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56477B -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 Google Patents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6477B
CN112656477B CN202011632699.5A CN202011632699A CN112656477B CN 112656477 B CN112656477 B CN 112656477B CN 202011632699 A CN202011632699 A CN 202011632699A CN 112656477 B CN112656477 B CN 1126564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occlusion
aneurysm
distal
proxim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6326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6477A (zh
Inventor
程舒宇
王永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63269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564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26564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647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0116 priority patent/WO202214330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64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64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微导管包括闭塞部和操作部;闭塞部为管状结构。闭塞部伸入动脉瘤后,闭塞部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以阻挡在动脉瘤的颈部;操作部和闭塞部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操作部与闭塞部分离后,操作部能够将闭塞部保留于动脉瘤颈口处。闭塞部的管状结构,以能够通过闭塞部向动脉瘤中填充柱塞物,以填充动脉瘤;并能够向闭塞部内填充柱塞物,保持闭塞部的展开状态,利用闭塞部内的柱塞物对动脉瘤的颈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密封,以防止或减少血液从动脉瘤中流过,使密封后的动脉瘤内部快速形成有效血栓,避免形成后的血栓在血流的冲击下溶解,提高治疗效果。

Description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脉瘤治疗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背景技术
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扩张或膨出所导致的结果。
在由血管内植入物治疗动脉瘤时,目标是要将动脉瘤囊的内部体积排除在动脉血压和血流影响之外。只要动脉瘤的内壁经受血压和/或血流,动脉瘤就有破裂的风险。
非手术治疗包括血管闭塞装置,这种装置通常具有多个栓塞线圈,这些线圈使用导管递送系统递送到脉管系统。在当前优选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中,通常首先通过髋部或腹股沟区的股动脉将具有栓塞线圈的递送导管插入非颅脉管系统中,并导向颅内的血管中的预定递送位点。然后在动脉瘤囊内填充栓塞材料以形成血栓性物质,从而保护壁不受血压和血流影响。然后,血栓性物质沿动脉瘤的颈部的平面基本上恢复原始血管形状,颈平面为不形成动脉瘤时血管的内膜将处于的假想表面。但是,只是利用栓塞线圈并不总是在治疗动脉瘤方面有效,因为动脉瘤的再通和/或线圈压实可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导致动脉瘤再通,而在动脉瘤中形成新的血流路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导管,以对动脉瘤进行更有效的密封,提高治疗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导管,包括闭塞部和操作部;闭塞部为管状结构,所述闭塞部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操作部远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闭塞部的近端,以用于在所述闭塞部展开时将所述闭塞部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闭塞部包括远端管、近端管以及网状编织体;所述网状编织体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远端管和所述近端管上;所述网状编织体能够在所述远端管和所述近端管的挤压下沿径向展开;所述近端管的近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操作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述操作部的远端和所述近端管的近端之间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为高分子电解质材质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微导管和内衬管;微导管包括闭塞部和操作部;所述闭塞部为管状结构,所述闭塞部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所述操作部远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闭塞部的近端,以用于在所述闭塞部展开时将所述闭塞部脱离;内衬管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闭塞部内;所述内衬管的远端能够沿轴向从所述闭塞部的远端移动到所述闭塞部的近端,并从所述闭塞部的近端抽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闭塞部包括远端管、近端管以及网状编织体;所述网状编织体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远端管和所述近端管上;所述网状编织体能够在所述远端管和所述近端管的挤压下沿径向展开;所述近端管的近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操作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的远端和所述近端管的近端之间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为高分子电解质材质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固定或抵接于所述远端管上,以带动所述远端管向所述近端管移动;所述驱动件能够和所述闭塞部分离,以从所述闭塞部的远端移动到所述闭塞部的近端并从所述闭塞部的近端抽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衬管的远端外周壁上凸设有卡凸而形成所述驱动件,所述卡凸能够与所述远端管的远端相抵接;所述微导管在所述操作部、所述远端管以及所述近端管的内周壁上对应开设有沿轴向贯通的导向槽;所述卡凸能够在所述导向槽内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端管的远端内侧形成有台阶,所述卡凸能够搭接在所述台阶上,以使所述卡凸能够带动所述近端管朝向所述远端管靠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衬管包括近端的主体部和远端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尺寸,所述配合部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导向槽;所述远端管的内周壁上凸设有卡凸而形成所述驱动件,所述卡凸能够在所述导向槽内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端管的内周设置有轴向贯通的螺旋槽;所述内衬管的远端外周壁上凸设有螺旋牙而形成所述驱动件,所述螺旋牙能够在所述螺旋槽内滑动;所述近端管和所述操作部的内周在径向上向外超出所述螺旋牙,使得所述螺旋牙能够随所述内衬管从所述操作部的近端抽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衬管的远端外周壁