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03568A - 绕线方法、绕线机、绝缘件及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绕线方法、绕线机、绝缘件及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03568A CN112703568A CN201980060471.2A CN201980060471A CN112703568A CN 112703568 A CN112703568 A CN 112703568A CN 201980060471 A CN201980060471 A CN 201980060471A CN 112703568 A CN112703568 A CN 11270356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ing
- wire
- turn
- lead wir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6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Boron Chemical compound [B]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79 Neody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EFYFXOXNSNQGX-UHFFFAOYSA-N neodym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d] QEFYFXOXNSNQG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1 rar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910 rar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64—Winding non-flat conductive wires, e.g. rods, cables or cor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82—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 H01F41/088—Devices for guiding or positioning the winding material on the former using revolving fly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绕线方法,所述绕线方法将使导线(4)绕基准轴(X)环绕而将导线(4)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环绕动作和使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进退的进退动作组合,从而将导线(4)卷绕于分割定子(2),所述绕线方法具有以下第一~第四工序。第一工序,使进退动作停止并将导线(4)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上端边(24a)。第二工序,在将导线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左侧边(24b)的期间,进行进退动作,使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相对于分割定子(2)相对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距离。第三工序,使进退动作停止并将导线(4)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下端边(24c)。第四工序,使进退动作停止,将导线(4)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右侧边(24d),并使导线返回到上端边(24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绕线方法、绕线机、绝缘件及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将多个分割定子排列成圆环状并使它们相互结合而构成旋转电机的定子,所述多个分割定子在层叠铁芯上经由绝缘构件卷绕导线而构成。
旋转电机被要求小型化。因此,在分割定子的制造工序中,要求将导线紧密地卷绕于层叠铁芯。这是由于,如果将导线紧密地卷绕于层叠铁芯,则能够减小绕线的容积而减小分割定子整体的容积。如果减小分割定子的容积,则定子的容积会变小,其结果是,旋转电机小型化。
由于存在该情况,所以申请了多个适合于绕线的高密度化的绕线方法的发明。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绕线方法:每当卷绕一次导线时,使绕线机的导丝管(nozzle)摆动而使新卷绕的导线从已经卷绕的导线暂时分离,之后,再次使其抵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99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记载的绕线方法需要反复进行如下的操作:每当卷绕一次导线时,使绕线机的导丝管摆动而使从导丝管放出的导线从已经卷绕的导线暂时分离,然后使其再次抵接。因此,由于导线的卷绕需要时间,所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绕线方法中,存在分割定子的制造较花费时间这样的问题。
在构成分割定子的层叠铁芯安装有使层叠铁芯与导线电绝缘的绝缘件。然后,导线从绝缘件之上卷绕于层叠铁芯。另外,为了形成高密度绕线,每当形成一层绕线时,需要使卷绕导线的位置移位与导线的半径对应的量,并在绕线的剖面形状中堆叠导线。然而,由于在绕线的卷绕开始处,导线容易相对于绝缘件滑动,所以存在导线的位置不稳定这样的问题。因此,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在绕线的卷绕开始处,难以堆叠导线并形成高密度绕线。该问题成为旋转电机的高输出化、小型化的障碍。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密度绕线的绕线方法和绕线机。另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该绕线方法的绝缘件。而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该绝缘件的旋转电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绕线方法将使导线在对象物的周围相对于对象物相对环绕而将导线卷绕于对象物的环绕动作和使导线在环绕动作的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对象物相对进退的进退动作组合,从而将导线卷绕于对象物,所述绕线方法具有下述第一~第四工序。第一工序,一边使进退动作停止而维持导线的相对于对象物的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环绕动作而将导线卷绕于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第一区间;第二工序,进行环绕动作而将导线卷绕于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紧接着第一区间的第二区间,并且在将导线卷绕于第二区间的期间,进行进退动作而使导线在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对象物相对移动与导线的外径相当的距离;第三工序,一边使进退动作停止而维持导线的相对于对象物的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环绕动作而将导线卷绕于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紧接着第二区间的第三区间;以及第四工序,一边使进退动作停止而维持导线的相对于对象物的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环绕动作而将导线卷绕于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紧接着第三区间的第四区间,并使导线返回到第一区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绕线方法,由于在第二工序中使导线相对于对象物相对移动与导线的外径相当的距离,所以能够使新卷绕的导线与先卷绕的导线紧贴而提高绕线密度。根据本发明的绕线方法,由于无需每当卷绕一匝导线时使导线摆动,所以能够使导线连续且高速地环绕。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以高密度卷绕导线。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密度绕线,所以能够高效地制造小型化的旋转电机。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机的主视图。
图1B是在图1A中由AA'线示出的平面将绕线机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2A是将安装于图1A记载的绕线机并被卷绕导线的分割定子组合而构成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2B是定子的立体图。
图3A是按照时间序列示出图1A~图2B记载的分割定子的制造工艺的图,是示出分割层叠铁芯的外形的立体图。
图3B是按照时间序列示出图1A~图2B记载的分割定子的制造工艺的图,是示出将绝缘件安装于分割层叠铁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C是按照时间序列示出图1A~图2B记载的分割定子的制造工艺的图,是示出在分割层叠铁芯上卷绕导线而完成分割定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的图,是在图1A中由AA'线示出的平面将图1A~图3C记载的分割定子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5A是分割定子的俯视图和剖视图,是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
图5B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5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5C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5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5D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5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5E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5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5F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5E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6A是分割定子的俯视图和剖视图,是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
图6B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6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6C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6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6D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6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6E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6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6F是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6E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7A是分割定子的俯视图和剖视图,是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
