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76827B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76827B CN104976827B CN201410139421.2A CN201410139421A CN104976827B CN 104976827 B CN104976827 B CN 104976827B CN 201410139421 A CN201410139421 A CN 201410139421A CN 104976827 B CN104976827 B CN 1049768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
- shell
- heat exchanger
- header
- exchanger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微通道蒸发器、微通道冷凝器以及位于外部的壳体。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若干第一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管接触的第一翅片。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若干第二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接触的第二翅片。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为多层蒸发器,其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换热芯以及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流通管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上的第一流通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第二流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的第一换向部。所述壳体设有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一换向部的遮挡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泵系统通常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以及蒸发器,其中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被统称为换热器。
某些现有的洗衣机或者洗衣干衣机中利用上述热泵系统对空气进行加热,然后将湿衣物进行烘干。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管翅式的蒸发器与冷凝器。
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何较好的对空气进行导向以减少绕过所述换热器而不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减少漏风的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热器组件,其包括微通道蒸发器、微通道冷凝器以及承载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壳体,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的若干第一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管接触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一微通道腔体;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的若干第二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接触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二微通道腔体;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为多层蒸发器,其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换热芯以及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流通管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上的第一流通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第二流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的第一换向部,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一换向部的遮挡壁。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换向部为未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的第三无翅片区,所述遮挡壁设有若干用以让少量空气穿过的风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遮挡壁包括第二遮挡壁,所述第二遮挡壁设置于或者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为多层冷凝器,其包括第三换热芯以及第四换热芯,所述第二流通管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芯上的第三流通部、连接于所述第四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换热芯上的第四流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流通部与所述第四流通部的第二换向部;所述第一换向部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顶部,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底部,所述第二换向部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一侧,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另一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通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通管横向设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组装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共同收容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第二换向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为下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为上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以及自所述底壁的另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壳体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壁以及自所述顶壁的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对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对应,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四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板及卡持槽,所述导向板插入并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卡持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流通部包括未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的第一无翅片区,所述第二流通部包括未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的第二无翅片区,所述遮挡壁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一、第二无翅片区的第一遮挡