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01727A -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01727A
CN112501727A CN202010710137.1A CN202010710137A CN112501727A CN 112501727 A CN112501727 A CN 112501727A CN 202010710137 A CN202010710137 A CN 202010710137A CN 112501727 A CN112501727 A CN 112501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air spinning
spinning
air
spin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1013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01727B (zh
Inventor
庄田裕一
五由出慧
冈正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501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1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01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1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1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 D01H1/115Spinning by false-twist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04Guides for slivers, rovings, or yarns; Smoothing 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空气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件(101)和锭子(102)。纤维引导件(101)具有使纤维束通过的直线状的第1通路(111)。锭子(102)具有引导从第1通路(111)通过后的纤维束的第2通路(122)。第1通路(111)的内表面具有在第1通路(111)的上游端(111a)与下游端(111b)之间沿着第1通路(111)延伸的第1方向配置的平坦的平面部(151)。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与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的中心(122b)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S1)是0.8mm以上3.4mm以下。

Description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纺纱装置及具备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空气纺纱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形成在纺纱室内的回旋气流的作用对纤维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的空气纺纱装置。日本特开2003-268636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由短纤维束制造纺纱纱线的装置作为这种空气纺纱装置。另外,日本特表2004-509243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由纤维条制造纺纱纱线的装置作为这种空气纺纱装置。
专利文献1的装置具备具有纤维引导面的纤维引导部件、和具有纱线引导通路的锭子(spindle)。纤维引导面包括转向部位。转向部位在短纤维束由纤维引导面引导时使短纤维束的纤维方向转向。另外,纤维引导面在纤维送出边缘结束。在该纤维送出边缘的下游侧配置有锭子。锭子的纱线引导通路具有与纤维送出边缘相对的入口开口。在纤维引导部件与入口开口之间设有用于绕入口开口形成回旋流的流体装置。在该结构中,在流体装置绕入口开口或锭子产生了回旋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所产生的回旋流使短纤维束的自由纤维端部位于入口开口的周围。自由纤维端部以入口开口为中心进而以短纤维束为中心相对旋转运动。由此,该装置由短纤维束形成纺纱纱线。
专利文献2的装置具备具有纤维引导面的纤维输送部件、和具有纱线引导通路的锭子。在纤维引导面的输送方向终端侧配置有纤维送出边缘。在非常接近纤维送出边缘的位置配置有纱线引导通路的进入口。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包含纤维送出边缘且相对于纱线引导通路的中心线平行的假想平面与上述中心线之间的设定距离优选为进入口直径的10~30%的程度范围内的值。在该结构中,该装置将纤维向纤维引导面引导,并将其从纤维引导面向纱线引导通路的进入口内引导。而且,该装置使涡旋气流绕着纱线引导通路的进入口产生,并通过上述涡旋气流使前端部已位于纱线引导通路内的纤维的自由后端部以螺旋状回旋来生产纱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8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4-509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纺纱纱线的原料的纤维束由大量纤维构成。当为了进行空气纺纱而将纤维束导入纺纱室时,若着眼于各个纤维的话,则纤维的位于行进方向下游侧的下游端部被捻入至(通过后述反转部分的旋转而)被加捻的芯部分而成为固定端。另一方面,纤维的位于行进方向上游侧的上游端部成为自由端,上游端部在进入纺纱室时以打开的方式与芯部分分离,并使端部的朝向反转。该反转部分受到回旋气流的作用,从而各纤维缠绕于芯部分。由此进行空气纺纱。
对于空气纺纱装置期望纺纱速度的高速化。随着纺纱速度增加,纤维束在纺纱室内受到回旋气流的作用的时间变短。因此,为了充分进行纤维的加捻并同时实现高速纺纱,需要在纺纱室内使纤维的自由端部分可靠地反转(换言之,增加反转的纤维的量)。另一方面,在反转的纤维的量增加的情况下,捻度容易从反转后的纤维向位于该纤维的行进方向上游侧的纤维传播。被传播了捻度的纤维即使受到回旋气流的作用也难以充分反转。因此,难以进行高速且稳定的纺纱。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使纺纱速度高速化的情况下,当利用回旋流使自由纤维端部相对旋转运动时,由于捻度向位于纤维引导面侧的短纤维束传播,所以自由纤维端部的相对旋转运动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高。
在专利文献2中,在使纺纱速度高速化的情况下,当通过涡旋气流使纤维的自由后端部旋转时,由于捻度向位于纤维引导面侧的纤维传播,所以纤维的自由后端部的回旋变得不稳定的可能性高。专利文献2虽然公开了通过沿着纤维送出边缘的纤维的转向引导来阻止捻度传播,但以高速进行纺纱的情况下的效果不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空气纺纱装置中,在利用回旋气流对纤维进行了加捻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捻度向与该纤维相比位于行进方向上游侧的纤维传播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1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空气纺纱装置。即,该空气纺纱装置利用回旋气流对从纺纱室通过的纤维加捻而生成纱线。上述空气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部和中空引导轴体。上述纤维引导部具有使纤维束通过的第1通路。上述中空引导轴体具有引导从上述第1通路通过后的纤维束的第2通路,并以隔着上述纺纱室与上述纤维引导部相对的方式设置。上述第1通路以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设置。上述第2通路以将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作为中心并沿着该轴心延伸的方式设置。上述第1通路在上述纺纱室开口的下游端与上述第2通路在上述纺纱室开口的上游端,在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上述第1通路的内表面在接近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的一侧具有平坦的平面部。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任意平面切断上述平面部而得到的直线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的角度,在上述第1通路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是恒定的,其中上述第1方向是上述第1通路延伸的方向。上述平面部在相对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偏离配置。上述平面部的下游端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间隔是0.8mm以上3.4mm以下。
