主收容室48内。此外,与主杆22相反一侧的把持部110在可动盖60的前内壁68与外侧隔断壁73之间收容于可动收容室86内。
从设于轭杆96的后部的立壁部108B的上表面突出的后侧加压部132、134中的后侧加压部132与主收容室48的上表面(上壁30的下表面)接触,后侧加压部134与可动收容室86的上表面(上壁62的下表面)接触。另外,上述后侧加压部132、134(立壁部108B)配置于翅片面46、84的后侧,相对于刮板橡胶14配置于上方并配置于后方侧。
形成于轭杆96的多个前侧突起122朝向设于主杆22的前壁32的加强部36B侧以及设于可动盖60的前壁64的加强部68B侧突出,以接触或者靠近的方式与加强部36B、68B相对。此外,形成于轭杆96的多个内侧突起126朝向主杆22的后内壁42侧以及可动盖60的后内壁74侧突出,以接触或者靠近的方式与后内壁42、74相对。此外,形成于轭杆96的多个后侧突起124朝向主杆22的后壁40侧以及可动盖60的后壁72侧突出,以接触或者靠近的方式与后壁40、72相对。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后侧突起124以接触或者靠近的方式与后壁40、72的从上部到下部的部分相对,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以接触或者靠近的方式与后壁40、72的至少上部侧相对即可。
此外,形成于轭杆96的一对卡合凸部128、130中的卡合凸部128配置于在主杆22的后内壁42形成的缺口部58(参照图23)内,卡合凸部130配置于在可动盖60的后内壁74形成的缺口部94(参照图24)内。上述卡合凸部128、130以及缺口部58、94构成负载传递部(省略符号)。上述负载传递部构成为,通过卡合凸部128与缺口部58的端部的卡合以及卡合凸部130与缺口部94的端部的卡合来承受在主杆22和可动盖60与轭杆96之间沿着这些构件的长度方向作用的负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主收容室48的第一开口部48A和各可动收容室86的第二开口部86A被各轭杆96的板状部108A封闭。此外,各主收容室48被各中央侧隔断壁50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沿长度方向隔断,各可动收容室86被各外侧隔断壁73在与主杆22相反的一侧沿长度方向隔断。
但是,在各第一开口部48A和各第二开口部86A的各边缘部与各轭杆96之间,形成有用于允许各轭杆96相对于主杆22和各可动盖60的顺利转动的宽度较窄的间隙。具体地,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形成各第一开口部48A的前边缘部和各第二开口部86A的前边缘部的前内壁36、68与各轭杆96之间,在不存在多个前侧突起122的部位确保了具有与多个前侧突起122相等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宽度较窄的间隙150、152,从而允许上述顺利转动。此外,在形成各第一开口部48A的后边缘部和各第二开口部86A的后边缘部的后壁40、72与各轭杆96之间,在不存在多个后侧突起124的部位确保了具有与后侧突起124相等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宽度较窄的间隙154、156。此外,在各轭杆96与各中央侧隔断壁50之间以及在各轭杆96与各外侧隔断壁73之间也形成有宽度较窄的间隙158、160。此外,在各轭杆96的各把持部110与前壁32、64以及后壁40、72之间也形成有宽度较窄的间隙162、164、166、168。此外,各第一开口部48A和各第二开口部86A中的除了上述各间隙之外的部位被各轭杆96封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可动盖60的相对于各可动收容室86与主杆22相反一侧的部位(详细地为比可动收容室86靠近长度方向端部侧的部位)向下侧开口,各可动盖60具有在各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分隔出该部位的多个分隔壁76。
此外,如图12、图17所示,在比轭杆96靠近雨刮板10的长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在向上侧凹陷的可动盖60的下表面与刮板橡胶14之间形成有沿雨刮板1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空间61。在构成该雨刮杆组件20的内部空间的空间61内,车辆的行驶风穿过可动盖60的前壁64与刮板橡胶14之间的间隙63(参照图17;以下称为“前侧开口63”)而进入。进入到空间61内的行驶风穿过可动盖60的后壁72与刮板橡胶14之间的间隙(省略符号)而向雨刮板10的宽度方向后侧流出。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轭杆96靠近雨刮板10的长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在可动盖60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纵肋75。该纵肋75从可动盖60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配置于上述空间61内。上述纵肋75配置于刮板橡胶14中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的上方,在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纵肋75相当于“阻挡部”,将流入上述空间61内的行驶风阻挡在上述空间61内。
另外,上述“阻挡”不需要完全阻断来自空间61内的行驶风的流出,只要限制(抑制)上述流出即可。此外,在图17中,P表示纵肋75相对于刮板橡胶14的前端面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以下称为“纵肋位置P”),G表示纵肋75与刮板橡胶14之间的间隙65的宽度(以下称为“肋×橡胶间隙G”),E表示前侧开口63的宽度(以下称为“开口宽度E”)。在本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中,通过调节上述纵肋位置P、肋×橡胶间隙G以及开口宽度E,能调节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可动盖60的内部空间(空间61)的压力。
(作用和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雨刮板10中,刮板橡胶14被赛道结构的雨刮杆组件20把持。在上述雨刮杆组件20中,在长度方向中央部连结有雨刮臂12的前端部的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连续地配置有一对可动盖60。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和各可动盖60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车辆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46、84。此外,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向拂拭面WS侧开口且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的主收容室48,在各可动盖60形成有向拂拭面WS侧开口且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的可动收容室86。
