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05954A -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05954A
CN112505954A CN202011426957.4A CN202011426957A CN112505954A CN 112505954 A CN112505954 A CN 112505954A CN 202011426957 A CN202011426957 A CN 202011426957A CN 112505954 A CN112505954 A CN 112505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type backlight
vacuumizing
optical detection
direct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269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05954B (zh
Inventor
冯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269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059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05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5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05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5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6Details
    • G02F1/1309Repairing; 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所述生产方法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且在其间还包括抽真空步骤: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预定时长的抽真空处理。具有易于实现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处理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间隔时间快速进行处理而无需等待较长的静置时间,相对减少工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大量消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及膜材之内的间隙,能够在装配完成后快速进入光学检测步骤,得到准确反映其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提高了成品背光模组光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前段不良品流到后段的比例,提高产品的光学良率。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对于采用直下式背光源的液晶显示模组,采用体现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稳定性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Grid Mura Index,GMI)用以判定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与其组成的液晶显示模组的光学表现是否合规,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用来判断背光模组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定性,离散值越大,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越大,则背光模组光学表现越差。具有频率模式的LED可能会导致亮暗不均(Mura)现象,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是针对该亮暗不均现象,通过以空间捕捉(Spatial Capture)方式进行原始图像捕获如图1所示,然后对频域进行二维快速傅立叶变换(2D fast Fourier transform,2DFFT)如图2所示,再进行空间-频率分布(Spatial-frequency distribution)一维分析并检测3个最强的频率如图3所示。这些频率信号除以本底噪声后输出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
在对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进行分析与探索过程中,发现背光模组正常组装完成后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并不稳定,会随着背光模组静置时间的延长逐渐变大,如图4所示,第一状态100、第二状态200及第三状态300下,膜材的基材400及膜500存在间隙600,且各层膜材之间亦存在间隙,产品正常状态是没有间隙存在的,因此在完成装配后需要静置较长一段时间,如图5所示,正常生产的成品背光模组的膜材与LED灯点组成的光源板(Light Plate,LP)在不同间隙下的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测量结果对比,可以发现随着空气间隙减小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会逐渐增大,即第一状态100的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相对第三状态300的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较小。图4及图5中的试验设计(DESIGN OFEXPERIMENT,DOE)表明产品稳定状态即为膜材无间隙的状态。而在大约30分钟至60分钟后,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才会趋于稳定,申请人发现,膜材组装完成堆叠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的时间变化如图6所示,其稳定性分析如图7所示,对正常生产的成品BLU进行膜材重新堆栈后,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静置不同时间下的光学测量结果。可以观察到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在接近一个小时的时候达到稳定。这是对5片产品从正常组装完成T0开始到T5min、T10min、T15min、T20min、T50min及T12H,不同静置时间下产品的GMI值的测量值变化趋势的对比,申请人发现5片产品静置50分钟与静置12小时的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仅在测量误差范围内波动,测量误差范围约为0.2,说明产品在静置50min左右时已经达到稳定的状态。如图5及图6所示,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越大则表示产品该项光学亮暗不均表现越差,如图4及图5所示,实验表明膜材间隙越小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越大。
申请人经理论基础与实验验证的双向确认下,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多层膜材例如6层膜材组装成背光模组后,各层膜材相互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出现这一现象,而随着静置时间延长膜材逐渐贴合,最后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才趋于稳定,从而准确反映背光模组的光学性质。
但是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从膜材组装完成到背光模组进行多项光学测量例如MP6光学测量,中间的间隔时间较短,该间隔时间通常小于5分钟,对于高效生产的要求,该间隔时间需小于3分钟且越短越好,这样会导致背光模组的该项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测量结果严重失真,使得大批量光学亮暗不均指标不合规的不良品流到后段,严重降低了后段的良率。
如果以静置60分钟的方式调整自动化生产过程,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会引发后续工序如工位涂装检测(station painting inspection)及背光模组封装等的调整需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其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且在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之间还包括抽真空步骤;所述抽真空步骤包括: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预定时长的抽真空处理。
