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3460B - 容量控制阀 - Google Patents

容量控制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3460B
CN112513460B CN201980046798.4A CN201980046798A CN112513460B CN 112513460 B CN112513460 B CN 112513460B CN 201980046798 A CN201980046798 A CN 201980046798A CN 112513460 B CN112513460 B CN 1125134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ntrol
port
pressure
soleno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67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3460A (zh
Inventor
叶山真弘
福留康平
江岛贵裕
栗原大千
高桥涉
白藤啓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g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g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g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agl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13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34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34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34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05Control means therefor
    • B60H1/3216Control means therefor for improving a change in operation duty of a compressor in a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3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typ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09Controlle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09Controlled pressure
    • F04B2027/1813Crankcas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22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 F04B2027/1827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between crankcase and discharge cha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22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 F04B2027/1831Valve-controlled fluid connection between crankcase and suction cha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04B27/1804Controlled by crankcase pressure
    • F04B2027/184Valve controlling parameter
    • F04B2027/1845Crankcase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常控制时的控制效率高的容量控制阀。该容量控制阀具备:阀壳体(10、11),其形成有排出口(15)、吸入口(13)、第一控制口(14)和第二控制口(16);杆(51),其配置在阀壳体(10、11)内且由螺线管(80)驱动;CS阀(50),其通过杆(51)的移动来控制第一控制口(14)与吸入口(13)之间的流体的流动;以及DC阀(53),其通过杆(51)的移动来控制第二控制口(16)与排出口(15)之间的流体的流动,其中,在未对螺线管(80)通电时,CS阀(50)关闭且DC阀(53)关闭,在对螺线管(80)通入最大电流时,CS阀(50)打开且DC阀(53)打开,在螺线管(80)的通电控制时,CS阀(50)从关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且DC阀(53)从关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

Description

容量控制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工作流体的容量进行可变控制的容量控制阀,例如,涉及一种根据压力对汽车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排出量进行控制的容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中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具备:由发动机进行旋转驱动的旋转轴、倾斜角度可变地与旋转轴连结的斜板、以及与斜板连结的压缩用活塞等,通过使斜板的倾斜角度变化,来使活塞的行程量变化,从而控制流体的排出量。使用由电磁力进行开闭驱动的容量控制阀,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Ps、排出由活塞加压的流体的排出室的排出压力Pd、以及收纳了斜板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并对控制室内的压力进行适当控制,由此,该斜板的倾斜角度能够连续地变化(参照专利文献1、2、3)。