此外,收容于各主收容室48内和各可动收容室86内的一对轭杆96以能围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连结于主杆22和各可动盖60。此外,各可动盖60的设于与主杆22相反一侧的把持部80以及各轭杆96的设于长度方向两端部的把持部110把持刮板橡胶14。由此,由于从雨刮臂12施加于主杆22的按压力经由各轭杆96和由金属制的板簧构件构成的垫片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上分配并分散,因此使向拂拭面WS的分布压力均匀,拂拭性能良好。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对于收容于主收容室48内和可动收容室86内的轭杆96,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更大,因此能通过更大的高度尺寸确保轭杆96的强度,并且在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内紧凑地收容轭杆96。并且,由于如上所述地在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车辆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46、84的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因此即使如上所述地形成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的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也能抑制高度尺寸的增加。由此,在上述雨刮板10(雨刮杆组件20)中,即使在上述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收容上述轭杆96,也能将从拂拭面WS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减少阻力并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此外,由于可动盖60的翅片面84受到行驶风,因此在可动盖60自身会产生按压力从而对刮板橡胶14、尤其对可动盖60的把持部80保持的刮板橡胶14的前端部分施加按压力,因此能在将从拂拭面WS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的同时,在高速行驶时对拂拭面WS的弯曲曲率较大的部分进行拂拭的上述前端部分处也施加按压力。
并且,在上述雨刮杆组件20中,主杆22和各可动盖60分别由树脂制作,另一方面各轭杆96构成为包括金属制的金属部98和树脂制的轭杆主体部108。由此,与各轭杆96仅由树脂构成的情况相比,能确保各轭杆96的强度,并且缩小(降低)各轭杆96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尺寸)。其结果是,由于能降低收容有各轭杆96的各主收容室48和各可动收容室86的高度尺寸H1、H2(参照图14和图16;在图13和图15中省略图示),因此能降低形成有各主收容室48和各可动收容室86的主杆22和各可动盖60的高度尺寸。由此,在本雨刮杆组件20中,能将从拂拭面WS突出的高度抑制得较低,并且减小阻力并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和各可动盖60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的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46、84。因此,对于形成于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和各可动盖60并向拂拭面WS侧开口的各主收容室48和各可动收容室86,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后部侧低。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于主收容室48内和可动收容室86内的轭杆96构成为包括金属部98和轭杆主体部108(以下称为“树脂部108”),金属部98和树脂部108分别具有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板状部98A、108A和从板状部98A、108A的宽度方向后端侧向上侧突出的立壁部98B、108B。由于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轭杆96中,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后部侧低,因此能在如上所述地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后部侧低的主收容室48内和可动收容室86内紧凑地收容轭杆96,并且通过金属部98和树脂部108具有的立壁部98B、108B确保轭杆96的强度。
换言之,由于如上所述地在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46、84的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因此能如上所述地形成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H1、H2比前部侧大的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并且,在雨刮杆组件20的内部空间具有上述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由于在上述两个收容室48、86收容有具有板状部98A、108A和立壁部98B、108B的轭杆96,因此能抑制高度尺寸的增加。由此,在上述雨刮板10(雨刮杆组件20)中,能将从拂拭面WS突出的高度抑制得较低从而防止阻碍驾驶视野,并且减小阻力并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对上述空气动力特性补充说明。为了提高雨刮板10(雨刮杆组件20)的空气动力特性,除了将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高度尺寸设定得较小之外,还优选使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翅片面46、84从行驶风的上风朝向下风平缓地倾斜或者弯曲(使坡度平缓)。因此,需要使主杆22的各臂部22B和可动盖60的高度尺寸随着朝向宽度方向的前部侧而降低。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轭杆96的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由于宽度方向的前部侧的高度尺寸较低,因此各臂部22B和可动盖60的形状设定的自由度较高,容易将翅片面46、84设定成优选的形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杆22和可动盖60能通过从上壁30、62的前端部向前侧和下侧延伸的前外壁34、66将翅片面46、84向前部侧延伸,因此能使前部侧的翅片面46、84的坡度平缓。其结果是,能大幅度提高空气动力特性(尤其是减小了升力)。
此外,上述轭杆96在从长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为L字形,并且与前部侧相比后部侧的高度尺寸台阶状(阶梯状)地扩大。因此,能在有效地确保轭杆96的强度的同时,在主收容室48内和可动收容室86内紧凑地收容轭杆96,所以能将雨刮杆组件20从拂拭面WS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从而减小阻力并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轭杆96是在金属部98的外侧设有树脂部108的结构,因此能通过金属部98确保轭杆96的强度,并且通过树脂部108提高形状设定的自由度。即,能通过树脂部108使具有一对把持部110、多个前侧突起122、多个内侧突起126以及多个后侧突起124等的复杂形状容易地成型。
此外,在上述轭杆96中,金属制的金属部98埋入树脂制的轭杆主体部108,由于减少了金属部98的露出部分所以可以不需要用于防锈、防刺眼的涂装(通常为黑色的涂装)。由此,也有助于制造成本的减少。
并且,在上述轭杆96中,由于金属制的金属部98埋入树脂制的轭杆主体部108,因此与轭杆96仅由树脂部构成的情况相比,容易同时实现轭杆的强度确保和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形成于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即前内壁36、68以及后壁40、72)的凸部52、54、88、90分别嵌入在轭杆96的树脂部108的宽度方向两面形成的四个凹部114、118、116、120,从而使轭杆96可转动地连结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由此,与例如使用金属制的轴构件将主杆22和可动盖60与轭杆96可转动地连结的情况相比,使主杆22和可动盖60与轭杆96的各转动连结部的结构以及组装变得简单。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轭杆96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的四个凹部114、116、118、120的前后方向外侧和下侧敞开,并且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由此,与例如上述各凹部114、116、118、120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将轭杆96的高度尺寸设定得更小。