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0934A - 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10934A
CN112510934A CN202010952829.7A CN202010952829A CN112510934A CN 112510934 A CN112510934 A CN 112510934A CN 202010952829 A CN202010952829 A CN 202010952829A CN 112510934 A CN112510934 A CN 1125109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or core
coil
cylindrical portion
machining jig
mach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5282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10934B (zh
Inventor
北角泰典
吉川一央
武田洋明
下谷纯一
恩田一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109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09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109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109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56Manufacturing winding connections
    • H02K15/0068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 H02K15/0081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 H02K15/0087Connecting winding sections; Forming leads; Connecting leads to terminals for form-wound 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r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ly twisting a plurality of hairpins open ends after insertion into th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H02K1/165Shape, form or location of the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1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elements, e.g. bars, hairpins, segments, half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4Windings consisting of separate segments, e.g. hairpi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包括:支承构件,上述支承构件构造成对定子芯进行支承;至少一个加工夹具,上述加工夹具具有圆筒部和多个突出部;以及操作单元。操作单元构造成在每个线圈突出部被插入加工夹具的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突出部之间,并且定子芯的轴向端面位于加工夹具的突出部附近的状态下,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第一操作是使定子芯和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相对地旋转的操作。第二操作是使定子芯和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以彼此远离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

Description

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制造在旋转电机中使用的定子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用于制造在旋转电机中使用的定子的装置(例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JP2018170910A号)。定子包括环形的定子芯和定子线圈,上述定子芯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多个槽,上述定子线圈形成有插入在定子芯的槽中的线圈部段(或电导体部段)。制造装置构造成使线圈突出部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弯曲,线圈突出部是线圈部段的、从定子芯的轴向端面突出到槽的外部的部分。具体而言,制造装置包括内弯曲模具和外弯曲模具,内弯曲模具和外弯曲模具中的每一个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多个接合爪。在制造定子时,内弯曲模具放置成使其接合爪分别与位于径向内侧的那些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接合,而外弯曲模具放置成使其接合爪分别与位于径向外侧的那些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接合。然后,内弯曲模具和外弯曲模具在分别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朝向相反侧旋转的同时,朝向定子芯轴向地移动。因此,径向内侧的线圈突出部和径向外侧的线圈突出部分别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朝向相反侧弯曲。此后,例如通过焊接将线圈突出部的每个径向相邻成对的远端部分连结,以形成定子线圈。
发明内容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如上所述的本领域已知的制造方法可能涉及以下问题。
即,已知的制造装置构造成通过向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施加负载来使线圈突出部弯曲。因此,线圈突出部的曲率半径可能变大。其结果是,可以增加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的高度,从而增加整个定子的轴向尺寸,线圈端部包括线圈突出部。
此外,已知的制造装置构造成无法在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使线圈突出部弯曲期间对线圈突出部的曲率半径进行控制。因此,线圈突出部的曲率半径可能发生变化,使得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的位置不稳定。其结果是,在随后的连结步骤中,难以将线圈突出部的每个径向相邻成对的远端部分连结。
本公开鉴于上述问题作出。因此,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和方法两者,通过该装置和方法可以控制定子线圈突出部的曲率半径,从而使整个定子的尺寸最小化。
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制造旋转电机用的定子的装置。定子包括环形的定子芯和定子线圈,上述定子芯具有形成在定子芯中的多个槽,上述定子线圈形成有插入定子芯的槽中的多个线圈部段。定子线圈具有多个线圈突出部,上述线圈突出部是线圈部段的从定子芯的轴向端面突出到槽的外部的部分。该装置包括支承构件、至少一个加工夹具和操作单元。支承构件构造成通过插入定子芯的槽中的线圈部段来对定子芯进行支承。至少一个加工夹具构造成与定子芯同轴地布置。至少一个加工夹具具有圆筒部和多个突出部,上述圆筒部布置在线圈突出部的径向外侧或是径向内侧,上述突出部每一个从圆筒部径向地突出,并且沿上述圆筒部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操作单元构造成在每个线圈突出部被插入至少一个加工夹具的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突出部之间,并且定子芯的轴向端面定位成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与至少一个加工夹具的突出部相距预定距离的状态下,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第一操作是使定子芯和至少一个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相对地旋转的操作。第二操作是使定子芯和至少一个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以彼此远离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
通过上述构造,至少一个加工夹具的突出部将向线圈突出部的位于定子芯附近的部分施加负载,从而使线圈突出部沿周向方向弯曲。因此,可以减小线圈突出部的曲率半径。其结果是,可以减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的高度,从而减小整个定子的轴向尺寸,其中,线圈端部包括线圈突出部。
此外,通过上述构造,操作单元将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从而可以对线圈突出部的曲率半径进行控制。因此,可以对线圈突出部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进行抑制,从而提高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的位置精度。其结果是,在随后的连结步骤中,可以容易地将线圈突出部的每个相应成对的远端部分连结。
根据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制造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的方法。定子包括环形的定子芯和定子线圈,上述定子芯具有形成在定子芯中的多个槽,上述定子线圈形成有插入定子芯的槽中的多个线圈部段。定子线圈具有多个线圈突出部,上述线圈突出部是线圈部段的从定子芯的轴向端面突出到槽的外部的部分。该方法包括:通过支承构件来对定子芯进行支承的步骤,上述定子芯的线圈部段被插入定子芯的槽中,使得线圈突出部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从定子芯的轴向端面突出;使至少一个加工夹具与定子芯同轴地布置的步骤,至少一个加工夹具具有圆筒部和多个突出部,多个上述突出部每一个从圆筒部径向地突出,并且沿圆筒部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使定子芯和至少一个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以朝向彼此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步骤,从而使(a)至少一个加工夹具的圆筒部位于线圈突出部的径向外侧或是径向内侧,(b)每个线圈突出部被插入至少一个加工夹具的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突出部之间,以及(c)定子芯的轴向端面定位成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与至少一个加工夹具的突出部相距预定距离;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的步骤,上述第一操作是使定子芯和至少一个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周向方向相对地旋转的操作,上述第二操作是使定子芯和至少一个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以彼此远离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以及在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的步骤之后执行第三操作的步骤,上述第三操作使定子芯和至少一个加工夹具沿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以朝向彼此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其中,至少一个加工夹具的每个突出部与相应的一个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或是与相应的线圈突出部的紧邻远端部分的部分保持接触。