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23913A - 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 Google Patents
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23913A CN112623913A CN202011427808.XA CN202011427808A CN112623913A CN 112623913 A CN112623913 A CN 112623913A CN 202011427808 A CN202011427808 A CN 202011427808A CN 112623913 A CN112623913 A CN 1126239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form
- vertical portion
- assembly
- car
- buff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003 spir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66B5/282—Structure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下轿底包括边梁、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及缓冲件。其中,第一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第二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缓冲件设置于第一竖直部与第二竖直部之间,缓冲件与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均连接,缓冲件远离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设置,且缓冲件、第一竖直部及第二竖直部围设成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将缓冲件设置在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的上侧,从而使得空腔具有足够的深度,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一种运载工具,能够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其中,位于轿厢服务最底层以下的井道部分被称为底坑,为了保证作业人员具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和安全避险空间,底坑应具备足够的深度。同时,为了保证电梯的安全,需要在底坑内安装用于与下轿底缓冲配合的缓冲器,从而占用了底坑的空间。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占用了底坑的空间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下轿底,包括:
边梁,所述边梁为两个,两个所述边梁相对间隔设置;
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并将两个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上方;
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并将两个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上方,且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相互对应设置;及
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第二竖直部之间,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均连接,所述缓冲件远离所述第一水平部和所述第二水平部设置,且所述缓冲件、所述第一竖直部及所述第二竖直部围设成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
上述实施例的下轿底,轿厢掉落时,设置于轿厢下方的缓冲器与缓冲件发生碰撞,利用缓冲器的缓冲作用对轿厢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与吸收。所述缓冲件远离所述第一水平部和所述第二水平部设置,且所述缓冲件、所述第一竖直部及所述第二竖直部围设成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如此,将缓冲件设置在第一竖直部和第二竖直部的上侧,从而使得空腔具有足够的深度,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件包括缓冲板,所述缓冲板靠近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一侧设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竖直部贴合并连接,所述缓冲板靠近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一侧设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竖直部贴合并连接,且所述缓冲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竖直部及所述第二竖直部围设成所述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轿底还包括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并将两个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且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第三横梁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三水平部和第三竖直部,所述第三竖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水平部的上方,所述第三水平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三水平部、所述第三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及所述第二水平部围设成用于供防振元件安装的安装腔。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轿底组件,包括:
所述的下轿底;
上轿底,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上轿底设置于所述下轿底的上方;及