上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巧妙地在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之间插入抽真空步骤,具有易于实现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处理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之间的间隔时间,快速进行处理而无需等待较长的静置时间,相对减少工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大量消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及膜材之内的间隙,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能够在装配完成后快速进入光学检测步骤,得到准确反映其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而非传统失真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提高了成品背光模组光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对背光模组不良品进行监控与拦截,从而降低前段不良品流到后段的比例,提高产品的光学良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长为20秒至100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长为25秒至40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模材均匀抽真空,或者,抽真空处理的真空度为80Pa至150Pa。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其包括盖体、载台及抽真空治具;
所述抽真空治具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用于设置在装配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载台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载台用于承载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盖体与所述支架共同形成一空腔,所述载台容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还用于容置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空腔中,出气端连通所述空腔外且用于连接真空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台及所述支架均为多孔陶瓷板,所述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通过所述支架连通所述空腔中且位于所述载台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还包括至少三定位件,各所述定位件用于将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固定于所述载台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还包括所述真空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还包括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用于在所述盖体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后启动所述抽真空治具且运行预定时长。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其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装配装置、抽真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所述抽真空装置包括盖体、载台、抽真空治具及支架;
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装配装置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载台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载台用于承载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盖体与所述支架共同形成一空腔,所述载台容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还用于容置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抽真空治具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空腔中,出气端连通所述空腔外且用于连接真空泵;
所述光学检测装置用于对所述抽真空装置处理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光学检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还包括自动机械臂,所述自动机械臂用于将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至所述载台上;或者,所述抽真空装置集成设置于所述装配装置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之间的传输区域内。
上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巧妙地在装配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插入抽真空装置,具有易于实现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处理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装配及光学检测之间的间隔时间,快速进行处理而无需等待较长的静置时间,相对减少工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大量消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及膜材之内的间隙,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能够在装配完成后快速进行光学检测,得到准确反映其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而非传统失真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提高了成品背光模组光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对背光模组不良品进行监控与拦截,从而降低前段不良品流到后段的比例,提高产品的光学良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传统原始图像亮暗不均现象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进行二维快速傅立叶变换的结果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进行空间-频率分布(Spatial-frequency distribution)一维分析示意图。
图4为膜材的膜与基材之间三种状态下的间隙对比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三种状态下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的变化对比示意图。
图6为膜材组装完成堆叠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的时间变化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的稳定性分析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11为背光模组中的膜材位置变化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抽真空前状态的微观状态分析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抽真空后状态的微观状态分析示意图。
附图标记:第一状态100、第二状态200、第三状态300、基材400、膜500、间隙600、盖体700、载台800、抽真空治具900、支架910、直下式背光模组999;抽真空前状态101、抽真空后状态102、膜材103、空腔710、定位件720、第一透孔810、第二透孔9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设计在生产流程中新增一项抽真空工站,以期在不延长工时的前提下让背光模组膜材迅速贴合,从而提高背光模组光学测试结果的可靠性,降低后期产品不良。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其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且在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之间还包括抽真空步骤;所述抽真空步骤包括: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预定时长的抽真空处理。上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巧妙地在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之间插入抽真空步骤,具有易于实现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处理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之间的间隔时间,快速进行处理而无需等待较长的静置时间,相对减少工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大量消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及膜材之内的间隙,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能够在装配完成后快速进入光学检测步骤,得到准确反映其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而非传统失真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提高了成品背光模组光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对背光模组不良品进行监控与拦截,从而降低前段不良品流到后段的比例,提高产品的光学良率。
