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90500A -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90500A
CN112590500A CN202011070904.3A CN202011070904A CN112590500A CN 112590500 A CN112590500 A CN 112590500A CN 202011070904 A CN202011070904 A CN 202011070904A CN 112590500 A CN112590500 A CN 112590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joystick
vent
vane
air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709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90500B (zh
Inventor
A·R·穆尼奥斯
S·J·利索恩
A·R·诺帕尔蒂特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Original Assignee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iled Critical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ublication of CN112590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0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90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90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通气孔,包括主叶片系统和副叶片系统,主叶片系统绕水平轴线枢转以沿上/下方向引导来自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副叶片系统绕竖直轴线枢转以沿左右方向引导来自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主叶片系统的主叶片沿着穿过车辆通气孔的气流路径与副叶片系统的副叶片共同定位。车辆通气孔还包括适于调节通过车辆通气孔的气流体积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以及适于独立地操作主叶片系统、副叶片系统和气流体积控制系统的操纵杆控制器。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背景技术
该背景技术总体上呈现本公开的背景。在本背景技术中描述的程度上,当前署名的发明人的工作以及在提交时可能原本不构成现有技术的描述的各方面,既不明示地也不暗示地被认为是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现代客车包括允许车辆乘员控制车辆内部的温度或调节车辆内部的其他设置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HVAC)系统。例如,马达驱动的风扇或鼓风机通过通气孔将经调节的空气循环到车辆内部。一些车辆配备有经加热和/或冷却的座椅、经加热的方向盘以及共同改善总体驾驶体验的其它特征。HVAC系统可以包括前除霜器和后除霜器,用于分别提高通过挡风玻璃和后窗的能见度。车辆的乘员使用拨盘、旋钮、按钮和/或触摸屏来选择期望的HVAC系统设置。
发明内容
在示例性方面,车辆通气孔包括主叶片系统和副叶片系统,主叶片系统绕水平轴线枢转以沿上/下方向引导来自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副叶片系统绕竖直轴线枢转以沿左右方向引导来自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主叶片系统的主叶片沿着穿过车辆通气孔的气流路径与副叶片系统的副叶片共同定位。车辆通气孔还包括适于调节通过车辆通气孔的气流体积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以及适于独立地操作主叶片系统、副叶片系统和气流体积控制系统的操纵杆控制器。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副叶片包括竖直地延伸穿过主叶片的副叶片枢转轴,并且副叶片可相对于主叶片绕副叶片枢转轴枢转。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车辆通气孔还包括副叶片臂,副叶片臂从副叶片枢转轴延伸并在从副叶片枢转轴偏移的位置处接合副叶片控制臂。副叶片控制臂连接到操纵杆控制器,使得操纵杆控制器的左右运动使副叶片绕副叶片枢转轴枢转,以沿左右方向引导来自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操纵杆控制器包括:操纵杆旋钮;操纵杆主体,操纵杆主体具有从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延伸的操纵杆轴,操纵杆轴接合操纵杆旋钮;操纵杆球体外壳,操纵杆球体外壳包括左侧球体外壳和右侧球体外壳,所述左侧球体外壳和右侧球体外壳包围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以及主叶片枢轴,主叶片枢轴从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沿着主轴线延伸。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车辆通气孔还包括:从主叶片枢轴延伸的大致u形铰链部分;主叶片叉状物,其包括一对叉齿,所述叉齿从具有从主叶片枢轴延伸的铰链部分的枢转连接部向后延伸;以及从主叶片延伸的主控制臂,其中主控制臂包括绕偏移轴线对准的主控制臂轴,该偏移轴线从主叶片轴线偏移,主叶片可绕该主叶片轴线旋转。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主叶片包括附接到下主叶片部分的上主叶片部分。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副叶片包括上副叶片和下副叶片,上副叶片包括竖直向下延伸穿过上主叶片部分的上副叶片枢转轴,下副叶片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穿过下主叶片部分的下副叶片枢转轴,其中上副叶片枢转轴和下副叶片枢转轴彼此固定地连接并且可绕延伸穿过主叶片的竖直轴线自由地旋转,并且其中下副叶片和上副叶片中的一个包括叶片臂,该叶片臂从相应的叶片枢转轴向后延伸并且包括位于副叶片臂的远端处的副叶片竖直突出部。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车辆通气孔还包括:枢转地连接到副叶片竖直突出部的副叶片控制臂,其中副叶片控制臂在上主叶片部分和副主叶片部分之间基本上完全地延伸穿过主叶片;从副叶片控制臂向后延伸的向后延伸臂;具有竖直定向槽的弓形臂,其中向后延伸臂延伸到竖直定向槽中;附接到弓形臂的下部部分的第一齿轮;具有与第一齿轮上的第一齿轮齿接合的第二齿轮齿的第二齿轮;以及第二齿轮键,其接合位于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的下部部分中的槽,其中球形部分的下部部分中的槽沿向前/向后方向定向。