图7B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7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7C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7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7D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7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7E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7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7F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7E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8A是分割定子的俯视图和剖视图,是示出利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
图8B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8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8C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8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8D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8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8E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8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8F是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序的图,是示出紧接着图8E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9是示出导丝管的绕基准轴的环绕角度、导丝管的绕基准轴的环绕速度及基准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关系的图表。
图10A是示出安装在图1A及图1B记载的绕线机所具备的计算机中的控制程序的处理的流程图,是在形成第一层绕线的工序中使用的环绕速度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10B是示出安装在图1A及图1B记载的绕线机所具备的计算机中的控制程序的处理的流程图,是在形成第一层绕线的工序中使用的进退位置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11A是示出安装在图1A及图1B记载的绕线机所具备的计算机中的控制程序的处理的流程图,是在形成第n层绕线的工序中使用的环绕速度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11B是示出安装在图1A及图1B记载的绕线机所具备的计算机中的控制程序的处理的流程图,是在形成第n层绕线的工序中使用的进退位置控制程序的流程图。
图12是与图5A的剖视图对应的端面用绝缘件和槽用绝缘件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图12中用箭头P示出的方向观察端面用绝缘件的向视图。
图14是从图12中用箭头Q示出的方向观察端面用绝缘件的向视图。
图15是示出台阶部的详细形状的图,是在图12中由A-A'线示出的平面将台阶部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台阶部的作用的图。
图17是旋转电动机的横剖视图。
图18是旋转电动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在绕线方法的实施中使用的绕线机。此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或同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绕线机)
图1A和图1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的实施中使用的绕线机1的结构的图。图1A是绕线机1的主视图,图1B是在图1A中由AA'线示出的平面将绕线机1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如图1A所示,绕线机1具备芯装夹装置3和主体6,所述芯装夹装置3把持作为绕线对象的分割定子2,所述主体6具备导丝管5,所述导丝管5放出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被绝缘包覆的导线4。此外,导线4从配置于图1A中主体6的右方的未图示的导线送料器供给,并从导丝管5的前端放出。另外,芯装夹装置3和主体6分别固定于共同的台盘7。
主体6具备固定于台盘7的基座8,移动台9以在基准轴X方向上进退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基座8。移动台9由配置在基座8与移动台9之间的驱动装置10驱动而在基准轴X方向上自如地移动。另外,在基座8固定有轴支承台11。环绕轴12以绕基准轴X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移动台9和轴支承台11。此外,移动台9约束环绕轴12相对于移动台9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轴支承台11不约束环绕轴12相对于轴支承台11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即,环绕轴12无法相对于移动台9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但能够相对于轴支承台11在基准轴X方向上自如地移动。因此,当移动台9由驱动装置10驱动而相对于基座8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时,环绕轴12也相对于基座8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
在环绕轴12的芯装夹装置3侧的端部固定有环绕臂13。在环绕臂13的前端固定有导丝管5。因此,当移动台9由驱动装置10驱动而相对于基座8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时,环绕臂13和导丝管5与环绕轴12一起相对于芯装夹装置3和分割定子2进退。这样,移动台9和驱动装置10作为使导丝管5相对于分割定子2在基准轴X方向上相对进退的进退机构发挥功能。
如图1A所示,在环绕轴12的远离芯装夹装置3的一侧的端部固定有从动带轮14。另外,在基座8,经由未图示的架台固定有环绕电动机15。在环绕电动机15的输出轴固定有驱动带轮16。另外,在驱动带轮16与从动带轮14之间卷绕有同步带17。因此,当环绕电动机15动作时,环绕电动机15的动力经由驱动带轮16、同步带17及从动带轮14传递给环绕轴12,环绕轴12绕基准轴X旋转。当环绕轴12绕基准轴X旋转时,环绕臂13和导丝管5也绕基准轴X旋转。其结果是,导丝管5在分割定子2的周围环绕。这样,由从动带轮14、环绕电动机15、驱动带轮16及同步带17构成的机构作为使导丝管5在基准轴X的周围环绕的环绕机构发挥功能。另外,基准轴X相当于环绕机构的环绕中心轴。
这样,根据绕线机1,能够使导丝管5在基准轴X方向上,即,在环绕中心轴方向上进退动作。另外,根据绕线机1,能够使导丝管5绕基准轴X,即,绕环绕中心轴环绕动作。
另外,如图1A所示,绕线机1具备计算机18,并由计算机18控制。计算机18具备进行运算处理的CPU18a、保存数据和程序的存储部18b以及与位于计算机18外部的装置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的收发的接口部18c。通过CPU18a读取事先安装于存储部18b的程序,且CPU18a执行记述于该程序的处理,从而执行后述的绕线方法。CPU18a在执行记述于该程序的处理的工艺中,经由接口部18c向驱动装置10和环绕电动机15输出需要的控制信号。另外,驱动装置10和环绕电动机15输出的控制信号经由接口部18c反馈给CPU18a。
(定子)
图2A是将作为绕线对象的分割定子2组合而构成的未图示的旋转电机的定子19的俯视图,图2B是定子19的立体图。如图2A和图2B所示,将9个分割定子2排列成圆环状而构成定子19。此外,在旋转电机的实机中,定子19配置在未图示的圆筒状的壳体中,分割定子2固定于壳体。
(分割定子)
图3A~图3C是按照时间序列示出分割定子2的制造工艺的立体图。图3A示出作为分割定子2的原材料的分割层叠铁芯21的外形。图3B示出将绝缘件安装于分割层叠铁芯21的状态,即,即将安装于未图示的绕线机之前的状态。图3C示出在图3B所示的分割层叠铁芯21上卷绕导线4的状态,即,分割定子2完成的状态。
如图3A所示,将多个铁芯片20层叠而构成分割层叠铁芯21。在图2A和图2B所示的状态下,位于定子19的外径侧的分割层叠铁芯21的部位称为后磁轭21a。位于定子19的内径侧的分割层叠铁芯21的部位称为瓦部(shoe)21b。位于后磁轭21a与瓦部21b之间并将两者连接的部位称为齿21c。导线4卷绕于齿21c。
如图3B所示,在分割层叠铁芯21安装有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端面用绝缘件22是贴靠于分割层叠铁芯2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绝缘构件。槽用绝缘件23是配置于安装在分割层叠铁芯21的上下端的两个端面用绝缘件22的中间并覆盖后磁轭21a、瓦部21b及齿21c的侧面的绝缘件。此外,端面用绝缘件22是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成形件,端面用绝缘件22对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的片进行加工而构成。
分割层叠铁芯21在安装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后,即,在设为图3B所示的状态后安装于绕线机1,并利用后述的绕线方法卷绕导线4,完成图3C所示的分割定子2。
(术语的说明)
在说明绕线方法之前,参照图4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术语。此外,图4是在图1A中由AA'线示出的平面将形成绕线前的分割定子2剖切而得到的示意性剖视图。此外,在图4中,省略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的图示。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忽略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的存在来继续说明。即,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称为“将导线4卷绕于齿21c”的情况下,在实机中,在齿21c与导线4之间夹着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
如图4所示,齿21c的剖面形状呈四边形。在此,如图4所示,将齿21c的剖面形状的轮廓的各边称为上端边24a、左侧边24b、下端边24c及右侧边24d。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导线4的卷绕从上端边24a开始,所以导线4最初卷绕于上端边24a,之后,依次卷绕于左侧边24b、下端边24c及右侧边24d。然后,导线4返回到上端边24a,再次卷绕于上端边24a。