由此,被供给至第1通路的纤维束在到达纺纱室之前,通过与平坦的平面部接触而被限制。由于平面部相对于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偏离配置,所以纤维束在第1通路与第2通路之间适当弯曲,与此相伴,纤维束被良好地按压于平面部。因此,在纺纱室内利用回旋气流对纤维束进行了加捻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该捻度向行进方向上游侧传播的情况。这样,不会成为在与纺纱室相比靠上游侧的位置对纤维加捻的状态,因此能够在纺纱室内良好地进行纤维的分离及反转。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进行纺纱。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平面部的下游端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在上述第2方向上的间隔是0.9mm以上1.5mm以下。
由此,由于纤维束在第1通路与第2通路之间适度弯曲,所以能够特别有效地减少前述的捻度传播。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平面部配置在当以上述第1方向观察时上述平面部与上述第2通路在上述纺纱室形成的开口看起来并不重叠的位置。
由此,由于能够使纤维束在第1通路与第2通路之间可靠地弯曲,所以能够良好地减少捻度向上游侧的传播。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在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上述纤维引导部的情况下的上述第1通路的截面形状中,当在相对于与上述平面部相当的直线部正交的方向上将该直线部与隔着上述第1通路位于该直线部的相反侧的轮廓之间的距离称为间隙长度时,间隙长度在该直线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是恒定的,或者,上述直线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的间隙长度大于长度方向端部处的间隙长度。
由此,在第1通路中能够一边利用平面部限制纤维束一边使其顺利通过。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第1通路的截面形状是四边形或D字形。
由此,能够实现第1通路的简单构成。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平面部的上述第1方向的长度是3mm以上12mm以下。
由此,能够可靠地使平面部发挥对纤维束的限制作用。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平面部以相对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平行或相对于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以10°以内的角度倾斜的方式配置。
由此,在第1通路中能够将纤维束良好地引导至纺纱室。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上述平面部的下游端与上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相比位于该第1通路的上游侧。上述第1通路的内表面具有上述平面部和下游侧部分,该下游侧部分相对于上述平面部倾斜或弯曲且从上述平面部的下游端朝向上述第2通路的上游端延伸至上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上述平面部的第1方向的长度是上述第1通路的第1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
由此,在第1通路中能够将纤维束良好地引导至纺纱室。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用相对于上述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上述纤维引导部的情况下的上述第1通路的通路面积是4mm2以上7mm2以下。
由此,能够使纤维束良好地通过第1通路。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与上述第2通路的上游端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间隔是0.3mm以上7mm以下。
由此,能够将纤维束良好地引导至第2通路。另外,在将纤维束向第2通路引导时,能够在纺纱室内利用回旋气流使纤维充分反转并回旋。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上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与上述第2通路的上游端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间隔能够设为1.1mm以上2.5mm以下。
由此,即使纺纱速度高速化,也能在纺纱室内使纤维充分反转并回旋。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上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与上述第2通路的上游端在上述第1方向上的间隔能够设为4.2mm以上7mm以下。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纤维良好地反转来进行纺纱。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空气纺纱装置具备壳体(casing),该壳体具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纺纱喷嘴,并以与上述纤维引导部及上述中空引导轴体形成上述纺纱室的方式配置。上述壳体具有面对上述纺纱室的内表面。当以沿着上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上述壳体的内表面是圆形。上述内表面的部分处的上述壳体的内径是3mm以上9mm以下。
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纺纱。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设为以下结构。即,在上述中空引导轴体形成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通过孔。上述通过孔在上述第2通路开口。
由此,能够将空气从通过孔供给至第2通路来使纤维束在第2通路中行进。
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中,优选地,上述通过孔在上述第2通路的周围设有多个。
由此,能够使气流保持平衡地作用于位于第2通路的纤维束。
根据本发明的第2观点,提供以下结构的空气纺纱机。即,该空气纺纱机具备上述空气纺纱装置。该空气纺纱机具备第1捕捉装置、卷绕装置、第2捕捉装置、和接纱装置。上述第1捕捉装置捕捉在进行出纱纺纱时由上述空气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上述卷绕装置卷绕由上述空气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上述第2捕捉装置捕捉被卷绕的纱线。上述接纱装置对由上述第1捕捉装置及上述第2捕捉装置捕捉到的纱线进行接纱。
