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7609A - 物品搬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物品搬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7609A
CN112537609A CN202010988148.6A CN202010988148A CN112537609A CN 112537609 A CN112537609 A CN 112537609A CN 202010988148 A CN202010988148 A CN 202010988148A CN 112537609 A CN112537609 A CN 112537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k
power receiving
power
branch
receiv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881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7609B (zh
Inventor
田中繁行
伊井太津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37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7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7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7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抑制对物品搬送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线的总延长变长,并沿物品搬送车行进的行进轨道高效配设。供电线3的主线部31以在行进轨道2的主线轨道21和分岔轨道22分岔的分岔点P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主线轨道21的宽度方向第一侧X1,供电线3的分岔部32仅配置在分岔轨道22的宽度方向第二侧X2。物品搬送车1具备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的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的第二接受电力部42,作为从供电线3接受电力的接受电力装置4。第一接受电力部41、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主线部31和分岔部32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从主线轨道21向分岔轨道22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

Description

物品搬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接受来自沿着行进轨道配设的供电线的电力的供给而沿着所述行进轨道行进的物品搬送车的物品搬送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2-238102号公报中,公开了使搬送车从沿着轨道配设的供电线接受电力的供给而行进的无人搬送车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为了高效地进行搬送,存在在轨道中设置分岔路的情况,需要在该分岔路中也设置供电线。
于是,在日本特开2002-238102号公报中,提出了在轨道的一部分中在与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配置供电线,并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具备接受电力装置以便在搬送车中从任一供电线都接受电力。如该文献的图1所示,分岔路被设置为从主路径分岔并再次与主路径汇合,遍及分岔路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的全部范围设置供电线,由此,供电线在主路径和分岔路中双重化。在主路径中的分岔地点的跟前、汇合地点的前方,沿着分岔路配设的供电线和沿着主路径配设的供电线发生重复,在主路径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配设供电线。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的文献中,在轨道的一部分中供电线配置在轨道的两侧而双重化。因此,供电线的总延长有变长的倾向。在上述的文献中,例示了分岔路为1个的方式,但是,在设置多个分岔路的情况下,双重化的地方增加,因此,供电线的总延长进一步变长。
鉴于上述,期望抑制对物品搬送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线的总延长变长并且沿着物品搬送车所行进的行进轨道高效地配设供电线。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1个方式,在鉴于上述的、具备接受来自沿着行进轨道配设的供电线的电力的供给而沿着所述行进轨道行进的物品搬送车的物品搬送设备中,将在平面视图中与所述行进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侧为基准针对所述行进轨道将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一侧,将与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相反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二侧,所述物品搬送车具备第一接受电力部和第二接受电力部作为从所述供电线接受电力的接受电力装置,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所述行进轨道具备主线轨道、以及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分岔的分岔轨道,所述供电线具备沿着所述主线轨道配置的主线部、以及沿着所述分岔轨道配置的分岔部,所述分岔部经由空隙区间从所述主线部分离配置,所述空隙区间设定在与在所述主线轨道中行进的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进轨迹在平面视图中重复的区域中,所述主线部以在所述主线轨道和所述分岔轨道分岔的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针对所述主线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所述分岔部针对所述分岔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分岔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分岔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根据该结构,在物品搬送车在分岔点处不进行前进道路变更的情况下,第一接受电力部能够从以在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针对主线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的供电线的主线部接受电力而行进。在物品搬送车在从主线轨道向宽度方向第二侧分岔的分岔轨道中行进的情况下,第二接受电力部能够从针对分岔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的供电线的分岔部接受电力而行进。第一接受电力部、第二接受电力部、主线部和分岔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主线轨道和分岔轨道的分岔点处,在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从主线部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从分岔部接受电力。因此,物品搬送车在分岔点处也能够没有中断地继续接受电力。此外,主线部针对主线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分岔部针对分岔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因此,分岔部和主线部相加的供电线的总延长为与分岔轨道和主线轨道相加的行进轨道的总延长相同程度的长度。因此,根据本结构,能够抑制对物品搬送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线的总延长变长,并且沿着物品搬送车所行进的行进轨道高效地配设供电线。
