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5007A -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15007A
CN112615007A CN202011532141.XA CN202011532141A CN112615007A CN 112615007 A CN112615007 A CN 112615007A CN 202011532141 A CN202011532141 A CN 202011532141A CN 112615007 A CN112615007 A CN 1126150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carbon material
lithium
solid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5321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越
张敏
周可凡
马冬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53214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6150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615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150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是由表面接枝导锂聚合物的碳材料和锂盐组成的。其中,导锂聚合物在碳材料表面的接枝是通过化学接枝法实现的。此外,本发明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可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改性。所述的改性正极由活性物质、粘结剂、以及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组成。所制备的正极在高活性物质负载下仍可保证电极内部快速的离子、电子传输通路,使用改性正极组装的固态锂金属电池表现出较高的容量以及稳定的充放电性能,相较于使用普通正极组装的固态电池性能有大幅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 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器件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能量密度存储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普遍认为将具有极低电化学电位(-3.045V)以及超高理论比容量(3860mAh/g)的锂金属负极与理想的正极材料匹配,可以获得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二次电池。然而,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问题以及液态电解液易泄露、易燃易爆的问题多年来限制了液态锂金属电池的发展。而近年来,人们提出使用固态电解质替代原有的液态电解液,能很好地实现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锂金属电池的构建。
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正负极之间的离子传输依靠固态电解质实现的,但电极内部缺乏离子传导,固态电解质流动性差,无法像液态电解液一样流入电极中,构建离子通路。尤其是正极活性负载量较大(4mg/cm2)时,离子通路缺失导致的固态电池极化严重,容量发挥受损。
现有技术中,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策略是将固态电解质粉体直接混入,但是这种方式存在颗粒易团聚、体积能量密度下降等问题。或是在正极中引入三维连续导锂骨架(无机固态电解质框架、原位聚合生成聚合物导锂框架)来提供离子通路,但是这种离子通路构建的弊端是使得导电通路的连续性受到一定损坏;其次,原位聚合通常会有小分子单体残留,使得正极中有液体残留。此外,使用固态电解质包覆正极颗粒也是一种常见方法,这类包覆层除了可以提供导锂通路外还可抑制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反应,但若包覆层过厚则会影响电子的传输。
众所周知,正极中的导电通路通常是通过碳材料的引入实现的。通常通过浆料制备工艺可控制碳材料均匀地包覆在活性颗粒表面,构建导电通路。如果能赋予碳材料一定的导锂能力,那么极片中的碳材料将同时实现电子、离子的混合导通,有望解决固态电池正极中存在的离子通路缺失问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提供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导锂性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改性中,在正极内部同时提供离子、电子通路。同时,提供一种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在正极中使用这种具有双导能力的碳材料对固态电池用正极进行改性,可提升高负载活性物质正极在固态电池中的容量发挥及循环稳定性。
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其特征在于由表面化学接枝导锂聚合物的碳材料和锂盐组成,其中: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的质量比范围为5︰2-20︰1;所述的导锂聚合物为聚乙二醇、聚碳酸酯或聚醚胺,数均分子量在400-2000之间。
所述碳材料为科琴黑、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21
kappa 100或碳纳米管。
所述的锂盐包括但不限于: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高氯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四氟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种制备所述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将碳材料超声分散在混酸中,60℃下酸化5~30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得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所述碳材料与混酸的质量体积比为1︰4~3︰1;
所述混酸是:浓硫酸与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得到的混合酸;
步骤2:将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分散于溶剂中,超声1h后得到碳材料分散液;所述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与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3︰1~10︰1;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Tris缓冲液或四氢呋喃;
步骤3:将侨联剂滴加于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后,调节pH至酸性或碱性,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使用溶剂冲洗,真空干燥得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
所述侨联剂的质量为碳材料的1~10倍;
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或四氢呋喃;
步骤4:将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室温超声分散于溶剂中,加入5~10wt%的聚合物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得到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
所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与溶剂质量体积比为1︰5~3︰1;所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20~1︰5;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四氢呋喃、甲苯、甲醇中的一种或两种
步骤5:将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共混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的质量比范围为5︰2-20︰1。
所述桥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亚硫酰氯或多巴胺。
所述调节pH为引入柠檬酸、Tris碱、盐酸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调节pH。
一种采用所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其特征在于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及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组成,其中:活性物质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70%-85%,粘结剂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5%-10%,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10%-20%。