此外,上端边24a、左侧边24b、下端边24c及右侧边24d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第四区间的例示。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在齿21c上卷绕一圈导线4的工序分为将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工序、将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的工序、将导线4卷绕于下端边24c的工序及将导线4卷绕于右侧边24d的工序来进行说明。所述4个工序分别是本发明的第一~第四工序的例示。
(绕线方法)
(第一层第一匝)
图5A~图5F是按照时间序列示出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形成分割定子2的绕线的最初的匝即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艺的图。在图5A~图5F中的每一个中,用俯视图和剖视图示出各阶段中的分割定子2的状态。此外,各剖视图是从瓦部21b侧观察齿21c的剖面得到的图。另外,在各剖视图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圆示出绕基准轴X即在图5A~图5F中未图示的环绕轴12的旋转中心环绕的导丝管5的轨迹。
在开始导线4的卷绕前,分割定子2、导线4及导丝管5设置在图5A所示的位置。如图5A的俯视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将导线4设置在齿21c的后磁轭21a侧的端部的状态开始导线4的卷绕。如图5A的剖视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如下的状态开始导线4的卷绕:在与分割定子2的右侧边24d平行的方向上从导丝管5放出导线4且放出的导线4与右侧边24d抵接。另外,将此时的导丝管5的相位角设为P。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相位角”是指环绕臂13(在图5A~图5F中未图示)的绕基准轴X的旋转角度。
作业人员将分割定子2、导线4及导丝管5设置在图5A所示的位置后,起动绕线机1,从导丝管5放出导线4,并且使未图示的环绕臂13绕基准轴X环绕,如图5B所示,使导丝管5环绕到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此外,绕线机1由计算机18控制而自动动作。其结果是,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另外,在端面用绝缘件22的上端边24a与左侧边24b之间的角落部形成有台阶部22a,在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期间,导线4与台阶部22a抵接。因此,在上端边24a中的卷绕的终端,导线4由台阶部22a推压而向瓦部21b侧移动。其结果是,如图5B的俯视图所示,导线4倾斜地卷绕于上端边24a。此外,利用计算机18以如下方式控制环绕臂13:在环绕开始后达到后述的第一环绕速度之后,然后在形成第一层绕线的期间,维持第一环绕速度来进行环绕。即,在形成第一层绕线的期间,环绕臂13和导丝管5以一定速度绕基准轴X环绕。此外,将在后面叙述环绕臂13和导丝管5的环绕速度的控制的详细情况。
此外,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向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环绕的期间,即,在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期间,利用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停止。因此,在该期间,导丝管5不会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该期间,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保持图5A的俯视图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卷绕于上端边24a。此外,将在后面叙述移动台9和导丝管5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位置控制的详细情况。
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5C所示,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并且,如图5D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时,导线4向左侧边24b的卷绕完成。
此外,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向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即,在将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的期间,计算机18使移动台9与基准轴X平行地移动而使导丝管5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并且,在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之后,计算机18使移动台9的移动停止。其结果是,如图5D所示,在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的期间,导线4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
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导线4卷绕于下端边24c。并且,如图5E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时,导线4向下端边24c的卷绕完成。
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导线4卷绕于右侧边24d。并且,如图5F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时,导线4向分割定子2的右侧边24d的卷绕完成。此外,由于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向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即,在导线4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右侧边24d的期间,利用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停止,所以导丝管5不会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因此,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保持图5D的俯视图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卷绕于右侧边24d。
经过以上工艺,从导丝管5放出的导线4按顺序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上端边24a、左侧边24b、下端边24c及右侧边24d。其结果是,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另外,从导丝管5放出的导线4在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左侧边24b的期间,在基准轴X方向上,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
(第一层第二匝)
在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之后,进行第二匝的绕线。图6A~图6F是仿照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艺即根据图5A~图5F示出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艺的图。
图6A是与图5F相同的图,是示出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的时刻的分割定子2、导线4及导丝管5的位置的图。如图6A的俯视图所示,在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的时刻,导线4位于在基准轴X方向上从后磁轭21a侧的端部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另外,在基准轴X周围,导丝管5位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
在第二匝中,计算机18也使未图示的环绕臂13保持第一环绕速度并绕基准轴X环绕而使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另外,计算机18在该期间使导线4从导丝管5放出。其结果是,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并且,在该期间,即,在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期间,利用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停止。因此,导丝管5不会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该期间,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保持图6A的俯视图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卷绕于上端边24a。
与第一匝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二匝的情况下,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6C所示,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并且,如图6D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时,导线4向左侧边24b的卷绕完成。
此外,与第一匝的情况同样地,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Q向相位角R环绕的期间,即,在将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的期间,计算机18使未图示的移动台9与基准轴X平行地移动而使导丝管5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另外,在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后,计算机18使移动台9的移动停止。其结果是,如图6D所示,在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期间,导线4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
这样,由于在将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的期间,计算机18使导线4与在第一匝中卷绕的导线4平行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所以新卷绕的导线4相对于先卷绕的导线4无间隙地卷绕。
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6E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时,导线4向下端边24c的卷绕完成。此外,由于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向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即,在导线4卷绕于下端边24c的期间,利用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停止,所以导丝管5不会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因此,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保持图6D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卷绕于分割定子2的下端边24c。