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连续驱动时(以下,有时也简称为“连续驱动时”),容量控制阀进行了如下正常控制:通过控制计算机进行通电控制,通过由螺线管产生的电磁力使阀芯沿轴向移动,开闭主阀以调整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Pc。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容量控制阀中,控制室经由固定节流孔与排出室连接,控制主阀即CS阀并通过吸入压力来调整控制室的压力。此外,在专利文献2的容量控制阀中,控制室经由固定节流孔与吸入室连接,控制主阀即DC阀并通过排出压力来调整控制室的压力。并且,在专利文献3的容量控制阀中,控制CS阀和DC阀以调整控制室的压力。
在容量控制阀的正常控制时,适当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中的控制室的压力,并使斜板相对于旋转轴的倾斜角度连续地变化,从而使活塞的行程量变化,来控制流体相对于排出室的排出量,将空调系统调整至所希望的制冷能力。此外,在以最大容量驱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情况下,关闭容量控制阀的主阀来降低控制室的压力,从而使斜板的倾斜角度最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9042号公报(第9页、图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6206274号公报(第8页、图2)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242624号公报(第7页、图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2中,虽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构成容量控制阀,但由于与可变容量压缩机的控制室连接的固定节流孔的流路截面积一定,因此在正常控制中仅通过主阀(CS阀或者DC阀)的控制来调整控制室的压力,控制压力Pc的控制性存在改良的余地。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虽然通过配置CS阀和DC阀提高了控制性,但是没有提及CS阀和DC阀的协作,正常控制时的控制效率不一定高。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常控制时的控制效率高的容量控制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
通过螺线管的通电来控制流量,其具备:
阀壳体,其形成有供排出压力的排出流体通过的排出口、供吸入压力的吸入流体通过的吸入口、以及供控制压力的控制流体通过的第一控制口和第二控制口;
杆,其配置在所述阀壳体内且由所述螺线管驱动;
CS阀,其通过所述杆的移动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口与所述吸入口之间的流体的流动;以及
DC阀,其通过所述杆的移动来控制所述第二控制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流体的流动,
其中,在未对所述螺线管通电时,所述CS阀关闭且所述DC阀关闭,
在对所述螺线管通入最大电流时,所述CS阀打开且所述DC阀打开,
在所述螺线管的通电控制时,所述CS阀从关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且所述DC阀从关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
由此,通过CS阀与DC阀的协作来控制流量,因此能够高效地控制控制压力。此外,伴随着通电电流的增加,CS阀的阀开度与DC阀的阀开度为相同方向,通过CS阀对控制压力的调整量与DC阀对控制压力的调整量的差来控制控制压力,因此能够相对于电流值精细地控制控制压力。
也可以是,在所述螺线管的通电控制时,所述DC阀晚于所述CS阀成为打开状态。
由此,与DC阀相比,CS阀的与对螺线管的通电电流对应的控制区更宽,即,以CS阀为主且以DC阀为辅,控制效率高。特别是在控制电流为中等程度的范围内,能够相对于电流值精细地控制控制压力。
也可以是,在所述螺线管的通电控制时,所述DC阀早于所述CS阀成为全开状态。
由此,与DC阀相比,CS阀的与对螺线管的通电电流对应的控制区更宽,即,以CS阀为主且以DC阀为辅,控制效率高。特别是在控制电流为中等程度的范围内,能够相对于电流值精细地控制控制压力。
也可以是,所述DC阀由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杆的DC阀芯和设置于所述阀壳体的DC阀座构成。
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DC阀。
也可以是,所述DC阀芯被弹簧向所述DC阀座侧施力。
由此,能够在DC阀关闭时可靠地保持关闭状态。
也可以是,在所述杆上形成有向外径方向延伸且限制所述DC阀芯向关闭方向的移动的凸缘部。
由此,DC阀芯随着杆向打开方向的移动而向打开方向移动,因此,在螺线管的通电控制时,能够将DC阀可靠地保持为打开状态。
也可以是,所述凸缘部是与杆主体分体的环。
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凸缘部。
也可以是,所述DC阀芯配置在所述杆的外周与所述阀壳体的内周之间,将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排出口分隔。
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容量控制阀。
也可以是,所述CS阀由配置在形成有所述第一控制口的压敏室内且对所述杆施力的压敏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压敏体和所述阀壳体的CS阀座构成。
由此,成为对杆施加的反作用力根据吸入压力而增减的结构,控制压力的控制性变高。
也可以是,在所述压敏体与所述杆之间配置有沿轴向施加作用力的弹簧。
