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7197A - 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7197A
CN112447197A CN202010914352.3A CN202010914352A CN112447197A CN 112447197 A CN112447197 A CN 112447197A CN 202010914352 A CN202010914352 A CN 202010914352A CN 112447197 A CN112447197 A CN 112447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o
recording
data
reproducing
elem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143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尾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47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7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8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 G11B5/58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the rotating heads
    • G11B5/592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the rotating heads using bimorph elements supporting the heads
    • G11B5/5921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the rotating heads using bimorph elements supporting the heads using auxiliary signals, e.g. pilot signals
    • G11B5/5926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by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 of the rotating heads using bimorph elements supporting the heads using auxiliary signals, e.g. pilot signals recorded in separate tracks, e.g. servo tracks
    • G11B5/5928Longitudinal tr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5/00Driving, starting or stopping record carriers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Driving both such record carriers and heads; Guiding such record carriers or containers therefor; Control thereof; 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 G11B15/02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 G11B15/026Control of operating function, e.g. switching from recording to reproducing by using processor, e.g.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008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 G11B5/00813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 G11B5/00817Recording on, or reproducing or erasing from, magnetic tapes, sheets, e.g. cards, or wires magnetic tapes on longitudinal tracks only, e.g. for serpentine format record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127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heads, e.g. inductive
    • G11B5/265Structure or manufacture of a head with more than one gap for erasing,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on the same track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488Disposition of heads
    • G11B5/4893Disposition of heads relative to moving tap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 G11B5/55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 G11B5/5504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across tape track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58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track following on tap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4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 G11B5/55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 G11B5/5504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acquisition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across tape tracks
    • G11B5/5508Control circuits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获得一种能够简单地抑制磁头的定位精度降低的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以及记录介质。所述记录再生装置具备磁头(H),所述磁头(H)包含进行对数据磁道(DT)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元件(RWD)和读取伺服图案(SP)的伺服再生元件(SRD),根据数据带(DB)内的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数据磁道(DT)的位置从磁头(H)的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并使用基于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伺服图案(SP)的读取结果来进行对磁头(H)进行定位的控制。

Description

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再生装置及记录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使磁头的记录再生元件追随磁带所具备的数据磁道,在磁带中写入伺服图案。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磁带,其记录有伺服图案,所述伺服图案的各伺服图案为上下非对称,且记录在两条伺服带中的伺服图案为上下对称。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磁带驱动器,其对于磁带一边根据伺服图案进行跟踪一边记录数据,所述磁带具有写入有伺服图案的多个伺服带和形成于各伺服带之间的数据带。该磁带驱动器在进行数据的记录时利用数据记录元件将由伺服再生元件读取伺服图案而得到的记录时的条件写入数据带的至少一个数据磁道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682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27392号公报
近年来,正在进行磁带的高密度化,因此数据磁道的宽度及间隔变得极其狭窄。另外,预测今后也会进行磁带的高密度化,因此在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磁头的定位中要求更高的精度。
例如,当因磁带伸缩而沿宽度方向发生了变形时,有时磁带的宽度方向上的磁头的定位精度会降低。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有时无法抑制磁头的定位精度降低。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中,为了进行磁头的定位,需要记录数据的记录时的条件,且在进行数据的再生时使用该记录时的条件,因此需要进行复杂的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完成的,其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抑制磁头的定位精度降低的记录再生装置及记录再生方法。
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具备:磁头,其用于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记录伺服图案的伺服带和具有记录数据的多个数据磁道的数据带的磁带,并且包含进行对数据磁道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元件和各自读取在磁带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伺服图案的至少两个伺服再生元件;选择部,其根据数据带内的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数据磁道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的所述伺服再生元件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及控制部,其使用基于由选择部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的伺服图案的读取结果来进行对磁头沿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可以如下: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少于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根据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之比,存在3个以上伺服再生元件,选择部根据上述位置来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
并且,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可以如下:一个数据带具备多个包含多个数据磁道的数据磁道组,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少于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
并且,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可以如下:伺服再生元件的数量为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相对于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之比的2倍。
并且,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可以如下;控制部进行对磁头沿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控制,以使由选择部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各自的从目标位置的偏离量之比成为从磁头所具有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记录再生元件的中央至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各自为止的距离之比。
并且,本发明的记录再生方法为由记录再生装置所执行的方法,所述记录再生装置具备:磁头,其用于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记录伺服图案的伺服带和具有记录数据的多个数据磁道的数据带的磁带,并且包含进行对数据磁道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元件和各自读取在磁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伺服图案的至少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在所述记录再生方法中,根据数据带内的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数据磁道的沿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的伺服再生元件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伺服再生元件,使用基于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的伺服图案的读取结果来进行对磁头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控制。