由此,在进行出纱纺纱的空气纺纱机中,在利用回旋气流对纤维进行了加捻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捻度向与该纤维相比位于行进方向上游侧的纤维传播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的空气纺纱机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纺纱单元及接纱台车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纺纱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形成于纺纱装置的第1通路与第2通路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6A及图6B是表示第1通路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1通路的截面形状的其它例的图。
图8是表示空气纺纱装置的结构的其它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表示空气纺纱装置的结构的其它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及图2对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的空气纺纱机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空气纺纱机1具备鼓风机箱3、原动机箱5、多个纺纱单元7、和接纱台车9。多个纺纱单元7在规定方向上并列配置。
在鼓风机箱3内配置有作为负压源发挥功能的鼓风机11等。
在原动机箱5内配置有驱动源(省略图示)、中央控制装置13、显示部15、和操作部17。设于原动机箱5内的驱动源包括由多个纺纱单元7共通利用的马达。
中央控制装置13集中地管理及控制空气纺纱机1的各部。如图2所示,中央控制装置13经由省略图示的信号线与各纺纱单元7所具备的单元控制部1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纺纱单元7均具备单元控制部19,但也可以是规定数量(例如两个或四个)的纺纱单元7共用一个单元控制部19。
显示部15能够显示针对纺纱单元7的设定内容及/或与各纺纱单元7的状态相关的信息等。在显示部15由触摸面板显示器构成的情况下,显示部15与操作部17可以一体地构成。
各纺纱单元7主要具备从上游朝向下游依次配置的牵伸装置21、空气纺纱装置23、纱线蓄留装置25、和卷绕装置27。此处的“上游”及“下游”是指卷绕纺纱纱线(纱线)30时的纱条32、纤维束34及纺纱纱线30的行进方向上的上游及下游。
牵伸装置21设于空气纺纱机1所具备的框架36的上端附近。如图2所示,牵伸装置21具备四个牵伸罗拉对。四个牵伸罗拉对是从上游朝向下游依次配置的后罗拉对41、第三罗拉对43、中罗拉对45及前罗拉对47。在中罗拉对45中,相对于各罗拉设有龙带49。
牵伸装置21将从省略图示的条筒供给的纱条32通过夹在各牵伸罗拉对的罗拉彼此之间输送而拉长(牵伸)至成为规定的纤维量(或粗细),从而生成纤维束34。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34被供给至空气纺纱装置23。
空气纺纱装置23通过使回旋气流作用于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34来对其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30。空气纺纱装置23的详细结构见后述。
向纱线蓄留装置25供给由空气纺纱装置23生成的纺纱纱线30。如图2所示,纱线蓄留装置25具备纱线蓄留罗拉53和马达55。
纱线蓄留罗拉53由马达55旋转驱动。纱线蓄留罗拉53在其外周面上缠绕并暂时蓄留纺纱纱线30。纱线蓄留罗拉53在外周面上缠绕有纺纱纱线30的状态下以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从空气纺纱装置23将纺纱纱线30以规定速度引出并向下游侧输送。
这样,纱线蓄留装置25能够在纱线蓄留罗拉53的外周面上暂时蓄留纺纱纱线30,因此作为纺纱纱线30的一种缓冲器发挥功能。由此,能够消除空气纺纱装置23中的纺纱速度与卷绕速度(向后述的卷装73卷绕的纺纱纱线30的行进速度)因某些理由不一致所造成的不良情况(例如纺纱纱线30的松弛等)。
在空气纺纱装置23与纱线蓄留装置25之间设有纱线监视装置59。由空气纺纱装置23生成的纺纱纱线30在由纱线蓄留装置25蓄留之前从纱线监视装置59通过。
纱线监视装置59通过光传感器监视行进的纺纱纱线30的品质,并检测纺纱纱线30中包含的纱线缺陷。作为纱线缺陷,例如可以考虑纺纱纱线30的粗细异常及纺纱纱线30中包含的异物等。纱线监视装置59在检测出纺纱纱线30的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向单元控制部19发送纱线缺陷检测信号。纱线监视装置59也可以使用例如静电电容式传感器代替光传感器来监视纺纱纱线30的品质。代替这些例子或在这些例子的基础上,纱线监视装置59也可以构成为作为纺纱纱线30的品质而测定纺纱纱线30的张力。
单元控制部19在从纱线监视装置59接收到纱线缺陷检测信号时,通过使空气纺纱装置23的驱动及/或牵伸装置21的驱动停止来切断纺纱纱线30。即,空气纺纱装置23作为在纱线监视装置59检测到纱线缺陷时切断纺纱纱线30的切断部发挥功能。此外,纺纱单元7也可以具备用于切断纺纱纱线30的切断器。
卷绕装置27具备摇架臂61、卷绕筒63和横动引导件65。摇架臂61以能够绕支承轴67摆动的方式被支承,能够将用于卷绕纺纱纱线30的纱管71(即卷装7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卷绕筒63通过在与纱管71或卷装73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而使卷装73向卷绕方向旋转驱动。卷绕装置27一边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机构使横动引导件65往复移动,一边通过省略图示的电动马达驱动卷绕筒63。由此,卷绕装置27在使纺纱纱线30横动的同时将纺纱纱线30卷绕到卷装73上。
如图1所示,在空气纺纱机1的框架36上沿着多个纺纱单元7的排列方向配置有轨道81。接纱台车9构成为能够在轨道81上行进。由此,接纱台车9能够相对于多个纺纱单元7移动。接纱台车9行进到发生了断纱或纱线切断的纺纱单元7,并进行针对该纺纱单元7的接纱作业。
如图1所示,接纱台车9具备行进车轮83、接纱装置85、吸管(第1捕捉装置)87、和吸嘴(第2捕捉装置)89。接纱台车9还具备图2所示的台车控制部91。
吸管87能够捕捉在进行出纱纺纱时由空气纺纱装置23生成的纺纱纱线30。具体而言,吸管87通过在其前端产生吸引气流而能够吸入并捕捉从空气纺纱装置23送出的纺纱纱线30。
吸嘴89能够捕捉被卷绕到卷绕装置27的卷装73上的纺纱纱线30。具体而言,吸嘴89通过在其前端产生吸引气流而能够从支承于卷绕装置27的卷装73吸入并捕捉纺纱纱线30。
吸管87和吸嘴89例如通过在捕捉到纺纱纱线30的状态下转动而将该纺纱纱线30引导至能够将其导入接纱装置85的位置。
接纱装置85将来自空气纺纱装置23的纺纱纱线30与来自卷装73的纺纱纱线30进行接纱。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纱装置85是通过回旋气流使纱线端彼此捻合的捻接装置。接纱装置85并不限定于上述捻接装置,例如也能采用机械式的打结器等。
台车控制部91(参照图2)构成为具有未图示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等的公知的计算机。台车控制部91通过控制接纱台车9所具备的各部的动作来控制接纱台车9进行的接纱作业。
接着,参照图3对空气纺纱装置2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空气纺纱装置23具备纤维引导件(纤维引导部)101、锭子(中空引导轴体)102、和喷嘴块(壳体)103。
纤维引导件101具有能够供纤维束34通过的第1通路111。第1通路111与用于进行空气纺纱的纺纱室113连接。向纤维引导件101供给由牵伸装置21生成的纤维束34。纤维束34在纤维引导件101中被从第1通路111的上游端111a导入第1通路111,并经过下游端111b被引导至纺纱室113。
纤维引导件101具备形成为块状的主体部115。主体部115以其上游侧端面115a朝向牵伸装置21侧、下游侧端面115b朝向锭子102侧的方式配置。第1通路111由以贯穿主体部115的方式形成的孔117构成。孔117以从主体部115的上游侧端面115a呈直线状延伸至下游侧端面115b的方式配置。以下,有时将第1通路111的延伸方向称为第1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相对于后述的锭子102的轴心108平行。
纤维引导件101构成纺纱室113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主体部115的下游侧端面115b以面对后述的喷嘴块103的内部空间的方式配置,由此形成纺纱室113。
