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9092A -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29092A
CN112429092A CN202010775771.3A CN202010775771A CN112429092A CN 112429092 A CN112429092 A CN 112429092A CN 202010775771 A CN202010775771 A CN 202010775771A CN 112429092 A CN112429092 A CN 112429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center pill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gus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7577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29092B (zh
Inventor
驹路知博
堀田与支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29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9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29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29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vert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23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 B60J5/0429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in the lower door structure the elements being arranged diagon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22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 B60J5/0437Elongated type elements, e.g. beams, cables, belts or wi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attachment means to the door, e.g. releasable attachment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5Panel typ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ning or closing movement
    • B60J5/047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ning or closing movement with two doors open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
    • B60J5/0479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ning or closing movement with two doors open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 without B-pillar or releasable B-pillar, i.e. the pillar is moving with d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在侧面碰撞时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从而导致中立柱前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在车体侧不存在中立柱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前车门(10)、以及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该前车门(10)较短的后车门(30),在后车门(30)的前部内置有车门侧的中立柱(35),该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角撑板部件(41),该角撑板部件(41)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相对于中立柱(35)的外壁部(35c)向车门外板(31)侧突出,且具有沿着该车门外板(31)的侧面碰撞负荷的承受面部(41a)。

Description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体侧不存在将顶棚侧轨部与侧边梁部沿上下方向连结的中立柱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无中立柱的车辆中,在车身侧不存在将顶棚侧轨与侧边梁沿上下方向连结的车体侧中立柱。因此,构成为在后车门前端内置车门侧中立柱,在侧面碰撞时将由车门侧中立柱承受的负荷在其上下两端部向车身侧传递。
然而,在通常的车辆中,出于外观设计的关系,与前车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比,后车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因此中立柱相应地配置于车门开口部的靠后方。
因此,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从而导致产生中立柱前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点,对于车门侧中立柱的上下两端向车身传递负荷的传递构造,存在改善的余地。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具备对开构造的车门的车辆中,在后车门前部内置有中立柱的构造。在上述中立柱的下部外壁部与设于车门内板后端的补充加强件(日文:レインチェック)之间架设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防撞杆。
然而,在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构造中,如何抑制在侧面碰撞时中立柱前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这一点完全没有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58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其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从而导致的中立柱前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在该车辆的车体侧不存在中立柱,具备前车门以及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该前车门更短的后车门,在上述后车门的前部内置有车门侧的中立柱,该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角撑板部件,该角撑板部件从上述中立柱的后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外壁部向后车门外板侧突出,并且具有沿着该后车门外板的侧面碰撞负荷的承受面部。