并且,本发明的记录再生方法可以如下: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少于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根据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之比,存在3个以上伺服再生元件,根据上述位置来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进行对磁头沿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控制,以使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各自的从目标位置的偏离量之比成为从磁头所具有的沿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记录再生元件的中央至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各自为止的距离之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单地抑制磁头的定位精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的结构的一例的块图。
图2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头的定位处理的俯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利用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再生元件记录或再生数据的处理的图。
图5A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写入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B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写入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测定装置及记录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块图。
图7是用于说明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图案的线状图案之间的距离的图。
图8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1~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记录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再生系统的结构的一例的块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头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磁带的变形对磁头的定位的影响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使用磁带的一端侧的伺服再生元件进行了磁头的定位时的记录再生元件的偏离量的图。
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第2~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头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伺服再生元件的选择处理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伺服再生元件的选择处理的图。
图1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位置的一例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伺服再生元件的从目标位置的偏离量的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再生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4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的结构的一例的块图。
图25是用于说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邻的间隙图案之间的间隔的图。
图26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带间隔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27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记录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记录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伺服带间隔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3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再生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理想的伺服图案与实际的伺服图案的一例的图。
图3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磁头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3是用于说明伺服再生元件的选择处理的图。
图34是用于说明伺服再生元件的选择处理的图。
图35是用于说明伺服再生元件的选择处理的图。
符号说明
10-磁带盒,12-RFID标签,14-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6-伺服带间隔信息,20-测定装置,22-记录装置,24、46-控制部,26-记录部,30-记录再生系统,44-磁带驱动器,47-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8-读取写入部,C-线圈,D-距离,DB-数据带,DR-数据再生元件,DT-数据磁道,DW-数据记录元件,G-间隙图案,H-磁头,HC-磁头芯,K3、S1-间隔,MT-磁带,RWD-记录再生元件,SB-伺服带,SP-伺服图案,SP1、SP2-线状图案,SRD-伺服再生元件,SW-伺服写入器,SW1-送出卷轴,SW2-卷绕卷轴,SW3-驱动装置,SW4-脉冲产生电路,SW5-控制装置,SW6-引导件,WH-伺服信号写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技术的方式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说明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之前,对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伺服图案进行说明。
关于用于制造磁带的各种工序,能够参考日本特开2010-231843号公报的0067~0070段。为了能够进行磁带装置中的磁头的跟踪控制及磁带的行进速度的控制等,也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来形成伺服图案。“伺服图案的形成”也可以说是“伺服信号的记录”。通常沿磁带的长度方向记录伺服信号。作为利用伺服信号的控制的方式,可以举出基于定时的伺服、振幅伺服及频率伺服等。以下,对伺服信号的记录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如ECMA(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319所示,在按照LTO(Linear Tape-Open:线性磁带开放)标准的磁带(一般被称为“LTO磁带”。)中,采用基于定时的伺服方式。在该基于定时的伺服方式中,伺服信号通过由相互不平行的一对磁条(也被称为“伺服条带(servo stripe)”。)沿磁带的长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多个而构成。如此,如上所述,伺服信号由相互不平行的一对磁条构成的原因是为了向在伺服信号上通过的伺服再生元件通知该通过位置。具体而言,上述一对磁条以其间隔沿磁带的宽度方向连续地变化的方式形成,通过由伺服再生元件读取该间隔,能够得知伺服信号与伺服再生元件的相对位置。该相对位置的信息使得能够进行数据磁道的跟踪。因此,在伺服信号上通常沿磁带的宽度方向设定有多个伺服磁道。
伺服带由在磁带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伺服信号构成。该伺服带通常在磁带上设置有多条。夹在相邻的两条伺服带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数据带。数据带包含多个数据磁道而构成,各数据磁道对应于各伺服磁道。
并且,在一方式中,如日本特开2004-318983号公报所示,在各伺服带中嵌入有表示伺服带的编号的信息(也被称作“伺服带ID(IDentification)”。)。该伺服带ID是通过将伺服带中存在多个的一对伺服条带中的特定的伺服条带以其位置在磁带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位移的方式错开而记录的。具体而言,按每个伺服带改变存在多个的一对伺服条带中的特定的伺服条带的错开方法。由此,所记录的伺服带ID按每个伺服带是唯一的,因此仅通过由伺服再生元件读取一个伺服带,就能够唯一地确定该伺服带。
另外,确定伺服带的方法中还有如ECMA-319所示的使用相邻的伺服带之间的长度方向的偏离的方法。在该方式中,将在磁带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地配置有多个且相互不平行的一对磁条的组整体以按每个伺服带沿磁带的长度方向错开的方式进行记录。若将相邻的伺服带之间的该错开方法的组合在整个磁带中设为唯一,则在利用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同时读取相邻的伺服信号时,也能够唯一地确定伺服带。
并且,如ECMA-319所示,各伺服带中通常还嵌入有表示磁带的长度方向的位置的信息(也被称为“LPOS信息”。)。该LPOS信息也与伺服带ID同样地通过沿磁带的长度方向错开一对伺服条带的位置而进行记录。但是,与伺服带ID不同,在该LPOS信息中,在各伺服带中记录有相同的信号。
也能够将与上述伺服带ID及LPOS信息不同的其他信息嵌入到伺服带中。在该情况下,被嵌入的信息可以如伺服带ID那样按每个伺服带而不同,也可以如LPOS信息那样在所有的伺服带中相同。并且,作为在伺服带中嵌入信息的方法,还能够使用除上述以外的方法。例如,可以从一对伺服条带的组中去掉规定的对来记录规定的代码。
伺服信号记录用头也被称为伺服写头。伺服写头具有与上述一对磁条相对应的一对间隙,该一对间隙的数量与伺服带的数量相当。通常在各一对间隙中连接有芯和线圈,通过向线圈供给电流脉冲,在芯中所产生的磁场能够在一对间隙中产生漏磁场。在进行伺服信号的记录时,通过一边使磁带在伺服写头上行进一边输入电流脉冲,能够将与一对间隙相对应的磁性图案转印到磁带来记录伺服信号。各间隙的宽度能够根据所记录的伺服信号的密度适当地设定。各间隙的宽度例如能够设定为1μm以下、1~10μm、10μm以上等。
在对磁带记录伺服信号之前,对磁带通常实施消磁(去磁)处理。该去磁处理能够通过使用直流磁铁或交流磁铁对磁带施加相同的磁场来进行。去磁处理有DC(DirectCurrent:直流)去磁和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去磁。AC去磁通过一边使施加于磁带的磁场的方向反转一边逐渐降低该磁场的强度来进行。另一方面,DC去磁通过对磁带施加一方向的磁场来进行。DC去磁进一步有两种方法。第一方法为沿磁带的长度方向施加一方向的磁场的水平DC去磁。第二方法为沿磁带的厚度方向施加一方向的磁场的垂直DC去磁。并且,去磁处理也能够沿倾斜方向进行。去磁处理可以对整个磁带进行,也可以仅对磁带的伺服带的存在区域进行。
所记录的伺服信号的磁场的朝向根据去磁的朝向来确定。例如,当对磁带施加水平DC去磁时,伺服信号的记录以磁场的朝向与去磁的朝向相反的方式进行。由此,能够增大读取伺服信号时的输出。另外,如日本特开2012-053940号公报所示,当使用上述间隙对经垂直DC去磁的磁带进行了图案的转印时,所记录的伺服信号的读取信号成为单极脉冲形状。另一方面,当使用上述间隙对经水平DC去磁的磁带进行了图案的转印时,所记录的伺服信号的读取信号成为双极脉冲形状。
具备伺服再生元件的磁头可以作为与进行数据的记录及数据的再生中的至少一方的磁头不同的头而包含于上述磁带装置中。例如,磁头能够包含两个伺服再生元件,也能够由两个伺服再生元件分别同时读取相邻的两个伺服带。在两个伺服再生元件之间能够配置一个或多个数据用元件。
[第1实施方式]
参考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1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磁带盒10具备利用磁来记录信息的磁带MT及通过无线通信等能够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信息的记录及读取的作为第2记录介质的一例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er:射频识别器)标签12。在RFID标签12中记录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等。关于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进行叙述。另外,作为磁带MT的例子,可以举出LTO磁带。
如图2所示,在磁带MT中沿磁带MT的长度方向形成有3条伺服带SB。并且,3条伺服带SB以沿磁带MT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以等间隔排列的方式形成。而且,在3条伺服带SB之间分别形成有记录数据的数据带DB。换言之,伺服带SB和数据带DB沿磁带MT的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另外,伺服带SB及数据带DB的条数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伺服带SB为5条且数据带DB为4条。另外,以下将磁带MT的长度方向称为“磁带长度方向”,将磁带MT的宽度方向称为“磁带宽度方向”。
在伺服带SB中沿磁带长度方向反复形成有用于进行磁头H(参考图3)的磁带宽度方向的定位的伺服图案SP。伺服图案SP包含沿磁带宽度方向相对于磁带宽度方向倾斜规定的角度而形成的线状图案SP1和线状图案SP2。线状图案SP2形成为相对于线状图案SP1不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状图案SP2形成为相对于沿磁带宽度方向的直线而与线状图案SP1线对称。另外,在图2中图示出伺服图案SP包含1组线状图案SP1及线状图案SP2的例子,但伺服图案SP也可以包含多组线状图案SP1及线状图案SP2。