锭子102相对于纤维引导件101配置在下游侧。锭子102沿着纤维束34的行进方向形成为细长的圆棒状。锭子102以其上游侧端面102a隔着纺纱室113与纤维引导件101相对的方式配置。
锭子102具有引导从第1通路111通过后的纤维束34的第2通路122。第2通路122与纺纱室113连接。第2通路122由形成于锭子102的圆形的孔126构成。第2通路122在锭子102的内部沿着该锭子102的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在锭子102的上游侧端面102a开口。第2通路122的中心与锭子102的轴心108一致。
在锭子102的上游侧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圆锥状的锥部124。锥部124以随着从下游侧趋向上游侧而外径变小的方式设置。
锭子102构成纺纱室113的一部分。具体而言,锥部124的外周面配置在喷嘴块103的内部空间,由此形成纺纱室113。锭子102的上游侧端面102a相对于纤维引导件101的主体部115隔开适当间隔地配置。
纺纱室113由通过纤维引导件101的主体部115的下游侧端面115b、锭子102的锥部124的外周面、和后述的喷嘴块103的内表面103a包围而成的空间构成。
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相对于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在纤维束34的行进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地配置。前述纺纱室113包括该间隔的部分而构成。
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及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在纺纱室113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的开口面与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的开口面大致平行。在主体部115中,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开口的面(下游侧端面115b)是面对纺纱室113的平坦面,且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垂直。
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的开口面积与第1通路111的通路面积大致相同或相同。通路面积是指用相对于通路的长度方向垂直的面将通路切断得到的截面的面积。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的开口面积与第2通路122中的与锥部124相当的部分的通路面积大致相同或相同。
纤维束34在从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出来之后,经由纺纱室113进入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纤维束34从第2通路122通过而被送出到空气纺纱装置23的外部。
喷嘴块103配置在纤维引导件101的下游侧。喷嘴块103以覆盖锭子102的方式配置。在喷嘴块103与锭子102之间,在锭子102的径向上形成有间隙。
在喷嘴块103形成有圆形孔。该圆形孔的轴心与锭子102的轴心108一致。喷嘴块103的内表面103a以当在锭子102的轴心108方向上观察时呈圆形的方式形成。
喷嘴块103具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纺纱喷嘴131。空气纺纱装置23能够从纺纱喷嘴131向纺纱室113内喷出空气(压缩空气)。纺纱喷嘴131形成为沿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倾斜的方向延伸的贯穿孔。纺纱喷嘴13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省略图示的压缩空气供给部连接,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在纺纱室113开口。当从纺纱喷嘴131向纺纱室113喷射压缩空气时,在纺纱室113内产生回旋气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纺纱喷嘴131在喷嘴块103中形成有多个。多个纺纱喷嘴13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配置。但是,纺纱喷嘴131的数量并无限定,只要配置有一个以上即可。
锭子102具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辅助喷嘴(通过孔)135。空气纺纱装置23能够从辅助喷嘴135向第2通路122喷出空气(压缩空气)。辅助喷嘴135形成为沿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贯穿孔。辅助喷嘴135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与省略图示的压缩空气供给部连接,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在第2通路122开口。
辅助喷嘴135在第2通路122的周围设有多个。多个辅助喷嘴13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并排配置。
当从辅助喷嘴135向第2通路122喷射压缩空气时,在第2通路122内产生回旋气流。当以沿着锭子102的轴心108的方向观察时,该回旋气流的方向与通过从纺纱喷嘴131喷射压缩空气而产生的回旋气流的方向相反。
空气纺纱装置23能够进行两种纺纱,一种是通常纺纱,另一种是出纱纺纱。通常纺纱是在空气纺纱装置23的下游侧卷绕纺纱纱线30的同时而进行的纺纱。出纱纺纱是在通常纺纱之前的阶段进行的暂时纺纱,在纺纱纱线30未在空气纺纱装置23的下游侧出来的状态下开始。出纱纺纱中,空气纺纱装置23仅通过使回旋气流发挥作用而进行纺纱,因此有时被称为自纺(self spinning)。
在空气纺纱装置23进行出纱纺纱的情况下,与纺纱喷嘴131相比先从辅助喷嘴135喷射压缩空气。由于第2通路122以随着趋向下游侧而通路面积增加的方式形成,所以通过来自辅助喷嘴135的压缩空气的喷射而在第2通路122中形成向下游侧流动的回旋气流。当在该状态下将纤维束34从牵伸装置21向空气纺纱装置23供给时,该纤维束34从第1通路111通过纺纱室113而被引导至第2通路122。另外,通过利用来自辅助喷嘴135的压缩空气的喷射而形成的回旋气流的作用,对从第2通路122通过的部分的纤维束34稍微进行加捻。
接着,从纺纱喷嘴131喷射压缩空气,在纺纱室113内形成回旋气流。该回旋气流作用于从纺纱室113通过的部分的纤维束34。
以下,着眼于从纺纱室113通过的部分的纤维束34来说明纤维的动作。构成该部分中的纤维束34的纤维的行进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在第2通路122的内部被捻入至纤维束34的芯部而被固定。另一方面,行进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未被捻入,因此该自由端通过纺纱室113的回旋气流而以从芯部以打开的方式分离,并以沿着锥部124的外周面的方式在使方向反转后的状态下回旋。由此,纤维缠绕到芯部上,对纤维束34加捻。像这样生成的纺纱纱线30通过利用从辅助喷嘴135喷射的压缩空气形成的回旋气流而向下游行进,并被从空气纺纱装置23送出。
在通常纺纱中,不进行来自辅助喷嘴135的空气喷射。在通常纺纱中,通过在空气纺纱装置23的下游侧卷绕纺纱纱线30,能够实现空气纺纱装置23中的纺纱纱线30的行进。通常纺纱的原理也与出纱纺纱基本相同,通过使由纺纱喷嘴131形成的回旋气流发挥作用来进行纤维束34的加捻。
接着,参照图4及图5等对空气纺纱装置23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4及图5所示,在纤维引导件101中,在第1通路111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平面部151。在图5中,将平面部151用阴影线强调示出。平面部151配置在第1通路111的内表面中的、接近锭子102的轴心108的一侧。
平面部151从第1通路111的上游端111a到下游端111b沿着第1方向配置。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构成第1通路111在纺纱室113形成的开口的轮廓的一部分。
