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1704A - 带盖容器 - Google Patents

带盖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1704A
CN112601704A CN201980055718.1A CN201980055718A CN112601704A CN 112601704 A CN112601704 A CN 112601704A CN 201980055718 A CN201980055718 A CN 201980055718A CN 112601704 A CN112601704 A CN 1126017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groove
flange
flat
outer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571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01704B (zh
Inventor
土田雅子
加户卓
高垣李子
龟田克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765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17232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01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1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01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17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1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 B65D77/20Container closures formed after filling by applying separate lids or covers, i.e. flexible membrane or foil-like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内容物从容器漏出的带盖容器。所述带盖容器具备:容器,其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所述主体部包含底部和侧部且限定收纳部,所述凸缘部以包围收纳部的方式连接设置于侧部的上部,并且所述凸缘部包含平坦部和槽部,所述槽部位于比平坦部靠底部侧的位置,且从凸缘部的作为收纳部侧的缘的内缘朝向凸缘部的作为与内缘相反一侧的缘的外缘延伸;盖,其覆盖容器的收纳部和槽部;以及封闭密封部,其将盖接合于容器的凸缘部的平坦部的上表面,且包含突出密封部,封闭密封部具有至少包围槽部的槽部侧缘部,在槽部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槽部侧缘部具有:位于内缘侧的内缘侧端部;和位于外缘侧的外缘侧端部。

Description

带盖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盖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将液体或粉体等具有流动性的内容物收纳在塑料制的容器中、并利用由薄膜等构成的盖密封的带盖容器多充斥于市场。在这样的带盖容器中,特别小型的容器也被称为分装盒(ポーション)、分装容器(ポーション容器)或分装杯(ポーションカップ)等。小型的带盖容器被用于容纳胶糖蜜、咖啡伴侣、调味料、浓缩饮料等各种各样的内容物。
作为带盖容器的一个形态,已知如下类型的带盖容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其构成为,对容器的底部或侧部施加外力而使容器变形,由此使容器内部的压力上升,由此,封闭密封部局部地分离。根据这样的带盖容器,例如,通过用单手按压容器的侧部或底部,由此能够使封闭密封部分离而取出内容物。因此,与需要在一只手保持着容器的状态下用另一只手卸下盖子的类型的带盖容器相比,能够容易地取出内容物。此外,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在使封闭密封部分离时,内容物附着到手上。此外,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那样,通过将容纳有浓缩饮料的带盖容器放置于稀释饮料生成装置等装置上并利用装置按压容器的底部或侧部,由此还能够生成所希望的浓度的饮料。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带盖容器中,用于将盖接合于容器的凸缘部的环状的封闭密封部的一部分成为朝向容器的收纳部的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密封部。在该情况下,在容器内部的压力上升时,突出密封部比封闭密封部的其它部分先分离。因此,使用者能够预测内容物容易从收纳部的哪个位置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90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以想到,在容器的底部或侧部被意外按压的情况下,突出密封部在意外的时机从凸缘部分离,从而导致内容物漏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解决这样的课题的带盖容器。
本发明为带盖容器,所述带盖容器具备:容器,其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所述主体部包含底部和侧部且限定收纳部,所述凸缘部以包围所述收纳部的方式连接设置于所述侧部的上部,并且所述凸缘部包含平坦部和槽部,所述槽部位于比所述平坦部靠所述底部侧的位置,且从所述凸缘部的作为所述收纳部侧的缘的内缘朝向所述凸缘部的作为与所述内缘相反一侧的缘的外缘以未到达所述内缘和所述外缘的方式延伸;盖,其覆盖所述容器的所述收纳部和所述槽部;以及封闭密封部,其以相对于外部密封所述收纳部和所述槽部的方式将所述盖接合于所述容器的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平坦部的上表面,所述封闭密封部包含突出密封部,所述突出密封部位于所述槽部与所述收纳部之间,且朝向所述容器的所述收纳部突出,所述封闭密封部具有至少包围所述槽部的槽部侧缘部,在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所述槽部侧缘部具有:位于所述内缘侧的内缘侧端部;和位于所述外缘侧的外缘侧端部。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在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内缘侧端部重合的部分和与所述外缘侧端部重合的部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凸缘部在与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的脆弱部。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至少所述槽部,使所述槽部在与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所述脆弱部以跨着所述槽部和所述平坦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缘部。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所述脆弱部包含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侧的半切部。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所述盖至少在与所述脆弱部重合的部分中具有所述脆弱部延伸的方向上的易裂性。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所述盖在所述脆弱部延伸的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盖在与所述脆弱部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拉伸强度。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所述脆弱部以跨着所述槽部和所述平坦部且到达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外缘的方式延伸,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外缘中的、所述脆弱部到达的部分设置有切口。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所述槽部的容积为所述收纳部的容积的1%以上。
在本发明的带盖容器中,可以是,在所述容器的所述侧部设置有朝向所述收纳部凹陷的凹部,在沿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突出密封部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容器的所述侧部的所述凹部内。
根据本发明,在突出密封部于意外的时机从凸缘部分离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内容物从容器漏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带盖容器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带盖容器的仰视图。
图3是示出沿箭头III观察图1的带盖容器的情况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沿箭头IV观察图1的带盖容器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将图3的带盖容器沿线V-V切断的情况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将图3的带盖容器沿线VI-VI切断的情况的横剖视图。
图7是将图1的带盖容器的封闭密封部的突出密封部放大并示出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对容器的底部施加按压力的样子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基于按压力而变形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在槽部形成有开口部的样子的图。
图11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13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15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图。
图1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容器的使用方法的图。
图18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20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纵剖视图。
图21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的垂直剖视图(沿图23中的XXIV-XXIV线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利用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制作出的带盖容器的俯视图。