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气流体积控制系统包括:蝶形门,所述蝶形门具有均绕门枢转轴线枢转的上门和下门,其中上门包括上门齿轮并且下门包括下门齿轮;枢转地安装在相对于车辆通气孔的外壳固定的小齿轮枢轴上的小齿轮,其中上门齿轮和下门齿轮两者与门枢转轴线同轴并且上门齿轮和下门齿轮中的每一个接合小齿轮的相对侧;从下门延伸的下门延伸部;利用第一万向接头连接到下门延伸部的中间控制臂;以及利用第二万向接头连接到中间控制臂并且连接到内操纵杆主体的操纵杆门控制臂,其中内操纵杆主体包括圆柱形部分,所述圆柱形部分以允许内操纵杆主体相对于操纵杆主体沿着操纵杆轴线旋转的方式定位在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内,其中内操纵杆主体还包括操纵杆旋钮安装在其上的突出轴,并且其中操纵杆门控制臂还包括定位在内操纵杆主体的圆柱形部分中的内槽内的操纵杆键。
本发明还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 一种车辆通气孔,包括:
主叶片系统,其绕水平轴线枢转以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
副叶片系统,其绕竖直轴线枢转以在左右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其中所述主叶片系统的主叶片与所述副叶片系统的副叶片沿着穿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路径共同定位;
适于调节通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体积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以及
操纵杆控制器,其适于独立地操作所述主叶片系统、所述副叶片系统和所述气流体积控制系统。
技术方案2.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副叶片包括竖直地延伸穿过所述主叶片的副叶片枢转轴,其中所述副叶片绕所述副叶片枢转轴相对于所述主叶片枢转。
技术方案3.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副叶片臂,所述副叶片臂从所述副叶片枢转轴延伸并且在从所述副叶片枢转轴偏移的位置处接合副叶片控制臂,其中所述副叶片控制臂连接至所述操纵杆控制器,使得所述操纵杆控制器的左右运动使所述副叶片绕所述副叶片枢转轴枢转,以沿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所述出口的气流。
技术方案4.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操纵杆控制器包括:
操纵杆旋钮;
操纵杆主体,所述操纵杆主体具有从所述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延伸的操纵杆轴,其中,所述操纵杆轴接合所述操纵杆旋钮;
操纵杆球体外壳,其包括左侧球体外壳和右侧球体外壳,所述左侧球体外壳和所述右侧球体外壳包围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以及
主叶片枢轴,所述主叶片枢轴从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沿着主轴线延伸。
技术方案5.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
从所述主叶片枢轴延伸的大致u形的铰链部分;
主叶片叉状件,所述主叶片叉状件包括从枢转连接部向后延伸的一对叉齿,所述枢转连接部具有从所述主叶片枢轴延伸的铰链部分;以及
从所述主叶片延伸的主控制臂,其中所述主控制臂包括主控制臂轴,所述主控制臂轴绕偏移轴线对准,所述偏移轴线从主叶片轴线偏移,所述主叶片能够绕所述主叶片轴线旋转。
技术方案6.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主叶片包括附接到下主叶片部分的上主叶片部分。
技术方案7.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副叶片包括:
上副叶片,其包括竖直向下延伸穿过所述上主叶片部分的上副叶片枢转轴;以及
下副叶片,其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穿过所述下主叶片部分的下副叶片枢转轴,其中,所述上副叶片枢转轴和所述下副叶片枢转轴彼此固定地连接并且能够绕延伸穿过所述主叶片的竖直轴线自由地旋转,并且其中,所述下副叶片和所述上副叶片中的一者包括叶片臂,所述叶片臂从相应的叶片枢转轴向后延伸并且包括位于所述副叶片臂的远端处的副叶片竖直突出部。
技术方案8.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
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副叶片竖直突出部的副叶片控制臂,其中所述副叶片控制臂在所述上主叶片部分与所述副主叶片部分之间基本上完全延伸穿过所述主叶片;
从所述副叶片控制臂向后延伸的向后延伸臂;
具有竖直定向槽的弓形臂,其中所述向后延伸臂延伸到所述竖直定向槽中;
第一齿轮,其附接到所述弓形臂的下部部分;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具有接合所述第一齿轮上的第一齿轮齿的第二齿轮齿;
第二齿轮键,所述第二齿轮键接合在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的下部部分中的槽,其中,在所述球形部分的所述下部部分中的所述槽沿向前/向后方向定向。
技术方案9.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气流体积控制系统包括:
蝶形门,所述蝶形门具有上门和下门,所述上门和所述下门均绕门枢转轴线枢转,其中,所述上门包括上门齿轮,并且所述下门包括下门齿轮;
小齿轮,其枢转地安装在小齿轮枢轴上,所述小齿轮枢轴相对于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外壳固定,其中,所述上门齿轮和所述下门齿轮两者与所述门枢转轴线同轴,并且所述上门齿轮和所述下门齿轮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小齿轮的相对侧接合;
从所述下门延伸的下门延伸部;
中间控制臂,其利用第一万向接头连接到所述下门延伸部;以及
操纵杆门控制臂,所述操纵杆门控制臂利用第二万向接头连接到所述中间控制臂并且连接到内操纵杆主体,其中所述内操纵杆主体包括圆柱形部分,所述圆柱形部分以允许所述内操纵杆主体沿着操纵杆轴线相对于所述操纵杆主体旋转的方式定位在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内,其中所述内操纵杆主体还包括突出轴,所述操纵杆旋钮安装在所述突出轴上,并且其中所述操纵杆门控制臂还包括操纵杆键,所述操纵杆键定位在所述内操纵杆主体的所述圆柱形部分中的内槽内。
技术方案10. 一种车辆通气孔,包括:
主气流控制叶片,其绕水平轴线枢转以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
