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26158B -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26158B
CN112726158B CN202011536315.XA CN202011536315A CN112726158B CN 112726158 B CN112726158 B CN 112726158B CN 202011536315 A CN202011536315 A CN 202011536315A CN 112726158 B CN112726158 B CN 1127261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condensate
air
liquid
colum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363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26158A (zh
Inventor
周震东
张伟
苗雨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5363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7261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726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26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26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261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4Condensing arrange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冷凝器的上端形成有进液口,冷凝器的下端形成有出液口。冷凝器内形成有多个相互隔离的冷凝液流道和多个相互隔离的风道,冷凝液流道和风道相互隔离,每一冷凝液流道连通进液口和出液口,每一风道均贯通冷凝器的相对两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冷凝液与气流的换热面积大,换质能力增强,烘干相同衣物的时间变短,冷凝水用量减少。同时冷凝器中的气流和冷凝液不直接接触,避免了冷凝器中流出的气流中携带有冷凝液的现象,烘干相同衣物需要的时间变短,冷凝水用量减少,节约了用水的同时也缩短了干衣时间。此外,各冷凝液流道内的冷凝液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具有更好的冷凝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衣物洗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以滚筒洗烘一体机为例,其烘干过程工作原理如下:干燥热空气进入滚筒内将衣物中的水分蒸发为水蒸汽,水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湿热空气,湿热空气排出滚筒后进入冷凝器,与冷凝器中的冷凝水交换热量,将湿热空气中水蒸汽冷凝成水,凝结成的水混合到冷凝水中,经排水管道排出,被冷凝后的湿热空气又变为相对干燥的冷空气,经加热管加热再次进入滚筒内,如此完成一个空气循环。重复多次循环过程,直至达到衣物烘干,结束整个过程。
相关技术中,冷凝器只有一个空腔,气流和冷凝液在空腔内接触,气流和冷凝液的传热面积较小,且从冷凝器中流出的冷空气可能会携带有冷凝液,造成冷凝液的换质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提升换热效果的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用于衣物处理设备,所述冷凝器的上端形成有进液口,所述冷凝器的下端形成有出液口,所述冷凝器内形成有多个相互隔离的冷凝液流道和多个相互隔离的风道,所述冷凝液流道和所述风道相互隔离,每一所述冷凝液流道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每一所述风道均贯通所述冷凝器的相对两端。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风道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端,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端。
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风道平行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冷凝液流道平行设置;和/或,所述冷凝液流道和所述风道平行设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凝器的底端面呈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相适配的弧形面。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凝器内形成有分液腔,所述分液腔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入水口均形成于所述分液腔对应的壁面上,从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分液腔的冷凝液能够经由各所述入水口流入与各所述入水口对应的各个所述冷凝液流道。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凝器内形成有集液腔,所述集液腔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出水口均形成于所述集液腔对应的壁面上,所述集液腔能够汇集来自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冷凝液并将汇集的冷凝液从所述出液口排出。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集液腔对应的底壁面为倾斜面,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倾斜面的最低位置处,以使得所述倾斜面能够将汇集的冷凝液引导至所述出液口。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凝器包括柱体,各所述风道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柱体,各所述冷凝液流道密闭地设置于所述柱体内,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柱体的周向表面。