图26是示出利用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制作出的带盖容器的垂直剖视图(沿图25中的XXVI-XXVI线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28是示出半切装置的图。
图29是示出利用半切装置在片成型容器上形成半切线的工序的图。
图30是示出进行片成型容器的收纳部的位置调整时的作用的概略俯视图。
图31是示出带盖容器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剖视图。
图3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弯曲部的变形例的垂直剖视图。
图3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弯曲部的变形例的垂直剖视图。
图3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弯曲部的变形例的垂直剖视图。
图3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第1实施方式中的带盖容器10的整体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从盖50侧观察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从容器20的底部22侧观察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仰视图。另外,图3是示出沿着箭头III观察图1的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主视图,图4是示出沿着箭头IV观察图1的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将图3的带盖容器10沿线V-V切断的情况的纵剖视图。
(带盖容器)
带盖容器10具备:形成有收纳部16的容器20;盖50,其覆盖容器20的收纳部16;以及封闭密封部30,其将盖50接合于容器20。在图1中,用虚线表示被盖50覆盖的容器20及其构成要素。标号C表示收纳部16的中心点。中心点C是收纳部16的重心,在第1实施方式中,被定义为假想地描绘成俯视时与收纳部16的外缘外切的圆的中心点。
(容器)
接下来,对容器20进行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容器20具有:主体部21,其包含底部22和侧部23,并且限定了收纳部16;和凸缘部27,其以包围收纳部16的方式连接设置于侧部23的上部。侧部23是以沿着底部22的外缘遍及一周地扩展的方式从底部22立起设置的部分。底部22的厚度T3例如为30μm以上且400μm以下。另外,侧部23的厚度T4例如为2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凸缘部27以包围收纳部16的方式连接设置于侧部23的上部,且朝向外侧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上述的盖50接合于容器20的凸缘部27。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侧部”、“上部”、“上表面”、“下表面”、“上下方向”、“水平方向”等用语是将以容器20的底部22位于下方的方式载置带盖容器10或容器20的状态作为基准,来表示带盖容器10、容器20、盖50或它们的构成要素的位置或方向的用语。
在图1至图5中,示出了这样的例子:以收纳部16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圆形状的轮廓的方式构成容器20的底部22和侧部23。可是,只要能够将所希望的内容物收纳于容器20,则容器20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底部22的轮廓与凸缘部27及盖50的轮廓可以是相似的形状,也可以不相似。
只要是液体、粘性体或粉体等具有流动性的物体,则收纳于容器20中的内容物就不特别限定。并且,图1至图5所示的带盖容器10的一个特征在于,通过用单手按压容器20的侧部23或底部22,由此能够使盖50从容器20的凸缘部27局部地剥离。因此,在图1至图5所示的带盖容器10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内容物被收纳于能够用单手按压的程度的小容量的容器20中来使用。例如,优选将胶糖蜜、咖啡伴侣、调味料、浓缩饮料等食品、或者洗发剂、护理剂、乳液等化妆品等内容物收纳于容器20中。内容物可以是动态粘性体。收纳于容器20中的内容物的填充率例如为60%以上。并且,小容量的容器20是指:收纳部16在俯视时的尺寸为60mm以下,更优选为40mm以下。
(凸缘部)
对容器20的凸缘部27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凸缘部27具有:内缘272,其是凸缘部27的收纳部16侧的缘;和外缘271,其是凸缘部27的与内缘272相反的一侧的缘。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内缘272具有:呈圆弧状延伸的圆弧部分272a;和从圆弧部分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突出部分272x。圆弧部分272a的中心角例如为240°以上且340°以下,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大约320°。另外,外缘271具有:与内缘27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分271a;和从平行部分271a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分271y。
并且,“内侧”是指在沿着凸缘部27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带盖容器10的情况下朝向中心点C的一侧。另外,“外侧”是指在沿着凸缘部27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观察带盖容器10的情况下从中心点C朝向凸缘部27的一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凸缘部27的上表面274的法线方向也称作“上下方向”。另外,将沿着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也称作俯视。
如图1和图5所示,凸缘部27具有:平坦部273;和槽部29,其比平坦部273靠底部22侧。上述的盖50接合于平坦部273。并且,平坦部273也可以包含未接合于盖50的部分。平坦部273中的接合于盖50的部分和未接合于盖50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上。凸缘部27的平坦部273的厚度T5例如为150μm以上且700μm以下。
(槽部)
对槽部29详细地进行说明。槽部29以从凸缘部27的内缘272朝向外缘271且未到达内缘272和外缘271的方式延伸。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槽部29位于凸缘部27的内缘272的内侧突出部分272x和外缘271的外侧突出部分271y之间。优选的是,在俯视时,槽部29与连接中心点C和内侧突出部分272x的末端的假想的直线Lc重合。另外,优选的是,在俯视时,槽部29沿着连接中心点C和外侧突出部分271y的末端的假想的直线延伸。
槽部29能够作为这样的缓冲器来发挥功能:其在内容物由于封闭密封部30的意外分离而从收纳部16漏出的情况下承接内容物。槽部29的容积优选为收纳部16的容积的1%以上。
如后述那样,当使用者将带盖容器10开封时,槽部29的一部分在后述的脆弱部断裂。为了恰当地发生断裂,图5所示的槽部29的厚度T6优选为100μm以上。槽部29的厚度T6可以大于底部22的厚度T3和侧部23的厚度T4。另外,槽部29的厚度T6例如为700μm以下。
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在凸缘部27中的至少槽部29处,设有用于使槽部29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的脆弱部40。脆弱部40是构成为比凸缘部27的其它部分更容易发生断裂的部分。在脆弱部40发生的断裂的形态为任意。例如,可以是通过在脆弱部40处将凸缘部27撕裂而发生断裂,也可以是通过在脆弱部40处弯折凸缘部27而发生断裂。
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脆弱部40以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跨着槽部29和平坦部273的方式延伸。脆弱部40可以到达凸缘部27的外缘271,也可以不到达。
关于脆弱部40的结构,只要能够使凸缘部27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则并不特别限定。如图5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脆弱部40包含有在凸缘部27的下表面侧设置的半切部。脆弱部40的半切部的深度例如为槽部29的厚度T6的50%以上。在槽部29的厚度T6为0.6mm的情况下,半切部的深度例如为0.3mm。
(侧部)
对容器20的侧部23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在容器20的侧部23设置朝向收纳部16凹陷的凹部24。在俯视时,凹部24具有与上述的凸缘部27的内缘272的内侧突出部分272x对应的形状。
对凹部24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凹部24包含有在从凸缘部27朝向底部22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基部25和最深部26。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凹部24从凸缘部27延伸至底部22。最深部26是凹部24中的最向收纳部16侧(中心点C侧)突出的部分。在图1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凹部24包含有在俯视时为圆弧状的部分。圆弧状的部分的曲率半径例如为3mm以上且20mm以下。
(封闭密封部)
接下来,对封闭密封部3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封闭密封部30是在俯视时以围绕容器20的收纳部16的方式遍及一周地连续延伸的环状的密封部。封闭密封部30位于容器20的凸缘部27在平坦部273处的上表面274与盖50的下表面之间。盖50的下表面通过该封闭密封部30接合于容器20的凸缘部27在平坦部273处的上表面274。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接合”是包含熔接和粘接双方的概念。“熔接”是指:通过使容器20和盖50的至少任意一方至少部分地熔融,由此构成封闭密封部30。另外,“粘接”是指:利用粘接剂等与容器20和盖50分开的构成要素构成封闭密封部30。在图1和图2或后述的图7等俯视图或仰视图中,对封闭密封部30施有阴影线。
如上述那样,凸缘部27的槽部29比平坦部273靠底部22侧。因此,盖50的下表面没有接合于槽部29。即,盖50与槽部29之间是未形成封闭密封部30的非密封部。
如图1所示,以包围收纳部16和槽部29的方式呈环状延伸的封闭密封部30包含主要密封部31和突出密封部34。突出密封部34是封闭密封部30中的、在俯视时位于凸缘部27的槽部29与收纳部16之间且朝向收纳部16突出的密封部。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沿上下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突出密封部34至少部分地位于容器20的侧部23的凹部24内。例如,突出密封部34包含有在沿上下方向D1观察的情况下位于凹部24内的末端部分。主要密封部31是封闭密封部30中的除突出密封部34以外的密封部,在第1实施方式中,其沿着凸缘部27的内缘272设置。