物品搬送设备的进一步的特征和优点根据参照附图说明的针对实施方式的以下记载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物品搬送车的物品搬送设备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供电线针对行进轨道的配置的第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供电线针对行进轨道的配置的第二例的图;
图4是示出供电线针对行进轨道的配置的第三例的图;
图5是示出供电线针对行进轨道的配置的第四例的图;
图6是示出针对第一例的供电线的电力供给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针对第二例和第三例的供电线的电力供给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针对第二例和第三例的供电线的电力供给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针对第四例的供电线的电力供给的一例的图;以及
图10是示出接受电力装置和行进电动机的驱动电路的一例的示意性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物品搬送设备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物品搬送设备100具备接受来自沿着行进轨道2配设的供电线3的电力的供给而沿着行进轨道2行进的物品搬送车1。在本实施方式中,行进轨道2配设于在物品搬送设备100中悬空架设的架空地板101之上。此外,物品搬送车1在与行进轨道2同样地被架空地板101支承的框体102所包围的行进空间中行进。在架空地板101中进而还配设有与物品搬送车1共享电力的供电线3。物品搬送车1具备:具备车轮13和对车轮13进行驱动的行进电动机M的行进部11、被行进部11支承并收容搬送对象的物品W的收容部12、以及从供电线3接受电力的接受电力装置4。堆垛机(未图示)等所具备的移载(transfer)装置200针对收容部12移载物品W。再有,行进轨道2也可以不是设置在悬空架设的架空地板101之上,而是设置在地上侧的地板。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平面视图中与行进轨道2的延伸方向Y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X,以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方向F的前方侧F1为基准针对行进轨道2将宽度方向X的一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一侧X1,将与宽度方向第一侧X1相反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二侧X2(参照图2~图5等)。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在行进方向F上左侧为宽度方向第一侧X1、右侧为宽度方向第二侧X2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在行进方向F上左侧为宽度方向第二侧X2、右侧为宽度方向第一侧X1。此外,将行进方向F的后方侧作为F2。
在图2~图5中示出了行进轨道2和沿着行进轨道2配设的供电线3。如图1所示,物品搬送车1在与行进轨道2的延伸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X的两侧上具备被行进电动机M驱动的车轮13。车轮13在行进轨道2上旋转,因此,如图1所示,也在宽度方向X上配设2个行进轨道2。但是,在图2~图5中,为了简略化起见,利用1个线来模拟2个行进轨道2。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无线供电方式从供电线3向物品搬送车1供电的方式,但是,并不妨碍通过接触型的供电方式向物品搬送车1供电。
如上所述,物品搬送车1具备从供电线3接受电力的接受电力装置4。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称为HID(High Efficiency Inductive Power Distribution Technology,高效感应配电技术)的无线供电技术来向物品搬送车1供给电力。具体而言,在作为感应线的供电线3中流动高频电流,在供电线3的周围发生磁场。接受电力装置4被构成为具备拾取线圈6(参照图10),拾取线圈6通过来自磁场的电磁感应而感应。所感应的电力被全波整流电路7(参照图10)整流,对行进电动机M进行驱动。行进电动机M是交流电动机,经由逆变器91来驱动,所述逆变器91将经由全波整流电路7整流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逆变器91被构成为具备多个开关(switching)元件,依照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微计算机或驱动电路等)输入的开关控制信号而进行开关,由此,在直流和交流之间变换电力。
物品搬送车1具备多个接受电力装置4。如图1(和图2~图5)所示,物品搬送车1具备针对行进轨道2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的第一接受电力部41、以及针对行进轨道2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的第二接受电力部42。此外,物品搬送车1还可以如图4和图5所示那样还具备第三接受电力部43和第四接受电力部44作为接受电力装置4,所述第三接受电力部43配置在针对行进轨道2的宽度方向第一侧X1并且相对于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行进方向F的后方侧F2,所述第四接受电力部44配置在针对行进轨道2的宽度方向第二侧X2并且相对于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行进方向F的后方侧F2。
图10的示意性电路框图示出了接受电力装置4和行进电动机M的驱动电路的一例。图10例示了接受电力装置4具备4个接受电力部(41~44)的方式。如图10所示,每一个接受电力部(41~44)具备独立的接受电力电路40,在图10中例示了具备4个接受电力电路40的方式。每一个接受电力电路40具备拾取线圈6和全波整流电路7。此外,接受电力电路40具备平滑电容器8,使在全波整流电路7中产生的脉冲平滑化。在图10中,例示了针对全部的接受电力电路40具备共同的1个平滑电容器8的方式,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一个接受电力电路40中的全波整流电路7分别具备平滑电容器8。每一个接受电力电路40相对于与逆变器91的直流侧的正极相连接的正极侧逆流防止电路92、与逆变器91的直流侧的负极相连接的负极侧逆流防止电路93并联连接。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接受电力电路40(接受电力部)都能够向逆变器91供给电力。
如图2(第一例)、图3(第二例)、图4(第三例)所示,行进轨道2具备主线轨道21、以及从主线轨道21向宽度方向第二侧X2分岔的分岔轨道22。此外,作为其他方式,如图5(第四例)所示,除了从主线轨道21向宽度方向第二侧X2分岔的分岔轨道22(第一分岔轨道22a)之外,还可以具备从主线轨道21向宽度方向第一侧X1分岔的第二分岔轨道22b。在行进轨道2,沿着行进轨道2配设供电线3。供电线3具备沿着主线轨道21配置的主线部31、以及沿着分岔轨道22配置的分岔部32。在此,可以从主线轨道21针对分岔轨道22连续地配设供电线3,在主线轨道21和分岔轨道22分岔的分岔点P处,为了避免与沿着行进轨道2行进的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轨迹K的干扰而产生不能配置供电线3的空隙区间G。也就是说,供电线3的分岔部32如图2等所示那样经由空隙区间G从供电线3的主线部31分离配置,所述空隙区间G设定在与在主线轨道21行进的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轨迹K在平面视图中重复的区域中。
像这样,在未配置供电线3的空隙区间G中,接受电力装置4不能从供电线3接受电力,存在妨碍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的可能性。特别地,在物品搬送车1在空隙区间G中停车的情况下,存在物品搬送车1不能从该位置再出发前进的可能性。虽然能够在物品搬送车1中具备电容器等蓄电装置,但是,当为了确保停车时间而使电容器的容量变大时,成本增大,此外,由于物品搬送车1的重量的增加,而使系统效率变差。于是,在该物品搬送设备100中,接受电力装置4和供电线3的位置关系(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接受电力装置4在分岔点P处也总是能够从供电线3接受电力。