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其绕竖直轴线枢转以在左右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其中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与所述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沿着通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路径共同定位;
适于调节通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体积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以及
操纵杆控制器,其适于独立地操作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所述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和所述气流体积控制系统。
技术方案11.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中的每一个包括竖直地延伸穿过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的副叶片枢转轴,其中所述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中的每一个相对于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绕所述副叶片枢转轴枢转。
技术方案12.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副叶片臂,所述副叶片臂从所述副叶片枢转轴中的每一个延伸并且在从所述副叶片枢转轴偏移的位置处接合副叶片控制臂,其中所述副叶片控制臂连接至所述操纵杆控制器,使得所述操纵杆控制器的左右运动使所述副叶片绕所述副叶片枢转轴枢转,以沿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所述出口的气流。
技术方案13.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操纵杆控制器包括:
操纵杆旋钮;
操纵杆主体,所述操纵杆主体具有从所述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延伸的操纵杆轴,其中,所述操纵杆轴接合所述操纵杆旋钮;
操纵杆球体外壳,其包括左侧球体外壳和右侧球体外壳,所述左侧球体外壳和所述右侧球体外壳包围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以及
主叶片枢轴,所述主叶片枢轴从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沿着主轴线延伸。
技术方案14.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
从所述主叶片枢轴延伸的大致u形的铰链部分;
主叶片叉状件,所述主叶片叉状件包括从枢转连接部向后延伸的一对叉齿,所述枢转连接部具有从所述主叶片枢轴延伸的铰链部分;以及
从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延伸的主控制臂,其中所述主控制臂包括主控制臂轴,所述主控制臂轴绕偏移轴线对准,所述偏移轴线从主叶片轴线偏移,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能够围绕所述主叶片轴线旋转。
技术方案15.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包括上主气流控制叶片部分,所述上主气流控制叶片部分附接至下主气流控制叶片部分。
技术方案16. 根据技术方案15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副气流控制叶片中的每一个包括:
上副叶片,其包括竖直向下延伸穿过所述上主叶片部分的上副叶片枢转轴;以及
下副叶片,所述下副叶片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穿过所述下主叶片部分的下副叶片枢转轴,其中,所述上副叶片枢转轴和所述下副叶片枢转轴彼此固定地连接并且能够绕延伸穿过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的竖直轴线自由地旋转,并且其中,所述下副叶片和所述上副叶片中的一者包括叶片臂,所述叶片臂从相应的叶片枢转轴向后延伸并且包括位于所述副叶片臂的远端处的副叶片竖直突出部。
技术方案17. 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
副叶片控制臂,所述副叶片控制臂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副叶片竖直突出部中的每一个,其中所述副叶片控制臂在所述上主叶片部分与所述副主叶片部分之间基本上完全延伸穿过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
从所述副叶片控制臂向后延伸的向后延伸臂;
具有竖直定向槽的弓形臂,其中所述向后延伸臂延伸到所述竖直定向槽中;
第一齿轮,其附接到所述弓形臂的下部部分;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具有接合所述第一齿轮上的第一齿轮齿的第二齿轮齿;
第二齿轮键,所述第二齿轮键接合在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的下部部分中的槽,其中,在所述球形部分的所述下部部分中的所述槽沿向前/向后方向定向。
技术方案18.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气流体积控制系统包括:
蝶形门,所述蝶形门具有上门和下门,所述上门和所述下门均绕门枢转轴线枢转,其中,所述上门包括上门齿轮,并且所述下门包括下门齿轮;
小齿轮,其枢转地安装在小齿轮枢轴上,所述小齿轮枢轴相对于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外壳固定,其中,所述上门齿轮和所述下门齿轮两者与所述门枢转轴线同轴,并且所述上门齿轮和所述下门齿轮中的每一个接合所述小齿轮的相对侧;
从所述下门延伸的下门延伸部;
中间控制臂,其利用第一万向接头连接到所述下门延伸部;以及
操纵杆门控制臂,所述操纵杆门控制臂利用第二万向接头连接到所述中间控制臂并且连接到内操纵杆主体,其中所述内操纵杆主体包括圆柱形部分,所述圆柱形部分以允许所述内操纵杆主体沿着操纵杆轴线相对于所述操纵杆主体旋转的方式定位在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内,其中所述内操纵杆主体还包括突出轴,所述操纵杆旋钮安装在所述突出轴上,并且其中所述操纵杆门控制臂还包括操纵杆键,所述操纵杆键定位在所述内操纵杆主体的所述圆柱形部分中的内槽内。