平面部151具有没有扭转的平坦形状。换言之,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任意平面切断平面部151而得到的直线部相对于第1方向的角度,从平面部151的上游端到下游端151a是恒定的。
该平面部151在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偏离配置。以下,有时将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第2方向。
关于上述偏离的大小,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与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的中心122b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S1、即、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与锭子102的轴心108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S1是0.8mm以上3.4m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未在纺纱室113内配置公知的针状部件。
使用空气纺纱装置23进行了实验的结果是,当前述间隔S1是0.8mm以上3.4mm以下时,例如在以超过400m/min甚至450m/min那样的高速的纺纱速度进行纺纱的情况下,即使空气纺纱装置23不具备公知的针状部件,也能连续地生成纺纱纱线30。另一方面,在间隔S1小于0.8mm的情况下,空气纺纱装置23未能稳定地连续生成纺纱纱线30。在间隔S1大于3.4mm的情况下,未能进行纺纱。
因此,若前述间隔S1是0.8mm以上3.4mm以下,则空气纺纱装置23能够进行出纱纺纱。另一方面,在间隔S1小于0.8mm的情况下或大于3.4mm的情况下,空气纺纱装置23无法进行出纱纺纱。
间隔S1是平面部151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偏离配置的距离的大小(长度)。当该间隔S1过小时,由于纤维束34的行进路径的弯曲变缓,所以在纺纱室113的上游侧将纤维束34按压在平面部151上的力变弱。其结果是,纤维束34的限制变得不充分,纺纱室113内的纤维束34的捻度会传播到位于第1通路111的纤维束34。因来自下游侧的捻度的传播而被微弱加捻后的纤维束34的纤维即使在穿过第1通路111之后在纺纱室113内受到回旋气流的作用,也不会充分进行分离及反转。因此,难以对这样的纤维束34进行良好的加捻。另一方面,当间隔S1过大时,纺纱室113内的纤维束34的路径的倾斜变得过大,也有时难以使回旋气流良好地作用于纤维束34。因此,适合将间隔S1在上述范围内确定。
上述间隔S1只要是0.8mm以上3.4mm以下就能任意确定。但是,若考虑稳定地进行高速纺纱的话,则间隔S1优选为0.9mm以上1.5mm以下,更优选为1mm。
平面部151配置在当以第1方向观察时平面部151与第2通路122在纺纱室113形成的开口看起来并不重叠的位置。如图4所示,平面部151与第2通路122的缘部相比配置在外侧(远离锭子102的轴心108的一侧)。但是,平面部151也可以配置在当以第1方向观察时平面部151与第2通路122看起来重叠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纤维引导件101的情况下的第1通路111的截面形状如图6A所示,是将与平面部151相当的直线部作为一条边的四边形。具体而言,截面形状的四边形是细长的矩形,四个角部均被倒圆成圆弧状。上述直线部相当于矩形的长边中的一条。在考虑将二等分直线部的点与锭子102的轴心108连接的线段时,该线段与直线部垂直。
截面形状关于上述线段而线对称。因此,在截面形状中,当在相对于与平面部151相当的直线部正交的方向上将该直线部与隔着第1通路111位于该直线部的相反侧的轮廓之间的距离称为间隙长度G时,间隙长度G在该直线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是恒定的(G1=G2=G3)。
作为变形例,如图6B所示,也可以将截面形状设为由利用平面部151形成的直线部、和与该直线部连续的圆弧状部形成的D字形。在该截面形状中,直线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的间隙长度G大于长度方向两端部处的间隙长度G(G1>G2,G1>G3)。
如图7A所示,第1通路1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非圆角的四边形。如图7B所示,第1通路11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平面部151的第1方向的长度L1是3mm以上12mm以下。
喷嘴块103的内径(严格来说是喷嘴块103中的围绕锥部124的部分的内径)D1是3mm以上9mm以下。
在图3~图5所示的结构中,平面部151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平行配置。但是,作为变形例,如图8所示,平面部151也可以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以10°以下的角度θ1倾斜配置。在图8中示出了向一侧倾斜的例子,但平面部151也可以以10度以下的角度θ1向图8的例子的相反侧倾斜配置。
作为变形例,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在纤维束34的行进方向上与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相比配置在上游侧。
为了可靠地进行纤维束34的限制,平面部151的第1方向的长度L1优选为第1通路111的第1方向的长度L2的一半以上。
在图9的结构中,在第1通路111的内表面,在下游端111b的附近形成有下游侧部分161。下游侧部分161相对于平面部151倾斜,并从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呈直线状延伸至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的一部分(构成第1通路111的下游侧开口的轮廓的一部分的位置)。平面部151与下游侧部分161如图9的连接部165所示呈折线状连接,但也可以平滑地弯曲(例如呈圆弧状)而连接。下游侧部分161也可以形成为平滑的曲面状而非平坦面。
平面部151的上游端也可以以在纤维束34的行进方向上与第1通路111的上游端111a相比位于下游侧的方式配置。在该情况下,如图9的点划线所示,在第1通路111的内表面,在上游端111a的附近形成上游侧部分162。该上游侧部分162相对于平面部151倾斜,并从第1通路111的上游端111a呈直线状延伸至平面部151的上游端。上游侧部分162的上游端构成第1通路111的上游端111a的开口的轮廓的一部分。另外,上游侧部分162的上游端相较于上游侧部分162与平面部151的连接部分,以远离从第1通路111通过过程中的纤维束34的方式配置。平面部151与上游侧部分162既可以呈折线状连接,也可以平滑地弯曲而连接。上游侧部分162也可以形成为平滑的曲面状而非平坦面。
关于供纤维束34通过的通路的宽度,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纤维引导件101的情况下的第1通路111的截面面积(通路面积)是4mm2以上7mm2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与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在锭子的轴心108方向上的间隔S2是0.3mm以上7mm以下。该间隔S2例如也能设为1.1mm以上2.5mm以下,还能设为4.2mm以上7mm以下。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利用回旋气流对从纺纱室113通过的纤维加捻而生成纺纱纱线30。空气纺纱装置23具备纤维引导件101和锭子102。纤维引导件101具有使纤维束34通过的第1通路111。锭子102具有引导从第1通路111通过后的纤维束34的第2通路122,并以隔着纺纱室113与纤维引导件101相对的方式设置。第1通路111以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设置。第2通路122以将锭子102的轴心108作为中心并沿着轴心108延伸的方式设置。第1通路111在纺纱室113开口的下游端111b与第2通路122在纺纱室113开口的上游端122a在锭子102的轴心108方向上隔开间隔S2地配置。第1通路111的内表面在接近锭子102的轴心108的一侧具有平坦的平面部151。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任意平面切断平面部151而得到的直线部相对于第1方向的角度,在第1通路111的上游端111a与下游端111b之间是恒定的,其中第1方向是第1通路111延伸的方向。平面部151在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偏离配置。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与锭子102的轴心108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S1是0.8mm以上3.4mm以下。