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6F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时,导线4向右侧边24d的卷绕完成。此外,由于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向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即,在导线4卷绕于右侧边24d的期间,利用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停止,所以导丝管5不会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因此,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保持图6D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卷绕于右侧边24d。
经过以上工艺,第二匝的绕线完成。第二匝的绕线在从第一匝的绕线起在基准轴X方向上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形成。另外,第二匝的绕线相对于第一匝的绕线平行地形成。因此,在第二匝的绕线与第一匝的绕线之间不产生间隙。
在第一层绕线的第二匝完成后,反复进行与第二匝的绕线同样的操作,进行第三匝以后的绕线。然后,在导线4到达齿21c的瓦部21b侧的端部后,即,在导线4从齿21c的后磁轭21a侧的端部卷绕到瓦部21b侧的端部后,第一层绕线完成。在第一层绕线完成后,将导线4重叠卷绕在第一层绕线之上而形成第二层绕线。另外,一边在基准轴X方向上使导线4与第一层绕线的情况反向地移动,即,使导线4从齿21c的瓦部21b侧的端部向后磁轭21a侧的端部移动,一边卷绕导线4来进行第二层的绕线。
(第二层第一匝)
图7A~图7F是仿照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艺即根据图5A~图5F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艺的图。
图7A是示出即将开始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中的导线4的卷绕之前的分割定子2、导线4及导丝管5的位置的图。即,图7A示出第一层绕线的最终匝完成的时刻的分割定子2、导线4及导丝管5的位置。
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中,计算机18使环绕臂13维持第一环绕速度并绕基准轴X环绕而使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另外,在该期间,计算机18使导线4从导丝管5放出。其结果是,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并且,在该期间,即,在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期间,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停止,所以导丝管5不会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该期间,导线4在基准轴X方向上保持图7A的俯视图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卷绕于上端边24a。
与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及第二匝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情况下,在超过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7C所示,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并且,如图7D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时,导线4向左侧边24b的卷绕完成。
另外,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中,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的期间,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动作,向朝向瓦部21b的方向即与第一层绕线的各匝中的移动台9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其结果是,在图7D所示的状态下,导线4从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卷绕开始的位置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因此,由于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中,导线4与瓦部21b紧贴,所以能够提高绕线密度。
与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及第二匝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情况下,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7E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时,在下端边24c,导线4层叠卷绕在第一层绕线之上。并且,如图7F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时,在右侧边24d上,导线4层叠卷绕在第一层绕线之上。经过以上工艺,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
(第二层第二匝)
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后,进行第二匝的绕线。图8A~图8F是仿照形成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工艺即根据图5A~图5F示出形成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工艺的图。
图8A是与图7F相同的图,是示出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的时刻的分割定子2、导线4及导丝管5的位置的图。
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开始时,计算机18使环绕臂13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速度减速到比第一环绕速度小的第二环绕速度。并且,之后,将环绕臂13的环绕速度维持在第二环绕速度。
另外,在环绕臂13绕基准轴X环绕的期间,利用计算机18从导丝管5放出导线4。因此,当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时,如图8B所示,在上端边24a,导线4层叠卷绕在第一层绕线之上。
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中,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移动到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的期间,即,在将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期间,计算机18使移动台9与基准轴X平行地移动而使导丝管5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后磁轭21a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的1.5倍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其结果是,导丝管5从位于第二匝的卷绕开始处的位置起,向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中的导丝管5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的1.5倍相当的距离。另外,如图8B所示,在导线4卷绕于上端边24a的期间,导线4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后磁轭21a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的1.5倍相当的长度的位置。这样,通过使导线4较大地移动,从而能够使新卷绕的导线4与在第一层中卷绕的导线4交叉。
与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的情况同样地,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的情况下,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8C所示,在左侧边24b,导线4层叠卷绕在第一层绕线之上。并且,经过图8D所示的状态,如图8E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时,左侧边24b上的导线4向第一层绕线之上的层叠卷绕完成。
此外,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中,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向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即,在将导线4卷绕于左侧边24b的期间,计算机18使移动台9与基准轴X平行地移动而使导丝管5从初始的位置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其结果是,导丝管5从位于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时的基准轴X的方向上的位置起,向瓦部21b侧返回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距离。这样,由于通过使导线4向瓦部21b侧返回,从而导线4返回到通常的位置,所以能够使新卷绕的导线4紧贴于在第一匝中卷绕的导线4。
在导丝管5超过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后,计算机18也继续进行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和导线4从导丝管5的放出。因此,如图8F所示,当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时,导线4向下端边24c的卷绕完成。此外,由于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向相位角成为S的位置移动的期间,即,在导线4卷绕于下端边24c的期间,计算机18使移动台9停止,所以导丝管5不会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
如果从图8F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使环绕臂13和导丝管5绕基准轴X环绕而使导丝管5移动到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则导线4向右侧边24d的卷绕完成。经过以上工艺,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完成。
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完成后,进行第二层绕线的第三匝以后的绕线。第二层绕线的第三匝以后的绕线的步骤与第一层绕线的第三匝以后的绕线基本相同,但在各匝中,使导丝管5在基准轴X方向上移动的方向不同。在第一层绕线的第三匝以后,在各匝中,计算机18使导丝管5向瓦部21b侧移动,与此相对,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三匝以后,在各匝中,计算机18使导丝管5向齿21c侧移动。另外,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三匝以后的绕线中,使环绕臂13的环绕速度恢复到第一环绕速度,绕基准轴X环绕来进行。
在第二层绕线完成后,反复进行同样的操作而将第三层以后的绕线依次层叠卷绕在第二层绕线之上。并且,在形成规定的层数的绕线之后,分割定子2完成。