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减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的高度,从而减小整个定子的轴向尺寸。此外,还可以提高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的位置精度,从而使得可以在随后的连结步骤中容易地将线圈突出部的每个相应成对的远端部分连结。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定子的半成品的侧视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定子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径向扩展步骤中变形以径向扩展之后的线圈突出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一说明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二说明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三说明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四说明图。
图14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一说明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二说明图。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三说明图。
图1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的第四说明图。
图19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立体图。
图20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平面图。
图21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立体图。
图22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平面图。
图23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立体图。
图24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加工夹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应当注意,为了明确和理解,尽可能对在整体说明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避免赘述,不再对相同部件进行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由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定子1在旋转电机中使用。旋转电机包括定子1和转子(未示出),上述转子能旋转地布置在定子的径向内侧或径向外侧。此外,旋转电机可以构造为电动机、发电机或是选择性地用作电动机或发电机的电动发电机。
图1示出定子1的半成品,而图2和图3示出最终获得的(或完成的)定子1。
如图1至图3所示,定子1包括:环形的定子芯10,上述定子芯10具有形成在其中的多个槽11;定子线圈,上述定子线圈形成有插入在定子芯10的槽11中的多个线圈部段(或电导体部段)20;以及多个绝缘体30,多个上述绝缘体30与线圈部段20一起被插入槽11中。应当注意的是,图1中示出了绝缘体30的、突出到定子芯10的槽11外部的仅那些部分。
定子芯10包括:环形背芯13;多个齿14,多个上述齿14每个从背芯13径向向内延伸,并且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即,背芯13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以及槽11,每个槽11形成在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齿14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芯10是通过沿其轴向方向层叠多个环形磁性钢板而形成。
每个线圈部段20为大致U形以具有彼此平行地延伸的成对笔直部以及在相同一侧将直线部的端部连接的转弯部。笔直部分别被插入定子芯10的两个相应的槽11中,使得笔直部的部分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即,图1至图3中的下端面)轴向地突出到相应的槽11的外部。即,每个线圈部段20具有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轴向地突出到相应的槽11的外部的成对的突出部21。突出部21随后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弯曲,以便相对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倾斜地延伸。在下文中,线圈部段20的突出部21被简单地称为线圈突出部21。所有线圈突出部21共同地构成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25。
另外,每个线圈部段20具有从定子芯10的第二轴向端面10b(即,图1至图3中的上端面)突出到相应的槽11的外部的转弯部。线圈部段20的所有转弯部共同地构成定子线圈的另一个线圈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包括电导体和绝缘涂层的电线进行切割并且使之塑性变形来获得线圈部段20。电导体由导电材料(例如,铜)形成,并且具有大致矩形的横截面形状。绝缘涂层由电绝缘材料(例如,搪瓷)形成,并且设置成将电导体的外表面覆盖。
此外,如图1所示,将绝缘涂层从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移除。因此,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构成电导体的、从绝缘涂层露出的露出部分22。
此外,线圈突出部21的每个径向相邻成对的远端部分(即,暴露部分)22例如通过焊接进行连结,以在上述远端部分之间形成接头(例如,焊缝)。因此,所有线圈部段20电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定子线圈,上述定子线圈是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线圈。另外,在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之间形成的接头在下文中简称为线圈接头。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最终获得的定子1中,线圈接头和与该线圈接头相邻的线圈突出部21的那些部分由封装绝缘体40封装。封装绝缘体40例如由热固性树脂形成。
接着,参考图4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定子1的装置。
制造装置被设计成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定子1的方法的弯曲步骤中。如下文更详细描述的,在弯曲步骤中,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轴向地突出到槽11的外部的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弯曲,以便相对于第一轴向端面10a倾斜地延伸(见图1和图11)。
如图4至图6所示,制造装置包括支承构件50、多个加工夹具60和操作单元70。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单起见,图4至图6中示出了仅一个加工夹具60。
支承构件50构造成对定子芯10进行支承,上述定子芯10具有插入在定子芯10的槽11中的线圈部段20。轴向地突出到由支承构件50支承的定子芯10的槽11的外部的线圈突出部21布置成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彼此对准。
此外,尽管图4中未示出,但是大致U形的线圈部段20的笔直部径向地布置在定子芯10的槽11中的多个层中。因此,轴向地突出到定子芯10的槽11的外部的线圈突出部21也径向地布置在多个层中。
每个加工夹具60具有:圆筒部61;多个突出部62,多个上述突出部62每一个从圆筒部61径向地突出;以及基部63,上述基部63设置在圆筒部61的径向内侧。在弯曲步骤中,每个加工夹具60与定子芯10同轴地布置。
圆筒部61的内径或外径根据线圈突出部21的内圆或外圆的直径来设定。由于线圈突出部21径向地布置在多个层中,因此,加工夹具60构造成使各圆筒部61的内径或外径彼此不同。
此外,在多个加工夹具60中,径向最内侧的加工夹具60构造成使得其圆筒部61可以布置在所有线圈突出部21的径向内侧。相反,径向最外侧的加工夹具60构造成使得其圆筒部61可以布置在所有线圈突出部21的径向外侧。此外,其剩余的(或径向中间的)加工夹具60中的每一个构造成使得其圆筒部61可以布置在线圈突出部21的一个径向相邻成对的层之间。
另外,每个加工夹具60可以构造成使其所有突出部62从圆筒部61径向向外或是径向向内突出。例如,图4至图6中所示的加工夹具60构造成使所有突出部62从圆筒部61径向向外突出。然而,加工夹具60可以替代地构造成使所有突出部62从圆筒部61径向向内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加工夹具60使其突出部62形成为轴向延伸壁64,上述轴向延伸壁64每一个沿圆筒部61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且沿圆筒部61的周向方向(或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在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轴向延伸壁64(即,突出部62)之间形成有凹槽65。在轴向延伸壁64之间形成的每个凹槽65的周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凹槽65,可以在凹槽65中插入有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更具体而言,随着加工夹具60沿图4中箭头A所示的轴向方向移动,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被插入到形成在轴向延伸壁64之间的凹槽65中。另外,在插入期间,轴向延伸壁64的周向侧表面(即,在周向方向上面对的侧表面)可以与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侧表面接触。
此外,在每个加工夹具60中,基部63定位在圆筒部61的径向内侧,并且固定到一个轴向端(即,图4和图5中的下端)。此外,基部63机械地连接到操作单元70。
操作单元70构造成能够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和轴向方向两者移动。应当注意的是,操作单元70可以替代地构造成能够使由支承构件50支承的定子芯1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和轴向方向两者移动,以取代使加工夹具60移动,或是同时使加工夹具60移动。