例如,如图2的第一例所示,供电线3的主线部31以在主线轨道21和分岔轨道22分岔的分岔点P处也连续的方式针对主线轨道21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此外,供电线3的分岔部32针对分岔轨道22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再有,如上所述,分岔部32经由空隙区间G从主线部31分离配置,主线部31和分岔部32不形成连续的供电线3(如参照图6等后述的那样电气连接。)。此外,如上所述,物品搬送车1具备能够从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的主线部31接受电力的第一接受电力部41、以及能够从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的分岔部32接受电力的第二接受电力部42这2个接受电力装置4。然后,通过如以下那样设定第一接受电力部41、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主线部31和分岔部32的位置关系(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从而使接受电力装置4在分岔点P处也总是能够从供电线3接受电力。即,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从主线轨道21向分岔轨道22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
再有,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能够以与供电线3最大的耦合率接受电力的状态下,不需要由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接受电力。因此,更优选的是,可以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此外,可以说,在分岔轨道22与主线轨道21汇合的汇合点R处也与分岔点P是同样的。供电线3的主线部31以在汇合点R处也连续的方式针对主线轨道21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此外,供电线3的分岔部32针对分岔轨道22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因此,在汇合点R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从分岔轨道22向主线轨道21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此外,与分岔点P同样,更优选的是,可以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如上所述,主线部31和分岔部32不形成连续的供电线3。可是,主线部31和分岔部32需要被电气连接并且在分岔点P或汇合点R处也连续地导通相同相位的电力。因此,如作为针对供电线3的电力供给的一例的图6所示,在空隙区间G中,主线部31和分岔部32通过连接线30(无感应线)电气连接,所述连接线30通过与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轨迹K不重复的区域(例如,行进轨道2的下方)。在图6中符号“5”是利用HID方式的电力传送的控制盘(HID控制盘5),被构成为具备逆变器装置。供电线3是连接到HID控制盘5的往返的高频感应线。如图1所示,上下排列地配置有往返一对供电线3(第一供电线3a,第二供电线3b)。图2中例示的供电线3例如如图6所示能够布线为将HID控制盘5作为起点和终点的连续的1个线状(能够通过一笔画布线。)。
然而,图2所示的行进轨道2还能够具备从主线轨道21没有分岔地连续并且朝向宽度方向第二侧X2弯曲的弯曲轨道23。弯曲轨道23与分岔轨道22同样地朝向宽度方向第二侧X2弯曲,因此,可以通过与沿着分岔轨道22配设的供电线3(分岔部32)同样的方式沿着弯曲轨道23配置供电线3。
例如,如图3的第二例所示,供电线3还可以具备沿着弯曲轨道23配置的弯曲部33。弯曲部33与分岔部32同样地针对弯曲轨道23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然后,如以下那样设定第一接受电力部41、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主线部31和弯曲部33的位置关系(电力传送位置关系)。即,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从主线轨道21向弯曲轨道23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
此外,与分岔点P同样,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能够以与供电线3最大的耦合率接受电力的状态下,不需要由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接受电力。因此,更优选的是,可以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此外,与分岔点P和汇合点R的关系同样地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从弯曲轨道23向主线轨道21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此外,与汇合点R同样,更优选的是,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图7示出了针对图3中例示的供电线3的电力供给的一例。在主线部31和弯曲部33之间,与主线部31和分岔部32之间同样地设置有空隙区间G。在该空隙区间G中,如上所述,主线部31和弯曲部33通过连接线30(无感应线)电气连接,所述连接线30通过与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轨迹K不重复的区域(例如,行进轨道2的下方)。此外,在图7中例示了具备2个HID控制盘5(第一控制盘51、第二控制盘52)的方式。例如,在物品搬送设备100的规模较大、行进路径的总延长较长那样的情况下,考虑从1个HID控制盘5的电力的供给能力、或供电线3的长度变长所造成的衰减等,适当使用多个HID控制盘5来分散地供给电力也是优选的。例如,如图7所示,供电线3被布线为将第一控制盘51作为起点和终点的连续的1个线状,并且被布线为将第二控制盘52作为起点和终点的连续的1个线状。优选的是,在从第一控制盘51的供电和从第二控制盘52的供电的边界部分中,协调第一控制盘51和第二控制盘52以使得高频的相位被匹配。再有,也不会妨碍在如图3那样在供电线3中设置弯曲部33的情况下与图6同样地通过1个HID控制盘5供给电力的方式(参照图8)。
然而,如上所述,物品搬送车1可以如图4(第三例)和图5(第四例)所示那样除了第一接受电力部41、第二接受电力部42之外,还具备配置在针对行进轨道2的宽度方向第一侧X1并且相对于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行进方向F的后方侧F2的第三接受电力部43、以及配置在针对行进轨道2的宽度方向第二侧X2并且相对于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行进方向F的后方侧F2的第四接受电力部44。图4所示的第三例中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除了关于上述的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位置关系之外,还包括在物品搬送车1从主线轨道21向分岔轨道22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四接受电力部44开始接受电力的位置关系。
第一接受电力部41配置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的行进方向F的前方侧F1,因此,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先变得不能接受电力。此外,配置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的前方侧F1的第二接受电力部42被设定为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开始接受电力。因此,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开始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也就是说,在该结构中,在物品搬送车1在主线轨道21中行进时,由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三接受电力部43接受电力,在物品搬送车1在分岔轨道22中行进时,由第二接受电力部42和第四接受电力部44接受电力,在物品搬送车1在分岔点P的近旁行进时,能够由第三接受电力部43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接受电力。物品搬送车1被构成为能够在4个接受电力部之中时常使用2个接受电力部来接受电力,从而稳定地行进。