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延伸至所述内衬管的远端的端面;所述远端管的内周壁凸设有螺旋牙而形成所述驱动件;所述螺旋牙能够在所述螺旋槽内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牙为螺纹牙,所述远端管上开设有螺纹孔而在所述远端管的内周壁上形成所述螺旋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拉丝,所述拉丝连接在所述远端管上,所述拉丝穿过所述近端管和所述操作部并从所述操作部的近端穿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导管设置有轴向贯通所述近端管和所述操作部的导孔,所述拉丝穿设在所述导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丝设置为至少两根,至少两根所述拉丝的轴线与所述远端管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远端管的近端开设有凹槽,所述拉丝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丝为镍钛丝,其通电后远端能够熔断而与所述远端管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弹片,所述弹片固定在所述内衬管的远端;所述弹片沿径向向外超出所述远端管的内径;所述弹片能够弹性收缩于所述远端管、所述近端管以及所述操作部内,以能够随所述内衬管从所述操作部的近端抽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操作部为内部管孔与所述闭塞部近端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所述内衬管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闭塞部以及所述操作部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发明中,闭塞部伸入动脉瘤后,闭塞部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以阻挡在动脉瘤的颈部;操作部和闭塞部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操作部与闭塞部分离后,操作部能够将闭塞部保留于动脉瘤颈口处。闭塞部的管状结构,以能够通过闭塞部向动脉瘤中填充柱塞物,以填充动脉瘤;并能够向闭塞部内填充柱塞物,保持闭塞部的展开状态,利用闭塞部内的柱塞物对动脉瘤的颈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密封,以防止或减少血液从动脉瘤中流过,使密封后的动脉瘤内部快速形成有效血栓,避免形成后的血栓在血流的冲击下溶解,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一实施例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微导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微导管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内衬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卡凸和远端管的松开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卡凸和远端管的锁紧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导丝到达动脉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未展开。
图10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处于展开状态。
图11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向动脉侧壁动脉瘤中填充柱塞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闭塞部植入动脉侧壁动脉瘤后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导丝到达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未展开。
图15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处于展开状态。
图16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向动脉非侧壁动脉瘤中填充柱塞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闭塞部植入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后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二实施例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微导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A处的放大图。
图22为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内衬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导丝到达动脉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
图24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未展开。
图25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处于展开状态。
图26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向动脉侧壁动脉瘤中填充柱塞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闭塞部植入动脉侧壁动脉瘤后的示意图。
图28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导丝到达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
图29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未展开。
图30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微导管到达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处的示意图,其中,闭塞部处于展开状态。
图31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向动脉非侧壁动脉瘤中填充柱塞物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18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中闭塞部植入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后的示意图。
图33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支撑导管以及导丝未示出。
图34是图33中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动脉瘤闭塞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支撑导管以及导丝未示出。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微导管;110、闭塞部;111、远端管;112、近端管;113、网状编织体;114、凹槽;115、台阶;120、操作部;130、导向槽;140、导孔;150、螺旋槽;200、内衬管;210、卡凸;220、螺旋牙;300、支撑导管;400、导丝;500、圆环;600、拉丝;700、弹片;800、柱塞物;900、动脉瘤。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便于描述和理解,本文中定义的“近端”是指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远离操作者的一端。
下面通过动脉瘤闭塞装置的几个实施例进行具体介绍。
图1至图17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脉瘤闭塞装置,其伸入动脉瘤900内,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以防止或减少动脉瘤900中的血液流动。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微导管100、可滑动的穿设于微导管100内的内衬管200、套设于微导管100外周的支撑导管300、以及穿设于内衬管200内的导丝400。