主要密封部31的内缘和突出密封部34的内缘分别具有一端和另一端。主要密封部31的内缘的一端和突出密封部34的内缘的一端在后述的第1点处连接。另外,主要密封部31的内缘的另一端和突出密封部34的内缘的另一端在后述的第2点处连接。换而言之,主要密封部31的内缘和突出密封部34的内缘以第1点和第2点为边界来区别。关于第1点和第2点的定义,在后面叙述。并且,在封闭密封部30、主要密封部31以及突出密封部34,内缘是指封闭密封部30、主要密封部31以及突出密封部34的缘中的位于收纳部16侧的缘。
参照图7,对突出密封部34详细地进行说明。图7是将图1的带盖容器10的封闭密封部30的突出密封部34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首先,对突出密封部34的定义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突出密封部34是指示如下变化的部分:在沿顺时针在封闭密封部30的各位置处测量从封闭密封部30的内缘至收纳部16的中心点C的距离的情况下,距离从第1固定值开始减少,然后变为最小值,然后,距离开始增加,然后恢复为第2固定值。在图7中,在封闭密封部30的内缘上的点中,距离从第1固定值开始增加的第1点、距离显示出最小值的最小点、以及距离恢复为第2固定值的第2点分别以标号351、371以及361表示。并且,封闭密封部30的外缘是指封闭密封部30的缘中的位于内缘的相反侧的缘。
突出密封部34包含:末端部分37;以及第1突出密封部35和第2突出密封部36,它们以夹着末端部分37的方式配置。末端部分37是突出密封部34中的、最接近容器20的收纳部16的俯视时的中心点C的部分,并且是包含上述的最小点371的部分。另外,第1突出密封部35是封闭密封部30中的从第1点351延伸至末端部分37的部分。另外,第2突出密封部36是封闭密封部30中的从第2点361延伸至末端部分37的部分。
从第1点351至收纳部16的中心点C的距离d1与从最小点371至收纳部16的中心点C的距离d3之差例如为5mm以上。另外,从第2点361至收纳部16的中心点C的距离d2与距离d3之差例如为5mm以上。
在图7中,标号W1表示主要密封部31的宽度,标号W2表示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的宽度。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的宽度W2小于主要密封部31的宽度W1。例如,末端部分37的宽度W2与主要密封部31的宽度W1之差为2mm以上。另外,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的宽度W2与主要密封部31的宽度W1之比(=W2/W1)例如为0.02以上且0.75以下。另外,末端部分37的宽度W2例如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
当收纳部16的压力上升时,突出密封部34(特别是末端部分37)比主要密封部31先分离,从而盖50在末端部分37的位置处从凸缘部27剥离。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在图7中以虚线所示,主要密封部31中的与第1突出密封部35连接的部分越过第1点351并沿着凸缘部27的外缘271延伸至槽部29。同样,主要密封部31中的与第2突出密封部36连接的部分越过第2点361并沿着凸缘部27的外缘271延伸至槽部29。从槽部29来看,主要密封部31中的与第1突出密封部35连接的部分和与第2突出密封部36连接的部分在突出密封部34所位于的一侧的相反侧连接。由此,槽部29在俯视时被主要密封部31和突出密封部34包围。
在图7中,标号38表示包含主要密封部31和突出密封部34的封闭密封部30中的包围槽部29的部分的、槽部29侧的缘部。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标号38所示的缘部也称作槽部侧缘部。槽部侧缘部38具有:内缘侧端部38a,其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上位于内缘272侧;外缘侧端部38b,其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上位于外缘271侧;以及一对长边缘部38c,它们沿着槽部29所延伸的方向D2延伸。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内缘侧端部38a构成了突出密封部34的缘部的一部分。外缘侧端部38b在沿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与内缘侧端部38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构成了主要密封部31的缘部的一部分。
在图7中,标号39表示封闭密封部30中的、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上位于外缘侧端部38b与凸缘部27的外缘271之间的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标号39所示的密封部也称作槽部外缘侧密封部。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构成了主要密封部31的一部分。在图7中,标号W3表示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上的宽度。宽度W3例如为2mm以上且15mm以下。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上的宽度W3小于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上的宽度W2。可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后述的图11、13、18、21、22所示的例子那样为: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的宽度W3大于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的宽度W2。
(容器的凹部的详情)
接着,利用图6,对第1实施方式的容器20的凹部24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凹部24包含一对基部25和最深部26。如图6所示,最深部26被定义为这样的部分:其是在假想地描画出与一对基部25外切的接线L1或切平面的情况下、凹部24中的距接线L1或切平面最远的部分。这样的包含一对基部25和最深部26的凹部24作为肋发挥功能,因此,与侧部23的其它部分相比,其更加难以变形。即,凹部24具有形状保持性。因此,如后述那样,在对容器20的主体部21施加有按压力时,凹部24的最深部26难以向外侧变形。
在图6中,标号T1表示侧部23在基部25处的厚度,标号T2表示侧部23在最深部26处的厚度。侧部23在最深部26处的厚度T2例如为0.05mm以上且0.4mm以下。侧部23在最深部26处的厚度T2可以小于侧部23在基部25处的厚度T1。例如,厚度T2可以为厚度T1的1倍以下。并且,为了使凹部24稳定地具有比侧部23的其它部分更高的形状保持性,优选的是,厚度T2与厚度T1之差较小。
另外,如上述的图4和图5所示,凹部24的基部25和最深部26均以随着从凸缘部27朝向底部22而向容器20的中心侧移位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D1倾斜。如图5所示,最深部26的倾斜角度θ2是连接最深部26的上端261和最深部26的下端262的直线L2与上下方向D1所成的角度。虽然未图示,基部25的倾斜角度也同样是连接基部25的上端251和基部25的下端252的直线与上下方向D1所成的角度。
并且,在利用片成型法来制作容器20的情况下,基部25的倾斜角度越小,则侧部23在基部25处的厚度T1越小。这是因为,基部25的倾斜角度越小,为了构成基部25处的侧部23而在片成型时所采用的片的面积越小。关于最深部26也相同,最深部26的倾斜角度越小,侧部23在最深部26处的厚度T2越小。因此,为了增大厚度T2以提高凹部24在最深部26处的形状保持性,优选使最深部26的倾斜角度较大,例如优选为3°以上。并且,如果最深部26的倾斜角度过大,则收纳部16的容积变小而不优选。因此,最深部26的倾斜角度优选为例如10°以下。
另外,为了提高凹部24在最深部26处的形状保持性,优选使基部25的倾斜角度与最深部26的倾斜角度之差较小,例如优选为7°以下。由此,与侧部23的其它部分相比,能够稳定地提高凹部24的形状保持性。
接下来,参照图8和图9,针对在对容器20的主体部21施加有按压力时在凹部24所产生的变形,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如下情况的立体图:对未接合盖50的空的容器20的底部22施加按压力F。另外,图9是示出基于按压力而发生了变形的空的容器20的立体图。空的容器20例如通过如下方式获得:将带盖容器10的盖50在不使容器20变形的情况下从容器20剥离,并将内容物从容器20中取出。
在图8中,标号H1表示施加按压力F而发生变形之前的容器20的高度(也称作变形前高度)。变形前高度H1是从底部22中的位于最下方的部分至侧部23的上部(侧部23和凸缘部27相连接的部分)为止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在图9中,标号H2表示基于按压力而发生了变形后的容器20的高度(也称作变形后高度)。在此,以变形后高度H2为0.9×H1的方式调整按压力F。
当对容器20的底部22施加按压力时,容器20以底部22向凸缘部27侧移位的方式变形。另外,也至少部分地产生有侧部23向外侧移位这样的变形。例如,图9所示的箭头T示出了凹部24的最深部26向外侧移位的样子。
如上述那样,施加于容器20的底部22的按压力使得底部22的朝向凸缘部27侧的变形和侧部23的朝向外侧的变形产生。底部22的朝向凸缘部27侧的变形有助于增加容器20的压力。另一方面,侧部23的朝向外侧的变形以阻碍容器20的压力增加的方式起作用。因此,为了使容器20的内部的压力高效地增加,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侧部23:在将容器20的底部22朝向凸缘部27按压时,侧部23向外侧变形的情况被抑制。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侧部23设有凹部24。凹部24的最深部26向外侧变形这一情况以比侧部23的其它部分向外侧变形更加阻碍容器20的压力增加的方式起作用。
考虑这样的课题,优选的是,以在按压容器20的底部22时抑制凹部24变形的方式来构成凹部24。具体来说,优选以如下方式构成凹部24:在按压容器20的底部22直至变形后高度H2成为0.9×H1为止时,在图9中以标号K表示的保形高度K为0.5×变形前高度H1以上。在此,保形高度K是指从凸缘部27至最深部26的边界部263的在上下方向D1上的距离。边界部263是指最深部26中的如下部分:在将容器20的底部22朝向凸缘部27按压直至变形后高度H2成为0.9×H1为止的情况下,该部分向外侧变形至与一对基部25对应的位置(与一对基部25外切的接线或切平面的位置)。通过像这样构成凹部24,由此能够抑制施加于容器20的底部22的按压力被用于凹部24的最深部26的变形。由此,能够使容器20的内部的压力高效地增加,从而能够以更小的按压力将带盖容器10开封。
作为用于以使保形高度K≧0.5×变形前高度H1成立的方式构成凹部24的具体方法,可以考虑各种方法。例如,可以考虑调整侧部23在最深部26处的厚度T2的绝对值、或者调整厚度T2与侧部23在基部25处的厚度T1之比等。另外,也可以考虑调整最深部26相对于上下方向D1的倾斜角度θ2。
(容器和盖的材料)
以下,对构成容器20和盖50的材料的一例进行说明。
作为构成容器20的材料,可以采用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塑料。例如,在通过片成型法制作容器20的情况下,作为片材,能够采用未拉伸聚丙烯、未拉伸尼龙等未拉伸塑料膜。片材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层构成。并且,容器20也可以通过注塑成型来制作。