接着,参考图3及图4对相对于形成有前述伺服图案SP的磁带MT的磁带宽度方向的磁头H的定位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磁头H包含再生记录在伺服带SB中的伺服图案SP的伺服再生元件SRD和进行对数据磁道DT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元件RWD。记录再生元件RWD包含再生数据的数据再生元件DR和记录数据的数据记录元件DW。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再生元件RWD在数据记录元件DW的磁带长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具备数据再生元件DR。这是为了在将磁带MT从磁带盒10中拉出时和将磁带MT卷回到磁带盒10时的两种情况下,相对于数据记录元件DW而配置于磁带MT的行进方向的后方的数据再生元件DR还进行记录数据之后的验证(verify)。另外,在此所述的再生是指读取表示记录在磁带MT中的伺服图案SP或数据等的信号。并且,以下,当简单标记为磁头H的位置、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位置及记录再生元件RWD的位置时,分别是指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头H具备各自读取记录在磁带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伺服带SB中的伺服图案SP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并且,记录再生元件RWD在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之间沿磁带宽度方向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磁带MT沿预先规定的行进方向(例如,从图3中的右到左的方向)行进时,磁头H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被定位在伺服带SB的磁带宽度方向的规定的位置,由此磁头H相对于磁带MT被定位。另外,以下,当简单标记为行进方向时,是指磁带MT的行进方向。
在线状图案SP1及线状图案SP2通过基于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检测位置时,伺服再生元件SRD检测线状图案SP1及线状图案SP2。磁头H被定位在此时的线状图案SP1及线状图案SP2的检测间隔成为规定值的位置。由此,磁头H的记录再生元件RWD追随规定的数据磁道DT。在该磁头H的定位中例如使用基于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上述检测间隔的平均值。
并且,如图4所示,记录再生元件RWD在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之间沿磁带宽度方向排列有多个,能够对多个数据磁道DT同时记录或再生数据。并且,如图4所示,包含由各记录再生元件RWD记录数据的多个数据磁道DT的多个数据磁道组包含于一个数据带DB中。
接着,参考图5A及图5B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MT的各伺服带SB中记录伺服图案SP的伺服写入器SW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A所示,伺服写入器SW具备送出卷轴SW1、卷绕卷轴SW2、驱动装置SW3、脉冲产生电路SW4、控制装置SW5及伺服信号写入头WH。并且,伺服写入器SW还具备未图示的电源装置、清洁磁带MT的清洁装置及进行记录在磁带MT中的伺服图案SP的检査的验证装置等。
在送出卷轴SW1上,利用大直径卷的扁平卷(pancake)设置有在进行伺服图案SP的写入之前从宽幅的卷状料片被裁剪成产品宽度的磁带MT,在进行伺服图案SP的写入时送出磁带MT。从送出卷轴SW1所送出的磁带MT被引导件SW6等引导而输送到伺服信号写入头WH。然后,利用伺服信号写入头WH在各伺服带SB中记录了伺服图案SP的磁带MT被引导件SW6等引导而输送至卷绕卷轴SW2。卷绕卷轴SW2由驱动装置SW3旋转驱动,并卷绕记录有伺服图案SP的磁带MT。
驱动装置SW3为用于旋转驱动卷绕卷轴SW2的装置,其具备未图示的马达、用于向马达供给电流的马达驱动电路及用于连结马达轴和卷绕卷轴SW2的齿轮等。驱动装置SW3根据来自控制装置SW5的马达电流信号通过马达驱动电路产生马达电流,并将该马达电流供给到马达,进而,经由齿轮将马达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卷绕卷轴SW2,由此旋转驱动卷绕卷轴SW2。
脉冲产生电路SW4为根据来自控制装置SW5的脉冲控制信号向设置于伺服信号写入头WH的多个线圈C(参考图5B)供给记录脉冲电流的电路,其独立地设置于多个线圈C的每一个中。具体而言,脉冲产生电路SW4根据来自控制装置SW5的脉冲控制信号交替地产生具有正极性或负极性的脉冲电流和零电流,由此将伺服图案SP记录在各伺服带SB的规定位置。另外,记录脉冲电流为用于利用来自间隙图案G(参考图5B)的漏磁通足以将磁带MT的磁性层磁化的电流值,是考虑伺服信号写入头WH的线圈C的特性等而设定的。
如图5B所示,伺服信号写入头WH包含设置于与各伺服带SB相对应的位置的线状的间隙图案G,利用各个间隙图案G将伺服图案SP记录在磁带MT的伺服带SB中。间隙图案G的一个线状图案对应于线状图案SP1的角度而倾斜,另一个线状图案对应于线状图案SP2而与一个线状图案不平行。间隙图案G为在伺服带SB中记录伺服图案SP的伺服记录元件的一例。
并且,对每个间隙图案G,磁头芯HC是独立的,在这些磁头芯HC上分别缠绕有线圈C。而且,连接于各线圈C的各脉冲产生电路SW4将由控制装置SW5编码的用于区分各个伺服带SB的数据转换为记录脉冲电流的图案,并按照该图案将记录脉冲电流供给到线圈C。由此,将与各伺服带SB相应的固有的识别信息嵌入各伺服带SB的伺服图案SP中。另外,对每个间隙图案G,磁头芯HC也可以不独立,例如,可以对应于所有间隙图案G而设置有一个磁头芯HC。在该情况下,利用一个记录脉冲电流在各伺服带SB中总括记录伺服图案SP。
接着,参考图6对用于在磁带盒10的RFID标签12中记录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的测定装置20及记录装置22的结构进行说明。作为测定装置20的例子,可以举出MFM(MagneticForce Microscope:磁力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激光显微镜等。如图6所示,记录装置22包含控制部24和在RFID标签12中以非接触方式记录信息的记录部26,该控制部24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及作为临时存储区域的存储器等。
测定装置20对伺服写入器SW的伺服信号写入头WH进行测定,并输出与各间隙图案G的两个线状图案中的磁带长度方向的距离相应的信号。另外,测定装置20输出与相邻的间隙图案G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相应的信号。
记录装置22的控制部24获取从测定装置20输出的信号。并且,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控制部24使用所获取的信号来导出各间隙图案G的两个线状图案中的磁带长度方向的距离D。控制部24对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伺服图案SP的相对应的每个位置(以下,称为“伺服位置”)导出距离D。另外,该伺服位置对应于前述的各数据磁道组的各数据磁道DT。即,例如,当在各数据磁道组中包含6条数据磁道DT时,伺服位置成为6处位置。然后,控制部24控制记录部26,将所导出的距离D和与所各间隙图案G相对应的伺服带SB的编号及伺服位置建立对应关联而作为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记录在RFID标签12中。
在图8中示出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的一例。如图8所示,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中包含与伺服带SB的编号及伺服位置的组合的各自相对应的距离D。在图8的例子中示出将方位角为12°,磁带宽度方向的长度为93μm,磁带宽度方向的中点的位置(即,46.5μm(=93÷2)的位置)处的线状图案SP1与线状图案SP2的长度方向的距离为38μm的伺服图案SP作为前提时的各伺服位置处的距离D。如图3所示,在此所述的方位角是指在线对称的伺服图案SP中线状图案SP1相对于沿磁带宽度方向的直线(图3中的双点划线)的角度(图3中的θ)。
按照以下的(1)式,根据该距离D计算出距离D对应于哪个伺服位置。另外,(1)式中的“中点处的距离”表示伺服图案SP的磁带宽度方向的中点的位置处的线状图案SP1与线状图案SP2的磁带长度方向的距离(在图8的例子中为38μm)。即,在(1)式中,以将伺服图案SP的磁带宽度方向的中点的位置作为基准的磁带宽度方向的距离计算出伺服位置。
[数式1]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111
接着,参考图9对在磁带盒10的磁带MT中记录伺服图案SP并在RFID标签12中记录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的伺服记录处理的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图9的步骤S10中,如上所述,伺服写入器SW通过基于控制装置SW5的控制并利用伺服信号写入头WH的相对应的间隙图案G对磁带MT的各伺服带SB记录伺服图案SP。
在步骤S12中,如上所述,测定装置20对步骤S10的处理中所使用的伺服写入器SW的伺服信号写入头WH进行测定,并输出测定结果的信号。在步骤S14中,如上所述,记录装置22的控制部24使用通过步骤S12的处理而输出的信号来导出距离D。然后,控制部24控制记录部26,将所导出的距离D和与所各间隙图案G相对应的伺服带SB的编号及伺服位置建立对应关联而作为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记录在RFID标签12中。若步骤S14的处理结束,则本伺服记录处理结束。
另外,本伺服记录处理的处理顺序并不限定于图9所示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在执行步骤S12至步骤S14的处理之后执行步骤S10的处理。通过以上的处理,将在伺服带SB中记录有伺服图案SP且在RFID标签12中记录有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的磁带盒10进行出货。
接着,参考图10对针对所出货的磁带盒10的数据进行记录及再生的记录再生系统3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记录再生系统30具备磁带盒10、磁带驱动器44及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省略图示)。磁带驱动器44为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记录再生装置的一例。
将磁带盒10装载于磁带驱动器44中。并且,在对装载于磁带驱动器44中的磁带盒10的磁带MT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结束之后,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
磁带驱动器44具备控制部46、读取写入部48及磁头H。控制部46为发明的技术所涉及的选择部及控制部的一例。磁头H具备多个记录再生元件RWD及与相邻的伺服带SB的各自相对应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磁头H所具备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被设为与一个数据带DB所具备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相同的数量。另外,磁头H所具备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也可以不是与一个数据带DB所具备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相同的数量。
读取写入部48通过基于控制部46的控制以非接触方式读取记录在内置于磁带盒10中的RFID标签12中的信息,并将所读取的信息输出到控制部46。并且,读取写入部48通过基于控制部46的控制以非接触方式将信息记录在RFID标签12中。作为读取写入部48的例子,可以举出RFID读写器。
控制部46包含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作为临时存储区域的存储器及非易失性存储部等。另外,控制部46例如可以由CPU等除PLD以外的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由多种处理器来实现。例如,当控制部46由CPU实现时,通过由CPU执行程序而具有与PLD相同的功能。
在控制部46所具备的存储部存储有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作为一例,如图11所示,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为表示各自读取沿磁带宽度方向相邻的伺服图案SP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各自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S1的信息。在磁带驱动器44的制造工序中,利用MFM、SEM及激光显微镜等测定装置测定间隔S1。将在存储部存储有表示由测定装置测定出的间隔S1的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的磁带驱动器44进行出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作为间隔S1,适用了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中心彼此间的间隔,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间隔S1,也可以适用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上端部彼此间的间隔,也可以适用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下端部彼此间的间隔。并且,例如,作为间隔S1,也可以适用伺服再生元件SRD中的多个对应的位置彼此间的间隔的平均值或中央值等代表值。