防振元件,所述防振元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且所述防振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下轿底连接,所述防振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轿底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轿底组件,下轿底和防振元件能够对上轿底进行支撑,乘客可以站立在上轿底上;并且,利用防振元件能够对上轿底与下轿底之间的振动进行缓冲与吸收,提高乘坐舒适性。而且,防振元件安装在下轿底的安装腔内,也减小了整个轿底组件的厚度。同时,下轿底具有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从而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底组件还包括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所述限位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上轿底连接,所述限位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轿底间隔设置,或所述限位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下轿底连接,所述限位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轿底间隔设置。
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轿架结构,包括立柱组件、上横梁组件及所述的轿底组件,所述上横梁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组件的顶部,所述轿底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组件的底部。
上述实施例的轿架结构,利用立柱组件、上横梁组件及轿底组件的装配连接,能够对轿厢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可靠的安装固定。并且,轿底组件的厚度较薄,不会占用底坑的空间。而且,轿底组件具有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从而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立柱组件的底部与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立柱组件的底端高于所述边梁的底面或与所述边梁的底面平齐,且滚轮导靴设置于所述边梁的底面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梁包括靠近地坎设置的第一端、及远离所述地坎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用于与导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中心轴线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为S,且0.2L≤S≤0.6L。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边梁包括靠近地坎设置的第一端、及远离所述地坎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用于与导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中心轴线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为S,且0.2L≤S≤0.6L。
还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梯,包括所述的轿架结构。
上述实施例的电梯,轿底组件具有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从而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轿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轿架结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轿架结构的轿底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轿架结构的下轿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轿架结构的上轿底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轿架结构的立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的轿架结构的上横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下轿底,110、边梁,111、第一端,112、第二端,120、第一横梁,121、第一水平部,122、第一竖直部,130、第二横梁,131、第二水平部,132、第二竖直部,140、缓冲件,150、空腔,160、第三横梁,161、第三水平部,162、第三竖直部,170、安装腔,180、安装板,200、上轿底,210、轿板,220、加强梁,300、防振元件,400、限位元件,500、立柱组件,510、第一立柱,520、第二立柱,530、滑槽,600、上横梁组件,610、曳引模组,611、安装基板,620、锁止模组,630、超速保护模组,640、拉杆,700、安全钳,800、滚轮导靴800,900、门机支架组件,1000、轿顶护栏,2000、极限开关打板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下轿底100,包括边梁110、第一横梁120、第二横梁130及缓冲件140。如此,利用边梁110、第一横梁120及第二横梁130组成的支撑结构对轿厢进行支撑;并且,当轿厢意外掉落时,利用缓冲件140与设置于底坑内的缓冲器的缓冲配合,从而提供相应的缓冲保护。
其中,边梁110为两个,两个边梁110相对间隔设置。如此,两个边梁110可以分别分布在轿厢的左右两侧,为轿厢提供相应的支撑。
如图4所示,第一横梁120设置于两个边梁110之间并将两个边梁110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第一横梁120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水平部121和第一竖直部122,第一竖直部122设置于第一水平部121的上方;第二横梁130与第一横梁120相对间隔设置,第二横梁130设置于两个边梁110之间并将两个边梁110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第二横梁130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水平部131和第二竖直部132,第二竖直部132设置于第二水平部131的上方,且第二竖直部132与第一竖直部122相互对应设置。如此,利用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对轿厢的中间部位进行承托;并且,利用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将两个边梁110进行连接而形成支撑结构,使得支撑结构的支撑强度和刚度满足使用要求;而且,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均包括相互垂直的水平部和竖直部,使得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均呈“L”形,能够对力进行分散,保证第一横梁120与第二横梁130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当然,边梁110也可以采取如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类似的结构,即边梁110也可以呈“L”形。