支撑导管300用于支撑微导管100,支撑导管300带动微导管100、内衬管200以及导丝400移动到患者髋部或腹股沟中的股动脉处插入非颅内脉管系统处。然后导丝400导向,导向时,移动导丝400,使导丝400到达动脉侧壁或者动脉非侧壁动脉瘤900病变处建立介入通道,顺着导丝400移动微导管100和内衬管200,而将微导管100和内衬管200导向至动脉侧壁动脉瘤900病变处,然后通过内衬管200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
本实施例中,支撑导管300为聚合物导管,支撑导管300具有一定的柔性,支撑导管300的内径略大于微导管100的外径,以便于微导管100穿设在支撑导管300内,使得微导管100能够相对支撑导管300滑动。
导丝400为镍钛丝,具有一定的柔性,并能够保持变形状态,以使得导丝400能够随脉管的形状发生变形,而伸入到动脉瘤900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脉瘤闭塞装置不包括导丝400和支撑导管300,微导管100不需要导向和支撑,微导管100的远端直接伸入动脉瘤900内。
本实施例中,柱塞物800可以为弹簧圈和液体柱塞物质。柱塞物800为液体柱塞物800时,液体柱塞物质可以为粘合试剂,如医用级有机硅类粘合剂以及可光固化的粘合剂。或者,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996)、N-甲基-2-吡咯烷酮(NMP)、碳酸酐酶相关蛋白10(CA10)、EA/MMA以及DME。
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微导管100包括闭塞部110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闭塞部110近端的操作部120。闭塞部110的前端伸入动脉瘤900内,内衬管200穿设在闭塞部110内,而在闭塞部110的远端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
闭塞部110为管状结构,闭塞部110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闭塞部110膨胀后堵塞在动脉瘤900的颈部。
本实施例中,闭塞部110包括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网状编织体113。网状编织体113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上;网状编织体113能够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的挤压下沿径向膨胀而展开。
网状编织体113由多根镍钛丝通过机械铰接缠绕或者编织形成,多股镍钛丝允许较大的变形量,并且具有一定的支撑性能。本实施例中,网状编织体113由不少于36根的圆形或扁形镍钛丝绕制形成。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为管状结构,操作部120为内部管孔与闭塞部110近端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操作部120的远端连接在近端管112的近端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部120可以为其它结构,如为杆状结构,操作部120的远端连接在近端管112上,且近端管112的近端敞开。操作部120连接在近端管112的近端或者近端管112的外周侧上。
操作部12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使得微导管10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以便于操作人员在操作部120的近端夹持或支撑整个微导管100。
再次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动脉瘤闭塞装置还包括圆环500,圆环500为高分子电解质材质制成,使其自身能够通电分解。圆环500连接在操作部120的远端和近端管112的近端之间,以连接操作部120和近端管112,使得操作部120可拆卸地连接在近端管112的近端上。
本实施例中,圆环500的两端通过胶水分别连接操作部120的远端和近端管112的近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圆环500通过卡合等方式连接操作部120的远端和近端管112的近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操作部120的远端和近端管112的近端之间未设置圆环500,操作部120的远端和近端管112的近端通过机械解脱的方式,而能够分离。例如,在操作部120的远端内周设置卡槽,操作部120能够沿径向向外打开,而拆分形成两个半圆环形的结构,在近端管的近端设置有沿径向向外突伸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限位于卡槽内,操作部120沿径向拆分为两个对称的半圆环形结构,而使得操作部120和近端管112分离。另外,除以上例举机械解脱方式之外,机械解脱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诸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0063765A-动脉瘤装置及递送系统、和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0896111A-改善的动脉瘤装置中所述的方案,但不限定于此。
参阅图3和图4,微导管100轴向上设置有导向槽130,导向槽130贯通操作部120、远端管111以及近端管112的内周壁。
本实施例中,远端管111的远端内侧还形成有台阶115。
参阅图1至图5,内衬管200为管状结构,内衬管200可滑动的穿设于闭塞部110内,内衬管200的远端能够沿轴向从闭塞部11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近端,并从闭塞部110的近端抽出,而与闭塞部110分离。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为内部管孔与近端管112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内衬管200可滑动的穿设于远端管111、近端管112、网状编织体113以及操作部120内,以能够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而与微导管100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衬管200滑动连接在闭塞部110和操作部120内,内衬管200能够从闭塞部110的近端抽出。内衬管200不需要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而随操作部120一起和闭塞部110分离。
本实施例中,内衬管200的近端从操作部120的近端突伸出,以能够在内衬管200的近端控制内衬管200在微导管100内滑动。
本实施例中,内衬管200的远端外周壁上凸设有卡凸210而形成驱动件,卡凸210抵接于远端管111上,用于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移动,以压缩网状编织体113使其径向展开;卡凸210能够和闭塞部110分离。
参阅图5至图7,在内衬管200的近端控制内衬管200在微导管100内滑动,使得卡凸210能够与远端管111的远端相抵接。卡凸210相对微导管100向着自身的近端方向移动时,卡凸21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移动,而压缩网状编织体113,使得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
卡凸210沿内衬管200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有多个,导向槽130为多个且与卡凸210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卡凸210于内衬管200的外周壁上对称设置为两个,两个卡凸210关于内衬管200的轴线对称分布,以使得卡凸210对远端管111的压力平衡,网状编织体113的变形平稳均匀。
本实施例中,圆环500上对应开设有导向槽130,在一些实施例中,圆环500的内径大于操作部120的内径和近端管112的内径,且圆环500的内径在径向上向外超出卡凸210,圆环500上不需要设置导向槽130。
本实施例中,内衬管200的远端突伸出远端管111的远端,卡凸210搭接在远端管111的台阶115上,使得卡凸210限位于台阶115内,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卡凸210相对远端管111发生径向的偏移,保证卡凸210对远端管111压力的均衡,从而保证对网状编织体113的压力平稳,使网状编织体113的变形平稳。