在此,不需要从4个接受电力部之中的3个以上接受电力部的接受电力,根据情况,由于过剩的供电,存在HID控制盘5的负载增大的可能性。因此,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优选为以下是优选的。即,优选的是,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并且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四接受电力部44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四接受电力部44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此外,如上所述,可以说,在分岔轨道22与主线轨道21汇合的汇合点R处也与分岔点P是同样的。在汇合点R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从分岔轨道22向主线轨道21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并且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开始接受电力。此外,与分岔点P同样,更优选的是,优选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并且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开始接受电力,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三接受电力部43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此外,在图4中例示的方式中,与图3中例示的方式同样,看到行进轨道2还具备从主线轨道21没有分岔地连续并且朝向宽度方向第二侧X2弯曲的弯曲轨道23,例示了以与分岔部32同样的方式沿着弯曲轨道23配置供电线3(弯曲部33)的方式。第一接受电力部41、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主线部31和弯曲部33的位置关系(电力传送位置关系)如参照图3上述的那样。然后,第三接受电力部43、第四接受电力部44、主线部31和弯曲部33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从主线轨道21向弯曲轨道23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四接受电力部44开始接受电力。
更优选的是,电力传送位置关系可以被设定为使得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42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并且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四接受电力部44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四接受电力部44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此外,与参照图3上述的方式同样,优选的是,在物品搬送车1从弯曲轨道23向主线轨道21行进的情况下,设定为使得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并且设定为使得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开始接受电力。更优选的是,可以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并且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开始接受电力,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三接受电力部43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再有,图4中例示的针对供电线3的电力供给的连接方式如参照图7和图8上述的那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参照图2~图4上述的方式中,例示了分岔轨道22仅向宽度方向X的一侧(在此为宽度方向第二侧X2)分岔的方式。可是,如图5的第四例所示,也可以以向宽度方向X的两侧分岔的方式设置多个分岔轨道22。在此,将图2~图4中例示的方式中的、从主线轨道21向宽度方向第二侧X2分岔的分岔轨道22作为第一分岔轨道22a,将分岔部32作为第一分岔部32a,将分岔点P作为第一分岔点P1。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行进轨道2还具备在与第一分岔点P1不同的第二分岔点P2处从主线轨道21向宽度方向第一侧X1分岔的第二分岔轨道22b。此外,供电线3还具备沿着第二分岔轨道22b针对第二分岔轨道22b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的第二分岔部32b。为了简略化起见,虽然在图5中的图示中省略,但是,与第一分岔部32a同样,第二分岔部32b也经由空隙区间G从主线部31分离配置,所述空隙区间G设定在与在主线轨道21行进的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轨迹K在平面视图中重复的区域中。
在行进轨道2分岔的第一分岔点P1和第二分岔点P2之间设定转变点Q。在图5中例示的方式中,示出了第二分岔点P2位于行进方向F的前方侧F1而第一分岔点P1位于后方侧F2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第一分岔点P1位于前方侧F1而第二分岔点P2位于后方侧F2。供电线3的主线部31在位于第一分岔点P1和第二分岔点P2之间的转变点Q处转变针对主线轨道21的宽度方向X的配置侧。具体而言,在转变点Q的第一分岔点P1侧,主线部31(第一主线部31a)以在第一分岔点P1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在转变点Q的第二分岔点P2侧,主线部31(第二主线部31b)以在第二分岔点P2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
如以下那样设定第一接受电力部41、第二接受电力部42、第三接受电力部43、第四接受电力部44、以及相对于转变点Q两侧的主线部31的位置关系(电力传送位置关系)。即,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在转变点Q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一个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另一个开始接受电力,并且被设定为使得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和第四接受电力部44中的一个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和第四接受电力部44中的另一个开始接受电力。此外,优选的是,可以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一个接受电力部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该一个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另一个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在该一个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该另一个接受电力部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并且在第三接受电力部43和第四接受电力部44中的一个接受电力部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该一个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和第四接受电力部44中的另一个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在该一个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该另一个接受电力部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在此,第一分岔点P1处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与参照图4上述的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关于第二分岔点P2处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使宽度方向X上的方向与第一分岔点P1处的关系相反即可。