根据该构成,在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上述角撑板部件向中立柱的后壁部侧传递负荷。由此,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相对于中立柱的后壁部、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的前壁部,从而导致中立柱前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中立柱上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对于下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为更小,在上部侧设有加强中立柱上部的加强部件,上述角撑板部件配设于中立柱的靠下方,上述加强部件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突出至上述角撑板部件的配设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使加强部件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至角撑板部件的配设位置,因此随着加强部件被压向室内方向,能够增大角撑板部件对后车门下方部的拉拽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中立柱上端的前方部,形成有进行与前车门之间的角封的模成形密封部件安装所用的缺口部。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通过角撑板部件来抑制上述的行为,因此即使形成有上述缺口部,也能够抑制中立柱上端前方部从该缺口部向室内方向滑脱。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角撑板部件的顶端侧为自由端。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兼顾角撑板部件的轻量化、以及角撑板部件的组装工时的减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角撑板部件沿该角撑板部件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加强突条。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角撑板部件的延伸方向的高刚性化,在侧面碰撞时经由角撑板部件向中立柱的后壁部侧传递负荷之际,能够实现该负荷传递效率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角撑板部件的上述承受面部设有与后车门的外板抵接的弹性部件。
上述的弹性部件也可以设定为聚氨酯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确保后车门的外板的拉伸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从而导致中立柱前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向视截面图。
图4是表示车门侧中立柱的上端部周边构造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5是以在后车门前端部安装了模成形密封部件的状态示出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6是表示角撑板部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车门
30…后车门
31…车门外板(后车门外板)
35…中立柱
35c…外壁部
35d…后壁部
40…加强部件
41…角撑板部件
41a…承受面部
41d、41e、41f…加强突条
42…聚氨酯部件(弹性部件)
45…缺口部
46…模成形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构成而实现抑制在侧面碰撞时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前壁部,从而导致中立柱前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后壁部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这一目的,,在车体侧不存在中立柱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中,具备前车门以及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该前车门较短的后车门,在上述后车门的前部内置有车门侧的中立柱,该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角撑板部件,该角撑板部件从上述中立柱的后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外壁部向后车门外板侧突出,并且具有沿着该后车门外板的侧面碰撞负荷的承受面部。
【实施例】
基于以下附图详细叙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附图表示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图1是以取下车门外板而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该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的状态示出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侧视图。图3是图2的A-A线向视截面图,图4是表示车门侧中立柱的上端部周边构造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5是以在后车门前端部安装了模成形密封部件的状态示出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6是表示角撑板部件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在车体侧的侧部由前侧的铰链柱部1、后侧的铰链柱部2、侧边梁部3、前立柱部4、顶棚侧轨部5形成环状构造体6,并且构成为在车体侧不存在中立柱的无中立柱车身。
此外,形成有由上述的各部、即铰链柱部1、2、侧边梁部3、前立柱部4、顶棚侧轨部5围绕的车门开口部7(参照图2)。
上述的前侧的铰链柱部1是将铰链柱外侧件与铰链柱内侧件接合、并具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封闭截面的车身刚性部件。
上述的侧边梁部3是将前后的各铰链柱1、2的下部连结的车身刚性部件,该侧边梁部3将侧边梁外侧件、侧边梁内侧件、以及侧边梁加强件接合,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边梁封闭截面。
上述的前立柱部4是将前侧的铰链柱部1的上端与顶棚侧轨部5的前端连结,并从该前立柱4的前部至后部地向后方且上方沿倾斜方向延伸的车身刚性部件。此外,该前立柱部4将前立柱外侧件与前立柱内侧件接合,并具备沿倾斜方向延伸的前立柱封闭截面。
上述的顶棚侧轨5是将前立柱4的后端、以及未图示的后立柱部前端沿车辆前后方向连结的车身刚性部件。此外,该顶棚侧轨5将顶棚侧轨外侧件与顶棚侧轨内侧件接合,并具备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顶棚侧轨封闭截面。
如图1、图2所示,在图2中示出的车门开口部7设有对开构造的前车门10和后车门30。
前车门10构成为该前车门10后侧经由设于铰链柱1的上下一对铰链托架8、8,以车门前端部为支点来开闭。后车门30构成为该后车门30前侧经由设于后侧的铰链柱2的铰链托架(未图示),以车门后端部为支点来开闭。
如图3所示,该对开构造的前车门10和后车门30构成为前车门10相对于后车门30被优先打开。
如图1、图3所示,前车门10具备钢板制的车门外板11、以及通过折边加工等连结于该车门外板11的钢板制的车门内板12,通过该两者11、12形成了车门面板。
上述的车门外板11配置于车厢外侧而形成前车门10的设计面。另一方面,车门内板12与车门外板11相比配置于靠车厢内侧,在该两者11、12之间形成有车门内部空间13。
如图1所示,上述的前车门10具备前边部10A、下边部10B、后边部10C、门框部10S、以及腰线部BL。在前边部10A中,上述的车门内板12经由上下一对铰链托架8、8能够开闭地支承于车身侧的铰链柱部1。
在前车门10的前边部10A中,在与上下一对铰链托架8、8中的上侧的铰链托架8对应的车门内板12,设有上部铰链加强件14。
同样,在前车门10的前边部10A中,在与上下一对铰链托架8、8中的下侧的铰链托架8对应的车门内板12,设有下部铰链加强件15。
