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2142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2142B
CN112602142B CN201980055158.XA CN201980055158A CN112602142B CN 112602142 B CN112602142 B CN 112602142B CN 201980055158 A CN201980055158 A CN 201980055158A CN 112602142 B CN112602142 B CN 1126021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signal lines
layer
video signal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15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02142A (zh
Inventor
林宏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602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2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02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2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02F1/13312Circuits comprising photodetect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feedba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6Substrat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rectangula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G09F9/335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be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边框区域且两端与多个延伸布线部(延伸布线)连接的多个迂回布线部(迂回布线)。多条影像信号线的多个迂回布线部包括:配置在第二导电层的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和配置在与第一导电层及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的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及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分别小于显示区域内的多条影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的技术,涉及应用于在显示区域内存在不与像素重叠的非显示区域的显示装置而有效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3728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在影像显示部与透明显示部之间配置有遮光部的显示装置。另外,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布第2017/0123452号说明书)中记载了一种在与摄像头重叠的位置设有透明区域的显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3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布第2017/012345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对于显示装置而言,要求尽可能缩小显示区域内的非显示区域的面积、增大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有率。作为针对该要求的解决方案的一环,本申请发明人研究了使显示区域的面积扩大至将配置例如摄像头等零件的区域的周围包围的位置的技术。当俯视时,在显示区域的内侧存在配置摄像头等零件的区域的情况下,配置于显示区域内的许多信号布线的布局成为课题。例如,在显示区域的内侧配置可见光透射性的透明区域的情况下,需要使多条信号布线以不与透明区域重叠的方式在透明区域的周边迂回。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显示装置的性能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第一基板,其具备显示区域、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透明区域、和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的边框区域;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个延伸布线部、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个延伸布线部连接的多个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所述多个迂回布线部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部、和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的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分别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显示区域;透明区域,其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边框区域,其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第一基板,其具备所述显示区域及所述边框区域;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延伸布线部、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第一延伸布线部连接的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延伸布线部、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第二延伸布线部连接的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大于所述多条第一延伸布线部的配置间距。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小于所述多条第二延伸布线部的配置间距。所述边框区域包括:第一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各自的一部分;第二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部各自的另一部分;第三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各自的一部分;和第四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部各自的另一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示面侧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像素周边的电路结构例的电路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一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二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三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6及图7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5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B部使图6及图7所示的迂回布线重叠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在与图10相同的位置使图5及图6所示的迂回布线重叠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0及图11所示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将图6所示的第二导电层与图7所示的第三导电层连接的部分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14是图13的A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配置在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围的边框区域中的密封材料的平面形状的放大俯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8是相对于图6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所具有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二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18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18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导电层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
图21是表示相对于图12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公开内容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针对保持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所能够容易想到的内容当然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存在附图与实际的形态相比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进行示意性地表示的情况,但只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于与关于已出现过的图而叙述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或关联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例子而采用具备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装置来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要说明的技术除了液晶显示装置之外还能应用于各种变形例。例如,电光层除了液晶层之外也可以是有机发光元件层、包含微LED的无机发光元件层、MEMS(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快门、或电泳元件层等包含通过施加电能而光学特性变化的元件的层。
在本申请中,当俯视时,存在使用以彼此相邻的方式排列的多条布线(后述的扫描信号线和影像信号线)的布线宽度、配置间距、或配置密度等用语的情况。上述用语如以下那样定义。布线宽度是指相对于布线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布线的长度。配置间距是指彼此相邻的布线之间的中心间距离。布线密度是指每单位面积内构成布线的导体图案所占的比例。布线密度由布线宽度与配置间距(中心间距离)的关系来规定。即,当将布线宽度设为常数时,布线密度与配置间距成反比。另外,当将配置间距设为常数时,布线密度与布线宽度成正比。另外,布线的分离距离是指彼此相邻的布线之间的距离。此外,多条布线分别在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具有梯形的截面形状。在该情况下,相邻的布线的分离距离是指相邻的布线各自所具有的梯形的底边之间的距离。另外,布线宽度是指布线所具有的梯形的底边的长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存在使用线与间隙(line and space)这一用语的情况,该线与间隙的线是布线宽度的意思,间隙是分离距离的意思。
另外,液晶显示装置根据用于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变化的电场的施加方向而被大致分类为以下两种。即,作为第一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或面外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纵电场模式。纵电场模式中例如有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模式和VA(Vertical Alignment:垂直取向)模式等。另外,作为第二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平面方向(或面内方向)上施加电场的所谓横向电场模式。横向电场模式中例如有IPS(In-PlaneSwitching:面内转换)模式和IPS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转换)模式等。以下要说明的技术能够应用于纵电场模式及横向电场模式中的任何一种模式,但在以下要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而采用横向电场模式的显示装置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显示装置的结构>