(导丝管的移动和环绕速度)
在上述内容中说明了各匝中的导丝管5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移动和绕基准轴X的环绕速度。以下说明导丝管5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移动和绕基准轴X的环绕速度的控制。
图9是示出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角度、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速度及基准轴X方向上的位置的关系的图表。在图9的图表的横轴上,用相位角P、Q、R、S、匝数及层数表示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角度。另外,在图9的图表的纵轴上,显示有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速度和导丝管5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移动量。
如图9所示,以如下方式控制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角度:当开始导线4的卷绕时,利用计算机18单调地增速,在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中,在导丝管5到达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之前,达到第一环绕速度。之后,利用计算机18以如下方式控制导丝管5:导丝管5保持第一环绕速度并绕基准轴X环绕,直到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当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时,计算机18进行使导丝管5的绕基准轴X的环绕角度减速的控制,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中,在到达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前,减速到第二环绕速度。第二环绕速度为第一环绕速度的40%左右的低速。通过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中使导丝管5的环绕速度减速到第二环绕速度,从而能够抑制导线4在第一层绕线之上滑动而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形。之后,利用计算机18以如下方式控制导丝管5:保持第二环绕速度并绕基准轴X环绕,直到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完成。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完成后,利用计算机18使导丝管5的环绕速度再次增速,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三匝中,在导丝管5到达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前,恢复为第一环绕速度。之后,利用计算机18以如下方式控制导丝管5:保持第一环绕速度并绕基准轴X环绕,直到第二层绕线完成。此外,在形成第三层以后的绕线时,计算机18进行与形成第二层绕线时同样的速度控制。
如图9所示,关于导丝管5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移动,在第一层绕线的各匝中,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的期间,使导丝管5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一匝中,在从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的期间,计算机18使导丝管5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二匝中,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的期间,计算机18使导丝管5移动到向后磁轭21a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的1.5倍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R的位置的期间,使导丝管5移动到向瓦部21b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在第二层绕线的第三匝以后的各匝中,在导丝管5从其相位角成为P的位置环绕到相位角成为Q的位置的期间,计算机18使导丝管5移动到向后磁轭21a靠近了与导线4的外径相当的长度的位置。并且,在形成第三层以后的各层的绕线时,利用计算机18进行与形成第二层绕线时同样的位置控制。
(控制程序)
上述绕线方法由绕线机1自动实施。通过绕线机1使CPU18a读出并执行安装在计算机18的存储部18b中的控制程序,从而控制绕线机1,使绕线机1进行上述绕线方法。
图10A是在形成第一层绕线的工序中控制环绕臂13的环绕速度的第一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的流程图。此外,在将分割定子2设置于绕线机1后,受到作业人员的开关操作或未图示的上级的计算机的指示而起动第一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
如图10A所示,当起动第一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时,计算机18使环绕电动机15起动(步骤01),同时开始导线4的进给动作(步骤02)。然后,计算机18以维持第一环绕速度的方式控制环绕电动机15(步骤03)。继续进行将环绕电动机15的环绕速度维持在第一环绕速度的控制,直到第一层绕线完成(步骤04:是)。
图10B是在形成第一层绕线的工序中控制导丝管5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位置的第一层进退位置控制程序的流程图。此外,第一层进退位置控制程序与第一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同时起动。
如图10B所示,计算机18监视导丝管5的相位角,在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之后(步骤11:是),使导丝管5靠近瓦部21b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d相当的距离(步骤12)。此外,以下,用+这一记号表示接近瓦部21b的方向上的移动,用-这一记号表示接近后磁轭21a的方向上的移动。以后,反复进行步骤11到步骤13的处理直到第一层绕线完成(步骤13:是)。因此,导丝管5绕基准轴X环绕,每当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时,使导丝管5靠近瓦部21b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d相当的距离。
图11A是在形成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中控制环绕臂13的环绕速度的第n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的流程图。此外,n为2以上的整数,第n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在第一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或第n-1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的结束后自动起动。
如图11A所示,当起动第n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时,计算机18以维持第一环绕速度的方式控制环绕电动机15(步骤21)。另外,计算机18监视导丝管5的相位角,在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P之后(步骤22:是),即,在第n层绕线的第一匝完成之后,计算机18减小环绕电动机15的速度,以后,以维持第二环绕速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23)。然后,在导丝管5的相位角再次成为P之后(步骤24:是),即,在第n层绕线的第二匝完成之后,计算机18增加环绕电动机15的速度,以后,以维持第一环绕速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25)。继续进行将环绕电动机15的环绕速度维持在第一环绕速度的控制,直到第n层绕线完成(步骤26:是)。
图11B是在形成第n层绕线的工序中控制导丝管5的基准轴X方向上的位置的第n层进退位置控制程序的流程图。此外,第n层进退位置控制程序与第n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同时起动。
如图11B所示,在导丝管5的相位角最初成为Q的时刻(步骤31:是),即,在第n层绕线的最初的匝中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之后,计算机18使导丝管5靠近瓦部21b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d相当的距离(步骤32)。接着,在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P之后(步骤33:是),即,在第n层绕线的最初的匝结束之后,计算机18使导丝管5靠近后磁轭21a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d的1.5倍相当的距离(步骤34)。而且,接着,在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之后(步骤35:是),即,在第n层绕线的第二匝中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之后,计算机18使导丝管5靠近瓦部21b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d相当的距离(步骤36)。
并且,在导丝管5的相位角再次成为Q之后(步骤37:是),即,在第n层绕线的第三匝中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之后,计算机18使导丝管5靠近后磁轭21a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d相当的距离(步骤38)。以后,反复进行步骤37到步骤39的处理直到第n层绕线完成(步骤39:是)。因此,导丝管5绕基准轴X环绕,每当导丝管5的相位角成为Q时,使导丝管5靠近后磁轭21a地移动与导线4的外径d相当的距离。
此外,在上述第n层环绕速度控制程序的说明中示出的导丝管5的移动方向是n为偶数的情况下的方向。由于在n为奇数的情况下,导丝管5的移动方向成为相反,所以需要注意这点。即,由于在n为偶数的情况下和奇数的情况下,在图11B中标注的正负的记号成为相反,所以需要注意这点。另外,在步骤34的说明中将导丝管5的移动量设为导线4的外径d的1.5倍,但该情况下的导丝管5的移动量不限定于外径d的1.5倍。该情况下的导丝管5的移动量大于外径d即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绕线方法和绕线机,由于新卷绕的导线4与先卷绕的导线4紧贴,所以能够提高绕线的密度。另外,由于能够连续地卷绕导线4而不停止导丝管5的环绕,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密度绕线。
(绝缘件)
接着,参照图12~14说明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的详细结构。图12是与图5A的剖视图对应的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的剖视图。图13是从图12中用箭头P示出的方向观察端面用绝缘件22的向视图,图14是从图12中用箭头Q示出的方向观察端面用绝缘件22的向视图。如图12~14所示,端面用绝缘件22在齿21c的上端边24a与左侧边24b之间的角落部、左侧边24b与下端边24c之间的角落部及下端边24c与右侧边24d之间的角落部具备台阶部22a。这样,端面用绝缘件22在除了右侧边24d与上端边24a之间的角落部之外的三处角落部具备台阶部22a。另外,如图12和图14所示,端面用绝缘件22在下端边24c与右侧边24d之间的角落部开设有导入槽22b。如图14所示,导入槽22b是将导线4卷绕于分割层叠铁芯21的齿21c时从后磁轭21a的外周侧向齿21c侧导入导线4的槽。因此,在图5A所示的状态下,导线4通过导入槽22b,从后磁轭21a的外周侧向齿21c引入,之后,开始第一层的绕线。