由此,被供给至第1通路111的纤维束34在到达纺纱室113之前通过与平坦的平面部151接触而被限制。由于平面部151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偏离配置,所以纤维束34在第1通路111与第2通路122之间适当弯曲,与此相伴,纤维束34被良好地按压于平面部151。因此,在纺纱室113内利用回旋气流对纤维束34进行了加捻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该捻度向行进方向上游侧传播的情况。这样,由于不会成为在与纺纱室113相比靠上游侧的位置对纤维加捻的状态,所以能够在纺纱室113内良好地进行纤维的分离及反转。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进行纺纱。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与锭子102的轴心108在第2方向上的间隔S1是0.9mm以上1.5mm以下。
在该情况下,能够特别有效地减少前述的捻度传播。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平面部151配置在当以第1方向观察时平面部151与第2通路122在纺纱室113形成的开口看起来并不重叠的位置。
由此,能够使纤维束34在第1通路111与第2通路122之间可靠地弯曲,因此能够良好地减少捻度向上游侧的传播。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纤维引导件101的情况下的第1通路111的截面形状例如能够设为图6A或图6B所示的形状。在图6A所示的截面形状中,当在相对于与平面部151相当的直线部正交的方向上将该直线部与隔着第1通路111位于该直线部的相反侧的轮廓之间的距离称为间隙长度G时,间隙长度G在该直线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是恒定的(G1=G2=G3)。在图6B所示的截面形状中,与平面部151相当的直线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的间隙长度G大于该直线部的长度方向端部处的间隙长度G(G1>G2,G1>G3)。
由此,在第1通路111中能够一边利用平面部151限制纤维束34一边使其顺利通过。
在空气纺纱装置23中,第1通路111的截面形状是四边形或D字形。
由此,能够实现第1通路111的简单构成。
在空气纺纱装置23中,平面部151的第1方向的长度L1是3mm以上12mm以下。
由此,能够可靠地使平面部151发挥对纤维束34的限制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平面部151以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平行或相对于锭子102的轴心108以10°以内的角度θ1倾斜的方式配置。
由此,在第1通路111中能够将纤维束34良好地引导至纺纱室113。
在图9的变形例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与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相比位于该第1通路111的上游侧。第1通路111的内表面具有平面部151和下游侧部分161。下游侧部分161相对于平面部151倾斜或弯曲、且从平面部151的下游端151a延伸至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平面部151的第1方向的长度L1是第1通路111的第1方向的长度L2的一半以上。
由此,在第1通路111中能够将纤维束34良好地引导至纺纱室113。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纤维引导件101的情况下的第1通路111的截面面积(通路面积)是4mm2以上7mm2以下。
由此,能够使纤维束34良好地通过第1通路11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与第2通路122的上游端122a在锭子102的轴心108方向上的间隔S2是0.3mm以上7mm以下。
由此,能够将纤维束34良好地引导至第2通路122。另外,在将纤维束34向第2通路122引导时,能够在纺纱室113内利用回旋气流使纤维充分反转并回旋。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上述间隔S2能够设为1.1mm以上2.5mm以下。
由此,即使纺纱速度高速化,也能在纺纱室113内使纤维充分反转并回旋。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上述间隔S2能够设为4.2mm以上7mm以下。
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纤维良好地反转来进行纺纱。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具备喷嘴块103。喷嘴块103具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纺纱喷嘴131,并以与纤维引导件101及锭子102形成纺纱室113的方式配置。喷嘴块103具有面对纺纱室113的内表面。当以沿着锭子102的轴心108的方向观察时,喷嘴块103的内表面是圆形。该内表面的部分处的喷嘴块103的内径D1是3mm以上9mm以下。
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纺纱。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在锭子102上形成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辅助喷嘴(通过孔)135。辅助喷嘴135在第2通路122开口。
由此,能够将空气从辅助喷嘴135供给至第2通路122以将第2通路122的纤维束34向下游输送。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出纱纺纱。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装置23中,辅助喷嘴135在第2通路122的周围设有多个。
由此,能够使气流保持平衡地作用于位于第2通路122的纤维束34以将其向下游侧输送。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纺纱机1具备空气纺纱装置23。空气纺纱机1还具备吸管87、卷绕装置27、吸嘴89、和接纱装置85。吸管87捕捉在进行出纱纺纱时由空气纺纱装置23生成的纺纱纱线30。卷绕装置27将由空气纺纱装置23生成的纺纱纱线30卷绕于卷装73。吸嘴89捕捉卷绕到卷装73上的纺纱纱线30。接纱装置85对由吸管87及吸嘴89捕捉到的纺纱纱线30进行接纱。
由此,在进行出纱纺纱的空气纺纱机1中,在利用回旋气流对纤维进行了加捻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少捻度向与该纤维相比位于行进方向上游侧的纤维传播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结构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上述实施方式与以下变更例也可以适当组合。
空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机)也可以构成为,在纺纱纱线成为断开状态之后通过接头使纺纱纱线成为连续状态。接头是指以下方法:在使来自卷装的纺纱纱线反送至空气纺纱装置之后,通过再次开始牵伸装置进行的牵伸和空气纺纱装置进行的纺纱,而使纺纱纱线成为连续状态。为了进行接头而喷射空气的喷嘴(通过孔)也可以形成于中空引导轴体。即,也可以将上述辅助喷嘴135形成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向来构成为该喷嘴。在进行接头的情况下,能够省略接纱装置。
第1通路111的大小、形状等能够适当变更。例如,第1通路111的截面形状也能设为非对称的形状来代替图6A、图6B、图7A及图7B所示的线对称的形状。