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在除湿设备中的应用,所述除湿设备设有热泵系统,所述换热器组件为上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连接于所述热泵系统中,所述除湿设备利用所述换热器组件对放置在所述除湿设备中的湿物品进行除湿、烘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在所述壳体上设置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一换向部的遮挡壁,从而避免了空气直接穿过该第一换向部而减小换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换热系统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外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中下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换热器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4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其中挡风片安装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第一边板与壳体的第二、第四侧壁之间。
图7是图6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其中未安装所述挡风片。
图8是图4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分离。
图9是图4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发明的换热器组件在去除第二壳体后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微通道蒸发器与微通道冷凝器的右视图。
图12是图10中微通道蒸发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微通道冷凝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图10中微通道蒸发器旋转某一角度后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中隔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第一流通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第二流通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第一壳体与毛细管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互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第一壳体与毛细管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相互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第一壳体与干燥过滤器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图22中的第一壳体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5是图24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6是第一壳体与微通道蒸发器配合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27是第一壳体于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8是第一壳体于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装前的立体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画圈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揭示了一种换热系统,其包括外壳200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200内的换热器组件100。所述外壳200包括进口端201以及出口端20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端202与所述进口端201相互垂直。所述外壳200包括上壳203、下壳204以及位于所述上、下壳203、204之间的安装空间205。请参图3所示,所述下壳204设有向上凸伸入所述安装空间205内的定位肋206,从而便于与所述换热器组件100进行安装定位。
请参图3至图9所示,所述换热器组件100包括微通道蒸发器1、微通道冷凝器2以及承载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壳体3。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间隔设置且沿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排列。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靠近所述进口端201,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靠近所述出口端202。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可以是单层换热器或者多层换热器。所述多层换热器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换热芯。
请参图10至图12所示,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包括第一集流管11、第二集流管12、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的若干第一流通管13、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管13接触的第一翅片14。所述第一翅片14与所述第一流通管13的接触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用胶水粘贴或者表面接触等方式。请参图16所示,所述第一流通管13设有相互隔开且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一微通道腔体130。由于微通道技术对换热器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能够理解的,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翅片14呈波纹状,其固定(例如焊接或者粘贴)于相邻的两根第一流通管13之间,用以增强与空气的换热,提升换热性能。本发明中的微通道蒸发器1相较于管翅式的蒸发器具有性能优、体积小、重量轻等诸多优点。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为多层蒸发器,其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设置的第一换热芯110以及第二换热芯120。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换热芯均包括集流管、部分第一流通管13及部分第一翅片14。具体地,所述第一流通管13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1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110上的第一流通部131、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12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120上的第二流通部13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流通部131与所述第二流通部132的第一换向部133。所述第一翅片14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流通部131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二流通部132之间,以加强换热。位于同一换热芯上的相邻的两个第一翅片14之间彼此是隔开的。请参图9及图12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通部131靠近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部位为第一无翅片区134,即该部位未与所述第一翅片14相连。