在下文中,将用于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相对地旋转的操作单元70的操作称为第一操作,将用于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彼此背离地相对移动的操作单元70的操作称为第二操作。此外,将用于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以朝向彼此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单元70的操作称为第三操作。稍后将详细描述由操作单元70执行的第一操作、第二操作和第三操作。
接着,将参考图7至图13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的制造方法。
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制造方法包括准备步骤S10、绝缘体插入步骤S20、线圈部段插入步骤S30、径向扩展步骤S40、引线形成步骤S50、弯曲步骤S60、焊接步骤S70、绝缘体加热步骤S80和封装绝缘体形成步骤S90。
首先,在准备步骤S10中,准备定子芯10、用于形成定子线圈的线圈部段20以及绝缘体30。
在绝缘体插入步骤S20中,绝缘体30分别被插入定子芯10的相应的槽11中。因此,绝缘体30分别位于对相应的槽11进行限定的定子芯10的内壁的内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30形成有例如在加热时发泡和固化的可固化且可发泡的树脂。
在线圈部段插入步骤S30中,线圈部段20被插入定子芯10的相应的槽11中。因此,在定子芯10的每个槽11中,在对槽11进行限定的定子芯10的内壁与插入在槽11中的相应的线圈部段20之间,插设有插入到槽11中的相应的绝缘体30。
更具体而言,在该步骤中,对于大致U形的线圈部段20中的每一个,线圈部段20的两个笔直部分别插入到定子芯10的两个相应的槽11中,上述槽11定位成彼此远离一个磁极距。因此,笔直部的部分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即,图1至图3中的下端面)轴向地突出到相应的槽11的外部。笔直部的每个突出部构成线圈突出部21中的一个。此外,在定子芯10的每个槽11中,线圈部段20的笔直部布置成彼此径向对准。因此,对于定子芯10的每个槽11,从槽11向外突出的那些线圈突出部21也布置成彼此径向对准。
在径向扩展步骤S40中,线圈突出部21变形以径向地扩展。因此,如图8所示,在每一径向相邻成对的线圈突出部21之间,形成有预定间隙S。
在引线形成步骤S50中,三相定子线圈的引线23(如图2所示)形成为预定形状。更具体而言,每个引线23通过使线圈突出部21中的给定一个塑性变形来形成。此外,引线23形成在预定位置,在该预定位置处,上述引线23可以分别连接到电源线(未示出)的端部,通过该电源线将三相AC电力供给到定子线圈。
在弯曲步骤S60中,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弯曲,以便相对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倾斜地延伸。
下面参考图9至图13详细地描述弯曲步骤S60。
图9是示出弯曲步骤S60的概要的流程图。图10至图13是沿定子芯10的径向方向的示意图,仅示出了所有线圈突出部21中的三个周向相邻的线圈突出部21以及与三个线圈突出部21相应的一个加工夹具60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每个加工夹具60通过操作单元70相对于定子芯10移动。
如图9所示,弯曲步骤S60包括定子芯支承步骤S61、加工夹具布置步骤S62、加工夹具移动步骤S63、第一操作及第二操作执行步骤S64以及第三操作执行步骤S65。
在定子芯支承步骤S61中,定子芯10由支承构件50支承(见图4)。
在加工夹具布置步骤S62中,每个加工夹具60与定子芯10同轴地布置。
在加工夹具移动步骤S63中,如图4中的箭头A所示,每个加工夹具60朝向定子芯10轴向地移动,使得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和加工夹具60的定子芯侧轴向端部变成彼此靠近(见图10)。因此,对于每个加工夹具60,加工夹具60的圆筒部61位于所有线圈突出部21的径向外侧、所有线圈突出部21的径向内侧或是线圈突出部21的两个径向相邻层之间。此外,如图10所示,在加工夹具60的轴向延伸壁64之间形成的每个凹槽65中,插入有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在这种状态下,如图10所示,加工夹具60的轴向延伸壁64的定子芯侧端部66定位成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相距预定距离D。距离D被预先确定以允许线圈突出部21在加工夹具60的轴向延伸壁64之间弯曲。因此,在操作单元70执行第一操作以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旋转时,每个线圈突出部21被弯曲,其中,弯曲起始点位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与线圈突出部21抵靠加工夹具60的相应一个轴向延伸壁64的定子芯侧端部66的位置之间。因此,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的上述构造,可以将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弯曲起始点设定为位于定子芯10附近。
在第一操作及第二操作执行步骤S64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操作单元70可同时或交替地执行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旋转的第一操作和使加工夹具60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根据在加工夹具60中形成的每个凹槽65的周向宽度来设定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更具体而言,操作单元70在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旋转的同时,使加工夹具60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以便防止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与加工夹具60的、在旋转方向上位于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前方的那些轴向延伸壁64接触。此外,在图11和图12中,在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期间,加工夹具60相对于定子芯10的移动方向由箭头B指示。
通过由操作单元70执行的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可以在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进行控制的同时,使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弯曲。因此,可以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进行抑制。
在第三操作执行步骤S65中,如图13所示,在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直到线圈突出部21从形成在加工夹具60中的凹槽65收回之后,操作单元70进一步执行使加工夹具60朝向定子芯10轴向地移动的第三操作,其中,加工夹具60的轴向延伸壁64的定子芯侧端部66与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或是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紧邻远端部分22的那些部分保持接触。因此,线圈突出部21通过加工夹具60的相应的轴向延伸壁64的定子芯侧端部66被按压,并且由此朝向定子芯10弯曲。其结果是,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被进一步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25的高度。另外,在图13中,在第三操作期间,加工夹具60相对于定子芯10的移动方向由箭头C指示。
在已经执行如上所述的所有步骤S61~S65之后,弯曲步骤S60终止。其结果是,获得如图1所示的定子1的半成品。在半成品中,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定位成与另一个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径向相邻或是径向抵靠。在如上所述的弯曲步骤S60中,由于减小了线圈端部25的高度,并且抑制了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的变化,因此,提高了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的位置精度。因此,在随后的焊接步骤S70中,可以容易地将线圈突出部21的每个相应成对的远端部分22焊接。再次参考图7,在焊接步骤S70中,对线圈突出部21的每对径向相邻或径向抵靠的远端部分(即,暴露部分)22进行焊接,以在上述远端部分22之间形成焊缝(或接头)。因此,所有线圈部段20被电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三相定子线圈。在绝缘体加热步骤S80中,通过感应加热和通电加热中的至少一个来对绝缘体30进行加热。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30由可固化且可发泡的树脂形成。因此,在该步骤中加热之后,绝缘体30发泡并固化。因此,定子芯10的槽11中的空余空间填充有绝缘体30,从而将线圈部段20固定在槽11中。在封装绝缘体形成步骤中,线圈接头以及线圈突出部21的与线圈接头紧邻的那些部分被封装绝缘体40封装。具体而言,在该步骤中,线圈接头以及线圈突出部21的与线圈接头紧邻的那些部分被放置在形成于模具(未示出)的凹槽中。然后,将用于形成封装绝缘体40的液体热固性树脂注入模具的凹槽中。此后,通过感应加热和通电加热中的至少一个来对液体热固性树脂进行加热。因此,液体热固性树脂被固化以形成封装绝缘体40。然后,定子1从模具移除。
其结果是,最终获得如图2和图3所示的定子1。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制造定子1的装置包括:支承构件50,上述支承构件50构造成对定子芯10进行支承;加工夹具60,上述加工夹具60每一个具有圆筒部61和突出部62;以及操作单元70,上述操作单元70构造成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
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上述构造,加工夹具60的突出部62将向线圈突出部21的、位于定子芯10附近的部分施加负载,从而使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弯曲。因此,可以减小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其结果是,可以减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25的高度,从而减小整个定子1的轴向尺寸。
