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45343A -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45343A
CN114645343A CN202111392663.9A CN202111392663A CN114645343A CN 114645343 A CN114645343 A CN 114645343A CN 202111392663 A CN202111392663 A CN 202111392663A CN 114645343 A CN114645343 A CN 1146453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traight line
degrees
fiber guide
end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9266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田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6453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453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2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a fluid, e.g. air vortex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D01H13/04Guides for slivers, rovings, or yarns; Smoothing 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喷气纺纱装置(7)具有包含前端面(31c)和入口开口(31e)的纤维引导件(31)。在纤维引导件中,分别定义被规定为入口开口的宽度的线段(E)、从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和线段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以中心点为中心使直线倾斜+45度及‑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及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的第一交点(B)及第二交点(C)、以及从第一交点及第二交点穿过的基准直线(D)。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相对于夹持线(L)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Description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与从纱条(纤维束)制造纱线的纺纱机相关的技术。纺纱机具备具有纤维束的入口的空气纺纱装置。在日本特表2019-516026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日本特开2007-510822号公报(专利文献2)记载的纺纱机中,纱条经由包含纤维引导元件的纺纱喷嘴的入口被引导至涡流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一个方式中,纤维引导元件配置为以纺纱喷嘴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具体而言,纤维引导元件配置在牵伸装置的上罗拉侧、或者以相对于牵伸装置的前罗拉的夹持线旋转90度后的状态配置。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纺纱机中,通过搬送方向与纤维引导元件之间的倾斜而形成有转向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纤维引导元件的以往的纺纱机中,所制造的纱线的品质、例如纱线的均匀度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的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具有前罗拉对,并对纤维束进行牵伸;和喷气纺纱装置,该喷气纺纱装置通过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施加回旋气流而生成纱线,喷气纺纱装置具有纤维引导件,该纤维引导件包含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相面对的前端面、和形成在前端面的入口开口,在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被规定为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从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以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以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入口开口与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入口开口与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从第一交点(B)及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纺纱机具备: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具有前罗拉对,并对纤维束进行牵伸;和喷气纺纱装置,该喷气纺纱装置通过对由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施加回旋气流而生成纱线,喷气纺纱装置具有纤维引导件和纺纱室,该纤维引导件包含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相面对的前端面、和形成在前端面的入口开口,该纺纱室形成在喷气纺纱装置的内部且具有中心线,在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被规定为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从中心线与前端面的交点(H)和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以交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以交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入口开口与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交点(H)的第一交点(B)、入口开口与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交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从第一交点(B)及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在这些纺纱机中,由于配置为纤维引导件的入口开口中的直线(D)相对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以上述倾斜角度倾斜,所以能够在纤维引导件的入口开口中对纤维束赋予弯曲并使纤维束收束。作为其结果,能够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
也可以是,从前端面的中心点(H)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优选为0.5mm以上2.5mm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对纤维束赋予适当的张力之后对纤维束进行纺纱,纱线的品质稳定。
也可以是,从中心线与前端面的交点(H)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优选为0.5mm以上2.5mm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对纤维束赋予适当的张力之后对纤维束进行纺纱,纱线的品质稳定。
也可以是,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倾斜+15度以上+60度以下或倾斜-15度以下-60度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更恰当地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
也可以是,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倾斜+20度以上+50度以下或倾斜-20度以下-50度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更恰当地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