本公开的另外应用领域将从以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变得显而易见。应当理解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和具体示例仅旨在用于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将从在结合附图时的包括权利要求的具体实施方式和示例性实施例中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从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中,将更全面地理解本公开,在附图中:
图1是结合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通气孔的车辆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是具有包括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通气孔的中控台的车辆内部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透视图;
图4是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截面平面图;
图5提供了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操纵杆控制器308的另一透视图的特写视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主叶片系统302和主叶片控制器310;
图7A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副叶片系统304;
图7B提供了副叶片系统304的特写透视图;
图7C提供了副叶片系统304的另一特写透视图;
图8提供了副叶片系统304的截面平面图;
图9提供了本公开的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主叶片600的截面图;
图10提供了副叶片系统304的又一截面图;
图11A示出了处于基本打开构造的本公开的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
图11B提供了处于基本打开构造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特写截面图;
图12A示出了处于基本闭合构造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
图12B提供了处于基本闭合构造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特写截面图;
图13提供了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4提供了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一部分的另一透视图;
图15A提供了在操纵杆处于向上构造的情况下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另一部分的特写截面透视图;
图15B提供了在操纵杆处于基本直的构造的情况下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特写截面透视图;
图15C提供了在操纵杆处于向下构造的情况下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特写截面透视图;
图16A-图16C示出了在操纵杆旋转到不同位置中的情况下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另一特写截面透视图;
图17是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内操纵杆主体826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8是车辆通气孔300的操纵杆旋钮316的透视图;以及
图19是安装在内操纵杆主体826上的操纵杆旋钮316的截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本公开的若干示例。只要可能,在附图和说明书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步骤。附图是呈简化形式的,并且没有精确的比例。仅为了方便和清楚起见,方向术语,诸如顶部、底部、左、右、上、上方、在…之上、在…之下、下方、后部和前部,可以相对于附图使用。这些和类似的方向术语不应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现在参考附图,其中贯穿几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对应于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图1是结合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通气孔的车辆100的示意性平面图。图1中示出了示例性车辆100,诸如机动车辆,其具有如本文所阐述的通气孔102。车辆100包括相对于一组车轮106定位的车身104,其中车身104限定内部空间108,即,乘客车厢或乘客舱室。内部空间108示出了相应的第一排座椅110A和第二排座椅110B。第一排座椅110A可以包括相应的驾驶员侧和乘客侧座椅,如图所示。可以设想其它座椅构造,包括仅具有第一排座椅110A的内部空间的实施例,或者具有另外一排座椅的内部空间的实施例,这两个实施例都未示出。附图中示出了通气孔102的实施例的一个示例。应当理解的是,诸如“在…之上”、“在…之下”、“向上”、“向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和“水平”等的术语是用于描述附图的,并且不表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
图2示出了通气孔102的可能构造和布置。图1的通气孔102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08的中控台(center stack)112内,靠近仪表板114。中控台112是位于在第一排座椅110A中的驾驶员侧座椅和乘客侧座椅之间的控制台,其从仪表板114朝向内部空间108的地板116延伸。替代性地,作为非限制性示例,通气孔102可以位于其它位置,包括沿着仪表板114、位于车辆顶棚空间(未示出)内、位于一个或多个顶柱内,例如A柱118、前排座椅110A与后排座椅110B之间的B柱(未示出),以及邻近后排座椅110B。例如,后排座椅110B可以由扶手(未示出)或其它结构分成单独的座椅区域,其中通气孔102位于这种结构内或邻近这种结构。
