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27825U -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27825U
CN217127825U CN202220630856.7U CN202220630856U CN217127825U CN 217127825 U CN217127825 U CN 217127825U CN 202220630856 U CN202220630856 U CN 202220630856U CN 217127825 U CN217127825 U CN 217127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e
guide plate
plate group
baffles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6308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启庆
尤惠钦
唐雨生
陆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ittle Swa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63085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27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27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27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其中,冷凝装置包括:冷凝管和导流组件;冷凝管内的空间为气流通道,冷凝管的上端设置有出风口以及进液口,冷凝管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以及出液口;导流组件设置在气流通道内;导流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流板,各导流板相互配合,以引导从进液口流入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冷凝液沿气流通道的横向流动,并形成可供气流穿过的水幕。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装置可以提升冷凝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衣物洗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以滚筒洗烘一体机为例,其烘干过程一般需要使用冷凝装置来降低湿热气流的湿度。冷凝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从滚筒内排出的湿热气流进入冷凝装置之后,与冷凝装置中的冷凝水进行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湿热气流中的水蒸汽冷凝成水,凝结成的水混合到冷凝水中,经排水管道排出,被冷凝后的湿热气流又变为相对干燥的冷空气,再次进入滚筒内。
整个烘干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在冷凝装置中进行冷凝,但是,目前的冷凝装置的冷凝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凝效果的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装置,包括:
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内的空间为气流通道,所述冷凝管的上端设置有出风口以及进液口,所述冷凝管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以及出液口;
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导流组件,所述导流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流板,各所述导流板相互配合,以引导从所述进液口流入所述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冷凝液沿所述气流通道的横向流动,并形成可供气流穿过的水幕。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各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二侧之间,各所述导流板从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各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二侧之间,多个所述导流板中的一部分所述导流板从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另一部分所述导流板从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二侧朝横向的第一侧向下分层设置。
一些实施方案中,从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的各所述导流板组成第一导流板组,从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二侧朝横向的第一侧向下分层设置的各所述导流板组成第二导流板组;
所述第二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或,
所述第二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所述导流板衔接。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气流通道的部分内壁形成由上至下延伸的引流面,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引流面的上端,多个所述导流板中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第一个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引流面的下端。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多个所述导流板中,部分所述导流板组成第三导流板组,部分所述导流板组成第四导流板组;
所述第三导流板组和所述第四导流板组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液口的下侧,所述第三导流板组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流动,所述第四导流板组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二侧流动。
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导流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液口的下侧的主导流板,所述主导流板盛接从所述进液口流入的所述冷凝液,并将所述冷凝液分别导向所述第三导流板组和所述第四导流板组。
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所述导流板中,部分所述导流板组成第五导流板组;
所述第五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或,所述第五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组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所述导流板衔接;所述第五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二侧;或,