也可以是,直线(D)相对于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相反地倾斜。在该情况下,回旋气流在沿纤维引导件的壁面上行的方向上对纤维束发挥作用。容易对纤维束赋予张力。
也可以是,在纤维引导件的入口开口中,线段(E)的长度为2mm以上14mm以下、优选为4mm以上10mm以下,最大高度(Z)为0.3mm以上6mm以下、优选为0.5mm以上4mm以下。根据上述结构,入口开口的尺寸及截面积被恰当设定,能够充分维持纤维引导件中的吸引流量并使纤维束恰当地收束。
也可以是,纤维引导件包含形成在后端面的出口开口,出口开口包含直线状的底边,出口开口的底边相对于入口开口的直线(D)倾斜设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纤维束进一步收束并对其进行引导。
也可以是,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出口开口的底边的延长线与入口开口的基准直线(D)相互交叉。在该情况下,上述纤维束的进一步收束能够以更优选的状态实现。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方式,在适用于喷气纺纱装置的纤维引导件中,具备:前端面;形成在前端面的入口开口;和形成在前端面的倒角部,前端面与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倒角直线,当分别定义有被规定为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从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以前端面的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以前端面的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前端面与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前端面与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从第一交点(B)及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倒角直线相对于直线(D)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在该纤维引导件中,由于倒角直线相对于入口开口中的直线(D)以上述倾斜角度倾斜配置,所以能够在纤维引导件中对纤维束赋予弯曲并使纤维束收束。作为其结果,能够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
也可以是,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倒角直线相对于直线(D)倾斜+15度以上+60度以下或倾斜-15度以下-60度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更恰当地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
也可以是,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倒角直线相对于直线(D)倾斜+20度以上+50度以下或倾斜-20度以下-50度以上。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更恰当地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
也可以是,倒角直线从前端面的第一周缘形成至前端面的第二周缘。根据直线部分较长的结构,对于作业人员来说视觉辨认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纤维引导件相对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的定位精度。
也可以是,在前端面形成有倒角部和第二倒角部,与前端面和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倒角直线、和与前端面和第二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第二倒角直线相互平行。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纤维引导件靠近前罗拉对配置。
也可以是,在前端面形成有倒角部和第三倒角部,与前端面和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倒角直线、和与前端面和第三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第三倒角直线在位于前端面的除周缘以外的面内的连接点处连接。
也可以是,倒角直线和第三倒角直线中的某一方相对于直线(D)平行配置。在该情况下,纤维引导件相对于夹持线的定位容易。
也可以是,在入口开口中,线段(E)的长度为2mm以上14mm以下、优选为4mm以上10mm以下,最大高度(Z)为0.3mm以上6mm以下、优选为0.5mm以上4mm以下。根据上述结构,入口开口的尺寸及截面积被恰当设定,能够充分保持吸引流量并使纤维束恰当地收束。
也可以是,从前端面的中心点(H)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优选为0.5mm以上2.5mm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对纤维束赋予恰当的张力之后纺织纤维束,纱线的品质稳定。
也可以是,纤维引导件具备形成在与前端面为相反侧的后端面的出口开口,出口开口包含直线状的底边,出口开口的底边相对于入口开口的直线(D)倾斜设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纤维束进一步收束并对其进行引导。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的喷气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件,该纤维引导件具有形成有入口开口的前端面;和支承块,该支承块支承纤维引导件,并相对于主体部装拆自如地安装,支承块具有与主体部相面对的基准面,在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被规定为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从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以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以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入口开口与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入口开口与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从第一交点(B)及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直线(D)相对于支承块的基准面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的喷气纺纱装置具备:纤维引导件,该纤维引导件具有形成有入口开口的前端面;支承纤维引导件的支承块;和将支承块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旋转轴,在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被规定为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从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以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以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入口开口与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入口开口与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从第一交点(B)及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直线(D)相对于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在喷气纺纱装置中,支承块的基准面多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平行或接近平行。即使是支承块与主体部一体地形成的结构(即无法将支承块从主体部拆卸的结构),支承块的旋转轴线也多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平行或接近平行。在上述喷气纺纱装置中,能够将纤维引导件的入口开口中的直线(D)相对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倾斜配置。在纤维引导件中,能够对纤维束赋予弯曲并使纤维束收束。作为其结果,能够谋求改善纱线的均匀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纺纱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喷气纺纱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喷气纺纱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中,图5的(a)是图4中的纤维引导件的主视图,图5的(b)是图4中的纤维引导件的俯视图,图5的(c)是图4中的纤维引导件的右视图,以及图5的(d)是图4中的纤维引导件的后视图。