相对于间隔时间3分钟至5分钟就进行光学检测导致检测结果失真,或者静置30分钟至60分钟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长为20秒至100秒。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长为25秒至40秒。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定时长为20秒、25秒、30秒、40秒或50秒。以预定时长为30秒为例,相对于从膜材组装完成到背光模组进行多项光学测量的间隔时间5分钟即300秒,减少了90%的时间,完美地利用了间隔时间,且完全不影响原本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对于现有工艺步骤影响极小;而相对于静置30分钟至60分钟的工艺,以30分钟为例,则仅为其1/60即1.67%;以60分钟为例则仅为其1/120即0.83%。且这样的设计,只需要抽真空相对较短的时间,即可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的贴合,以及膜材之内的基材与膜的贴合,大大地减少各层膜材之间的间隙,以及膜材之内的基材与膜的间隙,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无需静置等待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且能够在装配完成后快速进入光学检测步骤,得到准确反映其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
考虑到直下式背光模组即背光模组中的膜材呈平面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模材均匀抽真空。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底部抽气方式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均匀抽真空。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步骤中,将直下式背光模组置于多孔陶瓷板制成的载台上,且于所述载台下方进行抽真空处理,以使载台中的大量孔道形成均衡吸力。多孔陶瓷板具有耐高温高压及开口孔隙率高的优点。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从直下式背光模组下方实现均衡的真空吸力,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均匀贴合,且由于真空作用,使得每层膜材之内的基材与膜亦均匀贴合,可谓一举两得,从而有利于快速地在装配完成后直接进入光学检测步骤,且得到准确反映直下式背光模组真实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无需静置等待过长时间。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的设计目标是保证直下式背光模组在测量光学指标时为膜材不存在间隙的正常状态,而不是改善相关光学参数,虽然间隙变小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变大,但是本申请各实施例的预期结果是产品在膜材没有间隙存在时的真实光学测量结果,以便实现对不良品的快速检测,而非在后面步骤才发现问题。
理论来上讲在抽真空装置正常工作情况下功率越大越好,因为功率越大达到所需真空度的时间越短,膜材之间及膜材之内贴合完成越快,同样时间内产能就越高;但是真空度要求越高,则系统成本越高,且能耗越高;考虑到贴合效果且兼顾贴合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抽真空处理的真空度为80Pa至150Pa。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步骤中,抽真空处理的真空度为90Pa至120Pa。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步骤中,抽真空处理的真空度为90Pa、100Pa、110Pa或120Pa。即抽真空处理只需达到中等程度的真空度即可,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采用任一实施例所述抽真空装置实现。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快速贴合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及每层膜材之内的基材与膜;另一方面有利于快速达到目标真空度即80Pa至150Pa,节约抽真空处理的时间;再一方面有利于节约抽真空处理的能耗,避免由于工艺改造过于耗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其包括盖体700、载台800及抽真空治具900;所述抽真空治具900设有支架910,亦即所述抽真空装置设有抽真空治具900及其支架910,所述抽真空装置亦即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所述支架910用于设置在装配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载台800固定于所述支架910上,且所述载台800用于承载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盖体700可拆卸地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910上,且所述盖体700与所述支架910共同形成一空腔710,所述载台800容置于所述空腔710中,所述空腔710还用于容置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抽真空治具900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空腔710中,出气端连通所述空腔710外且用于连接真空泵。本实施例中,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完成后直接输送至载台,例如采用自动机械臂将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到载台上,然后盖上盖体,再抽真空预定时长即可。如前所述,可采用静置产品,但是需要30分钟至60分钟,时间较长,影响产能,而本申请各实施例可以只需20秒至60秒,相比之下完全不影响正常的装配及光学检测之间的间隔时间即3分钟至5分钟,甚至还可以提升该间隔时间。
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中,亦即经装配装置处理后,直下式背光模组在自动化纤体(Celltape short)工站之后已经组装完成,只需要通过传送带与自动化机械手臂将产品放置到抽真空装置的载台上即可开始抽真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及图10所示,抽真空治具900进行抽真空时,抽真空至中真空度例如100Pa,对于载台800上的直下式背光模组999形成了大量均衡的压力,以使直下式背光模组999中的膜材受到朝向支架910的作用力,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的贴合,以及膜材之内的基材与膜的贴合,有利于快速进入光学检测装置及其光学检测步骤。
抽真空治具可以连接真空泵,真空泵可以为机械泵例如罗茨真空泵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还包括所述真空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抽真空过程之前,即在抽真空前状态101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103相互之间存在较大间隙,由于是膜材形成的多层结构,因此各层膜材103亦可称为各膜材层;因此需要抽真空让产品从刚组装的存在间隙状态快速达到正常状态。在抽真空过程之后,即在抽真空后状态102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103相互之间的间隙已经相对较小,如前分析所述,随着膜材贴合,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亦趋向于平稳,有利于真实准确地反映背光模组的光学性质。
膜材的作用是通过对出光光源进行一系列反射与折射,使得光线均匀射出。请一并参阅图12,在抽真空前状态101中,膜材贴合前由于膜与膜之间的空气对光线传播有一定的发散作用,使得光线穿透膜材后出光更均匀,从而导致相应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暂时性偏低;请继续参阅图13,当膜材完全贴合后,光线均匀性则更接近膜材本身对光源光线的转化作用,此时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才是背光模组正常状态下的真实值。
为了减少作业时间,所述盖体例如盖板的高度不宜过高,只需形成的空腔不阻碍、不接触直下式背光模组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体或载台的长宽分别大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5毫米至20毫米,盖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3毫米至5毫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体的高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并非对盖体或其他结构尺寸进行定性,具体长宽可根据成品尺寸变化做相应调整,目的是配合抽真空治具及其功率,减少作业时间,短时间内达到所需真空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具有主体部及密封部,主体部采用不锈钢板制备,密封部与所述支架或所述抽真空治具相接触,密封部采用绝缘导热橡胶制备,用于提高封闭环境下的气密性。