如图1所示,从前车门10的后边部10C上侧中的车门内板12至门框部10S的后片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件16。在后边部10C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门内板12设有门锁加强件17。从后边部10C的下部至下边部10B的后部地在车门内板12设有连接加强部件18。
此外,如图1所示,设有沿腰线部BL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腰线加强件19。
该腰线加强件19架设于上部铰链加强件14与加强件16的下部之间。
在该腰线加强件19的车宽方向内侧、且与设于车门外板11的后视镜(未图示)对应的位置设有兼用于后视镜的安装的托架20。
而且,如图1所示,在位于前侧的上部铰链加强件14与位于后侧的连接加强部件18之间安装有防撞杆21。该防撞杆21以其前部相对于后部位于上下方向的上侧的方式呈前高后低状倾斜地配设,该防撞杆21用于应对侧面碰撞。
此外,如图1所示,设置将上述防撞杆21的后部与前车门10的下边部10B中的连接加强部件18之间连结的加强角撑板部件22,构成为使该加强角撑板部件22发挥拉拽杆的作用。
此外,如图1所示,在腰线加强件19前部与防撞杆21前部之间、和门锁加强件17正下方部的后边部10C,设有呈前高后低状沿斜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件23。
该加强件23经由海绵部件、聚氨酯部件抵接于车门外板11,构成为通过该加强件23来确保车门外板11的拉伸刚性。
进一步如该图所示,在托架20与加强件16这两者安装有玻璃引导部24、25。而且,构成为沿该前后一对玻璃引导部24、25对车窗玻璃进行升降引导。
如图1所示,上述的车门内板12具有面板主体部12a,在该面板主体部12a开口形成有车门模块配设用、扬声器配设用等多个开口部12b、12c、12d。
接着,参照图1、图2、图3对后车门30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后车门3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前车门1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地较短。
如图3所示,后车门30具备钢板制的车门外板31、以及通过折边加工或者点焊连结于该车门外板31的钢板制的车门内板32,通过该两者31、32形成车门面板。
上述的车门外板31配置于车厢外侧而形成后车门30的设计面,另一方面,车门内板32与车门外板31相比配置于靠车厢内侧,在该两者31、32之间形成有车门内部空间33。
如图1、图2所示,后车门30具备前边部30A、下边部30B、后边部30C、以及窗框部30S。在后边部30C中,上述的车门内板32经由上下一对铰链托架(未图示)能够开闭地支承于车身侧的铰链柱部2。
如图2、图3所示,在上述的后边部30C中,在车门内板32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加强件34。
如图2、图3所示,在后车门30的前部以其前端沿着前边部30A的方式内置有车门侧的中立柱35(与垂直加强件含义相同)。该中立柱35是从窗框部30S的前侧上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至下边部30B的立柱部件。
如图3中截面图所示,该中立柱35将前侧的接合突缘部35a、前壁部35b、外壁部35c、后壁部35d、后侧的接合突缘部35e一体形成,在水平截面形成为帽形状。
如图2所示,虽然上述中立柱35的上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对于下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地较小,但该中立柱35除了其上下两端部之外,从上部侧至下部侧形成为截面帽形状。
如图3所示,中立柱35的前后的各接合突缘部35a、35e沿前后方向延伸,这些各接合突缘部35a、35e接合固定于车门内板32。
前壁部35b从接合突缘部35a的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同样,后壁部35d从接合突缘部35e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外壁部35c将前壁部35b与后壁部35d的车宽方向外端彼此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地连结。
如图2所示,在中立柱35的外壁部35c中的下部侧形成有开口部36,为了加强由于该开口部36的形成引起的刚性降低,从后壁部35d至开口部36的后侧口缘部设有加强部件37。
如图2所示,为了加强中立柱35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对于其下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对较小的上部侧,在中立柱35的上部侧设有加强该中立柱35上部的加强部件40。
如图2所示,上述的加强部件40具备前边部40a、相对于该前边部40a向后方分离的后边部40b、将前边部40a与后边部40b的上端彼此之间连结并向上方延伸的上部连结部40c、以及将前边部40a与后边部40b的下端彼此之间连结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部连结部40d。
此外,上述的加强部件40具备从后边部40b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突出的下方延伸突出部40e。通过将上述的各要素40a~40e一体形成,从而构成了加强部件40。
前边部40a形成为截面L状,接合于中立柱35的前壁部35b与外壁部35c。后边部40b也形成为截面L状,接合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与外壁部35c。上部连结部40c至少接合于中立柱35的外壁部35c。下部连结部40d接合于中立柱35的外壁部35c。下方延伸突出部40e形成为截面L状,接合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与外壁部35c。
而且,通过该加强部件40加强中立柱35的前后方向的宽度较小的上部,实现防止其折断。此外,构成为通过使前边部40a下端在下部连结部40d的位置截止,来进行基于中立柱35与加强部件40这两者的刚性的调整。即,构成为进行针对侧面碰撞的耐力的调整。
此外,如图2、图3所示,具备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相对于该中立柱35的外壁部35c向车门外板31侧突出的作为负荷传递部件的角撑板部件41。
如图3、图6所示,该角撑板部件41将沿着车门外板31的侧面碰撞负荷的承受面部41a、向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安装的安装部41b、以及将该两部41a、41b连结的连结部41c一体形成。
该角撑板部件41配设于中立柱35的靠下方,并且该角撑板部件41的顶端侧(在该实施例中为后端侧)设定为自由端。此外,在角撑板部件41的承受面部41a设有与车门外板31抵接的作为弹性部件的聚氨酯部件42。
通过将具备上述的侧面碰撞负荷的承受面部41a的角撑板部件41安装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从而在侧面碰撞时通过该角撑板部件41向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传递负荷。由此,构成为抑制相对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前壁部35b,从而导致中立柱35的前壁部35b相对于后壁部35d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
详细而言,在侧面碰撞时经由角撑板部件41的安装部41b,将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向车宽方向内侧按压,并将该后壁部35d拉入该方向,由此抵消前壁部35b向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移。反而构成为确保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相对于前壁部35b向车宽方向内方侧位移的行为。
此外,如图6所示,在上述角撑板部件41沿该角撑板部件41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多个加强突条41d、41e,41f。该多个加强突条41d、41e、41f中的加强突条41d、41e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遍及承受面部41a、连结部41c地形成。加强突条41f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并遍及安装部41b的延伸方向全长地形成。