关于构成盖50的材料,以如下方式选择:盖50的下表面能够接合于容器20的凸缘部27在平坦部273处的上表面274。例如,盖50包含:基材层;和构成盖50的下表面的密封剂层。盖50的厚度例如为2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作为构成盖50的基材层的材料,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类树脂、聚丙烯等。此外,作为构成密封剂层的材料,可以采用聚丙烯、聚丙烯和聚乙烯的混合树脂等。聚丙烯和聚乙烯的混合树脂是也被称为易剥离密封胶的、具有比较小的接合力的材料。另外,在基材层和密封剂层均包括聚丙烯的情况下,在基材层中可采用双向拉伸聚丙烯,在密封剂层中可采用未拉伸聚丙烯。
优选的是,盖50至少在与脆弱部40重合的部分中具有脆弱部40所延伸的方向上的易裂性。通过使盖50具有脆弱部40所延伸的方向上的易裂性,由此,在通过脆弱部40使容器20的槽部29断裂时,容易使盖50也与槽部29一起断裂。
用于实现易裂性的结构为任意。例如,可以在盖50的与脆弱部40重合的部分设置沿着脆弱部40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半切线。半切线可以贯通盖50的基材层,也可以不贯通。半切线例如通过激光加工形成。
另外,盖50的易裂性也可以通过构成盖50的膜或层叠体自身的特性来实现。例如,构成盖50的基材层的膜在脆弱部40所延伸的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可以大于在与脆弱部40所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拉伸强度。
(带盖容器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作为带盖容器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对图1至图5所示的带盖容器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片成型法制作容器20。例如,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将阳模配置于片材的内表面侧,并将阴模配置于片材的外表面侧。接着,在将片材中的构成凸缘部27的部分固定的状态下,使阳模朝向阴模相对移动,将片材中的构成主体部21的部分压入阴模中。由此,能够得到具有主体部21和凸缘部27的容器20。接下来,使与凸缘部27的槽部29和平坦部273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刃,从容器20的下表面侧与容器20的凸缘部27的槽部29和平坦部273接触。由此,形成图5所示那样的半切部作为脆弱部40。
接着,在将内容物填充于由主体部21限定的收纳部16后,将盖50载置于容器20的凸缘部27在平坦部273处的上表面274上。然后,利用热板等对盖50中的应该形成封闭密封部30的部分加热,使盖50的密封剂层熔融。由此,能够经由封闭密封部30使盖50的下表面熔接于容器20的凸缘部27在平坦部273处的上表面274上。然后,根据需要将容器20和盖50裁切成规定的形状。这样,能够得到带盖容器10。
并且,作为制作容器20的方法,除了上述的片成型法以外,也能够适当地采用注塑成型法等公知的方法。
(带盖容器的作用)
接下来,对带盖容器10的作用的一例进行说明。首先,针对突出密封部34在意外的时机从凸缘部27分离的情况下的、带盖容器10的作用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0的凸缘部27如上述那样具有位于突出密封部34和凸缘部27的外缘271之间的槽部29。因此,即使是在搬送带盖容器10时等突出密封部34由于带盖容器10所受到的力而分离的情况,也能够将从收纳部16漏出的内容物收纳于槽部29中。另外,能够借助槽部29缓和在收纳部16内升高的压力。另外,封闭密封部30构成为具有包围槽部29的槽部侧缘部38。例如,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D2上,在槽部29与凸缘部27的外缘271之间设有封闭密封部30的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因此,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在从收纳部16漏出后收纳于槽部29中的内容物漏出到带盖容器10的外部。
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意外的冲击施加于带盖容器10而使得收纳部16的压力升高、从而使突出密封部34从凸缘部27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槽部29缓和压力。另外,能够利用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抑制槽部29内的内容物漏出到带盖容器10的外部。因此,能够提高带盖容器10的适于运输性和便携性。
如后述的图11、13、18、21、22所示的例子那样,封闭密封部30的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的宽度W3也可以大于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的宽度W2。由此,在从收纳部16漏出的内容物被收纳于槽部29的状态时,能够抑制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从凸缘部27分离。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槽部29中收纳的内容物漏出到带盖容器10的外部。
接下来,对通常时的带盖容器10的作用的一例进行说明。即,针对将突出密封部34未分离的状态下的带盖容器10开封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将带盖容器10开封时,使用者首先使凸缘部27沿着脆弱部40断裂。例如,沿着脆弱部40以与槽部29交叉的方式将凸缘部27的一部分撕裂。由此,如图10所示,能够在槽部29形成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29a。或者,也可以是,沿着脆弱部40弯折凸缘部27,由此使包含有槽部29的凸缘部27断裂,从而在槽部29形成开口部29a。
接下来,使用者对容器20的底部22施加按压力。例如,在使一只手的拇指附着于底部22、并使一只手的其它手指附着于盖50的状态下,夹压带盖容器10
作为一例,对按压容器20的底部22的情况进行说明。这种情况下,当底部22被朝向凸缘部27按压时,容器20以底部22向凸缘部27侧移位的方式变形。由此,容器20的内部的压力增加。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封闭密封部30具有包含末端部分37的突出密封部34。因此,由于容器20内的压力增加,能够使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比主要密封部31先分离,从而在末端部分37的位置处在容器20的凸缘部27与盖50之间形成间隙。由此,能够在突出密封部34的位置处在容器20的凸缘部27与盖50之间形成间隙,从而使槽部29和收纳部16连通。因此,能够将收纳于收纳部16的内容物经由突出密封部34分离的部分、槽部29以及槽部29的开口部29a取出到外部。此时,槽部29能够作为将收纳于容器20中的内容物排出到外部时的流路来发挥功能。
并且,能够对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以下,根据需要,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和以下的说明所采用的附图中,对于能够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构成的部分,使用与针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分所使用的标号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当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所得到的作用效果很明显也能够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得到时,有时也省略其说明。
(容器的第1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这样的例子:收纳部16、即凸缘部27的内缘272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圆形状的轮廓。可是,只要能够将所希望的内容物收纳于容器20中,则凸缘部27的内缘272的俯视时的轮廓并不特别限定。以下,参照图11和图12,对凸缘部27的内缘272具有大致矩形状的轮廓的例子进行说明。并且,虽然未图示,但凸缘部27的内缘272也可以在俯视时具有矩形状以外的多边形状的轮廓。
图11是示出从盖50侧观察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从容器20的底部22侧观察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仰视图。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例子中,凸缘部27的内缘272具有:呈大致矩形状延伸的矩形部分272b;和从矩形部分272b向内侧突出的内侧突出部分272x。外缘271具有:与内缘27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分271a;和从平行部分271a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分271y。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凸缘部27的内缘272的内侧突出部分272x与外缘271的外侧突出部分271y之间设有槽部29。槽部29以从凸缘部27的内缘272朝向外缘271且未到达内缘272和外缘271的方式延伸。在本变形例中,也优选为,在俯视时,槽部29与连接中心点C和内侧突出部分272x的末端的假想的直线Lc重合。另外,优选的是,在俯视时,槽部29沿着连接中心点C和外侧突出部分271y的末端的假想的直线Lc延伸。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也在凸缘部27中的至少槽部29处,设有用于使槽部29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的脆弱部40。因此,在将带盖容器10开封时,能够使包含有槽部29的凸缘部27沿着脆弱部40断裂,从而在槽部29形成开口部29a。
如图11和图12所示,脆弱部40可以包含设置于凸缘部27的外缘271上的切口41,该切口41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这种情况下,脆弱部40的切口41能够作为用于将包含有槽部29的凸缘部27沿着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撕裂的起点来发挥功能。并且,虽然未图示,但脆弱部40也可以包含如下这样的切口部:其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延伸,且设置于凸缘部27的外缘271上。另外,也可以在盖50的与凸缘部27的切口41或切入部重合的部分处,在盖50的外缘上形成切口或切入部。
另外,图1和图2所示的上述的带盖容器10的脆弱部40可以包含这些切入部或切口。
(容器的第2变形例)