此外,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的上述构造,操作单元70将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从而可以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进行控制。因此,可以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进行抑制,从而提高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的位置精度。其结果是,在随后的焊接步骤S70中,可以容易地将线圈突出部21的每个相应成对的远端部分22焊接。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中,操作单元70构造成根据加工夹具60的突出部62之间沿周向方向的预定间隔(即,每个凹槽65的周向宽度),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因此,可以在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进行控制的同时,使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弯曲。其结果是,可以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进行抑制。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中,操作单元70构造成在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之后执行第三操作。第三操作是使加工夹具60朝向定子芯10轴向地移动的操作,其中,加工夹具60的轴向延伸壁64的定子芯侧端部66与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或是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与远端部分22紧邻的那些部分保持接触。因此,通过执行第三操作,可以进一步减小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从而减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25的高度。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中,每个加工夹具60使其突出部62形成为轴向延伸壁64,上述轴向延伸壁64每一个沿圆筒部61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且沿圆筒部61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此外,加工夹具60构造成允许线圈突出部21分别插入在加工夹具60的轴向延伸壁64之间形成的凹槽65中。
通过加工夹具60的突出部62形成为轴向延伸壁64,可以防止线圈突出部21在第一操作期间过度地弯曲。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S60中,每个加工夹具60布置成使其圆筒部61位于线圈突出部21的径向外侧或是径向内侧。然后,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此后,第三操作被执行以使加工夹具60朝向定子芯10轴向地移动,其中,加工夹具60的突出部62与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或是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与远端部分22紧邻的那些部分保持接触。
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制造方法,可以减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25的高度,从而减小整个定子1的轴向尺寸。此外,还可以提高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的位置精度,从而使得可以在随后的焊接步骤S70中容易地将线圈突出部21的每个相应成对的远端部分22焊接。
[第二实施方式]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每个加工夹具60的突出部62形成为轴向延伸壁64,上述轴向延伸壁64每一个沿圆筒部61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且沿圆筒部61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见图5)。
相反,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每个加工夹具60使其突出部62形成为销67,上述销67每一个从圆筒部61的定子芯侧端部径向地突出,并且沿圆筒部61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销67之间的每个周向间隔被预先确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销67,可以在上述销67之间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另外,图14所示的加工夹具60构造成使所有销67从圆筒部61径向向外突出。然而,加工夹具60也可以替代地构造成使所有销67从圆筒部61径向向内突出。
接着,参考图15至图18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弯曲步骤S60。
图15至图18是沿定子芯10的径向方向的示意图,示出了所有线圈突出部21中的仅三个周向相邻的线圈突出部21以及与三个线圈突出部21对应的一个加工夹具60的一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同样地,每个加工夹具60通过操作单元70相对于定子芯10移动。
在弯曲步骤S60中,每个加工夹具60朝向定子芯10轴向地移动,使得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与加工夹具60的定子芯侧轴向端部变成彼此靠近。因此,如图15所示,在加工夹具60的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销67之间,插入有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在这种状态下,加工夹具60的销67定位成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相距预定距离D。距离D被预先确定以允许线圈突出部21在加工夹具60的销67之间弯曲。因此,在由操作单元70执行第一操作以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旋转时,每个线圈突出部21被弯曲,其中,弯曲起始点位于定子芯10的第一轴向端面10a与线圈突出部21抵靠于加工夹具60的相应一个销67的位置之间。因此,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的上述构造,还可以将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弯曲起始点设定为位于定子芯10附近。
此外,如图16和图17所示,操作单元70同时或交替地执行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旋转的第一操作和使加工夹具60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更具体而言,操作单元70在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旋转的同时,使加工夹具60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使得每个销67在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线圈突出部21之间滑动。此外,在图16和图17中,在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期间,加工夹具60相对于定子芯10的移动方向由箭头B指示。
通过由操作单元70执行的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可以在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进行控制的同时,使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弯曲。因此,可以对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的变化进行抑制。
此外,如图18所示,在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直到销67从周向相邻的线圈突出部21之间的间隙收回之后,操作单元70进一步执行使加工夹具60朝向定子芯10轴向地移动的第三操作,其中,加工夹具60的销67与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远端部分22或是相应的线圈突出部21的紧邻远端部分22的那些部分保持接触。因此,线圈突出部21通过加工夹具60的销67被按压,并由此朝向定子芯10弯曲。其结果是,线圈突出部21的曲率半径进一步被减小,从而进一步减小定子线圈的线圈端部25的高度。另外,在图18中,在第三操作期间,加工夹具60相对于定子芯10的移动方向由箭头C指示。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可实现的相同的有益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图19和图20共同地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的构造。
如图19和图20所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一个成对的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彼此同轴地布置,使得第二加工夹具602位于第一加工夹具601的径向外侧。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中的每一个构造成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加工夹具60类似。
具体而言,第一加工夹具601具有:第一圆筒部611;以及多个第一轴向延伸壁641(或突出部62),多个上述第一轴向延伸壁641中的每一个从第一圆筒部611径向向外突出并沿第一圆筒部611的轴向方向延伸。此外,第一轴向延伸壁641沿第一圆筒部611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使得在每个周向相邻相对的第一轴向延伸壁641之间形成有第一凹槽651。在第一轴向延伸壁641之间形成的每个第一凹槽651的周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第一凹槽651,可以在其中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类似地,第二加工夹具602具有:第二圆筒部612;以及多个第二轴向延伸壁642(或突出部62),多个上述第二轴向延伸壁642中的每一个从第二圆筒部612径向向内突出并沿第二圆筒部612的轴向方向延伸。此外,第二轴向延伸壁642沿第二圆筒部612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使得在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第二轴向延伸壁642之间形成有第二凹槽652。在第二轴向延伸壁642之间形成的每个第二凹槽652的周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第二凹槽652,可以在其中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圆筒部612同轴地布置在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圆筒部611的径向外侧。即,第二圆筒部612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圆筒部611的外径。此外,在弯曲步骤S60之前,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轴向延伸壁642的径向内端部分别位于与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轴向延伸壁641的径向外端部相邻的位置并与之径向对准。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突出部21径向地布置在多个层中(见图8)。多个层包括径向相邻成对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二层位于第一层的径向外侧。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布置在第一层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被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凹槽651中,而布置在第二层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被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凹槽652中。