其结果是,在本雨刮杆组件20中,能进一步将从拂拭面WS突出的高度抑制得较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轭杆96在与上部侧的立壁部108B相比前后方向上宽度更宽的下部侧的板状部108A处可转动地连结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由此,由于能将主杆22和可动盖60与轭杆96的各转动连结部的轴长在宽度方向上设定得较长,因此能抑制轭杆96相对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姿势(从长度方向观察到的姿势即倾斜姿势)的变化。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轭杆96的树脂部108并成为轭杆96的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可动连结部的四个凹部(114、116、118、120)形成于树脂部108具有的板状部108A的宽度方向两面。板状部108A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立壁部108B大。因此,通过如上所述地在板状部108A的宽度方向两面形成四个凹部114、116、118、120,能将轭杆96的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各转动连结部的轴长在宽度方向上设定得较长,因此能抑制轭杆96相对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姿势(倾斜姿势)的变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轭杆96的金属部98具有通孔100、102,该通孔100、102形成于在宽度方向上与凹部118、120相对的位置。由此,在凹部118、120的周边,能使由金属部98的立壁部98B形成的凹部深度和直径尺寸不受到限制从而确保树脂部108的壁厚,使树脂部108的宽度方向尺寸和上下方向尺寸小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轭杆96的后部侧形成有向上侧突出的立壁部108B,主杆22和可动盖6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夹着立壁部108B并相对的一对相对壁(后壁40和后内壁42、以及后壁72和后内壁74)。由此,能通过上述一对相对壁与立壁部108B的卡合,抑制轭杆96相对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松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于轭杆96的后部侧的立壁部108B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主收容室48的后部侧的上表面和可动收容室86的后部侧的上表面接触的一对后侧加压部132、134。由此,来自雨刮臂12的按压力、来自拂拭面WS的反力、以及受到行驶风而转换的按压力等经由一对后侧加压部132、134在轭杆96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之间传递,因此能防止或者抑制上述力施加于轭杆96与主杆22的各转动连结部。由此,由于能将上述各转动连结部的连结强度设计得较低(例如,能使轭杆96的凹部114、118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为半圆形状或者大致半圆形状),因此能在轭杆96的高度方向上小型化,并且能进一步将雨刮杆组件20(雨刮板10)的从拂拭面WS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并且,由于上述后侧加压部132、134(立壁部108B)配置于翅片面46、84的后侧,因此能防止或者抑制后侧加压部132、134对翅片面46、84的形状施加制约,从而提高了翅片面46、84的形状设定的自由度。此外,轭杆96的金属部98具有埋入上述一对后侧加压部132、134内的一对突出部104、106。由此,容易确保一对后侧加压部132、134的强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杆22和可动盖60具有形成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的各前表面的前壁32、64,各前壁32、64具有形成有凸部52、88的可挠部36A、68A、以及比可挠部36A、68A加强的加强部36B、68B。因此,在使形成于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的凸部52、54、88、90分别嵌入在轭杆96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形成的凹部114、118、116、120时,由于上述可挠部36A、68A发生挠曲,因此能使形成于上述可挠部36A、68A的凸部52、88容易地嵌入轭杆96的凹部114、116。
并且,当在轭杆96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之间作用有宽度方向前后方向(拂拭方向)的负载时,从轭杆96以与加强部36B、68B对应且可抵接于加强部36B、68B的方式突出的多个前侧突起122抵接于在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前壁32、64设置的加强部36B、68B。由此,由于能防止或者抑制上述负载施加于可挠部36A、68A,因此能防止形成于可挠部36A、68A的凸部52、88不小心从轭杆96的凹部114、116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杆22和可动盖60具有的各前内壁36、68的加强部36B、68B通过加强肋38、70在前后方向上与各前外壁34、66连接。由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加强各加强部36B、68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杆22和可动盖60分别具有:形成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的各后表面的后壁40、72;以及从后端部向下侧延伸出后壁40、72的上壁30、62,在各后壁40、72的下端部形成有凸部54、90。因此,在使形成于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的凸部52、54、88、90分别嵌入在轭杆96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形成的四个凹部114、118、116、120时,由于上述后壁40、72发生挠曲,因此能使形成于上述后壁40、72的下端部的凸部54、90容易地嵌入轭杆96的凹部114、116。
并且,在轭杆96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之间作用有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负载时,从轭杆96突出的多个后侧突起124抵接在后壁40、72的上部侧(即比后壁40、72的下部侧在前后方向上难以发生挠曲的部位),从而能使距挠曲支点的距离变短并抑制后壁40、72的挠曲。其结果是,能防止形成于后壁40、72的凸部54、90不小心从轭杆96的凹部114、116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杆22和可动盖60具有的各前外壁34、66以朝向前侧和上侧凸出的方式弯曲。由此,使从宽度方向一方侧与各前外壁34、66干涉的气流容易顺利地流向各上壁30、62的上表面侧。并且,各前外壁34、66比各前内壁36、68向下侧延伸。由此,能使各前外壁34、66被各前内壁36、68加强,并且防止与堆积于拂拭面WS的下反转位置附近的雪等碰到而使雪浸入雨刮杆组件20的内部空间(空间61内、主收容室48内以及可动收容室86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轭杆96突出的多个前侧突起122、多个后侧突起124以及多个内侧突起126分别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前内壁36、68、后壁40、72以及后内壁42、74点接触。因此,与轭杆96以较宽的面积与上述各壁面状接触的结构相比,容易进行尺寸的管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负载传递部,该负载传递部包括:形成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后内壁42、74的缺口部58、94;以及设于轭杆96的卡合凸部128、130。根据该负载传递部,通过上述缺口部58、94的端部与卡合凸部128、130的卡合来承受在主杆22和可动盖60与轭杆96之间沿着这些构件的长度方向作用的负载。由此,能防止或者抑制上述负载作用于轭杆96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各转动连结部。
