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69657A - 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69657A
CN112469657A CN201880094845.8A CN201880094845A CN112469657A CN 112469657 A CN112469657 A CN 112469657A CN 201880094845 A CN201880094845 A CN 201880094845A CN 112469657 A CN112469657 A CN 112469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passenger
state
elevator
mirro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48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69657B (zh
Inventor
中野雄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69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96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696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696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兼顾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的抑制和不损害观光功能这双方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1)。轿厢内镜装置(1)具备调光镜膜(23、24)和轿厢上控制装置(26)。调光镜膜(23、24)能够利用电信号对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在透射状态下,使可见光透射。反射状态是可见光的反射率比透射状态高的状态。在检测出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时,轿厢上控制装置(26)向调光镜膜(23、24)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的例子。轿厢内镜装置具备镜子和玻璃。镜子设置在轿厢内侧的侧面。玻璃覆盖镜子的正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玻璃的相对于可见光透明的状态和相对于可见光不透明的状态进行切换。通过利用电信号对玻璃的状态进行切换,轿厢内镜装置抑制了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当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轿厢内镜装置应用于观光用电梯时,轿厢内镜装置有时会遮住观光窗的一部分。因此,观光功能受到损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能够兼顾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的抑制和不损害观光功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具备:调光镜膜,其在电梯的轿厢中设置在轿厢的与轿厢门相对的侧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在透射状态下,使可见光透射,在反射状态下,可见光的反射率比透射状态高;以及控制部,其在检测出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时,向调光镜膜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具备:上部调光镜膜,其在电梯的轿厢中设置在轿厢的与轿厢门相对的侧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在透射状态下,使可见光透射,在反射状态下,可见光的反射率比透射状态高;下部调光镜膜,其设置在比上部调光镜膜靠下方的侧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以及控制部,其在检测出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时,向上部调光镜膜或下部调光镜膜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轿厢内镜装置具备调光镜膜和控制部。能够利用电信号切换调光镜膜的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在透射状态下,使可见光透射。反射状态是可见光的反射率比透射状态高的状态。在检测出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时,控制部向调光镜膜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由此,能够兼顾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的抑制和不损害观光功能这双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在各个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简化或者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的结构图。
轿厢内镜装置1应用于电梯2。
电梯2设置于建筑物。电梯2例如是观光用电梯。建筑物具有多个楼层。建筑物例如为购物中心、办公楼或公共设施等。在电梯2中,井道贯穿建筑物的各个楼层。井道3在侧面具有透射部4。透射部4使可见光透射。透射部4例如是玻璃面。电梯2的层站5设置在各个楼层。在电梯2中,层站门6设置在层站5。电梯2具备轿厢7、层站操作盘8以及控制盘9。
轿厢7以能够借助于例如未图示的曳引机进行升降的方式设置在井道3的内部。轿厢7是为了供电梯2的乘客移动到目的地楼层而搭乘的装置。轿厢7的内侧例如是长方体状的空间。轿厢7内侧空间的大小是例如乘客能够利用轮椅搭乘的大小。轮椅是移动辅助工具的例子。轿厢7具备轿厢门10、观光窗11和轿厢操作盘12。
轿厢门10设置在轿厢7的侧面。轿厢门10是以乘客能够从轿厢7乘降的方式进行开闭的装置。轿厢门10是在轿厢7停靠在层站5时使轿厢门10联动地开闭的装置。
观光窗11设置在与轿厢门10相对的轿厢7的侧面。观光窗11朝向井道3的透射部4。
轿厢操作盘12设置在轿厢7内侧的侧面。轿厢操作盘12具备轿厢呼梯按钮13和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轿厢呼梯按钮13是受理搭乘轿厢7的乘客进行的轿厢呼梯操作的装置。轿厢呼梯按钮13设置在例如与轿厢门10相同一侧的内侧的侧面。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是受理利用轮椅等搭乘轿厢7的乘客进行的轿厢呼梯操作的装置。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是轿厢呼梯输入装置的例子。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设置在例如与设置有轿厢门10的侧面相邻的内侧的侧面。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设置在比轿厢呼梯按钮13靠下方的位置。
层站操作盘8设置在层站5。层站操作盘8具备指示器15、层站呼梯按钮16、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和层站控制装置18。指示器15是显示轿厢7的位置的装置。层站呼梯按钮16是受理乘客进行的层站呼梯操作的装置。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是受理利用轮椅等的乘客进行的层站呼梯操作的装置。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是层站呼梯输入装置的例子。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设置在比层站呼梯按钮16靠下方的位置。层站控制装置18是对通过层站呼梯按钮16进行的操作的受理、通过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进行的操作的受理以及指示器15的显示等进行控制的装置。层站控制装置18具备层站控制基板19。层站控制基板19设置在层站控制装置18的内部。层站控制基板19具备第1转换部20。第1转换部20是将表示层站呼梯按钮16或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所受理的操作的信号转换为层站通信信号的部分。