为了节省处理工艺,简化抽真空装置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载台800及所述支架910均为多孔陶瓷板,所述抽真空治具900的进气端通过所述支架910连通所述空腔710中且位于所述载台800下。为了实现对于各层膜材的均衡抽真空,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载台的孔隙大于所述支架的孔隙,且所述支架的孔密度大于所述载台的孔密度。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对载台上的直下式背光模组首先形成向下的压力环境,快速达到静置长时间的同类效果;另一方面有利于整体于所述空腔中实现均衡的真空作用力,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均匀贴合,且由于真空作用,使得每层膜材之内的基材与膜亦均匀贴合,从而有利于快速地在装配完成后直接进入光学检测步骤,且得到准确反映直下式背光模组真实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无需静置等待过长时间。
为了便于在抽真空时固定背光模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还包括至少三定位件720,各所述定位件720用于将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固定于所述载台800上。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位件为定位销。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开设有凹槽,所述盖体凸设有边缘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凹槽紧密配合,所述盖体通过所述边缘部可拆卸地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装置还于所述凹槽的底部设有压控开关,所述压控开关用于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凹槽紧密配合的状态下启动所述抽真空治具。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提供便捷可行的、结构简单的密封结构以对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快速进行抽真空处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简单可行的自动化控制,简化了抽真空治具的控制。
为了便于控制抽真空装置或进一步实现其自动运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还包括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用于在所述抽真空治具启动后控制所述抽真空治具运行预定时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时器用于在所述盖体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后启动所述抽真空治具且运行预定时长,即启动所述抽真空治具且所述抽真空治具仅运行预定时长。所述预定时长如前所述,在此从略。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时器与所述压控开关联动设置,所述压控开关用于在所述边缘部与所述凹槽紧密配合的状态下启动所述抽真空治具,所述定时器用于在所述抽真空治具启动后控制所述抽真空治具运行预定时长;即盖体密封盖设于支架上时,压控开关控制抽真空治具启动,同时通过定时器开始计时,当抽真空治具运行预定时长时则停止抽真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实现快速的、自动化的抽真空处理,,从而有利于快速地在装配完成后直接进入光学检测步骤,且得到准确反映直下式背光模组真实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无需静置等待过长时间。
为了在抽真空结束后快速取出直下式背光模组,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和/或所述盖体上设有主动式阀门,所述主动式阀门与所述抽真空治具联动设置,所述抽真空治具用于在关闭时打开所述主动式阀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治具还用于在启动时或启动前关闭所述主动式阀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式阀门还与所述定时器和/或所述压控开关联动设置,用于在所述抽真空治具工作时或者工作之前关闭所述主动式阀门,且在所述抽真空治具停止工作时开启所述主动式阀门。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完成抽真空后快速实现所述空腔中的气压恢复,从而便于打开或拆卸所述盖体,进而快速地将当前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至光学检测装置以进行光学检测步骤。
为了形成一条完整的产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其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装配装置、光学检测装置及任一实施例所述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即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所述抽真空装置包括盖体、载台、抽真空治具及支架;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装配装置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载台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载台用于承载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盖体与所述支架共同形成一空腔,所述载台容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还用于容置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所述抽真空治具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空腔中,出气端连通所述空腔外且用于连接真空泵;所述光学检测装置用于对所述抽真空装置处理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光学检测,即所述抽真空装置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抽真空处理,所述光学检测装置对抽真空处理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光学检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还包括所述真空泵。这样的设计,巧妙地将抽真空装置安排于当前工艺设备中,且执行于当前工艺流程中,却几乎不影响当前工艺设备,且利用装配及光学检测之间的间隔时间,快速进行处理,完全不影响当前工艺流程,更无需等待较长的静置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或其抽真空装置的部分结构如下表1所示。
部件 材质 作用
盖体 不锈钢 创造封闭环境
载台 多孔陶瓷 放置并固定产品
抽真空治具 多孔陶瓷 抽真空装置与产品环境的过渡区域
真空泵 罗茨真空泵 使产品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迅速排出
表1
为了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还包括自动机械臂,所述自动机械臂用于将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至所述载台上;为了避免影响当前生产工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抽真空装置集成设置于所述装配装置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之间的传输区域内。这样的设计,无需过大改动现有生产线,巧妙地在装配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插入抽真空装置,具有易于实现的优点,一方面有利于快速处理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装配及光学检测之间的间隔时间,快速进行处理而无需等待较长的静置时间,相对减少工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大量消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各层膜材之间及膜材之内的间隙,使得直下式背光模组能够在装配完成后快速进行光学检测,得到准确反映其光学性质的光学检测结果而非传统失真的光学亮暗不均指标值,提高了成品背光模组光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再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对背光模组不良品进行监控与拦截,从而降低前段不良品流到后段的比例,提高产品的光学良率。