然而,磁带MT有时随着保管期间延长而发生变形。尤其,磁带MT由沿磁带宽度方向伸长或收缩而产生的变形导致发生磁带MT的读取不良。以下,当简单记载为磁带MT的变形时,是指磁带MT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变形。作为一例,如图12所示,对在磁带MT无变形或者变形比较小时将数据记录在磁带MT中,在经过一定期间之后的磁带MT的变形比较大时从磁带MT读取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将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数据磁道DT称为“目标磁道”。
在该情况下,如图12所示,当与进行记录时同样地使用基于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伺服图案SP的读取结果进行了磁头H的定位时,由于磁带MT收缩,因此记录再生元件RWD会偏离目标磁道。若此时的偏离量成为一定值以上,则有时会发生数据的读取不良。另外,在此所述的偏离量为记录再生元件RWD的从目标磁道的偏离量,是指沿磁带宽度方向的偏离量。该偏离量例如由以下的(2)式表示。(2)式中的Li表示从定位中所使用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至第i(i表示1至记录再生元件RWD的个数的整数)记录再生元件RWD为止的距离。并且,(2)式中的TDS表示磁带MT的磁带宽度方向的变形率,当TDS为0%时表示磁带MT无变形。
偏离量=Li×TDS……(2)
并且,如图13所示,对使用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磁带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侧(在图13的例子中为上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来进行磁头H的定位的情况进行说明。以下,将磁带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标记为“上”,将另一个端部标记为“下”。在该情况下,如图13所示,从上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起的磁带宽度方向的距离变得越大,则偏离量变得越大。
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44根据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一个伺服再生元件SRD。具体而言,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上半部分时,磁带驱动器44选择上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在该情况下,磁带驱动器44使用磁头H所具备的多个记录再生元件RWD中上半部分的记录再生元件RWD来进行对目标磁道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另一方面,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下半部分时,磁带驱动器44选择下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在该情况下,磁带驱动器44使用磁头H所具备的多个记录再生元件RWD中下半部分的记录再生元件RWD来进行对目标磁道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换言之,磁带驱动器44选择靠近目标磁道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然后,磁带驱动器44使用基于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伺服图案SP的读取结果对磁头H沿磁带宽度方向进行定位。另外,在图12及图13的例子中,对磁带MT收缩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磁带MT伸长的情况也相同。一般而言,具有如下倾向:磁带MT越靠近芯侧(所谓的EOT(End Of Tape:磁带尾端)),则越伸长,越靠近外侧(BOT(所谓的Beginning Of Tape:磁带始端)),则越收缩。
接着,参考图14对记录再生系统30将数据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记录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当记录对象的数据从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输入到磁带驱动器44的控制部46时执行图14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另外,在此设为在磁带驱动器44中装载磁带盒10的状态下执行数据记录处理。
在图14的步骤S20中,控制部46控制读取写入部48,读取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然后,控制部46获取由读取写入部48读取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另外,步骤S20的处理也可以在将磁带盒10装载于磁带驱动器44之后立即执行。并且,当在执行图14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之前读取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时,可以再利用该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在步骤S22中,如上所述,控制部46根据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一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例如,根据记录对象的数据的尺寸及已经记录在磁带MT中的数据的尺寸等求出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
在步骤S24中,控制部46控制磁头H,使通过步骤S22的处理而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中的规定个数的伺服图案SP。此时,控制部46控制拉出磁带MT的输送机构,以使磁带MT的张力成为规定的张力(例如,0.55[N])。
在步骤S26中,控制部46根据基于步骤S24的处理的线状图案SP1和线状图案SP2被读取的定时的时间间隔及通过步骤S20的处理而得到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来进行磁头H的定位。在步骤S28中,控制部46控制磁头H,在数据带DB中记录数据。此时,控制部46控制拉出磁带MT的输送机构,以使磁带MT的张力成为规定的张力。若步骤S28的处理结束,则本数据记录处理结束。若通过本数据记录处理来完成将记录对象的数据记录在磁带MT中,则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另外,也可以在完成将记录对象的数据记录在磁带MT之后,不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而等待下一个动作。
另外,关于读取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的处理,也能够与图14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同样地执行。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数据带DB内的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数据磁道DT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一个伺服再生元件SRD。然后,使用基于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伺服图案SP的读取结果对磁头H沿磁带宽度方向进行定位。因此,通过将磁头H定位为上述偏离量比较小的状态,能够抑制磁头H的定位精度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磁带MT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发生错误。
另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对将数据带DB分割为上下两个区域,并且根据目标磁道位于两个区域中的哪个区域来选择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数据带DB分割为3个以上的区域,并且根据目标磁道位于所分割的区域中的哪个区域来选择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方式。
具体而言,例如,在将数据带DB分割为3个区域的情况下,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上侧区域时选择上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当位于数据带DB的下侧区域时选择下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并且,例如,在该情况下,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中央区域时选择上下双方的伺服再生元件SRD。
[第2实施方式]
对发明的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再生系统30的结构除了磁头H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对磁头H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考图1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头H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磁头H具备多个记录再生元件RWD和4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以下,当区分4个伺服再生元件SRD时,如伺服再生元件SRD1~伺服再生元件SRD4那样,在符号的末尾以从上到下的顺序标注编号进行说明。
记录再生元件RWD在伺服再生元件SRD2与伺服再生元件SRD3之间沿磁带宽度方向排列。并且,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少于一个数据带DB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具体而言,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被设为一个数据带DB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的一半。例如,当在一个数据带DB中存在64个数据磁道组时,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设为32个。前述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数量为一个数据带DB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相对于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之比的2倍(4=(64÷32)×2)。并且,多个记录再生元件RWD以与沿磁带宽度方向连续的数据磁道组相对应的间隔排列。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44根据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4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上半部分时,磁带驱动器44选择伺服再生元件SRD2及伺服再生元件SRD4。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下半部分时,磁带驱动器44选择伺服再生元件SRD1及伺服再生元件SRD3。
然后,磁带驱动器44使用基于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伺服图案SP的读取结果对磁头H沿磁带宽度方向进行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磁带驱动器44进行磁头H的定位,以使磁头H所具有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中央(图16及图17的单点划线)追随于目标磁道所在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的区域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头H的定位处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以下,如图16及图17所示,将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称为间隔Lh。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中,按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每个组包含该间隔Lh。并且,以下将从磁头H所具有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中央至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的上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为止的磁带宽度方向的距离称为距离L1。并且,以下将从磁头H所具有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两端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中央至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的下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为止的磁带宽度方向的距离称为距离L2。