只要与平面部151相当的直线部相对于第1方向的角度是恒定的,则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任意平面切断第1通路111而得到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一样。
也可以在锭子102中省略辅助喷嘴135。
喷嘴块103的内表面103a构成为具有圆筒形状,但也可以是随着趋向下游侧而扩展的锥形及/或具备形成于内表面103a的层差。
在附图中,纤维引导件101和喷嘴块103作为单独的部件而被图示,但也可以由一个部件形成。
从空气纺纱装置23引出纺纱纱线3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纱线蓄留装置25,也可以是引纱罗拉对。在该情况下,可以在引纱罗拉对的下游设有纱线蓄留装置25、利用吸引气流的松管(slack tube)以及机械式补偿器中的至少任一个。
与接纱相关的结构也可以设于各纺纱单元7而非接纱台车9。
“纱线”至少包括纺纱纱线30及粗纱。
主体部115的下游侧端面115b也可以不是平坦面。例如,也可以在下游侧端面115b形成有朝向锭子102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该突起的形状及大小是任意的。在突起的突出端的面与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实质上连接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间隔S2的基准设为该突出端的面的高度。
也可以在下游侧端面115b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有凹凸。凹凸能够通过并列形成例如细长的直线状的槽及/或曲线状的槽而实现。在该凹凸与第1通路111的下游端111b连接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上述间隔S2的基准设为该连接部分中的凹凸的平均高度。
显然,在考虑了上述内容的情况下,本发明能够采用很多变更方式及变形方式。因此,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以除本说明书记载以外的方法来实施。

Claims (16)

1.一种空气纺纱装置,其利用回旋气流对从纺纱室通过的纤维加捻而生成纱线,该空气纺纱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纤维引导部,该纤维引导部具有使纤维束通过的第1通路;和
中空引导轴体,该中空引导轴体具有引导从所述第1通路通过后的纤维束的第2通路,并以隔着所述纺纱室与所述纤维引导部相对的方式设置,
所述第1通路以呈直线状延伸的方式设置,
所述第2通路以将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作为中心并沿着该轴心延伸的方式设置,
所述第1通路在所述纺纱室开口的下游端与所述第2通路在所述纺纱室开口的上游端,在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所述第1通路的内表面在接近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的一侧具有平坦的平面部,
用相对于第1方向垂直的任意平面切断所述平面部而得到的直线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的角度,在所述第1通路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是恒定的,其中所述第1方向是所述第1通路延伸的方向,
所述平面部在相对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上相对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偏离配置,
所述平面部的下游端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隔是0.8mm以上3.4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的下游端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在所述第2方向上的间隔是0.9mm以上1.5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配置在当以所述第1方向观察时所述平面部与所述第2通路在所述纺纱室形成的开口看起来并不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所述纤维引导部的情况下的所述第1通路的截面形状中,当在相对于与所述平面部相当的直线部正交的方向上将该直线部与隔着所述第1通路位于该直线部的相反侧的轮廓之间的距离称为间隙长度时,间隙长度在该直线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是恒定的,或者,所述直线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的间隙长度大于长度方向端部处的间隙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路的截面形状是四边形或D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长度是3mm以上12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以相对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平行或相对于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方向以10°以内的角度倾斜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部的下游端与所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相比位于该第1通路的上游侧,
所述第1通路的内表面具有所述平面部和下游侧部分,该下游侧部分相对于所述平面部倾斜或弯曲且从所述平面部的下游端延伸至所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
所述平面部的第1方向的长度是所述第1通路的第1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相对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所述纤维引导部的情况下的所述第1通路的通路面积是4mm2以上7mm2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与所述第2通路的上游端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隔是0.3mm以上7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与所述第2通路的上游端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隔是1.1mm以上2.5m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路的下游端与所述第2通路的上游端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间隔是4.2mm以上7mm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体,该壳体具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纺纱喷嘴,并以与所述纤维引导部及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形成所述纺纱室的方式配置,
所述壳体具有面对所述纺纱室的内表面,
当以沿着所述中空引导轴体的轴心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是圆形,
所述内表面的部分处的所述壳体的内径是3mm以上9mm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空引导轴体形成有能够供空气通过的通过孔,
所述通过孔在所述第2通路开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过孔在所述第2通路的周围设有多个。
16.一种空气纺纱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记载的空气纺纱装置;
第1捕捉装置,该第1捕捉装置捕捉在进行出纱纺纱时由所述空气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