并且,根据该雨刮板10(雨刮杆组件20),各主收容室48的第一开口部48A和各可动收容室86的第二开口部86A被各轭杆96具有板状部108A封闭(挡住)。由此,能积极地抑制与该雨刮板10发生干涉的气流流入主收容室48内和可动收容室86内。其结果是,能防止或者抑制由于向雨刮杆组件的内部空间的上述流入而使上述气流产生紊乱,因此能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此外,各轭杆96具有的板状部108A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因此能有效地封闭向下侧开口的各第一开口部48A和各第二开口部86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和各可动盖60的上表面分别形成有朝向前侧(宽度方向一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46、84。因此,对于形成于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和各可动盖60的各主收容室48和各可动收容室86,前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后部侧低。
关于这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容于各主收容室48内和各可动收容室86内的各轭杆96具有: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板状部98A、108A;以及从板状部98A、108A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向上侧突出的立壁部98B、108B。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各轭杆96中,由于前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后部侧低,因此能在各主收容室48内和可动收容室86内紧凑地收容轭杆96,并且通过各立壁部98B、108B确保各轭杆的强度。并且,由于如上所述地在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一方侧向下倾斜的翅片面46、84的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因此即使如上所述地形成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的主收容室48和可动收容室86,也能抑制高度尺寸的增加。由此,在上述雨刮板10(雨刮杆组件20)中,能将从拂拭面WS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因此能减小阻力并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主杆22具有将各主收容室48在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沿长度方向隔断的一对中央侧隔断壁50,因此能通过上述一对中央侧切断壁50防止或者抑制气流从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中央侧向各主收容室48内侧流动。其结果是,能防止或抑制雨滴等与上述气流一起流入或滞留在主收容室48内或者有时会到达可动收容室86内,导致一气喷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各可动盖60具有将各可动收容室86在与主杆22相反一侧在长度方向上隔断的外侧隔断壁73,因此能通过上述外侧隔断壁73防止或者抑制欲从各可动收容室86内朝向长度方向端部侧流动的气流。其结果是,通过抑制雨刮杆组件的内部空间内的气流朝向长度方向端部流动,雨刮杆组件能促进气流从宽度方向前方侧向后方侧穿过流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可动盖60的隔着各可动收容室86与主杆22相反一侧的部位向下侧开口,具有在可动盖60的长度方向上分隔出该部位的多个分隔壁76。由此,能通过多个分隔壁76防止或者抑制气流从各可动盖60的可动收容室86侧向与主杆22的相反一侧流动。其结果是,能进一步防止或者抑制雨刮杆组件的内部空间内尤其是可动盖60内部中的气流朝向长度方向端部流动。
此外,在上述雨刮板10中,纵肋75从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向上侧凹陷的可动盖60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上述纵肋75配置于构成可动盖60与刮板橡胶14之间的雨刮杆组件20的内部空间的可动盖60的内部空间(空间61),并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上述纵肋75将流入空间61内的行驶风阻挡在空间61内。由此,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空间61内的压力会变高,通过阻挡部调节该压力的提高,并适当减小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其结果是,在可动盖60的下侧抑制了刮板橡胶14的上浮,因此提高了拂拭性能。
使用图30~图32对上述升力减小效果进行补充说明。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如图30示意所示,力作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在上述图30中,向下的箭头表示负的升力(向拂拭面WS的按压力),向上的箭头表示正的升力(从拂拭面上浮的方向的力)。
产生于雨刮臂12和主杆22的负的升力被分配到轭杆96中的刮板橡胶14的把持部110(支承点)(参照图30中带点的箭头)。此外,对于产生于可动盖60的负的升力,由于在车辆高速行驶时等可动盖60的翅片面84受到行驶风,因此会在可动盖60自身产生按压力,并在轭杆96的刮板橡胶14的把持部110(支承点)和可动盖60的刮板橡胶14的把持部80(支承点)作用有按压力(参照图30中带阴影的箭头)。另一方面,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正的升力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产生(参照图30所示的空心的箭头)。
因此,如图31所示的比较例400那样,在可动盖60不包括纵肋75的结构中,可能会由于穿过雨刮杆组件20与刮板橡胶14之间的间隙的行驶风W使雨刮杆组件20的内部空间处于相对的低压状态,尤其是在可动盖60的把持部80与轭杆96之间(可动盖60的内部空间的没有配置轭杆96的长度方向的范围),刮板橡胶14发生上浮。具体地,根据上述比较例400,由于高速行驶时的行驶风W使刮板橡胶14的前方区域FA和可动盖60的上方区域UA成为高压,使雨刮板10的后方区域RA和空间61内的区域GA成为相对低压。因此,在可动盖60产生负的升力,在刮板橡胶14产生正的升力。上述正的升力成为刮板橡胶14上浮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图32所示可动盖60在内部空间(空间61内)沿着长度方向连续地包括纵肋75,因此通过基于在规定速度下假设的行驶风预先调节并设定空间61内的行驶风W的阻挡,能适当地提高空间61内的区域GA的压力。能减小由于该区域GA的压力而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向上侧凹陷的可动盖60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纵肋75配置于刮板橡胶14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的上方。在比上述纵肋75靠近宽度方向的前侧即刮板橡胶14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的前侧,被纵肋75阻挡的行驶风的压力变高,因此与在刮板橡胶14的宽度方向的前端部的上方配置有纵肋75的情况相比,能使上述较高的压力作用于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的较宽的范围。其结果是,提高了使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减小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雨刮板10中,主杆22的长度方向两侧和各可动盖60分别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前壁32、64和后壁40、72;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将前壁32、64和后壁40、72的上端部连接的上壁30、62,各前壁32、64分别具有:前内壁36、68;以及相对于前内壁36、68配置于前侧的前外壁34、66。此外,各轭杆96分别可转动地连结于前内壁36、68和后壁40、72,各第一翅片面46和各第二翅片面84分别形成于上壁30、62和前外壁34、66的上表面。即,上述前壁32、64是成为与各轭杆96的转动连结部的前内壁36、68和形成上述各翅片面46、84的前部的前外壁34、66的双层结构。由于前外壁34、66相对于前内壁36、68配置于前侧,因此能使朝向前侧向下倾斜的上述各翅片面46、84向宽度方向一方侧扩大(延长)。由此,由于能在宽度方向一方侧将上述各翅片面46、84的坡度设定得较平缓,因此能提高空气动力特性。