图13是示出从盖50侧观察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俯视图,图14是示出从容器20的底部22侧观察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仰视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容器20的外缘271具有与槽部29平行地延伸的槽部平行部分271b。在图13和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观察,外缘271具有夹着槽部29的一对槽部平行部分271b。脆弱部40从一对槽部平行部分271b中的一方延伸至另一方。
图15是示出将图13的带盖容器10沿线XV-XV切断的情况的纵剖视图。如图15所示,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容器20的底部22具有朝向盖50侧突出的凹陷部221。如图14所示,凹陷部221在俯视时具有圆形的形状。
对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的开封方法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与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的开封方法相关的说明,只要不矛盾,则也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在将带盖容器10开封时,使用者首先使凸缘部27沿着脆弱部40断裂。由此,在槽部29形成向外部开口的开口部29a。
接下来,如图16所示,使用者以盖50位于下方且容器20的底部22位于上方的方式保持带盖容器10。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者以如下方式用单手保持带盖容器10:用拇指接触容器20的底部22,并用其它手指接触盖50。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者以用拇指特别地接触底部22的凹陷部221的方式保持带盖容器10。
接下来,使用者对容器20的底部22施加按压力。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者一边用拇指以外的手指支承盖50,一边用拇指按压底部22。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者用拇指特别地按压底部22的凹陷部221。由于底部22的挤压,容器20以底部22向凸缘部27侧移位的方式变形,容器20的内部的压力增加。由此,能够使突出密封部34的末端部分37分离而在末端部分37的位置处在容器20的凸缘部27与盖50之间形成间隙,从而使槽部29和收纳部16连通。因此,能够将收纳于收纳部16的内容物经由突出密封部34分离的部分、槽部29以及槽部29的开口部29a取出到外部。
(容器的第3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中,示出了这样的例子:脆弱部40至少设置于槽部29。可是,设置脆弱部40的位置并不限于此。以下,参照图18、图19和图20,对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8是示出从盖50侧观察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俯视图。图19是示出从容器20的底部22侧观察带盖容器10的情况的仰视图。图20是示出将图18的带盖容器10沿线XX-XX切断的情况的纵剖视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封闭密封部30至少具有包围槽部29的槽部侧缘部38。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中,封闭密封部30的槽部侧缘部38与凸缘部27的槽部29的轮廓一致。另一方面,在本变形例中,凸缘部27的平坦部273部分地位于封闭密封部30的槽部侧缘部38和凸缘部27的槽部29的轮廓之间。在本变形例中,这样的平坦部273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上比槽部29靠外缘271侧。换而言之,槽部侧缘部38和槽部29包围着平坦部273中的、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时比槽部29靠外缘271侧的部分的局部。
如图20所示,被槽部侧缘部38包围的部分中的、平坦部273所位于的部分成为平坦部273和盖50未接合在一起的未密封部60。如图18、图19和图20所示,在槽部29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槽部侧缘部38具有:位于内缘272侧的内缘侧端部38a;和位于外缘271侧的外缘侧端部38b。并且,在凸缘部27的、与内缘侧端部38a重合的部分和与外缘侧端部38b重合的部分之间,设有用于使凸缘部27在与槽部29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的脆弱部40。在图18、图19和图20所示的例子中,脆弱部40被设置于平坦部273中的、未密封部60所位于的部分。在图18、图19和图20所示的带盖容器10中,通过利用脆弱部40使未密封部60所位于的部分处的平坦部273断裂,由此能够形成与槽部29连通的开口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收纳于收纳部16的内容物经由突出密封部34分离的部分、槽部29、未密封部60所位于的部分处的平坦部273与盖50之间、以及平坦部273的开口部而取出到外部。
并且,关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以及容器的第1、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带盖容器10的形态,能够将其理解为与槽部侧缘部38至少包围槽部29的形态中的如下形态相当:槽部侧缘部38不包围平坦部273的一部分,而是仅包围槽部29。
(容器的第4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中,示出了这样的例子:在容器20的凸缘部27设有脆弱部40。可是,也可以不在容器20上设置脆弱部40。以下,参照图21和图22,对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1是示出从盖50侧观察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的一例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2是示出从盖50侧观察容器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的另一例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1所示的带盖容器10相当于:在图11所示的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中,将容器20的脆弱部40去除。图22所示的带盖容器10相当于:在图13所示的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中,将容器20的脆弱部40去除。如图21所示,可以是,在凸缘部27的内缘272在俯视时具有大致矩形状的轮廓的带盖容器10中,在容器20上没有设置脆弱部40。另外,如图22所示,可以是,在凸缘部27的内缘272在俯视时具有大致圆形状的轮廓的带盖容器10中,在容器20上没有设置脆弱部40。
并且,图11所示的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的形态与如下形态相当:在图21所示的带盖容器10的容器20的凸缘部27上设置脆弱部4。另外,图1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带盖容器10的形态与如下形态相当:在图22所示的带盖容器10的容器20的凸缘部27上设置脆弱部4。
在图21和图22所示的带盖容器10中也是:在意外的冲击施加于带盖容器10而使得收纳部16的压力升高、从而使突出密封部34从凸缘部27分离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槽部29缓和压力。另外,在图21和图22所示的带盖容器10中也是:封闭密封部30构成为具有包围槽部29的槽部侧缘部38。因此,能够利用槽部外缘侧密封部39抑制槽部29内的内容物漏出到带盖容器10的外部。由此,能够提高带盖容器10的适于运输性和便携性。
在图21和图22所示的带盖容器10中,在将带盖容器10开封时使凸缘部27断裂的方法为任意。例如,使用者能够通过利用剪刀等刀具使包含有槽部29的凸缘部27断裂而在槽部29形成开口部29a。
第2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2实施方式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说明。以往,已知这样的塑料制的片成型容器:例如如日本特开2016-94207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其形成有收纳食品等的收纳部。
对于这样的塑料制的片成型容器,有时在片成型容器的特定位置进行密封或半切加工等后加工。这种情况下,为了准确地进行后加工,使片成型容器与工具等准确地对位变得很重要。
以往,具有多个收纳部的片成型容器是经过加热工序、成型工序和冷却工序来制作的。可是,在这样的片成型的特性上,在制作片成型容器时,树脂制的片会收缩,并且其收缩的程度不一致,因此,收纳部的间距有时会产生偏差。
如果对收纳部的间距出现了偏差的片成型容器进行密封或半切加工等后加工,则密封位置会偏移,或者执行半切的刀具的位置会从规定的位置偏移。这种情况下,不仅会产生次品,而且还存在如下等担忧:因刀具的接触位置发生偏移而导致刀尖发生破损。
第2实施方式提供这样的片成型容器:在具有多个收纳部的片成型容器的后加工工序中,能够修正收纳部的间距的偏差,进行稳定的后加工。
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具备:片平坦部;沿着第1方向至少配置有2个的收纳部,它们分别从所述片平坦部突出;以及至少2个弯曲部,它们分别从所述片平坦部突出,且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在所述片平坦部上,针对所述收纳部在所述第2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切割线,所述切割线分别切入至所述弯曲部。
在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中,可以是,至少1个弯曲部被配置于所述第1方向上的2个收纳部之间。
在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中,可以是,所述弯曲部在俯视时具有V字形状、U字形状或W字形状。
在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中,可以是,所述片平坦部在俯视时具有长方形形状,所述长方形的长边与所述第1方向平行,所述长方形的短边与所述第2方向平行。
在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中,可以是,所述片平坦部借助所述切割线而互相分离为外侧部分和内侧部分,所述内侧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外侧部分相对地移动。
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具有多个收纳部的片成型容器的后加工工序中,能够修正收纳部的间距的偏差,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后加工。