图6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到的图,且是表示纤维引导件相对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nip line)的配置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6的纤维引导件中的假想直线D的定义的图。
图8中,图8的(a)~图8的(g)分别是表示入口开口的各种变形方式的图。
图9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表示纤维引导件相对于前罗拉对的夹持线的配置的图。
图10是从背面侧观察图9所示的纤维引导件的配置而示出的图。
图11是用于从其他观点说明纤维引导件的配置的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纤维引导件及其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架4和第二端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其卷绕成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纱线Y因某种理由而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落纱台车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将新纱管20供给至该纺纱单元2。在第一端架4中收容有对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及线头等进行回收的回收装置等。
在第二端架5收容有对向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气压进行调整并将空气向各部分供给的空气供给部、和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架5设有机台控制装置100、触摸面板画面102和输入键104。机台控制装置100集中管理及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触摸面板画面102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操作人员通过使用触摸面板画面102中显示的按钮或输入键104等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如图1及图2所示,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喷气纺纱装置(空气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11、涂蜡装置12和卷绕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按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而设置,并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纤维束(纱条)S进行牵伸。牵伸装置6在纤维束S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有后罗拉对14、第三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和前罗拉对17。
后罗拉对14包括驱动侧的后下罗拉14a及从动侧的后上罗拉14b。后下罗拉14a及后上罗拉14b隔着供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彼此相对。第三罗拉对15包括驱动侧的第三下罗拉15a及从动侧的第三上罗拉15b。第三下罗拉15a及第三上罗拉15b隔着供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彼此相对。中间罗拉对16包括驱动侧的中间下罗拉16a及从动侧的中间上罗拉16b。中间下罗拉16a及中间上罗拉16b隔着供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彼此相对。前罗拉对17包括驱动侧的前下罗拉17a及从动侧的前上罗拉17b。前下罗拉17a及前上罗拉17b隔着供纤维束S行进的行进路径彼此相对。
后下罗拉14a、第三下罗拉15a、中间下罗拉16a及前下罗拉17a通过设于纺纱单元2的驱动马达而以越是下游侧的罗拉则旋转速度越快的方式以互不相同的旋转速度旋转。对中间下罗拉16a设有龙带18a。对中间上罗拉16b设有龙带18b。前下罗拉17a也可以由针对多个纺纱单元2共同设置的、第二端架5内的驱动马达驱动。
后上罗拉14b、第三上罗拉15b、中间上罗拉16b及前上罗拉17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牵伸摇架(未图示)。后上罗拉14b、第三上罗拉15b、中间上罗拉16b及前上罗拉17b分别与后下罗拉14a、第三下罗拉15a、中间下罗拉16a及前下罗拉17a各自以规定压力接触并从动旋转。
喷气纺纱装置7通过利用回旋气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关于喷气纺纱装置7详见后述。
纱线监视装置8在喷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并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出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纱线监视装置8例如将纱线Y的粗细异常及/或纱线Y中含有的异物检测为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也检测断纱等。张力传感器9在喷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及/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具体而言,停止向喷气纺纱装置7供给空气并使纱线Y的生成中断,由此切断纱线Y。或者,也可以通过另行设置的切断器来切断纱线Y。
涂蜡装置12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进行涂蜡。
纱线蓄留装置11在喷气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蓄留纱线Y。纱线蓄留装置11具备通过在外周面上缠绕纱线Y来蓄留纱线Y的纱线蓄留罗拉。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以下功能:从喷气纺纱装置7稳定地引出纱线Y的功能;在由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等使从喷气纺纱装置7送出的纱线Y滞留而防止纱线Y松弛的功能;以及防止与纱线蓄留装置11相比位于下游侧的纱线Y的张力的变动传递至喷气纺纱装置7的功能。
卷绕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20而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绕筒22和横动引导器23。摇架臂21将纱管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摇架臂2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由支轴24支承,并使纱管20的表面或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绕筒22的表面接触。设于第二端架5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同时驱动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绕筒22。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使纱管20或卷装P向卷绕方向旋转。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引导器23设于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的轴25上。第二端架5的驱动马达将轴25在卷绕筒22的旋转轴方向上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引导器23使纱线Y以规定幅度相对于旋转的纱管20或卷装P横动。