(空气动力解析)
接着,使用图33A~图38B对本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的空气动力解析结果进行说明。图33A~图33G、图34A~图34D、图36A~图38B是使用了计算机的空气动力解析图。另外,在图33A~图33G中,省略了刮板橡胶14和可动盖60的符号。在上述空气动力解析中,单独调节(改变)图17所示的纵肋位置P、间隙宽度G以及开口宽度E,并对产生于雨刮板10的升力进行了解析。首先,使用图33A~图33H,对伴随纵肋位置P的改变的升力的变化进行说明。
在图33A~图33G中,将间隙宽度G和开口宽度E设定成恒定,将纵肋位置P改变为P1~P7。纵肋位置P1~P7设定成P1<P2<P3<P4<P5<P6<P7的关系。上述纵肋位置P的改变和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的关系在图33H中用线图示出。在上述图33H中,用“△”表示纵肋位置P1~P7处的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关于这点,在图34E~图35D中也一样。
根据图33A~图33G可知,空间61内的压力在纵肋75的宽度方向前方变高,空间61内的压力在纵肋75的宽度方向后方变低。此外,根据上述图33A~图33H可知,当纵肋75配置于刮板橡胶14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的上方时,刮板橡胶14的升力减小效果提高。
接着,使用图34A~图34E,对伴随间隙宽度G的改变而产生的刮板橡胶14的升力的变化进行说明。在图34A~图34D中,将纵肋位置P和开口宽度E设定成恒定,将间隙宽度G改变为G1~G4。将间隙宽度G1~G4设定成G1<G2<G3<G4的关系。上述间隙宽度G的改变和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的关系在图34E中用线图示出。
根据图34A~图34E可知,间隙宽度G越小,空间61内的压力在纵肋75的宽度方向前方越高,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减小。
接着,使用图35A~图35D,对伴随纵肋位置P和间隙宽度G的改变而产生的刮板橡胶14的升力的变化进行说明。在图35A~图35D中,将开口宽度E设定为恒定。此外,在图35A中,将间隙宽度G设定成G1并改变纵肋位置P。同样地,在图35B中将间隙宽度G设定成G2,在图35C中将间隙宽度G设定成G3,在图35D中将间隙宽度G设定成G4,改变纵肋位置P。
根据图35A~图35D可知,当改变纵肋位置P和间隙宽度G时,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发生变化。
根据以上的空气动力解析,确认了以下内容。即,确认了:能通过改变空间61内(可动盖60内)的内部压力来调节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并且能通过改变流入空间61内的行驶风的量(气流量)和从空间61内流出的行驶风的量来调节空间61内的压力。
此外,确认了以下内容:与可动盖60不包括纵肋75的结构(参照图36A)相比,在可动盖60包括纵肋75的结构(参照图36B和图36C)中,能在可动盖60的内部使刮板橡胶14的上方成为高压。此外,确认了以下内容:由于纵肋75的宽度方向前方的压力比宽度方向后方高,因此为了使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上的宽度方向整个区域成为高压,使纵肋75配置于刮板橡胶14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的上方附近是有效的。
此外,确认了以下内容:与将间隙宽度G设定得较大的情况(参照图37B)相比,在将间隙宽度G设定得较小的情况下(参照图37A),纵肋75的宽度方向前方进一步高压。此外,确认了以下内容:与将开口宽度E设定得较小的情况(参照图38A)相比,在将开口宽度E设定得较大的情况(参照图38B)下,也能通过改变(增加)行驶风向空间61内的流入量来使纵肋75的宽度方向前方进一步高压,可知能调节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空间61的内压)。
(第一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轭杆96的后部侧的上表面(立壁部98B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主收容室48的后部侧的上表面和可动收容室86的后部侧的上表面接触的一对后侧加压部132、134,但是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像图39和图40所示的变形例那样,构成为在轭杆96的前部侧的上表面(板状部108A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主收容室48的前部侧的上表面和可动收容室86的前部侧的上表面接触的一对前侧加压部140、142。上述一对前侧加压部140、142相当于“加压部”。
根据上述变形例,来自雨刮臂12的按压力、来自拂拭面WS的反力等经由上述一对前侧加压部140、142在轭杆96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之间传递,因此能防止或者抑制上述力施加于轭杆96与主杆22和可动盖60的各转动连结部。由此,能使上述各转动连结部在轭杆96的高度方向上小型化。其结果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进一步将雨刮杆组件20(雨刮板10)的从拂拭面WS突出的突出高度抑制得较低。并且,由于上述前侧加压部140、142配置于刮板橡胶14的上方,因此能将来自雨刮臂12的按压力从上方(在前后方向上不偏移地)施加于刮板橡胶14。
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41中,用与图14对应的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200,图42中,用与图18对应的立体图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200具有的雨刮杆组件20的前端侧部分的结构。虽然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20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轭杆96的下表面突出形成有作为阻挡部的杆突条202。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雨刮杆组件2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变形例相同的结构。
上述杆突条202与轭杆主体部108一体成型,并从轭杆主体部108的下表面上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突出,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上述杆突条202配置成比刮板橡胶14靠前后方向的后侧,从宽度方向的后侧与刮板橡胶14与轭杆96之间的间隙97相对。上述杆突条202的宽度方向前端面配置成比刮板橡胶14的宽度方向后端面靠宽度方向后侧(参照图41的双点划线FS)。通过上述杆突条202来加强轭杆96,从而提高轭杆96的弯曲强度。另外,为了提高由杆突条202产生的轭杆96的加强效果,优选将突条202的宽度扩大到轭杆96的宽度方向后端面(参照图41的双点划线RS)。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轭杆96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突出的杆突条202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上述杆突条202将流入刮板橡胶14与轭杆96之间的间隙97内的行驶风阻挡在该间隙97内。由此,即使在由于轭杆96的存在而难以形成从可动盖60、主杆22的下表面突出的纵肋75的情况下,也能提高间隙97内的压力,因此能在轭杆96的下侧抑制刮板橡胶14的上浮。