图15是示出台阶部22a的详细形状的图,是在图12中用A-A'线示出的平面将台阶部22a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5中用单点划线示出的圆弧是导线4的剖面形状。以下,使用导线4的直径D说明台阶部22a的形状和尺寸。
如图15所示,台阶部22a形成于端面用绝缘件22的与后磁轭21a接触的一侧的端部。以下,将从端面用绝缘件22的与后磁轭21a接触的部位的外表面起测量到的台阶部22a的图15中的横向尺寸称为“宽度”。将从端面用绝缘件22的与齿21c接触的部位的外表面起测量到的台阶部22a的图15中的纵向尺寸称为“高度”。
如图15所示,台阶部22a整体上具备二级的阶梯状的剖面形状。在此,在图15中,将台阶部22a中的位于较低的位置即接近齿21c的位置的台阶称为台阶部22a的下段部,将位于较高的位置的台阶称为台阶部22a的上段部。此外,需要留意的是,上述“高低”和“上下”是图15中的位置。需要留意的是,台阶部22a的下段部和上段部的“高低”和“上下”会根据端面用绝缘件22的姿势或观察端面用绝缘件22的观察者的视点的位置而变化。
台阶部22a的下段部比上段部向图中的左侧即未图示的瓦部21b侧突出。因此,台阶部22a的下段部的宽度W1大于上段部的宽度W2。另外,台阶部22a的下段部的宽度W1和高度H1等于导线4的直径D。台阶部22a的上段部的宽度W2等于导线4的半径即直径D的1/2。因此,宽度W1与宽度W2之差等于导线4的半径即直径D的1/2。台阶部22a的上段部的高度H2等于使3条导线4堆叠时的高度。即,高度H2等于另外,台阶部22a的下段部和上段部的边缘描绘中心角成为90°的圆弧。并且,该圆弧的曲率半径R1、R2等于导线4的半径即直径D的1/2。
图16是示出台阶部22a的作用的图。如图16所示,在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中,导线4a与台阶部22a的下段部抵接并卷绕。之后,以导线4与先卷绕的导线4a的左侧面接触的方式依次一边向左侧即用箭头P示出的方向移动一边卷绕。在第一层绕线到达未图示的瓦部21b侧的端部之后,开始第二层的绕线。在第二层绕线中,以导线4与先卷绕的导线4的右侧面接触的方式依次一边向右侧即用箭头Q示出的方向移动一边卷绕。此时,导线4堆叠在构成第一层绕线的导线4之上。并且,构成第二层绕线的最终匝的导线4b与台阶部22a的上段部抵接并卷绕。构成第三层绕线的第一匝的导线4c与构成第二层绕线的最终匝的导线4和台阶部22a的上段部接触并卷绕。在第三层绕线中,以导线4与先卷绕的导线4的右侧面接触的方式依次一边向左侧即用箭头R示出的方向移动一边卷绕。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面用绝缘件22的与后磁轭21a接触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台阶部22a。并且,构成绕线的第一层的始端和第二层的终端的导线4与台阶部22a抵接。因此,在导线4的卷绕开始处,即在形成绕线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时,导线4由端面用绝缘件22稳定地保持。因此,构成绕线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导线4的堆叠变容易。其结果是,在短时间内得到高密度绕线变容易。
(旋转电机)
图17是旋转电动机30的横剖视图,图18是旋转电动机30的纵剖视图。此外,旋转电动机30是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具体例。
如图17和图18所示,旋转电动机30具备构成旋转电动机30的外壳的壳体31、经由支架3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31的转子33以及配置在转子33的外周并固定于壳体31的定子34。此外,在转子33与定子34之间形成有0.3~1.0mm左右的气隙。
如图17所示,转子33具有圆筒状的转子铁芯35、埋入转子铁芯35的永久磁铁36以及固定在转子铁芯35的中央部的轴37。另外,如图18所示,在轴向上层叠由电磁钢板构成的铁芯片38并通过铆接加工进行一体化而构成转子铁芯35。如图17所示,在转子铁芯35形成有贯通转子铁芯35的12个磁铁插入孔39。永久磁铁36插入磁铁插入孔39并固定于转子铁芯35。另外,如图17所示,两个磁铁插入孔39配置成V字形,并构成磁铁插入孔39的组。转子33具备6组磁铁插入孔39的组。并且,插入及固定于磁铁插入孔39的组中的每一组的两个永久磁铁36构成一个磁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子33具备6个磁极。
永久磁铁36是在转子铁芯35的轴向上较长的平板状构件。在图17中,永久磁铁36在转子铁芯35的周向上具有宽度,并在径向上具有厚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永久磁铁36的厚度为2mm。此外,永久磁铁36由以钕(Nd)、铁(Fe)及硼(B)为主成分的稀土类磁铁构成,并在厚度方向上被磁化。
如图17所示,在位于各磁极的两端部的磁铁插入孔39的端部形成有磁通壁垒(漏磁通抑制孔)40。由于具备磁通壁垒40,所以位于磁通壁垒40与转子铁芯35的外周之间的铁芯的壁厚变薄。因此,抑制相邻的磁极之间的磁通的短路。其结果是,抑制相邻的磁极间的漏磁通的产生。此外,优选的是,磁通壁垒40与转子铁芯35的外周之间的薄壁部的厚度与转子铁芯35的铁芯片38(在图17中未图示)的厚度相同。
如图17所示,将排列成圆环状的8个分割定子41组合而构成定子34。如图18所示,在轴向上层叠由电磁钢板构成的铁芯片42并通过铆接加工进行一体化而构成分割定子41。如图17所示,在分割定子41安装有绝缘件43。在绝缘件43的周围卷绕有导线44。绝缘件43具备上述台阶部22a(在图17、18中未图示)。因此,在分割定子41中难以产生导线44的卷绕混乱。其结果是,能够在分割定子41中在短时间内得到高密度绕线。这样,由于容易对定子34实施高密度绕线,所以旋转电动机30容易小型化、高输出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转子33具备6个磁极的例子,转子33具备的磁极不限定于6个。转子33具备两个以上磁极即可。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配置成V字形的两个永久磁铁36构成一个磁极的例子,但旋转电动机30不限定于具备该结构的电动机。旋转电动机30也可以是一个永久磁铁36构成一个磁极的电动机。此外,当在转子33中一个永久磁铁36构成一个磁极的情况下,永久磁铁36配置成其宽度方向与转子33的半径正交。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由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只要是在权利要求书中示出的技术思想,就能够自由地变形、变更或改良来实施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从上端边24a开始导线4的卷绕,按左侧边24b、下端边24c及右侧边24d的顺序卷绕导线4并使导线4返回到上端边24a的例子。然而,开始导线4的卷绕的部位不限定于上端边24a。也可以从左侧边24b、下端边24c或右侧边24d开始导线4的卷绕。卷绕导线4的顺序或方向也不限定于例示的顺序或方向。即,也可以按上端边24a、右侧边24d、下端边24c及左侧边24b的顺序卷绕导线4。另外,该情况下,开始导线4的卷绕的部位也不限定于上端边24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在齿21c的后磁轭21a侧的端部进行第一层绕线的第一匝的例子。即,示出在第一层中从齿21c的后磁轭21a侧的端部向瓦部21b的端部推进导线4的卷绕的例子。然而,在第一层中推进导线4的卷绕的方向不限定于例示的方向。在第一层中,也可以从齿21c的瓦部21b侧的端部向后磁轭21a的端部推进卷绕。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将导线4卷绕于分割层叠铁芯21并制造分割定子2的例子,但本发明的绕线方法的对象物不限定于分割层叠铁芯21。利用本发明的绕线方法制造的产品不限定于分割定子2。本发明的绕线方法能够在将导线4卷绕于一般称为骨架的构件的情况下广泛应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卷绕导线4的对象物的具体例,例示了安装有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的分割层叠铁芯21。然而,卷绕导线4的对象物的形状及机械结构不由例示的形状及机械结构限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绕线机1的机械结构为例示,绕线机1的机械结构不限定于例示的机械结构。特别是由于导丝管5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分割定子2相对地环绕及进退就足够了,所以环绕机构和进退机构不限定于例示的机构。例如,可以在芯装夹装置3中具备使分割定子2绕基准轴X旋转的装置并将导丝管5固定于移动台9。或者,也可以具备使芯装夹装置3相对于台盘7在基准轴X方向上进退的装置并将移动台9固定于台盘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具体例,例示了旋转电动机30,但本发明的旋转电机不限定于电动机。本发明的旋转电机也可以是发电机。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内转子型的旋转电动机30,但旋转电动机30不限定于内转子型。旋转电动机30也可以是外转子型。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在旋转电动机30的定子34安装绝缘件43并在绝缘件43之上卷绕导线44而形成绕线的例子,但具备绝缘件43和绕线的电枢不限定于定子34。旋转电动机30可以在转子33中具备绝缘件43和绕线。
旋转电动机30所具备的绝缘件43只要具备台阶部22a就足够了,在其他方面,不限定绝缘件43的形状和机械结构。特别是绝缘件43不限定于图3B所示的将端面用绝缘件22和槽用绝缘件23组合而构成的结构。绝缘件43的形状和机械结构能够根据需要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从绝缘件43的后磁轭21a侧的端部开始第一层绕线的卷绕的例子。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台阶部22a形成于端面用绝缘件22的后磁轭21a侧的端部。然而,第一层绕线的始端不限定于绝缘件43的后磁轭21a侧的端部。第一层绕线的卷绕可以从绝缘件43的瓦部21b侧的端部开始。在该情况下,台阶部22a形成于端面用绝缘件22的瓦部21b侧的端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导线44的直径D为基准说明了台阶部22a的高度和宽度的尺寸,但这些尺寸仅为设计上的尺寸。需要留意的是,在现实的产品中容许某种程度的误差。
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实现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即,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而不是由实施方式示出。并且,在权利要求书内及与之同等的发明的意义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变形视为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9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84004号。将日本专利申请2018-184004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整体作为参照取入本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优选用作绕线方法、绕线机、绝缘件及旋转电机。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绕线机,2分割定子,3芯装夹装置,4、4a、4b、4c导线,5导丝管,6主体,7台盘,8基座,9移动台,10驱动装置,11轴支承台,12环绕轴,13环绕臂,14从动带轮,15环绕电动机,16驱动带轮,17同步带,18计算机,18a CPU,18b存储部,18c接口部,19定子,20铁芯片,21分割层叠铁芯,21a后磁轭,21b瓦部,21c齿,22端面用绝缘件,22a台阶部,22b导入槽,23槽用绝缘件,24a上端边,24b左侧边,24c下端边,24d右侧边,30旋转电动机,31壳体,32支架,33转子,34定子,35转子铁芯,36永久磁铁,37轴,38铁芯片,39磁铁插入孔,40磁通壁垒,41分割定子,42铁芯片,43绝缘件,44导线