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纱线Y因某种理由而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行进至该纺纱单元2并进行接纱动作。接纱台车3具有接纱装置26、吸管27和吸嘴28。吸管2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支轴27a支承,捕捉来自喷气纺纱装置7的纱线Y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嘴2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支轴27b支承,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纱线Y并将其引导至接纱装置26。接纱装置26对引导来的纱线Y彼此进行接纱。接纱装置26是利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将纱线Y机械连接的打结器等。
当接纱台车3进行接纱动作时,使卷装P向反卷方向旋转(反转)。此时,以使卷装P从卷绕筒22分离的方式通过气缸(省略图示)使摇架臂21移动,并通过设于接纱台车3的反转用罗拉(省略图示)使卷装P反转。
接着,参照图3及图4对喷气纺纱装置7进行详细说明。在图3、图4及之后的一些图中,用于作为部件或构成要素的位置或配置等的参考而一并记载有xyz正交坐标系。此外,图3所示的xyz正交坐标系以喷嘴罩30为基准示出而不是以中空引导轴体34为基准示出。
如图3及图4所记载那样,喷气纺纱装置7具备喷嘴罩30和中空引导轴体34。喷嘴罩30具备喷嘴保持件(支承块)37、纤维引导件31、纺纱室32和喷嘴块38。中空引导轴体34具备纱线通路35和第二喷嘴36。喷气纺纱装置7的动作由单元控制器10控制。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喷嘴36。
纤维引导件31及喷嘴块38固定于作为喷嘴罩30的主体部的喷嘴保持件37。纤维引导件31及喷嘴块38例如通过喷嘴盖39固定于喷嘴保持件37。在喷嘴罩30中,纤维引导件31和喷嘴块38构成为分体部件,但纤维引导件31和喷嘴块38也可以一体地构成或由一个部件构成。
如图4所示,纤维引导件31是将牵伸后的纤维束F朝向喷气纺纱装置7的内部引导的部件。纤维引导件31具有形成在内部的纤维导入路31a、针状部件31b、前端面31c和后端面31d。纤维引导件31具有纤维导入路31a的入口开口31e(参照图5的(a))、和纤维导入路31a的出口开口31f(参照图5的(d))。入口开口31e形成在前端面31c,出口开口31f形成在后端面31d。入口开口31e是纤维导入路31a与前端面31c的交线。出口开口31f是纤维导入路31a与后端面31d的交线。“交线”是指将某个面(前端面31c或后端面31d)与形成某个空间(纤维导入路31a)的壁面连接的连接线。纤维引导件31通过与纺纱室32连通的纤维导入路31a而将纤维束F向纺纱室32内引导。在设有针状部件31b的情况下,纤维束F经由针状部件31b被引导至纺纱室32内。
喷嘴块38具有第一喷嘴33。由喷嘴块38和纤维引导件31的后端面31d形成纺纱室32。即,在喷气纺纱装置7的内部形成有纺纱室32。第一喷嘴33配置在纺纱室32(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的周围。喷气纺纱装置7从第一喷嘴33向纺纱室32内喷射空气,使回旋气流作用于纺纱室32内的纤维束F。通过该回旋气流将构成纤维束F的多条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并使之旋转。
中空引导轴体34是圆筒状的部件,在内部形成有纱线通路35。中空引导轴体34将所生成的纱线Y向喷气纺纱装置7的外部引导。
当进行用于开始纺纱动作的出纱纺纱时,喷气纺纱装置7通过从第二喷嘴36向纱线通路35内喷射空气而使纱线通路35内产生回旋气流。纱线通路35内产生的回旋气流的方向与纺纱室32的回旋气流的方向相反。由此,将纤维束F从牵伸装置6导入喷气纺纱装置7,开始纱线Y的生成。
也可以省略针状部件31b并使纤维引导件31的下游端具有针状部件31b的功能。
在通过接头(piecing)连接纱线Y的情况下,为了将来自卷装P的纱线Y反送至喷气纺纱装置7内而从第二喷嘴36喷射空气。
如图3所示,在喷气纺纱装置7中,喷嘴罩30相对于主体部40装拆自如。喷气纺纱装置7具备:支承纤维引导件31的喷嘴块38;支承纤维引导件31及喷嘴块38的喷嘴保持件37;和相对于主体部40装拆自如地安装的喷嘴罩30。喷嘴罩30通过螺栓B1等连接及固定于主体部40。主体部40设为能够以基端部41为支点摆动。
喷气纺纱装置7具备支承中空引导轴体34的支承部50。支承部50设为能够以基端部51为支点摆动。主体部40的基端部41和支承部50的基端部51以能够以旋转轴43为支点旋转的方式安装。旋转轴43固定于机台架1a(参照图1)。支承部50通过未图示的气缸等驱动部而以旋转轴43为支点向靠近主体部40的方向及远离主体部40的方向摆动。支承部50通过经由弹簧部件44固定于机台架1a而被向靠近主体部40的方向施力。
参照图5及图6对纤维引导件31的结构及其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的(a)及图6所示,纤维引导件31例如具有圆形的前端面31c。例如,整体呈圆筒状的纤维引导件31具有轴线31L。轴线31L是纺纱室32的中心线。纤维引导件31的轴线31L从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穿过。图6所示的y方向与轴线31L平行。如图5的(c)所示,也可以在整体呈圆筒状的纤维引导件31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形成有槽。
纤维引导件31例如具有形成在前端面31c的第一倒角部61及第二倒角部62。第一倒角部61及第二倒角部62的位置及大小并不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倒角部61和第二倒角部62形成在不同位置且相互分离。在第一倒角部61与第二倒角部62之间配置入口开口31e。前端面31c与第一倒角部61的边界形成第一倒角直线J。前端面31c与第一倒角部61由第一倒角直线J连接。第一倒角直线J从前端面31c的一方的周缘(第一周缘)71a形成至另一方的周缘(第二周缘)71b。前端面31c与第二倒角部62的边界形成第二倒角直线J1。前端面31c与第二倒角部62由第二倒角直线J1连接。第二倒角直线J1从前端面31c的一方的周缘(第一周缘)72a形成至另一方的周缘(第二周缘)72b。
第一倒角直线J及第二倒角直线J1是前端面31c中的弦。相当于前端面31c与第一倒角部61的边界的第一倒角直线J、和相当于前端面31c与第二倒角部62的边界的第二倒角直线J1例如相互平行。如图5的(b)及图5的(c)所示,第一倒角部61及第二倒角部62可以具有相等的大小,但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大小。也可以是,更靠近入口开口31e配置的第一倒角部61比第二倒角部62小。
纤维引导件31的入口开口31e例如是在某个方向上较长延伸的长孔。入口开口31e例如沿着第一倒角直线J延伸。入口开口31e也可以与第一倒角直线J及/或第二倒角直线J1平行。即,第一倒角直线J及第二倒角直线J1中的某一个也可以不与入口开口31e平行。
图6中示出了牵伸装置6及喷气纺纱装置7中的纤维引导件31的配置。在图6中,用假想线表示前上罗拉17b与前下罗拉17a抵接的夹持线L。图6所示的x方向与夹持线L平行。纤维引导件31的前端面31c与夹持线L相面对。如图6所示,在从纤维引导件31的轴线31L观察时,入口开口31e相对于夹持线L顺时针倾斜。倾斜角度θ为锐角。虽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在前下罗拉17a上形成有平行于罗拉轴的多个槽。
为了明确说明纤维引导件31的配置(布局)而定义纤维引导件31上的假想的直线及点。如图7所示,将线段E规定为入口开口31e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将直线A定义为从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和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将第一倾斜线BL定义为以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31c倾斜+45度而得到的线。将第二倾斜线CL定义为以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为中心使直线A沿着前端面31c倾斜-45度而得到的线。将第一交点B定义为入口开口31e与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点。将第二交点C定义为入口开口31e与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中心点H的点。将基准直线D定义为从第一交点B及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这些直线及点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纤维引导件31的入口开口31e,而是能够在所有形态的纤维引导件中定义。