并且,在比杆突条202靠近宽度方向的前侧即比轭杆96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靠前侧的位置,由于被杆突条202阻挡的行驶风使压力变高,因此与在轭杆96的宽度方向的前端侧形成有杆突条202的情况相比,能使上述较高的压力作用于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的较宽的范围。其结果是,提高了使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减小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杆突条202配置成比刮板橡胶14靠宽度方向的后侧。由此,在刮板橡胶14追随拂拭面WS的弯曲而上下移动时,可以使该上下移动不被杆突条202与刮板橡胶14的接触妨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杆突条202来加强轭杆96。由此,例如可以仅通过树脂构成轭杆96(省略金属部98)。
接着,使用图43A~图43C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200的空气动力解析结果进行说明。图43A是轭杆96不具有杆突条202的比较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图43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200的空气动力解析图,图43C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雨刮板200中,将杆突条202的突出量(上下方向尺寸)设定得较大状态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根据图43A~图43C确认了以下内容:通过在轭杆96设置杆突条202能提高刮板橡胶14与轭杆96之间的间隙97内的压力,并且通过将杆突条202的突出量设定得较大,能进一步减小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
(第三实施方式)
图44中,用与图14对应的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300,图45中,用与图44对应的剖视图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300中,在轭杆96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凹部304的例子。虽然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30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突出形成有作为阻挡部的橡胶突条302。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雨刮杆组件20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变形例相同的结构。
上述橡胶突条302与刮板橡胶14一体地成型,并从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突出。上述橡胶突条302在刮板橡胶104的长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延伸,也配置于轭杆96与刮板橡胶14之间的间隙97内。此外,在图45所示的例子中,在轭杆96的下表面的与橡胶突条30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能收容橡胶突条302的凹部30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之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突出的橡胶突条302配置于轭杆96与刮板橡胶14之间,并在刮板橡胶14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由此,能通过橡胶突条302阻挡流入间隙97内的行驶风,从而能提高间隙97内的压力。其结果是,能在轭杆96的下侧抑制刮板橡胶14的上浮。
并且,在比橡胶突条302靠近宽度方向的前侧即在比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靠前侧的位置,由于被橡胶突条302阻挡的行驶风使压力变高,因此与在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的前端侧形成有橡胶突条302的情况相比,能使上述较高的压力作用于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的较宽的范围。其结果是,提高了使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减小的效果。
此外,在图45所示的例子中,在轭杆96的下表面的与橡胶突条30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能收容橡胶突条302的凹部304。由此,在刮板橡胶14追随拂拭面WS的弯曲而上下移动时,可以使该上下移动不被橡胶突条302与轭杆96的接触妨碍。
接着,使用图46A~图46B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300的空气动力解析结果进行说明。另外,作为刮板橡胶14不具有橡胶突条302的比较例的空气动力解析图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图43A相同,图46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300的空气动力解析图,图46B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雨刮板300中,在轭杆96的下表面形成有凹部304时的空气动力解析图。根据图46A~图46B,确认了以下内容:通过在刮板橡胶14的上表面设置橡胶突条302,能提高刮板橡胶14与轭杆96之间的间隙97内的压力。此外,根据图46B确认了上述凹部304不会对产生于刮板橡胶14的升力产生影响。
接着,参照图47~图49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的空气动力特性进行说明。图4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的空气动力解析图,图48是第一比较例的雨刮板200的空气动力解析图,图49是第二比较例的雨刮板300的空气动力解析图。雨刮板200、300是以往的赛道结构的雨刮板。设于上述雨刮板200、300的轭杆(省略符号)的高度尺寸比设于雨刮板10的轭杆96的高度尺寸大。此外,在上述空气动力解析中,设定成雨刮板10的高度尺寸<雨刮板200的高度尺寸<雨刮板300的高度尺寸。
对于上述各雨刮板10、200、300,对将车辆行驶速度设定为200km/h时作用于各雨刮板的升力和阻力进行了解析。其结果是,对于升力和阻力均是雨刮板10<雨刮板200<雨刮板300,尤其是雨刮板10的升力非常小,是雨刮板200的1/7左右。根据上述空气动力解析,确认了在本实施方式的雨刮板10中,空气动力特性大幅度提高。
以上,虽然示出了几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此外,当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另外,2018年9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73730号公开、2018年9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76479号公开、2018年9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76480号公开、2018年9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79440号公开、以及2018年9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82682号公开的整体通过参照并入本说明书。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并入本说明书中,其公开程度如同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被具体且单独地记载的情况一样。

Claims (20)

1.一种雨刮杆组件,该雨刮杆组件把持用于对拂拭面进行拂拭的刮板橡胶,包括:
主杆,该主杆在长度方向中央部连结有雨刮臂的前端部,在长度方向两侧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第一翅片面,并且在长度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且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的主收容室;
一对可动盖,该一对可动盖以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为长边并在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两侧连续地配置,在与所述主杆相反的一侧设有把持所述刮板橡胶的把持部,在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宽度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第二翅片面,并且形成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且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的可动收容室;以及
一对轭杆,该一对轭杆以所述主杆和各所述可动盖的长度方向为长边,收容于各所述主收容室内和各所述可动收容室内,以能围绕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主杆和各所述可动盖,在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把持所述刮板橡胶的把持部,并且宽度方向的后部侧的高度尺寸比前部侧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杆具有金属制的金属部和设于所述金属部的外侧的树脂制的树脂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是树脂制的,
所述轭杆在所述树脂部处能转动地连结到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持部形成于所述树脂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杆在与上部侧相比前后方向上宽度变宽的下部侧,能转动地连结到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轭杆具有: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的板状部;以及从所述板状部的宽度方向后部侧向上侧突出的立壁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夹着所述立壁部并相对的一对相对壁。
8.如引用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6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部具有:
板状的板状部,该板状的板状部与所述轭杆的所述板状部对应地埋入所述树脂部且以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以及
立壁部,该立壁部与所述轭杆的所述立壁部对应地埋入所述树脂部,并从所述板状部的宽度方向后部侧向上侧突出。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轭杆的上表面朝向上侧突出形成有与所述主收容室的上表面和所述可动收容室的上表面接触的一对加压部。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各所述主收容室和各所述可动收容室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的凸部分别嵌入在所述轭杆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形成的四个凹部,使所述轭杆能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
11.如权利要求6、引用权利要求6的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杆的所述主收容室具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的第一开口部,
一对所述可动盖的所述可动收容室具有向所述拂拭面侧开口的第二开口部,
一对所述轭杆的所述板状部封闭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杆具有将各所述主收容室在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中央侧沿长度方向隔断的一对中央侧隔断壁。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盖具有在相对于所述轭杆与所述主杆相反的一侧将所述可动收容室沿长度方向隔断的外侧隔断壁。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分别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前壁和后壁;以及在宽度方向上将所述前壁的上端部和所述后壁的上端部连接的上壁,
各所述前壁分别具有前内壁以及从所述前内壁与所述上壁连续并朝向宽度方向一方侧形成的前外壁,
各所述轭杆分别能转动地连结于各所述前内壁和各所述后壁,
所述第一翅片面和所述第二翅片面相连地形成,所述第一翅片面形成于所述主杆的所述上壁的上表面和所述前外壁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翅片面形成于所述可动盖的所述上壁的上表面和所述前外壁的上表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各所述前内壁和各所述后壁的凹部和凸部的一方分别嵌入在所述轭杆的宽度方向前后的两面形成的四个凸部和凹部的另一方,使所述轭杆能转动地连结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
各所述前内壁具有:形成有所述凹部和凸部的一方的可挠部;以及比所述可挠部被加强的加强部,
在所述轭杆形成有以与所述加强部对应且能抵接于所述加强部的方式突出的前侧突起。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负载传递部,该负载传递部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与所述轭杆的各转动连结部分开设置,
所述负载传递部包括设于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的被卡合部以及设于所述轭杆的卡合部,通过所述被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的卡合来承受在所述主杆和所述可动盖与所述轭杆之间沿着这些构件的长度方向作用的负载。
17.一种雨刮板,具有:
刮板橡胶,该刮板橡胶用于拂拭车辆的拂拭面;以及
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雨刮杆组件,该雨刮杆组件通过设于一对所述可动盖和一对所述轭杆的各所述把持部来把持所述刮板橡胶。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雨刮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刮板橡胶配置于所述雨刮杆组件的下侧并被所述轭杆和所述可动盖把持,被向所述拂拭面按压,并且在与所述轭杆和所述可动盖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
所述雨刮板包括阻挡部,该阻挡部突出形成于所述可动盖的下表面、所述轭杆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刮板橡胶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并在所述雨刮杆组件的内部空间中沿所述刮板橡胶的长度方向延伸,阻挡流入各所述间隙中的至少一方的间隙内的行驶风的流出。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雨刮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挡部是从在所述刮板橡胶的长度方向观察时向上侧凹陷的所述可动盖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纵肋。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雨刮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肋配置于所述刮板橡胶的宽度方向的后端部的上方。