首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示面侧的俯视图。在图1中,分别用双点划线示出了显示区域DA与周边区域PFA的边界、显示区域DA与边框区域FRA的边界、以及边框区域FRA与透明区域TRA的边界。另外,在图1中,用点图案示出了配置密封材料SLM的区域。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的剖视图。如后述的图4所示,在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除了液晶层LQ之外还有多个导电层和绝缘层,但在图2中省略了图示。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像素周边的电路结构例的电路图。图4是图2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放大剖视图。在图4中,为了表示基板10的厚度方向(图4所示的Z方向)上的扫描信号线GL与影像信号线SL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用虚线示出了设于与图4不同的截面上的扫描信号线GL。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具有显示区域DA。在显示区域DA中,根据从外部供给的输入信号而形成图像。显示区域DA在观察显示面的俯视时是显示装置DSP1显示图像的有效区域。另外,显示装置DSP1在俯视时具有位于显示区域DA周围的周边区域(非显示区域)PFA。此外,虽然显示装置DSP1在显示区域DA的周围具备周边区域PFA,但作为变形例也存在直到周缘部为止都是显示区域DA的显示装置。以下要说明的技术也能应用于显示区域DA扩展至显示装置的周缘部的类型的显示装置。另外,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的显示区域DA是四边形,但显示区域也可以是多边形或圆形等四边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存在显示区域DA的四个角部分别是圆弧形状的情况。
另外,显示装置DSP1在俯视时具有位于显示区域DA的内侧的透明区域TRA和边框区域FRA。边框区域FRA在俯视时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包围透明区域TRA,且位于显示区域DA与透明区域TRA之间。另外,边框区域FRA被后述的遮光膜BM遮光,边框区域FRA也能改述为“遮光区域”。透明区域TRA是安装于显示装置DSP1的摄像头等零件所配置的区域。为了向摄像头等部件照射可见光,透明区域TRA以使可见光透射的方式形成。例如,在构成显示装置的基板或偏振片上,在透明区域TRA设有开口部。或者,在透明区域TRA设有可见光透射性的部件,且未配置金属布线等遮光性部件。此外,也存在在透明区域TRA或边框区域FRA内除了摄像头之外还配置有麦克风或扬声器等零件的情况。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以隔着液晶层LQ相对的方式粘结的基板10及基板20。基板10与基板20在显示装置DSP1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彼此相对。基板10具有与液晶层LQ(及基板20)相对的前面(主面、面)10f。另外,基板20具有与基板10的前面10f(及液晶层LQ)相对的背面(主面、面)20b。基板10是呈阵列状配置有作为开关元件(有源元件)的多个晶体管(晶体管元件)Tr1(参照图3)的阵列基板。另外,基板20是设于显示面侧的基板。基板20是指与阵列基板相对配置的基板,能够改称为相对基板(对置基板)。
另外,液晶层LQ位于基板10的前面10f与基板20的背面20b之间。液晶层LQ是对可见光的透射状态进行控制的电光层。具备通过经由开关元件对形成在液晶层LQ周边的电场的状态进行控制而对从中通过的光进行调制的功能。位于基板10及基板20的显示区域DA如图2所示与液晶层LQ重叠。
另外,基板10与基板20经由密封材料(粘接材料)SLM而粘接。如图1所示,密封材料SLM以包围显示区域DA的周围的方式配置于周边区域PFA。如图2所示,在密封材料SLM的内侧有液晶层LQ。密封材料SLM发挥在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封入液晶的、作为密封件的作用。另外,密封材料SLM发挥将基板10与基板20粘接的、作为粘接材料的作用。
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光学元件OD1和光学元件OD2。光学元件OD1配置在基板10与背光单元BL之间。光学元件OD2配置在基板20的显示面侧,即隔着基板20配置在基板10的相反侧。光学元件OD1及光学元件OD2分别至少包含偏振片,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包含相位差板。另外,如上所述,在透明区域TRA未形成可能阻碍透明性的光学元件OD1、OD2。更具体而言,光学元件OD1、OD2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形状设有开口部。
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备将基板20的显示面侧覆盖的罩部件CVM(参照图2)。罩部件CVM与基板20的背面(面)20b的相反侧的前面(面)10f相对。换言之,罩部件CVM与基板20的背面(面)20b的相反侧的前面(面)20f相对。基板20在Z方向上位于罩部件CVM与基板10之间。罩部件CVM是保护基板10、20和光学元件OD2的保护部件,配置在显示装置DSP1的显示面侧。但作为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存在没有罩部件CVM的情况。
基板10及基板20分别是具备可见光透射性(可见光透射的特性)的透明板材。作为透明板材的基板,能够例示玻璃基板。另外,作为基板10和基板20的构成材料,也能使用包含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碳酸酯或聚酯等聚合物的树脂材料(可见光透射性的树脂材料)。另外,在由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板的情况下,基板具备挠性。在基板10具备挠性的情况下,能够使基板10的一部分(例如周边区域PFA)弯曲或弯折。在基板10和基板20具备挠性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俯视时的周边区域PFA的面积。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俯视时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有率增大。
如图3所示,在显示区域DA配置有多个像素(pixel)PX。在图3的示例中,多个像素PX分别具有多个子像素(sub-pixel)PXs。多个子像素PXs例如包括红色用、蓝色用及绿色用的子像素PXs,通过控制多个子像素PXs的色调而能够显示彩色图像。构成一个像素PX的子像素PXs的种类数除了图3所例示的三种之外还能应用各种变形例。
多个子像素PXs分别具备对施加于液晶层LQ的电场的ON-OFF进行控制的开关元件即晶体管Tr1。晶体管Tr1对子像素PXs的动作进行控制。如后述那样,晶体管Tr1是形成在基板10上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
另外,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在显示区域DA中沿X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和在显示区域DA中沿与X方向交叉(在图3中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扫描信号线GL是与晶体管Tr1的栅极连接的栅极线。另外,影像信号线SL是与晶体管Tr1的源极连接的源极线。多条扫描信号线GL分别沿X方向延伸,且在Y方向上例如以等间隔排列。多条影像信号线SL分别沿Y方向延伸,且在X方向上例如以等间隔排列。
多条扫描信号线GL分别与扫描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GD连接。从扫描驱动电路GD输出的扫描信号Gsi经由扫描信号线GL被输入至晶体管Tr1的栅极。另外,多条影像信号线SL分别与影像信号驱动电路SD连接。从影像信号驱动电路SD输出的影像信号Spic经由影像信号线SL被输入至晶体管Tr1的源极。
多条影像信号线SL分别经由晶体管Tr1与像素电极PE连接。具体而言,影像信号线SL与晶体管Tr1的源极连接,像素电极PE与晶体管Tr1的漏极连接。当晶体管Tr1导通时,从影像信号线SL向像素电极PE供给影像信号Spic。另外,像素电极PE经由介电层(图3所示的电容元件CS)与公共电极CE连接。从公共电位供给电路CD向公共电极CE供给固定电位。向公共电极CE供给的固定电位是相对于多个子像素PXs共通的电位。在显示期间,根据向公共电极CE供给的电位与向像素电极PE供给的电位之间的电位差而在各子像素PXs形成电场,通过该电场驱动液晶层LQ所包含的液晶分子。
图3所示的扫描驱动电路GD、影像信号驱动电路SD及公共电位供给电路CD各自既可以是在图1所示的周边区域PFA或与周边区域PFA连接的布线基板FWB1形成的驱动IC芯片(CB1)中搭载的电路,也可以作为内置电路形成于基板10。另外,虽未详述,但布线基板FWB1与形成于基板10的多个端子TM1连接。
如图4所示,在基板10与液晶层LQ之间具有多个导电层CL1~CL5、多个绝缘膜11~16及取向膜AL1。多个导电层CL1~CL5、多个绝缘膜11~16及取向膜AL1形成在基板10的前面10f上。另外,在基板20与液晶层LQ之间具有遮光膜BM、彩色滤光片CFR、CFG及CFB、绝缘膜OC1和取向膜AL2。遮光膜BM、彩色滤光片CFR、CFG、CFB、绝缘膜OC1及取向膜AL2形成在基板20的背面20b上。
在图4所示的各个导电层CL1、CL2及CL3分别形成有金属的导体图案(金属布线)。导电层CL1及导电层CL3包含例如由钼(Mo)、钨(W)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形成的金属膜。导电层CL2的导体图案包含例如铝(Al)膜夹在钛(Ti)膜、氮化钛(TiN)膜等之间而成的层叠膜等多层构造的金属膜。另外,导电层CL4及导电层CL5主要包含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或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导电性的氧化物材料(透明导电材料)。
在导电层CL1~CL5之间夹有绝缘膜。在导电层CL1与基板10之间夹有绝缘膜11及绝缘膜12。在导电层CL1与导电层CL2之间夹有绝缘膜13。在导电层CL3与导电层CL4之间夹有绝缘膜14。在导电层CL4与导电层CL5之间夹有绝缘膜15。在导电层CL5与液晶层LQ之间夹有取向膜AL1。绝缘膜11、12、13及16分别是无机绝缘膜。作为无机绝缘膜,能够例示例如氮化硅(SiN)膜、氧化硅(SiO)膜、氧化铝(AlOx)膜或它们的层叠膜。另外,绝缘膜14及绝缘膜15是有机绝缘膜。通过使由有机材料形成的绝缘膜形成得比由无机材料形成的绝缘膜厚,能够使上表面(前面)平坦化。绝缘膜14及绝缘膜15被用作使形成在基底层的导体图案的凹凸平坦化的平坦化膜。因此,绝缘膜14的厚度及绝缘膜15的厚度大于作为无机绝缘膜的绝缘膜11、12及13各自的厚度。作为有机绝缘膜的例子,能够例示丙烯系的感光性树脂等。
多条扫描信号线GL分别形成于基板10上的导电层CL1。在基板10上层叠有绝缘膜11及绝缘膜12,扫描信号线GL形成于绝缘膜12上。多条影像信号线SL分别形成于基板10上的导电层CL2。在基板10上层叠有绝缘膜11、12及13,影像信号线SL形成于绝缘膜13上。
在绝缘膜11与绝缘膜12之间形成有图3所示的晶体管(晶体管元件)Tr1的半导体层。由于半导体层位于与图4不同的截面,所以图4中并未示出半导体层。半导体层的源极区域与形成在导体层CL2的影像信号线SL电连接。半导体层的漏极区域与导体层CL5的像素电极PE电连接。当俯视时,扫描信号线GL在半导体层的源极区域与漏极区域之间延伸。另外,扫描信号线GL与半导体层的沟道区域重叠,作为晶体管Tr1的栅电极发挥功能。介于沟道区域与扫描信号线GL之间的绝缘膜12作为栅极绝缘膜发挥功能。如上述例子所述,在晶体管Tr1的沟道区域的上侧配置栅电极的构造的TFT被称为顶栅方式。但是,TFT的方式有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使用在沟道区域的下侧配置栅电极的底栅方式。或者,还有在沟道区域的上侧及下侧都配置有栅电极的方式。
在导电层CL3配置有布线MW3。布线MW3是与扫描信号线GL和影像信号线SL同样地由金属构成的金属布线。布线MW3在厚度方向(Z方向)上配置于与影像信号线SL重叠的位置。布线MW3与形成于导电层CL4的公共电极CE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布线MW3能够作为向公共电极CE供给电位的布线来利用。或者,在显示装置DSP1具备触摸面板功能的情况下,布线MW3被用作传输触摸位置的检测所利用的驱动信号或检测信号的信号传输路径。
在导电层CL4形成有公共电极CE。公共电极CE形成在作为平坦化膜的绝缘膜15上。图4中示出了一个公共电极CE,但在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DA中,也可以彼此分离地配置有多个公共电极CE。另外,如上所述,向公共电极CE供给对多个子像素PXs共通的电位。因此,如图4所示,公共电极CE也可以跨多个子像素PXs而配置。
在导电层CL5形成有多个像素电极PE。在形成有像素电极PE的导电层CL5与形成有公共电极CE的导电层CL4之间,夹有作为无机绝缘膜的绝缘膜16。该绝缘膜16作为介电层发挥功能,并形成有图3所示的电容元件CS。