如图6所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前端面31c时,纤维引导件31配置为,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10度以上+8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θ倾斜。在本说明书中,将倾斜角度θ定义为形成在夹持线L与基准直线D之间的绝对值为180度以下的角度。关于倾斜角度θ,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前端面31c时,将顺时针的倾斜设为正角度、并将逆时针的倾斜设为负角度。例如假想地将入口开口31e的全部或一半以上与夹持线L相比配置在前上罗拉17b侧(前罗拉对17的从动罗拉侧)、且基准直线D与夹持线L平行时的方位(姿势)定义为纤维引导件31的基准方位(姿势)。在图6中,用假想线表示位于基准方位的纤维引导件31的入口开口31e及基准直线D。安装在喷嘴盖39上的纤维引导件31的实际方位从基准方位向与上述倾斜角度θ相同的方向旋转。
上述直线A也可以不以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为基准来定义。在其他观点中,也可以将直线A定义为从作为纺纱室32的中心线的轴线31L与前端面31c的交点和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线31L与前端面31c的交点和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一致,但在前端面31c(在不考虑上述倒角部的情况下的外形中)并非正圆且无法定义其中心的情况下,以轴线31L与前端面31c的交点为基准定义直线A即可。
优选地,纤维引导件31配置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15度以上+6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θ倾斜。更优选地,纤维引导件31配置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20度以上+5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θ倾斜。
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在纺纱室32中产生的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相反地倾斜。例如,回旋气流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朝向逆时针方向,入口开口31e的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顺时针倾斜。
在入口开口31e中,线段E的长度(即最大宽度)为2mm以上14mm以下,最大高度Z为0.3mm以上6mm以下。最大高度Z能够在入口开口31e的宽度方向上成为最大高度的位置处定义。入口开口31e的高度是直线A的方向上的长度。如图7所示,在入口开口31e具有均匀高度的情况下,最大高度Z也可以是任一位置处的高度(恒定且不变)。优选地,线段E的长度为4mm以上10mm以下,最大高度Z为0.5mm以上4mm以下。
在入口开口31e中,从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到基准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优选地,长度G为0.5mm以上2.5mm以下。长度G也可以不以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为基准来定义。在其他观点中,也可以将长度G定义为从轴线31L与前端面31c的交点到基准直线D的长度。
如图5的(d)所示,纤维引导件31的出口开口31f包含直线状的底边31k。出口开口31f的底边31k例如与入口开口31e的基准直线D平行。因此,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出口开口31f的底边31k也相对于夹持线L倾斜。底边31k相对于夹持线L的倾斜角度既可以与上述倾斜角度θ相同也可以与其不同。
在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喷气纺纱装置7的纺纱机1中,由于纤维引导件31的入口开口31e中的基准直线D相对于前罗拉对17的夹持线L以上述倾斜角度θ倾斜设置,所以能够在纤维引导件31中对纤维束F适度地赋予弯曲并使纤维束F收束。作为其结果,能够谋求改善纱线Y的均匀度。
根据纺纱机1的喷气纺纱装置7,能够使纤维束F很好地收束,提高纤维间约束性。通过提高纤维间约束性,还能够减少前罗拉对17与中空引导轴体34的前端之间的区间内的纤维损耗。以往,对于提高纤维间约束性,作为解决方案能够设想使对纤维束赋予的弯曲增大或使纤维束收束。使对纤维束赋予的弯曲增大能够通过使纤维引导件的入口开口的位置变高(远离轴线)来实现。另外,对于提高纤维束的收束性,能够设想在牵伸装置6中使纤维束S收束、或利用纤维引导件使纤维束F收束这两种解决方案。但是,当利用牵伸装置6使纤维束S收束时,在纤维量多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牵伸不良及/或牵伸罗拉的打滑。另外,对于利用纤维引导件使纤维束F收束,需要明显减少入口开口的截面积。若明显减少纤维引导件的入口开口的截面积,则喷气纺纱装置的纤维束吸引性能可能会下降。因此,难以在不使纤维引导件的性能下降的情况下提高向纤维引导件进入的纤维束F的收束性。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不使纤维引导件31的性能下降的情况下提高了向纤维引导件31进入的纤维束F的收束性。
根据如本实施方式的纤维引导件31那样的基准直线D的倾斜,能够在入口开口31e的附近使纤维束F收束。这与在出口附近使纤维束F收束的情况相比具有如下所述的有利效果。即,收束区间变长,而且纤维引导件31的形状可以很简单。因此,纤维引导件31的制造也容易。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纤维引导件31,即使不大幅改变(例如不缩小)纤维导入路31a的截面积,也容易使纤维束F收束。
在本实施方式的纤维引导件31中,从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到基准直线D的长度G、或从轴线31L与前端面31c的交点到基准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优选为0.5mm以上2.5mm以下。从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到基准直线D的长度G是中心点H与基准直线D之间的距离。从轴线31L与前端面31c的交点到基准直线D的长度G是轴线31L和前端面31c的交点与基准直线D之间的距离。点与直线之间的距离意味着最短距离。例如,从中心点H到第一交点B或第二交点C的长度不是长度G(明显比长度G长)。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对纤维束F赋予适当的张力之后对纤维束F进行纺纱,纱线Y的品质稳定。以往,可能会发生无法对纤维束F赋予张力而导致纤维脱落、或过度赋予张力而导致纤维变得难以反转的情况,但本实施方式避免了这些情况。
在从纤维引导件31的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15度以上+6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θ倾斜。由此,能够更恰当地谋求改善纱线Y的均匀度。
若在从纤维引导件31的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20度以上+5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θ倾斜,则能够进一步更恰当地谋求改善纱线Y的均匀度。
基准直线D相对于纺纱室32内的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相反地倾斜。由此,回旋气流在沿纤维引导件31的壁面上行的方向上对纤维束F发挥作用。因此,容易对纤维束F赋予张力。
在纤维引导件31的入口开口31e中,线段E的长度为2mm以上14mm以下、优选为4mm以上10mm以下,最大高度Z为0.3mm以上6mm以下、优选为0.5mm以上4mm以下。根据上述结构,入口开口31e的尺寸及截面积被恰当设定,能够充分维持吸引流量并使纤维束F恰当地收束。
第一倒角直线J从前端面31c的周缘71a形成至周缘71b。第二倒角直线J1从前端面31c的周缘72a形成至周缘72b。根据直线部分较长的结构,对于作业人员来说对纤维引导件31的视觉辨认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纤维引导件31相对于前罗拉对17的夹持线L的定位精度。
在前端面31c形成有第一倒角部61和第二倒角部62,第一倒角直线J与第二倒角直线J1相互平行。由此,能够将纤维引导件31靠近前罗拉对17配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实施方式与以下变形例也可以适当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纤维引导件31配置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10度以上+8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θ倾斜。但是,纤维引导件31也可以配置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10度以下-80度以上的倾斜角度θ倾斜。在该情况下,优选地,纤维引导件31配置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15度以下-60度以上的倾斜角度θ倾斜。更优选地,纤维引导件31配置为,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相对于夹持线L以-20度以下-50度以上的倾斜角度θ倾斜。即使根据这种结构,也能够在纤维引导件31中对纤维束F适度地赋予弯曲并使纤维束F收束。作为其结果,能够谋求改善纱线Y的均匀度。