通气孔102与具有空气循环装置122(例如马达驱动的风扇或鼓风机)和控制器124的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HVAC)系统120流体连通。HVAC系统120从控制器124接收响应于来自诸如按钮124A、旋钮124B等的控制器124的用户选择的HVAC设置(箭头128)的HVAC控制设置信号(箭头126)。响应于接收到的HVAC控制设置信号(箭头126),HVAC系统120例如通过管道130和通气孔102将周围的、加热的或冷却的气流(箭头A)引导到内部空间108中。在其中通气孔102用于后排座椅110B附近的实施例中,管道130可以延伸超过前排座椅110A,使得管道130将如箭头A所示的气流供应至通气孔102,无论通气孔102位于内部空间108内的何处。气流由通气孔102沿期望的方向引导到车辆内部空间108中,如箭头B所示。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内部空间108的一种构造,其中所示的通气孔102位于中控台112内并且对于车辆乘员是可见的。通气孔102可以具有出口开口132,该出口开口具有大致矩形轮廓,该大致矩形轮廓具有沿着长度L延伸的一对相对的第一侧134和沿着高度H延伸的一对相对的第二侧136,其中纵横比是长度L与高度H的比。高纵横比表示长度L显著大于高度H。作为非限制性示例,高纵横比可以是5:1的纵横比。然而,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具有更小纵横比的通气孔,包括但不限于1:1的纵横比。第一侧134和第二侧136协作以限定出口开口132,空气通过该出口开口离开通气孔102。通气孔102可以设置在车辆100内,以具有非常细长、狭窄的轮廓,而不牺牲在车辆100的内部空间108内以低压降沿期望方向引导气流(箭头B)的能力。如从车辆100的操作者的正常前视驾驶视角来看,通气孔100位于挡风玻璃138和主显示屏幕140之间,即,邻近或沿着主显示屏幕140的顶部边缘142。然而,如上所述,通气孔102也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08中的其它位置。例如,通气孔102可以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144中,其在乘客座椅110A的前方。不考虑实施例,通气孔102的布置可以足够靠近乘员,无论是图1的车辆100的驾驶员还是前/后座乘客,使得乘员可以从就座位置舒适地接达通气孔102。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透视图。车辆通气孔300包括沿着穿过车辆通气孔300的气流路径共同定位的主叶片系统302和副叶片系统304。这样,与传统的车辆通气系统相比,可以显著地减少车辆通气孔在前/后方向上的空间需求。车辆通气孔300还包括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其在图3中的视图中被隐藏,但是在下面被示出和描述。车辆通气孔300还包括操纵杆控制器308,其提供对主叶片系统302、副叶片系统304和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中的每一个的操作的独立控制。在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中,主叶片系统302控制空气沿上/下方向C流出车辆通气孔300,副叶片系统304控制空气沿左右方向D流出车辆通气孔300,并且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控制流过车辆通气孔300的空气的体积。
图4是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沿图3的线I-I截取的截面平面图,并且图5提供了车辆通气孔300的操纵杆控制器308的另一透视图的特写视图。操纵杆控制器308包括主叶片控制器310、副叶片控制器312(在图4-图5中不可见)和气流体积控制器314,将参考图6-图19更详细地描述它们中的每一个。
图6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车辆通气孔300的主叶片系统302和主叶片控制器310。主叶片系统302包括主叶片600,所述主叶片确定气流在上/下方向流出车辆通气孔300的方向。如图9中所示,其示出了主叶片600的截面图,主叶片600包括上主叶片部分602和下主叶片部分604。操纵杆控制器308包括操纵杆旋钮316,其接合从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延伸的操纵杆轴318。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利用操纵杆球体外壳324(见图4-图5)保持在车辆通气孔300内的适当位置。操纵杆球体外壳324可以包括左侧球体外壳326和右侧球体外壳328,当它们合在一起时,以允许操纵杆主体322在所有方向上旋转但不允许操纵杆主体322平移的方式捕获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包括主叶片枢轴330A和330B,它们从球形部分320沿主轴线332延伸。操纵杆主体322绕由主叶片枢轴330A和330B限定的主轴线332的枢转确定了主叶片600的旋转。
主叶片枢轴330B包括从主叶片枢轴330B延伸的铰链部分606。铰链部分606为大致u形,并且构造成枢转地接合主叶片叉状件608。主叶片叉状件608包括一对叉齿610A和610B,它们从具有铰链部分606的枢转连接部612向后延伸。铰链部分606和主叶片叉状件608之间的枢转连接部612允许主叶片叉状件608在左右方向上自由地枢转。主叶片600包括枢轴臂612A和612B,它们由主叶片铰链(未示出)枢转地捕获,这使得主叶片600能够绕主叶片轴线614枢转。主控制臂616从主叶片600的一端延伸。主控制臂616包括主控制臂轴618,其绕从主叶片轴线614偏移的偏移轴线620对准。主控制臂轴618被捕获在主叶片叉状件608的叉齿610A和610B之间。利用这种构造,操纵杆旋钮316沿上/下方向的运动使得操纵杆主体322绕主叶片枢轴330A和330B旋转。主叶片枢轴330B的旋转导致铰链部分606旋转,这又导致主叶片叉状件608绕主轴线332旋转。作为响应,叉齿610A和610B向上或向下移动,且这导致主控制臂616的主控制臂轴618绕主叶片轴线614旋转。主控制臂616的旋转导致主叶片600绕主叶片轴线614的旋转。以这种方式,操纵杆旋钮316沿向上或向下方向的运动导致主叶片600的对应旋转,这导致通过车辆通气孔300的气流分别向上或向下偏转。
现在参考图7-图10,描述了副叶片系统304的构造和操作。副叶片系统304包括多个副叶片700,每个副叶片700包括上副叶片702和下副叶片704。上副叶片702中的每一个包括上副叶片枢转轴706,上副叶片枢转轴706竖直向下延伸穿过上主叶片部分602。下副叶片704中的每一个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穿过下主叶片部分604的下副叶片枢转轴708。上副叶片枢转轴706和下副叶片枢转轴708彼此固定连接,并且可绕延伸穿过主叶片600的竖直轴线710自由旋转。下副叶片704中的每一个还包括副叶片臂712,副叶片臂712从下副叶片枢转轴708向后延伸并且在副叶片臂712的远端处包括副叶片竖直突出部714。替代性地,副叶片臂712可以从上副叶片枢转轴706延伸。多个副叶片700的每个副叶片竖直突出部714枢转地连接到副叶片控制臂716,副叶片控制臂716在上主叶片部分602和下主叶片部分604之间基本上完全延伸穿过主叶片600。副叶片控制臂716包括向后延伸的臂718,该向后延伸的臂718接合弓形臂722中的竖直定向的槽720。弓形臂722的下部部分固定在第一齿轮724。第一齿轮724可绕第一齿轮轴线726枢转。第一齿轮724包括第一齿轮齿728,其接合第二齿轮732的第二齿轮齿730。第二齿轮732可绕第二齿轮轴线734旋转地枢转。第二齿轮732还包括第二齿轮键736,其接合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的下部部分中的槽738。球形部分320的下部部分中的槽738以向前/向后定向来定向并且以如下方式接合第二齿轮键736:所述方式允许球形部分320绕主轴线332旋转而不移动第二齿轮键736,但是当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绕第二齿轮轴线734旋转时,所述方式导致第二齿轮732绕第二齿轮轴线734旋转。