卡凸210带动网状编织体113变形后,通过内衬管200的远端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填充完成后,转动内衬管200,使卡凸210和导向槽130相对应,拉动内衬管200相对微导管100向着内衬管200的近端移动,使得内衬管200上的卡凸210在导向槽130内滑动,以能够使得内衬管200能够沿闭塞部110的轴向从闭塞部110的远端向着内衬管200的近端移动,使得内衬管200的远端能够缩回到闭塞部110内,并能够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其中,填充于动脉瘤900内的柱塞物800能够维持网状编织体113的展开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衬管200包括近端的主体部和远端的配合部,配合部的径向尺寸大于主体部的径向尺寸,配合部的外周壁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导向槽130,卡凸210设置于远端管111的内周壁上。
在近端管112和操作部120不需要设置相应的导向槽130,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操作部120的内径大于内衬管200的配合部的外径。内衬管200上的导向槽130和远端管111的内周壁上的卡凸210错位设置,内衬管200带动远端管向近端管112靠近,使得网状编织体113展开。网状编织体展开后,旋转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上的导向槽130和远端管111内周壁上的卡凸210相对应,卡凸210滑动于导向槽130内,内衬管200能够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
参阅图8和图9,动脉瘤闭塞装置移动到颅内脉管动脉瘤病变处,具体为动脉侧壁动脉瘤。移动导丝400,使得导丝400伸入到动脉瘤900中。控制微导管100和内衬管200一起移动,使得微导管100的闭塞部110伸入动脉瘤900内,且内衬管200的远端随微导管100伸入到动脉瘤900内。
参阅图10和图11,动脉瘤闭塞装置的闭塞部110伸入动脉瘤900中后,内衬管200移动前,先转动内衬管200,使内衬管200上的卡凸210和导向槽130错位,然后带动内衬管200远端沿轴向向着微导管100的近端移动,内衬管200上的卡凸21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靠近,从而带动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膨胀而展开,并堵塞在动脉瘤900的颈部。然后通过内衬管200的远端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转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上的卡凸210和导向槽130相对应,此时网状编织体113在操作部120的作用力和动脉瘤900内的柱塞物800的作用力下,保持展开状态。拉动内衬管200,在内衬管20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网状编织体113的内部时,内衬管200的远端向着展开后的闭塞部110内填充柱塞物800,以保持闭塞部110的展开状态,并利用闭塞部110内的柱塞物800对动脉瘤900的颈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密封。
参阅图12,在向闭塞部110填充柱塞物800后,拉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并使得操作部120和闭塞部110分离,将导丝400从闭塞部110内抽出,从而将闭塞部植入动脉瘤900的颈部处。
参阅图13至图17,动脉瘤闭塞装置移动到颅内脉管动脉瘤病变处,具体为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微导管100、内衬管200以及导丝400在支撑导管300的作用下进入人体内,导丝400先进入动脉瘤900内,微导管100和内衬管200在导丝400的作用下进入动脉瘤900内,拉动内衬管200移动,使得内衬管200上的卡凸21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靠近,而使得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通过内衬管200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然后内衬管200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得内衬管200上的卡凸210和导向槽130相对应,此时网状编织体113在操作部120的作用力和动脉瘤900内的柱塞物800的作用力下,保持展开状态。拉动内衬管200,在内衬管20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内部时,内衬管200的远端向着展开后的闭塞部110内填充柱塞物800,以保持闭塞部110的展开状态,并利用闭塞部110内的柱塞物800对动脉瘤900的颈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密封。在向闭塞部110填充柱塞物800后,拉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并使得操作部120和闭塞部110分离,将导丝400从闭塞部110内抽出,从而将闭塞部110植入动脉瘤900的颈部处。
图18至图3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18和图19,本实施例中,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微导管100、可滑动的穿设于微导管100内的内衬管200、套设于微导管100外周的支撑导管300、穿设于内衬管200内的导丝400以及用于带动微导管100沿径向膨胀的拉丝600。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导管300以及导丝40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撑导管300以及导丝40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参阅图18至图21,本实施例中,微导管100包括闭塞部110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闭塞部110近端的操作部120。闭塞部110的前端伸入动脉瘤900内,内衬管200穿设在闭塞部110内,而在闭塞部110的远端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闭塞部110为管状结构,闭塞部110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闭塞部110膨胀后堵塞在动脉瘤900的颈部。
本实施例中,闭塞部110包括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网状编织体113。网状编织体113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上;网状编织体113能够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的挤压下沿径向展开。
本实施例中的网状编织体113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网状编织体113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操作部120上未设置导向槽130,远端管111的近端开设有凹槽114,近端管112和操作部120的周壁内均沿轴向设置有贯通的导孔140,导孔140和凹槽114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为管状结构,操作部120为内部管孔与近端管112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操作部120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在近端管112的近端上。操作部12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使得微导管10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和近端管112通过高分电解质材料制成的圆环500连接,圆环500上对应开设有导孔140。
在一些实施例中,操作部120和近端管112上通过其它结构可拆卸的连接,只需保证近端管112和操作部120上的导孔140能够对应连通即可。