如图4所示,缓冲件140设置于第一竖直部122与第二竖直部132之间,缓冲件140与第一竖直部122和第二竖直部132均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如此,轿厢掉落时,设置于轿厢下方的缓冲器与缓冲件140发生碰撞,利用缓冲器的缓冲作用对轿厢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与吸收。缓冲件140远离第一水平部121和第二水平部131设置,且缓冲件140、第一竖直部122及第二竖直部132围设成用于供缓冲器(未图示)伸入的空腔150。如此,将缓冲件140设置在第一竖直部122和第二竖直部132的上侧,从而使得空腔150具有足够的深度(沿井道的轴向的深度),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150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二竖直部132与第一竖直部122相互对应设置,是指当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均与边梁110连接固定后,第二竖直部132与第一竖直部122之间的距离最短。第一竖直部122设置于第一水平部121的上方,以及第二竖直部132设置于第二水平部131的上方,是指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安装后的状态。
其中,缓冲件140可以是板状、条状或块状,只需满足能够与缓冲器进行缓冲配合而为轿厢提供保护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缓冲件140包括缓冲板(未标注)。其中,缓冲板靠近第一竖直部122的一侧设有第一侧板(未标注),第一侧板与第一竖直部122贴合并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如此,增大了缓冲板与第一竖直部122的接触面积,使得缓冲板能够稳定、可靠的与第一竖直部122进行连接。缓冲板靠近第二竖直部132的一侧设有第二侧板(未标注),第二侧板与第二竖直部132贴合并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如此,增大了缓冲板与第二竖直部132的接触面积,使得缓冲板能够稳定、可靠的与第二竖直部132进行连接。并且,缓冲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竖直部122及第二竖直部132围设成空腔150。如此,缓冲件140的整体结构呈“C”形,使得缓冲板能够稳定、可靠的与第一横梁120和第二横梁130进行连接,当缓冲器伸入空腔150内与缓冲板发生撞击时,保证缓冲板能够与缓冲器进行缓冲配合而保护轿厢。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下轿底100还包括第三横梁160,第三横梁160设置于两个边梁110之间并将两个边梁110连接。第二横梁130设置于第一横梁120与第三横梁160之间,且第一横梁120、第二横梁130及第三横梁160相互间隔设置。如此,利用第三横梁160进一步加强下轿底100的强度,能够更好的对轿厢进行支撑。第三横梁160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三水平部161和第三竖直部162,第三竖直部162设置于第三水平部161的上方,第三水平部161与第二水平部131对应设置,且第三水平部161、第三竖直部162、第二竖直部132及第二水平部131围设成用于供防振元件安装的安装腔170。如此,能够将防振元件部分安装在安装腔170内,从而降低了整个轿底组件的厚度,减少轿底组件对底坑空间的占用。其中,第三横梁160呈“L”形,能够对力进行分散,保证第三横梁160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第三横梁160与边梁110之间可以采取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当然,防振元件在安装腔170内的安装固定,还可以借助安装板180、安装台等中间元件实现。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第一竖直部122设置于第一水平部121的上方、第二竖直部132设置于第二水平部131的上方、以及第三竖直部162设置于第三水平部161的上方,是指第一横梁120、第二横梁130和第三横梁160安装后的状态。边梁110、第一横梁120、第二横梁130及第三横梁16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或选择。例如,当防振元件为多个时,第二横梁130和第三横梁160的数量可以相应发生调整或变化。第一竖直部122、第二竖直部132、第三竖直部162、第一水平部121、第二水平部131及第三水平部161均可以为板状或条状。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轿底组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下轿底100、上轿底200及防振元件300。其中,上轿底200与下轿底100相对间隔设置,且上轿底200设置于下轿底100的上方;防振元件300设置于上轿底200与下轿底100之间,且防振元件300的一端与下轿底100连接,防振元件300的另一端与上轿底200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轿底组件,下轿底100和防振元件300能够对上轿底200进行支撑,乘客可以站立在上轿底200上;并且,利用防振元件300能够对上轿底200与下轿底100之间的振动进行缓冲与吸收,提高乘坐舒适性。而且,防振元件300安装在下轿底100的安装腔170内,也减小了整个轿底组件的厚度。同时,下轿底100具有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150,从而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150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其中,防振元件300可以是防振橡胶、防振硅胶或其他能够对振动进行缓冲与吸收的元件。
如图5所示,其中,上轿底200可以包括至少两块能够进行拼接或组装的轿板210,每块上轿板210可以采取“几”字形的钣金结构,不仅减小了上轿底200的厚度,而且提高了上轿底200的支撑强度;进一步地,还可以在轿板210的下方设置加强梁220或加强筋结构,能够进一步提升上轿底200的支撑强度。其中,防振元件300的上端能够与轿板210采用焊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防振元件300的下端能够与安装腔170内的安装板180采用焊接或螺接等方式连接,从而能够利用防振元件300支撑上轿底200。当然,上轿底200还可以包括边框结构,边框结构可以围绕拼接或组装的轿板210设置,能够保证上轿底200呈模块化,便于组装和使用。
如图3及图5所示,进一步地,轿底组件还包括限位元件400。限位元件400设置于上轿底200与下轿底100之间,限位元件400的一端与上轿底200连接(例如,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与轿板210进行连接),限位元件400的另一端与下轿底100间隔设置。如此,利用限位件能够对防振元件300的极限变形量进行限制,保证防振元件300不会发生过渡变形,避免防振元件300发生疲劳损伤,延长了防振元件300的使用寿命。当然,限位元件400的一端也可以与下轿底100连接(例如,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与安装板180进行连接),限位元件400的另一端与上轿底200间隔设置。其中,限位元件400可以是限位柱、限位销等结构,只需满足能够对防振元件300的极限变形量进行限制即可。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轿架结构,包括立柱组件500、上横梁组件600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轿底组件,上横梁组件600设置于立柱组件500的顶部,轿底组件设置于立柱组件500的底部。