现在将参考图7A-图10解释副叶片系统304的操作。操纵杆旋钮316在左右运动(side to side motion)E中的运动导致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绕第二齿轮轴线734旋转。简要地返回参考图5,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包括沿着球形部分320的相对侧的水平槽740A和740B,其允许操纵杆旋钮326以左右运动的方式移动,而不影响主叶片系统302的操作。响应于操纵杆旋钮316的左右运动,第二齿轮键736在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的槽738中的接合引起第二齿轮732绕第二齿轮轴线734旋转。第二齿轮齿730与第一齿轮齿728之间的接合然后引起第一齿轮724绕第一齿轮轴线726旋转。进而,弓形臂722也将绕第一齿轮轴线726枢转,这使得副叶片控制臂716由于副叶片控制臂716的向后延伸的臂718与弓形臂722的竖直定向的槽720的接合而以左右运动F移动。当操作主叶片系统302时,弓形臂722的竖直定向的槽720允许副叶片控制臂716绕主叶片轴线614自由旋转,而不影响副叶片控制臂716的左右运动。由于每个副叶片700的副叶片竖直突出部714与副叶片控制臂716的枢转接合,副叶片控制臂716的左右运动导致多个副叶片700绕竖直轴线710枢转。以这种方式,操纵杆控制器308的左右运动引起多个副叶片700的左右枢转,这导致通过多个副叶片700流过车辆通气孔300的空气的对应的左右偏转。
现在参考图11-图19,描述了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构造和操作。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控制流过车辆通气孔300的空气的体积。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包括蝶形门800,蝶形门800具有上门802和下门804,上门802和下门804均绕门枢转轴线806枢转。上门802包括上门齿轮808,并且下门804包括下门齿轮810。上门齿轮808和下门齿轮810两者与门枢转轴线806同轴,并且它们中的每一个接合小齿轮(pinion gear)812的相对侧。小齿轮812枢转地安装在相对于车辆通气孔300的外壳334固定的小齿轮枢轴814上。以这种方式,小齿轮812在小齿轮轴线815上自由枢转。上门802和下门804两者都由轴(未示出)支撑,该轴沿着门枢转轴线806延伸穿过上门802和下门804两者,并且在相对的端部处由门轴承814A和814b支撑。下门804还包括下门延伸部816,下门延伸部816经由第一万向接头820接合中间门控制臂818。中间控制臂818还在相对端处经由第二万向接头824连接到操纵杆门控制臂822。操纵杆门控制臂822连接到内操纵杆主体826。内操纵杆主体826包括圆柱形部分828,所述圆柱形部分以允许内操纵杆主体826相对于操纵杆主体322沿着操纵杆轴线830旋转的方式定位在操纵杆主体322的球形部分320内。内操纵杆主体826还包括突出轴832,操纵杆旋钮316可以安装在突出轴832上,如图17-图19所示。操纵杆门控制臂822还包括操纵杆键834,操纵杆键834定位在内操纵杆主体826的圆柱形部分828中的内槽836内。
现在将解释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操作。为了调节流过车辆通气孔300的气流的体积,车辆乘员可以在操纵杆轴线830上旋转操纵杆旋钮316。操纵杆旋钮316在操纵杆轴线830上的旋转导致内圆柱形主体826也沿着操纵杆轴线830旋转,这继而又导致操纵杆门控制臂822绕其轴线旋转。内圆柱形主体826与操纵杆门控制臂822之间的旋转由操纵杆键834在内圆柱形主体826的内槽836中的定位引起。应当理解的是,该连接允许传递该旋转运动,而不影响主叶片系统302或副叶片系统304中的任一个的操作或不受主叶片系统302或副叶片系统304中的任一个的操作的影响。操纵杆门控制臂822的旋转接下来分别经由第二万向接头824、中间门控制臂818和第一万向接头820的旋转被传递到下门804的下门延伸部816。下门804绕门枢转轴线806的旋转导致下门齿轮810的旋转,这导致小齿轮812在小齿轮轴线815上旋转。小齿轮812在小齿轮轴线815上的旋转导致上门齿轮808和附接有上门齿轮808的上门802的旋转。以这种方式,操纵杆旋钮316的旋转导致气流体积控制系统306的蝶形门800的打开和/或闭合。
本说明书本质上仅是说明性的,而绝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其应用或用途。本公开的广泛教导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因此,虽然本公开包括特定示例,但是本公开的真实范围不应如此限制,因为在研究附图、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之后,其他修改将变得显而易见。

Claims (10)

1.一种车辆通气孔,包括:
主叶片系统,其绕水平轴线枢转以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
副叶片系统,其绕竖直轴线枢转以在左右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其中所述主叶片系统的主叶片与所述副叶片系统的副叶片沿着穿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路径共同定位;
适于调节通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体积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以及
操纵杆控制器,其适于独立地操作所述主叶片系统、所述副叶片系统和所述气流体积控制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副叶片包括竖直地延伸穿过所述主叶片的副叶片枢转轴,其中所述副叶片绕所述副叶片枢转轴相对于所述主叶片枢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副叶片臂,所述副叶片臂从所述副叶片枢转轴延伸并且在从所述副叶片枢转轴偏移的位置处接合副叶片控制臂,其中所述副叶片控制臂连接至所述操纵杆控制器,使得所述操纵杆控制器的左右运动使所述副叶片绕所述副叶片枢转轴枢转,以沿所述左右方向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所述出口的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操纵杆控制器包括:
操纵杆旋钮;
操纵杆主体,所述操纵杆主体具有从所述操纵杆主体的球形部分延伸的操纵杆轴,其中,所述操纵杆轴接合所述操纵杆旋钮;
操纵杆球体外壳,其包括左侧球体外壳和右侧球体外壳,所述左侧球体外壳和所述右侧球体外壳包围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以及