Claims (11)
1.一种绕线方法,所述绕线方法将使导线在对象物的周围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相对环绕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对象物的环绕动作和使所述导线在所述环绕动作的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相对进退的进退动作组合,从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对象物,其中,所述绕线方法具有:
第一工序,一边使所述进退动作停止而维持所述导线的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的所述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所述环绕动作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第一区间;
第二工序,进行所述环绕动作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紧接着所述第一区间的第二区间,并且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第二区间的期间,进行所述进退动作而使所述导线在所述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相对移动与所述导线的外径相当的距离;
第三工序,一边使所述进退动作停止而维持所述导线的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的所述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所述环绕动作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紧接着所述第二区间的第三区间;以及
第四工序,一边使所述进退动作停止而维持所述导线的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的所述环绕中心轴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一边进行所述环绕动作而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对象物的剖面形状的紧接着所述第三区间的第四区间,并使所述导线返回到所述第一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方法,其中,
按顺序反复进行所述第一工序至第四工序,实施从所述对象物的一方的端部到另一方的端部的绕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方法,其中,
在从所述对象物的一方的端部到另一方的端部实施绕线后,按顺序反复进行所述第一工序至第四工序,在先实施的所述绕线之上实施从所述对象物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到所述一方的端部的绕线而形成多层绕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方法,其中,
在形成第一层绕线的工序中,以第一速度进行所述环绕动作,
并且,在形成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的最初的匝中,维持所述第一速度来进行所述环绕动作,
在形成该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的第二匝中,以比所述第一速度低速的第二速度进行所述环绕动作,
在形成该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的第三匝中,以所述第一速度进行所述环绕动作,
以后,在形成该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中,维持所述第一速度来进行所述环绕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方法,其中,
在形成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的最初的匝的第二工序中,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第二区间的期间,进行所述进退动作,使所述导线向与前一匝的第二工序中的所述导线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与所述导线的外径相当的距离,
在形成该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的第二匝的第一工序中,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第一区间的期间,进行所述进退动作,使所述导线向所述最初的匝的第二工序中的所述导线的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比与所述导线的外径相当的距离大的距离,
在形成该第二层以后的绕线的工序的第二匝的第二工序中,在将所述导线卷绕于所述第一区间的期间,进行所述进退动作,使所述导线向所述最初的匝的第二工序中的所述导线的移动方向的相同方向移动与所述导线的外径相当的距离。
6.一种绕线机,其中,所述绕线机具备:
环绕机构,所述环绕机构使送出导线的导丝管在对象物的周围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相对环绕;
进退机构,所述进退机构在所述环绕机构的环绕中心轴方向上使所述导丝管相对于所述对象物相对进退;以及
计算机,所述计算机控制所述环绕机构和所述进退机构,
所述绕线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所述的绕线方法来对所述对象物实施绕线。
7.一种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安装于具有矩形的剖面形状的电枢铁芯并使卷绕于所述电枢铁芯而构成绕线的导线与所述电枢铁芯之间电绝缘,其中,
所述绝缘件具备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在从所述绝缘件的、所述绕线的第一层的始端侧的端部朝向所述绝缘件的、所述绕线的第一层的终端侧的端部的方向上突出,并供构成所述绕线的第一层的最初的匝的所述导线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绝缘件,其中,
所述台阶部具备:
下段部,所述下段部供构成所述绕线的第一层的最初的匝的所述导线抵接;以及
上段部,所述上段部供构成所述绕线的第二层的最后的匝的所述导线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绝缘件,其中,
所述下段部比所述上段部向所述绕线的第一层的终端侧突出,两者的突出量之差等于所述导线的剖面形状的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绝缘件,其中,
所述上段部的从所述绝缘件的所述绕线的第一层的始端侧的端部起测量到的突出量等于所述导线的剖面形状的半径。
11.一种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具有电枢,其中,所述电枢具备:
电枢铁芯,所述电枢铁芯安装有权利要求7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件;以及
导线,所述导线从所述绝缘件之上卷绕于所述电枢铁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84004 | 2018-09-28 | ||
JP2018-184004 | 2018-09-28 | ||
PCT/JP2019/038438 WO2020067556A1 (ja) | 2018-09-28 | 2019-09-28 | 巻線方法、巻線機、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03568A true CN112703568A (zh) | 2021-04-23 |
CN112703568B CN112703568B (zh) | 2022-08-26 |
Family
ID=69949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60471.2A Active CN112703568B (zh) | 2018-09-28 | 2019-09-28 | 绕线方法、绕线机、绝缘件及旋转电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46216B2 (zh) |
CN (1) | CN112703568B (zh) |
WO (1) | WO2020067556A1 (zh) |
Citation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8191A (zh) * | 2003-01-27 | 2004-08-04 | ��ʽ�����װ | 旋转电机的集中绕组型定子线圈组 |
JP2005057931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テータ |
JP2006115565A (ja) * | 2004-10-12 | 2006-04-27 | Asmo Co Ltd | インシュレータ、電動機、及び巻線の巻回方法 |
CN101562377A (zh) * | 2008-04-15 | 2009-10-21 |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 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 |
CN101697442A (zh) * | 2009-10-26 | 2010-04-21 | 帅立国 | 一种回转式自行车电动机绕线机 |
CN101847507A (zh) * | 2010-04-28 | 2010-09-29 | 珠海恒阳科技有限公司 | 全自动绕线机 |
CN101873023A (zh) * | 2009-04-21 | 2010-10-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枢 |
JP2011254612A (ja) * | 2010-06-02 | 2011-12-15 | Nittoku Eng Co Ltd | 巻線機及び巻線方法 |
CN102737830A (zh) * | 2012-06-05 | 2012-10-17 | 广东昭信平洲电子有限公司 | 电感器自动卷线机 |
CN202633038U (zh) * | 2012-05-23 | 2012-12-26 | 深圳博美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双头空心线圈绕线机 |
CN102979943A (zh) * | 2012-12-04 | 2013-03-20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 电磁阀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30206893A1 (en) * | 2012-02-09 | 2013-08-15 | Nittoku Egineering Co., Ltd. | Multiple winding apparatus and multiple winding method for coil |
CN103370856A (zh) * | 2011-02-14 | 2013-10-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绕线方法 |
CN103578742A (zh) * | 2013-11-08 | 2014-02-12 | 深圳市泰顺友电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多头自动绕线包胶一体机 |
CN103580308A (zh) * | 2012-07-26 | 2014-02-12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3794356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日本电产增成株式会社 |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