多个像素电极PE由取向膜AL1覆盖。取向膜AL1是具备使液晶层LQ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一致的功能的有机绝缘膜,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另外,取向膜AL1与液晶层LQ相接触。
另外,如图4所示,在基板20的背面(主面、面)20b上形成有遮光膜BM、彩色滤光片CFR、CFG、CFB、绝缘膜OC1及取向膜AL2。
彩色滤光片CFR、CFG及CFB形成在与基板10相对的背面20b侧。在图3的示例中,红(R)、绿(G)、蓝(B)这三色的彩色滤光片CFR、CFG、CFB周期性地排列。在彩色显示装置中,例如将该红(R)、绿(G)、蓝(B)三色的像素作为一组来显示彩色图像。基板20的多个彩色滤光片CFR、CFG、CFB与具有形成于基板10的像素电极PE的各个像素PX(参照图1)配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此外,彩色滤光片的种类并不限定于红(R)、绿(G)、蓝(B)三色。
另外,在各色的彩色滤光片CFR、CFG、CFB各自的边界配置有遮光膜BM。遮光膜BM被称为黑矩阵,例如由黑色树脂或低反射性金属构成。遮光膜BM在俯视时例如形成为格子状。换言之,遮光膜BM沿X方向及Y方向延伸。具体而言,遮光膜BM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部分、和沿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延伸的多个部分。通过利用黑矩阵区划各像素PX,能够抑制漏光和混色。
遮光膜BM在显示区域DA中与作为金属布线的扫描信号线GL、影像信号线SL及布线MW3重叠。由于具有遮光性的金属布线配置在与遮光膜BM重叠的位置,所以在显示画面中难以视觉辨认金属布线。另一方面,公共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不与遮光膜BM重叠的位置。公共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由可见光透射性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因此,虽然公共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配置在不与遮光膜BM重叠的位置,但在各子像素PXs中,可见光不会被公共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遮住。
另外,遮光膜BM也形成在基板20的周边区域PFA(参照图1)内。周边区域PFA与遮光膜BM重叠。显示区域DA被规定为与周边区域PFA相比靠内侧的区域。另外,周边区域PFA是与将从图2所示的背光单元(光源)BL照射的光遮住的遮光膜BM重叠的区域。遮光膜BM也形成在显示区域DA内,但在显示区域DA内,在遮光膜BM上形成有多个开口部。通常,形成在遮光膜BM上且使彩色滤光片露出的开口部中的、形成在最周缘部侧的开口部的端部被规定为显示区域DA与周边区域PFA的边界。
图4所示的绝缘膜OC1覆盖彩色滤光片CFR、CFG、CFB。绝缘膜OC1作为防止杂质从彩色滤光片对液晶层扩散的保护膜而发挥功能。绝缘膜OC1是例如由丙烯系的感光性树脂等构成的有机绝缘膜。
绝缘膜OC1被取向膜AL2覆盖。取向膜AL2是具备使液晶层LQ所包含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一致的功能的有机绝缘膜,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另外,取向膜AL2与液晶层LQ相接触。
<透明区域TRA周边的详情>
接着,对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TRA的周边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一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图6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二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图7是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三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
如图5所示,多条扫描信号线GL分别在显示区域DA内沿X方向延伸。另外,如图6所示,多条影像信号线SL分别在显示区域DA内沿Y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在扫描信号线GL与影像信号线SL相交叉的一个交叉部形成有一个子像素PXs。
在此,如图5所示,在显示区域DA内配置有透明区域TRA的情况下,就沿着X方向呈直线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GL而言,在扫描信号线GL的延伸布线部(扫描信号用延伸布线部)GLr的延长线上配置有透明区域TRA。同样地,如图6所示,在显示区域DA内配置有透明区域TRA的情况下,就沿着Y方向直线延伸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SL而言,在影像信号线SL的延伸布线部(影像信号用延伸布线部)SLr的延长线上配置有透明区域TRA。但是,为了提高透明区域TRA内的可见光透射性,作为金属布线的扫描信号线GL和影像信号线SL优选为不与透明区域TRA重叠。在本说明书中,在扫描信号线GL和影像信号线SL的一部分中,将沿着一个方向延伸的部分称为延伸布线部,将以避开透明区域TRA的方式迂回的部分称为迂回布线部。但是,关于“布线部”这个称呼,也可以简称为“布线”。例如,在将“延伸布线部”简称为“延伸布线”、将“迂回布线部”称呼为“迂回布线”的情况下,其意思也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为了将透明区域TRA周围的区域作为显示区域来利用,需要使扫描信号线GL和影像信号线SL不会在透明区域TRA的附近断开。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GL具备:配置于显示区域DA并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延伸布线部(扫描信号用延伸布线部)GLr、和配置于导电层CL1的边框区域FRA且两端与多个延伸布线部GLr连接的多个迂回布线部GLc。迂回布线部GLc是使扫描信号的传输路径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迂回的布线。构成扫描信号的传输路径的迂回布线部GLc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有时被称为扫描信号用迂回布线部。另外,迂回布线部GLc由于形成在作为第一导电层的导电层CL1,所以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有时被称为第一层迂回布线部。迂回布线部GLc沿与延伸布线部GLr的延伸方向即X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图5的示例中,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分别沿着形成圆形的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另外,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分别具有两个端部GLe,在两个端部GLe分别连接有延伸布线部GLr。
另外,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SL具备:配置于显示区域DA并沿Y方向延伸的多个延伸布线部(影像信号用延伸布线部)SLr、和配置于导电层CL2的边框区域FRA且两端与多个延伸布线部SLr连接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迂回布线部SLc2是使影像信号的传输路径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迂回的布线。构成影像信号的传输路径的迂回布线部SLc2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有时被称为影像信号用迂回布线部。另外,迂回布线部SLc2由于形成在作为第二导电层的导电层CL2,所以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有时被称为第二层迂回布线部。迂回布线部SLc2沿与延伸布线部SLr的延伸方向即Y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图6的示例中,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分别沿着形成圆形的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另外,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分别具有两个端部SLe,在两个端部SLe分别连接有延伸布线部SLr。
在此,在配置有图5所示的迂回布线部GLc及图6所示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边框区域FRA中,扫描信号线GL与影像信号线SL的交叉部的配置不同于显示区域DA。因此,难以将边框区域FRA作为有效显示区域来利用。因此,为了增大俯视时的有效显示区域的占有率而优选缩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因此,本申请发明人研究了使包围透明区域TRA周围的边框区域FRA的面积缩小的技术。
配置于边框区域FRA的布线(扫描信号线GL或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的下限值由透明区域TRA的面积与显示区域DA中的布线的配置间距之间的关系来规定。例如,图5所示的透明区域TRA的平面形状是圆形,在该圆的半径是1080~4050μm、显示区域DA中彼此相邻的扫描信号线GL的配置间距(中心间距离)是54μm的情况下,至少40~150条扫描信号线GL配置于边框区域FRA。另外,例如图6所示的透明区域TRA的平面形状是圆形,在该圆的半径是1080~4050μm、显示区域DA中彼此相邻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中心间距离)是18μm的情况下,至少120~450条影像信号线SL配置于边框区域FRA。
在彩色显示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多种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线SL。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图6所示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包括:传输第一颜色用(例如红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R、传输第二颜色用(例如蓝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B、和传输第三颜色用(例如绿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G。在该情况下,由于一个像素中配置有三条影像信号线SL,所以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小于扫描信号线GL的配置间距。因此,配置于边框区域FRA的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比配置于边框区域FRA的扫描信号线GL的条数多。因此,作为对边框区域FRA的面积的下限值进行规定的要素,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比扫描信号线GL的条数更占主导地位。此外,如作为变形例而后述的那样,作为相对于图5的变形例也存在在边框区域FRA不配置迂回布线部GLc的情况。
为了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重要的是减小配置于图6所示的边框区域FRA中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配置于边框区域FRA的影像信号线SL的迂回布线部的配置间距小于显示区域DA中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显示区域DA中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SLp1是18μm。另一方面,边框区域FRA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是4.5μm。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由于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小于显示区域DA中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SLp1,所以能够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
另外,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影像信号线SL的迂回布线部形成于多个导电层。即,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多个迂回布线部包括:配置于图6所示的导电层CL2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第二层迂回布线部)SLc2、和配置于图7所示的导电层(第三导电层)CL3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第三层迂回布线部)SLc3。另外,迂回布线部SLc3的配置间距SLp3小于图6所示的导电层CL2的、显示区域DA中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SLp1。例如,迂回布线部SLc3的配置间距SLp3是9μm。