进一步地,除正常抽真空步骤外,还需注意取放产品使不能接触产品表面膜材,只能接触产品外框,即仅接触背光模组的外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生产设备或抽真空装置,采用外框吸附方式,将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到抽真空装置,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预定时长的抽真空处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或抽真空装置设有吸附结构,所述吸附结构用于吸附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外框,将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到所述载台上且脱离吸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结构包括气泵、连杆及控制器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结构还用于吸附所述载台上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外框,将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到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且脱离吸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结构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吸附结构用于吸附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外框,将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到所述载台上且脱离吸附;另一个吸附结构用于吸附所述载台上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外框,将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到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且脱离吸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快速、准确且无损地将直下式背光模组从装配装置转移到抽真空装置,及将直下式背光模组从抽真空装置转移到光学检测装置。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在装配装置完成膜材组装与胶带贴敷后,增加一个抽真空装置作为抽真空工站,背光模组在组装完成后放置到载台上,关上盖体,开启抽真空治具,由于空腔靠近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的位置,与远离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的位置,即靠近盖体的位置,两个位置之间存在内部压强差,使得膜材间空气逐渐消失的同时会有一个从上往下的作用力作用在膜材表面,从而使膜材迅速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能够有效地替代产品静置30分钟至60分钟的流程,减少工时,提高生产效率;且增强了光学亮暗不均指标的准确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成品背光模组光学测试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有效地对背光模组不良品进行监控与拦截,从而降低前段不良品流到后段的比例,提高后段的光学良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其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其特征在于,在直下式背光模组装配步骤及光学检测步骤之间还包括抽真空步骤;
所述抽真空步骤包括:对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预定时长的抽真空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时长为20秒至100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时长为25秒至40秒。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模材均匀抽真空,或者,抽真空处理的真空度为80Pa至150Pa。
5.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盖体、载台及抽真空治具;
所述抽真空治具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用于设置在装配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载台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载台用于承载当前装配完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盖体与所述支架共同形成一空腔,所述载台容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还用于容置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空腔中,出气端连通所述空腔外且用于连接真空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台及所述支架均为多孔陶瓷板,所述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通过所述支架连通所述空腔中且位于所述载台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三定位件,各所述定位件用于将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固定于所述载台上;或者,还包括所述真空泵。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抽真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时器,所述定时器用于在所述抽真空治具启动后控制所述抽真空治具运行预定时长。
9.一种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装配装置、抽真空装置及光学检测装置;
所述抽真空装置包括盖体、载台、抽真空治具及支架;
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装配装置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载台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载台用于承载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设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盖体与所述支架共同形成一空腔,所述载台容置于所述空腔中,所述空腔还用于容置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
所述抽真空治具固定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抽真空治具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空腔中,出气端连通所述空腔外且用于连接真空泵;
所述光学检测装置用于对所述抽真空装置处理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进行光学检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自动机械臂,所述自动机械臂用于将所述装配装置的当前装配完成的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转移至所述载台上;或者,所述抽真空装置集成设置于所述装配装置及所述光学检测装置之间的传输区域内。
CN202011426957.4A 2020-12-09 2020-12-09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Active CN1125059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6957.4A CN112505954B (zh) 2020-12-09 2020-12-09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26957.4A CN112505954B (zh) 2020-12-09 2020-12-09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5954A true CN112505954A (zh) 2021-03-16
CN112505954B CN112505954B (zh) 2023-07-18

Family

ID=74971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26957.4A Active CN112505954B (zh) 2020-12-09 2020-12-09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0595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1780A (zh) * 2021-07-29 2021-11-23 星源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模组贴片加工用定型辅助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53817A1 (zh) * 2013-03-28 2014-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793368A (zh) * 2015-04-24 2015-07-22 深圳市兆纪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产品真空测试系统