控制盘9是控制电梯2的动作的装置。电梯2的动作包含轿厢7在井道3中的行驶。控制盘9通过层站通信线路21与层站操作盘8连接。层站通信线路21是传输层站通信信号的传输线。控制盘9具备第2转换部22。第2转换部22是将层站通信信号转换为轿厢通信信号的部分。
轿厢内镜装置1设置于轿厢7。轿厢内镜装置1具备上部调光镜膜23、下部调光镜膜24、摄像装置25和轿厢上控制装置26。
上部调光镜膜23是调光镜膜。上部调光镜膜23粘贴在观光窗11上。上部调光镜膜23的状态包含透射状态以及反射状态。透射状态是使可见光透射的状态。反射状态是使可见光反射的状态。反射状态是可见光的反射率比透射状态高的状态。透射状态是可见光的透射率比反射状态高的状态。能够利用电信号对上部调光镜膜23的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该电信号例如是施加给上部调光镜膜23的电压。上部调光镜膜23例如使用电致变色材料(electrochromic material)形成。
下部调光镜膜24是调光镜膜。下部调光镜膜24粘贴在观光窗11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包含透射状态以及反射状态。能够利用电信号对下部调光镜膜24的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该电信号例如是施加给下部调光镜膜24的电压。下部调光镜膜24例如使用电致变色材料形成。
下部调光镜膜24粘贴在比上部调光镜膜23靠下方的位置。上部调光镜膜23覆盖观光窗11的上侧的一部分。下部调光镜膜24覆盖观光窗11的下侧的一部分。
摄像装置25设置在轿厢7的内侧的上部。摄像装置25是拍摄轿厢7的内侧的装置。摄像装置25搭载将表示所拍摄的图像的信号作为图像信号输出的元件。
轿厢上控制装置26设置在轿厢7的外侧的上部。轿厢上控制装置26是轿厢内镜装置1的控制部的例子。轿厢上控制装置26通过轿厢通信线路27与控制盘9连接。轿厢通信线路27是传输轿厢通信信号的传输线。轿厢上控制装置26通过图像通信线路28与摄像装置25连接。图像通信线路28是传输图像信号的传输线。轿厢上控制装置26具备判定部29和输出电路30。
判定部29是判定是否对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进行切换的部分。
输出电路30是输出对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进行切换的电信号的电路。
接着使用图1对轿厢内镜装置1的功能进行说明。
电梯2的乘客有时会利用移动辅助工具来搭乘轿厢7。这里,移动辅助工具具有车轮。移动辅助工具是在轿厢7的内部难以进行使行进方向反转的动作的器具。移动辅助工具例如包括轮椅、婴儿车、购物车、手推车、台车以及运货车等。
不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走着进入电梯2的层站5。乘客利用层站呼梯按钮16进行层站呼梯操作。第1转换部20将表示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所受理的层站呼梯操作的信号转换为层站通信信号。层站控制装置18将转换后的层站通信信号通过层站通信线路21发送给控制盘9。控制盘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控制轿厢7的动作。轿厢7基于控制盘9的控制而停靠在进行了层站呼梯操作的楼层。轿厢门10在轿厢7停靠之后打开。层站门6与轿厢门10联动地打开。
乘客搭乘轿厢7。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没有搭乘轿厢7的情况下,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输出电路30不向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这时,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为透射状态。轿厢门10在乘客搭乘轿厢7之后关闭。层站门6与轿厢门10联动地关闭。
乘客利用轿厢呼梯按钮13进行轿厢呼梯操作。轿厢操作盘12将表示乘客进行的轿厢呼梯操作的信号发送给控制盘9。控制盘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控制轿厢7的动作。轿厢7基于控制盘9的控制而在由轿厢呼梯指定的目的地楼层停靠。轿厢门10在轿厢7在层站5停靠之后打开。层站门6与轿厢门10联动地打开。轿厢门10在乘客从轿厢7下梯之后关闭。层站门6与轿厢门10联动地关闭。
接下来,利用轮椅等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进入电梯2的层站5。乘客利用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进行层站呼梯的操作。第1转换部20将表示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所受理的层站呼梯操作的信号转换为层站通信信号。层站控制装置18通过层站通信线路21将层站通信信号发送给控制盘9。控制盘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控制轿厢7的动作。第2转换部22将控制盘9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轿厢通信信号。控制盘9通过轿厢通信线路27向轿厢上控制装置26发送轿厢通信信号。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检测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的操作。轿厢7基于控制盘9的控制而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停靠。轿厢门10在轿厢7停靠之后打开。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前进而搭乘轿厢7。
判定部29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这时,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输出电路30向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中的至少任意一个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上部调光镜膜23当被输入了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时,成为反射状态。下部调光镜膜24当被输入了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时,成为反射状态。轿厢门10在乘客搭乘轿厢7之后关闭。层站门6与轿厢门10联动地关闭。
判定部29例如通过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的操作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即,在轿厢7所停靠的楼层是通过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进行了层站呼梯操作的楼层的情况下,判定部29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
这时,判定部29例如选择下部调光镜膜24作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输出电路30向判定部29所选择的输出目的地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或者,判定部29通过例如摄像装置25拍摄的轿厢7的内侧的图像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即,在通过例如图像识别检测出在摄像装置25所拍摄的图像中映出了利用移动辅助工具乘梯的乘客的情况下,判定部29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