所述的活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LiFePO4、LiCoO2、LiMn2O4或三元材料LiNi1-x- yCoxMyO2(0<x+y<1),其中M为Al或Mn。
所述的粘结剂为纤维素、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环氧乙烷、丁苯胶乳、聚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一种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步骤1):将活性物质、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在研钵中研磨20min后分散于粘结剂中,均质搅拌6-7h,获得均匀粘稠浆料;
步骤2):将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60-80℃干燥2h后,80-100℃真空干燥12h,活性物质负载量为7mg/cm2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是由表面接枝导锂聚合物的碳材料和锂盐组成的。其中,导锂聚合物在碳材料表面的接枝是通过化学接枝法实现的。此外,本发明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可用于固态电池正极改性。所述的改性正极由活性物质、粘结剂、以及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组成。所制备的正极在高活性物质负载下仍可保证电极内部快速的离子、电子传输通路,使用改性正极组装的固态锂金属电池表现出较高的容量以及稳定的充放电性能,相较于使用普通正极组装的固态电池性能有大幅提升。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用于固态电池用正极改性中提供离子、电子传输通路。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制备方法,此方法过程简单,步骤简便,且原材料来源广泛,可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提供的改性正极(高活性物质负载量)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显示出较高的容量及稳定的循环性能,综合性能明显优于目前商业化普通正极与固态电解质匹配组装的锂金属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LiFePO4正极与本发明实施例1、例2、例3所制备的改性正极1、2、3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
描述的是不同正极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其中,所述普通正极为LiFePO4、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及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51
kappa 100按照7:1:2的质量比通过浆料涂覆法所制备的电极,改性正极1、2、3分别对应实施案例1、2、3所制备的改性正极。
图2是发明实施例4中所述固态锂金属电池与普通正极组装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对比图。
图3是发明实施例5中所述固态锂金属电池与普通正极组装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所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由表面接枝导锂聚合物的碳材料和锂盐组成,并可用于制备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
其中,聚合物接枝通过化学接枝法实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通过直接共混表面接枝导锂聚合物的碳材料和锂盐得到。
优选地,所述导锂聚合物为聚乙二醇、聚碳酸酯、聚醚胺中的一种。数均分子量在800~1200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碳材料为科琴黑、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52
kappa 100、碳纳米管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的锂盐为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高氯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四氟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等锂盐其中的一种。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碳材料超声分散在混酸中,60℃下酸化5~30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即得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所述碳材料与所述混酸的质量体积比为1:4~3:1;所述混酸是指浓硫酸与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得到的混合酸。
步骤2:将所述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分散于溶剂中,超声1h后得到碳材料分散液。所述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与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3:1~10:1;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Tris缓冲液、四氢呋喃中的一种。
步骤3:将侨联剂滴加于步骤2中所得的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30min后,调节pH至酸性或碱性,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使用溶剂冲洗,真空干燥后备用。所述侨联剂的质量为所述碳材料的1~10倍。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四氢呋喃中的一种。所述调节pH所用方法为引入柠檬酸、Tris碱、盐酸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调节pH。所述侨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亚硫酰氯、聚多巴胺中的一种。
步骤4:将所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室温超声分散于溶剂中后,加入5~10wt%的聚合物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最终真空干燥得到产物。所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与溶剂质量体积比为1:5~3:1;所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20~1:5;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四氢呋喃、甲苯、甲醇中的一种或两种。
步骤5:将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共混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的质量比范围为5︰2~20︰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所述改性正极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及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组成。优选地,活性物质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70%~85%,粘结剂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5%~10%,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10%~20%。
优选地,所述的活性物质为LiFePO4、LiCoO2、LiMn2O4、三元材料LiNi1-x-yCoxMyO2(0<x+y<1)等材料其中的一种;其中所述的M为Al、Mn中的一种。
优选地,所述的粘结剂为纤维素,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环氧乙烷,丁苯胶乳,聚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锂金属电池,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或改性正极。
实施实例1
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制备:
步骤1:取200mg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71