所述第二流通部132靠近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部位为第二无翅片区135,即该部位未与所述第一翅片14相连。另外,所述第一换向部133为第三无翅片区136,即该部位未与所述第一翅片14相连。请参图1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约表示,所述第一翅片14仅显示出了两端,但是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翅片14对应于所述第一流通部131与所述第二流通部132的区域是连贯的。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同一根所述第一流通管13上的所述第一流通部131、第二流通部132以及第一换向部133是由一根扁管经过折弯形成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通部131、第二流通部132以及第一换向部133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元件装配结合起来的。例如,所述第一换向部133是后续组装在所述第一、第二流通部131、132的一端,以起到转接作用。所述第一换向部133的含义是制冷剂在此处改变流向。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通管13为扁管,且呈竖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竖向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竖直设置,也包括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设置,即凡是能够使空气中的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第一流通管13及/或所述第一翅片14的端部向下排出,均在“竖向设置”的范围内。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流通部131及所述第二流通部132大致呈竖直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11及所述第二集流管12大致呈水平布置。由于制冷剂进入所述蒸发器1时为气、液两相,上述布置能够提高制冷剂在扁管中的分配均匀性,较好的抑制气、液两相的分离。另外,上述布置也便于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第一、第二流通部131、132向下流动,以利于排水。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排列。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呈圆柱形,以提升爆破压力。所述第一换向部133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顶部,所述第一集流管11及/或第二集流管12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底部。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均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底部。
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还包括位于两侧的若干第一边板15,所述第一边板15与相邻的第一流通管13之间也设有所述第一翅片14。具体地,所述第一边板15与所述第一、第二流通部131、132之间设有若干第一翅片14。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设有第一让位空间150。请参图12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让位空间150位于所述第一边板15的上方,且靠近所述第一换向部133。
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包括第三集流管21、第四集流管22、连接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的若干第二流通管23、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23接触的第二翅片24。所述第二翅片24与所述第二流通管23的接触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用胶水粘贴固定或者表面接触等方式。请参图17所示,所述第二流通管23设有相互隔开且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二微通道腔体230。由于微通道技术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清楚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二翅片24呈波纹状,其固定(例如焊接或者粘贴)于相邻的两根第二流通管23之间,用以增强与空气的换热,提升换热性能。本发明中的微通道冷凝器2相较于管翅式的冷凝器具有性能优、体积小、重量轻等诸多优点。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为多层冷凝器,其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设置的第三换热芯210以及第四换热芯220。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个换热芯均包括集流管、部分第二流通管23及部分第二翅片24。具体地,所述第二流通管23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集流管21且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芯210上的第三流通部231、连接于所述第四集流管22且位于所述第四换热芯220上的第四流通部232、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流通部231与所述第四流通部232的第二换向部233。所述第二翅片24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三流通部231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第四流通部232之间,以提升换热性能。位于同一换热芯上的相邻的两个第二翅片24之间彼此是隔开的。请参图13及图2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流通部231靠近所述第三集流管21的部位为第四无翅片区234,即该部位未与所述第二翅片24相连。所述第四流通部232靠近所述第四集流管22的部位为第五无翅片区235,即该部位未与所述第二翅片24相连。另外,所述第二换向部233为第六无翅片区236,即该部位未与所述第二翅片24相连。请参图1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简约体现,所述第二翅片24仅显示出了两端,但是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翅片24对应于所述第三流通部231与所述第四流通部232的区域是连贯的。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同一根所述第二流通管23的所述第三流通部231、第四流通部232以及第二换向部233是由一根扁管经过折弯形成的。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流通部231、第四流通部232以及第二换向部233也可以为不同的元件组装起来的。例如,所述第二换向部233是后续组装在所述第三、第四流通部231、232的一侧,以起到转接作用。所述第二换向部233的含义是制冷剂在此处改变流向。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流通管23为扁管,且呈横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横向设置”包括但不限于水平设置,也包括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设置。另外,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流通部231及所述第四流通部232大致呈水平布置,避免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因受到重力的影响严重堆积在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的底部,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循环流动。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排列,且大致呈竖直设置。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呈圆柱形。所述第二换向部233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一侧(例如图13中的左侧),所述第三集流管21及/或所述第四集流管22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另一侧(例如图13中的右侧)。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均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另一侧(例如图13中的右侧)。