即,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优选为是在物品搬送车1从主线轨道21向第二分岔轨道22b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的位置关系,并且是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开始接受电力的位置关系。优选的是,电力传送位置关系可以被设定为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并且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三接受电力部43开始接受电力,在第四接受电力部44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三接受电力部43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和详细的说明,但是,关于分岔轨道22与主线轨道21汇合的汇合点R处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也与参照图4等上述的方式同样,能够适当地配设供电线3。
再有,在图5中例示了设置4个接受电力部的方式,但是,如图2和图3中例示的那样,接受电力部也可以为2个。在该情况下,优选如以下那样设定第一接受电力部41、第二接受电力部42、以及相对于转变点Q两侧的主线部31的位置关系(电力传送位置关系)。即,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物品搬送车1在转变点Q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一个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另一个开始接受电力。优选的是,可以将电力传送位置关系设定为使得在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一个接受电力部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该一个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和第二接受电力部42中的另一个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在该一个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该另一个接受电力部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此外,在接受电力部为2个的情况下,第一分岔点P1处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与参照图2和图3上述的方式是同样的,关于第二分岔点P2处的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使宽度方向X上的方向与第一分岔点P1处的关系相反即可。即,电力传送位置关系优选为在物品搬送车1从主线轨道21向第二分岔轨道22b行进的情况下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的位置关系。优选的是,电力传送位置关系可以为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的耦合率从最大的耦合率开始降低之后并且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第一接受电力部41开始接受电力,在第二接受电力部42变得不能接受电力的时间点,第一接受电力部41的耦合率成为最大的耦合率。
图9示出针对第四例的供电线的电力供给的一例。在主线部31和第一分岔部32a之间、以及在主线部31和第二分岔部32b之间,设置有空隙区间G。因此,在该空隙区间G中,主线部31和第一分岔部32a之间、以及主线部31和第二分岔部32b之间的每一者通过连接线30(无感应线)电气连接,所述连接线30通过与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轨迹K不重复的区域(例如,行进轨道2的下方)。
此外,主线部31也分割为在转变点Q的第一分岔点P1侧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X1的第一主线部31a、以及在转变点Q的第二分岔点P2侧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X2的第二主线部31b。在转变点Q处,隔着主线轨道21在宽度方向X的相反侧上分别配置第一主线部31a和第二主线部31b,因此,第一主线部31a和第二主线部31b之间也通过连接线30(无感应线)电气连接,所述连接线30通过与物品搬送车1的行进轨迹K不重复的区域(例如,行进轨道2的下方)。
如图9所示,供电线3被布线为将HID控制盘5作为起点和终点的连续的1个线状。再有,在图9中,例示了通过1个HID控制盘5来供给电力的方式,但是,也可以如图7中例示的那样使用多个HID控制盘5来分割地供给电力。例如,可以分别另外具备向第一主线部31a和第一分岔部32a供给电力的HID控制盘5、以及向第二主线部31b和第二分岔部32b供给电力的HID控制盘5。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使2个HID控制盘5协调以使得在转变点Q处在第一主线部31a中流动的高频和在第二主线部31b中流动的高频的相位被匹配。
〔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简单说明上述说明的物品搬送设备的概要。
作为1个方式,在具备接受来自沿着行进轨道配设的供电线的电力的供给而沿着所述行进轨道行进的物品搬送车的物品搬送设备中,将在平面视图中与所述行进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侧为基准针对所述行进轨道将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一侧,将与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相反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二侧,所述物品搬送车具备第一接受电力部和第二接受电力部作为从所述供电线接受电力的接受电力装置,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所述行进轨道具备主线轨道、以及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分岔的分岔轨道,所述供电线具备沿着所述主线轨道配置的主线部、以及沿着所述分岔轨道配置的分岔部,所述分岔部经由空隙区间从所述主线部分离配置,所述空隙区间设定在与在所述主线轨道中行进的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进轨迹在平面视图中重复的区域中,所述主线部以在所述主线轨道和所述分岔轨道分岔的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针对所述主线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所述分岔部针对所述分岔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分岔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分岔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根据该结构,在物品搬送车在分岔点处不进行前进道路变更的情况下,第一接受电力部能够从以在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针对主线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的供电线的主线部接受电力而行进。在物品搬送车在从主线轨道向宽度方向第二侧分岔的分岔轨道中行进的情况下,第二接受电力部能够从针对分岔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的供电线的分岔部接受电力而行进。第一接受电力部、第二接受电力部、主线部和分岔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主线轨道和分岔轨道的分岔点处,在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从主线部接受电力之前,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从分岔部接受电力。因此,物品搬送车在分岔点处也能够没有中断地继续接受电力。此外,主线部针对主线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一侧,分岔部针对分岔轨道仅配置在宽度方向第二侧,因此,分岔部和主线部相加的供电线的总延长为与分岔轨道和主线轨道相加的行进轨道的总延长相同程度的长度。因此,根据本结构,能够抑制对物品搬送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线的总延长变长,并且沿着物品搬送车所行进的行进轨道高效地配设供电线。