kappa 100置于100ml H2SO4/HNO3(3:1)混合酸中,60℃酸化5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2:取100mg步骤1中所得的表面羟基/羧基官能化的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72
kappa 100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超声1h后得到浓度为4mg/ml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73
kappa 100分散液;
步骤3:将0.15g KH560侨联剂滴加于步骤2中所得的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30min后,使用柠檬酸调至pH值为3~5,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4:取100mg KH560接枝的碳材料室温超声分散于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0ml浓度为10wt%的聚醚胺甲醇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5:将步骤4中所得的聚醚胺接枝的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74
kappa 100碳材料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混合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碳材料与锂盐质量比为50:9。
正极的制备:
步骤1:按照质量比7:1:2称取LiFePO4、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及所得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在研钵中研磨20min后分散于1-甲基-2吡咯烷酮中,均质搅拌7h,获得均匀粘稠浆料。
步骤2:将步骤1中获得的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80℃干燥2h后,100℃真空干燥12h,活性物质负载量为7mg/cm2
实施实例2
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制备:
步骤1:取200mg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81
kappa 100置于100ml H2SO4/HNO3(3:1)混合酸中,60℃酸化5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2:取100mg步骤1中所得的表面羟基/羧基官能化的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82
kappa 100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超声1h后得到浓度为4mg/ml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83
kappa 100分散液;
步骤3:将0.2g KH560侨联剂滴加于步骤2中所得的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30min后,使用柠檬酸调至pH值为3~5,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4:取100mg KH560接枝的碳材料室温超声分散于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5ml浓度为10wt%的聚醚胺甲醇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最终真空干燥得到产物。
步骤5:将步骤4中所得的聚醚胺接枝的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84
kappa 100碳材料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混合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碳材料与锂盐质量比为13:3。
正极的制备:
步骤1:按照质量比7:1:2称取LiFePO4、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及所得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在研钵中研磨20min后分散于1-甲基-2吡咯烷酮中,均质搅拌7h,获得均匀粘稠浆料。
步骤2:将步骤1中获得的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80℃干燥2h后,100℃真空干燥12h,活性物质负载量为7mg/cm2
实施实例3
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制备:
步骤1:取200mg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91
kappa 100置于100ml H2SO4/HNO3(3:1)混合酸中,60℃酸化20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2:取100mg步骤1中所得的表面羟基/羧基官能化的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92
kappa 100加入25ml去离子水中,超声1h后得到浓度为4mg/ml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93
kappa 100分散液;
步骤3:将0.2g KH560侨联剂滴加于步骤2中所得的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30min后,使用柠檬酸调至pH值为3~5,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4:取100mg KH560接枝的碳材料室温超声分散于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20ml浓度为10wt%的聚醚胺甲醇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最终真空干燥得到产物。
步骤5:将步骤4中所得的聚醚胺接枝的
Figure BDA0002852361010000094
kappa 100碳材料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混合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碳材料与锂盐质量比为25:9。
正极的制备:
步骤1:按照质量比7:1:2称取LiFePO4、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及所得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在研钵中研磨20min后分散于1-甲基-2吡咯烷酮中,均质搅拌7h,获得均匀粘稠浆料。
步骤2:将步骤1中获得的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80℃干燥2h后,100℃真空干燥12h,活性物质负载量为7mg/cm2
实施实例4
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制备:
步骤1:取200mg科琴黑置于200ml H2SO4/HNO3(3:1)混合酸中,60℃酸化10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2:取100mg步骤1中所得的表面羟基/羧基官能化的科琴黑加入100ml Tris缓冲液中,超声1h后得到浓度为4mg/ml科琴黑分散液;
步骤3:将0.1g盐酸多巴胺滴加于步骤2中所得的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30min后,使用Tris碱和盐酸调节pH为8~9,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4:取100mg聚多巴胺接枝的碳材料室温超声分散于5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0ml浓度为10wt%的聚醚胺甲醇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最终真空干燥得到产物。
步骤5:将步骤4中所得的聚醚胺接枝的科琴黑与二氟草酸硼酸锂混合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碳材料与锂盐质量比为为5:1。
正极的制备:
步骤1:按照质量比8:1:1称取LiNi0.8Co0.1Mn0.1O2、聚丙烯酸及所得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在研钵中研磨20min后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均质搅拌7h,获得均匀粘稠浆料。
步骤2:将步骤1中获得的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80℃干燥2h后,100℃真空干燥12h,活性物质负载量为10mg/cm2
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以改性正极片、锂镧锆钽氧/聚丙烯腈复合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组装电池。测试电池充放电循环性能,电压范围为3.0V~4.3V,测试温度60℃,倍率为0.1C。
实施实例5