以下,参照图23至图31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3至图3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图。并且,在以下的各图中,存在如下情况:对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一部分的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第3方向D3”是指沿着片成型容器70的片平坦部71的一条边的方向,“第4方向D4”是指在配置有片成型容器70的片平坦部71的平面上与第3方向D3垂直的方向。“第5方向D5”是指配置有片成型容器70的片平坦部71的平面的法线方向(其是与第3方向D3和第4方向D4双方都垂直的方向)。
(片成型容器)
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70具有通过片成型制作出的多个收纳部16,并且构成了用于制作作为最终产品的带盖容器10(参照图25和图26)的中间体。这样的片成型容器70具备:片平坦部71;和分别从片平坦部71突出的多个收纳部16。另外,从片平坦部71突出有多个弯曲部75,在片平坦部71形成有一对切割线76。
片平坦部71在俯视时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该长方形的第1方向边(长边)71a与第3方向D3平行,第2方向边(短边)71b与第4方向D4平行。片平坦部71的厚度优选为0.2mm以上且1.0mm以下。另外,片平坦部71具有:比一对切割线76靠第4方向D4的外侧的外侧部分72;和比一对切割线76靠第4方向D4的内侧的内侧部分73。
收纳部16是在内部收纳内容液L的部分,其在片平坦部71内配置有多个(6个)。具体来说,收纳部16在片平坦部71内沿第3方向D3配置有多个(3个),且沿第4方向D4配置有多个(2个)。并且,不限于此,只要收纳部16沿第3方向D3至少配置有2个且沿第4方向D4至少配置有1个即可。各收纳部16分别从片平坦部71朝向第5方向D5的负方向侧突出。
具有收纳部16的片成型容器70具有:底部22;和侧部23,其从底部22朝向片平坦部71侧延伸。另外,收纳部16朝向第5方向D5的正方向侧开口。如图23所示,收纳部16的开口的外缘由在俯视时为圆弧形状的圆弧状部分16a和在俯视时为凹形状的凹形部分16b构成。并且,不限于此,收纳部16的开口的外缘也可以是圆形状、椭圆形状、多边形形状等平面形状。
在收纳部16的周围分别形成有流路部29b。流路部29b构成如下这样的流路:该流路用于在形成带盖容器10(参照图25和图26)后注入收纳部16内的内容液L。该流路部29b从片平坦部71朝向第5方向D5的负方向侧突出,其深度比收纳部16浅。另外,流路部29b具有在俯视时细长的形状。另外,流路部29b配置成从收纳部16分离,且从凹形部分16b沿着第4方向D4延伸。第2实施方式中的流路部29b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0中的槽部29。在流路部29b的周围的片平坦部71,如后述那样通过刀具94(参照图28和图29)形成半切线42。并且,“半切”是指从对象物的一个面侧在厚度方向上仅切割一部分。第2实施方式中的半切线42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0中的脆弱部40。在图23中,以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形成半切线42的半切预定线42a。并且,也不是必须设置这样的流路部29b。
另外,在收纳部16和流路部29b的周围,以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构成带盖容器10(参照图25和图26)的外缘的单个切割预定线13。
通过使弯曲部75在第3方向D3上弹性变形,由此,各收纳部16能够在第3方向D3上移动,从而能够实现各收纳部16的位置调整。该弯曲部75具有在俯视时沿着第4方向D4延伸的细长的形状。这种情况下,弯曲部75在一对切割线76之间遍及整个第4方向D4地进行设置。另外,弯曲部75没有到达片平坦部71的各第1方向边71a,而是在比各第1方向边71a靠内侧处终止。
如图24所示,弯曲部75分别从片平坦部71朝向第5方向D5的负方向侧突出。另外,在俯视时,弯曲部75具有大致V字形状。通过使该V字的角度变化,由此,能够使位于弯曲部75的第3方向D3侧方的内侧部分73沿第3方向D3移动。并且,虽然弯曲部75从片平坦部71向与收纳部16相同的方向(第5方向D5的负方向侧)突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向与收纳部16相反的方向(第5方向D5的正方向侧)突出。
这种情况下,设有4个弯曲部75。即,在第3方向D3上,在各收纳部16彼此之间、以及最外侧的收纳部16与各第2方向边71b之间分别设有1个弯曲部75。可是,不限于此,只要至少设有2个弯曲部75即可。
在片平坦部71设有一对切割线76。一对切割线76相对于收纳部16分别形成在第4方向D4的两侧。即,切割线76在各第1方向边71a的内侧以沿着各第1方向边71a的方式延伸。另外,切割线76与第3方向D3平行且呈直线状延伸。该切割线76以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片平坦部71的方式形成。
各切割线76分别切入至弯曲部75。即,各切割线76分别切入多个(4个)弯曲部75。片平坦部71通过该切割线76而互相分离为外侧部分72和内侧部分73,内侧部分73能够相对于外侧部分72相对地移动。
对于这样的片成型容器70,能够通过成型(片成型)热塑性树脂(例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的单层片、或者包含有EVOH或尼龙等的组隔层的多层片来制作。
具体来说,作为单层片和多层片,能够采用例如以下的层结构的层叠体。
(1)未拉伸聚丙烯层(CPP)300μm
(2)未拉伸聚丙烯层(CPP)200μm/未拉伸聚乙烯层(PE)100μm
(3)未拉伸聚丙烯层(CPP)230μm/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EVOH)40μm/未拉伸聚丙烯层(PP)230μm
(4)未拉伸聚丙烯层(CPP)180μm/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层(EVOH)40μm/未拉伸聚丙烯层(CPP)180μm/未拉伸聚乙烯层(PE)100μm
片成型容器70例如通过如下方式来制作:通过对上述的单层片或多层片进行片成型,由此形成片平坦部71、收纳部16、流路部29b和弯曲部75,进而利用刀具形成切割线76。
(带盖容器)
接下来,参照图25和图26,对使用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70制作出的作为最终产品的密封容器10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密封容器10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地也称作带盖容器10。
如图25和图26所示,带盖容器10是利用上述的片成型容器70制作出的。该带盖容器10具备:凸缘部27;收纳部16和流路部29b,它们从凸缘部27突出;内容液L,其被收纳于收纳部16;以及盖材51,其被粘贴于凸缘部27。在图25和图26所示的带盖容器10中,盖材51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带盖容器10中的盖50。
其中,凸缘部27由上述的片成型容器70的片平坦部71的一部分构成,并且其通过将片平坦部71切割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参照图23的双点划线)。另外,收纳部16和流路部29b分别由与片成型容器70的收纳部16和流路部29b相同的结构构成。在流路部29b的周围的凸缘部27,从背面侧(盖材51的相反侧)形成有半切线42。
另外,盖材51遍及整周地密封在凸缘部27上。这样的盖材51由至少包含基材层和密封剂层的层叠体构成。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是:层叠体包含从外侧依次配置的基材层、中间层以及密封剂层。
具体来说,作为层叠体,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层结构的层叠体。
(1)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层(PET)12μm/拉伸尼龙层(ONY)15μm/未拉伸聚丙烯层(CPP)50μm
(2)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层(PET)12μm/拉伸尼龙层(ONY)15μm/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的混合树脂层50μm
(3)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层(PET)12μm/铝(ALM)7μm/未拉伸聚乙烯层(PE)50μm
并且,上述各层按照常用的方法,例如通过干式层压法、挤出层压法、挤出涂布法或其它涂布法形成。
另外,能够将盖材51的厚度设为例如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片成型容器和带盖容器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利用图27至图31,对片成型容器70和带盖容器10的制造方法进行叙述。
首先,准备构成片成型容器70的由单层片或多层片构成的片70a(参照图27的(a))。
接下来,加热板状的片70a,并将被加热后的片70a配置在阴模81上。接下来,使用柱塞82将该片70a压入阴模81内一定的程度,然后对阴模81内抽真空,由此对片70a赋予阴模81的形状(参照图27的(b))。
通过像这样使用片70a进行片成型,由此得到具有规定的形状的片成型中间体70b(参照图27的(c))。这种情况下,片成型中间体70b具备:片平坦部71;以及收纳部16和弯曲部75,它们分别从片平坦部71突出。然后,冷却片成型中间体70b。
接下来,在片平坦部71中的相对于收纳部16处于第4方向D4的两侧的位置处,分别通过刀具83形成切割线76(参照图27的(d))。这种情况下,片平坦部71的一部分隔着切割线76互相分离为内侧部分73和外侧部分72。另外,切割线76也切入弯曲部75。这样,得到了图23和图24所示的片成型容器70。
这样,经过加热工序、成型工序和冷却工序制作出了片成型容器70。因此,在制作片成型容器70的期间,由于片成型中间体70b(片成型容器70)收缩,且其收缩的程度不一致,因此担忧收纳部16的间距会产生偏差。
接着,使用图28所示的半切装置90在片成型容器70上形成半切线42(参照图25)。
该半切装置90具有:底面部91;顶面部92;以及连结底面部91和顶面部92的4根支柱93。在顶面部92的下表面,安装有用于分别形成半切线42的多个刀具94。另外,在底面部91与顶面部92之间,设有能够沿着支柱9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载物台95。在载物台95的上表面,固定有具有与片成型容器70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承接工具96。
在形成半切线42的情况下,首先将片成型容器70安装于半切装置90的承接工具96(参照图29的(a))。此时,片成型容器70的各收纳部16被嵌入承接工具96的对应的凸部97。因此,在假设片成型容器70发生收缩且收纳部16的间距产生有偏差的情况下,担忧难以将各收纳部16嵌入承接工具96的凸部97。
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片成型容器70具有沿着第4方向D4延伸的弯曲部75。另外,切割线76沿着第3方向D3延伸,且分别切入至弯曲部75。因此,通过弯曲部75在第3方向D3上弹性变形,由此,内侧部分73相对于外侧部分72相对地移动。与此相伴,各收纳部16能够沿着第3方向D3移动。
即,如图30所示,各收纳部16能够与内侧部分73一起沿着第3方向D3移动。因此,各收纳部16从刚刚成型后的状态(假想线)起在第3方向D3上移动,并移动至能够嵌入承接工具96的凸部97的位置(实线)。由此,即使在假设片成型容器70发生收缩且收纳部16的间距产生有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调整各收纳部16的位置,将各收纳部16可靠地嵌入承接工具96的凸部97。另一方面,外侧部分72不发生弹性变形,而是实质上维持刚刚成型后的状态。