上述实施例的轿架结构,利用立柱组件500、上横梁组件600及轿底组件的装配连接,能够对轿厢提供稳定的支撑和可靠的安装固定。并且,轿底组件的厚度较薄,不会占用底坑的空间。而且,轿底组件具有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150,从而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150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其中,立柱组件500的底部与边梁110采用焊接、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如此,可以使得立柱组件500与下轿底100形成龙门架结构,增强了整个轿架结构的强度。立柱组件500的底端高于边梁110的底面或与边梁110的底面平齐。如此,使得立柱组件500不会伸入底坑内,不会占用底坑的空间,减少对底坑深度的影响。并且,滚轮导靴800设置于边梁110的底面的下方。如此,利用滚轮导靴800能够对轿厢在井道内的运动进行导向,保证轿厢能够顺畅的在井道内运行。其中,滚轮导靴800的滚轮可以采用直径较小的小轮滚形式,不会影响乘坐舒适性,也减小对底坑深度的影响,还能减少导轨润滑装置,降低对顶层高度和底坑深度的影响。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立柱组件500的底部可以是立柱组件500下方的某一段长度,例如从底部端面往上0cm~10cm的长度。立柱组件500的顶部可以是立柱组件500上方的某一段长度,例如从顶部端面往下0cm~10cm的长度;顶部也可以是指最顶部的端面。立柱组件500的底端是指位于最底部的端面。立柱组件500的底端高于边梁110的底面,高出的高度可以根据实际连接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或设计,只需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即可。
如图2及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边梁110包括靠近地坎设置的第一端111、及远离地坎设置的第二端112。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之间的距离为L。如图1、图2及图6所示,立柱组件500包括第一立柱510和第二立柱520。第一立柱510和第二立柱520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用于与导轨(未图示)配合的滑槽530,滑槽530的中心轴线至第一端111的距离为S,且0.2L≤S≤0.6L。由于轿架结构靠近地坎的一侧设有门机、轿门等部件,从而使得整个电梯的重心朝向第一端111偏移,使得0.2L≤S≤0.6L,从而能够平衡门机、轿门等部件对重心的影响,使得轿架结构的重心朝向第二端112移动,保证轿厢能够平稳的运行,不会与井道内壁发生磕碰。并且,第一立柱510和第二立柱520可以呈现一前一后布置,支撑强度更好。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轿厢的两侧均可以设置一组第一立柱510和第二立柱520,使得轿厢的两侧受力均匀,平稳性更好。还可以将安全钳安装在滑槽530内,能够充分利用安装空间。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横梁组件600包括曳引模组610及安装基板611,安装基板611与立柱组件500的顶部连接,曳引模组610安装于安装基板611上。如此,将曳引模组610设置在轿厢的上方,能够从上方拉动轿厢运行,相比从轿厢的下方拉动的形式而言,不会对底坑的空间造成影响;并且,模块化的曳引模组610,结构紧凑,体积较小,减少对顶层高度的影响,也便于现场人员直接进行安装,进一步结合安装基板611,利用安装基板611对曳引模组610的安装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安装精度,使得曳引模组610保持水平安装,从而保证反绳轮通光度G达到最佳状态,避免钢带发生偏移,有利于提高轿厢运行舒适性和安全性,也减缓钢带发生老化,延长了钢带的使用寿命。其中,曳引模组610可以是能够与钢带配合从而对轿厢进行牵引的模块化组件。曳引模组610可以包括“几”字形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曳引轮组,曳引轮组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能够与钢带或曳引绳配合的元件。曳引模组610可以安装在立柱组件500的正方法位置,使得轿厢受力均匀,提高乘坐舒适性。
如图1及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横梁组件600包括锁止模组620,锁止模组620与立柱组件500的顶部连接,锁止模组620能够与井道内壁限位配合或分离。如此,当轿厢需要进行检修时,利用锁止模组620与井道内壁的限位配合,即可使得轿厢与井道内壁连为一体而无法移动,保证检修安全,检修完成后,使得锁止模组620与井道内壁分离即可使得轿厢能够顺畅的运行。锁止模块可以包括“几”字形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锁止机构,锁止机构可以是现有的任意一种能够与井道内壁进行限位配合与分离的元件。锁止模组620可以安装在立柱组件500的正方法位置,使得轿厢受力均匀,保持锁止的稳定性。
如图1及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横梁组件600包括超速保护模组630,超速保护模组630与立柱组件500的顶部连接,超速保护模组630与安全钳触发配合。如此,当轿厢发生超速掉落时,超速保护模组630触发安全钳700工作,从而对轿厢的掉落进行锁止或限制,保证乘客安全。其中,超速保护模组630可以是现有的提拉式保护装置,安全钳700可以设置在滑槽530内并设置在立柱组件500的底部,通过拉杆640将超速保护模组630与安全钳700进行连接,当轿厢超速掉落时,超速保护模组630拉动拉杆640而使得安全钳700开始工作。并且,模块化的超速保护模组630也降低了现场安装难度,提升了安装效率。
如图1及图2所示,轿架结构还可以包括轿顶护栏1000、门机支架组件900、极限开关打板组件2000等辅助元件。其中,轿顶护栏1000可以采用折叠结构,可以将轿顶护栏1000设置在立柱组件500的正上方而与上横梁组件600采用螺接或铆接等方式连接,正常运行时可以进行折叠收纳,不会对顶层高度造成影响;门机支架组件900也可以采取铆接、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固设在立柱组件500的顶部;极限开关打板组件2000可以与立柱组件500平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轿架结构。
上述实施例的电梯,轿底组件具有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150,从而使得缓冲器能够伸入空腔150内,从而能够将缓冲器的安装位置上移,减小了缓冲器对底坑的空间占用。
需要说明的是,“某体”、“某部”可以为对应“构件”的一部分,即“某体”、“某部”与该“构件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构件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某体”、“某部”可以独立制造,再与“构件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本申请对上述“某体”、“某部”的表达,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特征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为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单元”、“组件”、“机构”、“装置”所包含的构件亦可灵活进行组合,即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生产,以方便进行模块化组装。本申请对上述构件的划分,仅是其中一个实施例,为了方便阅读,而不是对本申请的保护的范围的限制,只要包含了上述构件且作用相同应当理解是本申请等同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能够实现动力传递即可,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的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下轿底,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梁,所述边梁为两个,两个所述边梁相对间隔设置;