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还包括位于上下两侧的若干第二边板25,所述第二边板25与相邻的第二流通管23之间也设有所述第二翅片24。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设有第二让位空间250。请参图13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让位空间250位于所述第二边板25与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之间。
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设有位于上下两端的端盖26,其中位于下端的端盖26设有一个向内凹陷的凹口261。
请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1的第一接管17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12的第二接管18。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集流管21的第三接管27以及连接于所述第四集流管22的第四接管28,其中所述第二、第四接管18、28为进口管,所述第一、第三接管17、27为出口管。所述第二接管18穿过所述第一让位空间150,且埋在所述第一让位空间150内;所述第四接管28穿过所述第二让位空间250,且埋在所述第二让位空间250内。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节省空间,实现紧凑化;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与对应的换热芯过度硬干涉而损坏所述换热芯。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接管17、18与对应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的连接处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依次排布,所述第三、第四接管27、28与对应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的连接处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依次排布。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与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21、22都是铝管,所述第一、第二接管17、18与所述第三、第四接管27、28都是铜铝接管。其中所述各个接管中与对应集流管相连接的部位均为铝管,以降低焊接难度、提升焊接可靠性和耐腐蚀性能;而所述各个接管中的外端口均为铜管,以提升客户端连接的可靠性。请参图10及图11所示,所述外端口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为第二接管18的外端口、第三接管27的外端口、第一接管17的外端口以及第四接管28的外端口。
就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而言,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由于所述进口管位于所述出口管之后,因此所述第二换热芯120的表面平均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换热芯110的表面平均温度,如此设计,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流动的空气能够递进式除湿,即表面平均温度较低的第一换热芯110首先将空气的大部分水分冷凝出来,然后表面平均温度更低的第二换热芯120再将空气中的少部分水分冷凝出来,从而达成较好的除湿效果。类似地,就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而言,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由于所述进口管位于所述出口管之后,因此所述第四换热芯220的表面平均温度高于所述第三换热芯210的表面平均温度,如此设计,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流动的空气能够递进式升温,即表面平均温度较高的第三换热芯210首先将空气加热到某一温度,然后表面平均温度更高的第四换热芯220再将空气进一步升温,从而达成较好的升温效果。
请参图10所示,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之间设有一个内部空间10。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串联在所述第二接管18上的节流元件4以及干燥过滤器5。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元件4以及干燥过滤器5位于所述内部空间10内。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元件4是毛细管,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节流元件也可以是能够起到节流降压作用的热力膨胀阀或者电子膨胀阀。所述干燥过滤器5大致呈圆柱形,中间较粗,两端较细。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平直布置且大致平行。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也可以呈一定的夹角,例如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倾斜布置,一方面,在安装高度被限制的情况下,向水平面方向倾斜布置的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能够具备较低的高度;另一方面,在安装宽度被限定的情况下,倾斜布置的微通道蒸发器1相较于平直布置的微通道蒸发器1具有更大的换热面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换热能力。
所述壳体3固定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外围,一方面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对空气的引向作用。请参图4、图8及图20至图30所示,所述壳体3包括相互组装在一起的第一壳体31以及第二壳体3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31为下壳体,所述第二壳体32为上壳体,所述第一、第二壳体31、32沿竖直方向组装在一起。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壳体31、32也可以左右组装在一起。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所揭示的第一、第二壳体31、32进行详细描述。所述第一壳体31包括底壁311、自所述底壁311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312以及自所述底壁311的另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313。所述第一壳体31设有至少容纳部分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第一空间3111以及至少容纳部分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第二空间3112。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及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安装后位于所述第一、第二侧壁312、313之间。所述第一侧壁312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设置的第一壁部3121、第二壁部3122、第三壁部3123以及第四壁部3124,其中所述第一壁部3121对应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一侧,所述第三壁部3123对应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一侧,所述第二壁部3122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之间。所述第二壁部3122位于竖直平面内且呈倾斜状,所述第二壁部3122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向内倾斜,即所述第二壁部3122靠近所述第一壁部3121的部分靠外,而所述第二壁部3122靠近所述第三壁部3123的部分靠内,所述第二壁部3122靠近所述第二换向部233的部位位于所述第二换向部233的内侧,如此设置,所述第二壁部3122能够起到对空气进行导向的作用。