CN104137392A (zh) * | 2012-06-21 | 2014-11-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4584391A (zh) * | 2012-07-06 | 2015-04-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US20150183614A1 (en) * | 2013-12-27 | 2015-07-02 |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 Winding apparatus and winding method |
CN105084113A (zh) * | 2015-06-26 | 2015-11-25 | 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卷线装置 |
CN205789489U (zh) * | 2016-07-04 | 2016-12-07 | 徐州新隆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贴片电感的新型全自动绕线机 |
DE102015014629A1 (de) * | 2015-11-12 | 2017-05-18 | Audi Ag |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en Spule sowie entsprechende Herstellungseinrichtung |
CN108141082A (zh) * | 2015-10-29 | 2018-06-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217315A (ja) | 1999-01-21 | 2000-08-04 | Toyota Motor Corp | 巻線装置 |
JP3700444B2 (ja) | 1999-02-05 | 2005-09-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イル形成装置 |
JP3732076B2 (ja) * | 2000-07-14 | 2006-01-0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回転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945105B2 (ja) | 2005-08-31 | 2012-06-06 |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多層コイルの巻線方法 |
-
2019
- 2019-09-28 JP JP2020549509A patent/JP70462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9-28 WO PCT/JP2019/038438 patent/WO202006755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9-28 CN CN201980060471.2A patent/CN11270356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18191A (zh) * | 2003-01-27 | 2004-08-04 | ��ʽ�����װ | 旋转电机的集中绕组型定子线圈组 |
JP2005057931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テータ |
JP2006115565A (ja) * | 2004-10-12 | 2006-04-27 | Asmo Co Ltd | インシュレータ、電動機、及び巻線の巻回方法 |
CN101562377A (zh) * | 2008-04-15 | 2009-10-21 |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 空心线圈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 |
CN101873023A (zh) * | 2009-04-21 | 2010-10-27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枢 |
CN101697442A (zh) * | 2009-10-26 | 2010-04-21 | 帅立国 | 一种回转式自行车电动机绕线机 |
CN101847507A (zh) * | 2010-04-28 | 2010-09-29 | 珠海恒阳科技有限公司 | 全自动绕线机 |
JP2011254612A (ja) * | 2010-06-02 | 2011-12-15 | Nittoku Eng Co Ltd | 巻線機及び巻線方法 |
CN103370856A (zh) * | 2011-02-14 | 2013-10-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绕线方法 |
CN106887915A (zh) * | 2011-02-14 | 2017-06-2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绕线方法 |
US20130206893A1 (en) * | 2012-02-09 | 2013-08-15 | Nittoku Egineering Co., Ltd. | Multiple winding apparatus and multiple winding method for coil |
CN202633038U (zh) * | 2012-05-23 | 2012-12-26 | 深圳博美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双头空心线圈绕线机 |
CN102737830A (zh) * | 2012-06-05 | 2012-10-17 | 广东昭信平洲电子有限公司 | 电感器自动卷线机 |
CN104137392A (zh) * | 2012-06-21 | 2014-11-0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4584391A (zh) * | 2012-07-06 | 2015-04-2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580308A (zh) * | 2012-07-26 | 2014-02-12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CN103794356A (zh) * | 2012-10-30 | 2014-05-14 | 日本电产增成株式会社 | 绕线装置以及绕线方法 |
CN102979943A (zh) * | 2012-12-04 | 2013-03-20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 | 电磁阀及其制造方法 |
CN103578742A (zh) * | 2013-11-08 | 2014-02-12 | 深圳市泰顺友电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多头自动绕线包胶一体机 |
US20150183614A1 (en) * | 2013-12-27 | 2015-07-02 | Nittoku Engineering Co., Ltd. | Winding apparatus and winding method |
CN105084113A (zh) * | 2015-06-26 | 2015-11-25 | 北京天地玛珂电液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卷线装置 |
CN108141082A (zh) * | 2015-10-29 | 2018-06-0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DE102015014629A1 (de) * | 2015-11-12 | 2017-05-18 | Audi Ag |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lektrischen Spule sowie entsprechende Herstellungseinrichtung |
CN205789489U (zh) * | 2016-07-04 | 2016-12-07 | 徐州新隆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贴片电感的新型全自动绕线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067556A1 (ja) | 2020-04-02 |
CN112703568B (zh) | 2022-08-26 |
JPWO2020067556A1 (ja) | 2021-03-18 |
JP7046216B2 (ja) | 2022-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390772B2 (ja) |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 |
US9203274B2 (en) | Electromagnet for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omagnet for stator | |
CN103107659B (zh) | 扁线的绕线结构 | |
US8132315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coil | |
JP4962512B2 (ja) | 固定子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 |
US20030209627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nding multi-layer coil in trapezoidal winding space | |
EP2106012A2 (en) | Electric rotational motor | |
CN113454880B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
EP3267561B1 (en) | Axial gap typ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stator | |
CN103166391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
CN112703568B (zh) | 绕线方法、绕线机、绝缘件及旋转电机 | |
JP5768305B1 (ja) | 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2017017935A (ja) | コイルユニット配列装置 | |
TWI581282B (zh) | 線圈之捲繞方法及變壓器 | |
CN107925321B (zh) | 电枢的制造方法 | |
WO2022239561A1 (ja) | コイル及び回転機 | |
JP2008172863A (ja)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7517076B2 (ja) | 回転電機のインシュレーターおよび回転電機 | |
JP2013172580A (ja) |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
US20250096634A1 (en) | Insulator structure | |
JP2019022424A (ja) |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 |
JP2025001091A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WO2024132025A9 (de) | WICKELMASCHINE UND VERFAHREN FÜR DAS HERSTELLEN VON SPULENWICKLUNGEN AN EINEM AUßENGENUTETEN WICKLUNGSTRÄGER EINES ROTORS ODER STATORS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SOWIE WICKELANLAGE | |
JP2020078139A (ja)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1160621A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