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凝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环绕在所述柱体顶侧的边缘处,来自各所述风道中的气体经所述筒体流出所述冷凝器。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筒体的上端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卡槽,所述卡槽环绕在所述筒体顶端的边缘处。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柱体包括柱本体和第一端盖;各所述风道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柱本体,各所述冷凝液流道至少贯穿所述柱本体的上端;所述第一端盖盖合在所述柱本体的顶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分液腔,各所述风道密封地穿过所述分液腔和所述第一端盖,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分液腔对应的所述柱本体上,从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分液腔的冷凝液能够流入各个所述冷凝液流道。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柱体包括柱本体和第二端盖,各所述风道贯穿所述柱本体沿上下方向的相对两端,各所述冷凝液流道至少贯穿所述柱本体的下端;所述第二端盖盖合在所述柱本体的底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集液腔,各所述风道密闭地穿过所述集液腔和所述第二端盖,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集液腔对应的所述柱本体上,从所述集液腔能够汇集来自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冷凝液并使得汇集的冷凝液从上所述出液口排出。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端盖的下表面呈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相适配的弧形面;和/或,所述第二端盖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倾斜面的最低位置处,以使得所述倾斜面能够将汇集的冷凝液引导至所述出液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筒体组件、导风装置、导液管以及上述任一的冷凝器;所述筒体组件设置有衣物处理腔、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风道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导风装置连通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进气口;所述导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接以向所述冷凝器导入冷凝液。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冷凝器的底端面呈与所述筒体组件的外筒的外表面相适配的弧形面,以使所述冷凝器贴合在所述外筒的周向外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器形成有多个相互隔离的风道和多个相互隔离的冷凝液流道,且风道与冷凝液流道相互隔离,因此,湿热气流流经风道的过程中,与冷凝液的换热面积较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冷凝液与风道的换热系数和换热面积,也就使得总换热量显著变大,从湿热气流中冷凝出的水变多,换质能力增强,冷凝效率提高,且气流中不会携带有冷凝液,烘干相同衣物需要的时间变短,冷凝水用量减少,节约了用水的同时也缩短了干衣时间。此外,由于冷凝液流道有多个,且冷凝液流入各冷凝液流道内时的温度相同,各冷凝液流道内的冷凝液与风道中的湿热气流同步换热,冷凝液从上往下流动的过程中,温升大致相同。因而各冷凝液流道内的冷凝液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对各风道内的湿热气流的冷凝效果也较为均匀。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具有较好的冷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的剖视图,其中虚线和箭头示意气流循环路径和方向;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图5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8为图5中E-E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冷凝器1;柱体11;柱本体111;进液口111a;出液口111b;冷凝液流道111c;风道112;进风口112a;出风口112b;第一端盖113;分液腔113a;第一筋板113b;第二端盖114;集液腔114a;第二筋板114b;筒体12;卡槽12a;筒体组件2;内筒21;外筒22;导风装置3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上”、“下”、“顶”、“底”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5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1,请参阅图3、图5和图6,冷凝器1的上端形成有进液口111a,冷凝器1的下端形成有出液口111b,冷凝器1内形成有多个相互隔离的冷凝液流道111c和多个相互隔离的风道112,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相互隔离,也就是说,流经冷凝液流道111c的冷凝液不会进入风道112中,流经风道112中的气流也不会进入冷凝液流道111c内,任意一个冷凝液流道111c中的冷凝液不会窜流至其他冷凝液流道111c中,任意一个风道112中的气流不会窜流至其他风道112中。每一冷凝液流道111c连通进液口111a和出液口111b,每一风道112均贯通冷凝器1的相对两端。具体地,冷凝液从进液口111a进入冷凝液流道111c内,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上而下流动后从出液口111b排出;每一风道112形成有进风口112a和出风口112b,气流从风道112的进风口112a进入冷凝器1内,流经风道112后从出风口112b排出,气流和冷凝液在冷凝器1内进行热交换,即冷凝液和气流之间进行传导传热。