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制备:
步骤1:取200mg碳纳米管置于200ml H2SO4/HNO3(3:1)混合酸中,60℃酸化10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2:取100mg步骤1中所得的表面羟基/羧基官能化的碳纳米管加入20ml四氢呋喃中,超声1h后得到5mg/ml碳纳米管分散液;
步骤3:将10ml亚硫酰氯滴加于步骤2中所得的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30min后,调节pH为3~5。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四氢呋喃冲洗,真空干燥后备用。
步骤4:取50mg亚硫酰氯接枝的碳纳米管室温超声分散于30ml甲苯和四氢呋喃的混合溶剂(体积比3/1)中,加入10ml浓度为10wt%的聚碳酸酯N-甲基吡咯烷酮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四氢呋喃冲洗,最终真空干燥得到产物。
步骤5:将步骤4中所得的聚碳酸酯接枝的碳纳米管与四氟硼酸锂混合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碳材料与锂盐质量比为5:1。
正极的制备:
步骤1:按照质量比16:1:3称取LiMn2O4、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及所得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在研钵中研磨20min后分散于1-甲基-2吡咯烷酮中,均质搅拌7h,获得均匀粘稠浆料。
步骤2:将步骤1中获得的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80℃干燥2h后,100℃真空干燥12h,活性物质负载量为7mg/cm2
电池的组装及测试:
以改性正极片、锂镧锆钽氧/聚丙烯腈复合固态电解质、锂金属负极组装电池。测试电池充放电循环性能,电压范围为3.3V-4.2V,测试温度60℃,倍率为0.1C。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其特征在于由表面化学接枝导锂聚合物的碳材料和锂盐组成,其中: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的质量比范围为5︰2-20︰1;所述的导锂聚合物为聚乙二醇、聚碳酸酯或聚醚胺,数均分子量在400-200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材料为科琴黑、
Figure FDA0002852357000000011
kappa 100或碳纳米管。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锂盐包括但不限于: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高氯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四氟硼酸锂、二草酸硼酸锂、三氟甲基磺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将碳材料超声分散在混酸中,60℃下酸化5~30min后用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真空干燥后得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所述碳材料与混酸的质量体积比为1︰4~3︰1;
所述混酸是:浓硫酸与浓硝酸按体积比3︰1混合得到的混合酸;
步骤2:将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分散于溶剂中,超声1h后得到碳材料分散液;所述羟基/羧基功能化的碳材料与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3︰1~10︰1;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Tris缓冲液或四氢呋喃;
步骤3:将侨联剂滴加于碳材料分散液中,搅拌后,调节pH至酸性或碱性,60℃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使用溶剂冲洗,真空干燥得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
所述侨联剂的质量为碳材料的1~10倍;
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或四氢呋喃;
步骤4:将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室温超声分散于溶剂中,加入5~10wt%的聚合物溶液,于55℃恒温反应12h后抽滤并用去离子水冲洗,真空干燥得到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
所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与溶剂质量体积比为1︰5~3︰1;所述侨联剂接枝的碳材料与聚合物的质量比为1︰20~1︰5;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四氢呋喃、甲苯、甲醇中的一种或两种
步骤5:将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共混得到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表面接枝有聚合物的碳材料与锂盐的质量比范围为5︰2-20︰1。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桥联剂为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亚硫酰氯或多巴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pH为引入柠檬酸、Tris碱、盐酸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调节pH。
7.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3所述材料,以及权利要求5或6所制备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的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其特征在于由活性物质、粘结剂及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组成,其中:活性物质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70%-85%,粘结剂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5%-10%,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占电极材料总质量的10%-20%。
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LiFePO4、LiCoO2、LiMn2O4或三元材料LiNi1-x-yCoxMyO2(0<x+y<1),其中M为Al或Mn。
9.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结剂为纤维素、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聚环氧乙烷、丁苯胶乳、聚丙烯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一种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步骤1):将活性物质、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在研钵中研磨20min后分散于粘结剂中,均质搅拌6-7h,获得均匀粘稠浆料;
步骤2):将浆料均匀涂覆于铝箔表面,60-80℃干燥2h后,80-100℃真空干燥12h,活性物质负载量为7mg/cm2
CN202011532141.XA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26150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32141.XA CN112615007A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532141.XA CN112615007A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15007A true CN112615007A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45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532141.XA Pending CN112615007A (zh) 2020-12-23 2020-12-23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1500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8614A (zh) * 2021-04-21 2021-07-27 深圳市合壹新能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固态电解质、固态锂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3488627A (zh) * 2021-07-12 2021-10-08 江西瑞马新能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硅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76312A (zh) * 2022-06-21 2022-08-30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正极极片、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25576A (zh) * 2008-12-02 2009-05-06 黄德欢 锂离子电池的高导电性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WO2009148114A1 (ja) * 2008-06-05 2009-12-10 国立大学法人群馬大学 炭素触媒、炭素触媒の製造方法、膜電極接合体、及び、燃料電池