此外,在作为变形例而后述的图18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全部迂回布线部SLc2与导电层CL2连接,在与图7所示的导电层CL3相当的导电层并未配置迂回布线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缩小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来抑制边框区域FRA增大。但是,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与显示装置DSP2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6及图7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如图6所示,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在X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同样地,图7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在X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换言之,如图8所示,边框区域FRA包括在X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旁边、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参照图6)及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参照图7)各自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一区域)FRA1。另外,边框区域FRA包括在X方向上隔着透明区域TRA配置于区域FRA1的相反侧、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及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各自的另一部分的区域(第二区域)FRA2。
如图8所示,在X方向上在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配置有迂回布线部SLc2(参照图6)及SLc3(参照图7)的情况下,与在X方向上仅在透明区域TRA的某一相邻位置配置有迂回布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
另外,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配置于图8所示的区域FRA1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参照图6)的条数与配置于区域FRA2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条数彼此相等。另外,配置于区域FRA1中的迂回布线部SLc3(参照图7)的条数与配置于区域FRA2中的迂回布线部SLc3的条数彼此相等。换言之,迂回布线部SLc2及SLc3在X方向上以相同数量均衡地排列在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例如,在图6的示例中,排列在区域FRA1(参照图8)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条数及排列在区域FRA2(参照图8)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条数分别是18条。另外,在图7的示例中,排列在区域FRA1(参照图8)中的迂回布线部SLc3的条数及排列在区域FRA2(参照图8)中的迂回布线部SLc3的条数分别是9条。此外,在图6及图7的示例中,考虑到附图的易懂程度而示出了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少的情况的一个例子。因此,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和迂回布线部SLc2、SLc3的总条数除了图6及图7的示例之外当然还有各种变形例。例如如上所述,当合计120~450条影像信号线SL配置于边框区域FRA时,存在排列在区域FRA1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条数及排列在区域FRA2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条数分别是40~150条的情况。另外,在该情况下,排列在区域FRA1中的迂回布线部SLc3的条数及排列在区域FRA3中的迂回布线部SLc3的条数分别是20~75条。
通过均衡地排列迂回布线部SLc2及SLc3,区域FRA1和区域FRA2的形状成为相对于沿Y方向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通过的中心线而线对称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将透明区域TRA周边的区域作为迂回布线部的配置区域而高效地使用,所以与配置于区域FRA1及区域FRA2中的迂回布线部的条数差异很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此外,在迂回布线部的总条数是偶数的情况下,如显示装置DSP1那样,能够以配置于区域FRA1及区域FRA2中的迂回布线部的条数相同的方式配置。但是,在迂回布线部的总条数是奇数的情况下,配置于区域FRA1及区域FRA2中任一方的迂回布线部的条数也可以多一条。
另外,配置于图8所示的区域FRA1中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参照图6)及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参照图7)分别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区域FRA1的平面形状是新月形。区域FRA1的宽度FRw1与在Y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假想线VL1重叠的位置上最大。同样地,配置于区域FRA2中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及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分别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区域FRA2的平面形状是新月形。区域FRA2的宽度FRw2与在Y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假想线VL1重叠的位置上最大。此外,区域FRA1、FRA2的宽度被定义为相对于配置在各区域最内周的迂回布线部的切线方向而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宽度FRw1及FRw2随着与假想线VL1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变小。
另外,如图5所示,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在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也设有迂回布线部GLc。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GL具备:配置于显示区域DA并沿X方向延伸的多个延伸布线部(扫描信号用延伸布线部)GLr、和配置于导电层CL1的边框区域FRA且两端与多个延伸布线部GLr连接的多个迂回布线部GLc。
如上所述,与一个像素PX(参照图3)对应的扫描信号线GL的条数比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少。因此,在边框区域FRA的形状是环形的情况下,多个迂回布线部GLc的配置间距GLp2与图6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相比有余裕。但是,在边框区域FRA中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GLc的情况下,优选缩小配置间距GLp2。在图5的示例的情况下,多个迂回布线部GLc的配置间距GLp2小于显示区域DA中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的配置间距GLp1。在图5的示例中,Y方向上的扫描信号线GL的配置间距GLp1是54μm。另一方面,Y方向上的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的配置间距GLp2是9μm。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减小Y方向上的边框区域FRA的宽度,所以结果上能够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5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如图5所示,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在Y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换言之,如图9所示,边框区域FRA包括在Y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旁边、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参照图5)各自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三区域)FRA3。另外,边框区域FRA包括在Y方向上隔着透明区域TRA配置于区域FRA3的相反侧、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各自的另一部分的区域(第四区域)FRA4。
另外,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配置于图9所示的区域FRA3中的迂回布线部GLc(参照图5)的条数与配置于区域FRA4中的迂回布线部GLc的条数彼此相等。换言之,迂回布线部GLc在Y方向上以相同数量均衡地排列在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排列在区域FRA3(参照图9)中的迂回布线部GLc的条数及排列在区域FRA4(参照图9)中的迂回布线部GLc的条数分别是9条。此外,在图5的示例中,考虑到附图的易懂程度而示出了扫描信号线GL的条数少的情况的一个例子。因此,扫描信号线GL的条数和迂回布线部GLc的总条数除了图5的示例之外当然还有各种变形例。例如如上所述,当合计40~150条扫描信号线GL配置于边框区域FRA时,存在排列在区域FRA3中的迂回布线部GLc的条数及排列在区域FRA4中的迂回布线部GLc的条数分别是20~75条的情况。另外,在迂回布线部GLc的总条数是奇数的情况下,配置于区域FRA3及区域FRA4中任一方的迂回布线部的条数也可以多一条。
另外,配置于图9所示的区域FRA3中的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参照图5)分别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区域FRA3的平面形状是新月形。区域FRA3的宽度FRw3与在X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沿Y方向延伸的第二假想线VL2重叠的位置上最大。同样地,配置于区域FRA4中的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分别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区域FRA4的平面形状是新月形。区域FRA4的宽度FRw4与在X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沿Y方向延伸的第二假想线VL2重叠的位置上最大。此外,区域FRA3、FRA4的宽度被定义为相对于配置在各区域最内周的迂回布线部的切线方向而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宽度FRw3及FRw4随着与假想线VL2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变小。
如使用图6所说明的那样,多条影像信号线SL包括:传输第一颜色用(例如红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R、传输第二颜色用(例如蓝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B、和传输第三颜色用(例如绿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G。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图6所示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R及多条影像信号线SLB在边框区域FRA中与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连接,多条影像信号线SLG在图7所示的边框区域FRA中与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连接。在如显示装置DSP1那样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一部分与图7所示的导电层CL3的迂回布线部SLc3连接的情况下,与迂回布线部SLc3连接的影像信号线SL优选统一为多种影像信号线SL中的相同种类的影像信号线SL。迂回布线部SLc2中的布线电阻和电容负载等的值和迂回布线部SLc3中的布线电阻和电容负载等的值不同。因此,在与迂回布线部SLc3连接有特定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线SL的情况下,当以按每个像素设定颜色浓度来显示图像的光栅形式进行显示时,能够减少随着影像信号线SL的一部分与迂回布线部SLc3连接而产生的不均匀。例如,在仅特定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线SL与迂回布线部SLc3连接的情况下,能够调整向迂回布线部SLc3供给的影像信号的信号强度。