这时,判定部29对该移动辅助工具的种类或移动辅助工具的利用状况进行检测。判定部29与根据检测出的移动辅助工具的种类或移动辅助工具的利用状况所估计的乘客的视线高度对应地,例如如下那样选择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输出电路30向判定部29所选择的输出目的地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在作为移动辅助工具的种类检测出轮椅的情况下,估计为乘客的视线高度是下部调光镜膜24的高度。这时,判定部29选择下部调光镜膜24作为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在作为移动辅助工具的利用状况,检测出以站立的状态推着进行利用的状况的情况下,估计为乘客视线的高度是上部调光镜膜23的高度。在作为移动辅助工具的种类,检测出婴儿车或购物车的情况下,估计为乘客视线的高度是上部调光镜膜23的高度。这些时候,判定部29选择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作为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利用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进行轿厢呼梯的操作。轿厢操作盘12将表示乘客进行的轿厢呼梯操作的信号发送给轿厢上控制装置26。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检测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操作。轿厢操作盘12将表示乘客进行的轿厢呼梯操作的信号发送给控制盘9。控制盘9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控制轿厢7的动作。轿厢7基于控制盘9的控制而在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停靠。轿厢门10在轿厢7停靠之后打开。层站门6与轿厢门10联动地打开。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在前进而乘梯之后,在轿厢7的内部不使行进方向反转。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后退而从轿厢7下梯。轿厢门10在乘客从轿厢7下梯之后关闭。层站门6与轿厢门10联动地关闭。
判定部29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在该乘客从轿厢7下梯之后,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输出电路30向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双方输出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上部调光镜膜23当被输入了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时,成为透射状态。下部调光镜膜24当被输入了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时,成为透射状态。
判定部29例如通过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操作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即,在轿厢7所停靠的楼层是由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轿厢呼梯指定的目的地楼层且在由轿厢呼梯指定的目的地楼层中不存在尚未停靠的楼层的情况下,判定部29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
或者,判定部29通过例如摄像装置25所拍摄的轿厢7的内侧的图像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即,在通过例如图像识别检测出在摄像装置25所拍摄的图像中映出了利用移动辅助工具下梯的乘客的情况下,判定部29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
接着,使用图2及图3对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及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在图2中示出涉及向反射状态的切换的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例。
在步骤S01中,判定部29判定是否进行了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的操作。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2。在判定结果为“否”时,涉及向反射状态的切换的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结束。
在步骤S02中,轿厢7基于控制盘9的控制而在井道3的内部行驶。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没有乘梯的情况下,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为透射状态。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3。
在步骤S03中,轿厢7到达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轿厢门10在轿厢7停靠之后打开。摄像装置25拍摄轿厢7内侧的图像。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4。
在步骤S04中,判定部29判定轿厢7所停靠的楼层是否是通过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进行了层站呼梯操作的楼层。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5。在判定结果为“否”时,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在轿厢门10关闭后进入步骤S02。
在步骤S05中,判定部29对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下梯进行检测。判定部29判定在摄像装置25所拍摄的图像中是否映出了利用轮椅乘梯的乘客。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6。在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0。
在步骤S06中,判定部29选择下部调光镜膜24作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输出电路30向下部调光镜膜24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成为反射状态。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7。
在步骤S07中,轿厢门10在乘客搭乘轿厢7之后关闭。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为反射状态。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8。
在步骤S08中,乘客操作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判定部29检测出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操作。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09。
在步骤S09中,轿厢7基于控制盘9的控制而在井道3的内部行驶。在利用轮椅的乘客已乘梯的情况下,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为反射状态。之后,涉及向反射状态的切换的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结束。
在步骤S10中,判定部29判定在摄像装置25所拍摄的图像中是否映出了利用购物车或婴儿车乘梯的乘客。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1。在判定结果为“否”时,涉及向反射状态的切换的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结束。
在步骤S11中,判定部29选择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作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输出电路30向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成为反射状态。之后,涉及向反射状态的切换的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结束。