优选的是,所述物品搬送车还具备第三接受电力部和第四接受电力部作为所述接受电力装置,所述第三接受电力部配置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的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的所述行进方向的后方侧,所述第四接受电力部配置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的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的所述行进方向的后方侧,所述第三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四接受电力部根据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分岔部的位置关系而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分岔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三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四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的位置关系。
根据该结构,在第三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配置在第三接受电力部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侧的第一接受电力部先变得不能接受电力,在第四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之前,配置在第四接受电力部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侧的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此外,如上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被设定为在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开始接受电力。也就是说,在物品搬送车在主线轨道中行进时,由第一接受电力部和第三接受电力部接受电力,在物品搬送车在分岔轨道中行进时,由第二接受电力部和第四接受电力部接受电力,在物品搬送车在分岔点的近旁行进时,能够由第三接受电力部和第二接受电力部接受电力。像这样,根据本结构,物品搬送车能够在4个接受电力部之中时常使用2个接受电力部来接受电力,从而稳定地行进。
此外,优选的是,将所述分岔轨道作为第一分岔轨道,将所述分岔部作为第一分岔部,将所述分岔点作为第一分岔点,还具备在与所述第一分岔点不同的第二分岔点处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分岔的第二分岔轨道,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第二分岔轨道针对所述第二分岔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的第二分岔部,所述主线部在位于所述第一分岔点和所述第二分岔点之间的转变点的所述第一分岔点侧以在所述第一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并且在所述转变点的所述第二分岔点侧以在所述第二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以使得在所述转变点处转变针对所述主线轨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配置侧,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和相对于所述转变点为两侧的所述主线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在所述转变点处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中的一个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中的另一个开始接受电力。
根据该结构,在针对主线轨道在宽度方向上不同的方向上设置多个分岔轨道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物品搬送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线的总延长变长,并且沿着物品搬送车行进的行进轨道高效地配设供电线。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行进轨道还具备从所述主线轨道没有分岔地连续并且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弯曲的弯曲轨道,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弯曲轨道配置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针对所述弯曲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弯曲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弯曲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从主线轨道分岔的分岔轨道在分岔部中的主线轨道为直线的情况下在分岔点处弯曲。此外,在主线轨道形成例如圆周电路那样的情况下,主线轨道具有弯曲的部分。也就是说,除了分岔点的有无之外,能够考虑主线轨道之中的弯曲的弯曲轨道与分岔轨道同样地相对于主线轨道的直线部分进行连接。因此,针对弯曲轨道,也能够与针对分岔轨道的供电线(分岔部)同样地配设供电线(弯曲部)。因此,利用本结构,也能够抑制对物品搬送车供给电力的供电线的总延长变长,沿着物品搬送车行进的行进轨道高效地配设供电线。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物品搬送车
2:行进轨道
3:供电线
4:接受电力装置
21:主线轨道
22:分岔轨道
22a:第一分岔轨道
22b:第二分岔轨道
23:弯曲轨道
31:主线部
31a:第一主线部(转变点的第一分岔点侧的主线部)
31b:第二主线部(转变点的第二分岔点侧的主线部)
32:分岔部
32a:第一分岔部
32b:第二分岔部
33:弯曲部
41:第一接受电力部
42:第二接受电力部
43:第三接受电力部
44:第四接受电力部
100:物品搬送设备
F:行进方向
F1:前方侧
F2:后方侧
G:空隙区间
K:行进轨迹
P:分岔点
P1:第一分岔点
P2:第二分岔点
Q:转变点
W:物品
X:宽度方向
X1:宽度方向第一侧
X2:宽度方向第二侧
Y:延伸方向。

Claims (8)

1.一种物品搬送设备,具备接受来自沿着行进轨道配设的供电线的电力的供给而沿着所述行进轨道行进的物品搬送车,其中,
将在平面视图中与所述行进轨道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以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进方向的前方侧为基准针对所述行进轨道将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一侧,将与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相反侧作为宽度方向第二侧,