并且,以下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如图18所示,以伺服位置为SL0~SL5这6个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并且,在此,对当磁带MT为理想的状态且使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追随于伺服位置SL2时磁头H被定位在目标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此所述的理想的状态是指磁带MT从初始状态未发生变形的状态。
并且,以下将距离L1与距离L2之比标记为m:n。在图16的例子中,m:n为约1:3。距离L1及距离L2由以下的(3)式及(4)式表示。
[数式2]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181
[数式3]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182
并且,以下,如图19所示,将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上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距离目标伺服位置(以下,称为“目标位置”。在图19的例子中为SL2)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偏离量表示为PES1。并且,以下,如图19所示,将所选择的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下侧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距离目标位置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偏离量表示为PES2。
在将磁带MT的磁带宽度方向的变形率设为TDS,并假设TDS为0%时磁带MT无变形的情况下,偏离量PES1及偏离量PES2由以下的(5)式及(6)式表示。
[数式4]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183
[数式5]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184
即,PES1与PES2的关系由以下的(7)式表示。
[数式6]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185
因此,当磁带MT中发生了磁带宽度方向的变形时,对磁头H进行定位,以使偏离量PES1与偏离量PES2之比即PES1:PES2成为距离L1与距离L2之比即m:n,由此将磁头H定位在目标位置。
接着,参考图20对记录再生系统30将数据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记录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当记录对象的数据从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输入到磁带驱动器44的控制部46时执行图20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另外,在此在磁带驱动器44中装载磁带盒10的状态下执行数据记录处理。并且,对于图20中的执行与图14相同的处理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说明。
在图20的步骤S22A中,如上所述,控制部46根据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4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
在步骤S26A中,控制部46根据基于步骤S24的处理的线状图案SP1和线状图案SP2被读取的定时的时间间隔及通过步骤S20的处理而得到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来进行磁头H的定位。此时,如上所述,控制部46对磁头H进行定位,以使偏离量PES1与偏离量PES2之比即PES1:PES2成为距离L1与距离L2之比即m:n。
另外,关于读取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的处理,也能够与图20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同样地执行。
如以上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抑制磁头H的定位精度降低,其结果,能够抑制对磁带MT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发生错误。
[第3实施方式]
对发明的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将进行数据的记录时或再生时的磁带MT的张力设为规定的张力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进行数据的记录时或再生时的磁带MT的张力的控制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再生系统30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参考图21对记录再生系统30将数据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记录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当记录对象的数据从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输入到磁带驱动器44的控制部46时执行图21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另外,在此在磁带驱动器44中装载磁带盒10的状态下执行数据记录处理。
在图21的步骤S40中,控制部46与步骤S20同样地控制读取写入部48,读取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然后,控制部46获取由读取写入部48读取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另外,步骤S40的处理也可以在将磁带盒10装载于磁带驱动器44之后立即执行。并且,当在执行图21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之前读取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时,可以再利用该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在步骤S42中,控制部46与步骤S22A同样地根据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4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
在步骤S44中,控制部46与步骤S24同样地控制磁头H,使通过步骤S42的处理而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中的规定个数的伺服图案SP。
在步骤S46中,控制部46根据步骤S44的读取结果来检测相邻的伺服带SB之间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另外,以下将该间隔称为“间隔K1”。具体而言,控制部46利用步骤S42中所选择的各伺服再生元件SRD将线状图案SP1和线状图案SP2被读取的定时的时间间隔换算为线状图案SP1与线状图案SP2之间的磁带长度方向的距离。并且,控制部46使用换算而得到的距离并按照上述(1)式导出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伺服位置。然后,控制部46将所导出的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伺服位置之差与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所表示的间隔S1进行加法运算,由此检测间隔K1。
在步骤S48中,控制部46根据基于步骤S44的处理的线状图案SP1和线状图案SP2被读取的定时的时间间隔及通过步骤S40的处理而得到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来进行磁头H的定位。
在步骤S50中,控制部46导出通过步骤S4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间隔K1成为根据磁带MT的规格等预先规定的间隔K2的磁带MT的张力。例如,当间隔K1长于间隔K2时,控制部46导出比规定的张力大间隔K1与间隔K2之差的张力。另一方面,当间隔K1短于间隔K2时,控制部46导出比规定的张力小间隔K1与间隔K2之差的张力。
在步骤S52中,控制部46控制磁头H,在数据带DB中记录数据。此时,控制部46控制拉出磁带MT的输送机构,以使磁带MT的张力成为通过步骤S50的处理而导出的张力。若步骤S52的处理结束,则本数据记录处理结束。若通过本数据记录处理来完成将记录对象的数据记录在磁带MT中,则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另外,在完成将记录对象的数据记录在磁带MT之后,也可以不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而等待下一个动作。
另外,关于读取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的处理,也能够与图21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同样地执行。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进行数据的记录时及再生时,相邻的伺服带SB之间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被控制为恒定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磁头H的定位精度降低。
[第4实施方式]
对发明的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进行数据的记录时及再生时的磁带MT的张力的控制与第2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再生系统30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参考图22对记录再生系统30将数据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记录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当记录对象的数据从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输入到磁带驱动器44的控制部46时执行图22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另外,在此在磁带驱动器44中装载磁带盒10的状态下执行数据记录处理。并且,对于图22中的执行与图21相同的处理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说明。
在图22的步骤S52A中,控制部46控制磁头H,在数据带DB中记录数据。此时,控制部46控制拉出磁带MT的输送机构,以使磁带MT的张力成为规定的张力。
在步骤S54中,控制部46控制读取写入部48,将通过步骤S4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相邻的伺服带SB之间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K1记录在RFID标签12中。另外,控制部46也可以将表示间隔K1的信息记录在数据磁道DT的管理区域中。若步骤S54的处理结束,则本数据记录处理结束。若通过本数据记录处理来完成将记录对象的数据记录在磁带MT中,则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另外,在完成将记录对象的数据记录在磁带MT之后,也可以不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而等待下一个动作。
接着,参考图23对记录再生系统30再生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的数据再生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当数据的再生指示从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输入到磁带驱动器44的控制部46时执行图23所示的数据再生处理。另外,在此在磁带驱动器44中装载磁带盒10的状态下执行数据再生处理。
在图23的步骤S60中,控制部46控制读取写入部48,读取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及进行数据的记录时的间隔K1。然后,控制部46获取由读取写入部48读取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及间隔K1。另外,步骤S60的处理也可以在将磁带盒10装载于磁带驱动器44之后立即执行。并且,当在执行图23所示的数据再生处理之前读取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时,可以再利用该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在步骤S62中,控制部46与步骤S42同样地根据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4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
在步骤S64中,控制部46与步骤S44同样地控制磁头H,使通过步骤S62的处理而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SRD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中的规定个数的伺服图案SP。
在步骤S66中,控制部46与步骤S46同样地根据步骤S64的读取结果来检测相邻的伺服带SB之间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K1。另外,以下为了区分间隔K1,将通过步骤S60的处理而获取的进行数据的记录时的间隔K1称为“间隔K1r”。并且,以下将通过步骤S6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进行数据的再生时的间隔K1称为“间隔K1p”。
在步骤S68中,控制部46与步骤S48同样地根据基于步骤S64的线状图案SP1和线状图案SP2被读取的定时的时间间隔及步骤S60中所获取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来进行磁头H的定位。