所述第五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四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或,所述第五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四导流板组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所述导流板衔接;所述第五导流板组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所述气流通道横向的第一侧。
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流板具有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水平设置或倾斜设置;或,
所述导流板上形成聚流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
上述所述的冷凝装置;
筒体组件,所述筒体组件设置有衣物处理腔以及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进风口;
导风装置,所述导风装置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气口。
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装置,在冷凝管的气流通道内设置具有多个导流板的导流组件,冷凝液流经导流组件时,多个间隔设置的导流板通过配合可以引导从进液口流入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冷凝液沿气流通道的横向流动,并形成可供气流穿过的水幕,由此,沿气流通道流动的湿热气流从水幕穿过时,可以与水幕充分接触,也就是说,水幕提高了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由此,可以使得湿热气流能够与冷凝液进行充分地热量交换,进而可以提升冷凝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冷凝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带虚线的箭头示意气流流动方向;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带虚线的箭头示意气流流动方向;
图8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带虚线的箭头示意气流流动方向;
图9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带虚线的箭头示意气流流动方向;
图10为本申请第七实施例的冷凝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中带实线的连续箭头示意冷凝液流动方向,带虚线的箭头示意气流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冷凝装置10;冷凝管11;气流通道11a;出风口11b;进风口11c;进液口11d;引流面11e;导流组件12;第一导流板组12a;第二导流板组12b;第三导流板组12c;第四导流板组12d;第五导流板组12e;导流板121;导流面121a;聚流槽121b;主导流板121c;筒体组件20;导风装置3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上”、“下”、“横向”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凝装置10,请参阅图1至图4,冷凝装置10包括冷凝管11和导流组件12。
请参阅图2至图4,冷凝管11内的空间为气流通道11a,冷凝管11的上端设置有出风口11b以及进液口11d,冷凝管11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11c以及出液口(图未示出),也就是说,冷凝管11的进液口11d位于出液口的上侧,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内的冷凝液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气流通道11a从上向下流动,并从出液口流出。进风口11c位于出风口11b的下侧,从进风口11c流入冷凝管11内的气流可以沿气流通道11a向上流动,并从出风口11b流出。
冷凝液的具体成分不限,可以是水、也可以其他类型的液体。
冷凝装置10用于对湿热气流进行除湿降温,具体地,湿热气流从进风口11c进入冷凝管11内并沿气流通道11a向上流动,冷凝液从进液口11d进入冷凝管11内并沿沿气流通道11a向下流动,当湿热气流穿过冷凝液时,湿热气流与冷凝液进行热量交换,冷凝液吸收湿热气流的热量,湿热气流中的水蒸汽因降温从气流中析出并凝结成水珠,水珠混入冷凝液中,最终从出水口排出,如此,达到对湿热气流除湿降温的效果,使得从出风口11b排出的气体为经过降温除湿后的相对低温干燥的气流。需要说明的是,低温干燥的气流是相对湿热气流而言的,低温干燥气流的温度比湿热气流的温度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低温可以是室温。
本申请实施例的冷凝装置10可以用于任何适当的场合。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以冷凝装置10应用于衣物处理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筒体组件20、过滤装置(图未示出)、导风装置30以及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冷凝装置10。筒体组件20设置有衣物处理腔(图未示出)以及与衣物处理腔连通的进气口(图未示出)和出气口(图未示出);过滤装置连通出气口与进风口11c;导风装置30连通出风口11b和进气口。需要说明的是,导风装置30内配置有风机和加热器。
具体地,衣物处理设备内形成气流循环通道,导风装置30将干燥热气流经进气口导入衣物处理腔内,在衣物处理腔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为湿热气流,在干衣过程中衣物产生的线屑、杂质等混入湿热气流中,湿热气流裹挟着线屑、杂质依次经出气口流出后进入过滤装置内进行过滤,经过过滤之后的湿热气流能够除去大部分的线屑、杂质,但是,还有少量尺寸较小的毛屑会随着湿热气流从进风口11c进入冷凝装置10中,湿热气流经冷凝装置10内的冷凝液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从出风口11b处进入导风装置30内,经导风装置30内的加热器加热后形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再次进入衣物处理腔,而湿热气流中裹挟的毛屑则随着凝结成的水混合到冷凝液中,并通过出液口排出,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以及过滤除屑。
请参阅图3和图4,导流组件12设置在气流通道11a内,导流组件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流板121,图3和图4所示的导流板121的外形大致为矩形,可以理解的是,导流板121的外形并不限于为矩形,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板121的外形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梯形、三角形、异形等。各导流板121相互配合,以引导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至少部分冷凝液沿气流通道11a的横向流动,并形成可供气流穿过的水幕。需要说明的是,横向流动是指至少部分冷凝液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气流通道11a从上向下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大致沿气流通道11a的横向从上向下流动。