在图3中示出涉及向透射状态的切换的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例。
在步骤S12中,轿厢7基于控制盘9的控制而在井道3的内部行驶。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已乘梯的情况下,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中的至少一方的状态为反射状态。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轿厢7到达建筑物的多个楼层中的任意楼层。轿厢门10在轿厢7停靠之后打开。摄像装置25拍摄轿厢7内侧的图像。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轿厢门10在乘客下梯后关闭。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从轿厢门10打开起至关闭为止不进行切换。之后,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判定部29判定轿厢7所停靠的楼层是否为利用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所指定的目的地楼层。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6。在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2。
在步骤S16中,判定部29判定在利用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所指定的目的地楼层中是否没有了还未停靠的楼层。在判定结果为“是”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7。在判定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进入步骤S12。
在步骤S17中,判定部29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下梯。输出电路30向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输出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成为透射状态。之后,涉及向透射状态的切换的轿厢内镜装置1的动作结束。
如以上进行了说明的那样,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1具备调光镜膜和轿厢上控制装置26。调光镜膜在电梯2的轿厢7中设置在轿厢7的与轿厢门10相对的侧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调光镜膜的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透射状态是使可见光透射的状态。反射状态是可见光的反射率比透射状态高的状态。轿厢上控制装置26具备判定部29和输出电路30。判定部29对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进行检测。在判定部29检测出该乘客搭乘轿厢7时,输出电路30向调光镜膜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此外,轿厢内镜装置1具备上部调光镜膜23、下部调光镜膜24和轿厢上控制装置26。上部调光镜膜23在电梯2的轿厢7中设置在轿厢7的与轿厢门10相对的侧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上部调光镜膜23的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透射状态是使可见光透射的状态。反射状态是可见光的反射率比透射状态高的状态。下部调光镜膜24设置在轿厢7的与轿厢门10相对的侧面。下部调光镜膜24设置在比上部调光镜膜23靠下方的位置。能够利用电信号对下部调光镜膜24的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轿厢上控制装置26具备判定部29和输出电路30。判定部29对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进行检测。在判定部29检测出该乘客搭乘轿厢7时,输出电路30向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输出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没有搭乘轿厢7的情况下,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为透射状态。乘坐在轿厢7中的乘客能够从粘贴有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观光窗11通过透射部4观看井道3的外面。这样,轿厢内镜装置1不会损害观光用电梯的观光功能。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没有搭乘轿厢7的情况下,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不是反射状态。因此,抑制了由于映入而感到来自其他乘客的视线所引起的乘客不快。因此,能够兼顾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的抑制和不损害观光功能这双方。
在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时,轿厢上控制装置26将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状态切换为反射状态。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粘贴在观光窗11上。因此,能够确保对可见光进行反射的较大的反射镜面。由此,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时,该乘客能够一边确认后方一边搭乘轿厢7。此外,对可见光进行反射的反射镜面变得平坦。因此,映在反射镜面上的像不会失真。由此,乘客能够容易地确认后方。
作为用于兼顾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的抑制和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对轿厢7的安全乘降这双方的手段,不需要在轿厢7上分别设置乘梯用和下梯用的轿厢门。因此,不需要在建筑物的各个楼层设置两处层站。由此,建筑物的各个楼层的空间不会被层站过剩地消耗。
存在如下装置:利用针对可见光的透射率根据电信号而变化的玻璃等材料,使得比来自轿厢内侧的反射光强的来自轿厢外侧的外部光不被引导至轿厢内侧,由此使得搭乘在轿厢中的乘客能够将其有效地用作镜子。在这样的装置中,在夜间等外部光较弱时,该装置有时与玻璃等的针对可见光的透射率无关地,借助于来自轿厢内侧的反射光而像镜子那样发挥功能。这时,与玻璃等的针对可见光的透射率无关地产生不必要的映入。轿厢内镜装置1使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的针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变化。因此,轿厢内镜装置1能够与外部光的强度无关地直接改变来自轿厢内侧的反射光。由此,轿厢内镜装置1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产生不必要的映入的情况。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此外,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是膜。因此,不会大幅增加轿厢7的重量。
此外,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对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进行检测。在判定部29检测出该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时,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输出电路30向调光镜膜输出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