US20170017102A1 (en) * 2015-07-17 2017-01-19 Innolux Corporation Substrate uni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CN106680296A (zh) * 2017-02-27 2017-05-17 苏州杰锐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背光模组aoi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6895961A (zh) * 2016-07-29 2017-06-27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的检测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CN106895962A (zh) * 2016-08-25 2017-06-27 芜湖德仓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US20170261776A1 (en) * 2016-03-11 2017-09-1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mura level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6930865U (zh) * 2017-04-14 2018-01-26 昆山奎克霖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屏背光模组光学检测治具
CN107861291A (zh) * 2017-10-24 2018-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CN108072503A (zh) * 2016-11-08 2018-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08645675A (zh) * 2018-05-11 2018-10-12 天津大学 一种压样法制作不同固结度土样的方法
US20180321522A1 (en) * 2016-07-22 2018-11-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uction apparatus and detecting system
CN110322788A (zh) * 2019-07-09 2019-10-1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清洁方法
WO2020233121A1 (zh) * 2019-05-17 2020-11-2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53817A1 (zh) * 2013-03-28 2014-10-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彩膜基板、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4793368A (zh) * 2015-04-24 2015-07-22 深圳市兆纪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产品真空测试系统
US20170017102A1 (en) * 2015-07-17 2017-01-19 Innolux Corporation Substrate uni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US20170261776A1 (en) * 2016-03-11 2017-09-14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mura level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180321522A1 (en) * 2016-07-22 2018-11-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Suction apparatus and detecting system
CN106895961A (zh) * 2016-07-29 2017-06-27 深圳市德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的检测设备及其检测方法
CN106895962A (zh) * 2016-08-25 2017-06-27 芜湖德仓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08072503A (zh) * 2016-11-08 2018-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US20190043396A1 (en) * 2016-11-08 2019-02-0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acklight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backlight dete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6680296A (zh) * 2017-02-27 2017-05-17 苏州杰锐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工位背光模组aoi测试装置及方法
CN206930865U (zh) * 2017-04-14 2018-01-26 昆山奎克霖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屏背光模组光学检测治具
CN107861291A (zh) * 2017-10-24 2018-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屏及终端
CN108645675A (zh) * 2018-05-11 2018-10-12 天津大学 一种压样法制作不同固结度土样的方法
WO2020233121A1 (zh) * 2019-05-17 2020-11-2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22788A (zh) * 2019-07-09 2019-10-1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清洁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81780A (zh) * 2021-07-29 2021-11-23 星源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模组贴片加工用定型辅助装置
CN113681780B (zh) * 2021-07-29 2023-09-15 星源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模组贴片加工用定型辅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5954B (zh)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65835B (zh) 一种基于双积分球的芯片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
JP5421629B2 (ja) ウェーハをキャリアに付加しかつ/またはキャリアから分離させる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CN112505954B (zh) 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方法、抽真空装置及生产设备
KR102072061B1 (ko) 기판벤딩장치, 기판벤딩검사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기판벤딩검사방법
CN106932935B (zh) 背光源检查装置
WO2018103181A1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模组、电视机
US9343603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module and laminator
TW201345725A (zh) 層壓方法以及層壓裝置
CN106025789A (zh) 半导体激光芯片腔面镀膜夹具
JP7175187B2 (ja) めっき方法
KR10126484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제조장치의 지그 이송장치
KR101546099B1 (ko) 라미네이팅 유니트 및 이를 포함한 라미네이팅 장치
CN205811273U (zh) 半导体激光芯片腔面镀膜夹具
TW201120435A (en) Array test apparatus
CN219245340U (zh) 一种半导体激光器芯片的拍摄固定夹具
KR20070000847A (ko) 이동식 냉매충진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기판제조장비의냉각방법
CN220122871U (zh) 太阳电池测试装置与透光抵压件
US20210175849A1 (en) Method of checking pressure in housing unit for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apparatus
KR20170099198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검사장치
US20240071798A1 (en) Carrier positioning device
KR102083573B1 (ko) 셀 갭 모니터링 합착장치
TWI524155B (zh) Exposure machine exposure platform
CN210837687U (zh) 一种用于晶圆测试用加热装置
FR3052994B1 (fr) Systeme de collage sous vide d'objets sur un support plan ou incurve
CN220041829U (zh) 一种玻璃晶圆适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