具体地,冷凝液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流经导流组件12,请参阅图4,冷凝液流经导流组件12时,多个间隔设置的导流板121通过配合可以引导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至少部分冷凝液沿气流通道11a的横向流动,同时,冷凝液在沿气流通道11a的横向流动的过程中,可以从一个导流板121流到另一个导流板121上,由此,可以在两个导流板121之间形成水幕,沿气流通道11a流动的湿热气流从水幕穿过时,可以与水幕充分接触,也就是说,水幕提高了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由此,可以使得湿热气流能够与冷凝液进行充分地热量交换,进而可以提升冷凝效果。
另外,由于湿热气流能够与水幕充分接触,所以,湿热气流中裹挟的毛屑也更容易随着凝结成的水混合到冷凝液中,由此,也可以提升过滤除屑的效果。
请参阅图4,导流板121的导流面121a可以水平设置,请参阅图5,导流板121的导流面121a也可以以一定的角度倾斜设置。导流板121可以引导冷凝液只朝横向的一个方向流动,也可以引导冷凝液朝横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请参考图9中主导流板121c上所示的冷凝液流动方向)。请参阅图6,导流板121还可以设置聚流槽121b,以汇聚冷凝液。湿热气流流经导流组件12时,除了能够与水幕接触之外,还可以与导流面121a上的冷凝液接触,由此,也可以增加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过滤除屑效果。
进液口11d与各导流板121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7,进液口11d可以设置在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各导流板121设置在进液口11d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之间,也就是说,所有的导流板121均可以设置在进液口11d的同一侧。
设置在进液口11d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之间的各导流板121可以引导冷凝液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流向横向的第二侧。比如,请参阅图3至图8,图3至图8中所示的各导流板121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形成阶梯状,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冷凝水先流到沿高度方向设置的第一个导流板121上,然后从上至下依次流经各导流板121,由此,可以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形成阶梯状的水幕。
设置在进液口11d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之间的多个导流板121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导流板121引导冷凝液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流向横向的第二侧,另一部分导流板121引导冷凝液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流向横向的第一侧。比如,请参阅图7,图7中所示的一部分导流板121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另一部分导流板121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朝横向的第一侧向下分层设置,为便于描述,可以理解为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的导流板121共同组成第一导流板组12a,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朝横向的第一侧向下分层设置的导流板121共同组成第二导流板组12b,也就是说,第一导流板组12a和第二导流板组12b形成了延伸方向相反的两组阶梯,冷凝液可以沿第一导流板组12a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流向横向的第二侧,再沿第二导流板组12b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流向横向的第一侧,至少部分湿热气流在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可以至少穿过两个水幕,由此,可以增加湿热气流与冷凝液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高冷凝、过滤除屑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所示的第二导流板组12b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是与第一导流板组12a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也就是说,冷凝液沿着第一导流板组12a流到第一导流板组12a中的最后一个导流板121上之后,再从该最后一个导流板121流到第二导流板组12b中的第一个导流板121上,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二导流板组12b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也可以与第一导流板组12a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导流板121衔接,也就是说,沿着第一导流板组12a流动的部分冷凝液在流到第一导流板组12a中的最后一个导流板121上之前,就可以从第一导流板组12a中的其它的导流板121上流到第二导流板组12b中的第一个导流板121上。
另外,图7和图8中第一导流板组12a和第二导流板组12b各设置了一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板组12a和第二导流板组12b的组数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可以将图7和图8中第一导流板组12a和第二导流板组12b分别称为第一组第一导流板组12a和第一组第二导流板组12b,第一组第二导流板组12b的下方还可以再设置第二组第一导流板组12a,第二组第一导流板组12a与第一组第二导流板组12b的衔接方式与上面所述的第一组第二导流板组12b与第一组第一导流板组12a的衔接方式相同,同样地,第二组第一导流板组12a的下方还可以再设置第二组第二导流板组12b。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气流通道11a的部分内壁可以形成由上至下延伸的引流面11e,进液口11d设置在引流面11e的上端,多个导流板121中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第一个导流板121设置在引流面11e的下端,也就是说,引流面11e可以将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冷凝水导向第一个导流板121,以便于各导流板121可以更好地引导冷凝液沿所述气流通道11a的横向流动。