入口开口31e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长孔形状。例如,入口开口31e也可以具有图8的(b)~图8的(g)所示的各种形状。如图8的(b)所示,纤维引导件也可以具有入口开口80B,该入口开口80B为矩形且沿x方向延伸的长孔。如图8的(c)所示,纤维引导件也可以具有入口开口80C,该入口开口80C为椭圆状且沿x方向延伸的长孔。如图8的(d)所示,纤维引导件也可以具有入口开口80D,该入口开口80D为包含直线状的底边和构成圆弧的一部分形状的上边的、沿x方向延伸的长孔。如图8的(e)所示,纤维引导件也可以具有入口开口80E,该入口开口80E与入口开口80B同样为矩形的长孔,但底边包含例如半圆状的突出部(前端面31c中的凹部)。如图8的(f)所示,纤维引导件也可以具有入口开口80F,该入口开口80F与入口开口80B同样为矩形的长孔,但底边包含例如半圆状的凹部(前端面31c中的突出部)。如图8的(g)所示,纤维引导件也可以具有入口开口80G,该入口开口80G为包含直线状的上边和由以90度以上且不足180度的规定角度交叉的两条边构成的底边、且沿x方向延伸的五边形的长孔。即使是这些形状中的任一种,也将直线D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定义,且该直线D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范围内倾斜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入口开口31e(更具体为基准直线D)与第一倒角直线J及/或第二倒角直线J1平行。但是,如图9所示,也可以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31的轴线31L方向观察时,第一倒角直线J及/或第二倒角直线J1相对于基准直线D以+10度以上+8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倾斜。即使在该情况下,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基准直线D也相对于夹持线L以+10度以上+80度以下的倾斜角度θ倾斜。也可以配置为,在从纤维引导件31的轴线31L方向观察时,第一倒角直线J及/或第二倒角直线J1相对于基准直线D以-10度以下-80度以上的倾斜角度倾斜。
通过该纤维引导件31也能够对纤维束F赋予弯曲并使纤维束F收束。作为其结果,能够谋求改善纱线Y的均匀度。
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纤维引导件31包含形成在后端面31d的出口开口31f,出口开口31f包含直线状的底边31k。出口开口31f的底边31k也可以相对于入口开口31e的基准直线D倾斜设置。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纤维束F进一步收束并对其进行引导。
在从轴线31L方向观察时,入口开口31e的基准直线D与出口开口31f的底边31k不平行,各自的延长线相互交叉。由基准直线D和底边31k形成的角度为0度以上。在该情况下,上述纤维束F的进一步收束能够以更优选的状态实现。
表示基准直线D的倾斜角度θ的基准无需是上述夹持线L。如图11所示,也可以是,代替夹持线L而将相对于主体部40装拆自如的喷嘴罩30的基准面R设为倾斜角度θ的基准面(基准线)。基准面R与主体部40相面对。或者,喷嘴罩30也可以不相对于主体部40装拆自如而是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夹持线L而使将喷嘴罩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旋转轴43的旋转轴线43L(同时参照图3)作为倾斜角度θ的基准线。
如图12所示,也可以是,在前端面31c形成有第一倒角部61、第二倒角部62和第三倒角部63,第二倒角直线J1与第三倒角直线J2在位于前端面31c的除周缘以外的面内的连接点PJ处连接。第二倒角直线J1从前端面31c的周缘72a形成至连接点PJ。第三倒角直线J2从前端面31c的周缘73a形成至连接点PJ。
第三倒角直线J2相对于基准直线D平行配置。由于纤维引导件31的前端面31c具有与基准直线D平行的部分线,所以纤维引导件31相对于夹持线L的定位容易。此外,该第二倒角直线J1能够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倒角直线”,第三倒角直线J2能够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第三倒角直线”。在图12所示的形态中,也可以省略第一倒角部61且不形成第一倒角直线J。
倒角部的数量及/或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也可以不在前端面31c设置倒角部,还可以设置四个以上倒角部。在设置四个以上倒角部的情况下,相对于前端面31c的中心点H而言,各侧的倒角部的数量(包含0)也可以不同。
入口开口31e也可以形成为包含至少一个倒角部。
入口开口31e与前端面31c的连接部在从与轴线31L平行的方向观察时无需是直角,也可以在连接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倒角及/或R。
与入口开口31e相连的纤维导入路31a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纤维导入路31a的纤维引导面可以包含平坦面、至少一个扭曲面、以及弯曲部中的任一项以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牵伸装置6具备后罗拉对14、第三罗拉对15、中间罗拉对16和前罗拉对17的方式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与后罗拉对14相比在上游侧设有一个以上罗拉对。另外,前罗拉对(在纤维束F的搬送路径中配置于离喷气纺纱装置7最近的位置上的罗拉对)也可以构成为其他装置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是,纺纱单元2具备将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向喷气纺纱装置7供给的供给装置,前罗拉对17包含于供给装置的一部分。前罗拉对17既可以包含于对纤维束S进行牵伸的牵伸装置6或将纤维束F向喷气纺纱装置7供给的供给装置,也可以不包含于其他装置而是单独设置。
喷气纺纱装置7也可以不安装为能够以旋转轴43为支点旋转。
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喷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由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喷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在由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喷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蓄留装置11或在纱线蓄留装置11的基础上设置利用吸引气流的松管或机械式补偿器等。
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代替由接纱装置26将两个纱线端连接的结构,而通过将来自卷装P的纱线Y插入喷气纺纱装置7、并开始进行牵伸装置6的牵伸动作和喷气纺纱装置7的纺纱动作,从而将来自喷气纺纱装置7的纱线Y与卷装P的纱线Y连接(接头)。
在纺纱机1中,在机台高度方向上以将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进行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但是,也可以以将在下侧供给的纱线在上侧进行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
在纺纱机1中,通过来自第二端架5的动力(即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地)对牵伸装置6的至少一个下罗拉及横动引导器23进行驱动。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独立驱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牵伸装置、纺纱装置、卷绕装置等)。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在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涂蜡装置12、张力传感器9及纱线监视装置8。在不对纱线Y进行涂蜡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省略涂蜡装置12,而是仅将蜡从涂蜡装置12拆卸下来。