即,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凹槽651中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位于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凹槽652中的线圈突出部21的径向内侧并与之相邻。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操作单元70同时对插入第一凹槽651中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二凹槽652中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具体而言,操作单元70在执行使第一加工夹具60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一加工夹具601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同时,操作单元70还在执行使第二加工夹具602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二加工夹具602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见图19和图20)。即,在第一操作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因此,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凹槽651中的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弯曲,而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凹槽652中的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二侧弯曲。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彼此具有不同直径且彼此同轴地布置的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因此,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可以使布置在第一层的线圈突出部21和布置在第二层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弯曲。其结果是,可以减少在弯曲步骤S60中使定子线圈的所有线圈突出部21弯曲所需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的有益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21和图22共同地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的构造。
如图21和图22所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两个成对的按压夹具,即一个成对的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以及一个成对的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第一按压夹具601、第二按压夹具602、第三按压夹具603和第四按压夹具604全部彼此同轴地布置,以便从径向内侧以该顺序径向地定位。即,第一按压夹具601位于径向最内侧,而第四按压夹具604位于径向最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构造成与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类似。
具体而言,第三加工夹具603具有:第三圆筒部613;以及多个第三轴向延伸壁643(或突出部62),多个上述第三轴向延伸壁643中的每一个从第三圆筒部613径向向外突出并沿第三圆筒部613的轴向方向延伸。此外,第三轴向延伸壁643沿第三圆筒部613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使得在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第三轴向延伸壁643之间形成有第三凹槽653。在第三轴向延伸壁643之间形成的第三凹槽653中每一个的周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线圈突出部21中每一个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第三凹槽653中的每一个,可以在其中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另外,第三圆筒部613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二圆筒部612的外径,并且第三圆筒部613的径向内周面和第二圆筒部612的径向外周面布置成彼此相邻。
类似地,第四加工夹具604具有:第四圆筒部614;以及多个第四轴向延伸壁644(或突出部62),多个上述第四轴向延伸壁644中的每一个从第四圆筒部614径向向内突出并沿第四圆筒部614的轴向方向延伸。此外,第四轴向延伸壁644沿第四圆筒部614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使得在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第四轴向延伸壁644之间形成有第四凹槽654。在第四轴向延伸壁644之间形成的每一个第四凹槽654的周向宽度被设定为大于每一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一个第四凹槽654,可以在其中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圆柱部614布置在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圆柱部613径向外侧,并与之同轴地布置。即,第四圆筒部614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三圆筒部613的外径。此外,在弯曲步骤S60之前,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轴向延伸壁644的径向内端部分别位于与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轴向延伸壁643的径向外端部相邻的位置并与之径向对准。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突出部21径向地布置在多个层中(见图8)。多个层包括从径向内侧以此顺序径向地定位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布置在第一层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被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凹槽651中,布置在第二层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被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凹槽652中,布置在第三层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被插入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凹槽653中,布置在第四层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被插入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凹槽654中。即,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凹槽651中的每个线圈突出部21与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凹槽652中的相应的一个线圈突出部21、插入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凹槽653中的相应的一个线圈突出部21以及插入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凹槽654中的相应的一个线圈突出部21径向地对准。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操作单元70以与第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方式对插入第一凹槽651中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二凹槽652中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此外,操作单元70对插入第三凹槽653中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到第四凹槽654中的线圈突出部21,以与对插入第一凹槽651中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二凹槽652中的线圈突出部21相同的方式,同时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具体而言,操作单元70在执行使第三加工夹具603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三加工夹具603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同时,操作单元70还在执行使第四加工夹具604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四加工夹具604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见图21和图22)。即,在第一操作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第二加工夹具602和第三加工夹具603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换言之,操作单元70使每个径向相邻成对的第一加工夹具601、第二加工夹具602、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分别沿相反方向旋转。因此,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凹槽651中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凹槽653中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弯曲,而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凹槽652中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凹槽654中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二侧弯曲。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彼此具有不同直径且彼此同轴地布置的第一加工夹具601至第四加工夹具604。因此,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可以同时使布置在第一层至第四层的线圈突出部21弯曲。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减少在弯曲步骤S60中使定子线圈的所有线圈突出部21弯曲所需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的有益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图23示出了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的构造。