在步骤S70中,控制部46导出通过步骤S6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间隔K1p成为通过步骤S60的处理而获取的间隔K1r的磁带MT的张力。例如,当间隔K1p长于间隔K1r时,控制部46导出比规定的张力大间隔K1r与间隔K1o之差的张力。另一方面,当间隔K1p短于间隔K1r时,控制部46导出比规定的张力小间隔K1r与间隔K1p之差的张力。
在步骤S72中,控制部46控制磁头H,再生记录在数据带DB中的数据。此时,控制部46控制拉出磁带MT的输送机构,以使磁带MT的张力成为通过步骤S70的处理而导出的张力。若步骤S72的处理结束,则本数据再生处理结束。若通过本数据再生处理完成再生对象的数据的再生,则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另外,在完成再生对象的数据从磁带MT的再生之后,也可以不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而等待下一个动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进行数据的再生时,相邻的伺服带SB之间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被控制为与数据的记录时相同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磁头H的定位精度降低。
[第5实施方式]
对发明的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进行数据的记录时及再生时的磁带MT的张力的控制与第2~第4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式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再生系统30的结构除了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信息以外,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此对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信息进行说明。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RFID标签12中除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以外,还记录有伺服带间隔信息16。
作为一例,如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22的控制部24使用所获取的信号来导出相邻的间隙图案G的相对应的伺服位置的磁带宽度方向的间隔K3。控制部24对相邻的间隙图案G的组合的各自且伺服位置的各自导出间隔K3。然后,控制部24控制记录部26,将所导出的间隔K3和与相邻的间隙图案G之间相对应的数据带DB的编号及与伺服位置相对应的数据带内的位置(以下,称为“重叠(lap)位置”)建立对应关联并将其包含于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而记录在RFID标签12中。
在图26中示出伺服带间隔信息16的一例。如图26所示,在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包含与数据带DB的编号及重叠位置的组合的各自相对应的间隔K3。
接着,参考图27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磁带盒10的磁带MT中记录伺服图案SP并在RFID标签12中记录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及伺服带间隔信息16的记录处理的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对于图27中的执行与图9相同的处理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说明。
若图27的步骤S14的处理结束,则处理转移到步骤S16。在步骤S16中,如上所述,记录装置22的控制部24使用通过步骤S12的处理而输出的信号来导出间隔K3。然后,控制部24控制记录部26,将所导出的间隔K3和与相邻的间隙图案G之间相对应的数据带DB的编号及与伺服位置相对应的重叠位置建立对应关联并将其包含于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而记录在RFID标签12中。若步骤S16的处理结束,则本记录处理结束。
接着,参考图28对记录再生系统30将数据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记录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当记录对象的数据从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输入到磁带驱动器44的控制部46时执行图28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另外,在此在磁带驱动器44中装载磁带盒10的状态下执行数据记录处理。并且,对于图28中的执行与图22相同的处理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说明。并且,以下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将在进行数据的记录时使用的磁带驱动器44所保持的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所表示的间隔S1称为“间隔S1r”,将在进行数据的再生时使用的磁带驱动器44所保持的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所表示的间隔S1称为“间隔S1p”。在进行数据的记录时使用的磁带驱动器44和在进行再生时使用的磁带驱动器4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图28的步骤S40A中,控制部46控制读取写入部48,读取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及伺服带间隔信息16。然后,控制部46获取由读取写入部48读取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及伺服带间隔信息16。另外,步骤S40A的处理也可以在将磁带盒10装载于磁带驱动器44之后立即执行。并且,当在执行图28所示的数据记录处理之前读取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时,可以再利用该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
在步骤S50A中,控制部46根据间隔K3和间隔K1并按照以下的(8)式导出磁带MT的张力。另外,(8)式中的Tensionwrite表示要导出的磁带MT的张力。并且,(8)式中的SBPref表示通过步骤S40A的处理而获取的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的与通过步骤S48的处理而被定位的数据带DB及重叠位置相对应的间隔K3。并且,(8)式中的SBPwrite表示通过步骤S4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间隔K1。并且,(8)式中的α表示磁带MT的变形系数。并且,(8)式中的Tensionref表示伺服写入器SW将伺服图案SP记录在伺服带SB时的磁带MT的张力。
[数式7]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241
在记录数据时,根据以下的(9)式求出通过步骤S4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伺服带SB的间隔K1从理想值的偏离量ΔPwrite。在本实施方式中,如(8)式所示,根据伺服写入器SW的间隙图案G的间隔K3与伺服带SB的间隔K1之差来导出将数据记录在数据带DB时的磁带MT的张力。因此,能够将偏离量ΔPwrite设为适当的值。另外,(9)式中的h1为前述的间隔S1r。
[数式8]
ΔPwrire=SBPwrite-hl-α×Tensionwrite……(9)
(8)式及(9)式中的磁带MT的变形系数例如根据以下的(10)式被计算为基于相邻的伺服带SB的每间隔2.858[mm]的1[N]的磁带MT的磁带宽度方向的变形量。另外,(10)式中的εMD表示磁带MT的磁带长度方向的应变,σ表示应力,EMD表示磁带MT的磁带长度方向的杨氏模量。并且,(10)式中的ν表示泊松比,d表示单位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858[mm])。并且,使用根据磁带MT的总厚度及宽度求出的截面积来求出应力。磁带MT的磁带长度方向的杨氏模量及磁带总厚度根据PA(聚芳酰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及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磁带MT的材料而不同,因此根据其材料来确定。
[数式9]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251
在步骤S51中,控制部46判定是否满足预先规定的结束条件。当该判定成为否定判定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44,当成为肯定判定时,处理转移到步骤S52B。作为此时的结束条件,例如可以举出通过步骤S50A的处理而导出的张力已收敛的条件。并且,作为此时的结束条件,例如还可以举出已读取记录在伺服带SB中的所有伺服图案SP的条件及已读取预先规定的个数的伺服图案SP的条件等。
在步骤S52B中,控制部46控制磁头H,在数据带DB中记录数据。此时,控制部46控制拉出磁带MT的输送机构,以使磁带MT的张力成为通过步骤S50A的处理而导出的张力。在步骤S54A中,控制部46控制读取写入部48,将追加了通过步骤S50A的处理而导出的张力、通过步骤S4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间隔K1及间隔S1r的伺服带间隔信息16记录在RFID标签12中。此时,控制部46将张力、间隔K1及间隔S1r和记录有数据的数据带DB的编号及重叠位置建立对应关联而追加到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若步骤S54A的处理结束,则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若步骤S54A的处理结束,则本数据记录处理结束。另外,在步骤S54A的处理结束之后,也可以不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而等待下一个动作。
作为一例,如图29所示,通过步骤S54A的处理将进行数据记录时的磁带MT的张力、进行数据记录时所检测出的间隔K1、记录有数据的磁带驱动器44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间隔S1r追加到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
接着,参考图30对记录再生系统30再生记录在磁带盒10中的数据的数据再生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例如,当数据的再生指示从用于控制磁带驱动器44的计算机输入到磁带驱动器44的控制部46时执行图30所示的数据再生处理。另外,在此在磁带驱动器44中装载磁带盒10的状态下执行数据再生处理。并且,对于图30中的执行与图23相同的处理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而省略说明。
在图30的步骤S60A中,控制部46控制读取写入部48,读取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及伺服带间隔信息16。然后,控制部46获取由读取写入部48读取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及伺服带间隔信息16。另外,步骤S60A的处理也可以在将磁带盒10装载于磁带驱动器44之后立即执行。并且,当在执行图30所示的数据再生处理之前读取了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时,可以再利用该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
在步骤S70A中,控制部46根据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所包含的间隔K1和间隔S1r及进行数据记录时的磁带MT的张力、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所表示的间隔S1p及通过步骤S6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间隔K1来导出磁带MT的张力。通过步骤S6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间隔K1的从理想值的偏离量ΔPread由以下的(11)式表示。
[数式10]
ΔPread=SBPread-h2-α×Tensionread……(11)
通过将进行数据记录时的偏离量ΔPwrite与进行数据再生时的偏离量ΔPread之差进行最小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偏离量ΔPwrite与偏离量ΔPread相等),利用记录再生元件RWD再生适当的数据磁道DT的数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6按照根据(9)式及(11)式而得到的以下的(12)式导出磁带MT的张力。另外,(12)式中的Tensionread表示要导出的磁带MT的张力。并且,(12)式中的Tensionwrite表示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所包含的进行数据记录时的磁带MT的张力。并且,(12)式中的SBPwrite表示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所包含的间隔K1。并且,(12)式中的SBPread表示通过步骤S66的处理而检测出的间隔K1。并且,(12)式中的h1表示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所包含的间隔S1r,h2表示再生元件间隔信息47所表示的间隔S1p。并且,(12)式中的α表示前述的磁带MT的变形系数。
[数式11]
Figure BDA0002664469440000271
在步骤S71中,控制部46与步骤S51同样地判定是否满足预先规定的结束条件。当该判定成为否定判定时,处理返回到步骤S64,当成为肯定判定时,处理转移到步骤S72A。