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卷绕由所述空气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
第2捕捉装置,该第2捕捉装置捕捉被卷绕的纱线;和
接纱装置,该接纱装置对由所述第1捕捉装置及所述第2捕捉装置捕捉到的纱线进行接纱。
CN202010710137.1A 2019-09-13 2020-07-22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Active CN112501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6826A JP2021042508A (ja) 2019-09-13 2019-09-13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空気紡績機
JP2019-166826 2019-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1727A true CN112501727A (zh) 2021-03-16
CN112501727B CN112501727B (zh) 2024-01-16

Family

ID=72292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10137.1A Active CN112501727B (zh) 2019-09-13 2020-07-22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792381B1 (zh)
JP (1) JP2021042508A (zh)
CN (1) CN1125017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36746A (ja) 2022-09-06 2024-03-1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ファイバーガイド、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空気紡績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366A (zh) * 2002-02-12 2003-08-27 里特机械公司 具有纤维传送通道和导纤表面的纺织加工机
EP2369044A2 (en) * 2010-03-25 2011-09-28 Murata Machinery, Ltd.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3067890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CN109891012A (zh) * 2016-11-08 2019-06-14 里特机械公司 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喷嘴以及操作这种纺纱喷嘴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903C (zh) 2000-09-22 2007-02-07 里特机械公司 纺纱装置
CH704780A1 (de) * 2011-04-13 2012-10-15 Rieter Ag Maschf Vorspinnmaschine zur Herstellung eines Vorgarns.
CH712409A1 (de) * 2016-04-29 2017-10-31 Rieter Ag Maschf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rns.
DE102016118858A1 (de) * 2016-10-05 2018-04-05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aserführungselement für eine Spinndüse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Luftspinn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366A (zh) * 2002-02-12 2003-08-27 里特机械公司 具有纤维传送通道和导纤表面的纺织加工机
US20030177751A1 (en) * 2002-02-12 2003-09-25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Textile processing machine with a fibre conveying channel and a fibre-guiding surface
EP2369044A2 (en) * 2010-03-25 2011-09-28 Murata Machinery, Ltd.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3067890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CN109891012A (zh) * 2016-11-08 2019-06-14 里特机械公司 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喷嘴以及操作这种纺纱喷嘴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2381B1 (en) 2023-03-01
EP3792381A1 (en) 2021-03-17
JP2021042508A (ja) 2021-03-18
CN112501727B (zh)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26915B2 (ja) 空気紡績装置及び紡績機
EP2199438B1 (en) Air spinning machine
CN112501727B (zh) 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EP2455518A2 (en) Draft roller,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2369044B1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US5170619A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yarn
CN112501729B (zh) 纺纱单元、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EP2369042B1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112342648B (zh) 空气纺纱装置及纤维引导部件
EP2921577B1 (en) Draft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EP4335955A1 (en) Fiber guide, air spinning device, and air spinning machine
CN112501728B (zh) 纺纱单元及纺纱纱线的制造方法
JP2773670B2 (ja) 紡績装置
CN113174662B (zh) 喷嘴块、空气纺纱装置及空气纺纱机
CN213327994U (zh) 中空导向轴体及中空导向单元
JP3821132B2 (ja) 紡績機
EP4134474A1 (en) Fiber guide,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pneumatic spinning unit
JP2018178311A (ja) 紡績機、空気紡績方法、及び紡績糸
CN113957574A (zh) 空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JP2009091684A (ja) 紡績装置
JP2010001587A (ja) 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JP2001040532A (ja) 紡績装置
CN114645343A (zh)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CN117779267A (zh) 中空引导轴体、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中空引导轴体套组
CN117779266A (zh) 中空引导轴体、空气纺纱装置及纺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