图10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B部使图6及图7所示的迂回布线重叠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11是表示在与图10相同的位置使图5及图6所示的迂回布线重叠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图12是沿着图10及图11所示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虽然图10及图11是俯视图,但为了容易观察配置于各导电层的迂回布线部的俯视时的位置关系而附加有点图案或阴影线。具体而言,对形成在图12所示的导电层CL2的布线附加有点图案,对形成在导电层CL1及导电层CL3的布线附加有阴影线。另外,在迂回布线部SLc2与迂回布线部SLc3重叠的区域中,用虚线示出了迂回布线部SLc2的轮廓。
如图10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有成对的影像信号线SLR和影像信号线SLB,当俯视时,在成对的影像信号线SLR与影像信号线SLB之间配置有影像信号线SLG。另外,当俯视时,彼此相邻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的配置间距SLp3大于彼此相邻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例如,迂回布线部SLc3的配置间距SLp3是9μm,边框区域FRA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是4.5μm。
如图10所示,当俯视时,通过在彼此相邻的迂回布线部SLc2之间配置迂回布线部SLc3,能够减少分别对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施加的电容负载的偏差。另外,通过上述布局,能够减少分别对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施加的电容负载的偏差。
如图11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有成对的影像信号线SLR和影像信号线SLB,当俯视时,在成对的影像信号线SLR与影像信号线SLB之间配置有扫描信号线GL。另外,当俯视时,彼此相邻的多个迂回布线部GLc的配置间距GLp2大于彼此相邻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
如图11所示,当俯视时,通过在彼此相邻的迂回布线部SLc2之间配置迂回布线部GLc,能够减少分别对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施加的电容负载的偏差。另外,通过上述布局,能够减少分别对多个迂回布线部GLc施加的电容负载的偏差。
如图12所示,当俯视时,扫描信号线GL的多个迂回布线部GLc与影像信号线SLG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重叠。虽然图12是剖视图,但通过使图10和图11记载的A-A线重叠,当俯视时,显然多个迂回布线部GLc与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互相重叠。另外,如图10或图11所示,当俯视时,在彼此相邻的对之间不配置扫描信号线GL的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及影像信号线SLG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因此,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彼此相邻的对之间(例如彼此相邻的迂回布线部SLc3之间或彼此相邻的扫描信号线GL之间),存在沿着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透光性的区域TLA。
如图12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以高密度配置有遮光性的金属布线(导电层CL1、导电层CL2及导电层CL3)。另外,如使用图16后述的那样,在边框区域FRA中有时以与遮光性的金属布线重叠的方式配置有密封材料SLM。此时,密封材料SLM包含紫外线固化性树脂。通过向密封材料SLM照射紫外线,密封材料SLM会固化,基板10与基板20被粘接。另外,通过使配置于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的密封材料SLM固化,能够防止液晶从显示区域DA侵入透明区域TRA。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透明区域TRA的透明性被液晶阻碍。当使边框区域FRA的作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密封材料SLM固化时,需要向密封材料SLM照射紫外线。虽然在边框区域FRA中以高密度配置有遮光性的金属布线,但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配置有透光性的区域TLA。因此,在区域TLA中紫外线会透射且被照射到密封材料SLM,从而能够使密封材料SLM固化。另外,如图10或图11所示,通过连续地设有多个区域TLA,紫外线容易被照射到密封材料SLM。
图10~图12所示的结构也能如以下那样表达。如图12所示,多条影像信号线SL包括:传输第一颜色用(例如红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R、传输第二颜色用(例如蓝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B、和传输第三颜色用(例如绿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G。如图10所示,当俯视时,在相邻的迂回布线部GLc之间,影像信号线SLR及影像信号线SLB分别配置有一条。另外,如图12所示,多个迂回布线部SLc3与多个迂回布线部GLc重叠,且与多条影像信号线SLG连接。
此外,上述对利用紫外线使图16所示的密封材料SLM固化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图12所示的绝缘膜14和绝缘膜15中包含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也存在边框区域FRA与图4所示的遮光膜BM重叠的情况。如图10或图11所示,在设有多个区域TLA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从基板10侧照射紫外线以使其到达图16所示的密封材料SLM,所以在基板20侧可以使整个边框区域FRA与图4所示的遮光膜BM重叠。
接着,对图6所示的影像信号线SL的延伸布线部SLr与图7所示的迂回布线部SLc3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图13是将图6所示的第二导电层与图7所示的第三导电层连接的部分周边的放大俯视图。图14是图13的A部的放大俯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虽然图13及图14是俯视图,但对形成在图15所示的导电层CL2的布线附加有点图案,对形成在导电层CL3的布线附加有阴影线。在图13及图14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了形成在图15所示的导电层CL1的扫描信号线GL的轮廓以及接触孔CH1的底面CHb的轮廓。在图13中,对排列有多个接触孔CH1的接触区域CTA附加有阴影线。在图14中,在迂回布线部SLc2与迂回布线部SLc3重叠的区域中用虚线示出了迂回布线部SLc2的轮廓。另外,用双点划线示出了迂回布线部GLc。
如图13~图15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配置有使导电层CL2(参照图15)与导电层CL3(参照图15)电连接的接触孔CH1。如图15所示,接触孔CH1是以贯穿绝缘膜14的方式形成的开口部。在接触孔CH1的底面CHb,影像信号线SL的延伸布线部SLr的一部分从绝缘膜14露出。延伸布线部SLr的从绝缘膜14露出的部分形成有金属图案,该金属图案朝向形成在导电层CL3的迂回布线部SLc3延伸。形成在导电层CL2的延伸布线部SLr与形成在导电层CL3的迂回布线部SLc3经由接触孔CH1而电连接。如图13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存在沿着X方向排列有使导电层CL2与导电层CL3电连接的多个接触孔CH1的接触区域CTA。
如图14所示,在影像信号线SLG的延伸布线部SLr的前端连接有宽度(Y方向上的长度)比延伸布线部SLr大的接触部SLCP。在接触部SLCP配置有接触孔CH1的底面CHb。从提高导电层CL2(参照图15)与导电层CL3(参照图15)的连接可靠性的观点来看,优选接触孔CH1的底面CHb的面积较大。因此,接触部SLCP具备比延伸布线部SLr大的宽度。但是,在形成于导电层CL2的导体图案的面积较大的部位,因该导体图案而产生的电容负载变大。因此,如图14所示,当俯视时,多个接触孔CH1各自的底面CHb优选形成在不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少接触部SLCP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之间的相互的电容负载。
为了减少接触部SLCP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之间的相互的电容负载,如图14所示,尤其优选为影像信号线SLG的整个接触部SLCP不与扫描信号线GL重叠。但是,接触部SLCP形成在以高密度配置有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的边框区域中。因此,也存在难以配置为影像信号线SLG的整个接触部SLCP不与扫描信号线GL重叠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只要至少多个接触孔CH1各自的底面CHb形成在不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重叠的位置,则也能减少接触部SLCP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之间的相互的电容负载。
另外,在图14的示例中,相邻的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的分离距离GLs1大于相邻的影像信号线SL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分离距离SLs1。通过像这样使相邻的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的分离距离GLs1增大,容易实现将多个接触孔CH1各自的底面CHb形成在不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重叠的位置的布局。另外,如使用图5及图6所说明的那样,配置于边框区域FRA的扫描信号线GL的条数比配置于边框区域FRA的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少。因此,在边框区域的形状是环形的情况下,影像信号线SL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作为对边框区域FRA的面积进行规定的主要因素而占主导地位,因此即使在迂回布线部GLc的分离距离GLs1大的情况下,也能抑制边框区域FRA的面积增大。
图16是表示配置于图1所示的透明区域TRA周围的边框区域中的密封材料的平面形状的放大俯视图。图17是沿着图16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如图16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备在俯视时以包围透明区域TRA的方式配置于边框区域FRA、并将基板10(参照图17)与基板20(参照图17)粘接固定的密封材料SLM。密封材料SLM由与配置于图1及图2所示的周边区域PFA中的密封材料SLM相同的材料构成,具备抑制液晶层LQ(参照图17)泄漏到显示区域DA外侧的功能。在图17的示例中,在透明区域TRA中存在基板10和基板20,但在边框区域FRA的整个圆周上都配置有密封材料SLM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透明区域TRA中形成有贯穿基板10(或基板10及基板20)的开口部。另外,关于密封材料SLM的紫外线固化如上所述。
如图16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配置密封材料SLM的情况下,从边框区域FRA的任意一点(起点)开始进行密封材料SLM的涂敷。密封材料SLM的涂敷处理以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周画圆的方式连续实施,并在返回至密封材料SLM的涂敷的起点时结束。在上述的密封材料SLM的涂敷方法的情况下,在涂敷处理的起点与终点重叠的位置处,密封材料SLM的涂敷量变多。其结果是,涂敷处理的起点处的密封材料SLM的宽度WSL1与不同于起点及终点的位置处的密封材料SLM的宽度WSL2相比变大。当密封材料SLM泄漏到显示区域DA时会造成显示不良,当密封材料SLM泄漏到透明区域TRA时会造成透光特性不良。因此,在密封材料SLM的涂敷处理的开始位置处,也需要使密封材料SLM不会从边框区域FRA泄漏。