此外,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对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进行检测。当判定部29检测出该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时,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输出电路30向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输出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
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在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下梯时被切换为透射状态。由此,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为反射状态的期间成为必要的最小限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
此外,轿厢内镜装置1具备拍摄轿厢7内侧的摄像装置25。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根据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对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或从轿厢7的下梯进行检测。
判定部29能够与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操作无关地检测该乘客的乘梯或下梯。输出电路30能够与该乘客的操作无关地输出切换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的电信号。乘客有时会对轿厢呼梯的操作进行误操作。此外,在已经指定了相同的目的地楼层的情况下,有时不进行轿厢呼梯的操作。在上述那样的情况下,轿厢上控制装置26也能够对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进行切换。
此外,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根据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来选择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判定部29根据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中的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视线高度等来选择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由此,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的状态为反射状态的部分成为必要的最小限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映入引起的乘客不快。
此外,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根据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的信号对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轿厢7进行检测。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设置在电梯2的层站5。
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在乘客搭乘轿厢7之前被操作。因此,判定部29能够在轿厢门10打开之前检测出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乘梯。由此,该乘客能够在搭乘轿厢7时从一开始就一边确认后方一边搭乘轿厢7。此外,判定部29能够与轿厢7内侧的拥挤状况或该乘客的乘梯位置等无关地,根据该乘客的操作更可靠地检测该乘客的乘梯。
此外,轿厢上控制装置26的判定部29根据来自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信号对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轿厢7的下梯进行检测。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设置在轿厢7的内侧。
判定部29能够与轿厢7内侧的拥挤状况或该乘客的乘梯位置等无关地,根据该乘客的操作更可靠地检测该乘客的乘梯。
另外,轿厢内镜装置1也可以不具备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中的至少一方。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也可以一体地设置。
判定部29也可以仅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对轿厢7的搭乘。输出电路30也可以例如在判定部29检测出该乘客的搭乘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后输出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
也可以是,在处于透射状态的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被输入了使得成为透射状态的电信号的情况下,维持透射状态。也可以是,在处于反射状态的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被输入了使得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情况下,维持反射状态。
判定部29也可以使用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的操作和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双方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乘梯。判定部29也可以使用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的操作和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中的任意一方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乘梯。判定部29也可以将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7的操作或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与其他信息进行组合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乘梯。
判定部29也可以使用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操作和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双方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下梯。判定部29也可以使用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操作和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中的任意一方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下梯。判定部29也可以将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4的操作或摄像装置25拍摄的图像与其他信息进行组合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下梯。