冷凝液的具体成分不限,可以是水、也可以其他类型的液体。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以冷凝液为冷凝水为例进行描述。
冷凝器1用于对湿热气流进行除湿降温,具体地,湿热气流从进风口112a进入风道112内,湿热气流与冷凝液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液吸收湿热气流的热量,湿热气流中的水蒸汽因降温从气流中析出并凝结成水珠,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风道112向下流动,最终流出冷凝器1。如此,达到对湿热气流除湿降温的效果,使得从出风口112b排出的气流为经过降温除湿后的相对低温干燥的气流。需要说明的是,低温干燥气流是相对湿热气流而言的,低温干燥气流的温度比湿热气流的温度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低温可以是室温。
根据热传递的传热公式,总换热量Q=h*A*τ*ΔT,其中,Q为总换热量,h为换热系数,A为换热面积,ΔT为气流和冷凝水的温差的绝对值,τ为换热时间。现有技术中,冷凝器中的气流和冷凝液在同一个空腔内进行对流传热,流入冷凝器中的气流有一股,气流整体与冷凝液接触面小,换热面积A就小,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总换热量Q较小,则从湿热气流中冷凝出的水蒸汽就少,换质比较弱,冷凝效率不高,烘干同样的衣物就需较长的时间,相应的,也需要大量冷凝水,耗水耗时。此外,现有技术中由于冷凝水和气流没有隔离,气流的流动可能会带走部分冷凝液,进一步影响了干衣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器1,多个风道112将流入冷凝器1中的气流分成多道,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将流入冷凝器1中的冷凝液分成多道,风道112和冷凝液流道111c相互隔离,提高了冷凝液和气流之间的换热面积A,进而提高了冷凝液与气流之间总换热量Q。又由于风道112和冷凝液流道111c相互隔离,气流和冷凝液不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冷凝器1中流出的气流中携带有冷凝液的现象,提高了冷凝器1对气流的干燥效果。此外,由于各冷凝液流道111c相互隔离,因此,在垂直于冷凝器1高度方向的任意横截面中,冷凝夜的温度分布相对均匀,进而对各风道112内的湿热气流的冷凝效果也较为均匀,如此,使得从各风道排出的干燥气流的温度分布也相对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器1可以用于任何适当的场合。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以冷凝器1应用于衣物处理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请参阅图1和图2,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筒体组件2、导风装置3、导液管(未示出)以及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器1。筒体组件2设置有衣物处理腔、进气口以及出气口,出气口与进风口112a连通,导风装置3连通冷凝器1的出风口112b和衣物处理腔的进气口,导液管的一端与进液口111a连接以向冷凝器1导入冷凝液,导液管的另一端可以与自来水出水口连接,将自来水作为冷凝液;也可以与冷凝水收集槽连接,将回收的冷凝水作为冷凝液;还可以是其他方式,在此不做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导风装置3内配置有风机和加热器。
衣物处理设备的干衣过程中:导风装置3将干燥热气流经进气口导入衣物处理腔内,在衣物处理腔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为湿热气流,湿热气流依次经出气口和进风口112a后进入冷凝器1中,经冷凝器1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并从出风口112b处进入导风装置3内,经加热器加热后形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再次进入衣物处理腔,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需要说明的是,从湿热气流中冷凝出来的水珠可以顺流而下流入筒体组件2的排水通道中。
本申请中的衣物处理设备,冷凝器的冷凝效率较高,烘干相同衣物需要的时间缩短,冷凝水的用量减少,节约用水的同时也缩短了干衣时间。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筒体组件2包括内筒21和外筒22,内筒21转动地设置于外筒22内,上述冷凝器1与外筒22连接。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图7和图8,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交错布置,即每一风道112的相邻位置至少布置有一个冷凝液流道111c,以使得每个风道112中的湿热气流都能够与相邻的冷凝液流道111c中的冷凝液进行热交换,提高冷凝液与湿热气流之间的换热效率。
具体地,冷凝器1中的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之间交错布置的方式有多种,在此不作限制。比如,在冷凝器1垂直于风道112方向的截面上,风道112可以呈多层环状阵列分布,或者,风道112在截面上呈矩形阵列分布等。当风道112呈多层环形阵列分布时,冷凝液流道111c可以布置在同一环层的相邻两风道112之间,也可以呈环形地布置在相邻两环层的风道112之间,呈环形布置的冷凝液流道111c的间距和分布位置也多种,视具体情况而定。此外,风道112还可以分布为多行或者多列,相邻两行或者两列之间的风道112错开布置,此时冷凝液流道111c可以设置在同一行或者列的相邻两风道11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相邻行或者列的两风道112之间。冷凝液流道111c可以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风道112之间,还可以每隔两个或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布置一个风道112。