由此,弹簧能够沿轴向变形移动,因此,即使压敏体的轴向可变形量较小,也能够可靠地使DC阀动作。
也可以是,从所述螺线管侧起按照所述第二控制口、所述排出口、所述吸入口和所述第一控制口的顺序进行配置。
由此,能够简单地构成阀壳体。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
通过螺线管的通电来控制流量,其具备:
阀壳体,其形成有供排出压力的排出流体通过的排出口、供吸入压力的吸入流体通过的吸入口、以及供控制压力的控制流体通过的第一控制口和第二控制口;
杆,其配置在所述阀壳体内且由所述螺线管驱动;
DC阀芯,其配置于所述杆的外周且构成控制所述第二控制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流体的流动的DC阀;
弹簧,其朝向所述螺线管侧对所述DC阀芯施力;以及
压敏体,其构成相应于所述杆的移动而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口与所述吸入口之间的流体的流动的CS阀。
由此,通过CS阀与DC阀的协作来控制流量,因此能够高效地控制控制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是示出组装有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的斜板式可变容量型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在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未通电时DC阀关闭且CS阀关闭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未通电时DC阀关闭且CS阀关闭的情况的图2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通电时(正常控制时)DC阀关闭且CS阀打开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在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通电时(正常控制时)对DC阀和CS阀进行了开度调整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在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通电时(最大电流时)DC阀打开且CS阀打开的情况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相对于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中的通电电流(杆的行程)的DC阀的开闭状态和CS阀的开闭状态的图。此外,横轴的通电电流(行程)示出了在对螺线管施加电流时杆移动的方向(图2中从左向右的方向);
图8是说明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的通电状态和CS阀、DC阀的开闭状态的图表;
图9是示出变形例的容量控制阀的剖视图,上侧示出了在未通电状态下DC阀关闭且CS阀关闭的情况,下侧示出了在容量控制阀通电时(最大电流时)DC阀打开且CS阀打开的情况;
图10是示出变形例的容量控制阀的剖视图,上侧示出了在未通电状态下DC阀关闭且CS阀关闭的情况,下侧示出了在容量控制阀通电时(最大电流时)DC阀打开且CS阀打开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8对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阀进行说明。以下,将从图2的正面侧观察时的左右侧作为容量控制阀的左右侧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容量控制阀V组装在汽车等的空调系统使用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中,对制冷剂即工作流体(以下简称为“流体”)的压力进行可变控制,从而控制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排出量,将空调系统调整至所希望的制冷能力。
首先,对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具有外壳1,该外壳1具备排出室2、吸入室3、控制室4和多个缸体4a。
此外,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具备:旋转轴5,其由设置在外壳1的外部的未图示的发动机进行旋转驱动;斜板6,其在控制室4内通过铰链机构8以偏心状态连结于旋转轴5;以及多个活塞7,其与斜板6连结,且往复移动自如地嵌合在各缸体4a内,其中,使用由电磁力进行开闭驱动的容量控制阀V,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3的吸入压力Ps、排出由活塞7加压的流体的排出室2的排出压力Pd、以及收纳了斜板6的控制室4的控制压力Pc,并对控制室4内的压力进行适当控制,来使斜板6的倾斜角度连续地变化,从而使活塞7的行程量变化以控制流体的排出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中,省略了组装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中的容量控制阀V的图示。
具体地,控制室4内的控制压力Pc越高,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的倾斜角度越小,活塞7的行程量减少,但当成为一定以上的压力时,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成为大致垂直状态、即与垂直相比略微倾斜的状态。此时,活塞7的行程量成为最小,活塞7对缸体4a内的流体的加压成为最小,由此,向排出室2排出的流体的量减少,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成为最小。另一方面,控制室4内的控制压力Pc越低,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的倾斜角度越大,活塞7的行程量增加,但当成为一定以下的压力时,斜板6相对于旋转轴5成为最大倾斜角度。此时,活塞7的行程量成为最大,活塞7对缸体4a内的流体的加压成为最大,由此,流体向排出室2的排出量增加,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成为最大。