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视线高度被估计为上部调光镜膜23的高度时,判定部29也可以选择上部调光镜膜23作为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判定部29也可以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多个乘客乘坐在轿厢7中的情况下,根据该多个乘客的视线高度来选择成为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例如,在作为移动辅助工具的种类检测出轮椅及婴儿车的情况下,估计为乘客的视线高度是下部调光镜膜24的高度及上部调光镜膜23的高度。这时,判定部29选择上部调光镜膜23及下部调光镜膜24作为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在轿厢7中乘坐有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多个乘客的情况下,判定部29也可以仅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最后的下梯。由此,在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乘坐轿厢7的期间,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的至少一方的状态成为反射状态。因此,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在下梯时能够更可靠地确认后方。
或者,在轿厢7中乘坐有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多个乘客的情况下,判定部29也可以检测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多个乘客各自的下梯。这时,在轿厢7中乘坐有利用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的情况下,轿厢上控制装置26也可以将在打开轿厢门10时处于透射状态的上部调光镜膜23或下部调光镜膜24中的至少一方的状态切换为反射状态。
接着,使用图4对轿厢内镜装置1的硬件结构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轿厢内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硬件结构的图。
轿厢内镜装置1的各功能可以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处理电路具备至少一个处理器1b和至少一个存储器1c。处理电路具备处理器1b和存储器1c,或者,作为它们的替代,也可以具备至少一个专用的硬件1a。
在处理电路具备处理器1b和存储器1c的情况下,轿厢内镜装置1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者软件和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和固件中的至少一方被描述为程序。该程序存储在存储器1c中。处理器1b通过读出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c中的程序来实现轿厢内镜装置1的各功能。
处理器1b也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计算机、DSP。存储器1c例如由RAM、ROM、闪存、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磁盘、软盘、光盘、紧凑型光盘、迷你盘、DVD等构成。
在处理电路具备专用的硬件1a的情况下,处理电路例如通过单一电路、复合电路、编程处理器、并行编程处理器、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
轿厢内镜装置1的各功能能够分别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或者,轿厢内镜装置1的各功能也可以统一通过处理电路来实现。对于轿厢内镜装置1的各功能,也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1a实现一部分,并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其他部分。这样,处理电路通过硬件1a、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轿厢内镜装置1的各功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轿厢内镜装置能够应用于观光用电梯。
标号说明
1:轿厢内镜装置;2:电梯;3:井道;4:透射部;5:层站;6:层站门;7:轿厢;8:层站操作盘;9:控制盘;10:轿厢门;11:观光窗;12:轿厢操作盘;13:轿厢呼梯按钮;14:轮椅用轿厢呼梯按钮;15:指示器;16:层站呼梯按钮;17:轮椅用层站呼梯按钮;18:层站控制装置;19:层站控制基板;20:第1转换部;21:层站通信线路;22:第2转换部;23:上部调光镜膜;24:下部调光镜膜;25:摄像装置;26:轿厢上控制装置;27:轿厢通信线路;28:图像通信线路;29:判定部;30:输出电路;1a:硬件;1b:处理器;1c:存储器。

Claims (9)

1.一种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所述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具备:
调光镜膜,其在电梯的轿厢中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与轿厢门相对的侧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在所述透射状态下,使可见光透射,在所述反射状态下,可见光的反射率比所述透射状态高;以及
控制部,其在检测出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所述轿厢时,向所述调光镜膜输出使得成为所述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出利用所述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所述轿厢下梯时,向所述调光镜膜输出使得成为所述透射状态的电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具备拍摄所述轿厢的内侧的摄像装置,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对利用所述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所述轿厢或从所述轿厢下梯进行检测。
4.一种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所述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具备:
上部调光镜膜,其在电梯的轿厢中设置在所述轿厢的与轿厢门相对的侧面,能够利用电信号对透射状态和反射状态进行切换,在所述透射状态下,使可见光透射,在所述反射状态下,可见光的反射率比所述透射状态高;
下部调光镜膜,其设置在所述侧面,比所述上部调光镜膜靠下方,能够利用电信号对所述透射状态和所述反射状态进行切换;以及
控制部,其在检测出利用具有车轮的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所述轿厢时,向所述上部调光镜膜或所述下部调光镜膜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输出使得成为所述反射状态的电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出利用所述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所述轿厢下梯时,向所述上部调光镜膜及所述下部调光镜膜输出使得成为所述透射状态的电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具备拍摄所述轿厢的内侧的摄像装置,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对利用所述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所述轿厢或从所述轿厢下梯进行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来选择使得成为所述反射状态的电信号的输出目的地。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设置在电梯层站的层站呼梯输入装置的信号对利用所述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搭乘所述轿厢进行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根据来自设置在所述轿厢的内侧的轿厢呼梯输入装置的信号对利用所述移动辅助工具的乘客从所述轿厢下梯进行检测。
CN201880094845.8A 2018-07-30 2018-07-30 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 Active CN1124696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8444 WO2020026300A1 (ja) 2018-07-30 2018-07-30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内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69657A true CN112469657A (zh) 2021-03-09