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导电层CL2由绝缘膜14覆盖,导电层CL3形成在绝缘膜14上且由绝缘膜15覆盖。另外,如图13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存在沿着X方向排列有使导电层CL2(参照图15)与导电层(参照图15)电连接的多个接触孔CH1的接触区域CTA。而且,如图17所示,在接触区域CTA与显示区域DA之间,存在绝缘膜14上未形成导电层CL3(参照图15)及绝缘膜15的层差部STP1。在层差部STP1中,成为去掉了绝缘膜15的凹形。在密封材料SLM的涂敷量局部变多的情况下,有时密封材料SLM会流入到层差部STP1。但是,在层差部STP1中,与显示区域DA相比取向膜AL1与取向膜AL2之间的分离距离变大。因此,即使密封材料SLM扩展到了层差部STP1内,其端部也不会扩展到显示区域DA。即,通过形成层差部STP1,能够抑制密封材料SLM泄漏到显示区域DA或透明区域TRA。
层差部STP1通过将绝缘膜15的一部分除去而形成。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由于如图15所示在边框区域FRA内形成有导电层CL3的导体图案,所以需要在边框区域FRA内形成绝缘膜15。但是,如图17所示,通过使接触区域CTA的位置偏向透明区域TRA侧而能够形成层差部STP1。
另外,如图13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互相交叉。在形成图15所示的导电层CL1及导电层CL2的工序中,在形成导电层CL2之前形成导电层CL1及绝缘膜13。另外,由于绝缘膜13是无机绝缘膜且厚度比绝缘膜14薄,所以绝缘膜13的表面的平坦性低于绝缘膜14的平坦性。因此,在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相交叉的交叉部处,影像信号线SL的布线宽度容易变细。
因此,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影像信号线SL在与扫描信号线GL的交叉部处变细,采取了抑制信号传输特性下降的对策。即,图6所示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各自所具备的延伸布线部SLr的宽度SLw1大于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的宽度SLw2。如上所述,为了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优选为尽可能小。通过缩小迂回布线部SLc2的宽度SLw2,能够缩小配置间距SLp2。在图6的示例中,迂回布线部SLc2的宽度SLw2是2.1μm,配置间距SLp2是4.5μm。另一方面,多条影像信号线SL各自所具备的延伸布线部SLr的宽度SLw1是2.7μm。由此,影像信号线SL在与扫描信号线GL的交叉部处变细,能够抑制信号传输可靠性下降。
此外,图7所示的迂回布线部SLc3的宽度SLw3是3.5μm。形成于导电层CL3(参照图15)的导体图案与形成于导电层CL2(参照图15)的导体图案相比由电阻较大的金属形成。因此,在导电层CL3中,通过使迂回布线部SLc3的宽度SLw3比图6所示的宽度SLw2增大,能够减小迂回布线部SLc3与迂回布线部SLc2之间的布线阻抗之差。另外,图5所示的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的宽度GLw2与显示区域DA中的扫描信号线GL的宽度GLw1相同。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宽度GLw1及宽度GLw2分别是3μm。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的迂回布线部GLc互相交叉的交叉部处,从减少因交叉而产生的电容负载的观点来看,影像信号线SL与扫描信号线GL重叠的部分的面积最好较小。从减小影像信号线SL与扫描信号线GL重叠的部分的面积的观点来看,影像信号线SL与扫描信号线GL相交叉的角度优选为接近直角。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在边框区域FRA中,关于在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与多个迂回布线部GLc相交叉的多个交叉部分别形成的锐角,角度为45度以上的锐角θ1的数量比角度不足45度的锐角的数量多。此外,在图13的示例中,没有形成在影像信号线SL与迂回布线部GLc相交叉的交叉部的锐角不足45度的情况。在上述的“角度为45度以上的锐角θ1的数量比角度不足45度的锐角的数量多”的表达中,也包括不存在角度不足45度的锐角的情况。另外,上述表达中当然也包括存在角度不足45度的锐角的情况。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对通过在多个导电层形成有影像信号线SL的迂回布线部来减小图6所示的边框区域FRA的面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在一个导电层中拉绕影像信号线SL的迂回布线部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是相对于图6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所具有的透明区域周边的第二导电层的放大俯视图。
图18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与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的不同点是,影像信号线SL的全部迂回布线部SLc2配置于作为第二导电层的导电层CL2,在图7所示的导电层CL3未形成布线。显示区域DA中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SLp1与图6的示例相同,是18μm。另外,边框区域FRA中的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也与图6的示例相同,是4.5μm。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迂回布线部SLc2的配置间距SLp2小于显示区域DA中的影像信号线SL的配置间距SLp1,因此能够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18所示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如图19所示,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在X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换言之,如图19所示,边框区域FRA包括在X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旁边、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参照图18)各自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一区域)FRA1。另外,边框区域FRA包括在X方向上隔着透明区域TRA配置于区域FRA1的相反侧、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各自的另一部分的区域(第二区域)FRA2。
如图19所示,在X方向上在透明区域TRA的相邻两侧配置有迂回布线部SLc2(参照图18)的情况下,与在X方向上仅在透明区域TRA的某一相邻位置配置有迂回布线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边框区域FRA的面积。
另外,配置于图19所示的区域FRA1中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参照图18)分别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区域FRA1的平面形状是新月形。区域FRA1的宽度FRw1与在Y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假想线VL1重叠的位置处最大。同样地,配置于区域FRA2中的多个迂回布线部SLc2分别沿着透明区域TRA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区域FRA2的平面形状是新月形。区域FRA2的宽度FRw2与在Y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沿X方向延伸的第一假想线VL1重叠的位置处最大。此外,区域FRA1、FRA2的宽度被定义为相对于配置在各区域最内周的迂回布线部的切线方向而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宽度FRw1及FRw2随着与假想线VL1的距离增加而逐渐变小。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有图18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的第一导电层的多个迂回布线部的区域的放大俯视图。与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同样地,图20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所具备的边框区域FRA包括在Y方向上配置于透明区域TRA的旁边、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参照图5)各自的一部分的区域(第三区域)FRA3。另外,边框区域FRA包括在Y方向上隔着透明区域TRA配置于区域FRA3的相反侧、并配置有多个迂回布线部GLc各自的另一部分的区域(第四区域)FRA4。
另外,如图19所示,当俯视时,边框区域FRA的区域FRA1及区域FRA2的外缘(显示区域DA侧的周缘部)沿着在X方向上具有两个焦点的第一椭圆ELP1而配置。另外,如图20所示,当俯视时,边框区域FRA的区域FRA3及区域FRA4的外缘(显示区域DA侧的周缘部)沿着在Y方向上具有两个焦点的第二椭圆ELP2而配置。
另外,如图19及图20所示,当俯视时,透明区域TRA是圆形。当俯视时,图19所示的边框区域FRA的区域FRA1及区域FRA2的内缘(透明区域TRA侧的周缘部)沿着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同心的圆而配置。另外,如图20所示,当俯视时,边框区域FRA的区域FRA3及区域FRA4的内缘(透明区域TRA侧的周缘部)沿着与透明区域TRA的中心同心的圆而配置。
图21是表示相对于图12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导电层CL3不配置迂回布线部。因此,影像信号线SL的布局与使用图12所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不同。即,如图21所示,多条影像信号线SL包括:传输第一颜色用(例如红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R、传输第二颜色用(例如蓝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B、和传输第三颜色用(例如绿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G。当俯视时,在相邻的迂回布线部GLc之间,影像信号线SLR、影像信号线SLG及影像信号线SLB分别各配置有一条。
另外,影像信号线SLR、影像信号线SLG及影像信号线SLB的排列顺序优选为有规律。即,在图21的示例的情况下,在影像信号线SLG与一方的迂回布线部GLc之间配置有影像信号线SLR的迂回布线部SLc2,在影像信号线SLG与另一方的迂回布线部GLc之间配置有影像信号线SLB的迂回布线部SLc2。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影像信号线SLR、影像信号线SLG及影像信号线SLB各自的布线的电容负载能够按每种颜色而均匀化。其结果是,当利用按每个像素设定颜色浓度来显示图像的光栅形式进行显示时,能够减少因相对于影像信号线SL的电容负载之差而造成的显示不均。
显示装置DSP2除了上述不同点之外与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但是,也可以将使用图1~图17所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所具备的多个技术特征中的一部分应用于显示装置DSP2。
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及修改例,并能理解这些变更例及修改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前述的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设计变更得到的方案、或者进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得到的方案,只要具备本发明的要旨,就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包括以下技术思想。
〔附记1〕
一种显示装置,具有:
第一基板,其具备显示区域、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透明区域、和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的边框区域;
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
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具备:配置于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延伸布线、和配置于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第一延伸布线连接的多条第一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于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二延伸布线、和配置于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第二延伸布线连接的多条第二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小于所述多条第一延伸布线的配置间距,