本实施例中,拉丝600的远端固定连接在凹槽114内,拉丝600穿过近端管112和操作部120并从操作部120的近端穿出,以能够在拉丝600的近端拉动拉丝600,使得拉丝60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靠近,而使得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膨胀而展开。拉丝600位于网状编织体113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远端管111上未设置凹槽114,拉丝600的远端固定在远端管111的任意位置,只需保证拉丝600能够拉动远端管111相对近端管112靠近即可。
本实施例中,拉丝600穿过导孔140,而从操作部120的近端穿出。在一些实施例中,不设置导孔140时,拉丝600能够从操作部120的内部穿出。如,从操作部120和内衬管200之间的间隙穿出。
拉丝600为驱动件,用于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移动;拉丝600能够和闭塞部110分离。拉丝600穿设在导孔140内,使得拉丝600不会相互缠绕干涉,并能够保证在拉丝600拉动远端管111时,拉丝600不发生扭曲,而保证对远端管111的拉力平稳。
本实施例中,拉丝600为镍钛丝,其通电后远端能够熔断而与远端管111分离,以在对动脉瘤900和闭塞部110的填充完成后,拉丝600能够和闭塞部110分离,而从人体内抽出。
本实施例中,拉丝600设置为两根,两根拉丝600与远端管111的轴线处于同一平面内,而使得拉丝600对远端管111的拉力平稳,网状编织体113的变形平稳均匀。在一些实施例中,拉丝600设置为两根以上。
参阅图18至图22,内衬管200为管状结构,内衬管200可滑动的穿设于闭塞部110内,内衬管200的远端能够沿轴向从闭塞部11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近端,并从闭塞部110的近端抽出,而与闭塞部110分离。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为内部管孔与近端管112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内衬管200可滑动的穿设于远端管111、近端管112、网状编织体113以及操作部120内,以能够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而与微导管100分离。
本实施例中,内衬管200为直管状结构,内衬管200的内周壁和外周壁均为圆筒形结构,其外周未设置卡凸210。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为拉丝600时,内衬管200的外径可以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结构,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操作部120的内径为对应的多边形结构。
参阅图23和图24,动脉瘤闭塞装置移动到颅内脉管动脉瘤病变处,具体为动脉侧壁动脉瘤。移动导丝400,使得导丝400伸入到动脉瘤900中。控制微导管100和内衬管200一起移动,使得微导管100的闭塞部110伸入动脉瘤900内,且内衬管200的远端随微导管100伸入到动脉瘤900内。
参阅图25和图26,动脉瘤闭塞装置的闭塞部110伸入动脉瘤900中后,拉动拉丝60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靠近,从而带动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膨胀而展开,并堵塞在动脉瘤900的颈部。然后通过内衬管200的远端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
拉动内衬管200,在内衬管20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内部时,内衬管200的远端向着展开后的闭塞部110的网状编织体113内填充柱塞物800,以保持闭塞部110的展开状态,并利用闭塞部110内的柱塞物800对动脉瘤900的颈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密封。
参阅图27,在向闭塞110的网状编织体113内填充柱塞物800后,拉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拉丝600和远端管111分离,并使得操作部120和闭塞部110分离,将导丝400从闭塞部110内抽出,导丝400和操作部120抽出人体,从而将闭塞部110植入动脉瘤900的颈部处。
参阅图28至图32,动脉瘤闭塞装置移动到颅内脉管动脉瘤病变处,具体为动脉非侧壁动脉瘤。微导管100、内衬管200、导丝400以及拉丝600在支撑导管300的作用下进入人体内,导丝400先进入动脉瘤900内,微导管100、内衬管200以及拉丝600在导丝400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动脉瘤900内,拉丝60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靠近,使得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利用内衬管200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拉动内衬管200,在内衬管20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内部时,内衬管200的远端向着展开后的闭塞部110内填充柱塞物800,以保持闭塞部110的展开状态,并利用闭塞部110内的柱塞物800对动脉瘤900的颈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密封。在向闭塞部110填充柱塞物800后,拉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拉丝600和远端管111分离,并使得操作部120和闭塞部110分离,将拉丝600和导丝400从闭塞部110内抽出,从而将闭塞部110植入动脉瘤900的颈部处。
图33至图3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33和图34以及上述相应附图,本实施例中,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微导管100、可滑动的穿设于微导管100内的内衬管200、套设于微导管100外周的支撑导管300、穿设于内衬管200内的导丝400以及带动微导管100沿径向膨胀的弹片700。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导管300以及导丝40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撑导管300以及导丝40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微导管100包括闭塞部110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闭塞部110近端的操作部120。闭塞部110的前端伸入动脉瘤900内,内衬管200穿设在闭塞部110内,而在闭塞部110的远端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闭塞部110为管状结构,闭塞部110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闭塞部110膨胀后堵塞在动脉瘤900的颈部。
闭塞部110包括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网状编织体113。网状编织体113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上;网状编织体113能够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的挤压下沿径向展开。
本实施例中的网状编织体113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网状编织体113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为管状结构,操作部120为内部管孔与近端管112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操作部120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在近端管112的近端上。操作部12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使得微导管10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
本实施例中,内衬管200用于向动脉瘤900和网状编织体113内填充柱塞物800,内衬管200的外周未设置卡凸210。
内衬管200为管状结构,内衬管200可滑动的穿设于闭塞部110内,内衬管200的远端能够沿轴向从闭塞部11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近端,并从闭塞部110的近端抽出,而与闭塞部110分离。内衬管200的近端从操作部120的近端突伸出。