示例性地,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围绕单个风道112布置,如此能够便于对风道112内的气流进行更充分地换热。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7和图8,风道112在冷凝器1沿垂直于风道112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上呈矩形阵列分布,冷凝液流道111c设置在相邻的四个风道112形成的四边形的中心位置。如此设置可以充分利用风道112排列间隙,使得冷凝器1结构紧凑;且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均匀环绕在风道112的四周,有利于提高二者之间的换热系数h。此外,在冷凝器1的横截面积一定的前提下,这样的布局方式,更有利于风道112和冷凝液流道111c的排布,实现二者之间较大的换热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2a位于冷凝器1的下端,出风口112b位于冷凝器1的上端,此时,气流的流向与冷凝液的流向相反。另一实施例中,进风口112a位于冷凝器1的上端,而出风口112b位于冷凝器1的下端,此时,气流的流向与冷凝液的流向相同。可以理解的是,进风口112a和出风口112b的设置位置并不局限于此。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进风口112a位于冷凝器1的下端,出风口112b位于冷凝器1的上端。可以理解的是,冷凝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冷凝器1的上端流向下端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气流进行热交换,因此,流入冷凝器1中的冷凝液的温度逐渐升高,到出液口111b处冷凝液的温度达到最高。气流从冷凝器1的下端流向上端,而冷凝液从冷凝器1的上端流向下端,流入冷凝器1中的气流首先与温度较高的冷凝液进行热交换,温度降低一部分后,部分水蒸汽冷凝为水珠。在流出冷凝器1之前与温度较低的冷凝液进行热交换,温度再次降低,水蒸汽继续冷凝为水珠,从而有利于气流中的水蒸汽更多地冷凝为水珠。也就是说,气流的流向与冷凝液的流向相反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凝液和气流之间热交换的效率。
多个风道112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呈相同的或者变化的角度交叉设置,比如,多个风道112呈螺旋方式设置。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多个风道112平行设置,以使得冷凝器1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呈相同的或者变化的角度交叉设置,比如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呈螺旋方式设置。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平行设置,以使得冷凝器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c可以平行设置,也可以呈相同的或者变化的角度交叉设置。一实施例中,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平行设置,有利于二者在冷凝器1内的排布,提高冷凝器1结构的紧凑性。
冷凝器1的底端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有一定的弧度。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冷凝器1的底端面呈与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22相适配的弧形面。此时,冷凝器1完全位于外筒22的外部,冷凝器1的底端面与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22的外表面适配,以使冷凝器1安装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22上后,二者保持良好的配合,结构紧凑。
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与进液口111a的连通方式不限。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和图6,冷凝器1内形成有分液腔113a,分液腔113a与进液口111a连通,各冷凝液流道111c的入水口均形成于分液腔113a对应的壁面上,从进液口111a进入分液腔113a的冷凝液能够经由各入水口流入与各入水口对应的各个冷凝液流道111c。具体地,冷凝液经过进液口111a流入分液腔113a,再经各冷凝液流道111c的入水口流入各冷凝液流道111c,分液腔113a能够缓存来自进液口111a的冷凝液,使得冷凝液能够相对均匀地流入各冷凝液流道111c,使得冷凝液在冷凝器内相对均匀地分布,提升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分液腔113a的具体形状不限,只要能够连通进液口111a和各冷凝液流道111c的入水口即可。此外,风道112会密封地穿过分液腔113a,以贯穿冷凝器1的相对两端。
多个冷凝液流道111c与出液口111b的连通方式不限。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冷凝器1内形成有集液腔114a,集液腔114a与出液口111b连通,各冷凝液流道111c的出水口均形成于集液腔114a对应的壁面上,集液腔114a能够汇集来自各冷凝液流道111c的冷凝液并使得汇集的冷凝液从出液口111b排出。具体地,进入冷凝器内的冷凝液经各冷凝液流道111c的出水口流到集液腔114a内,在集液腔114a内汇合,再经出液口111b排出冷凝器1。设置集液腔114a更有利于冷凝液的汇集并排出冷凝器1。
集液腔114a的具体形状不限,只要能够使汇集到的冷凝液流向出液口111b即可,此外,风道112会密封地穿过集液腔114a,以贯穿冷凝器1的相对两端。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5和图6,集液腔114a对应的底壁面为倾斜面,出液口111b位于倾斜面的最低位置处,以使倾斜面能够将汇集的冷凝液引导至出液口111b。具体地,冷凝液进入集液腔114a后,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集液腔114a的底壁面向下流动,而由于出液口111b位于倾斜面的最低位置处,集液腔114a内的冷凝液在倾斜面的引导下最终流向出液口111b,并从出液口111b排出,如此,有利于集液腔114a内冷凝液的流出,防止冷凝液积聚在冷凝器1内而影响冷凝液与气流的热交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集液腔114a的底壁面可以是向下倾斜的平面,也可以是具有一定曲率的曲面,还可以是带有沟壑的曲面,在此不作限定,只需使得集液腔114a内的水可以在底壁面的导流作用下流向出液口111b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冷凝器1的结构及其形成方式不限。比如,冷凝器1可以是柱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的多面体。冷凝器1可以是由各个零部件通过卡接、焊接等方式连接成一个整体,也可以是一体注塑成型。