如图2所示,组装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中的容量控制阀V调整向构成螺线管80的线圈86通电的电流,进行容量控制阀V中的CS阀50、DC阀53的开闭控制,控制流入控制室4内或从控制室4流出的流体,从而对控制室4内的控制压力Pc进行可变控制。另外,在容量控制阀V正常控制时,排出压力Pd成为比控制压力Pc高的压力,控制压力Pc成为吸入压力Ps以上的高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CS阀50由构成压敏体61的接合器70和形成在作为阀壳体的第一阀壳体10的内周面上的CS阀座10a构成,CS阀50通过形成于接合器70的轴向右侧的锥形端部70a与CS阀座10a接触或分离而进行开闭。DC阀53由DC阀芯52和形成在作为阀壳体的第二阀壳体11的内周面上的DC阀座11a构成,DC阀53通过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与DC阀座11a接触或分离而进行开闭。
接着,对容量控制阀V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容量控制阀V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阀壳体10和第二阀壳体11,它们由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形成;杆51和DC阀芯52,它们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地配置在第一阀壳体10和第二阀壳体11的内部;压敏体61,其根据第一阀室20中的吸入压力Ps对杆51施加向轴向右方的作用力;以及螺线管80,其与第二阀壳体11连接,对杆51施加驱动力,其中,DC阀芯52外嵌于杆51,且相对于杆51沿轴向相对往复移动自如地设置。
如图2所示,螺线管80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外壳81,其具有向轴向左方打开的开口部81a;大致圆筒形状的固定铁芯82,其从轴向左方插入到外壳81的开口部81a中,且固定在外壳81的内径侧;杆51,其插通于固定铁芯82,且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地配置;可动铁芯84,其固定在杆51的轴向右端部;螺旋弹簧85,其设置在固定铁芯82与可动铁芯84之间,对可动铁芯84向轴向右方施力;以及励磁用线圈86,其经由绕线架卷绕于固定铁芯82的外侧。
在外壳81上形成有轴向左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右方凹陷的凹部81b,在该凹部81b中大致密封状地插嵌固定有第二阀壳体11的轴向右端部。
固定铁芯82由铁、硅钢等磁性材料的刚体形成,其具备:圆筒部82b,其形成有沿轴向延伸并供杆51的轴向右侧的一部分插通的插通孔82c;以及环状的凸缘部82d,其从圆筒部82b的轴向左端部的外周面向外径方向延伸,其中,在比凸缘部82d靠轴向左侧形成有从圆筒部82b的外周面向内径方向凹陷的环状凹部82e。另外,通过在环状凹部82e上安装O型密封圈83,固定铁芯82与第二阀壳体11以密封状态连接固定。
此外,在使凸缘部82d的轴向右端面与外壳81的凹部81b的底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铁芯82插嵌固定在凹部11c中,该凹部11c是插嵌固定在外壳81的凹部81b中的第二阀壳体11的轴向右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左方凹陷的凹部。
此外,在固定铁芯82和第二阀壳体11安装于外壳81的状态下,在固定铁芯82的凸缘部82d的轴向左端面与第二阀壳体11的凹部11c之间形成有环状的空间S。另外,空间S经由在固定铁芯82的圆筒部82b上在凸缘部82d与环状凹部82e之间沿径向延伸的贯通孔82a与固定铁芯82的内部的插通孔82c连通。
如图2所示,在第一阀壳体10上形成有:作为吸入口的Ps口13,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吸入室3连通;以及作为第一控制口的第一Pc口14,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控制室4连通。此外,在第二阀壳体11上形成有:作为排出口的Pd口15,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排出室2连通;以及作为第二控制口的第二Pc口16,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控制室4连通。另外,这些口从螺线管80侧起按照第二Pc口16、Pd口15、Ps口13、第一Pc口14的顺序形成。
此外,第一阀壳体10通过轴向右端的外径部向轴向左方凹陷而形成有台阶部10b,第二阀壳体11的轴向左端部从轴向右方外嵌于其上,从而以密封状态一体地连接固定。此外,第一阀壳体10通过在其轴向左端部大致密封状地压入分隔调整部件12而呈有底大致圆筒形状。另外,分隔调整部件12通过调整第一阀壳体10的轴向上的设置位置,能够调整压敏体61的作用力。
在第一阀壳体10和第二阀壳体11的内部,沿轴向往复移动自如地配置有杆51和DC阀芯52,在第二阀壳体11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能够供DC阀芯52的第一圆筒部52b(参照图3至图6)的外周面以大致密封状态滑动接触的小径的引导面11b。
此外,在第一阀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阀室20,其与Ps口13连通,并且配置有杆51的轴向左端部;以及压敏室60,其与第一Pc口14连通,并且配置有压敏体61。此外,在第二阀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第二阀室30,其与Pd口15连通,并且配置有DC阀芯52的第二圆筒部52c(参照图3至图6);以及第三阀室40,其与第二Pc口16连通,并且配置于第二阀壳体11的螺线管80侧。