本实施例中的操作部12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参照第二实施例中的操作部12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弹片700为驱动件,弹片700能够抵接于远端管111上,用于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移动;弹片700能够和闭塞部110分离。
本实施例中,弹片700固定在内衬管200的远端,弹片700沿径向向外超出远端管111的内径。
弹片700在一定的作用力下,能够弹性收缩于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操作部120内,以能够随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
本实施例中,弹片700在自然状态下,弹片700在远端管111的径向方向上向外超出远端管111的内径,内衬管200相对远端管111向着内衬管200的近端移动时,弹片700抵接于远端管111的远端上,并带动远端管111靠近近端管112移动,使得网状编织体113展开。网状编织体113展开时,依据胡可定律,网状编织体113反向的弹性恢复力逐渐增大,此时继续移动内衬管200,弹片700将发生变形并在内衬管200的拉力下,缩回到远端管111下,继续拉动内衬管200,内衬管200带动弹片700依次穿过近端管112和操作部120,使得弹片700随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
本实施例中,微导管100、内衬管200、导丝400以及弹片700在支撑导管300的作用下进入人体内,导丝400先进入动脉瘤900内,微导管100、内衬管200以及弹片700在导丝400的作用下进入动脉瘤900内,拉动内衬管200,弹片70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靠近,使得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网状编织体113展开一定的幅度后,内衬管200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然后继续拉动内衬管200,弹片700发生变形,而在内衬管200的拉力下缩回到远端管111内,继续拉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网状编织体113内。此时网状编织体113在操作部120的作用力和动脉瘤900内的柱塞物800的作用力下,保持展开状态。在内衬管20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网状编织体113内部后,内衬管200的远端向着展开后的闭塞部110内填充柱塞物800,以保持闭塞部110的展开状态,然后拉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和弹片7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并使得操作部120和闭塞部110分离,将导丝400从闭塞部110内抽出,从而将闭塞部110植入动脉瘤900的颈部处。
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35上述相应附图,本实施例中,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微导管100、可滑动的穿设于微导管100内的内衬管200、套设于微导管100外周的支撑导管300、以及穿设于内衬管200内的导丝400。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导管300以及导丝40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撑导管300以及导丝400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赘述。
微导管100包括闭塞部110以及可拆卸地连接在闭塞部110近端的操作部120。闭塞部110的前端伸入动脉瘤900内,内衬管200穿设在闭塞部110内,而在闭塞部110的远端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
闭塞部110为管状结构,闭塞部110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闭塞部110膨胀后堵塞在动脉瘤900的颈部。
闭塞部110包括远端管111、近端管112以及网状编织体113。网状编织体113的轴向两端分别连接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上;网状编织体113能够在远端管111和近端管112的挤压下沿径向展开。
本实施例中的网状编织体113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实施例中的网状编织体113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为管状结构,操作部120为内部管孔与近端管112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操作部120的远端可拆卸地连接在近端管112的近端上。操作部12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使得微导管100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300的近端。本实施例中,操作部120、远端管111以及近端管112的内周壁上未设置导向槽130,远端管111的内周设置有轴向贯通的螺旋槽150。
本实施例中,远端管111上开设有螺纹孔而在远端管的内周壁上形成螺旋槽150。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槽150为截面可以为其它形状的孔,如矩形、三角形。
内衬管200的远端外周壁上凸设有螺旋牙220而形成驱动件,螺旋牙220能够在螺旋槽150内滑动。螺旋牙220为一个变形的卡凸210,螺旋槽150为一个变形的导向槽130。
本实施例中,螺旋牙220为螺纹牙,该螺纹牙和远端管111上的螺纹孔相适配。
螺旋牙220的外径大于远端管111的内径,使得螺旋牙220能够抵接于远端管111的远端上。内衬管200的近端从操作部120的近端突伸出,在内衬管200的近端拉动内衬管200相对微导管100移动,内衬管200外周的螺旋牙22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移动,而使得网状编织体113展开。近端管112和操作部120的内周在径向上向外超出螺旋牙220,使得螺旋牙220能够随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螺旋槽150设置于内衬管200上,且螺旋牙220设置于远端管111上。即,内衬管200的远端外周壁设有螺旋槽150,螺旋槽150延伸至内衬管200的远端的端面;远端管111的内周壁凸设有螺旋牙220而形成驱动件;螺旋牙220能够在螺旋槽150内滑动。内衬管200可以为直管,而在远端的外周壁上加工出螺旋槽150,而在远端管111的内周壁上凸设形成螺旋牙220。
本实施例中,螺旋牙220可滑动的设置于螺旋槽150内,使得内衬管200能够相对远端管111转动,而使得内衬管200的远端能够缩回到网状编织体113内。
本实施例中,内衬管200从远端管111内旋出的过程中,网状编织体113可能在远端管111的带动下发生扭转,当扭转一定程度时,网状编织体113的反向弹性力大于内衬管200对远端管111的扭力,使得内衬管200能够顺利脱离螺旋槽150。当内衬管200脱离于螺旋槽150后,内衬管200向网状编织体113内填充柱塞物800。并且,内衬管200脱离螺旋槽150后,网状编织体113基于形状记忆效果和弹性变形由扭转变形状态恢复至正常的展开状态。
本实施例中,微导管100、内衬管200以及导丝400在支撑导管300的作用下进入人体内,导丝400先进入动脉瘤900内,微导管100和内衬管200在导丝400的作用下进入动脉瘤900内。拉动内衬管200,内衬管200上的螺旋牙220带动远端管111向着近端管112靠近,使得网状编织体113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内衬管200向动脉瘤900中填充柱塞物800,然后转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的螺旋牙220在远端管111的螺旋槽150内滑动,内衬管200的远端缩回到闭塞部110的网状编织体113内。此时网状编织体113在操作部120的作用力和动脉瘤900内的柱塞物800的作用力下,保持展开状态。在内衬管200的远端移动到闭塞部110的内部后,内衬管200的远端向着展开后的闭塞部110内填充柱塞物800,以保持闭塞部110的展开状态,然后拉动内衬管200,使得内衬管200从操作部120的近端抽出,并使得操作部120和闭塞部110分离,将导丝400从闭塞部110内抽出,从而将闭塞装置植入动脉瘤900的颈部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网状编织体113具有记忆能力,内衬管200的远端卡接在远端管111,内衬管200对远端管111具有向着远端管111的远端的拉力,操作部120对近端管112具有向着近端管112的近端方向的拉力,在内衬管200和操作部120的作用力下,使得网状编织体113保持缩回状态。移除内衬管200或操作部120对移除网状编织体113的拉力,网状编织体113在记忆能力下展开,通过内衬管200向动脉瘤900和网状编织体113内填充柱塞物800。