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进液口11d设置在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多个导流板121中,部分导流板121组成第三导流板组12c,部分导流板121组成第四导流板组12d,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中都至少由一个导流板121组成。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分别设置在进液口11d的下侧,第三导流板组12c引导冷凝液向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流动,第四导流板组12d引导冷凝液向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流动,也就是说,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冷凝液可以分成两路,两路冷凝液在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的引导下,可以从进液口11d分别向气流通道11a横向的两侧流动。
图9所示的导流组件12除了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还有一个独立于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之外的导流板121,为便于描述,可以将该导流板121称为主导流板121c,主导流板121c设置在所述进液口11d的下侧,主导流板121c可以盛接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冷凝液,并将冷凝液分别导向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也就是说,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冷凝液先流到主导流板121c上,再通过主导流板121c分别流到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主导流板121c,比如,第三导流板组12c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第四导流板组12d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可以尽可能地靠近进液口11d,以使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冷凝液可以直接流到第三导流板组12c与第四导流板组12d上,或者,进液口11d也可以设置成沿气流通道11a的横向延伸的狭长形,以使从进液口11d流入气流通道11a的冷凝液可以直接流到第三导流板组12c和第四导流板组12d上。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多个导流板121中,还有部分导流板121可以组成第五导流板组12e,图10中所示的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第三导流板组12c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相当于冷凝液沿第三导流板组12c流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之后,又可以沿第五导流板组12e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流向横向的第二侧。
在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第三导流板组12c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导流板121衔接,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相当于沿着第三导流板组12c流动的部分冷凝液在流到第三导流板组12c中的最后一个导流板121上之前,就可以从第三导流板组12c中的其它的导流板121上流到第五导流板组12e中的第一个导流板121上。
在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第四导流板组12d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相当于冷凝液沿第四导流板组12d流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之后,又可以沿第五导流板组12e从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流向横向的第一侧。或者,还可以是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第四导流板组12d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导流板121衔接,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相当于沿着第四导流板组12d流动的部分冷凝液在流到第四导流板组12d中的最后一个导流板121上之前,就可以从第四导流板组12d中的其它的导流板121上流到第五导流板组12e中的第一个导流板121上。
一实施例中,筒体组件20包括内筒和外桶,内筒转动地设置于外桶内,上述的冷凝装置10与外桶连接。
冷凝装置10可以设置于外桶外侧的任何适当的位置,例如,在衣物处理设备为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时,冷凝装置10可以设置于筒体组件20轴向的后侧。在衣物处理设备为波轮式衣物处理设备时,冷凝装置10可以设置于筒体组件20沿周向的任意一侧。
其中,内筒可以是无孔式内筒或有孔式内筒。当内筒为有孔式内筒时,依靠外桶盛水。当内筒为无孔式内筒时,依靠内筒自身盛水,也就是说,内筒内既能够盛水又能够容纳衣物,在洗涤过程中,内筒内的水不会进入外桶内,在排水过程中,会通过外桶排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干衣机、洗干一体机等,在此不做限制。衣物处理设备可以是滚筒式衣物处理设备,也可以是波轮式衣物处理设备。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凝管(11),所述冷凝管(11)内的空间为气流通道(11a),所述冷凝管(11)的上端设置有出风口(11b)以及进液口(11d),所述冷凝管(11)的下端设置有进风口(11c)以及出液口;
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11a)内的导流组件(12),所述导流组件(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导流板(121),各所述导流板(121)相互配合,以引导从所述进液口(11d)流入所述气流通道(11a)的至少部分冷凝液沿所述气流通道(11a)的横向流动,并形成可供气流穿过的水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1d)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各所述导流板(121)设置在所述进液口(11d)与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之间,各所述导流板(121)从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1d)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各所述导流板(121)设置在所述进液口(11d)与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之间,多个所述导流板(121)中的一部分所述导流板(121)从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另一部分所述导流板(121)从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朝横向的第一侧向下分层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朝横向的第二侧向下分层设置的各所述导流板(121)组成第一导流板组(12a),从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朝横向的第一侧向下分层设置的各所述导流板(121)组成第二导流板组(12b);