然后,载物台95上升,承接工具96和片成型容器70也与此相伴地上升(参照图29的(b))。此时,片成型容器70与刀具94接触,在片平坦部71的规定的位置准确地形成半切线42。
接下来,将内容液L填充于片成型容器70的各收纳部16(参照图31的(a))。
接下来,准备卷绕成卷状的盖材51,并将该盖材51从卷中送出。然后,将盖材51密封于片成型容器70的各收纳部16的周围的片平坦部71(凸缘部27)上(参照图31的(b))。
然后,沿着单个切割预定线13(参照图23)切割片平坦部71,将片平坦部71的不需要的部分去除,由此得到图25和图26所示的带盖容器10(参照图31的(c))。此时,各弯曲部75也从带盖容器10分离。
这样,即使在密封盖材51的工序(参照图31的(b))、或沿着单个切割预定线13切割片平坦部71的工序(参照图31的(c))中,弯曲部75也会在第3方向D3上弹性变形,从而各收纳部16沿着第3方向D3移动。因此,即使在假设因收缩而使得收纳部16的间距产生有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密封盖材51的工序和切割片平坦部71的工序中调整收纳部16的位置,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收纳部16的定位。
如以上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片平坦部71上设有沿着第4方向D4延伸的弯曲部75。在片平坦部71上,相对于收纳部16在第4方向D4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切割线76,切割线76分别切入至弯曲部75。因此,在具有多个收纳部16的片成型容器70的后加工工序中,能够使收纳部16的位置沿着第3方向D3移动。由此,即使在假设因收缩而使得收纳部16的间距产生有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后加工工序中修正收纳部16的间距的偏差,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后加工。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如下情况:在后加工工序中,密封位置发生偏移,或者,执行半切的刀具94的位置从规定的位置偏移。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至少1个弯曲部75被配置在第3方向D3上的2个收纳部16之间。由此,能够在后加工工序中修正收纳部16与收纳部16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准确地定位收纳部16,进行更稳定的后加工。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弯曲部75在剖视图中具有大致V字形状。由此,能够使弯曲部75的V字的角度变化,从而能够使位于弯曲部75的第3方向D3两侧的内侧部分73沿着第3方向D3移动。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片平坦部71在俯视时具有长方形形状,长方形的长边71a与第3方向D3平行,长方形的短边71b与第4方向D4平行。由此,在制作片成型容器70时,能够沿着收缩的程度更容易不一致的片平坦部71的长边方向(第3方向D3)来调整收纳部16的位置。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片平坦部71通过切割线76而互相分离为外侧部分72和内侧部分73,内侧部分73能够相对于外侧部分72相对地移动。由此,能够沿着第3方向D3调整被配置在内侧部分73的收纳部16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外侧部分72实质上不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片成型容器70的刚性降低,不会对片成型容器70的处理和搬送等带来障碍。
(变形例)
接下来,利用图32至图35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图32至图35中,对于与图23至图31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弯曲部的变形例)
图32至图34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弯曲部75的各种变形例的剖视图。
如图32的(a)所示,弯曲部75的底面75a可以形成为平坦状。该弯曲部75的底面75a与收纳部16的底部22平行。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弯曲部75容易在第3方向D3上弹性变形,且能够增大各收纳部16在第3方向D3上的可动范围。
如图32的(b)所示,弯曲部75可以在剖视图中形成为大致U字状。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弯曲部75容易在第3方向D3上弹性变形,且能够增大各收纳部16在第3方向D3上的可动范围。另外,能够提高弯曲部75的基于片成型的成形性。
如图33的(a)、(b)所示,弯曲部75可以在剖视图中形成为大致W字状。具体来说,弯曲部75可以包含2个在剖视图中为大致V字形状的部分(参照图33的(a)),也可以包含2个在剖视图中为大致U字形状的部分(参照图33的(b))。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弯曲部75容易在第3方向D3上弹性变形,且能够增大各收纳部16在第3方向D3上的可动范围。另外,弯曲部75也可以包含3个以上在剖视图中为大致V字形状的部分、或者3个以上在剖视图中为大致U字形状的部分。
如图34的(a)、(b)所示,也可以是,弯曲部75在剖视图中形成为大致W字状,且弯曲部75的中央部分75b比片平坦部71低(靠第5方向D5的负方向侧)。具体来说,弯曲部75可以包含2个在剖视图中为大致V字形状的部分(参照图34的(a)),也可以包含2个在剖视图中为大致U字形状的部分(参照图34的(b))。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弯曲部75容易在第3方向D3上弹性变形,且能够增大各收纳部16在第3方向D3上的可动范围。另外,能够提高弯曲部75的基于片成型的成形性。
(片成型容器的变形例)
图35的(a)、(b)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片成型容器的各种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
在图35的(a)中,弯曲部75分别设置于在第3方向D3上位于最外侧的收纳部16和各第2方向边71b之间,而没有设置于各收纳部16彼此之间。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设置于内侧部分73的多个各收纳部16共同在第3方向D3上移动,能够对各收纳部16一起进行位置调整。另外,能够缩短各收纳部16彼此在第3方向D3上的间隔,因此能够在片成型容器70内高效地配置收纳部16。
在图35的(b)中,片平坦部71的长边71c与第4方向D4平行,片平坦部71的短边71d与第3方向D3平行。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收纳部16的位置沿着短边方向(第3方向D3)移动。
并且,此外的结构与图23和图24所示的片成型容器70的结构大致相同。
本公开并非不变地限定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在实施阶段,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使构成要素变形并具体化。另外,能够通过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来形成各种发明。也可以从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构成要素中去除一些构成要素。
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记载的带盖容器的制造方法可以被应用于具备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特征的带盖容器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被应用于不具备第1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特征的带盖容器的制造方法中。
标号说明
10:带盖容器;
16:收纳部;
16a:圆弧状部分;
16b:凹形部分;
20:容器;
21:主体部;
22:底部;
221:凹陷部;
23:侧部;
24:凹部;
25:基部;
26:最深部;
263:边界部;
27:凸缘部;
271:外缘;
271a:平行部分;
271b:槽部平行部分;
271y:外侧突出部分;
272:内缘;
272a:圆弧部分;
272b:矩形部分;
272x:内侧突出部分;
273:平坦部;
274:上表面;
28:凸部;
29:槽部;
29a:开口部;
29b:流路部;
30:封闭密封部;
31:主要密封部;
34:突出密封部;
35:第1突出密封部;
36:第2突出密封部;
37:末端部分;
38:槽部侧缘部;
38a:内缘侧端部;
38b:外缘侧端部;
39:槽部外缘侧密封部;
40:脆弱部;
41:切口;
50:盖;
51:盖材;
60:未密封部;
70:片成型容器;
71:片平坦部;
71a:第1方向边;
71b:第2方向边;
72:外侧部分;
73:内侧部分;
75:弯曲部;
76:切割线。

Claims (11)

1.一种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带盖容器具备:
容器,其具有主体部和凸缘部,所述主体部包含底部和侧部且限定收纳部,所述凸缘部以包围所述收纳部的方式连接设置于所述侧部的上部,并且所述凸缘部包含平坦部和槽部,所述槽部位于比所述平坦部靠所述底部侧的位置,且从所述凸缘部的作为所述收纳部侧的缘的内缘朝向所述凸缘部的作为与所述内缘相反一侧的缘的外缘以未到达所述内缘和所述外缘的方式延伸;
盖,其覆盖所述容器的所述收纳部和所述槽部;以及
封闭密封部,其以相对于外部密封所述收纳部和所述槽部的方式将所述盖接合于所述容器的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平坦部的上表面,所述封闭密封部包含突出密封部,所述突出密封部位于所述槽部与所述收纳部之间,且朝向所述容器的所述收纳部突出,
所述封闭密封部具有至少包围所述槽部的槽部侧缘部,
在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所述槽部侧缘部具有:位于所述内缘侧的内缘侧端部;和位于所述外缘侧的外缘侧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在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内缘侧端部重合的部分和与所述外缘侧端部重合的部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凸缘部在与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的脆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至少所述槽部,使所述槽部在与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脆弱部以跨着所述槽部和所述平坦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凸缘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封闭密封部的所述槽部侧缘部包围着如下部分:所述凸缘部的所述槽部;和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平坦部中的、在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槽部靠所述外缘侧的位置处的部分的局部,