所述物品搬送车具备第一接受电力部和第二接受电力部作为从所述供电线接受电力的接受电力装置,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
所述行进轨道具备主线轨道、以及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分岔的分岔轨道,
所述供电线具备沿着所述主线轨道配置的主线部、以及沿着所述分岔轨道配置的分岔部,
所述分岔部经由空隙区间从所述主线部分离配置,所述空隙区间设定在与在所述主线轨道中行进的所述物品搬送车的行进轨迹在平面视图中重复的区域中,
所述主线部以在所述主线轨道和所述分岔轨道分岔的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针对所述主线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
所述分岔部针对所述分岔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
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分岔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分岔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中,
所述物品搬送车还具备第三接受电力部和第四接受电力部作为所述接受电力装置,所述第三接受电力部配置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的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的所述行进方向的后方侧,所述第四接受电力部配置在针对所述行进轨道的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的所述行进方向的后方侧,
所述第三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四接受电力部根据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分岔部的位置关系而配置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分岔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三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四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的位置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中,
将所述分岔轨道作为第一分岔轨道,将所述分岔部作为第一分岔部,将所述分岔点作为第一分岔点,
还具备在与所述第一分岔点不同的第二分岔点处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分岔的第二分岔轨道,
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第二分岔轨道针对所述第二分岔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的第二分岔部,
所述主线部在位于所述第一分岔点和所述第二分岔点之间的转变点的所述第一分岔点侧以在所述第一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并且在所述转变点的所述第二分岔点侧以在所述第二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以使得在所述转变点处转变针对所述主线轨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配置侧,
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和相对于所述转变点为两侧的所述主线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在所述转变点处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中的一个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中的另一个开始接受电力。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中,
将所述分岔轨道作为第一分岔轨道,将所述分岔部作为第一分岔部,将所述分岔点作为第一分岔点,
还具备在与所述第一分岔点不同的第二分岔点处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分岔的第二分岔轨道,
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第二分岔轨道针对所述第二分岔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的第二分岔部,
所述主线部在位于所述第一分岔点和所述第二分岔点之间的转变点的所述第一分岔点侧以在所述第一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一侧、并且在所述转变点的所述第二分岔点侧以在所述第二分岔点处也连续的方式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以使得在所述转变点处转变针对所述主线轨道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配置侧,
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和相对于所述转变点为两侧的所述主线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在所述转变点处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中的一个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和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中的另一个开始接受电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中,
所述行进轨道还具备从所述主线轨道没有分岔地连续并且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弯曲的弯曲轨道,
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弯曲轨道配置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针对所述弯曲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
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弯曲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弯曲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中,
所述行进轨道还具备从所述主线轨道没有分岔地连续并且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弯曲的弯曲轨道,
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弯曲轨道配置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针对所述弯曲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
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弯曲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弯曲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中,
所述行进轨道还具备从所述主线轨道没有分岔地连续并且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弯曲的弯曲轨道,
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弯曲轨道配置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针对所述弯曲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