请参图18所示,所述第一壁部3121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一空间3111连通的第一凹槽3125,所述第一凹槽3125用以导引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一侧(例如左侧)的第一边板15。所述底壁311设有向上延伸且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排列的第一凸起部3113、第二凸起部3114、第三凸起部3115以及第四凸起部3116,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部3113与所述第二凸起部3114用以定位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底部,所述第三凸起部3115与所述第四凸起部3116用以定位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底部。所述第一凸起部3113设有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高度的第一遮挡壁3117,所述第一遮挡壁3117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遮挡住所述第一无翅片区134。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二无翅片区135位于所述第一无翅片区134的正后方,因此当所述第一遮挡壁3117遮挡住所述第一无翅片区134时,也同时遮挡住了所述第二无翅片区135,从而减少漏风。另外,所述第二凸起部3114以及所述第四凸起部3116均设有若干用以前后定位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定位结构3118。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结构3118为弹片,所述弹片是简支梁。所述定位结构3118的顶部设有用以导引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且呈收缩状的倾斜部332。所述底壁311还设有上下贯穿的排水口310,所述排水口310对应于所述第一空间3111且位于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的下方。
另外,请参图7及图6所示,由于另一侧(例如右侧)的第一边板15与所述第二侧壁31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314,所述壳体3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间隙314内的挡风片315。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壁313设有安装槽331,所述挡风片315设有从上而下插入所述安装槽331的安装条3151。所述安装条3151的截面呈工字形,如此设置,所述挡风片315能够稳定固持于所述第二侧壁313上。所述挡风片315能够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挡住所述第一间隙314,从而减少风直接从所述第一间隙314中流过。
请参图18所示,所述第三壁部3123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二空间3112连通的第二凹槽3131,所述第二凹槽3131用以收容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第二换向部233。所述第三壁部3123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能够遮挡住至少部分所述第六无翅片区236,从而减少对应区域发生漏风,提升空气加热温度。请参图28所示,所述底壁311设有向上凸伸入所述第二凹槽3131内的定位柱3119,所述第二换向部233套接在所述定位柱3119上,以实现定位。另外,所述底壁311还设有向上凸伸入所述第二凹槽3131内的定位块316、第一支撑块3162以及第二支撑块3163。所述定位块316设有凹陷3161,所述凹陷3161的内径略大于所述第三集流管21及/或所述第四集流管22的外径。装配时,所述第三集流管21及/或所述第四集流管22插入所述凹陷3161内,以实现定位。所述第一支撑块3162大致呈条状以与对应的集流管线接触,此时,即使集流管的端面不十分平整,这种线接触也能够提高安装精度。所述第二支撑块3163用以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底部的第二边板25相互接触约束。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或者缓解装配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时,由于加工、装配或焊接变形等所带来的局部磨损、装配错位和换热芯振动等问题。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所述定位块316的外径设置为略小于所述端盖26凹口261的内径。组装时,将所述定位块316卡持于所述凹口261,同样能够实现从某一维度上定位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作用。位于所述第三凸起部3115及第四凸起部3116上的弹性片用以前后定位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前后两端,以便于安装与防止晃动。所述第四壁部3124及部分所述第二侧壁313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延伸超过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以起到对风的导向作用。
请参图20及图2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311还设有向上凸伸入所述内部空间10内的凸部317,所述毛细管缠绕在所述凸部317上,以便于定位。所述凸部317设有圆弧形外表面,以利于缠绕所述毛细管。另外,所述壳体3还设有将所述毛细管进行捆扎固定的捆扎带(未图示)。请参图18及图19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311还设有向上凸伸入所述内部空间10内卡扣部318,所述卡扣部318设有用以在竖直方向卡持所述毛细管的倒钩3181。所述卡扣部318成对设置,所述毛细管卡持在位于成对设置的卡扣部318之间的缺口内。优选地,所述成对设置的所述卡扣部318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缠绕之后的毛细管类似于椭圆形,而椭圆形的长边相较于短边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利于将所述毛细管卡持于所述卡扣部318内。
请参图22至图25所示,所述壳体3还包括向内凸伸入所述内部空间10且用以固定所述干燥过滤器5的套筒319。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319与所述第二侧壁313一体延伸而成。所述套筒319设有夹持所述干燥过滤器5的收容空间3191,所述收容空间3191上下贯穿所述套筒319,以便于收容所述干燥过滤器5。所述套筒319设有位于其内表面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若干凸肋3192,所述凸肋3192抵压所述干燥过滤器5的外表面,以利于实现较好的夹持效果。所述套筒319设有竖向贯穿所述套筒319的开口槽3193,且所述开口槽3193整体侧向贯穿所述套筒319的壁厚,从而使所述套筒319具有一定的弹性。另外,所述套筒319设有位于其底端的锥形部3194,所述锥形部3194设有径向分布的若干狭槽3195以将所述锥形部3194分隔成且沿周向分布的若干支撑部3196,所述支撑部3196用以支撑所述干燥过滤器5。
另外,请参图27所示,所述第一壳体31的底壁311还设有向下凸出的一对支架板374以及位于所述支架板374之间的定位槽375。组装时,所述定位肋206卡持于所述定位槽375内,所述支架板374的内表面与所述定位肋206的外表面配合,从而限制所述第一壳体31相对于所述下壳204发生水平位移。