本发明中,闭塞部110伸入动脉瘤后,闭塞部110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以阻挡在动脉瘤的颈部;操作部120和闭塞部110可拆卸地连接,使得操作部120与闭塞部110分离后,操作部120能够将闭塞部110保留于动脉瘤颈口处。闭塞部110的管状结构,以能够通过闭塞部110向动脉瘤中填充柱塞物,以填充动脉瘤;并能够向闭塞部110内填充柱塞物,保持闭塞部110的展开状态,利用闭塞部110内的柱塞物对动脉瘤的颈部进行更加有效的密封,以防止或减少血液从动脉瘤中流过,使密封后的动脉瘤内部快速形成有效血栓,避免形成后的血栓在血流的冲击下溶解,提高治疗效果。
进一步地,内衬管200和操作部120均能够和闭塞部110分离,使得闭塞部110单独植入动脉瘤900后,不会影响脉管中的血液流动。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发明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导管,包括闭塞部和操作部;所述闭塞部为管状结构,所述闭塞部的中部能够沿径向向外膨胀而展开;所述操作部远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闭塞部的近端,以用于在所述闭塞部展开时将所述闭塞部脱离;所述闭塞部包括网状编织体、连接在所述网状编织体远端的远端管、以及连接在所述网状编织体近端的近端管;
内衬管,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闭塞部内;所述内衬管的远端能够沿轴向从所述闭塞部的远端移动到所述闭塞部的近端,并从所述闭塞部的近端抽出;所述内衬管的远端形成有驱动件,以使得所述驱动件能够随所述内衬管移动;所述驱动件能够抵接于所述远端管上,以带动所述远端管向所述近端管移动;所述驱动件能够和所述闭塞部分离,以从所述闭塞部的远端移动到所述闭塞部的近端并从所述闭塞部的近端抽出;
所述内衬管的远端能够移动至所述闭塞部内,以能够向展开后的闭塞部内填充柱塞物;
所述内衬管的远端外周壁上凸设有卡凸而形成所述驱动件,所述卡凸能够与所述远端管的远端相抵接;所述微导管在所述操作部、所述远端管以及所述近端管的内周壁上对应开设有沿轴向贯通的导向槽;所述卡凸能够在所述导向槽内滑动;
所述远端管的远端内侧形成有台阶,所述卡凸能够搭接在所述台阶上,以使所述卡凸能够带动所述远端管朝向所述近端管靠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编织体能够在所述远端管和所述近端管的挤压下沿径向展开;所述近端管的近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操作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的远端和所述近端管的近端之间连接有圆环,所述圆环为高分子电解质材质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上对应开设有所述导向槽,以用于所述卡凸穿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为内部管孔与所述闭塞部近端的内部管孔相通的管状结构;所述内衬管可滑动的穿设于所述闭塞部以及所述操作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瘤闭塞装置还包括用于穿设在所述内衬管内的导丝,所述导丝可滑动的连接在所述内衬管内,以能够从所述内衬管内抽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凸沿内衬管的外周壁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导向槽设置为多个且与所述卡凸一一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编织体由多根镍钛丝通过机械铰接缠绕或编织成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的近端突出支撑导管的近端,且所述内衬管的近端从所述操作部的近端突出。
CN202011632699.5A 2020-12-31 2020-12-31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Active CN1126564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2699.5A CN112656477B (zh) 2020-12-31 2020-12-31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PCT/CN2021/140116 WO2022143306A1 (zh) 2020-12-31 2021-12-21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632699.5A CN112656477B (zh) 2020-12-31 2020-12-31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6477A CN112656477A (zh) 2021-04-16
CN112656477B true CN112656477B (zh) 2023-06-20

Family

ID=75413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632699.5A Active CN112656477B (zh) 2020-12-31 2020-12-31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56477B (zh)
WO (1) WO20221433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6477B (zh) * 2020-12-31 2023-06-20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CN113893443A (zh) * 2021-10-25 2022-01-07 深圳麦普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镍钛软管的微导丝
CN113925556B (zh) * 2021-11-03 2023-03-10 聚辉医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栓塞弹簧圈系统
CN115607221B (zh) * 2022-12-19 2023-03-03 上海微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脉瘤瘤内封堵装置及动脉瘤瘤内封堵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5060A (en) * 1998-03-13 1999-07-20 B. Braun Celsa Covered self-expanding vascular occlusion device
CN102665608A (zh) * 2009-12-02 2012-09-12 神火医药公司 防止栓塞剂回流的微阀保护装置和使用方法
CN103619274A (zh) * 2011-05-02 2014-03-05 美敦力 用于冷冻消融的联接有线材结构的柔顺套管
JP2016096917A (ja) * 2014-11-19 2016-05-30 グンゼ株式会社 医療用材料
CN106604696A (zh) * 2014-05-28 2017-04-26 斯瑞克欧洲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血管闭塞装置和使用方法
CN111035425A (zh) * 2018-10-12 2020-04-21 德普伊新特斯产品公司 折叠式动脉瘤治疗装置及递送方法
EP3741313A1 (en) * 2019-05-21 2020-11-25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Layered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8260A (en) * 1997-07-10 1999-07-27 Scimed Life Systems, Inc. Removable occlusion system for aneurysm neck
EP1006890B1 (en) * 1997-08-04 2006-09-20 Boston Scientific Limited Occlusion system for aneurysm repair
US7591813B2 (en) * 2003-10-01 2009-09-22 Micrus Endovascular Corporation Long nose manipulatable catheter