通过上述的加强突条41d~41f实现角撑板部件41的延伸方向的高刚性化,此外,构成为在侧面碰撞时经由角撑板部件41向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传递负荷的情况下,实现该负荷传递效率的提高。
在上述的角撑板部件41与加强部件40的关系中,如图2所示,加强部件40的后端部即下方延伸突出部40e向下方延伸突出至角撑板部件41的配设位置。由此,构成为用于在侧面碰撞时,随着加强部件40被压向室内方向,增大角撑板部件41对后车门30下方部的拉拽力。
如图2所示,在车门内板32的前部上侧设有门锁加强件43。在图2中通过虚线示出其大部分,该门锁加强件43与中立柱35对应地从该中立柱35的上端沿上下方向延伸至角撑板部件41的正上方部。
如图2、图4、图5所示,在上述的门锁加强件43以及车门内板32的上端前方部形成有与该两者43、32连续地缺口部44。
此外,如图2、图4、图5所示,在上述的中立柱35的上端前方部,形成有比上述缺口部44缺口范围大的缺口部45。该缺口部45是用于安装进行与前车门10之间的角封的模成形密封部件46(参照图5)的缺口部。
即使形成有这种缺口部45,也构成为通过上述的角撑板部件41抑制中立柱35的上述行为,抑制该中立柱35的上端前方部从缺口部45向室内方向滑脱。
如图1~图5所示,上述的车门内板32具有面板主体部32a,在该面板主体部32a开口形成有多个开口部32b、32c、32d,并且在窗框部30S形成有侧窗玻璃安装用的开口部47。
另外,在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的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的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如此,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是在车体侧不存在中立柱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前车门10、以及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该前车门10较短的后车门30,在上述后车门30的前部内置有车门侧的中立柱35,该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角撑板部件41,该角撑板部件41从上述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相对于中立柱35的外壁部35c向车门外板31侧突出、且具有沿着该车门外板31的侧面碰撞负荷的承受面部41a(参照图1~图3)。
根据该构成,在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上述角撑板部件41向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侧传递负荷。由此,能够抑制在侧面碰撞时,相对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侧面碰撞负荷倾向于施加到中立柱35的前壁部35b,从而导致中立柱35的前壁部35b相对于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中立柱35的上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对于下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得较小,在上部侧设有加强中立柱35上部的加强部件40,上述角撑板部件41配设于中立柱35的靠下方,上述加强部件40的后端部(参照下方延伸突出部40e)向下方延伸突出至上述角撑板部件41的配设位置(参照图2)。
根据该构成,由于使加强部件40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至角撑板部件41的配设位置,因此随着加强部件40被压向室内方向,能够增大角撑板部件41对后车门30下方部的拉拽力。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中立柱35上端的前方部形成有进行与前车门10之间的角封的模成形密封部件46安装所用的缺口部45(参照图4、图5)。
根据该构成,由于通过角撑板部件41来抑制上述的行为,因此即使形成有上述缺口部45,也能够抑制中立柱35上端前方部从该缺口部45向室内方向滑脱。
此外,中立柱35上端的强度由于上述缺口部45而降低,因此通过上述的角撑板部件41,能够确保在侧面碰撞时使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相对于其前壁部35b向车宽方向内方侧大幅位移的行为。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角撑板部件41的顶端侧为自由端(参照图3)。
根据该构成,能够实现兼顾角撑板部件41的轻量化、以及角撑板部件41的组装工时的减少。
除此之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角撑板部件41沿该角撑板部件41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加强突条41d、41e、41f(参照图6)。
根据该构成,能够实现角撑板部件41的延伸方向的高刚性化,在侧面碰撞时经由角撑板部件41向中立柱35的后壁部35d侧传递负荷之际,能够实现该负荷传递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角撑板部件41的上述承受面部41a设有与后车门30的外板31抵接的弹性部件(参照聚氨酯部件42)(参照图3)。
根据该构成,能够确保后车门30的外板31的拉伸刚性。
在本发明的构成与上述的实施例的对应中,
本发明的后车门外板与实施例的车门外板31对应,以下同样:
弹性部件与聚氨酯部件42对应,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出具备对开构造的车门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但只要是在车体侧不存在中立柱的车辆即可,也可以是将后车门构成为滑动车门的车辆。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发明适用于在车体侧不存在将顶棚侧轨部与侧边梁部沿上下方向连结的中立柱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在该车辆的车体侧不存在中立柱,
上述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前车门以及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对于该前车门更短的后车门,
在上述后车门的前部内置有车门侧的中立柱,
该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具备角撑板部件,该角撑板部件从上述中立柱的后壁部相对于中立柱外壁部向后车门外板侧突出,并且具有沿着该后车门外板的侧面碰撞负荷的承受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上述中立柱的上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对于下部侧的前后方向长度形成为更小,
在上部侧设有加强中立柱上部的加强部件,
上述角撑板部件配设于中立柱的靠下方,
上述加强部件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突出至上述角撑板部件的配设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在上述中立柱上端的前方部,形成有进行与前车门之间的角封的模成形密封部件安装所用的缺口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上述角撑板部件的顶端侧为自由端。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在上述角撑板部件沿该角撑板部件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加强突条。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在上述角撑板部件沿该角撑板部件的延伸方向形成有加强突条。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在上述角撑板部件的上述承受面部设有与后车门的外板抵接的弹性部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在上述角撑板部件的上述承受面部设有与后车门的外板抵接的弹性部件。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在上述角撑板部件的上述承受面部设有与后车门的外板抵接的弹性部件。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在上述角撑板部件的上述承受面部设有与后车门的外板抵接的弹性部件。