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冷凝器1包括柱体11,各风道112沿上下方向贯穿柱体11,各冷凝液流道111c密闭地设置于柱体11内,进液口111a以及出液口111b设置于柱体11的周向表面,如此,避免进液口111a以及出液口111b干涉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也便于在柱体11中紧凑地布置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
柱体11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不限,可以是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至图8,柱体11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即柱体11为圆柱形,各风道112在圆柱形柱体11的圆形横截面上均匀分布,冷凝液流道111c与风道112间隔均匀分布,且冷凝液流道111c与风道112在柱体11横截面上的形状也呈圆形,在柱体11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布置更多数量的冷凝液流道111c与风道112,各风道112和各冷凝液流道111c的流通能力更强;此外还能使得冷凝器1中的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排布的更加紧密,提高了冷凝器1结构的紧凑性。
一实施例中,冷凝器1包括筒体12,筒体12环绕在柱体11顶侧的边缘处,来自各风道112中的气流经筒体12流出冷凝器1。各风道112中流出的气流在筒体12内混合,以提升进入上述的导风装置3的气流的温度和流速的均匀性。筒体12可以与柱体11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卡接、焊接等方式连接在柱体11上,通过设置筒体12,便于冷凝器1安装在导风装置3上。
一实施例中,筒体12的上端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卡槽12a,卡槽12a环绕在筒体12顶端的边缘处。通过设置卡槽12a,导风装置3可以卡在卡槽12a中并支撑在冷凝器1上,便于冷凝器1的安装。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避免漏风,可以在卡槽12a中设置密封圈,以提升导风装置3和冷凝器1的连接处的密封性。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柱体11包括柱本体111,各风道112贯穿柱本体111沿上下方向的相对两端,各冷凝液流道111c至少贯穿柱本体111的上端。也就是说,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均裸露于柱体11的顶表面。
一实施例中,柱体11还包括第一端盖113,第一端盖113盖合在柱本体111的顶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分液腔113a,各风道112密封地穿过分液腔113a和第一端盖113,进液口111a设置于分液腔113a对应的柱本体111上。该实施例中,柱本体111和第一端盖113为分体式结构,例如,两者各自通过注塑成型。第一端盖113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柱本体111连接,也可以通过微波焊等方式与柱本体111连接,需要保证第一端盖113与柱本体111连接的密封性,防止气流经二者的连接处流入冷凝液流道111c,避免漏风。
该实施例中,柱本体111和第一端盖113的结构形式,既便于形成分液腔113a,又能够降低冷凝器的制造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一端盖113盖合在柱本体111上后形成的分液腔113a与风道112隔离,以便风道112穿过分液腔113a,第一端盖113的内表面和/或柱本体111的顶表面形成有多个环状的第一筋板113b,每个风道112的周围均有密封地环绕设置第一筋板113b,以在分液腔113a中隔离出风道112。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筋板113b可以形成在柱本体111上,也可以形成在第一端盖113上,还可以一部分形成在第一端盖113上,另一部分形成在柱本体111上,在此不作限制。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和图6,柱体11包括第二端盖114,各冷凝液流道111c至少贯穿柱本体111的下端,也就是说,冷凝液流道111c和风道112均裸露于柱体11的底表面。第二端盖114盖合在柱本体111的底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集液腔114a,各风道112密闭地穿过集液腔114a和第二端盖114,出液口111b设置于集液腔114a对应的柱本体111上。该实施例中,柱本体111和第二端盖114为分体式结构,例如,两者各自通过注塑成型。柱本体111和第二端盖114的结构形式,既便于形成集液腔114a,又能够降低冷凝器1的制造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示例性地,第二端盖114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柱本体111连接,也可以通过微波焊等方式与柱本体111连接,需要保证第二端盖114与柱本体111连接的密封性,防止气流经二者的连接处流入冷凝液流道111c,避免漏风。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第二端盖114盖合在柱本体111上后形成的集液腔114a与风道112隔离,以便风道112穿过集液腔114a,第二端盖114的内表面和/或柱本体111的底表面形成有多个环状的第二筋板114b,每个风道112的周围均有密封地环绕设置第二筋板114b,以在集液腔114a中隔离出风道112。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筋板114b可以形成在柱本体111上,也可以形成在第二端盖114上,还可以一部分形成在第二端盖114上,另一部分形成在柱本体111上,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盖113和第二端盖114的形状不作限定,只需能够与进液口111a或者出液口111b连通,同时连通冷凝液流道111c,而二者与柱本体111的连接处具有一定的密封性。
可以理解的是,柱体11同时包括第一端盖113和第二端盖114的实施例中,各冷凝液流道111c贯穿柱本体111的上下两端。