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弯曲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弯曲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搬送设备,其中,
所述行进轨道还具备从所述主线轨道没有分岔地连续并且朝向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弯曲的弯曲轨道,
所述供电线还具备沿着所述弯曲轨道配置的弯曲部,
所述弯曲部针对所述弯曲轨道仅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第二侧,
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所述主线部和所述弯曲部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使得在所述物品搬送车从所述主线轨道向所述弯曲轨道行进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接受电力部变得不能接受电力之前,所述第二接受电力部开始接受电力。
CN202010988148.6A 2019-09-20 2020-09-18 物品搬送设备 Active CN112537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1933A JP7383951B2 (ja) 2019-09-20 2019-09-20 物品搬送設備
JP2019-171933 2019-09-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7609A true CN112537609A (zh) 2021-03-23
CN112537609B CN112537609B (zh) 2024-04-05

Family

ID=75013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88148.6A Active CN112537609B (zh) 2019-09-20 2020-09-18 物品搬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83951B2 (zh)
CN (1) CN11253760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1719A (ja) * 1996-10-04 1998-04-28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分岐軌道を備えた搬送設備
US20020157562A1 (en) * 2001-04-27 2002-10-31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rack guided vehicle system
JP2004014749A (ja) * 2002-06-06 2004-01-15 Murata Mach Ltd 無人搬送車システム
JP2012010444A (ja) * 2010-06-23 2012-01-12 Murata Machinery Ltd 搬送車システム
CN105314312A (zh) * 2014-07-14 2016-02-10 株式会社大福 层间运送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1454B2 (ja) * 2001-02-07 2004-12-1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無人搬送車システム
JP4366974B2 (ja) * 2003-03-31 2009-11-18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搬送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の制御方法
JP5910594B2 (ja) * 2013-09-20 2016-04-2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給電線保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1719A (ja) * 1996-10-04 1998-04-28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分岐軌道を備えた搬送設備
US20020157562A1 (en) * 2001-04-27 2002-10-31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rack guided vehicle system
JP2004014749A (ja) * 2002-06-06 2004-01-15 Murata Mach Ltd 無人搬送車システム
JP2012010444A (ja) * 2010-06-23 2012-01-12 Murata Machinery Ltd 搬送車システム
CN105314312A (zh) * 2014-07-14 2016-02-10 株式会社大福 层间运送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7609B (zh) 2024-04-05
JP2021049788A (ja) 2021-04-01
JP7383951B2 (ja) 2023-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1673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in a Linear Drive System
US8944226B2 (en) Transferring electric energy to a vehicle, using a system which comprises consecutive segments for energy transfer
US9296304B2 (en) Device for inductively charging at least one electric energy store of an electric vehicle
US9889757B2 (en) Mobile machin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method
AU201226623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electric energy to a vehicle using segments of a conductor arrangement which can be operated independently
US2020004459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to an Independent Moving Cart
US6252386B1 (en) Non-contact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apparatus and carrying equipment using the system
JP6776889B2 (ja) 搬送台車
JP3351264B2 (ja) 移動体の給電線重畳通信システム
CN106663528A (zh) 适合于电动车辆的感应式电力系统
CN108367686B (zh) 利用同时运行的相继的区段感应式地将电能传输至车辆
US20170008406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vehicle power supply device
JP2004203178A (ja) 給電設備及び給電設備の定電流電源ユニットの接続方法
JP4161062B2 (ja) 複数かごエレベータ給電装置
JP3491179B2 (ja) 非接触受電装置
JPH08308151A (ja) 非接触電力分配システム
CN112537609A (zh) 物品搬送设备
JP3522413B2 (ja) 地上移動体の非接触給電装置
CN116505582A (zh) 非接触供电设备
JP4416726B2 (ja) 給電装置及び搬送システム
JP3491177B2 (ja) 非接触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9279282B (zh) 行驶车辆链的电能供应
JPH118904A (ja) 搬送台車の非接触給電設備
JP2007082383A (ja)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JP7371569B2 (ja) 物品搬送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