CN112469657B CN112469657B (zh) 2022-05-17

Family

ID=69230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4845.8A Active CN112469657B (zh) 2018-07-30 2018-07-30 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10380B2 (zh)
CN (1) CN112469657B (zh)
WO (1) WO20200263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48760B2 (en) * 2017-07-10 2023-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vator display 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0203A (ja) * 2004-01-19 2005-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鏡付き表示装置
WO2007132500A1 (ja) * 2006-05-11 2007-11-2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の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US20120212523A1 (en) * 2011-02-21 2012-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element,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splay element
US20140305749A1 (en) * 2011-12-30 2014-10-16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car and elevator
WO2016021190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6167216A (zh) * 2015-05-21 2016-11-3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CN205932792U (zh) * 2015-12-25 2017-02-0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内显示装置
CN107344691A (zh) * 2016-05-06 2017-11-14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包含成像部件的电梯轿厢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1966U (ja) * 1982-04-21 1983-10-28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展望用エレベ−タ
CN105600655A (zh) * 2016-03-27 2016-05-25 海宁市红狮电梯装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立体视觉变化效果的电梯轿厢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0203A (ja) * 2004-01-19 2005-07-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鏡付き表示装置
WO2007132500A1 (ja) * 2006-05-11 2007-11-2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の情報表示システム
US20120212523A1 (en) * 2011-02-21 2012-08-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element, imag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splay element
US20140305749A1 (en) * 2011-12-30 2014-10-16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car and elevator
WO2016021190A1 (ja) * 2014-08-07 2016-02-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6167216A (zh) * 2015-05-21 2016-11-30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CN205932792U (zh) * 2015-12-25 2017-02-0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内显示装置
CN107344691A (zh) * 2016-05-06 2017-11-14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包含成像部件的电梯轿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10380B2 (ja) 2022-01-26
WO2020026300A1 (ja) 2020-02-06
CN112469657B (zh) 2022-05-17
JPWO2020026300A1 (ja) 2021-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2050B2 (ja) 車両用開閉体作動装置
JP3968715B2 (ja) 自律移動ロボット用のエレベータ乗降システム
JP5449952B2 (ja) 自律走行ロボット及び自律走行ロボットの制御システム
US11613196B2 (en) Ramp system for vehicle
JP2011088721A (ja) 自律走行ロボット及び自律走行ロボットの制御システム
JP5969090B1 (ja) エレベータ
CN112469657B (zh) 电梯的轿厢内镜装置
JP2007009466A (ja) 車両用自動開閉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67735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6442454B2 (ja) 車両用照明機構
JP2020051116A (ja) 機械式駐車設備の自動駐車支援システム
CN114988239B (zh) 电梯
JPWO2007039929A1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装置
JP2013071784A (ja) エレベーター制御装置
JP4411101B2 (ja) 車椅子兼用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CN110604652B (zh) 电动车辆
CN111376935A (zh) 门控制装置
JP747144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方法
JP6756109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08265923A (ja) エレベータ
KR101657360B1 (ko) Id카드 식별 기반의 엘리베이터 운행 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JP676483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S2302266T3 (es) Dispositivo de conmutacion y procedimiento para la conmutacion de un sistema de retencion para los pasajeros de un vehiuclo.
JP2007070830A (ja) 車両用開閉体制御装置
JP7449499B1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