US8267985B2 (en) * 2005-05-25 2012-09-18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livering and deploying an occluding device within a vessel
AU2012262331B2 (en) * 2011-06-03 2016-02-25 Covidien Lp Embolic implant and method of use
US9561121B2 (en) * 2012-01-04 2017-02-07 Rapid Medical Lt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assisting medical treatments
CN102871700B (zh) * 2012-10-09 2015-04-29 加奇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栓塞动脉瘤的编织体系统
EP2928391B1 (en) * 2012-12-05 2019-11-20 Rapid Medical Ltd. Devices for assisting medical treatments
WO2016020922A2 (en) * 2014-08-07 2016-02-11 Perflow Medical Ltd. Aneurysm treatment device and method
CN205795766U (zh) * 2016-05-17 2016-12-14 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刀杆可拆卸的变向磨钻刀具
CN109688945B (zh) * 2016-05-18 2022-06-24 微仙美国有限公司 栓塞封堵器
CN207435846U (zh) * 2017-10-23 2018-06-01 雨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沥青摊铺机摊铺厚度实时监测装置的探针连接结构
US10716574B2 (en) * 2017-12-22 2020-07-21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Aneurysm device and delivery method
US11058430B2 (en) * 2018-05-25 2021-07-13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Aneurysm device and delivery system
US11596412B2 (en) * 2018-05-25 2023-03-07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Aneurysm device and delivery system
US10905431B2 (en) * 2018-08-03 2021-02-02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Spiral delivery system for embolic braid
IL269005A (en) * 2018-09-12 2019-10-31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Improved aneurysm occlusion device
US11406392B2 (en) * 2018-12-12 2022-08-09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Aneurysm occluding device for use with coagulating agents
US11337706B2 (en) * 2019-03-27 2022-05-24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Aneurysm treatment device
CN111803167A (zh) * 2019-04-11 2020-10-23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封堵器、封堵器紧锁系统及紧锁方法
CN210250351U (zh) * 2019-04-30 2020-04-07 圣路机械(嘉兴)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拆卸的病床轮中枢杆
CN211797609U (zh) * 2019-11-06 2020-10-30 南京晓庄学院 一种智能盲人导向棒
CN210805735U (zh) * 2019-12-30 2020-06-19 帕格曼科技(太仓)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系统的控制芯片安装座
CN212206414U (zh) * 2020-04-21 2020-12-22 深圳市中泰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拆卸的电子体温计
CN212101333U (zh) * 2020-05-09 2020-12-08 佛山市顺德区超力织带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安装或拆卸筒子芯的筒子架
CN112656477B (zh) * 2020-12-31 2023-06-20 杭州德诺脑神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5060A (en) * 1998-03-13 1999-07-20 B. Braun Celsa Covered self-expanding vascular occlusion device
CN102665608A (zh) * 2009-12-02 2012-09-12 神火医药公司 防止栓塞剂回流的微阀保护装置和使用方法
CN103619274A (zh) * 2011-05-02 2014-03-05 美敦力 用于冷冻消融的联接有线材结构的柔顺套管
CN106604696A (zh) * 2014-05-28 2017-04-26 斯瑞克欧洲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血管闭塞装置和使用方法
JP2016096917A (ja) * 2014-11-19 2016-05-30 グンゼ株式会社 医療用材料
CN111035425A (zh) * 2018-10-12 2020-04-21 德普伊新特斯产品公司 折叠式动脉瘤治疗装置及递送方法
EP3741313A1 (en) * 2019-05-21 2020-11-25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Layered braided aneurysm treatmen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6477A (zh) 2021-04-16
WO2022143306A1 (zh)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56477B (zh) 动脉瘤闭塞装置及其微导管
JP7106690B2 (ja) 機械的離脱を備えた閉塞性デバイス送達システム
US5536274A (en) Spiral implant for organ pathways
US9486223B2 (en) Mechanically datachable vaso-occlusive device
JP7356477B2 (ja) 血管障害に対してインプラントを送達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EP1098598B1 (en) Detachable, varying flexibility, aneurysm neck bridge
US6221066B1 (en) Shape memory segmented detachable coil
US11051825B2 (en) Delivery system for embolic braid
CN110786907A (zh) 用于栓塞编织物的螺旋递送系统
CA2174979A1 (en) Embolic coils with offset helical and twisted helical shapes
WO1999063896A2 (en) Aneurysm closure device assembly
KR20110137258A (ko) 내연신성 부재 및 앵커 필라멘트를 구비한 폐색 장치
US20220313269A1 (en) Embolic device delivery system
CN113116446A (zh) 输送器和栓塞系统
US20230210540A1 (en) Injector devices for delivering material to vascular defect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6940311A (zh) 神经血管分流器和递送系统
AU4739199A (en) Aneurysm closure device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