CN201980060996.6A 2018-09-18 2019-06-06 雨刮杆组件以及雨刮板 Pending CN1127395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3730 2018-09-18
JP2018173730A JP7131226B2 (ja) 2018-09-18 2018-09-18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18-176480 2018-09-20
JP2018176479A JP7131238B2 (ja) 2018-09-20 2018-09-20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18176480A JP7131239B2 (ja) 2018-09-20 2018-09-20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18-176479 2018-09-20
JP2018179440A JP7044021B2 (ja) 2018-09-25 2018-09-25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18-179440 2018-09-25
JP2018182682A JP7131257B2 (ja) 2018-09-27 2018-09-27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18-182682 2018-09-27
PCT/JP2019/022633 WO2020059221A1 (ja) 2018-09-18 2019-06-06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39584A true CN112739584A (zh) 2021-04-30

Family

ID=6988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0996.6A Pending CN112739584A (zh) 2018-09-18 2019-06-06 雨刮杆组件以及雨刮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0124B2 (zh)
CN (1) CN112739584A (zh)
DE (1) DE112019004654T5 (zh)
WO (1) WO20200592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211361A1 (de) 2022-10-26 2024-05-02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Wischblatt, Wischleisteneinheit und Versteifungselement für ein Wischblat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06288A1 (de) 1999-02-15 2000-08-17 Bosch Gmbh Robert Vorrichtung zum gelenkigen Verbinden eines Wischblatts für Scheiben von Kraftfahrzeugen mit einem Wischerarm
EP1597121B1 (de) 2003-02-21 2010-06-23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wischblatts sowie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und danach hergestelltes wischblatt
US7603742B2 (en) 2004-01-30 2009-10-20 Asmo Co., Ltd. Wiper blade and wiper system having the same
JP2005297940A (ja) * 2004-03-18 2005-10-27 Asmo Co Ltd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4316463B2 (ja) 2004-09-28 2009-08-19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08049785A (ja) 2006-08-23 2008-03-06 Asmo Co Ltd 車両用ワイパ
JP5367701B2 (ja) * 2008-09-29 2013-12-11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5545864B2 (ja) * 2010-10-15 2014-07-09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ワイパブレード
CN102582584B (zh) * 2011-01-14 2014-08-27 东莞鸿益雨刷有限公司 雨刷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4019218A (ja) 2012-07-13 2014-02-03 Asmo Co Ltd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5964719B2 (ja) 2012-10-19 2016-08-03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ワイパ用レバ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ワイパ用レバー
KR101426001B1 (ko) 2014-03-07 2014-08-05 에이디엠이십일 주식회사 와이퍼 블레이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32877A1 (en) 2022-02-03
WO2020059221A1 (ja) 2020-03-26
US11560124B2 (en) 2023-01-24
DE112019004654T5 (de) 2021-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33658B2 (en) Wiper connector for vehicle
US8347450B2 (en) Wiper blade
KR100595354B1 (ko) 자동차의 윈도우용 와이퍼 블레이드와 와이퍼 암의 피봇 연결 장치
JP4202940B2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KR100868798B1 (ko) 자동차 유리 세척용 블레이드 조립체
KR101602961B1 (ko) 유리창용 와이퍼장치
US10293791B2 (en)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US9003598B2 (en) Wiper blade and vehicle wiper device
US10449912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KR101790384B1 (ko) 윈드스크린 와이퍼 장치
JP5554532B2 (ja) フロントガラス用ワイパーアーム
CN112739584A (zh) 雨刮杆组件以及雨刮板
JP5056681B2 (ja) ワイパーブレード
EP2621773B1 (en) A windscreen wiper device
JP7131239B2 (ja)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WO2014002863A1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5840443B2 (ja) ワイパ装置
JP7131257B2 (ja)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JP7131238B2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7131226B2 (ja)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JP7044021B2 (ja) ワイパレバーアッセンブリ及びワイパブレード
JP5300383B2 (ja) 車両用ワイパ装置
CN108688621B (zh) 刮水装置
JP2006044475A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JP2011201493A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