根据冷凝器1与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22的安装方式,冷凝器1的底端面的形状也不同,当冷凝器1的下端以插入外筒22的方式安装在外筒22上时,冷凝器1的底端面可以是任意合适的形状,而当冷凝器1的底端面以贴合的方式安装在外筒22的外表面时,需要设置冷凝器1底端面的形状与外筒22的外形相适配。在柱体11包括第二端盖114的实施例中,冷凝器1的底端面为第二端盖114的下表面。具体地,一实施例中,第二端盖114的下表面呈与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22相适配的弧形面,以将冷凝器1安装在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22上后,二者保持良好的贴合性。
为了使第二端盖114有效地将冷凝液引导至出液口111b,一实施例中,第二端盖114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出液口111b位于倾斜面的最低位置处,以使得倾斜面能够将汇集的冷凝液引导至出液口111b。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盖114的上表面即为集液腔114a对应的底壁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端盖114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时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下表面的形状与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22适配即可。也就是说,第二端盖11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形状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因此,第二端盖114的壁厚并不一定是均匀的。
冷凝器1可以设置于外筒22外侧的任何适当的位置,例如在衣物处理设备为波轮式衣物处理设备时,冷凝器1可以设置于筒体组件2沿周向的任意一侧。
在衣物处理设备为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的实施例中,冷凝器1可以设置于筒体组件2沿内筒21轴向的后侧,也可以设置在内筒周向的外部。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和图2,冷凝器1的底端面呈与筒体组件2的外筒22的外表面相适配的弧形面,以使冷凝器贴合在所述外筒的周向外表面,如此使得衣物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其中,内筒21可以是无孔式内筒21或有孔式内筒21。当内筒21为有孔式内筒21时,依靠外筒22盛水,当内筒21为无孔式内筒21时,依靠内筒21自身盛水,也就是说,内筒21内既能够盛水又能够容纳衣物,在洗涤过程中,内筒21内的水不会进入外筒22内,在排水过程中,会通过外筒22排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干衣机、洗干一体机等,在此不做限制。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也可以是波轮式衣物处理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冷凝器,用于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上端形成有进液口,所述冷凝器的下端形成有出液口,所述冷凝器内形成有多个相互隔离的冷凝液流道和多个相互隔离的风道,所述冷凝液流道和所述风道相互隔离,每一所述冷凝液流道连通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每一所述风道均贯通所述冷凝器的相对两端,所述风道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下端,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风道平行设置;和/或,多个所述冷凝液流道平行设置;和/或,所述冷凝液流道和所述风道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底端面呈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相适配的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内形成有分液腔,所述分液腔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入水口均形成于所述分液腔对应的壁面上,从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分液腔的冷凝液能够经由各所述入水口流入与各所述入水口对应的各个所述冷凝液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内形成有集液腔,所述集液腔与所述出液口连通,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出水口均形成于所述集液腔对应的壁面上,所述集液腔能够汇集来自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冷凝液并将汇集的冷凝液从所述出液口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腔对应的底壁面为倾斜面,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倾斜面的最低位置处,以使得所述倾斜面能够将汇集的冷凝液引导至所述出液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
柱体,各所述风道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柱体,各所述冷凝液流道密闭地设置于所述柱体内,所述进液口以及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柱体的周向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环绕在所述柱体顶侧的边缘处,来自各所述风道中的气流经所述筒体流出所述冷凝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上端形成有开口朝上的卡槽,所述卡槽环绕在所述筒体顶端的边缘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包括:
柱本体,各所述风道贯穿所述柱本体沿上下方向的相对两端,各所述冷凝液流道至少贯穿所述柱本体的上端;
第一端盖,所述第一端盖盖合在所述柱本体的顶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分液腔,各所述风道密封地穿过所述分液腔和所述第一端盖,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分液腔对应的所述柱本体上,从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分液腔的冷凝液能够流入各个所述冷凝液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包括:
柱本体,各所述风道贯穿所述柱本体沿上下方向的相对两端,各所述冷凝液流道至少贯穿所述柱本体的下端;
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盖合在所述柱本体的底端以在两者之间形成集液腔,各所述风道密闭地穿过所述集液腔和所述第二端盖,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集液腔对应的所述柱本体上,所述集液腔能够汇集来自各所述冷凝液流道的冷凝液并使得汇集的冷凝液从所述出液口排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的下表面呈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外筒相适配的弧形面;和/或,
所述第二端盖的上表面为倾斜面,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倾斜面的最低位置处,以使得所述倾斜面能够将汇集的冷凝液引导至所述出液口。
13.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冷凝器;
筒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设置有衣物处理腔、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风道的进风口连通;
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连通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进气口;
导液管,所述导液管与所述进液口连接以向所述冷凝器导入冷凝液。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底端面呈与所述筒体组件的外筒的周向表面相适配的弧形面,所述冷凝器贴合在所述外筒的周向外表面。
CN202011536315.XA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112726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36315.XA CN112726158B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36315.XA CN112726158B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26158A CN112726158A (zh) 2021-04-30
CN112726158B true CN112726158B (zh) 2022-08-26

Family

ID=75604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36315.XA Active CN112726158B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72615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6479A (zh) * 2019-10-15 2020-01-07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56479A (zh) * 2019-10-15 2020-01-07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26158A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3179564A1 (zh)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WO2023179573A1 (zh) 一种冷凝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
WO2023179568A1 (zh)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04334788A (zh) 衣物干燥机
EP2638202B1 (en) Thermoelectric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CN109989240B (zh) 烘干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112726158B (zh)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07447471A (zh) 热泵系统的基座和用于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的热泵系统
CN109989241B (zh) 烘干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110670325B (zh) 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0656479B (zh) 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装置
CN210764925U (zh) 一种污泥干燥系统
WO2015070897A1 (en)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CN210031236U (zh) 烘干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洗衣机
CN217479803U (zh) 一种除湿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7127825U (zh)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06676859A (zh) 换热器清洗喷头、热泵干衣机清洗装置和热泵干衣机
CN114687176B (zh) 外筒组件、干衣设备
CN114775249B (zh) 衣物处理装置冷凝组件和洗干机
CN217758034U (zh) 一种冷凝风道结构及包含其的洗干机
WO2023010767A1 (zh) 冷凝器及具有其的衣物处理设备
CN104976827B (zh)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CN220767488U (zh) 一种底座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9621462U (zh) 冷凝装置、外桶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10735307B (zh) 一种蒸发器组件及干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