请参图9及图29所示,所述第二壳体32包括顶壁321、自所述顶壁321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壁322以及自所述顶壁321的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四侧壁323。所述第二壳体32设有至少容纳部分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第三空间3211以及至少容纳部分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第四空间3212。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及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安装后位于所述第三、第四侧壁322、323之间。所述第三侧壁322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依次设置的第五壁部3221、第六壁部3222、第七壁部3223以及第八壁部3224,其中所述第五壁部3221对应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一侧,所述第七壁部3223对应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一侧,所述第六壁部3222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之间。所述第六壁部3222位于竖直平面内且呈倾斜状,所述第六壁部3222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向内倾斜,即所述第六壁部3222靠近所述第一壁部3121的部分靠外,而所述第六壁部3222靠近所述第三壁部3123的部分靠内。如此设置,所述第六壁部3222能够起到对空气进行导向的作用。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壁部3121至所述第八壁部3224统称为壁部。
请参图9所示,所述第五壁部3221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三空间3211连通的第三凹槽3225,所述第三凹槽3225用以定位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一侧(例如左侧)的第一边板15。所述顶壁321设有向下延伸且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高度的第二遮挡壁3216,所述第二遮挡壁3216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遮挡住所述第三无翅片区136,从而减少漏风。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遮挡壁3117与所述第二遮挡壁3216统称为遮挡壁。所述遮挡壁设置于或者安装于所述壳体3上。请参图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遮挡壁3216设有向下贯穿的若干风槽3218。另外,所述顶壁321的内侧(下表面)设有若干用以限位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之间为弹性挤压式接触。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若干第一弹性片381及若干第二弹性片382。所述第一弹性片381向下抵压所述第一换向部133。所述第二弹性片382向下抵压仅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芯210顶部的第二边板25,或者所述第二弹性片382向下抵压仅位于所述第四换热芯220顶部的第二边板25,以实现单边抵压,如此设置,以防止过定位。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为弹性片,所述弹性片是简支梁。所述顶壁321设有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之间的开口3261以及环绕在所述开口3261周围的挡风肋条3262。所述挡风肋条3262是不连续的,以使得所述挡风肋条3262对所述顶壁321的加强作用较低,进而使所述第二壳体32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提高装配的适应性。另外,所述挡风肋条3262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上相互错开以形成挡风屏障,减少风从上方穿过所述第二壳体32。
请参图6至图9所示,所述第七壁部3223的内侧设有与所述第四空间3212连通的第四凹槽3231,所述第四凹槽3231用以收容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第二换向部233。所述第七壁部3223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能够遮挡住至少部分所述第六无翅片区236,从而减少对应区域发生漏风,提升空气加热温度。
另外,所述壳体3还设有在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高度的挡风条325,所述挡风条325在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遮挡住所述第四无翅片区234。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挡风条325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32上。由于所述第五无翅片区235位于所述第四无翅片区234的正后方,因此当所述挡风条325遮挡住所述第四无翅片区234时,也同时遮挡住了所述第五无翅片区235,从而减少漏风,优化流过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的空气的分布均匀性。请参图29及图30所示,所述第一壳体31设有沿竖直方向导引、组装所述挡风条325的导槽327。
组装时,首先将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节流元件4以及干燥过滤器5组装于所述第一壳体31上,并实现定位;其次,将所述第二壳体32扣持于所述第一壳体31上,并实现固定(例如通过螺丝实现固定)。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31与所述第二壳体32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板35及卡持槽36,以利于组装定位。所述导向板35的外表面为圆弧面,所述卡持槽36的内表面也为圆弧面,以提高安装精度。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向板35与所述卡持槽36也可以设计成非圆弧面等其他结构。组装后,所述第一壁部3121对应于所述第五壁部3221,所述第二壁部3122对应于所述第六壁部3222,所述第三壁部3123对应于所述第七壁部3223,所述第四壁部3124对应于所述第八壁部3224,其中,所述第二壁部3122与所述第六壁部3222的结合处减少漏风。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壁部3122设有凹口3141,所述第六壁部3222部分插入所述凹口3141内,两者的结合端面没有缝隙或缝隙较小,提高组装壳体的密封性,减少漏风。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所述第六壁部3222上设置凹口,而将所述第二壁部3122部分插入所述凹口内,同样能够实现减少漏风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通过在结合处贴上胶带或者涂上密封胶的方式来实现减少漏风的目的。此外,通过使所述第六壁部3222部分插入所述凹口3141内,还有利于第一壳体31与第二壳体32之间的组装,从而限制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移。