在图1中图示了纺纱机1卷绕圆筒形状的卷装P,但也能够卷绕锥形状的卷装。在锥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由于纱线Y的横动而产生纱线Y的松弛,但该松弛能够由纱线蓄留装置11吸收。对于各结构的材料及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材料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及形状。

Claims (27)

1.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具有前罗拉对,并对纤维束进行牵伸;和
喷气纺纱装置,该喷气纺纱装置通过对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维束施加回旋气流而生成纱线,
所述喷气纺纱装置具有纤维引导件,该纤维引导件包含与所述前罗拉对的夹持线相面对的前端面、和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入口开口,
在所述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
被规定为所述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
从所述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所述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
以所述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
以所述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
从所述第一交点(B)及所述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
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直线(D)相对于所述夹持线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2.一种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牵伸装置,该牵伸装置具有前罗拉对,并对纤维束进行牵伸;和
喷气纺纱装置,该喷气纺纱装置通过对由所述牵伸装置牵伸后的所述纤维束施加回旋气流而生成纱线,
所述喷气纺纱装置具有纤维引导件和纺纱室,所述纤维引导件包含与所述前罗拉对的夹持线相面对的前端面、和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入口开口,所述纺纱室形成在所述喷气纺纱装置的内部且具有中心线,
在所述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
被规定为所述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
从所述中心线与所述前端面的交点(H)和所述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
以所述交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
以所述交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交点(H)的第一交点(B)、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交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
从所述第一交点(B)及所述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
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直线(D)相对于所述夹持线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前端面的所述中心点(H)到所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前端面的所述中心点(H)到所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2.5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心线与所述前端面的所述交点(H)到所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中心线与所述前端面的所述交点(H)到所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2.5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直线(D)相对于所述夹持线倾斜+15度以上+60度以下或倾斜-15度以下-60度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直线(D)相对于所述夹持线倾斜+20度以上+50度以下或倾斜-20度以下-50度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D)相对于所述回旋气流的回旋方向相反地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纤维引导件的所述入口开口中,
所述线段(E)的长度为2mm以上14mm以下,
最大高度(Z)为0.3mm以上6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纤维引导件的所述入口开口中,
所述线段(E)的长度为4mm以上10mm以下,
所述最大高度(Z)为0.5mm以上4m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引导件包含形成在后端面的出口开口,所述出口开口包含直线状的底边,
所述出口开口的所述底边相对于所述入口开口的所述直线(D)倾斜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纺纱机,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出口开口的所述底边的假想延长线与所述入口开口的基准直线(D)相互交叉。
14.一种纤维引导件,其适用于喷气纺纱装置,该纤维引导件的特征在于,具备:
前端面;
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入口开口;和
形成在所述前端面的倒角部,
所述前端面与所述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倒角直线,
当分别定义有
被规定为所述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
从所述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所述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
以所述前端面的所述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
以所述前端面的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
所述前端面与所述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
所述前端面与所述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
从所述第一交点(B)及所述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
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倒角直线相对于所述直线(D)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倒角直线相对于所述直线(D)倾斜+15度以上+60度以下或倾斜-15度以下-60度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倒角直线相对于所述直线(D)倾斜+20度以上+50度以下或倾斜-20度以下-50度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直线从所述前端面的第一周缘形成至所述前端面的第二周缘。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端面形成有所述倒角部和第二倒角部,
与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所述倒角直线、和与所述前端面和所述第二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第二倒角直线相互平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端面形成有所述倒角部和第三倒角部,