所述第二导流板组(12b)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12a)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或,
所述第二导流板组(12b)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板组(12a)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所述导流板(121)衔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11a)的部分内壁形成由上至下延伸的引流面(11e),所述进液口(11d)设置在所述引流面(11e)的上端,多个所述导流板(121)中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第一个所述导流板(121)设置在所述引流面(11e)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1d)设置在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多个所述导流板(121)中,部分所述导流板(121)组成第三导流板组(12c),部分所述导流板(121)组成第四导流板组(12d);
所述第三导流板组(12c)和所述第四导流板组(12d)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液口(11d)的下侧,所述第三导流板组(12c)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流动,所述第四导流板组(12d)引导所述冷凝液向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板(12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液口(11d)的下侧的主导流板(121c),所述主导流板(121c)盛接从所述进液口(11d)流入的所述冷凝液,并将所述冷凝液分别导向所述第三导流板组(12c)和所述第四导流板组(12d)。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流板(121)中,部分所述导流板(121)组成第五导流板组(12e);
所述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组(12c)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或,所述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板组(12c)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所述导流板(121)衔接;所述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二侧;或,
所述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四导流板组(12d)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衔接,或,所述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始端与所述第四导流板组(12d)中位于冷凝液流动方向非末端的任意一个所述导流板(121)衔接;所述第五导流板组(12e)沿冷凝液流动方向的末端朝向所述气流通道(11a)横向的第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121)具有导流面(121a),所述导流面(121a)水平设置或倾斜设置;或,
所述导流板(121)上形成聚流槽(121b)。
10.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冷凝装置(10);
筒体组件(20),所述筒体组件(20)设置有衣物处理腔以及与所述衣物处理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进风口(11c);
导风装置(30),所述导风装置(30)连通所述出风口(11b)和所述进气口。
CN202220630856.7U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17127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30856.7U CN217127825U (zh)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630856.7U CN217127825U (zh)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27825U true CN217127825U (zh) 2022-08-05

Family

ID=82644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630856.7U Active CN217127825U (zh) 2022-03-22 2022-03-22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27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02199B1 (en) Heat pump laundry dryer
CN114703643B (zh) 一种冷凝组件及衣物处理设备
WO2023179564A1 (zh)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02293620A (zh) 具有干燥管的家用电器
JP2014534035A (ja) 衣類乾燥凝縮用熱交換器、衣類乾燥手段および衣類乾燥機、衣類感想方法
CN114657740A (zh)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05734934A (zh) 一种具有衣物护理功能的烘干洗衣机
CN107083640A (zh) 滚筒式洗衣机
CN111156808A (zh) 一种纺织用烘干装置
CN217127825U (zh) 一种冷凝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WO2017174766A1 (en) A heat pump laundry washing and/or drying machine
CN210766046U (zh) 一种干衣机底座及干衣机
EP3071744B1 (en) A laundry dryer
EP4296423A1 (en) Condenser for drying device, and drying device
CN114753088B (zh)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和洗干机
CN112726158B (zh) 一种冷凝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14687176B (zh) 外筒组件、干衣设备
KR101474457B1 (ko) 의류 처리 장치
JPH0236894A (ja) 洗濯乾燥機
CN217479803U (zh) 一种除湿器及衣物处理设备
CN114775249B (zh) 衣物处理装置冷凝组件和洗干机
CN110735307B (zh) 一种蒸发器组件及干衣机
CN217298378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CN220704103U (zh) 干衣机
CN218345744U (zh) 风道组件和衣物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