如图23所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成对的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彼此同轴地布置,使得第二加工夹具602位于第一加工夹具601的径向外侧。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中的每一个构造成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加工夹具60类似。
具体而言,第一加工夹具601具有:第一圆筒部611;以及多个第一销671(或突出部62),多个上述第一销671中的每一个分别从第一圆筒部611径向向外突出并沿第一圆筒部611的轴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第一销671之间的每个周向间隔被预先确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第一销671,可以在上述第一销67之间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类似地,第二加工夹具602具有:第二圆筒部612;以及多个第二销672(或突出部62),多个上述第二销672每一个从第二圆筒部612径向向内突出,并沿第二圆筒部612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第二销672之间的每个周向间隔被预先确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第二销672,可以在上述第二销672之间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圆筒部612布置在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圆筒部611的径向外侧,并与之同轴地布置。即,第二圆筒部612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圆筒部611的外径。此外,在弯曲步骤S60之前,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的径向内端部分别位于与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的径向外端部相邻的位置并与之径向对准。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突出部21径向地布置在多个层中(见图8)。多个层包括径向相邻成对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二层位于第一层的径向外侧。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布置在第一层的线圈突出部21被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而布置在第二层的线圈突出部21被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即,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分别位于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的径向内侧并与之相邻。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操作单元70对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同时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具体而言,操作单元70在执行使第一加工夹具60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一加工夹具601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同时,操作单元70还在执行使第二加工夹具602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二加工夹具602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见图23)。即,在第一操作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因此,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弯曲,而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二侧弯曲。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彼此具有不同直径且彼此同轴地布置的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因此,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可以同时使布置在第一层的线圈突出部21和布置在第二层的线圈突出部21弯曲。其结果是,可以减少在弯曲步骤S60中使定子线圈的所有线圈突出部21弯曲所需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的有益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图24示出了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的构造。
如图24所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两个成对的按压夹具,即成对的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以及成对的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第一按压夹具601、第二按压夹具602、第三按压夹具603和第四按压夹具604全部彼此同轴地布置,以便从径向内侧以该顺序径向地定位。即,第一按压夹具601位于径向最内侧,而第四按压夹具604位于径向最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与第五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构造成与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类似。
具体而言,第三加工夹具603具有:第三圆筒部613;以及多个第三销673(或突出部62),多个上述第三销673的每一个从第三圆筒部613径向向外突出,并沿第三圆筒部613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第三销673之间的每个周向间隔被预先确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第三销673,可以在上述第三销673之间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另外,第三圆筒部613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二圆筒部612的外径,并且第三圆筒部613的径向内周面和第二圆筒部612的径向外周面布置成彼此相邻。
类似地,第四加工夹具604具有:第四圆筒部614;以及多个第四销674(或突出部62),上述第四销674的每一个从第四圆筒部614径向向内突出,并沿第四圆筒部614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第四销674之间的每个周向间隔被预先确定为大于每个线圈突出部21的周向宽度。因此,对于每个周向相邻成对的第四销674,可以在上述第四销674之间插入线圈突出部21中的相应一个。
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圆柱部614布置在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圆柱部613径向外侧,并与之同轴地布置。即,第四圆筒部614的内径被设定为大于第三圆筒部613的外径。此外,在弯曲步骤S60之前,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销674的径向内端部分别位于与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销673的径向外端部相邻的位置并与之径向对准。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线圈突出部21径向地布置在多个层中(见图8)。多个层包括从径向内侧以此顺序径向地定位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布置在第一层的线圈突出部21被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布置在第二层的线圈突出部21被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布置在第三层的线圈突出部21被插入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销673之间,布置在第四层的线圈突出部21被插入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销674之间。即,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的每个线圈突出部21与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的相应的一个线圈突出部21、插入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销673之间的相应的一个线圈突出部21以及插入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销674之间的相应的一个线圈突出部21径向地对准。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弯曲步骤S60中,操作单元70以与第五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方式对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此外,操作单元70还对插入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销673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销674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以与对插入第一销671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二销672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相同的方式,同时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具体而言,操作单元70在执行使第三加工夹具603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三加工夹具603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同时,操作单元70还在执行使第四处理夹具604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旋转的第一操作的同时,执行使第四处理夹具604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轴向地移动的第二操作(见图24)。即,在第一操作中,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第二加工夹具602和第三加工夹具603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换言之,每个径向相邻成对的第一加工夹具601、第二加工夹具602、第三加工夹具603和第四加工夹具604分别通过操作单元70沿相反方向旋转。因此,插入第一加工夹具601的第一销671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三加工夹具603的第三销673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一侧弯曲,而插入第二加工夹具602的第二销672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和插入第四加工夹具604的第四销674之间的线圈突出部21两者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朝向第二侧弯曲。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包括彼此具有不同直径且彼此同轴地布置的第一加工夹具601至第四加工夹具604。因此,通过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工夹具60,可以同时使布置在第一层至第四层的线圈突出部21弯曲。其结果是,可以进一步减少在弯曲步骤S60中使定子线圈的所有线圈突出部21弯曲所需的时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的有益效果。