与所述前端面和所述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所述倒角直线、和与所述前端面和所述第三倒角部的边界的至少一部分相当的第三倒角直线在位于所述前端面的除周缘以外的面内的连接点处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直线和所述第三倒角直线中的某一方相对于所述直线(D)平行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4~20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入口开口中,
所述线段(E)的长度为2mm以上14mm以下,
最大高度(Z)为0.3mm以上6mm以下。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入口开口中,
所述线段(E)的长度为4mm以上10mm以下,
所述最大高度(Z)为0.5mm以上4mm以下。
23.根据权利要求14~22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前端面的所述中心点(H)到所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4.0mm以下。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前端面的所述中心点(H)到所述直线(D)的长度(G)为0.5mm以上2.5mm以下。
25.根据权利要求14~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引导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形成在与所述前端面为相反侧的后端面的出口开口,所述出口开口包含直线状的底边,
所述出口开口的所述底边相对于所述入口开口的所述直线(D)倾斜设置。
26.一种喷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纤维引导件,该纤维引导件具有形成有入口开口的前端面;和
支承块,该支承块支承所述纤维引导件,并相对于主体部装拆自如地安装,
所述支承块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相面对的基准面,
在所述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
被规定为所述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
从所述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所述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
以所述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
以所述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
从所述第一交点(B)及所述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
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直线(D)相对于所述支承块的所述基准面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27.一种喷气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纤维引导件,该纤维引导件具有形成有入口开口的前端面;
支承所述纤维引导件的支承块;和
将所述支承块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旋转轴,
在所述纤维引导件中,当分别定义有
被规定为所述入口开口的作为最长部分的宽度的线段(E)、
从所述前端面的中心点(H)和所述线段(E)的中点穿过的直线(A)、
以所述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一倾斜线(BL)、
以所述中心点(H)为中心使所述直线(A)沿着所述前端面倾斜-45度而得到的第二倾斜线(CL)、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一倾斜线(B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一交点(B)、
所述入口开口与所述第二倾斜线(CL)的交点中的靠近所述中心点(H)的第二交点(C)、以及
从所述第一交点(B)及所述第二交点(C)穿过的直线(D)时,
所述纤维引导件配置为,在从所述纤维引导件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直线(D)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旋转轴线倾斜+10度以上+80度以下或倾斜-10度以下-80度以上。
CN202111392663.9A 2020-12-17 2021-11-23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Pending CN1146453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09570 2020-12-17
JP2020209570A JP2022096456A (ja) 2020-12-17 2020-12-17 紡績機、ファイバーガイド及びエアジェット紡績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45343A true CN114645343A (zh) 2022-06-21

Family

ID=81992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92663.9A Pending CN114645343A (zh) 2020-12-17 2021-11-23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96456A (zh)
CN (1) CN11464534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6456A (ja) 2022-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3049932A (ja) 紡績機
EP3269851B1 (en) Spinning machine
CN106048789B (zh) 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
EP1726695B1 (en) Core yarn produ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6400215B (zh) 喷嘴块、气流纺纱装置以及纺纱机
CN114645343A (zh) 纺纱机、纤维引导件及喷气纺纱装置
EP3026152B1 (en) Fiber collecting device, draft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JP2016188444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EP3792381B1 (en)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pneumatic spinning machine
CN112342648B (zh) 空气纺纱装置及纤维引导部件
CN214458527U (zh) 牵伸装置、纺纱机以及牵伸辊
EP3153613A1 (en) Draft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spinning technical field
CN112501729B (zh) 纺纱单元、空气纺纱装置、纺纱机及纺纱方法
JP2019044306A (ja) 空気紡績装置、空気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方法
EP4134474A1 (en) Fiber guide,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pneumatic spinning unit
EP4335955A1 (en) Fiber guide, air spinning device, and air spinning machine
EP4357498A2 (en) Hollow guide shaft,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hollow guide shaft set
EP4357499A1 (en) Hollow guide shaft, pneumatic spinning device, and spinning machine
CN217973536U (zh) 牵伸装置、喷气纺纱机、牵伸装置用侧板以及弹簧箱
CN106987935B (zh) 张力器、牵伸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JP2022020895A (ja) 空気紡績装置、空気紡績機、及び紡績方法
JP2020133037A (ja) ドラフト装置用カバー、ドラフト装置及び紡績機
JP2019052387A (ja) 紡績機
JPS60209027A (ja) 紡績機のドラフ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