所述脆弱部至少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平坦部的、在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上观察时位于比所述槽部靠所述外缘侧的位置处的所述局部,所述脆弱部使所述局部在与所述槽部延伸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断裂。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脆弱部包含设置于所述凸缘部的下表面侧的半切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盖至少在与所述脆弱部重合的部分中具有所述脆弱部延伸的方向上的易裂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盖在所述脆弱部延伸的方向上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盖在与所述脆弱部延伸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拉伸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脆弱部以到达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外缘的方式延伸,
在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外缘中的、所述脆弱部到达的部分设置有切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所述槽部的容积为所述收纳部的容积的1%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盖容器,其中,
在所述容器的所述侧部设置有朝向所述收纳部凹陷的凹部,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突出密封部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容器的所述侧部的所述凹部内。
CN201980055718.1A 2018-08-28 2019-08-23 带盖容器 Active CN1126017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9592 2018-08-28
JP2018159592 2018-08-28
JP2019076598A JP2020172320A (ja) 2019-04-12 2019-04-12 シート成形容器
JP2019-076598 2019-04-12
JP2019-094751 2019-05-20
JP2019094751 2019-05-20
PCT/JP2019/033163 WO2020045309A1 (ja) 2018-08-28 2019-08-23 蓋付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1704A true CN112601704A (zh) 2021-04-02
CN112601704B CN112601704B (zh) 2023-04-04

Family

ID=696443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5718.1A Active CN112601704B (zh) 2018-08-28 2019-08-23 带盖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601704B (zh)
WO (1) WO20200453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08746B1 (ja) * 2021-05-21 2022-07-2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ペットフード製品及びペットフード用スプーン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1668A (en) * 1984-06-06 1985-07-30 Westvaco Corporation Ovenable carton with removable lid
JPH0345871U (zh) * 1989-09-13 1991-04-26
JPH111260A (ja) * 1997-06-15 1999-01-06 Tsuruta Shokuhin Kogyo Kk 液体用使い捨て容器
CN1210497A (zh) * 1996-02-02 1999-03-10 山福德·雷德蒙德 改进的咖啡奶盅以及其它杯状物和桶状物
CN101415621A (zh) * 2006-04-04 2009-04-22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电灶用包装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000333A (ja) * 2009-06-19 2011-01-06 Terumo Corp 薬剤充填済み容器体を収容した包装体
JP2014012536A (ja) * 2012-07-04 2014-01-23 Ckd Corp ブリスターパック、ブリスターパック製造装置及びブリスター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17065691A (ja) * 2015-09-28 2017-04-06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 包装体
JP2017214142A (ja) * 2016-05-25 2017-12-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蓋付容器
JP2018024465A (ja) * 2016-08-12 2018-02-15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レススルー包装体
CN108367854A (zh) * 2015-12-21 2018-08-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带盖容器和该带盖容器所使用的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02665A1 (en) * 2009-03-11 2010-09-16 Inventum Group B.V. A container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1668A (en) * 1984-06-06 1985-07-30 Westvaco Corporation Ovenable carton with removable lid
JPH0345871U (zh) * 1989-09-13 1991-04-26
CN1210497A (zh) * 1996-02-02 1999-03-10 山福德·雷德蒙德 改进的咖啡奶盅以及其它杯状物和桶状物
JPH111260A (ja) * 1997-06-15 1999-01-06 Tsuruta Shokuhin Kogyo Kk 液体用使い捨て容器
CN101415621A (zh) * 2006-04-04 2009-04-22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电灶用包装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JP2011000333A (ja) * 2009-06-19 2011-01-06 Terumo Corp 薬剤充填済み容器体を収容した包装体
JP2014012536A (ja) * 2012-07-04 2014-01-23 Ckd Corp ブリスターパック、ブリスターパック製造装置及びブリスターパ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17065691A (ja) * 2015-09-28 2017-04-06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 包装体
CN108367854A (zh) * 2015-12-21 2018-08-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带盖容器和该带盖容器所使用的容器
JP2017214142A (ja) * 2016-05-25 2017-12-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蓋付容器
JP2018024465A (ja) * 2016-08-12 2018-02-15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レススルー包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1704B (zh) 2023-04-04
WO2020045309A1 (ja) 2020-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403198C2 (ru)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выдачи вещества
US7762421B2 (en) Easy-open sealed container
US10807751B2 (en) Anvil and ultrasonic sealing apparatus
TWI661983B (zh) 注出孔塞及包裝容器
KR20160084435A (ko) 용기 본체, 용기 및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JP5132931B2 (ja) 複合容器
CN112601704B (zh) 带盖容器
US11186419B2 (en) Lidded container
JP7408946B2 (ja) 蓋付容器
KR20060052844A (ko) 캡을 포함하는 플라스틱 음료 병
JP4489515B2 (ja) ミシン目
EP3693282B1 (en) Ultrasonic sealing anvil and ultrasonic sealing apparatus
JP7104891B2 (ja) 注出容器
JP6877990B2 (ja) 容器包装体
JP2019112113A (ja) 蓋付容器
KR101543355B1 (ko) 스파우트를 구비한 파우치의 제조방법
JP6543574B2 (ja) ノッチ刃、加工装置、ノッチ形成装置、および、ノッチ形成方法
KR102479435B1 (ko) 필름용기를 포함하는 내용기의 제조 방법
JP7134683B2 (ja) 詰め替え容器
JP5555991B2 (ja) 容器
US20230211935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uch container, pouch container, pouch container with cap, and double container with discharge mechanism
US8701917B2 (en) Opening device for straws of liquid food container
JP6183587B2 (ja) 容器のヒートシール方法、ヒートシールヘッド及び容器
CN118055885A (zh) 组装式纸容器、组装式纸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组装式纸容器的制造装置
JP2021054533A (ja) チューブ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