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并将两个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第一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水平部和第一竖直部,所述第一竖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平部的上方;
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并将两个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水平部和第二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上方,且所述第二竖直部与所述第一竖直部相互对应设置;及
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部与所述第二竖直部之间,所述缓冲件与所述第一竖直部和所述第二竖直部均连接,所述缓冲件远离所述第一水平部和所述第二水平部设置,且所述缓冲件、所述第一竖直部及所述第二竖直部围设成用于供缓冲器伸入的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轿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包括缓冲板,所述缓冲板靠近所述第一竖直部的一侧设有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竖直部贴合并连接,所述缓冲板靠近所述第二竖直部的一侧设有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竖直部贴合并连接,且所述缓冲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一竖直部及所述第二竖直部围设成所述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轿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轿底还包括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设置于两个所述边梁之间并将两个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三横梁之间,且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第三横梁相互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横梁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三水平部和第三竖直部,所述第三竖直部设置于所述第三水平部的上方,所述第三水平部与所述第二水平部对应设置,且所述第三水平部、所述第三竖直部、所述第二竖直部及所述第二水平部围设成用于供防振元件安装的安装腔。
4.一种轿底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下轿底;
上轿底,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相对间隔设置,且所述上轿底设置于所述下轿底的上方;及
防振元件,所述防振元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且所述防振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下轿底连接,所述防振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轿底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轿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底组件还包括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上轿底与所述下轿底之间,所述限位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上轿底连接,所述限位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轿底间隔设置,或所述限位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下轿底连接,所述限位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上轿底间隔设置。
6.一种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组件、上横梁组件及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轿底组件,所述上横梁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组件的顶部,所述轿底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组件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组件的底部与所述边梁连接,所述立柱组件的底端高于所述边梁的底面或与所述边梁的底面平齐,且滚轮导靴设置于所述边梁的底面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包括靠近地坎设置的第一端、及远离所述地坎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立柱组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用于与导轨配合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中心轴线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为S,且0.2L≤S≤0.6L。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轿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组件包括曳引模组及安装基板,所述安装基板与所述立柱组件的顶部连接,所述曳引模组安装于所述安装基板上;和/或所述上横梁组件包括锁止模组,所述锁止模组与所述立柱组件的顶部连接,所述锁止模组能够与井道内壁限位配合或分离;和/或所述上横梁组件包括超速保护模组,所述超速保护模组与所述立柱组件的顶部连接,所述超速保护模组与安全钳触发配合。
10.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轿架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27808.XA CN112623913A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27808.XA CN112623913A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23913A true CN112623913A (zh) | 2021-04-09 |