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小于所述多条第二延伸布线的配置间距,
所述边框区域包括:
第一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各自的一部分;
第二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迂回布线各自的另一部分;
第三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各自的一部分;和
第四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迂回布线各自的另一部分。
〔附记2〕
在附记1的显示装置中,
当俯视时,所述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外缘(显示区域侧的周缘部)沿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两个焦点的第一椭圆而配置,
当俯视时,所述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三区域及所述第四区域的外缘(显示区域侧的周缘部)沿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两个焦点的第二椭圆而配置。
〔附记3〕
在附记2的显示装置中,
当俯视时,所述透明区域是圆形,
当俯视时,所述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的内缘(透明区域侧的周缘部)沿着与所述透明区域的中心同心的第一圆而配置,
当俯视时,所述边框区域的所述第三区域及所述第四区域的内缘(透明区域侧的周缘部)沿着与所述透明区域的中心同心的第二圆而配置。
〔附记4〕
在附记1的显示装置中,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包括:传输第一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第一影像信号线、传输第二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第二影像信号线、和传输第三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第三影像信号线,
当俯视时,在相邻的所述第一迂回布线之间,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及所述第三影像信号线分别各配置有一条。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显示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20:基板10f、20f:前面(面、主面)
20b:背面(面、主面)
11-16:绝缘膜
AL1、AL2:取向膜
CH1:接触孔
CHb:底面
CL1、CL2、CL3、CL4、CL5:导电层
CTA:接触区域
DA:显示区域
DSP1、DSP2:显示装置
FRA:边框区域
GL:扫描信号线
GLc、SLc2、SLc3:迂回布线部(迂回布线)GLr、SLr:延伸布线部(延伸布线)
GLs1、SLs1:分离距离
GLp1、GLp2、SLp1、SLp2、SLp3:配置间距GLw1、GLw2、SLw1、SLw2、SLw3:宽度LQ:液晶层
SL、SLB、SLG、SLR:影像信号线
SLCP:接触部
SLM:密封材料(粘接材料)
STP1:层差部
TRA:透明区域。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具有:
第一基板,其具备显示区域;
透明区域,其在俯视时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
边框区域,其在俯视时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包围所述透明区域,且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透明区域之间;
多条扫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导电层,并沿第一方向延伸;和
多条影像信号线,其在所述显示区域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二导电层,并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影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多条延伸布线、和配置在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延伸布线连接的多条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所述多条迂回布线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和配置在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不同的第三导电层的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分别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包括:传输第一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第一影像信号线、传输第二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第二影像信号线、和传输第三颜色用的影像信号的多条第三影像信号线,
所述多条第一影像信号线及所述多条第二影像信号线在所述边框区域中与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连接,
所述多条第三影像信号线在所述边框区域中与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边框区域包括:
第一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各自的一部分;和
第二区域,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一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各自的另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条数与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条数彼此相等,
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条数与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条数彼此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及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分别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
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地变化,且在与从所述透明区域的中心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假想线重叠的位置处最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扫描信号线具备:配置在所述显示区域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信号用延伸布线、和配置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所述边框区域且两端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用延伸布线连接的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
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小于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的配置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边框区域包括:
第三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配置于所述透明区域的旁边,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中的一部分;和
第四区域,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隔着所述透明区域配置于所述第三区域的相反侧,并配置有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中的另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的条数与配置在所述第四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的条数彼此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配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分别沿着所述透明区域的外缘呈圆弧状延伸,
所述第三区域的宽度在与从所述透明区域的中心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假想线重叠的位置处最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有成对的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当俯视时,在所述成对的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三影像信号线,
当俯视时,彼此相邻的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大于彼此相邻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有成对的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当俯视时,在所述成对的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之间配置有所述扫描信号线,
当俯视时,彼此相邻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大于彼此相邻的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配置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俯视时,所述扫描信号线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与所述第三影像信号线的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重叠,
当俯视时,在彼此相邻的所述对之间,未配置所述扫描信号线的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及所述第三影像信号线的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且存在沿着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透光性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具备:
第二基板,其具备所述显示区域及所述边框区域,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配置;和
密封材料,其在俯视时以包围所述透明区域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边框区域,并将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粘接固定,
所述第二导电层被第一绝缘膜覆盖,
所述第三导电层形成在所述第一绝缘膜上且被第二绝缘膜覆盖,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存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有使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电连接的多个接触孔的接触区域,
在所述接触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存在在所述第一绝缘膜上未形成所述第三导电层及所述第二绝缘膜的层差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配置有使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电连接的多个接触孔,
当俯视时,所述多个接触孔各自的底面形成在不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重叠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俯视时,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互相交叉,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各自所具备的延伸布线的宽度大于所述多条第二层迂回布线的宽度。
15.根据权利要求5~8、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俯视时,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与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互相交叉,