虽然已经示出了和描述了上述特定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改变和改进。
例如,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操作,操作单元70在保持定子芯10静止的同时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旋转。作为替代,操作单元70可以在保持加工夹具60静止的同时使定子芯10沿其周向方向旋转。作为另一替代,操作单元70可以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两者在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上以不同的速度和/或沿相反方向旋转。即,作为第一操作,操作单元70需要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周向方向相对地旋转。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操作,操作单元70在保持定子芯10静止的同时,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以远离定子芯10的方式移动。作为替代,操作单元70可以在保持加工夹具60静止的同时,使定子芯1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以远离加工夹具10的方式移动。作为另一替代,操作单元70可以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两者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彼此远离的方式移动。即,作为第二操作,操作单元70需要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三操作,操作单元70在保持定子芯10静止的同时,使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以朝向定子芯10的方式移动。.作为替代,操作单元70可以在保持加工夹具60静止的同时,使定子芯1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以朝向加工夹具60移动。作为另一替代,操作单元70可以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两者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朝向彼此移动。即,作为第三操作,操作单元70需要使定子芯10和加工夹具60沿定子芯10的轴向方向以朝向彼此的方式相对地移动。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定子芯10的轴向端部处不设置绝缘箍套。替代地,可以在定子芯10的轴向端部处设置绝缘箍套。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线圈部段20由具有大致矩形横截面形状的电线形成。然而,线圈部段20也可以由具有其他横截面形状的电线形成,诸如圆形横截面形状、椭圆形横截面形状、多边形横截面形状或是前述横截面形状的任意组合。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绝缘体30由在加热时发泡和固化的可固化且可发泡树脂形成。然而,绝缘体30也可以替代地由其他材料形成。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将清漆浸渍到定子芯10的槽11中,从而将线圈部段20和绝缘体30固定在槽11中。

Claims (7)

1.一种制造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1)的装置,
所述定子包括:环形的定子芯(10),所述定子芯(10)具有形成在所述定子芯中的多个槽(11);以及定子线圈,所述定子线圈形成有插入所述定子芯的所述槽中的多个线圈部段(20),所述定子线圈具有多个线圈突出部(21),多个所述线圈突出部是所述线圈部段的、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端面(10a)突出到所述槽的外部的部分,
所述装置包括:
支承构件(50),所述支承构件构造成通过插入所述定子芯的所述槽中的所述线圈部段来对所述定子芯进行支承;
至少一个加工夹具(60、601~604),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构造成与所述定子芯同轴地布置,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具有圆筒部(61、611~614)和多个突出部(62),所述圆筒部布置在所述线圈突出部的径向外侧或径向内侧,多个所述突出部的每一个径向地从所述圆筒部突出,并且沿所述圆筒部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以及
操作单元(70),所述操作单元构造成在每个所述线圈突出部被插入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所述突出部之间,并且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端面定位成沿所述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与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所述突出部相距预定距离(D)的状态下,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第一操作是使所述定子芯和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周向方向相对地旋转的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使所述定子芯和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方向以彼此远离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单元构造成根据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所述突出部之间沿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周向方向的所述预定间隔,同时或交替地执行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二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单元构造成在执行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二操作之后进一步执行第三操作,所述第三操作是使所述定子芯和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方向以朝向彼此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每个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线圈突出部中的相应的一个的远端部分(22)或是相应的所述线圈突出部的紧邻所述远端部分的部分保持接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所述突出部形成为轴向延伸壁(64、641~644),所述轴向延伸壁每一个沿所述圆筒部的轴向方向延伸,并且沿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
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构造成允许每个所述线圈突出部插入在所述轴向延伸壁之间形成的相应的一个凹槽(65、651~654)中。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所述突出部形成为销(67、671~674),所述销每一个从所述圆筒部的定子芯侧端部径向地突出,并且沿所述圆筒部的所述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
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构造成允许每个所述线圈突出部插入在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所述销之间。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包括第一加工夹具(601)和第二加工夹具(602),所述第一加工夹具具有第一圆筒部(611)和多个第一突出部(62、641、671),多个所述第一突出部每一个从所述第一圆筒部径向向外突出并沿所述第一圆筒部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加工夹具具有第二圆筒部(612)和多个第二突出部(62、642,672),多个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别从所述第二圆筒部径向向内突出并沿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圆筒部布置在所述第二圆筒部的径向内侧并与所述第二圆筒部同轴地布置,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径向地插设在所述第一圆筒部与所述第二圆筒部之间,
所述线圈突出部沿所述定子芯的径向方向布置在多个层中,多个所述层包括至少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位于与所述第二层相邻的位置并位于所述第二层的径向内侧,
所述操作单元构造成对布置在所述第一层的所述线圈突出部和布置在所述第二层的所述线圈突出部两者同时执行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二操作,布置在所述第一层的所述线圈突出部及布置在所述第二层的所述线圈突出部分别被插入所述第一加工夹具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之间和所述第二加工夹具的所述第二突出部之间。
7.一种制造用于旋转电机的定子(1)的方法,
所述定子包括:环形的定子芯(10),所述定子芯(10)具有形成在所述定子芯中的多个槽(11);以及定子线圈,所述定子线圈形成有插入所述定子芯的所述槽中的多个线圈部段(20),所述定子线圈具有多个线圈突出部(21),多个所述线圈突出部是所述线圈部段的从所述定子芯的轴向端面(10a)突出到所述槽的外部的部分,
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支承构件(50)来对所述定子芯进行支承的步骤(S61),所述定子芯的所述线圈部段被插入所述定子芯的所述槽中,使得所述线圈突出部沿所述定子芯的轴向方向从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端面突出;