Family
ID=75308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27808.XA Pending CN112623913A (zh) | 2020-12-09 | 2020-12-09 | 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62391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9733A (zh) * | 2021-07-29 | 2021-10-08 | 宋清 | 一种用于电梯检测的高效综合检测仪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62857A (ja) * | 2001-06-07 | 2002-12-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床装置 |
CN103407867A (zh) * | 2013-08-21 | 2013-11-27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无焊接轿架 |
CN108163682A (zh) * | 2018-01-24 | 2018-06-15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轿底结构及电梯 |
CN208500082U (zh) * | 2018-05-14 | 2019-02-15 | 英沃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轿底机构 |
CN210029677U (zh) * | 2019-05-26 | 2020-02-07 | 江苏西德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轿底装置 |
CN210619941U (zh) * | 2019-09-29 | 2020-05-26 | 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轿厢的下托粱结构 |
CN211920541U (zh) * | 2019-12-23 | 2020-11-13 | 天津市奥瑞克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外轿底装置 |
-
2020
- 2020-12-09 CN CN202011427808.XA patent/CN11262391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362857A (ja) * | 2001-06-07 | 2002-12-1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床装置 |
CN103407867A (zh) * | 2013-08-21 | 2013-11-27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无焊接轿架 |
CN108163682A (zh) * | 2018-01-24 | 2018-06-15 | 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轿底结构及电梯 |
CN208500082U (zh) * | 2018-05-14 | 2019-02-15 | 英沃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轿底机构 |
CN210029677U (zh) * | 2019-05-26 | 2020-02-07 | 江苏西德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轿底装置 |
CN210619941U (zh) * | 2019-09-29 | 2020-05-26 | 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轿厢的下托粱结构 |
CN211920541U (zh) * | 2019-12-23 | 2020-11-13 | 天津市奥瑞克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外轿底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9733A (zh) * | 2021-07-29 | 2021-10-08 | 宋清 | 一种用于电梯检测的高效综合检测仪 |
CN113479733B (zh) * | 2021-07-29 | 2023-08-29 | 宋清 | 一种用于电梯检测的高效综合检测仪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84855B (zh) | 快换支架组件及电动汽车 | |
US10532910B2 (en) | Underslung elevator car configuration | |
US11549642B2 (en) | Vehicle having a storage assembly for storing and dispensing a pressurised gas, and storage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
CN112623913A (zh) | 电梯、轿架结构、轿底组件及下轿底 | |
CN100564225C (zh) | 用于安装尤其是无任何机房的电梯的轿厢驱动机器的方法,以及所获得的电梯 | |
CN113727933B (zh) | 电梯轿厢以及具备该轿厢的电梯 | |
CN115284955A (zh) | 换电小车的车身定位组件及包含其的换电穿梭车 | |
EP1638882B1 (en) | Compact bedplate with integrated, accessible dead end hitches | |
CN102933484A (zh) | 电梯的轿厢 | |
CN215207955U (zh) | 轿厢架、轿厢及电梯 | |
CN112499432B (zh) | 一种能降低井道高度的轿厢电梯 | |
CN110683445B (zh) | 无机房后对重承重结构 | |
CN210763791U (zh) | 一种电梯大净深井道后置对重双轿顶轮结构 | |
KR100860935B1 (ko) | 기계실이 없는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 |
JP4771769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レール給油装置 | |
EP1882667A1 (en) | Elevator device | |
JP5665666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210340223U (zh) | 一种固定式架车机承载装置 | |
CN218909526U (zh) | 底托式4:1曳引驱动无机房载货电梯 | |
CN210313048U (zh) | 一种轿底托架结构 | |
CN219362941U (zh) | 一种静音可调对重装置 | |
CN212924048U (zh) | 主机底座以及主机安装结构 | |
CN221165516U (zh) | 一种无机房电梯用搁机梁结构 | |
JP4861676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114988254A (zh) | 机房架设备和电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9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