CN102522544A (zh) * 2011-12-16 2012-06-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复合正极材料
CN105680005A (zh) * 2014-11-19 2016-06-15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32138A (zh) * 2017-12-20 2018-06-29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固态锂电池用低内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84403A (zh) * 2020-04-12 2020-07-07 金华速览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耐温过度金属氟化物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900456A (zh) * 2020-07-27 2020-11-0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48114A1 (ja) * 2008-06-05 2009-12-10 国立大学法人群馬大学 炭素触媒、炭素触媒の製造方法、膜電極接合体、及び、燃料電池
CN101425576A (zh) * 2008-12-02 2009-05-06 黄德欢 锂离子电池的高导电性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522544A (zh) * 2011-12-16 2012-06-2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复合正极材料
CN105680005A (zh) * 2014-11-19 2016-06-15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聚合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232138A (zh) * 2017-12-20 2018-06-29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一种固态锂电池用低内阻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84403A (zh) * 2020-04-12 2020-07-07 金华速览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耐温过度金属氟化物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1900456A (zh) * 2020-07-27 2020-11-06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正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龚春丽: ""新型磷酸铁锂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工程科技Ⅰ辑》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8614A (zh) * 2021-04-21 2021-07-27 深圳市合壹新能技术有限公司 复合固态电解质、固态锂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3488627A (zh) * 2021-07-12 2021-10-08 江西瑞马新能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硅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488627B (zh) * 2021-07-12 2022-09-16 江西瑞马新能源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固态硅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976312A (zh) * 2022-06-21 2022-08-30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正极极片、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4976312B (zh) * 2022-06-21 2023-08-18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补锂正极极片、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2721C (zh) 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15007A (zh) 一种用于固态电池用改性正极的离子/电子双传导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9659560B (zh)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钴锂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8110248A (zh) 一种钴酸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64644B (zh) 一种快充复合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66170B (zh) 一种高能量密度快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Xie et al. Microbelt–void–microbelt-structured SnO 2@ C as an advanced electrode with outstanding rate capability and high reversibility
CN10868286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片的制备方法
CN11412237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所用低膨胀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37496B (zh) 一种聚合物单离子导体及其制备方法及一种复合正极和全固态锂硫电池
CN115974033A (zh) 氮掺杂介孔碳包覆磷酸焦磷酸铁钠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4094068A (zh) 钴包覆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5995541A (zh) 一种硬碳包覆纳米硅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00699B (zh) 一种三维有序介孔mof材料的制备方法
Zhao et al. A phthalocyanine-grafted MA–VA framework polymer as a high performanc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sodium-ion batteries
Xu et al. Construction of polyaniline coated FeMnCu co-doped Prussian blue analogue as cathode for sodium ion battery
CN113675389B (zh) 一种石墨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167036B (zh) 一种TiN与导电聚合物复合改性的锂离子层状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95509B (zh) 高储能效率复合型锂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电池
CN117096279A (zh) 一种含锂复合负极的制备,其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WO2016202276A1 (zh) 正极材料及电池
CN114122384B (zh) 正极及其用途
CN115275168A (zh) 一种高倍率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5395000A (zh) 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片和电池
CN111554881B (zh) 一种MXene基柔性自支撑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40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