另外,第一阀室20由杆51和DC阀芯52的轴向左端部的外周面、第一阀壳体10的比CS阀座10a靠轴向右侧的内周面、以及第二阀壳体11的轴向左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右方凹陷的凹部11d的内表面划分而成。并且,在第一阀壳体10与第二阀壳体11连接固定的状态下,第一阀室20和第二阀室30被DC阀芯52的第一圆筒部52b分隔。此外,第二阀室30和第三阀室40由DC阀芯52的外周面和第二阀壳体11的内周面划分而成,在DC阀53关闭时,第二阀室30和第三阀室40被隔离,在DC阀53打开时,第二阀室30和第三阀室40连通。
此外,在第二阀壳体11上形成有从轴向右侧的凹部11c朝向轴向左侧的凹部11d沿轴向延伸的贯通孔11e,通过该贯通孔11e将第一阀室20与空间S连通。由此,将吸入室3的吸入压力Ps通过Ps口13、第一阀室20、第二阀壳体11的贯通孔11e、空间S、固定铁芯82的贯通孔82a和插通孔82c导入到构成螺线管80的可动铁芯84的背面侧即轴向右侧,使杆51的轴向两侧的压力平衡。
如图2所示,压敏体61主要由内置有螺旋弹簧63的波纹管芯62和形成于波纹管芯62的轴向右端的接合器70构成,波纹管芯62的轴向左端固定于分隔调整部件12。
此外,压敏体61配置在压敏室60内,通过由螺旋弹簧63和波纹管芯62产生的使接合器70向轴向右方移动的作用力,使接合器70的锥形端部70a落座于第一阀壳体10的CS阀座10a。
如图3至图6所示,杆51由在轴向右端部固定有可动铁芯84(参照图2)的大径部51a和在大径部51a的轴向左侧形成为直径小于大径部51a的小径部51b构成。另外,在小径部51b的轴向左端部、即比DC阀芯52靠轴向右侧,以外嵌状态固定有分体的环55。
此外,杆51的轴向左端51c、即小径部51b的轴向左端51c能够与构成压敏体61的接合器70的轴向右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左方凹陷的凹部70b的底面接触或分离。具体地,在容量控制阀V未通电时,杆51的轴向左端51c与接合器70的凹部70b的底面分离(参照图2和图3),并在容量控制阀V通电时抵接(参照图4至图6),由此,使螺线管80对轴向左方的驱动力作用于压敏体61,并且受到从压敏体61向轴向右方的反作用力。
接着,对DC阀芯52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6所示,DC阀芯52配置于第二阀室30和第三阀室40内,构成为阶梯式圆筒形状,具有:第一圆筒部52b,其在轴向右侧形成有轴向右端52a,且轴向左侧的外周面与第二阀壳体11的引导面11b以大致密封状态滑动接触;以及第二圆筒部52c,其在第一圆筒部52b的轴向左侧形成为直径小于第一圆筒部52b,DC阀芯52外嵌于杆51的小径部51b。另外,DC阀芯52的内周面与杆51的小径部51b的外周面之间沿径向分离而形成有间隙,DC阀芯52能够相对于杆51沿轴向顺利地滑动。
此外,在DC阀芯52的第二圆筒部52c上,从轴向左侧外嵌有压缩弹簧即作为弹簧的螺旋弹簧54的轴向右端部。另外,螺旋弹簧54的收缩余量被设定为小于螺线管80的螺旋弹簧85和压敏体61的螺旋弹簧63。
此外,螺旋弹簧54的轴向左端与第一阀壳体10的轴向右端的内径侧向轴向右方凹陷的凹部10c的底面抵接,螺旋弹簧54的轴向右端与DC阀芯52的第一圆筒部52b的轴向左侧的侧面部52d抵接。即,DC阀芯52被螺旋弹簧54向轴向右方施力,在DC阀53打开时,成为DC阀芯52的轴向左端52f被按压于环55的轴向右端面的状态(参照图5和图6),与杆51一体地向轴向右方即打开方向移动,在DC阀53关闭时,成为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被按压于第二阀壳体11的DC阀座11a的状态(参照图3和图4),能够可靠地保持DC阀53的关闭状态。并且,杆51在DC阀53关闭后能够相对于DC阀芯52向轴向右方相对移动。
并且,如图4和图7所示,在容量控制阀V通电时,当杆51向轴向左方移动时,杆51的轴向左端51c与接合器70的凹部70b的底面抵接,螺线管80对轴向左方的驱动力作用于压敏体61而使CS阀50的开口面积即开度增加。此时,调整轴向位置以使固定在杆51上的环55的轴向左端面从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分离。之后,当杆51进一步向轴向左方移动时,CS阀50打开至规定的阀开度,并且环55的轴向左端面与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抵接。
接着,对容量控制阀V的动作、杆51和DC阀芯52的轴向移动所引起的CS阀50和DC阀53的开闭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容量控制阀V未通电时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容量控制阀V未通电时,在杆51上朝向轴向右方作用有构成螺线管80的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Fsp1),在接合器70上朝向轴向右方作用有压敏体61(波纹管芯62和螺旋弹簧63)的作用力(Fbel),在DC阀芯52上朝向轴向右方作用有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Fsp2)。由此,接合器70的锥形端部70a落座于第一阀壳体10的CS阀座10a,CS阀50关闭(全闭),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g落座于第二阀壳体11的DC阀座11a,DC阀53关闭(全闭)。此外,此时,固定在杆51上的环55的轴向左端面从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分离。