主叶片枢轴,所述主叶片枢轴从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沿着主轴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
从所述主叶片枢轴延伸的大致u形的铰链部分;
主叶片叉状件,所述主叶片叉状件包括从枢转连接部向后延伸的一对叉齿,所述枢转连接部具有从所述主叶片枢轴延伸的铰链部分;以及
从所述主叶片延伸的主控制臂,其中所述主控制臂包括主控制臂轴,所述主控制臂轴绕偏移轴线对准,所述偏移轴线从主叶片轴线偏移,所述主叶片能够绕所述主叶片轴线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主叶片包括附接到下主叶片部分的上主叶片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副叶片包括:
上副叶片,其包括竖直向下延伸穿过所述上主叶片部分的上副叶片枢转轴;以及
下副叶片,其包括竖直向上延伸穿过所述下主叶片部分的下副叶片枢转轴,其中,所述上副叶片枢转轴和所述下副叶片枢转轴彼此固定地连接并且能够绕延伸穿过所述主叶片的竖直轴线自由地旋转,并且其中,所述下副叶片和所述上副叶片中的一者包括叶片臂,所述叶片臂从相应的叶片枢转轴向后延伸并且包括位于所述副叶片臂的远端处的副叶片竖直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气孔,还包括:
枢转地连接到所述副叶片竖直突出部的副叶片控制臂,其中所述副叶片控制臂在所述上主叶片部分与所述副主叶片部分之间基本上完全延伸穿过所述主叶片;
从所述副叶片控制臂向后延伸的向后延伸臂;
具有竖直定向槽的弓形臂,其中所述向后延伸臂延伸到所述竖直定向槽中;
第一齿轮,其附接到所述弓形臂的下部部分;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具有接合所述第一齿轮上的第一齿轮齿的第二齿轮齿;
第二齿轮键,所述第二齿轮键接合在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的下部部分中的槽,其中,在所述球形部分的所述下部部分中的所述槽沿向前/向后方向定向。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气孔,其中所述气流体积控制系统包括:
蝶形门,所述蝶形门具有上门和下门,所述上门和所述下门均绕门枢转轴线枢转,其中,所述上门包括上门齿轮,并且所述下门包括下门齿轮;
小齿轮,其枢转地安装在小齿轮枢轴上,所述小齿轮枢轴相对于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外壳固定,其中,所述上门齿轮和所述下门齿轮两者与所述门枢转轴线同轴,并且所述上门齿轮和所述下门齿轮中的每一个与所述小齿轮的相对侧接合;
从所述下门延伸的下门延伸部;
中间控制臂,其利用第一万向接头连接到所述下门延伸部;以及
操纵杆门控制臂,所述操纵杆门控制臂利用第二万向接头连接到所述中间控制臂并且连接到内操纵杆主体,其中所述内操纵杆主体包括圆柱形部分,所述圆柱形部分以允许所述内操纵杆主体沿着操纵杆轴线相对于所述操纵杆主体旋转的方式定位在所述操纵杆主体的所述球形部分内,其中所述内操纵杆主体还包括突出轴,所述操纵杆旋钮安装在所述突出轴上,并且其中所述操纵杆门控制臂还包括操纵杆键,所述操纵杆键定位在所述内操纵杆主体的所述圆柱形部分中的内槽内。
10.一种车辆通气孔,包括:
主气流控制叶片,其绕水平轴线枢转以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
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其绕竖直轴线枢转以在左右方向上引导来自所述车辆通气孔的出口的气流,其中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与所述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沿着通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路径共同定位;
适于调节通过所述车辆通气孔的气流体积的气流体积控制系统;以及
操纵杆控制器,其适于独立地操作所述主气流控制叶片、所述多个副气流控制叶片和所述气流体积控制系统。
CN202011070904.3A 2019-10-01 2020-10-09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Active CN1125905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589,462 US11299015B2 (en) 2019-10-01 2019-10-01 Air vent for a vehicle
US16/589462 2019-10-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90500A true CN112590500A (zh) 2021-04-02
CN112590500B CN112590500B (zh) 2023-09-15

Family

ID=74872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0904.3A Active CN112590500B (zh) 2019-10-01 2020-10-09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9015B2 (zh)
CN (1) CN112590500B (zh)
DE (1) DE1020201245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2116A (zh) * 2021-06-03 2021-08-06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控制的出风口
CN115891588A (zh) * 2022-12-05 2023-04-04 南京上美冠丰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汽车空调出风口控制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80517B1 (en) 2020-09-25 2022-03-22 Ultra Manufacturing Limited Air vent with rotating control elements and a central element defining channels and method of controlloing air flow via same
US11648824B1 (en) 2021-04-07 2023-05-16 Ultra Manufacturing Limited Ventilation system
CN113246691B (zh) * 2021-06-03 2021-09-24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导风及风量控制结构的汽车空调出风口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1965A1 (en) * 2000-11-20 2002-06-27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Co. Kg Air vent for ventilation systems