在所述边框区域中,关于在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与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相交叉的多个交叉部分别形成的锐角,角度为45度以上的锐角的数量比角度不足45度的锐角的数量多。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当俯视时,在相邻的第一层迂回布线之间,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及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分别各配置有一条,
所述多条第三层迂回布线与所述多条第一层迂回布线重叠。
CN201980055158.XA 2018-08-30 2019-08-08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6021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1637A JP7057740B2 (ja) 2018-08-30 2018-08-30 表示装置
JP2018-161637 2018-08-30
PCT/JP2019/031424 WO2020045038A1 (ja) 2018-08-30 2019-08-08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2142A CN112602142A (zh) 2021-04-02
CN112602142B true CN112602142B (zh) 2023-01-17

Family

ID=69644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158.XA Active CN112602142B (zh) 2018-08-30 2019-08-08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11137654B2 (zh)
JP (1) JP7057740B2 (zh)
CN (1) CN112602142B (zh)
DE (1) DE112019003817B4 (zh)
WO (1) WO20200450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4935B2 (ja) * 2019-05-24 2023-05-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WO2021189334A1 (zh) 2020-03-25 2021-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402737A (zh) * 2020-03-26 2020-07-1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WO2022229885A1 (en) * 2021-04-27 2022-11-03 Oti Lumionics Inc. Opto-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em radiation transmissive regions between emissive regions
CN113419385B (zh) * 2021-05-31 2022-09-27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7716807A (zh) * 2022-05-27 2024-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9995A (zh) * 2011-06-10 2012-12-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平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807523A (zh) * 2016-05-27 2016-07-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包含其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247356A (zh) * 2017-07-31 2017-10-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293567A (zh) * 2016-04-12 2017-10-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7622749A (zh) * 2017-09-08 2018-01-23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31886A (zh) * 2017-11-20 2018-02-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7749287A (zh) * 2017-11-21 2018-03-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83334A (zh) * 2017-10-27 2018-03-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887418A (zh) * 2017-10-19 2018-04-0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010449A (zh) * 2017-11-30 2018-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227263A (zh) * 2018-01-02 2018-06-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7271A (ja) * 2001-11-30 2003-06-13 Optrex Corp 液晶表示素子
JP2006343728A (ja) 2005-05-13 2006-12-21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US7830591B2 (en) * 2006-11-20 2010-11-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Active-matrix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JP5092479B2 (ja) * 2007-03-22 2012-1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回路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047902A (ja) 2007-08-20 2009-03-05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10032760A (ja) * 2008-07-29 2010-02-12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10080341A (ja) * 2008-09-26 2010-04-08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表示装置
JP2014153483A (ja) * 2013-02-06 2014-08-25 Japan Display Inc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5029704A1 (ja) * 2013-08-29 2015-03-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
US9864400B2 (en) * 2015-10-30 2018-01-09 Essential Products, Inc. Camera integrated into a display
KR102490891B1 (ko) 2015-12-04 2023-01-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83956B1 (ko) * 2016-03-31 2023-0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695726B2 (ja) 2016-04-07 2020-05-2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735185B1 (en) * 2016-06-10 2017-08-15 Essential Products, Inc. Hollowed electronic display
US20190037063A1 (en) * 2017-07-31 2019-01-3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852607B2 (en) 2018-08-21 2020-12-01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data lines that accommodate openings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9995A (zh) * 2011-06-10 2012-12-1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平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7293567A (zh) * 2016-04-12 2017-10-24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5807523A (zh) * 2016-05-27 2016-07-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包含其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247356A (zh) * 2017-07-31 2017-10-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622749A (zh) * 2017-09-08 2018-01-23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887418A (zh) * 2017-10-19 2018-04-0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783334A (zh) * 2017-10-27 2018-03-09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731886A (zh) * 2017-11-20 2018-02-23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7749287A (zh) * 2017-11-21 2018-03-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010449A (zh) * 2017-11-30 2018-05-08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227263A (zh) * 2018-01-02 2018-06-2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73487A1 (en) 2023-08-31
DE112019003817B4 (de) 2023-11-23
DE112019003817T5 (de) 2021-04-22
JP7057740B2 (ja) 2022-04-20
US11137654B2 (en) 2021-10-05
US11686985B2 (en) 2023-06-27
CN112602142A (zh) 2021-04-02
US11415852B2 (en) 2022-08-16
US20210157208A1 (en) 2021-05-27
JP2020034754A (ja) 2020-03-05
WO2020045038A1 (ja) 2020-03-05
US20220334441A1 (en) 2022-10-20
US20210397057A1 (en) 2021-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602142B (zh) 显示装置
US10297621B2 (en) Transistor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20148793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7345617B2 (ja) 表示装置
JP6469427B2 (ja) 表示装置
JP6640252B2 (ja) 液晶パネル
US1190843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201719127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983431B2 (en) Display device wherein a width center of a light-shielding portion is displaced from a width center of a light-shielding layer portion
JP7227416B2 (ja) 表示装置
WO2021014719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20230004055A1 (en) Display device
JP6707156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