接着,对容量控制阀V通电时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容量控制阀V通电时(正常控制时、所谓的占空比控制时),当通过对螺线管80施加电流而产生的电磁力(Fsol1)超过构成螺线管80的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Fsp1)时,可动铁芯84克服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Fsp1)而向固定铁芯82侧即轴向左侧被拉近,固定于可动铁芯84的杆51向轴向左方移动,杆51的轴向左端51c与接合器70的凹部70b的底面抵接。此时,在杆51上朝向轴向右方作用有构成螺线管80的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Fsp1)和压敏体61(波纹管芯62和螺旋弹簧63)的作用力(Fbel),即,以向右为正,在杆51上作用有力Frod1=Fsp1+Fbel,当通过使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增加而产生的电磁力(Fsol2)超过力Frod1时,压敏体61被向轴向左方按压而收缩,接合器70的锥形端部70a从第一阀壳体10的CS阀座10a分离,CS阀50从关闭(全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此外,此时,固定在杆51上的环55的轴向左端面从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稍微分离,DC阀53保持为关闭(全闭)状态。
如图5所示,使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进一步增加,当使CS阀50打开至规定的阀开度时,固定在杆51上的环55的轴向左端面与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抵接。此时,在杆51上朝向轴向右方作用有构成螺线管80的螺旋弹簧85的作用力(Fsp1)、压敏体61(波纹管芯62和螺旋弹簧63)的作用力(Fbel)、以及螺旋弹簧54的作用力(Fsp2),即,在杆51上作用有力Frod2=Fsp1+Fbel+Fsp2,当通过使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增加而产生的电磁力(Fsol3)超过力Frod2时,压敏体61进一步收缩,CS阀50打开至规定的阀开度以上。此外,通过固定在杆51上的环55的轴向左端面与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抵接,DC阀芯52与杆51一体地向轴向左方即打开方向移动,DC阀芯52的轴向右端52a从第二阀壳体11的DC阀座11a分离,DC阀53从关闭(全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即,DC阀53晚于CS阀50从关闭(全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参照图7和图8)。并且,如图6所示,当使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增加至最大时,CS阀50和DC阀53均打开至全开状态,但通过将螺旋弹簧54的收缩余量设定为小于压敏体61的螺旋弹簧63,DC阀53早于CS阀50成为全开状态(参照图7和图8)。
由此,在容量控制阀V的正常控制时,通过CS阀50与DC阀53的协作来控制制冷剂的流量,因此能够高效地控制控制压力Pc。并且,伴随着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电流值)的增加、即杆51的行程的增加,CS阀50和DC阀53的开口面积增加(参照图7和图8)。即,伴随着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的增加,CS阀50的阀开度与DC阀53的阀开度转换至相同方向,通过CS阀50对控制压力Pc的调整量与DC阀53对控制压力Pc的调整量的差来控制控制压力Pc,因此能够相对于电流值精细地控制控制压力Pc。
此外,DC阀53构成为晚于CS阀50从关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并且早于CS阀50成为全开状态,因此,与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对应的CS阀50对控制压力Pc的控制区比DC阀53对控制压力Pc的控制区更宽,即,以制冷剂的所需流量少的CS阀50对从第一Pc口14向Ps口13的制冷剂的流量控制为主、并且以制冷剂的所需流量多的DC阀53对从Pd口15向第二Pc口16的制冷剂的流量控制为辅,因此能够降低容量控制阀V的正常控制时的内部循环制冷剂的流量,控制压力Pc的控制效率高。由此,能够提高可变容量型压缩机M的运转效率。特别是,在对螺线管80的通电电流为中等程度的范围内,换言之,在DC阀53在规定期间使开度增加的范围(参照图7和图8)内,能够相对于电流值精细地控制控制压力Pc。
此外,CS阀50由配置于形成有第一Pc口14的压敏室60且对杆51向轴向右方施力的压敏体61、以及设置于第一阀壳体10的CS阀座10a构成,因此成为对杆51施加的反作用力根据第一阀室20的吸入压力Ps而增减的结构,控制压力Pc的控制性变高。
此外,DC阀53由可滑动地外嵌于杆51的DC阀芯52和形成于第二阀壳体11的内周面的DC阀座11a构成,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DC阀53。
此外,DC阀芯52被螺旋弹簧54向轴向左方即DC阀座11a侧施力,因此能够在DC阀53关闭时可靠地保持关闭状态。并且,DC阀芯52的内周面与杆51的小径部51b的外周面滑动,并且第一圆筒部52b的外周面与第二阀壳体11的引导面11b滑动,因此能够使DC阀芯52与杆51的轴向的相对移动稳定。
此外,在第一阀壳体10与第二阀壳体11连接固定的状态下,与Ps口13连通的第一阀室20和与Pd口15连通的第二阀室30被DC阀芯52的第一圆筒部52b分隔,因此能够简单地构成容量控制阀V。
此外,在杆51上,通过在小径部51b上固定分体的环55,能够随着杆51向轴向左方即打开方向移动,而使DC阀芯52向轴向左方即打开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在容量控制阀V的通电控制时(电磁力Fsol3以上时),将DC阀53可靠地保持为打开状态,不需要在杆51上形成凸缘部等,能够简化杆51的结构。
此外,虽然对杆51的驱动力不起作用且压敏体61不收缩、直到杆51的轴向左端51c与接合器70的凹部70b的底面抵接为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在未通电时杆51的轴向左端51c与接合器70的凹部70b的底面抵接,并且,如图9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在压敏体61与杆51之间配置沿轴向施加作用力的作为弹簧的螺旋弹簧56。通过采用变形例的结构,螺旋弹簧56能够沿轴向变形移动,因此,即使压敏体61的轴向可变形量较小,也能够可靠地使DC阀53动作。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即便有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的变更、追加,也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杆51的行程引起的DC阀53的关闭时机也可以通过变更DC阀芯52相对于杆51在轴向上的配置、第二阀壳体11中的DC阀座11a在轴向上的形成位置、或者DC阀芯52的尺寸、形状来适当调整。