本发明的换热器组件100可以应用于除湿设备中(例如洗碗机、干衣机或者洗衣干衣机等),其中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连接于所述除湿设备的热泵系统中。当所述热泵系统工作时,空气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A-A运动,此时,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所述空气进行热交换,将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出来。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形成排水槽111,保证冷凝水被及时排出而不会堆积在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底部,提高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排水能力。请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还设有夹持在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之间的一个或者多个隔板112。通过所设置所述隔板112,一方面能够形成所述排水槽111,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之间的连接。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板112的两侧设有圆弧面1121,以提高与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11、12相配合的紧密性。从空气中析出来的冷凝水经过所述排水槽111以及排水口310排出。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3上的各种挡风结构,尽量将所述空气通过所述第一、第二换热芯110、120的有翅片区,将空气中更多的水分冷凝出来,提升效率。
穿过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空气变成湿度较低的干空气,然后所述干空气再经过所述微通道冷凝器2进行加热。类似地,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3上的各种挡风结构,尽量将所述空气通过所述第三、第四换热芯210、220的有翅片区,将空气升温到较高的温度。最后,温度较高的干空气吹过湿物品(例如湿衣物),带走水分,从而实现干燥所述湿物品的功能。
当所述换热系统工作结束后,一般会继续通风以消除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上附着的冷凝水,使其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避免长时间运转后出现发霉的现象。但是由于所述第二遮挡壁3216的作用,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的第一换向部133上附着的冷凝水不容易被消除。然而,如图6所示,通过开设的若干风槽3218以让一定量的空气可以流过所述第一换向部133,保证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能够达到系统的干燥要求。
相较于管翅式的换热器组件,本发明的换热器组件100包括微通道蒸发器1与微通道冷凝器2,通过采用微通道技术,提升了所述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性能、减小体积和重量、提高了抗腐蚀能力等。另外,由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微通道冷凝器2具有较高的设计灵活性(例如安装与布局),因此能够有效提升除湿设备的设计。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壳体3来承载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微通道冷凝器2,能够对它们实现较好的固定;另外,通过将所述壳体3安装于所述外壳200内,又能够实现对壳体的固定。因此,在不改变现有的外壳200的情况下,本发明通过所述壳体3能够将所述微通道蒸发器1与微通道冷凝器2很好的安装于所述外壳200内,并通过设计挡风结构提升了空气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中关于“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的表述仅仅是为了命名,不包括任何顺序的限定。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通道蒸发器、微通道冷凝器以及承载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壳体,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排列,所述微通道蒸发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的若干第一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一流通管接触的第一翅片,所述第一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一微通道腔体;所述微通道冷凝器包括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的若干第二流通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流通管接触的第二翅片,所述第二流通管设有用以供制冷剂流动的若干第二微通道腔体;所述微通道蒸发器为多层蒸发器,其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层叠设置的第一换热芯以及第二换热芯,所述第一流通管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芯上的第一流通部、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芯上的第二流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流通部与所述第二流通部的第一换向部,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一换向部的遮挡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向部为未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的第三无翅片区,所述遮挡壁设有若干用以让少量空气穿过的风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壁包括第二遮挡壁,所述第二遮挡壁设置于或者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为多层冷凝器,其包括第三换热芯以及第四换热芯,所述第二流通管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三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三换热芯上的第三流通部、连接于所述第四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换热芯上的第四流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三流通部与所述第四流通部的第二换向部;所述第一换向部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顶部,所述第一、第二集流管位于所述微通道蒸发器的底部,所述第二换向部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一侧,所述第三、第四集流管位于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通管横向设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组装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四凹槽共同收容所述微通道冷凝器的第二换向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为下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为上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以及自所述底壁的另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壳体包括顶壁、自所述顶壁一侧向下延伸的第三侧壁以及自所述顶壁的另一侧向下延伸的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对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对应,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四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三侧壁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相互配合的导向板及卡持槽,所述导向板插入并至少部分穿过所述卡持槽。
9.如权利要求1至8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通部包括未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的第一无翅片区,所述第二流通部包括未与所述第一翅片接触的第二无翅片区,所述遮挡壁包括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遮挡所述第一、第二无翅片区的第一遮挡壁。