US20060172680A1 (en) * 2004-09-24 2006-08-03 Gehring Thomas F J Air duct outlets with remotely-located joystick louver controls
DE102007059190A1 (de) * 2007-09-13 2009-03-19 Johnson Controls Interior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insbesondere zur Belüftung und/oder Klimatisierung des Innenraums eines Fahrzeugs
CN107250674A (zh) * 2015-02-18 2017-10-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DE102016121937A1 (de) * 2016-11-15 2018-05-17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26441B3 (de) 2002-06-13 2004-03-25 Peguform Gmbh & Co. Kg I.Ins. Belüftungseinrichtung
ITTO20050238A1 (it) 2005-04-11 2006-10-12 Martur Falcad S R L Bocchetta di erogazione d'aria per cruscotti di veicoli
DE202012100980U1 (de) 2012-03-19 2012-05-23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Einknopfbedienung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US20160288624A1 (en) 2015-04-01 2016-10-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 vent for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1965A1 (en) * 2000-11-20 2002-06-27 Trw Automotive Electronics & Components Gmbh & Co. Kg Air vent for ventilation systems
US20060172680A1 (en) * 2004-09-24 2006-08-03 Gehring Thomas F J Air duct outlets with remotely-located joystick louver controls
DE102007059190A1 (de) * 2007-09-13 2009-03-19 Johnson Controls Interior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insbesondere zur Belüftung und/oder Klimatisierung des Innenraums eines Fahrzeugs
CN107250674A (zh) * 2015-02-18 2017-10-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
DE102016121937A1 (de) * 2016-11-15 2018-05-17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2116A (zh) * 2021-06-03 2021-08-06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控制的出风口
CN113212116B (zh) * 2021-06-03 2022-06-14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动控制的出风口
CN115891588A (zh) * 2022-12-05 2023-04-04 南京上美冠丰塑胶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汽车空调出风口控制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94392A1 (en) 2021-04-01
DE102020124556A1 (de) 2021-04-01
CN112590500B (zh) 2023-09-15
US11299015B2 (en)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90500B (zh) 用于车辆的通气孔
US20160288624A1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US10099536B2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JP4281179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0497772B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驱动通气装置
CN108215722B (zh) 用于调节机动车辆的细长型通风口的气流方向的装置
US8403734B2 (en) Vent control system
US11453270B2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US20170057325A1 (en) Remote outlet vane control system
CN110816223B (zh) 用于车辆的电机驱动通风设备
US7247088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CN113306361B (zh) 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
CN110997373B (zh) 汽车用的通风装置
US20060157618A1 (en) Blade gearing structure of air duct of vehicles
JP425086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3602060A (zh) 车辆通风口手动控制组件
CN113525034B (zh) 用于车辆的空气通风件
JP433330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0449833B1 (ko) 차량의 에어벤트
JPH0712110Y2 (ja) 自動車の空調装置
CN216443443U (zh) 一种车载空调出风口调节装置
JPH11268524A (ja) 車両用空気吹出口装置
JP4333307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7470541B2 (ja) 空気吹出装置
JP4132964B2 (ja) 車両用空調吹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