此外,对将分体的环55固定在杆51的小径部51b上来限制DC阀芯52向轴向右方即关闭方向的移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限制部分不限于环形状,例如也可以是C字形。此外,也可以在杆上一体地形成限制部分。
此外,螺旋弹簧54、56不限于压缩弹簧,也可以是拉伸弹簧,还可以是螺旋形状以外的形状。
此外,第一阀壳体10和第二阀壳体11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此外,对螺旋弹簧54的收缩余量被设定为小于螺线管80的螺旋弹簧85和压敏体61的螺旋弹簧63、且DC阀53的最大化开度被限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该收缩余量设定得较大且不限制DC阀53的最大化开度。
此外,对使用相对于杆51相对移动的DC阀芯52形成DC阀5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图10所示的滑阀结构,其中,CS阀50是与实施例相同的结构,DC阀芯152固定于杆51,由DC阀芯152的台肩面部152a和第二阀壳体11的内周部111a构成滑阀结构的DC阀153。在该情况下,杆与DC阀芯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此外,压敏体61也可以在内部不使用螺旋弹簧。
符号说明
1:外壳;2:排出室;3:吸入室;4:控制室;10:第一阀壳体(阀壳体);10a:CS阀座;11:第二阀壳体(阀壳体);11a:DC阀座;11b:引导面;12:分隔调整部件;13:Ps口(吸入口);14:第一Pc口(第一控制口);15:Pd口(排出口);16:第二Pc口(第二控制口);20:第一阀室;30:第二阀室;40:第三阀室;50:CS阀;51:杆;52:DC阀芯;52a:轴向右端;52b:第一圆筒部;52c:第二圆筒部;52d:侧面部;52f:轴向左端;52g:轴向右端;53:DC阀;54:螺旋弹簧(弹簧);55:环;56:螺旋弹簧(弹簧);60:压敏室;61:压敏体;62:波纹管芯;63:螺旋弹簧;70:接合器;70a:锥形端部;70b:凹部;80:螺线管;82:固定铁芯;83:O型密封圈;84:可动铁芯;85:螺旋弹簧;Pc:控制压力;Pd:排出压力;Ps:吸入压力;V:容量控制阀。

Claims (11)

1.一种容量控制阀,其与可变容量型压缩机连接,所述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利用吸入流体的吸入室的吸入压力、排出由活塞加压的流体的排出室的排出压力、以及收纳了斜板的控制室的控制压力,并根据需要对控制室内的压力进行控制,来使斜板的倾斜角度连续地变化,从而使活塞的行程量变化以控制流体的排出量,所述容量控制阀通过螺线管的通电来控制流量,且其具备:
阀壳体,其形成有供排出压力的排出流体通过的排出口、供吸入压力的吸入流体通过的吸入口、以及供控制压力的控制流体通过的第一控制口和第二控制口,所述排出口与所述排出室连通,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吸入室连通,所述第一控制口与所述吸入口相邻且位于所述吸入口的背向所述排出口的一侧,所述第二控制口与所述排出口相邻且位于所述排出口背向所述吸入口的一侧;
杆,其配置在所述阀壳体内且由所述螺线管驱动;
CS阀,所述CS阀沿所述杆的轴向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控制口和所述吸入口之间,且其通过所述杆的移动来控制所述第一控制口与所述吸入口之间的流体的流动;以及
DC阀,所述DC阀沿所述杆的轴向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二控制口和所述排出口之间,且其通过所述杆的移动来控制所述第二控制口与所述排出口之间的流体的流动,
其中,在未对所述螺线管通电时,所述CS阀关闭且所述DC阀关闭,
在对所述螺线管通入最大电流时,所述CS阀打开且所述DC阀打开,
在所述螺线管的通电控制时,所述CS阀从关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且所述DC阀从关闭状态转换至打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在所述螺线管的通电控制时,所述DC阀晚于所述CS阀成为打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在所述螺线管的通电控制时,所述DC阀早于所述CS阀成为全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DC阀由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杆的DC阀芯和设置于所述阀壳体的DC阀座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DC阀芯被弹簧向所述DC阀座侧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在所述杆上形成有向外径方向延伸且限制所述DC阀芯向关闭方向的移动的凸缘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凸缘部是与杆主体分体的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DC阀芯配置在所述杆的外周与所述阀壳体的内周之间,将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排出口分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所述CS阀由配置在形成有所述第一控制口的压敏室内且对所述杆施力的压敏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压敏体和所述阀壳体的CS阀座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在所述压敏体与所述杆之间配置有沿轴向施加作用力的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量控制阀,其中,