使至少一个加工夹具(60、601~604)与所述定子芯同轴地布置的步骤(S62),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具有圆筒部(61、611~614)和多个突出部(62),多个所述突出部每一个从圆筒部径向地突出,并且沿所述圆筒部的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布置;
使所述定子芯和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方向以朝向彼此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步骤(S63),从而使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线圈突出部的径向外侧或是径向内侧,使每个所述线圈突出部被插入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一个周向相邻成对的所述突出部之间,使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端面定位成沿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方向与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所述突出部相距预定距离(D);
同时或交替地执行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的步骤(S64),所述第一操作是使所述定子芯和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周向方向相对地旋转的操作,所述第二操作是使所述定子芯和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方向以彼此远离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以及
在执行所述第一操作和所述第二操作的步骤之后执行第三操作的步骤(S65),所述第三操作是使所述定子芯和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沿所述定子芯的所述轴向方向以朝向彼此的方式相对地移动的操作,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加工夹具的每个所述突出部与相应的一个所述线圈突出部的远端部分(22)、或是与相应的所述线圈突出部的紧邻所述远端部分的部分保持接触。
CN202010952829.7A 2019-09-13 2020-09-11 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125109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7506 2019-09-13
JP2019167506A JP7294016B2 (ja) 2019-09-13 2019-09-13 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10934A true CN112510934A (zh) 2021-03-16
CN112510934B CN112510934B (zh) 2023-08-11

Family

ID=74864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52829.7A Active CN112510934B (zh) 2019-09-13 2020-09-11 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4946B2 (zh)
JP (1) JP7294016B2 (zh)
CN (1) CN1125109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50587B2 (ja) 2021-09-06 2024-03-1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成形装置及び成形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3747A1 (en) * 2002-06-25 2003-12-25 Denso Corporation Sequential segment joining type stator coil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04032964A (ja) * 2002-06-28 2004-01-29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端部スペーサ、セグメント型電機子、セグメント整列方法、ならびにセグメント開放端部の捻り成形方法
US6910257B1 (en) * 2002-06-25 2005-06-28 Denso Corporation Production method of a sequentially joined-segment stator coil of a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JP2006136028A (ja) * 2006-01-23 2006-05-25 Toshiba Corp 無線機
CN102801225A (zh) * 2011-05-26 2012-11-28 阿斯莫有限公司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US20170126106A1 (en) * 2015-10-29 2017-05-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Joining method for coil ends of segment coils for stator and joining apparatus
JP2017085678A (ja) * 2015-10-22 2017-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エンド折曲治具及びコイルエンド折曲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36082A (ja) * 2004-11-04 2006-05-25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の捻り成形方法、捻り治具、および捻り装置
JP2011182560A (ja) * 2010-03-02 2011-09-15 Nittoku Eng Co Ltd ステータコイル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70910A (ja) 2017-03-30 2018-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3747A1 (en) * 2002-06-25 2003-12-25 Denso Corporation Sequential segment joining type stator coil of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6910257B1 (en) * 2002-06-25 2005-06-28 Denso Corporation Production method of a sequentially joined-segment stator coil of a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JP2004032964A (ja) * 2002-06-28 2004-01-29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端部スペーサ、セグメント型電機子、セグメント整列方法、ならびにセグメント開放端部の捻り成形方法
JP2006136028A (ja) * 2006-01-23 2006-05-25 Toshiba Corp 無線機
CN102801225A (zh) * 2011-05-26 2012-11-28 阿斯莫有限公司 电动机芯、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JP2017085678A (ja) * 2015-10-22 2017-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イルエンド折曲治具及びコイルエンド折曲方法
US20170126106A1 (en) * 2015-10-29 2017-05-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Joining method for coil ends of segment coils for stator and join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404946B2 (en) 2022-08-02
CN112510934B (zh) 2023-08-11
JP7294016B2 (ja) 2023-06-20
US20210083560A1 (en) 2021-03-18
JP2021045027A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5319B (zh) 用于生产电机的定子的方法和两件式工具安排
US11557931B2 (en) Stator with dual jig arrangement
US6885123B2 (en) Stator coil made of joined conductor segments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483056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6139723B1 (ja)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974206B2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曲げ加工装置
US7084541B2 (en) Stator coil made of joined conductor segments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377702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21859A (ja) 回転電機用固定子巻線の製造方法
JP2020110025A (ja) セグメントコイル成形方法
JP7327091B2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2510934B (zh) 用于制造定子的装置和方法
JP7166109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US1178454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19140823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190013720A1 (en) Stator for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6959163B2 (ja) 曲げ加工装置
CN110350734B (zh) 旋转电机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JP2019140819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048274A (ja) 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22035822A (ja) 捻り加工装置および捻り加工方法
JP2012161148A (ja) 回転電機用電機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転電機用電機子
WO2023149252A1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7270846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20230246528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kewed sta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