CN202010775771.3A 2019-08-26 2020-08-05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Active CN112429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3786 2019-08-26
JP2019153786A JP7388047B2 (ja) 2019-08-26 2019-08-26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29092A true CN112429092A (zh) 2021-03-02
CN112429092B CN112429092B (zh) 2022-12-13

Family

ID=72050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75771.3A Active CN112429092B (zh) 2019-08-26 2020-08-05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4365B2 (zh)
EP (1) EP3785957B1 (zh)
JP (1) JP7388047B2 (zh)
CN (1) CN11242909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70037256U (ko) * 1995-12-08 1997-07-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센터필러 하부구조
JP2005153644A (ja) * 2003-11-25 2005-06-16 Hino Motors Ltd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1982107A (zh) * 2005-12-16 2007-06-2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汽车车门口用的独立开启门
CN101121420A (zh) * 2006-08-11 2008-02-13 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轿车中柱
CN102320332A (zh) * 2010-04-29 2012-01-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3门车辆的中立柱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4968B2 (ja) * 2001-07-18 2011-07-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構造
DE60223111T2 (de) 2001-07-04 2008-08-07 Mazda Motor Corp. Türstruktur für Fahrzeuge
JP4225028B2 (ja) * 2002-10-11 2009-02-1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のラッチ取付け構造
JP4575901B2 (ja) * 2006-03-09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5737172B2 (ja) * 2011-12-26 2015-06-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ドア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70037256U (ko) * 1995-12-08 1997-07-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센터필러 하부구조
JP2005153644A (ja) * 2003-11-25 2005-06-16 Hino Motors Ltd 車両のドア構造
CN1982107A (zh) * 2005-12-16 2007-06-20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汽车车门口用的独立开启门
CN101121420A (zh) * 2006-08-11 2008-02-13 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轿车中柱
CN102320332A (zh) * 2010-04-29 2012-01-1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3门车辆的中立柱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5957B1 (en) 2022-06-15
JP2021030913A (ja) 2021-03-01
CN112429092B (zh) 2022-12-13
EP3785957A1 (en) 2021-03-03
US20210061363A1 (en) 2021-03-04
US11254365B2 (en) 2022-02-22
JP7388047B2 (ja) 2023-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0049B2 (en) Vehicle door
JP5439805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EP3566931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2010143453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3818856B2 (ja) 車両用ドアのベルトライン補強構造
CN112429092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US11235813B2 (en)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7415375B2 (ja) 車両の側部構造
JP5756650B2 (ja) 車両用ドアのドアミラー取付け構造
JP2011098684A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CN112428794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构造
JP5476932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3437754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ドア構造
JP2008080819A (ja)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12124053B (zh) 车辆用门
CN114103605A (zh) 车辆的车门结构
JP2002219999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ミラの車体取付け構造
EP1022173A1 (en) Front door structure of automobiles
JP2012116445A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JP2000168354A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のパワーユニット取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