在步骤S72A中,控制部46控制磁头H,再生记录在数据带DB中的数据。此时,控制部46控制拉出磁带MT的输送机构,以使磁带MT的张力成为通过步骤S70A的处理而导出的张力。若步骤S72A的处理结束,则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若步骤S72A的处理结束,则本数据再生处理结束。另外,在步骤S72A的处理结束之后,也可以不从磁带驱动器44卸载磁带盒10而等待下一个动作。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再生数据时,进行将磁带MT的张力设为使进行数据记录时的偏离量ΔPwrite与进行数据再生时的偏离量ΔPread之差最小化的张力的控制。因此,即使在因时间的经过及热等而磁带MT沿磁带宽度方向发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进行磁头H的定位。
并且,作为一例,如图31所示,理想的是以直线状记录伺服图案SP,但实际上弯曲的情况较多。针对于此,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还考虑到伺服图案SP弯曲的情况,使用测定对磁带MT实际形成了伺服图案SP的间隙图案G而得到的伺服图案距离信息14来进行磁头H的定位。因此,能够以良好的精度进行磁头H的定位。
另外,在上述第2~第5实施方式中,对将数据带DB分割为上下两个区域,并且根据目标磁道位于两个区域中的哪个区域来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数据带DB分割为3个以上的区域,并且根据目标磁道位于所分割的区域中的哪个区域来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方式。
具体而言,例如,当将数据带DB分割为3个区域时,作为一例,如图32所示,磁头H具备多个记录再生元件RWD和6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以下,当区分6个伺服再生元件SRD时,如伺服再生元件SRD1~伺服再生元件SRD6那样,在符号的末尾以从上到下的顺序标注编号进行说明。
在该方式例中,记录再生元件RWD在伺服再生元件SRD3与伺服再生元件SRD4之间沿磁带宽度方向排列。并且,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少于一个数据带DB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具体而言,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被设为一个数据带DB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的1/3。该方式例中的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数量为一个数据带DB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相对于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之比的2倍即6个。并且,记录再生元件RWD以与沿磁带宽度方向连续的数据磁道组相对应的间隔排列。
该方式例所涉及的磁带驱动器44根据目标磁道的沿磁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从磁头H的6个伺服再生元件SRD中选择两个伺服再生元件SRD。具体而言,如图33所示,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上侧区域时,磁带驱动器44选择伺服再生元件SRD3及伺服再生元件SRD6。并且,如图34所示,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中央区域时,磁带驱动器44选择伺服再生元件SRD2及伺服再生元件SRD5。并且,如图35所示,当目标磁道位于数据带DB的下侧区域时,磁带驱动器44选择伺服再生元件SRD1及伺服再生元件SRD4。
如此,当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之比为3时,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数量为6(=2×3)。并且,如第2实施方式那样,当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之比为2时,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数量为4(=2×2)。即,可以说伺服再生元件SRD的数量为一个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记录再生元件RWD的数量之比的2倍。
并且,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对将伺服带间隔信息16记录在RFID标签12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将伺服带间隔信息16在数据带DB或伺服带SB的最前部分或整个长度上反复记录的方式。并且,也可以设为将伺服带间隔信息16记录在条形码中的方式,该条形码记录在磁带盒10的外周面的规定的位置。并且,也可以设为将伺服带间隔信息16记录在QR码(注册商标)等二维码中的方式,该QR码记录在磁带盒10的外周面的规定的位置。
并且,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将伺服带间隔信息16记录在外部的数据库中的方式。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例示出在RFID标签12、条形码或二维码等中记录磁带盒10的制造编号等识别信息,并在数据库中与磁带盒10的识别信息建立对应关联而记录伺服带间隔信息16的方式。
并且,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磁带MT的磁带长度方向的每个不同位置上将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包含于伺服带间隔信息16中。

Claims (9)

1.一种记录再生装置,其具备:
磁头,其用于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记录伺服图案的伺服带和具有记录数据的多个数据磁道的数据带的磁带,并且包含进行对所述数据磁道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元件和各自读取在所述磁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伺服图案的至少两个伺服再生元件;
选择部,其根据所述数据带内的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所述数据磁道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从所述磁头的所述伺服再生元件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及
控制部,其使用基于由所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的所述伺服图案的读取结果来进行对所述磁头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再生装置,其中,
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少于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
根据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之比,存在3个以上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所述选择部根据所述位置来选择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再生装置,其中,
一个所述数据带具备多个包含多个所述数据磁道的数据磁道组,
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少于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所述数据磁道组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再生装置,其中,
所述伺服再生元件的数量为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所述数据磁道组的数量相对于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之比的2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再生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对所述磁头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控制,以使由所述选择部所选择的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各自的从目标位置的偏离量之比成为从所述磁头所具有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中央至所选择的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各自为止的距离之比。
6.一种记录再生方法,所述记录再生方法为由记录再生装置所执行的方法,所述记录再生装置具备:
磁头,其用于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记录伺服图案的伺服带和具有记录数据的多个数据磁道的数据带的磁带,并且包含进行对所述数据磁道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元件和各自读取在所述磁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伺服图案的至少两个伺服再生元件,
在所述记录再生方法中包括:
根据所述数据带内的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所述数据磁道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从所述磁头的所述伺服再生元件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使用基于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的所述伺服图案的读取结果来对所述磁头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再生方法,其中还包括:
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少于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
根据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之比,存在3个以上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根据所述位置来选择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对所述磁头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定位,以使所选择的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各自的从目标位置的偏离量之比成为从所述磁头所具有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中央至所选择的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各自为止的距离之比。
8.一种记录介质,是记录了使记录再生装置执行记录再生处理的程序的非易失性的记录介质,所述记录再生装置具备:
磁头,其用于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记录伺服图案的伺服带和具有记录数据的多个数据磁道的数据带的磁带,并且包含进行对所述数据磁道的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元件和各自读取在所述磁带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伺服图案的至少两个伺服再生元件,
在所述记录再生处理中,
根据所述数据带内的作为数据的记录或再生的对象的所述数据磁道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从所述磁头的所述伺服再生元件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使用基于所选择的伺服再生元件的所述伺服图案的读取结果来进行对所述磁头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
在所述记录再生处理中还包括:
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动作时同时使用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少于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
根据一个所述数据带中所包含的数据磁道的数量相对于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数量之比,存在3个以上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根据所述位置来选择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
对所述磁头沿所述宽度方向进行定位,以使所选择的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各自的从目标位置的偏离量之比成为从所述磁头所具有的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的所述记录再生元件的中央至所选择的两个所述伺服再生元件各自为止的距离之比。
CN202010914352.3A 2019-09-04 2020-09-03 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Pending CN1124471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1488A JP7278910B2 (ja) 2019-09-04 2019-09-04 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JP2019-161488 2019-09-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7197A true CN112447197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6800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14352.3A Pending CN112447197A (zh) 2019-09-04 2020-09-03 记录再生装置、记录再生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6427B2 (zh)