10.一种换热器组件在除湿设备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设备设有热泵系统,所述换热器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9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连接于所述热泵系统中,所述除湿设备利用所述换热器组件对放置在所述除湿设备中的湿物品进行除湿、烘干。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39421.2A CN104976827B (zh) | 2014-04-08 | 2014-04-08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39421.2A CN104976827B (zh) | 2014-04-08 | 2014-04-08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76827A CN104976827A (zh) | 2015-10-14 |
CN104976827B true CN104976827B (zh) | 2018-12-11 |
Family
ID=54273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39421.2A Active CN104976827B (zh) | 2014-04-08 | 2014-04-08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768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05588A (zh) * | 2018-09-26 | 2019-03-01 | 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 换热组件、换热装置及换热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29359A (ja) * | 2005-07-26 | 2007-02-08 | Toshiba Corp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WO2009016173A1 (en) * | 2007-08-02 | 2009-02-05 | Arcelik Anonim Sirketi | A washer/dryer |
JP2010255868A (ja) * | 2009-04-21 | 2010-11-11 | Denso Corp | 熱交換器の組付け構造 |
CN202002233U (zh) * | 2011-04-12 | 2011-10-05 |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CN102410585A (zh) * | 2011-11-02 | 2012-04-11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JP2012130476A (ja) * | 2010-12-21 | 2012-07-12 | Panasonic Corp | 除湿加温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た衣類乾燥機 |
-
2014
- 2014-04-08 CN CN201410139421.2A patent/CN1049768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29359A (ja) * | 2005-07-26 | 2007-02-08 | Toshiba Corp |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
WO2009016173A1 (en) * | 2007-08-02 | 2009-02-05 | Arcelik Anonim Sirketi | A washer/dryer |
JP2010255868A (ja) * | 2009-04-21 | 2010-11-11 | Denso Corp | 熱交換器の組付け構造 |
JP2012130476A (ja) * | 2010-12-21 | 2012-07-12 | Panasonic Corp | 除湿加温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た衣類乾燥機 |
CN202002233U (zh) * | 2011-04-12 | 2011-10-05 |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CN102410585A (zh) * | 2011-11-02 | 2012-04-11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除湿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76827A (zh) | 2015-10-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76823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EP3026168B1 (en) | Clothes drying device | |
CN106337269B (zh) | 烘干系统及衣物干燥装置 | |
CN104976817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CN104976825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WO2018040840A1 (zh) | 一种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洗衣机 | |
CN104976820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CN104976821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CN104976818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AU2013405474B2 (en) |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 |
CN104976827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AU2013405474A1 (en) |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 |
CN104976819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CN107447471A (zh) | 热泵系统的基座和用于干衣机或洗干一体机的热泵系统 | |
CN104976822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CN104976824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CN104976829B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EP3068279B1 (en) |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 |
CN108691179B (zh) | 衣物烘干器具 | |
CN215593465U (zh) | 微通道蒸发器及滚筒式衣物处理装置 | |
KR101222609B1 (ko) |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7301835B2 (ja) | 除湿乾燥ユニットおよび洗濯乾燥機 | |
CN104976826A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其应用 | |
CN217758034U (zh) | 一种冷凝风道结构及包含其的洗干机 | |
WO2024045511A9 (zh) | 一种冷凝模块、烘干模组及洗烘一体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3 Address after: 312500 xialiquan village, Qixing street, Xinchang County, Shao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ANHUA HOLDI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289-2, No.12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