从所述螺线管侧起按照所述第二控制口、所述排出口、所述吸入口和所述第一控制口的顺序进行配置。
CN201980046798.4A 2018-08-08 2019-08-07 容量控制阀 Active CN1125134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9804 2018-08-08
JP2018149804 2018-08-08
PCT/JP2019/031068 WO2020032088A1 (ja) 2018-08-08 2019-08-07 容量制御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3460A CN112513460A (zh) 2021-03-16
CN112513460B true CN112513460B (zh) 2023-04-28

Family

ID=69415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6798.4A Active CN112513460B (zh) 2018-08-08 2019-08-07 容量控制阀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85434A1 (zh)
EP (1) EP3835577A4 (zh)
JP (1) JP7289603B2 (zh)
CN (1) CN112513460B (zh)
WO (1) WO20200320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23634A (ja) * 2021-08-05 2023-02-16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2775A (ja) 1981-10-08 1983-04-14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磁気ストライプ付カ−ドの処理装置
JP3583951B2 (ja) * 1999-06-07 2004-11-0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制御弁
JP2001132632A (ja) * 1999-11-10 2001-05-18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容量可変型圧縮機の制御弁
JP4258282B2 (ja) * 2002-08-30 2009-04-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容量可変型斜板式圧縮機
JP4242624B2 (ja) 2002-09-26 2009-03-25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容量制御弁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6307828A (ja) * 2005-03-31 2006-11-09 Tgk Co Ltd 可変容量圧縮機用制御弁
CN101469694A (zh) * 2007-12-26 2009-07-01 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可变排放量压缩机的电控阀
JP6663227B2 (ja) 2016-01-19 2020-03-11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圧縮機の容量制御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35577A4 (en) 2022-03-09
EP3835577A1 (en) 2021-06-16
JPWO2020032088A1 (ja) 2021-08-10
WO2020032088A1 (ja) 2020-02-13
JP7289603B2 (ja) 2023-06-12
CN112513460A (zh) 2021-03-16
US20210285434A1 (en)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42141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1684156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2534136A (zh) 容量控制阀
CN112424473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1684157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2384696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2513460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3692491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3015853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3167264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1712638B (zh) 容量控制阀
JP7286672B2 (ja) 容量制御弁
CN114096775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2513461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4051559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3167263B (zh) 容量控制阀
CN113646528A (zh) 容量控制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