JP (2) JP7278910B2 (zh)
CN (1) CN11244719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7152B2 (ja) * 2017-09-04 2020-03-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制御装置、記録方法、記録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データ記録再生システム
US11810603B2 (en) 2021-08-31 2023-11-07 Fujifilm Corporation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507015A (ja) * 2000-08-16 2004-03-04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磁気テープの長手方向サーボ・バンドに関するサーボ・システムの横方向位置を回復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050168864A1 (en) * 2004-02-02 2005-08-04 Knowles Vernon L. Weighting servo signals for head positioning
US20060092547A1 (en) * 2004-10-04 2006-05-04 Hitachi Maxell, Ltd.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ata onto and from a magnetic tape
CN101933089A (zh) * 2008-02-01 2010-12-2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具有提高的采样速率的利用纵向位移的伺服图案保持横向位置的磁带驱动器
JP2013519966A (ja) * 2010-02-17 2013-05-30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サーボ・トラックのゼロ基準に対するスキュー・アクチュエータによるサーボ検出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US20140334033A1 (en) * 2013-05-08 2014-11-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Quasi-statically oriented head for recording non-legacy formats
US20150092294A1 (en) * 2013-09-30 2015-04-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ading from a tape storage medium
JP2016506008A (ja) * 2012-11-30 2016-02-25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サーボ・バンドを含むテープ・ストレージ媒体、テープ・ドライブ、テープ・ドライブを作動する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0088B2 (ja) 2001-11-29 2006-10-04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サーボ制御方法、磁気テープ、及び磁気テープ記録再生装置
JP4157412B2 (ja) 2003-04-15 2008-10-0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磁気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サーボライタ、ならびにサーボバンドの識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5327392A (ja) 2004-05-14 2005-11-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テープドライブ
WO2010047679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agnetic-tape drive and magnetic-tape head compatible with multiple tape formats
JP2010231843A (ja) 2009-03-27 2010-10-14 Fujifilm Corp 磁気記録媒体、磁気信号再生システムおよび磁気信号再生方法
JP5658512B2 (ja) 2010-08-31 2015-01-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サーボ信号が書き込まれた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サーボライタ
US8780486B2 (en) 2012-07-10 2014-07-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termining a skew error signal (SES) offset used to determine an SES to adjust heads in a drive unit
EP3028131A1 (en) * 2013-07-30 2016-06-08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Indicating a dimension of a sequential access storage medium subject to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US8824083B1 (en) * 2013-07-31 2014-09-02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Calibration system for limiting tape head assembly positioning errors during data writing and reading of tape in tape drive
US10923143B2 (en) * 2018-05-10 2021-02-16 Quantum Lto Holdings, Llc Magnetic tape device capable of determining the vertical position of magnetic head based on pattern combinations comprising servo band identifiers
US10832713B2 (en) * 2018-11-28 2020-11-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channel tape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calibrated span of transducers
JP6972060B2 (ja) * 2019-03-25 2021-11-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507015A (ja) * 2000-08-16 2004-03-04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磁気テープの長手方向サーボ・バンドに関するサーボ・システムの横方向位置を回復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20050168864A1 (en) * 2004-02-02 2005-08-04 Knowles Vernon L. Weighting servo signals for head positioning
US20060092547A1 (en) * 2004-10-04 2006-05-04 Hitachi Maxell, Ltd.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ata onto and from a magnetic tape
CN101933089A (zh) * 2008-02-01 2010-12-2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具有提高的采样速率的利用纵向位移的伺服图案保持横向位置的磁带驱动器
JP2013519966A (ja) * 2010-02-17 2013-05-30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サーボ・トラックのゼロ基準に対するスキュー・アクチュエータによるサーボ検出方法、及びそのシステム
JP2016506008A (ja) * 2012-11-30 2016-02-25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サーボ・バンドを含むテープ・ストレージ媒体、テープ・ドライブ、テープ・ドライブを作動する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40334033A1 (en) * 2013-05-08 2014-11-1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Quasi-statically oriented head for recording non-legacy formats
US20150092294A1 (en) * 2013-09-30 2015-04-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Reading from a tape storage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78910B2 (ja) 2023-05-22
JP7371282B2 (ja) 2023-10-30
US11276427B2 (en) 2022-03-15
JP2023053052A (ja) 2023-04-12
JP2021039814A (ja) 2021-03-11
US20210065741A1 (en) 2021-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046284B2 (ja) 磁気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サーボライタおよびサーボ信号の書込み方法
US10629228B2 (en)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manufacturing device of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7371282B2 (ja) 記録再生装置及び記録再生方法
US7095583B2 (en) Dual mode servo pattern
CA2070969A1 (en) Multi-track embedded servo recording format and method
JP7416889B2 (ja) 記録再生装置、記録再生方法、及び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2020140744A (ja) 磁気テープ読取装置、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磁気テープ読取方法
US6172837B1 (en) Postponable servo code selection
JP6817981B2 (ja) 磁気テープ、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磁気テープの製造装置、及び記録再生システム
US7265940B2 (en) Magnetic tape head having offset recording/ reproducing sections for simultaneous recording/ reproducing on adjacent tape tracks
JP2005085421A (ja) 磁気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サーボライタおよびサーボ信号の書込み方法
US10902877B2 (e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JP6945694B2 (ja) 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磁気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装置、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US6999269B2 (en) Two-sided data storage tape with servo informa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pe
KR20090002840A (ko) 자기기록매체, 이를 채용하는 하드디스크 드라이브 및하드디스크 드라이브의 wr 오프셋 측정방법
JP2005332451A (ja) 磁気ヘッド装置および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4151623B2 (ja) 磁気ヘッド装置および磁気記録装置
US11605399B2 (en) High-precision servo system for advanced magnetic tape storage system
JP4046285B2 (ja) 磁気テープ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サーボライタ、ならびにサーボバンドの識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546961A (ja) 磁気記録再生装置
JP7187111B2 (ja) 磁気テープ、磁気テープの製造方法、磁気テープの製造装置、及び記録再生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